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11-14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共8篇)

1.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一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建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为此,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抓好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的要求,围绕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坚持搣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讲求特色攠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规划入手,从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规划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

(一)科学编制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各区县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不管是示范村,还是整治村、特色村,规划深度应以村镇的总体规划为基础,再根据实际,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二)要高起点规划,要形式多样化。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规划可做到适度超前;以县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突出特色规划中心村,以乡镇规划设计部门为主体因地制宜规划自然村落;规划建设模式做到形式多样,规划部门要提供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

(三)新村镇的建设,严格管理制度。各地新村镇建设应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乡镇可以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乡镇要把制定的村规民约,与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村镇规范要体现“实用、实效、经济、美观、超前”和“合理布局,保证质量,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

重点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二、细化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笔者认为,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借鉴其他市(州)的经验和结合我市具体实际,特提出到2010年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对量化指标(仅供参考)。

(一)生产发展。有一个能保证持续增收的农产品,农产品商品率在85%以上,并达到安全食品的要求;有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等保证生产条件,农村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万人农业科技人员在5人以上;农田旱涝保收率在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在500度以上;自然灾害成灾率小于10%,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低于10%,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6000元,从事非农就业比重要达到70%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40%;农户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在40%以上;磚混结构住房率达到85%以上,城镇化水平大于38%;有村医疗站(室)、参加了医疗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在8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100万元以上。

(三)乡风文明。农村文化生活丰富,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老弱病残皆有所养,社会风尚良好;和睦相处,扬善弃恶,社会治安良好。

(四)村容整洁。按照“六化”要求,即,一是布局优化。村组建设规划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灵活自然,农户住宅实用、美观。二是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三是村庄绿化。绿化率达到50%以上。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四是路灯亮化。村内公共场所安装有路灯。五是卫生洁化。村内有专用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六是河道净化。河道整治达标,水体通畅,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五)管理民主。有一个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村党组织,一个按照民主集中制建成的村民委员会;有一套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如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健全;村民民主意识增强,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管理。

三、抓好试点示范,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抓好试点示范,聚集政策、资金、人才优势,通过以点带面,务求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了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采用试点示范,重点突破的方法,建议市上安排规划一定数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搣一年抓试点,三年大改观,五年大变样攠的思路,2006年市上可重点突破一定数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7年—2008年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到2010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大的发展;各区县也要相应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示范点;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选点的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是有合理的规划。规划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村民休闲的需要和生活与产业的发展;三是交通状况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四是坚持农民自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本地平均水平;五是正在形成农村产业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一定的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是围绕生产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四、整合管理资源,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与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只有组织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新农村建设从有形抓起向无形深入,使新农村建设活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一)建立四大机制,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强化领导,建立责任机制。落实牵头部门,落实各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可成立“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二是明确目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市、县、乡(镇)、村四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目标和经济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网络体系,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机制。三是量化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围绕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攠的要求,制定全市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评价体系,把主要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各项任务责任化、考核化,把搣软任务攠变成硬指标。四是明确奖惩,建立激励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调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二)统筹各方力量,强化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各乡镇要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试点补助。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交通、农业项目、教育、医疗卫生、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示范村”建设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市、县、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着规划优惠收取费用;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乡村修建水泥路可给予补助;争取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应足额安排建制乡镇卫生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五是探索建立村镇整治建设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通过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多种途径筹集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门应研究和组织落实农村宅基地复垦周转指标。鼓励企业开发、业主承包等社会力量投资村镇整治建设,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增加投入,形成搣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攠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拓宽整治建设资金渠道。确保有限财力、物力向示范村、整治村集聚,努力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等方面形成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农口部门、卫生等要抓好农村生产发展,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改厨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重点村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动。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2.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民主,新农村建设

1“十五”期间村级民主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1.1 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摆上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村级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出台了加强村务民主监督和管理的一系列文件, 对全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建立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 组织、民政部门牵头, 纪检、监察、农经等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

1.2 民主管理机制初步确立。

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依安县从建章立制入手, 完善运行机制, 丰富工作手段, 村务民主决策机制得到落实, 全县实行了村务管理重大问题由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

1.3 村务公开稳步推行。

1998年推行村务公开以来, 各乡镇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进行指导和协调。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等部门多次组织开展了村务公开工作专项检查,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下发了指导性文件, 对村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公开格式、公开时间、公开程序作了明确, 规定村务管理重大事项要及时公布, 经济较发达村的财务要每月公布一次、其他村每季度公布一次。

1.4 民主选举顺利实施。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 依安县在1999年、2002年、2005年先后开展了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各级党委、政府对换届选举十分重视, 切实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县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直接选举的有关规定, 积极做好指导工作。通过民主选举, 一大批素质高、群众拥护的村民走上了村委会管理岗位;新的选举方式赢得了民心, 群众普遍感到满意。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安县村级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急需研究解决, 特别是有些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 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群体性上访现象不断出现, 甚至出现要求罢免村自治组织成员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民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二是村务公开不规范。突出的是财务公开问题, 有部分行政村的村务公开栏已成摆设, 存在着内容不全、时效性差等问题, 三是群众对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不是很高, 认为制度定了, 办法有了, 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变成“形式来了一阵风, 形式过后没人问”的状况。四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视不够。

3 新时期依安县村级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3.1 深化认识, 明确民主管理在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中重要地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重任, 而且严格界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五句话、二十字”的建设标准。“管理民主”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足以表明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地位。第一, 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高度的民主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特征, 没有管理上的民主, 新农村的实质和内容都是不完整的。第二, 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在新农村建设中仅注意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而忽视管理民主, 或者仅注重发展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忽视生产关系调整和农村政策的落实, 就必须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即使生产发展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无法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三, 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民主管理属生产关系范畴。其主要功能是有效调动农民群众的内在积极性, 调动蕴含在人民中的巨大生产潜能。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予, 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根本不可能的。

3.2 创新机制, 不断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的形式、内容和举措

3.2.1 增加村务公开透明度, 扩大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

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农民最关心的是钱从那里来的又到那里去了, 村里的资产都卖给谁了, 怎么卖的, 卖的钱都干啥用了。因此村务公开的核心内容是财务公开。我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农民意愿, 增加村务公开透明度。消除“不想公开、不愿公开、没啥公开”的错误想法, 严惩“假公开、半公开、不公开”的不法行为。改革公开内容。除法定必须公开的内容外, 要因地制宜地把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务及时公开。

3.2.2 完善“村财民理乡代管”体制, 保证农民群众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权。

依安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全县148个村全部实行了“村财民理乡代管”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 是在坚持集体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 村里设民主理财小组, 乡镇农经部门设立“村级财务核算委托代理中心”, 由乡镇经管站代理村级财务核算, 村里实行报帐制。这项制度的实施, 减少了村级财会人员, 节约了村级经费支出, 杜绝了一些损失浪费的现象。但具体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个别乡镇领导代为审批村级财务, 剥夺了村级组织的审批权, 扼杀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一些有效债权不能及时回收;乡镇财政所高村级收入帐户, 乡镇经管站设村级支出账户, 致使农经部门设立的村级财务核算中心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一些村干部感到报账制花钱不方便, 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和变卖收入公款私存, 坐收坐支, 造成一部分村集体资金体外循环, 出现了“小金库”、“两套帐”;个别村的村民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民主理财小组的公章在“老三位”手中掌握, 随便盖章, 等等。

3.2.3 坚持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

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是村级组织的最高权利机关, 是农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有效组织形式。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是党在农村确定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党“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村民代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议事不规范、表决无记录、作用发挥不好等问题。

3.3 加强领导, 确保村级民主管理取得实效

3.3.1 建立村级民主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村级民主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担任, 成员由组织部、人大农林委、民政局、监察局、税改办、农委、农经总站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的办公室设在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具体负责全县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情况综合、协调督导和目标考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负起责任。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形成层层负责,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已将民主管理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

3.3.2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

村级班子是民主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决定着民主管理的成败。因此, 一是配齐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用好的作风选人, 选作风好的人。具备条件的地方, 提倡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支部书记的选拔, 除了按着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外, 要进一步拓宽选人范围。可以选派乡干部特别是乡镇后备干部到村里任职,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练和考验, 担任支部书记。二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两委”班子议事规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 防止个人专权。三是加强对村级班子成员的培训。采取集中或分散培训的形式, 对村级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使他们知法律、懂政策、会管理、善服务, 不断的提高他们民主管理的意识、本领和能力。

3.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

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2003年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并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国林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着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林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把绿色江苏建设作为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下发了《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进行深入部署和推动。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就林业工作多次调研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中央和我省提出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决策部署,加大林业工作力度,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至200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5.8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85%,实现了这两项指标连续五年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林业产业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实现林业总产值达716亿元,由“九五”期末居全国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5位,以占全国0.7%的林地,实现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去年我省木材加工业总产值已达460亿元,林木种苗业产值118亿元,森林旅游业产值10亿元,竹业产值7亿元。全省人造板产量达1389万立方米,占全国人造板总产量的20%。绿色江苏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应予充分肯定。

推进林业产业化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几年我们始终抓住不放,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2005年7月,我们在宿迁市召开了全省林业产业化现场观摩会,进行专题部署,强调要把绿化和富民结合起来、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上,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2006年10月,我们到南京市和省林科院进行调研,根据各地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产业强林、改革活林、科教兴林、依法治林、政策扶林”的要求。今年春节后,我们在连云港、徐州市召开全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现场会,看到清淤疏浚后的河道两岸都可以种树植绿,空间非常大,提出了要打造“清水通道”、建设绿色通道,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在随后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护生态林、多栽“摇钱树”、力推产业化、奏响富民曲。要抓住河道疏浚整治这个机遇,以地养林、以林护岸、兴林富民。提出这些工作部署和要求,是因为我们深深感到:发展林业要尊重农民的价值取向、尊重市场法则、尊重林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完全可以做到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普遍拥护,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省发展林业产业要继续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推进林业产业化为着力点不动摇,坚持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多方效益一起上为目标不动摇。

林产品加工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林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已经成为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劲推动力,是提升林业产业层次、推进林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对于我省综合利用、深度开发林业资源,开辟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途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一是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空间。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对林产品进行系统、合理、深度开发利用一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林业研究的重点。大量的林产品,经过精深加工能提供多种高附加值精细产品,可以广泛应用干化工、轻工、电子、机械、石油、军工、环境保护和食品等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可再生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倍受人们青睐。许多林产品资源中还合有保健、治疗疾病等方面的有效成分。有的是已知的,有的还是未知的。研究开发这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功能活性,不仅能够极大地延长加粗产业链条,而且将对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可以做大文章。

二是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我省具有丰富的资源。我省纤维类资源丰富,包括树木枝丫、芦苇、农作物秸秆等在内的纤维类资源总量超过500073吨。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林面积42万亩,药用植物1000多种。以银杏资源为例,我国银杏资源占世界的70%,而江苏又占全国的60%以上。目前,全省银杏成片林总面积60万亩,白果年产量1.6万吨,干青叶年产量1.2万吨。在全省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现场会上,我们看到溧水县进入受益期的栀子面积就有2万亩,年产鲜果约1万吨。这些都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我省具有良好的条件。江苏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开发力量雄厚,专业从事林产品加工领域研究的单位有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植物所、江苏野生植物研究院等。近年来随着林产品加工向生物质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展,我省其它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进入了林产品加工研发领域。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加工方面都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有的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显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这些为我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我们还要看到,林产品加工可以将林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材料、化学品等,化腐朽为物宝,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有效形式。利用盐碱地、沿海滩涂以及荒山荒坡荒地种植原料林,建立林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不与粮食争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林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我省林业产业化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做大做强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适应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加快由资源型向加工型、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一)要提高认识,强化宣传。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朝阳产业。对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推进林业产业化,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适应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取向,是打造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增殖、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从这次活动展示和发布的成果中,大家可以看到林业产业化有多么广阔的

发展前景。我们要深化对林业产业化的认识,多宣传报道、多展示推介,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农民了解林产品加工业的市场需求、科技成果、发展潜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这个产业。要抓一批企业、科研院所和基地建设的典型,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和推进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要搞好规划,细化措施。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是林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打造林业产业强省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高效林产品加工业为方向,制定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现在规划已经有了,就要很好地细化、很好地落实。要研究制订有利于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这里我还要突出强调,要把好环保这道关口,林产品加工企业的“三废”排放要经过无害化处理,符合环保标准,防止产生污染。

(三)要创新科技,转化成果。要充分发挥我省林产品加工研发科技力量雄厚这一优势,密切产学研联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林产品加工技术升级。要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林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研究自己的核心技术。根据我省实际,要着力研究开发以杨树为主的木材产品剩余物、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出替代能源、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科技对林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要在林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材料,低能耗、高效率技术,生物质能利用设备、环保设备及自动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要培育资源,优化配置。要利用我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较好这一优势,培育出适合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林特资源。重点建设以杨树为主体的速生丰产林和以银杏、红豆杉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要加强省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开放型发展道路。要打造林产品加工的江苏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和竞争。

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推进林业产业化,大有前途,大有作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又好又快地推进林业产业化,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做出应有的贡献!

4.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378更新时间:

2006-09-08

2006年3月9日 江苏省委省政府 苏发[2006]1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省“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迫切要求。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现就我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统筹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产业互补联动、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充分发挥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发挥城市企业在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推进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把实施短平快增收项目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大名牌农产品培育力度。加快推进黄河故道、丘陵山区开发,努力提高沿海滩涂、高沙土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力度。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扎实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省科技三项经费3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各地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比重不低于30%,其它科技资金也应提高对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着力抓好外向农业,切实推进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序推动农业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到境外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水平。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全省高效农业规模扩大3—5%,畜牧水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改善145万亩农田基础设施。

3.放手发展农村民营经济。贯彻落实“六放”方针,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领域外,民营经济都可以平等进入。加快建立以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法律咨询、技术支持、产权交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地方成立返乡农民、复转军人等创业贷款担保机构。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新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2006年,全省新创办农村民营企业6万家。

4.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农村新办工业企业一律进入工业规划区。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原工业企业,应采取措施逐步向工业规划区集中,其新厂房用地允许按规定以原厂房用地进行置换。完善农村工业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工业项目和企业集中建设,提高工业集中率、资产利税率、污染达标排放率、单位能耗产出率和就业率。省乡镇工业产业集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集中区进行标准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全省力争形成100个产出30亿元左右的工业集中区;乡镇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45%。

5.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为农服务流通网络。加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业态,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大型连锁企业和加工企业等发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现代流通业。大力推进“千镇万村市场工程”,2006年力争建设4000家乡村连锁农家店。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加强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加大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扶持建设一批融供应优质苗种、渔药饲料、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渔业专业服务组织。以农机跨区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为内容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到201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创新农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参与农技推广。

二、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6.编制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村的数量、布局,到2006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镇村布局规划。做好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全面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对重点中心镇建设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增强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继续稳步推进乡(镇)村合并、撤村设居,注意保留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村名镇。对规模较大、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农村集中居住村规划设计,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十一五”期间,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在全省规划建设10000个农村居住示范点,2006年着力规划建设1000个示范点。

7.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土地治理开发潜力和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科学测算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要,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各项用地指标,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坚持镇村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一致。

8.完善城市建设思路和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建设“民工公寓”试点,为进城农民提供廉租房。把为进城农民服务的质量作为考核、评价城市工作的重要指标。

9.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健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专职机构,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向乡(镇)村延伸。实行城乡规划的集中归口管理和指导,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无规划不决策、不供地、不投入,确保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全面覆盖。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加强规划建设审批管理,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

三、坚持内转外输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10.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列为政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及网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强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镇镇通”工程。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定期统计分析和公布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返乡创业相结合,继续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

1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持全民培训、重点培训、分层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200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创业培训10万人。全省农村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力争全员接受技能培训。对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省里适当提高培训补助标准。

12.密切区域劳务协作。继续实行苏南苏北劳务输出(输入)对口挂钩协作目标责任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信息网建设,重点引导和促进用人单位、培训机构、服务组织之间的对接。鼓励职业介绍机构联合农村职业培训基地,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服务联合体。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政府购买保安、保绿、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提供给当地的失地失业农民以及对口帮扶地区的困难农民。

13.改善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加快并促进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环境,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其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抓好农民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问题的专项治理。做好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进城就业农民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工作,制定在地区间流动就业相互衔接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为进城务工农民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政策。省财政继续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接纳人数较多、工作做得较好的市县修缮校舍、购置设备和培训师资。开展优秀务工农民和返乡创业人员的评选表彰活动,建立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

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4.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同时,允许一些地区采取“留用地”的办法,将一定比例的征收土地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过渡、衔接工作。

15.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力度。2006年省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从15元提高到30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并逐步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型,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2006年基本完成苏北地区卫生院设备更新任务。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培训,有条件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大力开展“卫生支农”活动,组织县以上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定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

16.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各类企业单位职工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暂不具备条件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要先纳入农村养老保险,积极探索构建农保和城保之间转换的通道,基本建立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苏南、苏中、苏北分类指导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省大部分地区到2010年力争基本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标准,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参保比例,对农村贫困户,要逐步建立财政补贴制度。有条件地区逐步实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17.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有条件地区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从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提取福利彩票公益金(不低于10%)等多渠道入手,完善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团体、个人捐赠或捐助。做好农村“五保户”工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2006年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敬老院建设,确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10个百分点。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家庭给予社会救助。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8.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搞好确定保留镇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重点圩区治理、灌区节水改造、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立并逐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快推动农村危桥和小型灌排泵站改造。利用冬春季节对全省村内河塘进行一次集中清淤疏浚,完成1亿方清淤疏浚任务,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苏北、苏中薄弱地区实行补助。按照“谁投资、谁收益”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多种形式兴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村居住点。2006年全省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十一五”期间达到4万公里。加快行政村通公交车步伐,力争2010年全省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

19.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进“六清六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探索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开展生态农业县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遏制秸秆焚烧,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从2006年起,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结合建设沼气池,积极推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积极探索“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办法,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处理。开展全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编制区域性土壤综合利用规划,对受污染的土壤组织生态修复。注重农村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江苏”,确保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

20.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06年起,在全省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积极发展学前3年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进行定点、定期支教,支教期间待遇从优。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区域供水步伐,严格保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农村老水厂及管网的综合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民饮用水安全卫生状况。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1.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条件,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制度。加快与户籍管理有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军转安置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改革。

22.深化土地征使用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收权和征收范围,进一步完善征收程序。继续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房地产项目除外)。鼓励开展村庄整理,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通过村庄整理净增加的耕地面积可以按照规定核定为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全部留给所在县(市、区)使用,使用该指标进行农用地转用后,土地有偿产生的纯收益,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土地复垦整理,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按规定折抵为建设用地指标,折抵指标由省统筹,可以跨地区有偿使用,实现区域之间资金与资源的优势互补。

23.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高度重视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建立还债准备金制度,逐步增强偿债能力。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排农村公益事业项目,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安排配套资金。深化国有农场的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2006年,全省全面推进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办法。

2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个合作”。大力发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注册登记、税费优惠、经营范围、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县以上财政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于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的合作经济组织,县以上财政要给予重点扶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条件的逐步向股份有限公司过渡。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多形式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5.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进一步落实已有的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苏发 2005 10号)的贯彻实施,继续大力推进“四项转移”,加快经济薄弱地区振兴步伐。加大对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106万户、310万贫困人口的扶持,实行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和产业化带动扶贫,重点搞好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乡村通电和通信、人畜安全饮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清洁能源等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黄桥、茅山老区的扶持力度。

26.组织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在继续坚持“五方挂钩”帮扶的基础上,完善扶贫工作方式,整合扶贫开发资源,组织实施“整村推进”计划。自2006年起,从苏南对口帮扶县(市、区)和省、市、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村帮扶,将干部锻炼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能的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实行开发式帮扶,落实对特困和大龄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确保每户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都有1名以上的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逐年增加扶贫小额贷款规模,2006年贷款规模达到6亿元。省、市、县(市、区)要把扶贫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27.探索产业化扶贫路子。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机制,帮助经济薄弱地区招商引资,积极引导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薄弱地区转移。鼓励苏南县(市、区)到苏北对口县(市、区)建立产业转移带动园区,引导苏南企业到苏北投资兴业。组织开展“一企带一村”活动,动员城市相关企业以产业为纽带,与经济薄弱村进行一对一的挂钩合作。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都要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订立农产品生产合同。培育和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

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增加农村资金投入

28.增加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县以上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省财政2006年对“三农”的投入增加30亿元以上。完善省市县财税分成体制,加强县级财源建设,加大对乡村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用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9.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组织体系,加大县级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力度,创造条件组建江苏农村合作银行。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办法,鼓励邮政储蓄存款、农业发展银行的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购买县(市)农村信用联社的协议存款。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金、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村引资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加大农业直接融资力度,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境内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创造条件。

30.加强涉农收费监管。认真落实各项禁止向农民乱收费的政策规定,对涉农收费进行全面清理,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增设涉农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切实加强涉农经营性服务项目的收费管理,严格控制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坚持并不断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执法监督检查。

九、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组织实施“千村示范、千村帮扶”工程。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同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农民知识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进程,全省力争到2010年有1000个村达到“八化”要求。对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要以扶持项目为载体,加大帮扶力度,力争到2010年左右,努力达到有“双强”班子、科学规划、高效农田、特色产业、配套设施、保障机制、整洁村容、文明村风的“八有”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集约资源,促进发展;政府扶持,群众自愿;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创新机制,形成合力”的原则。

3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推进农村党建“三级联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增强他们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省、市、县党政机关到村帮扶的干部,要切实加强指导、管理和锻炼,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强阵地建设,切实解决部分村无村部和党员活动场所的问题。

33.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坚持依法自治,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继续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群众运用法律解决矛盾、维护权益的能力,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水平。深化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农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和“平安家园”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3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文化站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无房文化站和面积低于500平方米的文化站给予扶持。鼓励创作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举办全省农民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实施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组织开展“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评选活动,加强对农村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切实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5.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全面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大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因地制宜地开展“文明家庭奖”、“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他们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发挥社区教育载体作用,扎实抓好农村科普工作,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既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实用生产加工技术,又培养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大批农民向科技能手、经纪人、企业家转变,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5.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研报告 篇五

三个差距就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共同富裕就是:解决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利用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时间,我通过走亲戚了解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和西沱镇的某几个村。和亲戚朋友就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座谈,和一些乡镇和村组干部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也引发了我的联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确实带给了农村很大的改革和发展。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农村变化较大较好的方面

(一)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比过去大大提高

在我了解到的人群当中,他们绝大部分都知道今年市里取消了农业税,知道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如两减免三补贴等,但对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政策不很清楚。对中央决定5年解决通乡通村公路的政策比较了解,积极性很高。今年的路大多比以前要烂,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都在拓宽路基,争取尽早通过公路部门的验收,进入水泥路面的铺设。

(二)农民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很高,积极性也高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的那些年村里人是没有修马路的积极性的,直到当他们了解政府花大笔经费修建村级公路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必然性。王场镇秦家村新联组的村民原来离最近的一条马路也要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今年就大不一样了。大家积极出钱出力修村级公路,家家户户都买上了摩托车,上街购物可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据村民反应,他们还希望修水利,搞农网改造,有的村民甚至调侃说城里人的日子都没他们过得自在呢,不少城里的人

1也说老后要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大力发展自己家乡的事业。他们也更比以前爱回老家了,开上自家的小轿车,不住地称赞如今政府带给农村老家的好福利。

(三)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如今的农村家庭设备还真是不一样了,就拿我奶奶家来说,彩电有了,座机手机有了,冰箱,电磁炉,烤火炉也有了。村里还号召修建了沼气池,做饭可以不用上山砍柴了,因为通了公路,沼气满足不了的时候可以用液化气,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大部分家庭都买了电脑,人人都有自己的手机,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甚至村里面富一点的年轻人还有自己的小轿车,到镇上上班的机会也增多了。

二、农村中存在的不好的方面

(一)计划生育有松弛的现象

听舅舅说,很多家庭都是生两个甚至三个,而且很多第一胎是男孩。问他们怎么能够生下来的,原因有三:一是外出打工,躲着生;二是搞假证明,骗着生,但现在越来越难了;三是舍得钱,交了罚款生。由于现在城市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很严格,外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假的计划生育证明。由于乡镇将干部工资福利与所收上交款挂钩,在取消农业税和提留款,不准收陈欠的情况下,加上原来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国土清理随着土地审批权的上收而取消,乡镇干部只有计划生育罚款一条路了。因此,一些地方的干部争着对同一对象罚款,你罚一千,我就只要八百。存在放水养鱼或明里暗里鼓励生的现象。

(二)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缺乏安全常识教育

由于许多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留下了老人小孩在家里。一些不法分子选择了到农村以老年人当欺诈对象。将一些不合格的商品推销给他们,或是利用赶集的时候采取一些手段骗钱,甚至还有少许的偷盗行为。老人小孩缺乏消防安全知识,记得夏天回老家的时候,由于电力供应不足,空调是不是要跳闸,奶奶拿着一块木头卡在闸刀开关下面,说这样就不会跳闸了,我马上告诉她这样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会引起严重的火灾,奶奶都听呆了,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三)“拉帮结派”集结势力现象严重

村里人喜欢以姓氏拉帮结派,攀比哪个家族实力强大,对姓氏不同的家族之中存在某些隐形矛盾和自然矛盾,极其不利于互帮互助,影响村民的团结。尽管村上干部说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但是家族势力思想根深蒂固,一到关键问题上就体现出来了。

三、对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实施的建议

(一)政府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的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二)农村基础设施应该进一步完善、提高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三)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

6.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6月下旬,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我们就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深入到东宝区漳河镇、钟祥市长寿镇、沙洋县后港镇、京山县雁门口镇,分别组织召开了4次村党支部书记座谈会(有24个党支部书记参会),走访了8个村、问卷调查116户。调查了解到,当前新农村建设已深入人心,群众积极性很高,试点工作有序进行,但面临的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走访了8个村,村平有村民小组9个,有村干部5人。村平人口1650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21.4%。人均耕地面积2.85亩,其中水田1.92亩,旱地0.16亩,林地0.65亩,园地0.1亩,渔业养殖面积0.12亩。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53.6%。负债村占87.5%,负债村村平负债114.5万元,债务来源有三:一是村集体办厂、办学借贷款约占70%,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借贷款约占20%,三是欠个人借款约占10%。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态势。今年以来,各级基层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乡、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后港镇黎坪村还将市委组织部、市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合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手册》发放至每个农民手中,并对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进行讲解。三是各地试点工作纷纷开展,新农村建设有了良好开端。根据市委 “一号文件”,全市开展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新村建设试点,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各试点乡镇均选定了2个试点村,村里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村民小组作为试点。

(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有98%的农民知道和关心新农村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79%的农民表示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67%的农民表示新农村建设需要自己尽义务和出力时将无条件接受;70%的农民对发展当前家庭经济充满了希望和信心;79%的农民表示支持家人外出经商或打工以增加收入,75%的农民希望品牌超市进农村以改善农村购物环境;80%的农民表示如果新建住宅,愿意搬迁至集中建房的规划区中去;89%的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齐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肯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会事业发展等上面给政策,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民目前问的最多的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80%的农户认为:“将来村里统一盖新房,现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因而“想盖不敢盖”、“等着村里统一盖”,“盼着上面拿钱盖”。三是畏难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直接受益的群众热情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民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四怕”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怕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该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计划。五是消极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有的人认为,从1949年解放到现在快60年了,农村还是这么落后,晓得何年何月才能建成新农村。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广大农民所期盼解决的。

(一)用水难。一是饮用水问题。由于村民居住分散,无法集中供水,条件稍好的家庭有自己的专用水井,条件较差的只能依靠水塘堰取水,蓄水量小,水质差,稍遇干旱,农户就要到数公里外拖水度日。同时,部分堰塘水源浑浊变质,原水细菌总数和大肠肝菌严重超标,人畜饮水极不安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的农户尚未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35%的农户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地方是饮用水不达标。调查中发现,个别乡镇的集镇生活饮水也存在很大困难。京山县雁门口集镇现有居民2400户、9000多人,每天需生活用水2000吨,而目前水厂日供水量仅800吨,加之原取水点周冲水库无水可取,集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目前该镇已自筹资金70万元,正抓紧改建水厂,另辟水源,但尚缺资金80万元。二是灌溉用水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长期以来,国家、集体对农业水利投入不够,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民维修改造能力有限,每到用水高峰季节,农民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

(二)筹资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0%的农户认为“党的政策好,就是缺资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保证。一是村级债务重,化解难。2005年底,全市1551个村中负债村达1449个,占93%,累计负债9.07亿元,村平58万元。全市仅有无债村102个。所调查的8个村中有7个负债,村平超过百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全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按最高限额)仅288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全市计划“十一五”完成通村四级公路3833公里,按每公里20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7666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一半,资金缺口3亿多元。三是地方资金配套的压力大。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如乡村公路建设等,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实施缓慢,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四是信用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除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商业银行在农业农村放贷很少。

(三)专业服务组织弱。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程度不高,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没有形成,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问卷调查表明,关于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25%的认为是城市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关于种、养、加工,60%最担心的是市场价格不稳,23%最担心的是技术不过关,17%最担心的是打不开销路;关于农产品销售途径,75%认为是通过专业协会组织最好。

(四)村容村貌较差。一是村庄建设规划差,“散、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对村庄建设缺乏有效规划指导,大多数村庄布局分散,集镇“长蛇布阵”、村庄“天女散花”、民房“横七竖八”,村庄建设杂乱无章,总体上还处于无序状态,有新房无新貌、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村庄环境差,“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存在卫生不洁、河水不清等问题,垃圾随意倾倒、家畜家禽散养、人畜混居较为普遍。问卷调查中,28%的农户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是卫生条件差,30%的农户最不满的是村镇规划不合理。

(五)村组干部及农民素质亟待提高。村民小组精简以后,村干部培养缺乏载体。有些村干部从农民直接选为村干部,有的直接当选村“两委”主职,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缺乏群众工作经验。问卷调查表明,关于加强农村基础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43%的认为是选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19%的认为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另外,农村年纪轻、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民大都“孔雀东南飞”,到沿海城市打工或迁到本地城镇,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文化程度偏低。据沙洋县农办统计,现在的沙洋农村,除儿童、学生外,人口平均年龄为46.1岁,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2%。由于年龄老化,文化基础差,接受新知识慢,一些新技术的传播与普及比较困难。同时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小富即安,认为祖祖辈辈留下的几亩山、几分地能过日子,加之自己年岁已大,混一天算一天,不饿死就够了。另外,农民不良习气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抹牌赌牌较为盛行。农民致富难导致农民投机心理重,有的企图靠赌博一夜暴富。2005年,沙洋县沙洋镇卷桥居委会(原卷桥村与林咀村合并成立)的一个组,60户居民中有59户参加“六合彩”,共输掉现金30万元。这次问卷调查表明,34%的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目前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又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也不能按部就班,搞老一套,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精心谋划,认真组织,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为先,坚持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关键。这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有“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离开了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村组干部和群众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调查的几个村,凡是生产发展、农民收入较高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推进顺利,反之则差些。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抓上去,才能为农村全面繁荣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开发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转”,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二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除了惠农政策外,也主要靠劳务经济支撑。目前,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巨大。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数量仍多,有30多万劳力有待转移;另一方面,已转移的劳动力素质低,多从事重体力、低收入工作,提高素质的潜力很大。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扭在一起抓,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开辟增收门路。三是稳定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坚持稳定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三补”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以民为本,坚持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关键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关键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我们所调查的几个村,绝大部分村的通村公路已经建成,通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村组之间、组组之间的道路以及入户的道路仍然很差,农民迫切希望得到改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村组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好路基,一方面各级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制订以奖代补政策,搞好路面硬化。二是着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问题。重点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多方筹措资金,改造老化失修的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又要搞好末级渠系清淤、硬化,提高用水系数。要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血防灭螺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同时,要完善水利灌溉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两部制”水价,丰水年景保证水管单位正常运行,干旱年景保证农田灌溉用水不受影响,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大力发展以村、组为单位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或者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按照水系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受益。三是着力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既要解决部分地区水源缺乏问题,又要解决好部分地区水源污染问题。要摸清底数,做好规划,抓紧实施,争取“十一五”时期有大的突破。对于城镇附近的村和居住比较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可延伸城镇自来水管网,让农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对于山区、丘陵缺水源且居住分散的地方,采取建水窖、打水井、挖塘堰等办法,储备水源;对于水源污染严重的地方,要加大治污力度,水库禁止投肥养殖;对于血吸虫疫区,要在加大灭螺力度同时,寻找清洁水源。四是着力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鼓励城镇医院到农村设立医疗网点,改善医疗条件,方便农民就医。尽早将东宝、掇刀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围,让合作医疗的阳光普照全市农民。五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第一车间”组织好、建设好,与“第二车间”或流通环节实现良性“对接”。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特别要健全二者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创新多样化形式,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要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地使农民得到实惠。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资本化发展之路,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探索,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利益联结,建立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自力为主,坚持把花钱少、见效快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

各地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从一些花钱少或不花钱就能办,并且见效快的事情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搞好村庄治理,建生态农居。加快以“一建三改”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步伐,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搞好庭院绿化,改变污水乱泼、柴草乱堆、牲畜乱放的陋习,改善生活环境。二是抓好“平安村”创建,建和谐新村。引导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组成民事纠纷调解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及时排查调处农村的各种矛盾纠纷。加强农村治安管理,依法打击偷盗、赌博等刑事犯罪和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三是抓好文明创建,建文明新村。广泛开展“文明村(湾)”、“文明家庭”、“文明农民”创建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四)统筹为要,坚持把农村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来抓

1、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城乡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而规划是这项工程的龙头和先导,也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上,要按照“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搞好整体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在规划的制定中,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二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三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谋划,科学规划,到村到户,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与村镇土地用地规划衔接起来,科学编制规划,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四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既要突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打造,又要兼顾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及文化卫生建设。切不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讲形象,不求内容和实质。新农村规划制定后,只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定能取得实效。

2、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建设新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根本的问题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要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资源,捆绑培训资金,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二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的年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大都不会回到农村,只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学生,才是新农村建设栋梁之材。要制订激励政策,让每个中考、高考落榜学生免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今后农村技能型、创业型农民。四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党的政策、先进文化、致富信息、科普知识、法律法规“五进农家”活动,多形式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7.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七

同志们:

今天, 我们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全国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现场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散装水泥工作会议及《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精神, 全面总结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成果, 交流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 研究全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散装水泥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面, 我结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中央提出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到相当比重。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推动城镇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对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农村水泥使用一直以袋装为主,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是落后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映。加快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 既可以节约大量包装用纸、减少大量水泥损失, 又能保证建设质量、减少粉尘排放、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增加337.53万吨) , 可节约标准煤7.76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3.39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16万吨, 产生综合经济效益15.2亿元。

(三) 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是提高我国散装水泥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

从全国水泥消费结构看, 农村水泥消费占全国总量的40%, 但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仅占全国散装水泥总量的17.7%。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我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 对提高散装率总体水平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各地散装水泥办公室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精神, 因地制宜, 创新发展,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 积极推进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便利, 努力开拓农村“发散”工作的新局面。具体体现在:

(一) 散装水泥推广, 取得有效进展

2008年全国农村销售散装水泥1.07亿吨。截止到今年上半年,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达到5088家, 比上年末增加370家, 增长7.84%, 销售散装水泥5335.11万吨, 同比增加400.19万吨, 增长8.11%, 销售量已达到上年全年销售量的58.47%;拥有固定罐4215个, 容量48.78万吨, 比去年末增加475个, 增长12.7%;拥有移动罐28 547个, 容量74.47万吨, 比去年末增加2419个, 增长9.25%;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6666.74万吨 (包括农村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散装水泥使用量) , 同比增加1657.63万吨, 增长33.09%。上半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已达到去年全年使用量的62.04%。其中同比增长量较多的省是:山东省535.97万吨、江西省147.2万吨、湖南省138.08万吨, 分别增长128.67%、250.89%和222.74%。

(二) 强调因地制宜, 多种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 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 发展散装水泥的途径和方式与城市有着根本的差别。多年来,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 通过逐步摸索, 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散装水泥推广模式。如山东省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对水泥需求的变化, 在培育和推广水泥生产企业向集中建房农户和水泥供应点直销模式的基础上, 又在水泥制品用散、农村预拌混凝土推广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同时加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建档管理, 并与质监部门联合整治假冒伪劣产品流通, 有效地杜绝了散装水泥二次包装批量销售的问题。江苏省紧盯农村发散、用散工作不放松, 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工作方法上求突破, 夯实各项工作基础;在推广机制模式上下功夫, 确保农村推散长效化, 在惠农便民上做文章, 让农民在用散方面得实惠, 而且将培育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工作作为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评定工作, 以点带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省借助《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出台的东风, 推动县级政策法规出台, 同时将工作重点由中心城市转向县城镇乡, 在逐步健全县级散办职能的基础上, 对县级散装水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过建立人口密集乡镇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点来促进农村散装水泥的推广, 并对销售量达标的网点予以资金补贴, 激励了销售商的积极性。河南省坚持宣传先行、政策先行、试点先行的工作原则, 切实增强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识, 采取措施规范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把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和联合国授予的“长寿之乡”联系起来, 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推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方面开拓创新,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我们将他们的做法编辑成会议交流材料, 供同志们学习借鉴。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注重发挥实效

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上, 一些地区根据本地散装水泥发展的实际情况, 把专项资金作为引导性资金, 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投向农村散装水泥物流体系的薄弱环节, 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如浙江省江山市、平湖市将80%以上的专项资金投入到散装水泥设施建设中, 使全市散装水泥生产、运输、使用综合配套能力达到70%以上。

(四) 促进科技创新, 提高技术水平

一些地区开展了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参与、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的技术创新, 围绕解决影响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薄弱环节, 引导企业进行散装水泥设施装备技术改造, 研发和改进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散装水泥物流技术设备, 使散装水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了农村散装水泥综合配套供应能力。

(五) 加强宣传推动, 营造发展氛围

为改变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使用袋装水泥的旧观念, 各地散装水泥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各种机会向农民宣传散装水泥的重要意义, 通过编撰农村使用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材料、播放宣传片等, 使农民逐步了解使用散装水泥的好处, 并逐步从被动使用到自觉使用, 营造了使用散装水泥既方便又实惠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 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在各级政府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效, 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农村推散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 与在座的同志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这里, 我代表商务部, 向工作在全国散装水泥推广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对你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三、发展农村散装水泥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以及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 水泥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 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空间巨大, 为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目前全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 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发展还不相适应。目前水泥使用量约占全国40%的农村, 大部分地区仍是以袋装水泥为主。2008年全国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占全国散装水泥使用总量的17.7%, 散装水泥使用率为32%;全国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为6.78亿立方米, 农村仅为0.8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总量的11.8%;农村预拌砂浆则基本没有应用。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 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认识不足

一些地区的散装水泥办公室对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认识不足, 缺乏信心, 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畏难情绪。一些散办的领导仍然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 认为农村推散工作路长面广, 精力和物力投入大, 短期难以抓出成效。认识的差距造成一些地区农村散装水泥工作至今尚未实质性启动, 还有一些地区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流于形式, 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 往往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态, 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县级散装水泥机构是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组织保障, 承担着指导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职能, 这一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水泥散装化的发展步伐。目前, 全国多数省份县级散装水泥机构不健全, 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开展县级散装水泥工作的力度差异很大, 推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政策没有延伸至农村。

(三)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供应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供应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瓶颈, 由于缺乏对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无法满足农村巨大的散装水泥需求, 使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脚步缓慢。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总量较少,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有部分地区, 由于散办等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监管服务体系, 使农村销售网点处于任意建点、自由经营、缺乏监督的状态, 致使销售网点建设缺乏规范化指导, 难以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四)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设施、设备薄弱

目前, 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的发展仍缺乏适合农村使用特点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技术设备, 而且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 散装水泥物流配套体系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满足多数农户使用散装水泥的需求, 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没有配备完备的储存罐、流动罐、专用计量装置、专用运输车等, 销售网点的配套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

(五)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加大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装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是加快农村推散进程的重要条件。由于多种原因,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对农村发散工作的投入较少, 远不能满足目前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要求。

四、发展农村散装水泥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水泥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 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的使用率。今明两年我们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近期目标是, 在借鉴、发挥农村推散典型示范作用的基础上, 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全面展开;农村推散政策逐步完善, 推散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站点建设趋于合理, 农村推散网络初步形成;确保每年本地区农村水泥散装率增长高于全国和本地区水泥散装率的增长水平。

为实现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目标, 应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提高认识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和散办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推散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将农村推散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要深入研究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特点, 认真总结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先进经验, 探讨适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模式, 为农民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制定本地农村推散整体发展规划, 要做到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政策上逐步向农村倾斜, 加强对水泥预制生产企业、小城镇建设以及工矿企业、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中散装水泥应用的推广和监管。要强化对农村散装水泥的行政管理职能, 充实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力量配备, 加强县级散装水泥机构建设。

(二) 加快设施建设, 创新发展模式

建立广泛的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络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重要途径,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必要条件。要加快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建设,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 特别要注重开发适合农村分散用户使用的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相对集中的地区, 可从建立中小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预拌混凝土入手提升农村建筑施工文明水平, 逐步实行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为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可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场的方式,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积极探索其他符合本地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模式和做法。

(三) 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 使在农村推散方面的投入占到专项资金支出的主要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要将专项资金的50%以上用于农村推散工作;其他地区 (主要指散办是自收自支单位) 也要将专项资金30%以上用于农村推散工作。要组织专项资金对试点、示范项目进行扶持和培育;要加强对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同时, 还要尽力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一些省市在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散装水泥网络建设方面已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努力争取。

(四) 发挥示范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要在总结各地开展的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和“试点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 逐步推广。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地开拓和培育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一些省市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各地可以进行交流和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 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宣传工作。宣传使用散装水泥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农民认识到使用散装水泥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 而且可以节省建筑成本, 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和好处, 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 努力做好散装水泥推广的全面工作:一是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制定散装水泥发展“十二五”规划, 做好散装水泥统计、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城市“禁现”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将有关“禁现”的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研制, 努力提高预拌砂浆的质量和性能,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强立法工作, 加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散装水泥行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四是加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 加大支持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五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争取将各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全额拨款单位, 解决专项资金养人问题和散装水泥队伍建设的后顾之忧;加强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散装水泥系统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同志们, 刚才姜副部长在对本次会议的贺信中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农村散装水泥工作要取得突破, 全国散装水泥工作要再上新台阶, 需要我们散装水泥战线的干部职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积极开拓进取, 加倍努力工作, 为发展散装水泥事业, 为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实观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8.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无疑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重要探索。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一次面临挑战。如何建设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思考意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发展的问题

政府为解决内需不足和缓解城乡与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总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加快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口落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并没有相应地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城镇化速度尚没有达到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作用。

1.2城乡二元制度矛盾

近年来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国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但城乡积累的制度矛盾依然尖锐。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农民上访事件中80%与土地问题有关。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生态环境方面,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1.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两千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五千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农民工流动就业中也有贫困问题。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意见

2.1切实加强乡村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2.2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3完善支农惠农机制

我们应着眼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支农投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明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专项基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例和标准,进一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着眼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新机制;着眼于发挥全社会的帮扶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机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4重点发展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弱点在农业。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要坚定不移的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工作思路,实施农村工业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二是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四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間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五是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六要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七是要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2.5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也不能单纯依赖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必须要从全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打破单一的从城市或农村角度考虑的思维习惯,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项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就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努力带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J].新农村,2011,08.

上一篇:机修钳工高级工试题下一篇:初中生机器人竞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