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红了散文

2024-10-19

枣儿红了散文(通用10篇)

1.枣儿红了散文 篇一

枣儿红的优美散文

每当中秋月将圆,我不禁想起家乡黄土地上枣树枝头熟透的红枣。

我的眼前立刻现出一幅诱人的枣林景象!

经过几个月的成长,此时的枣儿已经由青变红,由血红变成紫红,由硬变软了。举头枣枝,一颗颗,一串串的枣儿,在椭圆形绿叶的映衬下,红艳艳的,宛如一粒粒红玛瑙缀在绿叶间。有的枝条依然挺立着,勉强支撑着沉重的枣儿,有的枝条则低垂着头,强力承载着颗颗枣儿,决心坚持到最后,直到枣儿高兴地离开枝头。尤其是枝头高处的枣儿,不仅特别大,而且特别红,格外诱人。熟透的枣儿,更加胖大肥硕,浑身鼓鼓的,像鼓足了气。如果你会爬树,将鼻子凑近一串熟透的枣儿,可以嗅到醉人的枣香。如果你摘下一颗熟透的枣儿,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随着一声轻轻的钝响,保你满嘴香甜。这时,你会感到人间最醉人的东西不是陈酿,而是熟透的枣儿。一树枣儿本够诱人,一片枣林更诱人,漫山遍野的枣林会将人醉卧枣林。倚着树干,翘首枣林,嘴里嚼着香甜的枣儿,你会感觉人间最美好的时刻就是眼前。

那久远的美好记忆仿佛就在眼前,我愿意在这美好的记忆里沉醉,在沉醉中尽享那份浓浓的红色醉意。

已经不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枣的滋味了,只记得叔叔从树上摘了一把红红的枣儿,放在我的小手里,我高兴地嚼着。尽管时过六十年,那份高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枣儿在家乡极其平凡,它的成长并不引人注意。枣花小小的,米粒般大小,一小簇一小簇,为翠绿的枣叶掩映,毫不引人。人们只有留心才能看见浅白色的小花缀在树叶间,平平淡淡,不艳丽,不引人。只有蜜蜂嗡嗡嘤嘤,在小小的花间飞来飞去,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枣花开了。当花期过后,浅白色的残花洒落地上,星星点点,任人踩踏,没有谁会像惋惜残红那样去怜惜败落的枣花。不过半天功夫,残花便干枯萎缩,不久就消失在泥土中,不为人们所见。从此,人们也就忘记了枣花。哪怕人们大口嚼着香甜的红枣,也不会记起结出香甜枣儿的枣花。枣花太平淡了,它没有桃花红艳,没有梨花雪白,没有苹果花富丽,没有杏花耀眼,平淡得让人目中无花,让人很快遗忘,难以想起。然而,它创造了让人永远无法遗忘的红艳和香甜。那陨落泥土中的浅淡的枣花,我要为你献上一束红艳的鲜花,表达我由衷的敬意。

枣花平淡,枣树平凡。家乡的农家家家都有几棵枣树,或房前屋后,或山野地头,枣树多于其他树木。家乡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枣树,是因为枣树喜欢黄土高原的厚土,喜欢干燥的气候。历年干旱的家乡,哪怕一年下不了几滴雨,庄稼干枯,枣树依旧枝繁叶茂。枣树把它丰富的.根系深扎厚土,艰难地吮吸着地层深处的丝丝水汽,以此维系自己顽强的生命。它不择土地好赖,栽在哪里,就在哪里成活;根扎在哪里,就在哪里钻出土,由小树长成大树。人们舍不得用好土地栽种枣树,枣树只长在地头或干枯的土崖,无论长在哪里,枣树从不辜负人们的期望,秋来总会红果满树。由于水少肥少,人们不舍得给枣树浇水,更少给枣树施肥,枣树从不计较,年年会给人们带来喜悦。枣树无欲无求,只把甜美的枣儿带给人们。枣树是家乡人的朋友,滋养着家乡的祖祖辈辈。

我家祖屋院外有几棵枣树,从我记事起,那几棵枣树就有一人合包粗,至今似乎没粗多少。据爷爷说,那是爷爷小时候载植的,爷爷离世已经四十年了,屈指算来,这几棵枣树都是百年有余,可是每年依旧枝繁叶茂,红枣满枝头。记得小时候爬上枣树,摘几把红了的枣儿,悄悄寄放在枣树旁边的石墙上,揪一把绿草盖在枣儿上,过几天掀开枯草,露出滋养得肥肥胖胖的枣儿,枣香扑鼻,口水直流。这是我童年最容易到手好食物。有次回老家,我抚摸着那几棵老树粗壮粗糙的树干,感慨万千。我想起了苦涩而美好的童年,想起了离世几十年的爷爷奶奶和母亲,想起了多年漂泊在外年已花甲的自己,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泪水滴落在枣树粗糙的树皮缝里。人间让人感慨的事很多,唯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催人。

小时候,农家人家家艰难度日,早饭常常是两碗小米稀饭,再加一碗炒面。所谓炒面,其实是用煮熟的红枣和米糠和在一起,然后用碾子碾压在一起,晾干以后,加少许炒熟的玉米,磨成面,吃时用少许小米稀饭拌起来吃。干枯粗糙的炒面,略带点甜味,勉强下咽,只为填饱肚子而已。枣糠炒面滋养了我童年和青年的身体,滋养了我的父辈祖辈,滋养了我的祖祖辈辈,滋养了家乡的祖祖辈辈。记得枯春涩夏,蹲在枣树根下,端着小米稀饭拌成的半干半湿的炒面,艰难吞咽,生在苦中不知苦。

小孩子在枣儿刚刚成形时就偷偷摘来吃,这时大人就会骂小孩子嘴馋,糟蹋东西。其实,这时枣儿没有什么甜味,只能让小孩子过嘴瘾。当枣儿初上红色,就开始有了甜味,有了嚼头。到了枣儿通体变红,甜味更浓。特别是下完一场雨,从树上摘下一把水灵灵的枣儿,放进嘴里,既脆又甜,特别爽口,百吃不厌。枣儿的另一个可口吃法是做成醉枣。当枣儿在树上通体变红,未到变软的时候,轻轻摘下来,放进瓷坛子里,盖上盖子,用泥把缝隙糊好,放在阴凉处。过春节的时候,打开坛盖,就会闻到扑鼻的香味。将一颗胖大的醉枣放进口里,只听见一声脆响,齿颊喷香,枣不醉人人自醉。这时,你会忘却人间荣辱,感觉人间只有醉枣一物。在收获枣儿的时候,是最饱口福的时候。有人爬上树,使劲摇晃树枝,枣儿像红色冰雹哗啦啦洒落下来。一颗枣儿一分喜,一地枣儿满地喜。那时你可以一边捡枣,一边把自己最喜欢的枣儿放进嘴里,大过其瘾,直到肚子饱了,嘴里还在不停地嚼着。如果你有耐心,帮人捡十天枣儿,保你满面红光。

我去过枣乡,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枣树。夏天,枣林翠绿,似有千军万马匍匐山野,可以让你领略青纱帐的优美,也可以让你景仰雄兵百万的威武。有的枣树单支独立,有的枣树婆娑多姿。中秋时节,枣儿成熟了,露出了绿林,绿叶红枣相映,看着沉甸甸的枝条,禁不住伸手摘几颗。再过一阵子,当你在路边行走,突然闻到一股扑鼻奇香,你会十分惊讶。如果你沿着香味寻去,在路边的石崖下,你会发现晾着一片红艳艳的枣儿。如果你走进村子里,在人家的院子里也会闻到枣香,当你东张西望之时,主人会指点专门晾晒枣儿的晾亭给你看。如果你到枣农家里做客,主人会用最好的枣儿招待你。当你走的时候,主人会慷慨地送你一些枣儿。

每当回老家的时候,我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枣儿回来。吃着甜,嚼着香,别番滋味在心头。现在,又是家乡枣收时节,那枣色枣香令我心驰神往,越千山涉万水,钻入家乡的一片片枣林。

2.眼眶红了散文 篇二

将历史翻回故事的扉页。

除夕夜,饭桌上摆了几道母亲的拿手菜,虽谈不上什么名贵佳肴,却是父亲最喜欢的家庭小菜,与以往有别的是还多了一盘红烧肉,这顿年夜饭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奢侈,踌躇满怀的孩子,轻轻递上了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本该是锦上添花,双喜临门的事情,却让他喜忧参半。他点燃了一支烟,气氛一下子沉静了下来,那一夜,家里弥漫着烟草味。

孩子是懂事的孩子,自幼勤工俭学,努力学习,每年都能拿到优异的成绩,墙上写满三好学生的“壁纸”,就是他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和安慰。

童年的他没有玩具,自制的风筝是他最好的玩伴。当秋风掀起满地黄蝶时,风筝就载着他的梦想在天空翱翔,到黄昏时分,他知道家里需要帮忙,便扯断线让风筝独自游玩,把他的故事讲给云儿听,自己便捡拾着路边的柴枝沿路小跑回家。

父亲是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依靠瘦小的身躯独自将整个家扛起。凭着几亩玉米地还不足以维持孩子上学的费用,他晚上还坚持在外奔波。孩子的.成绩越来越高,而逐年增长的学费也压弯了他的腰。曾几何时,孩子提出不读书,而选择外出打工来帮父亲分担重担。父亲一怒之下,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并承诺就算倾尽家产,也要供孩子上学。泪落湿衫的孩子明白父亲的决心后,承诺要好好读书,不再提退学的事。那一次,父亲红着眼眶脸上却挂着一丝笑意;那一次,孩子的童年就些画下了点句。

转眼已十几个春秋,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年轻力壮的少年。为了照看好父亲的那几亩玉米地,他执意拿着哨棒守夜。

无奈流年似水飞快,当年健壮的父亲也已憔悴了容颜。为了凑齐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坚持每晚回来还得去看看庄稼的长势。

盈月高挂,月光静谧。守夜站岗的孩子听到了田地里转出一些声响,随后见一个黑影窜入其中。为了父亲辛劳的成果不被窃取,他顾不上害怕,就拿起哨棒紧跟在后面。在田地里他躲在一处揣数着脚步声越来越近,在一处转角对其当头一棒……

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杆呻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振碎成沙。月光透过树梢撒在地上,鳞鳞散散的月光宛如孩子的心般支离破碎。只有布谷鸟红着眼睛在树上喊着:“不哭,不哭……”

赶赴医院的救护哀嚎着将这场悲剧传送。一位劳禄半生的父亲被强行进入休眠,一个后悔莫及的孩子彻夜末闭眼。挽着父亲的手,十指相扣,向上帝苦苦哀求,那一夜他泪撒床边……

后记:壮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

3.柿子红了写景散文 篇三

初冬的早晨来的特别庄重,在缭绕的浓雾中,在洁白的霜花上,她从远方的田地,到近处的村庄,若隐若现而又如期而至。

沉睡了一宿的村庄逐渐在冬晨清洗的气息中醒来。经历了一晚落在烟囱口子上的白霜花在炊烟中又化身为一缕青烟袅袅而上。东方一片橘红的天空越来越清晰了、清晰了,柔和的阳光拨开人间的晨雾,开始再一次接手大地上这片舞台了。当朝阳掀开云层的时候,地上的村落和田间地头的那个景物由近及远地清晰起来。不知什么时候,远处柿子林里已经有不少人在劳作了。

村头的.柿子红了。柿子是村子里人们的宝贝,更是希望。在晨光中,红艳艳的柿子特别像一颗颗小灯笼,为这寒冬的田地照来一片光,也照亮着明天、明年的路子。村子里不少人家都种了柿子,成片的柿子园在深秋初冬的季节里,一串串、一颗颗压弯枝头的柿子在秋风扫落黄叶后依然独占枝头,在寒气中红润、成熟,成为一片灯火辉煌的大观园。

柿子红了,希望来了,在丰收面前,一直是个要紧的事情。评价事物好坏的能力,动物有时往往比人类更专业。哪颗柿子熟透了,哪颗柿子最甜,那些雀儿、虫儿比你要明白得多,你不抓紧,就成了别人的口中食了。在初冬的早晨,趁着晨雾,趁着一天的清新,农民们都带上自己特制的装备到了自家的柿子林里采摘柿子。当晨雾散去、阳光再一次来临的时候,柿子林里忙碌的人们已经一头白霜,一堆成果了。通常,中原的人们采摘柿子使用的是一个带有镰刀、储物袋的长杆。高处枝头上的柿子,靠人登高采摘是不现实的,利用这个长杆,一推一拉中,柿子落入储物袋中。你听:咔……登……咔……登……伴随着拉柿子的拖拉机突……突……突的低音,我想这是村落里最悦耳的乐章了。

柿子红了的时候,采摘柿子不一定是挑熟的摘,而是全盘皆收。红了只是代表着长大成材了;而熟了,就是老了。柿子摘下来之后需要有一个储存期,既便于运输,又方便存放。柿子总能把我自己,在自己最年轻有为的阶段里现身了自己,村子里的柿农则是最了解柿子的人了。当日头升至丈高的时候,远处村落里也开始此时彼伏的响起喊吃早饭的声音了。村子里的人们去田间地头向来不喜欢带电话、拿手机。常听父辈人说起:手机太娇贵,见不得水,经不起摔,到田间地头只顾得上和那些个花花草草打交道了,哪有时间招呼自己的手机呢,索性不带着。摘下的柿子可以拉到集市上现卖,也可以串成串挂在墙上晒成柿饼子。卖柿子一直曾是我小时候的副业,家里那辆四轮拖拉机满载着成箱的柿子和我从小学时光一直走到了高中时代。童年和少年的时代里,因为有柿子的陪伴,所以记忆中有不少甜蜜的故事。卖柿子不像卖其他水果那样,小贩们不会挑来挑去的,柿子都是那么朴实的,看样子就能知道它的甜度,红灿灿的柿子上映出的都是一张张笑脸。鲜柿子和柿饼子都是我所喜爱的,而柿饼子则是最爱。鲜柿子的红艳和甜蜜让人看在眼上,甜在心里;而柿饼子则是经历了风吹日晒后,洗尽浮夸、脱尽虚伪后的本质,没有了美丽的外表,却更甜,从它的甜蜜中没人能忘记他曾经成长时的努力。

柿子红了,希望来了。柿子是村子里一年的希望。柿子是隔壁翠兰姐的嫁妆,柿子是邻居家小华新年的新衣裳,柿子也是父亲心中一直担心的三个孩子的学费。

4.橘子红了的散文 篇四

驱散了梨花带雨,看累了多愁善感,麻木了伤心落泪,厌倦了哀婉叹息。我似那蛰伏寒冬的昆虫,在别人的恶心感觉里重新复苏。

当最后一张百元钞票数给房商,我的门面房基本尘埃落定,就剩下产权的办理了,120万的压力仿佛突然烟消云散——尽管它还真实地存在,但如同种子破土而出,既然已经开始发芽,估计生机必将凸现。我想,这种现象就是春意吧!

住房的装修也临近尾声,也许蛇年春节就会在“蛇穴”里蹲守贺岁的“猎物”,扑抓新年新希望,撕咬新年新气象。一切的一切,好像要改朝换代,我想扬眉吐气地做一回“草根英雄”,当一番“民间天子”。

于是,抛开所有的纷繁复杂,重新拾掇起休闲心情,刚好馨儿的考试也结束了,恰巧又还残留着昨天刚过生日之后的`喜悦,我决定带她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

暂别了都市里的喧嚣和吵闹,逃离了包围中的砖墙和尾气,我们回归大自然,一切是久违了的清新——山,粗犷而不修边幅,但没有尔虞我诈;水,豪放而深不可测,但不会勾心斗角。草木尽管披着冬季的萧条衣衫,但简单而不怀叵测——阳光稀薄,乍暖还寒;风儿轻淡,不温不火。最是适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人间仙境”。如果喜欢的话,可以找一块干净而平坦的石块或者草地盘膝而坐,双手合十,微闭双眼,吐故纳新,心无杂念,让心灵和情景交融,让大脑和山水合一,做一个返璞归真的信徒,感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最高境界。

前面有好大一片橘子林,远远望去那火样红的硕果缀满枝头,给冬日里增添了无尽的喜色,格外振奋人心。馨儿按捺不住满心情的兴奋,冲进橘子林中欲采摘果腹,没料到一条大黄狗从茅棚中冲出,恶狠狠地展示獠牙。幸好随即而来的果农喝住了它,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我向果农说明了来意,他宽宏大量地邀请我们进果园,并给我们一把剪刀,嘱咐我们用剪刀从橘子蒂部剪下果实,那样不至于毁坏橘子树的枝。我想,果农对他的果树是倾注万分的关怀和疼爱的,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相互的尊重和体贴。不像网上所玩的QQ农场,都在肆意地践踏别人的劳动成果,都在无聊地偷来偷去,都在虚拟地放纵着自己的情绪和主张。而且,忽略了真正的“农场交友规则”,就是需要实诚和本份,需要理解和将心比心。

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采摘了大约两斤左右的橘子,倚在橘树下,品味着那微酸带甜的劳动所获。剥开橘子,看着那丝丝橘络和片片橘瓣,正好像网络中的世界——橘络网络都无限,包裹着纷繁迥异的网友似橘瓣,可以在细嚼慢咽中品味他们的苦涩酸甜:有的无核,有的汁多,有的爽口,有的色艳。同是“果中精品”,都是“性情中人”,不应该相互有猜忌和疑虑,不应该相互有排挤和变异......。

5.又见柿子红了散文 篇五

冬天的山野,安详而清寂。

远山在薄雾的笼罩中,一片苍茫。盛夏的丰腴、秋日的华美,在一夜北风的凋敝中,只剩下一袭泛黄的布衣。

田野间,晚秋播下的小麦,才刚刚探出头,轻烟似的叶儿,在风中摇曳,嫩绿的油菜,在冬日暖阳中泛着光亮。无畏寒冷的乌鸦,在掉光了叶子的高枝上低吟浅唱,成群的麻雀伶俐地窜过草垛,越过屋脊,落在田坎上。让寂静的冬天,有了一抹久违的生机。

在家乡,霜降过后,凋尽最后一片叶子的柿子树,才将硕果裸露在高枝上。旷野里,纯粹的红,恣肆而张扬!

每当这个时候,农闲的山里人,将要去收获一年中最后一道大自然的馈赠——柿子。

我家的柿子树,是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时分得的,因为,村里柿子树数量有限,一般都是四五家人分吃一棵。每年柿子成熟的时候,摘柿子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几家人商量好,选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无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男人树上摘,老人树下倒兜,孩子背,女人在家刨柿子皮。

我家的`柿子树高高大大。打我记事起,和父亲一起上树摘柿子的叔伯们,都是攀着离地最近的粗壮枝桠,爬到柿子树顶上去的。他们各占一个方位,选好合适的位置,或站或坐。先将装柿子的竹兜系在长绳一端,长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树上,放好竹兜就开始叉柿子。叉柿子用的是长长的竹竿(又称夹竿),将叉来的柿子放进兜里,满了以后,顺着枝桠间的缝隙,把兜放到树下来,树下的老人将柿子倒在背篓里,由孩子们背回家。

那个时候,背柿子是件快乐的事。我们争着抢着,因为,不知道下一次放下来的竹兜里,会不会多出一两个耙柿子(熟过头的柿子)。耙柿子红得晶亮,撕开轻薄的表皮,就露出里面鲜红的果肉,清冽香甜,软滑不腻。这就算是对勤劳的人儿最大的犒赏!

回家后,奶奶将柿子的蒂去掉,留下一个可以扎绳的梗儿。母亲左手拿柿子,右手拿柿刨(去皮的工具),只见柿子在母亲两手间飞快地旋转,“沙沙沙”的声响中,匀称完整的柿皮,便从柿刨里吐了出来。光着身子的柿子,列队似地被扎在麻绳上,高高地悬挂起来。屋檐下成垛的金黄色玉米,和一大串一大串红彤彤的柿子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踏实的富足感。

一大早,梳洗完毕,母亲登着梯子,将悬挂的柿子一个不漏地捏过,像抚摸她每一个疼爱的孩子。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圆鼓鼓的柿子,在母亲的手下“泄了气”,再经过多天的日晒夜露,直到柿子表皮形成一层甜津津的白霜,柿子就成了柿饼。

那时候,柿饼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得拿到市场上换了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孩子们是不能大饱口福的。大人们会将削下来的柿皮晾晒干了以后,和着炒熟的玉米、黄豆磨成面粉状,再和上白糖,就是孩子们冬天的干粮——炒面,炒面可以加水和成糊状吃,也可以干吃。干吃是有讲究的,不能说话,否则不是喷到别人,便是呛到自己。

我的童年,山里的冬天雾重霜浓,寒气逼人,冻得人缩手缩脚,但因为一棵挺拔的柿子树,因为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记忆中的冬天,便温暖如春。

如今,柿子又红了。蓝天白云下,黑色枝桠上,红红的柿子,美成了一道风景。可树上树下,已不再见往日的身影。

6.红了樱桃,绿了香椿的短文散文 篇六

今年的冬天不太冷。春节刚过,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了沙颍河湿地去玩,没有带母亲。母亲很辛苦,天天帮助弟弟照顾小孩,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我们一家玩的很高兴,尤其是儿子,到处都是他奔跑和欢呼的影子。

在沙颍河的岸提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樱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烂漫盛开,姹紫嫣红沾满每一株樱桃树枝上,这些大大小小的“花仙子”哦,让人一见就心情爽朗。真是花谢花飞花满天、春江春水春无眠啊。

正是樱花烂漫时,游人如织,都慕名而来赏花。他们从城市出发来到沙颍河畔,边走边赏花,很有一番风景。樱花似乎知道似的,也展开美丽的笑脸,欢迎八方来客。一颗颗花开最早的树,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路,一张张欢歌笑语的脸,一段段未了的情――――――

太和的樱桃和其他地方的樱桃不一样,被誉为“太和樱桃”。太和樱桃以成熟早、色泽鲜红、无蒂,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生长环境独特闻名全国,被列为朝廷的“贡品”。樱桃成熟后,个个红艳光泽,玲珑剔透,犹如玛瑙一般;它们大如弹丸,小似珠玑,煞是诱人。

来过太和的文人,总会想起宋末词人蒋捷的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对江南樱桃的描写,抛去作者写情,单单就景色而言,太和的景色可用“红了樱桃,绿了香椿”。说起太和的`香椿,称呼很多,我们这里人多叫它“春头子”、“香椿芽”、“椿芽”,而我更习惯称“香椿”。称呼香椿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和香椿知名度高、品质好。早在唐代,太和的香椿就被列为贡品,成为“太和贡椿”,谷雨前采摘,采摘之后像广东荔枝那样飞奔长安,送给朝廷。二是太和的春芽很香,拿上三两枝,用手一搓,喷香喷香。若是在屋里腌上三两斤,满屋飘香。这也是我之所以叫这个称呼的主要原因。

太和香椿品种多样,有黑油椿、红油椿、春油椿3个优质品种和永椿、黄罗伞、柴狗子、米儿红、红毛椿、青毛椿等6个普通品种。这些品种当中,以黑油椿品质最好,称得上椿芽中的“极品”或者椿芽中的“贵族”。黑油椿枝肥叶嫩、油质厚,吃起来清脆、满口留香。特别是腌椿芽,把洗净的椿芽放进缸里(腌的多用缸)或者盆里(腌的少用缸),撒上盐,不出十分钟,整个地方都是香气,椿芽的表面油渍渍的,香脆可口。

7.《枣儿》教案 篇七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初家学校

杨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的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3、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孩子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线的字注音:(学生黑板展示,学案展示,然后相互批改)竹匾

掸去

囫囵

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踌躇:

。蹑手蹑脚:。

3、学生初读课文,填空,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学生填空)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的男孩子,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子要把枣儿留给自己的父亲,流露出对孩子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分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将这些文字品评一下,说明自己的理由,将评语写在旁边。(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之间分享成果或解答疑问,最后师生交流互动,教师适时点拨纠正。)明确:

※孩子:天真、活泼、稚嫩、可爱、善良、善解人意,孝顺的性格特点。(板书)

※老人: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孩子、纯朴、关心下一代。(板书)※归纳方法: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来表现的。学生找的地方可能是(学生在起来口头展示的时候,先说明在第几页,第几行,读一下然后品评):

1、老人

(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明确品评:老人想尽力挽留男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从而可以看出老人疼爱孩子,关心下一代,很纯朴的性格特点。

2、老人

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明确品评:晒枣是为了儿子,等儿子回来,看儿子吃枣。执着的等待,表现出老人爱子至真至纯,也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疼爱,和盼望儿子的到来。

3、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了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明确品评:明知道爹不会回来,但是还暗藏着一颗枣留给他,表现男孩纯真、可爱、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

4、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

明确品评 :这是比喻的说法。“不认识回家的路”,指的是误入歧路,“天天喊”,指的是劝导误入歧路的人。可以看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善良。等多处。

※(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生成问题)

例如:开头和结尾相同之处都用了童谣的形式,开头和结尾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有哪些?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所用童谣与开头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有人回应转为无数个童声呼唤。这样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时辰还早呢,再坐坐„„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让学生谈一谈,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明确:语气,各人的身份,以及各人的性格特点。

四、剧中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点明理由)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四、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老人和孩子存在着孤独现象,你能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你又想向他们在外的亲人说点什么呢?(学生畅谈,各抒己见,说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总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小到一个词语,大到文章的主题,一点即可!

六、放关于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小视频《这个冬天有点寒冷》,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中心,并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

课后延伸案

8.《枣儿》教案 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儿》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儿》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六、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枣儿》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2)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

老人:老一辈农民。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枣儿在剧中的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四、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剧中对未出场人物,没有谴责,其意重在表现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亲情的回归和心灵的沟通。

《枣儿》教案3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具】

背景图片。

【师生互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完成新课。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矛盾所在,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说一说你感知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内容: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⑵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了解全剧的背景,枣儿在全剧中的作用)

⑶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明确: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竞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②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③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④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把握剧情,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思想感情。)

⑷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些人物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

老人、孩子的语言动作表现其形象,反映社会变化。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⑸枣儿富有一定象征意义,其实剧中的不少台词也富有象征意味,找一找,仔细体会(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象征意义,有理性的分析,要紧扣文章内容揣摩情节和语言)

3、赏:你喜欢这篇戏剧小品的哪些内容?说明理由(深入理解作品,深入品味作品)

三、质疑

本文中你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解决尚存疑难)

四、小结

小组讨论,总结本文学习

五、课赏反馈

1、枣儿有什么意义?

2、本文涉及哪些情感?

3、本文开头结尾使用了同一首童谣有什么作用?

4、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了解本节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

《枣儿》教案4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⑵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过程和方法:

⑴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表演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歌曲磁带,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2、“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枣儿》。

二、学生初读课文,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学生表演,深入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四、深层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的主题是多样的,允许学生有独特的理解。

教师小结:

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六、教师赠言

走出家门,创出辉煌;思念父母,享受亲情。

七、同学们,面对孤独的老人,我们会说出什么话?(常回家看看),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八、作业:练习册,课后习题二

《枣儿》教案5

【教学过程】

一、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熟悉小品剧情:

(学生读课文、用概括性文字梳理剧情。)

2、师组织交流活动:学生们表达见解

即:全剧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述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二、解读

1、分组表演剧中剧情:

⑴理清情节顺序: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

⑵揣摩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内心情感:

师讲解: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清清嗓子”“楞住”“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等等都是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她在与男孩交流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⑴学生分组准备(人物、道具、台词。)

⑵学生分组表演各自的情节。

2、教师组织课堂评议活动:同学们对各组表演表达见解。

三、品析

1、怎样认识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用体现人物性格精神的词概括)

明确:老人最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满怀心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男孩测量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好奇而懂事、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自己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明确: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四、体悟

出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五、课堂交流

9.枣儿教学设计 篇九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基础知识我掌握: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 ) 掸去( ) 囫囵( ) 咀嚼(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

踌躇:

蹑手蹑脚: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 蹑手蹑脚 蓦然 踌躇 雕塑

4、本文的作者是 ,体裁是 。

理解探究我能行

自由读课文,理解下列问题。

5、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6、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7、.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

孩子:

8“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合作释疑我展示

9、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10、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1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

12、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

课内精读我练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3、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14、“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5、“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16、“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拓展迁移

10.桃花红了的散文 篇十

《李花白了》

含春的`热情,

不再有一丝含蓄。

李子树上,

一朵,一朵

全是李花交织的身影。

/

纯白,像雪的清宁,

纯净,像云的轻盈。

一展天空的辽寂,

俯首人间

听取流言的叮咛。

/

不过问世态的风气,

它有做花的风情。

人走车去,

抖落一地

鸟声在晨梦初醒时惊起。

/

驻守大地的隐蔽,

山峦一座座高高地隆起。

生活的乏味,

现实的贫瘠,

吟唱作一首首挚心的歌曲。

/

雾气白不过行云,

山峦高不过天际。

用最低矮的身体,

托起生命的不屈。

/

走进现实,

花开在泥土里,

水留在石缝里。

而我占据的地盘,

上一篇:农家书屋相关制度下一篇:描写水杉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