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2024-10-11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精选9篇)

1.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团日活动总结

一、活动情况

本次团日活动是由我们班级的班长主要负责,心理委员从旁辅助,班长负责制作ppt,和主持本次的团日活动。由生活委员置办所需的物品,比如:零食薯片,游戏道具。团支书和一些人员进行拍照摄影。

班长还特地做了专属于我们自己班级的抽名机,这也让一些人玩的不亦乐乎。

此次团日活动我们主要进行了三个项目。

首先,我们先进行了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这不单单是一次团日活动,更是一次和班级同学的一次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班长首先讲了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述,解说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分析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常见的问题和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典型问题的案例。

班级同学也能够认真听讲,对于讲到的一些偏激案例有一定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我们的游戏环节。

今天我们进行了两个心理小游戏,一个是大瞎话,大瞎话由一人蒙上眼睛扮“瞎子”,班长小黑开始不断的抽号。当他指向这个学号,就问“瞎子,这个行?”.“瞎子”如果说不行,就继续指下一个人。直到“瞎子”同意的时候,被指的那个人就是被游戏选中的人。“瞎子”摘下眼罩,根据每个人的表情来猜测谁被选中了,而参与的人不能告诉瞎子。当然,被选中的也可能是“瞎子”自己。瞎子要出一个大冒险或者说指定一个节目,要被选定的人去完成。该游戏的精髓就是利用表情来欺骗对手,让对手不明真相。

另一个是你有多恨我,在给定的选项里面挑选一个想让对方做的事,这不单单是考验你的善良,还有两人之间的默契。事实证明,我们班级的同学,比善有余,比恨不足,一直想的都是如何让自己和对手逃脱。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班级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爱护的美好氛围。

最后,我们用多余的时间,进行了班级才艺的排练,介于本月月底要进行优秀班级集体的评比活动,我们班级认真对待,挤出时间进行排练。

二、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班级虽然开展的是这样一个枯燥的主题班会活动,但是,我们班级的同学依旧能够在晚上出来参加本次的团日活动,这是班级每个人的责任感,附属感的体现。

团支书购买了一些比较受大家青睐的零食,使得大家的活动情绪较为高。但是购买时没有能够顾全大家,让每个人都能够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小惊喜。

以及,这次我们的活动时间安排也较为合理,能够将时间充分利用。既开展了团日活动,又能够将班级同学聚集在一起,在教室里排练节目,一举两得。

三、活动期望

我希望我们团支部下次的团日活动也能够大家积极参与,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快乐。

希望能够赋予团日活动更多的形态,能够使得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增强。

xx团支部第二次团日活动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九日

2.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二

进入大学就迎来了人生最充满激情、最丰富多彩的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开始脱离父母和家庭, 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 开始谋划和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这个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 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据调查, 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 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 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 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 久而久之, 甚至回避参与, 妨碍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 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地在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影响。越来越多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担心自己将来的工作, 从三年级就寻找就业单位, 在遇到挫折时, 又极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部分学生对金钱的过分崇拜、个人主义强化、人际关系淡漠等。另外, 由于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及各种媒体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 恋爱出现“低龄化”趋势, 使一些学生面对变化的现实, 产生了浮躁、焦虑、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

2.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 他们从小, 依赖父母照顾, 依赖老师指导, 独立生活能力差, 没受过挫折, 固执任性, 感情脆弱, 承受能力差, 情绪易大起大落, 在生活、学习、事业上稍有挫折, 心理上就产生强烈的震荡。尤其是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 缺少父爱或母爱, 或者是父母不和, 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深的创伤。

3. 学校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升入大学后, 学校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又远离了父母, 学习条件的变化, 生活习惯的变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 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 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 来自农村尤其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乡村或较为偏僻的山区的学生面对物质、精神文明较好的城市学生, 总会感到经济压力和有一种自卑感,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有障碍。在种种压力的负重下, 一些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紧张、疲乏”甚至“烦躁、压抑”的状态中, 由此引发了各种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是社会的栋梁, 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 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 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目前, 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 阻碍了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 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并取得良好效果, 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 很多大专院校, 甚至中学都已经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 可以运用心理学和有关理论及技术, 帮助他们自强自立, 提高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 或是使来访者产生某种转变;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建立心理档案, 才能做到在思想工作中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 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转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 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社团活动, 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并学会运用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消除心理困惑, 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 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 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 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充分发展个性, 改善适应能力。

5. 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从目前来看, 我国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这些教师有的学的是心理学专业、有的是医学专业、有的是思政专业或其它专业, 而且以兼职居多, 工作量大, 学习进修机会少, 专业能力比较欠缺, 有必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另外在高校中, 还应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 提高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也可以改进工作方法,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大学阶段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宣泄、转移, 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

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摘要:我国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 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 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 考试失败, 人际冲突, 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 很容易受挫折, 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大学生伤亡事件, 不难看出我们大学生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大学,心理健康,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与人生》,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章志光, 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这迫切需要各院校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个性,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各部门群策群力、从不同角度去关爱学生,通过我们的本职工作让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在人性化的工作中实现各部门、各院校的科学发展目标,颇有成效。

一、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要求大学生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各院校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最近,我院对一千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70%的学生感到有心理压力,10%以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不少学生在学习方法、人际交流、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适应、前途、理想、理财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疑虑。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活动复杂,性格不稳定,喜欢思考而不成熟,思维敏锐却常常偏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摆脱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矫正不健康心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反之,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

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辅导员都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少辅导员都是心理健康咨询师。少数人在认识上却有一个误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责任,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与其他教职工关系不大,对于齐抓共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三、我院各部门联手,齐抓共管,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教育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他们还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并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这要求大学各部门日常工作要人性化,要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1、学工处牵头,做好帮贫助困工作,让学生“长心”。贫困生常常成为学院的心理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自卑,我们努力做好促进贫困生个体发展工作,充分保证学生融入社会有信心。

(1)加强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管理,确保贫困生认证体系科学、完整。严格操作程序,切实做到 “公平、公正、公开”。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旨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整个社会的家庭财产申报体系、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高校贫困生存在认证困难的问题。在这些款项的发放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证体系,将这些资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大学生手中,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多渠道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勇于回报社会。

(2)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学院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多种岗位,并争取社会的支持。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能够解决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勤工助学金是自力更生、以劳换酬,解决了贫困生生活费用问题。我院原则上保证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所有贫困生都有岗位,并从学习、生活、工作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2、教务处负责,改进教学及管理体制,让学生“放心”。大学是因为有大师。学生学有所长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底气,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安心地进行专业学习、信心十足的走向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核心,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大学生在高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我院鼓励每一位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学历,要求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教师下企业,努力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教学督导、教学鼓励、教学考核等一系列手段来确保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教学。

(2)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严格编制各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学分制管理等,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学科的开设做到学生喜爱、社会需要、岗位适用;加强技能培训,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双证或多证”顺利毕业。教学管理中尽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教学管理中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3、后勤集团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让学生 “顺心”。在有的学校,“服务”变成了权力,工作人员变成了“上帝”。在体制上,有时也出现人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了食、住、行等问题。

(1)学生食堂管理抓成亮点。给学生提供物美价廉、安全卫生的饮食,是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我院后勤集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把食物原料关、加工关、价格关,确保饮食卫生与安全,确保价格合理。重抓服务人员善服务态度,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吃得放心,学得安心。安排师生同餐,鼓励师生反馈意见。

(2)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化、人性化。为了便于学校管理、学生学习交流,学院都安排同系部、同年级、同专业的人在一起住宿;外来人员严格登记制度,安全检查常规化,给学生宿舍提供足够安全保证,做好防盗工作;改善住宿环境水电供应等,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要求每一位员工改善服务态度,做到学生有求必应,形成“学生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因为有了人性化的食宿环境,学生们都爱自己的校园,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这样,有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养心长志”的目的。

4、图书馆确保学生书山之路的畅通,让学生“宽心”。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常常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它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石。“学海无涯图书馆做舟”,图书资料的借阅、网上资料的查阅常常是学生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学院打造足够宽敞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科研提供方便,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图书馆建设节奏化。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学习、科研的重要平台。我院大力加强校园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努力改善图书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很多参加竞赛获奖的学生都是在图书馆日积月累的学习,从学习环境方面让学生产生心理满足感。

(2)校园网建设常规化。随着新知识、信息迅猛增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校园网建设把网络布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寝室进入学校数字化图书馆,能够上网学习。

实践证明,学院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才能实现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打造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我院每一位教职工员努力强化人性化的工作理念,相互合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民族百年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2007,(18).

[2]潘玉进,《高师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3] 冯小英,《浅谈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5)

(作者单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4.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篇四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需要全面的判定。美国学者康布斯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第一,积极的自我观念;第二,恰当地认识他人;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第四,主观经验丰富。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我们可以称其为心理健康的人。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心理不健康,亦称为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可以无忧无虑,但是也会出现挫折和失意。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很平常的,从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来看,表现为:

1.不适应新环境。幼儿园与小学的转换,使小学生面临艰难的心理适应。新入学的小学生容易把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面临陌生的环境,心理不适应,显得敏感脆弱。

2.厌学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将会造成厌学症。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适当,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期望过高。从学校因素看,教师教法单一失当,学校生活单调,应试教育压力过大。从自身因素看,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与毅力等。

3.学习疲劳。学习疲劳产生的生理原因是由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所引起的。其社会原因是应试教育所引起的学生负担过重和竞争加剧;个人原因是不良学习习惯与用脑习惯产生学习疲劳。

4.考试焦虑。造成考试心理异常的原因有:(1)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大;(2)学习习惯不良;(3)个人性格因素。

5.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五

(一)一、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要适应如此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只有通过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的整体的生成,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成分,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年龄特点的需要。

小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教育都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如: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以及问题行为等,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中能够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将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和行为,并有益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两条主线、一个氛围和两个结合。

●两条主线:

1、个别辅导:分为两种形式:(1)在辅导室中一对一进行辅导;(2)班主任随班个案跟踪辅导。

2、团体辅导:也分为两种:(1)班级团体辅导;(2)小组团体辅导。●一个氛围: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包括:

(1)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老师要和班主任做好沟通。但心理辅导老师要把握好保密的范围、时限,哪些要保密,哪些可以不保密,哪些可以共同保密。)

(2)学科老师参与。(这一点和大家都有关系,我讲得稍微具体一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任课老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智育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心理学理论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心理教育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理教育只用一堂课是达不到目的的,而应该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光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学科的质量和效益。每位教师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改善。这种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建构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应是一种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

系是不平等的,是“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怎么能健康地发展呢?其次,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多半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占了很大的比重,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工具性极强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兴趣、情感、积极性都不可能得到激发。只有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将这些“告诉式”、“指令性”语言转换为“协商性”、“激励性”语言,将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才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职员和工作人员参与。(绝对不能和学生吵架)

(4)家长参与。(两头抓好:课堂、家庭。因为家庭是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

●两个结合:

1、德育工作与心育结合。(生活德育主张:学生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学校德育应努力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努力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于实践;努力改革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生活德育认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心理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这就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了起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同时,通过心理辅导为德育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2、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三、优化和营造开展心理辅导的环境和氛围。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因为它可以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感染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

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当这样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行为时,那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2、以活动促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着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基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活动的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感悟、体验、认识、践行、收获。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3、进行个别辅导。开放“开心小屋”,进行个别辅导。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我们学校决定设立“开心小屋”的心理活动室和咨询室,努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

4、开展班级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理辅导活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活动后的反馈,并注意积累个案。

四、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教师的学生观。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没有商量的余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人有三个层次的需要:(1)低级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2)中级层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关怀的需要);(3)高级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立刻自动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教师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不尊重学生的常见表现——

1、情绪失控

2、恶言相向

3、侮辱人格

4、态度粗鲁

5、小题大作

6、神情冷酷

7、杀一儆百

8、唠唠叨叨

9、咄咄逼人

10、处事专断●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和沟通。教师应该“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青少年的视野看世界,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同理心”。教师的同理心是与学生沟通的基础,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但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也不等于同情。比如:一位学生说:“XX同学老喜欢在课堂上向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我以后不跟他玩了。”这位学生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所以才来找老师。这时教师就该先对他表达同理心,老师可以说: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想跟他玩了,是吗?或者问:你不希望他上课这样对待你,所以你

觉得很恼、很烦,是这样吗?在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如: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师在表达同理心时要有基本的立场,那就是:(1)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2)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3)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4)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5)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6)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盲点。比如:有一学生下课后上来告诉老师:老师,上课时您对XX同学批评错了,他没有说话。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呢?在事情没深入调查清楚前,教师就不能妄下断言,但是可以先对他说:谢谢你直率地向老师表达你的看法。或说:谢谢你对班集体上课学习纪律的关心等。●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观点为基础。

“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1、表达理解

2、平等商讨

3、避免争论

4、禁绝体罚

5、注意倾听

6、给人面子

7、就事论事

8、口有遮拦

9、引导自律

10、提供帮助

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而是表示着某种歧视。

截至2000年,在中国现有的3亿学生当中,被全国各类学校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总人口。

对“差生”的歧视大致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在座位安排上歧视“差生”。二是在课堂提问上歧视“差生”。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四是在班级活动安排上的歧视。

五是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处理上的不平等。

六是分班上的歧视。如:学习障碍本来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但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实环境中,学习障碍往往成了“选拔——淘汰”教育的重要标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的直接承受者是教师。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常态下本来可以保持的教育理智,抑制他们原本潜能无限的教育智慧,并使他们在学习障碍学生面前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而所有这些,又必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言语转化为学习障碍学生的新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倍感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

●所以,“接纳学生的差异”在操作上的含义就是要绝对地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要倾听后进学生的内心的困惑与苦恼,要给后进学生以更多、更及时的理解、关爱和帮助。

总之一句话,接纳学生差异就是要善待后进学生。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及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人的才能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

●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教师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1、心理分析疗法。

2、行为疗法。

3、来访者中心疗法。

4、交互分析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6、完形疗法。

7、现实疗法。

六、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1、学会倾听。

2、注意距离。

3、注意角度。

4、注意高低。

5、注意语言上的呼应。

6、注意自己和对方的用词和声音。

7、要注意对方的肢体语言。

总之,心理辅导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治,使学生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适

应环境的能力。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既有其内因的决定作用,又有外界的影响作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只面对学生,应该首先从教师的素质抓起,因为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以精湛的学识和教学艺术启迪学生智慧,而且还要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医师”。我们老师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也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学习积累,以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的一段话: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灵魂”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灵世界,只有人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与生命同在。

人的“灵魂”既无法设计,也无法塑造;而人的“心理活动”却不仅有可循的规律,而且有无尽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

6.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篇六

韩爱琼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魄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而我们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事例:我班里大多数是农村学生,我上课时,一个男同学和前桌发生了小纠纷,动手打了同桌。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他几句。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凭什么说我?你再说,我打死你!”更离谱的是竟然从座位上起来拿了一根木棍朝我走来„„我上前制止,他竟然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安慰了他很长时间,他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还有部分学生有以下心理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作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得不思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

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影响。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心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

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在家备受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呵护,几乎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同时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新闻媒体、网络世界对当今的农村小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4、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

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正常的居多,但有问题者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因此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德育的教育现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

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二、提高认识,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

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大多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使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三、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此外,在德育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热线电话、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问题调查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7.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七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1. 从年龄上看,学生处于青少年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期。

他们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但心理的发展与生理发展相比却相对滞后———正处于趋于成熟,又尚未成熟的阶段。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如,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就可能会无事生非。又如,他们渴望以成人自居,就像歌手郑智化《年轻时代》中所唱的:“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抽烟的样子要故作潇洒。”盲目地模仿时而让他们自信满满,自以为是,时而让他们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这些成长中的烦恼不仅困扰着孩子而且困扰着家长和老师。

2. 从经历上看,学生大多经历了初中学业的失败,有些甚至没有完成学业,兜兜转转地来到了中职学校。

这种学业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信心。如,我班的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不高,有些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成就动机和上进心。

3. 从他们成长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上看,他们都是“90后”,几

乎是和“信息大爆炸”、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是习惯用手机与人沟通的一代,是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一代,是喜欢接受新事物的一代。他们有想法、有个性,也敢于表达、毫不掩饰,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常常忽略传统观念与文化。如不能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尊重他人,就会让人觉得他们是不懂事的一代。如,我班一些科任老师反映的学生问题大多属于对老师的态度问题。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1. 在心理上关爱、尊重与信任学生。

我常问幼教班的学生:“成为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爱!”“如果你不爱孩子,你就不要读幼教。”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

要尊重学生,尝试平等对话,倾听并尊重他们的想法,甚至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想法。

要相信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你不行”,“你很差劲”的标签,要认真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这两年班主任工作中,在与学生谈心时,我喜欢与他们一起分析“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在老师心中,你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想法一致吗?”“你要怎么做会变得更棒更优秀?”

2. 在班级工作中,投其所好,创造条件。

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学生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获得成人的理解与尊重。开展各式各样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不仅能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更能以“学风”带动“班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与成长的平台。我班一位女生,非常腼腆,2012年春季刚入学时,与人说话总是低头,不敢与人对视。我告诉她:“你以后要当老师的,要给很多人上课,你的言行要大方自信才行。”在开展了几次“主题班会”后,她的变化有目共睹:从参加五人小合唱(她的眼睛看地板),到参加两人诗朗诵(纠正后,这次改看天花板了),第三次被选为最助人为乐的同学,与政教处主任合影时她的眼睛看旁边。第四次,她主动要求做主持人,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落落大方。她的成长令人欣慰。

在“一班一品”活动中,我班开展了“我的未来由我做主,学习技能绝不放松”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一个常规范化的展示能力的平台。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幼儿歌曲演唱、每日新闻播报、粉笔字与简笔画等竞赛。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了校园生活的趣味与吸引力,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3. 遇到问题时,对症下药。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

例如,青少年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心的发展占有重要位置,但容易发生偏差,走向两个极端———自大、自卑。对这两种学生,老师采用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当自尊心太强,甚至有些自大的孩子犯错时,应“冷处理”。如果“硬碰硬”就容易激起“火花”,更不要当众批评,而要事后个别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冷静地分析自己,明辨是非。如,我班一位女生自尊心强、急躁、思维敏捷、伶牙俐齿、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常不听老师的话,总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与老师对着干。我告诉她我对她寄予的期望———你是一个有领导才能、有主见的人,和朋友在一起时你是拿主意的那个人,但你不善于为别人着想,这影响了你的领导力,别人不信任你;你是一个思维敏捷、伶牙俐齿的人,但你只想说自己的想法,而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心声,这影响了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是一个行事果断的人,但过于急躁,欲速则不达,这影响了你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我就事论事地帮助她分析在这件事上她存在的问题。

对于有点自卑的学生要“热处理”,要不吝言语地经常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哪怕他只有一点进步。当他犯错时,我常采用半开玩笑的方式:“你不是一直都很棒吗?今天怎么啦?我都怀疑我听错了,这么懂事的孩子还会犯这个错,你不是一直很努力的吗?要坚持呀!”

4. 平等对话,以理服人。

在完成中职学业后,学生很快就将步入社会,他们更喜欢以成人自居,平等的对话是他们渴望的。因此,中职老师不能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们。有时平等对话,以理服人的效果更好。

如,我班一位女生是在社会上工作后来就读的,刚来时总不喜欢穿校服。她说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她已是成人了,有自己的想法。我肯定了她的独立能力、有主见,但是,服饰不仅有美与个性的一面,还有很多含义。我同她谈了服饰的起源和社会含义,从服饰大师的心理实验到各行各业的制服、从美国总统里根访法的格子西服到克林顿的领带、从世界各国的校服文化到我校的校服争议。最后,她心服口服地表示接受我的观点。

“一花一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内心世界,让我们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8.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八

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有些人认为仅仅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的,也就是说,认为只有那些疯疯癫癫、精神不正常的或有一些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言行的人才需要。有些人即使自己心情不愉快、内心痛苦或烦躁不安,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效率和言行举止,也不愿接受心理帮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作为心理现象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减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烦恼和不良情绪,达到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愉快生活的目的。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健康人服务的,是使健康人更健康的教育;不是仅为那些少数的精神不正常的人服务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冲突,及时排除内心矛盾,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

我校积极贯彻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于2005年始开展了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抓落实

我校校长亲自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定分管学生德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管这项工作,建立由心理咨询专家技术指导,学校领导、政教处、教师和学生心理骨干配合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如图1所示)。目的是做到组织保证有力,工作部署严谨,检查落实及时。

学校领导深知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和教师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和谐校院建设,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依据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专门聘请了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同时有大约25%的教师通过了省级心理辅导资格培训。

二、聘请专业人才队伍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咨询人员。我校从2004年开始就聘请全国首届高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国家职业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等来学校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以全体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各种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达到快乐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使学生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同时,关注个别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咨询师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障碍。显然,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他们目前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还要能在咨询中尽快辨别是否咨询对象,尽快转介非咨询对象(如有明显自杀倾向者、精神分裂症等)到相关医院,以避免耽误来访者的治疗。这些仅靠普通的咨询人员或学校兼职的教师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聘请具有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掌握多种咨询技术,专业能力强,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是必要的。此外,许多学校常常由本校教师兼职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心理问题常常与个人隐私有关,尽管咨询人员必须遵守保密原则,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尽量避免找本校老师咨询,都希望找与自己单位关系不密切的咨询师咨询。因此,学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最有效的。

三、做好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同时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检查能够像生理健康采用常规体检一样检查是最好的方法。采用心理测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测量,可以从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有助于了解学生整体和个别健康状况以及普遍和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区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重点关注的学生;有助于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把握自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连续2年为高一新生做了心理测量,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四、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自200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从学生团体到个人、教师和家长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

每年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心理测量,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1)对全体学生(团体)开展以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自我调节心理状况、减轻心理压力等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2)对心理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部分)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克服网络依赖等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3)对来咨询室咨询的学生(个别)根据具体的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4)班级心理骨干培养。由于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有限,培养学生咨询骨干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高一年级开始,在各个班级随机选择学生骨干,集中进行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正确理解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的优点和危害、如何减轻考试焦虑等专题的培训。

(二)教师

组织召开高一班主任座谈会,明确心理测量对心理档案建立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及时配合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此外,对部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减轻教师自己的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三)家长

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上课时间,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关系的辅导讲座,包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纠正不良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和应用心理咨询、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内容。专门对高一学生家长开展主题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关怀”的讲座,具体内容为:(1)青少年的需要;(2)父母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3)发现问题后怎么办?(4)个案分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一)心理测量结果

我校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为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7%(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恒、张建新在2004年对我国中学生进行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学生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敌对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症状为多见;性格类型与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关系,即内向不稳定者和外向不稳定者易发生心理问题;学生中性格类型以外向不稳定者和外向稳定者多见;情绪不稳定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此外,测量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明显。

(二)对有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果

对心理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计划的系列心理辅导。通过对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学生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减少了55.93%,学生学习有进步的占57.63%。

(三)个别学生心理咨询成果

我们为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对电脑游戏依赖的学生、早恋的学生开展咨询活动。在众多的个案咨询结果中,约90%以上的学生不仅明显改善了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9.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范文 篇九

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 P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4 学生心理健康护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3条)P15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道德教育的一般原则(8条)P27 知行统一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中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特点(高中生的内容概括)P45★简答

(1)高中生感知觉的发展。高中生知觉和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2)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可以说,其记忆力已经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注意方面,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注意的范围一般达到成人的水平。

(3)高中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

(4)高中生想象的发展。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其更重视现实,他们树立理想不仅考虑自己的兴趣,而且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一旦有可能如愿,他们会为之奋斗,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笔记)(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中学生思维品质表出现矛盾性特点:①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②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③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假想观众 VS.独特自我)

2、影响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因素 P47 ★小考点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认识发展偏差的分类及相关表现P48(填空或选择)(1)主观臆想:没有事实根据的猜想和推测

例如:医生诊断没病但还是觉得自己身体有病(主观臆想)(2)两极思维:即情绪化的非黑即白,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3)理想化思维

(4)夸大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自学】认识发展的评估方法

4、针对主观臆想的双育融合略干预策

P59★

(1)帮助学生认识主观臆想及其危害。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认知模式存在偏差。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进行猜想和推理,结果往往与事实不符,进而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和矛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产生主观臆想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及其危害。(2)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模式

①检查证据法。检验支持或不支持某一臆想观点的所有证据可以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认识存在歪曲、消极或是片面的问题。

②辩护律师。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辩护过程中通过抨击原告提供的证据进而发现自身思维存在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并在今后的认知发展中理性思考。

5、针对理想化思维的双育融合略干预策

P63★★

(1)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化思维及其危害。中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对世界是逻辑假设是美好的,简单和片面的。一旦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就会立刻诱发愤怒、委屈、不安等情绪(影响到学习态度和成绩)。教师应通过语言说服、个别咨询、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发现其思维理想化的倾向以及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调整认知,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周围人、事和物。(2)质疑训练法(质疑法)。教师可直接向学生的认知错误——理想化思维进行质疑,其意义不在于否定和批评学生,而在于开启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自发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错误。(3)词汇替换法。“我应该”(带有强迫性的词语)换成“我可以”,“我必须”换成“我能够”

6、针对两极思维,夸大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1)两极思维:

①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化思维及其危害(一导致提前做出定论,事后容易封闭思维;二是导致轻率行事)教师应该帮学生认识到,由幼年时期延续的自我为中心思维模式容易产生让他们在看待事物时产生非此即彼的两极化思。鼓励学生多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摆脱思维的极端化倾向。②通过心理剧帮助学生摆脱两极化思维 ③通过主题辩论帮助学生摆脱两极化思维(2)针对夸大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

★ 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做)(获得自我认知的三个途径)a 通过自我观察正确认识自我。

b 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c 通过集体来了解自己。

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他人。通过观察他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认识他人。通过集体认识他人(集体的评价更全面、客观)

7、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第三章中学生学习与道德教育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行为或心理过程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2、中学生最根本的特点

P75★ 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1)由于中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2)中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中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由于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而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中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的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

3、中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P75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益重要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4、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客体因素

P79 ★

(1)家庭因素(2)教师因素(3)班级环境因素(4)人际关系因素

自身因素:①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②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思想上懒惰,对知识的掌握不深入④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⑤青春期的心理被动

5、中学生常见的学习发展偏差及障碍的分类及表现

P83

(1)厌学。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

导致厌学的原因:家庭因素。①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和关注度过高;②一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较容易气馁,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社会因素(2)学习和考试焦虑(3)学习困难

情景任务: P120

第四章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与道德教育

1、情绪的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并伴随特定的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2、青少年的高级情感的分类和各自定义P124★★

(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行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他同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3)美感: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做出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源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

3、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P125★

(1)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而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既有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热情和壮举,也会由于狂热冲动而干愚蠢事。(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①情绪情感的心境化是指情绪和情感的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中学生常见的心境:烦恼,孤独,压抑。

②情绪的文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明明心里难过,在众人面前还要装作若无其事。

(3)中学生情绪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易转换。他们会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恼、垂头丧气,情绪在两端之间呈现明显的跌宕起伏。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笔记:①情绪波动明显:起伏波动,两极明显;变化多端,反复无常。②情绪心境化。③自尊感体验深刻。“第二次诞生”表现:自尊感强烈,过分敏感,稳定性差。

4、影响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因素

P127★(1)家庭——亲子关系对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关系类型及相关定义)①溺爱型亲子关系:在这种类型亲子关系的家庭中,父母把孩子摆在家庭的最高位置,对其百依百顺,甚至对他的错误也姑息迁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不良个性,并且会形成不合群、好逸恶劳、适应能力差等不良习性。

②专制型亲子关系:父母常以打骂的形式强迫子女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从不关心子女的想法,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逐渐形成反社会人格。

③矛盾型亲子关系:常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全凭他们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父母长期的不一致态度,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久了易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有强迫症状。

④民主型亲子关系:父母愿意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父母处理问题不以极端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与孩子独立的空间。

(2)环境——压力因素(3)个人因素:生理、心理迅猛发展;认知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活动增多。

5、中学生常见情感情绪发展偏差及障碍的分类和表现

P130(1)抑郁。表现:所有的关心和帮助都似乎没有用武之地,人们通常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别人的帮助,还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惩罚自己。(2)恐惧。社交恐惧(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异性恐惧(不敢目光接触、交谈,面红耳赤,语言不清)

6、针对恐惧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152(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恐惧情绪(2)对学生的支持环境进行干预(3)系统脱敏法

第五章中学生意志发展与道德

1、意志的定义:意志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品质的构成部分

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初中生/高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P166★

初中生: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品质有所增强②果断性品质有所发展

③坚持性品质逐渐形成④自制性品质有所增强

高中生: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品质有所增强②果断性品质增强

③坚持性品质增强④自制性品质增强

4、中学生意志发展的影响因素

P169★ 内在因素:生理变化和心理因素

外在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理念和社会氛围

5、中学生意志发展偏差和障碍的分类

P172(1)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2)固执

(3)意志薄弱:①做事情三分钟热度②做事缺少恒心,不能坚持到底③抵抗诱惑能力弱,行动易半途而废

6、针对依赖性强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187(1)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

(2)锻炼中学生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3)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

7、针对固执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189(1)成年人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2)循循善诱,尊重中学生的自主性

第六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个性的定义:个性即人格,是个体在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稳定的、独特的行为以及内部心理反应模式,它构成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典型心理特征。

2、个性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

3、个性发展的内涵P199(1)定义

(2)特征: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过程性与阶段性;一般性与特殊性(3)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特点

P201★(1)自我意识增强(2)价值观初步确立

(3)自治需求增强:与父母的关系上;在职业选择上;对社会的不满上(4)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5)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6)理想具体,不具稳定性

5、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P205★(1)先天遗传因素:遗传基因的相似程度,身体因素如人的外部容貌和体形,人体内某些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的变化。

(2)后天环境因素:家庭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

6、个性发展的偏差的分类及相关定义

P209

★(理解:表现影响因素)(1)自卑心理:指个体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价,在同他人比较后,感觉自己在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里感受。

(2)自负心理: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3)嫉妒心理:人讲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能力、家境等方面不如别人,而对别人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

(4)逆反心理:个体在客观环境与个人需求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带有强烈的抵抗情绪。

7、针对自卑、逆反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231(1)自卑:

①认知上,消除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评价 ②语言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③行为上,抬头挺胸,敢于当众发言 ④增加成功体验,多给予鼓励、表扬(2)逆反:

①个人因素的干预: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其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够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分析问题和认识评价自己。②家庭因素的干预: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③学校因素的干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

第七章中学生问题行为与道德教育

1、问题行为的含义

P243★

第一,问题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第二,问题行为与社会规范不符,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

第三,问题行为能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并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诸多麻烦。

2、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P245 ★大题

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1)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注意力问题/社交问题/退缩和攻击性行为);妊娠期母亲的身体健康状况(吸烟行为是产生的危险因素,酒精,咖啡,毒品);人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水平。(2)后天环境因素:

①自身因素:儿童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困难型,缓慢型);个体的个性特征(具有冲动、易怒的个性特征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②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教养方式 ③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同伴关系

④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和价值观等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中有关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产生错误的引导;平等和谐宽容的文化观和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健康成长。

3、中学生常见行为发展偏差和障碍的分类及相关定义

P248(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是中学生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他是指个体有意伤害其他事物、他人或自己,使其遭受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

(2)盗窃行为(3)网络成瘾(4)吸烟行为

情景任务: P285

第八章中学生人际交往发展与道德教育

1、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定义:

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人际交往的范围

使其主要形成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3、个体社会化的定义

P289★

指个体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有效成员资格的过程。

4、同伴关系人际交往的4点作用

P289(1)人际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2)可以促进青少年深化自我认识。(3)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4)可以促进青少年开阔视野,有助于其学业成功。

5、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4个阶段及其特点

P290(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6、人际关系的成分:

PPT 人际关系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通过人际认知对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成分反映了个体对相互交往的态度和情感的满意程度

行为成分是指围绕关系建立、巩固和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切交往行为的结果

在三种成分中情感反映了人们的交往与彼此需要满足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情感上的好恶喜厌常常决定着关系的远近亲疏。因而,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形成了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7、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291自学

(1)情感依赖对象从父母转移到同辈,进而形成小团体。

(2)渴望获得深刻友谊,与小团体的友谊相比,更希望拥有知心朋友,对情感的需要更高。

(3)对异性感兴趣,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异性接触。

(4)对教师的态度可能是崇拜与模仿,也可能是叛逆与挑战。

(5)对父母开始疏离,自己的情况对父母保留,对父母的管教进行反抗。(6)网络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8、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7点P290理解

(1)使他们满足内心安全感、归属感、被理解、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2)使他们获得社交技巧和经验,如培养共情(也叫同理心)能力。(3)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4)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5)使他们有机会释放或化解来自学业、父母、社会等方面的压力。(6)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状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获得自我成长。

(7)促进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的发展,促进人格成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等。

8、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9、亲子关系的定义

P30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可以表现为 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开的行为对抗或对立,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亲子亲和: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接,包括亲子间的相互依赖、亲密感、信任与沟通。

10、与父母交往问题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315★

(1)对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父母的期望应适度,不要过度施压。(2)父母要理解中学生的心理隐私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个人空间。(3)父母应民主地对待中学生,给予尊重和理解。(4)父母应尽量多与中学生相处。“有效陪伴”(5)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感恩教育。

第十章中学生生命意识发展与道德教育

1、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人去理解、体验和实践生命,其中包括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三个层次。

2、生命意识的基本内容:

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认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之个性;理解死亡的意义。

3、生命意识的定义: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觉知、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包含存在意识、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存意识。(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就是一种生命意识),广义来讲,生命意识即生命观,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总体看法,包含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生命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 P347 中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形象、生命与死亡的本质及在此基础上的表达态度和感悟哲理的一个见此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命哲理思考和感悟会更多一些,对死亡的认知则更多停留在本质特点的认知或表达态度上。

5、影响中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因素P348理解

(1)来自中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①内心空虚、迷茫,又贪图享乐,无心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②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业,却对学业没有兴趣,为逃避学业而浪费生命。③学业压力过重,追求学习成绩,不胜重负之时放弃生命。④由于内心创伤、心理阴影等心理问题,性格扭曲,伤害自己或他人他物的性命。(2)来自学习、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学校尚未形成独立的生命教育学科体系;父母意识不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也忽视了这方面的思考和引导。

6、中学生常见生命意识发展偏差的分类表现(7类表现)(1)伤害其他生命;(2)放弃自我生命;(3)不思进取,浪费生命;(4)力争上游,透支生命;(5)缺乏安全和卫生意识,不爱惜生命;(6)缺乏自救技能,徒伤生命;(7)不爱护环境,不关爱生命。

上一篇:哎!我也辞职了下一篇:两周年店庆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