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2024-07-03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精选8篇)

1.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一

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总结

理论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潜移默化地变成学生自身的素质。现将我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内容是活动的基础,没有好的内容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我觉得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立足本土,在家乡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内容。活动内容除了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实践性之外,还要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可以是道德品质,健康生活的;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还可以是动手动脑,培养生存能力方面的。总之,能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就是好内容。

二、活动形式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1:我们组织小学生体验了乡村的田园生活,学会了自己动手、自我管理,加深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在活动中,还采用了摄影、写作等形式。摄下的一个个美好的镜头,写出的一篇篇优秀日记、作文,既是对话动的记录,也是对活动的总结。使他们认识了大自然,体验了乡村的田园生活。引导了学生回归自然,走进自然,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花草树木。

2: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组织了环保行动。可以开展旅行活动,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在游览过程中,每位同学手拿一个环保垃圾袋,捡起身边的垃圾,以自己的行动为奉献保护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做一名合格的小主人。也体验了环卫工人的伟大和艰辛,从小树立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3:由于我校处乡镇,更应加强交通安全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就利用星期天,通过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系,组织小朋友上街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社会秩序,打扫环境卫生,宣传交通卫生知识。通过这种实践,不仅让小朋友自己知道应该遵守交通,更是交通安全的积极宣传者。

三、社会活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确保了活动的顺利的开展。

安全问题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活动开始前,先到活动的地方踩点,下发的有明确的活动方案。在出发前强调了组织纪律,提醒了孩子做好外出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注意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保证了活动圆满的完成,活动结束时,保证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们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体验实践的机会。

2.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二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创新性实验计划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UROP) , 开启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的新纪元。为满足时代需要, 我国各高校也提出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研究型教育方式, 开展了校级创新性实验计划。笔者先后指导了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2012和2014年一个省级与两个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本文就有关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积累的一点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认真理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大学生往往不能把握本研究的方向、难度和可行性, 而教师对本专业学科领域或方向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所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设计最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教师参与或指导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时, 可接触更多的学生, 实验课教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时, 可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提升本学科专业水平。

二、指导过程

1. 建立新型的项目选择体系。

创新实验项目的选择应注意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新动态, 结合学生知识背景与教师科研工作, 选题难度要适中。要使学生成为科研活动的主体, 就要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引导本科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索科学规律, 参与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 应该以相应学科的发展规律为基础逐步培养。本人指导的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是在与本人科研相近并且是在以前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延伸。

2. 人员构成。

学生往往自自愿组成, 但要注意适当挑选, 申报学生应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成员为3~4人。学生在实施项目期间要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并参加集体活动。本人指导的两届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共16名, 申请项目时他们均为大二或大三学生, 这些同学均在大一或大二时参与开放性实验, 接受过操作训练, 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术, 完成创新实验项目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行新型的指导方式。

项目组成员要自主完成项目的设计、实验和管理。创新实验指导方式应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各种准备工作, 实验设计过程分成学生开会讨论, 理解本项目的目的意义、目标和实验内容, 分工进行资料查询、购买试剂和耗材等前期工作, 实验实施到实验记录等几个部分, 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 经教师补充修改与完善后实施。在实验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合理的实验规划和时间安排, 是保证实验能否开展的前提。实验开展后在适当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建议, 尤其要注重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克服困难的思想, 培养同学们敢于面对困难的能力。传统学习方法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要求的创新交流平台互不协调。因而, 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融入到实验中。建立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实现项目协调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4. 项目管理。

应结合实际注重实验项目过程管理, 建设交流平台, 鼓励个性发展。中期检查应重视实验记录与过程, 实验的进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询问, 定期或随机抽查实验记录, 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可积极开设各种知识讲座, 建立学员以课题运作的形式来开展科研, 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尤其是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和已公开发表文章的结果有不同之处, 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现有的结论, 要让学生找出结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并详细讨论实验设计、操作步骤中的各关键点, 在明确了自己的科研设计方案、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就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结果, 并找出不同之处的解释。完成项目后, 要求以论文的格式或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学生在阅读文献和书写科研论文后, 会对科研工作整个流程 (包括论文书写) 有较清晰的理解,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总结能力与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果

结果表明, 学生的求知欲在创新实验中被激发了, 学生的意志也磨炼了,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后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反而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思维更加活跃了, 沟通和交流能力也有了提高, 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或考研深造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指导的几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 有2篇科研论文发表于2013年度核心期刊, 目前正在整理中的文章还有2篇, 计划尽快公开发表。这几个项目参与同学现有7人毕业, 其中1人考上公务员, 3人考上研究生, 3人找到了较满意的工作。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参与学生均认为我们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方法非常有效, 项目完成过程中他们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的收获是传统教学中学不到的。

四、讨论

1. 优化人员组成。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该制度由北京大学最先提出, 它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教学运动, 教学向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转变, 创建了互动的“交叉往复”教学方式。为了与创新计划要求的科研环境正式接轨, 本科生导师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关键环节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则对学生给出指导性建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 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参加较合适, 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课题组, 可以相互补充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下点实习后,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实验。

2. 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培养。

教育学生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有效地监管才能达到效果。当实验结束以后, 项目负责人需要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分析, 撰写出论文, 并及时补充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未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要从规范操作和原始记录做起找出失败的原因, 需要补充或重做的实验应重做。让学生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与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让同学们明白:科学研究不会一切顺利, 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验中要规范操作, 要吃苦耐劳与认真负责;善于从偶然现象中分析问题发现规律, 并能承受挫折与失败。

3. 科学态度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参与学生的配合, 实验结果也需要共同分析与探讨才能得出。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科研实践后往往会有一定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本项目的前沿或相关领域会有一定的了解。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尊重规律及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培养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实施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应详细记录各种原始数据及出现的现象, 龙其是不能随意修改与实验设计不相符的结果。如对结果有怀疑, 应反复实验验证。实验中要重视实验最原始的结果, 更要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 对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为培养的是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本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态度及专研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与深造都非常重要。

4. 形成并完善评价激励体制。

从我国现行的体制来看, 单一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效用甚微, 传统的教育及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创新式教育需要。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评价体系中, 我们逐步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监控与管理体系, 并形成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 将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完成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 对项目的考核不完全取决于实验成绩, 教师应重点把教学目标转向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因此,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应逐步更多地融入创新因素, 这样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评价激励体制将起到如同催化剂的改革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供坚实的保障与支持。

总之, 高校不能单纯地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学校、老师或学生之间的比赛项目或教学任务, 而应该把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革新过程。老师也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于教学中创新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反思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从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方法及方式等方面着手, 从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推进教育又一次创新。

参考文献

3.简述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若干经验 篇三

关键词:职业指导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高校的扩招以及国家新的就业机制的确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就业后的职业稳定已成为当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项关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涵义

我国的职业指导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它是指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法和手段,按照社会求职者和学生的个人条件、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等提供咨询与指导,帮助社会求职者和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职业结构和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了解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职业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并实现人一职科学匹配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职业指导应着眼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和适应社会大环境,端正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分析

大学生职业指导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如何在现有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职业指导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全面性

为了更好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大部分的就业指导中心行政职能较为突出,停留于组织校园招聘会、联系用人单位等初步职能,而没能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就业率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从而忽视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端正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2、职业指导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职业指导形式单一,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通常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方法。常见的有校园招聘会、企业专题讲座、职业指导师面试技巧培训、优秀毕业生就业经验报告等等,而这样的一种说教式教育所收到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缺乏互动性,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3、职业指导对象范围较窄,缺乏普遍性

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对象大部分以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为主,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只应在就业前进行,指导对象范围局限于毕业生,而对其余的在校生缺乏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导致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跟踪管理,无法让学生及时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职业规划。

4、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业性

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除了就业指导部门的专职教师之外,大部分是由高校辅导员担任,而大部分的辅导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缺乏职业指导知识。虽然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的就业指导部分教师和辅导员没有参与过人力资源市场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由此导致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就业指导中容易产生与企业、市场实际脱节的问题,缺乏专业性。

三、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经验

自2007年来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尝试着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职业指导职能多元化,完善职业指导职能

职业指导机构的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不应只停留于行政职能,应该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比如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试,发现学生职业兴趣,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生涯规划比赛。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职业能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为了实现职能转换,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由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2、职业指导形式多样化,提高职业指导效度

职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要以有效的形式去实现,脱离行之有效的辅导形式,职业指导的效果将无法体现。在职业指导中,采用什么形式,有两个关键的依据:一是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形式。例如,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技能,适合通过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来教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则应当以拓展训练、职业规划比赛、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方式;就业政策宣传和简历制作、求职信撰写、面试技巧指导,适合采用讲座、模拟面试的形式;个体的特殊性职业问题辅导,则要采用个体咨询一对一指导的方式。二是职业指导的形式必须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大学生是职业指导的对象,指导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指导内容的理解和受益情况,因此,职业指导开展形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和偏好,如果所采用的形式为学生所排斥,则再好的内容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景模拟游戏、职业案例、职业探索团队辅导等方式,在面试技巧培训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来以沙龙形式进行互动性交流。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应采取多样化、针对性的辅导形式,才能确保职业指导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3、职业指导对象多元化,做好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指导的对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他们的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从而减少在人生路上的徘徊与困惑,不断朝着其生涯发展目标迈进并最终取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进一步细分为职业规划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辅导、职业环境探索辅导、职业定位和目标确定辅导、生涯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辅导、生涯规划的反馈评估辅导。

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大学生职业指导要根据学生发展不同阶段,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指导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大一时,学生主要面临入学时的适应问题,无暇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所以这个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专业认识、养成教育,在新生入学之际,开展有关生涯规划的讨论会、主题班会、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侧重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和自我认知、自我探索;二年级主要是丰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教育,要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我素质,帮助学生拓展自我,培养学生较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为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展职业测评、发布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侧重职业生涯设计,夯实基础;三年级则侧重于强化实践、创新教育,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参加实习、企业调查、职业信息的收集、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侧重职业生涯诊断,拓展素质;四年级主要是职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应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其职业生涯经历和求职体会,组织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参加招聘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毕业生的求职心理,求职倾向,缩小供需双方差距,提高双选成功率。侧重职业生涯导航、生涯规划实施,择业就业。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联系,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4、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提高指导人员素质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然而,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专门职业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业性。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师队伍。高校要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专门培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走出去与人才交流中心的管理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人员多接触,了解社会的需求,甚至可以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鼓励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走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有机会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实习,同时,引进优秀的人才市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到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

四、小结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发展,还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储备,从而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仅仅从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探讨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不断学习,继续研究,以寻求更好的职业指导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唐尧.我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丁琪.职业指导实践的若干经验[J].职业指导,2011,(8):24-25.

[3]陈辉立.简述职业指导实践若干经验[J].企业导报,2011,(12):223-224.

[4]方秋中,等.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本科生职业指导模式探讨[J].就业指导,2011,(2):43-44.

[5]邢增銮.论立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产业,2011,(2):73-75.□

4.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四

各学院:

为深入推进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市委拟于9月初召开“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交流会”,届时将安排部分大学生进行“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交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征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的通知》要求,为做好交流活动准备,我校将遴选优秀学生心得体会参加征文评选,并将推荐征文获奖作者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参加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感悟体会和建议意见

二、征文要求

1.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案例突出、体会深刻、真实感人; 2.逻辑严谨,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3.征文题目自拟; 4.篇幅不超过2500字;

5.从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六个一”活动中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谈心得体会均可。

三、征集办法

1.请各学院将收集的心得体会电子版统一报送(报送时附上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参评文章同时作为《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收获体会汇编》的候选文章;

2.本次征文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由市征文活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并择优发表;

3.各学院报送文章数量应在3篇以上; 4.征文活动截止到2011年8月20日。

联 系 人:学生处章晓明,邮箱:19380548@qq.com。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处

5.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五

2011年7月毕业,然后在广州某社工机构工作,工作一年,由于各种原因,决定还是考研,所以2012年7月中旬辞职,然后回家准备考研,从9月——12月,共准备4个多月,原本准备考武汉大学,复习资料也是按武大往届参考准备的,但深感武大招人太少,觉得有些困难,就果断改报人民大学,而且因为有同学在,所以要资料什么的也比较方便。11月初才买了人大出版的《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而且从现场确认后,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坐在书桌前,每天除了两顿饭,午休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看书背书。最后初试总成绩392:政治69,、英语71、原理123、理论129。我觉得人大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难考,这也是我写这篇经验贴的主要原因之一。之前,有好多人跟我说:“他感觉人大是名校,应该特别难考。”我考之前也是这么觉得,考完之后,我当时觉得自己可能考的比较烂,特别是原理,可是分数出来之后,我感觉有很多猫腻在。所以我坚信,老师改卷没有那么严格,主要是看卷面整洁及字迹,再就是答题要点。所以,如果想考人大的同学,放心大胆的考吧,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

二、关于初试复习

1、政治

我报了海天的全程班(常红利),因为毕业那年考过一次,本来这次想去冲刺80分的,结果70都没过,所以感觉用处不大,纯属浪费钱,不建议报班。有些人可能想通过这种考研班来督促自己学习,这完全没用(工作考研的人除外),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自觉。考研政治不会特别难,复习了基本上能过60。

我当时用的资料就是海天常红利团队的一系列教材,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我政治资料买的最多,但感觉没多大用,在这里推荐几本我感觉比较好的吧。《考研政治考点解析》+《考研政治专项试题》+十年真题+《阅卷人考点狂背》+《狂做1100题》+形势政策+《阅卷人狂背18题》+《肖秀荣6套卷》。特别要提一句:在考前一个月时,网上会有好多模考题,什么任

四、肖八之类的,当时我也跟风一样,在那儿狂做选择题,狂背大题,根本没用,所以强烈建议不要相信那些。最后一个月,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看教材看教材看教材,从头到尾,认真仔细的看并背!!

2、英语二

MSW考英语二,比英语一简单,真题非常重要,特别是英语二的真题,可以先用一套真题练手,看看自己水平,然后留下几套,等11——12月的时候再研究。那么之前可以多看英语一近十年的真题和MBA的英语真题。除了真题其他的都不用看。当然,词汇也是要背的,准备一本便携考研词汇书,反复背,背一遍很快就会忘了,背了等于没背。如果说工作考研的,如果实在没时间的话,那就专攻真题吧。关于作文,我用的资料是王江涛的《高分作文100篇》,英语二也适用,小作文、大作文自己总结模板,别按书上的来,太难太长的句子也不适用,自己编的记得更牢,然后就是背诵。我当时小作文15篇、大作文15篇,每天早上和晚上睡觉前各背一篇,特别是词组、句式的应用。然后再模考阶段,就自己写,一定要写,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感受考试的感觉,你写完几次作文,你回感到有质的飞跃。

3、专业课

刚开始准备考武大,所以买了中级原理和实务两本,还在往届武大学姐那里买了本笔记,11月买了本人大的《社会工作概论》和何雪松的《社会工作理论》,在网上下载了《社会学概论新修》的重点笔记,再就是本科学的那些教材,个案、小组、社区。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所以当时那位学姐的笔记我看着有些别扭,只是参考一下,后来我自己做了本笔记,整理成题目的形式,因为人大出的题要么名词解释,要么简答,这

样会更适合我。

个人感觉,人大的题都比较宏观,而且它特别喜欢考社会福利、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再就是社会工作价值观、职业伦理等,实务方面比较喜欢考人在情境中、家庭方面的理论,这些方面要多复习,考过了也会再考,所以真题很重要。

三、关于复试

2013届,有103个进复试,第一天上午报到,第二天上午笔试,第三天上午面试,第四天上午体检,战线拉的比较长。

1、笔试题目

中文:(1)针对农转居社区的居民拿拆迁款去赌博而因此致贫的状况,制定干预方案并说说理由。

(2)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3)谈谈公共服务型ZF和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记不太清了,没选这题)英文:今年题型与往年不一样,像考研英语那样,纯考英语水平,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单选30题,每题一分;第二部分完形填空20题,每题0.5分;第三部分阅读理解5题,每题2分,共50分。(阅读理解是英语一的真题,所以真题很重要,拼运气的时候到了!)

2、面试

我是第一组的倒数几个,共有5个老师,隋玉杰是我们组的主面试官,一个英文老师,一个专业老师,还有两个老头,还有一位学硕的师姐做记录。

首先,一进去,要跟老师问好,鞠躬,隋老师就会介绍面试的大致情况,然后英文老师用英文问,一共问了我两个问题:1)自我介绍 2)想要在读研期间学到什么。因为我有过一年工作经验,所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把这个重点说了说,然后老师就针对我的回答问了第二个问题。应届毕业生常问的英文问题:自我介绍、实习经历、来自哪、爱好、优缺点、喜欢的工作领域、想要学习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根据你的资料或者你的自我介绍进一步问的,所以在做自我介绍时,不要说些没用的(比如:年龄、性别之类的),重点说自己的经历,老师喜欢听这个,所以准备时一定要用英文简要描述。

然后,专业面试,有40个题,自己抽一个号,隋老师会读一遍,然后回答就好了,别人抽到过的题,你就不能再回答了,我当时抽的34号:谈谈社会工作在我国养老事业上可以做些什么。我们那组还有人抽到:郭美美事件、济贫法的作用、社工与心理咨询的区别、社会福利包括哪些、社会保障有哪些、社工是否要承担社区工作、社区矫正、社工面对精神病患者杀人应如何介入、富士康事件等等。(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这些)专业面试完了之后,就是其他老师问问题,可能会针对你回答的专业问题来追问,也有可能根据你个人方面来问。当时问了我好多工作的事情,都比较简单,如实回答就行。

四、关于其他

1、之前我在网上看复试经验贴,说女生最好画淡妆,其实不用,穿着朴素大方,就ok了。

2、刚刚想到的,又忘记了,想到再补充吧。

推荐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6.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六

本人就读于广东省粤西地区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所学专业是社会工作。考研准备了半年,之所以选择人大社会工作专硕,是出于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以及对苏州的向往,当然不排除人大在全国的名气。

在考研准备期间,收集到的有关人大社工专硕的考研经验,可谓少之又少,对自己有借鉴意义的就更不用提了。在此,与各位学弟学妹分享本人的考研经验,希望我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助到你们圆梦!

在开篇之前,首先我建议各位学弟学妹联系几个已经考上的学长学姐,毕竟经历过这场考试的学长学姐们的考研经验都有值得你们借鉴的地方。当然,联系不上也没什么大碍,事实证明凭借自己的努力也一样能够考上。其次,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因为你对这个目标越渴望,那么你的动力也会越大。你们会问,这个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呢?就我而言,在与上一届的学姐们详聊后,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80分。当时定下这个分数,我也对自己表示过怀疑,但只要认真准备,达到这个分数的几率还是蛮大的。下面说说本人的初试和复试经验: 专业课

我对参考书籍的感悟和建议:

1、《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李迎生、《社会工作导论》高教版,这四本是复习重点,前三本书我都用本子做了笔记。

2、《社会政策导论》(第二版)杨伟民、《社会福利》(第二版)陈银娥,人大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方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在真题中的比重还是蛮大的。单个人感觉这两本书不用每页都仔细的看,重点看某些章节和背诵某些知识点就可以了。

3、《个案工作》隋玉杰、杨静以及《小组工作》人大出版社(小组动力认真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高教版、《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以上这些书籍只是整理考试大纲知识点时被作为辅助,补充知识点而已。

4、《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李迎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赫大海、《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风笑天。研究人大近几年的真题,你会发现这部分考得很少。所以,我没有把这几部分当作复习重点,只是把考试大纲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不过,由于担心会考到,本人还是认真的把书看了一遍,主要是理解。到了冲刺阶段我并没有背这部分的知识点,只是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整理的大纲。

5、“真题”十分重要,建议像考试那样把答案整理出来进行反复记忆。对比近几年的真题,你会发现每一年都会有重复考的题目,所占分值还是挺大的,所以真题是不容忽视的。而且,通过研究真题,你会发现出题人的偏好、命题趋向以抓住重点复习的知识点。

我的专业课是这样准备的:前期把要看的书认真过了一遍,整理了上述参考书籍1那三本书的笔记之后,重点整理社会工作全国考试大纲,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把所有大纲内容整理出来以后,进行背诵,就比较方便了。在背诵时如果你发现自己之前整理的某个内容不是很好,背起来很吃力,建议你更改一下内容,总之最后整理出适应自己的背诵习惯的表达内容就行了。

至于如何背诵专业课笔记,其实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才是最理想的,对于政治亦是如此。因为在答题时单单是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肯定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与领会。根据自己背诵内容的多少与自己记忆能力确定什么时候开始背诵专业课,我在11月初就开始背诵了,背诵我个人没有什么技巧,都是按照内容一点一滴的背,讲求的是重复的次数以巩固记忆。我总共把大纲背了三遍,由于内容太多,我主要是背诵答题的要点而已,其他主要是反复看反复看。即便这样,我当时到了考场,在做题目时,发现自己很多都记不起来了,但是答题要点还是能够记住的,拓展的东西还是有点印象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因为你

已经对知识点十分理解了。

对于时间安排及是非报辅导班的情况?个人建议:根据书目和内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要求精,不可贪多;若跨专业没有基础,建议报一个考研专业课辅导班,老师可以帮助指导重点、安排时间、答疑解惑,本人报了博睿智海考研院,由于靠近人大,和老师的沟通交流都比较方便,效果也比较明显。

7.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七

一筑波大学的建校背景与办学理念

1创建背景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教育体制锐意改革的转型期, 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为使高等教育与时俱进, 同时解决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因量的急剧扩张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 其中心议题是: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术研究高水平化; (2) 高等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综合化; (3) 教育、研究活动的特性及有效管理; (4) 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和排除封闭性; (5) 尊重高等教育的自发性和国家有计划的援助与调整。该报告重点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国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1973年9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筑波大学法案》, 同年10月宣告筑波大学正式成立。筑波大学位于筑波科学城的中心, 是按照世界新型大学的创办模式, 以东京教育大学为母体而进行扩建的。[1]

2建校理念

筑波大学在办学理念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过去的大学, 往往局限于某一狭隘的专门领域, 导致教育和研究两方面趋于停滞和固定化, 以至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鉴于此, “本大学建校的目的就是要在基础和应用科学等方面, 同国内外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社会之间, 加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在取得跨学科协作成果的同时, 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研究, 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才智和高尚品德的人才, 为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2]

3发展目标

为了确保建校理念的实现, 真正建设成具有国际型、实力型和开放型的大学, 筑波大学制定以下发展目标:[3]

第一, 在追求从自然到人类、从社会到文化各学术领域专业深度化的同时, 积极推动超越现有领域的跨学科间协作, 实现领先世界水平的科学发展。第二, 通过开展以高水平科研为基础的教育, 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拥有道德修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以备将来能够独立地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第三, 作为汇集众多科研机构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核心, 积极加强与各教育研究机构及产业界的合作, 力图充实并强化自身的教育研究机能, 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第四, 作为面向亚洲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开放的综合性大学, 积极开展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性教育研究活动和交流, 为建设成具有国际权威的大学而努力。

综上所述, 筑波大学虽然是在东京教育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 但她不拘泥于固有的办学观念, 创建伊始就以大无畏的姿态, 在办学模式上锐意革新, 将建校理念定位为面向海内外全方位地开放, 其奋斗目标是建设成最具有“未来导向性”的 “新构想大学”, 引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二新型大学的崛起

筑波大学为了充实和强化教育研究组织, 对传统的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全面地改革, 最引人注目的是废除学部·讲座制, 建立起新的学群、学系制。

1新型教学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1) 新的教学组织———学群·学类。日本传统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学部, 学部下有不同的学科, 而学科下还有若干科目, 每个科目设置一个讲座。由于讲座制规模过小, 对内分散割据, 对外封闭隔绝, 不能满足社会转型背景下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性的要求。为了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筑波大学取消了教学研究一体的学部·讲座制, 实施了学群·学类的教学组织形式。[4]

如表1所示, 设立了3个学群和三个专门学群、13个学类。在每个学群里都包括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 使学群变得犹如一所小型的综合大学;下面再细分为学类, 它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部”或一所单科大学。筑波大学就像是 “若干所小型综合性大学加单科大学的联合体”。

(2) 灵活的研究组织———学系。学系是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型组织机构, 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划分, 全校教师必须按照各自的专业分别属于某个学系, 一个学系便是同一领域教师集体进行“切磋琢磨”的场所。但是开在展综合性研究时, 可根据需要不受学系的限制, 与相关学科领域相互沟通, 也可自由搭配、恰当组合队伍;在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时, 设立特别课题组, 不仅吸收校内有关学系的教员, 还面向国内外招聘客座研究员来组成。

2行政管理新体制的确立

为与新型教学和研究组织相适应, 筑波大学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确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系。[5]

教员会议。各学群、学类都设置了自主运营的教员会议。

评议会。这是决定全校重大事宜的最高权力审议机构, 校长为会长。评议会下设计划调查室、公开研究室等机构, 对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入学考试、毕业生情况等进行追踪调查。

审议会。设立了教育审议会和研究审议会, 由5位副校长担任会长, 分别主管教学、研究、医疗、福利、总务等五个方面。

参与会。类似于校外顾问委员会, 成员包括地方知名人士, 兄弟院校和大企业代表等。其职能是大学和社会的接合点, 使大学能够及时听取来自校外的呼声, 并同兄弟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 为校长提供咨询, 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设有全校性的人事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等。

事务局。由校长直接领导, 负责协调组织全校行政事务。

3全面开放的办学方向

筑波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建成“开放型大学”, 这既是她创建的起点也是办学特色, 为保证大学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基本理念的实现, 采取了如下措施。[6]第一, 设立了运营咨询会议。主要是为了倾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大学运营建议, 同时将学校的自我评估结果及时公布, 以利于社会了解学校的内部管理状况, 并获取反馈意见。第二, 开设公开讲座。坚持面向社会办学, 向市民提供各类公开讲座。通过举办讲座把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还原给社会, 为地方提供服务。 第三, 为社会人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为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 专门开办了夜间授课制;为了适应不同社会人的需求, 与公立和民间研究机构联合创办了培养硕士、博士生的研究生院。第四, 与国际社会接轨是保证“大学开放”的重要一环。 为建设成面向国际, 面向未来的大学, 还增设了国际关系学类, 同国外大学以及教育科研机构间保持紧密的联系, 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交流。

由此可见, 筑波大学不但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组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进行了全面改革, 而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通过自我的否定与扬弃, 在传统大学模式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三筑波大学的办学经验

筑波大学作为只有四十年建校历史的年轻大学, 她着眼于办学模式的创新, 努力践行了“灵活化、综合化、开放化、国际化”的办学原则, 树立起了“崇尚学术、特色教育、服务社会、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新风尚, 其成功的办学模式不乏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筑波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社会转型中大学应该将与时俱进放在首位, 并且要有继承和拓展的明晰轨迹, 在明确坐标和定位的前提下, 注重寻找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不应该追求一时的辉煌, 而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增强忧患意识, 积极迎接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

第二, 筑波大学在适应社会变革的同时, 建立了新型教学研究组织“学群、学系”, 使大学内部成为有机整体。“学群”的设置在课程上拓宽了基础, 克服了学部·学科·讲座所造成的各专业之间的壁障,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 选修不同科目, 广泛地接受多领域的通识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方法。“学系”便于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有利于开展综合性交叉研究活动, 搭建起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平台, 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

第三, 筑波大学通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出“大学管理新体制”, 确立了一元化领导下, 分工负责的“大学新自治”运营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做到了有章可循, 提高了管理效益。特别是筑波大学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革新的“三自精神”, 以及利用“参与会”等措施来进行校外评估的机制, 促进了大学集中与民主制度的实施, 确保了大学效率性、连贯性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四, 筑波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是保持大学活力的基本原则, 秉承“着眼未来, 面向世界, 真正办成开放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正是这一理念为她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向社会开设公开讲座, 让公众走进大学;通过不断收集社会信息、集思广益, 使大学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实现了大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积极谋求与世界著名学府的学术交流。开放的办学模式为筑波大学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很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了地位。

四对我国大学办学的启示

目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结构也日趋多样化, 各大学间的竞争必将日渐激烈, 如何面对困难、 迎接挑战, 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 在我国一些新建大学中存在着极力加强大学的综合性, 盲目效仿老大学, 导致新大学无新模式, 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等倾向, 这种现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的形成, 也不利于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更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学习筑波大学的经验, 只有制定有效的发展目标, 才是大学生存的保障;只有追求个性发展, 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才能化解难题;只有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才能把握未来的新方向。

第二,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已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提升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 也有许多大学在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的大学是以学院制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 各学院之间是严格按照专业划分, 学生的学习也是以本专业的课程为主, 综合科目的教学几乎被忽视了。过度的专业分化, 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基本人文素质不够高、学术视野不开阔等问题突出。[7]我们必须认识到, 当今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难以解决的, 必须借助多学科的力量。“学群、学系”制对于我们丞待解决的专业过度分化问题, 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第三, 目前就我国的大学而言, 无论是面向校内外, 还是面向国内外的开放程度都很有限, 以致出现大学内部各院系和各部门之间不能够真诚有效地相互沟通, 与国内高校、邻近大学间陌生相处, 更谈不上同世界各国大学密切交往的局面。[8]实践证明, 大学的开放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决定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9]因此, 我们应该立足国内, 面向世界, 加强大学内部联系, 同时积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与世界各国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此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第四,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至今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政府包揽高等教育, 大学内存在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过大, 导致高度集权、官僚本位主义的现象严重。行政化弊端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 干扰和损害了学术的创造力。然而,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功能日益综合和复杂的学术机构, 需要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10]筑波大学在脚踏实地、连续不断改革的基础上, 建立起完善的大学行政管理体制, 并通过自我审视和自我认知机制, 明确自身的不足, 给现代大学树立起一种新风气。

总之, 筑波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 顺应了日本社会转型的需求, 为现代大学做出了表率。诚然, 筑波大学与那些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成果丰硕的世界著名学府相比, 四十年的办学历程是短暂的, 但她的实践经验却是丰富的、意义是重大的, 其成就是令世人瞩目, 时代印证了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筑波大学力图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 以崭新的时代精神, 为现代大学做出了榜样。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 借鉴筑波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办学模式, 才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性的科学发展。现在筑波大学为肩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大使命, 提升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 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材, 正在以开阔的视野拓展广阔的空间, 努力寻求着办学特色的新发展。

摘要:筑波大学是在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 为了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兴建起来的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筑波大学提倡“改革”和“挑战”的新理念, 致力于全方位打造“开放型大学”, 率先实现了“灵活的教学和科研组织”, 以及“大学管理新体制”和“新大学自治”, 完全以崭新的办学模式, 站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 成为日本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

关键词:日本,筑波大学,办学模式,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http://www.tsukuba.ac.jp/organization/faculties.html.

[2]周蕴石.世界著名学府——筑波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28.

[3]http://www.tsukuba.ac.jp/organization/faculties.html.

[4]魏丹.日本筑波大学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体制及课程设置[J].文教资料, 2011 (11) :132.

[5]郝进仕.筑波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127-128.

[6]迁中豊.グローバル30の成果と課題---筑波大学の取組[J].IDE現代の高等教育, 2014 (5) :47-53.

[7]别敦荣.学科规训与大学教育功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108-109.

[8]刘河燕.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开放性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 2010 (6) :136.

[9]迁中豊.グローバル30の成果と課題——筑波大学の取組[J].東京:IDE現代の高等教育, 2015 (5) :47-53.

8.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篇八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实践;经验;必要性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整个教务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到了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们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自我判断的辨别能力,要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要建立一套规范而完整的管理办法,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汲取,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医学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高等医学院校所担负的不单单是学生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因为医学院校是白衣天使的发源地,要想使白衣天使具有高素质的修养水平和职业道德,就一定要加强其学生的管理工作,而且随着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对各个学校的冲击力及影响力都特别的大,如果不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就有可能会使学生沉迷网络,不思进取,成为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不仅培养不出高质量的医学工作者,还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医学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另外,因为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各大高校对于招生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而生源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如果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就有可能会使好学生受到负面的影响而变质,带给学生一生的遗憾。所以加强医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急不可待。

二、加强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及策略方案

1.让学生参与管理。

因为高校学生已经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把他们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就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改善其吊儿浪当的惰性心理,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更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予他们精神世界上的满足感,这样,学生们就会以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及高度的责任感来作为回报。当然,让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只是为了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因为作为学生管理者,他们的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其思想也还不太成熟,对于一些事情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难免出现偏差和狭隘,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所以老师必须要进行适时的引导与帮助,避免因为管理的不公平,决策的不合理而出现矛盾,而且还必须要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以制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管理的有效性。

2.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新时代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以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约束,必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和老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用全新的理念去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有张扬个性的空间,可以组织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及休闲类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用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对医学学习的热爱中,因为医学高校的特殊性,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具有爱心和热心,要懂得奉献,而这些高尚情操和精神的培养,只有在全新管理理念的熏陶下,进行潜移默化的管理,才能达到更好的境界。

3.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虽然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学生管理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会有大量的课外实习,但课堂教育毕竟还是重点,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场地,也是老师进行言传身教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医学院的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是说让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也能使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做人的根本,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管理上的医德医风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在医学实习中加强学生管理的融入。

学校本身就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所以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进行不间断的学生管理与实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和医德水平,因为专业实习是在工作实践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工作事实来感受各种的磨难与考验,从中领悟出医学精神的无上崇高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并培养他们对医学工作的严谨性,做到从医之道,必须具有爱心,更要有一颗敬业的心,做到能从病患的利益出发,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所学知识为他们解除痛苦,发扬医学精神,作为实习带队老师更要在实际案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白道德的红线不可逾越,加强伦理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建立起一道强大的心理防线,走上健康的成才之路。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老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必须要加大、加强,不仅仅是因为“名师出高徒”,更重要的是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想做到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老师的言传与身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作为医学高校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注重教学方式,具备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老师,因为对于医学的学习本身就十分的单调和枯燥,如果老师整天板着一张脸,严肃的面对学生,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加强学生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把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让他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从而获取学生们的信任,使其管理工作变得简单。

6.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监督与检查。

虽然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制度都要以人性化为前提,但必要的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才能做到严格的管理,才能让学生们在制度的制约下做到遵纪守法,上面也已经提到过,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网络化的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花红酒绿的世界乱了许多学生的眼,所以高等医学高校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是保证学生规范化的根本,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依据和准绳,在这些制度的控制下,这些现代化的学生才能做到遵规守纪,也只有建立了制度并加强其监督与管理,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管理当中,成为管理的主体。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要想收到实效性就一定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去熏陶,用规章制度去制约、去束缚,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被感化,学会成长,并且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使这些莘莘学子早日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收获,培养成为专业技能扎实、精神境界高尚的综合性医学人才,为人们的医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丰硕,陈立明. 权变管理理念促进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J]. 实用医药杂志,2009,05:72-74.

[2]刘辉,佟矿,王飞. 高等医学院校近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9:38-40.

[3]张洪清,台红祥,陈彦军,徐嘏毅.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调查思考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234-236+252.

[4]张明立. 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 生物技术世界,2015,03:160.

[5]王璐,韩继明,阮彩莲.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 价值工程,2012,35:246-248.

上一篇:绝望的主妇剧本笔记下一篇:《上学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