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通用8篇)
1.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一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及保养方法。(2)观察、识别几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器皿:显微镜、擦镜纸、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细菌三形(球状、杆状、螺旋状)、弧状(硫酸盐还原菌)、丝状(浮游球衣菌等)、细菌鞭毛及细菌荚膜。放线菌、颤蓝细菌、微囊蓝细菌或念珠蓝细菌等。
三、实验步骤
(1)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观察的目的物置于圆孔正中央。(2)将镜头换成低倍镜,将粗调节器向下旋转(或载物台向上旋转),眼睛注视物镜。当物镜的尖端距离载玻片约0.5cm处时停止旋转。
(3)左眼对着目镜观察,将粗调节器向上旋转,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调节器调节,直至目的物清晰。此时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4)换成高倍镜,观察目的物,旋转细调节钮,直至视野清晰。(5)观察示范片,绘出其形态图。
四、思考题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答: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动到中央。
(2)要使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调大孔径光阑,调整光源。如果是用反光镜的显微镜,用凹面镜可使视野明亮。
五、生物图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装培养基的方法。(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置(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实验器皿: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试管、刻度移液管、锥形瓶、烧杯、两桶、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
三、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钠、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置而成。调整合适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由于微生物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种类也多,它们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异,但一般的配制过程大致相同。
四、实验步骤
1、取100mL蒸馏水倒入锥形瓶;
2、称取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0.5g,琼脂20g;3、用100g/LNaOH调节pH至7.2~7.4;4、盖上棉塞,121℃下灭菌15~20min。
五、思考题
1、固体培养基加琼脂后加热溶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加热器功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容易沸腾和把培养基烧
焦;太低,培养基容易凝固。
(2)受热要均匀,可以垫上石棉网,要用玻璃棒不停缓慢搅拌。
(3)加热完毕后,要在合适的`温度(60℃左右)倒平板,防止凝固。2、培养基中加琼脂的作用是什么?答:琼脂的作用就是让培养基凝固。3、如何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答:将灭菌后的培养基按灭菌锅内不同位置,每处抽取数管标号,置25至30
摄氏度培养一周左右进行检查,若培养基无什么变化说明灭菌效果较好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学会细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术,从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所以,微生物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出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解离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经测定,细菌等电点(pI)在2~5之间时,大多以两性离子存在,当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时,细菌带负电荷,所以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为多。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三、实验器皿、试剂、材料
(1)器皿: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质量浓度为5g/L的沙黄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四、实验步骤
(1)涂片:载玻片滴一滴蒸馏水蘸菌染匀(2)初染: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2min后水洗(3)媒染:用革兰氏碘液染色1~2min后水洗
(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2~3min后水洗并干燥(6)镜检: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
五、思考题
(1)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几步?为什么?
答:应注意干燥时不要用火烧太久。关键在于涂片,涂片的时候要注意涂均匀,并且两个菌的量也要差不多,否则太厚的地方脱色就不均匀了。
2.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二
关键词:预实验,微生物学实验,作用
所谓预实验, 就是在学生正式实验之前对所要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事先做一次甚至数次实验, 这样可以为实验的进一步进行做准备, 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因为预实验是在实验准备时进行的, 它所获得的客观数据与结果, 对实验教学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经常用到细菌、病毒、血清等, 细菌病毒的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抗体反应这些实验的教学过程繁琐, 所以, 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准备工作中需花费较长时间, 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使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相一致, 是否能验证理论, 依赖实验的准备工作, 而实验准备是否充分, 则通过预实验体现出来。要成功开设一堂实验课, 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备课环节。所以, 预实验必须要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 以避免由于准备不周, 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笔者总结十多年来的工作心得, 与同行共勉。
1 细致、多想, 通过预实验选择最佳实验材料
在进行预实验时应细致、多想, 对所要准备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思考, 把正式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仪器、试剂等实验用物一一罗列出来, 进行充分的准备[1]。同时, 通过预实验可发现实验准备时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和缺失的实验材料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 细致解读实验步骤, 详细列表, 以避免在正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培养物被污染、试剂调配不好、细菌发生变异以及实验结果异常或不理想等现象。比如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法”, 在染色过程中发现染色剂配剂不均导致染色效果差, 或者染色出来的结果与标准结果不相符 (大肠埃希氏菌易发生变异) , 或是细菌菌种接种过程中被污染, 出现杂菌较多情况, 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找原因, 如更换试剂、重新培养菌种等。很多看似很小的细节, 如果我们没有做过预实验, 只是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实验, 在正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与预期效果出现很大差异, 不能从实验结果判断中正确引导学生, 难以做到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目的。
2 反复、耐心, 通过预实验达到预期效果
反复、耐心是指在进行微生物学预实验时, 如果对预实验的结果不是很满意, 或者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相符, 应该积极、主动地查找原因, 反复做实验,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不应该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 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实验中所使用的链球菌常规从病人咽喉部位提取, 进行细菌增殖培养后作为实验菌种。从获得菌种到增殖培养再用到实验, 所获得的菌种是否能产生溶血素“O”, 可通过做预实验而得到结果。如预实验出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结果呈阴性或是弱阳性, 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时, 需反复、耐心地查找原因, 重复实验直到取得预期效果为止。所以, 预实验非常重要。再如“肥达反应”这个实验, 实验所用的伤寒血清, 一般使用接受过伤寒杆菌感染的兔子血清做定量凝集实验, 根据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多少、含量消长情况, 作为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参考。该实验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这个实验从获取兔子到使用兔子制作伤寒血清, 再到抽取兔血进行预实验, 过程非常繁琐, 实验准备时间长, 不同兔子血液中产生的抗体含量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逐一实验或反复多做, 因为凝集效价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随着血清中抗体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而实验用的兔子不同, 伤寒血清抗体量也就不一定相同。所以, 看似与以往一样的过程, 也需要经过多次预实验才能准确把握。对每个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完全失败的预实验追根溯源, 找到失败的关键, 确保实验效果, 保证实验教学优质完成[2]。
3 探索、改革, 通过预实验发现新的问题, 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在微生物学实验中, 有一些是验证性实验, 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要求的前提下, 遵循“现象明显, 操作方便, 程序合理, 结论可靠”的实验设计原则来设计。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则, 将这些实验进行适当延伸, 重新设计出探索性的对比实验, 来强化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感性认识。例如紫外线光杀菌实验, 其中所说的紫外线光只有波长在240~300 nm时才具有杀菌能力, 根据实验教学要求进行预实验, 一定能得出结果。但在进行预实验时, 可以分别把相同的几种实验材料放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光之下照射, 之后在相同温度下对实验材料统一培养, 观察不同波长紫外线光的杀菌能力是否会改变, 改变的情况如何。在预实验中充分利用这个发现, 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将本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对比实验, 将实验分为以下5组:第1组:采用100~200 nm波长的紫外线光对实验材料进行照射;第2组:240~300 nm波长的紫外线光对实验材料进行照射;第3组:采用500~1 000 nm波长的紫外线光对实验材料进行照射;第4组:采用1 000~2 000 nm波长的紫外线光对实验材料进行照射;第5组:采用2 000~3 000 nm波长的紫外线光对实验材料进行照射;结果:观察不同波长紫外线光的杀菌能力是否相同。这样的实验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比较得到结论, 这比单一、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更能让学生接受, 也更让学生难忘。
因此, 我们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技术水平, 在预实验中不断探索, 通过预实验发现更多新的问题, 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
4 积累、总结, 通过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人员, 在预实验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实验结论推导能力的培养, 又要重视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能力的培养[3]。我们要理解实验程序, 分析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作用以及每个步骤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肠道致病菌分离与鉴定的程序”中, 正常的实验设计程序如下:
实验现象: (1) 全红; (2) 全黄带黑; (3) 全黄; (4) 上红底黄; (5) 上红底黄带黑
实验结果:出现现象 (1) 、 (2) 、 (3) 的为一般非致病菌;出现 (4) 、 (5) 现象的需进一步做生化实验 (数种糖发酵管和半固体) 和玻片凝集试验, 之后再观察结果, 进行鉴定。
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也不能颠倒。每一个步骤的处理细节各有什么作用, 各个步骤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实验时必须做充分准备, 以了解各个步骤的处理细节不妥出现的情况或步骤颠倒了出现的情况等。只有事先充分准备, 把预实验做好, 才能应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理解整个实验程序, 帮助学生养成重视程序分析的习惯, 提高其实验设计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虽然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预实验帮助学生养成重视实验程序分析的习惯, 提高其实验设计能力, 让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预实验和实验准备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是实验技术和基本理论的结合, 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 反复进行预实验,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人员, 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 交流、创新, 通过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我们应经常与同事交流工作经验, 虚心学习新的实验教学知识, 共同分享实验教学成果。预实验、实验准备和实验教学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 适应不同时期对实验教学的不同需求, 通过预实验和充分的实验准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实验准备工作, 而预实验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 是保证实验教学按时、优质完成的关键。因此, 我们应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把预实验当成正式实验来进行, 为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冰, 李春梅, 马晓凯, 等.预实验在实验准备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8) :26.
[2]任立平.为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完善实验准备[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5) :387.
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三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创新型实验体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61-02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 in Food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Jiang Dan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Zunyi 563099,China)
Abstract:In the food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mak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low.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but also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quality.The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 in food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Food microbiology;Innovative experimental system;Teaching effect
在食品工業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食品微生物学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影响巨大,这也决定了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学科中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对高等院校食品相关专业中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对整个教学质量与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还对学生今后就业的技能考核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员进行冗繁的准备、教师详细的讲授、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的方式,以基础、验证实验内容为主,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太过陈旧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脚步、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限制学科发展的速度,不利于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掌握,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缺乏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有限的实验课时、繁多的教学内容以及飞速发展的食品学科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从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教学方法更灵活、讲堂更生动,以期培养适应新时代食品工业科技飞速发展的具有科研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创新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普遍应用于食物储藏、加工及食物安全检测方面。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缜密、科学方法创新应用、不断自我总结的能力,践行“知信行”模式。食品微生物学创新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技能,增强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结合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研实验方法的设计,形成科研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考虑专业技术、实施与管理等多方面的意识,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毕业后到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开展工作[1]。
2 创新型实验体系的设计
创新型实验体系应建立在基础型、综合型实验基础上,目的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实施方案、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总结并撰写论文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得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兴趣与潜力,改变教师作为主体的情况。例如,在创新型实验中,设置“不同食物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模拟质监部门人员从产品抽样、制样、实验准备、检测实验、设计及出具检测报告等系列环节,使得学生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及作为质监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
3 角色置换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进行教学方案的修订、反思并总结经验、探索以角色置换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以学校食堂来创设职业情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作为质检人员从食堂的食物原料、对外销售的食品、食品盛装的器具等取样,分组检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程序、方法和结果的报告形式设计及规范化书写,同时针对食品微生物污染类群及其控制措施对食品加工工艺等各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职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思维,使讲堂更生动
在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接受更直观的图文或动画信息,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涉及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更形象立体化,使学生们在学习时兴趣更浓厚,操作过程更顺利,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技能更熟练[3]。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应用“互联网+”思维,在课上查找所需要的信息,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通过此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及查阅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学习平台。
5 加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食品学科的应用性较强,且离不开生产实践,目前我院针对食品微生物的实践教学开展较少,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因此,应充分利用学院已建的实践基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巩固科学知识,加强技能操作,拓宽学生视野,做好自身定位;加强与生产实习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密切合作,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生产实习,并根据学生及带教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修改培养方案、实习方案和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其熟悉了企事业单位基本的运作模式,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起着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l]陈俐,仝其根,董延辉,等.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能力需求及教改方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5(9):39-42.
[2]陈江萍,杨文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改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85-87.
[3]张税丽.浅议多媒体课件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轻工业,2010,139(6):149-162.
4.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篇四
项目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1
项目二: 革兰氏染色技术………………………………5
项目三: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测定………………………7
指导老师:郭永班级:食品1002班学号:2010040734
姓名:任冠华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项目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目的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适合于各类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2.设备和材料
温箱:36±1℃。恒温水浴:46±1℃。电炉 吸管。广口瓶或三角瓶:容量为500ml玻璃珠:直径约5mm。平皿:直径为90mm。试管。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刀或剪子。灭菌镊子。3.测定步骤 检样稀释及培养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 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火菌吸管。
(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菌落计数方法
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总数。
菌落计数的报告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1)平板菌落数的选择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平皿内如有链状菌落生长时(菌落之间无明显界线),若仅有一条链,可视为一个菌落;如果有不同来源的几条链,则应将每条链作为一个菌落计。(2)稀释度的选择
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其中一部分大于300或小于30时,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菌落数的报告
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其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为了缩4.出现的问题
①接种过程操作速度太慢,导致培养基与接种液无法充分混合。②平板划线不规律。③仪器使用不熟练,配合不够默契。5.参照国标得出结论部分食品国标 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瓶(桶)装饮用水菌落总数限量是≤20CFUmL,/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常温液态奶≤10cfu/ml。6.结论:
自来水(或啤酒)的培养基均未培养出菌落,表示自来水(或啤酒)中菌落总数合格。土壤(或污水)的培养基中发现有大量菌落,则自来水和啤酒中无超标现象,符合卫生标准。
项目二:细菌涂片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技术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一.目的
学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涂片制作、干燥和固定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技术 二.设备和材料
菌种
大肠杆菌16h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16h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溶液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仪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试管架,镊子,载玻片夹子,滤纸,滴管和无菌生理盐水等。三.测定步骤
1、细菌涂片制作
(1)涂片。用接种环从试管培养液中取一环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即可,或先滴一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从斜面挑出少许
(2)干燥。涂片后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热,使之迅速干燥。
(3)固定。固定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勇什么染色方法,常用的有火焰固定法和化学固定法,火焰固定法的主要操作要领是: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灯的火焰外侧迅速来回移动3~4次,约3~4s.2、革兰氏染色法
涂片→干燥→草酸铵结晶紫(60s)→水洗→革兰氏碘液媒染(60s)→95%酒精脱色(30s)→水洗→番红(2min)→水洗→干燥→镜检。
脱色是革兰氏染色关键的一步,可直接用95%酒精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为止。然后,应立即用水冲洗,以避免脱色时间过长而影响最终染色结果。另外,挑菌量、固定温度、染色时间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四.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2.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项目三: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测定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一、目的:
1.学习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程序、方法。2.掌握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
二、实验器材
1.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乳糖发酵管、蛋白胨 2.试剂:革兰氏染液
3.器皿:水浴、均质器或乳钵、载片等 三.内容、方法与步棸 1.检样稀释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予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最好用均质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2.乳糖发酵试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 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36±1℃ 温箱内,培养24±2h,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 7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行。3.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 温箱内,培养18-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4.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1-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5.报告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四.总结
1.实验步骤多且繁琐,因此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从实验器材的刷洗到检样的稀释,以及培养基的配制等等都是需要每个成员认真密切配合的,如果哪位成员粗心大意或者偷懒少做步骤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变化,而这是我们食品工作者的禁忌。所以说,与队友的配合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和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2.作为一个学生,很多东西都不懂,因此做实验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听取老师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实验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出错或者是不懂得地方,这时候一定要虚心求教,不能不懂装懂。尤其是当队友提出我们不正确的时候,不能不服气,更不能莽撞恶语伤人。
5.做实验时我觉得我的技术还不娴熟,一些细节还掌握不够比如涂片始终涂不均匀,导致镜检时观察到的现象总是一团一团或一对一对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了操作,但就是做不出结果,现实与期望的相差太远,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技术和细节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5.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五
说明:
1. 实验目的、仪器及设备、试验材料等严格按照下列的格式写;
2. 作业部分由自己完成,每个植物种必须配有相关的图片;
3. 统一用16k纸打印,5号宋体,单倍行距;
4. 实验报告封面统一用后面附的模板;
5. 实验报告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希望大家认真做好;
6. 交报告时间最迟在第14周周末;
7. 11周周末示范园的实习作业2-3人为一组只交拍摄的植物照片,要求在每一个植物种的文件夹上写上植物的中文名称。
实验一观赏植物的形态观察与辨识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观赏植物根、茎、叶、花、果的一般形态及其变态的观察、解剖,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及变态体的来源,掌握不同类型植物花的结构和果实特点。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萝卜、红薯,爬墙虎、凌霄的带叶茎,洋葱的鳞茎,洋芋的块茎,不同叶形植物的叶子,紫荆、白玉兰、连翘的花,杨柳课植物的花序,各种类型的果实等。
四、作业
1.植物的叶分为那几种类型?什么是羽状复叶、三出复叶、单身复叶?
2.什么是叶序?叶序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3.简述白玉兰、紫荆花的构造。
4.花被、花冠、花萼、雌蕊群、雄蕊群、两性花、单性花的概念。
5.什么是花序?总状花序、柔荑花序有啥特点?举例说明。
6.什么是蓇葖果、柑果、梨果、核果、蒴果、翅果?什么是聚合果、聚花果、单果?举例说明。
7.块根和块茎有什么区别?并举例说明。
8.观叶植物按照植物叶子的色彩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9.什么是花相?花相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10.按照园林用途观赏植物可以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11.按照观赏部位观赏植物可以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12.花卉的配置方式(应用方式)有那些类型?举例说明。
实验二乔木树种的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树木园常见乔木树种的观察,掌握常见乔木树种的识别特点、观赏价值、园林用途、生长习性。结合腊叶标本和新鲜标本的实验室解剖观察,了解主要乔木树种的形态特征,利用检索工具学会植物识别的鉴定方法。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雪松 云杉 油松 白皮松 侧柏 园柏 广玉兰 女贞等常绿乔木,银杏 白玉兰 红叶李 七叶树 多种观赏桃 木瓜 各种梅花 国槐 五角枫等落叶乔木。
四、作业
1.区别下列各分类群:
云杉与青杆;油松与白皮松;广玉兰与白玉兰;枇杷与石楠;毛白杨与垂柳; 木瓜与贴梗海棠;梅花与樱花;五角枫与三角枫。
2.列举你认识的彩叶植物10种,并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
3.简述桃的形态特征。列举你所认识的观赏桃的主要类型(不少于5种),并简述其识别点。
4.列举你认识的早春开花的乔木10种,简述其观赏特性与园林用途。
5.列举具有下列用途的乔木各10种并简述其形态特征。
行道树;花木;庭荫树;园景树
6.列举具有下列观赏特点的乔木各10种并简述其形态特征及主要的观赏时间。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观芽类(5种);观茎类;观根类;观型类
7.列举不同花色的乔木树种各5种。
8.简述下列观赏乔木的形态特点、观赏价值与园林用途。
雪松;侧柏(包括千头柏、洒金千头柏);圆柏;油松;白皮松;广玉兰;枇杷;女贞;银杏;水杉;毛白杨;垂柳(包括金丝柳),旱柳(包括龙爪柳);榆树;桑树;白玉兰;紫玉兰;飞黄玉兰;红霞玉兰;鹅掌楸;悬铃木;木瓜;海棠;梅花;樱花;合欢;槐树(包括金叶国槐、金枝国槐、龙爪槐);臭椿;苦楝;黄栌;鸡爪槭(包括红枫);五角枫;三角枫;元宝枫;七叶树;全缘叶栾树;梧桐;四照花;毛泡桐;梓树。
实验三灌木树种的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树木园常见观赏灌木树种的观察,掌握其识别特点、观赏价值、园林用途、生长习性等。结合腊叶标本和新鲜标本的实验室解剖观察,了解主要灌木树种的形态特征,利用检索工具学会植物识别的鉴定方法。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校园及博览园栽培的石楠 火棘 桂花 海桐 牡丹 月季 贴梗海棠 腊梅 紫丁香 紫叶
小檗 红枫 棣棠 小腊 金叶女贞 连翘 红瑞木 结香等灌木。
四、作业
1.灌木的主要应用形式有那些?
2.列举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开花的灌木各10种,简述其识别特点。
3.列举红、白、黄、紫等不同花色的灌木各5种。
4.列举10种常绿灌木,简述其识别特点与应用。
5.区别下列各分类群:
月季与玫瑰;牡丹与芍药;连翘与金钟花;紫丁香与桂花。
6.简述牡丹的形态特点及品种分类。
7.简述下列观赏灌木的形态特点、观赏价值与园林用途。
南天竺;火棘;海桐;石楠;构骨;大叶黄杨;茶花;桂花;珊瑚树;牡丹;紫叶小檗;腊梅;绣线菊;贴梗海棠;榆叶梅;月季;玫瑰;棣棠花;紫荆;木槿;结香;紫薇;迎春花;连翘;紫丁香;小蜡;金叶女贞;杜鹃;锦带花(包括红王子锦带);海仙花;红瑞木。
实验四观赏藤本、棕榈类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树木园常见观赏藤本、棕榈类的观察,掌握其识别特点、观赏价值、园林用途、生长习性等。结合腊叶标本和新鲜标本的实验室解剖观察,了解主要灌木树种的形态特征,利用检索工具学会植物识别的鉴定方法。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校园及博览园栽培的紫藤、凌霄、爬墙虎、木香、金银花、棕榈、蒲葵等树木种类。
四、作业
1.简述藤本植物的主要应用形式。
2.紫藤与凌霄在形态上有何区别?
3.简述下列观赏灌木的形态特点、观赏价值与园林用途。
棕榈;国王椰子;散尾葵;袖珍椰子;棕竹;木香;紫藤;爬墙虎;凌霄;银屏藤;叶子花。
实验五、一二年生花卉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树木园常见一二年生花卉植物的观察,掌握其主要识别点、观赏价值、园林用途、生长习性等。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校园及博览园栽培的地肤 鸡冠花 千日红 飞燕草 花菱草 虞美人 羽衣甘蓝 凤仙花 三色堇 一串红 矮牵牛 金盏菊 万寿菊等一、二年生花卉植物。
四、作业
1.简述下列花卉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与用途。
三色堇;鸡冠花;花菱草;虞美人;羽衣甘蓝;矮牵牛;一串红;金盏菊;万寿菊;地肤;千日红;飞燕草;金莲花;香豌豆;凤仙花;美女樱;观赏辣椒;波斯菊;麦秆菊。
2.区别花菱草与虞美人、金盏菊与万寿菊。
3.解释一二年生花卉的概念。
实验六宿根花卉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及其杨凌城市花坛、花镜、花池内常见多年生露天花卉植物的观察,掌握其主要识别点、观赏价值、应用用途、生长习性等。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校园及其杨凌城区栽培的菊花 芍药 鸢尾 石竹 玉簪 火炬花 金鸡菊等宿根花卉。
四、作业
1.简述菊花品种的分类(依花型、瓣型分类)
2.简述下列花卉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与用途。
石竹;雏菊;金鸡菊;荷包牡丹;蜀葵;玉簪;紫萼;火炬花;鸢尾;芍药;等宿根花卉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与用途。
3.解释球根花卉的概念
实验七球根花卉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及其杨凌城市花坛、花镜、花池内常见多年生球根花卉植物的观察,掌握其主要识别点、观赏价值、应用用途、生长习性等。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校园及其杨凌城区栽培的大丽花 美人蕉 郁金香 百合 水仙 唐菖蒲等球根花卉。
四、作业
1.解释球根花卉的概念
2.简述美人蕉、大丽花、中国水仙、郁金香、风信子、石蒜、葱兰、百合等球根花卉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与用途。
实验八水生类、仙人掌类及草坪与地被植物观察与识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校园及其杨凌城市花坛、花镜、花池内常见水生类、仙人掌类花卉及草坪植物的观察,掌握其主要识别点、观赏价值、应用用途、生长习性等。
二、仪器及设备
体视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刀、手持扩大镜等。
三、实验材料
校园及其杨凌城区栽培的荷花、睡莲等观赏植物。
四、作业
1.水生观赏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2.荷花、睡莲属于那类水生植物,其形态区别有那些?
3.简述昙花、令箭荷花、金琥等仙人掌类植物的识别要点。
4.简述下列草坪以地被植物的形态识别与用途。
大花萱草;紫露草;酢酱草;白三叶;麦冬;金叶过路黄;马蹄金;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匍匐翦股颖。
5.解释地被与草坪的概念。
6.简述下列水生植物的形态特点。
荷花;睡莲;水生鸢尾;水葱;芦苇;香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 学 实 验 报 告
2010-2011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观赏植物学实 验 室:森林植物实验室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任课教师:李 景 侠
实验名称:
6.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六
一、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应有意外事件、伤害、事故、职业性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报告程序。
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喷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序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所有事件(包括伤害)报告应形成文件。报告应包括事件的详细描述、原因评估、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以及为实施建议所采取的措施。
四、发生突发事件、事故或严重差错,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口头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院领导报告,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事故现场处理后,应及时详细如实填写事故及事故处理记录,由事故当事人和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后上报。
五、处理后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院安全委员会作详细汇报。
六、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作详细记录和检验。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
七、事件报告(包括补救措施)应经医院领导、安全委员会或实验室负责人批审。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一、潜在危害性物质的意外食入的紧急处理
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送到急救室。告诉医生食入的物质并按照其建议进行处理。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食入以及皮肤和眼睛的接触: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不应在实验室化妆;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二、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的紧急处理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使气溶胶排出和较大的粒子沉降,至少30分钟内严禁人员入内。在此期间应当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在消除污染工作中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防护用具。
三、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的紧急处理
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清洁手部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应的皮肤消毒剂,到急救室进行处理,并通知负责人员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注射时特别小心,减少使用注射器和针头,许多操作可用带有钝头导管的注射器替代;不要重新给用过的针头戴护套;应当用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
四、培养物等感染性物质的破碎及溢出的紧急处理
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破碎物品及溢出的感染性物质(包括培养物)。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分钟后将布、纸巾以及不破碎物品消毒掉,玻璃碎片用镊子清理。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感染污染性废物的容器内。所有这些操作要戴口罩及手套。
五、盛有潜在危害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的紧急处理
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桶至少30分钟,使气溶胶沉积;机器停止后发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并关闭至少30分钟。戴口罩及结实手套,用镊子取出碎片,用棉签清洁污物,再用无腐蚀性且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剂处理破碎的离心管、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
六、疑似感染的紧急处理
若操作者或其它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症状,应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就诊,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
七、危险化学试剂溢出的紧急处理
1.酸和腐蚀性化学试剂用纯碱(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中和。2.碱用干沙覆盖。
3.通知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并疏散现场的闲杂人员离开事故区域。4.密切关注可能受到污染的人员。
5、如果溢出物是易燃的,则应熄灭所有明火,关闭该房间中以及相邻区域的煤气,并关闭那些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6.避免吸入溢出物品所产生的蒸气。7.如果安全允许,启动排风。
8.提供清理溢出物的必要物品(防护服、铲子、簸箕、镊子、桶、沙子、拖把、擦拭用的布和纸等)。
八、实验室火灾、水灾及自然灾害处理和用电安定管理
在每个房间、走廊以及过道中应该有显著的火警标志,说明以及紧急通道标志。消防器材应放置在实验室房间的门边,以及走廊和过道的适当位置。
发生火灾、水灾或其他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所潜在的危险向有关人员报告,让其熟悉实验室内的布局和设备及告知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灭火器的类型和应用 种
类 可应用于 不能应用于 水 纸、木质纤维 电路和电器火灾、易燃液体、金属燃
烧
CO2、粉末 易燃液体和气体、电路和电器火碱金属、纸
灾
干粉 易燃液体和气体、碱金属电路和
电器火灾
泡沫 易燃液体 电路和电器火灾 用电安全管理
定期对所有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并由有资质的电工来进行维护,实验室成员不应该尝试对任何电器进行维修;注意确保在电源与仪器设备之间安装使用了合适的保险丝;实验室的所有电器均应接地,最好是采用三相插头;避免电器接近潮湿物体表面、使用过长的软线、使用绝缘性能差及老化的电线、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接近易燃物质及蒸气、电器在无人看管时处于通电状态、电器着花时使用错误类型的灭火器(使用了水或泡沫型灭火器,而没有使用CO2型灭火器)。
九、剧毒试剂储存及使用管理
1.储藏保管:剧毒试剂须专人专柜储藏保管,并根据化学性质不同,不能共存的化学药品分开储藏。属氧化剂的要在阴凉处放置,易燃品应通风散热,阴凉干燥并有防热防温措施。剧毒试剂指定两人保管。储藏地点应合理、安全、牢固。
7.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七
1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分析
1.1 实验内容不系统, 没有整合与归类
微生物实验教学一直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 按单个知识点组织实验教学, 通常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实验内容的教学任务, 与其他实验内容有什么联系?在整个实验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与梳理。比如, 显微镜使用实验, 学生学习后仅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而不知道它在整个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显微镜在临床哪些岗位上要应用, 没有将其与工作、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其实显微镜是观察细菌的形态、鉴别细菌及细菌化验中的知识点之一, 是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实验等实验内容的一部分。
1.2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事先未预习, 上课时临阵磨枪, 看一步做一步, 心中无数。由于未及时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验时盲目操作, 不求甚解, 无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互联系, 融会贯通。这可能是由于基础教学中实验课时少, 占总成绩比例小, 学生不够重视, 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对实验缺乏兴趣,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
1.3 动手能力欠缺,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可看到, 学生单独操作时效率很高, 而分组实验时, 有的组分工明确, 时间利用合理, 实验进程顺利;有的组则分工模糊, 常出现以一人操作为主, 一人被动等待, 因此事倍功半, 效率不高。此外, 在实验中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将试剂用毕归位, 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平时缺乏动手机会,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有关, 为此有必要在兽医微生物实验课中,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4 实验结果处理盲目, 缺乏分析思考
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加以自主思考, 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部分学生实验后, 不知如何对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 甚至有抄袭现象。此外,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结果缺乏自主分析思考, 如问及实验结果偏差可能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时, 学生往往表现得很茫然或答非所问。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或实验课前未做预习有关, 另一方面与学生现有的学习行为模式有关, 虽然强调学生要自主思考,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编写和修订实验大纲
根据五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 为配合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基础上, 重新编写和修订了一套针对五年制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大纲。总的思路是重视兽医微生物学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紧跟现代兽医微生物的发展步伐, 保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2 优化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从学科特点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出发, 选择优化实验内容, 将实验课教学整合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血清学实验等, 教学目的是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和技能, 为后面的大实验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有重要病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让每个学生从可疑的病料开始, 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同时开设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包括病毒接种、分离培养等技术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和常规仪器的操作使用,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强化课前准备
认真预习是实验前必要的工作。要求学生必须预习有关内容, 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有数。实验课开始后, 教师围绕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进行提问, 由学生回答、计分, 最后再加以补充,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要求的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多, 让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实验, 如配药、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等, 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2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重视基本操作
采取以动手操作为主、示教为辅, 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将本该在黑板上书写绘制的文字和简图直接显示在屏幕上, 节约了时间, 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开展的实验, 用数码像机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让学生及时了解动物医学最新研究动态[2]。
仅靠实验操作不能顺利完成实验过程, 还要有熟练、扎实的基本功, 这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好的名片, 因此不仅口头强调, 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为了避免只追求实验速度而忽略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培养, 实验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由教师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手法和正确的实验过程, 如接种环使用方法、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 并对其中要注意的细节加以解释。在学生轮换操作时, 教师巡回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接种等实验时, 因为要接触到病原菌, 所以会重点强调无菌观念, 建立无菌意识, 防止污染[3]。力求学生从态度上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 做到一丝不苟,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 摆放整齐, 从细节上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踏实的态度。
3.3 改革实验报告的形式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形式, 突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采用表格、图形等多种格式来完成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对自己做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总结巩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并强调要独立完成, 实事求是。实验报告成绩不是仅凭结果是否正确来决定, 如果学生对失败原因分析清楚, 也可给高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4 实验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考试是检查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方法, 在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上好实验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考试, 学生能重视实验课, 并能很好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并在做实验前予以公布。每次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打分作为平时考核的成绩。平时考核不是单纯看实验报告书写得好坏, 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及对所出现结果地合理分析、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等。此外, 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也计入实验课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学过的一些基本技能, 如接种技术、无菌技术等。考核形式灵活, 或口试, 或操作。综合各方面表现对学生的实验课给以客观评价, 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打牢基础、认真学习, 全面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5]。
5 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如何搞好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将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课及操作考试结束后, 让每位同学写一份有关实验课改革的意见和看法, 总的看来,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连贯系统的教学内容, 对综合性实验特别喜欢, 希望能再多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从操作考核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操作掌握得比较牢固, 对综合性实验有一定的解决和处理能力, 达到了预期目的。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逐步完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和方法, 让实验课内容更加合理科学,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只有不断加强基本技能和开展系统化的实验训练, 并及时介绍学科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并能与现代先进的检验技术相结合, 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及我国动物传染病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加春.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3, 30 (3) :104-106.
[2]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6 (4) :391-392.
[3]郑爱芳, 缪静.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时代教育, 2008 (3) :96-101.
[4]叶丹玲.在微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8 (4) :113-116.
8.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50-0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对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习主动性,打破传统的以讲解为中心,验证实验教学模式[3],增加先进仪器设备的培训,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更贴近于临床检验,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實验改革的思路与实施
1.1 对象与分组
将10级检验专业四个班随机分为2组70人为整合课程班(实验组),其余的为普通班(对照组)70人,实验组采集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开设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及其鉴定系列综合实验;对照组仍按照传统教学计划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授课教师基本相同,观察整合课程的实践效果。
1.2 实验内容的重新组织,加强基础和临床的联系
系列综合实验把常规基础性实验(消毒与灭菌、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细菌生理生化实验、ELISA等)按照病原体检测流程进行整合,并加入生物鉴定自动化仪器,酶标仪等设备的培训。为适应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到三附院检验科去观摩或实际操作,使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1.3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
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使教学内容标准化,统一制备了教学用CAI课件,并已经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规定实验成绩占学科总成绩的30%。实验课成绩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最后的标本考试几个方面。
1.4 教材建设
2010年联合学校检验专业共同完成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已广泛使用。
2 效果评价
2.1 学生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评价。调查人数70人次,问卷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具体内容及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完整的病原体检测知识框架”、“临床内容利于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内容引起我的兴趣”、“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认同率较高。(如表1)
2.2 学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实验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实验效果测评,四个班共140人参加了测评考核。在考试内容设计上,实验班和普通班共同回答的一般性问题所占比例较大,约90%左右,考试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74.5分,29%的学生需要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时不知如何下手。而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测试成绩为89.5分,92%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操作。(如表2)
另外从毕业实习情况中也看出了实验改革的效果,实习带教老师也反映实验班的学生在微生物实验方面动手能力较强,大多数同学对该类实验积极性高,主动认真,对实验分析和动手能力较强。
3 结语
总体上,学生和教师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是积极的,实践证明,该方案适用于我校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海霞.浅谈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3(7).
[2] 张琼.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初探[J].科教导刊,2011(36).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10-23
微生物药敏实验报告07-07
微生物学实验基础06-17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07-13
14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08-31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09-29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09-21
动物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常规方法简述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