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记事散文

2024-08-09

乌镇记事散文(精选11篇)

1.乌镇记事散文 篇一

走近乌镇经典散文

大自然的绝妙之处在于造就环境之美,环境的杰作在于塑造杰出人物。江南水乡乌镇就是造就文学巨匠茅盾的古老城镇。

我最早认识乌镇是早年上高中时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那水乡的秀美以及小桥流水的韵致,本身就是一首婉约诗;老通宝的古朴勤劳,和多多头的倔强叛逆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阳春3月,趁到杭州公干之余,在浙江《家庭教育》杂志社沈社长等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乌镇。乌镇已非想象中的乌镇。这里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汽车来往,人声嘈杂,已嗅到现代化城镇的气息。然而,沿河两岸还保留了镇中心古老街道的旧貌,依稀还能看出昔日的风采。

乌镇已有两千年历史。春秋是吴越疆界。公元前5,吴国驻兵防越,故名“乌戍”。后来越国灭吴,越国诸子中有一乌余氏封于此,故改称“乌镇”。乌镇座落京杭大运河之旁江浙两省交汇处,俨然是江南水乡一颗璀灿的明珠。

这里尽管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但令人遗憾的是,乌镇被遗忘而名不见经传,自从一百多年前诞生了文字巨匠茅盾,乌镇才蜚声海内外。

我们去乌镇那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乌镇像一位苍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毡帽,套着对襟马褂,镶衬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乌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荡开波纹又迅速缝合,抚平历史的苍桑。整个乌镇笼罩在薄薄的烟霭中,显得愈发古朴、典雅,略带朦胧和神秘。

走近乌镇,我们逐渐看清“乌镇真面目”。我们沿着河岸,这河岸是青石板铺的.道路,宽约2-3米;这河叫东市河,河宽约10几米,河水绵绵的、悠悠的样子。青瓦白墙典型江南水乡房舍倒映水中,临河几根石柱子顶着犹似北方阳台的房间,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那神情似乎对远方的来客表现出一种自豪的样子,那是一种对文学巨匠茅盾的景仰而产生的豪情。

我们在河埠头看到一条练武船。船上几位年轻的后生持枪刀对打,在铿锵锣鼓的催动下,愈打愈烈;隔河观众越来越多,且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据说这是乌镇传统的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体现这一带蚕乡农民尚武精神。街两旁是刀削般木板房,赭石色的油漆斑驳,我感受到百年沧桑;石板路坑坑洼洼,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是近百名进士举人留下的足迹,还是文学巨匠茅盾履痕,实际已无从辨认。我看着看着,仿佛从历史的尘封中走来了一位浓眉大眼,宽额头高鼻梁,西服革履的中年汉子,他在漫步,他在思索?那不是30年代的茅盾吗?他也许正在构思长篇巨着《子夜》呢。

我急看门牌,那不是观前街17号吗?由陈同志书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一个黑漆大门上方。那是一座清代建筑,四开间两进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据说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武汉经商赚了钱购置的房产。楼房二层坐北朝南,面临观前街。茅盾187月出生在这里,他在这里度过童年的生活。

茅盾老房后面是块园子,1934年茅盾用自己的稿费,在这里亲自设计盖了三间平房作为书斋。他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在茅盾故居对面是一爿商店,那是《林家铺子》的原型。其实,何止是《林家铺子》,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都是以乌镇为背景创作的作品。

乌镇孕育了伟大作家,作家又创作出伟大作品。

走出茅盾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坐在东市河弓形桥上,望着古朴典雅、高高低低楼房(二层与平房相间),看着河边绿色的柔柔的柳条像纤秀的少女在边歌边舞;桥下软软的河水闪着粼粼波光。乌镇正像一首抒情诗,情深深,意浓浓,激越心胸;乌镇又是一部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诗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塑造了文学巨子茅盾。

乌镇孕育了茅盾,茅盾塑造了乌镇。对吧?

2.乌镇记事散文 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不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这样释然了,听说那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选自《平常的沈从文》,有删改)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选文最后一句“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的作用。

解析:沈从文青年时就以小说驰名于世,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晚年被迫放弃小说创作,转而从事服饰研究。外国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不无幽默地说起他正在进行的服饰研究:“……那也是很‘文学’的!”作者在记叙了沈从文的言行后,适时地判断并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对所叙述的事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沈从文从事服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和崇敬。

答案: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和崇敬。

【技法指津】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写人记事散文中对所写所叙人与事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它是对所写的人和事的理性升华,是由所写的人和事之现象挖掘出其本质的过程。总之,在写人记事散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

一、知类别,晓形式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种是作者本人直接发表的议论;一种是借文中人物之口来发表的议论;一种是借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发表”的议论。

写人记事散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呈现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先叙后议,可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認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一种是先议后叙,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一种是夹叙夹议,可使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二、识作用,辨明细

一般来说,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有如下作用:

1.直接点明并阐发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揭示所叙事实的本质、意义、价值。

3.表明对所叙人物、事物、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4.阐述由文中相关内容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或真理。

具体到相应位置而言,写人记事散文中不同位置的议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1.开头中的议论,或引人注目,或总领全文,或点明中心,或引出下文,或兼而有之。

2.中间的议论,或使文章锦上添花,或穿针引线,串连衔接文章各部分内容。

3.结尾中的议论,或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或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人和事的意义,或画龙点睛,或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3.乌镇游记随笔散文 篇三

对于一个去过了丽江,看过了西塘的人而言,如何去想象乌镇究竟有多美?亲自走走是个不错的选择。虽说很早以前我就已萌发去乌镇游玩的想法,但平日里工作太忙,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搁浅,去乌镇也成了一种奢望。“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在一个晴朗的周六我终于出发了,多年的愿望终于能在这一刻得以尘埃落定。

走在乌镇的古街柳巷,脚踏斑驳的石板路,感受“枕水人家”的古韵美。贯串水巷的西市河和东市河将时光都锁定在这一条条翡翠色的绸带里,而自己却逃离了岁月的侵蚀,继续悄然静默地流淌,将可人的江南美,流连忘返的古镇味都一一隐逸在这里。

虽然不是黄金周,但游人还是不少。午后的太阳高照着纷至沓来的游人,给初冬的古镇带来一丝暖意和柔情。斑驳的墙体,静默的房舍,若不是往来期间的游人,仿佛一切在这里受控于时光机器,戛然而止。

昭明疏远、瘟都元帅庙、草木本色染坊、三寸金莲馆、关帝庙、乌将军庙……将历史带到了现在,茅盾故居、木心故居、江南百床馆、民俗馆、访卢阁、文昌阁……又将文化传承至今。乌镇的一弯弯河水、一座座石桥、一艘艘乌篷船都在诉说着自己的不老传说。无论是站在桥上,亦或是坐在船里,你都能收获不同的风景。

当落日收掉自己最后一丝余辉时,乌镇的夜便闪亮登场了。都说西栅的夜景特别美,悻然之间坐上了一只乌篷船。船桨拍打着水面,原本掩映在水里的星光和房屋的倒影,被打碎、被重组,垂入水面的树枝,飘入船舱的叫卖声又将一切交织在一起。

4.乌镇的似水年华散文 篇四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一直是优美的所在,是解不开的情节,是抛不掉的相思,是忘不了的前世缘。

如果没有黄磊和刘若英的那次造访,乌镇会更加安静醇美,但也幸亏那次惊鸿的回望,让更多人记住了乌镇的似水年华。

其实,在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一直是最安静的,她不为谁所动,任何时候去都那样气定神闲,乌镇也一直在等待,等待你去感悟似水流年,感悟家园亲情。

今天古镇的东大街西大街被规划为景点区,一进古镇你就会发现,时间仿佛在乌镇停止了。乌镇奇迹般的保留着清代江南的水乡建筑格局。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两岸房屋排列,长廊蔽日,小桥相连。如同风景一般的生活着古镇,会让每一个到乌镇的人长长的沉默和惊讶。

经常有游客人问,乌镇为什么叫乌镇?三个乌镇人会告诉你三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因为泥土肥沃色黛,鱼米之乡,不知饥馑;有的说,唐代一个姓乌的将军誓死保护乌镇,血流此地:还有一个会笑着用手指着乌镇的老房子说,你自己看看呢……

原来,乌镇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镇一样,乌镇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可乌镇还独创了最美丽的小水阁,它们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阁。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象飘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便是一副活着的水墨画了。正是乌镇的水阁,

让她有了一个最美的名字——最后的枕水人家。

转过财神湾,绕过逢源双桥,便是东大街的起点了。经过街头一个清代的香山堂药铺,就到了街道。街上很安静,整个镇子象睡着了一般,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木楼,面河当街。巷子很瘦,房子也很小。江南气候多潮湿,一楼当然就不做卧室了,吱哑一声,哪家二楼的窗户开了,一个阿婆静静的看了你一眼,又关上了窗子。就这样走在老街里,言语便是多余的了。只是,你从来一眼看不到尽头,家家连排着的楼房,将街道逼仄得愈显曲折。细心的,就会悄悄打听一下,乌镇人会告诉你:“街道要是做成直直的,遇见弓箭的追杀,怎么逃命呢?”房子全是木头的,所以街道中间有一座“水龙会”,那就是当年的119了。看到这里,不觉宛尔,防火防盗乌镇都有了。

乌镇人总觉得很奇怪,老房子老街年轻人都不愿意住,都搬到新大街去了,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应该去街道两边的大户人家房子看看,那里有百床馆,有木雕馆,民俗馆,钱币馆,里面才好玩呢。

可游客的想法和他们恰恰相反,大户人家的房子,庭院深深,宽大空洞,摆了再多的展品,也没有灵魂了,房子和人一样是要有灵魂的。所以,乌镇最美的,就是她破旧的民居,石块斑驳的小桥,依稀有点混浊的河水,还有就是象外婆一样慈祥的老人,住在里面。

只是有一户人家,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乌镇人引为骄傲的茅盾先生。187月4日茅盾出生在乌镇。茅盾十岁丧父,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童年时代,他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成年之后,茅盾考上北大预科班,又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潜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故乡乌镇为题材写了多部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后来在上海编辑《小说月报》,写下了著名小说《子夜》,建国后茅盾成为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乌镇人会告诉你,连毛主席写信给茅盾都称呼他“雁冰兄”,茅盾心肠好,常常回来看母亲,她老婆也是我们乌镇的。

茅盾的同乡妻子孔德止是一个文盲,曾经问茅盾“北京远,还是上海远?”茅盾和她相伴到老,很多人不解,一个文化部长的妻子居然是一个文盲?茅盾笑笑说,我可以改造文盲。

如果你去过乌镇,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家园故乡,什么叫温馨甜美,什么叫宽厚仁慈。即使是今天,大量的游客走进了乌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乌镇人还是那样平静。老街上的百姓从来不会拉着游客推销一些劣质纪念品,连老街上的看门的黄狗,都是呆呆地打着瞌睡。只是游客多了,老先生们会摇摇头叹一句,我们喝茶的地方没有了……

不管是桥头,还是河边,都有很多茶馆,坐在夕阳下乌镇的长廊里,看着流水,想着心事,家就在桥边,耳边有洗菜的声音,偶尔空气中飘过一阵酒香,是哪家的“三白酒”开了坛,身边走过一个江南的女子,穿的是自家做的蓝印花布的短袄,手里拎着一盒刚做好的姑嫂饼,是不是要送给她的情郎,他们在哪一座桥头相会,也许是相约去修真观听戏,桥下的少年捂着嘴巴偷听会不会笑出声来,远处有一只船要摇过来了,欸乃的桨,轻轻唱和着船娘的歌声……

5.乌镇来过也不曾离开散文 篇五

悠悠京杭大运河,一个在水一方的乌镇,因水而得名的地方。这里水网密布、桥梁纵横、古宅连绵。而小桥、流水、人家三个由古运河衍生典型性的文化符号,绵延了乌镇千年历史长廊。随着世事的变迁,乌镇早已褪去往日的商贸繁华,但还是留住了许多人们对于江南水乡历史与文化的记忆。

远离了喧闹与噪杂,乌镇静静地等在那儿,向慕名而来的访客诠释着这个江南水乡之前世今生,而过客也从古镇收获了各自的记忆。原汁原味的东栅少了些西栅的商业骚动,却多了份江南民居的历史积淀。园区特意收集了不少古件,浓缩着中国民俗的江南风情;水阁、雕床、布染,仿佛在依依倾诉着古镇曾经拥有的光彩容颜,经受了岁月无情的变迁,只能在流离中低声呜咽。在这里,只有少数老人还在守望着这片故园,年轻人早已搬离到不远的城市生活;只剩下老人爬满皱纹的安祥的笑脸和古宅的白墙黑瓦携伴厮守,静静地在岁月中流淌,向人们演示着时间与空间的不老故事。而鲜见的孩童的啼哭和商贩的吆喝,似乎在提醒人们:古镇虽完成了她的`宿命,却仍在这里孕育着生命与生活的希望。

6.葡萄树记事散文 篇六

小时候老家的水桥边有一棵葡萄树,长在一棵老杨树的边上,葡萄藤长得粗粗的,弯曲缠绕在老柳树上,身上已经斑斑点点的,看上去真的很老了。但奇怪的是它仍然长得蓬蓬勃勃,每年结的葡萄也很多。

关于这棵葡萄树为什么长在河边的?它的来历家里人都说不清楚,倒是邻居阿松伯说得故事打动了我。那是六十年代中旬,有个大学外语教授被下放到农村,他是个被打成牛鬼蛇神的学术权威,由于成为牛鬼蛇神了,家庭也遭不幸,最后妻离子散。

他住在村旁边的牛棚里,牛棚有两间屋,一间是牛睡,另一间就是教授睡觉和生活的地方。他天天赤脚下地劳动练胫骨,练思想。劳动完了就在我家的水桥头洗脸洗脚,春夏秋冬四季不变。说这水桥其实不是过河架的桥,而是用石头排成阶梯式的踏步漫进水中的,人站在上面可以洗菜、淘米、洗衣什么的,水是流动的,碧清碧清的,那时没有自来水,这水桥就成为附近十几户人家提水洗东西的地方。

当时村里有位读高中的小兰姑娘很同情这位寂寞的教授,姑娘家有棵葡萄树,长满了紫红色的葡萄。夏天里,姑娘经常借问教授的外语题目就送他葡萄,后来时间一长,姑娘在教授面前表明了爱的心迹。教授吓了一大跳,自己是牛鬼蛇神,家有的妻子儿女都离开了,难道自己还值得别人去爱?那天教授在我家的水桥上洗头洗脚,小兰姑娘又来问外语难题了,她又给教授送来了葡萄,话语中对教授格外亲。

“姑娘呀,你好自为之吧,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怎能荒废了你的青春。”

教授的话音刚落,姑娘就泪流满面。“不,我知道了,爱情是没有年龄的。”

教授其实早就看出姑娘特别爱他,但他觉得自己头戴牛鬼蛇神的帽子,纵然有爱,怎么呢答应这样的事呢,他生怕直接回绝姑娘的好意会引出意外,就手拿一棵葡萄籽,故意咬了一下,一步跨到我们家的水桥边的老柳树的泥滩上说:“小兰,如果上天为媒,那么我就把这颗葡萄籽埋进泥土,看它是否长出芽芽来,如果发芽长叶,这说明我们的未来会有美好和幸福……”说着他当着姑娘的面把葡萄籽埋进了泥土里。姑娘看着教授的举动,点点头也想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年春天,从水桥的老柳树下真的长出了一棵葡萄苗苗,而且十分肥嫩好看,紧接着在它的旁边又长出了好几棵苗苗,嫩绿色的,教授看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以前从未没想信过这样的承诺会是真的,要知道自己是把葡萄籽咬碎了的,根本不会长出芽苗菜来。但在那棵苗前,教授一时目瞪口呆了,终于默认了姑娘献给他的爱。

这样的日子过了二年,当姑娘决定不考大学留下来陪同教授时,那个夜晚,教授感动得哭了。后来教授突然被解放了。他带着姑娘进城里去了。于是,人们关于葡萄的话题和议论更热。后来才知道,原来就在教授咬那粒葡萄籽埋植时,他的动作都被小兰看得清清楚楚,就在那一天的晚上,她悄悄从家里拿来了葡萄籽,趁月黑之时,奔到我家的水桥边在土里埋了许多葡萄籽……她的举动尽管秘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在埋种子起身时,碰到了正在钓夜鳗鲡的长松爷爷……

这个葡萄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似发生在眼前一样。后来,葡萄树就这样长高了,爱情成为了葡萄树永久的佳话。有人说我家是接福了,母亲后来就留下了这一棵葡萄树。葡萄树年年长高,三年后母亲又请了村上一位会嫁接葡萄的大爷,在葡萄枝上嫁接了巨峰葡萄枝,而且一举成功。

就这样,葡萄树越长越大,越长越高,葡萄也越结越多,葡萄树后来干脆缠绕在老柳树上了,它们四季在一起,无病无虫害。有人曾经开玩笑地说:老柳树就是教授,姑娘小兰就是葡萄树,他们相依成趣,恩恩爱爱的很浪漫。

仔细看,它们真的很像天生的伴侣,老柳树依旧风采,葡萄树葱绿蔓藤。每当葡萄成熟的时候,我总会架了竹梯爬上老柳树去,用剪刀把成熟的葡萄采摘下来,有时一下子能采摘一百多斤,然后由我提着篮给宅上每家送一大串品尝。母亲总是说:这棵葡萄树是人家帮种植飞来的,给大家尝尝是应该的。葡萄很甜,粒粒硕大紫红,很大,很上品。

说出来也会让人笑话,以前吃葡萄,竟然不知道葡萄也会开花。在我心中,一直以为葡萄树是不开花的,它那如小米粒般的黄色就是葡萄的粒子,粒子长大就是葡萄,这种认识就像是当年谈论无花果一样。其实凡不在地下结果的植物大多会开花,只是形态不一,大小不一而已,这是缺少对植物的观察造成的。

葡萄树开花蜜蜂来。记得那个春暖花开的初夏,我在水桥边钓虾,忽然头顶上听到一阵嗡嗡响声,抬头一看,发现有一群蜜蜂朝老柳树边的葡萄树飞来,而且是飞来了去,去了又飞来,十分忙碌。怪,蜜蜂是喜欢采蜜花丛的,它们在葡萄叶子中上上下下的忙点啥?难道葡萄身上也有美丽的花?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如果不是闻到了花香,是不会知道葡萄已经开花了。因为葡萄花躲在叶子里面,它们和叶子一个颜色又爬在高高的树上面,很少会去注意到它花已经开了。

我立即从家里搬来梯子,踩上树杈去细细的察看,只见那葡萄树上长满绿色的叶子下,枝桠里的粒粒团团的小葡萄上开满了细小的.葡萄花,这些葡萄花极不显眼,它们在花冠的包围下,淡黄色的花蕊连着细细的花丝,不细辨似乎都是绿色的,我终于认清了它们是花。它们中间有个花柱,里面有个胞,花柱上面有柱头,花柱和花胞都是绿色的。旁边有六个小小的花丝,花丝像六颗嫩嫩的小号的绿豆芽,非常的小,如果不是仔细看,根本就不知道它们就是葡萄的花丝。因为葡萄花是绿色的,所以很少有人去注意它。葡萄花长得很多,一串葡萄花穗约有二三百个花蕊,它们开花的时间不一,有先有后,大概相差一周左右,等到花蕊脱落,那串串的一颗颗似绿色宝石般的小东西就是葡萄。虽没有桃花的娇艳,也没有樱花般烂漫,但葡萄花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淡雅与清新,在默默的酝酿中慢慢绽放。

长大后上了中学,才从植物学老师那儿知道,葡萄是开花的,它开花从不张扬,默默无闻,人们常常看到的是透红的葡萄成熟了挂在下面,葡萄花是无名英雄。它是自花授粉的植物,雌粉和雄粉都在自己身上,中间花柱里面的细胞就是雌性的,而周围的花丝就是雄性花粉,这些小花丝开放后,会悠悠地散发出葡萄般的香甜味,引来蜜蜂或者昆虫,这些小家伙一到,又多了一道传粉渠道,花粉授完后,那些小花丝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它们开始掉落,这时葡萄就开始正式成长。所以葡萄花的花期很短,但它却是给予别人的多,要求别人的少,我家后面水桥边的葡萄树就是例证。

后来我也进城了,但每次回家总会去看看那棵葡萄树,似乎不看像丢失了东西似的。老教授八十八岁那年,还由小兰牵着手乘专车来到我家的屋后看了一番,并在老柳树和葡萄树下合了影,真是回顾历史,诗意浓烈,真爱无价。

又后来,村里家家都搞庭院经济,家家开始种植葡萄树,我家的葡萄也发挥了作用。村民们除了买来葡萄苗外,还用我家的葡萄籽育苗,用葡萄枝条插,真是老而有为,志在千里。又后来,村里的葡萄品种越种越多。到了麦收时节,家家的葡萄树藤蔓缠绕,树叶相挤,浓郁的绿荫覆盖了农家屋前屋后,天然的凉爽。夏日里,当人们忙碌过后休息时坐在葡萄架下乘凉,就会闻到葡萄树散发的缕缕清香。这时,一天的劳累也被驱赶得无影无踪了。

7.火车记事散文 篇七

寒冷的天气,行进的火车,拥挤的车厢,喧闹的人群。

脑海中一直幻想过这样的画面:穿一身森女系的服装,坐在火车靠窗的位子,边看着窗外移动的`景色,边在桌子上写着文章,如果是下雨天,那就更加富有诗意了。身处熙攘的火车中,却遗世独立般与众不同、出淤泥而不染,自带一种清冷的气质,就像来自不同的国度。

但现实是这样的——这车厢冷气打得让人犹如置身北国的冬天,行李多得堵塞了过道,而我也由于抱着一箱断了拎带的牛奶好一段路而手臂虚脱。火车的广播正放着舒缓的音乐,谁的手机也正放着视频,两者一结合就像两种不相容颜料混合在了一起变得十分混乱、嘈杂。这一切的一切,实在和诗意两个字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的思绪又飘回到几个小时前,爸爸站在地铁入口处那并不高大的身影与上次、上上次一样让我忍不住眼眶湿润,都说“相见时易别时难”,生离死别总是让人肝肠寸断。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以前是读高中,现在是上大学。人的一生为何总是在相聚和离别中不断反复?都说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永久的团聚,可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团聚?什么时候才不用经历离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再多的愁绪与不舍都隐含在那临别的一个眼神和那一句匆忙的再见中。只是再见,不知是何年。

不仅是人,火车亦是如此。这一趟又一趟的火车,重复着亘古不变的使命,送走了一群又一群的乘客,带走了一寸又一寸的时光。沉默的火车见证了多少爱恨情仇、世间百态?它默默地职守在一条固定的铁轨上,走着相同的路途,看着不变的风景,它不断地认识新人,又不断地告别旧人。静静守候岁月、陪伴孤独,直到地老天荒。

8.抒情记事散文:恋曲 篇八

偏滩子的酸李子树羞羞答答

你一颗 我一颗

哄骗年幼的你我

他们红红火火 喜笑颜开

用酸甜的味道裹糊童年清晰的.饥饿

不妨面弹弹也扮演角色

硕大白嫩 肉皮丰满

挤兑秋天单薄的味道

存活孩子们关于美好的记忆

一对黑牛不远处啃食野草

它饥饿的感觉 我照样能闻到

我们就身子贴在一处

我明显看到它看我的眼神

是长者充满的悲悯

如今的记忆飘忽不定

总是梦中托付笑容

关于遥遥的恋曲

只是我担心

模糊会成为必然

在久远的未知的某一天终止

连同名字和声音

又是北方的九月,

又是阳光照样把麦田淹没

又是情绪裹挟云彩揣进心窝

我依旧站在远处张望

弥留的念想时时翻腾

预备着来年再赴故乡

捡拾起心的恋曲

9.清明记事经典散文 篇九

楠木岂可依

清明记事 天道酬勤人定胜天

他爱的那个她(四)

“你好,我叫林允儿,你可以叫我允儿,我们做朋友吧!”林允儿热情的说“你好,我叫白露。”白露对着她友好地说。“白露,是一个节气!”林允儿说“嗯,是的,是一个节气。”白露黯然的说。林允儿感受到了白露情绪的变化,就换了一个话题。“白露,鹿晗是你的男朋友吗?”林允儿好奇{八卦}的问...

安之慕

有一种凉薄,叫亲情不暖

10.童年记事现代散文 篇十

童年时,大部分时间是玩游戏。夏天,最常玩的就是到村子西边的大河里去游泳。我只会“狗刨”,游得也不远;看到那些比我大的伙伴,又会狗刨,又会踩水,花样很多,真是羡慕极了。再就是在沙滩上堆城堡、尖塔什么的。我从小就有绘画造型能力,所以,堆的“沙雕”就比别的伙伴高一筹,此时,我看到伙伴们羡慕的眼光,心里就平衡了。有时,游泳、玩沙子腻了,就跑到有淤泥的地方,把全身都涂上黑黑的淤泥,脸上只露着五官,装作妖魔鬼怪;然后,再扎到水里洗净。还有时爬到河边的大柳树上,折些柳枝,做成柳哨吹着,也别有情趣。

到了晚上,伙伴们吃了晚饭,不约而同地来到大杂院,大家玩起了游戏。有一种游戏叫“跑马城”,玩法是大家手拉手站成一字长排,由一个人先助跑,借助惯力冲撞大家拉着的手。如果撞开了,就由被撞开的人唱一首歌;如果撞不开,就由撞的`人唱歌。这种游戏,担任冲撞的人,都会选择年龄小力气小的薄弱地方开撞。我那时属于那种挨撞的对象,当看到那膀大腰圆的大块头冲过来的时候,心里真是紧张极了,两只手使劲地攥着同伴的手;有时,还真把冲过来的大块头给拦住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还有一种游戏叫“蒙瞎虎”。先选一个人,用手绢蒙住他的眼睛,大家分散在他的周围,让他去抓。如果谁给抓住了,就给大家唱一首歌,之后,就给这个人蒙上眼睛,再由他去抓别的人。

当被蒙上眼睛的人,伸开两手在空中摸索之时,大家一边躲开他,一边又故意引逗他来追,有时还跑到他身后,拍打他一下;那种情景,真像西班牙斗牛士一样,既怕被牛顶着,又不断地引逗牛发威,以此获得一种刺激、一种快感。

再就是“藏猫猫”玩。一个人先闭上眼睛,别的人在附近藏起来。等藏好了,喊一声,好了,找吧!于是那个人就到处去找,找到谁,谁就充当下一回的“找猫人”。记得那时候真怕被找到,专门找那最隐蔽的地方藏,有时竟藏到马厩里,好几次险些被马踢着。

还有丢手绢,也是很紧张刺激的。尽管你警惕性挺高的,但有时一个疏忽,手绢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你身后,而当你有所察觉时,已为时太晚,只好乖乖地被推倒圈中等候处罚。

当月亮慢慢地从东方升起来的时候,大家有些玩累了,就不约而同地来到大杂院东面的老马家。他家的窗前铺着几张草袋子,大家就横七竖八地躺在上面乘凉。望着满天的星斗,猜测哪个是牛郎,哪个是织女。有时,一个萤火虫摇晃着飞过,有的伙伴就追过去,抡起布衫,将萤火虫逮着,装在南瓜花中或葱叶中,欣赏那有些发绿的光。

有时,马大娘就给我们讲故事。故事里常有鬼出现,讲得活灵活现,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等到回家的时候,就有些害怕,一伙人谁也不敢落在后面,唯恐被鬼捉去。当然,也有挺美的故事,特别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一边专注地听故事,一边在满天星斗中找牛郎、织女和那个老牛。正在这时,往往有一颗流星刷地飞过,很快地消失在湛蓝的天空中。

冬天来了,白雪覆盖着大地,大河也封冻了。我和伙伴们的游戏兴趣一点也不比夏天差。找一段圆木用斧子砍出尖,再用锯锯下来,在锯下来的部分的尖头上,按一个滚珠,就成了一个陀螺。再在陀螺的上面画一些各色的圆道道,就可以拿到冰上去玩了。在冰面上,两只手拿着陀螺,向相反的方向一拧,陀螺就转起来,再拿起小鞭子使劲地抽打它,让它越转越快。小伙伴们常常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还有放爬犁坡。首先找一个有雪的斜坡,把爬犁拉倒坡顶上,前面须有一个摆坡的人,这个人是管启动爬犁和控制方向的,因此,都是年龄稍大有一定放坡经验的人。然后,大家挤在爬犁上,摆坡人启动爬犁,爬犁就会借着惯性呼啸而下。那种一刹那的刺激,使人感到既惊险又痛快。当然,也有爬犁翻倒,闹个人仰马翻的时候,一个个浑身是雪,可大家并不在意,拍一拍雪,又爬上高坡,准备乘下一班爬犁了。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过节、过年。元宵节可以提着各自的灯笼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比比谁的灯笼更漂亮。清明节能吃上黏米做的“驴打滚”,端午节看大人往房子上插艾蒿,还能得到奶奶给做的“龙尾巴”,所谓的“龙尾巴”就是剪一些各色的圆布片,如现在的一圆硬币大,每两个圆布片之间穿一个空心的苫房草节,连成一串,再在尾部钉一些布条做尾巴,一个龙尾巴就做成了。据说挂在身上能辟邪。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春节了。首先是贴春联、放鞭炮了,再就是吃饺子。小伙伴们在一起,比比谁的衣服最好看,谁的小鞭最爱响。然后,找一个爬犁,放几把爬犁坡,真是开心极了。

11.亲情记事散文 篇十一

约莫我记事起,亲妈和我们家离得就很近,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邻居。值得补充一句的是,我们两家的关系比一般邻居走得近很多。虽然前几年她们一家搬去了县城的新家,随后我们也搬到了村口的新房_两地相隔几十里,可关系一直不减当年!还是经常互相走动的。

有两次我和老妈闹别扭,就会偷偷地坐车然后跑到亲妈家与之倾诉和谈天,这时候,她准会做一桌我喜欢吃的美味的辣菜给我一饱口福!

与我的母亲相比,她仿佛更加懂得我。我极少说“懂得”这个词。因为我深知:懂得,并非一个简单的词_你要用多少时间,才能真正懂得一个人;你要有多么了解一个人,才能说“懂得”!

她不仅懂我的口味,还特别的善解人意和善良与聪慧。夸张的是,我的一个眼神,她就知道我想干嘛。和她在一起很轻松与愉悦,她对我的悉心照顾仿佛让我重回了家庭的温存。老妈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我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我又何曾不希望如此呢?

她的家教我看着就很舒服,每每她给大女儿娟子递一碗饭或夹一块菜,娟子就会立马像个外国人那样说声谢谢。我是个注意细节的人,所以当看到这一幕时很感动。

那天她正好要陪小女儿悦儿去跳舞,我也要去新华书店找几本自己最近需要的书籍,所以下午我们因为顺路的原因,就一道而去了。在等车的光景不知从哪钻出来一个路人甲问我俩关系,她毫不迟疑的就说我是她儿子。我听到了,什么也不说,只是低头暗暗地笑。

上了公交以后,经过几站我们很快就到了目的地。由于目的不一,我与亲妈一下车就分手了。

在新华书店里,我转悠了许久,最终无奈的找到了管理员劈头问:“有史铁生吗?”

管理员则低头去敲键盘,结果是没有。

“那台湾的龙应台总有吧?”

她手一指:“有,有她的《目送》,在那边。”

然后我被另一个管理员带了过去,随之我拿着龙应台走了。再后来我找到了亲妈和悦儿,或者说,是她们找到了我,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跳舞的地方在哪,所以我就坐在那附近石凳上等,结果是她们先看到了我。

在肯德基吃完东西时天色已然不早了,随后亲妈和悦儿把我送到了回家的中巴车上。我坐在车座上回眸看到亲妈在目送着我,我朝她挥挥手,她笑了。记得每次上她家玩过之后,她都会到车站目送我。

我这时低头打开新书,赫然出现了一段文字让我的心里难以平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前些天,我和老妈去了我的外甥家看望他。下午我们陪他去公园玩,我们陪他泛舟,然后我又陪他坐了一次过山车。我忽然想起二姐是有多么的爱他,而他却不知爱是什么。最后这淘气的小东西在森林里肆意飞奔,还让我在后面追:

上一篇:野外拓展训练活动方案下一篇:基础知识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