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工作安排(10篇)
1.下乡工作安排 篇一
2011年托里县畜牧兽医站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督查汇报
2011年10月23日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组长加林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各乡镇领导及畜牧兽医站站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加林同志一再强调免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各乡镇兽医站务必高度重视,把免疫工作放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首位,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 “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各乡镇兽医站要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和补免工作,10月底前完成秋季集中免疫。10月20日由畜牧局局长叶尔波力到我站支持会议,畜牧兽医站站长参加了会议。叶局长再三强调要确保防控工作要做到位,确保 “应免尽免,不留空档”。
近日,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领导小组调组成1个督查小组,由畜牧兽医站站长胡阿什带队的叶尔肯别克、努尔兰汗、叶尔买克、阿依丁等督察组成员,对全县秋季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开展一次大检查。重点督查猪瘟、牲畜五号病、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注射密度。督查组采取检事前不通知,深入农户随机抽查,实地检查结束后检查档案资料,交流汇总检查情况,并根据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帮助整改措施。共抽查了7个乡镇,21个村,110个农户。从随机抽查的结果来看,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较好。其中铁长沟镇、庙尔沟镇、阿合别斗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时增添防控措施,抓关键环节,突重点部位,及时突击秋防扫尾工作,落实各种动物免
疫工作。库甫乡、多拉特乡、乌雪特乡、托里镇等乡镇免疫工作不到位,存在漏免情况,免疫密度不高。在督查工作中发现的存在问题为各乡镇兽医站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意识不足,组织工作较弱,责任意识不高,村级防疫员积极性不理想,各乡镇兽医站分管领导督促工作没抓好等问题。
通过督查,目前全县各乡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正紧锣密鼓地有序开展,特别是防疫工作滞后的乡镇,动物疫病监测和疫病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当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更上一层楼。
2.下乡工作安排 篇二
一、以乡土为参考系
特殊的地缘模型、特别的公共生活模型、特异的氛围制造与特定的建造经验共同建构了贵州乡土的建造生境, 使之成为西线工作室的分析蓝本与思辨参照系, 试图由此寻找与地点性达成契合的基点。
1. 特殊的地缘模型
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 贵州地貌存在着正、负地形的明显反差。彼此在形成过程中伴生, 且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在空间分布上并存, 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这种成因联系和组合规律不仅反映了不同成因、不同构造控制和不同发育阶段上的地貌发育特征, 还奠定了地缘形态学上的特殊组织机制。
其一, 基本空间单元与群组方式, 垂直向分为地表正空间及地表负空间。地表正空间的基本单元体为两坡对称且平均为45�的锥状或塔状山体及相对高度为几十米至200 m的锥状石峰, 成组形式为呈鼓架状或笔架状散布在平坦基石面上的峰林和簇状基座相连的峰丛 (图1~图3) ;地表负空间的基本单元体是漏斗型落水洞, 圆筒状或V形洼地、坡立谷、盆地为其成组形式 (图4) , 由于负地形是溶蚀营力集中作用的中心, 地表负空间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有时显得比正地形更为重要。水平向则为流动态的分叉的河谷、溶沟, 以及具有溶蚀能力的运动暗流与起伏蜿蜒的带状平地 (图5) 。群组方式有两种:一是正、负空间交互组合, 构成以峰林型与峰丛型为基本群组织的两大类竖向地貌结构;二是通过垂直向布点, 建立基本的竖向群组空间骨架, 通过水平向空间对竖向群组的切割、穿越与梯次连接, 形成峡谷深切 (图6) 。
其二, 地形结构为高原—峡谷结构, 由于这种特殊的基本单元空间与群组方式, 导致高原—峡谷地貌景观成为贵州宏观地缘上最基本的特征, 它由地貌类型、发育过程完全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高原区和峡谷区两大地貌单元组成。不仅喀斯特地貌类型从高原到峡谷, 呈现出峰林盆地→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峰丛峡谷的逐类区带分布, 生态环境也随之出现明显变化 (图7) 。[3]
其三, 地缘秩序为位置经营+单元同构, [4]基于特殊的地形结构, 贵州乡土建造形成了特定的场所建造秩序。单元—位置经营:在这种建造思路的影响下, 积累了沿等高线分台布局、垂直等高线跌落布局、分散布局、环山布局等多样的位置经营方式。这些方式体现了传统乡土建造的精华, 通过对基地位置的巧妙经营, 降低成本, 规避风险, 便于控制。成组—单元同构:各家庭单元则依靠单元同构的成组方式, 组织成可扩展的群组。其成组原理为通过对某种基本空间组合方式 (如围合, 串联等) 的重复使用, 将单元体组合成单元组, 再将单元组扩展为单元群, 如此重复, 最终发展成有序的群组系统。由于是由家庭小单元成组而成, 有助于延续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的聚落空间特质, 并易于整合成规模效应, 建立一种由简至繁的组群结构。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缘秩序, 给贵州带来了高山峰峦中的苗寨、宽谷河流带的鼓楼与风雨桥、峡谷绝壁间的悬棺、高原平湖畔的石板布衣寨、茫茫林海内的瑶屋、挂在红岩湍流上的赤水吊脚楼, 以及黔中的天龙屯堡等丰富多样的建造生境 (图8) 。
2. 特别的公共生活模型[5]
贵州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一方面反映了聚落格局与发展受制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另一方面, 还表现为因生活空间的限制而产生较为孤立的以聚落为边界的社会圈子—封闭的地缘条件+孤立的“社会圈子”[6]共同生产出“乡里乡亲”般的公共生活模型。[6]从社会关系性质来看,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人和人之间相互知根知底, 这种熟悉是从长时间、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生发的亲密感情。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 乡土社会的信任关系得以形成, 其熟悉性的、信任性的社会关系, 反映出乡村社会的两个典型特征:一是规矩的内生性, 即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则基础是在村落内自然形成的, 村里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也就是礼俗规则, 乡村秩序主要靠礼俗规则维持;二是规矩的习得性, 即村民遵守礼俗规矩, 不是靠专门的机构进行灌输和施教, 而是在亲密交往中经常性学习获得并遵守的。在这种规矩内生的乡土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下, 出现了几种经典的次文化圈层公共生活模型:一是肇兴侗寨—世族公社模型 (图9) , 世族公社制度的物化, 在各团的中央空间均建构着一种理想田园社会的模型—信仰+世俗公共性社会的物质性结构, 这一结构具体由鼓楼、风雨桥与戏台的组合转译完成。二是西江千户苗寨—“山岳崇拜”公共生活模型 (图10) , 将长卑伦理制度结构与自然山体结合, 形成苗族特有的“山岳崇拜”公共生活结构, 达成山顶祭神与长老居住、山腰普通民居、山脚谷地田耕的地缘生活模式。三是屯堡—军屯式公共生活模型 (图11) , “家自为塾, 户自为堡, 倘贼突犯, 各执坚以御之”是屯堡人读书与战争相交融的生活写照, 屯堡带碉楼的若干合院, 即碉楼+外堡内院+外石内木组成的基本防御单元的层级成组体系, 亦察亦居亦守。整个村落布局、道路设施和院落结构构成了各屯的三重封闭性防御体系, 山地玄关和秘密连廊的交通梳理使得弯曲的巷道四通八达, 八寨呈互相钳制的组群离散式格局。
3. 特异的氛围制造[7]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是传统聚落建筑融入自然与关注族群公共生活的基本氛围生产方式。通过对传统乡土建筑的分析, 可以发现其存在一种氛围制造的方式, 其基本组成为可感知的状态体、不定型的笼罩物、特别的标志物、固态的围合物。其中状态体是人, 笼罩物包含风、光、雾、雨、落叶花香等自然与天气因素, 树、碑、花窗、雀替、传说载体等形成标志物, 围合物即院子、坝子、林子、巷子、洞穴、坑等 (图12) 。状态体直接诉诸主体感受, 笼罩物虽随类赋形, 但与可见的物质化标志物及围合体一样, 均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物质材料, 因此这四个特征的综合, 反映了氛围不仅有客体属性, 亦含有主体属性, 具有主客体间性的特征, 是身体的知觉系统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材料集相互作用而成的场, 是典型的中间状态空间, 它徘徊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间。其运行原理为:首先应建立某种较为纯粹的材料系统, 并保持其空间形态的相对围合性与排他性, 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对其空间内微妙的状态变化进行捕捉, 同时使进入其间的人心灵镇静, 进而促成身体知觉系统的敏感;其次创造条件使笼罩物定形与可控, 并对其进行特意放大与强化, 与围合物、标志物共同配置出能引发状态体情绪与想象力的场所氛围。
4. 特定的建造经验
贵州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建造技术, 一种是位于黔东南、黔南地区与黔北的传统木构技术, 一种是位于黔中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砌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漫长手工时代的成熟产物, 通常都遵循构件→构件组→构件群→“体”→“体”组→“体”群的自相似扩展逻辑的生成过程, 是层级嵌套结构, 由此形成有级差空间的控制骨架与建造层级, 最终建立了一整套有序的分材尺度比例系统, 模件化与单元复加式的成组技术思路, 是刚柔相济的建构系统, 整体上呈现为网状编织性肌理。这两种技术方式导致了两种迥异的建构形式。
一种是起伏屋面+层叠基座+渗透立面, 源自传统木结构体系, 此原型以木构架体系为主, 多在黔北、黔东南等夏热冬冷地带, 系轻质的编织形态。其形式组合表现为折叠起伏的鱼鳞状屋面、随山就势的层叠式基座 (含台地与吊脚两种模式) , 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渗透型立面。从外部观察, 屋面轮廓与基座形态最具特征, 而立面则由于屋面深挑檐的作用, 深藏在阴影中, 呈现模糊、隐约的姿态;从内部观察, 屋面与基座挤压出某种抑扬顿挫的内部空间, 而在外部看似隐约的立面则呈现为外部风景不停介入的渗透型立面, 并成为内部空间的最主要特征。
另一种是墙围合+墙排排, 源自传统石结构体系, 此原型以石头砌筑为主, 主要分散在黔中、黔北等温和带的喀斯特地貌区, 形态厚重。其形式组合表现为排排的厚墙围合+木构架石片坡屋面。从外部观察, 层层叠叠的石头墙最具特征, 屋面则似乎隐藏在墙与墙之间;从内部观察, 石头承重, 封闭、内向系其特征, 局部点窗透景, 屋子深处则以屋面引亮瓦透光。这两种建构形式的基本原型系当时、当地建造原境的产物, 同时也因有材料特性与气候对策的不同, 遗留下迥异的形式处理。由此, 这种因循传统建构机制所遗留的形式原型, 成了特定的、值得回味的身份识别方式。
二、基于乡土的工作框架
通过对乡土参照系的分析, 就此发现乡土建造思维的共性:重视地缘模型、关注场地秩序、强调场所认同感、建立生活世界的模型、注意可持续生存, 并据此建立“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的地域工作框架。研究地缘秩序的目的是试图发现传统聚落同特殊地形相契合的建造思路与成组方式;建立公共生活模型是保持身份的认同, 以及共同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剖析氛围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驻留当地人生活的原境记忆与保持生活的活性与地气;贯彻建造经验与当代技术思路则使我们自身充分意识到, 乡土绝不只是用于瞻仰的化石与孤芳自赏的展品, [8]它更是鲜活的生命体, 是土生土长的当代性, 它的建造状态必然与当代社会技术环境同步, 只有在传统建构经验与当下的大社会技术体系的合理配置下才能有健康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坏生境的逆时间的“伪”乡土建筑现象, 与简单符号化包装的“假”乡土发生。这一基本工作模型的建立, 既有利于保持地缘型场地的存在原境与情绪质感的稳定, 更有助于在当代普适社会的背景下达成场地秩序与共同体精神共生的存在结构, 有效地保护乡土生境的人文骨架, 并寻找在双重社会结构[9] (普适型+血缘型) 背景下的乡土社会公共生活模型再建的方法。
三、乡土活
贯彻“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工作框架的具体实践, 有两例比较典型, 分别是贵州省赤水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和贵州省车田村文化中心。之所以典型, 原因有五:一是两个项目均处于具有典型地缘意义的地区, 一个是丹霞地貌区, 另一个是喀斯特地貌区;二是红一军团纪念馆选址位于赤水河上的老盐运码头, 是非常经典的江湖码头+集镇生活的公共生活模型, 车田村文化中心选址于有几百年历史的石头村落, 具有明显的苗文化圈特质;三是两个案例都运用了特定的氛围生产方式, 生产具有强烈场所精神的空间;四是两者均秉承了贵州地区两大传统建造体系—位于黔北的木构体系和源于中部的石砌建造体系;五是两个项目在建造上都尝试了当地传统的建造方法与当代通用建造技术相结合的可能。
1. 木匠活:潜伏在“过去”
(1) 地缘秩序:拥挤中的低调
赤水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 (1) , 地处黔北赤水河畔千年老镇丙安 (图13) , 选址为当时红军师团部及军团长林彪所驻扎的主街百年老宅内 (图14) 。但是因老宅年久失修已为危房, 只得原址新建, 且外观须得基本维持原貌。红一军团纪念馆的外环境塑造中没有前置牌坊, 没有广场, 没有中轴线, 也没有渐次抬高的空间序列, 纪念馆就挤在一堆老屋中, 如同当年窝在民间的老宅, 限制条件生产了这样的“旧”的状态 (图15) 。
(2) 公共生活模型:集镇生活+红色纪念
纪念馆所处的丙安不仅是割据地盘的码头商业之地, 还是红色革命的书写地;更有“树杪炊烟夕照收, 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 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学意境。纪念馆低调地潜伏在一片老宅中, 周边的房屋都是还在日常使用中的住屋或者门面, 在用地紧张的西南山地小城镇中, 迎送游客, 比邻市井。当门洞打开, 恍若集镇, 人流熙熙;当关门闭户之时, 则营造出一个秘密的内在世界、一个历史的定格, 在门的开合转承之际, 集镇空间向纪念空间庄重地转身。
(3) 氛围制造:光的幻象意境配景机制+木条镇
在这貌似旧的表层的内部, 是一系列光明、黑暗、浴血氛围的交织, 光与空间围绕此预设经营平行的、呈复数的线型木条列, 以线条般的密集组织结构, 在室内制造出一种极端的空间类型, 具有密度性、重复性、同构性、纯粹性的特征;透光的黄色、红色、白色亮子等外部搅动因素, 在纯线型空间的支撑下, 放大成某种强大的力量并对空间体产生影响, 达成赋有质感的光线交织的光环境, 以光的方式书写着红色记忆 (图16) 。
(4) 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传统穿斗木构工艺+回收木条阵+规范型通用建造工艺
建筑为木结构体系, 受力体系采用松木, 其余构件采用杉木, 木格栅系回收原危房的旧木经处理后的再利用;基础采用混凝土桩基;墙体为内外侧各12 mm厚木板夹30 mm厚保温层, 内外罩防火漆, 外侧板为回收原危房旧板;屋面在传统木望板上增设保温层与防水层, 上搭顺水条, 小青瓦铺面。在红一军团纪念馆中, 有一种建筑学方法得以执行—以都市的、当代的设计概念积极收编着古老的乡土工艺, 既不是对后者的完全遗弃, 也不是固执地向着“过去”全身心的投入。
2. 石工活:地地缘缘++次次文文化化圈圈公公共共生生活活模模型型 (1) 地缘秩序:空旷的平行交集
车田村文化中心 (2) 建在贵州省贵安国家级开发新区, 位于车田村中部蜿蜒的三岔河南部, 系此山地村落中极为难得的开阔地。此处为由南向北逐层退台跌落、由西北向东南渐次下吊的平行关系, 以及由西南平行滑向东北的三组不同朝向的层叠的、呈角度的山地平行秩序的交界处 (图17) 。
(2) 公共生活模型:聚落公共性再构造
车田村文化中心再建了一种信仰教化+世俗公共性+技艺传播的社会物质性结构, 这一结构具体由西南角的石头房、九龙坡、水车水渠、苗戏台、空坝子等组合转译完成 (图18) 。
(3) 氛围制造:材料生产氛围
车田村西南角的建筑屋顶漫着红光、黄光与白光, 石砌的墙体清幽幽的, 挂在墙头的铁板能敲打出浑厚的颤声。以石头墙、彩色透明夹胶玻璃、黑色金属三种材料系统配置激活场地质感, 三个系统各司其职, 围合的石头空间 (工匠的) 、特殊的光环境、金属 (工业的) 对石头 (原生的) 的击打声一起制造着鲜活的场所感 (图19, 图20) 。
(4) 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青石头+彩玻璃+黑金属的复合工艺
车田村400 mm厚的石头墙系统, 采用当地传统的干抹法+通用构造柱组合的石砌工艺, 编制意味强烈。[10]该系统的作用是建立一个稳定而内向的、有记忆质感的物质性实体空间, 隐含着对古老手工石砌做法的致敬;彩色透明夹胶玻璃系统通过彩色窗将贵州地区多变的自然光源状态调整为比较确定的恒常的室内面光源状态, 生产出一种特定而可控的光氛围;黑色金属系统由挂在石头墙上的平面铁板群与作为天棚吊顶的铝合金格栅统一形成内部装饰系统, 该系统暗示了多种制造工艺与有差异的时间性并置的事实 (图21, 图22) 。
四、结语
在当代贵州的社会条件下, 受传统地缘社会血缘系统与地缘结构所影响的习性这一重要因素, 其实已经被普世社会条件下的普适习性所置换, 当代地缘已变异为双重社会结构 (次文化圈层+普世社会) +普适习性+矛盾性实践的特殊状态, [9]是处于双重社会标准同时制约下的存在状态。组合体的三个因子中, 作为结合点的习性已逐渐被普世社会强大的价值体系、教育体系所同化, 传统地缘社会的血缘与地缘结构在普世社会的大背景下已退化为弱小的亚文化圈结构。在当下普适习性指导下的建造实践也必然遵循程序化步骤的标准化技术思路, 对效率与效益的追求势必导致其对传统乡土的地缘关系与熟人生活方式的忽略, 这样的建造实践反过来又重构了新现实, 最终导致传统地缘空间生产的基本控制机制逐步丧失, 与血缘+地缘型社会结构彻底崩盘。因此, 当代地缘的双重社会结构+普适习性+矛盾性建造实践的特殊状态系中间过渡状态, 最终仍将质变为普世社会结构+普适习性+标准化技术实践的常态模式。这样的发展规律是危险的, 社会生活中多样的次文化圈层与丰富的可能性生活状态有可能被逐渐扼杀。据此, 西线工作室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建造机制, 对多样的次文化圈层进行物质性的稳定传承与动态性发展, 或许西线工作室正紧紧地握住一种传统, 一种以次文化圈层+普世社会的二元结构为支点, 撬开现代主义的另一种可能的传统……[11]■
摘要:西线工作室长期以贵州为背景, 致力于特殊地缘结构与多样次文化圈层状态下的地方性工作实践, 逐步建立了“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的工作框架, [1]试图寻找一套有效的建造机制, 对多样的次文化圈层进行物质性的稳定传承与动态性发展。
关键词:地缘模型,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乡土活
参考文献
[1]朱晓琳.西线工作室“上山下乡”[J].建筑技艺, 2014 (4) :34-105.
[2]舒红跃.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高贵龙, 邓自民, 熊康宁, 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
[4]魏浩波.乡土空间的同构机制—西线工作室当代乡土实践系列之血缘与地缘型空间控制体系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3) :18-24.
[5]魏浩波.北方、北方……—斯堪的纳维亚随笔之先行者们[J].城市建筑, 2014 (10) :30-35.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7]魏浩波.触景生情—材料生产氛围[J].城市建筑, 2011 (5) :44-47.
[8]魏浩波.乡土不仅是用于瞻仰的化石, 它也有发展的权利[M]//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 (第一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9]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立德,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10]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下乡工作安排 篇三
关键词:新形势;检察室;改革
2009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工作重心下沉。……把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阵地前移,深入街道、乡镇、社区,面对面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积极探索派驻街道、乡镇、社区检察机构建设。”随即,各地检察机关尤其是县(市)、市辖区检察院结合各自实际工作情况,陆续设置了一批派驻乡镇检察室(联络站),延伸了检察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乡镇检察室的设立凸显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理念,但是乡镇检察室的建设还存在制度上不健全、工作职能不确定及工作方式不够新颖的不足。
以丹东某区人民检察院驻浪头镇检察室为例,该检察室设立于2009年,工作范围为“三镇四个街道办”共计30余个村、社区,涉及人口23余万,2012年经省院批准才取得相关编制。根据《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规定,乡镇检察室承担的职能,检察室均有涉及;执法办案方面:2013年至今共自行发现并初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8件,立案3件16人;共接待来访、申诉420余人次;举行法制宣传80余次,每年对30个村、社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访、回访两轮,共书写走访记录150余份,排查涉检涉法矛盾30余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0余件;检察室工作先后被辽宁法制报、人民网、丹东日报等媒体正面报道15次。可见工作之庞杂,但是开展所有这些工作常年仅仅只有干警3到4人,工作时常捉襟见肘。
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建设高效、廉洁、法治、服务型政府正如火如荼,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除执法办案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新形势下发展好建设好乡镇检察室对于社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人员保障
目前乡镇检察室设立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1993年颁布的《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及《2009-2012年乡镇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视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规定都是检察系统的内部规定,其效力不及法律法规,不能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相提并论,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乡镇检察室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检察机关内部对检察机关开展非打击犯罪业务的认识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形。检察室干警执法办案力度在保持同其他科室一致的前提下,还要开展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讲,在当下检察改革的契机,检察室的改革也应提上日程,上层应做好顶层设计,为乡镇检察室设立提供法律依据。从小的方面来讲,检察系统内部应加强人员保障。派驻乡镇检察室建设是一项重大司法改革利民举措,县(市)、市辖区检察院要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在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上的支持,共同协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同时加大与法院、公安、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派驻乡镇检察室建设。
2要找准法律服务着力点
随着不断实践,我们发现在教育和服务群众时还不能善于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走访和法制宣传一直停留在搜集职务犯罪线索、法律宣传、访贫问苦层面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少;对于走访发现的自己职能以外的社会矛盾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最终彻底解决的还不多;因此,要以这些具体问题为着力点进行改进,提高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懂得与群众诚心交谈;探索建立派驻检察室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检务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更新推送法律知识、案例分析、新法解读等相关信息,有效提高普法宣传的便捷性和受众面,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表达民生诉求,获取法律知识和检察资讯;同时,对于发现的社会矛盾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弥补制度漏洞。
3加强交流,构筑信息化大平台
现阶段乡镇检察室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社会管理职能,多是和镇、街道办的综治办及各村社区综治委员联络,和上级机关、公安机关、法院等开展综治工作的部门联系的不多,相互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沟通的更不多,在新形势下,应加强纵向、横向的联系,多方联系、互通信息,实现检察环节综治工作的最优效果;与时俱进转变思维,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主动适应“互联网+检察”的工作新常态,推动探索与政法委等部门合作建立乡镇“七站八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辖区内的财政、国土、税务、工商、民政、食药等主要站所互联互通,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辖区内的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的检察监督,要借鉴先进经验,采用构筑网络检察监督平台的方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曹志瑜.“乡镇检察室的立体解构与回溯性发展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0页.
[2]《人民法院组织法》.
[3]李铭.“乡镇检察室职能的合理定位”.《海南日报》,2009年1月13日.
4.下乡工作总结 篇四
2010年我经县组织部借调到县委下乡办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工作,我对干部下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全体同志们的支持配合下,我服从工作安排,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全方面提高完善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虽然工作上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很好的锻炼,感觉到自己逐渐成熟了。现将工作以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一)努力做好日常办公室工作
1、协助领导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在平常的组织干部下乡工作例会中,积极做好会前各项准备工作及会议记录,做到了保密和及时归档。2010年组织各工作队召开11次工作例会,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认真做好材料的撰写、打印、信息上报和档案管理等工作,确保及时撰写和上报。做好各种文件的收发,复印工作。及时请领导阅办。例如每月要求各工作队向下乡办交送至少4条工作信息。全年共收集信息315条,采用130条。各种信息的报送使下乡办能及时了解了各工作队的工作动态,便于及时发现好的工作方法和典型事例。我在通过搜集整理向各工作队印发简报,并及时向市下乡办报送优秀先进人物和事迹材料
(二)加强与工作队交流,了解下乡动态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动与工作队员加强沟通,从中了 解他们在下乡过程中所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我县共有十二支工作队,九十八个工作组,有些工作组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例如纪检委向住村捐献图书资料,县科协帮助住村发展脱毒马铃薯技术,交通局帮助住村修建公路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使我县下乡工作别具特色,更好的做到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当然有个别工作组对干部下乡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通过我们的及时沟通和进一步引导,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坚持严于律己、努力做好表率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我严格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坚持讲学习,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保持青年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努力成为青年同志的楷模。办公室工作最大的规律就是“无规律”,“不由自主”。因此,我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一年到头,经常加班加点连轴转,做到加班加点不叫累、领导批评不言悔、取得成绩不骄傲,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一年来,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各种媒介了解一些好的下乡工作方法和经验,把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运用 到自身工作中去。如在平时认真阅读市委下乡办的工作简报,从中发现其他县在下乡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取其适当的经验加以应用。特别是袁纯清书记给全省干部下乡发来一封信之后,我认真学习其精神,并积极向工作队员宣传,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下乡工作。
三、改正不足,制定计划,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一)自身的问题
一年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1、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深入基层锻炼的时间、机会偏少,对下乡工作的了解只局限于书本经验的理性认识上,缺乏实在的感性认识。
2、在工作中与领导交流沟通不够,有时候只知道埋头拉车。
(二)今后工作的思路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办公室工作性质要求办公室必须是一个制度健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号令畅通的战斗集体。要本着“从严、从细、可行”的原则,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下乡工作规范、考核制度、保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从而使办文、办事、办会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有序。
2、工作中要学会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参谋作用,积极为干部下乡工作出谋划策,探索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3、积极与领导进行交流,出现工作上和思想上的问题及时汇报,做到及时纠正,使我的工作能够更加完善。
5.下乡工作计划 篇五
医疗下乡工作是落实群众路线、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万名医师下乡”活动以来,我院于2007年开展了与多家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结合我自身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帮扶目标:
希望通过一年的对口帮扶,能使受援医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建设、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二、帮扶内容:
(一)根据受援医院具体情况,开展临床诊疗、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疑难及危重病例的诊治及抢救、操作示范带教、重点学科建设等技术帮扶活动。
(二)根据受援医院的需求,联系我科室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或到当地医院进行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诊治及危重病例抢救等。
(三)与受援医院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四)根据受援医院当地医疗工作的需要,参加巡回医疗工作。
(五)根据受援医院具体情况,帮助其建立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6.下乡工作总结 篇六
支教
在支教期间,我们开设了趣味语文,趣味数学,手工制作,英语讲堂,生理与卫生等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课间活动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有篮球,羽毛球,跳绳,与孩子们一齐做游戏一齐玩耍等等,极大的丰富了孩子们的课间活动。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感受颇多,感动也多,虽然仅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收获了队友跟小朋友之间的友谊。记得有一次在小班上课,那时是在教识汉,教写“鼻”,一个小男孩要我教他,我写了一个给他示范,让他自我去慢慢的捉摸那个,他一笔一划的把那个写好了问:“教师是不是这样写的?“我看了一下那个歪歪曲曲的,但我明白那是他已经写了好几遍了,因为与前面的比较看明白他是在认认真真的写,我摸着他的头说:“嗯,写的不错啊!一次比一次有提高,加油啊!!”他笑了笑埋头继续再练。孩子们都想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他,他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提高。支教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帮忙,更带给他们关爱!因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但他们很懂事,村民很热情,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相信我们这一次是十分有意义的。在都良田小学感受到教育与教育资源与设施的重要,孩子们想走出大山,出去是易,但以何种方式出去难!所以社会要给予他们帮忙,
折射出的是教育与命运何去何从,期望我们这一次活动能更加帮忙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调研
在都良田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调研遇到感人的事,有一回我们调研准备回来时,遇到了几个小女孩,她们要我们去她们家坐会儿,去了我们才明白,她们是拉我们去她们家吃饭,我们一看情景不对就委婉的拒绝他们说我们已经吃了。但她们硬是不让我们走,一边拦着我们一边有人在盛饭,把饭都放在桌子上了,看来是别无办法啦!我们吃了饭,留了一会儿,天快黑了我们就回学校去了。一路上我们都在说这些孩子们真的很淳朴很可爱很懂事。真的那个时候真的很感动。我们一家家的走访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医疗水平,孩子们的教育与心理情景。
我们临走时,一个小女孩她跑过来提了一个要求,她说:”可不能够抱一下你“当时我就愣住了,”当然能够啊!”抱着她,不愿松开!走的时候,忍着泪水离开了。坐到车上,有人在看小朋友写的一封信,迹虽然歪歪扭扭的,但饱含的情感却是浓烈的。湘西的山是那么的美丽,湘西的水是那么的灵动,湘西的人是那么的淳朴,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完美。我们带去的是爱,收获的是爱.因为有爱所以我收获了爱!因为有情所以我得到了情!因为有你所以世界才会变得更美丽而温馨!我们用欢声笑语与孩子们一齐谈未来谈开心与不开心的事,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向走下去!告诉他们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山,最清新的空气,最纯洁的水在孕育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种子,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在保护着一颗颗种子茁壮成长!
后记
7.下乡工作安排 篇七
王军民一行先后来到桓台县田庄镇曙光建材厂混凝土搅拌站、桓台县永安建材厂、桓台县索镇镇散装水泥销售点。每到一处, 王军民都与业主深入交谈, 详细了解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以及网点布局等方面情况, 并仔细询问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征求对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了淄博市委、市政府及山水水泥、山铝水泥、山东凝易固砂浆科技有限公司、淄建混凝土公司等有关企业的工作汇报后, 王军民对淄博市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山东是水泥生产大省, 农村散装水泥市场潜力巨大。在建材下乡中, 主要建材产品是水泥, 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不仅具有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够为农民节省建设成本。符合党中央“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本省搞好新农村建设和研究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结合紧密。今年1月12号姜大明省长签发了政府令———《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 为散装水泥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各地要认真贯彻政府令,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切实提高对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切实抓住政策机遇, 结合建材下乡活动, 努力抓好农村散装水泥推广使用, 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要围绕新农村建设, 制定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 加强农村销售网点建设, 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为农民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要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 依法依规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缴和使用工作,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散装水泥技术和装备水平。要加强质量监测, 提高检测能力, 完善保障体系, 确保散装水泥质量。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加大宣传力度, 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营造发展散装水泥的良好氛围。
8.“家电下乡”不如“家电券下乡” 篇八
据报道,“家電下乡”在具体落实中的主要乱象在于:一是部分下乡产品价格虚高,有些刨除财政补贴之后,甚至仍较市场价格高出不少;二是经销商高呼“连喝稀饭的钱也挣不到”,一些商家甚至把那张家电下乡的“产品标志卡”抽出来,找个农村朋友去骗取国家补助的退款,再把本来应该优惠的电器按正常价格卖,一举两得。如果“家电下乡”果真遭遇到如此“两头不落好”的窘境,那么财政直补的好处又被谁拿走了呢?
从招标家电生产企业专门生产特定型号的家电产品,到招标流通企业负责来定点销售,现有“家电下乡”模式充满了一种计划色彩,似乎一切尽在早已计划好的调度之内。但不难看出,这种计划色彩明显的“家电下乡”,既破坏了商业竞争的公平——即便招标过程完全公正,政府出钱补贴少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行为,也没有任何公平性可言;又限制了农民对家电产品的自由选择权——农民只能选择贴有“家电下乡”标识的特定商品。
倘若农村市场不能形成充分自由竞争的格局,就不会给农民带去财政补贴之外长期可持续的真正实惠,倘若农民不能享有对家电产品的自由选择权利,商家就不会去着力开发生产真正适合农民需要的物美价廉商品。因此,无论是基于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考虑,还是基于反哺农民消费者让农民真正得实惠的考虑,都应该高度重视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农民的自由选择。
9.下乡工作计划 篇九
一、活动目的
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知识,促进广大农牧民健康行为形成,确保村民身体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广大农牧民朋友享受到方便、快捷、就近、优质的健康服务;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培养当地卫生人才,着力满足农牧民基本医疗服务;把握社情民意、收集热(难)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改善干群关系。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今冬明春送卫生计生下乡活动从20xx年1月21日至1月29日。
活动地点:毛尔盖片区、热务片区、镇江片区、川主寺片区、小河片区和城关片区,以有寺院的乡镇为重心。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医疗诊治活动
1.随访20xx年慢性病、妇女病普查筛出的病人,为其提供健康知识指导,对需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指导其住院治疗。
2.为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随访体检,并指导合理用药和合理膳食。
3.运用西、中、藏医等多种手段对患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进行免费诊治,免费对症发放西药、中成药、藏药等。(药品由县人民医院提供西药和中成药,县中藏医院提供藏药)
4.运用b超、心电图、血糖仪等便携设备,为广大群众和寺庙僧侣进行健康体检活动。
(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对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补服叶酸、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等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和宣传。
(三)开展卫生计生惠民政策宣传
1.开展20xx年新农合实施方案等政策宣传。
2.开展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及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宣传。
3.开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宣传。
4.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宣传。
5.婚前医学检查政策宣传。
6.开展“1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宣传。
7.当地卫生院派相关人员参与基本公卫知识宣传。
8.开展分级诊疗宣传活动。
9.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和政策解读等方式进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广泛宣传,向广大群众宣传分级诊疗的好处与做法,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四、队伍组成
20xx年今冬明春送卫生计生下乡工作,由县卫生计生局组织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医务人员参加,其中县人民医院2名医务人员、中藏医院1名医务人员、妇幼保健院1名工作人员和疾控中心1名工作人员。开展包括内、外、妇、儿、藏医科和b超、心电、检验等义诊科目,由2名专职驾驶员和2台车辆参加。
五、活动要求
(一)组织领导
此项工作由卫生计生局医政股牵头,县级送卫生计生下乡医疗队每到一个乡镇,由当地卫生院负责通知、协调以及向当地政府汇报。县级送卫生计生下乡医疗队提前主动与乡镇卫生院联系, 各单位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具体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信息报送
10.下乡支教工作总结 篇十
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我作为第三批下乡支教的一员于2005 年9月来到上秦镇中心小学担任支教活动。在为期一年支教活动中,我认真履行支教职责,与上秦镇中心学校的领导共同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举办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等专题讲作,促进了该镇教育教学水平、诸多不便,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支教任务,获得了领导,老师,学生,家长的赞誉,下面将一年支教工作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教学工作方面
(一)承担教学情况
支教期间,我主要承担课改二年级数学教学并兼任二年音乐、体育、美术、四年级科学等活动类课程教学。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创造开放而又有活动力的课堂环境,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创设生动有趣教学情况,把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在生活环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况,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在课堂尽量给与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和失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学生兴趣浓度,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2)注重课堂教学艺术,采取“活动式”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充满课堂。每节课我都认真备课,选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以开发学生思维为主导,设计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手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参与学习,并要求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努力创造效率高而充满活力的课堂秩序。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乐于争先,我就在课堂上采取“比一比争取升旗手”等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采取贴小红花,和“比一比看准进步多”的方法,使孩子们在竞争中,高效地学习数学。
(4)改进作业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支教所教班级中,我发现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只是大量地重复机械性地抄作业,对一道题几遍,十几遍地抄作,而不是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思维练习,针对这一情况,我积极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不间断地开展了讲数学家的故事,写一些数学小调查,小统计,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数学美术作业本,这些作业的有效开展,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习的和体意识,给学习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有效地加大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扩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习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用权学习的素质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5)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农村小学有一套很好的教学设备——李嘉诚远程教育系统,他为农村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我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利用一切机会,不管上数学课,还是美术、体育、科学课,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开扩眼界,增强了知识而让步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一年的努力。所带班级无论在全乡抽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优良率95%,及格率达成100%。
(二)所上示范课,公开课情况
作为支教教师,为所在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在支教期间,分别在上秦小学,八里堡小学,付家寨小学,李家湾小学,下秦小学上了不同年级的课,如《倍的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平移〉〉〈〈角的初步认识〉〉等示范课。上公开课时,我充分展示自己崭新的教学理念及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技艺,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并且使听课老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如何做一名研究型老师有了新的定位,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深刻而直观的感受。
(三)开展教学研究情况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能力教学水平为重点,以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的行列。与中心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将教研工作延伸到基层学校,把新理念带到基层学校。同他们一道冒严寒,战酷暑,奔赴七所学校和5个教学点深入听课,课后评课,调查研究,分析当前的教育现状,努力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与老师交谈研讨,还根据实际情况写出了调研报告,并交镇中心学校。在报告中分析了全镇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同时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教师达标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在平时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于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老师们随时有问题随时问,从来不退辞,通过评课活动和点滴交谈对老师进行培训,努力帮助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改情况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展开,作为省课改实验区的西街小学的第一批实验老师,我在三年多的实践中创出了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的一条路子。我在未支教之前,就系统地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参加通识培训等各项新课程培训。支教来到上秦后,我将西街小学在课改中取得的经验和自己的收获毫无保留地带进了上秦。协助学校制定了新课程实施的计划方案,实施阶段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案,努力推进镇中心校新课改的进程。协助学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健立健全了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成记录袋,并充实了其中的内容。使学生家长老师不再把考试成绩看的非常重要,从而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全面实施,我在下校听课,与老师交谈过程中,将新理念带入各个学校。在听课评课过程中,都渗透全新的理念,对新理念在老师思想上的建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老师们所的问题都给于了诚恳的回答。积极参加教研课题研究,协助老师制定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自制了许多教学软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资料,并指导老师写出了几篇有价值的论文与案例分析。
三、老师培训
作为骨干教师,培训老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很重,但每次中心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我都毫不推辞地参加,并积极进行发言准备。
1、以研讨课为主,立足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分析点评教师所上的研讨课为契机,通过课例分析,课后反思,帮助和指导老师树立全新的理念。本学期在李家湾小学举办的城乡新课程交流课上参与了选拔上课教师;指导老师上课等活动,并为老师制作了大量教学教具,指导的两节数学课、一节英语课以理念新、观点新、教法新,获得了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并且在研讨课上作了专题发言。通过研讨课,使参与听课的老师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树立了全新的课改理念。
2、以专题讲座为主,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根据新课程推行过程中,老师们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除了上好示范课外,我还进行了专题讲座,和面对面解疑问题培训活动。在讲座中。我做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注意情景教学》、《个案分析》等专题讲座,并写了几篇教学论文。通过上示范课、讲座结合,老师们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3、培训教学骨干,立足于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在各项教研教改活动中,及时发现身边自身素质较高,潜力较大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努力提高他们业务水平。下秦小学的张立荣老师,张翠花老师教学基本的扎实,通过几次指导,进步较快。金家湾的何小铃老师、付家寨的付惠萍老师经过教学指导后,观念更新快,在全镇老师所上的《两位数学加减法》《角的分类》以观念新,教学方法,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4、通过走访调查、普遍听课、同授课老师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了解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现已对20多位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和听课指导,同他们就如何开展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共同探讨研究。
四、其它工作
支教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勤工讲学”活动,入队调查“两免一补”情况。在“六一”期间,协助班主任排练节目,制作道具等活动。
五、工作启示
一年的支教生活是短暂的,它既丰富了我的生活阅历又给我留下了许多感受和启发,上秦中心校的领导班子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强,有严谨的作风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团结一致把
上秦教育搞上去。二是农村老师工作辛苦。虽然环境条件较差,但他们兢兢业业,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忠于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精神让我们敬佩,三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和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令我欣慰。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的支教工作即将结束,这一年中的所见所闻,这一年的经历,都值得我一生珍惜和追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自豪地说,支教是无悔的选择。最后,衷心感谢下秦小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愿你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衷心祝愿上秦镇中心学校的明天更好
【下乡工作安排】推荐阅读: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09-02
下乡巡回医疗工作方案11-06
送法下乡工作总结 文档08-20
送教下乡工作总结10-11
山下乡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方案08-19
2020年最新三下乡个人工作总结09-06
市卫生局2010年下乡支农工作情况总结08-14
肃南县卫生局2011年卫生三下乡工作总结10-17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08-20
医师下乡申请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