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发展

2024-07-25

青岛经济发展(共8篇)

1.青岛经济发展 篇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城互动日益密切,港口经济正在成为我国沿海城市崭新的发展理念,所在城市政府纷纷将港口和港口经济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切人点和发展重点。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市委市政府也较早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并致力于港口经济的发展。

一、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1.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1)港口设施基础雄厚,装卸运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青岛港口基础设施规模等级、装卸生产运输、经营管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雄厚,初步确立了山东沿海区域性中心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在腹地冶金、石化、电力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贡献巨大;在国家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中的枢纽性地位十分突出;支撑了青岛市成为经济、贸易大市,在服务山东省成为经济贸易大省中作用明显。

(2)临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大规模开发潜力大。依托港口的冶金、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成为青岛市支柱产业;港口布局建设引导并服务于青岛经济开发区的布局和发展,使青岛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绩,规模效益居国内开发区前列。在港口经济的支撑下,青岛新城区初具规模,具备较强的城市服务功能,分担了母城区的部分功能,推动了青岛从半岛型城市向组团式城市发展的转变,“以港兴市”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青岛港口以及正在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已经引导了青岛大炼油、海西湾修造船和西海岸钢铁项目沿海临港布局和规划,青岛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已经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相关行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青岛港口的发展,促进了山东省航运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应发展,鲁丰海运集团初具规模和竞争力。港口和航运的发展带动了青岛船代、货代、理货、船舶供应和劳务等海运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类航运要素开始逐步向青岛集聚,同时促进了青岛市金融、商贸、餐饮、商住、会展业等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

(4)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港口经济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1994年完成的开发区与黄岛行政区的体制合一,开了全国沿海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为推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精简高效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使规划建设上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得到缓解,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减少了区域摩擦,提高了行政效率,整个黄岛区已经初步成为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功能相对完善的区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创造了必要条件。

2.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青岛港一直超能力运作,铁矿石、集装箱运输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转状态,原油泊位吞吐能力已经饱和。“十五”期间运输需求高速增长,青岛港码头设施和设备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十五”后期新开工项目在时间上相对滞后,影响了港口装卸运输自身发展,同时制约了青岛市港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临港工业开发功能拓展不够。长期以来,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一直是青岛港口的发展主线,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港口在物流、信息、临港工业等领域的现代化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拓展,尤其是大量优良的海岸线资源在工业化进程中还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除胶州

湾滨海范围内传统工业有所发展以外,总体上没有建立起港口与临港产业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港口竞争力难以在传统运输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城市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另外,青岛拥有优良港口条件和岸线资源,但现有工业布局和结构却与内陆腹地工业基地基本相同,沿海临港布局特色和优势不明显,虽是运输大港,但不是功能强港。

三是港口航运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围绕港口系统发展形成港口航运产业链是世界海运业发展的总趋势。青岛港目前强大的港口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在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现代港口物流、航运交易和海运服务业发展方面还相对滞后。

四是集疏运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港口经济能量的集聚和辐射。现有的集疏运网络在通过能力、通达性和管理的衔接协调等方面尚难以满足港口经济发展的要求。集疏运网络与枢纽建设不匹配,影响青岛港货物运输集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经济能量集聚和辐射的范围和能力,进而制约青岛市港口经济的发展。

五是港区布局与城市产业布局衔接不紧,先导性作用未充分发挥。东岸老港区受城市发展和自身条件局限,装卸运输功能面临逐步调整、搬迁的压力;西岸前湾港区未开发岸线资源所剩不多,难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港口资源不足的矛盾开始显现。港区布局与城市产业布局结合不够紧密。除胶州湾西海岸外,拥有良好深水港区开发资源条件的即墨、胶南两市尚未形成港口与城市产业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使得丰富的港口资源没有转化成为城市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当前,青岛市正处于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以形成沿海产业和大都市架构。

二、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1.港口发展基础雄厚潜力巨大,完全可以支撑港口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琅琊湾、鳌山湾等具备深水港开发的资源条件,可供开发的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深水岸线长、航道条件好;二是水文泥沙条件良好;三是有形成掩护的条件;四是陆域开发前景好。2005年底,青岛市初步形成了以老港、黄岛、前湾三大港区为核心,其他小港相应发展的港口布局,有生产性泊位70个,其中深水泊位40个,总吞吐能力1.4亿吨,集装箱运输能力560万TEU。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和散粮泊位,进港航道达到20万吨级。2003年顺利实施了外贸集装箱西迁前湾港区的战略举措,完成了建港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源整合;2005年前湾港区中部、南岸码头建设全面展开,“区港联动”试点顺利实施,为建设自由贸易区以及港口的发展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青岛市港口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功能等级,基础雄厚,开发潜力巨大,可以满足现代化港口成规模、集约化开发的需要,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可为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条件。

2.临港土地和滩涂资源丰富,临港产业布局发展的空间广阔。青岛市滨海地区除东部崂山以外,其余基本属于平原丘陵,乎整的土地较多,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特别是紧邻深水港区的董家口、鳌山湾沿岸基本为低丘平原地区,陆域开阔平坦,高程适中,地质承载良好,土地面积大且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具有布局临港工业园和港口物流园区的良好空间,为临港

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此外,鳌山湾沿岸利用潮间带宽阔、滩面较高的优势,可围滩造地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可以在基本不占农田的前提下,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用地,可为布局临港产业园、形成滨海新区提供丰富的储备土地资源。

3.综合运输基础好潜力大,满足港口经济能量集聚和辐射需要。公路方面,青岛市已经形成了由青岛一红其拉甫、济青、青平、青银、青威、莱青、同三线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以及204国道组成的高等级公路网;铁路方面,基本形成由胶济、蓝烟、胶黄、胶(州)新(沂)组成的路网布局;管道方面,已有黄岛至东营双线输油管道以及胶州至青岛石化的输油管道;航空方面,流亭机场已经开辟有至国内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扩建后能力可达 1600万人次。可见,青岛市滨海地区是山东半岛陆路交通最为密集的重要交通走廊。

4.城市依托前景好,可服务并承载港口经济发展及其成果。目前,青岛市已经初步确立了山东半岛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地位,城市规模和各项功能较为强大。黄岛区新兴城区和胶南、即墨等城市建设也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的配套服务功能,为青岛市滨海地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城市依托条件。此外,青岛临港城区发展空间和潜力大,通过与半岛母城区的功能优势互补,完全可以满足港口经济发展对城市规模扩大和各项服务功能增强的要求,即满足“以港兴市”对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

三、青岛市港口经济的战略定位和总体格局

1.青岛市港口经济的战略定位。从青岛市实施“以港兴市”的战略角度出发,港口经济作为“以港兴市”战略的核心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岛市政府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抓手。从青岛市着力发展三大特色经济角度看,港口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绝对比重,处于龙头地位;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港口提供基本的运输、后勤基地功能保障;青岛港口是青岛市工业旅游的亮点之一,同时构成青岛市发展“邮轮母港”、推动青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从青岛着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的角度看,在石化、汽车、家电、电子、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中,石化、造船、港口三大产业属于典型的港口经济产业范畴,是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汽车、家电、电子产业虽然不属于港口经济范畴,但这三大产业发展的部分原料、产成品的运输需要通过港口由海运完成,与港口经济有一定联系,港口是这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

总之,港口经济是青岛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是青岛市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六大产业集群”的核心组成和基础条件之一,是实现青岛城市目标定位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途径。

2.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根据《2004-2020年青岛城市总体规划》,结合青岛市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方案,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将形成以环胶州湾为中心、琅琊台和鳌山湾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功能定位和布局如下:

(1)胶州湾港口经济发展区。以西海岸黄岛开发区为主,东岸西方、李沧、城阳三区沿湾为辅。其中核心部分的黄岛开发区规划功能定位是以航运、港口保税物流和国际贸易功能为核心,具有修造船和行政商住办公功能的港口新城区。规划功能分区布局形成黄岛湾中心区、国际物流贸易枢纽区、薛家岛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重石化工业区、北部产业物流综合新区等七大功能区,总面积258.26平方公里。

(2)琅琊湾港口经济发展区。位于胶南市南部,包括泊里、琅琊镇,规划占地234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青岛市滨海西翼城市、产业发展的增长极、青岛市重工业基地,以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为特色的田园式城市组团。(3)鳌山湾港口经济发展区。位于即墨市东部鳌山

湾,包括田横、鳌山两个组团,功能定位分别是青岛市科研教育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都市产业发展区,以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四、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以港口集群发展为契机,深化认识港口经济的内涵,树立全新的港口经济发展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利用目前青岛市六大产业集群、城市、港口等专项专题规划研究正在进行的有利条件,通过各项相关规划研究报告的评审会议、专题论坛、组织学习、政府调研、媒体、广告和集群招商等方式和平台,进行广泛学习和宣传。

第二,以港口经济内涵为统领,深化认识并提升行业管理职能定位。促进港口经济发展,必须以港口为龙头,发挥纽带作用,凭借港口运作产生的大量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相关服务的流动,从而带动腹地内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

第三,以政府职能定位为依托,建立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协调管理的长效机制。港口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复合型和综合性特点,有效推进青岛市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单靠某个部门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第四,以港口经济发展为纽带,建立港城互动机制,促进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主要是通过临港产业和服务功能这个关键环节来实现两者的互动。临港产业作为港口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托港口的同时又能大幅度地推动港口实现量的增长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如旅游、仓储、物流、航运交易市场等以港口为依托发展的相关服务能有效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此外,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城市功能的完善,又进一步推动港口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应从加快“区港一体化”进程、创新运输网络规划执行机制、制定推行集群招商长效机制等方面人手,建立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实现一举多得、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五,以政府协调管理机制为支撑,整合城市、临港工业园、港区、保税物流园、集疏运网络等的规划资源,落实港口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形成完善规划体系,规划中要对各要素的功能定位、规模、空间和发展方向等进行统筹安排,理顺相互关系,为各要素协调规划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创新规划编制程序,从战略高度制定系统的港口总体规划,做到港口、城市、产业、综合运输等规划的有机结合。创新规划整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管理机制,为规划委托和承担单位提供深入交流、衔接协调的统一平台,整合既有或正在编制的城市、临港工业园、港区(物流园区)和综合运输等规划资源,形成有机衔接、相互和谐的空间布局。

2.青岛经济发展 篇二

作为一座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 近年来受传统能源持续供应能力有限的制约, 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 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宏大背景下, 解决好能源发展诉求迫在眉睫。

日前举行的有关会议透露, 今后青岛市将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前景较好的新能源上重点突破, 积极鼓励外来资本注入, 争取国目、鲁能住宅区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蔚蓝群岛地源热泵项目均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综合效益, 个别项目还走在全国前列。

新能源产业勃兴的另一个标志是新能源企业的规模集聚。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 大唐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纷纷在青投资, 已经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 配套企业为基础, 专业化分工为纽带, 技术创新和科研人才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日趋显现。

聚焦

出口量同比增长465.49%, 其中不锈钢出口增长381.83%。

聚焦

天津:1至4月全市国内招商引资增幅超3成、“亿元级”大项目突破百个

2010年1至4月份, 天津市共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915个, 到位资金510.45亿元, 同比增长32.71%。

3.青岛经济新引擎 篇三

破难前行,不仅需要勇气与智慧,更需要一条科学引领的战略主线。

“十二五”期间,正是国际金融风暴余波阵阵、全球经济低迷不振的困难时期,国内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经济逆势而上,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引领制造业迈向高端,互联网工业强势崛起,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后来居上,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GDP健康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市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持续改善,为“十三五”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龙头高昂

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青钢、双星、海晶化工、青岛碱业等青岛市重点搬迁项目经过近年来的加紧建设,目前正陆续迎来投产期。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管委会李建涛科长告诉记者,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整个经济区入驻企业达到数十家,总投资近600亿元,新项目在环保、安全、设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依托董家口港区的物流运输优势,落户董家口的搬迁项目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全面升级,将在产品层次上实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且效率、能耗全球领先。“对于新厂的产品竞争力,我们有着十足的信心!”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不。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粲行动方案,以老城区企业搬迁和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以培育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服务业十大产业和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最大限度腾出土地、能源、环境空间,集聚发展以蓝色、高端、新兴为主要特点的重点产业项目。青岛市全力推进的763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当期完成投资6000多亿元。“这些重点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社会民生等领域,随着大规模资金投入和存量资产的调整升级,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区、红岛经济区“一谷两区”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引领示范区域,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全面推进“一谷两区”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在建、签约和在谈项目超过70个,西海岸新区重点推进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近500个,红岛经济区开工在建重点园区14个。“一谷两区”的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等大批重点项目,普遍具有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在全市重点规划的特色产业园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往往是一个重点项目带动发展为一条产业链、一条产业链延伸壮大为一个产业集群。

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龙头带动,主攻高端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这一转型思路的指引下,青岛市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建设全面推进,带动重点产业实现大规模、高层次集聚,使青岛工业和服务业全速摆脱长期以来低端过剩、中端不足、高端缺失、产业分散的现状,加快构建起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体系,使青岛经济加速迈向集群、绿色、高端。2014年,全市重点发展的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完成产值1262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3%;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竣工2516万平方米。

“互联网+”“海洋+”双轮驱动

在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正迎来一场信息网络化的“新工业革命”。“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敏锐地认识和把握这一新变化、新趋势,率先推动“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乃至实体经济的深度结合,使之成为推动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助推产业进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真正实现“又大又强”。

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指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竞争力,目前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主动而共同的选择,双方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使全市“互联网+”战略在国内率先取得显著成果,先进制造业发展获得强大动力。目前,海尔集团已在全国多地建立智能工厂,大量采用数控设备和智能机器人,平均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产品上市周期缩短15%。海信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近五年来生产规模扩大83%,用人规模减少4000人,劳动效率提升120%。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业云、大数据与轮胎行业相结合,智能制造水平稳居同行业前列。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在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青岛宝佳自动化公司成立仅6年时间,就已成长为国内一流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在加快转型的过程中,青岛还下大力气做好“海洋”这篇文章。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和传统海洋经济大市,青岛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全国领先,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实施“海洋+”战略,努力实现海洋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全新的海洋利用价值,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以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7.7%,高于同期GDP7.6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突破20%。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在加速形成。

“互联网+”与“海洋+”双轮驱动,使青岛经济转型牢牢占据了制高点,升级发展的新动力日益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10个百分点;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0.3%,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在国内外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青岛经济逆势而上,高端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全面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海洋+”两大战略的科学引领功不可没。

nlc202309031156

一、二、三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

2015年下半年,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发布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GDP健康度测评结果,青岛的GDP健康度得分名列第一。该结果从一个侧面表明,“十二五”期间,青岛市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成效,不仅保持了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质量上得到重要提升,一、二、三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为青岛经济开启“十三五”征程储备了强大动能。

作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戏份”不断加重。据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青岛市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六大产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增速均在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转变方式的新引擎,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渐成经济发展“主角”。“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抓住蓝色经济区、财富管理金改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业态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2014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逆势提升1.2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名列第二;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74.1万户,占全市总数的81.9%,其中新增服务业市场主体28.95万户,增长207.1%,占全市新增总数的90.3%,比重同比提高23.4个百分点;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迅速加大。

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不断加快,青岛市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7.8%,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继续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1%,首次突破50%,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进而提高到51.2%。从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看,2014年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速4.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1.5%,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速3.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6.6%;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速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6.3%,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速4.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2.2%,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持之以恒地转方式、调结构,使全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产能耗大幅降低,为青岛市“十三五”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实现发展动力转化、结构优化,谱写了铿锵有力的序曲。

4.青岛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篇四

学号:08100205003姓名: 周孝明

一.青岛旅游业现状分析

青岛市依山傍海,景色优美,天气宜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十分优越,是举世著名的避暑、疗养、旅游观光胜地。根据199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城市定性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主体功能定位为“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关键、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产业、综合化工、轻纺产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而青岛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伙伴,无疑是历史赋予青岛的光荣任务,对青岛未来的旅游业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申奥的成功给青岛人民带来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如存在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旅游服务行业不规范等题目。青岛市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及环卫建设,在近几年中,青岛将围绕举办奥运会水上比赛项目,积极构筑一个生态环保型的城市,以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中滨海旅游步行道工程的建设将是重要建设之一。

据了解,自二00三年以来,青岛进境游客保持了年均百分之三十三点四的增长率,高于国内游客增长率十四点九个百分点,接待进境游客数目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五;青岛二00七年接待进境游客突破一百万人次,国内游客突破三千万人次,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青岛借奥运契机发展旅游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二.滨海旅游步行道对青岛旅游业的影响

青岛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众多的着名景点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青岛的前海海滨。滨海步行道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将它们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风景长卷,游人漫步于步行道上,一边是繁华美丽的城市,一边是浩瀚无涯的大海。滨海步行道的建设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滨海步行道设计理念,同时通过规划建设使海滨风情毕显毕露,实现旅游资源再挖掘。走在步行道上,欣赏岛城前海一线的旖旎风光,令人喜不自禁,流连忘返。滨海步行道宛如一条长龙,蜿蜒穿梭于大海与城市交汇处,将各处海湾、岬角和沿海旅游景点有机串联在一条银线上,成为青岛最长,最美的海滨旅游线。

青岛滨海旅游步行道建成后,大大方便了滨海岸线的风光旅游,促进了青岛海洋旅游的发展,使青岛整体旅游得到全面进步。以城市滨海岸线重要节点景观为核心,带动了城市滨海岸线的建设,以城市滨海岸线建设为基点,对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使青岛的旅游业冲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前沿,发展极为迅速。它与青岛的国民经济优势互补,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拉动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了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先看看下面这些喜人数据:2001年—2005年,青岛经济总量迅疾跃升,连续5年GDP年均增长超过15%(《青岛日报》)。2006年青岛跻身“3000亿俱乐部”,该俱乐部全国仅有六个市,一个青岛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5个青海省(《第一财经日报》)。半岛网2007年12月28日讯,青岛市发改委初步预计,本市2007年生产总值将突破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同时,全市人均GDP在2006年突破5000美元之后,今年将超过600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以上。2008奥帆赛举办城市的桂冠,更让这座旅游城市散发出夺目的光彩。2007年12月20日12:30,随着一批入境游客乘坐航班进入青岛,青岛接待入境游客达到第100万名;当日,青岛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从而实现了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双突破”,年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390亿元人民币。

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或许由下面这些称号可窥其一斑:在十强旅游城市中,青岛市被评为全国“公众最向往城市”和“最具风情城市”(人民网)。2007年10月8日,在巴西玫瑰湾举行的世界最美海湾组织10周年纪念大会上,绵延于青岛730公里海岸线上的一处接一处湾岬,以“无可分割”的秀姿被整体命名为“青岛海湾”,并入选“世界最美海湾”,成为世界最美海湾组织认定的中国第一个“世界最美海湾”。

三、青岛旅游业的优势

从2001年7月13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在奥运的旗帜下,青岛旅游又增加一种资本,一种将城市旅游竞争力骤然放大的资本。也是从此时,使它的旅游业开始了新的腾飞旅程。

青岛市市旅游局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02年至2006年,青岛累计投入资金206亿元,开工建设重点旅游大项目100多个。其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观光园、崂山巨峰游览区、天泰滑雪场、金沙滩景区、石老人浴场改造工程、温泉主题公园40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0亿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项目已于2006年底签约、开建。在这诸多项目中,人们富有远见地把握着“奥运元素”,并将其注入以“山、海、城、文、商”为特色的青岛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旅游特点。2006年8月的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俱乐部为参赛的50个国家帆船队的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优良的住训服务,深得好评。

同时,中国惟一的水准零点主题公园、世界上最大的海星外形建筑——银海国际会展中心、世界上首座建于海上的可机械开合的彩虹桥、奥运文化长廊、奥运会展览馆、帆船之都观光塔在这里也先后完美现身,共同组成了继栈桥、五四广场之后的青岛新的融陆岸观光和海上游乐于一体的标志性滨海景观群。2006年8月,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游艇俱乐部为主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奥帆赛落户青岛为青岛旅游业的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如今,即使海外游客也可享受到更加细致的青岛旅游信息服务——青岛市投资开发建设了服务器置于首尔、东京、台北的三个海外青岛旅游网站,开通了多语种青岛三维旅游电子地图;同时,建立起以85912000旅游投诉电话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旅游投诉联动网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旅游投诉热线呼叫系统,配备了旅游执法车辆,24小时值班,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全市旅游管理体系。同时,青岛诚信旅游企业达到368家,覆盖面接近70%。从表1不难看出青岛旅游业腾飞的轨迹。

四、结论及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与青岛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交互影响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旅游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又具有正的反馈效应,是经济的增长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旅游业总体规模的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让旅游业在发展模式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旅游业要妥善处理旅游业与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等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孤立地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否则就会引起对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地价值降低等问题,最终给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巨大损失。1.统一规划旅游业发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体系

建议组成由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强有力的旅游业行业管理机构或综合协调机构。旅游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规划不合理,比例不协调,必将使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制定旅游业规划,应对旅游业进行系统设计和综合布局,同时加强对所有涉及到旅游产业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协调,建立比较完善的旅游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旅游景区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基本载体。虽然青岛市已具有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但其发

展空间还很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以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是打造青岛强势旅游业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于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旅游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既懂旅游学科技术又懂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青岛市政府应该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科学旅游学科的体系和规划;应该鼓励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和教育机构等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快市场化步伐和政策的倾斜,引导企业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促进青岛市旅游业的进一步腾飞。加强青岛旅游业品牌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

在提高青岛旅游业的整体运营水平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科学健康打造青岛自己的旅游业品牌,这是青岛旅游业做强做大的必然途径。信息化是旅游业成长的必要条件,应重视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推进网上旅游的平台建设,从而更有效的提高青岛旅游业的知名度。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扩内需、保增长的特殊时期,具有强大关联带动作用的旅游业地位愈加突出,并被寄予厚望。

旅游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我们可从一组简单的数字上加以说明。据测算,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涉及几十个产业部门,一个直接旅游服务岗位能创造近六个间接旅游岗位,可谓“一业兴,百业旺”,这种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其他行业只能望其项背。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休闲、度假等旅游消费需求增强,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愈加显现。

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旅游业正受到明显冲击。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市主要旅游景区接待人数、酒店业客房出租率明显下滑,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两项指标,累计同比分别下降34%和37%。与此同时,“三冷三热,三多三少”等一些青岛旅游业长期积累、深层次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资料显示,2008年,省内游客占到来青旅游国内游客的55%,日韩游客占到海外游客的70%。全市600多家旅行社业务总和不及上海春秋旅行社一家,全市48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没有一家进入全国前十名。“三冷三热,三多三少”长期制约着青岛旅游业发展,近年来虽有改善,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青岛旅游业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2009年,全年接待海外游客达到8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1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达到373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38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72亿元,增长12%。自2010年起,每年旅游总收入以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高于服务业增长的速度递增,力争到2012年达到720亿元左右,约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10.5%以上。

为增强核心竞争力,青岛旅游业将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以度假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旅游产品。

奥运拉动旅游,巴塞罗那、盐湖城、悉尼等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持续的奥运效应,也是青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而加快奥运旅游产品开发,无疑是放大奥运效应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市将加快奥运博物馆、渔人码头、酒吧一条街等工程建设,重点发展游艇、邮轮、休闲度假、会展、大型海上实景演艺、特色婚庆等产品,推动奥帆中心争创国家5A级景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海洋旅游示范区。突破传统的滨海旅游,以度假游为核心,已成为青岛旅游产品发展的着力点。围绕度假游,我市将加快推进港中旅青岛海泉湾、石老人休闲健身区、唐岛湾游艇会等度假酒店、休闲娱乐、理疗康体、会展影视旅游项目建设,尽快在凤凰岛、瑯琊台、石老人、鳌山湾等沿海区域建设一批类似于港中旅青岛海泉湾规模的度假单元。到2012年,初步形成青岛主城区、西海岸、新东部三大度假旅游集群。

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航海博览会等知名展会,正成为青岛旅游新品牌。为加快这些新品牌成长,我市要加快在节会旅游发展上求突破,做好做大青岛国际啤酒节等特色节会。

海上旅游是青岛的先天性优势,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下,我市在全面保护胶州湾水域及环湾区域湿地、岸线、滩涂、河道和城市风貌、人文资源基础上,规划建设青岛湾、浮山湾、唐岛湾海上旅游码头,完善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龙门顶陆岛交通码头的旅游靠泊服务功能,推进建设一批游艇俱乐部,加快发展水陆两用观光巴士项目,建设一流的国际邮轮码头,将青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邮轮停靠港。

我市将加快五市和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一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力求“一村一品”,推动乡村旅游示范点、强镇、特色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整合大泽山、鹤山、大珠山、小珠山、虎山、丹山等山林资源,发展乡村生态健身游。2009年打造6-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到2012年力争达到60个左右,实现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新突破。

冬季旅游偏冷,夜间旅游产品匮乏,一直是青岛旅游业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建设极地海洋世界三期、宝龙广场、青岛海上嘉年华等一批适应游客晚间和冬季旅游需求的项目,在包装宣传“蔚蓝青岛”节目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奥帆中心海上激光文艺演出、港中旅海泉湾大型演艺等有固定场所的演出活动,打造青岛文艺演出品牌。

“购”是旅游六大要素中发展潜力最大的要素之一,但多年来,我市自主开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偏少,地方特色不足。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我市将推动开发一批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推动旅游区(点)开发标志性旅游纪念品。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对获奖产品给予奖励。

5.青岛城市规划发展史 篇五

OUTLINE FOR MASTER PLAN OF QINGDAO CITY

1.1 城市发展历程

历史沿革 1.1.1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1.2 城市建设历程

1、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887-1914)青岛城市发展是188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从最南端的港口开始。自1898年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迁移,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继建成小港码头、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四方机车厂,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雏形。1910年说明书

Report

德国人第二次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市区面积比原市区扩大了4倍,重点发展商业贸易。

1910年青岛城市空间基本形态

2、第一次日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14-1922)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堂邑路、聊城路等处建成了日侨商业和居住区,称为“新市区”。四方、沧口一带建起大片简陋住宅,并建成一批由日本人主持的学校、医院及其它公共建筑。青岛至沧口、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和大量市区道路先后建成,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图 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与现状市区关系图

3、国民党统治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22-1938)

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接收青岛,辟为“胶澳商埠”。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质的发展,当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汇泉角、太平角、八大关别墅区、莱阳路住宅区、中山路银行群等陆续形成,大港增建二号码头,并建成大批公建和游览、体育设施。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

OUTLINE FOR MASTER PLAN OF QINGDAO CITY

1937年,市区人口达到38.5万。青岛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休养避暑游览胜地。

4、第二次日占时期至解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38-1949)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并于次年6月将行政区扩大到胶县、即墨,称为大青岛。同年拟订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即大青岛市区域规划)和“母市计划”(即青岛市区规划),但这些计划都未实现。日本占领的8年间,在城市建设方面,仅为扩大港口运输而辟建了大港六号码头,为适应日本人长期居住的需要,建造了部分住宅,修建了少量道路等市政设施,其他方面没有大的发展。

5、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49-1978)

青岛市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1951年,青岛市的行政区划得到了重新调整,设市南、台西、市北、台东、四方、沧口6个区及崂山区,195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一五”期间,根据国家计划安排,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工业和港口城市,投资进行了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城市空间格局沿海岸线向北扩展到四方、沧口一带,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据1957年统计,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5.6平方公里。1958年“大跃进”以后,建成了小白干路等几条道路。小白干路平行于胶州湾东岸,纵穿四方、沧口两区,它的开通使城市布局更快向北扩展。

1949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 1980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

6、改革开放至90年代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78-1994)说明书

Report

1995年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简图

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黄岛油码头的建设,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的黄岛迅速发展成为新城镇,建设了市政公用设施。1979年正式建立黄岛区,成为青岛市区之一。至1985年黄岛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6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1984年,中央确定青岛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在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点改造老企业的同时,决定在黄岛区内的薛家岛北部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石老人和薛家岛南部开辟旅游开发区。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90年代中期,青岛市加快了城市东部的开发建设,新设立了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东部新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东部已成为青岛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立了青岛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除继续建设胶州湾东岸带形城市外,拓展两翼,即在胶州湾西岸建设黄岛新经济区,同时开发了崂山西部地区。7、95年以来城市空间的飞跃发展(1995-2004)

6.青岛经济适用房销售和购买程序 篇六

一、申购登记: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项目销售公告发布后,申请人应在规定的申请期限内按照《青岛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申购手续,申请期限原则上不少于15个工作日。有关职能部门将对申请人的申购条件严格进行审查,并公示其基本情况,公示期为15个工作日。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由市住宅发展中心核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或普通商品住房申购条件通知书;不符合条件的,将发放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或普通商

品住房申购条件通知书。

二、按困难程度排序:市住宅发展中心依据申请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照住房困难程序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5个工作日。

三、确定入围名单:当申请人数量大于房源数量时,将按照排序顺序分别确定正式入围名单和候补入围名单,正式入围申请人数量按照房源实际数量确定,候补入围申请人数量原则上按照不低于房源数量的20%确定。按照困难程度排序确定入围申请名单,当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同的申请人数量多于排序后剩余房源数量时,将通过摇号等公开方式确定,当申请人数量少于房源数量时,全部申请人均可入围。

四、确定选房顺序:以公开摇号等方式分别确定正式入围家庭的选房顺序号。公开摇号将依法公证,并在市监察部门及入围市民代表的监督下进行。

五、核发购房证明:市住宅发展中心将全部入围名单和选房顺序进行公告,公告无异议的。申请人必须于5日内持身份证明、《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通知书》或《符合普通商品住房申购条件通知书》到市住宅发展中心办理购房证明。

六、轮候选房:正式入围申请人持选房顺序号和有关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开发建设单位按顺序选房。正式入围申请人放弃选择的房源,由候补入围申请人按顺序递补选房

7.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研究 篇七

关键词: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才

青岛市积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技术市场, 健全技术转移机制”的要求, 秉承“市场配置技术资源, 利益驱动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 由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国家高新区管委联合共建青岛技术交易市场, 2013年10月2日正式投入运行。过去两年,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链接世界, 紧紧围绕“建体系、出政策、搭平台、组队伍、促改革”开展多项工作, 获得了快速地成长, 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新。2014 年10 月, 科技部批复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 标志着青岛市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 也是促进创新、服务创业、助力创客的重要基地。

1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情况

1.1 建立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四位”指的是政府、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四位”息息相关, 其中技术经纪人的业绩与其签约的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紧密相关;科技中介的市场盈利能力是考核行业的重要指标;行业的年度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助政策紧密挂钩。依靠“四位”协同创新发展, 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4 家, 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90 余家, 市级技术合同服务点17家, 各类技术经纪人才500余人。

1.2 建成“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的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总体架构

“一厅”是指位于青岛国家高新区的技术交易服务大厅, 服务面积近2 000 平方米[1]。设有技术合同交易、科技成果发布、科技成果对接、科技成果展示、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科技沙龙服务区八大版块。目前已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主题、月月有专场”。

“一网”是指蓝海技术交易网, 其是面向全国的技术交易第四方服务平台。蓝海网主要为供、需、中介三方提供展示管理专属空间, 实现成果、需求、政策等便捷发布, 在线活动, 挂牌交易和标准化评价等。截至2015年6月, 蓝海网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1 827人, 高校院所52所, 中介机构92 家。发布科技成果185 979 项, 科技成果挂牌3 254项, 需求挂牌1 051项, 政策法规105条。

“一校”是指青岛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 是国内首个专业的技术转移培训学校, 面向企业、高校院所、政府、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机构等从业人员, 开设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技术专员、科技标准化评价 (科技评估师) 、知识产权管理等多项培训课程, 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各类技术转移人才超过500人。学校大大提升了技术转移服务水平, 活跃技术交易市场。

“一基金”是指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是全国第一个专项用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通过以做市商的模式, 引导技术转移机构由传统的咨询中介服务向资本运作转型, 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由投资处于发展中后期的企业向初创企业转型。2015 年3 月, 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携青岛市海尔赛富、高创清控等9 支天使基金入驻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基金规模99 055 万元, 吸引社会资本68 135万元。

2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创新横式探析

青岛技术交易人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 短短两年时间就在开发技术转移新思维、发展技术交易新模式、活跃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取得显著发展, 其中不乏创新亮点。

2.1 科技成果挂牌交易

为了解决技术交易中信息高度不对称、产权不清晰、商业模式不明确的问题, 2014年6月,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推出国内首个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 规定成果挂牌前应由推荐机构进行确权、技术评估和市场分析等工作, 确保挂牌项目知识产权明晰、技术成熟度高、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该规则让创新能够被赋予价值, 将极大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的进程,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2015年6月, 已挂牌933项, 已成交105项, 成交额达12 054.81万元。

2.2 科技成果拍卖

2014 年起,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与专业拍卖公司合作建立科技成果拍卖平台, 探索科技成果拍卖制度, 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作用, 实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成果拍卖平台和政府引导政策等多元素碰撞、整合, 探索科技成果交易的多元化商业模式[2]。2014年2月14日, 首次尝试科技成果拍卖, 共有9项科技成果最终确定参加拍卖, 涉及新材料、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最终成交4项, 成交总额1 050万元[3,4]。

2.3 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

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城市以来, 青岛市建成了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三层架构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形成了科学规范、客观公正、职责明确、自律发展的运行机制, 完成科技成果评价1 134项, 占全国评价数量的60%。2014 年在科技部《关于开展二期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 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中唯一进入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的城市, 正积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2.4 主协调人模式

主协调人 (The main coordinator) 模式是指技术中介之间业务协作和利益分配的机制, 简称TMC模式, 是由青岛市技术经纪人自发修订的, 针对科技中介机构小散弱和中介服务“跑单”现象而制定的。通常为达成目标, 技术交易委托人会同时与多家科技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 最终率先完成的中介机构将独享中介费, 即“胜者全得”, 其他中介机构虽然付出很大努力也一无所获。然而在TMC模式下, 同一委托业务, 委托人会指定一家中介机构为“主协调人”, 由其协调其他签约中介机构共同开展业务协作, 共享必要资源和进度信息。最终分配中介费时, 做成业务的中介机构获大头, 其余在主协调人和做出有效工作的各中介机构之间再分配。

2.5 “中国合伙人”计划

如何挖掘高校师生的创新思维, 整合他们的创业资源, 构建创业必备的基础要素,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推出“中国合伙人”计划, 其是指由教师提供技术项目, 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辅助科研、市场开发等活动, 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活动。2015 年4月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在青岛科技大学推出“中国合伙人”计划的首场活动, 6位教师在项目现场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签约, 并招募了一批学生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整个计划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仅要面向全校学生召集科研创意, 进行分析整合后寻求技术解决方案, 并对接教师寻找项目研发指导, 而且还要与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一起到企业挖掘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后盾

历数青岛技术交易市场的成长历程和创新发展, 不难看出青岛市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后盾支持作用, 但绝不是主角。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在设立之初, 就确定了“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利益驱动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 理清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 即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技术交易供、需、中介三方当主角。

3.1 简政放权, 搭建市场化公共服务平台

青岛市政府建立涵盖交易、交流、服务、融资等综合功能的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交易服务大厅举办各类技术转移促进活动800 多场, 参加机构1 000 家次, 参加人数1 万多人次。“一厅一网”公共服务平台在繁荣技术市场, 引领技术市场变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石作用。

3.2 出台政策, 激发技术市场主体活力

为加快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 政府紧随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步伐, 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考核和激励之策, 大大激发了技术市场的主体活力。例如出台《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达到企业需求能满足、院所成果能转化、中介服务能到位、市场繁荣能发展的目标。出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评定和管理办法》和《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全面开展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培训、认定、考核和奖励[5]。

4 结语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发展契机, 以“让技术转移不再小众、让技术交易规则明确、让技术创新市场成功”为发展目标, 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将继续推进TMC模式等服务协作的撮合交易方式;完善挂牌、拍卖等供给导向的集中公开交易方式;探索需求导向的技术资本化交易模式;倡导全民参与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的理念;推进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合作, 实现建设国家级技术专业服务机构10家、市级技术专业服务机构100家、技术经纪人1 000人的“十百千”工程。回顾青岛技术交易市场发展, 2013年“从无到有”构建了技术市场服务体系;2014年“从有到全”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2015年“从全到优”提升技术转移服务品质。展望未来, 2016年将“从优到法”地方立法宣传技术转移;2017年“从法到久”完善青岛科技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青岛技术市场.激发主体活力促创新[N].经济日报, 2015-6-1.

[2]青岛市科技局.青岛技术交易市场探索科技成果拍卖制度[J].硅谷, 2014 (5) .

[3]青岛科技成果拍卖会.废弃混凝土应用技术拍出520万[J].商品混凝土, 2014 (11) :25.

[4]青岛制定国内首个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J].创新科技, 2014 (15) :61.

8.青岛餐饮业发展探讨 篇八

青岛餐飲业的发展格局与经营特点

餐飲业的格局多年以来,青岛餐飲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既有中高级酒店、宾馆,也有小餐厅和休闲主题餐厅。既有大型的飲食集团,也有小型的餐飲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据省旅游局发布的全省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显示,青岛星级饭店总量、高星级饭店比例等在全省均位居榜首。青岛星级酒店近160家,其中四星、五星级酒店39家,三星级74家,二星级43家,主要构成有外资国际品牌高星酒店、国有酒店和独资民营酒店。青岛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以37.5亿元在全省星级饭店经营状况中也同样拔得头筹。除此之外,大型餐飲企业良友、勇丽、小绍兴、海梦圆等发展迅速,不仅在市区、市郊开设,还把触角延伸到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当然全国知名品牌顺风、中山缘及俏江南等酒店也为青岛餐飲蓬荜生辉;十条特色餐飲街风格迥异,风味尽显,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居家消费、品尝美食的好去处。特别是每年进入4月份以后,崂山区北宅的樱桃节,城阳区的红岛蛤蜊节等地域节会接连不断,形形色色的美食节活动日益增多,从此拉开了一年中旅游的序幕,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中小型餐馆酒楼、快餐生意也是非常火爆,占餐飲零售额的65%以上。总之,青岛餐飲是一派兴旺。

餐飲业的经营特点餐飲经营大众化:在餐飲市场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餐飲结构,拓宽餐飲服务经营领域,把大众餐飲作为发展的重点,打造早餐示范工程,扶持早餐骨干企业,通过早餐网点和食品加工配送等项目来促进大众化餐飲的发展。

中高档酒店都竭力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凭借舒适优美的就餐环境,营造喜庆温馨的气氛,拓展延伸服务项目,增加亲情宴席的含金量。抓住亲情宴席这一商机,弥补酒店五一节之前和十一之前的淡季,如在星级酒店举办婚宴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预定,否则就不能随心所欲了。

促销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青岛旅游城市的优势,利用青岛特有的节会,在每年一度的啤酒节、海洋节、糖球会、元宵节、葡萄节等节会活动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餐飲促销。

餐飲街特色化:以街区带动餐飲发展是青岛餐飲业的一大特点,每条餐飲街都各具特色又是青岛美食街的一大亮点。如:“啤酒美食街”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不同风格的啤酒吧,那浮着洁白泡沫飘着诱人香味的凉爽新鲜啤酒沁人肺腑,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海鲜、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开放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中外驰名的青岛啤酒和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厂的历史建筑突出了啤酒街浓郁的啤酒文化特色。位于青岛南区与崂山区交界处的“麦岛海鲜美食街”,靠近渔村,生猛海鲜货源充足,汇集了约60家以经营海鲜菜为主的饭馆。逐步形成了以鲜活海鲜为特色的美食一条街。还有泰山路烧烤一条街、云霄路美食街、洮南路排骨米饭小吃街、重庆北路韩式风味美食街、嘉禾路民俗美食街等。

理性回归下的青岛餐飲业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高速增长的餐飲行业开始全面回归理性。在大环境不利的影响下,青岛星级酒店高档商务宴席客源大幅缩减,营业额快速下降。2012年下半年中央又出台了“八项规定”“节约风暴”再次刷新了餐飲业。2013年年初,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下,公款吃喝立竿见影的受到遏制,高端餐飲业在高档商务宴席客源大幅缩减的不利条件下,又迎来了公务宴席客源骤减的挑战。由于商务宴席、公务宴席的订单大量减少,岛城今年春节前夕的市场需求预计将比往年同期下降三成左右。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商务局跟踪监测了10个高端餐飲企业,监测结果是营业额同比下降30%左右。至此,未来高端餐飲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飲食观念也伴随着变化而变化。“70年代吃饱,80年代吃好,90年代吃品味,2000年后开始吃营养,重健康。这不仅仅是人们的飲食观念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也是餐飲业常抓不懈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棘手问题。青岛市工商局曝光2012年十大食品案例中,在日常食品质量抽样检验中,被抽检的几种干海参、鲜海参均不符合标准。被抽检的生猪肉检出“沙丁胺醇(瘦肉精)”,属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生猪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12年半岛都市报发起了“共筑飲食安全长城”餐飲企业高峰论坛,青岛20多个知名的大餐飲企业都派了代表参加,围绕餐飲企业的安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岛城餐飲业食品安全从长计议出谋划策。各餐飲企业纷纷响应,如青岛的老转村集团提出了“绿色餐飲”的理念,在烹制菜品时杜绝所有的化学添加剂,寻求食物本身的天然与营养。在餐飲业白热化竞争中占领主导地位,引领餐飲新风尚以满足顾客不断追求的飲食需求。

青岛餐飲业的发展前景

青岛餐飲业面对严峻的发展态势和行业激烈竞争的氛围,怎样审时度势,从危机中寻找发展时机呢?

高端餐飲业餐飲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青岛居民的消费特点,青岛是一个低收入、高消费的城市。高端酒店应充分发挥就餐环境舒适、服务质量好、设备齐全、技术力量强的优势。放下高端酒店的架子,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免收房间费、服务费等一切附加费用。实行打折、优惠、奉送等方式让利给顾客。取消消费最低标准的规定,拓宽经营领域营业额自然就会增加。

在商务宴席、公务宴席订单减少的前提下,做好亲情宴席的销售和接待。目前各大酒店在接待婚宴时只是提供酒水、菜品和就餐场地。“美国西北大学的营销学教授philip kotler认为,顾客也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直接影响顾客购买选择的是顾客的让渡价值,让渡价值越高,顾客购买该产品的欲望就越强。顾客让渡价值与产品的价值是成正比的,但产品价值并不等于顾客让渡价值的全部。“婚宴一直是酒店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餐飲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为了增强酒店的竞争力,除了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外,还可以从顾客购买送发请帖、喜酒、喜糖、司仪、婚车、婚宴场景的设计布置等方面去考虑,争得顾客同意,一个电话酒店就能把婚宴的一切安排妥当。如此方便,必然受到新婚夫妇的欢迎。

青岛餐飲业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的景象下,如同全国的餐飲行业一样急转直下,不同档次的酒店普遍出现营业额大幅下滑;酒店转让的信息天天可见。自2012年以来,餐飲业的发展和前景就不容乐观,步入了非典以来的第二个低谷。面对严峻的发展态势,青岛餐飲行业如何披荆斩棘走出困境。

特色餐飲街对餐飲街要进行升级改造,可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引进国内外餐飲知名品牌企业,引导餐飲街的餐飲结构调整,推出休闲餐飲、文化餐飲、品鉴餐飲、自助餐飲、特色套餐等多种经营品种,使餐飲街更富有特色化。

青岛餐飲行业的发展历程如同全国行业一样,都要经历数次洗礼。2013年餐飲低谷的到来,也正是青岛餐飲业寻求发展的一次契机和再次升华的过程。牢牢把握餐飲业以发展大众化餐飲为主的方向,以消费者为本,以营养、健康为灵魂,以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为手段,以创新、特色为餐飲业发展的动力。经过这次餐飲危机的洗礼,正加快了青岛餐飲业发展的步伐和调整结构的节奏。从长远来看,青岛的餐飲业发展前景是广袤无垠的。

上一篇:平凉市房地产分析下一篇:年入团申请书word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