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6篇)
1.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 篇一
《纸拎袋》
教学目标:1.认识纸拎袋的用途,初步掌握纸袋的基本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运用各种纸才,通过撕、贴、画等方法制作一只既美观又实用的纸拎袋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纸拎袋的基本设计与制作方式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的纸拎袋造型新颖、有趣。
课前准备:上课前先和同学们玩一个撕纸的小游戏,考考大家撕纸的本领,计时开始,看谁撕的又好又多(奖励彩色纸)先撕细长条状。换张颜色纸,再撕长方形(有大有小)。换张颜色,撕三角形,叠加起来一起撕(叠加对折,可以撕很多张)。换张颜色,撕圆形,教师示范撕圆形(有大有小,不同颜色叠加,撕不不同)
(奖励老师撕的形状给学生)将撕完成的这些形状纸片我们先保管起来。肯定学生的能力。
工具准备:彩色纸,固体胶水,双面胶,记号笔。
教学设计:
1.情景创设,揭示课题
今天的美术课啊,王老师要来教大家来变个小魔术,你们想学吗?那你的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王老师拿出了一张普通的牛皮纸,你们来看看我是怎么把它变成个宝贝的。示范:折纸拎袋,边示范边口头讲述过程,步骤。共分为3部分 1留边对折,折成纸袋 2 折纸袋的底部,展开三角形 3 折粘底面 问:学生学会了没有,并且来回顾下每一个步骤
出示GIF动图,每一步,视频播放进行讲解。同学们边看边来试一试 学生作业1:制作纸袋
制作完了纸袋,加上提绳子,就组合成了一个纸拎袋。板书:纸拎袋
纸袋、提绳
2.结合生活,观察纸拎袋
同学们真棒,我们完成了一个纸袋的制作。接下来考考大家有没有细心地观察生活 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纸拎袋?(学生发言)
总结:生活中有各式各样装不同物品的纸拎袋,相对于塑料袋,纸拎袋的使用更加环保 小游戏:连连看
总结:不同大小、形状的纸拎袋适合不同的东西,袋子上的图案装饰更准确地表现了这个袋子的用途。
所以纸拎袋上的图案装饰也很重要。板书:图案
3.感受情景,设计拎带
王老师的学校将要举办一个美食节,我也带来了一些纸拎袋,你们来帮王老师看看这些纸拎袋设计的好不好看?那能不能请你们帮王老师来设计一下?
我们一起去看看美食节都有哪些可口的美食呢……欣赏一组美食节的照片,冰淇淋,烤肉串,糖葫芦,披萨,华夫饼……
问:我们要怎么来装饰这个纸拎袋适合放我们这些美食呢?(可以把我们美食的图案放上去)
老师带来了一些美食的图案,请你们来设计一下,如何来摆放这些美食图案呢? 游戏:学生上台来拼摆设计
板书:图案的大小
图案的位置
图案的色彩
4.教师示范
如何进行形状的粘贴,想象,通过我们之前撕纸的形状来进行想象拼摆。固体胶水的使用,碎纸片的粘贴法。
5.作品欣赏
欣赏同类学生的作品
6.学生作业
请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个纸拎袋,并运用撕纸拼贴或添画的方式进行美化。
7.作品展示
制作一个摊位,将学生的纸拎袋都装饰在上面
8.拓展
创意纸拎袋的欣赏,应用。
2.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 篇二
6、《动漫宝宝》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动漫的夸张、拟人等特点,加强对动漫的认识和喜爱。
2、初步学习运用夸张、拟人、添加等手段把身边的物品设计成动漫形象,培养创造能力。
3、丰富生活情趣,树立动漫意识,感受动漫宝宝的形象和它们带来的乐趣。为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动漫形象海绵宝宝带领学生去学习,了解动漫宝宝的创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7、《光荣的奖章》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奖章的实物或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奖章。通过观察奖章,了解奖章的基本组成要素和奖章各个要素的变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打开奖章设计思路,创作不同造型、不同创意的奖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8、《走迷宫》教学反思
在教学《走迷宫》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迷宫图的构成包括起点和终点;复杂的路线(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背景;主题。然后按照设计步骤:构思主题,勾画路径单线唯一通道,添画上岔路,注意道路的曲折,将单弦改为双线,画障碍物、景物、背景,检查路线,上色。课堂上,通过画、讲、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10、《做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针对孩子低龄段心理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讲故事、交流、合作探究和音乐背景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树的了解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造型能力,并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孩子热爱生活,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11、《泥塑恐龙》教学反思
首先,我从备课、教具准备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欣赏感受各种恐龙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恐龙的不同造型特点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其泥塑的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13、《小鸟的家》教学反思
备这一课时,我感到我们学校这一批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只是让他们画出小鸟的家的话还不够,也不能很好的体现他们想象力、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乱砍乱伐、捕杀鸟类造成了小鸟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总之,我是以人文情感为主线贯穿了这节课,我希望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不光学会用废旧材料为小鸟筑巢,还能够引起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17、《剪花边》教学反思
这堂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我在本课中还出示了很多图片,实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花边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另外,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在最后,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
二、注重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特意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给小组一份单独纹样的图片,有飞机、花朵、帆船、金鱼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花边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思想,在尝试,在创造。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强度还不够。
19、《手拉手,好朋友》
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教学计划 篇三
一、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7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3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5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
2.以教育部制定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六项具体目标,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体系。
4.以新的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 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材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象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四、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育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面向集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进度
周次 起讫时间 课题 学习领域 美术、人文内容 课时数9.1 ~9.3 首页图版 欣赏、评述 提高欣赏能力、了解生活 19.6~9.10 台灯设计 设计、应用 立体造型、美化生活 19.13~9.17 水资源 综合、探索 海报设计、环保理念 29.20~9.24 漫画与生活 欣赏、评述 观察领悟、幽默生活 19.27~10.1 戏曲人物 造型、表现 水墨练习、热爱传统 110.4~10.8 喜气洋洋 设计、应用 传统手艺、社会习俗 210.11~10.15 龙的传人 综合、探索 立体构成、传统文化 210.18~10.22 线条的魅力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感受自然 210.25~10.29 风儿吹过 造型、表现 观察想象、热爱自然 111.1~11.5 虫虫大聚会 造型、表现 纸艺造型、表现自然美 111.8~11.12 生长的植物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热爱自然 111.15~11.19 材料妙用 造型、表现 材料造型、创意生活 311.22~11.26 材料妙用 造型、表现 材料造型、创意生活11.29~12.3 塔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传统文化 212.6~12.10 瓶子新生代 设计、应用 创意设计、丰富生活 212.13~12.17 瓶子新生代 设计、应用 创意设计、丰富生活 212.20~12.24 盘盘转转 造型、表现 线条组合、特殊效果 112.27~12.31 秦陵兵马俑博物馆 欣赏、评述 提高欣赏能力、热爱传统 1
4.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 篇四
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空6分,共30分)
1、()色最能表现喜庆的日子。A、蓝
B、红
C、黑
2、蝴蝶是()图形。
A、非对称图形
B、对称图形
C、不规则图形
3、画家()因画虾而出名。
A、张大千
B、齐白石
C、徐悲鸿
4、绘画中的主体物要做到(),所以叫构图饱满。A、较大物体
B、较小物体
5、景物与它在水中的倒影有()关系。A、对称
B、不对称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4分,共20分)。
1、色彩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
2、表现动物的奔跑主要可以从腿部来表现。
()
3、世界上最大的迷宫在英国。
()
4、画很多的花的时候可以用前后遮挡的方法来画。()
5、花边的特点是不连续性。
()
三、实践题(50分)画一幅你喜欢的的记忆画
二年级《美术》期末检测题答案
一、B B
B
A A
二、√
√
× √
5.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教学过程
1、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板书:会动的画”
2、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4、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教师:“刚才视频里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书中介绍过,除了“手翻书”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让画动起来?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
5、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6、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7、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8、展示、交流。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2)教师小结。
9、拓展。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板书:
会动的画
6.2018浙美版二下美术教案 篇六
1、春天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选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加以表现。
3、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 教师:课件 1.寻找春天
(1)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找寻校园的春天,培养发现美的眼睛。(2)交流:你发现春天在哪里?(3)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2.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的色彩。
(1)欣赏名作。
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画笔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春天。(2)春天的色彩
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色。(3)布置作业
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的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4.展示点评
5.拓展游戏“小燕子”
让学生在游戏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结束美术课。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教师:平面或立体的拼贴作品、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比如唱歌、舞蹈、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草园。(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2、欣赏环节
(1)平面作品的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2)立体作品的欣赏。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
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教师适当示范。
3、体验环节(1)学生作业
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评价能力。(2)教师指导
4、课外拓展。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2、盛开的鲜花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鲜花的美,了解鲜花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
2、学习渐变色,掌握渐变色的涂色要领,进行涂色练习。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表现的习惯
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鲜花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材料(教师)鲜花图片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欣赏感悟。
(1)教师谈话导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柳树发芽,鲜花盛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欣赏盛开的鲜花。
(2)请学生说一说鲜花美在哪里?小结:鲜花美在它的形状和色彩上。
2、观察思考,尝试表现。
(1)师生共同分析鲜花的基本结构。
(2)欣赏不同形态的鲜花,尝试表现喜欢的鲜花。
(3)欣赏不同颜色的鲜花,分析鲜花的色彩规律,分析自然界一部分鲜花花瓣的色彩是渐变色的。
(4)渐变色分为单色渐变和多色渐变。
3、探究尝试,总结方法
(1)同桌合作探究,动手尝试。(2)师生交流探究的结果。(3)教师示范几种涂色小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渐变色的涂色方法和规律。
4、欣赏同学作品,尝试创作表现
5、评价与拓展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评选出最美的花。(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渐变色
(3)总结:学会用色彩表现美,善于用心灵发现美。
3、田园风光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
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绘画工具等 教师:示范作品等 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
(1)田园风光美,农家趣事多
学生回忆交流感受,夸夸农家的田园美。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田园风光。
2、讲解示范。
(1)看课本,说一说:从高空俯瞰时,田野有什么形状特点?(2)如果把作业纸当作一块未开垦的土地,请用线条画下你记忆中田园的样子。(3)学当农民,以笔代犁,以线代路,教师示范画田地分割线。(4)学生进行田园分割的构图练习。3.名画欣赏P10作品:
《湘西水田》和《播种者》谈谈画家在构图和色彩上的独特之处 4.讨论研究P11作品,(1)分析第11页左上角作品简笔图所表达的意思(2)比较第11页中间和上下作品表现手法有何异同(3)教师示范画农作物或景物
5.提出创作要求;在已有的构图上加景物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
2、欣赏导入(1)欣赏作品
(2)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观察窗外景物,讲解画图步骤:观察——选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3、实地写生。(1)取景构图,实地写生(2)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评
5、总结
6、拓展活动:读一读田园风光的诗作或美文
4、我的爱心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学习为家人制作爱心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爱。
2、能自由选择工具,材料,充满感情的进行艺术表现,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能大胆画出图案,发挥想象力。
3、通过对爱心卡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增强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1)用双手做一做爱心的形状。
(2)导入爱心传递的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爱心的传递、爱的奉献等。(3)互相探讨,什么时候需要奉献我们的爱心?
2、探究
(1)说一说爸爸妈妈平时怎样关心自己,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话?(2)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作一张爱心贺卡,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4)拓展思维,除了把爱心卡送给亲人和朋友,你还愿意把爱心卡送给哪些人?
3、赏析
(1)课件演示制作贺卡的材料以及步骤。
(2)仔细观察爱心卡片,说出特点。突出爱心卡的特别之处。(3)启发创作欲望
4、学生创作
构思贺卡的内容包括:要写给谁;要写什么话;自己的名字;日期 提出要求,完成作业。
尝试使用综合材料装饰爱心卡; 用多种形式制作爱心卡 教师辅导
5、展评
6、拓展。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贺卡送给对方
5、折剪蝴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蝴蝶的基本结构、对称特征及纹饰特点。
2、学习用对称折剪方法制作美丽的纸蝴蝶、并初步形成设计意识。
3、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玩玩,在设计制作“折剪蝴蝶”的练习中感受设计应用活动的乐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
教师:课件示范用的彩纸、剪刀和纸蝴蝶范例等。
三、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欣赏蝴蝶的外形,感受蝴蝶的美丽,激情学习的欲望。
2、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蝴蝶的身体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蝴蝶外形的对称特征,学习对称折剪蝴蝶的表现方法。
4、欣赏范例和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多样的纸蝴蝶表现方法,拓宽设计思路。
5、提出作业要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只漂亮而独特的纸蝴蝶。
6、学生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讨论。
8、拓展:要求学生课后用同样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只可爱的小鸟。
6、小画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框的有关知识。
2、学习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并应用于装饰作品
3、树立设计运用于生活的理念,感受创作乐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彩纸、画笔等 教师:课件、自制小画框范作等
三、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
(1)画框在生活中的运用图例欣赏。(2)说说画框有什么作用。(3)课题揭示:《小画框》
2、自主探究。
(1)仔细观察画框,分析画框有哪些基本要素。
(2)出示相关制作步骤图,师生共同研究小画框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3)分析概括并掌握设计个性化小画框的一些创作手法。(4)赏析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3、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只画框,并用它装饰作品。(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评价、交流。
4、课后拓展。
(1)欣赏不同材质制作的小画框。
(2)用设计的画框搭配自己的作品,装饰周边环境,美化生活。
7、笔筒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笔筒设计的基本方法。
2、学习立体物品的装饰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设计制作生活用品的能力。
3、懂得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
4、通过设计应用活动活动初步学习感受笔筒文化,知道笔筒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教师:课件、笔筒实物若干件 教学设计: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认识笔筒,初步了解笔筒的造型、材料和装饰特点,并感受笔筒文化。
2、引导学生在欣赏笔筒时讨论笔筒的设计创意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笔筒的形状特点,启发学生设计造型独特的笔筒。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各种笔筒的材质,进一步拓宽设计思路。
5、启发学生观察、研究各种笔筒的装饰手法,学习多样的表现方法。
6、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请学生大胆设计一只笔筒,要求尽可能详尽地表现出笔筒的形状、材质和装饰特点。
7、学生在进行笔筒设计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适合制作自己设计的笔筒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彩色纸张、各种纸盒、铁丝、胶水等(教师)多媒体课件、笔筒实物若干件。教学设计
1、展示并表扬第一课时设计稿完整或者设计有新意的学生作业。
2、引导学生讨论制作笔筒的基本步骤,探究交流制作笔筒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物体进行改造、添加和装饰;另一种是完全由自己来制作,包括基本形状的设计和各种装饰美化。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笔筒制作的多种方法。
4、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根据设计稿选取身边易找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只笔筒。
5、学生在制作笔筒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材料的安全使用。
6、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笔筒作品,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笔筒、欣赏笔筒、研究笔筒。
8、倒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对印的基本方法,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
2、在感受倒影之美的基础上,用对印的方法画一张有倒影 的静物画。
3、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倒影的图片,带好水粉颜料和笔等作画工具材料 教师:表现倒影的图片和作品、水彩颜料和笔等工具材料、美术课件。
三、教学设计
1、猜想表演导入。
(1)出示脑筋急转弯题目:谁能只画一遍就能画出两张一样的画?(2)在此基础上,教师表演水粉对印全过程引出学习主题:《倒影》
2、探究不同的倒影。
(1)出示平静的水面、微波的水面和夜色灯光里的水面中的不同倒影,思考:这些倒影有什么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倒影图片资料,比较景物与倒影的异同,发现不同的倒影之美。除了这些图片中的倒影,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美丽的倒影呢?用丰富的倒影艺术和即时回忆,丰富学生的感知,激活学生的记忆。
3、尝试倒影表现。
(1)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作业纸,请学生参照教材中图示的对印自己喜欢的一个事物,并交流一下尝试中发现的心得,总结一下需要避免的问题,如颜色不能调得太稀等。
(2)师生共同小结:确定表现主题;对折绘画纸张;调好所需颜色;先绘画,再对印;合理添加想象。
4、欣赏倒影作品。
(1)欣赏作品《山山水水》(2)童画欣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同龄人作品中相似部分的异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小结
5、学生创意作品,师巡视指导
6、赏评
9、印印画画
一、教材分析
《印印画画》是选自浙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4册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学习用树叶拓印,使学生了解拓印的一般步骤,掌握简单的拓印方法,有了第3册的指印画的基础,再与《倒影》、《印人像》组成了一个单元系列,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印画是美术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在原有的物体外形和特征上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在印印画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在树叶上涂色并印画的技能,能巧用树叶纹理,初步对拓印产生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发现树叶的形、色、纹之美,探索利用树叶的形、纹,采用印、画巧妙组合成有趣图形,理解美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巧用材料的乐趣,培养学生喜欢美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不同纸张、颜色浓度不同对精选的树叶正反面拓印,巧妙组合及添画后的乐趣。
难点:树叶的组合变化、联想,颜色的涂抹变化。
七、教学准备
学生——树叶、水粉颜料、画笔、放大镜、铅画纸、生宣纸、擦手用的小毛巾
教师——代表性的树叶若干、树叶拓印画、树叶贴画、美术工具材料、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欣赏 认知树叶之美
1、组织教学
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表扬他们课外材料收集认真。
2、导入新课
(1)请一些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的落叶。
(2)课件出示有针对性形状的树叶。
学生欣赏实物投影上展示的叶子和课件出示的叶子,并在铅画纸上画出几种自己喜欢树叶简单的图形,写出像什么,或什么形状。
【学生对将要表现的物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出示树叶拼贴画。师: 叶子不但为自然增添了色彩与美丽,释放出新鲜空气,还可以作画呢!
(4)出示拓印树叶的范作。
师:这幅作品与树叶拼贴画制作方法的异同?
【 欣赏、辨别不同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会到美术的表现手段、材料既丰富又多样性。同时了解到学生的知识面。】
3、板书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树叶等材料来
印印画画。
(二)初次尝试,体验树叶拓印技法
1.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叶子正反面的叶脉,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用放大镜来观察,摸一摸叶子正反面有什么感觉,对比不同叶子的叶脉纹理之美。
(3)请学生看书中的拓印步骤图示,你知道了什么? 2.试拓印
(1)对比水粉颜色稠与稀的拓印效果有什么不同?
(2)树叶正反面,也分别在宣纸与铅画纸上拓印,对比拓印出来的叶脉纹路哪面更清晰?
3.交流心得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心得。
【培养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相互交流,启发学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鼓励大胆创新。为创作树叶拓印作品达到最好的效果作好铺垫。】
(三)激发想象,训练思维拓展
1.欣赏作品
(1)课件出示书上的“瓢虫”和“金鱼”的树叶拓印作品。
(2)学生欣赏,小组讨论出书上的“瓢虫”和“金鱼”的制作方法和说说作品的巧妙构思。
2.方法引导
(1)将树叶转动,看到有什么不同?
(2)把树叶修剪,可以变成你想象的图形!
(3)拓印树叶在纸上后,联想、添加、组合会更有趣。3.演示拓印
说明印树叶拓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叶子上铺纸用手轻磨、卫生等情况传达给学生。
【欣赏讨论,启发构思,学习运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鼓励创新设计,激发想象,拓展思维,解决拓印的难点。教师直观演示,解决学生操作的困难,提高作画成功率。】
(四)学生创作,关注个性辅导
1.小组合作创作
(1)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调剂收集的叶子,展开想象,在脑中勾画出草图。
(2)根据叶子形状,拓印、添画成一幅有趣的作品。2.巡视辅导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创作,发挥合作的力量,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创作的乐趣。】
(五)作业展评,感受成功的喜悦
1.作业展评
(1)黑板贴示“有趣、精美、创新、巧妙”4个作品展示区。让学生上台,自己选择合适的展区贴上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2)师生共同评选出各展区的最佳作品2—3幅。
(3)表扬部分上课积极参与、有作品创新的学生和保持室内整洁的学生。
(4)提问: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说创作心得,成功与失败。【通过展示、介绍、评价、欣赏,指出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六)课后延伸,拓展美术兴趣 1.总结拓展
(1)师总结组合、添画的成功方法。
(2)课件展示民间的树叶画
(3)拓印的方法还有哪些?上网查资料。
(4)你还会寻找哪些新材料进行大胆的拓印创作?
【领会大自然处处皆美,自然之物的纹理美,同时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0.纸版画人像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版画的有关知识。
2.通过拓印、摹印练习,学习制作人像纸版画的方法,提高造型能力。3.感悟纸版画材料的质感和艺术美,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人像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难点:理解并合理进行底板中撕纸人像的拼摆。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画棒或水粉颜料、水粉逼或彩色铅笔等)。(教师)课件、纸版画人像范作若干、画纸、胶水、剪刀、拓印工具材料(油画棒、油墨和滚筒、水粉颜料盒水粉笔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一组纸版画人像的作品图片。(2)教师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画吗?(3)揭示课题:《纸版画人像》。2.探究。
(1)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研究纸版画人像设计制作要点。(2)围绕纸版画人像底板的设计制作欣赏讨论。(3)围绕摹印和拓印的不同制作方法欣赏讨论。(4)出示课件中的相关制作步骤图,教师示范用颜料拓印的方法制作人像。(5)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纸版画人物的多样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3.创作表现。
(1)作业建议:用摹印或拓印的方法制作 纸版画。(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4.作品欣赏。
引导学生展示作品,互相欣赏并及时评价。
5.课后拓展:欣赏其他的一些版画作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创作。
四、教学反思:
11.民间年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我国典型的民间年画作品,了解部分民间年画的表现内容,初步感受民间年画的造型的色彩特点。
2.了解民间年画的制作工艺,对套色水印技法在民间年画中的运用有初步印象,尝试临摹一至两个年画人物形象。
3.通过欣赏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各地的民间年画,并能对民间年画进行简单的评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民间年画作品的欣赏,初步感受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难点:引导学生对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准确的简要评述。课前准备:
(学生)彩笔或颜料、画纸。
(教师)课件、年画范作、绘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到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神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对他说:“派大将守门,一定能赶走魔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幅披挂,艺人持锏,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唐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到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计,就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太宗,将两位将军画于纸或木板上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琼和尉迟恭二人都是将军,座椅唐朝时的门神多以威武的将军形象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成为年画“门神”。
出示年画《门神》,导入课题:《民间年画》。2.欣赏年画,了解特点。
(1)仔细观察两位门神,他们的表情、动作、服饰有什么特点?可以请一组同学模仿,其他同学描述。
身着盔甲、手握金鞭、双目圆睁。但整体感觉并不凶狠,而是给人可爱、喜庆的感觉。
(2)他们的服饰看上去色彩斑斓,画师究竟用了哪几种颜色?一起数一数,说一说。红、黄、绿、紫、黑。色彩艳丽,对比鲜明。
(3)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在过年时要将这样的年画贴在大门口?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驱魔、辟邪、祈福、保平安。
(4)年画除了表现门神,还有别的内容吗? 出示或分组发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年画图片。提问:这些年画表现了什么?人物形象和色彩有哪些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贴这样的年画?
学生讨论,分组表述。(要点:人物形象、色彩特点、内容寓意。)
教师小结:在这些年画中,人物形象大多比较可爱、喜气、色彩鲜艳明快,通常不会超过五种颜色,内容大多含有喜庆、吉祥、祝福的寓意。所以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着年画的三句
要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厌;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3.探究技法,临摹尝试。
(1)你知道这些漂亮的民间年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古代民间年画一般先由画工设计画稿,再由雕工雕刻制版,最后由印刷工上色印刷成画。画、刻、印各自分开。
出示木板年画的制作步骤图,介绍所需工具材料,对各步骤进行简要讲解,示范木板水印技法。
(2)有没有用其他方法制作的年画呢? 如四川绵竹年画分“红货”和“黑货”,红货就是用各种颜色彩绘出来的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如《门神》。黑货就是用烟熏火朱砂拓印的木板年画。天津呢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先用木板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如《十不闲》。苏州桃花坞年画,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如《花开富贵》。山东杨家埠年画,以木板套色为主,色彩艳丽、醒目,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十子闹春》。
(3)比较用不同技法制作的年画,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4)请学生运用彩绘的方法尝试临摹一个或两个年画中的人物形象。注意画出人物“俊秀”的样子。(教师可示范画出人物的眼睛或嘴巴等局部。)
4.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画年画的题目、人物特点和内容寓意。6.拓展延伸。
(1)我国明清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年画产地,除杨柳青、杨家埠、绵竹、桃花坞外,还有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新绛等等。通过查找资料欣赏不同地域的年画,尝试比较各地民间年画的异同。
(2)当代机器印刷的商业年画与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年画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教学反思:
12.闪闪的星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视觉暂留原理,制作简单的动画玩具。
2.能根据同一制作原理,设计不同创意的玩具,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能将美术和科学结合学习,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设计制作简单的玩具。
难点:巧妙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玩具。课前准备:
(学生)卡纸或信封、彩色笔、胶水或双面胶、小棒或铅笔。(教师)课件、范作。1.激起导入。
(1)教师出示“闪闪的星星”玩具,并旋转玩具,引起学生兴趣。(2)教师提问:想不想得到这样的玩具?你能尝试动手制作吗?(3)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巡视指导。2.探究新知。
(1)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是怎样制作出的。(2)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方法及步骤。
①在一张对折的纸(或信封)上,分别画上星星及光芒。②将小棒或铅笔固定在画纸的中间。③转动小棒,就出现“闪闪的星星”。
(3)师生共同研究制作难点,讨论解决方法。①教师提问:日和是玩具的正面和反面相互呼应。②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好方法。
③师生归纳大小相配、位置对应等正反呼应的方法。(4)教师讲解玩具设计原理:视觉暂留原理。3.创新实践。
(1)教师提问: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你还能怎样设计这种玩具?(2)学生欣赏优秀设计作品,说一说作品创意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小游戏,打开设计思路。
(4)教师提出学习建议:运用“闪闪的星星”的制作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有创意的玩具。
(5)教师巡视和指导。4.展示评价。
(1)与同伴一块玩玩自己制作的玩具,体验成功的乐趣。(2)学生说一说自己玩具的创意。
16(3)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说说如火如荼解决这些困难。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画制作的方法。(2)学生欣赏手翻动画视频片段。
(3)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动画制作方法。
13、美丽的丝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2.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
3.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丝”巾染色的多种方法。难点:“丝”巾染色方法的多样化。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宣纸或其他吸水性强的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染料、布料
四、教学过程
1.感受丝巾之美。
(1)请一组学生随着音乐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丝巾(或系于颈,或包于头,或披于肩,或缠于腰,或作手提袋)。
(2)提问:喜欢这些丝巾吗?为什么?这些丝巾为什么这么漂亮? 2.欣赏观察,审美体验。
(1)请学生拿出自带的丝巾,介绍其特点。(如色彩、图案等。)(2)提问:你了解丝巾吗?学生交流丝巾相关的常识。3.尝试折染法制作“丝”巾。
(1)按照书上的折法练习折染。(可单色,也可双色或多色。)
(2)讨论:还有哪些折法?学生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折染“丝”巾的心得。纸的折法
纸的折法有:井字折、米字折、辐射折、自由折、六折法。
(3)小组讨论:除了折染法,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丝”巾?(4)教师演示其他染法:滴色法、泼色法、揉纸法、扎染法等。染纸方法
染纸方法有:蘸染、点染、晕染、井字染、米字染、辐射染、浸染。(5)学生用新的染色方法制作“丝”巾,教师巡视指导。4.学习拓展。
学生用自己染制的“丝”巾装扮自己或同学。5.体验成功。
以小组为单位,伴随音乐,用自己设计的“丝”巾轮流表演。
14.做香囊,迎端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2.学习用纸质材料做香囊。
3.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囊。难点:对香囊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了解端午节的风俗;选购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观看有关节日庆祝的报道。(教师)图片、课件、端午节过节用品等。教学过程:
1.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春节、中秋、端午、重阳、清明等)教师:我们马上要迎来端午节,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端午。
教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名族图腾祭说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传说,是为了纪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屈原的故事)
2.说说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黄)、挂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佩香囊等习俗。
(1)吃粽子,吃五黄(什么是“五黄”)。
(2)划龙舟(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分组来模拟一下。
(3)佩戴香囊(实物观赏)。闻一闻,欣赏其精美的刺绣工艺。(4)插艾草(图片展示)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常把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古时,五月初五又称为“恶月恶日”,吃五黄、挂五端,与门庭,采杂药做香囊等风俗可能出自上古,其日的在于驱邪避魔、驱毒避虫。现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渐已消失外,其余的习俗已流传至邻近诸国,如赛龙舟等,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欣赏名家表现端午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香囊所需的材料(艾草、干花、流芳、彩笔等)。(教师)课件、香囊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1.观察香囊,了解挂香囊的用途,激发自制的兴趣。什么叫香囊?
多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挂香囊?
2.讨论、探索制作香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研究制作香囊的方法步骤。问题一:做香囊需要哪些材料?
问题二: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来做香囊? 问题三:香囊有什么样的花纹?
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2)讨论做香囊的注意事项。做香囊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囊。
4.把做好的香囊挂在胸前,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囊的快乐。
四、教学反思:
15.向日葵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向日葵的造型和色彩特征,提高观察能力。2.抓住向日葵的特征,进行造型表现和情感表达。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向日葵,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进行表现。
难点: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融入情感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录像、范作和图片等。教学过程:
1.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青青园中葵,日日向阳开。黄黄大花盘,熊熊艳如火。(打一植物)
(2)请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3)教师揭示课题。2.观察特征,引导表演。
(1)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向日葵园,由远及近地观察向日葵的造型。
(2)出示实物照片,分析向日葵的造型的色彩构成。3.佳作欣赏,情感铺垫。
(1)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
(2)说一说画家笔下的向日葵和现实的向日葵有什么区别?(3)律动游戏:《舞动的向日葵》。
(4)欣赏美术作品—伍必端的《葵花池》,想象画家笔下的向日葵好像正做什么?
(5)欣赏小朋友的作品。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抓住向日葵的特征,画一幅美丽的向日葵作品。(2)创作一幅有关向日葵的想象画。5.评价作品,课外拓展。
(1)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提供评价的建议,引导学生从技法、构思、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20(2)教师出示向日葵花语,引导学生像向日葵一样,心中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
四、教学反思:
16.夏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夏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的画面特点,通过多角观察与思考,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大胆表现自己心中的夏天。
2.在对夏天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和与同学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创作一幅以表现夏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3.积极展开对于夏天的美好回忆和自由联想,在感受夏天特点、表现夏天绘画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在缤纷的夏天景象和众多的夏日活动、事件中,选取有趣的题材创作一幅体现夏
天主题的绘画作品。
难点:抓住对夏天景色、活动的感觉,创造性地表现夏天。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体现“夏天“特征的活动图片,准备油画棒、水粉颜料、水彩笔、画纸等常规作画用具。
(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总体上叙说“印象夏天”。
(1)你听到了什么?它在那个季节中出现?
(2)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对于夏天的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夏天》
2.多角度探访“视觉夏天”。根据学生对于夏天的总印象表述,引导学生从“炎热夏天”、“干旱夏天”、“风雨夏天”、“舌尖夏天”|“画香夏天”等多个角度分别作探访,引导学生围绕 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夏天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在进行探访,感受不同场景下夏天的特征和人们的活动,以此丰富对夏天的视觉感受。
3.名作中欣赏“艺术夏天“
引导学生欣赏孙为民的油画《绿荫》、古元的版画《玉带桥》、博纳尔的.画《花园的休憩》等表现夏天的艺术作品,思考:画面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夏天?夏天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主题、表现细节上感受不同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夏天。
4.童话里品味“童趣夏天”
引导学生观看同龄学生的多件绘画作品,引导他们边观看边思考:图画突出表现了什么主题?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的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5.创作中表现“心中的夏天“
引导学生抓住夏天的景象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画画你对夏天的印象。要求学生:在现实基础上可以适当浮章、想象,表现出自己对于夏天的独特感受;并注意突出人物活动的主题。
6.赏评中分享“别样夏天“
举办以“夏天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夏天味道的画”,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17.可爱是的猫咪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猫的生活习性、脸部结构特点及各种动态特征,了解猫的相关知识。
2.大胆运用各种表现方式表现猫的形态及活动场景,培养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爱护小动物的美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猫的动态特征,表现千姿百态的猫。难点:有创意地表现可爱的猫咪。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作业纸(或彩色纸)、彩色笔(或油画棒)、颜料等。
(教师)各种猫的图片、示范作品、铅画纸、各种彩色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1)逐条呈现谜语,学生猜谜语。
谜语:圆圆脸,耳三角,白天无事睡懒觉;长胡须,两边翘,夜行不用灯光照;爱洗脸,爱吃腥,开口总是喵喵叫。
(2)揭示谜底:猫咪。
(3)提问:你觉得猫咪可爱吗?(4)揭示课题:《可爱的猫咪》。2.回忆交流。(1)回忆:你在哪里见到过可爱的猫咪?你觉得猫咪哪些方面很可爱?(形象、毛色、动作、故事等。)
(2)同桌交流后,指名介绍。
(3)欣赏教师收集的可爱的猫咪图片。3.讨论分析。
(1)猫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2)猫的头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和特点?(3)猫的眼睛有什么变化?为什么?(4)你见到过的猫的毛色是怎样的?
(5)猫的坐、卧、行、走等动作有什么变化规律?(6)谁知道猫咪还有哪些动作?并学做猫的动作。4.欣赏感悟。
(1)展示潘天寿、黄胄、吴冠中、韩美林等画家画猫的作品,欣赏体会猫的动作、神态以及不同的表现特点。
(2)作品中猫的动态和表现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3)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激活学生创作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4)教师在黑板上简要演示猫的头部及各种姿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表现猫的不同动态。
(5)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画的猫在干什么?姿态是怎样的? 5.尝试创作。(1)作业要求。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表现可爱的猫咪。②猫的特征鲜明、姿态生动、动作有趣。
(2)学生课堂创作,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画出不同动态、表情的猫,造型变化夸张,用不同的色彩装饰小猫。)
6.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
(2)介绍自己创作的猫咪。
(3)说说喜欢展示板中的哪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7.拓展延伸。(1)欣赏有关猫的动漫形象。你在哪里看到过?知道这些动漫形象叫什么?(2)为自己画的猫咪编一个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
18.潺潺的小溪水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溪的图片,感受大自然中小溪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缓缓流淌的秀美。
2.学习用流畅的线条表现溪水的流动与变化,并体现一定的意境。3.进一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水中与岸边的景色,组织线条的方向及疏密变化,合理完成构图。难点:画出小溪的特征及美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记号笔、画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彩色水笔或记号笔、画纸等。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溪水的视频,导入课题:《潺潺的小溪》。
(2)思考:大自然的景色因水而灵动,你觉得有潺潺的溪流的景色会带给你怎样美好的感受?
2.探究。
(1)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溪水的形态变化。
(2)欣赏二位画家的作品,思考:流动的溪水在画面上起了什么作用?(3)结合课件中《芥子园画谱》中的“平泉画法”,教师示范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溪水的流动与变化。
(3)佳作赏析,提示学生要结合水中与岸边的景色,来组织先线条的方向、疏密变化。
3.表现。
(1)学习建议: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流动的溪水。(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4.评价。
以“潺潺的小溪水”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5.拓展。
欣赏用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小溪。
四、教学反思:
19.我们画我们评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分析介绍自己的画,认识儿童画的表现特点。2.初步了解、认识不同的绘画工具盒材料,学习不同的绘画技巧。3.培养欣赏能力,技法创作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启发、引导学生儿分析童画的表现特点,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了解不同绘画工
具材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创作过程。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的意义和美感因素,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课件、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经过了这一学期美术课的学习,我们又学到了很多美术知识和技能,今天我们要把这一学期画过的作品展示,和大家分享你的创意和快乐。
(1)课件展示学生欣赏作品的照片:小朋友们,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
(2)揭题:图片的小朋友在向他的伙伴的画,那你们想不想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呢?今天我们也来说一说自己的画,评一评别人的画。
(教学提示:介绍作品时可以按内容说,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把内容和想法一起说一说,那就更棒了。好要提一个要求:介绍作品时,态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其他小朋友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
2.欣赏作品,学习方法。
出示第一组六幅美术作品,包括《我的周末》、《快乐的聚会》、《聊天》、《植物种子、《安静的夜晚》和《大猫和小猫》。
(1)哪一张画最吸引你?你最想解读那一张?课件展示作品,一一欣赏。(2)教师范例引导:
①初读作品:观察作品画了些什么,了解作品表面所反映出的东西,如:题目、作者、绘画形式,画的是人、风景还是动物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点选的作品随机解读。如:《快乐的聚会》。
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罗马尼亚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雷扎伊,今年才7岁。画面用热烈而温暖的水粉颜料渲染了一个愉快而温馨的家庭聚会。你们看,老奶奶叼着一根长长的烟斗,微笑的表情和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刻画得非常生动。各个人物在画面上的大小、远近安排,体现了空间感。大家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漂亮的花纹细节让色彩的变化更丰富,明亮艳丽的颜色使画面氛围显得非常快乐、热闹。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好吃的水果和饮料,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个小弟弟早就忍不住偷偷地爬上去尝了一口,为了不让大人们发现,作者特意把他画得特别小,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童趣。窗外星空明亮,好一个温馨而愉快的夜晚啊!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②再读作品:通过观察作品,回忆、联想生活中自己的体验、经验等,寻找共鸣与差异。
你们有过这样的聚会经历吗?啊!这么多耳朵同学都有过,那一定很有趣吧?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们的聚会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没发现小作者所表现饿和你经历过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意让多数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要用肯定的评价,在他们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加以引导和启发。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适时给予心理上的激励。)
③细读品味:观察分析、琢磨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技法、材料(纸张、画布、颜料??)。讨论:观察这些画,他们,它们的表现形式一样吗?你能看出这些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材料来画的,你喜欢选择怎样的画材?为什么?
有没有人知道小作者是用什么方法画得?对了,他用水粉画的方法。水粉画是一种画起来非常流畅,色彩非常丰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谁能讲一讲自己曾经画过水粉画的经历?这种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呢?
(教学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讲,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讲解,鼓励创新,鼓励求异,鼓励个性。教师展示水粉画的工具材料,并局部示范效果。其他画中也做同样的介绍和展示。)
④精读作品:分析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事物。与生活、时代背景相联系,对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判断,你自己是赞同还是反对,弄清自己欣赏、赞赏什么?反对、批评什么?
⑤评价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对作品的好与坏、成与败、是与非进行评说。小结:提示学生欣赏一幅作品可以从表现形式、构图和色彩等方面去欣赏、评述。
3.实践操作,组内分享。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推荐阅读:
浙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07-17
浙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07-01
新浙美版三上美术教案09-09
浙美版第八册美术教案06-22
2011-1浙美版美术第十一册教案10-31
上美版小学美术教案10-31
湘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10-05
浙美二年级上美术教案09-10
湘美版三年级美术教案08-26
(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走向明天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