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老年人口

2024-09-01

国家统计局老年人口(精选8篇)

1.国家统计局老年人口 篇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全国人口

和计划生育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

2006年1月6日下午,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人口安全,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到2010年末人口总量控制在13.7亿;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实效,人口安全形势趋于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降低;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初步形成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率先实现部门工作法治化;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机关作风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基本原则: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对我国“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经验作了全面地总结。

他说,总结“十五”时期的工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六条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

三是坚持议全局、抓大事,把握历史机遇,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推动全国工作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重心下移,强基固本,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三位一体”管理服务网络,加强能力建设;

六是坚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张维庆主任说,这些基本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当倍加珍惜,深刻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对我国“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进展作了全面地总结和论述。

他说,“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是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是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不断提高的五年。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审时度势、认真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态势、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果断做出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必须进行战略转移的重要判断。及时向中央建议,推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出台。

中央《决定》明确指出“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明确指出21世纪的头10年,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

中央《决定》在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决定》精神的指引下,人口计生部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协调相关部门办成了几件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十五”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推动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修订完善了地方条例,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发展阶段;

第二,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

第三,实现了全系统的机构更名,职能得到拓展,编制、经费有所增加,促进了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

第四,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把握人口发展态势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科学制定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

第五,组织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由“惩罚多生”为主向“奖励少生”为主的转变;

第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

第七,全面加强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和2003年遏制“非典”疫情向农村扩散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实施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参与预防艾滋病工作,提高了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第九,探索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机制,推广“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模式,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合法权益;

第十,深化计划生育药具工作改革,成功举办了三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有力促进了生殖健康产业发展;

十一,推动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千年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成功举办了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世界家庭峰会和人口与发展国际援助研讨会,发表人口与发展白皮书,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二,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和“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14.03‰、7.58‰下降到2004年的12.29‰、5.87‰,分别降低了1.74、1.71个千分点,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人口计划顺利完成,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初见成效。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是对国家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民主科学决策的领导集体,人口计生干部队伍是一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奉献、能够战胜困难并夺取胜利的光荣队伍。(根据张维庆主任工作报告摘编)

2.国家统计局老年人口 篇二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承担单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主管部门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平台成立了理事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有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理事会下设平台管理中心,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刘德培院士任平台管理中心主任。

平台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等2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建设。

3.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篇三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贫困人口 社会救助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伴随着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同样十分突出,我国大约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多数西方国家要经过50—80年的时间从人口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的过程,详见表1。 “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表1,可得到以下结论:

1.1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64年的3.56%逐渐增加到8.87%。其总数从1964年的约2500万增加到2010年的约1.2亿,不到50年的时间老年人口增加了约1亿。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几乎可以列入世界各国人口数量排名的前十位。

1.2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预示着中国人口的走向必然是年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并存。这表明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势必成为和谐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1.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10%,或者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7%,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在2000年,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6.96%,可列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已达8.87%,比五普上升1.9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趋势。

2. 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

预测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需对老年人口的总数与老年贫困发生率有所确定。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数据,2010我国老年人口总数为1.77亿人,占比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比8.87%。而对于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目前学界仍未有统一的标准,诸多学者自有见解。如王德文等认为全国老年贫困发生率为7.1—9.0%,平均约8%。其中城市老年贫困发生率为4.2-5.5%、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为8.6-10.8%。[1]据此则可推测60岁及以上的贫困人口在0.126—0.159亿人;65岁及以上贫困人口在0.084—0.106亿人。

而杨立雄通过对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数据的分析,得出老年贫困人口的数量约0.18亿人,从而计算出中国老年总体贫困发生率为10.77%,并强调利用最低生活保障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只是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和老年贫困发生率的最小规模,亦即中国老年实际贫困人口超过0.18亿人。[2]若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中国60岁及以上贫困人口的规模应在0.19亿人,而65岁及以上的贫困人口是0.128亿人。

我国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这说明老年贫困人口之规模超过0.1亿甚至逼近0.2亿。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及贫困标准的调整,将有更多的低收入老年人口被纳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对如此庞大的老年贫困人口进行社会救助,已是刻不容緩的社会问题,然而理论和实践都清晰地表明,我国针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亟需完善。

3. 完善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我国对贫困老人的救助早在先秦即存在,秦汉时期已有官方的救助机构,北宋初年设置东、西福田院和居养院,武周时办有“悲田养病坊”,元明两代的养济院,清朝除了养济院、还有普济堂等散布于全国各地,这些机构都负有救助贫困老人的功能,且救助内容多种多样[3]。

3.1实施物质生活救助

贫困老人首先面临的危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不足,为处于缺衣少食境地的老人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使其免于饥饿、冻馁之苦,保障其基本生存是完善对贫困老人社会救助的最基本内容。需强调的是对贫困老人的物质生活救助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传统的方式往往局限于实物救助和现金救助,却忽略了对贫困老人的服务救助。服务救助是对贫困老人提供其所需的日常照顾或护理等,尤其是对高龄及长期患病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是救助贫困老人的重要手段。

3.2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改善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是缓解贫困老人苦难境遇的重要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其一,我国医疗救助资金严重不足,且救助的启动往往在病后,这样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十分有限,因此怎样筹集资金及在救助程序上更有针对性是老年医疗救助要考虑的问题。其二,医疗救助应该充分考虑贫困老人医疗需要的特殊性,将贫困老人与其他贫困人群及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医疗需求区分开来,按需提供对应的医疗救助,只有如此才能为贫困老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其三,上门医疗服务应该成为贫困老人医疗救助的常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肢体、精神的障碍增多,仅提供在医院救治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随时监测一些重症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以便提供及时的在家医疗救助。

3.3采取心理救助制度

老年贫困除了最普遍的物质生活资料、医疗的匮乏,当下还表现为老人幸福感的缺失,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依赖性强,懒散怠惰等,这是精神贫困的表现。我国当下已形成“轻老重幼”的代际关系,家庭资源、权力向子辈的严重倾斜,老人在家庭中获得的生活资料与话语权十分有限,这种情形逐渐蔓延到社会生活中,造成老人对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失语状态,不但缺乏应得的尊重,而且个人需求亦常被忽略,如此,老人倍感孤独、失落。因此我们强调,贫困老人更需要情感关怀、精神抚慰,据此凸显心理救助对缓解老年贫困的重要性。具体讲可以通过增加与老人的沟通、交流,创造老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与氛围等,使精神贫困的老年人逐渐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产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从而摆脱精神贫困。

综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得老年贫困问题凸显,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不断完善对老年贫困人口的救助,以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与贫困老人共享的美好愿景。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2512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15.

[2]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人口学刊,2011(4):21-24.

[3]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基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讨论.澳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3):31-33.

作者简介:郭荣丽(1977-),女,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理论。

吕裔良(1979-),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

4.国家统计局老年人口 篇四

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做出新贡献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巡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王侠

(2012年2月13日)

2010年,按照中央的要求,国家人口计生委成立巡视组,建立了巡视工作制度。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领导体制逐步健全,工作思路基本清晰,职能作用不断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全委重要工作任务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以及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刚才,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报告了2011年巡视工作情况,部署了2012年的巡视工作,我都赞成。两个直属联系单位作了重点发言,讲得都很好。

下面,结合中央精神和我委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党中央从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推动反腐倡廉、维护党的健康肌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巡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更加坚定

1做好巡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清醒认识巡视制度是我们党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我们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央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的巡视工作。2011年,贺国强同志先后三次出席巡视工作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充分说明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巡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现实意义。贺国强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央部门巡视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以“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严明政治纪律、有利于前移监督关口、有利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标准,要求和指导我委的巡视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将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

二、明确目标,服务人口计生中心工作

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已进入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转型,人口问题呈现出更加多变、更加复杂的局面,统筹实现人口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人口计生工作面临来自外部环境与系统内部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央明确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由我委牵头负责后,我们工作的内涵、方式与方法都在发生变化,承担的责任和任务比以往更为繁重。去年底,国务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 39号),综合分析了人口与发

展的形势,系统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具体措施。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时期的新任务,对我委巡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巡视制度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强巡视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尽早发现问题、科学引导发展,促进统筹人口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巡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和纪律性很强的工作,要切实发挥我委巡视工作实效,就必须明确职责任务、突出重点问题、善抓关键环节。

一是把促进人口计生科学发展作为巡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巡视工作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紧贴人口计生中心工作,注重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和战略上认真研究解决“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问题,真正发挥好参谋作用,为人口计生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力保障。

二是把督促任务落实确保政令畅通作为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巡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要加强对各单位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稳定低生育水平长效机制建设情况、人口工作重大项目立项实施情况、人口计生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的检查,推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三是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巡视工作的重点内容。认真贯彻十

七届中纪委七次全体会议精神,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把各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作为巡视监督的重点对象,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违纪问题和不良苗头,早作提醒,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保护干部;加强对落实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促进各单位领导班子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确保各单位严格执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对于发现违纪违法案件线索的,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严肃惩治腐败分子。

三、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巡视工作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在深化全局性改革中切实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的关键一年。我委的工作头绪多、要求高,各单位的工作任务都很重。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巡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做到不给被巡视单位增添负担,促进各项重点工作更好发展。

一是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做好巡视工作。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要深刻认识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大意义。围绕迎接十八大、学习十八大、宣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统筹安排好今年的巡视工作。特别是在巡视工作中,要注意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全面了解并妥善处理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切实加强巡视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对委党组负责,认真贯

彻委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及时报告巡视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和发现的重大问题。紧紧依靠被巡视单位党组织,确保巡视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开展巡视工作不是为了“找茬挑刺”,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发展,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巡视工作。被巡视单位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整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部门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查自纠,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

三是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巡视工作制度建设,抓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国家人口计生委巡视工作办法》及相关规章的落实,根据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巡视工作规则,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在健全组织机构上下功夫,完善巡视干部选拔、任用、培养、交流制度,把巡视机构建设成为促进干部成长的良好平台。加强巡视能力建设,巡视干部面对的是人口计生各领域的工作,涉及面广、情况也较复杂,这就要求大家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加强分析研究,善于从大处着眼,具备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同时,要加强巡视干部自身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要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实事求是、公正可信,自觉接受各方面包括被巡视单位的监督,形成团结和谐、战斗力强的巡视工作集体,提高巡视工作质量和水平。

5.老年人口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篇五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我国许多城市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天长市本世纪初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年天长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1.84%,到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比例上升至15.37%,上升了3.53个百分点。本文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天长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并就如何应对老年人口增长、让老年人度过健康幸福的晚年提出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天长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老年规模扩大,老龄化呈加速态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长市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1990年天长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5019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98%;20xx年增加到6995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4%;到20xx年达到9270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37%。从增长趋势看,前增长46.6%,增加了1.98万人;后10年增长53.4%,增加了2.27万人。

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年龄结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初天长市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阶段,20xx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20xx年人口老年型结构更加凸现。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的时间,而天长市老龄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0%上升到20xx年的10.6%,只用了时间。

(二)老年人口仍以低龄为主,但高龄化趋势明显

20xx年,天长市9.27万老年人口中,60-79岁有8万人,占86.3%;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27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13.7%,低龄老人占主体。但高龄化呈加快趋势,与20xx年相比,高龄人口增加6460人,占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4.78个百分点;比1990年增加了10061人,比重提高了8.44个百分点。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天长市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低于农村人口,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历程常见的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的特点不同。20xx年天长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常住人口为32.46万人,农村住人口为27.83万人。城镇60岁及以上人口39481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2.18%;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51750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8.60%,高于城镇6.42个百分点,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这也是农村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高的原因,显示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四)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女多男少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4.43万人,女性4.84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为91.7;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女性8074人,占63.6%,性别比为57.3;百岁老人性别比仅为25.0,百岁男性老人明显少于女性。

(五)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

本世纪以来,天长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人口聚集力不断提升,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同时上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出生率持续降低,引起天长市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有所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xx年天长市总人口总抚养比,由1990年的38.92%上升至20xx年的45.60%、20xx年的45.07%;少年人口抚养比由1990年的31.46%、20xx年的33.17%降至20xx年的22.76%;老年人口扶养比由1990年的7.46%,上升至20xx年的12.43%、20xx年的22.31%。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天长市人口老龄化正呈现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农村需要照料的老人比例呈高发态势。

(一)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影响到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必然造成劳动力减少,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普查资料显示,天长市16岁以下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如15岁10764人、14岁9450人、13岁7640人等等,加上劳动力人口外流,势必导致该市新增劳动力人口逐渐短缺。

(二)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一是养老保险压力剧增。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养老金缴费者逐步减少,领取者逐渐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冲击着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医疗资金需求膨胀。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也远远高于年轻人和中年人。除了医药费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龄老人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护服务和相应的资金支持,对公共医疗和公共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普查资料显示,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依靠退离休养老金生活的`只占9.80%,但依赖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67.71%,还有3.47%依赖于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

(三)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大量“四二一”家庭,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解决未来的养老问题。普查资料显示,天长市60岁及以上的单身老人户有4118户,一对老年夫妇户有26895户,约占全市家庭户总户数的17.2%,这是一个庞大的独居或空巢老人群体。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目前天长市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时期,同时,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还将加剧,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将成为影响天长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社会赡养能力

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带来压力。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属于先富后老或边富边老。而天长市老龄化则提前来临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加快发展经济,要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只有“蛋糕”做大了,很多事情才有能力妥善的解决。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社会财富,以获得足够的财政储备,提高社会赡养能力。

(二)强化全社会养老服务功能,提倡全社会养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现阶段亟须建设“梯度”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混合养老等方式并存,提倡全社会都来关爱老年人,赡养老年人,因地制宜解决养老问题。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优势,建立多家庭互助联合体,组建养老照顾网络,互帮互助,也可以法律咨询、婚介以及康乐中心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完善服务项目设施、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服务网络。发展专业的老年人服务机构,由专门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如老年人托护中心、心理咨询与保健。

(三)发展各类老龄产业,鼓励多方参与养老服务体系

6.国家统计局老年人口 篇六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实施“强基提质”工程的指导意见

(国人口发〔2009〕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解放军、武警部队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单位,各直属、联系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建设,提升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国家人口计生委决定实施“强基提质”工程。经研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明确基本职责、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稳定和健全县、乡、村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享有均等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知情权、生殖健康权,保障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公益性质。明确人口计生基本职责,强化政府在推进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投入。?

坚持突出特色。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以家庭为核心,拓展服务内容,围绕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坚持因地制宜。在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创造符合本地实际和育龄群众需求的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

坚持能力建设。全面开展队伍职业化建设,提高基层人口计生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三)工作目标。争取到2015年达到如下目标:?

1.机构和组织设置方面。县、乡、村建立健全人口计生机构或组织。?

2.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方面。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县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达到80%;乡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具有专科学历的达到80%;村级人口计生专干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0%以上达到高中(中专)学历。乡级以上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基本实行职业(执业、职称)资格制度;村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基本具备职业资格。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报酬待遇方面。县、乡、村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报酬普遍落实,村级人口计生专干报酬不低于村委会主要负责人的80%。?

二、加强组织建设,巩固和健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一)稳定基层人口计生机构。基层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由县、乡、村、组四级组成。坚持稳定人口计生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中,不得撤并、不得削弱人口计生工作机构。?

(二)保持县乡人口计生队伍稳定。县乡两级设人口计生行政机构和服务机构,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要落实县乡两级人口计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务员编制,落实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事业编制。流入人口较多的地区,要按流动人口的规模配备专兼职协管员。?

(三)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网络建设。村委会设人口计生主任(专干)。要积极探索村级人口计生主任(专干)“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村级人口计生服务管理队伍;有条件的地方,村民小组设育龄妇女组长(中心户)。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设置1个人口计生服务室(可与村卫生室合署建设)。?

(四)加强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建设。适应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覆盖不同社会组织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加强计划生育协会、人口文化促进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积极鼓励、培育和支持相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参与本地区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工作。进一步打造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到人的特色。?

(五)落实和改善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待遇。落实县乡人口计生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报酬。深化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村人口计生主任(专干)聘用制,落实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积极协调,争取村人口计生主任(专干)进村委会、是党员的进村党支部(总支部或党委)。对在人口计生部门工作20年以上、贡献突出的村人口计生主任(专干),在其离退工作岗位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明确基本职责,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落实县乡村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职责。县乡两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本地相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宣传倡导、人口统计、行政执法、利益导向、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优生指导、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和行政管理等职责。村级人口计生组织要落实依法行政、宣传倡导、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口信息收集、避孕节育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群众自治等职责。?

(二)积极拓展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县乡两级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领域和内容,以育龄人群为重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首要任务,切实承担宣传倡导、技术服务、优生指导、药具发放、信息咨询、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等八项职能。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以家庭为中心,开展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老年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

(三)推进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改革。大胆探索加强县乡两级服务机构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一是县乡两级共同管理乡级服务机构,县主管,乡协管;二是服务能力较强的县站可以办分站;三是乡级中心站带动普通乡站共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县乡联动、协调发展。乡级人口计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村级服务人员的培训指导。?

四、加强基本能力建设,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县乡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协调党委组织部门,配齐配强县乡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注意选配实践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干部到人口计生部门任职,实现班子成员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干部协管工作制度,调整基层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时征求上级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

(二)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推进大规模教育培训,提高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大力加强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在“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中,积极争取把村级人口计生专干纳入学历教育范围。?

(三)强化依法管理责任。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中,要确立依法管理、文明管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特别是在生育服务证发放、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手术并发症治疗、病残儿鉴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中,遵守人口计生群众工作纪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要普遍推行依法管理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人口计生依法管理工作水平。?

(四)加强人口计生干部的实践锻炼和选拔任用工作。积极推进岗位练兵,激励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成为行家里手和服务标兵。推动县乡两级人口计生干部的上挂下派、轮岗交流。协助党委组织部门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干部的提拔任用工作,推荐政绩突出的人口计生干部到党政领导岗位和相关部门提拔任职,将优秀干部交流到人口计生岗位任职。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高规格配备乡级人口计生办主任。选派长期在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的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到上级部门、发达地区任职或挂职锻炼。?

(五)加快基层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加强人口计生职业道德教育,推进人口计生队伍作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新职业的宣传倡导,搞好生殖健康咨询师的培训、考试和认证工作。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参加相关职业(执业)考试。在新聘用县、乡、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时,对持有职业证书的优先录用。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专业中级职称考试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六)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岗位。积极争取把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岗位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中。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在符合条件的人口计生事业单位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积极聘用优秀人才从事人口计生工作。?

(七)积极发展人口计生志愿者队伍。按照巩固发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和完善人口计生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激励等机制,确保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为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积聚社会力量。?

五、加强对实施“强基提质”工程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强基提质”工程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明确责任分工,抓好任务分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务必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倡导。密切关注改革进程,开展经常性的专题调研,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强基提质”工程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注意树立典型,开展“强基提质”示范点建设,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三)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人口计生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体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四)加强绩效考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具体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党委政府的认可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推动“强基提质”工程的顺利实施。

国家人口计生委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7.不同地区老年人口健康公平性研究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第4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所获得的资料[12], 该调查采取了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抽取了94个县 (市、区) , 在每个样本县 (市、区) 抽取5个样本乡镇 (街道) , 在每个乡镇 (街道) 抽取2个行政村 (居委会) , 在每个样本村 (居委会) 中随机抽取60户。本次调查共涉及56 456户、177 501人。本研究的对象为老年人口, 选取的是调查中≥65岁人口, 占总调查人口的11.5%, 共计20 412人。

1.2 测量方法

在健康公平性的研究中, 其评价指标众多, 有极差法[13]、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差别指数[14], 不平等指数[15]和集中指数 (CI) 等。极差法只关心两个极端组的差别, 忽视了中间组的健康状况;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只能反映整个人群健康状况分布的均匀程度, 在表示不同社会经济特征人群健康公平性方面不敏感;差别指数可以反映人群健康分布的均衡性, 但是无法说明健康不公平存在哪些阶层上;CI[16,17]能动态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并且表明哪一人群健康状况较差, 有较多的文献都采用这一指标[18,19]。

本研究测量健康公平性的指标为CI, 其取值范围是 (-1, 1) 。CI为负值时, 说明健康指标倾向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CI为正值时, 说明健康指标倾向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群。CI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不公平程度越大。

CI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X为各收入水平组的相关秩次, H为各社会阶层或经济收入组健康水平或疾病患病率;M为整个人群健康或疾病的平均水平, f为各收入水平被调查人数的构成比。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用来评价老年织人口健康状态的指标有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平均患病天数和严重伤害年发生率;用来评价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有两周就诊率、患者应就诊未就诊率、住院率以及需住院未住院率。

2 结果

2.1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分布公平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口健康公平性状况, 按所在地区经济、人口、规模等划分为7个等级, 其中城市地区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农村地区划分为1-4类农村。各类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两周患病率、慢病患病率和严重伤害年发生率的CI分别为0.1127、0.1093和0.02, 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健康不公平, 其中两周患病率、慢病患病率的不公平程度比严重伤害年发生率高。这3个指标的CI为正, 所以在这3个健康指标中级别较低的各类农村地区健康状况优于城市地区。见表1。

从性别上看, 男性和女性在两周患病率的CI差异不大, 但是不论在各类城市还是在农村, 女性两周患病率都明显高于男性, 说明与男性相比, 女性健康状况较差, 所以应该多关注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

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通过平均患病天数来反映, 其CI为-0.1348, 说明疾病严重程度在各地区间存在不公平性, 患病持续天数较长的主要集中在等级较低的各类农村地区, 可见虽然各类农村自报患病率比城市低, 但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城市高, 尤其是4类农村, 其平均患病天数是其他一些的地区的2~3倍, 说明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2 老年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也是研究健康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研究应用各类地区两周就诊率、住院率、患者应就诊未就诊率、需住院未住院率来反映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状况, 两周就诊率的CI为0.0059, 接近于零, 所以该指标在各类地区间的分布较为公平。住院率、患者应就诊未就诊率、需住院未住院率3个指标的CI分别为0.094、-0.0612、-0.0325, 说明在卫生服务需求未满足主要倾向于各类农村地区。见表2。

男性两周就诊率在各类地区都低于女性, 原因可能是女性两周患病率就比男性高, 而且女性倾向于寻求更多的医疗服务;男性住院率在各类地区 (除3类农村外) 都普遍高于女性, 这与Sandhi等[19]对巴西老年人口健康公平性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老年人口中女性报告更多的慢性病、较差的独立性和身体活动能力, 更多的去医院就诊, 但是在城市地区老年女性住院率低于男性。

3 讨论

健康公平不等于健康平等, 正如Whitehead (1992) [20]指出, 不同国家间或同一国家不同社会人群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确实存在着明显差别, 但并非所有的差别均代表不公平, 只那些可避免的和不应有的差别才被认为是不公平的。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健康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包括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 大多数学者[21,22,23]都会从这一角度研究健康公平性状况。本文虽然没有从收入、教育、职业等维度对老年人口进行划分, 而是按照人口所在地区, 由低到高划分7个级别, 不同的地区级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状况。

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 低级别地区的自报两周患病率、慢病患病率和严重伤害年发生率低于高级别地区, 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老年人口更关注自身的健康, 而且大多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所以比较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自身的健康意识、经济条件、卫生服务可及性等多种原因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导致自报患病率较低。正如Sudhir[18]指出在发达国家中, 低收入人口的自报患病情况与死亡率都高于高收入人口,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低收入人口的自报患病情况低于高收入人口, 但死亡率却高于高收入人口。农村地区的患病严重程度高于城市地区, 其CI为-0.1348, 所以关注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尤其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十分必要。

从性别上可以看出老年女性人口由于其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受教育水平等普遍低于男性, 所以其健康状况比男性差, 性别因素导致的健康不公平普遍存在, 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从卫生服务利用的情况看, 不同地区差异普遍存在, 主要是经济落后地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可能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经济状况不良、健康观念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从多角度出发, 改善经济落后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提高全社会的健康公平性, 实现健康老龄化。

摘要:目的:了解全国不同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差异性, 为今后卫生机构改革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第4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利用集中指数 (CI) 计算不同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程度。结果:两周患病率、慢病患病率和严重伤害年发生率的CI分别为0.1127、0.1093、0.0200, 可以看出CI倾向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平均患病天数CI为-0.1348, 说明CI倾向于经济落后地区;住院率、患者应就诊未就诊率和需住院未住院率3个指标的CI分别为0.094、-0.0612、-0.0325;两周就诊率的CI为0.0059, 接近于零, 认为该指标在各类地区间的分布较为公平;从性别上看, 任何地区女性两周患病率及住院率都低于男性。结论:不同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存在不公平, 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应加强对低收入老年人群 (尤其是女性) 的健康关注, 提高健康公平。

8.浅析楚雄彝村老年人口养老模式 篇八

关键词:彝村;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54-02

彝村,顾名思义是指彝族村落,本文主要是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村落,以楚雄于栖么村及附近村落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由它们代表性的显示楚雄彝族地区养老模式的选择与发展。

一、我国养老模式简析

养老尽孝自古以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的家庭婚育中有“养子防老”等观念。养老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这是为大多学者所认同的,养老的对象是老年人(在中国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也是一致的[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进入了急速发展期,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85亿。所以对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学者对养老模式的分类各持其说,但是“考虑到来自家庭、社会和个人‘养老力的互相渗透问题,我们可以将养老划分成6种:即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完整的社会养老;不完整的社会养老(以社会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完整的自我养老;不完整的自我养老(以自我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辅)。”[1]

二、彝村养老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彝村大多处在相对比较严峻的高寒深山环境里,大部分地区资源贫乏、环境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彝村总体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再加上彝族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彝村的养老模式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其独特在于,随着年龄、所处环境的不同等因素变更下,彝村的养老模式也随之在发生阶段性变更,而且在彝村养老模式中,自我养老的模式及其精神始终贯穿在所有的养老模式及其发展阶段中。

(一)彝村养老模式的特点

1.阶段性变更

这是指随着彝村老年人口年龄、所处环境的变化,养老模式也跟着变化,主要是以年龄的变更为因素出现阶段性的养老模式变化。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老年人口体质的改变引起劳动力的下降,从而引起养老模式的变化。另外发生疾病、意外事故等也会发生养老模式的变更。

2.自我养老模式及其精神贯穿始终

在彝村所以养老模式中,始终都有自我养老的模式和精神穿插在所有的养老模式中,都是以自我养老为前提,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疾病及残疾等情况)。

3.老年人有自身的养老场所“家庭”

这里的“家庭”是指彝村的老人始终有自己独立的房产、家庭。在彝村,老年人是独立生活的,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生活场所,不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独立的私人养老空间,当然这不代表老人与子女之间不存在关怀与帮助,只是说,有自己的“家”,这个“家”是大家庭里的小家(自己或自己及配偶),一般与子女是“邻居”,从而起到相互照应的作用,但生活起居、劳动是独立存在的。就算自己没有了劳动能力,但只要还有生活自理能力,自己都会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子女定期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关怀,与邻里来往密切。

(二)彝村养老模式及发展现状

彝村老年人口养老一般经过了如下的几个阶段。

1.自我养老模式阶段

彝村大都处在相对落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以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为主,社会保障不健全。彝村的收入主要靠土地,从而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生活贫困,这样的经济基础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彝村的养老模式,在生产过程中,自我养老的精神得以加强。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彝村的养老模式。自我养老模式是彝村的主要养老模式,原因有。

首先,彝村是一个主要以“感情”维系着的社会群体,自古以来,彝族很注重“情”,邻里之间感情浓厚,交往密切,有事相互帮忙、团结等淳朴的邻里之情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彝村的养老模式,在这样的群体的里,形成了邻里之间相互帮忙的自我养老模式;其次,彝族的丧葬习俗很大程度影响了彝村的养老模式,在彝村,举办丧事是一件很庞大的事情,首先亲朋好友必须每一家至少有一个人参加丧礼,付出自己的帮助,然后整个村子的人也会参加丧礼,并给予帮忙,邻近的村落也会赶来参加。这种“群体”参加丧礼的习俗,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丧葬中带来的问题,打破了“养子女防老、养子女送终”的格局,推动了自我养老模式的形成;最后,彝族崇拜强者,一定程度的遵循着“长者”统治,从而长者扮演着领导者和强者的角色,这在无形中间接的要求了长者的独立性,推动了彝村自我养老模式的发展。

2.自我养老前提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彝村老年人养老的晚期,因为这个时候老年人的劳动力下降或无法劳动。但是并没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依旧独立生活,但是因为劳动能力下降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从而依靠子女的经济物质帮助来维持生活,进行养老。在这个阶段中,有时候社会养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子女家庭的承载能力足以承担老人养老经济物质基础的时候,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是这个模式与完整的家庭的养老模式是有区别的,虽然承担者都是子女家庭,但是这个模式中老人与子女的日常生活是分开的,老人有自己的养老场所——“自己的家庭”,有自我养老的模式和精神在里面起着指导性作用,但是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里,老人完全依赖子女或者配偶,失去了日常自理的能力、没有自己独立的养老空间;当子女家庭的承载能力相对比较弱的时候,社会养老就起到了辅助作用,政府或者福利机构会定期的支付一小部分资金(如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等),提供养老,但是不提供场所和其他养老设施,子女家庭支付大部分资金,并提供一定的精神慰藉,这个时候主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在整个阶段中都是以自我养老为前提而展开。这个模式是彝村现在的主要养老模式。

3.自我养老前提下,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与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发展阶段是同一个阶段,只是在养老过程中,主要的承载主体和承载力不一样。在这个模式中,因为子女家庭的承载力弱,从而主要由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承担养老的资金(如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而子女承担的养老资金相对比较小,但是在精神养老方面是主要的承担者;另外当子女的家庭直接无力承担养老资金的时候,就直接由社会福利机构和政府来承担,主要以社会养老为主,但是这个时候的养老模式也和完整的社会养老模式是有区别的,社会福利机构和政府等只提供老人的养老资金,不提供养老场所,不提供精神上的慰藉,老人还是有自己的养老场所,然后由子女给予精神上的抚慰。

(三)彝村特殊情况下的养老模式及发展

彝村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的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在彝村的养老模式中很少出现。

1.完整的家庭养老

这个模式主要是在家庭完全有承载能力,而老人又没有了任何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没法独立生活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老年人得了疾病、残疾等生活无法自理,而家庭又有能力完全承担老人养老的情况下,主要就是完整的家庭养老模式。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条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2]彝村也常常采用家庭养老模式,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是完整的养老模式,其他情况下总是有自我养老模式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2.完整的社会养老

当家庭没有任何能力养老或者无子女的老人、单一的残疾老人、五保户老人就完全由政府或者福利机构(养老院等)来承担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彝村比较少。完整的社会养老模式在彝村发展的相对比较缓慢。这和彝村的文化有着一定联系,在长者指导的群体的里,长者受到很高的尊崇,从而不会出现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的情况,除非特殊情况。

三、彝村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彝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没法建立基本的养老场所及基础设施。彝村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在彝村没有一个公共的老年健身场所和健身设备,没有一个老年心理咨询场所、体检场所等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老年人无论是物质的帮助或精神上的慰藉都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彝村的老年人生活在一个比较压抑的环境里。

第二,彝村没有相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相对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从而彝村的养老问题相当堪忧,虽然彝村的自我养老模式及其自我养老的精神浓厚,但是随着老人劳动力的丧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彝村的经济又相对落后,所以彝村养老道路艰难。

第三,社会养老薄弱,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经过走访,发现楚雄天申堂一个乡只有一个养老院,而且设施相对简陋,彝村自身经济薄弱,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模式。

第四,彝村只有物质及养老资金的提供,缺乏精神慰藉,在彝村的整个养老过程中大多都是提供资金和物质,没有开展精神层面的养老,从而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及生活。

四、完善彝村养老模式对策

首先,加强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政府和福利机构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相对完善的彝村养老机构,促进彝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在政府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彝村经济,加强彝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彝村自己来完善彝村的养老机构,增加彝村收入,提高老年人养老的生活水平。在开发彝村经济过程中,可以发展一些劳动力程度比较小的副业,供给老年人劳作,从而减轻家庭、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养老压力;建立彝村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相对健全的彝村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服务于彝村老年人养老;最后,在加大提供物质和养老资金的同时,注重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养老,了解老人心理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等。

参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上一篇:第八章 会计档案下一篇:初中文言文阅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