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2024-07-09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共8篇)

1.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泽林镇中心小学 黄言平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通过组织学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导他们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过程内化。

2.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篇二

一、数学教学必须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

“人人应学数学, 人人应尽可能多懂些数学! 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应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是我们每个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的观念之一. 我们决不能把数学教学单纯为少数人升学服务, 去搞“题海战术”, 去搞“猜题、押题”, 使学生负担过重, 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也不能把数学教学单纯为培养几个数学竞赛尖子服务, 不适度地去搞各类竞赛辅导. 而要把数学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名学生身上, 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学会, 让每个人都具有数学基本素养. 把“一切为了学生学好数学”, “为了一切学生学好数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从符合学生的实际出发, 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 制定切实可行的 “数学教学目标”. 2. 注重教学效果的回授. 通过反馈、矫正, 使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 学会思考, 学会尝试, 学会发现, 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架桥铺路, 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我会”为“我要会”. 有了这些保证, 无疑会使得“为了一切学生学好数学”这样一个思想变为现实.

二、数学教学要强化数学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的实施, 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是衡量新课程是否得到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学活动是学校中用的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 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所有学科课程, 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数学课强化德育功能, 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给数学教学带来的又一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通过数学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我国数学有辉煌的历史, 成就卓著.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发挥数学德育功能之一.如:《周易》的排列法、《墨经》的几何学、十进制记数法、负数与正负术、开方术、方程术、方程的数值解法、勾股术、比率算法、圆周率、极限思想方法、明清代数学等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而且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数学的理论体系代表. 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就难在“寓”字上.它要求水乳交融, 自然渗透, 隐而不露, 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弄清数学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学数学教材进行逐章逐节的梳理剖析, 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并找到最佳结合点, 使可渗透的内容具体化;同时编写示范性教案, 进行教学实践.

三、培养思维能力, 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包括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 下面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初步的探讨.

从心理学方面来讲, 逆向思维是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即若把A—B看作是正向思维, 则就把B一A看作逆向思维,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 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公式、法则、图像等通常是按正向思维方式给出, 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正向思维, 而不习惯逆向思维, 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造成思维过程的单向定式, 造成思想方法上的刻板僵化. 因此,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逆用概念、逆用公式、逆用变形、逆证、逆用图像的习惯. 所谓逆用概念, 就必须“吃透”概念, 深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指出的是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形式去探索结论的思维方法, 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等特征.它不拘泥常法、不恪守常规, 善于变异、开拓、从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是“多”, 一是“变”. 具体地说, 即一图多画, 一理多思一题多解, 一题 (式) 多用, 一题多变和一式多联. 所谓一题多解, 就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一条途径不通, 另辟一路, 为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起铺路架桥的作用.所谓一题多变, 是通过对某一题目的引申、发展和拓宽, 增加问题的背景, 增大发散程度, 能表现出思维的灵活、适应、通达, 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之中, 不受消极定式的束缚, 能够随机应变.

以上通过对问题的剖析、变式与拓展, 实为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 同时, 使学生在变式之中领悟了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 拓展了思路, 发展了智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寓于其中.

四、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3.浅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篇三

探讨教学目标,确定更高追求

一、作为教师,其职责不仅是“解惑”、“授业”

优化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教学目标。首先,数学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光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让其学会求知,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也就是不但给学生“授业”还应使其日后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其次,各项目标的制定要明朗可行。数学知识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不但要依据大纲,还应根据本校各班的学生实际,层次分明,深度适宜,实现“不求人人长学,但求人人成才”的现代教育观。德育目标如理想,道德,立志、爱国的教育方法,指导文化、艺术教育目标应易于操作,使之有机的渗透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顺畅自然。

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形象的作图,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学、艺术教育效果。教学中注意教学实质性的类似美,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等美育素材,使学生不但受到美学教育,而且能增加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易于记忆。

二、设计教学程序,构建课堂结构

设计教学程序,构建课堂结构,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原则: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

完整性原则:在教学中纪要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完美结合,又要有机的将数学知识的教学、科学方法的教育、能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培养等结合起来。

有序性原则:有序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结构上、层次上显得清晰明确。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圆后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这个圆的面积?通过让学生看书回答:能否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利用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圆的面积?然后是师生共同剪拼并讨论:剪拼出的图形的各边之长与圆有什么关系?由此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的课堂结构重心在学生动手剪拼及讨论活动上,其程序是:课前预习——课堂带疑自习——猜想并实验——圆面积计算式推导并讲述——课后巩固。

波动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教学过程中产生起落变化,使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永远充满新异感,使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不致机械化。

三、积极深化改革,实践多种方法

历代教学家研究出许多教学方法,但从来没有评出最佳教学法,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广泛学习,大胆创新和实践,吸取各种教学方法之精华,创建适合本班学生、适合时代的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

愉快情境创设法:成功的教学不能靠强制,也不能让学生将其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负担,而是要使学生、教师轻松愉快,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

说题法:为了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做题的质量,在课堂上请学生当众说出他的解题思路。

编题法:即学完一种方法后让学生自己编题并说出他的解题思路。

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讨论,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课堂提问法:提问要注意有启发性,要突出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参与成功的喜悦。此外还有一题多解法、问题讨论法、观察实验法等。

四、调动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信心激励因素等许多非智力因素。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调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合理的积极措施。如:酿造轻松和谐氛围,消除无谓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挥。融洽师生感情,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常与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谈心,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位学生。注意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信心。学生稍有成绩,教师应予以表扬或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操作。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的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和记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减少作业量,优化做题质量等。

五、利用现代化设备,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但要多样化,还要尽量现代化。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及多媒体电教等辅导教学,可以大大的延伸我们课堂的时空,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教师更应有效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优化教学过程落到实处,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

4.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篇四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优化与设计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整合进行教学的组合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通过实训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然后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得以巩固和升华, 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是相通相融的, 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即高技能人才。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今高等教育普及的必然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学科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为学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许多知识与未来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尚有很大差距, 学生缺乏工作场景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应用体念, 经常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或难以理解接受。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目前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下滑, 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 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 习惯于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认知和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界限,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老师在实践中教理论, 学生在操作中学技术、学知识,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突出了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也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水平,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将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知识的实践教放在一起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真正落实好一体化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的教学过程是保障。

优秀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秀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兴趣高, 能自主学习。 (2) 优秀的教学过程应该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容易理解接受, 不感觉吃力。 (3) 教学过程衔接紧凑、自然, 效率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从课堂教学的以下几个环节谈谈自己的心得, 以供同行专家商榷。

1. 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非常重要, 上课伊始, 如果教师能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方法,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其兴趣, 启迪其思维, 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那么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成功的课堂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课堂引入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案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复习引入法、任务导向引入法等。但不论用哪种引入方式, 目的是明确的, 就是要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分析化学“称量”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可用问题引入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问题:市场上买菜是以“斤两”算价, 可用市场上的“称”称量, 而黄金是以“克”算价, 能否用市场上的“称”称量?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 知识点教学。

知识点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师必须首先对教材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然后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 然后设置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操作, 再讲解操作要领, 结合操作过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论教学, 最后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再次实践, 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 连续理论讲授超过30分钟, 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感,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要注意尽量少讲,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与学中来。课堂讨论是一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好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 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主动探索,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3. 知识点巩固。

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生往往对知识点的把握不是很好, 再加上人的先快后慢遗忘规律, 常常是学到后面忘了前面, 刚讲的知识很快就被遗忘了。因此, 课堂教学知识点巩固环节不可少, 教师应当在学生对所授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之前安排少量时间将当节课所授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强调, 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有效把握。

4. 知识点检测。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知识点是否很好掌握了, 有时还需教师巧妙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做, 然后当堂讲解。这样, 一方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能帮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对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优化与设计的几点思考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多年来的教学探索表明, “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符合实际工作的趋势, 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的习惯,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如何实施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还需做许多细节工作探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分析化学教学的探索, 觉得教师在优化和设计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法偏重于教师的“教”, 学生学习被动, 学生学得抽象。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组合教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 学生学得很具体,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若没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教”多了, 则无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若教师“教”得太少, 则理论教学很难完成任务。因此, 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 从职业岗位的角度, 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然后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2. 处理好教师“做”与学生“做”之间的关系。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要处理好教师“做”与学生“做”之间的关系, 指导要适度。如果教师指导过度, 学生“做”的时间就会变得相对少, 难达到真正训练的目标, 同时, 学生会存在依赖心理, 遇到问题就期待老师指导, 慢慢地, 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会下降, 丧失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指导不到位, 虽然学生“做”的时间多了, 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换一个类似的项目就不知从何开始做起了。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的时候要注意启发性引导, 应当坚持以学生“做”为主、教师“讲”为辅的原则。

3. 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合理应用。

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设置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方便, 给学生产生工作岗位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但是, 这样的教学场所也有其弊端, 其中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常会造成学生分心, 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这样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要合理使用。有些跟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应当放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教学, 并且, 多媒体的使用也要适度, 有些公式应用的步骤和具体实例的讲解, 应当使用板书的形式, 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一步一步跟进学习进度,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10) :61-62.

[2]赵春江, 关玉琴, 燕晓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12, (12) :61-63.

[3]张国祥.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性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 2012, (27) :32-34.

5.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化 篇五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的选择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总的归宿。教学如果没有一个总的目标的约束,教学的效果也无从谈起。在另一个层次来说,教学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目标总的规定性,那么这个过程的走向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要求,也是重要的要求。其最优化具有全面性、适度性以及区分性等三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特点,符合我国教育体制的要求,也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全面性教学目标是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与数学相关的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算术能力,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相应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全面性特征的最重要的一方面。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开展数学教育的时候就要进行全面的进行教育,尽量的扩展学生的兴趣面,使其在学数学的时候,最大限度的获得与之相关的知识。

2、适度性。小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是于启蒙教育决定。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或者少年,一方面这些对象接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这些对象自身的素质还没有完全的建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度性这个原则。因为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如果在教学中过多的采取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或者组织形式,将会是使学目标效果大打折扣。教学需要考虑到接受的程度,接受心理学也成了小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适度的安排教学目标,不能过高过度的超越学生的接受范围。另外,在小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建成的形态,并使之相适合,达到相协调的状态,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中适度性原则的把握,是其最优化的根本保证。

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很多种发放组成的,要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就需要使选最佳的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也是内在直接的体现。最佳的教学方法由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

1、“教”的优化。“教”是由教师发出来教育行为,也是教学方法的首要决定因素。“教”的优化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能够根据客观实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之最大限度的与小学生接受心理相契合。这个客观实际包括学生的接受心理,思维理解状况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教”的优化器对象是教师,而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优化“教”,才能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其出发点和目标归宿点都是教师,因为教学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工作组成了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需要从“教”中开始,也只能从“教”中入手。

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教学是“教”与“学”,学也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方法不佳,自然影响整体的教学过程优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教知识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才能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个客观需要解决的问题,其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过程是教学目标取得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唯一保证。没有过程,就没有目标,只有将过程最优化,才能取得好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要从“教”入手,也需要从“学”入手,只要切实的把握“教”、“学”这两个方面要素才能将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层面的要求,就是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优化,可以反过来对教学过程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学过程对优化的第二个层面的要求,就是优化教学方法。这是最直观,最显见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必然随着被优化了。在这个层面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一定能够得到实现。

6.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篇六

【关键词】电子白板 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19-01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做到音形兼备、数形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师作图、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工具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功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教学课堂更加精彩。

一、声形色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客观事物主动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性,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一节数学课,如果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注意力,那么一定有好的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电子白板,能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合在一起,对图形进行移、旋、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内容形象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注意力保持时间较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精心设计的情境环节,利用电子白板使教学内容在形、声、色、动、静中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数的课程枯燥无味。怎样把1、2、3、4、5等这样的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从白板的课程资源中调出相关的人物或动物资源。如出示一只小鸟,通过克隆方法得到很多数量的小鸟,还能扩大得到大鸟,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同时可以配以声音让整个教学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二、抽象变直观,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学科中的概念,集抽象性和概况性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接受效果较差。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技术教学,可以将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形成有声、有色、有形、能动的鲜明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抽象概括的概念具体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采用白板进行教学,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合元素借助白板的软件来演示,将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宽、高展示图,组合成有透视效果的长方体。然后动态地缩短其中的两组棱长,让长、宽、高一样长,这样就形成了有透视效果的正方体。整个教学过程中,用白板演示时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再配点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在大脑中深深烙下清晰完整的立体图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灵活调资料,提升应变能力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要充分备教材,备学生,预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在以往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的,严格执行ppt课件的顺序。由于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让老师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课前预设的突发情况没有出现,或者在某一环节提前出现,这时运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只能按照预设顺序播放,很难根据当时情况临时调整或改动制作的内容,演示过程学生没法参与,老师不能及时解决这些突发问题,课堂效果就很差。

现在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为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便捷,可以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预定的教学计划,学生也可以更改、充实我课前制作的“课件”内容。学生汇报的时候,说到哪里,我就直接使用电子白板的自定义、word资源,拖拽出孩子汇报的方法,方便、简洁的操作可以一步到位。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使用就显得课堂更加灵活了。而且只要是在白板上操作,电子白板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生成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电子白板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电子白板可以随时为我提供三角板、量角器、还是圆规等辅助教具。上课时直接从白板软件的学科中进入数学工具一栏。从中调出三角板来画有关的直线、线段、角等。

四、功能强又全,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把集传统的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地运用,让其数形结合、音形兼备,弥补课本中挂图或文字叙述的局限性,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让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让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一个自由交流、轻松展示的平台,让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有趣,充满魅力的现代化教育学堂。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使教学信息更为丰富、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有趣,学习效果更为明显。正可谓“方寸之间显神奇,声形共舞促教学”!

参考文献:

[1]《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陆。

[2]《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原理与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际平、 金踰山。

7.论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其优化对策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学改革的力度,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以及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教师只有对自己每节课以及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明确的了解,才能够正常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一味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沦为了学习的机器,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厌恶感。

2.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恰当。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尽管在对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上已经初见成效,然而,我们却不难发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当今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外化作用的烘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即使学生脑海当中已经能够对知识点完全理解,却不能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分析应用题,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实际应用当中,不必将所有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应用题的口头说理上。把每个学生都培训成伶牙俐齿是不可能的,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只会大大打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设计上就是过于呆板,比如说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开始并不是鼓勵学生对新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索,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是先将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在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过程当中,有些教师先让学生学习如何解答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最后将他们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整堂课上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是什么,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师的方法做就可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帮助了。然而层出不穷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软件,如果运用方法不恰当反而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说,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辅助设备,在课堂上过多运用投影仪和计算机演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大幅度减少,无法充分地体现现代化教育的优势。

二、小学数学教学优化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教育观念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行为意识,它对于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设计都起到了引导作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既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多个渠道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另一个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先育人再教书,边教书边育人。

2.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衡量教师业务素质的标准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对教学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等内容。要想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要学会如何去驾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比如说在小学教材当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课后练习题和思考题,有些教师认为其过于简单就不加以重视,实际上这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果简单地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下,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提升自己对数学的认知度。在“排列组合”、“数列求和”等问题上,首先教师要理解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晰地为学生讲解。只有弄懂了集合的概念才能够更清楚地向学生解释长方体和立方体之间的几何关系。只有明确了计时法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当学生问为什么钟表有三根针的时候才不会乱了手脚。

新时代背景下,新的信息的增加和教材中新内容的出现也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及时地储存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具体落实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彭福源.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2009,(4).

[2]张明亮.怎样教学数学重点难点内容[J].安徽教育,2009,(2).

[3]刘倩.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J].江西教育,2008,(2).

8.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措施

G623.5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就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剖析、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一)问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封闭

教材的编者已经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智力水平。如在低年级中问题呈现形式一般是通过图画或表格,然而来到中高年级时往往是通过文字叙述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画图表示。因为生冷的文字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此外,在应用题的呈现中要求条件充足,且答案唯一。这是应用题结构单一的表现,容易让小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思维定式。

(二)问题呈现远离生活,脱离实际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而解决问题教学中更多的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与解题能力的培养,从原教材中可以发现很多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这些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记忆的唤起,因此我们呼吁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周期应该更短一些。这样,有利于让小学数学教学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仅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缺少系统

小学数学在解决问题教学注重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的优异成绩。但是,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应该深入地研究系统的思维领域。解决问题需要各种思维能力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思维能力不完全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类型化呈现严重,无法迁移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分类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通常通过典型的例题来引导学生解决同一类问题。也就是问题划分成几种典型的类型,然后寻找每种类型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就背数学公式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关系式。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去分析具体的问题,而是去找公式套用。从知识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不利于形成迁移能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优化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材,构建认知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材的设计分布也是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教材需要准确把握,懂得前后联系,将书本内容串联起来。而且如今教材中也有所改变,有些内容不再作为单独的概念性知识,而是将其融入相关的大章节之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过去的教材中只是把平均数作为概念进行讲述。学生们在理解平均数时,就是总和除以个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没有真正的认识,对平均数的数学意义理解不够充分。例如用这道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有一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有2米,最矮的一个人是1.9米,但是他得分却不低,他最近5场得分分别为21、19、20、22、17,请计算出他平均得分是多少,并且谈谈平均数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不了什么?”先让学生考虑平均数代表了什么?平均数能说明所有人、事物的情况吗?最后,教师再结合统计章节知识,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教法

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部分应当继承,比如有些应用题是图形类应用题,那么在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通过分析图形找出解题思路。这种方法能够提升解题概率,应当积极继承。又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互相解答的教学模式。因为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数学模型,设置数学题目,出题难度较小。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换题目进行解答。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以生活中的买物品为例子,设计一道相关应用题。会画画的学生可以自己画人物,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图形类应用题,让学生由“形”转变为“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

(三)重视知识获取,注重思维过程

一个小小的知识点是数学家细心观察后,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并反复推敲,最终定义出逻辑上严谨的概念。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可能会有所混淆,还有可能对知识点只是有了暂时的理解。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就需要了解其获取过程。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对厘米和分米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一平方分米与一平方厘米之间差多少呢?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平方厘米的小纸片若干,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凑出一平方分米纸片。学生在拼接后,更能体会到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的具体大小。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结论、概念,加深知识的熟悉度,运用知识时会更加灵活。

(四)辅助解题手段,巧妙运用方法

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一种,但是方法却可能有许多种。有些问题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可能会非常复杂,想不出解决的方法,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非常简单的,因此思维角度的转化非常关键。例如:小刚和小明周末约定出去玩,但忘了去谁家,两人同一时间在各自家中出发。已知小刚的步行速度是15 Km/h,小明速度是13 Km/h。假设小明与小刚家中间位置為A,小明在离A点3Km的地方与小刚相遇,那么他们两家之间相距多少米?有些学生看到题目第一反应就是题目中的信息太少,关于距离只有一个3Km。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小刚速度比小张快,因此小刚多走了3×2Km,因为他们行走花的时间是3小时,所以得出两地距离=(15+13)×3=84(Km)。

结束语:总之,教师应当从教材入手,联系前后知识点,注重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在具体章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传统解决问题方法中,优良的部分应当保留下来,并且结合其他辅助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参考文献:

[1]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才智,2015年18期。

上一篇:考研将近云南各高校自习室现“座位荒”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