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策划书(精选8篇)
1.大学生就业调查策划书 篇一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差报告
策划书
实践背景:为响应我院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的号召,我于2011年寒假时期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目的:人这一生中,学校不可能是永远的学校。真正永远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通过走向社会,积极地去了解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可以促使我们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拥有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同时还可以提升我们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
实践主体:
时间地点:人才市场及周围各种大小公司企业的招聘会
时间时间:2011年1月下旬
实践步骤:
1.深切体会当今社会“有经验者有先”的现实状况和给准就业者带来的种种尴尬与无奈。
2.走到社会上去,走到招聘会现场去。亲身感受此情此景。接触招聘主管、大学生及他们的家人、企业前辈等相关人员。
3.写总结感想和收获,找出调查的不足之处,更铭记调查结果和有效信息,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参考,助我一臂之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差报告
总结
背景:为响应我院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的号召,我于2011年寒假时期参与社会实践。
内容:我在酷寒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寒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寒冷,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太原市人才市场,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
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几天内,我接触了不同阶层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
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时间地点:太原市人才市场及周围各种大小公司企业的招聘会 时间时间:2011年1月下旬
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过程中,丰富了我们的假期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同时让我们了解、认识了当今存在于学生中的社会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形成同等发展的趋势,因此产生了一定的不良社会现象。
A、关于学生的消费习惯及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提高。
2、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增多。
3、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缺陷。
4、社会上品牌广告的影响。
5、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B、关于中学生沉溺于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关部门对网吧的管理疏漏。
2、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缺陷。
3、当代学生课业压力大,心理不平衡,压力无处释放。
4、自身的自制力差。
5、我国网络管理不到位。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面对这些社会现象,请不要一味指责90后或者其他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产生原因,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树立当代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原因,全面整治,以达到明确其社会责任的目的。
2.大学生就业调查策划书 篇二
近年来, 由于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 但就业品质不高, 已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 因“就业率”这个指标往往只是简单地反映出就业的“量”, 无法体现就业的“质”, 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的公信度和适用性受到质疑。当前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品质的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单一, 无法说明大学生就业实际状况。目前的大学生就业评价, 只能体现出大学生就业的数量, 无法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 (2) 重视大学生就业结果评价, 忽视过程评价。大学生就业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 这样才客观合理。 (3)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评价的唯一主体, 缺乏公正性, 应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4) 就业状况界定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有难度。有些是自由择业者, 但由于没有固化, 也算“未就业”, 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5) 过分重视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 致使许多学生在毕业时“被就业”, 实际数据缺乏真实性。笔者认为, 应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品质评价体系, 确保学校将精力投入到学校内涵建设中, 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品质, 而不是疲于应对。
二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笔者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0~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专业没有限制, 共有672名毕业生参与答卷, 调查问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社会保障、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
个人基本情况:在提交者中, 发现男生是女生总数的2/3, 其中88%是团员, 10%是党员或预备党员, 62%人际交往能力一般, 30%认为个人交往能力较强, 在校期间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5%, 担任过一段时间学生干部的有28%, 在工作前具有相关工作实践经历的有6%, 36%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在良好以上, 42%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一般。从调查数据来看, 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 既约有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综合素质较高, 表现优秀。
工作情况:从调研数据来看, 我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类型为私营企业占71%, 其中国有企业12%, 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和计算机行业等, 和我校开设的专业有关, 目前55%的学生从事基础技术、管理工作或是营销人员, 16%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或部门主管, 说明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基层生产的骨干力量。66%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 在大型企业占9.47%。65%集中在发达城市或省会, 选择目前工作的原因56%因为福利待遇, 25%因为发展前景, 说明学生刚毕业的前几年, 比较看重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为68%, 说明大部分学生工作后还是从事自己专业的相关工作。
社会保障: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所在单位具有带薪休假制度的占36%, 所在单位具有加班薪酬制度的占72%, 所从事的劳动强度35%认为一般, 40%认为较高, 24%所在单位具有工会组织, 90%所在单位都购买了工伤保险, 32%购买了五险, 其中有45%的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 说明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给予劳动者以保障, 但也有部分公司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毕业生月薪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 所占比例为26.89%和34.13%。62%每周的工作时长为40~50小时, 对现工作岗位和福利满意度为65%, 93%的人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调研数据显示来看, 大部分毕业生的工资达到了国家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水平线, 对现有单位基本满意,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单位不满意, 这将导致以后工作的不稳定。
工作稳定性和发展空间:调查结果显示, 43%的毕业生都有离职经历, 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 (37%) 和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30%) , 和毕业生选择现工作单位原因的数据基本相符, 说明毕业生较看重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认为所在岗位对应的职业素养中爱岗敬业占66%, 积极主动占60%, 诚实守信占59%, 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 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培养。在发展空间上, 56%的毕业生选择现就职单位工作3年后预期月工资5000~8000元, 15%选择8000~12000元, 从学生预期薪酬可看到, 企业前景较好, 51%的毕业生选择3~5年后能够晋升, 37%选择可能晋升, 选择不能晋升的只有12%, 75%的单位每年给予1~3次培训机会, 15%的单位每年有4~5次培训, 说明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个人成长。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品质的策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并要求将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贯穿到教育工作全局。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三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 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学校应转变思想, 深化改革, 转型升级, 提升内涵。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较单一的结构向实际的“双师”及多元结构转型, 形成具有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复合团队。 (2) 强化市场导向, 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以教学做一体与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形成学生自主式、交互式、协作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新理念, 在注重培养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同时, 更要注重基于技术活动全过程所需要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三型”人才。 (3) 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由小规模、浅层次向大规模、深层次、多元化转变。探索和实践“多主体”合作办学,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与企业共办订单班、互聘教师、在校内或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的基础上, 合作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 引入企业为学校提供能代表行业最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和现代企业文化体验中心、实训室等, 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 适当延长并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 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 以各种竞赛为载体, 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 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 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加大毕业生就业推荐力度, 积极利用各种资源, 竭力拓宽就业渠道, 不定期举办各类小型招聘会和网上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二, 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竞争力。 (1)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择业竞争力。大学生活一开始, 就要自己设计职业生涯,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利用课余时间, 学习有关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与社会接触, 锻炼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 (2) 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 提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才可避免择业受挫。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社会需求, 切忌功利主义。 (3)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调整好心态,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积极寻找机会, 从被动的求职者向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跨越。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把个人潜能、职业理想、职业岗位有机结合, 并不断付出努力, 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三,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 提升大学生就业品质。 (1) 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 解决学校资金不足、师资不强,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2) 努力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来增加对高职毕业生的消化吸纳能力。 (3) 继续完善和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要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体制, 从根本上保证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存在的毕业生就业品质问题折射出整个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 面对问题, 民办高校应苦练内功提升内涵, 尽快转型升级, 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 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坚.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12 (9) :108~109
[2]周建松.高职院校办学的六个质量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7) :24
3.大学生就业调查策划书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自1999年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等他教育逐渐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本科大学生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商品,要想完美地融入市场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接受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检验,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缺乏自主权,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下,学生对于未来就业产生了茫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产生了焦虑、消极、恐惧和烦躁不安的不良就业形态,这些情绪对于就业选择和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分析,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形态和志愿,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工作。
1 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情况,笔者首先对本市几所大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和相关取证。其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法,以学校的专业和年级开展调查,从而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差异,下面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1.1 对自我能力、专业水平和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高年级的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加不认同专业水平,在专业认知方面,大四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为23%,一年级新生所占的比例为52%,二年级和三年级所占的比例为25%。对自我能力判断方面,大四毕业生相加习惯结合实际,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能力,由于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未来就业没有直观的认识,缺少社会实践,所以还没有正确看待自我能力,但是受到社会上一些就业难的舆论影响,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消极情绪。当问及到就业形势险峻时,对学生的未来规划进行调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认为考研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历,为自己谋求一份好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前往一线大城市打拼,自己创业。
1.2 就业态度、意识、情绪调查情况
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面对险峻的就业趋势,越来越缺乏自信,而一些低年级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就业情绪。低年级学生能够及早进行准备,很多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择业才是最好的结果,这种就业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大四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并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是选择和专业相近的工作。在就业意识方面,高年级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比较强,能够理性认识到就业因素,综合考虑工作前景、薪资福利、工作地域等多方面因素,但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自信,担心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符合岗位需求,在找工作时,经常犹豫不决,难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四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在调查的学生中,由52%的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25%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23%的学生认为创业艰苦,更多的学生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1.3 从众心态严重、好高骛远
根据调查显示,由73%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存在严重的从众心态,看到同学找了一份工作,自己也去选择和同学一样的工作,认为大众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工作,未来一定能博一个好前途。通过对就业意愿分析,国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大城市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目标,选择去国企的学生占到45%,而选择去私企的学生占到23%,选择在二、三线小城市奋斗的学生占到21%,选择去一线大城市的学生占到36%。这些调查数据综合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第一种是稳定、收入高、福利好的国家事业单位,第二种是发展前景好、薪资高、现代化的大企业。但是市场是残酷的,当前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大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識和专业技能,就无法在国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大城市立足下去,必将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可好高骛远,不能跟随大众的心理,要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最终才能打出一片天。
2 就业指导思考
2.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心态越来越消极,必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教师,必须全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后,通过各种形式传播职业规划理念,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教学讲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大一就开始锻炼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以未来就业作为大学学习的指导方向,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职业规划的理论结合实际,经常进入企业实习,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定位,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使大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职业生活。辅导员也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发展成市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2 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很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最终对社会产生的厌倦,最终造成了自杀这一悲惨结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生活管理人员,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访谈活动,和学生谈心,开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消极悲观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缓解就业压力,对症下药,使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未来就业中。
参考文献
[1]蒋臻.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才智,2013,(16):220-220.
[2]孙长峰.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与调整方法[J].大学教育,2013,(18):126-127.
[3]闵金伟.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12):96-96.
4.大学生就业讲座策划书 篇四
1.大学生就业讲座策划书 2.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策划书 3.大学生就业创业讲座策划书
1、大学生就业讲座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随着竞争的日趋严峻,为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力,做好我校的就业工作,我大学生创业社特开展一系列就业讲座活动。
二、活动目的、意义
本着“指导就业,认识职业,成就事业”的宗旨,本次活动旨在加强我校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就业技能,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三、主办单位:社团联大学生创业社
四、活动安排
(1)时间:每周六下午2:30
(2)地点:图书馆二楼报告厅(3)主讲人:
五、讲师合作及补偿方式
本次讲座邀请的主讲人分两类:
学校老师方面:我们将赠送一份精美礼品,作为我们对老师大力支持的感谢,以表纪念。
企业方面:在邀请企业讲师进行讲座的同时,我们会拟定一份详细的合作方案(见另外的策划),在我们的能力允许范围内,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满足企业的需求。
六、活动的工作安排
为确保讲座的顺利开展,需要大学生创业社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办公室:在讲座开展之前做好讲座的宣传工作,以宣传板宣传为主,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讲座的各方面信息并积极参与其中。
组织部:通知协会干事,做好讲座场地的布置安排工作;联系会员,做好现场与会员的宣传沟通工作。
就业部:准备讲座的物资并维持现场秩序。
外联部:做好讲师的邀请工作,确保主讲人 的准时到场。
邀请社团:做好现场的摄影工作,为后期的宣传工作奠定基础。
社长:接待讲师,并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
七、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总负责人:(社长)
主要参与者:各协会会长、大学生创业社会员及我校其他大学生!
2、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策划书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日益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招纳贤士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是高校教育的素质人才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大多数毕业生再就业是不善于策划,不讲求方式方法,目标不明确造成盲目就业。所以明确大学生就业策划,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设计三方面也就成为高校的另外一项重要的任务。
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策划旨在指导高校学生从思想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做好中长期的职业规划,不急于求成,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也不能以薪水来衡量工作的好坏。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就我们身边的事情来说,最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参加不少的企业招聘会,然而被招聘的人数却不尽人意。可见竞争的严峻,为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力,做好我院的就业工作,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特邀知名讲师经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旭光老师开展此次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活动。
针对大一新生,他们一下子从高中时代如上弦箭般沦落到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很容易变得慵懒。习惯了高中时代的生活,上课、作业、考试即活动,都是有老师或班主任统一安排,而到了大学我们就像缰绳的野马,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对于刚进大学的我们来说,要先把目标定下来,想想我们将如何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圣诞节作文三年以后、四年以后的我决定怎么走?作为一名新生,应该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独立自主,自己来规划好已经开始的大学生。当然这也是校创协的宗旨,帮助大家做好大学生活的规划。
二、活动名称:
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
三、活动主办单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
联合单位:
蚌埠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四、活动目的和意义:
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规范,细致。不知道怎么样的单位合适自己的事业发展,找不到真正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使我院学生更好的形成符合个人需要并兼顾社会利益的就业观念,清楚地认识到择业的盲目性,我协会特举办一次大型的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这无论是对大一新生,还是大二,以及对即将实习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他将影响到个人的事业和人生的前途。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就业”的宗旨,本次活动旨在加强我校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就业技能,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学生择业,了解社会整体求职状况,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就业,掌握求职技巧,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方法,激发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特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讲座活动,使学生对本社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个人技能和实践工作技巧,增强在校大学生应聘技巧和社会竞争力,架起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搭建学生求职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样的现场指导和解释一方面指导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与就业,另一方面给未毕业的大学生敲响认真学习的警钟,提高自身修养即文化知识,以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活动概括:
1、活动的面向群体:全院学生
2、活动时间:待定
3、活动地点:阶梯教室
六、活动计划:
1、活动宣传:
(1)横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就业及创业指导讲座)
(2)海报
(3)板报
(4)展板
(5)单页
2、活动场地布置
3、活动管理部:(创协)
为了确保讲座的顺利开展,需要协会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组织部:做好主持人、院领导、外来嘉宾、院学生的邀请。对本次活动的活动情况做好收集,整理,归档。
活动管理部:准备讲座的物资并维持现场秩序,确定讲座主持人、院领导、外来嘉宾、院学生的接待,并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
宣传策划部:在讲座开展之前做好讲座的宣传工作,配合多种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讲座的信息并积极参与其中!做好现场的摄影工作。为后期的宣传工作奠定基础。
网络部:通知会员,做好讲座场地的布置安排。联系会员,做好现场与会员的宣传沟通工作。
财务管理部:做好讲座所需物品(接待水)的采购工作。
七、活动前期准备
1、前期宣传
(1)在活动前五天将活动具体细则发放到各部,对策划存在的问题进行磋商(各个部门领导人负责)。
(2)在活动前两天进行展板、海报等方式宣传,地点在院社团部协会通知展板上,还有各个公寓楼门口。
3、大学生就业创业讲座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20XX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北京的毕业生签约率才三成多。大学生就业率急剧下降。20XX年高校毕业生需求量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不乐观。我们华商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本着服务就业、创业、创新、创优的思想,为大三大四学生争取一个更好的创业、就业的学习机会,为大一大二学生提供一个为以后就业、创业的指导,让其明白就业、创业的危机感和现实感,通过本次讲座活动增长学生们的就业、创业知识,为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合理、正确、高效的就业创业思想定位。
二、活动目的:增强高校大学生们对当下严峻就业形势的了解,以便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进行良好的分析,最终制定出适合个人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三、活动主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讲座
四、活动时间:20XX年6月27日(星期四)19:00—20:30
五、活动对象:海口经学院大三学生为主,大一大二为辅。
六、活动地点: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七、主办单位: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海经讲坛
协办单位:中国职业经理人海南认证中心
海南华商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八、前期准备:
1、联系曹同军老师,做好前期沟通,了解主讲人对座谈会的要求,做到时间,方式,提问环节等方面的良好协调。在联系好学校图书馆庞老师,做好场地,设备,活动方案的设计。
2、学校学生干部林俊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与安排,成立工作小组,进行开会、讨论、总结、决策、安排分工工作。
3、宣传方面:
(1)网络宣传: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空间QQ群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宣传工作时间主要是晚上10点—12点之间。这个时间范围内网络数据传输流畅。对于宣传来说,效果更佳。
(2)海报宣传:通过校园宿舍楼下、食堂、教学楼、商业街等处贴海报进行宣传,带动学生,老师对讲座的积极性。
(3)传单宣传:通过学生宿舍、图书馆进行扫楼层传单发送和预约宣传,扩大此次讲座活动的影响力。
(4)传销宣传:通过团队所有人,每个人制定目标人数,从身边朋友圈拉人预约听讲座,再发展下线,让朋友拉人听课。再让朋友的朋友发展下线,拉人目标人数越来少,每单个人的工作量就减少了。宣传也推广了。
(5)食堂举牌宣传:吃饭时间点,在食堂门口举牌宣传。口口相传。引起学生注意,扩大影响力。
(6)图书馆门口引导宣传:晚上7:00的讲座,在6:00时候
开始在图书馆门口断路引导宣传,因为晚上6:00以后去图书馆看书打发时间的学生很多,所以直接在门口引导学生去讲座报告厅。
4、会场布置:演讲台上放置花棚,给主讲老师一个好的心情。主讲台正上方悬挂讲座名称横幅。嘉宾席每座放置一瓶矿泉水。
5、鉴于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我们需要提前预算出每一笔资金的开资。
九、活动流程:
1、讲座开始,主持人自我介绍,互动听众,介绍主讲人、出席嘉宾
2、主讲人开始演讲
3、主讲人演讲完毕
4、主讲人和观众自由问答(主持人协助气氛)
5、主持人总结主讲人内容,提议再次感谢主讲嘉宾,宣告讲座结束
6、嘉宾和主讲者、志愿者合影
7、退场
十、具体安排:
总负责人:林俊 电话:xxxx
负责整个活动策划和安排,对接好主讲人嘉宾与图书馆领导、老师的见面,衔接好场地设备与报告厅开放时间。
1、礼仪组(4人):
组长:杨娴
组员:李林琪、杨芊、张韵
职责:礼仪两名位于门口负责迎接工作,两名为主讲人添水。讲
座开始前10分钟指引邀请嘉宾入座前排,讲座开始后由礼仪指引主讲人入场。
2、后勤组(6人)
组长:肖光明
组员:李舒舒、冯辉、裴运潇、吴小余、刘少云、职责:负责本次讲座会场后勤保障,疏导观众进退场。指引学生入座,让大三本科、大二专科坐前排,其他的坐后排。负责发放和回收《讲座反馈问卷调研信息表》。组织嘉宾学生离场,清扫会场垃圾、检查会场是否丢失东西、准备离场。
3、摄影组(2人):
组长:陈大源
组员:田石杰、张兴博
职责:负责现场摄影、照相以及后期照片和视频处理。
4、主持人:王凯
职责:负责引导开始,介绍嘉宾和领导,和观众交流互动,进行短暂的讲座主题引导。播放视频,然后引出主将嘉宾曹同军老师。结尾时负责总结曹同军老师讲坐内容,再次感谢曹同军老师的讲话。最后宣告讲座结束,离场。
十一、经费预算:
十二、预期效果:
希望本次活动能激发大学生做好合理、正确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培养就业、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丰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知识。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就业、创业的交流平台,解答同学们的实际问题,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及建议,使他们在以后走向社会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十三、活动总结:
5.大学生就业活动策划书 篇五
当今社会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地质工程系举办就业指导座谈会,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有成功经验的经理交流的平台,给予广大同学以信息支持,经验援助,提高相关认识,帮助大家进一步明确自我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创造辉煌。
二、活动方案
1、活动名称:“就业指导”的专题座谈会
2、活动时间:20XX年3月12日
3、活动地点:汇知方学术报告厅
4、参会人员:地质工程系主任冯小东、副主任李凤贤,就业干事姬宏,地质工程系辅导员王庭海、王建琴、王香、赵震、岳宏伟,及xx级全体学生。
5、主办单位:地质工程系就业协会。
6、具体负责人:姬宏老师及就业协会成员。
三、活动流程
1、介绍出席本次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及老师。
2、请冯主任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总体情况进行说明,并讲述就业方面的一些政策和要求。
3、请姬宏老师讲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及就业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聘技巧、各专业前景和相应的工作岗位。
4、与在场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解答:此环节,学生可以将上面没提及到的就业问题向老师进行提问,或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讲述,由老师进行解析。
5、大会结束,请全体起立,鼓掌欢送领导退场
四、活动主体:现场专题讲解座谈会。
1、由主持人致开场词(姬宏)。
2、领导分别就工作、招聘、企业用人、及不同就业方向经历等作相关介绍。
3、与现场同学交流互动,咨询与讲解。
4、主持人致结束词。
5、活动总结:策划部整理、总结。
五、活动意义:
6.大学生就业择业主题班会策划书 篇六
——医学技术学院10助产2班
活动主题:
大学生就业与择业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同学们认清眼前的形式。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适应社会变化。
活动时间:
11月18日(周五)
活动地点:
B506
活动策划:
10助产2班团支部、班委所有成员
参加人员:
班主任、10助产2班全体同学
班会流程:
1、前期准备——班委对每个同学进行创业知识问答及了解
2、入场——在主题曲《在路上》的背景音乐下有秩序的进场
3、嘉宾发言;
4、观看创业教育视频(时间大约为45分钟);
5、学生互动交流——谈一谈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弊端;
6、娱乐表演;
班主任点评:
7.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理性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50万, 2013年达到699万,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多。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一方面更多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就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一个人只有从事某项工作、某种职业, 付出劳动, 获得经济收入, 才能获取生活资料, 维持生计, 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 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 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当前, 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个人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变化, 不仅改变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配”的就业政策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 便成为捧着“铁饭碗”的“国家干部”。而在双轨制初期, 多数人还是国家分配工作, 只有少数人自主择业, 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 考虑自己要找一份怎样的工作, 工资高、收入好, 还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段时期的劳动力市场还是处于供不应求或者供求相当阶段, 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没有太大的问题。而随着高校扩招, 毕业生人数的激增, 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和要求较高, 并且能让毕业生满意的“好”工作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得不”先就业再择业, 或者处于失业的状态。当代大学生持怎样的就业观念, 他们的就业意愿和期望如何?这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设计
1. 概念界定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 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个包含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测量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全面。冉昆玉认为,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 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 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 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这三类中, 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 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 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2]。
总的来看, 就业期望就是指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的预期, 是个人对能否就业以及工作状况的期待, 是对就业的地区、获得的岗位以及薪水标准等各方面期望的综合体现。
2. 研究数据说明
本文的分析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两个调查, 一是2008年“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 这次调查在全国27所高校进行, 调查对象为高校本科生。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样本, 第一阶段, 分层抽取高校。以区域和高校类型为主要维度抽取高校, 覆盖东部、中部、西部, 包含了综合大学、财经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种类别。第二阶段, 在所抽取的高校中抽取学生。在被抽取高校相关人员的帮助下, 分别在学校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各抽取一到两个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每个高校随机抽取100名左右本科生。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数2 819人。下面简称“2008年大学生调查”。二是2010年9月以福建省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的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也是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 首先在福建省抽取国家重点高校一所, 省属重点高校两所, 省属普通高校两所。然后, 从每所学校的理科、工科、人文社科不同科学分别抽取两个专业, 抽取50个样本进行调查, 每个学校样本数为150人, 共获得有效样本715人。下面简称“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
三、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
纵观国内现有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研究, 虽然考察的标准和内容有所区别, 但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却有相似之处。那么, 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 就业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就业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唯一出路, 考研究生、出国、创业, 但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毕业后先就业。“2008年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 大三之前的大学生对毕业之后有更多的期望, 只有50.5%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37.6%的人要考研究生, 6.5%的人要出国, 5.4%的人还有其他打算。但对大四的学生来说, 就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调查中90.9%的大四学生表示要参加工作, 只有9.1%的人要考研究生。2010“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84.3%的毕业生首选就业 (找工作60.6%, 考公务员18.9%, 自己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比例为4.8%) , 考研的比例为12.2%, 出国2.4%。从大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 “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导思想, 66.2%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目标是先就业后择业, 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业, 还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业和可就业可不就业。
2. 对自己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大学生就业期望高, 对自身认识不足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的认识较为客观, 甚至可以说比较保守。“2008年大学生调查”中, 只有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好找工作, 比较好找工作的为21.1%, 认为不太好找工作的为30.3%, 很不好找工作的高达11.5%。“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也呈现出类似的态势, 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好找工作的只有4.9%, 比较好找工作的为25.5%, 不太好找的为23.7%, 很不好找的为5.6%。因此, 只有8.9%的被调查者非常有信心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比较有信心的占59.3%, 31.9%的人不太有信心和没有信心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是非常乐观, 这或许也是很多毕业生希望“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因。
3. 就业地点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 10.7%的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去西部地区工作, 不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为39.3%, 非常愿意去的比例仅为2.8%, 17.0%表示比较愿意去。对于去农村地区工作, 7.6%的人表示绝对不会去, 41.0%的人表示不愿意去, 非常愿意去的比例仅为1.6%, 愿意去的比例为15.3%。这可能也与近年来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就业模式有较大的关系。这一结果与各地多项研究结果相一致。2003年在北京的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显示, 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学生, 占到了全体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的97.2%, 如果就业困难, 对去小城镇或乡镇单位就业意愿, 45.2%的人坚决不去, 45.2%的人表示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只有9.6%的人表示乐于接受[3]。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调查对象中有89%的学生选择东部地区就业;选择中西部地区的只有11%。无论学生来源地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 都显示出类似的对东部地区的偏好:来自东部地区的学生, 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95.2%;来自中部地区的学生作此选择的比例为82.5%;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作此选择的比例也高达74.9%[4]。对南京地区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从就业的地区来看, 东部沿海城市 (46.93%) 、京津沪地区 (21.66%) 和回家乡 (23.11%) 是主要的选择, 选择西部城市的仅占1.08%[5]。由此可见, 大城市和沿海开放等经济发达的城市, 就业机会较多, 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地区, 对就业地区的偏好并没有随着国家多项就业优惠措施的出台而发生很大变化。
4. 就业单位偏好于国企、党政机关和外企
“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乡镇企业就业的比例依次为19.6%、21.7%、36.1%、9.2%和10.9%, 收入较好、工作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 而愿意到民营和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较低, 但从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来看, 民营和私营企业则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就业单位的这种偏好在多项研究中也出现了, 如黄敬宝对北京大学生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较稳定的国企和党政机关或工资较高的外企工作, 三者的集中度为73%[6]。2007年在深圳的调查显示, 49.3%的人选择到机关做公务员, 6.7%的人选择到事业单位工作, 8.0%的人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 24.0%的人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 6.7%的人选择到民营企业工作[7]。南京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工作单位集中趋向于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所占比例分别为31.5%、35.38%、22.74%。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大体相同, 分别为17.33%、20.22%和14.8%[5]。从这一点来说, 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与实际就业有差距, 这一方面表现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生对福利、待遇好的就业单位的期盼。
5. 就业领域集中在行政管理、金融业等行业
由于管理、金融行业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名利、地位, 大学生争相进入, 造成了不必要的竞争, 浪费了人才。“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 33.2%的学生首选行政管理类工作, 教育培训、科研技术类的比例为25.2%, 商业服务类的比例为10.2%, 文化艺术类和营销类分别为7.7%, 贸易类比例为4.8%, 建筑工程类的比例较低, 只有3.1%, 其他为8.1%。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蓝皮书”对就业“红黄绿”专业的分析显示, 2012年动画、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已被列入失业率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的“高风险红牌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被列为“黄牌专业”, [8]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就业市场相对较小, 毕业生集聚在某几个行业不无关系。
6. 对收入的预期较理性
大学生对收入的预期较为理性, 与当地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0年) 》公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显示, 2009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 736元, 平均月工资2 728元, 福建省28 666元, 平均月工资2 389元[9]。“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 大学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平均为2 065.34元, 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 000元, 大学毕业生可以接受的薪资水平低于城镇就业者的平均工资水平。无独有偶, 深圳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毕业生对自己工资水平的预期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 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薪酬标准在3 000元以下, 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 552元基本一致[7]。黄敬宝对北京大学生平均月薪期望的研究中发现, 2008-2010年, 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分别为3 525元、4 151.3元和4 685.7元, 呈明显的上升趋势[6], 但2008-2010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分别达到55 844元、57 779元和65 158元[10]。大学生对自己月薪的期望普遍低于调查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也不乏“零工资就业”的案例, 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对收入预期和就业形势的认识较为客观, 符合实际。
7. 兴趣爱好、工资待遇等是首要考虑因素
“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 在择业的考虑因素中, 大学毕业生考虑的第一要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44.8%) , 第二是工资高、待遇好 (37.8%) , 第三是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学有所用 (33.4%) , 以及发展机会 (30.7%) , 而选择是否解决户口与住房、职业声望、专业是否对口的比例也很低, 都在3%以下。可见, 大学生非常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能发挥自己才干和发展机会, 同时兼顾收入的职业。发展机会少, 经济环境不好, 收入偏低是阻碍大学生去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 户籍制度约束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的障碍[11]。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看到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范围的调查结果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从毕业后的选择来看, 尽管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逐渐增多, 就业还是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改变, 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先就业再择业。这可能与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有极大的关系, 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有较为客观, 甚至比较保守的认识, 多数大学生都觉得自己的专业以后不太好找工作, 对自己是否能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信心不足。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来看, 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期望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对去小城镇、乡村、西部就业的意愿不高, 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意愿较为一致,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地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 大学生更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就业, 愿意去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比例较少, 但实际就业时, 在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远高于大学生的预期。大学生对收入的预期比较理性, 收入期望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水平。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较多的考虑兴趣爱好、工资待遇以及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干等因素。
理性选择理论指出, 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动结果中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的行动 (在某种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 有不同的‘效益’, 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1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为基础解释了个体具有目的性的行动, 以及个体在此基础上为获得最大效益所作出的选择。科尔曼所提出的行动系统主要由两种元素构成:第一种是行动者;第二种是某种事物, 主要指“资源”或“事件”。行动者是具有一定利益偏好, 并试图通过控制某些资源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在最基本的行动系统内, 最低限度必须有两个行动者, 而且每人都控制着能使对方获利的资源。由于双方的利益均依赖对方控制的资源, 作为有目的的行动者, 他们必须从事与对方发生关系的活动。这种特定的机构和每个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从而导致了双方行动的相互依赖, 或者说其行动具有了系统特征[13]。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就是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都希望作出“最优选择”, 不管是出国、考研还是就业。
8.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
有调查研究报道,大学生压力源排在首位的是就业压力,其次是生活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的过大会导致学生、家长心理压力大,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1。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研究江苏省某高校文科、理科、医科三个大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文科类学生100名,男生42名,女生58名,理科类学生100名,男生47名,女生53名,医科类学生100名,男生61名,女生49名,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88%,其中文科类回收有效问卷98份,理科类回收有效问卷97份,医科类回收有效问卷99份。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表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地方实际,问卷自编而成,包括自我定位,职业选择,职业期望,社会地位等4个维度,总共20个项目,项目分级1-5分,分数越低,表面压力越小。
1.2.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经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文科类就业压力最低分是大一学生得分(91.11±2.13),就业压力最高分是大四学生压力得分(98.87±1.17),理科类就业压力最低分是大一学生得分(90.12±1.31),就业压力最高分是大四学生压力得分(101.12±2.07),医科类就业压力最低分是大一学生得分(90.17±1.82),就业压力最高分是大四学生压力得分(99.61±1.56),三大专业的大二大三年级得分居中,并且三大专业的压力得分高低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
3 讨论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推论,各个学科的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可能是高年级学生即将要面对择业,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职业取向和备考准备的压力有关2。低年级学生刚进大学,焦點主要集中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
因此高等教育在低年级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就业方面的宣传,高年级学生要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推进工作,学校要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大学生更要化压力为动力,调整心态,准确定位3,早作准备争取早就业,就好业。
参考文献:
[1]赵丹娣,辽宁省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75-377.
[2]林梅、杜宁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2.
【大学生就业调查策划书】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指导协会活动策划书11-12
大学生宿舍关系调查问卷策划书08-13
关于在校大学生学车情况的市场调查策划书07-11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08-01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07-27
xx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11-08
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11-03
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09-26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08-28
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问卷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