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2024-07-22

采桑子重阳说课稿(共9篇)

1.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篇一

游华国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简要点拨赏析文章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附《秋词》鉴赏: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 3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2.采桑子·重阳原文以及翻译 篇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畅谈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仅仅进一步申说。于此,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三点:首要,“人生易老”仅仅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富含消沉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著作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侧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世界间全部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息不断,光景常新。“天”即是片段,“难老”即是指发展变化的进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几乎即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诗的阐明,有必要注意。再次,理解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理解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光不是慨叹人命朝露,并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有必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新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含义是丰厚的,这心情是高昂的。它提醒出永存的前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新的达观主义精神,象格言相同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天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经过详细理性而闪现的笼统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由于,从另一视点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提高,两句是有机组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当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概不过花酒空愁,一片萧条,满怀凄清。只要毛泽东此言不尽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耕种着英豪的头颅,灌溉着勇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耸立敞开,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分外秀丽,怎能不感到加倍高兴?

3.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篇三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所写节日是: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所写节日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秋词》《采桑子 重阳》《登高》三首诗。2.了解三首诗的作者概况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3.掌握有关表现秋的意象。4.领悟作者对秋的感情。【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大意。

1.走进作者。刘禹锡,字,代诗人。有 之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与白居易合成。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贬,刘禹锡也被贬到朗州做司马,当时他才33岁。9年后,他被召回京都,因为玄都观的题诗触犯当政者,又被发落到连州去做刺史。晚年回到洛阳,人太子宾客,死时71岁。

毛泽东,字,湖南湘潭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杜甫,字,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三别”(、)。杜甫被后世称为。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寂寥 春朝 寥廓 渚 潦倒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自古逢秋悲寂寥:(2)我言秋日胜春朝:(3)晴空一鹤排云上:(4)便引诗情到碧霄:(5)人生易老天难老:(6)寥廓江天万里霜:(7)渚清沙白鸟飞回:(8)潦倒新停浊酒杯: 4.说说每首诗的大意。

5.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

二:整体感知,品味诗句。

1. 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悲秋便成为我国古代诗文表达的一种传统情调。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倍受打击,而他十分理解并同情古往今来失意志士的遭际和境遇,可贵的是他不因此而自甘消沉,而是葆有不屈不饶的雄心和奋发进取的豪情。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不同?

2.在《采桑子 重阳》一文中,哪句富含哲理,写出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3.《采桑子 重阳》描写战地的景象是什么?为何会感到“分外香”?

4.“一年一度秋风劲”一个“劲”非常好,好早哪里?“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非常传神,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5.《采桑子 重阳》运用了叠句,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登高》一诗中,仰视的句子是,俯视的句子是 7.杜甫诗的特点是“沉郁顿挫”,《登高》一诗正体现了这种特点,结合诗句,请你分析一下本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这种风格?

三:比较探究,合作学习。

1.刘禹锡、毛泽东、杜牧三人的咏秋诗词在赞美秋天上有和共同之处?其中哪两首更为相似?

2.毛泽东、杜甫的诗都是写在重阳节,有什么很不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3《登高》是点名了“悲秋”,《天净沙 秋思》没有写出“悲秋”,你是怎么看出其情调是悲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悲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是悲吗?

4.“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黄花”指的是菊花,为什么不说“菊花”?“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指的是“枫叶”,为什么不说“枫叶”?

【中考链接】

(2012年泰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寥廓 渚清 春朝 分外 猿啸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 排云: 寥廓: 落木: 3.课内阅读。阅读《登高》,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的首联以“急”“哀”写风写猿,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练习。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中间四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1默写诗句。

(1),我言秋日胜春朝。

(2)胜似春光。(3)风急天高猿啸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语段。2.品味文中的优美写景句子。3.感悟作者的情感。【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秋颂》《落叶》,用“ ”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标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1.走进作者。济慈,国家诗人,代表作有、、。贾平凹,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斑驳 罂粟 风姿绰约 憧憬 婀娜 蒲扇 3.解释下列词语。

斑驳: 了了: 风姿绰约: 憧憬: 婀娜:

4.《秋颂》第一节从、、等意象来写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第二节农人在秋天、、的欢乐。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秋天的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以及丰收的欢腾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 之情。5.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品味思考。

1.贾平凹的《落叶》重在写景吗?那么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划出《落叶》一文中写景的段落,划出文中表现“我”的思考的段落。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3.《落叶》一文中“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你怎么理解。4.朗读写景的段落,并尝试着背下来。【中考链接】

(2012年荆州)阅读古诗,做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想象独特,颈联描绘出两幅优美图画,第一幅是,第二幅是 2.此诗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指出这种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达标测评】

1.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盛: 模:

削: 尽:

2.《落叶》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陕西省丹凤县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集、。3.课内阅读。

你在仓库里奔忙,一出门就看见你,坐在粮仓的地上,多么悠闲,头发任清风微微飘起; 收割一半,你躺在田沟里酣睡,沉醉在罂粟花的芳香中; 镰钩放过了下一垄庄稼和紧缠的花朵;

你像在田里拾穗,涉过小溪田头,将谷穗高举;

或者几个小时守着榨机,等待那最后的果汁慢慢滴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2)诗人在本节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找出本节诗中描写“你”的神态或心理的词语,说说通过这些词语突出了秋天什么特点。

4.中秋与重阳的评课稿 篇四

听了唐老师的思品可《中秋与重阳》,获益匪浅。可以看出在上这堂课前,唐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她带领学生们收集了关于中秋和重阳这两个节日的大量资料和传说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中秋和重阳这两个传统佳节是不熟悉的。中秋也许还比较了解,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商家会让我们的生活中铺天盖地地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月饼,精美的包装,甜美的口味吸引着孩子,但孩子们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再者,就是每个月都会圆一次的月亮。重阳节对于学生们来说就陌生多了,没有传媒的大力宣扬,今天这个体现着中华民族敬老美德的传统佳节正一点点被现代人淡忘。而在这堂课前的收集资料正是让学生们从各种渠道了解了这两个节日,丰富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陶冶了情操。课堂上唐老师别具匠心的将各个板块自然地连结起来,让学生们眼到、口到、手到,在活跃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感受传统佳节带来的不俗魅力。尤其是在学习到”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亮是反射的太阳的光”这个科学道理时,唐老师并未一位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电筒和小镜子做了做反射光的实验,直观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遗憾的是这堂课也许由于学校的安排,上课的时间稍晚了些,如果能在中秋佳节前来学习,那样就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观察月亮,激发孩子无线的想象。

品德与生活课《中秋与重阳》这一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唐晓红老师教学了这一课的第一课时,讲述了我国的传统介入——中秋节。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刚刚过完中秋节,对中秋节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但二年级的学生要真正理解中秋的内涵、来历以及所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是需要老师的知道和引导的。

一、 教学准备充分。唐老师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和来历,从而使学生从感知上有了初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也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师生。

二、 体现了品德的主旨。我们的品德课很容易上成了语文课,教师直白的说教会使品德课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唐老师的课没有出现任何说教的色彩,而是从多角度展示了各民族同胞过中秋的习俗和场景,深得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热爱之情,理解中秋佳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期盼团圆的节日。

5.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篇五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田径:耐久跑——弯道跑。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手段,同时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性练习中感受快乐。

二、教材分析

下面,我向大家阐述一下本次课教学内容:耐久跑,它是田径类中长跑项目之一,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田径运动会的传统项目,中长跑符合体育学习和竞赛的要求。耐久跑分为起跑、起跑至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环节。耐久跑对速度耐力要求比较高,对于发展和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身体灵敏性,增强体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单元内容我预计5次课来完成:第一次课,起跑与起跑加速练习;第二次课,途中跑——弯道跑练习;第三次课,途中跑练习(呼吸);第四次课,定时耐久跑练习;第五次课,教学评价。

这样安排既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紧张繁琐的学习后身心充分的放松,即符合运动三大规律。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水平五高一(1)、(5)男生,一共28人。该年龄段的男生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田径模块练习内容,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这为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提供了保证。而且,该班学生非常热情,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教学中,他们自身不仅积极努力,而且还会主动帮助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第二次课,因为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区分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发展学生肌肉耐力、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根据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我将本次课教学内容重点定位于弯道跑技术,难点定位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过程和组织教法

为了掌握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安排了以下4个部分的内容:开始部分(2分钟),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5分钟)和结束部分(3 分钟)。

首先是准备活动。“开口螺旋型跑”,此内容预计耗时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法、指导法教学。我设计此内容的目的有二:

1、学生能学会开口螺型跑的动作技术;

2、这将为弯道跑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引导领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对弯道跑技术建立初步的本体感受,为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基本部分中,我安排了以下7个内容: 1、60%速度20米直道跑。教师提问,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距离为20米的直道上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分组进行练习,预计耗时2分钟。教师在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立4个障碍物,以作为20米距离的标志物。练习前,教师运用提问法,问题:“今天安排了直道跑和弯道跑,练习后,同学们需要回答直道跑与弯道跑有何区别?”学生们带着疑问进行练习。因为耐久跑对于耐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限制了跑的速度。2、60%速度圆圈跑。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原先画好的两个圆圈内组织学生进行弯道跑,要求学生体会弯道跑的本体感受。练习后,学生进行答疑,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而达成认知目标。

3、原地弯道跑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分别直径为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4分钟。跑动时,学生要做到身体内倾明显、内臂摆幅小、摆臂摆幅大、内侧脚底外侧着地、外侧脚底内侧着地。学生在明白基本动作要领后,通过结合练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从而初步达成技能目标。

4、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期间进行巡回指导纠错,预计耗时4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圆圈中心进行指导纠正。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弯道跑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弯道跑中动作不协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个别指导,让学生了解动作放松的重要性,上下肢协调配合,摆臂、摆腿、落地等动作都要轻松、自然;

2、跑的节奏性差:通过讲解、示范以及慢跑的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5、直道进入弯道跑、弯道进入直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场地中练习(该场地为两条20米的直道,间距8米,并在两直道间画直径8米的圆),预计耗时7分钟。在跑道中,教师组织学生在20米起点处进行直道进入弯道跑练习,走回起点。两组练习后,在弯道起点处进行弯道进直道跑的练习,后走动至起跑处。之所以安排这一练习内容,是让在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6、60%速度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一边弯道处进行循环练习,预计耗时8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在进入弯道20米处进行60米弯道跑练习,要求发挥60%的速度,学生按小组依次进行练习,随后走动回到起点处。期间,教师进行纠正指导、优秀学生示范等内容。单独让学生体会弯道跑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弯道跑技术中身体内倾、摆臂和脚的着地点三个要点的认识。教师鼓励动作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不仅使学生起到标兵的学习引导作用,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鼓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分层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跑道上进行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距离进行5分钟耐久跑,同时,教师强调弯道跑技术,耗时7分钟。此练习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充分得到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毅力、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因本次课练习密度较大,学生身心会较疲惫,所以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肌肉伸放松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组织,点拨学生进行练习。此练习内容主要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进行静立性拉伸和学生之间拉伸放松为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最后,教师邀请学生谈本次课感受,充分达到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场地器材的安排及特点

本次课所需的场地器材有:田径场弯道一块、石灰粉若干、尺子一把、4个障碍物、CD机一台。

七、说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教学,我认为本次课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计本次课密度将达到35-40%,心率达到130-135次/分。

6.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中的内容,位于课本的73页。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为进一步探究梯形的面积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

数学思想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探究梯形的本质属性的过程,以及做梯形的高。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五、教具学具:我准备了课件和各种梯形卡片,直尺,量角器,这样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老师这有一些图形,摆放的有些混乱,谁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学生上台分类。“你是怎样划分的,你能说一说它们的本质特征吗?”“谁来说一说这组图形的几何名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3.揭示课题:梯形的特征。出示学习目标。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学生活动:拿出学具袋中的1号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再借助手中的工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通过对比来发现梯形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层次汇报,集体总结概念。课件出示概念。学生齐读,圈出关键词,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后学生再读。

3、教师板画一梯形,引导学生说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4、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六、课堂评价

7.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识字4》。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本课由六句儿歌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儿歌这一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的语言美。

3、有主动积累语言的愿望,能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说重点、难点:

1、了解儿歌意思,懂得自然常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四)说教具、学具:

1、插图

2、词语卡片,上面有生字。

二、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编韵语记忆法。培养学生运用巧妙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过去,夏天就会来了。夏天多美呀,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夏天的图画,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利用图画这一直观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看图,师描述画面内容。(师按顺序描述画面内容,为一年级小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画面作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以后的学会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感悟。

1、夏天这么美,我们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欢干什么呢?我们在夏天玩得多开心呀,小动物们也没闲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请看儿歌。(先说说小朋友自己在夏天的活动再看看小动物们的活动,学生兴趣昂然。)

2、多种形式读儿歌(因为“读”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情绪高涨,读得原汁原味。)(1)教师范读(2)生自已试读

(3)抽查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4)男女生接力读

(5)问答读(师问生答、一生问大家答)(6)带动作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请你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名说,师板贴(将生字、词板贴出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读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多种形式认读

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引导学生观察,初识形声字

5、编韵语巩固记忆。(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来学习、记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全课

1、齐背儿歌。

2、小结:

学了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不光可爱,还非常了不起。我们在课外时间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作它们的好朋友!(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学识,还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板书设计: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8.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

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生B:书本上有角。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怎样折角 生:怎样画角 生: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回顾小结。〈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 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

步巩固、复习,加深了认识。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 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9.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篇九

课题:《 采桑子 重阳》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并能背诵本诗。

2. 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感悟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 背景介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 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二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三、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韶山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19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II.预习自测

1. 毛泽东,字        ,湖南湘潭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诗词选》。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寂寥(   ) 春朝 (   )寥廓   (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人生易老天难老:_______________

(2)战地黄花分外香:

(3)寥廓江天万里霜:_______________

_

【探     究】

探究一:《采桑子 重阳》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二:“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三:“辽阔江天万里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

小结:

【当堂训练】

1. 《采桑子 重阳》的作者是______,“采桑子“是______,”“重阳”是______。其中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

B、词最早产生于魏晋,在唐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发展到巅峰。

C、词最早又称为“曲子词”,是配合燕乐而演唱的一种歌词,此外,词又被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等。

D、《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

【课后作业】

1.课后背诵默写本词。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3.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批阅等次:      时间:        次数:

高彦娟

[《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上一篇:泰禾广场方案设计下一篇:高中暑假的一天记事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