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4-09-12

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9篇)

1.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一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摘要: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较好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淡化技能教学、滥用探究学习等等,如今,许多体育教学成了“放羊”课、游戏课、表演课。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本质,体育新课程教学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无效、低效的教学变得有效、高效是广大体育教师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较好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淡化技能教学、滥用探究学习等等,如今,许多体育教学成了“放羊”课、游戏课、表演课。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本质,体育新课程教学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无效、低效的教学变得有效、高效是广大体育教师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小学体育课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为充分的展示,必须积极探索、改革现行课堂程序,让学生能够亲近体育环境,减少运动畏惧,在学生间设置互动交流,努力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教师也要贴近学生的体验,充分带动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那么如何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从而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所谓的有效性是指做事有效果,产生效益性。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从身体实质方面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成功体验,促进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目标的达成,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老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面对诸多的体育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以投掷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正确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2.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但我们在选择游戏时千万别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的前奏,能为主教材的教学内容做好辅助工作,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上低年级前滚翻的教学课中,我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起的快”的游戏,初看这两个是比较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觉得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小游戏,这两个游戏中隐含了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后面的前滚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的游戏内容才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3.教师的口令、示范要具有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口令,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以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一节体质测试课中,我在安排游戏活动时,由于没有认真的设计,欲设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用简单的口头表述来讲解游戏的方法、路线等,以为学生明白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告诉我,出现了很多问题,游戏方法不够周密,路线安排容易发生冲撞,根本没有达到我上课前的预期效果,只能重新安排,成了一堂失败的体育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以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形象,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这样的示范就比较鲜明,比较突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着重与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灵活机动的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内容的特点,作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内容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例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时间、方法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尽量做到花样多样并且新颖有趣。如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比赛等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思路、谋略或智慧,将决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学之本”。如在教学短跑摆臂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跑步姿势,先让学生双臂夹棒跑,再单臂夹棒跑,最后双手摆臂跑的练习。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思考摆臂的作用及摆臂的方法,从而达到改进动作的目的。又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弱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和创造力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认为“为得到最好的效果,必须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成为儿童整个生活的背景”,所以教师在极力营造学习环境时,要把它放在学生整个生活环境中去考虑,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去创造与学生生活背景相违背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营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积极影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最关键的因素而言,主要指各种教学手段,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民主的气氛等。作为体育来讲,它比其它学科更具有形象性、情境性、情趣性、民主性、合作性的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的感染,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灵活运用场地、器材布置,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如利用球类区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进行练习,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利用纵横交叉的跑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练欲望。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水平一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一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的基础上不分腿,具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往往具有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因此,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完成练习,为上课做好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4.倡导竞争,激发兴趣。

每个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求表现自己,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而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到再赛的胜利。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课堂有效性如何,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境地。课堂即时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赞赏、批评或点拨。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手势,而更多的是用语言的评价。即时评价应该能够给学生以鼓励、勇气和信心,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帮助“点燃”思维的火花,而取得有效的课堂生成。

可眼下听课,你会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有的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得了小红花,觉得表扬来得实在太容易。课堂评价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和点缀,评价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

1.激励要适时。

记得去年四年级的一节公开课,班中有位叫钱小云的学生,长得人高马大的,平时爱欺侮他人,且屡教不改,是班级里有名的调皮生。当我要求学生把实心球归放到指定地点时,所有学生争先恐后的跑到指定地点把实心球一扔就回来了,地上的实心球放得杂乱无章,筐里筐外都有,有的甚至还滚到了操场外。我刚想训斥学生,没想到钱小云最后一个过去,一声不响的把地上的实心球收拾得整整齐齐,我当时真的被感动了。我马上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大的表扬了他,全班同学也都为他鼓掌,看他被表扬时那副憨厚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课后我又专门找他谈话,从今天的课说起,谈到以前的他,希望他发扬优点,改正坏毛病,成为一名好孩子。说也奇怪,从此他的体育锻炼更积极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成了老师的好助手。可见激励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

2.激励要适度。

把握好表扬的分寸,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泄气;过份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

3.激励要讲策略。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我们老师一味追求讲“好听的话”,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听惯了“好听的话”的孩子,会怎样应对挫折,怎样明辨是非、认识自我。指出学生不足时,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中国教育报2004-5-25日第6版

2.刘小红、李军兰:《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四种策略》,中国学校体育。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章永生:《教学心理学》,河北出版社。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二

“精”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中要有选择的一两个关键技能动作, 在某一环节只需重点提一个技能动作要求。 循序渐进地教, 通过控制课堂技能教学的“量”, 保证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片断:水平一原地向上纵跳教学, 在学生体验跳的环节中, 建议执教者不要把完整技术动作的讲解一气呵成 (双脚分开, 重心下降成半蹲姿势, 手臂后摆, 快速前向上摆动同时双脚蹬地向上跳起, 空中双腿伸直, 最后双脚屈膝缓冲落地。 ) , 否则讲解信息点多, 没重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教师可以选择“跳起后。 腿在空中伸直”这个关键点, 这节课课堂的语言设计和组织练习就围绕:空中膝盖伸直”展开。

2.技能教学要准确定位技能教学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目标中, “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是核心, 就意味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运动技能。 因此,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确定显得极其重要。 由于小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和对知识、技能的认知水平都与中学生有着极大的差别, 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要准确定位“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表述的目标不仅要具体、简单易懂还要可操作。 它是体育教师清晰、明确地向学生传达学习目标的基础和可靠保证。 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认为, 教学目标必须表明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目标的表述应该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表述得越具体, 其操作性越强, 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达技能教学目标时也易于学生理解, 因此在制定技能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表述, 具体要求如下: (1)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而不能是体育教师。 (2)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应是具体、精确、可测量和可评价的, 而不是抽象的。 (3) 教学目标的情景应是学生动作行为产生或完成的条件。

3.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 此时的他们喜欢体育课, 想法丰富, 但缺乏辨别力, 信任老师, 模仿力极强。 学生往往会把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作为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提高政治、道德修养, 深刻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努力钻研业务, 掌握体育与教育的知识、技能、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等, 提高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类学科的范围,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 体育教师必须成为广泛的学习者, 不断吸取大量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 更新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这是做好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

4.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靠传授是无效的, 其基本方式是基于原有经验概念的转变学习, 即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时引起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心理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注意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促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新知识, 而不能把知识从外部强硬地灌输给学生。 如在体操教学中, 要先学习前滚翻再学习鱼跃前滚翻, 当学生掌握了前滚翻的技术要领后, 教师会把两者的联系介绍学生, 引导学生从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中得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中要注意利用体育游戏

要做好体育游戏教学, 首先必须懂得如何创编游戏。 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体育游戏只有具备娱乐性、趣味性, 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 更具有诱人的魅力。 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 (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 , 源远流长。 体育游戏的创编, 应从提高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游戏对发展体力、智力有很高的价值, 能促进掌握某些技能, 同时也有较强的教育性, 有利于培养机智、勇敢、忠诚老实、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精神。 少年儿童是体育锻炼的“黄金年龄”, 也是比较好动、贪玩的年龄, 游戏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一年龄特征, 游戏的活动方法具有很强的可变性。 可以根据教学的某些要求, 作相应的调整。 器械可以就地取材, 因陋就简。如“搬运弹药箱”中的“弹药箱”可以由跳马改为课桌;“过关斩将”中的平衡木可改为长凳子连在一起;“割麦子”中的手榴弹可以改为装满水的可乐瓶……游戏的规则也可繁可简可粗可细。 如低年级的“拾火柴棒”规则可由甲乙混放改为甲乙分队放, 更简单易行;高年级的“抢夹子”则在游戏规则上有多种变化;小组互抢、男女互抢、单脚跳抢、阻剑哪只手抢、限定场地抢等。 体育游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关键是在游戏的选择选择游戏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6.关于教师教态方面的改善策略

6.1给学生以肯定、信任的眼神交流。 教师每天会面对很多学生, 但是学生每天面对的只有一个或两个体育教师,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 其他学科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体育课不同, 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都不同,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状态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一定体育课的学习状况就不好。 体育教师肯定性的评价,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6.2教师表情和蔼可亲。 教师的表情状态是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教师一进入课堂的表情状态会直接感染学生。 例如教师和蔼自信的目光、专注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有安全感, 消除心中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恐惧,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用肯定的眼神看待每一个学生, 做到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所期待, 在亲切的基础上有严肃的警告, 自己课下的喜怒哀乐尽量不要带进课堂。

3.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10-01

体育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贯彻全面教学方针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在新课改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重点研究内容。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比较保守,基本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堂练习,最后是自由活动,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益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计划的实施,首先都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的过程具有导向功能。小学体育本身不会涉及到难度很大的项目或动作,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质,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一最终目的。另外,小学生大多没有什么主动性或自觉性,兴趣是他们的动力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主。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正确合理的把握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师本身而言,通常,带着清晰的目标去上课一定比照搬大纲的教学方法更主动,而教师的热情也会带动学生的情绪,提高教学质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堂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童话、寓言或历史等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长跑课,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夸父逐日的故事,让学生们对长跑产生兴趣,然后就可以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课程。

第二,在课堂中加入游戏。体育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教师可以根据体育的这一特点,并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性格、爱好特点,在不同的课程里设置不同的类型游戏,活跃课堂的气氛。

第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当某个体育项目,有些学生能够以比较好的成绩完成时,教师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予以肯定的评价,这不仅是鼓励了优秀的学生,对那些没能完成好体育项目的学生来说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设计合理的导入教学

导入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经常被用到,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都起到重要作用。常用的导入教学方式包括复习旧知识、利用故事创造情境导入以及设计疑问导入。首先,体育课也是有知识点的,但体育课是一门极重视实践的课程,因此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练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体育比赛有着很深厚的发展史,比如乒乓球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向学生们讲解一下我国的乒乓球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激情,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一直按照讲解到示范最后到练习的程序进行,这样的教学效率是比较低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学习新的体育项目时,教师要边讲解变示范,把所有动作拆分开来,边做边讲,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巩固练习。在讲解示范的步骤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所有学生按照体能分成多个小组,尽量保证平均分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练习、比拼,并且还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的小型比赛,让学生共同进步。

五、组织有趣的体育比赛

体育都带有很强的竞技性,虽然小学体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把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但适当的竞技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也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学完篮球运动后,学校体育组可以组织篮球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不足以完成正规的比赛,教师可以稍微变通一下,比如只打半场,或者每队6-7人,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篮球场地上进行比赛。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很多在平时练习中难以做出来的技术动作,也许一场比赛就可以完成多次。因此,组织体育竞赛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六、结语

小学体育虽然对学生的体能要求不高,也不会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体育动作等,但它是体育的基础和开端。体育也同其它课目一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因此,不断地探究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秀杰.关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4):161.

4.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四

体育教学是否有效,应该关注体育教师是否尽心地教,学生是否努力地学,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本文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的实施略陈己见。

一、满足学生体育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这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大有益处的。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课堂的类型密切相关,专项体育课是从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和兴趣出发,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专项技能迅速提高,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小学阶段的专项体育课应与普通体育课相结合,在上好普通体育课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体育兴趣逐步地转移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才能更完善,更有成效,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才更浓,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刺激学生广泛参与

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W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非常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体育教师还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参与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三、更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上课时教师重视示范讲解,强调学生“跟我学”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做动作时的情感如何、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等问题,有的体育教师从不会去过问。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千篇一律。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遵循不同规律来组织,把学生从特定的组织形式中解放出来,创造了一种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紧张严肃的“要我学”变成轻松活泼的“我要学”。例如练习100米跑,看起来非常枯燥,学生感到厌烦。但如果把这一活动设为游戏的形式,比如可设计为比赛跑,胜者奖,败者罚的游戏,学生就非常乐意参与。再有短距离快速跑,我们可把它设计为追速跑、追球跑、让距跑等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给学生感觉只要是新鲜的,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四、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思想是从终身体育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体育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使少年儿童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地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创设一些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比如学习正步走,如果在练习前先把它描述一番,正步走如何美,让学生想象一下军队阅兵的场面是如何雄赳赳、气昂昂,那么学生就认识到走正步有其美的所在,然而就会产生模仿军队正步走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让体育的课堂教学平实中见有效,有效中见提高,提高中见发展,发展中见辉煌。

5.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五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摘要:近阶段小学英语教学整体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1.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2.过分地追求新课程的改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却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真实运用。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提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而通俗地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展开教学.策略如下:

1.“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在语言情境中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用所学语言进行对话表演,把课堂教学融于真实的生活,使之贴近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如:英语教学中,当学到购物用语时,老师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摊位,带上实物,分别去买东西和卖东西,让学生应用英语接受语言,并学生亲身体验英语达到交际语言的目的和获得成功感。2.以文为本,拓展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以纲靠本,教材是老师主要的教学工具,却不是唯一的工具。教师紧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整改和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宽。教师在教授学生“名人”的单元时,让学生在家上网寻找自己喜欢的人物,用所学课文的句型和语法1.„was „2.„be born„3.„did„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的来描写人物,这样安排不仅仅学习课文里Sun Yatsen、Robin Hood 的人物,还拓展到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可以运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去。经过他们用英语所描述人物的简介,并其他学生听,然后还要根据描述人物的短文进行提问,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提高。

3、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根据课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英语活动中,如小诗歌,简笔画、游戏、直观的教具、多媒体教学、讲故事等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盲目地用上所有的教学手段,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而开展。如:低年部的学生比较适用唱英语歌,而高年部学生也可以唱,可是 根据他们的学习难度应该有所提高,应该改歌词。

4、恰当地使用评价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内需,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正确使用评价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要正确运用评价策略,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做到随机应变。但是,教师也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舍本逐末,应该结合实际操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曾经问一位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你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他说:“很快乐,其中一个原因是能很快获得成功,获得表扬。奖励——接受新任务——再获得表扬奖励——接受高一级的新任务——再10000获得表扬奖励„„,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教师从中得到启发: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正确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的心理发展看,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通过努力是能行的。为了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快乐,让学生迷上学习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的方法1.善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话语。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面对这些学生要及时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找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让他们读读单词,当然不要吝啬老师们赞扬的话语,“Very well”“有进步”等。虽然简单的一句话,足让学生爱上英语。2.物质鼓励,如:学生在作业上得到5个A能得一个星,10个星可以换1个小印章等.上课时进行小组竞赛等,这些方法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中特别管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3.就高年级学生就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组的评价和个人的评价,学生参与学生评价,更有效地调动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的评价和认可都是每同学渴望得到的,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从学生的作业和反馈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是否达成。本文只对课堂的实施策略作为研究的重点。

土华小学

6.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六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然而,纵观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等现象一直 “相伴相生”,如影随形。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总也无法逃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一现象似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然而,当我们撇去浮华,静心体会时才发现:一些新问题、新困惑又开始浮出了水面,这些问题和困惑时常干扰着我们的小语课堂教学,并且由于这些“干扰”,当前的小语课堂教学已经出现了诸多的误区。

“有效才是硬道理!”“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当前,我们农村小学小语课堂中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十分普遍,关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了我们今天最应该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当前,小语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小学尤为突出。据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试图探寻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当前农村小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分析形成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

3.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4.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5、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2007年9月申报,10月批准为如皋市级备案课题,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研究,2008年6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07年9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2)填写课题申报表;(3)拟定研究方案,展开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2月)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工作有:(1)理论学习,分析调查结果;(2)制定实验假设方案,开展行动研究;(3)总结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8年4月)

这一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行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教学论文,交流经验;(2)进一步提炼完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及时整理。

第四阶段(2008年5月)

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二)研究的措施(1)推进备课改革

首先,我们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

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改进研讨课

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③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通过大家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提倡互动评课

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三)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

课题组成立了以邹晓明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对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并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形成共识。

2.制订常规,严格制度。

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构建平台,以研促研。

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1)学习的平台。(2)交流的平台。(3)展示的平台。

三、解决问题的目标和策略

(一)对低效教学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况,显然包括负效、无效、低效、高效这几个层面。根据对我校近几年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感到有许多课堂属于低效教学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落实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动,但有的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只注重“形似”,忽视“神似”,不能形神兼备;有的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不能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致使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目标常常落实不到位。

2.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传统教学因为过分强调讲授,使课堂变成了“教”堂,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

3.超负荷练习压迫学生,及时矫正不能到位

练习只满足于布置,且布置的练习多而繁,缺乏针对性,又往往忽视检查和批改,不能做到精选精练、及时反馈矫正,导致练习的效率低下。

4.过分强调教的计划的完成,忽视学的效果的落实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仍然满足于教的任务的完成,盲目地追赶进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度,以致于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深、不透,更加拉大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

5.多媒体辅助作用发挥不当,传统板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但有些课电教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替代了师生的板书和语言。其实,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有助于师生的教和学。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感到本课题的研究肩负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如何依托课题团结一批教师,解决一些问题,拓展一些发展的空间?我们感到: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抓起,从帮助教师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病抓起,从教师执行的每一堂课抓起。

(二)寻求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学”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也是不胜枚举。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务必理清研究的思路,寻求一个具有统率意义又简洁明了的核心理念。综观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我们把关键字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

“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

(三)关注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点。1.学科特点

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正确“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阅读、沟通与表达,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较多的采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即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总喜欢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教学过程也总是从“内容的初步感知”到“内容的深入理解”中打转。对“语言表达形式”关注不够。我们的“语言”学习应该经历体验、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应该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语言文字”既是教学的抓手,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2.年段特点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是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学生在强烈的自觉探究中,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畅通地连。学生学古诗学得乐呵呵,这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3.文本特点——因文而异

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到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抓手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无须赘言或抄下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学生自己的语言尽管幼稚,但都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尽管不太流畅,但是经历了思维碰撞和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紧扣文本特色,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合情合理的“工具性”,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性”而服务,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4.教学特点——多边互动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多边互动的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主引”、“学生主学”和“文本是凭借”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学生和文本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三者有效互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领,就必须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进行合理教学设计的功夫,平等、尊重、热爱学生的胸怀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充实和修炼自己,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

(四)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

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谈几点有效性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给足时间,拓展阅读

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

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向学生开放图书室,或借助班级图书角,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契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的,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作用。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老师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一定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

4.加强调控,促进生成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好的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需要教师适时地应用调控的技术。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调控与不着痕迹的引领之下渐入妙境,智慧的清泉不断涌流,在层出不穷的精彩生成中,课堂走向着灵动与丰盈。

四、实践成效分析

1.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五、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7.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七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就是指在满足时代特征和个人积极的价值建构的前提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课文内容的转移的教学效果,完成有效的最佳的教学设计目的,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上好阅读课,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阅读目标把握不准确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难以准确遵循新课程改革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三维目标要求,不能准确掌握小学语文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使得课堂设置目标随意化,难以达到科学与合理的目标设定。教师往往设置一些过大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另外,教师本身对教学目标的界定难以准确把握,导致学生阅读目标的失衡。在设置目标时忽略课文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往往出现一种脱离教学目标的情况,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使得教学目标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内容较杂乱,缺乏正确引导

教师在设定教学内容时,往往会脱离原有的教学重点,过于追求阅读内容和范围,忽略了教学重点的设置,学生阅读的重点失去方向,从而失去阅读的动力。再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科的综合发展而忽略了阅读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发展,从而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脱节,小学生本身的心理就比较稚嫩,学习比较被动。学生如果提不起对阅读内容的兴趣,会进一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到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忽视了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对于新型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低,使得多媒体技术难以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妨碍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师生关系不合理

当今教育界已经越来越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但是,难以避免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自主性。小学生处在一个模仿阶段,教师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和引导,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学习的基础,掌握着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把新课程标准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指导,根据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题出的新要求,把握教学要点。设置的教学目标应该启发小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阅读知识,开阔阅读视野;目标应该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阅读和实践能力,利用语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为小学生提供优秀的模仿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规划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教师应正确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阅读进入到课文的真实情境中去。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文本,激发学生的不同情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应抓住课文重点,设身处地地为学生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出解答。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技能

教师应根据每篇阅读课文的不同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注重语文情感的表达,把课文情感自然的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另外,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的适当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生动、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依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做出动态的改变,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利用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关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学情感的传递。尊重学生的独立精神和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由的发展阅读空间。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教师应该注意评价机智的应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以成绩论高低,多利用鼓励和正面引导激励学生给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8.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教学模式

体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不可忽视,高中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进行教学研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真正获得益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教师一人之事,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努力。在本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体育教学经验来简述一下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体育教学现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所以,造成体育课上学生注意力散漫、精力不集中,甚至将体育课当作自习来学习其他科目等多种不重視体育课程的现象。造成诸多不良现象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学生缺少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没有兴趣去聆听体育课程知识内容,缺乏热情去体育课中寻求焦点、缺少勇气去克服体育课程中遇到的挫折。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培养起来,我相信,体育教学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着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增长而有所提高的。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高中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模式中蕴含着有效的知识内容,将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体育教师要鼓起勇气突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融合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灵活开展体育活动,其中可以融入体育娱乐活动,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提高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使教学模式焕然一新,充满活力。

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漫长的考验与实践,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地前进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的枷锁,向崭新的时代迈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9.教师论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九

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

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而系统的讲座活动,这次随工作室去广东深圳参加“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策略论坛”,是一次非常难得而可贵的机会。在三天的学习时间里,非常紧凑的安排了六位专家的讲座,每一场听完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在茶余饭后的短暂休息时间里,我们都会互相交流着彼此的收获和感受。短暂的学习虽然结束了,可学习后所产生的教学思考却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

几位专家把自己多年甚至毕生的教学研究所得和教学思想精华,都在自己的讲座中展示着、渗透着,并折射出无穷的思考。每当一场讲座结束时,我都会去思考,思考他们所带给我的启发,思考我的教学,思考我自己!在写这个学习心得时,我感觉想写的东西很多,当把所有的关键词写下来并归类后,我看到了三天里我思想收获的主线,那就是: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课堂!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谢利民,在讲座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由“关注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转向“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研究就应该放在教学之首,我们在备课环节中,备学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喜欢看电影,喜欢听音乐,喜欢运动,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活动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你是绝对不会去做,或者很无耐毫无收获的去应付。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课堂教学,甚至抵触,理由只有一个他们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要从头做起并持之以恒,而不是想起了做一做。很多老师都会在初一或高一,本门学科开始时给学生一些兴趣点。比如:生物老师展示一下生物的DNA模型、上几届学生制作的细胞立体模型、或放一段生物科教片等,在开课前吊足学生的胃口。可是在进行常规的教学后。学生的兴趣慢慢的丧失了,进入了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某件事物由衷的喜欢和向往,并为之坚持而付出。人为的培养兴趣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去关注学生对本学科涉及到的什么方面感兴趣,然后逐步引导,放大到本学科的学习。我举个例子,在高一上生物课之前,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参观动物博物馆。回来后让学生谈谈对什么最感兴趣,并展示我们三年要学习的教材的目录,让学生知道我对什么感兴趣,我想学什么。从而建立好学生与课堂的兴趣对接点,然后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除了教学重难点的达成外,要在课堂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保持课堂有1至2个兴奋点。千万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

2、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在我们每次的备课中,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你的设计学生喜欢吗?像这样要求合适吗?他们需要吗?他们想听你讲还是他们想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师长的称赞,同伴的认同。所以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在你的教学设计下去充分展示自我,去展示、去点评、去完善。做一个像毛泽东一样的课堂指挥者,让学生去“真枪实战”。做一个像张艺谋一样的电影导演,让学生去“演绎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他们需要的。学生想去展示他们的才华,讲台和课堂成为了他们所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他们智慧炫耀的舞台!

3、潜能是教学的源泉。教育是一个让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发掘潜能的过程。潜能的激发又在推动着我们的教育,这样才产生了无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潜能的激发,对于个体能力的延伸是无止境的。它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谢利民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学生觉得不难,那难也不难;当学生觉得难,那不难也难。”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给学生设定一个个够一够就能够到的高度,那么当我们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你无法估量的。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会表演得很精彩,也会发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多让学生说,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很能说很会说。多让学生表现,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越来越想展示自己!

4、情感是教学的质量。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否对所学的感兴趣,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信服这个老师。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推动教学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水到渠成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喜欢哪怕在他毕业多年后仍然是不会变得。当学生觉得不认真做作业会对不起这个老师,他还会不去做好吗?当学生觉得考不好会没脸见你时,他还会不去加油考好吗?师生的情感是超越教育之上的精华。五年、十年后,还会有学生记起你看望你时,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值得自豪的,也是最大满足感的慰藉。五年、十年后,还会有这样一位良师永远也不会忘记时,这也是一个学生最值得庆幸的,也是成长路上温暖的港湾!

二、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更是教学的指挥者、设计者。如何授的精、活、实;学的乐、快、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如何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更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思考。设计与思考的呈现,更多的体现出了一位教师的功底与潜能。、教师的艺术

教学有法,可教无定法。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很多种教学模式,并从中学习到很多的教学艺术。这些艺术的背后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艺术魅力。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教学的调控艺术;教师教学的启发艺术;教师教学的评价艺术。这些教学艺术都是做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必修课。

2、教师的转型

刚工作时,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模仿性教学:执行教材,教师教学生涯的起始。经过5年左右的教学后,我们进入到了合格教师的独立性教学阶段: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后,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将会出现一个“高原期现象”,此时也是一个教师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时刻。如果你固守现状,不愿多思考,不愿一次次挑战自己,设计出更好更精的教学,并记录下改革的点滴。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型为研究型与学者型教师。如果转型成功,那就进入到了创造性教学阶段,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教学艺术风格。

3、教师的终身学习

上一篇:中考百日动员会讲话稿下一篇:diy小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