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2024-08-20

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精选5篇)

1.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篇一

明强中学2007届高一语文必修模块一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琐屑(xiâ)

琴弦(xián)

匀称(châng)

颤(zhàn)栗

B.混淆(yáo)

亘(gân)古 勇剽(piāo)

衾(qīn)枕

C.粗糙(cāo)

懵(měng)懂 熨(yù)贴 嫉(jí)妒

D.积攒(zǎn)

坍(dān)圮 婀娜(nuó)

守拙(zhuō)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希冀

拜谒

真知灼见

席不暇暖

B.和蔼

训诂

眼花潦乱

历尽沧桑

C.钦配

纤毫

水泄不通

名噪一时

D.讣告

拾掇

毋庸质疑

罄竹难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个人()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他有善良的动机,()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2)其结果就是在脑海中

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

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充斥

B.由于 因此 即使 也 充斥

C.如果 而 即使 也 充溢

D.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充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年,国产电影在低谷的泥沼中愈陷愈深,然而,令人不解,也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电影节却愈办愈多,愈办愈大。

B.他万万没料到自己能遇到李继这样善良宽厚而又博学多才的恩师,幸得他慷慨解囊,相濡以沫,自己的学业才得以完成。

C.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

D.这老爷子对今天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成天慨叹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所谓“应设课程”,我会同各系主任和专业骨干经过反复研究精选出来的带有理想性、引导性的课程结构。

B.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C.诗人还善于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

D.这次新课程培训班的学员,除了本省教师外,还有来自外省的15个中学的教师。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B、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C、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

7、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孙中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书写“自由”、“平等”、“博爱”的横幅赠给同志,勉励他们。

C、在每一个忘不了的时刻里,他们都在那里,一遍遍温柔而坚定地对我说:“你能行,你能行。”这些呵护是我所有信心的来源。

D、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呀!”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诗经》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民歌集,因数量只有十九首而得名。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D.“乐府诗歌”原指汉代官府(乐府)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部分诗歌,后来泛指各朝民歌的和一部分文人创作的具有民歌特色的诗歌。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愿)B.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眼泪)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所以)D.多谢后来人,戒之慎毋忘(告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何乃太区区 ②乃投水而死 B.①静女其姝 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C.①匪女之为美 ②恐美人之迟暮 D.①后悔遁而有他 ②不迎而自归

二、阅读(共28分)

(一)阅读《离骚》节选,回答11——13题(共8分)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11.对选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选诗运用对比手法,用“三后”“尧舜”贤君与“桀纣”暴君对比,劝谏君王走正确的治国之路——美政之路,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又用“党人偷乐”与“急奔走以先后”对比,以自己的热心为国与小人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对比。

B.诗人以“申椒”“菌桂”“蕙茝”自比,突出自己品德的高洁,人格的崇高;以“灵修”比作君王,突出臣对君王的美称。这种“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诗人创作影响深远。C.选诗形式上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单句末用“兮”字,加上固定的两句一韵,使选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D.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这两句诗中,诗人悲愤地道出君王体察不到自己的一片忠心,反而听信谗言而怒气大发的现实,抒发了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恨之情。12.选择一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13.选择一处画线句子改写成现代文字(2分)

(二)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回答14——15题(共8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搂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4.选段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段,如叠音词的运用,修辞格的运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点进行赏析。(4分)

15.有人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句写得很精彩,你有同感吗?为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2分)求 好(台湾)林清玄

⑴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⑵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⑶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⑷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⑸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⑹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⑺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乃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人、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⑻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⑼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⑽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5元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⑾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⑿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位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⒀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⒁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⒂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⒃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⒄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16. 16.文中“生活品质”的确切含义是指。(2分)(不超过20个字)

17.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将⑷、⑸、⑹三个自然段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变为陈述句,并说说原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陈述句:

表达效果:

18.文中说 “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忧虑”的内容包括:① ;②。(4分)19.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的两项表述是(2分)

A、追求与讲究生活品质不是靠丰厚的物质、富有的条件,以及现代社会的名牌等来达到的。

B、生活品质就是有求好精神,任何地区、任何阶层、任何收入的都有生活品质。

C、整个社会能够摒弃不良的东西,也不在乎小部分人的品位不良,只要大部分人有求好精神,全社会就可以有生活品质了。

D、那些对生活品质失去判断了的人,就会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名牌,他们认为这就是生活品质的实相。

E、有比较才有鉴别,追求与讲究生活品质就是需要同别人比较,只有比较才能达到“求好”的目的。

三、语言运用(共6分)

20、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4分)

(一)童日,老阳。

(二)岁云,理想则

远的北月是

幻的风

旭。,斗。

21、补写对联下联(任选一联补写)(2分)

(一)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二)上联: 下联:学问藏古今

四、名句背默(共6分)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静女其姝。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

③.,天下归心。

④.,相去复几许。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

⑥.博观而约取。

五、作文(3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99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开始对人类基因进行解码工作。在中、英、日、德、法等国科学家的合作下,1999年12月,国际人类基因小组宣布,他们完整地译出了人类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在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在总结成功经验时,他们都将之归功于不带偏见的科学合作。

合作,不仅仅科研领域需要,在其他领域也需要;国家间需要合作,个人与个人之间同样需要合作,团体间更需要合作。

关于“合作”,你有什么感受、经历或见闻?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性散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必修模块

(一)(闭卷)测试题参考答案:

1. 1. C(A匀称chân,B混淆xiáo,D坍tān圮)2. 2. A(B眼花缭乱,C钦佩,D毋庸置疑)3. 3. C 4. 4. B(相濡以沫。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5. 5. B(A缺判断词“是”,C“通过”和“在„„中”语义重复,D“15个中学的教师”有歧义)6.A 7.D(“一把红枣”后应为“„„”)

8.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南朝梁代的萧统指导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编在一起。)9.C(故意)

10.C(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形容词词头;它,它的。B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用以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表并列;表转折)

11.B(“申椒”“菌桂”“蕙茝”等香木香草非自比,诗人用这些意象比喻贤良之臣)

12.“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运用反问句,写出诗人对社稷的担心及为了社稷的前途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品德,“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写出一个正直敢言绝不放弃衷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若能联系“耿介”是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来谈更好)。两处都是抒发了诗人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理想,献身理想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能联系诗人现实赏析的质量较高)

13.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我害怕自己遭受灾祸吗?我担心的是国家将不久就覆亡啊。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我本来知道正直敢言会惹祸患,但我能忍耐祸患却不能放弃忠谏。14.任意回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描写荷叶:

田田——茂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高颀(修长),与“出水很高”相配,挺拔、舒展(形似),让人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动态美)。描写荷花:

点缀——与“零星”相配,示花少(与满眼绿叶相映成趣)袅娜 羞涩——拟人。“袅娜”写出荷花饱满盛开的样子;“羞涩”写出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两个词本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这里赋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感情,写出荷花极标致的神韵,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写出月夜的荷花晶莹剔透如明珠,荷花在荷叶的遮罩下隐隐约约闪烁如碧天里的星星,月夜的荷花洁白、不染纤尘的美质如刚出浴的美人。用通感写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使无形之荷香变成有形。给人以幽雅、宁静之感。描写荷波:

两个比喻,1、“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闪电般”,形象写出瞬间风吹动的情状。

2、“这”(颤动的叶子)“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形象写出风吹后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叶子忽然形成波浪似的痕迹。

叠词的运用:

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双声叠韵词除了精确表情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15.脉脉:含情脉脉,运用拟人手法,本是人用眼神或行为表情达意,用来写无声的“流水”,赋予其人之情意,使其静穆(安静的状态)之美更加突出。这是很精彩的一笔。荷叶田田,满遮水面,塘里的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合理,写出水的生机,水的美好可爱。很美。

16.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物质与生活。(意思对即可)

17、陈述句:不是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不是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不是说受了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没有生活品质;不是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

表达效果:陈述句非常直白,而原文的疑问句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

18、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一般的人欣羡名牌,以致不择手段去追求。

19、A、D 20、略

21、略

2.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篇二

知识目标:了解1787年宪法出现的背景;熟悉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两党制等美国国家制度;理解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掌握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美国国家制度的创建过程, 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和艰辛。

【教材分析】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是“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第一部分“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叙述的是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第二部分“1787年宪法的颁布”介绍了联邦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第三部分“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讲述美国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两党制

难点:分权与制衡原则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但是对外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生通过政治课程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学习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材料:《独立宣言》 (节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 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

师:美国《独立宣言》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件。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指出政府的权力来自哪里, 职责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本课的灵魂“政府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自由权利”有利于学生对全部知识点的串联。)

二、学习探究

板书: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师: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建立的是邦联政府。结合教材第40页第二段, 邦联政府具有什么特征, 能有效地保护国民的权利吗?

1.邦联制度下的美国 (板书)

师:美国人有追求自由的传统, 也有遭受殖民暴政的历史, 所以不想建立一个权力太大的政府, 害怕这样的政府会危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中央政府的权力太小, 又难以担当起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状况, 美国人对“政府”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0页“资料回放”部分。

(设计意图:补充建立邦联制的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人对自由的珍视, 实现前后知识点的平稳过渡。)

师:1787年夏天, 为了应对邦联政府面临的困难, 12个州选派55名代表在费城开会, 准备修正《邦联条例》。后来, 越来越多的代表认为, 应该抛弃原来的邦联体制, 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会议转而开始制定一部新的宪法, 这次会议也被称为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板书)

师:制宪会议整整开了116天, 终于制定出一部崭新的宪法。一场会议为什么开了这么长时间?

展示材料:制宪会议上产生了中央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大州和小州、北方州和南方州之间的权利之争。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 (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2]。

师:材料中反映有哪些矛盾呢?结合教材, 任选一个角色 (地方主义者、中央主义者、大州代表、小州代表、南方代表、北方代表) , 从自身利益出发你会在宪法制定上提什么建议?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扮成某一派别代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5分钟后分别阐述自己的主张。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矛盾的复杂, 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教师在学生表述后总结:每一方代表都站在己方立场上发言, 如果互不相让, 那就不会得到结果, 最终对任何一方都不利。所以有的时候, 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通过研读1787年宪法了解美国制宪的先驱们是怎样解决以上矛盾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宪法原文, 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

我们合众国人民, 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 树立正义, 保障国内安宁, 提供共同防务, 促进公共福利, 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享受到自由的幸福, 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3]

师:在国家结构上, 美国有什么改变?

进一步展示材料: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 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4]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二段, 对比以前的邦联, 联邦体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种体制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比较得出联邦制的优越性。)

师:实行联邦制之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大, 会不会形成专制, 会不会影响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3]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示意图 (图1)

师:依据材料及图1, 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三段, 了解美国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模式。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模式?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归根结底是担心政府权力太大, 不仅不能服务于民众, 反而会侵犯民众的权利, 成为民众权利的对立物。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第三款: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合众国的参议员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 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3]

师:在解决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体现了什么思想?

生:国会实行两院制, 议员选举方式不同, 兼顾大小州利益。分权与制衡。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 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3]

师: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这是南方蓄奴州和北方工商业州之间的主要矛盾。最终以黑奴按3/5的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

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在解决以上矛盾的过程中体现了什么原则?

师: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美国联邦宪法的思想精髓。

师:大家通过本课教材的引言可以看出, 华盛顿不赞成君主制, 他是要在美国进行共和制度的实验的。我们看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联邦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 规定所有公职向公民开放, 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至此, 以代议制为特征的共和政府形式在美国得以确立。[5]

师:材料表明联邦宪法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在国家权力来源上体现了什么?

生:将代议制与共和制结合起来, 实行代议共和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师: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政府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服务员, 要接受人民的任免和监督。这正是1787年联邦宪法体现的又一原则。

(设计意图:用言简意赅的材料说明概念, 避免陷入冗长的概念表述。)

师:结合教材47页“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这部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创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等制度与原则, 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当然, 这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 起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具体权利, 还存在种族、性别歧视, 还保留了奴隶制。

(设计意图: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对1787年宪法做总结性评价, 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师:1789年, 根据宪法规定, 进行了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美国联邦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华盛顿在两届总统任满后, 1796年他发表了《告别词》, 谢绝再次参选, 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材料: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指出: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 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已经提醒你们, 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 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 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6]

师:华盛顿再次强调政府的责任和存在的理由。同时非常忧心地指出政党地出现将给国家带来祸害。政党制度真的这样可怕吗?

(设计意图:对教材上下两部分起到承接作用。)

三、美国的两党制

材料:没有党派之间的合法竞争, 权力就失去了监督和制约, 从而成为绝对的权力。而“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正如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政治中的垄断则会损害人们的利益。[7]

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讲讲你对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师:美国两党在阶级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轮流执政不会改变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与腐败的产生, 有利于保障国民的权利。美国的两党制度再一次体现了美国政治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有效地管理社会又不至于损害国民权利的政府, 美国的政治家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历史证明这种探索是成功的。

四、拓展延伸

材料:网友代拟的布什总统演说[8]: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 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 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 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 而是, 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 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 把他们关起来, 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 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 就是在笼子里为大家演讲。

师:这是中国网友代拟的一段话, 但是却很能说明人类探索政治文明的艰辛历程。一起朗读上面的话, 然后结合本课内容, 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题写一篇听课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简单地摄入知识升华为情感体验, 并且将历史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相联系。)

【备课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近代资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 如何制定管理国家的制度。由于阶级本质相同, 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设计有相同的地方, 也因为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各异, 这些国家的具体制度又具有多元性。对于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 应该定位为“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这个探索过程经历了“邦联政府”“联邦政府”两个阶段。邦联政府权力太小, 不能保护国家和国民的利益, 人们转而进行联邦政府的设计。它是通过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的。联邦政府权力增大, 但会不会形成对国民的侵权?于是在1787年宪法中渗透进分权和制衡的思想。在以后的两党制度中, 同样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精神。这是美国制度的精髓和显著特征。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纲目设计, 考虑到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安排的。

参考文献

[1]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洁, 臧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千帆, 美国联邦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曹大为, 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5]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华盛顿.告别演说[A].严伟良.震撼世界的演讲[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谢韬.美国大选中的政党与政治[N].经济观察报, 2012-9-12.

3.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篇三

一、单选题

1.西汉丞相公孙弘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咨以时务。公孙弘去世后,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六人先后为相。期间,商讨国家大计的相府客馆,逐渐化为丘墟,变成了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室。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2.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说: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3.1493年,哥伦布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B.哥伦布彻底解决了亚欧大陆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4.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

A.承担了丞相的职能 B.不享有决策大权 C.制约了皇权的膨胀 D.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5.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土各有产,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王祯在此强调的是

A.农事安排要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要把握农时

C.耕作技术影响产量高低 D.土地肥力决定农作物产量

6.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7.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表,为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8.下图曲线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图中B处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抵制洋货运动的蓬勃发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9.“中国新兴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由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而来 B.由中西合资企业发展转化而来

C.对西方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性 D.缺乏独立的发展技术和道路

10.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11.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到与之相邻的中国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1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机构,但自嘉庆开始,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材料表明

A.军机处保密性降低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政令传达畅通无阻

13.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15.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6.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17. 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 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由国家管理价格的产品从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

18.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19.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

20.“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

A.朝议制度 B.焚书坑儒 C.分封制 D.郡县制

21.“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22.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剧增长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23.“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15前后 B.17世纪末18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4.19 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5.《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像潮水一般涌进来的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得不到广泛的销路,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报告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没有开放通商口岸 B.中国关税税率偏高 C.英国商品质量不佳 D.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26.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7.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中国近代前期丝织品出口数值表

A.列强侵略激化市场竞争 B.洋务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C.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D.丝织行业仍有竞争优势

28.正如斯大林所说,罗斯福“新政”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谈不到改造社会,谈不到消灭这种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危机的旧的社会制度,而只是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坏的方面,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极端的表现。对斯大林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个别环节

B.罗斯福“新政”卓有成效

C.斯大林反对罗斯福“新政”

D.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29.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电力革命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3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中国古代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进步性。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1)按示例完成空格,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的民主运作方式。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33.古今中外一般都重视外贸,外贸对国家发展、世界文明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此后,这条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路。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9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以及这一“海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一一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标志着我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一摘编自网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的不同态度。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40年代,当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衰落后,美国为便利其对外经济扩张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措施。

参考答案

1-5 BCABA 6-10 CBCDB 11-15 CACCC

16-20 BDDAD 21-25 DDDCD 26-30 BDDCA

31. (1)统治者的重视;重农政策的推行;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等。

(2)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3)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政府的支持。

影响: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利于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手段的改进等。

32. (1)空格内容: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主要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方式: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3)变化:由适用于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或从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原因:对外扩张,疆域扩展;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增多。

(4)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表述为古代中外政治文明、古代中外政治制度或多样性的政治文明也给分)

33.(1)情况: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东至东亚,最远可到非洲东海岸等地;海上丝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

(2)影响: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④中国逐渐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⑤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4.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篇四

选择题

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下边的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封建民主国家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C.独裁内战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1947年,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中反映的是 ( )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日记从侧面记录了一个时代,下列是某人所记载的日记选段,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

A.东北解放军攻入锦州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南逃

C.解放军在北京举行入城仪式

D.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攻占南京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 )

A.把战争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商建国问题

D.以和谈换取内战部署的时间

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D.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请回答: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列举在1949年前后,毛蒋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 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 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文字材料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里的“外线”是指( )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边区

C.黄河以北地区 D.国民党控制区域

下面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报内容:“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对这封电报解读准确的是( )

A.当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后来毛泽东亲赴重庆举行谈判

C.蒋介石释放和平善意,避免内战

D.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 D.战略反攻的需要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1月15日是天津解放62周年纪念日。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 D.战略相持阶段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和谈其历史条件的相似之处是( )

①民主党派在谈判中起了关键作用 ②国民党利用和谈加紧备战 ③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而参加谈判 ④国民党军事优势已经丧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诗词也能反映历史。1949年毛泽东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其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主要是描绘哪一重要战役(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以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美国已放弃扶蒋_的政策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的胜利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 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 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 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定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 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请回答:

(1)“政治商谈”和“戡乱”分别是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2)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5.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篇五

1.下列对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③中国军事装备落后,英国武器先进 ④中国闭关自守,英国已在东方建立起殖民体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2.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4.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5.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黩者不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B.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拥护太平天国“有饭同食”的原则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6.经过义和团运动,瓦西德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史上开放为商埠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厦门 ②天津 ③杭州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8.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是( )

A.反清复明 B.反满崇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9.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领导北伐战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0.“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1.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安事变的推动 B.英美的支持

C.民族矛盾的突出 D.中共的努力争取

12.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哪一地区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13.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附近与日军激战,营救出的另一支抗日军队是( )

A.美军 B.英军 C.英美盟军 D.缅军

14.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15.下列有关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B.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

C.革命的性质相同

D.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无产阶级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未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战,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

(2)材料二是否放弃了材料一中的主张?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和史实,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是俄文Совет(英文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权组织形式。

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了。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儿。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这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

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请回答:

(1)“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中国革命会出现“列宁主义趋向”?

(3)“这种趋向的中国化”是如何实现的?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右翼势力粉饰侵略战争,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的钓鱼岛,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具有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7月4日,日本人在北小岛设置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年来,日本人的登岛活动更是频频发生。

请回答:

(1)列举两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证实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事实不容篡改。

(2)日本妄图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各是什么?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三、问答题

上一篇:小学生体育之星介绍下一篇:那段怀念的岁月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