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卷英语作文

2024-08-04

高考二卷英语作文(共6篇)

1.高考二卷英语作文 篇一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静坐在考场中的你,一定会思绪万千。三年来,你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有老师的辛勤教诲、家长的次次鼓励,还有……现在想来你很感谢他们。请以“Thank you,my...”为题写一篇英语短文。

要求如下:1. 短文内容应包括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和使你难忘之处等;

2. 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3. 词数80左右。

【优秀满分范文1】Thank you,My English teacher

I should say “thank you”to my English teacher.

He’s a tall man with thick glasses. He likes sports and often plays football and basketball with us. He’s humorous and always makes his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He’s kind but strict with us. He never allows us to pretend that we know what we don’t know. He often tells us that it’s no use memorizing new words without understanding. My English has greatly improved with his help.I think he is the best in my mind. I will remember him forever.

【优秀满分范文2】Thank You,My Mother

Wherever we are today, whatever we are, we owe it to our parents who have given and taught us so much, so we should thank them, especially, thank our mother.

I think my mother is one of the best mothers in the world. She is the busiest one in my family. She does chores for the family and cares about my study. She has taught me a lot. She does lots of things for me,but she never wants anything in return.

How will I show my thanks to my mother? First,this year,I am going to give her a surprise birthday party and buy her a special present. Second,I’ll do well in school. Third,I’ll help her do housework when I’m free. I want to make her happy.

In a word,I love my mother.

2.2016高考全国二卷作文 篇二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要求: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花气袭人知昼暖

了青山的雪,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就出发吧,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来人间吧,看爱恨贪嗔,看嬉笑怒骂,看王公贵胄,看布衣黔首,心知世界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洋洋洒洒一篇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生活就是语文,叫做“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化身。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人说他是写自己,在富贵家庭里养尊处优,一场冰冷的大雨浇灭了所有骄傲,他在破败小屋里衣衫褴褛,在萧瑟风中饥寒交迫,在浊酒昏灯下增删批阅,他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素材,他用他的脚印,缀满了大观园所有人的悲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点滴汇聚,终成语文壮阔的海洋。向来喜欢语文,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母亲

--甘肃一考生

欲知四季,去山野吧,看抽芽的嫩柳,看金黄的麦穗,看累累的硕果,看白一句温暖的关怀,也许是路人一句友好的提醒,也许是演讲者或激昂或抒情的言语,也许是相声演员幽默生动的段子,也许只是几个字,都可以触动灵感的源泉,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

我们是尘世中蹒跚而行的赶路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语文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生平中见过的或纤弱或雍容的花别在语文的衣襟上,我们将生活中听到的或低吟或高啸的言语缀在语文的耳后,我们将生活中嗅到的或馨香或馥郁的气息扑洒在语文的发梢上,这样,被生活悉心装扮过的语文便亭亭而立。

语文教我们品味生活,生活教我们学习语文。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以后的执笔写字,到后来笔下开花,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更多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如同喝一坛甘醇的老酒,越饮越醉人,在香气的熏陶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一品佳酿。

曾有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提高语文素养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立足于生活实践的沃土,语文之花才能盛放。

语文素养提高之我见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和一个拥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交流,就是一个与善人居的过程,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可见,良好的语文素养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学习是基础,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关键,社会实践是辅助。只有这三者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有效提高。

首先,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小到大,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拼音,学会了方块字,也学会了阅读与鉴赏。多少次我们思索许久没有答案,却因为老师的点拨而醍醐灌顶。是在课堂上,是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中,我们感悟了唐诗之庄,宋词之美,小说之精妙…… 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涵养也在阅读中逐步提升。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只要阅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也有位作家这样说道:“我喜欢阅读。我读一千本书,这样我也在书中体验了一千种不同的人生。”

生活处处有语文,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著名的诗歌《观刈麦》和《悯农》就是作者深入社会观察之后有感而作的,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即将进入大学的殿堂,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走入社会,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也会大不一样,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她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平凡的课堂中、在浩瀚典籍的滋养中、在社会事件的感知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巅峰。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乎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一个有气质的人,一个谈吐优雅不凡的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 3 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的丰厚。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追随那一个个文学大师。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受到那些独特的哲思与情怀。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径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回归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更是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地积累,在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于触碰心灵地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素养之养成,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题记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遗忘多年的汉文化开始复兴,语文素养也渐渐进入公众视野,重新引起人们注意。

语文是有灵性的学科,不是单纯堆砌时间便可看到成效的。不得不说,口耳相传的传道授业依然是不可取代的方法。不过,最好的语文课堂并不是事无巨细地讲解,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引导方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授更多的方法和资源,即“授之以渔”。也许他不用说太多话,仅仅是言辞和习惯的熏陶,便让弟子受益匪浅;也许他上课的过程不必满满当当,只是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只要老师用心、学生追随,便很好。

《红楼梦》中有一回,黛玉教香菱写诗,先读大家作品,“肚子里有这几个人的诗做底子,便不难成诗了。”阅读、品味、揣摩、浸染。要写出好的文字,先要知道好的文字是什么样子。阅读好的文章,看到别人的过往,既是文字的累积,也是阅历的弥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走遍每一寸土地。阅读于写作而言,最大的效用是模仿。模仿是自由写作的必由之径,照猫画虎是妙宗儿,有所 积淀后,晕染自己的风格,加上独特的文字印记便不难。会读、会写,便是语文素养。

读万卷书的价值要依靠行万里路来成就,很多开阔,非大山大河不能给予;很多沉思,非星空朗朗不能恩赏。之所以有了图报画册,还有数不清的背包客行走在路上,就是因为,再好的书也品尝不到清涩海风的咸味,再美的语言也无法得见落日朝晖。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字必然是自己先心有所感,若不能感动自己,何谈感动读者?行走、品味、记录,路上的日子、枝杈里灿烂的阳光、街边稚童的面庞、老人慈祥的模样……丰富的经历成就丰满的诗和远方。

3.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题 篇三

淡然处事,淡品香茗。让清雅来代替浮华,让静然来遮掩浮躁,让不争来替代喧嚣。季羡林先生不慕名利、淡然处之。他精通多门语言,回国后尽管经历,尽管被打为“黑帮”,尽管在北大看守牛棚,但他对印度语言佛典的研究之深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当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时,季羡林先生却一再强调要摘掉这些称号、桂冠。尽管老人已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但我们要记住他那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不计名利的平淡心境。

在如今这喧闹繁杂的时代,请独守一份沉默,默念一份平淡。心若止水,静观其变。不就一事争长短,不急一时较高低。“不争”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一般人都处在功利境界,他认为中国古代处在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子。老子看破放下,六根清净,与世无争。

曾有户人家找附近寺庙的僧人做法事,事后主人发现丢失了二十两白银,他怀疑是僧人所为,便到寺院问罪。僧人明白来意后,并不多言,直接取出二十两白银给他。等到他回到家中,妻子便告诉他是她因为临时有急事拿走了银子没及时交代。此人听后十分愧疚,连夜送还银两,并向僧人道歉。这位有口皆碑的大师都能在被别人诬陷时不怒不争、不计得失,这是一种泰然的处事风格,也是一种淡定的境界。

4.高考二卷英语作文 篇四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原标题:警惕“注意力陷阱”(人民论坛)

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飞机经常被打得满身弹孔,盟军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以改进。看到机身伤痕最多,多数专家决定在机身上加厚钢板以保护飞机。与会的一位教授却从整体出发,认为这些飞机能回来恰恰因为机身中弹,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弹的飞机都坠毁了,因此最需要保护的是引擎。由此观之,主观经验很容易遮蔽客观事实,一个人一旦坠入“注意力陷阱”,则如盲人摸象,极易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误区。

现实中,一些人受限于惯常的经验,往往撷取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征求发展老年事业的意见建议,基层单位请来的都是“活跃的老年人”,结果相应措施就集中在增加文化健身场地和设施等方面,而最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真实需求却难以得到反映。再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有的人只听信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用主观臆想代替理性分析,不还原真相、不了解全貌,忽略了自身注意力之外的丰富事实。凡此种种,难免让认知发生偏移,无法勾勒出客观实际的全景。

赫胥黎在谈及科学研究时说:“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许多时候,人们注意力中的“焦点”,其实只是事实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如果不加辨别、囫囵吞枣,就会掉进思维陷阱。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省意识,善于跳出认知的局限,摆脱局部因素的干扰,从更高的站位运用理性思考问题。许多事例启示人们,成一己之见易、谋长远之计难,只有视野宏阔、克服偏见,才能把握本质、洞见规律。

哲人有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关注注意力之外的事实,还应提醒自己多变换角度,多换位思考。苏轼被贬时并未沉沦,而是寄情生活,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造福当地百姓的实践中,拓展了人生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执迷于财富、权力、地位、名声,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功利的世界;从追求意义出发去观察世界,就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大门。握着剩余的半杯水,有的人感到焦虑,另一些人却心生乐观。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凡事不拘泥于所见所闻,不囿于成见偏见,我们才能走出注意力陷阱,抵达不凡的人生境界。

附:全国II卷作文试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任何一篇作文的写作角度都是难以详尽的,本着“题题评到、不求面面俱到”的原则,只是就题其中的一两个角度进行阐释。不在以上分析的范畴也并不等于跑题偏题,请知晓。

此题算是2018审题最有难度的一道题了,若不细读细思,极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全国三套卷而言,II卷沿袭了前两年的命题风格,不直接涉及热点(2017年II卷结合六句古诗词写作;2016年II卷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不管题中是否直接涉及热点,我们的笔下都应有、也必须有时代、有社会,要让阅卷者从字里行间读出我们青年人应有的时代精神和责任担当。一篇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一定是受阅卷老师欢迎的。首先我们来研读一下材料,叙事性材料,需要我们通过材料明白其中的道理,明析因果关系,明确转折后才是重点。由此,我们可知,统计学家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看到了统计标本的偏差,换言之,统计标本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英美军方调查研究缺乏随机性,只抽取了返航的幸存战机,而忽略了遇难战机,这直接影响了调研结果的正确性和普适性。当然,类似这种现象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沉默的数据”或“幸存者偏差”。举个例子,班上有40名学生,老师要调查某次语文考试试题难度,抽取了班里语文成绩最好的前十名,得出的结果可能是题目简单,可是这个结果很有可能违背了事实,因为忽略了排名后30名学生的感受。再回到题目中来,题中材料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注意几个表明材料或文段逻辑的关键字词“然而”、“因为”“而”、“事实证明”。叙事有始有终,有因有果。谁对谁错,一目了然。我们可以从因果角度来分析英美军方为什么犯错,由此立意,要学会打破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决策。我们也可以从最后结果出发,沃德之所以被证实是正确的,是因为科学的方式和态度。从人物品质角度出发分析亦可,沃德的科学精神和“力排众议”为真理坚守的态度,更是值得称道和学习。联系当下,联系社会,这也正是我们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和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理当拥有的优秀品质。

警惕那不起眼处的致命伤

德州市陵城区一中苏冬梅

向统计学家沃德致敬!他独特的思维、大胆的推断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事物的弱点常常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人们经常忽略的也常常是这些地方!

密集的弹痕自然是敌人的重射处,可这些累累伤痕依然让它们返航,说明我们这些地方的防护还足以抵挡敌人的攻击;反而是那些弹痕少的地方,受到重创,便足以致命,这不才是我们需要加强保护、加强防范的地方吗?

前段时间发生的中兴事件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一直顺风顺水的中兴通讯公司,看似枝繁叶茂的中兴通讯公司,恐怕没有想到会突然被人家掐断了芯片的供应。这真是一剑封喉,一招致命!借翅膀飞翔能飞多久?借鸡下蛋能用多久?没有自己的心脏,你能活多久?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最起码是没有致命的弱点的,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坚劲挺立中”才行!“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总书记一句话可谓道破了个中真谛。曾几何时,我们拼命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才是国之命脉,可工厂的滚滚浓烟让我们看不见了天空的飞鸟;河里的浊臭水流让我们再也不能“弄花香满衣,掬水月在手”;甚至土壤,甚至饮食,一时间,我们惶恐万分,“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那日益增多的令人恐怖的“癌”终于让我们醒悟:那不起眼的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才是真正的生命盛放处!

一个官员,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的头脑,发展的眼光,超强的能力,这足以让他在自己的一方任上叱咤风云,大有作为,他可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别人之未有,行别人之未行,可让他倒下的是什么呢?常常是他那不起眼的爱好!或财,或色,或玩物!故先人有言:君要慎其好!

昔日诸葛亮百密一疏用马谡,一小小街亭坏了他整个北伐大计;一个优秀运动员基本功上的小小弱处常常让他与冠军无缘;武功高强的大人物常常死于不起眼的小人物!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千里之堤毁于不起眼的蚁穴;一块马蹄跌可以成就一场战争,亦可毁掉一场战争!所以,别再只把眼光放在你所谓的重要处,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无弱处,无短板,才是永存永立的真谛!

5.高考二卷英语作文 篇五

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范文】

时不我待,功不唐捐

“语文不可一日无功”,这是初入高三时语文老师苏鲲鹏赠给同学们的一句话。学习语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每一日的阅读、背诵、交流、写作之中,你将形成语文的思维,你将提升语文的素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你三年努力的最好回馈。

想要收获漂亮的语文成绩,先要和语文长相厮守,不离不弃。有同学说我不爱她,我没兴趣,看到文言文就头晕脑胀,一写作文就愁眉苦脸。但我们谁敢放弃语文呢?大而言之,在中国,学好语文是理解和交流的基础。小而言之,在高考,语文是第一关。最后的高手过招,争的是一分两分的高下,而语文,能提供十分二十分的可能。

所以,如果你爱语文,就去期待读文言文时遇到自己敬仰的历史人物,做小说时看到新奇有趣的情节,写作文时想到深刻而优美的篇章,把对语言文字的爱扩大到对语文学案、作业、自助的爱。如果你不爱语文,就坚信日久可以生情,逼迫自己每天对语文有问心无愧的付出。这付出可以不多,但必须持久,坚持到你的语文不再落后,学习起来不再吃力,那么应对自如的课业和时不时的鼓励嘉奖会自然而然地让你产生兴趣。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时间。的确,背诵默写可以填补你的零散时间,五分钟的突击就能应付老师课上的提问。但不要以为有这不等价的付出就能心安理得。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在语基语用上的付出可以分分钟见效,但如果你想更上一层,就需要深厚的语文素养。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利用假期去广泛地阅读,拿出时间去写作和积累,这将为你高三的语文学习铺平道路。高三的战友们,不要轻视语文,一年的训练足以奠定基础,让你成为最大的黑马。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下面再说说我的一些具体方法,愿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

1.随时随地锻炼思维。平时读一条新闻,身边发生一件小事,你都可以思考: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换了我会怎么做?问问同学的观点,为什么他们想到的我没想到?在高考语文卷上,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会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2.书写,书写,书写!狠心逼你练字的老师并不多,但书写真心是硬伤。千万不要对假期的练字作业敷衍了事,落得高三干着急。写漂亮也许很难,写工整一定不难,字乱的同学可以练练隶书,至少让阅卷老师觉得你认真了,尽力了。

3.举三反一,分类归纳。老师们常说,“举三反一”是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语文的板块很明显,容易归类,从许多同一类的题目中你能总结出固定的模式,当然有了套路也要结合每篇文本的特点灵活运用。如果你觉得分类整理太麻烦,至少把同一类的知识记得集中一些,比如这一页记成语,下一页记诗歌,这样有系统感,方便背诵和总结。

4.改错不是为了复习。有同学把错题剪切粘贴了,留着以后复习,于是再也没有看过。改错是你真正收获精华的过程。语文改错不需要照抄标准答案,而需要经过你的思考领悟,找到关键点、提升点。你写在本子上的可能只是几个字,你心里却已经明白这道题对你的价值。

5.作文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我曾花大量的时间给札记本做目录,编页码,之后将同一主题的素材积累到一起。这样每写一篇作文,再加上同学们的范文和平时积累,就能将一个主题拿下。这也能促使你在积累一个素材时思考它能应用的话题,从而打开你的思路。

6.干净整洁,一目了然。“规范”是老生常谈的事,可见其重要。分条作答,得分点前置,字迹清楚少涂改等等,既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维,更能让阅卷老师看着轻松愉悦,给分自然大方。

学姐的碎碎念再多,比不上老师的金玉良言。语文老师们是起得最早的人,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至少高三一年,语文组老师的资料组编下的功夫永远是最多的,时事热点、作文素材、总结学案,厚厚的资料见证着老师们的无私付出。相信老师的引领,感谢老师的陪伴,因为三年道路上的顺逆阴晴,有他们与你们共同经历。

最后,再引苏老师一句话:“力能破巧。”在真正的努力面前,一切暂时的成绩变化只是过眼云烟。时不我待,所以现在就是奋斗的季节;功不唐捐,所以万峰回首,你已在云巅。

6.高考二卷英语作文 篇六

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分值: 9分

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大早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分值: 12分

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分值: 15分

4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分值: 19分

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分值: 9分

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8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7.依次填入文中機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分值: 9分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7

16.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分值: 6分

8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基露时间长,___①____,甚至失聪。 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② , 均会产生水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③ ,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分值: 6分

9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企面建成具有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分值: 5分

10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值: 60分

上一篇:教师个人自我总结下一篇:拔苗助长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