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2024-08-23

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16篇)

1.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一

难以割舍地回忆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六年的时间如朱自清笔下的《匆匆》,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们在母校的六年光阴,也将一去不复返了。往事回首,在这里点滴的记忆,在这里声声的欢笑,不知不觉中,已无法割舍。我们就像一只只小鸟,经过成长,即将飞向更高的天空。

我们离开了慈母般的小学老师,离开了六年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了我们学习、活动的乐园——我们的母校。亲爱的母校,这座学生的港湾,这座知识的殿堂,哺育了我们6年。从入学到毕业,从懵懂到成熟,从无知到学识渊博,我们如蚕,经历一层一层地蜕变,将要破茧而出。敬爱的老师,回首六年的旅途,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啊!我们每一次的成绩,都包含着您的操劳;我们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你的教导。老师啊!是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老师,雪白的粉笔灰染白了您的头发。无论什么时候,您也不肯放下我们。记得,您带领我们参加了今年的春季运动会,中午吃饭时,您看着我们把饭吃完,您空着肚子,又亲自带队先把我们送到学校。

路又那么长,我们都说:老师,您放心吧,我们会自觉地自己走回学校的,您回去吃饭吧。可您就是不听,就是担心我们路上的安全吧。老师啊——老师,在我们心中,您是园丁,我们是花朵。亲爱的同学,我是多么眷恋和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曾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们曾一起玩耍,我们曾给了彼此多少的感动啊!我们一直在共同地努力着,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追求着。若是没有你们,六年来,我是不知如何地熬过这“漫长”的时光?而你们,是我在学习中最大的慰藉!启航。扬起学习的帆,我们的轮船就要再次启航,满满一船的眷恋陪着我走向远方。母校、老师、同学,一个个的字眼让我难以忘怀,刻骨铭心。

2.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二

何谓“留心”?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能较好地诠释“留心”的内涵。“谁知道新校门上的校名涂的是什么颜色?”在新校门使用将近一年的时候, 这个毫无知识含量的问题竟然问倒了在场的老师。而笔者本人, 在重新去实地确认之前, 也无法在脑海中找到印象:是什么字体?是何种颜色?有多大?刻在怎么样的大理石上?……这现象就是不“留心”。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许多同学明明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却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写, 写不具体———那就是因为他们不“留心”。古人云:“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同样的道理, 习作也必先通过观察获取大量的感性表象, 使有东西可表达。因此, 要能“乐于表达”, 必先要“留心”。

受年龄所限, 小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错失眼前。那么如何使学生“留心”呢?

一、借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留意各个生活场景, 学会“留心”

笔者曾对三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了分析, 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三字表达现象:去公园是“好玩来”, 去参加生日会是“好开心”, 品尝美味是“真好吃”, 去世博是“人多来”……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但就是表达不具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观察目的性低, 一般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 往往是怀着看热闹、找好玩的心理去关注事物, 观察事物时凌乱、笼统、不细心, 看到哪儿算哪儿。这样对事物的观察停留在表面, 感受不深, 容易忘记, 于是就产生上述现象。小学生对观察任务的了解, 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 观察目的越明确, 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 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笔者的做法是在课文中寻找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 就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 与学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人生体验的片段作为联系点, 利用这些片段让学生尝试应用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带着具体观察任务去留心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情物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民族小学》中, 作者通过对“树枝”“鸟儿”“蝴蝶”的描写, 突出了安静, 表现出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如《槐乡的孩子》中, “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蝉不知如何是好”, 是对八月炎热的天气的生动描写, 也衬托出了槐乡孩子的吃苦耐劳。“安静”“炎热”的场面生活中比比皆是, 却是学生未曾留心过的。这就是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点, 在学习课文后, 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由点及面全方位寻找“安静”“炎热”的场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 至少要用三个方面来表现“安静”“炎热”, 鼓励他们去不同的场合观察, 尽可能多写几个片段。如有一位同学通过两天的观察, 写了三个反映“炎热”的片段:家人吃晚饭的情景, 放学时家长在校门口等孩子时是如何面对炎热, 阳光体育活动后同学是怎么样的。如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今天真热。阳光体育活动结束后, 我们回到教室, 大家都是满头大汗。四台大电扇都开到最大, 我们觉得还是不够, 纷纷拿起胸前的校牌扇个不停, 有的同学直奔饮水机, ‘咕咚, 咕咚’喝了个饱, 老师热得脸上的汗直往下流, 背后的衣服都湿透了。可是我们都不怕热, 还是照常认真地上课。”对全班同学习作的片段进行整体分析, 笔者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明确观察任务后, 观察面宽广了很多, 能去不同的地点, 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不同的群体。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 笔者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一些词语, 如热闹、寒冷、快乐、幸福等等, 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场面, 通过细心观察再进行表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几个典型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 真绿啊……”《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些句子的仿写练习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先观察后仿写。观察前, 让学生讨论一下可以去哪些场合, 观察哪些人、事、物?观察后, 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难, 不会依样画葫芦简单机械地仿造句子, 语言不再干巴巴的, 内容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仿写跟“造句”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以多方位的观察为基础, 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场景, 因此学生所写的句子才不僵硬, 不呆板。

随着学业的推进, 他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片段, 跟随着名人名家的脚步, 慢慢熟练各种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观察顺序, 同时尝试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最终将各种观察方法、基本的表达方式了然于心, 得心应手地使用。

二、借别人的观察成果,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 坚持“留心”

如果说上述方法是突击性的、风暴式的训练方式, 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绵绵流长式的、和风细雨式的训练方式。那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习惯, 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训练方式。

我国学者丁祖荫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研究, 认为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即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此阶段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也有较大发展, 一般能系统地观察, 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 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 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 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因此, 小学第二学段是激发观察兴趣和培养持续观察能力的一个最佳时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好些课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第一组中《金色的草地》、第三组中的《秋天的雨》《听听, 秋的声音》、第四组中的《花钟》《蜜蜂》等课文都在告诉学生一些观察方法, 同时也告诉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勤于观察, 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发现”之趣、“发现”之了不起, 从而激励学生以课文作者为榜样, 处处做个有心人, 能像作者一样发现美, 发现秘密, 享受快乐。在学生实践之前, 笔者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大量从实地拍来的图片, 告诉学生我们身边到处是美, 到处是秘密, 只等大家去发现。校园里, 每逢连日雨天, 就会出现大量的地衣, 操场上, 跑道上, 花坛里, 草丛中, 到处都是, 天一放晴就不见了;樟树那一颗颗紫色的种子, 像极了奶茶里的珍珠;落霜了, 抬眼可见田野里一片白色, 蹲下去却能发现枯草丛中的那点嫩绿更能感人;落光了叶子的桑枝, 每个叶芽呼之欲出时充满了生机……为了方便指导和鼓励个性化的发现, 笔者将观察任务分成共性和个性两种。共性的观察任务是选择校园中的一些事物, 要求人人都去观察同一事物, 并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比一比谁有一双大眼睛观察得更仔细。个性化的观察任务是, 除了老师提示的事物, 你还有什么发现, 比一比谁有一双慧眼发现的秘密更多。另外,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蜜蜂》《花钟》《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 这些有趣的发现、美的感受都是源自于作者对自然界的关注与热爱。

以学生优秀观察习作为例, 用评价作导向, 在评价中表扬优秀,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观察指导中, 不能只局限于表象, 要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联想、归类等方法, 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除了在观察训练中不断提高要求外, 笔者更注重的是平时导向性的评价, 不着痕迹地指引学生走向所希望的方向,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边观察边想象, 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和问题, 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一些特殊来, 看出一些新东西来, 写出个性来。

如前面写到学生去观察校门口放学时的情境, 有位学生在段尾加了这样一句话作为总结:“奶奶真辛苦啊, 每天都要冒着炎热来接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评价, 先表扬这位同学一番:“××同学真会观察, 在大家只看到家长很热的时候, 他已经看到了奶奶的辛苦, ××同学, 你今后可要对奶奶好一点!老师让大家去校门口观察, 就是希望大家能看到家长们的辛苦。××同学有一双灵敏的眼睛,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接着出示第二位同学的一段话:“有个同学出了校门就去买零食。他的奶奶找得快要哭了, 急得她拿起三轮车上的脏毛巾就擦汗, 把自己擦成了一个大花脸还不知道。”然后引发思考, 让同学们对此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同学们在自己习作的开头或者结尾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再现画面, 捕捉细节, 突现重点, 强化“留心”

小朋友的观察往往比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 而且受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无法清晰有效地再现画面, 给他们的表达带来难度。照片、录像、录音可以将一闪即逝的现象永久保存, 可以放大细节、筛选内容,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使原本模糊、无序的画面清晰化、条理化。

人物活动、语言的描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虽然亲身经历, 但因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太多, 他们的观察总会被一些细枝末节的现象纷扰, 影响画面的再现, 写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 没有头绪。此时我们可以用相机拍下学生的一些活动画面, 或者从影片中剪辑一些片段, 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我们来看《金色的草地》和《槐乡的孩子》中的两个片段, 前者是对弟兄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描述, 后者描写了槐乡的孩子去采槐米的场面。两个片段有个共同之处, 都是分两部分写:《金色的草地》中先写哥哥怎么吹, 再写弟弟假装打哈欠把花朝哥哥吹;《槐乡的孩子》中是先介绍男孩子削槐米, 再介绍女孩子如何配合。两个片段层次清楚, 生动有趣。笔者根据以上两个片段的观察方法, 选取了几个录像片段,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将复杂的画面提炼成两部分。通过多次练习后, 逐步将观察和表达指向更复杂一些的活动场面, 指向现实生活。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引号的一般用法, 借助录像、录音片段进行练习, 效果更好。在以往的练习中, 笔者往往只是提供一些文字性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进行引号用法练习, 练习将提示语放在句子的不用位置。练习中发现, 三种方法的引用非常生硬机械, 特别是将提示语放在中间, 大部分只是硬生生地将一句长话分成两半, 中间放进提示语。借助录像后, 让练习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导变得实际而有效:如果说话时, 中间有动作或者神情变化的, 提示语宜放中间;如说话之前有动作表情的, 提示语宜放前面;而对话时, 接话很快的, 提示语可以考虑放在后面。

四、建立展示平台, 拓展读者群, 乐于“留心”

陶一本在《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中提到:“作文是一种交流, 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 当然要有交流的对象, 即读者。”学生的文章缺少的就是阅读对象, 一直以来是为教师而写, 为作业而写。我们曾通过创办班级小报, 把学生的作品以推荐到学校或者杂志社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但这还远远不够, 班级小报的读者仅限于本班同学, 发表作品也毕竟是少数, 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作文打印成册发放, 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 在这个读者群里首先是同班同学, 我们可以把同学的优秀作文当成课文一样学习, 进行圈圈画画, 说说评评, 同学间的交流更能促进成长, 而且同学间有着共同的话语和想法, 更能借鉴学习;其次是老师, 老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 更是阅读者, 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只要有亮点就值得表扬;第三是父母, 亲子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步, 同样也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第四是亲戚朋友、其他班的学生和社会。在读者群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习作带来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快乐, 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 激发写作的欲望, 变“为教师而写”为“为读者而写”,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 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懂得写作文的意义, 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激发学生自主“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留心”生活。

在要求学生多写观察日记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用相机记录周围的事物, 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随时用笔或者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新奇有趣或者搞不懂的现象, 拿到学校里与大家交流。这样做对学生是提醒, 是熏陶, 是鼓励。

3.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尝试 篇三

关键词:三年级;过渡;动眼动口动手;作文自改;提高质量

三年级作文对学生来说仅是个起步,它是一、二年级从说话、写话向命题作文过渡的阶段。这对才上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何正确起步,使其步入正轨,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新教材在每一个基础训练中,都随着单元内容相应给作文训练材料。为了真正锻炼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应从“动眼”、“动口”、“动手”三个方面着手,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动眼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在家里,在校园或大街小巷,或在乡间小路上,自己身边会发生许多事。有些事会使自己快乐、高兴、激动;有些事会使自己气愤、难受;还有些事会使自己感到悲痛、伤心。就看学生能不能去“看”。有的同学观察一件事或一件物后,能有条有理地说下来,有的同学可能熟视无睹;有的同学可能过目即忘,什么也没有留下。真可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并教给他们归纳对人物、事物、景物的观察方法。观察人:就要重点看人的外貌、行动、语言、个性;观察事:就要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观察景:就得看特征、颜色、状态、大小变化。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写出很多优秀作文,像《我的语文老师》、《花坛》、《漂亮的办公室》等等。总之,观察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愈细素材愈多,作文才会愈生动具体。

二、动口

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以说导写是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该遵循的程度,更是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原则,实践证明,凡是觜巧的小学生,他的作文一定会写得不错。在生活中,口头表达比起书面表达来,应用范围更广泛,应用次数更频繁。为此,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常常安排这样的活动,早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一件看到的事情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等到学生跃跃欲试之际,便让他们一个个畅言所见所闻。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兴趣高昂。说不完整的地方,再通过提问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把七嘴八舌说的话连成一段话,一部分一部分地记下来。

三、动手

要想让小学三年级学生做一件事,最好先给他们讲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或道理,学生把自己讲过的故事写下来。只有告诉他们,你讲的故事,大家都爱听,可听过之后声音马上就会消失了,如果还想听一遍,你还得在讲一遍,这可以办到,可是你想让你亲爱的人都知道或在很远的朋友都知道,那怎么办?这就要用笔纸,把你要说的东西有条理有理地写下来,这就叫“我笔写我心。”

学生的作文写出来,教师首先表现出很喜欢的态度,让同学同桌交流,相互修改,然后老师再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详略等方面引导修改。将教材的习作例文教学和基础训练中的习作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由读到写的训练整体。使学生能把写作知识和方法及时运用于习作实践中,迅速转化为作文技能,消除作文的畏惧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作文的材料,为下一步“命题”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有序训练说话写话的基本能力,还要训练与之相辅相成的修改作文习惯,如能使二者同步进行,则会事半功倍。目前,笔者尝试了学生自改作文的一些方式技巧,在此与小学共勉。学生自改作文,可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改作文之前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写作知识短文,目的是再次明确作文训练目标,将要达到的目的列成小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第二步,教师在学生习作中随便抽出一篇文章,给同学们朗读两遍,让大家听后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表意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出优点、不足、修改建议三板块,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三步,教师综合学生集体的意见,搞综合点评,激发学生当小老师的欲望。

第四步,将学生习作发到学习小组手中,每次让一小组成员朗读,然后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由一组员执笔,分三大板块记录在作文后面,以便作者过目。

像这种作文批改模式,我常常进行尝试,每当一堂课结束后,将学生的批改记录细细玩味,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小老师们”的评语竟然十分忠恳。由于经常坚持,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

其实,这种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从单元知识的学习、写作指导到学生写作,再到学生批改文章,这只是认识过程的再现。学生自评作文,正是让所学知识去检验实践的正确性,让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反过来,又让理论去指导实践,使下一次的写作更成功,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关于尝试的作文五年级 篇四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家中无所事事,这时,不知谁在楼下高兴地呼喊着,我一听,马上跑到窗前朝下一看,原来是弟弟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帮骑车小孩在玩。我立刻跑出去喊:“我也要骑自行车,你教教我吧,我还不会骑呢。”弟弟回答说:“哥哥,这可不行,骑自行车只有自己领悟才行。”说完,便把一辆自行车给了我,我说:“好吧。”

我把自行车推到一片空地上开始练。我一骑上自行车就摔倒了,又试了一次,还没骑上几秒钟,就又倒了下去。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大哥哥轻松自如地从我身边经过,我呆呆地望着他,心想:“哇!多潇洒呀!我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

想到这,我又刻苦地练起来。再次骑上自行车,我竟保持了平衡,心里特别激动,可就在这时,又不小心摔倒了。我吃力地爬起来,一看腿上流出了鲜红的血,但是对骑自行车的强烈愿望,让我忘记了疼痛。我想起了刚才那个大哥哥骑自行车的姿势,便再一次开始尝试练习。这一次比上一次好多了,我学自行车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就这样,不知摔了多少次,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五

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

有一次,美术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画一幅美丽花瓶沙画.。我心想:画花瓶简单,不就是画一个装花朵的瓶子吗?对我来讲就是小菜一碟。可是,当我动笔画时,第一次,我把花瓶画成了一小脸盆。第二次,我又把花瓶画的细的想一根竹竿;经过几次尝试之后,终于画的有模有样。可正当我得意洋洋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花瓶上画什么呢?画一条小鱼?不行,太单调了。画一条巨龙?不行,太复杂了。忽然间,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画一些鲜艳的花朵应该很好呀?于是,我拿起笔画了起来,画了一些婀娜多姿的“小姑娘”——荷花。你瞧,它们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刚开出两三瓣;有的绽放出了美丽的笑容。而且,它们的“伴侣”荷叶也千姿百态。在它们身下的水池中还有几条小鱼在水中嬉戏。

画好后,我仔细端详了一下。这次画画使我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做任事都需要尝试,在尝试中,你会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你一定要坚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了失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训,才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6.一次勇敢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六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空一片湛蓝。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七彩农业公园玩。逛着逛着,我们就来到了吊桥边。此时有不少小朋友正在上面玩。看着他们在上面开心的晃来晃去,我很是羡慕,因为我对高处有一种害怕,听大人说,叫“恐高”。正在这时爸爸对我说:“陈可欣,你敢从吊桥上过吗?你敢过的话,我就给你个大大的奖励。”啊,大大的奖励!我急忙问:“什么奖励啊?”爸爸说:“等你过了,我立马给你。”我一听,心想:冲着奖励我也要闯一闯。哼,不就是个破桥嘛,拼了。

我迅速地爬上了吊桥,开始出发。刚走的时候,还不怎么晃,我心里想:在下面看着害怕,其实也没什么,哈哈,奖励马上就到手了。我高兴的继续向中间走去。到了中间时,我感觉越来越晃了,桥还一抖一抖的,我的心顿时就咚咚了起来,我只好站在那,一步也不敢走了。就在这时,妈妈在旁边大声地说:“陈可欣,不要慌,遇到困难一定要勇敢,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走过去的!”是啊,爸爸妈妈不是经常教育我,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努力,才会有收获。我一定要坚持!想着想着,我就不怎么害怕了。桥也不怎么晃了,我就又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向桥尾走去,不一会,就到达了终点。

下来后,我蹦跳着跑向爸爸妈妈,高兴的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走过来了,我不怕了,耶!”接着我伸出了手:“奖励呢,我的奖励呢?”妈妈说:“奖励嘛,就是你回头再走一遍。”啊,我听了哭笑不得。

7.作文,为什么难以进步 篇七

作文难教, 教师费力教了却难以见成效。直至毕业, 不少儿童的写作能力仍未见实质性提高。有人干脆提出“作文不需教”“作文不能教”的观点, 我赞成。写作真的不需要教。写作是内心思想的言语外化, 就像心里的泉水顺着思路流淌, “教”就是一块放置溪流中碍手碍脚的石块。但是, 小学阶段所定义的“写话”或“习作”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创作论界定的“写作”。它是儿童在校所接受的语文学习科目, 要经历实实在在的学习的过程, 需要教, 还要完整、科学, 有发展的教学体系支撑才能教好。在“由内而外的思维流淌”过程中, 有效的教就是推手, 辅助、引领, 能使流淌更加顺畅, 让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从课程角度看, “不教”应视为教学失职, 是教师主动放弃教学权利的托词与遮掩。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了, 为什么看不到成效?为什么越教越差?该怎么教?我们能看到的明显趋势是:儿童的写作能力提升呈现无序、缓慢、阻滞, 甚至是倒退状态。刚入学, 很会写、乐于写, 到了小学毕业时, 不少儿童变为畏惧写, 写空话、套话, 缺乏写作必需的素材、构思、组篇、修改、评价等能力, 最让人担忧的是其对写作丧失应有的信心和兴趣。作文难写, 更难以进步!

探寻根源, 很自然要将目光移向纲领性的文件《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 在问题的源头寻找症结。《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铿锵有力的话语, 毋庸置疑地说明习作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但到了“目标”部分则开始变得模糊, 其写作部分的总目标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此目标的两大缺憾:其一, 见“技”不见“道”;其二, 见“文”不见“人”。《标准》中所提出的“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常见的表达方式”等, 都是从文字形式上提出的要求, 缺乏基本的“文德”要求, 导致儿童习作滑入一味注重技法卖弄的泥潭, 离“修辞立诚”的传统语文教育、文章教学越来越远。同时, 目标中缺乏对“为什么写”的表述, 让写作缺乏动力、根据、需要, 也使得写作成为一种空洞、无用, 与生活脱轨的文字游戏。潘教授说:总目标错了, 写作基本观念有“技”无“道”, 有“文”无“人”, 导致言语生命的异化, 它的影响势必是全局的、灾难性的、毁灭性的。这也是百年来语文教育一脉相承的重大失误, 是无效、反效的教学, 也是学生厌恶语文、厌恶写作的总根源。这声音振聋发聩!

同时与离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 由其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中小学国语文学力指标系统规划”研究小组, 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国语文学力指标” (以下简称“学力指标”) 。台湾教育界希望通过学力指标的构建来描述或反映儿童应当达成的学习程度, 了解教师教学成效, 调查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形, 并将研究成果作为课程发展, 教科书的编撰、审读以及修改的参考。将这份学力指标与大陆地区颁布的《课标》对比, 很容易发现差别。最明显的是关注的焦点差异。大陆强调的是“课程的标准”, 重点关注教师的“教”, 台湾地区提出“学力的指标”, 落实于学生的“学”。“学力指标”将“基本学力”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体系内, 学习一段时间后所获得的基础且必要的学习成就与发展潜能, 兼具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与相对的发展程度。可见, 指标切实指向学生的学习, 是以学定“教”, 以学检验“教”的依凭。指标将语文的能力分为“接受”和“表达”两个部分, “接受”又包括听与读, 表达包括说和写字、写作。指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文学性、文化特质, 涵盖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认知、技能、情意、态度、知识, 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丰富层面, 立体展示了学习力。

本文重点对比“学历指标”中“写作”部分与《课标》中关于“习作”的要求, 以期寻找作文教学无效, 作文能力提升不力之根源。《语文课程标准》大家都熟悉, 以下先完整呈现“学历指标”中第五部分:写作的指针系统。

总目标错了, 写作基本观念有“技”无“道”, 有“文”无“人”, 导致言语生命的异化, 它的影响势必是全局的、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写作动力源自作者言语生命的自我成长、自我生长、自我发展, 支撑写作的是展示作者生命独特色彩的内动力——言语生命动力。

由上表可见, 台湾地区的写作学力指标分为认知与态度、审题、立意、选材与运材、布局、语法修辞、评鉴与分享等七大板块。这与大陆地区许多学者的界定有重合之处。如朱作仁先生将写作能力的构成分为:审题, 确定中心, 搜集素材, 整理素材, 选择题材, 语言表达, 修改。杨成恺先生则划分为:积累, 构思 (审题、立意、选材、裁剪、布局) 表达, 修改, 誊正。其中“认知与态度”是大陆专家忽略的, 但正是这一条的缺失将会产生巨大的、本质性的差别, 直接将作文教学逼向死胡同。以“审题, 确定中心, 搜集素材, 整理素材, 选择题材, 语言表达, 修改”为内容的能力构成, 明确针对写作过程, 目的是写出作文, 完成教师布置的“要我写”任务, 属于外力驱动型。施以外力会形成副作用, 经年累月的重复训练, 很容易形成格式化的表达流程, 致使文章成了制造假、大、空话的技术活。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动力源自作者言语生命的自我成长、自我生长、自我发展, 支撑写作的是展示作者生命独特色彩的内动力——言语生命动力。很显然, 流程式的“教”是无法顾及写作动力的。再看“学力指标”, 将“认知与态度”又分为三方面:了解写作的功用;了解各种体裁及其写作技巧;培养写作的兴趣。这是从“写作功用”“文章体裁”“创作态度”三方面提出, 旨在让儿童于动笔前就明白“我为什么要写”“我该写成什么样”。这正是对言语生命的唤醒, 对表达主体的尊重, 对健全人格的养护, 是写作行为本身变得有意义的关键所在。试想一下, 儿童从初学写作时就逐步明确“写作是一种表达意见、思想、情感的工具, 是沟通的工具, 是训练发展思维的工具, 是传承文化的工具”。他将多么热爱写作, 热爱这与其生命一同成长的言语表达方式。同时, 他在写作过程中还能欣喜地发现, 原来文章可以是千变万化的, 记叙文、童诗、故事、便条、书信、日记、新诗、小说、广告文案、研究报告、书评……各有各的样子, 各有各的要求, 都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 息息相关。如此一来, 儿童动笔写就不至于随意、混沌, 写下的文章不会千篇一律, 不会大笼统地泛泛而谈。如果说写作是一条人生之路, 那么带着这样良好、端正的心态上路, 每一块路基才能搭得结结实实, 儿童的每一步才能走得稳稳当当。

横向对比, 我们有所发现。以《课标》第二学段“习作”为例, 要求有八条:1.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 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力指标》中, 国语小学四年级的指标各项叠加后共有21条:1.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意见、思想、情感的工具。2.了解写作是一种沟通的工具。3.了解各种体裁和格式的写作要领, 如:记叙文、童诗、故事、便条、书信、日记等。4.培养写作的兴趣。5.掌握写作题目的意义和主旨。6.应用已知的写作知识和技巧。7.把句子加长改写成短文。8.把童诗改写成短文。9.把课本的短剧改写成故事。10.依据题旨确立内容的中心思想。11.写出适切的作文大纲。12.从各种管道搜集材料, 如:观察、生活经验、与人讨论、阅读等。13.运用字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辅助写作。14.根据文章主旨适切运用相关材料。15.应用各种写作体裁或格式的布局技巧来安排材料, 写成连贯通顺的作品。16.正确运用的字词表示思想。17.正确使用各种词类, 如:主词、动词、形容词等。18.写出完整的句子。19.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如:句号、逗号、引号、冒号。20.能觉察自己作品的优点和弱点。21.透过各种途径 (如讨论、口头报告、发表等) 与他人分享作品。

数量不能说明问题, 但深究其表述的内涵, 能够发现端倪。《课标》中用到“留心”“乐于”“自信心”, 这些字眼关乎写作态度, 让人觉得温暖。但细读这些描述, 我们发现其更适应于文学创作领域, 对一个成熟的作者来说更为合适。对于儿童学习与练习语言表达来说则显得空泛, 让人感觉讳莫如深, 也直接削弱了教学执行的透明度, 造成评价失效。《学力指标》中关于态度和认识的1~4条中出现了“兴趣”“了解”, 强调对“作文”这回事要“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要明确写作是什么, 能写成什么样。这些表述有明显的操作性、针对性, 适应于写作的教与学, 体现“知而后行”的科学认知规律。关于文体, 《课标》只提出“不拘形式地写”, 随后仅提示“书信与便条”两种实用文体, 大有隔靴搔痒之感。虽然这里有“放胆文”的教学理念在荫罩, 也有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神而明之”的认知特质在左右, 但针对于初学写作的第二学段儿童而言, 确实也让其无从下手, 作后评价也只能“跟着感觉走”, 随波逐流。诚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这个文字越来越密集的社会,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一个不需辩解的真理是:让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技巧, 原本就应是入门阶段教与学双方都必须得考虑的, 教师要有教的勇气、底气, 儿童要有学的意识与具体可学的内容。

我们都认为小学第二学段是写作教学最为重要的阶段, 是承接前后的关键阶段。可大为意外的是, 《课标》中这个阶段的“教”让人感觉暧昧。“留心”“能”“愿意”“尝试”“使用”这些字眼冠于每条要求之前, 把“教”的责任转嫁给了“学”, 似乎在强调学习是儿童自己的事, 写作还要靠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似乎力求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讲”的美好境界。可一线教师不禁要问:教师的作用呢?教学的价值呢?尚处在初学阶段就提出这样的自动化的要求, 学习的原动力从何酝酿生发?这些要求建构的学情基础是什么?难道要求儿童天性会写、爱写?《学力指标》对“教”提出鲜明的主张:“了解”“培养”“掌握”“应用”“运用”“收集”“使用”, 此外还有明确的指令性表述:如何写, 具体写些什么。这样纲举目张的要求让教师知道自己做什么, 要做到什么程度。“教”的内容明确了, 教的行为自然能动循矩法, 评价的标尺也能同期确定。如此一来, 学到什么程度, 教到什么程度, 一切都可规行矩步。有效, 必须建立在有序、有法、有章可循的实实在在的教与学互动的厚基之上。

让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技巧, 原本就应是入门阶段教与学双方都必须得考虑的, 教师要有教的勇气、底气, 儿童要有学的意识与具体可学的内容。

纵向对比, 还有发现。如《课标》中关于修改的描述, 第一学段中没有要求, 第二学段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第四学段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这四个阶段要求从字面上看是在逐步递进, 层层提升, 其实并无多大差别, 且有交叉重复之嫌。例如, 从最初的无意识到有意识、有行为, 衔接阶段教师该如何指导?没有言明。又如, 从“修改明显错误的语句”到“交换修改, 达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这里跳了一层。把自己的文章与同伴交换修改, 这是需要在强有力的意识指导下的自觉行为, 在操作中不能简单依靠教师的“命令”, 展示“形式”来达到效果。而《课标》在此阶段教学要求中并未指示, 之前也没有行文、意识的铺垫。所以, 实际的状况是, 直至小学毕业, 儿童的自觉修改的意识也不强, 修改大多针对“明显错误”, 而只要是改, 目的自然是“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所以, 这里的要求是停滞的。而以这样的修改水平到毕业后的中学三年, 儿童要达到第四学段要求, 这里又需要奋力飞跃, 真不知道几人能跃上“有习惯, 有常识, 文从字顺。能与人交流, 能互相评改, 能分享感受, 能沟通见解”的高台。《学力指标》中的要求从国语小学到国语中学, 也有分级要求:“能觉察自己作品的优点和弱点;初步能根据外在评鉴标准、自己的标准和他人的响应来修改作品;根据外在评鉴标准、自己的标准和他人的响应来修改作品。”起初是觉察, 这是意识的植入与唤醒, 接着是修改的具体要求, 根据“外在评鉴标准”“自己的标准”“他人的响应”进行修改。外界的标准是死的, 可作为依据;作者内心的标准是活的, 可作为主导;他人的响应是多元的, 可作为参考。这样明确的修改要求规范, 比空泛地提出“修改明显差错, 要和他人交换改”有效。且从“初步”到直接要求, 儿童在整个推进的过程中学得更有目标性, 更具主动性。其实, 修改的权利当属作者本人, 内因才是发挥效力的关键所在。

8.关于尝试作文五年级 篇八

科学书上说:把一根筷子插入一个装满米和水的杯子,10分钟后,筷子就能把整杯米提起来,你相信吗?

我不太相信,决定试着做个实验。我准备了一个装满米的杯子,然后加了一些水,又找来一根筷子。我把筷子插入杯子里,过了大约10分钟,我试着用筷子将装满米的杯子提起来,可筷子总是从米中脱落出来,根本不能提起整个杯子。我想一定是筷子放入的时间太短了,过了半小时我再次尝试。结果无论怎么提,始终无法提起,除了米粒变大以外,其他没什么变化。

我绞尽了脑汁,可怎么也想不出来。我赶紧去翻书《百问百答》,上面写着:米粒遇水变得膨胀,这是因为米粒能吸收水份。我恍然大悟,可实验终究没成功。晚上我带着失败和伤心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我像往常一样洗脸、刷牙、吃早餐,然后复习功课准备考试。一眨眼就到了早上七八点。我又想起那个失败的实验,心想它到底能不能提起来呢?这时,妈妈试着把筷子提了一下,惊讶大喊:“儿子,快来!真的能提起来呐!”我惊讶极了:“啊。”妈妈兴奋极了:“确实是真的!”我连忙跑过去,果然成功呐!原来米粒喝足了水,变得膨大,充满了整个杯子,甚至还有一些溢出来了。筷子与米粒、米粒与杯子之间产生了更大的摩擦力,所以一根筷子能直接提起整杯米!昨晚为什么没有成功?是因为水浸泡米粒的时间还不够长,摩擦力还不够。我终于恍然大悟。

9.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九

在三年级时,我在班里的数学成绩十分优秀。数学老师把我封为数学课代表。有一次,学校举行数学比赛,每个班派五人去食堂参加比赛,我也有幸成为我们班五个人中的一个。

我们来到食堂之后,虽然之前有过心里准备,但还是很紧张。我来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着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人在什么事也不做时总会在脑子里想些什么,我也不另外。虽然我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在年级上估计达前50名不一定有吧。而且能到这边参加比赛的人听说有几个不是每个班上的尖子生。心里一想我就更紧张了。生怕自己考不好被同学笑。

在试卷发下来时,我大略地看了一下,每题都有些难度。如果在平常做练习时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在那是也许是紧张捣鬼或许其他原因,总之都不能如常地发挥。

当时抱着那种心里去比赛,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也正是因为那一次尝试让我在以后面临着不多的情况都“临危不惧”了。也正是因为那一次的经验让我在四年级数学比赛时得到了“三等奖”。

10.小学一年级写话教学的尝试 篇十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说、爱写

为了激发学生写话兴趣,我把口语训练作为作文起步的重要训练内容来抓。从鼓励学生敢说、爱说、多说到把话说完整、说明白。

从入学教育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如看图练话、活动中练说、玩耍中说……讲讲自己的家、讲讲自己做过的事,讲讲自己最喜欢什么人,喜欢去哪儿玩,说说家里都有哪些人……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敢说,话越说越多,越讲越流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拼音教学中,我训练学生用拼音写词写句,用拼音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学生学习汉字后,我又训练学生由纯拼音写话向拼音加汉字,汉字加拼音,再向用全汉字写短文过渡。在说写训练中,注意不给学生太多的限制,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只不过教师在过程中进行适当指导。

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写话训练,既能与拼音、汉字教学同步,又能联系儿童的生活,从而唤起学生的写话兴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丰富写话的材料

一年级学生阅读量少,写话材料大部分要借助观察获得。那么怎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丰富他们的写话材料呢?

(一)借助图画法

新教材的每部分每课都有色彩鲜艳、活泼大方的图画,都是借助图画来学拼音、识字、学词、学句、学文,在语文园地中大多都涉及看图说话。

这些图直观形象,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抓特点,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方法。比如,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为例,看图时我指导学生分三部分观察:1.抓重点。图上画的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2.抓顺序。按从上往下的顺序看看天空中、地上都画了哪些景物?3.抓特点。小画家们的脚和雪地上的画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联系?

还有在《酸的和甜的》一课,是由多幅图组成的,幼儿都很喜欢。我改变了教师只讲故事,忽视插图的弊端。上课伊始,我先用课件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说这些图画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说什么,想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想过之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这大概是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学生打开书,读故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幼儿的说话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参与实践法

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观察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汲取知识,并让知识在观察中活跃起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材料,这样做学生作文时才能“有米下锅”。如一年级的语文练习册中要求学生从“春天到了”开头写一段话。我让学生看看春天都有哪些花,开了什么样的颜色,味道怎样,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看一看、闻一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三)实物观察法

生活中有很多让小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比如,水果,玩具、小动物等。让学生观察实物,直观性更强。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带一个桔子。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介绍。当学生介绍不清楚的时候,就让学生用眼睛看看形状,颜色;再用手摸摸外皮,找找感觉;最后剥皮,让学生闻闻气味,尝尝味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兴奋极了。写出的话也非常好。

三、教给方法,指导表达

(一)指导学生看图作文

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时,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和喜欢直观形象的特点,选择图画、动画片绘本故事等,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联想、充实,扩展为小故事。先口述,再记录下来。比如,我组织学生进行贴图写话训练。首先我出示打乱顺序的单幅图,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说上面都有什么,你是怎么观察的。用通顺的话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单幅图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排列。最后按照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单幅图指导学生观察顺序,多幅图则训练学生如何使故事从头有尾,有连续性。

(二)指导学生续写、改写、仿写课文

教材是学生写话的范例,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完成识字学词学句任务的同时,努力使它与写话教学联系起来。如教完《小白兔和小灰兔》,我让学生续说小灰兔后来会怎么说、怎么做。学完《三只白鹤》,我又让学生改写如果让三只白鹤埋鱼,它们会怎么记住呢……

(三)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知识

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过程中,我还注意用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语言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使他们知道记述要完整,要有头有尾,重点要突出,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总—分—总”的方法写话,有的学生在叙事时还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一年级开始说话写话训练,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为中高年级作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及感想。”这段话为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中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1.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十一

记得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作为一个十来岁的人来说,家里的家务活都该会做一些了。比如:烧饭、扫地、拖地等等。我还有一个秘密,说出来你可别笑我哦!我六岁的时候胆子可小啦,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呢!

那一次,爸爸妈妈出差了,要第二天才能回来,他们让我自己烧饭,我想难的菜嘛我又不会烧,简单的菜……突然一个菜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番茄炒鸡蛋”。我一高兴立马跑到冰箱前把冰箱门打开,一看,呀!鸡蛋没了。我又急急忙忙地穿好鞋子抓上一把钱就往菜市场跑。

终于跑到菜市场了,我气喘吁吁的,进去一看,有卖肉的、卖菜的、卖虾的,看的我眼花缭乱。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卖鸡蛋的地方,刚走到那,心里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卖鸡蛋的阿姨问我:“小朋友,你要买什么呀?”我吞吞吐吐的说:“我……我要……买鸡蛋。”阿姨又问:“你要买多少斤呀?”我答道:“我要……要买……买一斤。”阿姨一听,立刻给我拿了一斤鸡蛋,我连忙把钱给阿姨,又对阿姨说:“谢……谢谢。”急急忙忙的往家里赶。

12.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十二

在我读二年级的暑假里有一天,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走在大街上的行人被晒得汗流浃背。我回到家里,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不过天气这么热,我根本没有胃口吃饭,妈妈建议我说:"不如我们明天中午包饺子吃!"我说:"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就这样决定吧!"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和妈妈一起到市场买包饺子的馅和饺子皮。回到家里,妈妈把馅煮熟,然后,就开始包了,我看见妈妈把饺子包得很可爱,每一只饺子的样子都是鼓鼓的。我也跟妈妈一起包,先拿起一块饺子皮,在边缘粘上一点水,然后,把煮熟的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里头,再把饺子皮对折那粘水的饺子皮滑滑的,好像给饺子编了个小脚似的。饺子皮在我的手上跑来跑去的,像个小顽皮似的。还有一次,我抓不住饺子皮,它跌倒了在地上,我赶紧用手把它捡了起来,用干净的开水冲掉尘土,我看见了它已经破了一个洞,我就再用另一块皮叠在一起,然后,我就往里面放肉馅。哈哈!这只饺子鼓鼓的,很好看,但我知道一点也不好吃

原来,每一项本领都要讲求熟练和技巧的.,我以后一定要多多练习才行。裕语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早上的练习,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了。最后的几只饺子还包得有模有样呢!这次成功的尝试令我大胆了许多,我以后一定要多点去尝试!以后才能先干大事!

13.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十三

1. 从学会倾听教师的话语入手,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 从听故事入手,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 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 很多学生在课间时玩得非常开心, 上课铃响后, 他们的心思还停留在课间, 很难把注意力收回到课堂中来, 这时候我就利用一些小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在预备铃刚响的时候, 我给学生讲一些简短的故事, 特别是一些绘本故事。我还把绘本书投影, 绘本书上的那些图画, 生动而有趣,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在我的慢慢讲解中, 一个个活跃的身影就会慢慢安静下来, 小眼睛盯着我, 被我的故事所吸引。

在平时我也利用中午的课外阅读时间, 给学生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绘本故事书。在讲故事中, 可以与学生一起分享, 一起阅读。像在讲 《小恩的秘密花园》 时, 当讲到小恩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 学生的脸色也跟着变化了, 一下子都变得严肃了, 这时候, 让学生来谈谈小恩来到了陌生的城市, 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舅舅的样子, 感受小恩的心情。来到陌生的城市, 没有花草, 没有笑脸, 有的只是灰色的城市和样子严肃的舅舅,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给家人写信。在一个个的故事中, 让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倾听。

(2) 从教师的语言入手,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于学生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低年级的学生, 其实还很小, 他们喜欢教师就像妈妈一样, 每个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关爱, 教师一句小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微笑, 都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喜欢他, 那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教师。学生只要喜欢哪位教师, 那么他就会喜欢听哪位教师讲课。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 我总是以微笑来面对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的喜爱。另外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语气所吸引。 因此教师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像在教学 《咏华山》 一文时, 文章的重点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华山的高, 例如, “啊!华山真高哇”一句教师在朗读时, 通过语气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不同, 学生马上会被教师的语气所吸引, 都乐于学着教师的样子来读一读, 感受华山的高。

(3)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 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 非常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很多时候, 教师要创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 让学生更加喜欢上课, 更乐于倾听。

在一年级下学期 《识字4》 中, 有“地、池、驰、 他”几个形声字。在这几个字中, “驰”和“池”字形差不多, 读音相同, 学生对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 尽管每次上到这课时我都尽量提醒学生, 并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区别,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次上课, 我在练习中, 把以前选字填空的形式变成了一个小游戏, 题目还是一样的题目, 只是加了点图片, 还附带着一个小故事:“有一天, 喜羊羊和它的朋友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一起来到森林中玩耍, 正玩得开心时, 灰太狼来了, 小羊们吓得哇哇直叫, 这时一位神仙听到了它们的叫声, 就来帮助它们, 送给它们四幢小房子。可是这房子没有钥匙, 怎么办呢?”于是出现四句话, 把要选填的字变成小羊们开门的钥匙。学生对于这个故事, 非常感兴趣, 都急着来帮助小羊, 害怕它们被灰太狼给抓住了。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纷纷举手发言, 这四个字学生也很容易就区分开了, 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节同样的课, 只是用上了学生所喜欢的动画人物, 学生一下子就乐于倾听了, 学的知识也掌握得更好了。此外, 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找朋友” “邮递员送信”“摘苹果”“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从倾听他人的发言入手, 让学生学会倾听

(1) 从榜样入手, 让学生学会倾听。很多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 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就很容易分神, 不再注意听讲。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在教学课文的生字时, 我就用“小老师”教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听的兴趣。看哪个听得最认真, 就请他来当“小老师”领读, 学生都纷纷想来当“小老师”, 听得也就更加认真了。很多时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如果没有被请到回答, 他们就容易走神, 不再注意听别人的回答。这时候我就特别注意, 当有人回答错误时, 请别的学生及时来纠正, 对于纠正正确的, 我就会给予大力表扬, 让别的学生知道, 原来别人在回答问题时, 自己也要认真听讲。特别是低年级, 到课的最后, 很多学生开始走神, 不注意听讲, 当教师请学生来组词时, 很多学生会组重复的词语出来。 这时候榜样的树立就很重要, 当看到有人听别人回答后, 放下小手, 我就会请放下手的学生来说说, 他准备组什么词语, 这时候学生肯定会说出原因———自己组的词跟前面同学组的词是一样的, 所以才放下手。 给这样认真听的学生表扬, 让其他学生明白, 原来听同学回答问题也非常重要。

14.难以忘怀的尝试五年级作文 篇十四

人的一生是在许许多多的尝试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也会得到很多的启示,虽然其中有失败,但是我们只要相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从小我就对滑板情有独钟,每当看到其他人在自由自在地滑滑板时我就特别地羡慕,也想学会这项本领。有一天妈妈给我买回来一个崭新的滑板,蓝色的车身中间还有一个漂亮的`花纹,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滑板到广场上去练习。

当我把滑板放在地上,才有点犹豫了,而妈妈却在一旁鼓励我说:“大胆一点什么事情多会有第一次尝试的。”我便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站了上去,哪知道一站上去就摔了个四脚朝天,但我没有放弃再一次站了上去而滑板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就像一匹脱疆的野马一样,没等我站稳就又把我甩到了地上。我有点生气了便把它扔在了一旁,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了一下手上脚上的小伤口当时真想就这么放弃了,心里想为什么你就这么跟我作对呢?但一抬头看着滑板伤心的背影我又不禁心软了。心想我可不能就这么屈服,于是拿起它继续练习,我先将左脚跨了上去,右脚在地上踩了几下来带动滑板滑行后快速的站了上去,把底步弄稳,虽然动作还是很僵硬,但是我至少能滑上一段路了。我内心这么一想心情比吃了蜜还要甜,真想欢呼起来,同样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我反复练习,经过了一个星期的不懈努力终于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我飞快地滑着,两旁的树木疾驰地往后移动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现在它就像成了我的代步工具一样,我到哪它就到哪,有时我觉得它更像是我的玩伴,和我一起玩耍。

15.尝试做家务的五年级作文 篇十五

这是开学的第一周,我觉的我的表现还不错,不光是学习上,周五我还做了一件让我得意的事:我会煎带鱼了!

周五我们本来是计划吃带鱼的,爸爸一早就把带鱼洗好、剪好了。但做菜技术很好的妈妈不巧生病了,可爸爸又不会煎带鱼,爸爸在我身上打起了主意:让我来煎带鱼,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平时可没做这事呀,我又一想:我寒假里学会了煮汤圆,暑假里我会煮馄饨,我一定能剪好,就算剪不好也算是一次尝试呀!我爽快地答应了。

我熟练的打开煤气灶,洗锅子,等锅子干了,爸爸帮我加好油,小厨师上岗了。我先用筷子夹起一块带鱼,让它顺着锅沿向油中滑走,我不把带鱼扔进锅里是因为,沸由会炸起来,可是我轻手轻脚,油还是炸到了我的脸和手,我并不气馁,我等它表面泛黄时把它翻个面,一次放三片,空的时候帮爸爸理青菜,二十分钟后一盘黄灿灿、香喷喷的`带鱼呈现在我们面前了,爸爸尝了一块,就连声叫好。

爸爸把剩下的油倒进碗里,以便下次再用,我把带鱼重新倒回锅中,然后依次放入水、生姜片、酱油、糖、味精、一起煮一会儿,隔一会儿用锅铲翻一下,等水快煮干了我就把它起来,看一看,红彤彤、亮晶晶满屋子都是臭味,妈妈吃了一口就赞不绝口,爸爸埋头吃的津津有味。

16.对低年级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篇十六

一、 思维习惯的培养——评语激励加实物奖励相结合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的过程。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 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基本活动, 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必要活动, 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数学学习。 可见, 数学思考在数学认识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富有成效地进行数学思考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第一要务。 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课堂上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不能长时间的自觉地思考问题。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可以用评语激励加实物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来调节教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

例如, 在二年级的一节 《时、 分、 秒》 的试教课上, 教师出示一个4 时19 分的钟面让学生指认, 老师问:“你是怎么认识4 时19 分的?” 学生甲说: “时针刚走过4就是4 时, 分针从12 走了三大格, 每一大格是5 分钟, 3格是15 分钟, 再一分一分地数4 分钟就是19 分钟。” 学生坐下后教师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经过老师的提示, 有学生乙说:“时针刚走过4 是4 时, 一分一分地数到19, 就是4 时19 分。” 这两种答案是老师早就预料到的, 学生们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可是在后来的一次试教的过程中, 老师在同学回答出第一种想法后说:“你的想法真好, 老师奖你一张卡通片。” 卡通片是小朋友都喜欢的小礼物, 经过老师语言的激励, 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物品, 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学生甲说:“时钟刚过数字4 是4 时, 我一分一分地数到19, 就是4 时19 分。” 老师说: “你的想法也对。” 学生乙说:“时针刚过数字4 是4 时, 分针从12 走到4 是4 大格是20 分, 再减1 小格, 就是4 时19 分钟。” 而这种想法是上节课老师没有想到的, 老师的脸上带有惊讶的表情说:“你的想法太妙了, 真了不起! 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 课堂上如果经常采用此方法来奖励学生, 可以激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 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能诱导学生的思维求异,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 自信心和主动性的培养——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评价具有激励功能, 通过即时评价, 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状况, 调控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但是有些时候即时评价不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 相反会带来负面效应, 甚至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例如, 公园里白熊有28 只, 比黑熊少8 只, 黑熊有多少只? 一个学生解答是28-8, 如果教师马上做出否定评价, 不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更使学生和其他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 这是教师可不动声色的出示这个算式的计算结果, 当算式出示黑熊只有20 只时, 学生甲说:“题目的条件说白熊比黑熊少, 怎么结果是黑熊比白熊少呢?” 学生乙说:“根据题目条件可知黑熊多, 白熊少, 问题是求多的, 所以这题应该用加法计算。” 学生丙说:“如果画线段图, 黑熊画的线段应该比白熊长, 所以这题用加法计算。” 这样, 老师通过延时评价, 不断纠正了学生的偏差;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考机会,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三、 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人文性评语的评价

教师评价应有鼓励性,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评价过程确保不侮辱学生的人格, 不损害学生的尊严, 即使出现错误也应该如此。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应该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 习惯、 情感、 品质诸方面经常性地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

例如,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巧解、 妙解、 灵活答题时, 教师在旁边打√, 同时写上评语 “你真聪明!” “解法真妙!”“优+创造性” 等, 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 如果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 教师的评语经常使用 “你不认真”、“你不用心”、“不对” 等否定词语, 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学生更加不认真做作业的后果, 作业质量会因此大打折扣。 如果学生因为马虎, 写错一个数字 (如把6 写成9) 抄错一个符号, 就引起整个题目全错, 老师可以写上 “你怎么把-写成+, 越减越多, 那不是成笑话了吗?” “6 被你写成9, 那6 不是对你有意见吗? 被你遗忘的数向你提意见了啊?”等等带有童趣的批语, 让学生在童趣中接受错误, 改正错误, 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还让学生改掉了粗心马虎的坏习惯, 渐渐养成好习惯。 同时教师还应该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 作业总评上写上简短而富有感情的评语 “能及时上交作业、”“ 进步明显” 、“ 学习认真” 、“ 你与细心交上了朋友” 、“ 你与认真挽起了手臂” 等等, 这些评语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向着更高、 更美、 更远大的方向努力。

四、 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养——课堂评价在课后的延伸与升华

课堂教学评价, 是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 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 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对课堂教学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对于整节课的价值判断过程有时不能因为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 可以把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在课后继续得到延伸与升华, 以此达到培养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目的。

例如, 在教学 《克与千克初步认识》 这节课时, 笔者将学生分成4 个大组, 对上课听课认真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发一面小旗进行奖励, 同时把这面小旗记做本组的奖品, 看看一节课后哪个小组、 哪个同学得到的小旗最多, 老师进行表扬和鼓励。 然后把这节课每个同学得到的小旗面数和4 个小组得到小旗的面数贴在班级绘制的大表格中, 最后以一个周或一个月的时间为限来统计出哪个同学或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这样不仅可以让表现好、 学习认真的人或小组继续努力, 还可以让暂时落后的人或小组争取在下节课中再追、 再赶。 这样做老师花费的时间虽然多点、 麻烦点, 但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而且有利于个人和班级的成长。

总之,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评价观, 使评价目标呈现多元化, 并注意评价手段、 方法的多样化, 要给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 自主体验。 对自己和他人的自主能力、 兴趣程度、 创造能力、 意志品格、 合作交往做出客观的评价, 要让学生体会到 “成功和失败是等价的, 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是成功的”。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不仅要用评语和实物相结合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还要用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人文性的评价也对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是课堂评价在课后的延伸与升华的一种体现。

上一篇:罗生门读后感600字左右下一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