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2024-11-03

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共8篇)

1.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一

广州居民旅游市场

调查策划书目录

一.前言

二.明确市场调查报告目的三.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四.调查时间

五.调查范围

六.明确市场调查项目

七.确定市场调查方法

八.估算调查费用

九.市场调查进度的确定

一.前言:

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剧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从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转变为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体验。

一方面,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旅游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另一方面,中国人传统上即把“游历名山大川”作为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方式,因此旅游被很多并不富裕的家长作为子女养成过程中的一种必要投资。从过去的“单位组织旅游”到越来越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尽管在放长假期间的特定时段旅游服务呈现了供不应求,但旅游服务的供应商(包括旅行社、风景区乃至配套服务机构)正面临如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以扩大市场的紧迫问题。认真研究不同消费群的旅游需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市场和服务定位,集中有限的资源在细分市场上,根据顾客需要进行旅游服务的组合设计,借助口碑效竖立自己的品牌,当是国内旅游服务供应商面对WTO、未雨绸缪之良策。此份调查报告的委托方是广州天马国际旅行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旅游市场,为了分到一杯羹,占据具有利的市场地位,不被市场淘汰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的准确就是解市场的形势,市场=消费者+购买力+购买欲望,所以我们的市场调查的出发点是消费者,了解他们的消费欲望以及消费习惯,同时我们还调查了我们天马国际旅行社的其他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从而全面的了解广州天马国际旅行社在市场中的地位,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需要保持的地方。达到此次调查的目的。

二.市场调查的目的1.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然后分析广州天马国际旅行社自身的优劣势,从而在市场环境中加强自己的优势·改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2.旅游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消费者是其主体,此次调查报告,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并与广州天马国际旅行社的自身资源结合,作出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营销策略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3.调查广州天马国际旅行社的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出带给天马的机会与威胁,使其了解到怎样才能适应竞争模式,塑造企业优秀形象,提高顾客忠诚度,让消费者形成惯性消费。

三.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1.调查对象:广州居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是生活在广州的居民。2.调查单位:广州天河区居民300人

四.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从2009年6月5日开始,到2009年5月7号结束。

五.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城附近居民

六.市场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

七、决定市场调查方法

为了达到既定的调查目的,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调查项目而运用相应的调查方法,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

由于广州市居民旅游调查报告选取的对象是分层的,所以采取的调查方法也不同。对于普遍居民我们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于不同的年龄层我们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年龄层和消费习惯来划定抽样区域。

具体的调查方法主要有:

1、直接访问法:选择该方法是因为其直接性强、准确性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使调查人员随时解释被调查者提出的疑问,调查人员充分解释问题,吧问题的不回答程度及答复的误差减少到最低,同时可根据被调查着回答问题的态度,判别资料的真实可信程度。

2、街头访问法:选择该方法的原因是,其除了具备直接访问法的有点之外,街头访问的地点比较集中,时间短;再有调查的答案正确率高,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问题,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3.文案调查法。我们通过查阅,阅读,收集历史和现实的各种资料,并进过甄

别,统计分析得到了广州天马国际旅行社需要的信息。

八、市场调查费用

九、市场调查进度的确定

第一天:策划、确立调查目标、查寻文字资料,以及问卷的设计、调整、确认、印刷,并安排活动场地。

第二天—第三天进行:进行实地调查

第四—第五天:调查小组人员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统计、核对及分析 第六天:市场调查报告初稿完成、征求意见·修改与定稿 第七天:对细节进行修改,并完成调查报告

2.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二

关键词:农民旅游,问题,对策

1 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8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显示, 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 农村居民9.98亿人次。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 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短时期内会迅速增长, 农民的消费能力会不断的增强, 农民很快会成为旅游市场的又一支主力军, 旅游花费将会在农民的总花费中逐步提高, 农民自由的生活方式也会打破旅游的时间限制, 促使旅游人数不断增长 (旅游人数趋势图1) , 使旅游市场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因此, 农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商机无限。农民旅游市场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现状

2 0 0 8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显示, 全国国内旅游总花费7770.62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24.7%。由下图 (图2) 可以看出, 从1994年到2007年国内总旅游花费不断上升,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有增长, 但是农村居民的旅游花费不及城镇居民 (图2) , 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 说明农民旅游消费市场有待开发。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 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 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 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图3所示我国的人均旅游花费趋势明显, 人均花费不断提高, 但总体来看城镇居民还是多于农村居民。

图2、图3都说明我国的农民旅游消费比列在不断的提高, 但是和城镇的居民相比农民花费表现出不足, 这就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纯在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农民用于旅游花费比例较少, 为什么农民旅游市场疲软。

3 农民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旅行社宣传不够, 未能引导农民旅游潮流, 旅游市场供给不足。现在的旅行社大部分都把眼光集中在城镇居民和海外市场, 大量的旅行社注重城镇市场的开发, 海外市场的开发, 大客户的开发而忽略了农民市场, 低估了农民市场的消费能力。此外, 由于农村地域广大, 人口分散, 农村居民报名不是很方便, 而且旅游公司设立办事处成本较高, 而农村居民出游散客较多, 设立办事处对于旅行社来说, 并不划算。

(2) 农民对旅游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层次较低, 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旅游内容的层次, 旅游的内容, 组织方式等这些问题还把握不准, 旅游意识淡薄, 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旅游信息不对称, 致使农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旅行社却不知如何开发。

(3) 农民旅游消费能力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年鉴逐数据结果, 在旅游消费方面农民旅游更喜欢短途、便宜的旅游方式。人均花费在300元到400元构成旅游消费的主流, 而这样的消费能力, 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农民的旅游市场, 造成恶性循环, 使农民旅游市场不能快速发展。同时农民的旅游消费能力不足与农民收入也有着紧密联系, 收入的不足使农民更愿意物质享受, 不愿意花更多钱进行精神享受, 再加上思想的局限性, 就进一步增加了开发市场的难度。

(4) 缺少专业服务于农民的导游人才。我国导游人员职责不清, 并且是万能导游, 一个导游可能会在一天之内接待各种不同的游客, 甚至在同一时间接待几个国家的游客, 导游的专业性很差。农民旅游消费者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如果导游是以对待城市人口、国外人口的方式对待农民旅游, 那就会出现矛盾。农民知识水平有限, 与城镇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 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 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因此, 拥有高素质的农民导游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拉动农民旅游消费市场。

4 农村旅游群体消费潜力开发策略

(1) 旅游部门应积极出台政策扶持农民旅游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旅游收入增长将成为GDP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又是一个新型的环保无污染的产业, 所以, 政府应积极制定政策引导农民旅游。

(2) 科学调研农民旅游市场, 开发适销对路项目。对农民旅游市场进行调研, 分析农民市场存在的问题, 了解农民旅游意识、目标、对旅游的认识等, 开发农民自身认为有意义的项目, 使农民旅游和自身实际相结合, 既陶冶情操, 又经济实惠。通过科学调研, 科学开发, 逐步实现农民旅游市场的全面繁荣。

(3) 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农民旅游市场从业人员, 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在考取旅游人员从业资格时, 应加强对农民旅游市场和法律知识的考核, 促使业务人对农民旅游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法律意识更加牢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工作, 要加强检查, 定期深入旅游市场, 常抓不懈。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的行为。

(4) 不断提高农民的旅游意识。强加旅游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农民进行宣传, 使旅游陶冶情操的观念深入人心, 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 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让更多的农民明白, 旅游不是金钱的浪费, 而是人生经历的积累, 是人生健康的基石, 是消费观念的提升。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的采取财政补贴, 对出游的农民进行鼓励, 这不但可以激发农民的消费欲望,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诱导农民消费, 拉动经济的增长。

(5) 建立完善的农民旅游市场售后服务体系, 消除农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 确立调研机制, 建立数据库, 收集各种旅游信息。定期的进行回访, 征求农民旅游消费者的意见, 针对旅游中的共性问题制定科学的对策, 同时, 通过调研回访进一步了解农民旅游者的心态, 完善数据信息库, 不断挖掘数据, 发现农民旅游新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旅游市场服务, 促进农民旅游市场科学健康发展。

总之, 农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挖掘农民旅游市场潜力, 开发农民旅游消费市场, 加速农民旅游行动步伐, 培养农民旅游的意识, 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红.旅游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张朋, 曹新向, 梁留科.关于开发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三

【摘要】以安顺市罗仙村为例,探讨了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农村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因子分析发现,居民感知表现为旅游开发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以及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两个维度。总体上,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感知强于消极影响,表明旅游业对当地负面影响还未充分显现。在三个变量中,对于经济影响的积极感知较强,对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感知也比较显著。

【关键词】初级阶段;农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安顺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4.002

旅游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括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活动可以理解为是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交往的过程,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之间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碰撞的过程[1],因此在旅游活动的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重要因素。关于地方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会影响,减少旅游者与居民之间的冲突,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2]。

为了加深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认识,本研究选取了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贵州省安顺市罗仙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采访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利用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为旅游规划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社区旅游政策制订和旅游开发强度和方向的把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调查已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总的来说,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显示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且居民感知最强烈的是经济影响,因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其次是社会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活动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因为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有益于社区的稳定发展[4]。针对环境影响,Besculides等研究表明旅游活动的发展可以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5]。同时,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物价上涨、个人犯罪增多、影响居民间友谊、环境遭破坏、垃圾增多、交通堵塞等负面影响[6,7]。

国内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开发程度较好,旅游模式较成熟的城市或乡村中,在对乡村的研究中,尤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历史古城古街道的居多。研究方面也主要是居民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同时也包括对感知及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熊剑平等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得出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8];张文等通过对国内23个景点的调研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面感知普遍占主导地位,个人内在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是导致感知差异的最主要因素[9];李亚以河南省南坪、郭亮、水磨三个村落为例,研究发现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旅游影响的感知成正相关,参与程度越强感知越强烈[10]。

对于旅游发展阶段,按照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包括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在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在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根据Doxey的旅游地发展理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而经历五个阶段,即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愤怒阶段、对抗阶段和最后阶段。所以,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地应表现为明显的特征,比如旅游者的人数较少,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度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旅游活动强度低,负面影响还未充分显现,所以总体上,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与旅游者的关系比较融洽。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试图以贵州省安顺市罗仙村为例来探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该研究选取的目的地是旅游开发尚未成熟的地区,旅游类型属于乡村旅游,因此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有可能有别于开发成熟的地区。通过案例研究,试图发现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的特征,同时验证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否符合当前旅游发展阶段理论。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界定

罗仙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关办事处东南隅,距安顺城区6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村落,198户,总人口1114,其中布依族人口1022人,占总人口数的91.7%,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农业经济为主,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辖区内风景如画,保存了独特的布依风情。2006年,罗仙村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了旅游规划,开始发展旅游业。目前,罗仙村每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业为村民增加收入达40多万元。但该地区交通相对闭塞,旅游者人数仅5万人次,旅游业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有限,从本研究的调研可以看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非常有限(50%以上的居民没有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有60.9%的被调查居民与旅游者有一定的接触,而经常性接触的居民只占4.7%),是相对比较典型的还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地。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背景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背景调查,包含性别、年龄、居住时间等共8个问题。第二部分是旅游影响调查,分为整体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和环境影响共22个题项,采用Likert的5分量表法,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作赋值处理(极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同意也不反对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探测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整体Cronbach系数为0.746,可靠性可以接受,且各因素层变量的Alpha(α)均高于0.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endprint

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随机采访,结合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回收率91%)。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3.1%和46.9%。年龄层次较多集中在40-50岁的阶段,占总样本的45.3%。受试者教育水平较低,集中在没受过教育和小学到初中(含初中)的层面上,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43.8%和21.9%。职业结构中,有54.8%的被调查者为农民,个体户占23.4%,工人和村支部、管理干部的比例共同达到7.8%,教师及医生的人数比例较少,只占到了总量的3.1%。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主导(82%),副业收入(包括旅游收入)占26.5%。当地居民的旅游从业状况方面,50%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并且亲戚中没有人从事旅游业,有1-3个亲戚从事旅游业的占29.6%,多于10个亲戚从事旅游业的只有一名。在与游客的接触频度方面,有12.5%的被调查居民从不接触旅游者,60.9%的被调查居民有一般性的接触,而有经常性接触的居民只占4.7%。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共提取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三个因子及每个因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维度。

(一)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

如表1所示,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统计量KMO=0.723,且Barletts球形检验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P=0.005,下同),证明各原始变量间存在较强内在联系,因子分析效果较好。第一个因子为居民感知的积极的经济影响,体现在e4(吸引更多外部投资)、e2(居民投资机会增多)、e5(政府给予更多投资)、e3(居民就业机会增多)的四个题项,方差贡献率达33.164%;第二个因子是居民感知的消极的经济影响,包括e8(房租上涨)、e7(物价上涨)、e6(生活费上涨)四个方面,方差贡献率为26.163%,与积极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比较少,且在积极影响的各题项上的荷载明显高于消极影响上的荷载,体现了居民对旅游活动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影响感知很积极,有比较肯定的评价。

具体来看,获得最高因子载荷量的为e4(0.838),说明居民十分关心旅游的开发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外部投资,从而达到刺激村落经济发展,使村民脱贫致富的目的。e2(居民投资机会增多)因子载荷也达到0.8,体现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农民看到了能带动自身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一点也在笔者的田间随机访问中得到证实,许多被访问到的村民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活动。比较传统的是开办农家乐,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但随着竞争日益加大,单纯地靠农家乐吸引游客已经不够,于是村民投资种植果园及草莓大棚,开始经营以“采摘乐”为主题的乡村休闲项目,也都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消极影响方面,居民对e7(物价上涨)最为敏感,在实际访谈中大多数居民肯定了物价的上涨,但也有不少居民意识到物价的上涨并不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必然的影响,物价的上涨与否与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二)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

由表2,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方面,量表KMO=0.755,在0.005的水平上显著,因子分析效果可以接受。在积极影响因子中,题项s6(居民参与性增强)、s7(对景区管理感到满意)和s1(思想观念变得开放)在分析中都获得了大于0.8的高因子载荷量,表明居民在这三个方面感知最强。在积极影响中,比起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居民更关注的是自身是否参与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去。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负面的社会影响感知比较弱,消极因素普遍平均分值偏低。数据表明,由于罗仙村的旅游发展尚处在初期,居民对积极的影响感知强烈,对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等充满了期待,比较容易忽略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

环境影响感知方面,居民基本持肯定的态度。en4(基础设施得到增强)荷载最高,表明居民已感受到旅游开发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改善,这一点在随机采访也得到了证实。绝大部分村民表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全村村民有目共睹的,例如通往外部公路的开通和扩宽,河道的逐渐疏通,最明显的在于环境卫生的改善,并且为了接待游客,村里还开通了自来水。村民反映,为了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他们都开始自觉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同社会影响一样,居民对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不强,对于旅游活动增强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潜在危险还没有直观的感觉,居民更认同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的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积极方面。

四、结束语

实证研究表明,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当地居民往往对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有很多期望,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积极的方面显著强于消极的方面。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当地居民对经济的积极的感知最强,也表明了即使旅游业对当地是新鲜事物,但居民对经济带来的正面利益还是有强烈的感知,对于经济的负面感知很弱。对于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的感知方面,当地居民虽然对于旅游带来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但是相较于经济影响而言,表现出对于社会文化和环境负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增强。

本研究的亮点是发现并验证了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现,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各个方面的感知总体上是比较积极的。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居民对于旅游可能带来的积极的经济利益感知非常强烈。研究的不足在于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时期,选择典型的刚刚开发旅游的村落比较困难,尽管我们认为贵州安顺罗仙村由于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旅游开发非常缓慢,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当地居民对旅游的参与度也比较低,是比较明显的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当时由于现有的旅游发展阶段区分的各种指标无法生硬地应用到各种地域,罗仙村的旅游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另外,没有就当地居民的感知与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及参与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因果关系的研究,endprint

今后可选择其它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地区展开实证研究,比较验证结论的普适性。同时,对某一地区旅游开发不同阶段,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演变进行追踪研究,将更清晰地捕捉旅游业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1] 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9:665- 690.

[2] Lankford SV.& Dr. Howard, Developing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 (1) :121-139.

[3] Ap J,J L Crompton.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 (2) :120-130.

[4] Gamper JA.Tourism in Austria: A Cas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Ethnic Relation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

[5] Besculides A, M Lee, P. McCormick.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303- 319.

[6] Milman A, A Pizam.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Central Florid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 (2) :191-204.8 (3) :432-446.

[7]Ross G 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an Australian Cit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 ,30 (3) :13-17.

[8]熊剑平,刘承良,颜琪.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07:23-29,44.

[9]张文,何桂培. 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 旅游学刊,2008,23(2):72-79.

[10]李亚. 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5-666,669.

Abstract: An empi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to probe into local residents perceived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t its earliest stage at backward rural village in Anshun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idents demonstrat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tourism impact on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lture. Generally, residents feel no strong impact from tourism industry when it is still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they tend to show a stronge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industry. And, residents perceive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stronger positive effect on local economy but mo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lo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lture possibly because the negative effect has not emerged when at the early s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4.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四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来源:《农村经济》作者:王友华 摘 要: 本文利用 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建设得最好,但也是有不到 40%的人能够享受到。另外,养老保险、教育救助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关键词: 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教育救助

从上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和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二元社会格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在 2020年之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当前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起步阶段,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回顾世纪以来,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大量增多。在众多相关文献中,有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文献最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相对于价格高昂的药费和医疗服务费,学者们都注意到了农村居民往往存在 “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 ”的风险。在 2003年之前,相当多的学者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建立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思考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模式。杨哲等对广东省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及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认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学者认为,当时中国政府已有能力开展农村医疗保障,只是要调整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结构,以农村居民的重大疾病保障为重点。在对苏南农村传统合作医疗进行调查后,林闽钢也同样认为政府对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有效介入和积极支持,是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王兰芳根据我国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医疗状况呈现的矛盾性,提出了整改

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医疗互助和鼓励商业保险等措施,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之后,相关学者更多地把学术注意力放在了新农合的运行效果上,从不同的角度,如袁辉从公平与合作视角和刘波、任旭从经济学、精算原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等角度,来研究制度是否达到了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目标。

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时,学者们主要将其置于以下三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 一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老龄化背景。二是结合本世纪我国政府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背景。三是我国城乡流动加剧、农村空壳化这个大的前提。如陈建兰,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有学者还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陈桂华、毛翠英和张时玲分别对德国、日本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厂分析;余文静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了欧美和东亚国家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学者,在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严峻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不同思考。总之,学者们都强调在加强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应该多元化、多支柱。

随着上世纪 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者们也关注到原依托于集体经济的农村贫困救济开始逐步陷入困境,农村中出现的贫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本世纪我国开始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大量的研究围绕着农村低保的运行绩效、资金来源、公平性、如何更好地完善等展开。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子女的教育水平,逐步摆脱农村贫困,政府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和民间一起实施希望工程,重点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子女的初级教育问题。本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资助的力度,开始逐步推广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学杂费免除政策,大大减轻了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研究文献中,除了医疗和养老之外,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和教育救助方面相对涉猎较少,这不利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农村地区差别很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国政府开始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发展城乡之际,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内容以及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做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研究内容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008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这次调查是一次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国抽样性调查,主要涉及居民的基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经济活动、认同态度等。它采用了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框,使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共获得 10151分有效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了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得到 4138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农村居民为 2001个,占总数的 48.4%;女性农村居民为 21 37,占总数的 51.6%,年龄结构在 18岁到 69岁之间。

1.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整体状况研究

从表 1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诸多内容中,农村社区居民享受比例最多的是医疗保险,享受的比例近40%。其次分别是养老保险和其子女的教育救助,在接受调查者中享受到的比例分别为 8.3%和 5.4%。这就意味着 90%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只能从家庭中得到一定的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只能靠自己或家人供给,那些有子女上学的农村居民,也基本上都是自己付费。农村社区居民而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助和救济以及其他福利,农村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低,都没有超过 3%。当村民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只有非常少的人能从政府得到一定的帮助。

2.不同户口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表 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与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经过卡方检验后在统汁上最为明显相关。其中,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要比农业户口居民多得多,其比例高出 17%之多。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也高出农业户口居民 7个百分点。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养老保险方面,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远远高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37%之多。也就是说,那些拥有非农业户口的老年农村居民比那些没有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从国家获得养老补助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百分之五这个置信水平上,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和他们子女是否教育补助、他们是否享受其他福利在统计上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高于那些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但非农业户口居民要比农业户口农村居民要容易获得其他福利补贴。在贫困补助或救济方面,两种户口类型的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少,在统计上没有差别。

3.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3所示,农村居民所处的区域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在医疗保险方面,享受比例最高的是中国东部农村居民。都分别高出中部或西部农村居民 11%。也就是说,一旦生病,东部农村居民比西部或中部的农村居民更可能得到医疗补贴。至于养老保险方面,享受比例按高低排序依次分别为东部农村居民、中部农村居民、西部农村居民:其中,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之间差距最大,达到了 8%,在最低生活保障上,在整体享受的比例都很低的情况下,相对来说,东部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仍然最高。西部农村居民一旦生活遇到困难,能够从政府得到救济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上,其顺序恰好相反,最高的是西部农村居民,高出东部农村居民整整一倍。在享受贫困补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上,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距,即他们享受到的机会都差不多。

4.不同社区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结果(见表 4)发现,农村居民所居住的社区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上要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也就是说,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要比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更多。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十一百分点。同时,也该注意到,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他们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机会在统汁上比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的子女更多。在是否享受贫困救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农村社区中,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的居民很少,就连享受比例最高的医疗保险,其覆盖面还不到农村居民的 40%。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养老保险,能够享受到的农村居民还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内容,农村居民享受到的那就更低了。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户口制度,人为把居民分成两种: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为此设计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尤其如此。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都主要是针对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而广大的农业户口居民则被游离在制度之外。同样生活在农村社区,相对来说,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福利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只有在子女教育方面,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可能得到国家的照顾。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在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之前,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凭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反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各地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中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在统计水平上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贫困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是农村,但地理环境却差别很大。总的来说,可以把我国农村社区分为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由于得到长期的开垦和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因此,平原地区农村相对山区或高原来说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更好的优势。研究也发现,平原地区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比山区和高原地区建设得较为完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可能性更高。和前面一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或高原,农村居民子女上学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和补贴。

从上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渐开始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在农村建立

5.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五

摘要:农村流通业的具体发展水平,对我国农村普通民众群体的实际消费质量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村流通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分析

流通业是现有的社会经济实践发展背景之下,实现生产性社会部门以及消费性社会部门高效有序相互连接的重要中间环节,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先导支持作用,对基层普通民众群体实际发生的消费实践行为,具备不容忽视的助力和保障作用。基层农村是我国现有的空间覆盖规模最大的消费实践活动市场,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具体实现扩内需经济改革工作预期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来源。从具体的应用功能角度展开分析,农村流通业是我国基层农村居民在参与基础性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基本实践渠道,是繁荣优化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事业发展水平,激活和改善我国现有商品要素流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流程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产业的良好有序发展,我国基层农民群体的综合性消费水平也发生了表现程度显著的改变,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持续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基础性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优化,我国基层农村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消费意识认知水平,以及综合性消费实践能力水平均显著提升,客观上将以往长期存在的被动式消费活动心理格局,改变为主动式消费心理活动体验格局,在将主要消费品类型从生活必须品逐步转化为其他类型消费品的实践活动背景下,导致我国基层农村居民消费品类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演进趋势。在针对-之间我国农村居民群体的人均性消费支出构成比例结构展开基础理论分析的背景之下可以知道,从-20期间,我国农村基层居民群体的食品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数额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而针对其他类型消费品要素的消费支出规模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提升变化趋势,客观上揭示了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群体中,其基础性消费支出要素结构正在呈现出显著的逐渐改善优化趋势。在上述基本性发展变化趋势的直接影响之下,我国基层农村居民在具体选取消费品类型过程中,逐步展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变化趋势。以食品类消费品的消费行为选择特征角度展开分析,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基层农村普通民众对肉类、禽类,蛋类,以及常见种类瓜果蔬菜的消费数量规模正在逐步增加,在此基础上,上述消费者群体针对反季节蔬菜,热带水果,以及多种多样水产品的消费愿望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农村基础流通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农村流通业实际市场交易活动实践规模的不断扩展,创造和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条件。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的综合性增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农村基层居民群体基础性收入水平的显著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基础性生活质量水平和消费实践能力水平均发生了显著优化。伴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传处理技术的快速稳定有序发展,以及广泛引入运用,现代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购物行为的.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改变了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消费观念认知结构,诱导了我国现有的基层农村居民群体在基础性的消费观念层面,以及消费行为实践方式层面逐步展现出较为显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表现特征,客观上诱导了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活动实践方式在我国基层普通农村民众群体中的大量涌现。另有问卷调查数据测算结果揭示,从-年期间,我国基层性农村居民群体中的网络购物行为发生率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提升趋势,客观上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村中的商品要素流通数量规模,以及流通实践路径,正在展现出程度显著的不断增加变化趋势。

二、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改良优化策略

第一,切实强化现有的农村流通业基础性公共应用设施的建设实践力度,不断改善和优化我国基层农村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消费环境。要结合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发展状态,针对性建构优化基本性农村流通业基础运用设施项目。从而为我国农村流通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基层农村居民基础性消费活动体验水平的改善优化建构支持条件。要针对我国基层农村现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规模和使用状态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通过不断提升针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工作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和促进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配备质量水平显著改善提升,为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支持条件。要借由对具备更广泛空间覆盖范围的通信应用技术体系和网络信息应用技术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为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性信息要素项目交流互通行为的顺畅有序组织开展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条件。要立足我国现有基层农村的基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状态作为基本切入点,通过组织实施全面系统的实地性业务调研实践活动,规划设置指向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领域的物流流通和仓储设施支持条件,从而为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建构和提供基础性的致辞条件。第二,建构形成适合我国现有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基础物流业务实践体系,保障和助力我国基层农村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消费体验活动质量水平。要借助对现代性网络应用技术的引入运用,切实改善和优化我国基层农村居民的消费体验活动路径,确保其实际消费体验质量水平不断改善优化。要以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现有业务发展状态和发展需求作为基础,通过对多种多样具备充分现代化特点的仓储物流应用技术形态的引入运用,逐步建设发展形成适合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状态的仓储物流应用业务体系,确保在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的历史背景之下,助力我国我国农村基层农村民众的消费质量不断改善。第三,借助切实更新优化农村基础性消费品要素的连锁经营模式,有效降低基础性农村消费品要素的综合性流通业成本。要逐步将以往长期存在的分散式产品要素经营活动组织开展模式,逐步转化为与产品要素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直接进行业务对接的连锁经营式业务实践模式,确保能够有效缩减产品要素在具体化的市场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规模。

三、结语

针对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本文择取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以及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改良优化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妍,程斌.我国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38-40.

[2]丁俊发.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02:9-14.

[3]刘昆.为民服务建平台改革发展增实力——努力推动全省供销合作经济再上新水平[J].广东经济,2012,03:4-8.

[4]罗永华.广东省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18:22-24.

6.旅游项目策划书 篇六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无论如何理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当地就业和促进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西沟生态村简介:西沟生态村位于两省(河南、山西)、三县(辉县、修武、陵川)交界处的薄壁镇境内,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95%,河水流径10余公里,是国家级重点生态林和太行猕猴保护区。西沟生态村主要特征是:高山林立、奇峰怪石;峡谷万丈、壁立陡峭;泉涌溪流、瀑大潭深;古树参天、鸟语花香;野果遍坡,桃梨满园;深秋时节,红叶漫山;名贵药材,亨誉中原;自然冰雕,别有洞天。生态村内现有景点:潭头瀑布、西沟四级瀑、龙浴湖、黑龙洞、黄龙潭、龙王寨、青苔岩、小寨河、千年龟石、香炉石,还有众多奇峰待命名,这里集雄、秀、奇、幽于一体,揽山、水、林、洞于一沟。专家赞誉西沟生态---贵在原始,美在天然----。

一、项目背景分析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虽包罗万象,但无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我国众多的旅游胜地中,有的以自然资源突出为特色,有的以人文资源突出为特色。随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自然资源成了旅游中最具魅力的优势资源,并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西沟生态村却隐藏着与世隔绝的自然资源。

(一)国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政策形势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产业,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7位,但与世界旅游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产业政策。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将尽快改变政府的主导地位,变政策调节为市场调节,以加速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步伐。

(二)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1.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对景区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旅游专家一致认为,生态、绿色、极限、人与自然、度假、文化、体育等将是未来旅游业的主题。2.中国旅游景点的开发将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3.旅游市场越来越呈现出细分化的特点。

(三)西沟生态村资源开发现状分析1.成功点(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景区内的水、空气、植被等未受污染和破坏)(2)近三年来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在河南省内)2.不足点(1)配套设施几近空白(住宿、饮食、娱乐等设施匮乏)(2)景区自然景观尚未开发(峡谷内没有步道和安全保护);(3)景区运营机制未制定(国家所有国家开发的运行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4)尚未市场定位。

(四)景区旅游资源优劣势分析1.优势(1)景区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合开展一些水上项目,;(2)峡谷内有多处适合速降和攀岩运动的天然石壁;(3)具备良好的植被覆盖,生态环境良好;(4)景区内有林果种植特色农业。2.劣势(1)景区内峡谷较窄,地势复杂,汛期水大无路可行。(2)景点地理位置相对较偏,交通不便。

二、西沟生态村总体开发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倡导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 坚持传统特色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

三、景区远景规划目标建设成为“河南著名、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避暑度假区 ;1.发展特色运动,如短矩离剌激漂流、拓展等,使自然景区成为河南知名的野外拓展训练基地;2.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3、建一个世外桃园。

四、阶段性开发规划

(一)第一阶段:立足景区现有景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开发乡村旅游,加大营销力度,实现景区游客量的较大增长。1.在景区内统一规范若干个农家旅馆2.在景区附近建设一座集住宿、餐饮、停车、娱乐于一体的宾馆;(潭头、平甸)

2、阿兴记大饭店广告语创意重庆市很多餐饮名店都有自己的广告语,如谭氏官府菜的“食中至尊、味之颠峰”;陶然居的“民以食为天、美食在陶然”;菜香源的“闻之口生津、菜香源头寻”;顺风123的“快意人生好滋味”等。阿兴记大饭店也应有融入自己文化特色的广告语,让人眼前一亮,回味无穷。

3、设计新的vi形象据我们了解,目前阿兴记大饭店还没有整体的vi系统,这样让人不容易识别记忆,且对其高档次的定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表现,所以设计新的vi形象,是让阿兴记大饭店对内对外的视觉形象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并以此体现自身文化品位。

4、对外品牌形象的宣传和推广主要包括媒体推广、口碑效应和公关活动。(可融合以上几点共同展开)

(二)、全方位策划

1、策划最具影响力的中心活动根据阿兴记大饭店的核心形象和目标市场,创意策划出一个与之相关并能强化它们的中心活动出来,这种中心活动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举行时是非常盛大的,是阿兴记大饭店的特有节日。围绕着这中心活动则是一些相关的中小型活动,可以每季或每过一段时期举行一次。久而久之,人们会成为习惯,新的核心形象也就更深入人心了。

2、新闻运作的创意策划由于广告直接效应的总体下降,新闻运作的地位大大提升,有效运用新闻炒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组织员工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3、公关运作的创意策划公关活动,不仅能打响知名度,更能提升美誉度,所以,在新形象的塑造中,公关活动将起很大的作用。

4、广告宣传的创意策划媒体广告宣传要有良好的创意作为支撑。

7.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七

关键词:旅游者,家庭结构,决策行为,西安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旅游消费日渐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基本的单元,由于家庭成员感情的密切联系、利益的深刻相关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个体的旅游行为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1]。家庭结构变迁直接带来家庭内部消费决策模式的改变,呈现出种种具有中国城市家庭自身特有的消费现象[2]。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家庭旅游的决策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3]。面对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旅游者需求,对各类旅游者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市场调查、了解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就成为旅游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营销人员将家庭购买决策视为产品开发、定价策略以及媒体选择的基础[4]。因此,研究家庭旅游细分市场,了解家庭旅游者决策行为规律,对于完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直接有效的市场营销、完善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热点城市,又处于西部经济大开发的龙头地位,目前针对西安市家庭旅游市场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选择该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家庭旅游决策行为规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一、数据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四类,既单身的青年人家庭、年轻夫妇没有子女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二代同堂家庭以及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受调者为家庭核心代的家庭成员之一。问卷于2008年10月和11月在西安市主要居民小区、超市、公园、广场向城市居民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552份,有效率为92%。采用EXCEL和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家庭旅游者中男性占总样本量的52%,女性占48%,样本性别基本平均;年龄上以18-44岁之间的中青年为主,其中,18-30岁的占35.0%,31-44岁的占38.0%,45-59岁的占19.4%,60岁以上的占7.6%;职业上工人占13.9%,专业技术人员8.9%,政府职员10.3%,文教人员14.1%,普通职员16.1%,商务人员15.8%,离退人员6.9%,家务劳动者4.2%,其他占9.8%;家庭结构上,以核心家庭为主,占44.9%,单身家庭占12.1%,夫妻二人家庭占15.9%,延续式家庭占26.9%。

二、实证研究

基于调查数据,文章对城市不同家庭结构旅游者的出游信息来源、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和频率、目的地选择偏好、旅游活动项目选择以及限制出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得出城市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特征和规律。

(一)不同家庭旅游信息来源分析

出游信息来源的分析,是了解旅游者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广告宣传和公关的重要因子。分析可知,总体上家庭旅游信息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亲朋介绍”,其次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旅行社”,而通过“旅游展会”、“户外广告”和“旅游书籍”了解出游信息来源的家庭较少。从不同家庭结构的出游信息来源来看,单身家庭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喜欢上网,有37.31%的单身家庭选择通过网络了解出游信息;夫妻二人家庭倾向于从网络和旅行社获得出游信息,分别占43.18%和26.14%;核心家庭也常从旅行社来获得出游信息,这与近年来很多旅行社推出适合这两类家庭的“夫妻游”、“合家欢乐游”等旅游产品有很大关系;延续式家庭选择“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的比例比其他家庭略高,分别占32.21%和37.58%,说明成熟型家庭更容易受传统媒体宣传促销的影响。

(二)不同家庭出游动机分析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旅游地选择偏好存在的前提。结合家庭旅游者的出游特点和需求,文章将出游动机分为健康、情感、教育、经济与社会5种类型。并采用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对游客进行了调查:其中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不太符合、3分表示符合、4分表示很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最后用SPSS软件对各项旅游动机表示的均值进行了计算。

单身家庭对“结交新朋友”、“寻求刺激与冒险”得分比其他家庭较高,分别是3.63和3.19,其主要原因是这类旅游者往往是年龄在19到27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大都精力充沛,求奇求异的心理突出;而对于夫妻二人家庭来说,“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是其旅游的主要动机;对于核心家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让孩子增长见闻”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是该群体的主要动机,因为这类家庭往往承担着教育子女的功能;对于延续式家庭来说,该群体对“康体健身”和“宗教朝圣或祭祖”的需求较其他家庭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这类家庭中的老年人对提高身体素质有较高的需求。从总体上看,在各类家庭旅游动机中,健康动机、情感动机得分较高,其次是教育动机、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是各类家庭出游比较主要的动机,夫妻二人家庭此项的得分最高(4.25)。家庭结构越简单,“宗教朝圣或祭祖”动机得分越小,“寻求刺激与冒险”和“结交新朋友”得分越高。

(三)不同家庭出游方式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图1),单身家庭最主要的出游方式是“朋友结伴”(58.21%)和“独自出游”(25.37%),这与他们喜欢自由、不爱受拘束的个性有关;夫妻二人家庭特别是新婚夫妇通常希望一起出游以增进感情交流,常常夫妻共同出游或参加旅行团;对于核心家庭来说,排名前两位的出游方式分别是“家人结伴”(76.21%)和“单位组织”(33.06%),因为这类家庭的成员一般工作比较稳定,单位的福利待遇较好,并且父母常常愿意在寒暑假带孩子一起出游;延续式家庭因成员较多且年龄差异较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除与家人一起出游外,“随团旅游”的比例也很高(32.21%)。家庭结构越复杂,“朋友结伴”和“独自出游”的选择率越低。除单身家庭外,各类家庭大多选择与家人旅游,很少单独出游,这反映了城市居民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以家庭为核心的消费模式。

(四)不同家庭出游时间和频率分析

将各类家庭的出游时间按出游率从高到低排序,从表1可以看出,单身家庭大多选择“双休日”或“自由决定”出游时间,因为这类家庭出游时间的选择比较自由,不愿在人多拥挤的黄金周出游。夫妻二人出游受法定假日的影响,选择“十一”、“年休假”和“五一”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8.86%、28.41%和20.45%。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的出游时间选择规律具有相似性,大多选择在“双休日”、“黄金周”或“寒暑假”出游,夫妻二人与孩子具有共同的闲暇时间是促成这两类家庭出游的重要条件。另外,延续式家庭选择“自由决定”的比例高出核心家庭5个百分点,因为这类家庭中老年人占有较大的比例,出游时间往往不受限制。各类家庭选择在“双休日”出游的比例都很高,这与西安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又南依蕴含众多自然景观资源的秦岭山地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和完善,在带薪年休假出游的家庭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少家庭春节出游。由于2008年我国“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选择“五一”出游的家庭比例大大降低。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家庭的出游频率也不一样。单身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平均每年出游3到4次的比例最高,分别是37.31%和35.57%。夫妻二人家庭出游4次以上的比例最高(39.77%),因为他们意识到一旦有了子女,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就会大大减少,所以会增加旅游次数。核心家庭的出游时间大多比较集中,平均每年出游1到2次的比例最高,为43.15%。

(五)不同家庭旅游目的地类型与旅游活动项目偏好分析

按照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资源特点将旅游目的地分为自然风景类、历史古迹类、现代都市类和主题公园类四种类型。根据调查结果(图2),在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中,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偏好程度有所差异。自然风景类旅游目的地中,夫妻二人家庭选择的比例最高(90.91%),单身家庭选择的比例最低(68.66%);在历史古迹类中,延续式家庭选择的比例最高(61.07%),夫妻二人家庭的选择率最低(26.14%),这是因为夫妻二人追求浪漫的二人世界的心理使其对自然风景情有独钟;在繁华都市类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夫妻二人家庭(18.18%),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单身家庭(7.46%);主题公园类对核心家庭的吸引力最强,占41.94%,因为主题公园往往是这类家庭放松休闲、带孩子娱乐的理想场所,其他类型家庭的偏好程度接近。总体上,各类家庭普遍偏爱自然风景类旅游地,可见,居住在繁华都市的旅游者非常渴望接近自然以愉悦身心,获得全面的放松。游览历史古迹可以让人追怀历史、增长见识,使孩子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所以这类旅游地常受到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的青睐。而选择现代都市类的家庭比例最小,可见大城市的便利交通、高级购物娱乐场所都不能对家庭旅游者形成较大吸引力,城市居民想远离城嚣、亲近自然的旅游需求日渐明显。

各类家庭普遍偏爱那些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强的娱乐放松型旅游活动项目。其中,划船、漂流等亲水型旅游活动项目最受欢迎,各类家庭的选择率都在50%以上。单身家庭相比其他家庭更喜欢体育类的旅游活动,有32.84%的家庭选择了骑马、射箭,有10.45%选择了蹦极;夫妻二人既向往原始淳朴的自然风光,又喜欢放松休闲的现代娱乐,选择温泉洗浴、农事体验和歌舞影视的比例较高,其比重分别是46.59%、27.27%和26.14%;核心家庭喜欢参与瓜果采摘、卡丁车、手工艺品制作和高科技体验等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选择瓜果采摘的比例高达50%;延续式家庭注重精神享受,对温泉洗浴、垂钓和歌舞戏曲等旅游活动项目情有独钟,分别占40.94%、30.20%和22.15%。了解不同类型家庭的旅游活动项目偏好,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设计和旅游项目策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影响家庭旅游决策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图3),单身家庭旅游者往往喜欢离开居住地远途旅游,闲暇时间少是其出游的主要限制因素,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对饮食和住宿条件的要求不高,但比较关注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夫妻二人出游,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这类家庭出游最担心的问题是景点质量不好;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因为有孩子和老人,非常关心安全问题和交通条件。另外,核心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年龄小,会对出游造成很大的限制。延续式家庭中体质弱的老年人较多,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其出游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城市居民对“闲暇时间”、“交通条件”、“景区质量”和“人身与财产安全”状况的担忧比较突出,“可自由支配收入”、“饮食条件”和“居民态度”不是限制家庭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西安市单身、夫妻二人、核心和延续等4种家庭结构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来源、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和频率、目的地与旅游活动项目选择和出游的限制性因素等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第一,家人结伴游是城市居民普遍偏好的出游方式。近年来,家庭旅游在国内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旅游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自主化,而组团旅游难免有碍个性发挥和自主选择,作为群体的人来说,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群体单位是人们表现个性、实现自主选择的最好单位,所以家庭出游已成为城市居民普遍选择的方式。

第二,在家庭旅游决策制定中,不同类型家庭的决策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家庭决策不同于并复杂于个人决策,是家庭成员意见的交流与碰撞过程。旅游者不断接收外界信息,并结合自身特点、家庭状况和家人的需求最终做出一系列的出游决策。总结几个突出的特点:单身家庭出游时间的选择比较自由,喜欢通过朋友介绍和网络收集旅游信息,偏爱体育类的旅游活动;夫妻二人家庭通常选择黄金周和带薪假期出游,喜欢自然风景类旅游地,偏爱亲近自然、原始质朴的旅游活动;核心家庭在不同时间的出游率都很高,主要通过亲朋介绍和广播电视了解旅游信息,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相比其他家庭更喜欢一些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延续式家庭出游的主要动机是放松心情和康体健身,尤其注重对自然条件独特,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地的选择,除了与家人结伴出游外,随团旅游也是比较主要的出游方式。

第三,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旅游需求和决策行为规律,应实行差别化的旅游发展战略。对于单身家庭,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部门应重视其求新求异的特征,影响方面应努力发挥旅游电子商务的营销作用,而在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开发各种新兴旅游产品以及参与性较强的体育类旅游产品;对于城市的夫妻二人家庭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情感特性,所以在旅游营销方面要注重对该类群体的“情感营销”,而在旅游服务方面应大力推出环境质量好、档次高的度假休闲类旅游产品;对于核心家庭,其子女在旅游的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营销方面要强调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功能,而在旅游服务及产品方面,也要重视对家庭教育因素的塑造,如在寒暑假等旅游高峰期推出“寓教于乐”的家庭旅游产品;对于延续式家庭,旅游营销方面要注重对放松和保健的宣传,在旅游服务方面要加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的一条龙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明.旅游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升民,陈素白,吕明杰.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6.

[3]Belch M A,Willis L A.Family Decis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Has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Households Impacted the Family Decision 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2002,2(2):111-124.

8.农村居民旅游研究项目策划 篇八

摘 要: 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黄兴镇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41-05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3 000多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1],它们大多位于城市郊区或景区附近,其功能也基本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2]然而,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效益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社区居民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如何?居民对各种影响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导致这些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研究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归纳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并通过对不同个体特征的感知差异分析比较,揭示和检验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感知差异的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黄兴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交通便利,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万,镇区现有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万人。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7亿元,财政收入9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 604元,目前全镇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2%左右。黄兴镇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所获取的经济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生态农业资源与旅游开发。目前,黄兴镇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拥有“农家乐”示范区1个,有28家“农家乐”示范户。此外,黄兴镇还拥有现代农业观光项目5个;对外经营的旅游区8个。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全镇共接待各省、市、县参观团100余批次,游客总量42.97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95.79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0余万元,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蔬菜、花木、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增加附加效益2 200万元以上。

黄兴镇休闲农业旅游已经逐渐转向成熟阶段,近5年来持续深入的旅游开发,对黄兴镇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选择黄兴镇作为旅游影响研究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具体的指标设计及数据收集如下:

(一)调查指标的设计

借鉴相关旅游影响感知测度的研究[3,4],通过向旅游专家咨询、讨论和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设计。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调查项,这部分主要从“收入”和“就业”两个维度设计28个调查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方式设计,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做分值处理;第二部分关于个体特征的调查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旅游相关性特征,共设计了6个调查指标。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法,根据社会学者风笑天的研究[5],在实际的复杂抽样中要考虑到设计效应,最终确定实际样本规模为800份。2007年3月在黄兴镇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2份,经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了较多问项未答、前后矛盾及填答质量不佳的不合格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682份,样本有效率为87.2%。

通过借助SPSS13.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α=0.840>0.7,表明数据的可靠性比较高。[6]

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分析

(一)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因子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情况,调查问卷所选择的变量非常多,为了能够减少经济社会影响的变量个数,提高变量的代表性和综合性,本文对所考察的28个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对变量进行了KMO(Kasier-Meyer-Olkin)值的计算和Bartlett球体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931,Bartlett球体检验χ2 值为5 273.83(df=378),其对应的概率分值р=0.000,说明这部分数据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利用SPSS13.0统计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主成分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方式来浓缩变量数,提取得4个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4.937、3.190、3.036、2.57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46%,显示因子分析效果良好。

根据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指标共性对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22.443%;因子2为“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4.501%;因子3为“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3.799%;因子4为“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1.720%。

通过信度检验发现,因子1、2、3、4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分别为0.904、0.809、0.832、0.810,根据信度检验标准,符合信度要求。

(二)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强度比较

通过对每个因子的感知求均值来比较社区居民对4个因子的影响感知强烈程度,进而也可以反映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强度。每个因子的感知均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Ρj——全体被调查居民对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均值;N——全体被调查居民总人数;Ρni——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感知的强度;Ρ璶ij——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指标的感知得分;K——第i个影响因子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影响指标个数。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出社区居民4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强度依次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均值=3.80)>“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均值=3.71)>“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感知(均值=3.51)>“收入方式(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均值=3.12)。可知,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研究结果也反映了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经济社会中的“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和“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最小。

四、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驱动因素分析

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一般可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7],外部因素主要是独立于感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因素,包括旅游地类型、旅游地发展程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包含感知主体特征的主观因素,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旅游相关性特征(参与旅游与否、旅游感知距离等)等。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入手分析,暂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选择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6个因素来检验其对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作用。由于性别、参与旅游与否两个因素属于定类变量,而其他4个属于定序变量,因此分别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比较研究不同个体特征的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差异。本文在进行方差分析前,利用Levene检验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都满足要求。

(一)性别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对于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差异。结果显示(表1):男性与女性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但在“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强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р<0.05)。说明性别在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形成上有一定作用。

(二)年龄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在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并不显著(р>0.05)。这与杨兴柱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年龄并没有导致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说明年龄并不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三)教育程度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教育程度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受教育程度对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 (F=6.213,р<0.05)、“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F=4.490,р<0.05)的感知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两两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强度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说明文化程度导致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和“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说明教育程度在对收入水平与用途、收入渠道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就业观念、经营意识的变化本身需要一定的教育程度来驱动。

(四)家庭收入水平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家庭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家庭年收入水平在“50 000元以上”(相对高收入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年收入水平段,说明高收入者在旅游开发中受益要大,收入支配意识要强;而家庭年收入水平在“20 001-30 000元”(相对中收入者)的居民对“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收入水平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中等收入的居民正处于在旅游开发中“未受益——受益”的转变阶段,所以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较为敏感。

(五)参与旅游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旅游参与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参与旅游与否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中参与旅游(包括参与旅游经营、参与旅游就业等)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没有参与旅游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获得以前没有的经济收益,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的感知也要深刻和直接,说明参与旅游与否是导致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六)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旅游距离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也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随着居住地距离旅游点的距离越大,感知差异越不明显。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居住地距离旅游点“1公里以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其他距离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这合乎旅游影响的距离衰减原理,一般而言,离旅游点越近的居民,越有可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受损),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敏感;反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不敏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个体特征对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不一样,个体特征中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不一定都会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而旅游相关性特征对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和讨论

本文针对旅游开发后黄兴镇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1.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因子上。因子感知均值比较发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

2.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同,年龄因素导致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不是旅游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部分作用,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重要作用,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驱动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会有所不同,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和丰富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孙艺惠,杨存栋,陈田.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2] 孙钢.农业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2006-09-15(2).

[3] AP J, J CROMPTON.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37(11):120-130.

[4] LANKFORD S V,DHO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6.

[6]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外国语学院关于举办2011年大学生英文辩论赛的通知下一篇:明天就是中考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