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2024-09-22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精选8篇)

1.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篇一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近期,我们通过对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基本上在18岁到35岁之间,以“三高三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技能素质低,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睡觉、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上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体有: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

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看电视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

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2、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满意,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所在单位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需要。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外,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就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

渴望。

2、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3、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等教育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4、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立足长远发展,但政府和社会没有足够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有较强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来改善家庭 生活,而是要求有所发展。他们更 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信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他们 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2.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篇二

马克思曾经指出, “对于不希望把自己当作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来说, 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1]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 拥有一个健康、充实、充满温馨的精神家园, 不仅是其完善自我的需要, 也是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内涵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成长的土壤。所以, 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内涵的探讨离不开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探究。

从各种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中可以归纳出企业文化应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一是价值观念, 即指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二是企业精神, 即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三是企业道德, 即指调整本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应包涵以下核心内容:企业应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拓展自己才能的平台,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信念、信仰与追求;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在道德自觉与自律上的品质;在企业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和社会的交往中提升其精神境界。[2]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缺失之实然样态

1.文化生活封闭

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 然而, 他们在城市中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由于被城市接纳的程度较低, 他们的文化生活往往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日常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一种地缘性、亲缘性关系, 业缘性较弱, 他们的社交圈子基本上限定于老乡、同事、朋友、亲戚和同学这些熟人关系之内。而具体到与城市社区居民的情感、文化、精神的沟通方面, 则少之又少。正常交往的缺乏, 使得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误会、隔阂与日俱增。一方面, 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 他们又因难以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从而逐渐产生回避意识, “城市过客”的消极心态便潜在滋长。

2.精神生活匮乏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并且期望享受更多和更好的文化生活, 但与城市居民相比较, 他们所从事的基本属于消遣型或娱乐充实型精神文化活动。据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团委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依次为:打牌聊天、看电视、睡觉、听收音机、上网等 (见图1) 。[3]由此可见,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乏内涵, 质量不高, 较为单调、匮乏。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感情生活空虚, 随意放纵自己现象严重。

3.政治参与程度低下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合法权利的享有和保障,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并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其维权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其在现实社会中弱势的政治地位, 加之先天性的文化程度不高, 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 他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的程度较低。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式微的根由探析

1.制度缺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这种二元制度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成为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的无形壁垒, 也是造成这一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经济性接纳, 社会性拒斥”的职业与身份错位的制度性根源。在二元制度的背景下, 我国大多数的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运行等都体现着深刻的“二元”韵味;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在就业问题上,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范围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人口所不愿意从事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在社会保障问题上, 新生代农民工也就自然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可以获得的包括文化福利在内的一切福利待遇。当这些基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社会保障有效支持的时候, 其精神生活问题便会被自然催生出来。

2.社会缺位

毋庸讳言, 目前我国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心理依然存在, 他们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种歧视首先体现在对他们的称谓上,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本身就含有歧视色彩。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人往往把欺骗、跳楼、赌博、强奸、械斗、口吐秽言等同新生代农民工划等号。此外, 当社会出现一些负面新闻的时候, 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所作所为。前不久, 《中国青年报》对北京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 当问及“与城里人相比较, 是否受歧视时”, 大约46%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感觉不公平, 受歧视 (见图2) 。”[3]这些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社会屏障, 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的压力。

3.政府缺位

本来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而不应该成为利益的追求者和分享者。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背景下, 很多地方政府出现了角色错位和角色冲突, 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体制, 导致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往往是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 尽管目前这种状况开始发生转变, 国家开始重视“三农”问题, 中央政府更是连续7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 但制度的惯性依然存在。而且, 由于中央和地方在看待有关农民工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尽管中央政府在积极倡导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公正的国民待遇理念, 但地方政府则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而制定出与中央理念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地方性政策。

4.自身缺位

一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很多人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娇惯使其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 他们更向往到城市去奋斗, 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然而, 在扎根城市的“奋争”中, 由于特殊的生存境遇, 使得他们精神生活的困惑日渐凸显。另一方面,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一般高于老一代农民工, 但却低于城市里的同龄人, 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先天的文化素质不足, 促使他们逐渐陷入一种“技术困境”。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受自身素质的约束,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机会与挑战并存、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矛盾境地, 使其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应然机制

1.制度支持机制

一是改革户籍和就业制度, 还新生代农民工国民待遇。而要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 就要制定统一的《户籍法》, 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 逐步实现从户口登记制度向人口登记制度的转变, 循序渐进地让有稳定工作和有一定城市居住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市民。同时, 逐步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 将农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 拆除对本地劳动力就业采取保护的“壁垒”, 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二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逐步落实。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 建立一个分类分层的, 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的现实选择。此外, 建立这一保障制度还必须克服一些技术上的瓶颈, 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要使这一制度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制度方便、退出制度自由、城乡衔接容易的要求。

2.政府支持机制

政府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导者, 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维护社会公正, 政府的基本执政理念应该体现出对社会公正的维护。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的文化价值理念上来,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政府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制度与政策的制定理念应该围绕社会公正来进行, 应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国民待遇为中心, 同时, 政府要打破保护城里人、排斥农民工的观念;其次,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任何一项制度和政策时, 都不能仅仅着眼于满足于一时之需或局部之需, 不能以损害农民工利益为代价;第三, 政府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对农民工的尊重, 为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生活环境, 使他们实现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融合, 并对一些不利于农民工获得公正待遇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引导、匡正。

3.社会支持机制

(1) 媒体。

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 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和重要载体, 因而更应以人性的关怀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第一, 要广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现状, 让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心理写照呈现在公众的面前, 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一社会阶层的精神生活问题。第二, 要大力倡导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精神权益的重要性, 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平台。第三, 媒体应发挥自身应有的监督权, 要追踪报道侵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违法事件, 并及时予以曝光和批判, 纠正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声音, 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2) 用人单位。

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方面, 政府只能作为第一推动力, 而持久的推动力还在用人单位。企业不仅仅要着眼于提高员工的生活待遇, 更应考虑在改善其工作环境、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做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爱既重“薪”更重“心”, 以更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以期让他们既能体面劳动, 又能有尊严地生活。

4.组织支持机制

(1) 社区组织。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以下两种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贫困问题进行介入。第一, 建立文化娱乐服务社。在社区中设立一些活动室, 如乒乓球室、健身房等, 免费供他们使用。如此, 既能强身健体, 又能够达到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第二, 建立法律援助服务社。应选择一些懂法的工作人员定期免费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讲座与辅导, 内容主要针对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们常遇到的劳动纠纷、受到歧视、不公正待遇等。

(2) 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是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人的家。故此, 要让工会这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娘家”能为他们的精神生活、组织维权等提供服务与方便。一方面, 必须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工作单位内原有的工会组织;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组建农民工工会来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组织化。就前者而言, 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因为国家对进城农民工的界定已经明确, 他们是产业工人的一部分, 显然应该加入工会。对于后者而言, 这是针对目前很多工会组织流于形式的一种新的补充与尝试, 即进城农民工自身组建属于自己的、没有政府背景的工会, 由农民工的代表自己担任工会各级领导职务, 不再依附于任何企事业单位。

5.自我支持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满足, 还应在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不断培育其精神文化得以提高的内生机制。第一, 要克服自身安于现状的思维方式,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 增强自己的社会历练和对艰难环境的耐受力。第二, 新生代农民工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城市社会发展和农村脱贫致富的意义, 培养自信和自尊意识。第三,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主动适应城市文明, 融入城市文化。第四, 掌握法律知识, 熟悉维权途径, 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2) 史成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对策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1) .

3.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篇三

目前约占农民工总数60%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切,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每年有至少几百万农民工继续进入城市,随之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起旧生代的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高的知识、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见证了父辈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只能干一些苦活、累活和脏活,还要面对讨薪难的问题。自己不愿承受,更不想看到自己的子女承受,在没有其他途径的情况下,只有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来摆脱这样的境况。据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期望非常高,近乎“疯狂”,并且都表示将全力投入子女教育。

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与他们的愿望相差甚远,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在外地工作,他们的子女一部分随迁成为“流浪儿童”,另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带走的孩子成为数目庞大的“留守兒童”。无论是随迁的还是留守的,他们的教育都存在着问题。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公立学校,存在着学业、心理等各种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尚待规范,初中毕业基本是城市容留他们接受教育的极限,否则回家参加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又给他们带来诸多不适。众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父母常年不在家,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于得到健全的发展。

与城市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城市起初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现在是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他们的子女,他们是中国产业发展可依赖的人才大军,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潜力的群体。因而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让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的子弟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城市边缘的农民二代、三代顺顺当当地转化为市民,从而顺利地实现市民社会。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产物,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城市化与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的双赢,应该成为全社会不懈的追求。

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认识新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首先对城市各中小学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其次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最后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要建立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外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主动关心帮助农民工子女克服各种心理和学习障碍,使他们融入集体,跟上学习进度。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创新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一是高效率利用公办学校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公办学校有些闲置的教育资源,比如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城郊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城市教育资源不可能解决所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过渡阶段,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三是鼓励一切合法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投入到帮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事业中去,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在父母打工城市接受教育的权益。

扶持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发展。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将合法的民工子女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引导和扶持,并加强督导和评估,规范办学行为,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并采取了以措施:一是与当地公办学校或者和一些有实力的高校建立帮扶关系,高校可以把这个学校作为其学生实习、教师开展教研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选派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学校名誉副校长,以利于学校有更好的规划和良性发展,工资由教育局发;三是实行补助政策,凡购置贵重的教学设施设备由教育局补助;四要保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基本劳动权益,应监督学校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避免校方随意解雇教师,同时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地方教育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教师的责任,使他们有不断充实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机会。五是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校舍、接送车、饮食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定能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上好学”、“读好书”的问题。

课题项目: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辍学问题调查—以邢台为例》,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批准号201001147

作者简介:

1、张素芬,女,1970年生,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副教授。

4.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篇四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0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新生代农民工以跳楼自杀极端方式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为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依法保障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利,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成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共青团中央与19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和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等重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要顺利实现在城市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合理有效衔接,其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陆昊强调,各级团组织要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极端重要性,从一个青年组织要真心联系,关心帮助重要而又遇到一些困难的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在向政府和社会积极呼吁的同时,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团建和驻外团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切身利益问题,重点围绕人格塑造、信念养成、能力提高等方面,为他们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普遍需求提供更多帮助。

交流活动中,与会代表、委员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委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他们表示,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带上“两会”,积极呼吁并提出提案、议案,推动逐步消除制约因素,改善融入环境,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二)、研究对象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35岁以下,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暂居半年以上,未取得工作地城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农村户籍的青少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就业观、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较大差异,他们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新浜、小昆山两镇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两镇的工业区的几十家企业中抽取了480名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抽样对象。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的主要途径,根据两镇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7月份两镇团委课题研究小组多次开展座谈交流,专门设计了调查的问卷,其中国共产党有34道选择性问答题和1道开放式问答题。所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工作状况、休闲娱乐和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追求,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各镇团委召开了“两新”团支部工作例会,分别向两镇工业区内的“两新”团支部部署了问卷调查任务,要求各团组织积极发动和号召外来务工青年积极参与,认真答题,要实事求是,确保样本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和具有参考价值。

2、访谈法

课题研究小组分两组分别对新浜镇和小昆山镇工业区内的14家“两新”企业的青年员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访谈6名务工青年,每人每次访谈时间在20-30分钟时间,从他们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生活状况、娱乐休闲,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深入访谈。同时,与“两新”团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团支部进行了交流,了解目前整个社会对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征询了很多独到意见和建议。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1、性别及年龄状况

在此次随机问卷调查中,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470份,回收率达97.9%。在问卷中男性占总问卷调查总数的47%,女性占53%。年龄分布1970年至1979年出生的“70后”为30%,1980至1989年出生的“80后”为61%,1990后出生的“90后”比例为9%。

2、受教育状况

在学历方面,小学及以下比例为0,初中学历为9%,高中比例为16%,中专比例为22%,大专比例为4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3%,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比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很多,中专以上学历占大多数。

3、政治面貌

从年龄分布来看,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约为30岁,政治面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比例为13%,共青团员的比例为33%,民主党派为0,群众比例为54%。由此看来,54%被调查者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团体,缺乏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劣势之一。

4、婚姻与拥有子女情况

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有配偶的比例为65%,未婚比例为27%,离异比例为8%,丧偶为0。从被调查者的子女状况来看,育有一子的比例为58%,无子女的比例为29%,育有两个孩子的比例为13%,育有两个以上孩子为0。在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方面,愿意同住的比例为45%,不愿意同住的比例为38%,暂无子女比例为17%。从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有家室的占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优生优育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且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更注重自由民主。

5、居住情况

从居住情况分析,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工人宿舍的占46%,独立租赁住房的占23%,直接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13%,自购房占8%,与他人合租住房占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主要以工人宿舍和租赁住房为主,自购房的比例占8%,较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经济条件要好很多,对生活舒适和生活质量追求更高。从集体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转向群租、独立租赁房屋或和购房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而融入社区对社区的安全等各方面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

6单位类型

从工作单位类型分析,在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工作的为360人,在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作的为116人。由此来看,被调查者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大多数以私营(民营)、个体企业为主。

7、工作类型及月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是一般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普工占少数,其他工种几乎很少。他们的月收入大部分都在1200-1600元之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75%以上农民工已经纳入了管理者岗位,但是普遍工资都不是很高。

8、打工目地

从打工目的分析,赚钱养家和寻找发展机会站的比例最多。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农民工相比,他们不再把纯粹的养家糊口作为打工的目标,在价值观上已经开始考虑精神需求。

9、获得工作途径及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及亲友或同乡介绍这两种方式获得工作;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经获得信息源、有一定的能力支付押金。寻求工作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技术、学历太低、受户口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10、务工时间及城市定居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内心需求来说,有60%外来务工出来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他们相对文化水平也不高,不过大部分外来务工在这里的时限还是相对时间挺久的,很大比例都是在这里已经有四年以上。他们平均都是一年回去一次,大部分也是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才离乡背景来到这里打工。

11、生活状况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持一般的态度,大部分农民工的每周工作时间在40-50小时,差不多5到6天;在农民工的第一选择者有27%的农民工都认为子女在城里的就学困难,是他们面对的难题。

12、休闲情况及文化消费减压方式

根据休闲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工大部分打发自己闲暇时间的时候会选择看电影和电视。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数额,0元的占12%,30元以下占40%,30-50元占7%,50-100元占10%,100元以上占31%,由此可见,文化消费基本成两级分化状态,各占5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压力的第一选择最多的是选择听音乐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金额较低,因经济收入的制约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

13、维权情况

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调查分析,当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的方式。

14、组织加入及活动参加情况

调查显示,在各种组织中,新生代农民工加入老乡会、同学会的人占74%,他们主要参加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老乡会、同学会这两个组织举办的活动,在维权方面意识普遍很低。

15、文娱活动

在文娱活动方面,偶尔参加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60%,根本不知道社区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21%。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第一选择最多的是看电影、看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人数最少。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文娱活动主要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社会团体意识不高。

16、企业文化活动

根据调查分析,企业在文化活动的举办上,主要以提供一些、基本满足农民工需要为主,其中大多数农民工不参加、不知道共青团组织提供的活动;农民工在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方面,每年1-2次的占45%,没参加过的占35%。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内容比较简单大众化,共青团组织形式主义、切实落实度不强,因此农民工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二)、访谈调查分析

在和多位青年的交谈中发现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低、社会资源制约等原因限制其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较大。受访谈的对象每周工作时间基本在50小时左右,因工作强度较大,难得休息时间基本是在家睡觉休息、上网、打麻将和大部分女性选择逛街的方式调节工作劳累,在参与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性。同样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青年表示渴望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选择,但因经济收入不高,每月在吃穿住等基本开销后希望能有存款或寄回老家,对高消费的文化追求望而却步。更多的青年则表示企业和社会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较少,很少企业注重员工的文化福利,而很多社区文化设施将他们排斥在外。

三、目前两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通过对新浜、小昆山两镇工业区企业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精神文化福利的建设,愿意投资建设诸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球室,多媒体室和图书馆,定期在团支部组织下开展各类联谊、节日晚会,开展各类文艺竞赛,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企业仍不愿加大对员工精神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造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经济发展不成熟和负责人对文化福利重视程度不够。在两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开始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两镇的农民运动会参加队伍中企业参赛队比以前要多。如已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也已成为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之一,开设的农民工免费电影吸引了很多务工青年。在各村居委会的农家书屋、图书室和活动室也经常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

四、建议与对策

1、建议政府公共文化支出更多倾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①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在郊区、城乡结合的街镇,缺少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剧院、电影院、公园等较亲民的公共消费场所,更不用说可供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消费精神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首先应加大各街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预算和投入,要兼顾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需求。

②加大群团组织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力度。作为基层的群众组织,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接近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心,要将引导和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技能知识培训,学习通用的劳动技能,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各类培训。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妇联、工会联合开展结对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活动,从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维权等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

③加大各类机制的建设。一是政府应当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不得将他们拒之门外。成立相应的管理和收费优惠制度,积极鼓励他们前来休闲娱乐。二是建议政府和群团组织定期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活动并形成长效化,如开展各类文艺、体育等竞赛,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丰富其业余生活。三是各村居委会要建立和完善供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活动的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大部分以租房方式居多,大都生活在各个村居委会。他们的时间基本是在企业和居住地居多。所以,加大村居委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力度和强度,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便于村居委会对各类群租等安全隐患排摸和掌控。

2、呼吁企业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福利的投入。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的职工的一大群体,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应作为企业给予员工的一项福利之一。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是的精神文化,让其对工作生活更具幸福感,对企业更具忠诚。同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压力,避免类似“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使一方能够平安和谐。

①企业应加大本企业的精神文化硬件建设。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区域内的资源,建立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例如提供专门的青年之家、体育建设房、篮球场、足球场、图书馆等。

②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的专项补贴。例如定期发放电影票、健身点的门票和其它福利,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特别是要开展各类竞赛、拓展训练和外出学习和旅游等活动。

③企业“两新”党团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协助企业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3、呼吁社会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①在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市民要关心他们,特别是不能对他们带有歧视。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市民应身怀感激,真诚地接纳他们融入城市,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城市人民的关怀和亲情。

5.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篇五

尊敬的青年朋友: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您和您同事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大力支持。问卷调查结果不记姓名,仅用于数据统计和研究,敬请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共青团黄山市委员会

2011年12月

1.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2.您的出生年份()①1970年前②1970-1979年③1980-1985年④1985-1990年⑤1990年后

3.您的受教育程度()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中专(或中技、职高)⑤大专(或高职)⑥大学本科及以上

4.您目前的婚姻状况()①未婚②已婚有配偶③离异④丧偶

5.您的政治面貌()①党员②团员③民主党派成员④未加入任何党派

6.您外出打工前在做什么()①在学校读书②在家务农③无业④其他

7.您所在单位的行业属于()

①建筑业②制造业③采掘业④批发和零售业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⑥农、林、牧、渔业⑦住宿和餐饮业⑧居民服务或其他服务业

8.您属于下列中的哪类人员()

①普工②熟练工(无技术等级)

③初、中、高级技术工人④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

⑤专业技术人员

⑦中层管理人员⑥一般管理人员 ⑧高层管理人员

9.您每月平均收入有多少()

①600元以下②600-800元③800-1200元④1200-1600元⑤1600-2400元⑥2400-3000元⑦3000-4000元⑧4000-5000元⑨5000元以上

10.您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选择2项)()

①赚钱养家 ②希望过城里人的生活 ③出来见见世面 ④寻找发展机会 ⑤为赡养父母或子女前途考虑⑥在老家没有就业机会⑦一直念书不会农活⑧没有责任田⑨其他

111.您认为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①没有技术②学历太低③无城市户口④缺招工信息⑤交不起押金⑥怕被坏人欺骗⑦无工作经历⑧无熟人帮助

12.在城里生活,最困扰您的问题是什么(选择2项)()

①工作不稳定②父母和子女无法照顾③子女在城里就学困难④总感觉被人看不起⑤找工作受骗⑥没有归属感⑦没有城市户口⑧生活成本太高⑨文化娱乐生活少⑩无朋友交流感到孤独⑾住房条件差⑿收入无保障⒀感情婚姻问题

13.您经常关注电视、收音机、报纸、网络上的时政新闻么()

①经常关注②只关注和自己有关的③不怎么关注④从不关注

14.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选择2项)()

①赚取金钱的多少②拥有权力的大小③社会名望的高低④生活是否舒适⑤人格是否高尚⑥事业是否成功⑦对社会贡献的大小⑧办事能力大小

15.您周围的同事经常议论的中心话题是()

①经济问题②政治问题③社会问题④婚恋家庭问题⑤人际关系问题⑥工作问题 ⑦文化娱乐问题⑧生活目标问题

16.您到城市打工年限()

①不足1年②1-2年③2-3年④3-4年⑤4年或4年以上

17.您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大约是()

① 8小时以内②8-10小时③11-12小时④12小时以上

18.您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

①很满意②比较满意③一般④不满意⑤极不满意

19.您现在居住的情况是()

①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工人宿舍②直接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③与人合租住房④独立租赁住房⑤自购房⑥借亲戚或朋友住房⑦其他

20.您希望在城市定居的主要理由(选择2项)()

①城里收入高,生活水平高②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③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障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⑤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⑥家里已经无地可种 ⑦做城里人有身份、受尊重⑧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21.您在工作中是否有过下列感受(选择2项)()

①紧张焦虑②被歧视被剥夺③孤独寂寞④怨恨报复⑤有轻生念头

⑥痛苦失望⑦自卑悲观⑧压抑受挫

22.当您有巨大心理压力时,您倾向于用哪种方法缓解压力(选择3项)()①听音乐②看电影或电视③上网浏览或聊天④睡觉⑤喝酒或下饭馆

⑥找朋友倾诉⑦向亲人诉说⑧去户外活动⑨参加体育比赛或文娱活动

⑩沉默⑾痛哭⑿寻求社团组织帮助 ⒀看心理医生

23.您的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选择3项)()

①看电视听音乐②手机上网③去网吧上网④睡觉聊天⑤喝酒或下饭馆⑥读书看报或进修学习⑦打牌或打麻将 ⑧逛街购物 ⑨参加体育或文娱活动⑩发呆(11)旅游

(12)看电影、录像或去歌厅、舞厅 ⒀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14)参加公益活动(15)去公园、广场等(16)旅游或访友(18)做礼拜(19)无闲暇时间

24.您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选2项)()

①国内新闻②国际新闻③经济节目④影视剧⑤体育节目⑥生活知识⑦综艺节目⑧相亲节目⑨电视购物⑩其他

25.您单位有团组织吗?请问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情况是()

①没有②有,但没有组织过活动③偶尔组织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

④经常组织活动,受到青年人喜欢⑤说不清

26.您是否愿意参加单位、社区或团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

①非常愿意②愿意③看情况而定④不愿意

27.您参加过下列哪些组织的活动()

①团组织②社会公益慈善类组织③打工者协会、民工协会等④老乡会、同学会等⑤工会组织⑥社区组织⑦其他组织

28.您所在企业提供文化活动的情况是()

①内容丰富,能够满足我的需要②提供一些,基本满足我的需要

③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④没有提供任何文化活动

29.您希望能参加哪些有组织的文化活动(选择2项)()

①看电影、看演出②参加文体类活动③参加知识技能培训④青年交友⑤参加社会慈善公益活动⑥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⑦其他

30.您希望政府、企业和社区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服务?(选2项)()

①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文化服务②发放电影票、演出票③向农民工开放所有的文化活动场所④支持青年建立文化社团

31.您文化消费的主要用途是(选择2项)()

①上网②看电影③购买书报、杂志等④去录像厅、歌厅、舞厅等⑤支付手机娱乐文

化功能费用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门票⑦观看文艺演出或体育比赛⑧其他

32.您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是()

①0元②10元以下③10元-30元④30元-50元⑤50元以上

33.您参加过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吗()

①经常参加②偶尔参加③从未参加④根本不知道

34.您参加过您所在企业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吗()

①没参加过②每年1-2次③每年3-5次 ④每年5次以上

35.您参加过的所有文化娱乐活动中,共青团组织提供的大约有多少次()①没参加过②每年1-2次③每年3-5次④每年5次以上 ⑤不清楚

36.您认为您所在企业共青团工作最重要的是()

①组织政治学习,提高青年组织觉悟②开展文娱活动,丰富青年业余生活③组织业务和技能培训④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爱心帮困活动⑤做好青年与领导间的桥梁⑥ 维护青年工人合法权益

37.如果有机会组织您到高校边工作边学习,您最想学什么方面的内容()

6.陕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状况 篇六

褚宸舸 李豫琦

2012-11-2 11:23:08来源:2012-11-1 《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年第12期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至35岁,来到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暂居半年以上且未取得工作地城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农村户籍的公民。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2.3亿,新生代农民工占一半以上。陕西2009年农民工总数有642.9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超过390万人,占60.66%。省会西安是陕西新生代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截至2011年3月,西安市农民工总数约为10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一半以上。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紧密。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其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珠三角农民工调查曾发现,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导、以低水平的日常消费为主、拓展性消费极其缺乏。本调研也证明了此点。

(一)文化生活的消费

1.多数人对文体娱乐无消费或低消费

有24%的受访者每月平均用于文体娱乐的消费为零元,如果算上30元以下(占18%)和31至50元(占19%),共计有近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文体娱乐方面存在零消费或者较低消费。

2.主要消费是手机话费、上网和购买书报杂志

新生代农民工远离层次较高的文化消费和奢侈消费。在各种文化消费项目中,支出最多的三项依次为:支付手机费用(37%)、上网(29.6%)、购买书报杂志(24.4%)。

80%被访者的手机主要用途是打电话、发短信,而通过手机上网(查寻信息、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用途都在7%以下。

有60%被访者经常(每周至少3次或者每次超过2小时)上网,西安市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该项比例达到80%,这与大城市网络文化的发达有关。

使用互联网的诸多用途中,最主要有三类:阅读新闻消息(占35.2%)、与熟人聊天(占29.3%)和看电影电视剧(占26.5%)。

在书报杂志消费中,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购报纸杂志,而购置图书的支出极低。每年购买图书的支出,高达68%的人在50元以下,其中有18%为零。

(二)文化生活的形式

1.看电影电视、上网和听音乐是主要形式

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时间主要的三项文化娱乐是:看电影电视(54.8%)、上网(47.7%)和听音乐(36.5%)。这和珠三角的一般农民工稍有不同,后者闲暇

时间主要是看电视(57.5%)、睡觉(53%)、读书看报(43.8%)、逛街逛公园(40.2%)。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同其职业也有相关性。餐饮店的员工在中午两点至四点这段时间,主要是在店内打牌和聊天。工作在闹市区的员工主要选择逛街,而建筑工人则主要是打牌和睡觉。

2.网络是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新生代农民工最经常去的休闲场所是网吧(44%),次之为影剧院(27%)和图书馆(16%)。西安市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把网吧作为首选(占43%),但次选项为图书馆(20%)和公园(20%),这和省会城市在图书馆和园林方面的设施较多且大多免费有很大关系。

3.最喜欢的个人、集体文化活动分别是看电视电影和节庆活动

在个人文化活动中,新生代农民工最喜欢看电视、电影、戏剧,占近半数(48%),最喜闻乐见的城市集体性文化活动则是节庆活动(占27%)。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

文化水平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质,造成总体而言其心理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不强,自信心和信任感缺乏。另外,生存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承载较

重的精神负担,加之交往空间狭小(只局限在同事或同乡之间),易产生畏缩、消沉、急躁、自责等负面情绪,对未来生活缺乏热情和信心。有农民工就反映,其平时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失眠、烦躁易怒、前途渺茫和生活艰难。这时若再碰到困难或遭受不公正对待,极易产生孤独、压抑和怨恨的心理。

关于手机话费大量支出的数据间接证明新生代农民工对沟通和倾诉的渴求。反映“远离家人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和“感觉被人看不起”分别占受访者的21.6%和13.9%。“感觉被人看不起”,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只有劳动身份,而缺乏公民或市民身份的被排斥和被剥夺感。“远离家人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人生交友、恋爱、结婚高峰期,情感沟通、交流的需要很强烈。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交往对象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因为背井离乡,不能经常与家人、亲朋见面,其缺乏情感宣泄的机会和对象。因此,“回家探亲”和“与朋友聊天”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节假日主要做的事情,分别占到受访者总数的63.9%和33.1%。

已婚新生代农民工还经常面临两地分居的困惑。能否和子女在一起生活是衡量其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关系融洽度的重要指标。对“是否至少有一个子女随同您目前在一起生活”这个问题,全省已生育的新生代农民工67%回答肯定,西安市区的农民工却只有34%的受访者回答肯定,只有全省数据的一半比例。这说明大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子女特别缺乏亲情互动。

父母周末能否照顾陪伴子女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省与子女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3%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子女。在西安市区新生代农民工中,该比例为16%。

农民工因外出务工的客观制约而缺少必要的亲情互动,极易酿成亲子关系的紧张,造成一些家庭矛盾的发生。如2011年11月,陕西咸阳市农民工的13岁儿子投河自尽事件,其根源就在于亲子关系的恶化。

(二)参加文体娱乐和接受教育培训的需要

1.通过文化活动缓解心理困惑

听音乐(52.1%)和找朋友倾诉(34.3%)是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看电影电视、上网聊天、户外活动等也是重要方法。这说明文化娱乐活动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缓解。

2.接受教育培训的需要

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文化需要,表示不需要和很不需要的仅有11%。南京师大2009年江苏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调研也证明此点。25.8%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接受教育状况表示“满意,所学知识能胜任工作”,53%的表示“不满意,还需要继续学习”,21.1%表示无所谓。但是,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教育培训机会、条件却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需要。

7.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篇七

共青团XX市委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是指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向往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现代人融入城市一般要经历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和文化融入三个阶段。从目前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主要侧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现以利川市非公企业为样本,对这一新群体的精神生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XX市共有青年人数为30余万人。此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辅以“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和个别访谈形式。样本采集对象为18至35周岁的务工青年,本次调查行业涉及小型工业、服务业等。本次调查实际发出问卷17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为147份。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方式单调。

调查显示,在问卷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十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影或电视、听音乐、睡觉、逛街、手机上网、去网吧上网。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较单调,有时候不上班也不知道去做什么。现代生活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业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但是就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调。

2、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渴望

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单位能够适度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希望能够在节假日得到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更希望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能够得到相关的指导。

3、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意”或“一般”,其中%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的觉得“不太满意”,而只有4%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

“在城里生活,最困扰您的问题是什么?”在给出的十几个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是:没有朋友无人交流、工作不稳定、缺少文化生活、总感觉被人看不起、远离家人感到孤独、住房困难。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平常最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上网以及看报刊、杂志。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

2、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存在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太多生活在这种生存环境差、生活不稳定的农民工家庭中,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加的孤立。新生代农民工跟随父母由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学习中由于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他们主观感觉到社会的不公平,感觉到自己被歧视,这些很容易在心灵里埋下社会不公平的阴影。

3、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近年来,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二、对策与建议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指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根本所在。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

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投入,以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加强对他们的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农民工相对集聚的工业园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低成本或者免费对他们开放。同时加强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城市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他们开放。此外,还可以发挥各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取得社会认可的精神需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贯穿与日常工作之中,安排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工作与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组织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多种载体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学习和娱乐活动,解决其文化匮乏问题。一定意义上讲,发展企业文化,进而改善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人性化的管理和关爱将促使员工与企业建立深厚感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强自身修养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其本身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学习,积极参与政府及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技能,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改变自己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到遵纪守法,主动适应城市文明,进一步促进自身融入城市文化。

(四)突出共青团的青年工作优势

8.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篇八

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

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关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

在常路镇西下庄村有一支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人李万成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皇山艺术团”,每年的庙会和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四处为农民演出。所排节目有舞狮子、豫剧、小品、相声、唱歌等,深受农民欢迎。但是最令老李发愁的是排练没有活动场所,演出服装道具缺乏,演员报酬几乎没有。老李很想找赞助单位,但是苦于没有门路。艺术团已经成立四五年了,演出50多场次。2010年,老李四处化缘,好歹搭起了一处演出戏台。但是排练时仍然只能在寺庙里,乐器只能东拼西凑,服装五花八门。如今,在农村看惯了电视节目的农民认为太假,不如实实在在的农民自己的演出看着过瘾,往往一切准备就绪,场所成为难题,政府文化建设投入仍然少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鼓励农民自己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与政府投入相结合,采取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可以以承包、租赁、买断等形式建设活动场所。

二是政府牵头农民文化团体与企业文化结合,形成企业养文化,经济促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政府提供场所,联系演出,帮助农民文化团体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闲臵场所可以免费提供给农民演出排练。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县招商引资呈现可喜的局面,各个企业陆续落地。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也相继蓬勃发展。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另有很多企业正在消亡破产或者日渐没落。究其原因,除了制度问题、财务问题、观念问题等等以外,企业缺少文化精神支撑是企业丧失活力和动力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得好“三流的企业用制度留人,二流的企业用工资留人,一流的企业用文化留人”。企业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方式,它是共同认可价值观的体现,它本身并不产生企业利润,但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它能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为企业注入活力,提升企业业绩。

从蒙阴县的各个企业来看,很少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例子。最近几年,银麦啤酒、蒙山酒厂和县人民医院等少数几个企业正在逐步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做的远远不够。分析原因,我们的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只是浅尝辄止,被动的、无序的、盲目的在建设企业文化。对于如何加快蒙阴县企业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诊断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企业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听到理念后,把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第二步:搜集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案例。第三步,对以上内容进行研究、加工,提炼成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把这种精神用简练、隽永的词语组织起来,形成企业灵魂性文字。

三、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1、晨会、夕会、总结会。就是在每天的上班前和下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总结会是月度、季度、部门和全公司的例会,这些会议应该固定下来,成为公司的制度及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思想小结。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臵。

4、树先进典型。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网站建设。网站上进行及时的方针、思想、文化宣传,寻找专业的跟企业文化相关的网站建设公司进行合作沟通,使之更符合、更贴近公司的企业文化。

6、权威宣讲.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7、外出参观学习。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8、故事。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9、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陈列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物品。

10、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1、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2、开展互评活动。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3、领导人的榜样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4、创办企业报刊。企业报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报刊更是向企业内部及外部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公众和顾客宣传企业的窗口。

关于振兴乡村文化的建议

现阶段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发生着显著地变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经济上去了,而文化需求却显得很贫乏,甚至文化需求向颓废、淫秽、反动方向发展。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综合乡村所见所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切实利用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和科普活动室等场所开展活动。

二是经常性的开展最基层的农民培训。充分发挥农村三老协会、妇代会、计生学校、农民夜校的作用,开展好党政政策、法律制度、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下乡活动。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到基层农村,切实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坚决改变农民“被文化”。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变“送给你什么”为“你需要什么”。

四是发挥乡村创作人才作用,写出农民自己的故事,真正触动农民的心弦,引起农民共鸣,切不可曲高和寡。

五是保护农民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老百姓感到被尊重,被认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农民参与到保护中和创作中。

六是鼓励农民文化团体发展,给他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必要时可以给他们联系业务,刺激他们壮大。

七是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传播奖,表彰那些对乡村文化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刺激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播中。

临沂五哥霍在峰(272327683)12:26:25 关于拯救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总起来说就是那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风俗、传统以及由此引伸出来的文艺形式总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时候不是只看你科技如何进步,还要看你的民俗文化传承久远的程度。在历史上,很多民族民俗文化消亡的同时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怎样赋予民俗文化以新内容,怎样把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结合蒙阴县实际,就传承民俗文化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搜集整理当地民俗传统、习惯技艺等,加以编纂成册,选取具有时代特色、启示意义的民俗,赋予他们新的形式和内容。

二是选取当地独有的民俗形式,去粗存精,整理成段子,用歌曲、戏剧、曲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在群众中传承,使之形成当地地域文化标记。

三是对重要的影响大的民俗,如:敬天仪式、成人礼仪式、宗族祭祀仪式等进行保护。必要时可以发展成当地旅游文化项目。

四是把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民俗游,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五是政府参与指导,不能左右民俗文化发展方向。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让民俗文化发展成为产业。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和管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营,造成了以假乱真,穷于应付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见解,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付诸行动。农村文化建设搞的好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树立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办法,穷有穷办法,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更穷的观念。在行动上,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目标纳入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提高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加大投入,打牢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需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加大对文化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乡村文化设施,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还应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三是明确职能,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机构;建章立制,切实加强长效管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的管理。既要集中力量加以重点突破,又要常抓不懈、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导、鼓励、扶持,加强管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四是以城代乡,强化队伍。以人为本,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发挥县城文艺人才优势,城乡联动,为乡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艺人才。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是发展产业,繁荣市场。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注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农村伴着落后的经济现状,文化产业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要抓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机遇,用以文化养文化的思路,把文化建设和民族风情、旅游结合起来,加速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六是尊重创造,积极引导。“一个带头人、一间文化屋、一块示范园、一批联系户。”为文化大院的主要特色。在创建和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特长,尊重群众意愿,鼓励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增强文化大院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通过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协调配合、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力求将文化大院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位,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规模发展,从而形成覆盖乡村的文化大院网络,有效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关于搞活基层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建议

基层思想工作是基层得以稳定发展的意识基础,基层宣传工作是基层得以创新发展的动力,基层文化工作是基层得以永葆青春的智力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三者往往出现脱节,甚至产生冲突。在基层政权,思想工作好像是组织的事,除了说教就是传声筒;宣传工作好象只是媒体的事,除了歌功颂德就是媒体警察;文化工作好象只是文化部门的事,除了曲高和寡被文化就是粗制滥造猪下水。于是组织、宣传、文化三个部门分不清主次,不是组织被凌驾到无可踏跃的地步就是文化被抛弃到山旮旯中,三者永远难以融合。结合当前状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站,由组织、宣传委员一人分管,下设思想研究室、宣传办公室和群众文化站,思想研究室负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研究,科技文化政策的细化分解和制定相关的宣传方案;宣传办负责先进典型、党政典型的传播以及思想研究室研究成果的传播;群众文化站负责搭起与群众的文化联谊桥梁,把群众的积极的文化需求当作自己工作的准则。

二是整合宣传阵地,把纸质类媒体、音画媒体、教育阵地等整合为一体,不能互相拆台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三是让有思想的人群管思想,懂宣传的人群做宣传,会文化的人群搞文化。

关于改变农村文化现状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收入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

通过在基层多年的工作经历,据我了解,农村文化具有的独特性,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所以与城里文化生活也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种类季节性明显。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农民还是生活在农村以种地为主。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随着农作物成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播种或收割季节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娱乐的需求会少一些,最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聊聊天。农闲季节,农民则对娱乐的需求多一些。因为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对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方面。尤其在春节前后,进城务工农民也基本都已回乡,对娱乐的需求会更强烈。

二、农村文化处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外来观念的冲击,农民对农村传统娱乐形式的兴趣逐渐消失,但由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追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新的文化娱乐体系还未形成,因此他们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物”,成了文化荒漠中的“无家可归之人”。现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农村文化整体上处在最薄弱的过渡时期,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会盛行。

三、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明显。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体现在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和活动开展等各方面。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以家庭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私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农村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草根儿文化”,如自编自演的戏班、春节前后的在农村串演的秧歌队、舞狮队已不多见。受农村公共娱乐设施落后的制约,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浪。针对以上可以看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自身见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数字电视推进步伐,丰富电视娱乐资源。电视是目前农村用于休闲的最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尤其是多播出关于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娱乐文化生活的电视节目。

二、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丰富农村娱乐项目。打牌、打麻将和下棋也是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但是现如今,打牌也从以前的打“空牌”转向“玩儿钱”了,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大院建设和基层文化的不断丰富,用科技图书,网上阅览超市、文体娱乐等文化活动把这些人从赌桌上拽出来,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娱乐当中来,多学一些有用的科技致富本领。

上一篇:工作岗位调岗申请书下一篇:以尊重为主题的作文_初二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