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攻关管理办法

2024-09-30

技术攻关管理办法(共8篇)

1.技术攻关管理办法 篇一

2013年科技攻关专项申报指南

科技攻关专项重点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支持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解决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科技问题。

一、电子信息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新型显示技术研发(编号:1101)

重点支持TFT、LCD、电子纸等新型显示器件和产业链相关配套组件的研发及产业化,OLED关键技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高世代面板生产、彩色滤光片、偏光片、LED背光源、专用模组等产业链关键配套环节的研发及产业化。新一代3D成像显示技术、空间三维显示技术、触控技术和大屏幕液晶显示产品质量保证关键技术的突破。研发为面板及模组等平板显示产业链产品提供交易服务的公共平台。

专题二:高端集成电路和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编号:1102)

重点支持移动多媒体应用芯片,3D图像处理芯片,低功耗、绿色节能的LCD、LED、OLED驱动控制芯片,无线音响专用微控制器、编解码和传输芯片,TD-LTE及TD-LTE-Advanced终端和基站基带及移动智能终端射频功能芯片的研究与开发。

重点支持新一代低功耗高性能云计算终端和服务器CPU芯片,基于国产CPU内核的SOC芯片及相应的数控、工控系统,汽车电子、车载信息系统、互动应用平台、总线标准体系和软件质量评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和应用芯片,基于物联网应用的编解码和识读芯片、中间件、管理平台、应用服务平台、认证和安全体系、信息集成平台、数据网关、绿色网络和自动测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专题三: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发(编号:1103)

重点支持基于LTE和LTE-Advanced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系统、家庭基站、自组织网络(SON)产品、天线、射频元器件和物联网网关的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型专用通信和数字集群通信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支持宽带接入设备、无源光网GPON系统、接入交换路由设备、骨干交换路由设备、网络管理设备和适用于多网融合的关键技术研发。其它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服务平台的开发。

专题四:电子音响关键技术研发(编号:1104)

重点支持一体化数字环绕声场处理系统、多点激励声梁系统、无线广播系统、移动互联无线音响、基于DRA标准的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和兼容DiiVA接口的产品研发。多通道数字音频网络传输及处理技术,新一代音响高带宽与低功耗设计、专业功放设计和音频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筑声学材料及设计改良与更新。支持电子音响领域中介机构为业界提供第三方专业服务。

专题五: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关键技术研发(编号:1105)

重点支持新型智能数字视听产品,包括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物联网电视、3D电视、智能手机、高清播放器、高清机顶盒、家庭影院、微投影,智能家居监控及监测系统、家庭网络产品、智慧社区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基于DRA、AVS、DiiVA标准的数字电视接收终端、数字电视机顶盒和超媒体家庭智能终端等音视频终端的研发。人机会话智能接口和视听产品质量保证及提升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向家庭提供服务的平台开发和数字内容服务研发。

专题六:新型电子元件、组件和专用仪器关键技术研发(编号:1106)

重点支持片式电子元器件、柔性印刷电路板、敏感元件和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新型机电组件、绿色电池、高精度振荡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光通信器件、集成电路先进封装、高性能专用仪器仪表、低成本光纤光缆、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题七: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和支撑平台建设(编号:1107)

建立面向电子信息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服务,包括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数字家庭、嵌入式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企业的产品开发、标准研制、检测、试验、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一)项目内容

专题

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编号:1108)

面向新型网络应用需求,重点支持新一代操作系统开发平台的技术研究和应用产品开发,研发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等网络化关键软件;支持电子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服务平台的开发。

专题

二、基础软件技术(编号:1109)

重点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突破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和移动互联环境下跨终端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打造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形成基于开源模式的产业生态系统。

专题

三、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编号:1110)

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

重点支持面向制造、商贸、金融、通信、物流、医疗、教育、交通运输及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发、应用和优化各类业务支撑与管理系统、企业管理软件和商业智能软件;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网络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专题

四、嵌入式软件技术(编号:1111)

重点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视频监控和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支持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加快研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

专题

五、软件测试与信息安全技术(编号:1112)

重点支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测试工具、安全基础产品、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与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研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安全技术产品。

专题

六、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及平台开发(编号:1113)

重点支持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技术的内容制作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平台开发;在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学习、空间地理信息等领域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支持数据编辑、整理、分析、挖掘等数据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

三、先进装备制造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高端精密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编号:1114)

高速、高精度、复合化多轴联动数控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及关键功能部件,高性能数控系统,特种精密加工装备及关键技术,高精度测量装备及关键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

专题二:交通运输装备关键技术(编号:1115)

汽车发动机优化设计及制造技术,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动力总成匹配及应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及应用,轨道交通机动车辆制造与维修,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轨道交通屏蔽门控制设备,轻轨车辆空调机组、列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研发。

专题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零部件技术(编号:1116)

船舶动力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船用辅机及船用大型窗口盖构件等,船舶电子系统、动力定位装置,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技术,海洋钻采平台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辅助装备技术等。

专题四:重型机械装备关键技术(编号:1117)

大型石化成套与关键设备、工业锅炉及原动机制造、大吨位液压机械等关键技术研发、高能耗行业节能电源装备制造技术等。

专题五:新型轻工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编号:1118)

智能化注塑、模塑成型装备、啤酒灌装生产线、高速饮料无菌灌装生产线、现代制药生产线、印刷包装机械成套装备和木工机械成套装备等。

专题六:新一代工业及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编号:1119)

具有视觉、触觉、力觉的智能化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多机器人协调作业技术、重载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产品在线检测机器人等;以及从事维护、保养、清洁、保安、救援、监护和医疗康复等的服务型机器人。

专题七:智能化仪器、仪表、设备关键技术(编号:1120)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智能化电工仪器仪表和试验机、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电子式电度表、电工电气行业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汽车仪器仪表和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以及高层高速智能化电梯、新型节能电梯、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智能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和现代安防系统等。

四、新材料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编号:1121)

用于汽车、家电、石化等主导性制造业的高性能结构钢,高强、耐蚀、耐候、耐磨合金钢,大规格工业铝型材,异型铝、铜加工材,铝镁合金铸件,汽车用铝、镁等合金材料及节能环保型复合铝型材,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利用钢铁、陶瓷固体废弃物开发高强超轻隔热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储氢、发光材料,金属高效节能、表面处理与再制造技术等。

专题二: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编号:1122)

高韧、抗磨、耐蚀陶瓷粉末与涂层,碳基复合储能材料,高活性光催化材料,医用高性能硬组织植入材料,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智能型混凝土,高性能建筑物隔热隔音材料,水处理或大气净化用高活性光催化材料,吸附与离子交换材料,碳基复合储能材料等。

专题三: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编号:1123)

电子级环氧树脂与聚酰亚胺,耐高温尼龙等特种工程塑料,工程塑料合金,封装材料,高性能全降解塑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LED与新能源等产品的关键配套材料;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制品;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应用技术;废旧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等。

专题四:精细化学品关键技术(编号:1124)

环保型涂料、胶粘剂及油墨,船舶防腐、防污涂料,密封材料,高级润滑材料,环保型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加工助剂,石化助剂,电子化学品,电子浆料等。

五、新能源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编号:1125)

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系统集成技术,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光热发电设备及其系统集成,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生物质固化技术,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制备燃料燃料和化工品、藻类制备生物柴油等技术,生物质燃料使用的推广与应用。

专题二: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编号:1126)

具有分布式电源和供能/储能系统的智能配电网技术、支持满足智能变电站和智能化高压设备的相关智能变电技术、以及具有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的智能输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智能电网管理系统、路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专题三: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研发(编号:1127)

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组)、储能电池(组)相关技术及产品的研究,氢的生产和储存、新型储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及新型传热材料等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储能电池技术,汽车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材料(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等)、电芯、电池组及其管理系统等。

专题四:生产过程中的高效节能降耗技术(编号:1128)

高效节能设备的关键部件和技术,余热回用技术、工业锅炉窑炉的高效蓄热燃烧技术和生物水处理、烟气脱硝关键技术、液体替代燃料技术、天然气利用相关技术,汽车余热吸附式制冷空调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埋存和有效利用等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专题五: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编号:1129)

功率型高亮度蓝光LED芯片/GaN基外延材料制备技术;照明级蓝光LED芯片及其规模化生产工艺;具集成功能的LED芯片光源技术。高质量LED芯片/外延片国产化、本土化生产;功率型LED器件设计及可靠性研究;用于LED照明与显示的关键材料制造及产业化;标准化LED光源模组设计和制造;高端LED通用照明产品、大尺寸LED-TV背光源、LED舞台灯具、LED汽车照明技术开发;数字智能化LED照明控制系统开发;半导体照明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功率型LED自动化封装工艺研发;大功率LED照明驱动芯片、电源管理、散热技术等的研发。

六、生物产业、医药卫生与健康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现代医药及生物关键技术研究(编号:1130)

支持开展生化药、基因药物、抗体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海洋药物、疫苗等新药创制中合成、优化、评价、制剂等关键技术研究。

专题二: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新技术、新装备研究(编号:1131)

支持开展提高心死亡器官捐献供体(DCD)肾移植疗效的临床研究;肺血管疾病诊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研究;胰岛微囊化及临床移植应用;高血压脑出血内镜微创手术系统装置研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分期和预后的标志分子研究;恶性肿瘤细胞计算机自动搜寻诊断系统研究;数字人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疾病导向型肠内营养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临床用新型覆膜支架研究;新型青少年近视防控光学镜片研究;可降解食管支架材料的研发。

专题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研究(编号:1132)

支持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规范及优化;中医、中西医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研究;中医、中西医适宜技术的筛选规范整理研究及示范推广;中医药疗效评价新技术、新模型及临床方案研究;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及经验方研究开发等。

专题四:计划生育与妇幼卫生技术研究(编号:1133)

支持开展避孕节育新技术监测与评价和新器械开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的重大疾病影响因素综合预防、干预、监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子宫内膜癌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偏离的病因学研究;儿童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系列研究;儿童慢性肾脏病早期干预研究;预测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模型研究。

专题五:营养卫生与运动健康研究(编号:1134)

支持具有显著降糖降脂、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功能等作用的动植物生物活性成分开发利用研究;运动对骨骼肌增龄性萎缩及其细胞死亡机制的影响研究;亚健康人群体育康复及相关仪器设备开发。

七、农业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种养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1135)

支持水稻、蔬菜、水果、花卉、园林苗木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及设备。

专题二: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及配套产品研发(编号:1136)

支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新型高效安全疫苗、兽药生产技术及产品,快速诊断技术及配套产品;主要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及产品。

八、生态环保

(一)项目内容

专题一:广州地区自然生态保护、林业与园林绿化技术研究及示范(编号:1137)

支持有特色、适应南方栽培气候绿化植物种类驯化、繁育及产业化开发;人工湿地保育与水生植物开发技术;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利用技术及产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群落建植技术、天桥和立体花坛绿化美化植物栽培模式、节约型养护管理、居住区环境生态修复及景观营造技术、城市绿地生态恢复。

专题二: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编号:1138)

支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新装备研究;重点耗水行业节水成套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环境无害化技术;开发废旧机动车、废旧塑料等环境无害化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

专题三:废气、废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编号:1139)

支持针对典型工业和居民日常生活等行业排放硫化氢、氨气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恶臭有害废气,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处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以深度净化为目标的废气治理技术、催化/吸附材料和设备;低能耗、低运行费用、高效率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及设备;污水资源化技术及设备;河涌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海洋环境与水质检测及综合评价技术;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工业节水工艺;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楼宇和医院等生活污水单元处理及回用技术;污水处理复合絮凝药剂;节水器具等节水高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产业化。

专题四: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新技术及设备研究(编号:1140)

支持农村饮用水安全与节水新技术及设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及垃圾、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

九、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和科技金融等服务,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重点培育100家骨干科技服务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30个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整、具有特色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本专题主要开展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研究与应用、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培育等工作,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机构素质,推动广州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

2013年申报采取自由申报和组织申报两种方式。

(一)项目内容及要求

专题

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编号:1141)

项目内容:

1.建立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以科技服务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科技服务业行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互动合作,面向各类科技服务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培训交流等服务,提升科技服务机构素质与能力。

2.建设与完善基础性、公益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有效联动各类科技创新服务资源,面向社会提供集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与服务、检测分析、投融资等科技创新服务,以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和提高科技服务资源利用率。重点支持面向区域性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以及现代物流、会展、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项目要求:整合和提高社会科技服务资源效果明显,面向区域或行业性提供公共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服务;能形成一定服务规模,其中每年面向社会提供不少于1000家次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或每年提供不少于300家次的专业性服务。

申报要求:公益性明显,服务资源丰富,在区域或行业整合资源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综合性或专业性服务能力的科技服务机构。

专题二: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研究及应用(编号:1142)

项目内容:

1.研究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提出推进广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建议,激励政策包括体制机制、税收优惠、人才建设等。

2.技术市场发展动态研究。技术市场作为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化生产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持续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研究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模式,分析广州技术交易最新特征与趋势,总结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提出推进广州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3.研究适合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典型创新服务模式,拓展科技服务业务。

项目要求:项目要求提供研究成果。

申报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单位资格,从事于科技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

2.信誉良好,服务素质高,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要业务;

3.有较好的政策理论研究功底和有为政府有关部门服务的实施案例和前期研究成果。

专题三: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培育(编号:1143)

项目内容:

1.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培育区(市)园区科技服务机构,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创业辅导、企业孵化、技术交流与技术产权交易、专有设备技术服务等专业性科技服务或综合性科技服务。重点支持具有一定服务规模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以及数字家庭、创意设计、软件及动漫等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延伸专业服务链条。

2.培育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机构,开展基础设施(基建类除外)、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面向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投融资等综合性科技服务。

3.培育专业性检测机构,围绕中小企业研发与成果转化等需求,开展检测、分析、诊断等专业性技术服务。

项目要求:园区科技服务机构能形成一定服务规模,每年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交流与技术产权交易、专有设备技术等各类服务不少于100家;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每年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不少于1000家;专业性检测机构每年为企业提供服务不少于100家次。

申报要求:

1.以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共类科技服务机构;

2.在科技服务行业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业绩;

3.服务群体宽,服务成绩出众,行业品牌形象好;

4.在行业内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

5.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2。

2.技术攻关管理办法 篇二

焊接质量管理是指从事焊接生产或工程建设的企业, 通过开展质量活动发挥企业内部的质量职能, 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不准带有焊接规范所不允许的缺陷产品出现的的管理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广西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建立一条与之相适应的、完整的焊接质量管理体系, 对香港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 (2×600MW级) #2机组工程安装过程中的工艺、材料、焊接、热处理、检查、无损检测和理化检验等质量控制系统和影响产品焊接质量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 并抓技术创新, #2锅炉受热面焊口共计39350个, RT、UT抽检焊口39350个, 总焊口一次抽检合格率为98.95%;附属管道RT、UT、PT抽检焊口593个, 一次抽检合格率为100%, #2汽机四大管道共有焊口193个, 无损检测184个, 一次探伤合格率99.91%;中低压焊口共检测1288个, 一次检验合格率99.30%, 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检验标准, 并达到和超过了合同的要求。合金小径管按5%进行光谱分析, 按10%进行硬度检验, 合格率均为100%;合金大、中径管按100%进行光谱、硬度检验, 合格率均为100%, 锅炉本体水压试验无一焊口渗漏, 水压试验一次成功, 焊接质量、进度和资料的移交都得到监理和业主的好评。工程勇创2009年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

二、首先要做好工程开工前创优策划

(一) 香港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 (2×600MW级) #2机组工程的质量总目标

实现机组的达标投产, 工程受监焊口一次合格率≥96%, 锅炉整体水压一次成功, 无渗漏等。

(二) 建立创优质焊接工程目标 (质量、安全目标值)

受检焊口无损探伤一次合格率≥96%;

焊口外观一次成优率≥96%;

锅炉整体水压一次成功, 无渗漏;

汽机中低压管道水压一次成功, 无渗漏;

消灭焊口漏焊, 做到烟、风、煤、粉、汽、水、油焊口无渗漏;

杜绝错发错用焊接材料;

底片透照合格率≥98%, 评片准确率>98%;

UT漏判率<2‰, UT误判率≤2‰;

光谱分析准确率100%;

杜绝人身重伤及死亡事故;

杜绝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

杜绝重大火灾事故;

杜绝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

严格控制各种习惯性违章;

轻伤频率≤3‰;

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程。

(三) 根据招标书合同和图纸等做策划

防城港工程安装焊接焊口数量众多, 焊口位置分布复杂, 安装要求等级高, 其中锅炉本体的焊口约39350个, 部分焊接位置焊接难度大。焊接工艺要求非常高, 焊接难度非常大。焊接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总体质量好坏。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焊接质量管理措施和技术攻关以及焊接工作程序来确保和争创优秀焊接工程。

(四) 焊接工程全过程策划

焊接施工组织机构以及施工全过程安全、质量监督机构的建立和设置;

制订焊接劳动力计划;

依据工程总体施工进度编制施工网络计划;

依据工程总体布局制定焊接施工区域平面布置;

依据工程总体布置制定焊接施工临时设施及场地安排;

依据工程总体力能供应确定焊接施工力能供应 (氧气、乙炔、氩气及施工用电) ;

依据工程总体策划制定和编制焊接施工方案、重大技术措施和作业指导书;

查阅工程施工图纸, 核对公司已有焊接工艺评定, 完成对新钢种和新材料焊接工艺评定报审工作;

编制焊接质量检验划分表及金属、焊接监督检查和试验计划;

编制焊接材料需求计划;

编制焊接施工机械及主要工具配备计划;

确立焊接工程质量验收主要标准和依据;

依据公司质保体系建立焊接质保体系;

确定焊接人员资格和控制要求;

确定焊接材料控制要求;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编制焊接专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办法;

编制金属检验、热处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办法;

编制焊工培训计划;

编制焊接质量奖罚管理办法。

(五) 创优质焊接工程全过程采取的有效措施

保证施工工期的措施;

焊接重大施工技术方案和重大技术措施;

季节性焊接施工保障措施;

焊接缺陷及其防治措施;

困难位置焊口焊接措施;

焊接工程 (质量、安全) 的主要保证措施;

降低焊接成本措施。

三、严格的焊接质量管理

(一) 建立健全焊接技术质量管理组织

为确保本工程公司各项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公司对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技术、质量等管理机构。在质量管理网络中、项目质量目标中明确, 项目经理为本工程第一责任人, 各层职能部门承担相关的职责。

在项目焊接管理网络中, 项目建立了以项目总工、项目工程部、项目物管部、项目焊接专业部、项目金试室等组成的的质量管理网络;并在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工焊前现场考核、焊接过程监督、焊接检验等方面同时接受项目监理部、香港中电业主、当地技术监督局、电力质检中心站等的监控。

(二) 编制焊接技术质量文件

为做好工程焊接质量的管理工作, 项目焊接部在工程项目总组织设计指导下, 在施工前编写了《焊接专业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了《焊接质量检验计划》、《焊接质量策划》和一系列的《焊接作业指导书》, 组织做好本工程项目的焊接工艺评定工作。

(三) 做好项目各项焊接施工管理

按组织设计的要求, 做好项目的焊接材料计划、焊接设备计划、现场模拟练习计划等各项工作。根据公司的管理制度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 统筹计划受热面的吊装、焊接、探伤, 进行展开多点、多面焊接作业, 合理安排探伤时间, 及时反馈探伤结果。受热面的焊接使用操作技能强、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熟练焊工, 上岗前进行模拟练习并考核通过, 在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加快施工速度。加大受热面焊工投入、设备投入。实施项目部管理办法:《受热面焊口经济责任考核办法》、《焊口单价法》、《焊接质量奖惩办法》、《焊接进度考核办法》, 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以经济为杠杆, 激发焊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明确部门质量管理职责, 明确部门各层次人员焊接质量责任, 使焊接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规范。

(四) 项目焊接质量管理的主要控制内容

1. 认真贯彻质量标准要求, 根据防城港工程的具体要求及特点对焊接工程进行了整体质量策划, 编制了工程质量计划, 并制定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技术管理制度, 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的贯彻执行, 使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2. 开展职工质量意识教育。工程质量管理以提高职工质量意识教育为基本点, 着重宣传达标创优工作的重要性, 使职工把“达标投产”的各项要求贯彻于施工过程之中。针对人员状况, 加大培训力度, 分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意识培训、管理制度学习、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学习、培训。

3. 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 施工技术人员认真查阅图纸、安装规程等资料, 掌握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 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 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4. 加强质量记录的控制。要求质检员在重视工程实物质量检验的同时, 重点规范施工记录、质量记录, 采用随机抽检的方法。随机抽查和核实施工记录的规范性、完整性、真实性。

5. 加强质检员巡检力度。施工中要求质检员在巡检过程中对发现的质量问题, 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 及时消除质量问题。通过严要求勤检查, 使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

6. 在焊工上岗前, 必须持有效的焊工资质证件, 由项目部对证件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合格后再根据证件规定的焊接项目进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试样经检验合格后登记注册、编号, 核发上岗卡。

7. 坚持三级质量检验制度, 做到工程项目产品不合格不放行、不转序, 保证验收项目的优良率。明确各级质检员的职责和工作重点, 并采取严格质量验收的管理办法。

8. 严格执行焊工持证上岗制度。焊接管理人员深入一线, 严格把关, 对焊接技术、焊材、设备、人员、施工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 加强现场监督及过程控制力度,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确保焊接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金属试验人员积极配合现场施工, 及时进行金属技术监督, 合理安排探伤时间, 有效地保障了现场施工需要。

9. 预防焊接质量通病, 防止质量通病出现。为了预防焊接质量通病的出现, 提前调研, 收集资料, 研究出现问题的环境、寻找原因, 制定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在施工中重点跟踪, 将质量通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保证了工程高质量完工。

1 0. 在焊接施工中, 积极主动地与监理和业主等相关单位进行沟通, 认真处理监理、业主、质量检测中心等提出的建议。

1 1. 及时完善焊接资料的整理和移交工作。项目焊接技术员每天都深入施工现场, 做好施工现场的焊口记录, 及时做好焊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

四、技术攻关

香港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 (2×600MW级) #2机组工程在过热器、再热器和主蒸汽部件上分别采用了T91、T23、A335P91钢。其中:SA213T91、SA335P91等钢材中Cr含量达到9%或者9%以上, 在施焊中如果不遵循正确的焊接工艺, 很容易产生裂纹。对以上Cr含量高的合金钢管道以及T23、SA213TP347H、不锈钢管道焊接时, 管道内壁均需要进行充氩保护。焊接工艺要求非常高, 焊接难度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些超焊接难题, 积极开展焊接技术攻关、质量QC活动。开展T91焊接QC小组、P91焊接QC小组、屏过集箱三通热处理QC小组、凝结器钛管板QC小组、钢煤斗等焊接QC小组等质量QC活动, 创造焊接质量精品工程。其中多个QC活动小组获全区施工企业优秀QC小组奖。

五、优质工程申报

循序渐进地进行优质工程申报。

第一, 香港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 (2×600MW级) #2机组工程竣工后广西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及时对业主进行质量回访。

第二, 质量回访后, 对机组运行各项目经济技术参数进行比较, 为目前广西已建的6台600MW机组中性能较优, 获业主好评, 积极申报广西电力优质工程奖。

第三, 工程获广西电力优质工程奖, 广西电力行业协会推荐申报广西区优质工程奖。

第四, 获广西区优质工程奖, 积极整理资料申报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 获一等奖。

六、结语

笔者通过参与焊接质量管理和申报优质工程工作, 深刻体会到, 焊接质量管理工作要严格, 要想有优秀的表现, 一定要抓好技术攻关。这样优质工程申报就有好的基础, 申报工作循序渐进会有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佩良, 等.电力焊接技术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创新技术 篇三

关键词:玉米;增产模式;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09

1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

集成推广玉米技术集成模式:集成推广耐密早熟品种+抗旱节水+生物防治+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耐密适宜熟期品种。推广生育期126~129天的中晚熟耐密优良品种:农华101、郑单958、良玉188、良玉208、良玉99、良玉88、先玉335、吉单50、京科968、银河33等。集成合理密植、覆盖增温保墒、化控防倒、保穗增粒等技术;二是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集成深松深耕、坐水种、膜下滴灌、指针式喷灌及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玉米抗旱防冻能力;三是推广生物防治,重点推广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等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四是推进机械化作业,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行距、统一管理、统一机械化操作规程等,提高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

2推广适宜本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根据近几年来玉米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应用效果,推广高光效、大垄宽窄行、三比空密疏密、膜下滴灌、常规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2.1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模式

核心技术:一是定向定距栽培技术。经过计算,栽培垄向为磁南偏西19°~ 20°,玉米由1.6米通风透光行(休闲行)和0.4米种植行构成2米组合垄,在种植行上种植双行玉米,株距14~16厘米;二是休耕轮作养护耕地技术。玉米实现高茬留田、全株秸秆还田、苗带休耕轮作,轮作期为3年,每条播种苗带休耕期2年,第4年重复播种第1年苗带。3年1个种植周期,4年1个轮回。

2.2宽窄行倒茬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核心技术:改传统60厘米的均匀垄种植,为宽行120厘米、窄行60厘米种植。秋收时进行机收,秸秆不粉碎,沿同一方向压倒还田,然后对宽行进行深松作业,深度25~30厘米,可3~5年深松一次;玉米品种采用耐密型品种,公顷保苗6.0~6.5万株/公顷。第二年春季,在深松过的宽行播种,形成新的窄行苗带,即完成了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窄行保护性耕种。

2.3三比空密疏密技术模式

核心技术:在玉米均匀垄作条件下,以4行为一个循环,即种植3行空1行,依此循环。将所计划的4垄栽培株数有计划地分配到3条种植垄上,各垄的种植密度分别为:靠空垄2行的每垄株数为原计划4垄总株数的2/5,中间行株数为原计划4行总株数的1/5。

2.4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模式

核心技术:玉米膜滴灌栽培技术,主要是采用大垄宽窄行,地膜覆盖,滴灌灌溉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机械化作业,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化学控制等技术。

3推广应用技术集成

3.1种子多元处理技术

播种前10天将种子放在太阳光下晾晒2~3天,去除病、损、杂粒。播种前一周,利用“太空机”将精选后的种子进行磁化处理。播种前1~2天用克百威含量8%以上的“双抗型”种衣剂包衣。

3.2精细整地技术

根据不同种植模式选择合理的整地方式,整地要早、要细,做到田面细碎平整,垄内充实无茬子,镇压保墒。

3.3增施农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每亩施用优质农肥2~3立方米。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底肥、口肥、追肥相结合,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荐化肥用量:N 240~300公斤/公顷,P2O5 90~120公斤/公顷,K2O 75~120公斤/公顷。30%氮肥和全部磷、钾化肥用作底肥,播种时公顷用50~100公斤二铵带口肥,70%氮肥在玉米拔节期施用,有条件的追施2次,第一次在拔节期(50%),第二次在抽雄开花期(50%)。适量施用锌、硫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3.4适时抗旱播种技术

克服麻痹思想,做好抗旱播种的思想准备,把种子播在能够安全发芽、出苗的湿土上。根据气候、土壤变化适时播种,当5~10厘米耕层土壤温度稳定通过8℃~10℃时进行大田播种,4月25日前后播种玉米,5月5日前种完。提倡使用免耕精量播种机播种。

3.5合理密植技术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和管理水平确定种植密度。耐密品种公顷保苗6.5~7.0万株,中等耐密品种公顷保苗6.0~6.5万株。稀植品种公顷保苗5.5~6.0万株。

3.6化学促控技术

根据种植品种特性、田间长势适时应用化学调控技术,降低株高、穗位,防止倒伏。常用化控剂有玉黄金、玉米壮、壮丰灵等,按照说明书或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使用。

3.7机械深松、深耕技术

秋深松,或在玉米生长中期进行深耕,深度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

3.8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草害以化学防治为主,做到苗前土壤封闭、苗后茎叶杀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玉米病害防治的最有效办法是在发病初期喷施高效低毒杀菌农药,如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玉米螟采用释放赤眼蜂、施颗粒剂、喷施高效杀虫农药等方法进行防治。在粘虫、蚜虫发生初期喷施高效杀虫剂进行防治。目前,生产上正在示范推广的新型、高效、微毒、广谱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对玉米成株期的主要害虫具有“同防”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3.9促早熟技术

玉米进入蜡熟期后,采用打底叶、拔大草、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站秆扒皮晾晒等措施进行促早熟,降低收获时玉米籽粒水分,提高玉米质量。

3.10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进入完熟期后,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利用收割机进行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4.科技攻关项目技术工作总结 篇四

技术工作总结报告

一、项目概况

##研究所是科技局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我所有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7名,助理级技术人员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0%以上。全体人员具有很强的团结合作精神,曾取得了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

多功能环保专用电源是市级工业科技攻关开发类计划项目,项目立项后,在科技局工业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所投入了所有可利用的力量,按照计划合同书中的各项要求,认真地开展科研开发,并且在延长的开发时间内,做了比计划合同书中的指标更加全面的实验和开发,使项目的技术性能更趋完善,多功能电源的综合集成效果更加明显,现已全面完成了研制开发工作,提请科技局工业科验收。

二、工作成绩

多功能环保专用电源项目的总投资5万元,其中科技局项目拨款5万元。获得立项批准后我所组织全体科研人员,对项目进行了全力攻关,在立项前已进行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照计划合同书上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组织了项目开发实施。在项目负责人总负责的前提下,分设了电子控制开发组和综合集成应用开发组。各小组长对本组所承担的项目部分全面负责,包括人员调配,所涉及部分的资金使用,对本组成员的奖惩等。这样的组织实施方案,充分的调动了所有开发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的开发进程明显加快。但在开发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技术指标、应用方向又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而且开发经费尚有节余,所以又对该项目进行了更深入的开发,使项目的开发得到了全面完善。增加了野外应用、应急维修等多种应用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项目共形成两种技术及可实现生产的产品,这些技术或产品技术性能优良,质量稳定,即可以单独应用生产又可以将两种技术组合起来生产。

三、技术成果

采用先进的嵌入式单片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器件,设计了四路交流稳压输出,不但能提供整个监测系统所需的交流电源,而且还在超温、超载和火灾(烟雾)时自动切断电源,并有室内温度数据输出(0-5V)等。针对自动监测仪器的特点,保证足够的稳压精度,延时时间的调整范围较大。交流稳压部分达到了三高:高效率、高功率因数、高可靠度;三低:低波污染、低环境污染、低电磁干扰。具有突波吸收器、LC滤波电路、重复载滤波器、尖峰吸收器。并且采用距离饱和很远的电感,可抗不对称波形干扰,不会产生磁场辐射干扰或对电网产生传导性干扰。

增加的野外用或维修用直流稳压电源具有以下性能特点:

1、直流稳压电源输出:+12V,最大提供电流4A;

2、直流稳压电源输出:+5V,最大提供电流1A;

3、直流稳压电源输出:-12V,最大提供电流0.5A;

4、直流稳压电源输出:-48V,最大提供电流0.3A;

5、充电功能:提供13.8V的浮充电源,可提供的最大充电电流10A,适合使用12V/100AH(50AH)的蓄电池作后备电源的场合。

6、交直流自动切换,为用电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稳定电源。

7、数据监视功能:对于为数据设备供电的应用场合,可实时监测设备端口的数据流,当设备发生死机等故障,数据流中断时,送出复位信号,使设备重新恢复正常工作。

8、采用带背光的字符型液晶显示器,通过单键切换可显示充电电压、电流和工作电压、电流;显示设备数据端口数据流的状况。

9、内置日历/时间模块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可记录系统的关键事件。

10、如果需要,可支持双后备电瓶。

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和较为完善的防浪涌和过电压、过电流保护措施,该电源具有较好的抗雷击和浪涌电压能力,具有良好的电压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电隔离性能,可以有效地保护用电设备的安全,电源可适应较宽的工作环境温度。基于以上特点,该电源适合野外恶劣条件下工作,尤其是野外无人值守的电子设备的供电。并为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主要技术指标:

(1)四路220V/50HZ,3KVA。

(2)稳压精度±3%,失真率0.2%,负载稳定率:0.1V。(3)延时时间调整范围0-10分钟。(4)控温范围0-150度。

以上主要技术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与同类产品相比功能及适应性都很强,尤其适合自动监测设备使用。针对国家倡导的建设节约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项目技术的实施和产品的生产,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显著的。

四、效益分析

项目的技术成果如能进入实际生产应用,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售价等因素进行分析如下:单位产品售价与市场上现有产品相比,仅为不到其60%;增加了后续功能后,也刚好与市场上的产品售价基本持平,并且容易被各种用户接受。

项目的技术成果如能进入实际生产应用,社会效益也将十分明显。如进行生产可安置就业20-30人,而且项目技术成果应用简洁,生产、维修简便,能够为用户带来一些间接效益。

项目的实际应用对环保、地震等自动监测设备多的部门的作用是有积极作用的。

五、示范推广前景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加强,将促使项目的技术成果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并且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相关行业具有扩散和辐射作用。

5.2015年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 篇五

一、项目类别

此次项目申报的类别为关键技术攻关计划,主要支持企业或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的面向行业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包括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八大领域。

二、申报方式

(一)网上申报。请项目申报单位进入武汉市科技局网站,以项目负责人的个人账户登陆“科技服务中心”进行申报,在线填写项目申报信息表,上传申请书和其他附件材料的电子版(网上申报须知见附件3)。

(二)确定立项的项目因存档管理需要,纸质版材料上报时间另行通知。项目申报纸质版材料须与网上申报材料一致。

三、申报要求

(一)本类计划实施期限一般为1-2年。项目完成后应形成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标准等。

(二)受理申报主体为在武汉地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申报单位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拥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市场推广条件,能按照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经费1:2的比例提供项目配套资金,并提供配套资金承诺证明。

四、有关事项

(一)鼓励申报主体以企业为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形成,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1-

(二)优先支持产业联盟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推荐的项目,优先支持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备案的企业项目,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优先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项目,优先支持有创投机构投资的项目,优先支持有贷款的项目,优先支持市级以上上市后备企业的项目,优先支持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项目。(需在申报材料中提供附件证明)

(三)申报项目受理后,不能更改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四)项目立项后,须以项目申报材料为依据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不能更改内容。项目单位要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五)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项目申报者已承担过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无正当理由项目逾期未通过项目管理部门验收(结题)的;在以往承担的项目实施期间内未按要求配合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开展项目检查、评估的;项目申报者有在往年承担市科技计划中存在弄虚作假、不履行科技计划合同等不良记录的;项目中知识产权存在纠纷的。

(六)如发现申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弄虚作假,取消该单位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再受理该单位的项目申报。

(七)在各类计划中,申报单位同一年度、同一项目在武汉市其他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类别中重复申报的,不予重复支持。

五、申报时间:2014年7月7日9:00-8月22日17:00

六、联系方式

(一)信息中心受理网上申报网络技术方面的咨询。

联系电话:85870766

(二)各项目管理处室负责项目申报内容方面的答疑。具体联系方式(见附件1)。

附件1

2015年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重点支持方向

一、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围绕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激光器、新型光显示、光电子器件及材料、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新产品、新工艺等关键技术上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产业支撑技术,促进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9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新一代大容量光传输与千户光纤接入系统设备研制与开发

(二)下一代互联网核心交换、融合及终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三)面向智能传感器微电子元件的工艺模型与工艺研究

(四)新型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及产品的开发及工艺研究

(五)云计算应用服务产品开发及关键技术攻关 联系人:高新处

祁利

联系电话:65692245

二、先进装备制造领域

围绕提升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中突破一批能够整体带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6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高强度结构件锻压、冲压关键技术研发

(二)大功率激光焊接、熔覆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三)3D打印设备及耗材关键技术研发

-3-

(四)工业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研发

(五)轨道交通配套关键电气化设备研发 联系人:高新处

胡寅

联系电话:65692148

三、新材料领域

旨在提升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造能力,集中突破一批带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新材料领域新兴产业生成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奠定技术基础。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6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高性能工程结构钢关键技术研究

(二)半导体照明示范推广关键技术研究

(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研究

(四)建筑环保节能复合墙板关键技术研究

(五)新型化工新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联系人:高新处

陈健

联系电话:65692150

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

立足高技术服务领域产品开发、产业生成和业态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需求,重点推动地球空间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技术标准研究与产品创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10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数字家庭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二)低空遥感海量数据云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三)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四)可加工性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研发

(五)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云平台系统研发

(六)动漫网络游戏建模系统自动生成技术的研发(文化创意)

(七)三维网络游戏通用开发平台引擎的研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 联系人:社发处

黄凰

联系电话:65692161 其它方向 联系人:高新处

杨念

联系电话:65692221

五、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提升我市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中突破一批能够整体带动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6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及器件研究开发

(二)光伏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及示范

(三)纯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示范模式研究

(四)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充电站建设示范 联系人:高新处

陈健

联系电话:65692150

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

重点围绕中药(含天然药物)、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含生物医用材料)以及人口健康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储备一批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产品。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14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面向“武汉市五大危险疾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创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含天然药物)、化学药及生物制品的临床前研究

-5-

(二)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植入人体的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研究

(三)先进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以及药品物流、营销领域的应用研究

联系人:社发处

罗勇 联系电话:65692243

七、节能环保领域

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中攻关一批“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单项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3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燃煤烟气净化关键技术研究

(二)生物质能源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三)城市水体修复技术研究 联系人:社发处

黄凰 联系电话:65692161

八、现代农业领域

重点支持参与了农业技术需求对接,并已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企业。项目完成时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产品)。单项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项目数不超过15项。重点支持方向: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二)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转化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三)名优水产、畜禽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四)蔬果、茶叶、畜禽制品、水产品的保鲜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五)设施农业机械及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优先支持:(需在申报材料中提供附件证明)

参与农业技术需求对接的企业,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

联系人:农村处

周肖荣 联系电话:65692153

6.技术攻关管理办法 篇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建设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对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落实公司、集团公司提出的科技创新管理要求,积极运用当代房屋建设新技术和新经验,强化综合集成和管理创新,结合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项目工程特点,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科技创新应当遵循的原则:

1.紧密围绕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科技含量,着力打造建筑示范点。

2.紧密围绕本地块群楼带车库,车库筏板及顶板由北向南4.39%的坡度,找坡是关键,同时地方工程及环境特点,着力攻克对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环境保护等影响重大的技术难题。

3.积极吸收消化当代同类或类似建筑工程先进技术,广泛借鉴房屋建设和管理新理念、新经验,结合海东市乐都区安置区创优规划开展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再创新,力求获得最大的科技、管理、资源、环保和社会经济效益。

4.突出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配套和物化科技,强化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5.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第二章 科技创新目标

第三条 科技创新以集团公司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提高全员科技素质和结合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建设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当代房屋建设新技术和借鉴同类或类似标准建设及管理新经验为基础,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集成创新为手段,以通过提高全地块科技含量,打造“以人为本、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整体建设、系统建设、优质高效、一次建成”的建设方针和“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把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项目建成青海省精品工程”的建设目标,同时创造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培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总体目标。

第三章 科技创新规划要素 第四条 技术创新应遵循努力适应群楼建设理念、技术标准、工程质量、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新的重大变化进行规划。其要素有:

1.深化研究深基坑、筏板大体积、现浇结构、水电、消防、节能、装饰装修工程综合施工及其工程危害性,从源头上把持住工程施工和质量风险。

2.针对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工程实际,研究解决斜筏板、群楼塔吊安装拆除、群楼车库、墙柱、梁板梯、节能环保、装饰装修、主体沉降观测等的施工关键成套技术,确保各阶段工程建设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推进。

3.充分创新运用精密控制测量、沉降观测等信息,加强建设过程控制与信息反馈,为项目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条

建设管理创新应遵循努力适应群楼建设理念,充分汇聚有效资源,切实优化施工组织,全面推进建设管理标准化等进行规划。其要素有:

1.围绕海东市乐都区安置区建设总目标,适时优化各阶段施工组织,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汇聚有生力量,形成“全局一盘棋”,营造和谐环境,高效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2.以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建设管理标准化。

3.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创新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建设各阶段过程监控管理与信息反馈,为管理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章 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

第六条

组织机构

1.项目部成立相对应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科技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常务副组长,工程管理部相关人员为主要成员,其它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各作业队技术负责管理人员对施工范围内科技项目论证,定期检查、分析和总结各自管区内科技工作情况,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技术交流活动。

2.项目部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确定本项目科技攻关意向;负责向公司申报科技攻关立项;负责签订项目科技攻关合同;负责对科技攻关项目提供必要的管理和资金支持,并指导、跟踪、检查、督促实施;负责对项目立项的科技攻关项目进行鉴定;负责本项目科技进步奖评审及向公司推荐工作。

3.科技攻关小组负责与相关立项单位签订科技攻关合同;负责依照合同认真组织科技攻关活动;负责在规定时限内向立项单位提交科技攻关成果;负责科技进步奖的申报。

第七条 科技攻关意向

1.科技攻关活动主要以项目为依托,围绕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面对的科技方面难题、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项目总工程师领导各部门在开工初期应围绕合同文件、施工图纸、设计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找出与其它项目的科技差异点、领先点,涉及的“四新”技术,需要改进的施工工艺,确定是自行解决,还是需要外部支援,通过专项科研解决,即科技攻关意向。

2.施工中对质量有利、对工程有利、对环保和职工安全健康有利、对企业有利,可以明显节省施工时间和成本的,都可作为科技攻关意向。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意向,可逐一申请立项。

第八条 科技攻关立项申请

1.科技攻关主要意向由项目成立科技领导小组书面向公司提出科技攻关可行性研究报告,即立项申请。

2.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应通过当地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科技信息查新。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写明:查新情况、立项背景、技术难点、创新点、攻关小组成员、预计费用、攻关实施计划等内容。

第九条 科技攻关立项评审

科技攻关立项本着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简化工艺、优化程序为目的的,确定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工艺改进的内容。

第十条 签订科技攻关合同

1.为保障科研任务的实施,科技攻关小组要签订攻关合同,各自遵循合同条款约束。

2.合同签订后科技攻关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项目部或职工自行组织科技攻关活动实施。

3.立项的由科技攻关小组(乙方)与项目科技领导小组(甲方)签订合同,科技攻关小组由项目部技术人员组成。

4.科技攻关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考核目标、技术经济指标、主要研究内容、课题项目阶段进度、费用安排计划、课题项目承担单位及人员名单、协议条款、合同签约等。

第十一条 科技攻关实施 1.科技攻关小组是实施立项内容的主体组织,实施科技攻关的目标。实施过程中要以理论为先导,充分论证,确定要实施目标的步骤,制定每个步骤的作业规程,关注过程的试验和检验,做好经验记录和总结,数据积累,做好不同阶段的总结,最后形成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优质产品、效益明显的成果,实施过程中要对研发或总结的关键技术进行提炼,需要保密的要严格保密。构成知识产权的基础,为对外有价推广做好基础工作。

2.所有科技攻关项目实践工作均在项目实施,项目部各部门、科技领导小组必须提供各种支持,对攻关合同的履行提供帮助、指导、跟踪、检查并督促实施。

第十二条 科技攻关成果鉴定

1.科技攻关小组完成合同目标任务的前30天,通过当地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机构进行科技查新。查新后向项目科技领导小组提交评审鉴定申请报告、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及相关文件资料。

2.成果鉴定后,科技攻关小组应在一个月时间内对科研、技术实施过程、经验教训等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并向立项主管机构移交整套文件资料。

3.成果鉴定后,应出具科技成果鉴定书,内容包括:课题背景、技术说明、主要技术性能、推广应用前景等。

第十三条 科技攻关项目决算

决算应在合同终止前完成,主要针对研究开发所用的培训费、咨询费、观摩费、差旅费、招待费、特殊试验检验费等的开支,试验失败造成的直接费。决算由科技攻关小组申报,由立项单位审批后,决算生效,必要时进行专项效能监察或专项审计后批准。也可由立项单位下发包干费用,由科技攻关小组包干使用,科技攻关所在项目应建帐,纳入财务管理。

第十四条 科技进步奖申报

评审鉴定三个月后,科技攻关小组可按程序逐级申报项目,公司、局、集团(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第十五条 科技攻关成果管理与推广

凡集团公司立项的科技攻关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透漏,或以项目、个人名义进行出版发行或对外提供有关资料等赢利行为,一经发现,将依照公司《员工惩罚条例》和有关保密管理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违反国家法律的,送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十六条 科技开发与管理

拟申报的科技攻关项目应于每年10月底前将项目名称、简要说明、主要研究内容及项目论证材料按规定报项目部或公司。

第十七条 资助和奖励

1.为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对列入上级科技发展计划中的科研项目及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资助。

2.对在科技攻关工作中、特别是技术先进、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研发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分部和个人将给予一定奖励。对获得局级及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将给予每项5000~10000元的奖励。

3.工法开发与推广应用

项目部要积极推广应用有关等级工法,同时对工程施工中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选题,总结编写工法。将对在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项目施工中开发的局级及以上工法,每项给予1000~3000元奖励。

4.优秀技术总结与科技论文

为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积累并及时总结施工中的新技术和成功经验,提高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和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项目部对参加局科技论文评审获一、二、三等奖的文章,将另给予与集团公司同额度的励奖;在国家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及参加上级有关学会、协会举办的学术交流会的论文,将另给予每篇1000元的奖励。

(1)论文的范畴

参加评选的论文应为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程造价、投标工作和计算机技术在房建施工、公司经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或总结的论文,主要包括:

○1在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经验和总结。②对工程中出现的管理或技术问题进行的探讨和分析。③对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的改进。④推行项目法管理方面的探讨。⑤投标技术和策略方面的探讨。

⑥其他在经营管理方面能给公司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理论或实践经验。(2)论文撰写要求

①撰写论文格式要规范:文稿应有“摘要”和“关键词”,并注明作者和日期。[摘要] 为全文的浓缩,应简明、扼要、确切地写明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关键词] 标明3~5个阐述论点的有关词语。

②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重点,深入分析,用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需要用数据论证的问题,数据应经过整理,列成表格化为好;论文插图要清晰。

③各级领导要鼓励和支持广大员工撰写论文和施工技术总结。可就一件事、一道工序、一种操作方法写出点滴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

第五章 附 则

7.技术攻关管理办法 篇七

重钢高速线材生产线是2000年8月建成的, 轧机共28架, 全线无扭轧制, 高线厂精整区域设备主要负责线材冷却、收集、存放。在高速线材生产过程中, 轧制出来的线材产品必须从轧后的高温状态冷却到常温状态。轧制后精整区域的设备将决定线材内在组织和力学性能, 对产品质量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每次精整区域设备故障停一次机, 就会造成两个盘卷堆在风冷线辊道上无法集卷和得到有效的工艺冷却, 这两个盘卷便是不合格产品, 一般作为废钢或不合格协议品处理。2011年全年设备发生故障排名第一为集卷站, 第二为风冷线子弹辊, 此区域设备在生产保障能力及设备运行稳定性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故障率只高不下直接影响高线厂成材率指标和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 经济效益也蒙受巨大的损失。

1 精整区域设备改造前的运行状况

2011年精整区域每个月都出现故障。故障点以集卷站和风冷线为主, 占区域总故障的88.57%。为此我们也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集卷站及其风冷线的检修与维护, 耗时、耗力、耗成本, 事故却没有降下来。

故障表现形式是:1) 风冷线尾段子弹辊故障。2) 集卷站上集卷分离爪集卷困难, 散卷收集质量差。3) 集卷站下集卷双芯棒旋转定位系统稳定性差, 经常把设备撞烂, 造成的损失较大。

2 设备改造内容及运行情况

2.1 风冷线尾段子弹辊改造

改造前存在主要问题:风冷线尾段子弹辊道结构, 主要由辊子、UCF209轴承和链轮组成。生产中暴露的缺陷是, 子弹辊单边受力大, 结构设计上不符合机械杠杆原理, 轴承UCF209承载能力 (24.5k N) 满足不了辊子承载盘卷时的力, 同时UCF209轴承润滑孔太小, 轴承座油槽仅为2 mm, 我厂风冷线辊道为集中式干油润滑, 此处粉尘和氧化铁大, 轴承无法得到良好的润滑。因此需要对子弹辊结构进行改造。

改造情况:将子弹辊结构改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 辊子轴加长, 根据机械杠杆原理, 为了减小支座左侧的扭距, 我们在支座右侧加对重 (图1中新赠支座) , 将UCF209改为调心滚子轴承53510, 辊道承载能力加大3倍。轴承座子加油孔改为φ10 mm, 使大量油脂能够进入轴承。

运行情况:改造后, 尾段子弹辊支座左右两侧受力均衡, 轴承的承载能力加大3倍, 安装后运行稳定, 完全能够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润滑结构的改造使油脂充满整个轴承座, 粉尘和氧化铁无法进入轴承座, 轴承得到了较好的润滑。

2.2 集卷站上集卷相关改造

上集卷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卷站分离爪易磨损, 易断裂, 经常卡钢和打开不到位, 同时故障频繁, 备件更换频繁。而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是:1) 分离爪铰链结构设计不合理, 卡块式定位小轴易脱落, 同时无加油孔, 由于此处环境温度高, 安装时滚针轴承涂抹的干油会融化失效, 在失油状态下, 轴承寿命缩短;2) 分离爪耐磨板材质差, 易断裂, 同时盘卷从风冷线跌落到集卷站分离爪上面时, 冲击力大造成耐磨板表面出现凹槽, 线材收集时卡在凹槽里面, 导致上集卷堆钢。

改造情况:1) 分离爪铰链结构改造:将分离爪铰链处原设计卡块式小轴改为梯子形小轴。在梯子形小轴上开加油孔, 使滚针轴承达到点对点的润滑效果, 这样只改变了小轴就可以解决小轴脱落和滚针轴承润滑的两大问题。2) 分离爪耐磨板改造:原设计所用分离爪耐磨板材质为球墨铸铁QT60-2, 耐磨性还满足不了此处的生产需要 (尤其提速轧制) , 此处盘圆收集时, 摩擦非常大, 冲击力大。应该选择耐磨性质非常好的材质, 同时抗冲击。根据《机械设计手册》球墨铸铁QT60-02塑性和韧性较低, 硬度H B=190。而高锰钢ZGMn13-4主要用于结构复杂, 以韧性为主的高冲击件, 如挖掘机斗齿, 斗前臂等, 硬度H B=229, 与球墨铸铁对比的优势在于, 不但硬度高, 而且具有高的抗拉强度、高的塑性和韧性以及抗冲击性。因此针对分离爪耐磨板耐磨性质差、材质硬度高、韧性差的问题, 我们对其进行重新选材, 将球墨铸铁QT60-2改为高锰钢ZGMn13-4, 并要求铸件必须进行水韧处理, 水韧处理后试样的金相组织为奥氏体, 允许晶内有少量分散的碳化物, 即使零件磨损到很薄, 仍能承受较大冲击。

分离爪耐磨板原来的形状为平面, 每次新更换的耐磨板由于是铸造件, 表面都不是很光滑, 生产时就会出现卡钢现象, 同时平面也没有导向的作用, 如果改为斜面并且对表面粗糙度提一定的要求, 就会杜绝卡钢。

运行情况:分离爪铰链机构的改造后, 滚针轴承得到了良好的润滑, 小轴未再出现脱落事故。通过对分离爪耐磨板改造后, 表面没有出现断裂和磨损凹槽, 使用至今分离爪未出现因耐磨板问题而出现卡钢的故障。

2.3 集卷站下集卷双芯棒旋转定位系统改造

改造前存在主要问题:双臂芯棒旋转定位时, 冲击较大, 经常把旋转转座上的定位块撞落。2010年中出现了多次故障, 主要是双芯棒旋转定位块脱落, 导致双芯棒旋转不能定位, 就不能集卷, 造成生产中断。

旋转定位系统冲击大成因分析:1) 定位块双面受力, 旋转到位时无缓冲过程;2) 双芯棒旋转过程程序控制不合理。

改造情况:1) 旋转过程增加机械缓冲装置:在双芯棒旋转固定定位块处增加一个缓冲弹簧装置, 使旋转定位块在接触固定定位块之前先接触缓冲弹簧, 利用弹簧力消除旋转惯量, 吸收了双芯棒旋转的部分能量, 旋转定位块将弹簧压缩一段后与固定定位块接触, 实现最终定位。2) 双芯棒旋转过程程序控制改造:双芯棒旋转的过程用时间控制, 改造前旋转过程是:双芯棒旋转以一个初速度开始, 以一个额定的加速度加速旋转200 ms过后, 达到设定的最大值, 然后开始以一个额定的加速度减速旋转, 最后到达原位, 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 完成一个旋转过程。

改造内容:我们在双芯棒旋转大约130°的位置加装了一个接近开关, 用来控制双芯棒旋转的速度。双芯棒以一个初速度和一个加速度开始旋转, 达到设定的速度最大值, 保持一定的时间, 然后以一个加速度减速旋转, 当碰到新增接近开关的时候, 又一个更大加速度减速旋转, 直到碰到原位开关, 机械定位, 以最后的速度保持一定的时间, 旋转完成。

运行情况:双芯棒定位块经过改进后, 实现零故障的目标, 可以大大的减少维护工作量, 一方面风冷线尾段处再不用因为定位块故障而进行吊废, 另一方面再不会因为定位块故障去进行焊接处理等工作。

3 实施及实施效果

通过精整区域的相关改进, 不仅使精整区域作业率得以提高, 而且也使我厂产品的合格率提高, 减少了职工事故处理时间及其劳动强度, 增加了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具有较高的应用及其推广前景。

摘要:针对重钢高速线材厂精整区域故障频繁发生的设备进行相关技术改造, 降低故障发生概率, 解决了长期制约高速线材厂正常连续生产的主要故障。

8.技术攻关管理办法 篇八

关键词:水稻;钵苗机插;高产;示范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94-02

为探索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肥西县于2014年引进一套水稻钵苗育栽生产流水线设备,在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研究与示范。经2014-2015年试验示范,现已初步探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形成的特点及技术配套,本文现将2a来试验示范工作总结如下:

1 示范点及基本情况

1.1 示范地点 2a示范地点为同一地域田块,位于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粮丰工程水稻示范区。示范田前茬为小麦,土种为马肝田,据肥西县土肥站2013年土壤抽样化验结果(所取样本平均值):肥力水平中等,全氮0.52g/kg,有效磷22mg/kg,速效钾70mg/kg,有机质11.34g/kg,pH值6.2。

1.2 示范面积及品种 建立超高产攻关示范田面积1 800hm2,实行统一育秧、统一管理。应用品种:2014年为甬优2640;2015年为甬优1109。

2 示范过程及主要技术措施

2.1 培育壮秧

2.1.1 播期 播种期按插秧期与秧龄逆向推算,确保秧苗适龄移栽,秧龄控制在25~30d,叶龄3.0~3.5。5月16~22日,用专用播种机和配置的营养土育秧。

2.1.2 播量 采用448孔育秧硬盘培育健壮钵苗,每孔播2~3粒种谷,每盘播量约为40g,每667m2育35盘。

2.1.3 肥水管理 秧苗期坚持旱育旱管,揭膜1~2d后(1叶1心期)及时施断奶肥,按每盘4g复合肥于傍晚洒施。施后用喷壶轻洒清水,防止烧苗。栽前2d每盘用复合肥5g作送嫁肥(复合肥氮、磷、钾总有效养分含量≥40%,比例分别为19%、7%、14%)。

2.2 精确栽插 6月18~25日机插,移栽采用钵苗插秧机RX-60M机械移栽,行株距33cm×16cm,实插1.2万穴/667m2,每穴2~3苗,基本苗3万苗/667m2。移栽期间由技术人员逐田监督,保证栽插密度和规格实施到位,同时确保薄水插秧,栽插深度2~3cm。

2.3 肥料运筹 示范田每667m2施纯氮25kg、五氧化二磷10kg、氧化钾25kg。基肥:667m2施45%复合肥35kg、尿素10kg、氯化钾7.5kg;栽后10d施用尿素10kg/667m2作分蘖肥;8月3日左右(倒4叶冒尖时)667m2施用尿素10kg、氯化钾7.5kg作促花肥;8月13日左右(倒2叶冒尖时)667m2再次施促花肥,用量为尿素10kg/667m2。基蘖肥∶穗肥=6∶4。

2.4 水浆管理 分蘖期浅水促蘖,期间露田2次。7月15日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倒3叶期),总茎蘖苗达16万/667m2,排水进行分次搁田;倒3叶期至抽穗期保持水层,间歇灌溉;抽穗期至成熟期干湿交替,至收割前7d止。

2.5 病虫草害防治 移栽前1~2d用50%丁草胺乳油对水喷雾封闭除草;7月25~30日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曲病;8月10日左右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

2.6 其他配套技术 (1)增施有机肥和微肥。示范田基施鸡粪100kg/667m2,增施2次美洲星。(2)精细整田,提高机插质量。麦子收割时,用联合收割机留低桩10cm左右收割,开动切碎装置,切碎麦草,使麦草长度在5~10cm,将麦草均匀分散于田面并施用尿素2.5kg/667m2,灌水浸泡3d后用中型拖拉机配套埋草旋耕机一次性旋耕,耕翻深度12cm左右;并将田面平整,高差不超过3cm,达到寸水不露泥、无残茬;田面整洁;待沉实2d后移栽。(3)及时查缺补匀,保证足够的大田基本苗。栽后3d内人工补苗,保证基本苗不低于3万/667m2。(4)开好围沟和丰产沟,确保灌排通畅。示范田开围沟沟宽20~30cm,沟深15~20cm;每隔15~20m挖丰产沟:沟宽20~30cm,沟深10cm以上。

3 示范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水平 由表1可知:2014年示范片平均理论产量897.64kg/667m2,实收产量765kg/667m2;2015年示范片平均理论产量968.23kg/667m2,实收产量831kg/667m2。与目标产量指标800kg/667m2比较,2014年度示范片产量未达到目标产量。从产量结构看,有效穗不足和穗粒数不多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有效穗不足主要是秧苗素质未达到标准壮苗,分蘖少(单株待蘖0.3个);其次是因大田麦秸全量还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较高,导致水稻前期发棵慢、生长不旺。穗粒数不高可能是受江淮7~8月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影响所致,结实率降低,未能充分发挥品种甬优2640穗大粒多的优势。2015年示范片产量达到并超出目标产量800kg/667m2指标。从产量结构看,有效穗和穗粒数都达到目标产量设计模型的要求,且结实率高。分析原因:一是得益于2015年水稻生产中后期持续晴天,光照强,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二是总结了2014年示范的成功经验与不足,进一步优化了实施方案,各项技术措施运用到位。

3.2 茎蘖动态及生育进程 由表2可知:甬优2640分蘖力较强,成穗粒较高,大田生长稳健,因2014年水稻生育中后期受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的不良气候影响,生育进程相对延缓,全生育期146d(较正常年份推迟5~6d)。甬优1109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鞘厚重,抗倒性好,全生育期145d,2015年示范该品种各种经济性状表现较佳,尤其是产量水平较往年增产近20%。通过2a钵苗机插示范结果表明:选择甬优2640和甬优1109进行钵苗机插超高产示范,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与近年当地主栽品种徽两优996基本一致,适宜作为江淮麦茬稻钵苗栽培。只要核心技术如培育标准壮苗、适时规范机插等落实到位,较易获得高产或超高产。

3.3 钵苗机插技术应用及存在问题 2a示范实践证明钵育有利于高产超高产的实现。肥西县地属江淮稻区,周年稻麦两熟,茬口季节紧张,采用钵育机插,秧龄可达25~30d,基本同生产上的人工育秧移栽,其育栽时间既符合稻农长期种植习惯,也有利于高产,其技术优势明显。存在问题主要为机具一次性投入高,现行钵育机械整套设备约30万元,一般农户无力承受。亟需降低钵育机插机械投入成本,尤其是降低育秧盘的成本,才能加快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机具对不同种植制度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应用的适应性还亟待提高,特别是行距固定且较大(33cm),不能适应生育期较短的双季稻应用,亟需研发出适应不同类型品种的钵苗机具,满足钵苗机插方式高产栽培生产需求。

上一篇:高二周记500字:游兴城古城下一篇:工作计划,成品仓库整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