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国库改革与发展问题(精选5篇)
1.二十年国库改革与发展问题 篇一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十年
叶向峰
我国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1991年正式启动改革以来,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一、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动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国家保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传统保障制度下,企业最终承担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部责任,严重影响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自1984年开始,与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相配套,国家开始在国有企业中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推行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又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改变了由企业全部承担养老保险费用的模式,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1991年6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全面改革正式启动。《决定》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1、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
3、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提取;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开始时可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
4、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所需费用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奖励、福利基金内提取。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根据个人收入情况自愿参加。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
由于《决定》对改革的规定较为原则,并没有具体实施方案,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了不同的实施方案,这虽然有力推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制度的割裂。
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 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这就为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明确了方向。
199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为了便于制度统一,让各地在不同情况下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通知》中还提出了两个方案,由各地选择。
方案一的基本内容是:
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的比例,职工按不低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200%或300%)3%的比例缴费,以后一般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个人帐户养老保险费的50%。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个人帐户按职工工资收入16%左右的费率记入,包括职工本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从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划转记入的部分;从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左右划转记入的部分。其中,前两项合计为11%左右,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从企业划转记入的比例相应降低。职工到达法定离退休年龄,凡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或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连续工龄(包括缴费年限)满10年的人员,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养老金。
月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方案二的基本内容是: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企业以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缴费工资基数;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计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个人帐户包括:职工个人缴费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记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中,职工缴费工资基数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200%以上至300%的部分,可以全部或者一部分记入个人帐户;上述储存额的利息。
缴费年限满10年及以上的,按以下办法计发养老金:
1、社会性养老金: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20~25%计发,具体比例由当地政府确定。
2、缴费性养老金:个人及企业缴费每满1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1.0%~1.4%计发,具体系数由当地政府确定。社会性养老金和缴费性养老金从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按月计发。
3、个人帐户养老金:记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包括本金和利息)归 个人所有,职工符合离退休条件离退休后,可以由本人选择一次或者多次或者按月领取。职工或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个人帐户储存额的结余部分一次发给其指定的受益人或者法定继承人。
《通知》发布后,各地立即贯彻执行。其中上海等7个省市选择了方案一,北京等5个省市选择了方案二,而山东等其他更多地区,则吸取两个方案的优点,制定了“第三种方案”,即个人帐户大致为职工工资收入的10~12%,相当于个人工资3%的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企业缴费划入个人帐户8%左右。养老金支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25%左右,二是个人帐户累计存储额除以120。实行系统统筹的电力等5个部门也实行了这个方案。
《通知》的颁布实施,基本确立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以后的改革主要也是围绕“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完善进行。虽然《通知》也规定了两种实施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关于养老金征收和支付的标准、比例参差不齐,这也成为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配臵的障碍。
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不断总结和探讨,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从三个方面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统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企业缴纳基本养 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2、统一个人帐户规模。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
3、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
1998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将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邮电部部分)、水利部、民航总局、煤炭局(原煤炭部)、有色金属局(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分)、银行系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保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这进一步推动 了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决定》归纳和总结了多年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层面的统一。但是由于制度实施前存在大量已退休的人员,因此单位和职工个人向个人帐户的缴费的大部分实际上支付给了这部分人员,这就导致个人帐户事实上是“不完全帐户”,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隐性债务问题。
四、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继续完善
个人帐户的“空帐”运行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0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对个人帐户进行调整。其中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0%左右进行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并以省为单位进行调剂。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并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同时个人账户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对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实施分别管理,作实个人帐户。2001年7月,辽宁省率先进行试点,以后又逐步扩大到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定的部分地区。
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探索,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 入个人账户。”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按照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目标,国家也在积极推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95年12月,原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鼓励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给员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2004年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此外,商业人寿保险也在蓬勃发展,这些都对基本养老保险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五、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201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 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
《指导意见》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将实现对城镇全体劳动者的全面覆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二十年国库改革与发展问题 篇二
1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
1.1 1978-1980年三年调整,形成举国体制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一度瘫痪,濒临崩溃,在这百废待兴之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了中国新时期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于是全国上下各级体委重新建立起来,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行政机关开始重新运作。1978年下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清除了“四人帮”在体育事业的流毒和影响。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1980年的全国体工会议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战略,更加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工作的中心。这三年的调整,三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正式形成。
举国体制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与我国的国情基本相符,它集中了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使得在文革时期被严重破坏的体育工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作,并为80年代的体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国家体委制订的奥运战略推进了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1979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家“侧重抓提高”方针的引导,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明显滞后于竞技体育,从而形成了竞技体育一头热的局面。
1.2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
经过三年的调整,中国的体育事业已基本步入正轨,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开始对体育体制各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试点。1981年,开始进行以提高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地位及作用为内容的改革试点;1983年,开始对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1984年开始对体育科研体制进行改革。这一切为1986年的体育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逐步形成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以及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的思路。
这一阶段举国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顺着三年调整的方向进行的,以竞技体育为中心这一政策得到了巩固,从而在短短几年内,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令全世界震惊。1982年,中国选手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得61枚金牌,列金牌、将牌数第一。特别是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队获金牌总数第4位,标志着中国跨入了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而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中国的举国体制。
1.3 中国体育体制的初步改革
在1984年至1985年之间,中国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中央制订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的方针、政策,全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对旧有体制进行程度不一的改造与完善。同时,1984年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的佳绩也令国人振奋,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种外在环境及内在动力的推动之下,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由国家包办体育过渡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转变国家体委等行政机构的职能,理顺体委与各方面的关系,恢复、发展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并对竞赛体制、训练体制、科研体制等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次改革虽然解决了当时的一些难题,但总体来说,改革的性质、方向尚不明确,它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原有体育体制的修补、完善,而未触及到根本。因而,旧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经费不足、责权不分、管办合一等弊病依然存在。
1.4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深化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更,曾设立过多种组织机构。每一类型机构都相应的适应一个时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在随后的历史变化中,由于历史客观及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改革与机构的撤并未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活动中多种类型组织机构并存的状况(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地方一级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设置中)。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调整的过程中,我国体育行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已调整为“体育总局”,下设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而地方机构调整却未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运动项目的管理而言,各地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有的省市改革力度较大,已建立了与上级机关相适应的对口管理机构,如吉林、山西等省已建立了若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的省市仅就其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局部进行了调整,选择部分项目作为突破口(试点),逐渐实现与中央管理机构的对接,如广东、江苏等省;还有一些省份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较差的影响,基本保持原有组织状态不变,这样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就未能与中央管理机构保持一致,给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具有强烈行政管理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虽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统包、统揽的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我国体育发展的“公益性”特点的影响,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特色,这符合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下的运行特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却无法迅速驱除,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举国体制”深入人心。这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竞技体育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状态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利益驱动性、高度集权式管理,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反差巨大等特点。延续至今,这些仍是竞技体育在运行中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特点。管办合一、计划调控突出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它虽存在着如统得过死、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弊端,但在体现政府意志、实现政治功能、短时间内实现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优势。
(2)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政府机构改革的推动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肩负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由政府管办合一,向政府与社会管办分离过渡的历史使命。这种管理既不同于我国传统体制下政府在竞技体育宏观管理与具体事务间的双重身份,又与国外运动项目协会存在着较大区别,是一种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过渡性管理机构。这一形式在近期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 体育体制发展趋势
(1)管理权限方面,国家不再包办一切事务,将办体育的权力交给社会去行使,充分发挥基层单位与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国家行政机关只进行宏观的决策、协调、监督,将宏观与微观的管理结合得更紧密、更完善。
(2)体育已被定位为第三产业,不再是福利型的事业。管理体育的方法不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经济、法律、行政三种手段的结合将是国家管理体育的主要方式。
(3)过去的条块矩形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将向垂直分化整合的组织结构转化。分化即国家精简放权,整合即国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这样减少了同级的地方政府对体育事务的干预,又有利于我国管理体制向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综合型体制方向发展。
(4)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而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办体育将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国家行政机关将继续行使主要权力。
(5)机构设置方面,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社会体育组织不再有名无实,它们将各自被赋予管理社会体育的权力,管理中心不再存在,各单项协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负责体育项目的一切事务。
参考文献
[1]谭华.新中国体育的重大转折[J].体育文史,1999,(5).
[2]宋继新.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1998,(1).
[3]鲍明晓.中国体育体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
[4]孙洪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7,(3).
[5]伍绍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6]李卫东.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纵览[J].体育科研,1997,(5).
[7]宋继新.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1998,18(1):16-19.
[8]孙洪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3):27-29.
3.改革开放三十年 二十春秋中华情 篇三
《中华儿女》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0年前,《中华儿女》以它瑰丽的新姿问世了,这份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刊物,淋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为向大陆和海外炎黄子孙开放的一朵清新秀丽的奇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它题写了刊名,寄托了他老人家对这本刊物的无限关怀与期待。
《中华儿女》创刊词《爱国图强振兴中华》中写到:“《中华儿女》应该成为振兴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组和弦。我们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矿藏,开掘它是我们这一代人沉重的责任。《中华儿女》应通过广大青年中不同声音的平等讨论和冷静思考,来拓宽人们的精神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增强民主意识,推动改革实践,把这不同的音调汇编成一曲振兴中华的雄壮交响乐。”这篇创刊词站在时代的前沿,对《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中的伟大使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宣传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的伟大贡献者与开拓者立传是《中华儿女》的责任。20年来,《中华儿女》以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杰出中华儿女为己任,高举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旗帜,着力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非凡人生,报道当代政要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展现影响当代社会各类人物的风采英姿,记录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伟大历程。
二十春秋,中华情怀。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从本刊20年的报道长河中,掬起几朵美丽的浪花,共同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共同祝福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4.二十年国库改革与发展问题 篇四
湖北宜昌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9月,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湖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省级开发区、国家级产业转移承接地、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下辖湖北深圳工业园、东山园区、猇亭园区、白洋园区四大园区,规划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已开发和正在开发面积54平方公里。开发区成立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站在新的起跑点上、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如何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打造竞争优势,推动“二次创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开发区人面前的新课题。一、二十年的主要成就
开发区成立以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和环境优化为重点,致力于将开发区建设成宜昌对外开放的窗口,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全市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城市规划建设的样板,开发区在宜昌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沿江突破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了37.5亿元和137.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是1988年的350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以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共占46%,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保持全市第一。三是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8亿元,增长42.9%,税收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达到94%。四是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开发区目前形成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轻工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截至2007年底,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70%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年来,开发区共引进各类项目300多个,合同投资260多亿元,其中工业项目90多个,合同投资210多亿元,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三井物产、世界第二大钢琴品牌日本河合乐器制造所KAWAI钢琴、德国舒尔茨、中国宏达控股、中国南玻集团、香港光盛、杭州贝因美、宁波太平鸟、武汉人福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一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近年来,我区积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借助园区平台,立足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区重点城市,采取大员上阵,领导亲自抓招商;主动出击,组织专班抓招商;派驻小分队,实行驻点招商;办好节会,搭建平台抓招商;通过已落户客商现身说法,抓好以商招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施网络招商。二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东山、猇亭两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多亿元,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转变机关作风,对重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全过程服务、零障碍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最便捷高效的服务,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确保客商招得来、留得住。三是抓好项目落地建设。对新引进的项目,建立和完善开工联动机制、协调督办机制以及项目履约督查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联络员,明确责任目标,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坚持工业兴区、科技立区的原则,充分利用园区工业企业的产业优势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制定鼓励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孵化器建设的科技政策,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力度,有力促进了高新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集聚高端人才。全区现有省级以上各类技术中心11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一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左右;人福药业、三新磷酸等 12家企业进入宜昌市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占全市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77.8%;在全省实施的五个一百工程中,全区有8家企业入选;大专以上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2006年至2007年,区内企业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9项,全区共有177项专利申请被受理,110项专利被授权。
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开发区按照“设施条件最好、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交易成本最低”的标准,坚持“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园区供电设施、给水设施、道路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供热工程、排洪工程、天然气工程、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同时,配套建设各种生活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从起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集产业、科技、教育、研发、居住等功能一体的,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初具现化化和人文化的宜昌新城。到2007年底,东山、猇亭两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多亿元,东山建成区面积达11.2平方公里,区内10条主次干道路网已全线贯通,绿地面积??公顷,绿化覆盖率达?%。至2007年底,开发区人口已达14万,是1988年开发区成立之初的17倍。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城市管理,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商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进驻。
5、园区体制不断完善。2004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宜昌开发区和猇亭开发区合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初步确立。2007年4月,经省政府授权、省发改委批准,正式将白洋园区划入宜昌开发区;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宜昌设立湖北深圳工业园,“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和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一区多园”体制调整以来,开发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07年猇亭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2.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19.17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2.04倍和35倍。二是大项目快速集聚。“一区多园” 以来,猇亭园区共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30多个,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0亿元。南玻多晶硅、兴发化工、三新磷化等一批对宜昌未来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快速集聚猇亭园区。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区多园” 以来,开发区坚持多元化投资体制,累计投资6亿元,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白洋化工园区和深圳工业园的相继启动和发展,宜昌开发区的功能分区将更加完善,发展后劲将不断增强,开发区经济将得到进一步飞速发展。
6、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一是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共有中小学7所,有力解决了在开发区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人群的子女上学问题。二是卫生事业及社区建设日趋健全。到2007年底,全区共有医疗机构3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社区服务体系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东山花园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受到省委组织部表彰,获得“社区党建示范点”称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企业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序启动,2007年共有4268人享受低保补助,新增就业1820人。四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同比增长8.8%,人均增加306元。二、二十年的发展经验
回顾20年来的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开发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开发区实际的发展之路。
1、创新是动力之源。20年来,开发区坚持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推动体制创新,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精简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通过创新人才政策,吸引了高端人才集聚;通过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化、现代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开放是兴区之本。20年来,开发区把握自身优势和发展规律,不断拓宽引资思路,大胆实施开放战略,为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注重对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特别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引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创新招商理念,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坚持“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产引外”,走出一条存量与增量共同推动的新路子。
3、工业是强区之基。20年来,开发区着力扶持和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现代大工业的整体框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服务优势与人才优势,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精心培育形成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轻工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4、环境也是生产力。20年来,开发区始终把综合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臵,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打造和谐的社会、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坚持产业发展与社会展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以“美化、洁化、亮化、序化”为目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坚持把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结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
当前,宜昌开发区正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不懈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开发区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强烈的率先意识、清醒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全球视野,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促进开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和创新体制机制,使开发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进一步创办好各类特色园区,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合力。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一区多园”、深圳工业园“一园多点”的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开发区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完善市县联动、税收分成办法,吸引宜昌市其他县市区到开发区兴办工业项目。
2、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市场配臵资源为基本途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优势和高校科教优势,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加快技术市场、技术推广体系、企业孵化中心、产学研基地等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促进集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实现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通过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培育发展“总部经济”,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另一方面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改进开发区的评价体系,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信赖型向科技依托型转变。
4、提升招商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严格按照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进行科学严格的综合评估,以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为重点,确保引进项目的质量,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的项目上,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高税收、高就业,低消耗、低污染的“三高二低”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大员招商、专班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等招商方式方法的作用,加大引资力度,加强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把开发区建设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来投资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先导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强服务业招商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大力引进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产业,使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互动并进。
5、发挥产业优势,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努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群,提升开发区产业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群、机械制造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和轻工食品产业群等五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产业。
6、强化园区目标功能,推进城市化进程。开发区“一区多园”体制的确立以及东山园区、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和白洋园区不同的产业发展和综合目标定位,以及不同园区基础设施的现状,决定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区别园区的不同情况,有重点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各个园区规划为主导,以加大投入为支撑,以推进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一批精品亮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东山园区和猇亭园区的城市品味,以“三城联创”为抓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由“建区”向“造城”的历史转变。
5.二十年国库改革与发展问题 篇五
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
《二十年筑梦之旅,二十年圆梦征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忆往昔,“雄关漫道真如铁”,新中国经历了数十年峥嵘岁月,在列强践踏的断壁颓垣间,毅然踏上强国梦的征程;思当下,“而今迈步从头越”,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无风浪,何以扬帆千里?过程是曲折的,结果却是欣喜的。中国梦作为一种民族凝聚力,正指引着当代中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梦是一种向心力,千古英雄前仆后继,近14亿同胞不懈奋斗,都为着一个共同的梦,一个强国的梦,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在此,首先感谢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的信任与肯定,使我有幸作为企业家代表,参加今天这个活动。1993年7月23日,我加入了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大沥商会,即当时的南海市。也正是这个偶然的机遇,带领着我的商业之路,从此迈向康庄大道。因此,非常感谢区工商联(总商会)及各级领导二十年来对我的指导、鞭策与支持,使我对梦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信念方可筑梦。
坚持党的领导,是圆梦的必要条件。何谓信念?一言以蔽之, 信念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何谓理想?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而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梦想是理想的升华。人生天地间,各有秉赋,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方可筑梦。
(一)个人理想是梦想的根源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达到今天的成就的,借今天这个机会,与大家讲讲我的创业故事,也给即将步入历史舞台的“新一代”企业家们一些借鉴。
大家都知道,我是白手起家,并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童年的我,因为拮据的家庭环境,需要承担起很多与年龄不符的家庭责任,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环境造就了我的坚强与坚韧。那个时代,有一个人人向往的传奇人物——华人首富李嘉诚,耳濡目染之下,了解了许多关于他的创业史;同样的出生贫寒,同样的生活境遇,但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穷人一样可以成为实业家。于是,李嘉诚成为我思想顿悟后的目标与榜样。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袭来,人民思想得到了解放,广东因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发展的机会逐步显现,扶持政策越来越明朗。到八十年代初期,南海实施分田到户,我强烈地感觉到,创造人生价值的机会到了。1985年,那一年,我还是一个成绩优异的14岁少年,同龄的孩子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无忧无虑地成长;而我,在老师惋惜的目光和学校的苦劝下,毅然放弃学业,走出了校园,踏入了社会。
我的人生旅程中,父亲给予我的,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比拟的支持。二十八年前,当我决定只身闯荡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不理解,只有我的父亲,变卖了家中的一切,用颤抖的双手,将那沉甸甸的1200元交到我 2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手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的那两句话:“贫穷不是罪过,错过才是罪过!学会做人,任何事都能成功;学会做人,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二)理想与毅力是梦想的依托
带着父亲的寄望,带着家庭的责任,也带着我跳动的梦想,迈开了人生第二个阶段。当时家中已是家徒四壁,那1200元是一家人最后的希望,只有不可逆转的唯一机会。时代给予我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富有梦想的少年,我有成年人所缺乏的洞察力;于是,在大沥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兴隆大街,默默地寻找商机。经过细心观察,两个月后,我选择了一个当时几乎空白的切入点,售卖录音磁带,一台六百元的可翻刻录音机,一批当红歌星的磁带,风雨无阻的六、七个月地摊生涯,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三万元,抱着那一大袋零散的五角、一元、两元、十元,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半年多的过渡期和磨练期,尝尽人间冷暖,看尽众生百态,也成功地磨练了意志。然而,我的梦想不止于此。为了开拓视野,学习经验,我进入了本地一家钢材贸易部,没有薪水,只求三餐温饱。但是,我骨子里的坚韧不拔与父亲的那句鞭策,让我毫无怨言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起早贪黑,揽下最苦最累的活,周而复始又一年。我相信全心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一年的考察,当时的老板给了我实现价值的方向,一个全新的商机,让我赚取了人生的第一个十三万。
(三)诚心与恒心是梦想的坚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后的几年,我开始游历于全国各地,广交朋友,学习各行各业的经验,为我的人生阅历添上宝贵的一笔。父母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赐予我健康与智慧,信念与毅力造就了我今天的成绩;作为中华儿女,党给予我精神力量与鼓舞;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国家给予我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与政策支持。我为生长在这一和谐盛世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时至1992年初,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出于同学情谊,受其嘱托接待一位来自无锡的唐姓客人,素不相识,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出于待人之道和对异乡来客的关怀;接下来数日,我带着这个陌生的客人,游历了广佛名胜;一周后,带着大包小包的特产,将他送上了回程的飞机,临行前,客人才不动声色地递给我一张名片。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不久的将来,这位唐姓客人会成为我事业飞跃的贵人。
小平同志南巡后,92年的下半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南海大沥的铝型材厂接连冒起了数百家,在无数人的思想还在沉睡中的时候,一个崭新的商机突然在我脑海里盘旋。逆向思维看商机,我决定代理铝型材挤压机。正当我苦于机器来源的时候,一张搁臵已久的名片犹如沙漠绿洲,让我豁然开朗,恰恰就是半年前盛情款待的那位素不相识的唐姓客人。
经过联系,我满怀希望只身前往无锡厂区。然而,当看到令人乍舌的出厂价格时,那种从欣喜到绝望,光明顿失的感觉仍历历在目。当时的唐先生并没有表态,稍作安抚,便热情地接待了我。直至第二天,在我准备无望而归的时候,他郑重地告知我,经过厂里的商议,决定以出厂价百分之三十的价格,将机器售于我。那一刻,我心中再一次感谢父亲的那句永不磨灭的真理:学会做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这一良机,我迅速赶回大沥,凭着多年游历的经验,和对新生事物的敏锐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度,我选择在大沥电视广播站播出了第一个文字广告。当晚,销售热线几乎崩溃,销售点门庭若市,我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千五百万,也是真正意义的第一桶金。
(四)打破桎梏,梦想的升华
随着时间的沉淀,视野的开阔,我的思想得以提升,信念得以坚定。感谢时代赋予我的机遇,改革开放突破了僵化的思维和体制的束缚,思想解放浪潮,让我打破思维的桎梏,勇敢地走出去;党的关怀与体恤,使我人生有了新的风向标。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对党一直怀着崇敬与向往,并把这份信念作为我人生的标榜。二十八年披荆斩棘,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曲折前行才是梦想升华的催化剂,正是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使我更加透彻地明白,个人梦与中国梦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
二、心怀天下,放飞梦想
心怀天下,圆梦想也需要支撑。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我认识到没有朋友的扶持、没有党的指引,我的理想将失去坚韧的翅膀,无法腾空翱翔。圆梦不仅仅是个人抱负,而是全民族的共同夙愿,只有与党同心同行,打造联盟,抱团发展,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和张力,才能飞的更高,走得更远。2013年,我获得大沥企业家的支持,担任了工商联(总商会)南海大沥商会现任会长。志当存高远,团队必须走局限,我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团队,是兄弟,是战友。于是,我和众企业家朋友们共同发起成立了广东省金融城商会,作为民企联盟的队长,对于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区域经济发展及会员企业的共荣,我有着不容推卸的重任。打造百亿企业,实现千亿梦想成为我新的企业梦,中国梦。
(一)环球视野,地方实践,打造企业梦。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作为土生土长的佛山人,环球视野,地方实践,改变本土经济面貌,是我对故土的寄望。打造百亿市值,实现千亿梦想,是我对故土的责任,这是我的人生事业目标。2003年我成立了广东信盈投资有限公司,开始了实业向商业的转型。当时大沥仍是一个工业重镇,商业项目基本空白,推动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在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毅然决定参与三旧改造,投资大沥第一个地标性商业项目,主动将自有的近12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全部拆除。于是,2008年,南海新都会购物中心破茧而出,成为大沥地标性商业中心,填补了大沥中心区域的商业空缺。
2008年,中盈地产应时而生。5年间,全新的经济局面顿开,各类商业群体如雨后春笋,商业地产势如破竹。而民营企业不仅是本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逐渐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
在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加快了三旧改造建设的步伐。2013年,广佛国际商贸城总部大厦---中盈广场及全省首家洲际智选假日酒店即将盛大开业;超46万平方米的中盈国贸中心全面动工,横跨广佛经济圈,坐拥沥桂金融区,建成后将成为广佛商贸中心区全方位的高档CBD区域。同时,打造国际化品牌、引进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二)心随党走,金融创新,助推中国梦
大沥总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提速,以及民间资本实力雄厚,为金融提供了很强大的产业支撑,金融业发展前景很广阔。现代经济核心竞争力在于金融创新,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金融创新”理论,我们的战略路线是,从培育金融生态入手,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了解资本的力量并学会驾驭资本的同时,着力增加金融要素供给。
2013年,中盈地产首开先河,循着“十八大”金融创新风向,成功收购了广东省最大的保险连锁销售企业之—— “万诚保险”,并将落户中盈广场二期甲级写字楼。我们计划在3至5年内成功上市,成就“百亿市值,千亿梦想”。中盈广场作为大沥旧城区连片改造的标志性项目,随着万诚总部的进驻,这将有效促进大沥产业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我参与发起的广东金融城商会也囊括了大沥、佛山和珠三角城市的知名企业。企业联盟,兄弟齐心,共建商会,整合资源,把企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产业链发展进程结合在一起,打造金融巡洋舰。我们从实践企业梦走向了打造中国梦。
(三)回馈社会,播种梦想,实现教育梦。
人是中国梦的主体,而文化是主体的灵魂;育人、立世之谓教,明志、明心之谓道,先育人而后用人。因此,必须把教育作为成就梦想的源头。开放、分享、全球化与责任,是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梦想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早在2005年,我就将慈善事业作为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二十年商业之路亦是感恩之旅,父亲教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八年来,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每年都通过慈善会,资助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近千位贫困学生圆梦助学,累计捐款数千万。二十年与党感恩同行,秉承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的公益信念,广东省林治平慈善基金会随之创立,并在420四川芦山地震的哀伤时刻,号召各界爱心人士,筹集了一百多万善款用于灾区重建及教育事业。除了重大灾难、扶贫行动等专项慈善项目外,基金会重点设立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专项基金,着力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教育文化事业。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慈善永无终点,每一次都是起点”!我坚信商道亦人道,慈善是浸润人心的文化;我期望尽一己之力,聚合更多企业家的正能量,在学生,在青少年中播种更多梦想的种子,传递中国梦的华彩与力量。
三、梦想照进现实,让“新一代”托起中国梦
中国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是一场无终点的接力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数十年商海沉浮;时代交替,企业与城市的转型升级,都有赖于“新一代”企业家的创新突破。前路借鉴,年轻一代的企业家也将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平同志曾说过:“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总书记也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一)进退有度,左右有局,过渡期的坚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正处于二代传承、新旧交替、传统型向现代企业过渡的重要时刻。在当前国际市场持续震荡的大环境下,“新一代”企业家能否顺利接过“接力捧”,承担起企业长远发展的历史重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任,找准自己的一席之地,实现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改革开放经过政策与思路的过渡,中国加入WTO是产业结构与战略方向调整的过渡,在国民经济的无数个过渡期,我们可以看到,每经历一个时期,国民经济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目标是航向,理想是动力,战略目光是真真的舵手。所谓疾风知劲草,进退有度,左右有局,才能逆风前进。“新一代”企业家既要传承又要有所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以长远的目光开拓全新的战略局面。
(二)培养“新一代”,而非“富二代”
我对后辈的培养理念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新一代”企业家,主要有三大类型:即将接班的民企二代:大中型企业的年轻高管;成长型企业的年轻企业家。“新一代”出生在和平安逸的年代,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分地安逸,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新一代”成长环境相对优越,人生历练相对简单,没有正确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引,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加强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理念,培育“新一代”企业家,也恰是符合了我设立教育文化专项基金的初衷。
(1)培养民族意识,传播爱国理念
中国梦是民族圆梦是种民族使命,筑梦更需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根植于这一片土地,符合这一特定的社会的发展规律,于是民族精神才是直指人心的感动;成长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一代,没有深刻的记忆和切实的历史感受,日趋淡薄的爱国理念,让传承中国梦的民族使命显得单薄无力。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民族意识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作为五千年文明中屹立长存的伟大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民族意识,凝聚“新一代”的爱国主义情结,对中国梦的未来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2)时代进步,莫忘初衷
继承和弘扬“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老一辈企业家在市场环境不明朗,时代条件艰苦的大环境下,仍能取得民营经济发展的骄人业绩,依靠的就是这种“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时代进步,莫忘初衷,这种精神也是最值得我们年轻企业家认真学习的。
(3)为“新一代”搭建成长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建议从三个方向搭建平台,培养及提升“新一代”的综合能力:提倡“企业家的高校提升”是拓展性平台;搭建“管理人才商学院”是综合性平台;推广“新一代培养工程”是基础性平台。“新一代”企业家的优势是毋庸臵疑的,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都较前人有很大提高,绝大多数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甚至留学海外的经历;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是“新一代”企业家的特点和优势,但仅凭这些,还不足以完成企业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托起中国梦,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继承和弘扬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传统,坚定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自觉融入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中;用世界的眼光,国际化的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把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3)致富思源,奉献精神的传承
致富思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持续“实业报国,勇担责任”的奉献精神。为政者,修身治国齐家,从商者,修心明志立德。近代以来,涌向出无数的爱国商人,他们坚定不移地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一代”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富强统一起来,把国家、企业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把满腔的报国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新一代”是中国梦的希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感受时代变迁、实现理想。沿着这条复兴之路,托起“中国梦”,让梦想照进现实。
四、同心共筑“中国梦”,放眼昆仑绝顶来
二十年与党同心同行,从一个初涉商海的一叶孤舟到如今成为区域商盟的指挥官,成功之路的艰辛相信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感同身受。之所以能坚持并取得今天的成绩,在于梦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于党和政府给予我的信念信任与信心。我始终和着时代的脉搏,与改革开放同行同向,怀着一颗拳拳的中国心,编织着我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精神让也我们看到了新希望,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同时感受到,南
/ 12
我的中国梦—林治平
海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推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引领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实现国富民强的远大梦想。
中国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二十年圆梦征程,使我切实感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企业更迅速的成长,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百亿市值,打造更多的千亿企业,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有会当凌绝顶的骄傲,让中华民族的梦想羽翼更加丰满,在世界的舞台展翅翱翔!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二十年国库改革与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毕业二十年感言07-12
二十年同学聚会方案10-20
二十年聚会策划书10-26
活了二十年感言10-30
毕业二十年聚会方案10-26
二十年同学聚会祝酒词07-26
九三届二十年聚会发言11-20
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祝酒词08-12
国库业务制度执行情况09-04
国库集中支付培训 会议精神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