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精选8篇)
1.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篇一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叶增编
关健词:教学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于教学评价,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从以上论述,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由于对学习的理解不断深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一直以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学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人们对“人”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心理机制的探索的局限,教学的价值追求常有失偏颇,尤其是受到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影响,教学常常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而对于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人的发展常常被忽视,甚至无视人的存在,把人等同于物,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关怀。当我们把目光从科学知识转到人的个体意义建构时,我们发现,教学成为建立在“主体间性”之上的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教学不仅是对客观知识的学习,更在于教师、学生生命意义的展开。这意味着教学的重心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2.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篇二
1.1 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 (Theme Based Learning) 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作为教学任务的载体, 将信息技术工具纳入学习过程中, 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题, 协作开展研究, 通过资料的搜集、问题解决、主动探究等实现对主题学习的深入理解和学科知识的整合,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促进学习的迁移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根据现代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理念, 整合网络学习外部环境, 分析归纳主题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主题式学习过程分为外线和内线, 外线主要呈现外部显性学习活动, 内线则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 当外线进入内线时, 内线也同步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分为5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活动, 学习者则从确定主题开始, 利用主题式学习平台及其相应的同步与异步沟通工具依次完成各阶段任务活动, 进而完成网络主题学习。通过该主题式学习模式, 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学习各种探究或研究的方法与技能, 有效促进学习者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基于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1.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168名学生为研究样本, 依托开发的主题式学习平台来展开网络主题式学习。其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2名, 且在开展本研究之前已使用过主题式学习平台开展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 有利于本研究的开展。
研究样本在自然科学课上, 依托主题式学习平台开展网络主题式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明确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安排、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学生在进行主题式学习时, 会分成若干小组, 并制定相应组内组间规则,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小组在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时, 进度会有所差异, 教师进行适时进度监控, 研究实施日期从2009年4月至6月, 历时3个月。
1.2.2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3个阶段, 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分析阶段, 每阶段具体任务如下:
准备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和授课教师一同协商确定研究主题, 并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和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为主题式学习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阶段:为了使授课教师更加充分深入地理解研究目的, 更好的开展主题式学习研究, 在实施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对参与本研究的教师进行简短培训, 使其熟悉主题式学习的各个阶段任务及要求, 之后于2009年4月到6月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始新一学期基于网络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实践研究,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详细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活动, 为下一阶段学习活动材料的分析做准备。
分析阶段:研究者将实施阶段基于网络的主题式学习活动记录材料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进行整理, 以活动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对学习行为活动进行数据分析,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双向交互记录、电子邮件记录、聊天记录、学习区记录等等, 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
2 活动理论视角下透析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
2.1 活动系统分析新视角———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传统, 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 (Kuutti, 1996) 。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 重在把活动系统作为分析单位, 关注人们参与的活动、人们在活动中使用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和情景化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客体或结果。按照活动理论的观点, 学习被看作是一个活动系统, 对于学习情境的正确分析应该涉及到各个系统要素, 而不是集中在单个特定的学习任务上, 因而, 运用活动理论这一独特视角来分析、确定学习环境中各活动系统要素动向, 对有效设计、评估完善各种学习系统能提供清晰而有力的支持依据。
2.2 活动理论视角透析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
2.2.1 网络主题式学习构成要素透析
活动理论主要包括6个要素: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 (Engestrm, 1987) , 各要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 而是动态且持续不断地与其他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以活动理论为框架, 分析网络主题式学习构成要素:
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 其中学生是开展主题式学习教与学的核心, 学习活动是由学生产生, 学习活动的进展也由学生来完成, 因此学生是整个主题式学习活动研究的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 必要时充当辅导者角色, 解决困难、协调学习, 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客体:即活动目标, 学生在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时, 其目标是按照主题式学习的5个阶段, 从提出主题、寻找焦点兴趣直到撰写研究报告, 高质量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工具:网络主题式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活动工具, 包含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合作工具、教学管理工具、修改工具等, 为支撑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环境和条件。
规则:学生在进行网络主题式学习时, 制约其行动和在活动系统内交互作用的显性的规则、标准等, 需要组员共同遵守。
共同体:包含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的教师、学生等, 相互协商、共同分享。
分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监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 小组组长则是负责主题探索活动, 组成探究小组, 组员配合组长协同完成整个探究主题学习活动。
通过活动理论对主题式学习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构建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结构图 (如图2所示) , 明晰各要素的功能及互动关系,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提供活动依据。
2.2.2 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透析
运用活动理论分析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通过对网络主题式学习行为活动记录的分析, 在网络主题式学习活动系统中, 主体主要通过使用认知、协作交流、编辑修改等工具完成网络主题式学习;学习过程中, 主体需要遵守一定规则 (组间学习活动机制、组内自定的规则) 与共同体之间进行协作、交流与互动, 例如同伴互评、自我评价、他评, 并给予彼此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活动记录分析, 发现学生大多数选同意及没意见 (分别为518次和421次) , 不同意的选择比较少 (仅72次) , 分析得知学生可能存在不愿意得罪同组成员或尽快完成任务所致。在给出的意见中, 主要有中立建议 (没意见、还行) 、表扬建议 (你找的资源很丰富, 继续加油、很不错) 以及批评建议 (我觉得你的内容再添加一点会更完美!) 等, 其中不表示意见、保持中立态度的占大多数, 分析可能是为了友谊、不得罪人等因素, 尽量不发表意见, 这与同伴互评产生了冲突, 此种情况无法实现对学习成果的有效评量。
3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3.1 活动理论能有效支持网络主题式学习
网络主题式学习包含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及分工等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的构成并非是静止的, 而是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转变, 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网络主题式学习具有层次结构, 分为多个活动子系统, 相互继承、层层推进, 前一次活动系统的成果构成后一个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 完成整个主题任务。这些活动特性使得活动理论在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活动行为分析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化框架。
3.2 网络主题式学习存在的矛盾
在对学生活动记录进行分析时, 发现存在矛盾情形, 例如在评量过程中, 活动主体可能碍于同学情谊或为快速完成任务等情况, 简洁、中立而草率地完成评价, 不能有效对活动行为作出客观评价, 未能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这些情形的产生对主题式学习系统的改进及实施策略完善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需要学习系统应记录更多的学习交互行为数据, 便于研究者掌握更多的研究资料, 对学习行为给予客观的评定。
摘要:网络主题式学习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网络主题式实践活动研究, 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 透析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学习活动, 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和实施主题式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主题式学习,实践研究,活动理论,透析
参考文献
[1]葛文双, 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3) .
[2]HUNG D.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u Project Work in Learning Enviro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 40.
[3]JONASSEN D.重温活动理论:作为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洪超, 葛文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4) .
[5]张豪锋, 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6]张豪锋, 王小梅.基于Mashup聚合技术对网络学习的有效支持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4) .
3.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59-02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气氛压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自信心和创造力均受到制约。当代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3,以下简称就《教学大纲》)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起源于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75)。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适用性及重要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杜威的社会行为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论和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师生角色定位、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具有“其他学习理论未能同时兼得的优点(刘志雅,黄建榕,2004:9)”,“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具针对性(刘国忠等,2008:119)”。
1. 关于知识本质的论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已有词语符号赋予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章伟民,2000:25)。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绝对准确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必将随着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的运用过程便是针对具体问题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知识不能通过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关于学习过程的论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认知和理解。学习的过程涵盖了对知识的双重建构过程,即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的学习过程,指出教学应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主张选择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并以整体化形式呈现(Slavin,1994)。
3. 关于学习结果的论述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意义建构指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形成个体独有的认知结构。个人对现实认知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他们各自不同角度的理解,因此,学习者学习后形成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4. 关于师生角色定位
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由教学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5. 关于学习情境的论述
学习情境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和视觉本质又促进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包含了六个因素 (D.H. Jonassen,1997): 问题、相关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其中问题(或任务、分歧等)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就是要阐明或解决问题(或是完成任务,解决分歧等)。相关实例是指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认知工具指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等。会话与协作工具指学习者通过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者反对传递主义的教学观点,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互动,进而获得相关经验,发展自身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应是基于翻译任务的教学,重视翻译实践的教学,以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为目标的教学。
1. 关注学习过程,有效积累翻译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观认识和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认为知识是主体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新的知识结构是建构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潘玉进,2000)。而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作为专业技能训练的翻译教学(TTPS)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刘宓庆,2003)。而“对事物的认知(理性认知),总是伴随他对该事物身体力行而且常常是多次为止的经验而获得的( 刘宓庆,2003:34)”。由此可见,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于建构翻译知识,培养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具体到翻译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应该为丰富学生翻译方面的经验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时常对自己的翻译行为及结果作出反思,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翻译过程的内在思维,从而有意识的监控自己的翻译行为,掌握有效地翻译学习策略,达到翻译经验积累的目的。
2. 关注学习评价,激发翻译学习的持久动力
教学评价大体上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显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来说,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形成性评价,因学习者学习后形成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对其学习结果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翻译课堂中可加入学生自评和小组内部互评环节,是学生通过操练、讨论和反思等途径来加深对翻译和翻译学习的认知。在此期间,教师应通过大量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交流及翻译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适,利用形成性评价所具有的动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3. 关注学习情境创设,鼓励协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活动,与其产生的情境密不可分。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何克抗,2001)。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翻译教学应该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翻译的各种因素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辅助教学等)为学生创设翻译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寻找真实的翻译任务,并鼓励学生与作者、客户及潜在的读者互动,获取翻译所需的背景信息。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开展讲座,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熟悉主题领域。在实施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以职业译者的方式和态度进行翻译,而教师也应发挥其“支架”作用,在学生请求帮助时,及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有效建议,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创设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接触并解决职业译者在真实翻译世界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贯穿其中的协作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全面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视角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使学生得以广泛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从而获得大量的翻译经验,对其将来更快地适应翻译行业的要求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至于如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形成符合中国翻译教学实际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有效地汉英互译教学方法,还需要基于翻译课堂教学行为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David H. Jonassen, A Model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M].proceedings of ICCE97, 1997.12.
[2]Slavin 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M]. Allyn and Bacom. 1994.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5]何克抗.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J]. 四川教育,2001,(1).
[6]刘国忠. 论建构主义与翻译教学[J]. 黄山学院学报,2008,(8).
[7]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8]刘志雅,黄建榕. 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J]. 现代教育论丛,2004,(3).
[9]潘玉进.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2000,(4).
4.信息化教育理论之探究 篇四
摘要: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范畴的新型教育方式,注重以学生的能力为重心,而不是再以知识为重心。对于信息化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核心,挖掘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理论 创新 人才培养
在教育理论的发展长河中,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理论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信息化教育理论成为了当前的主流理论。信息化教育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是促进教育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继2012年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后,201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次对信息化教育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可见我国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本文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主要谈谈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优势,进而阐述推行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有效对策,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发展道路做出积极贡献。
一、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优势
(一)创建和谐学习环境,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信息化教育的提出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政府的文件都已经正式使用这一概念。同时,对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具有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弊端凸显,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授课的教育方式已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微课教学,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等。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提高,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也会增长,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而且,信息化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以前的教材知识局限性太大,很多新思想和新观念都没有与时俱进,而信息化教学的运用使知识的更新更加灵活和方便,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二)培养学生高级思维,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实施信息化教育,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很多学生都主动的向教师提问,对多媒体课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以前的“被动学习”截然相反。学生对合作探究学习也积极配合,使课堂上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思维能力,网络知识的介入,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学生都愿意与教师分享心得体会。信息化教育理论已经纳入到我国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如资源缺乏、教育效果不佳、成绩不理想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形成良好的工作思路,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突破教育环境限制,提供创新发展平台
信息化教育的变革突破了教育环境的限制,包括时间限制,也包括空间限制。传统的教学由于黑板有限,很多知识都无法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都是擦掉旧的知识,再书写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受到影响,无法更快的适应学习节奏。而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在电子课件中汇集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所学知识。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通常会回到办公室查找资料,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立即为学生提供答案。同时,信息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进行模拟讲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课堂的特色,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坐在课堂就了解世界。
二、推行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有效对策
(一)整合有效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资源是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很多学校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推行信息化教育,使学校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教师在上课以前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备课,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较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新时期,必须要积极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做出合理的规划,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形成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以形成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良好局面。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信息化教育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转变传统教育思路,实现组织结构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转变传统教育思路被提上日程,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养,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不盲从,不抵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坚持科学的教学观,彰显人文教育和高效教育,准确的把握教学核心,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与此同时,要想更好的发挥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作用,必须要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强化教师队伍,选拔具有高素质和强技能的教师,立足于教育实践的现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统筹推动信息化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信息化教育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三)制定合理激励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的激励机制是做好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关键举措,要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首先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参与和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合理开展教师课件、课例、教学资源的评比工作,给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信息化教育的各项工作,还可以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做到统筹兼顾。需要强化的机制要强化,需要创新的机制要创新。
最后还要建立科研带动机制,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需要一定的科研作为载体,教师必须要以新课改为契机,对于教学实验和课题目标进行系统性整合,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为培养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做出积极贡献。只有良性机制的完善,才能确保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推进信息化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攻坚战,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才能够真正的提升教学质量。信息化教育理论的贯彻,需要持续性的动力,各个教育部门和机构都必须要齐心协力,制定明确的推进思路和坚定的推进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整体优化效果的产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规划各类教育系统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5.开展理论武装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篇五
重视理论武装是开展党内教育的成功之道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武装工作。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后来,又明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规定为教育党员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是我们党开展党内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检视党内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与理论武装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密不可分。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掀起了理论学习的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延安整风可以说是我们党历史上开展的第一个集中教育,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是这次集中教育的主题。延安整风以理论学习为发端,并且将理论学习始终贯穿于整风运动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将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的相关论述,以及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人的文章共22个文件,作为整风学习的必读材料。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党内思想理论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42年6月12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的电报中说:“二十二个文件的学习在延安大见功效,大批青年干部(老干部亦然)及文化人如无此种学习,极庞杂的思想不能统一。”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个人撰写反省笔记,进行对照检查,提高思想认识。经过延安整风,全党获得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整风整党运动,还是改革开放后进行的集中教育活动,理论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进行理论创新所形成的最新成果,有力地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对凝聚全党思想共识,增进党的团结统一,顺利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理论武装是深化主题教育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之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义非同寻常。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高度重视和明确要求。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守初心、担使命需要理论武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共产党人要守住初心、担当使命离不开理论武装。历史上,夏明翰“砍头不要紧”的英雄气概,来自他“只要主义真”的理论笃信;__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是因为他坚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新时代,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只有发自内心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才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唯有对科学理论真学真懂真信,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找差距、抓落实需要理论武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找差距、抓落实,就是要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违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子问题,并教育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认真检视反思,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切实把问题解决好。这其中,提高思想认识尤为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程度,决定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主题教育中,自觉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自身的差距,在理论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
在主题教育中努力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
今天,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提出的要求相比,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有的人书架上理论著作很多,但真正认真读并且读进去的少;有的人名词概念用起来得心应手,但核心要义理解不深不透;有的人可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但不能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与做、说与干“两张皮”。这就说明,摆样子不是真学,会名词不等于真懂,唱高调不一定真信,强化理论武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的问题。
“理论学习有收获”是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这就为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开展理论学习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加强理论武装。
要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就必须在主题教育全过程中,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努力解决理论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不深不透的问题。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6.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篇六
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范培训机构开始的
C.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是在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确定的
D.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通过。A.1985年 B.1993年
中公教育
C.1995年 D.1999年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page])。中公教育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管理。A.教育部门 B.学校自己 C.地方人民政府 D.国务院行政部门
7、下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C.学校不得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
D.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任何学校倾斜。
8、“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公教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下列不属于教育行政法规的文件是()。A.《学位条例》
B.《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C.《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D.《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10、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A.人格测验 B.个别测验 C.团体测验 D.常模参照测验 [page]
中公教育
材料分析题
江西赣州市教育局2006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某县县城的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市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设重点班。
问题:结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该案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义务教育法,是指规范义务教育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此方面立法主要是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所以选:D 2.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3.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公教育
4.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早期的义务教育完全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但与此之前学校教育只是统治阶级的特权,是传播统治者意识、选择和培养各级官吏的工具相比,以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为宗教改革代表所提倡的“义务教育”毕竟还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随后自1763年到1819年间,德国先后三次修订法令推行义务教育,故一般认为德国是实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
5.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6.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9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7.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8.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page]
中公教育
9.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教育行政法规在内容上是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务发布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件和具体问题作出决定,在形式和结构上必须比较规范,在时效上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制定、审定、发布须经过法定的程序。B项属于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10.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该案例中部分学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该法第九条指出:“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第五十七条更为明确:“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中公教育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义务教育法的这些规定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是为了真正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证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7.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篇七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高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不仅是课程知识的获得途径, 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生存经验的获得及共享途径。而高职的课程讲求实践性及经验性, 要求学习者经过学习之后能够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基于高职教学由于场地、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则为高职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平台, 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及经验性需求。因此, 高职网络课程是基于职业分析与工作过程分析的学习与经验相结合的体验性学习系统。其特征表现为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和情境性。
(二) 教育网络游戏及类型
目前, 对教育网络游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把教育网络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教育网络游戏的类型有角色扮演类、即时战略类、益智类、动作类、运动类、模拟育成类和制作游戏类。
符合高职教学目标所需的教育网络游戏应该以工作情境为基础、以获得经验为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竞争、协作等方式体验工作的实际模拟过程, 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并能在即时反馈与评价中学习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达到体验实践经验的目标。
实施教育网络游戏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 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我国各地高职院校加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 为师生提供了优秀教育资源。由于职业教育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开发新的网络课程模式将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思想, 是高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实现“职业性”、“实用性”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 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人数迅速增长, 但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支持却赶不上发展的步伐, 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比较紧缺。网络教育凭借其资源共享性和开放性, 可以节省空间和时间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只有通过创新型的网络课程才能达到, 这就使得教育网络游戏有必要成为高职网络课程的辅助形式而出现。
(二) 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行的高职网络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网络课程没有什么区别, 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理论基础知识介绍为主, 学生实践内容很少或没有;在呈现方式上只是简单地把电子教案放在网站上, 或者是视频加教案;在评价或反馈环节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和反馈系统, 学生学习处于盲目状态。现行的高职网络课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讲求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 实行的是非个性化的教学,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特性。而教育网络游戏作为高职网络课程的重要补充, 有必要作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创新尝试。
(三) 网络游戏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搜索文献发现, 当今国内外对教育网络游戏的研究开发主要针对中小学生, 而适用于高中后学生的游戏很少或没有, 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网络游戏根本没有。据《17173第七届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2007) 》统计, 学生占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最多, 为19% (如图1所示) 。19~22岁年龄段的网游用户最多, 占22% (如图2所示) 。网游用户高中后学历的人占59%, 其中大专层次占33% (如图3所示) 。高职生处于19~22岁的年龄, 正是最热衷网络游戏的年龄, 因此, 十分有必要充分而适时地利用好高职学生的兴趣点, 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网络游戏。
(四) 教育网络游戏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这里以角色扮演类游戏《三国志online》来解释教育网络游戏的优势。尽管《三国志online》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网络游戏, 但其将经典的策略玩法和角色扮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可尽显网络游戏在高职网络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游戏本身是一种知识传递载体, 可满足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需要高职生的知识基础较差, 自学能力较弱, 主动性不高, 而网络游戏能以特定的知识为背景, 使学习在知识获得上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三国》营造出充满中国古典意味的世界, 游戏者通过亲临著名的战场 (如赤壁之战) , 重温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事件, 使他们在体验真实三国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游戏进行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习不再“痛苦”。
网络游戏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 可激发游戏者的创新潜能, 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学生在入学之时就怀有较强的自卑情绪, 网络游戏能够使他们重获“做英雄”的自信。游戏中的角色是由游戏者自主选择和创建的 (如选择曹操) , 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经验值, 通过与其他游戏者扮演的知名武将合作抗敌, 达成统一中原的伟大目标。这一过程需要游戏者学会应付不可预知的陌生情境, 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不断主动探索、开拓创新、重构经验, 从而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网络游戏的良好反馈和评价系统获得奖励或惩罚,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学习。
网络游戏促进游戏者社会性的发展, 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情感补偿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 工作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网络游戏以其特有的共享性、交互性、公平竞争性的特点,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近于现实的交际平台。网络世界其实也是一个社会, 玩家必须严格遵循游戏社会的规则, 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合作与竞争。玩家在《三国》中除了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奋战杀敌外, 还能利用自己广泛的交际关系网召唤关羽、张飞等著名武将组成团队、并肩作战。这种方式的游戏过程, 不仅满足了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使他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举止,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友好、公正、负责的品质, 满足了情感补偿的需要。
教育网络游戏课程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 教育网络游戏与高职网络课程的融合点
教育网络游戏与现行高职网络课程从本质和结构上来说有很多相似之处, 使得两者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 两者都是借助网络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经验共享和获得体验的教育目的。高职网络课程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框架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等方式来传授专业知识的课程;而教育网络游戏也是学生在教师作为掌控游戏规则的幕后角色的指导下, 通过主动观察、学习和交往, 实现经验增加的学习过程。两者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目的性。
其次, 教育网络游戏在系统结构上与网络课程一一对应, 如图4、图5所示。由此可见, 只要能借助教育网络游戏与网络课程的这些对应关系, 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来进行教育网络游戏课程的教学设计, 实现高职网络课程创新改革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二) 理论支持
游戏理论游戏理论是围绕“人类为什么要玩游戏”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 各学派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游戏进行了解释。 (1) 心理学解释。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游戏是人类为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也认为, 游戏是人类发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而皮亚杰学派认为, 儿童通过游戏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经验结构, 完成同化作用。 (2) 人类学解释。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提出了游戏的本能说, 他认为人类受到生活精神与物质的束缚, 使他们失去了理想和自由, 于是人们本能地利用游戏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世界。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精力剩余理论是对本能说的补充, 他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 只有通过游戏才能把精力发泄出来。 (3) 生物学解释。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对人文学解释进行了修正, 认为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 而是对未来生活活动的一种准备。如小女孩喜欢玩过家家游戏是在练习当母亲, 男孩子喜欢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上述各派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游戏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并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 游戏也可以成为高职学生宣泄情感、为工作生活做准备的一种学习方式。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继承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概念、数学中的混沌理论思想以及生物学中的过程思想, 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开放性、非线性的过程。课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通过对话和共同探索而产生相互作用, 课程的目标不是既定的, 而是在行动过程中产生的, 因而这是一个建构性和不确定性的体验过程。多尔认为, 课堂应通过建设性的批评和对话帮助个体发展智力和社会能力。多尔还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 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四个标准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网络游戏的特点, 为建构新式的高职网络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理论工作过程导向式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潜能为主导思想, 以促进个人发展为主要课程目标, 以“任务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为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在高职教育网络游戏课程开发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论所提供的方法。游戏中的“任务”应该是某一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典型工作程序, 每个“任务”由一项或多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所组成, 每一工作过程都有若干相互具有逻辑关系的子任务组成。学生身处这种精心设计的游戏环境中可以切身体会工作过程, 并通过自主探索, 运用已有的知识及从反馈中得到的知识去应对突发事件, 经历观察、试误、判断等过程来积累经验。
(三) 技术支持
3D网络游戏开发技术当今3D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基于3D网络游戏引擎的脚本应用技术也为3D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实现基础。游戏引擎在游戏开发中的角色是把游戏中的所有元素捆绑在一起, 在赛后控制它们有条不紊地工作。游戏脚本就是运用脚本语言来实现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决策的一种解释类人工智能。通过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 使玩家感觉到他所面对的人物如同现实人类一样具有较高的智慧。在高职教育里, 针对工作过程的教育需要学生面对现实的人, 人工智能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与现实相一致的交往情境。3D网络游戏开发技术为实现教育网络游戏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基础。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及高分辨显示技术来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 用户戴上特殊的头盔或手套等传感设备, 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 便可进入虚拟空间, 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环境中的实时交互来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 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接触和控制一些设备时, 如飞机驾驶、医学治疗等, 尤其需要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络上, 可用应用VRML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语言、全景环视技术、Java语言等技术来实现虚拟现实。
防沉迷技术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 在充分利用其在高职网络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 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学生沉迷于游戏而带来负面影响。用于教育网络游戏课程模式的防沉迷系统, 主要是由教师监护下的对游戏时间进行控制的防沉迷框架。
结语
教育网络游戏能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是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需要。它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并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 具有现实可能性。教育网络游戏能够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具有实现的可行性。因此, 教育网络游戏可以成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网络游戏自身发展及教育网络游戏的特定功能, 使教育网络游戏在高职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成为必要。本文基于对游戏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和开发理论的分析, 并通过对已有成熟信息技术的分析, 认为教育网络游戏的应用可以成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教育网络游戏,高职教育,网络课程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市场研究室.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R].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2) .
[2]赵琦.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3]楚学娟, 杨雪.电脑游戏在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应用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 :78-81.
[4]杨理连.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 2008, (6) .
[5]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17173第七届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2007) [R].http://china.17173.com/2007/irc1717131220.rar.
[6]名人游戏理论摘[DBOL].http://www.eegame.cn/show.aspx?id=1225&cid=107.
[7] (美)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50.
[8]李俊.3D网络教育游戏的若干技术研究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08.
8.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篇八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理论 ; 初中数学 ;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55-01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概念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其中“非人为的联系”是指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实质性的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地表达其关系不变。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学的指导
1.学习材料本身应有逻辑意义。
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所以如果学习材料本身不具备逻辑意义,就不可能通过有意义学习来掌握了。那么我们现在为学生上课准备的教材都是由专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来选取内容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对学生教学所用的学习材料本身已经具备了应有的逻辑意义。
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对于这个条件,个人观点是上课应有“知识回顾”环节。例如在上二次根式时,我先给同学们回顾“平方根的定义及其特征”,22=4且有(-2)2=4,那么2和-2就是4的平方根,记作4的平方根是±即±2,其中,我们把2叫做4的算术平方根,即=2,这时便可引出新概念,“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那為什么这里有条件是。又回到旧知识,因为我们知道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且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正数叫做算术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通过回顾平方根的性质,就不难理解这里为什么要求a≥0。所以,同学们已有的平方根的知识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二次根式定义及其条件。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这个条件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我认为对于这个条件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那么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例如,上课有同学回答问题时,首先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都应该对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示肯定。其次,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与指导。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也就更会认真的听讲。又如批改作业时,最后不再是评出优中差,或者是甲乙丙,或者甚至只有日期,我会给出同学们一个“^_^”,并附有一句简单地评语,这样一个简答的表情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一句简单地评语让学生感到温暖,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就不会再拒绝作业。实践证明,这些方法也是有效地,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一直较差的学生,效果很明显。因为这些学生由于成绩差,有时甚至可能会得不到老师的喜欢,当你给他一个“^_^”时,他心里会感觉到“原来我也可以!”,就会逐渐有了学习的信心,成绩便会进步。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推荐阅读:
老师的心理学教育感悟:“湿猴理论”的启示06-25
新生始业教育之心理健康讲座10-18
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计划07-08
教育理论学习制度09-09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总结09-08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08-08
关于二季度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资料的通知06-26
中小学生学习技巧与考试心理素质教育观后感09-26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