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2024-08-19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共7篇)

1.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篇一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4-2015年课题指南

1.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与模式

2.社区图书馆标准化研究

3.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

4.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5.智慧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及实现

6.图书馆与书香城市建设

7.图书馆与“十五分钟文化圈”研究

8.上海实施全城共读一本书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9.图书馆网站信息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10.可穿戴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11.MOOC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12.MOOC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转型研究

13.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和服务模式研究

14.异构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15.图书馆RFID通用平台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研究

16.大数据时代情报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研究

17.图书馆移动服务资源整合、实践应用和服务创新研究

18.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19.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资源营销推广研究

20.科研大数据共享机制及服务模式研究

21.大学图书馆基于多文献类型的学科评估体系研究

22.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研究

23.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研究

24.网络开放学术资源的组织与利用

25.信息可视化在读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6.读者行为数据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研究

27.大学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的创新

28.读者个人知识环境与安全管理研究

29.多种载体资源组织与管理体系研究

30.关联数据在图、情、档、博中的应用研究

31.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实现研究

32.后MARC书目格式在中文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33.语义数字出版相关技术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

34.语义网环境下图书馆的角色与功能研究

35.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的范围和方法

36.MARC记录的BIBFRAME转换研究

37.大数据背景下知识组织方法及应用模式研究

38.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组织氛围评价体系研究

39.国外机构知识库长期保存问题研究

40.图书馆核心服务系统使用成效测评

41.支持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42.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模式与激励机制研究

43.大众媒介中的图书馆员形象研究

44.新技术背景下图书馆空间重组与服务转型

45.现代图书馆功能定位、空间规划与发展趋势研究

46.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利用和管理研究

47.现代图书馆空间布局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

48.大学图书馆创新空间的设计与服务策划

49.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50.阅读推广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51.阅读推广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

52.阅读推广与城市文化

53.阅读推广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

54.上海地区社会力量参与阅读推广的调研

55.阅读推广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56.阅读推广:青年图书馆员激励问题与对策

57.上海地区图书馆开展家庭阅读活动的案例调查研究

5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

59.志愿者参加阅读推广:成效、问题与政策研究

60.志愿者参与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61.通过阅读推广传承传统文化研究

62.通过阅读推广更好地促进读者吸收和消化外国优秀文化

63.图书馆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阅读推广的方法研究

64.图书馆开展“立体阅读”的理论探讨和创新案例研究

65.网络时代图书馆物理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内容探讨

66.基于DRM控制技术的数字借阅模式及其版权问题研究

67.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阅读推广载体研究

* 此课题指南可以作为2014-15年两个年度申报,均有效。

2.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篇二

会议重点围绕如何发挥预防医学会在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中的作用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从多个侧面共同总结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的思路及策略, 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学会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以期充分尽到预防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预防医学会在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中的义务与责任”的主旨报告。他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人类行为与疾病发生、流行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健康教育在改变行为中的基础作用, 提出了预防医学会在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他的报告对预防医学会把握工作重点、履行学会职责, 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对今后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纪明,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李忠阳, 中华预防医学会武汉分会会长方天人和安徽省预防医学会秘书长祖光怀, 分别在会上做了“做好科普宣传, 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建设健康城市, 促进全民健康”、“传播健康理念, 倡导健康生活――努力提高大众健康素质”、“提高国民健康素养――预防医学会的责任”的专题报告, 他们通过多年来开展科普活动的生动范例和经验体会, 阐述了学术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职责、优势和重要作用, 提出了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做好学会工作的具体对策和方法。

3.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篇三

6月4日上午会议由协会副会长、上海医药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晓东主持,会长黄彦正致词,副秘书长吴锡荣作了“创新与创牌是技术质量工作永恒的主题”的报告。会上,协会表彰了6家技术工作先进单位﹑12家科技创新优胜单位和9家质量管理优胜单位,并介绍了这些单位的事迹。协会名誉会长陈统辉、副会长夏晓东为27家先进企业颁奖。

6月4日下午, 由协会副会长、常州四药屠永锐总经理主持的先进企业经验交流会上,6家企业进行了有关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忠东作了题为“向科研进军实现第二次科研复兴”的发言,介绍了新的科研管理制度的尝试,生产、研发一体化的研究室设置,全所科研资源的无障碍共享,重点课题重点投入,重点推进临床研究课题尤其是药品注册管理等经验。上海恒瑞药业有限公司新药筛选组组长、上海市人大代表张蕾博士的“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开创新药”,全面回顾了恒瑞药业从仿制药物的经营模式到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的探索历程。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秋明介绍了天平药厂“严格执行GMP要求推进国际合作加工”。信谊制药总厂副总裁陈彬华在其题为“参数控制与质量管理—— QbD在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的发言中谈到,该厂根据QbD理念,药品从研发开始首先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在配方设计、工艺路线确定、工艺参数选择、物料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积累翔实的数据,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信谊制药二厂厂长周伟晓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向与会者展示信谊制药二厂与上海汇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的“汇环医药生产经营管理系统”(GMP/ERP系统)平台。该系统经历四年多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甘益民的“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产品质量”,指出现代化大生产依赖人工的办法控制产品缺陷的时代已经结束,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所有缺陷都能处于可靠的控制之下,尽最大努力防止产品缺陷演化成不良事件,要达到产品在线全检,并通过建立过程控制系统,确保各项自动检测装置运行完好。

6月5日上午的会议由协会副会长、上药集团处方药事业部总裁徐国雄主持。协会名誉会长陈统辉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分析,强调当前的突出任务是: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生产发展,行业协会的任务是引领会员企业导向发展。要关注医改方案的出台,关注基本目录,关注行业科技进步。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苏云作了“新医改进程中的医药企业挑战和机遇”的报告。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衣承东提出了上海市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形势与要求,他着重指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是药品生产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要务。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干荣富分析了医药市场现状,探讨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上海职业药师协会会长郑春元重点阐述了职业药师在药品生产企业中的作用,并指出执业药师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制度,强调执业药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以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准则,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的各项法规及政策。

6月5日下午举行专家报告会,由协会副会长、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德孚主持会议。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陈庆华研究员作了题为“生物降解聚合物在长效制剂上的应用和进展”的报告,上海中医药大学冯年平教授介绍了“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制剂室主任研究员陆伟根的助理发布了新的科研推介项目。

为了贯彻“服务、沟通、民主办会”的工作理念,在本次技术工作年会上,协会发放了意见征询表,收集会员企业对会议评价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会后组织参观先进企业,开展产学研研讨会,举办管理人员、技术质量、等级工培训的需求等提出征询。

4.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篇四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 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就地震、气象、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注重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相关部委领导,科研院所、相关大型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部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全国学会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有关人员,中国科协领导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等近600人应邀出席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在2008中国科协年会上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在年会开幕式上,邀请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做了特邀大会报告。

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应急对策”,围绕气象、地震、地质、电力、铁道、生态、医疗、建筑、通信、农林等12个专题组织学术报告和征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讨,内容涉及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灾害气象应急处臵、防灾减灾与卫星应用、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汶川特大地震与卫生防疫、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反思、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等。这次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多学科交叉交流的方式,由20个专业领域与灾害相关的全国学会联合举办,论坛共收录论文173篇,参加代表230余人,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24位专家在两个论坛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28位科技人员做了论坛交流,2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客观探讨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上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 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举办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为展示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以及感人事迹,彰显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使命、责任、奉献——2008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专题摄影展览。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以及各新闻媒体、图片社、个人摄影师、图片网站等渠道,共征集摄影作品1793幅。经过全国学会初评、摄影界和科技界专家评审,共推荐128幅作品入选。主要展出反映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照片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反映灾害情况并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图片。

(四)组织协调全国学会,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1.组织召开有关全国学会抗震救灾动员会议。5月16日,紧急召开全国学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动员会议。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家全国学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传达了王兆国同志对科协系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全国学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科学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有关学会汇报了学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并就科协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进行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情况电话普查。5月1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指示,对191个全国学会在抗震救灾中的捐助情况进行了电话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国学会捐款捐物基本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专门就全国学会员工及家属在地震灾区的 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以学会学术部的名义表示了慰问。

3.建立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每日一报制度。选择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明确一个联系人,每天向中国科协报送学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全国学会关于抗震救灾活动有事即报。所有信息每日汇总后报送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共报送全国学会信息72条,抗震快报刊载24条。

4.发挥学会智力优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1)组织全国学会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与抗震救灾 ——161个全国学会分别以倡议书、公开信、群发短信、转发文件、网上通知等形式,号召会员积极行动,利用专长,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45万元。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挂靠单位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计约48.6万元(个人通过社区、银行和网络等形式的捐款除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向灾区捐助价值为360万元的药品;中华中医药学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骨伤药品;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向灾区捐助2000箱方便面和幼儿奶粉;中国康复医学会募集了价值20万元的境外康复设备。

——搜集一线救灾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中华医学会把一线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如:灾区急需小儿骨科医生、消杀药品等,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国铁道学会与四川省铁道学会建立了每日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并上报铁道部。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中华医学会以学会名义派出3位专家赴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心理学会配合科技部、团中央和重庆市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 心理卫生协会配合卫生部和团中央派出25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推荐4位专家配合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工作组在地震当晚就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指导和检测;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建设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房屋勘测;中国感光学会配合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专家配合建设部开展规划和节能重建工作;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近期将举办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培训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9位专家并在近期将针对灾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重建工作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建设部制定、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

——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科普宣传。参加科技周的全国学会都增加了地震方面的展示、讲座、资料发放等内容,并配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充实科普资源包中的地震科普内容。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制一批针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心理科普宣传材料,并对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中国地震学会通过教育部将地震科普宣传册发放到中小学校。中国农学会寄送4万份《农村致富新技术(抗震救灾专辑)》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等受灾较重的省份,指导帮助灾后重建工作。与地震、心理、防疫相关的学会还积极推荐专家还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普宣传。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印了《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2000套捐赠给四川省医学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促进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

——及时稳妥处理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团体的慰问函电。中华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个全国学会分别收到了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 区相关组织的慰问函,学会都及时进行了回复。

(2)及时协调全国学会的抗震救灾活动

反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殇专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专家组团赴灾区服务的请战,积极协助各有关学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动员卫生防疫、心理卫生、农林牧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组织7个全国学会推荐共14名专家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直播节目,以科学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稳定公众情绪;协助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与抗震救灾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

我部始终与四川省科协学会学术部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了解掌握的相关信息提交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和相关学会,提供参考。

我部17位同志都参加了为灾区捐款活动,在外地扶贫、下基层锻炼和正在出差的同志还委托部里同志代为垫付捐款;7位党员领导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捐款总额17600元。

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8年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为目标,按照“全面总结、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更新学术交流理念、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培育学术活动能力、提高学术活动成效,培育学术活动精品。

(一)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产生良好影响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2006年起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两年来,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建立了学科发展宝贵的信息资源库,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协的学术建设,在科技界、社会各方面产生 积极而广泛影响。项目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增强了学会对学术带头人的凝聚力,显现了学会的学术力,极大推动了学会工作创新巩固了学会的学术地位。

2008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2008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物理学等20个学科2007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中国科协898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编撰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7-2008),由中国科协组织22个相关全国学会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近1800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21卷、600余万字构成的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

2008-2009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中国化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分别承担了30个学科报告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在2008年12月底完成,2009年3月前完成编审出版等工作。

根据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于2008年7月启动了部分学科的学科史研究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地质学学科史、通信技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四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承担。研究时间为2个财政,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

(二)围绕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导向作用增强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2006年推出的学术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提供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学术沙龙的三倡导(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四没有(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领导,没有框框);五突出(主题新颖性、人员专业性、形式发散性、学科交叉性和成果科学性)、六自主(沙龙的议题、议程、会议形式、召开日期、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对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8年共举办灾害链成灾机理、预测方法和防治对策、“冷聚变”争论及其现象与机制的解释、地震和暴雨洪水的震洪链机理和对策研究等10期沙龙,分别由有关全国学会、研究院所承办,参会专家学者300人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沙龙已经逐步成为一项高层次、重质疑、求创新的小型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科技社团新的学术交流特色,推动了学术生态建设,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中国科协简报专门介绍了沙龙的主要经验。

2.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完成

至2008年12月底,论坛共举办30期,涵盖基础科学、交通、能源、材料、机械、生物、环境、医学、物理、电子等多个领域,有50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参与论坛的代表中,一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业绩。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广泛,进行两岸学术交流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日益增多,为扩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将原定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改为2008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由原来的单项活动改为系列活动。2008年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江 苏省科协承办,集中在第四季度举行。

3.完成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择优支持工作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继续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及有关地方科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调整了资助方向,围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综合交叉会议、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向,在申报226项(其中A类162项,B类47项,C类17项)基础上,经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择优支持项目144项,总计资助金额为575万元。

4.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如期完成

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要求,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候选群体申请材料60份的基础上,3月18日召开中国科协2008候选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议,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5位院士、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分数理、化学、生命、地球、材料与工程、信息等七组进行了评审。采用申请人现场陈述、评委集体评议、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从候选创新研究群体中择优录取21个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有5个群体获得资助。

(三)加强学术交流基础能力建设

1.召开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于5月26~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主题为“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研讨会,来自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有关高等院 校、研究院所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78篇。会议采取大会报告、辩论质疑、分组研讨等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

2.举办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学术会议的组织理念、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干部的业务能力,于4月25日组织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来自130多个全国学会的分管学术交流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负责学会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的学会干部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部分地方科协学会部干部也主动自愿参加了培训。

3.开展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课题研究。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自主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探讨影响学术交流质量的因素,促进科技社团理论建设,组织上海市科协、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承担了《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基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术会议评价机制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质量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

4.加强了项目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分项目召开了项目总结会,对三年来各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全面系统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如,《中国科协年会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全面规范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及实施办法。

5.承担学术与学会专委会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写了《学术交 流概论》。承办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如,中国科协50周年双十评比、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民间科学家来信处理及研究、编写《中国科协年会工作手册》、科技社团理论文献收集汇编等。

三、积极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8年,期刊出版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努力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科协期刊出版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环境。一年来,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深化、加强项目实质性内容的引导力度、加强期刊出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求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扎实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效

1.组织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项目评审

根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实施办法》,2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2007项目总结验收工作,经过互评和专家评审,评出2008延续项目75项,淘汰率为25%;4月29日,组织开展了2008项目申报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项目陈述、互相评议,以及按照期刊所在学科分布情况,组织各有关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专家对申报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审出支持项目共计101项。A类项目5项,其中延续项目4项;B类项目43项,其中延续项目26项;C类项目53项,其中延续项目45项。

2.认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2008年是科协提出的工作“落实年”,根据学会学术部领导的要求以及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实施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定,在充 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总结交流大会,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人及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总结交流大会。

总结交流大会认为,三年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将项目经费的80%直接用于支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通过坚持一手抓宏观引导和指导,一手抓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和能力建设,不仅对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到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三年来,项目设立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等三类项目,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其中2006年106项,资助金额1030万元;2007年110项,资助金额1050万元;2008年资助101项,资助金额1035万元。通过三年的项目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期刊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该报告2007年版收录的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比2006年版的平均被引频次提高179次,而项目期刊平均被引频次提高320次;在总被引频次排名中,有26种项目期刊保持学科排名第一,3种项目排名上升到第一,55种升入学科前三名,71种升入学科前5名。高水平论文刊载比例不断提高,项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开展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项目工作

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科技期 刊走出国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了解掌握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搭建国际性科技期刊展示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主要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3月8日至28日组织学术期刊部分编辑就科技期刊网络化传播与创新专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学习和培训。学习团成员一行20人,在英国学学期间接受了英国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英国出版商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专家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们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出版、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开放存取出版、数字出版规范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经营模式、数字版权及其出版法规、期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二是10月底组织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就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商建立和开拓期刊网络平台等内容,赴荷兰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期刊学术发展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

(三)深入做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平台项目工作

1.抓好《2009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根据科技期刊发展需求和实际,2008年主要开展了《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地方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各项研究课题正在抓紧进行中。

2.创新深化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0月16至17日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出版界同仁300余人出席论坛活动。2008年论坛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届论坛联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二是更加紧密结合科技期刊出版界当前关 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本届论坛围绕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议题设立专题分会场。

3.坚持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2008年年初,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建立,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的见面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并显示了两个亮点: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新闻稿写作比较符合新闻宣传的要求;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主动要求参加“见面会”。

截至2008年1月至9月统计,见面会共收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等科技期刊来稿248篇,重点推荐112篇,书面推荐56篇,总计推荐168篇。近30家媒体参与见面会,并积极组织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所推荐论文成果不仅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创性,而且更加贴近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时效性上有所突破。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推荐的《特高压线路覆冰脱落跳跃的动力计算》一文,及时对2008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对电力设施及电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做出反应。该成果通过见面会推介,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报道后,新浪网、中国电力网、中华电力网多家网站转载,及时有效地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举办第六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 该项工作于5月启动,得到了各有关学会和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对主办科技期刊的管理作用和职 责,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根据书记处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本届论文评选活动做了深度改革和创新,从2008年起改进了论文评审工作方式,由各全国学会负责组织所主办期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各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为获奖论文报中国科协,并由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全国学会上报的获奖论文进行等级评定。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计划评出学术论文表彰奖500篇,其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300篇。

5.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做好期刊从业人员队伍培训工作 举办全国学会期刊管理人员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改变管理理念,创新办刊思路,提升主办单位的管理能力以及政策水平,促进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健康发展。5月8日,面向学会负责人举办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管理培训班。来自81个全国学会的150余名全国学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以及负责期刊工作的学会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政策法规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分别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管理、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现状和政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环境与对策以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拟于12月举办中国科协主管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并颁发新闻出版总署印制的岗位证书。

6.召开提高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媒体对科技论文引用率以及科技界的正面报道和舆论引导,改善我国科技论文的形象,提高科技论文的影响力。1月2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的要求,组织召开了“提高科技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国内主要新闻媒体 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和领导近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就提高论文引用率的方法和途径,影响论文引用率的种种因素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加强媒体与科技界、学术期刊界的沟通与交流,国外新闻媒体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中的成功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7.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开展出版管理工作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全国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性工作。

截止2008月11日,我会主管科技期刊总数为430种。一年来,为我会所属的197家出版单位办理了各项出版业务的审核报批手续,其中审核报批期刊变更主管主办单位、页码、刊期、登记地、主编等登记项目75项、审核报批成立杂志社(有限公司)5项次、办理广告经营报批事项5项,办理出版增刊审核手续104项,办理期刊增值税先征后返审核手续6项,审核报批申请创办新刊6种,审核报批图书出版书号415,图书重大选题3种;审核报批光盘版号2项,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会新刊4种。

认真做好2007期刊核验和审读工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组织我会所属共430种期刊进行核验,其中在京293种期刊参加了集中核验,292种期刊顺利通过核验,通过率为99.6 %。有1种期刊未通过此次年检。外地期刊共137种,有130种期刊经学会学术部审核通过,7种期刊因其它情况未通过。

组织开展了2008审读工作,共审读期刊269种。主要审读内容包括政治质量、学术(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重点是编校质量审读。从审读的总体情况看,各刊均能做到严把出版导向关,遵守出版工作规章,编校质量较好或很好,未发现政治性 错误和失泄密现象,刊登内容基本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该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刊物通过参考上年的《审读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编辑出版工作和编校质量有所提高和进步。

(四)积极为期刊出版单位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期刊出版处的同志自觉主动的学习国家有关出版改革文件精神,耐心解答期刊出版单位提出的各类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协助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期刊广告经营主体资格问题、期刊办理杂志社产权登记问题、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召开了小型专题座谈会,如:召开期刊广告经营专题座谈会、期刊加入国内检索机构专题座谈会等,进一步了解期刊遇到的困惑,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以及民政部等积极反映,争取得到政策上的解决和支持,为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根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年会“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定位,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08年9月17—19日在郑州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科学发展及社会责任”,按照“1+3+X”的框架模式,成功举行了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和专题论坛和其他重要活动,共举办各项活动近400项,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年会基本情况

1.大会开幕式和报告会隆重简朴,营造了良好的科技盛会氛围 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9月1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举行。有 3位国家领导人、40余位副省部级以上领导、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0余位两院院士、80余位国外及港澳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出席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的与会人员共10000余人,其中主会场3500人,其余人员分布在3个小会场和5所大学的视频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奖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

开幕式后,分别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围绕“从科技奥运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围绕“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国际化”,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围绕“架桥铺路,造福民生——中国公路桥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围绕“我国的农业问题:现状与前景”作了大会报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让科技之光照耀中原大地”的书面报告。

2.促进学科交叉,打造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设臵了38个分会场,其中,两个国际分会场、两个学术沙龙,共有39个全国学会和有关单位参与了年会的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大批郑州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不同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各分会场会前组织进行了征文,共收录1318篇论文进入年会文集。

3.围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年会科普活动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为服务对象,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主题,开展了330多项以“节能环保”、“崇尚科学生活”、“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科学体验、科技咨询、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院士专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科普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公众达30万人次,在中原大地掀起了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公众学科学、用科学、体验科学的热潮。

4.围绕河南省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专题论坛活动 围绕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如粮食、食品工业、物流产业、激光加工等方面设立10个专题论坛,陆续于9月16日、18日、19日召开。中国科协周光召荣誉主席,韩启德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越等27位院士,周宝中等著名专家70余人和约3500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专题论坛。论坛共作特邀报告38场次,专题报告100余场次;征集论文1214篇,其中773篇入选,编印成11本论文集;院士专家提出建议14项50余条;徐济超、张大卫等11位河南省领导分别出席了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论坛和重要活动。

5.系列配套活动丰富多彩,为年会效应锦上添花

根据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的需要,本届年会还举办了系列配套活动。

——9月18日召开了河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25位院士专家、中国科协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各省辖市代表团团长和19个省直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举办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展及科技成果项目签约活动,举办了3.3万平方米的展览,分别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 院、中国农科院就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相关科技工作者、企业签订了引智、引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其中,签订了28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智入豫项目和引资入豫项目,合同金额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引智项目聘请院士达59人;

——举办专题论坛。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2008防灾减灾论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论坛、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

(二)本届年会特点

与往年相比,年会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科交叉

为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将年会定位原来的“综合交叉”定位为“学科交叉”。按照综合性、交叉性内容设臵分会场,并按照板块内容集中安排会场,以方便与会科技人员跨学科交流。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臵了一些跨学科、跨行业的专题分会场,如为科技媒体搭建平台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沟通机制研讨会(分34)、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的企业竞争力学术报告会(分36)。根据韩启德主席的指示精神,专门设臵了科学技术人文思考研讨会(分38),以学术沙龙方式举行。

2.强调年会实效

为增强学术交流活动实效,改进了分会场组织模式,把学术前沿交叉问题作为分会场主题,把学术交流的主导权交给科技工作者,把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等形式引进到分会场,加强学术论文审核,并于会后将论文集送国内外主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从学术交流实际效果看,代表到会情况、交流方式、会场气氛等均比以前有较大改善,学术交流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办会主体从学会干部办会到主流学者办会的转变、学术选题从综合性题 目到学科交叉性题目转变、承办单位从重会务和程序到重视学术交流氛围的转变、会议形式从单一的经验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会议效果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

针对影响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论坛研讨题目,提前组织专家分批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河南省党政领导与来豫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各位院士专家分别就河南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物流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发展装备制造业、强化教育发展以及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等发表了真知灼见,提出了非常宝贵和极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科普活动突出了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贴近群众,着眼公众需要。“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报告活动组织严陆光、韦钰等6名两院院士和30名专家教授走进62所大、中学校,通过科普报告、演讲、交流式座谈、互动式培训等多种形式,与7万多名中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了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共选择郑州市区6个社区,有19个单位的100名医学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

3.注重特征

针对近年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5月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大会报告中增加了减灾方面内容,并专门设臵了2008防灾减灾论坛,举办科技工作者抗灾救灾摄影展。其中,2008防灾减灾论坛由来自全国气象、地震、地质、农业、交通等20个学会组织了23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成为年会的一大亮点。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展展出了152幅作品是从28个全国学会、8个省科协及部分新闻媒体及专业摄影师提交的作品1730幅中精选出 来的图片,真实记录了2008年中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救灾一线的身影和自强不息、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瞬间。

4.扩大国际开放

借鉴有关国家科技团体举办年会的经验,首次邀请国外科技团体匈牙利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一行6人参会,并请该会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代表国外科技团体致词;邀请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出席年会并参加开幕式颁奖,并在郑州大学召开专场报告会;专门设立了“深水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纳米毒理学与生物安全性评价国际研讨会”两个国际分会场,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参会外宾达40余人,并出版英文论文集,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5.媒体高度关注

本届年会引起媒体空前关注,广泛宣传报道,呈现出“多、高、全、广、新”的特点。“多”,指直接参与年会宣传报道的媒体和记者数量为历届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年会报道的新闻单位有120余家,上会采访记者近500名。“高”,指宣传报道力度和总体宣传效果较预期有所提高。17日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均播发了开幕式消息。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均在重要版面和显著位臵刊发了大会开幕式盛况。截止9月25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宣部6+3科)刊发年会新闻85条,河南省直新闻单位发稿1100余条。“全”,指对年会的所有活动做到了无一遗漏,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广”,指年会的场外宣传做到了广域覆盖式宣传,遍及主要道路和人流密集地区;“新”,指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积极 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如组织专题新闻发布会3场,在线访谈 4场,并组织了网络科普联盟的120个成员单位网站和28个省、市、自治区科协网站,对年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五、发挥学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举办2008年中部崛起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9个全国学会和中部五省科协协办,于2008年12月10-11日在安徽省举行。论坛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的主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规划,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汇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促进中部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收到应征论文315篇,经审定录用189篇论文入选论文集,设立五个分会场。

(二)《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咨询建议得到肯定 《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温家宝总理批示:“此件很好,可发国办及有关部门参考、研究。”国务院组织相关十个部委就报告中所提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六、推进学会改革创新,培育学会发展能力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推进学会改革创新试点、强化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优化学会外部发展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培育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学会改革发展工作深入开展。

(一)推动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2006-2007年设立的两批38个全国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分别进行了中期检查和验收,结果显示,改革创 新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学会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对于其他全国学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会员管理服务试点项目成效初显

7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学会己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机构或工作岗位,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制度,实现了会员发展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其中,中国化学会的驻地方代表处、中国水产学会的学生会员工作站、中国营养学会的会员之家制度对于会员的联系、发展和服务成效明显。7个试点学会的会员总数由试点前的10万人增长到2008年9月的11.5万人,缴纳会费会员比例由试点前的8.8%增长到40.7%,大大超过全国学会平均水平(全国学会为12.2%)。会费总收入近300万元,比试点前增长近1倍。

2.学会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稳步推进

参与办事机构改革试点的11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促进办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力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为代表的部分学会实行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了全员招聘制和岗位竞聘制度,工作人员聘任制达到100%。人员有进有出,工作氛围积极向上,聘用、考核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单位将学会办事机构工作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秘书处工作基本是“老传新”,“靠经验”,“查档案”的传统做法,增强了过程管理控制的意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了1本工作手册、8个通用程序、16个专用程序、6个专项质量计划、122个质量记录等文件支撑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带动了四个分会进入学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带动广东、海南、上海、山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启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探索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办事机构建设模式,学会自2008年起启动了学会工作志愿者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管理办法》,开通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网站》,发布了招聘学会工作志愿者公告,现已招募学会工作志愿者25名。

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提升了试点学会的数字化办公能力和信息化服务功能。中国力学会通过试点项目使网站集信息发布、期刊投稿采编、会员在线注册服务、会议管理、项目成果交流平台等为一体,学会工作的信息化功能逐步向专业化和精品化转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通过试点项目建立了学会网站,点击率达77万余次,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登记、会议筹备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秘书处联系会员的能力。中国标准化协会在网站上增加了针对会员企业服务的会员企业形象和会员单位介绍、产品介绍等宣传栏目,开设了标准化论坛(BBS)和理事博客(BLOG)专栏。

3.承接社会职能试点项目获得重要进展

12个承担相关项目的学会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积极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职能。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农学会等学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经过努力共将6个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制定职业标准11个,批准或设立了2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考核数千余人。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5个学会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成果或技术评价,共评价科技成果30项,筹建了一批评估机构。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针炙学等3个学会开展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在评估 专家库建设、评估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4.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为代表的试点学会,初步按照现代社团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现代科技社团模式。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行民主选举制度,按照选区民主推选产生会员代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负责人实行自愿申报、竞选演说和差额选举,副理事长差额比例达50%;3个试点学会还积极推行设立司库、监事或会员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监督学会财务和日常决策,实现财务和重大决策的公开透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己开始着手推进三理事长制度和会员代表常任制,民主改革的推进大大激发了会员参与学会的热情,学会吸引力、凝聚力显著提高,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一年内即增加了3000名会员,会员总量增长了3倍,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由试点前的5000人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人,全部会员均缴纳会费。

(二)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建设有新的进展

进一步规范中国科协接纳团体会员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了《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经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正式实行,并将于年底接纳若干个新的团体会员单位。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制定了《学会组织管理报备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学会组织管理事项报批备案的程序和流程,推进了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三)以共建学会工作为抓手为学会争取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沟通协调,联合出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共建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为每个学会确保2个事业编制,对有关学会开展国际交往 和人才培训提供择优资助等优惠政策。

此外,还与卫生部、农业部就共建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召开学会税收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人员就学会享受优惠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为学会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

(四)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加强

一是从增强学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出发,支持学会加强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自愿申请、择优支持、动态管理、追踪问效的原则,设立项目资助,择优支持30多个学会改善信息化条件,提高能力。

二是组织、策划和支持33个学会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提高学会服务会员、发展会员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继续加强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

三是坚持监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支持学会按照国家和科协的政策,进行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推进民主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会年检,对40多个学会的换届工作进行审批、变更和备案,完成了84个分支机构的审批以及322项变更工作,协调处理科技报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会的注销登记工作。

(五)深入开展学会理论政策调研,加强学会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学会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民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学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学会工作的经验和规律,研究学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支持学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打下基础。完成了《学会秘书长职业标准研究》、《学会、行会功能定位比较研究》等课题,编制《学会发展报告》,修订出版《中国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学会理事长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等专家进行演讲,共有77名正副理事长出席培训班。开展了全国学会创新方法培训班。继续推进学会工作人员培训教材建设,推动学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六)组织开展学会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系列活动 1.举办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

2008年10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体制与机制创新:科技社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全国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探讨新时期科技类学术团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引导学会理论研究和改革发展方向,扩大学会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学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论坛邀请了民政部、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改革试点单位的专家作大会专题报告;设立分论坛,广泛吸纳政府、学术界、社团等各方面关注学术团体发展的人士进行研讨和交流,邀请有关人士担任执行主席,就有关学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策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体现开放性,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开展学会系列活动

利用中国科协建立五十周年的契机,发动学会组织策划学会会员日活动,宣传学会,增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员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树立学会良好的社会形象,举办秘书长论坛、改革发展论坛、组织建设工作研究会等活动,加强学会的内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

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学会为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为目标,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为手段,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程师国际(双边、多边)互认,明确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定位,推动学会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筹备召开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科协系统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需求,不能适应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发展,不能体现科协系统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调查

联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高校继续教育专家组成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围绕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工作模式、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特点,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原则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调研工作。

课题组向189个全国学会、30个省级科协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90%;分别在北京、山西、南京召开了4次座谈会,共有30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总结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经验,形成了推进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2.开展继续教育重点课题研究

委托上海市科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我国继续教育市场需求调研”“美日德继续教育比较研究”三项研究课题,研究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分析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 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加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目前已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其中第六战略专题为继续教育专题。中国科协的三项课题报告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关注,特通过教育部办公厅发函邀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参与到继续教育专题的研究。我们正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专题的调研工作,并向课题组提供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方面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普遍重视。

3.起草《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成立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代表组成的文件组,根据调研和课题成果,起草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定位、特点、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并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发文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成立了调研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调研活动。10月15~24日,调研组成员分别赴天津市科协、浙江省科协及在京部分全国学会,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和访谈交流形式进行调研。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樊明武,副主任冯长根、高德利和委员沈爱民、李岩泉、蒲嘉陵等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利用这次调研的机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冯长根副主任主持会议。沈爱民委员介绍了《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的相关背景,朱雪芬副部长向委员们汇报了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专委会委员们结合调研成果分析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重点针对《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目前正根据相关意见建议修改《意见》,近期将上报书记处。

(二)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系列活动 1.组织全国学会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工程

结合科技部、国资委、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创新引导工程”,以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企业科协的协同作用。2008年完成了4个专业的培训教材选编,开展师资培训两期,制定了培训试点设臵及管理办法;组织8个全国学会参与“生物产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

2.搭建继续教育活动平台

围绕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攻关课题的创新需求等方面,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重点支持高端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活动。2008年从科协系统的119项继续教育项目中,经专家评审选定26个项目给与支持。主要支持面向中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高端继续教育活动,并鼓励全国学会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继续教育活动。其中:高端继续教育活动10项;专项培训活动16项,在专项培训活动中专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培训9项,企业科技人员需求培训4项,科普技能培训3项。

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发挥全国学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前期有方案,中期有检查,项目结束时及时提交总结报告,从严进行项目监督,确保工作质量。继续教育项目在管理上正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扩大继续教育工作影响

加强与人事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的联系,了解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方针与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全国学

会参加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国家计划,为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有中国农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7个全国学会参与承担本行业领域的国家计划,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和有关国家的联系,继续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际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有12个学会和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已办理注册加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作为会员参与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联合主办的第八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于11月11日-12日在桂林市举行,主题为“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相关高校、部队的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到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科技社团在继续教育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科协系统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将与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合作,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4.举办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

为提高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项目策划、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1月28日将举办了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来自在京的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采取现场授课的形式。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展创新、企业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与服务管理、继续教育项目策划与操作流程和学会如何面向市场开展继续教育等四项内容。

(三)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1.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及人事部等八部委的部署和要求,对中国科协所属和委托管理的190个全国学会进行了核查,对其开展的与职业资格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汇总、填报了《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统计表》,向八部委报送了《关于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的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合作领域,有50位中国工程师获得国外组织的互认证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联合培训项目。

2.组织召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交流会。针对目前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由来自11个试点学会的45位认证专家和认证管理工作者参加的交流会议,围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施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国际互认体系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5.图书馆分工会2008年工作总结 篇五

2008年,图书馆分工会在校工会和本馆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在全馆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全体工会干部的团结协作下,工会按照“坚持以校、馆两级工作为中心,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以教代会为主要方式推进我馆的民主管理,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推进我馆精神文明建设,以为教职办实事为已任,努力为家排忧解难”的工作思路,圆满地完成了校工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并紧紧围绕本馆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和富有特色的活动,增强全馆会员的凝聚力,提高广大会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图书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宣传工作,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

首先认真学习各级工会关于工会工作的文件,特别是在全体分工会干部会议上传达校工会扩大会议上的精神,并针对校工会扩大会议上发放的各种学习文件,结合本馆工会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学习和讨论。

加强工会宣传工作的力度。为了让全体会员学习和了解关于工会工作的各种法规和政策,我们利用图书馆内部主页的平台,进行了工会各种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如《中国工会章程》等。

利用暑期专门组织工会干部学习和讨论,强化了工会干部的服务意识,促进工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馆工会通过组织以上学习和讨论,使工会委员和小组长都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带领广大会员,自觉地投入到工会的各项活动和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凝聚人心和营造和谐

加强工会班子建设。按照校工会的换届规定,馆工会于2008年3月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在换届选举前,馆工会为了让全体会员学习和了解有关换届规定,将《清华大学工会分工会选举办法》(试行稿)上传到内部主面上,同时将第18届馆工会工作的总结、财务报告也上传到内部主页上,并在全馆工作会议上做了汇报。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提名和选举后,确定了图书馆第19届分工会委员会的名单。随后召开新一届的全体委员会议,进行委员工作分工,并将委会分工情况上传到内 部主页上,让广大会员了解委员具体分管的工作。在新一届工会成立后,接着进行了工会小组长的换届工作,并将选举结束公布到内部主页上。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参政议政。参与学校、馆两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审议和讨论工作,教代会代表对校长的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正。本着从学校整体工作的大局出发、人人献计献策的原则,认真做好提案征集工作,规范提案工作程序,使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日臻完善,工作井然有序。

图书馆党委及行政领导非常重视馆工会的工作。馆工会经常向党委及核心组汇报馆工会的工作情况,得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工会工作的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配合学校组织部召开的各部门主任、支部书记会、教代会、工会、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的会议,听取了馆党政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并进行了评判工作。将维护会员的权益落实到实处,配合校工会进行了会员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及非事业编制会员交纳会费的工作。

馆工会不仅加强自身的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而且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增强了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图书馆的意识,促进了图书馆的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协助图书馆党政班子把全馆的教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保证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全面提高会员的素质和情操

2008年,我们先后组织参加校工会青年教师暑期扶贫支教活动和工会青年委员培训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他们分别就所经历事情和感想写了活动总结报告,我们及时将这些报告上挂在内部主页上,让更多的青年教职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经历、工作和生活情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在奥运会结束后,馆工会与团支部共同举办了“感受快乐、感悟人生—奥运故事大家谈”主题交流会。特别是我馆有的会员直接参加了奥运会志愿者车队的服务工作,在服务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讲给了大家,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故事。参加交流会的会员们表示,“奥运精神”将帮助我们用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投身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积极参加校工会组织的“京华新貌”和“今日清华”活动,先后有近100名会 2 员参加了活动。在活动中,除了让大家了解到北京和清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外,还促进了与兄弟单位教职工之间的交流。

4月15日,组织部分会员参加了“绿色奥运,绿色清华,师生共植一片林”为主题的校园义务植树活动。春季,馆工会和团支部还联合举办了“天漠”植树造林活动,全馆共有100多名会员及家属到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地区张家口怀来植树。望着亲手种下的树苗,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大家感到十分自豪。

在奥运会比赛期间,馆工会组织了奥运快乐暑期征文活动,共有9名同事撰写了观看奥运会比赛时的体会和感想。大家我们将此次活动的所有征文发表在馆内部的主页上,让更多的同事了解奥运会很多不为人所知的趣闻和感人的故事。

四、以国家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活动,促进图书馆的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我国经历了南方严重的冰雪灾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奥运会成功举办、“神七”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大事件,馆工会利用校工会《清华教工》简讯、我馆内部主页、摄影展板等形式进行了宣传。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了我们国家所有的人。我们首先在全馆范围内了解所有家在四川职工家里的情况,了解他们是否有亲人在地震灾害中受伤、遇难。随后我们又配合校工会组织了捐款捐物活动。全馆有225名职工共捐款人民币41290.00元,美元200.00元。11月份在校号召下,我馆又一次捐款1950.00元。衣被204件,手机一部。在馆内举办了座谈会,板报等形式的活动以寄托我们对在地震中遇难者的哀思。

在《清华教工》上认真完成了专版稿件的组织工作,获校工会专版优良的评分,同时还组织会员在《清华教工》上发表10篇散稿。在校工会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摄影比赛中,将我馆历史变迁,较完整的反映了出来,获校工会摄影比赛的一等奖。组织图书馆2008年职工摄影展“奥运在我身边”等专项活动。

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我们积极组织会员参加了校工会牵头的一系列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会员观看奥运会、残奥运的各项比赛。

组织会员积极参加教职工运动会和各项比赛活动,在教职工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九名的好成绩,并有多个项目取得了名次奖。在校工会组织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登山、长跑、保龄球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北京地区高校文 3 体友谊比赛中获得了优胜奖。馆羽毛球协会与北大图书馆同行举行了友谊比赛。

考虑到汇源果汁公司既将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这种重大新闻。为能到实地了解这个民族企业。馆工会在秋季组织了100多名会员及家属到汇源果汁生产基地参观。大家不仅学习了有关果汁的知识,还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有了更多的认识。

组织会员参加了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全校文艺汇演。我馆有60多名会员参加,其中有三位馆领导直接参与,大家认真排练,共同努力,获得比赛的一等奖。我们还组织30名会员观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组织40多名会员及家属观看了中国芭蕾团演出的《2009新年芭蕾音乐会》和东方歌舞团演出的《海风送你维纳斯》。

2008年即将过去时,馆工会与团支部共同组织了以“和你、和我、和快乐在一起”的青年馆员圣诞联欢晚会活动。除了青年馆员表演节目外,还有多位馆领导和青年馆员们的小朋友参加表演。精彩节目不断,高朝迭起。

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会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图书馆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关心职工生活,为会员办实事

图书馆职工队伍的特点是:女工多,年青人多。关心女工和青年职工的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馆工会的中心工作之一。

“三·八”妇女节,组织女工参观美术展览馆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展》;“六·一”儿童节,为全馆小朋友送上了精心挑选的节日礼物。

我们分工会会员的特点是女工多,一是每年都有住院患病的女工。今年我们集中组织所有女工到校医院体检。得知了有教职工生病住院时,我们及时向校工会反映问题,并得到了校工会的支持,并将《在职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计划》和所需材料通知本人,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由我馆女工委员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二是怀孕生子的多。我们总是及时地将工会的关心送到女工家中。

六、财务工作接受全面监督,做到惠及众人而又清白无误

首先,坚持依法理财。我们现在不仅把校工会颁布的《清华部门工会小额经费管理办法》的最新版本发给每位工会委员,而且保证各个工会小组长人手一份,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倡“多请示,多汇报,少犯错误”,严格执行校工会的财务规定。

其次,坚持财务公开。我们把图书馆特有的图书编目分类方法用于财务管理,4 继续在图书馆内部主页上公布详细的财务账目,类目、品名、价钱、数量、用途、日期、经手人,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便于会员监督。

最后,坚持惠及众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分析各类开支,提供预算建议,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支持参与会员人数最多的活动,如春节联欢会、体育活动、妇女节、儿童节和青年节等。

至2008年12月26日,全年收入主要来自校工会补助和会员会费,总计52214.5元;全年各项支出总计54190.41元;赤字总计1976.25元

6.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篇六

2008-07-31 上午 09:00:29 来源: 点击数:339

4珠海市市政管理处

2008.07.14

2008年上半年,我处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建设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履行行业的管理职能,加大行业综合管理的力度,强化内部的运作和管理,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全面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深化解放思想认识,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1、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结合本处制定了方案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总结,全面总结各项工作目标,全处中层以上领导撰写心得体会7篇,出板报2期;多次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召开专题座谈会2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全处上下进一步深化认识、振奋精神,树立“大市政”的理念,拓展工作新思路,重塑市政新形象。

2、认真贯彻落实城建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暨“管理年、作风年”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以开门搞建设,重塑新形象、争当排头兵,让人民满意”为主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一是调整加强业务科室建设。为适应加大加强市政行业综合管理的需要,我处将原市政科、排水科、设备科、筹建办等内设机构调整为道路管理科、桥梁管理科、工程管理科、管线管理科,进一步加强业务管理科室建设,明晰科室职能分工,强化业务技术管理,调整配齐科室领导,落实岗位管理责任,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二是对审批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进一步减少了审批事项,本着合法、合理、便民、规范的原则,我处审批事项从原来的5项调整合并成3项,上半年审结行政许可43宗。三是规范内部管理制度,重新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单位的职能职责、员工行为规范、党务工作制度及行业管理制度等,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强化机关内部管理。四是认真回复人大、政协提案议案。上半年市建设局转来的提案议案有三件,我处认真调查并回复,做到事事有回复,件件有回音。认真对待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态度诚恳和蔼,急群众之所急,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事项及时落实处理,让群众满意,不在管理范围内的事项,做到不推诿,向群众解说清楚,以取得群众的理解。五是创新管理模式,在施工现场设立公示牌和温馨提示牌,方便群众了解施工情况,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实行开门搞建设、管市政。

(二)、理清行业工作思路,加强市政设施管理

1、抓好城市桥梁管理工作。根据省建设厅对我市城市桥梁检查情况的通报及对前山桥桥底安全隐患整治的要求,一是对全市133座城市桥梁进行安全常规检测,由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以54.2万元中标承接了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外作业常规检测工作,正在建立“一桥一档”桥梁档案和城市桥梁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城市桥梁抢险应急预案编制。二是对前山桥桥底环境基本情况及存在安全隐患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整治建议和方案,组织召开了各责任单位工作布置会议,争取今年10月份完成对违章建筑的清拆工作。三是前山立交桥设置防护设施,目前完成了工程施工图设计及图纸会审工作,七月份将招标后组织施工。四是做好对前山大桥维修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五是根据香洲区城管局的报告,洲山桥出现安全隐患,我处迅速到现场勘查,对桥梁进行了检测评估,作出了限载限宽处理。

2、抓好市政工程改造建设。上半年市建设局下达给我处的工作任务有四项,一是北岭工业小区路改造工程。总投资723万元,工期180个日历天,目前已完成1#路路面拆除、地下雨、污水管的铺设和闭水试验,管沟回填、树木迁移等,完成工作量160万元,形象进度30%。二是主城区10条横街小巷整治工程。已经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并向市发改局报送了立项申请,目前市发改局已审核通过并上报市政府审批中。三是100座候车亭的建设。前期工作正在开展,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并向市发改局提交了立项申报。四是粤华路人行道整治工程。已经完成了施工设计和招标文件编写、工程标底计算等,在准备招投标中。

3、抓好市政道路的管理工作。制定了市政道路养护管理规范细则和明确各管养单位的工作要求;对重要的道路维修和应急抢修的项目提出处理意见,主动参与管养单位主要维修项目的管理,协助管养单位协调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管养单位的维修质量进行动态监督。强化市政道路日常巡查机制,制定道路日常巡查制度,建立巡查工作日志,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工作,坚持每星期不少于一次上路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详细记录,并通知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发现未经行政许可擅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的行为及时制止并通知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查处。针对今年雨水多、雨期长,对道路损坏较重的情况,组织了对香洲主城区市政设施的检查,对凹陷积水及路面破损的进行修复。

4、抓好市政管线的管理起草工作。完成了《珠海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加强对第二路由建设的7条路及污水管网改造的2条路的施工协调和跟踪监管工作;根据市建设局委托我处承担部分燃气管理业务,配合市燃气办参加了全市各区燃气销售点的安全检查工作,共检查了192个燃气点,验收燃气工程26项;积极配合拱北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项目的拆迁扩建工作。

(三)、抓好两个文明建设,营造良好干事氛围

1、坚持政治学习制度的落实,组织全处干部职工学习了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全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视察珠海的重要讲话和市委甘霖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贯彻落实珠海城建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暨“管理年,作风年”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决定等,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健全党组织、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由于上一任党总支书记退休,为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我处及时按法定程序补选了党总支书记;积极作好党员发展工作,上半年机关党支部1名预备党员转正,有2人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干事意识、敬业意识,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利用板报、播放警示片为全体干部职工敲响警钟。

3、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了支持灾区重建工作,我处全体干部职工积极踊跃为灾区捐款,退休多年70多岁的老党员袁良英还冒雨乘车来单位捐款,远在加拿大的李得万同志之女也让爸爸替她捐款1000元,款款爱心汇成暖流,目前共捐出2套板房款14000元;干部职工捐款6900元;党员缴交“特殊党费”19560元;全处女职工为灾区的孩子“春蕾行动”捐建幼儿园款项470元,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年初全处干部职工还为珠海市卫生强镇捐款7000元。

4、抓好物业、防火及计划生育等工作。做好物业移交后的更名过户手续办理工作;请消防局宣讲普及防火知识,更换灭火器15只;完成上半年妇女查环查孕工作。办理了重新确认参依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后一系列的工资套改等工作。此外,还做好全市档案复查的迎检工作,目前正在完善编研材料的补充以及目录的录入工作;完成去年“135”工程财务结算和资产核实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翻新与养护脱节。未建立定期养护、修复和翻新机制,以致大部分市政道路到期不能进行翻新改造,路面破损严重,影响市容坏境。

(二)、经费与任务脱节。工作任务布置后,往往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尤其2007未完成的任务。

(三)、执法与管理脱节。在市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执法的配合,但很难协调联动。

(四)、程序与效能脱节。现在办事强调程序的多,对如何提高行政效能协调不够,有些事基层单位办起来很难。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继续抓好北岭工业小区路的改造建设,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二)、继续抓好城市桥梁的安全、常规检测工作,完成“一桥一档”的建立、应急抢险预案的编制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三)、继续推进前山大桥桥底环境整治工作,清拆违章建筑,修复美化环境,建设安全防护设施,消除桥梁安全隐患。

(四)、配合做好《珠海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的调研、修改、出台和宣传工作。

(五)、继续跟进落实10条横街小巷改造、100座候车亭建设及前山大桥加固维修立项建设事宜。

(六)、全力抓好2008城市管理专项机动经费安排的市政设施改造建设任务的落实。

(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市政设施管理,建立定期维护、修复和翻新机制的要求,组织编制主城区主次干道翻新改造4年(2009—2012)规划。

(八)、配合做好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迎检的有关工作,尤其要做好迎检路线无障碍通道设施的维护工作。

(九)、加强市政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加强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后的监管;加强市政道路设施的修复保养。

(十)、组织学习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决定》;抓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要突出学习主题、注重学习效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机关办公条件,规范机关内部运作,提高机关办事效能。

7.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08年工作计划 篇七

所在城市:甘肃省兰州市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中存在不足和整改措施方法下一篇:浙江各地七夕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