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2024-09-10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共9篇)

1.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篇一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资料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调皮甚至于偶尔的倔强都是可爱的,

当孩子在你的怀中蠢蠢欲动,我们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上天一定要赐予自己一个健康的宝宝,这时你的心态也是可爱的,你的愿望如此简单。

当孩子呱呱坠地,他娇憨的睡姿、无止境的觅食、随性的.拉撒甚至肆意的哭闹在于你都是可爱的,我们怀着怜爱的眼光欣赏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哭闹,心会因孩子的每一个毫无顾忌的表演而充实,会因猜对孩子的每一个心思而知足,会因孩子的片地狼藉而乐不疲此。在这不厌其烦的忙碌中,在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企盼中,我们记下了他第一次听口哨拉尿、第一次有意识地对你笑、第一次坐在小盆里洗澡、何时长出第一颗乳牙、何时学会满地乱爬、何时放手迈开第一步、何时亲口喊你一声妈妈……,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太多的太多,幼时的他你记得那么多,那么牢,谈来总觉得那么可爱,

资料

快乐时,你毫不吝惜的褒奖;生病时,你痛彻心扉的牵挂;点点滴滴挥洒着你全部的热情,倾注着你无止境的耐性。

孩子在你细心的呵护中,如你所愿,健康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维。你对他不再那么热情、那么有耐性。“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成了你对孩子最常用的语言。孩子过分地言听计从,你担心他没有主见;孩子过分地坚持,你担心他辱没你的尊严,在你不明朗的教训中,孩子纯真的言语、率性的作为、灵活的思维渐行渐远,慢慢显现一脸迷茫毫无生气。

我喜欢我的孩子,特别是他心服口不服的模样,甚至视死如归的倔强,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那有我的影子,有我性格的延续。我欣赏他那种姿态,尽管时常迎来异样的目光,但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思维动向全在我的掌握之中,偶尔的倔强及人来疯只是暂时的情绪渲泄,大多时候他是可爱的。性格中的缺陷及小小的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人的引导慢慢丰盈褪色。放手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方向成长,相信每一颗草儿有属于它的一滴露珠;你要做好的就是欣赏他的一切,了解他的一切,要相信即使是顽石,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也能成圆玉。

2.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篇二

在所有的学生中,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每个学生身上又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闪光点。我们的着眼点不同, 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每个班都存在着这样的学生, 他们聪明、善于表现、积极, 大部分教师都喜欢这样的学生, 虽然有时候这些学生也会犯错, 但却抵不住教师对他们的喜爱, 因为教师看到的是这帮学生的优点, 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们的缺点上, 所以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乐于学习、积极思考, 最终成绩优异。同时每个班级也都存在着这样一群学生:调皮、任性、搞恶作剧、不善表达, 这样的学生常常让教师头疼, 他们的缺点经常被教师提出, 成为班级声讨的对象, 往往学习兴趣低、成绩差的学生大都来自于这群学生当中。其实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 只是教师把目光放在了学生的缺点上, 没有发现学生表现突出的一方面。

当我们对学生有适当的期望时, 人往往表现出更和蔼, 更愉快的态度, 而学生会表现出积极、乐观;当我们表现友好的行动, 微笑, 点头, 伸大拇指时, 学生会表现出努力、坚持的良好表现。可见我们的期望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期望中、在期待中、在欣赏中, 我们会收获学生成功的硕果。

尊重和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这个需要会体现在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之中。孩子想听表扬, 想要上进, 家长要肯定这一点。

因此, 家长要想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 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 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 正强化

7岁的明明很有低碳意识, 常把看到的果核、废纸屑捡起来放到垃圾筒, 还被学校德育处评为“低碳小明星”。可是, 最近明明保护环境的做法不如以往积极了, 因为家长和教师觉得孩子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受到了肯定, 便很少再表扬他的这种表现。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逐渐失去了低碳环保的兴趣。学生表现出优秀的时候, 期望听到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肯定, 能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发自内心的爱, 从而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 强化他正面的表现, 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 细捕捉

孩子常常表现出不等的两面性, 有时因为调皮招惹小麻烦, 有时也会自主做好事。在孩子有优秀的表现的时候, 家长要及时捕捉, 要学会赞扬孩子。

在赞扬声中, 孩子会逐渐变得懂事, 调皮的表现会慢慢淡化, 优秀的表现会逐渐发扬。家长如果总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 就会产生焦虑, 缺乏耐心, 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加以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 养成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 辟蹊径

浩浩是个内向的孩子, 在学校朋友较少。因此他喜欢呆在家中, 看书写字。浩浩的父母担心孩子长大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该如何改变他的状态呢?因为孩子喜欢读书, 于是家长引导孩子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并将这些文章在报刊上投稿, 竟然发表了好几篇。学校组办小记者社团, 浩浩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成为小记者的浩浩逐渐变得快乐, 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3.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篇三

那天,儿子放学后像一阵风似的卷进家门,一进门,他打开冰箱,拿起饮料便喝。正在电脑前写作的我,看着他脏兮兮的手和脸,像从“难民营”跑出来的样子,气便不打一处来。于是,我勒令他去卫生间洗脸洗手。但儿子对我的“命令”充耳不闻,反而举着饮料凑过来让我喝,我边打字、边不耐烦地吆喝他:“去去去,我不喝,你自个喝。没看我正忙着吗?让你洗手洗脸为什么不去?”儿子将饮料举到我嘴边,我不耐烦地赶他,结果撞到了他拿饮料的手,饮料洒在了键盘上。“捣什么乱!”我边手忙脚乱地收拾残局,边生气地训斥他。

我的吼声吓坏了儿子。他退到一边,低著头,惊恐地哭了起来。看儿子在那儿一个人哭,心情烦闷的我,再也无心做事,便关了电脑,一个人坐在客厅生气。见我坐在沙发上生气,儿子便停止了哭泣,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一个人无聊地坐着,我的眼光落在了窗台上的一盆花上。那是一盆大丽菊,是前几天老公买来的。老公买来时,我还埋怨老公买这么老土的花,怎么不买盆兰花或者鹅掌之类高雅点的花。因为不喜欢,所以花放在窗台上几天了,我也没有好好看过它。但现在,这盆在窗台上静静怒放的花,在窗外射进来柔和的光映衬下,花瓣儿透明中透着晶莹的红,那一朵朵怒放的花朵,竟然有了一种别样的美。

凝望着这盆美丽的花,我不禁有点奇怪,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盆曾经不太喜欢的花变得如此欣赏呢?仔细琢磨后,我释然了。是这种夕阳透进来的光,帮了我的忙,让我欣赏到了这盆花别样的美。恰到好处的角度,为展示花朵的美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所以这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花,便如诗如画如着了仙气般地在我眼里曼妙起来。

由此及彼,我想到了儿子。换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儿子,淘气的儿子未必一无是处。儿子酷爱美术,画的人物肖像惟妙惟肖。他喜欢音乐,曾经在学校的歌唱比赛中得过第一名。仔细回味儿子的成长过程,我发现,儿子竟然还有不少的优点。我想,之所以在我的眼里儿子满身是缺点,可能是由于他的淘气,让我总是斜着眼睛看他,角度不对,才将他看得一无是处。

想到这里,我坐不住了。禁不住走进儿子的房间,看到儿子正在边写作业边折叠纸鹤。看我进去,怕我责备他写作业时不用心,便将纸鹤藏到了书本下边。我过去从他的书本下翻出了那只纸鹤,用欣赏的口气说:“儿子,你折得真漂亮,这么漂亮的纸鹤,为什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呢?”得到了我的表扬,儿子显得有点意外。我拍拍他的脑袋,说:“我儿子真能干,有时间多折几个,妈妈给你串起来挂在房间里,那样会更好看。但你要记得,以后不能边写作业边玩,那样作业容易出错。听到没?”儿子看着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笑了。

其实,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严重。就像刚才,满怀爱心的儿子本来是想让我与他分享那罐饮料,没想到却招来我的一顿责骂。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有着和儿子一样的淘气。而这些淘气的细节,偶尔想起来,却会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儿子身上,我却不知不觉地摆起了做家长的架子,责备儿子。

4.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优秀作文 篇四

三(26)陈正发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毕业于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俗话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世上总有人值得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时,别人也会反过来用欣赏的眼光看你。

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能帮助我们攀上更高之地。13岁的范书恺在比别人小一大截的年龄考上了清华大学,登上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圣殿。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身边很多人都比自己优秀,于是在学习借鉴别人过程中更加努力,他的未来必是一片光明。要是范书恺在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时对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自高自傲之情洋溢满心间,就此止步。若果他摒弃一贯向别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在清华大学这个天才聚集的地方,他还能前进吗!我想未必,相反,甚至会倒退。

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成就一番事业。就如汉高祖刘邦来说,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以至于他能招纳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人才,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也益于后来打下大片江山。倘若他像那是的项羽一般骄傲自大,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优点与缺点,就会失去更多更多。

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体现的是一种睿智与魄力,他能使我们更加优秀、更加强大,让我们能不断的激发潜能、不断地进步.43分 用欣赏的眼光欣赏自己

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说:“如果你毕业于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比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而我认为,不管是毕业于什么学校,都应该学会欣赏自己。

欣赏自己是一种梅美化心灵的经历,是一种快乐的成长过程。放眼看世界,从古至今,有哪一个人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不管名人还是平常人,都有自己的高等器和低谷期,那些自卑的人从头到尾只知道抱怨,从来不知道低谷里面蕴藏着多少宝藏,是极其可悲的。而那些名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一个好的心态,或许外人给他们安慰,但最重要的人,他们可以在自己低谷最大的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欣赏自己,使自己可以得到成长。在低谷当中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才是胜人之能。

欣赏自己,就应该发掘自身的价值。英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一岁半就双目失明,可谓是最大的不幸,但是她对人生没有放弃,不断挖掘自身的价值,凭借她的老师和她那自我欣赏的心态,走出了美国著名的学府——哈佛大学。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如果没有她的自我欣赏的心态的话,恐怕海伦凯勒的名字就鲜为人知了吧!

古人云:“朽木不可雕也。”当周处和蛟龙,白额虎并称为“义兴三害”时,他在人们的眼里肯定是朽木吧!但是周处使“三害唯余其一”,并找到了陆云,使他改邪归正,恐怕,朽木也变成了良材,里面也少不了周处自我欣赏的心态吧。

欣赏自己,也需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勇气。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许多的“草根”感动了我们的心,他们没有可以训练的练习室和老师的教导,有的是一颗炽诚的心和对自己的持欣赏的眼光,不看低自己,不看轻自己,才有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勇气。

生命因欣赏而精彩,生命因欣赏而美丽。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的眼光去欣赏自己其实就是自信心的化身,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能达到自我欣赏的效果。欣赏自己是不分国界与学校的,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但欣赏对自己也有度,过分的自我欣赏会毁了自己的一生,巧妙的自我欣赏则会造就千千万万个人才。43分

三(26)周武相

你就是一道风景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一段香。”梅花有他的情韵,白雪也有它的风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各有自己的锋芒。正如马云说的那样“如果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要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没错,就算你不是名牌学校毕业的,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即使,你的人生不是很成功,但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亦活得逍遥。

在世上总有人抱怨,自己为何不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为何穿不上好看的衣服,甚至怨自己长得不好看等。成天活在怨气中,倘若你用欣赏的眼光欣赏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或许就不会沉浸在怨气中。所以,唯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才会活得更自由。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发掘自己的价值。

近日,因一部《七月与安生》使得两位女生,周冬雨和马思纯双双封为影后,有人说:马思纯没有漂亮的脸蛋,没有那迷人的眼睛,却获得极度的高评价,获得影后。但她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说明自己是实力派演员。一个90后的她用了欣赏自己的眼光,坚持了那么久,终于发掘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铸就人生的辉煌。

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却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只能欣赏自己,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取得成功。刚进大学林书豪面对的是“亚洲人打不好篮球”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他毕业后没能在NBA选秀大会上被选中。然而,林书豪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最终从板凳员一跃成为耀眼明星,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上天造就了你,就必然有你的价值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要欣赏自己。

如果你还在沉沦,如果你还在彷徨,就从现在开始,放开你眼界,展望未来,未来一片光明,带着你的欣赏出发,去努力充实自己的人生,看重自己,自己并不比别人逊色,相信你会成功。分数——三类上

5.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篇五

我们班有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名叫宋宇航,上课不听讲、捣乱,下课又爱疯打,整天的惹事生非,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老师们都拿他没有办法,家长更是无可奈何。但是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他还用左手写字,而且他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都很强。某日早读课,我走进教室,发现许多同学在领读员的带领下正认真地读着课文,而他呢?到这个位置上走走,到那个同学那看看,当时,我看得眉头直皱,恨不得马上走到他面前狠批一顿。但回头一想,这孩子一向来都是被人看不起,回到家中也得不到半点鼓励,光靠我骂一顿就有用吗?于是,我就装作没看见,在巡逻的过程中,我来到他的身边,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老师真想听你。”起初,他那倔强的性格还显得有些难为情,但当他看到我和蔼可亲的笑容后,就毫不犹豫地端起书开始读,那声音是多么得清脆、悦耳。当我转了一圈,再回到他的面前,他已经完全投入到学习中了,还向我认真地请教了两个字,都是课外书上的,我先告诉他怎样读,然后说:“如果从今天起你都能这样用心读书,那么你就能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信不信?”他点点头,非常用心地接着读下去。在那天的早读课上,我认真地总结了读书情况,表扬了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并对这个特别的男孩子——宋宇航说:“明天,你还能这样读书给老师听吗?”他使劲地点点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变化越来越大了,不仅能积极思考,把手举得高高地踊跃发言,还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6.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篇六

世界是五彩缤纷、瑰丽多姿的,每一处风景都值得人们欣赏。但在欣赏这斑斓世界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自己一点信心,一点自尊和自重,留一点时间欣赏自己。欣赏自己,常常与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等负面的词儿连在一起,被人们误解甚至嘲讽。其实,只要不是欣赏自己的缺点,而是欣赏有缺点的自己,每天信心十足地面对生活,有何不好?

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看重的人,又怎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温柔清婉的女士,像柳永的词,令人一咏三叹;充满“大江东去”豪气的男人,如苏轼的诗,有挥之不尽的潇洒……干嘛掩饰自己,每天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挺起你的胸膛吧,你就是你,即使有人不喜欢也不必在意。欣赏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优势和价值,不必依赖别人来提高你的价值,也不要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你的旨意。当你学会了欣赏自己,便会推己及人,自然懂得热爱他人,欣赏他人,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样,你在对他人的帮助中便没有了虚假的成分 。

你帮助别人也不是为了什么功利目的,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感恩,而是从帮助别人、关爱别人中,体会到你作为个体的重要,从而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都是一个故事。懂得欣赏,会使风景更优美;懂得欣赏,会使故事更动听。从欣赏的镜子里折射出的自己,其实只是换了一个方向。平常的相貌中自有风流的亮点,平凡的人生中也不乏闪光之处。一帆风顺当然很好,经历苦难而不倒的人更令人赞赏。

7.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篇七

一:整合课程, 让孩子感受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艺术教育要注重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以往, 我们常常利用美术、语言、音乐等学科, 把它们相对地划分为独立的一个活动或一个单元活动分门别类地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 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感知、理解、表达与创造。在这种活动中, 孩子们所获得的艺术知识和能力彼此分离, 很难提高孩子的整体艺术水平。而在这次的国际化主题活动中, 我们利用活动, 将一个主题中各个方面的艺术因素综合在一起, 对孩子施以全面而细致的艺术影响, 为孩子创设具有真实体验和互动的艺术环境, 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艺术活动程序。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从单一的艺术知识教授转化为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培养幼儿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综合活动《认识向日葵》《日本的樱花》《我和乒乓交朋友》《可爱的熊猫》《爱跳的袋鼠》《我爱京剧》等这些课程充分提高了幼儿审美情趣和培养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主题活动中, 我们充分地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 将各领域的艺术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例如综合活动《认识向日葵》, 我们让孩子知道向日葵是俄罗斯的国花, 她的意思是向往光明之花, 给人带来美好希望之花, 它全身是宝, 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表示向往光明, 追求光明, 厌恶黑暗之意。同时又向幼儿灌输向日葵为什么一直向着太阳的科学知识, 又结合欣赏世界名画———向日葵, 让孩子知道画家梵高是荷兰人, 了解梵高表现向日葵的手法, 也是别出心裁, 他采用简化的手法描绘物象, 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和装饰的意味。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 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 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 具有醒目的效果。梵高的黄色如此动人, 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 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 动人心弦。幼儿也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同一颜色深浅不同所表现的魅力, 感受到名画魅力的所在。

又例如综合活动《日本的樱花》是科学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我首先让孩子欣赏《樱花》这首日本民歌, 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歌曲, 歌曲旋律朴实无华, 生动细腻, 旋律优美, 舒缓动人, 民族风味浓郁。这首乐曲不仅带给幼儿繁花盛开的视觉憧憬, 还引导着幼儿初步了解异国的风土人情。日本的樱花、富士山、木屋、和服、动漫等等都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是一种植物, 蔷薇科, 花于3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花。核球形, 初呈红色, 后变紫褐色, 7月成熟。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以日本樱花最为著名, 共有200多个品种。因此, 日本被誉称“樱花之国”。同时, 樱花也成为日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樱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美丽、漂亮和浪漫的象征。樱花之所以作为日本的国花, 是因为樱花的精神, 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樱花情结", 樱花的花期一般只有3-7天, 因为樱花选择了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凋谢。这就是樱花精神。

二:实践活动, 让孩子表现艺术

艺术表现, 不是一个单纯的重复掌握或模仿艺术知识的过程, 而是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来巩固知识,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我们将综合活动作为手段, 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从而提高孩子的艺术表现力。在艺术实践中, 我们注意到了三个方面:

(一) 灵活性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千篇一律, 容易使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 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 他们的年龄特点就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此时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方式吸引他们的兴趣, 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为此, 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应幼儿对多样性、新奇性普遍追求的审美心理, 灵活多样, 不断变化, 及时为孩子提供新鲜的感觉, 让孩子的眼睛为之一亮, 让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如我们设计的综合活动《我和乒乓交朋友》, 让孩子体验到新鲜的感觉。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 当孩子学会如何发球、如何对打时, 他们就跃跃欲试了, 也想体验当运动员的滋味, 于是在课上、区角活动就经常看到孩子挥球板的身影。同时能力强的孩子会观察打球的孩子的姿势, 把他画下来。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灵活多样, 使孩子在多种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情感状态, 唤起强烈的寻奥探秘的求知欲望, 让孩子趣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二) 具体性的艺术形象

大千世界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多彩的, 是有生机活力的, 让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活起来, 是真正吸引孩子兴趣的一大动力。蓝天、白云、花朵、绿草在我们成人的眼里只是没有思想的物体。活动《可爱的熊猫》就体现出孩子可爱的一面: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平时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会表演杂技, 今天我的熊猫也会表演杂技了。看:我的熊猫在走楼梯、我的熊猫在打羽毛球、我的熊猫在跳绳、我的熊猫在踩球等等。可见在艺术活动中, 孩子都可以让它们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 会说话、有情感、可以和孩子自由自在地交流人物, 一些复杂的艺术形象变得简单而具体, 成为了幼儿艺术能力提高的一条良好途径。

(三) 多样性的表现方式

在“国际化视野中的主题活动”中, 我们克服了单一化的活动方式, 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表现艺术。墙饰布置充分表现出幼儿的美术能力, 自跳自唱表现出幼儿的音乐能力。在这些活动中, 幼儿可以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习, 从整体上发展艺术能力。

例如综合活动《日本的樱花》有的幼儿观看录像, 感受日本民歌宁静、舒缓的风格。幼儿模仿日本舞的动作, 从中感受乐曲中的节奏。欣赏穿着日本民族服饰的孩子进行表演。自己也模仿者跳, 有的幼儿则听音乐, 用自己的故事来描述了春天人们去看樱花的情景, 还有的幼儿则用红、黄、绿等色块来表达看了樱花后的各种心情……艺术表现有多种不同的方式,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这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创新作品, 让孩子创造艺术

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并不需要过分强调对“技能”的训练, 主要是以培养兴趣、提高修养为主, 只有使孩子具备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鼓励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高, 孩子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 是属于孩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简单创新, 这是感知、表现艺术之后的升华, 也是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

又如综合活动《我爱京剧》, 在欣赏完脸谱之后, 孩子们发现了脸谱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对称的图案这些特征。然后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脸谱, 在这里我没有进行示范, 而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这样一来可以发现幼儿是否对脸谱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二是可以让幼儿大胆动手不受约束, 给幼儿一个开心自由的氛围, 同时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果然, 设计脸谱的环节就成了整个活动的高潮, 每个人都创作出了大胆而富有新意的脸谱。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么多颜色, 他告诉我, 因为有的时候我比较调皮, 有的时候我很善良, 还有的时候我也很勇敢, 所以, 我就用了这么多颜色……

8.用欣赏的眼光看待80后 篇八

“80后”是最近几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颇多的一个词,人们对80后褒贬不一。但不管是持正面看法的人还是持负面看法的人,在谈论80后这个问题时普遍以偏概全,以百万分之一的“特殊80后”来代表普通的80后。于是“盲人摸象”的问题就出来了,“垮掉的一代”、“懒惰的一代”等各种偏见出现在媒体上,打击了一大片,让大多数80后感到很不公平。同时,很多70后和60后的管理者看不惯部分80后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但是又不得不用80后,因此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驾驭80后才合适。

对于企业家和经理人来讲,现在已经到了认真研究80后的关键时刻。因为80后既是员工,也是客户。对于80后员工,企业家要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事业;对于80后客户,企业家要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产品。

未来十年,决定胜负的除了把握好未来的市场机遇之外,最重要的成功要素就是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对企业忠诚的员工队伍。可以说,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界的佼佼者,将是那些懂得倾听80后的声音,懂得善待80后的员工,懂得尊重80后的个性,懂得激发80后主人翁精神的企业。谁能够成为80后心目中的最佳雇主,谁就抢占了人才市场的制高点。

再认识:摒弃对80后的偏见

80后注定是要成为特殊的一代人。因为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于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家庭环境中,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塑造了特殊的性格,也难怪社会给了他们很多负面的评价:贪图享乐、不能吃苦、急功近利等等。但这些不足,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特别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80后时,就有了新的解读。

“垮掉的一代”?

这几年,人们给80后戴上了几顶让80后难以接受,却无力辩驳的帽子,最严重的莫过于“垮掉的一代”。指责80后“垮掉”,其实是忽视了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80后从小像生活在真空中的幼虫,被家长百般呵护,被教育成要有远大的理想。等他们长大成人了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居然那么大,让80后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价值观不得不重新调整。因此,很多人觉得这是垮掉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

8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时代,价值观、人生观也相应受到强烈冲击,以前的观念被冲破了,而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旧世界打碎了,新世界还没有建立,所以生活在混沌之中,深受拜金主义、成功快餐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80后必然会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却没有人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金钱观。于是,有一小部分“80后”因为无法正视现实,选择了逃避,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颓废的生活状态,不思进取。

其实,这种不适应是暂时的,是家长教育的失败,是大学教育的失败。80后在学校里仅仅学到了很多没有用的应付考试的知识,却不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工作、社交技能,而学校更没有把社会的阴暗面真实地告诉80后,结果导致80后的“免疫力”低下,把这个世界看得太好了,太简单了。我相信只要给80后一段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清醒过来,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以适应现实世界的挑战,不会垮掉。

“懒惰的一代”?

绝大多数80后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懒惰就被培养起来了。另外,80后一方面被父母保护着,另一方面又没有被完全信任;一方面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很多人的懒惰逐渐转变成害怕,逃避。这与他们内心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有关。

然而,“懒惰”中却潜藏着革命性的创新基因。实际上,懒人创造了世界。因为懒,所以会在方式方法上找捷径,设计出更好使的工具。大多数80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认同传统的艰苦奋斗,因为他们相信有比艰苦奋斗更聪明的方法。美国人自知工作努力赶不上中国人,严谨细致赶不上日本人,工艺精湛赶不上德国人,把利润最薄、工作量最大、破坏环境最严重的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让那些勤劳、智慧、严谨、细致的脑袋为他们服务,把这些人辛苦赚来的钱用合法的方式“抢走”。 这就是基于典型的“懒惰型思维”而做出的选择与判断。

2008年之后,中国开始从“大众化消费”步入“小众化消费”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转变,企业的战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过去拼的是体力,现在拼的是智慧;过去拼的是固定资产,现在拼的是人力资源;过去强调的是客户至上,未来强调的是员工至上;过去是傻干,现在是巧干。

今天很多80后刚刚展露出一种创新特质,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些萌芽扼杀在摇篮里,非要让80后像70后和60后那样去思考问题,那是一种倒退。如果80后能想出好办法,少干活,多办事,少投入,多产出,既省心,又省力,那不是更佳的选择吗?

“叛逆的一代”?

80后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喜欢讲大道理、喜欢教育别人的虚伪之人。这种状况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叛逆”,不管老一代人说什么他们都不轻易相信,不管媒体上说什么他们都表示怀疑。越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们越是不相信。

其实,80后之所以在老一代心目中显得“叛逆”,是因为价值观的冲突。80后比以前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即使是错了也要自己亲自去尝试,与老一代的传统想法和做法往往不一致,所以老一代就认为80后普遍“叛逆”。

可以说,很多传统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已经过时了,与其说是80后“叛逆”,不如说是老一代的很多思想落伍了。比如,老一代人喜欢那些兢兢业业却没有任何成绩的“老黄牛”,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是以结果论英雄。如果你很努力,却没有结果,按照现代企业的理解就不是好员工。这样看来,80后的“叛逆”不仅不应该受到指责,反而应该大加赞赏。

另外,80后之所以显得“叛逆”,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与80后沟通。绝大多数80后是讲道理的。他们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说得没有道理,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要想说服80后,就要拿出令他们信服的事实和数据来,用理性的语言和真实的证据去说服他们,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说辞和大话去愚弄他们,更不要编一些动人的故事来戏弄他们。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站在80后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追求,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痛苦,就不难激发他们的梦想,唤起他们的热情。

“浮躁的一代”?

80后员工喜欢跳槽。很多老板抱怨80后员工不好管,你不管不行,管得太多也不行。现在的80后宁肯牺牲某些利益,也不愿意受委屈,用跳槽来炒老板的鱿鱼,而不是等着被老板炒鱿鱼。

其实,中国社会的浮躁问题并不是80后的错。全中国人都浮躁,因为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浮躁,身在其中的80后也难逃梦魇,加上80后从小没有吃过苦,所以浮躁心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种致富的机会多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选择自由多了,就必然出现“选择的困惑”、信仰危机。

在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加之竞争的压力,企业环境也是浮躁的。大家往往等不及一个人的自然成熟,不愿意从头开始培养人,恨不得招来一个人马上就能上手干活,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再受欢迎。80后毕业之后到了一个企业工作,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如果老板或上司没有耐心,表现出不尊重部下,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因为不给员工系统的培训,员工就不懂得怎么干活,自然就没有业绩。一旦没有业绩就觉得没有意思,工作热情下降,老板或上司看不到业绩和热情就会失望,员工看到老板或上司不满意自己,就只好选择跳槽,用两败俱伤的方式惩罚老板,而老板看到那么多80后跳槽就更不敢信任80后,于是形成恶性循环。80后觉得委屈,老板也觉得无奈。一个单位不给80后应有的尊重,不给他们应有的培训,不给他们成长与成熟的时间,结果只会使80后变得越来越浮躁。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刚刚进入跨国公司时,差不多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接受各种培训,上司手把手地教我们学会干活,之后才开始独立承担工作任务。

转变:如何管理80后?

80后今天的问题与他们成熟得晚有关,与70后和60后相比,大概有5年的滞后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80后有看法。到了成熟的年龄不成熟,到了理智的年龄不理智,到了奋斗的年龄不奋斗。但是,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们时,就会看到他们跳槽背后的追求、斤斤计较背后的认真、任性背后的进取、懒惰背后的创新、叛逆背后的勇敢。这些优点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特质。现阶段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改变管理理念和方式,适应80后的特点,帮助80后成长成熟,发掘、引导和激励他们的优点以创造价值。

从压力式管理到动力式管理

企业一定要用人之长,一个人的个性越鲜明,往往缺点也越突出,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往往越有主见,越不听话,像个刺头。作为管理者,不要总盯着部下的缺点和弱点,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辅导他们,不再用批评与自我批评那种方式来管理80后,一定要从压力式管理转变为动力式管理,使用好“利益驱动”这个法宝。

可以说,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员工在企业的定位不同、价值不同,所以对待员工的态度必然不同。跨国公司希望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价值。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绝顶聪明,用脑在工作,而员工傻乎乎干活,用手在干活,脑与手是分离的,大多数白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只要按照上司的指示去执行就好了,最多使出来三分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企业的老板喜欢谈论执行力,而不喜欢谈论员工激励。简单说来,跨国公司是用员工的智慧去赚钱,中国企业是用老板的智慧去赚钱。

80后普遍追求独立,喜欢张扬个性,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图去做,不想让别人指手画脚,尤其是居高临下的教训。面对这样一群具有独立意识的年轻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借鉴30多年前在西方企业流行的目标管理,即让每一位员工有清晰的、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时间和考核人,让每一位员工心里很清楚做到什么样是5分,做到什么样是3分。之后就不要过多地干预,给员工自由计划,自由安排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和优先级顺序主动地去做事。企业管理者只需要告诉部下做这件事能从中学到什么,能得到什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他们会感到是为自己做事,为了自己学东西、长本事而努力地去“做事”,自然而然就有了主人翁精神。

什么是管理的真谛?说穿了就是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集体利益挂钩,让每一位员工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努力奋斗,努力工作。只要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拼搏,自然就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唯有这样,才能从骨子里激发80后员工的斗志,从根本上调动80后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敬业爱岗。

当你设计好了让80后赚钱的平台,当你把游戏规则讲清楚了,他们会比70后和60后更努力,因为他们渴望成功,希望早日出人头地。就像当年我20多岁进入惠普时那样,当我理解了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时,就感觉到那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因为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公司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员工必定全力以赴。”

从机械式管理到学习型管理

在现在的学校里,只教知识不教技能,只教如何考试不教如何做人,结果我们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80后大学生。这些人走向社会之后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无法马上就上手工作,需要半年左右的学习期和适应期。

但是,或许是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的管理者总把自己的企业当成一部机器,把员工当成一颗螺丝钉,认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螺丝钉不合意就可以马上换一颗。这种管理方式在“大众化消费”时代、在中国制造业还处于低端水平的时代还看不出什么缺陷,但到了“小众化消费”阶段,马上开始显得后劲不足,落后于时代和社会进步。

作为管理者,其职责主要是帮助部下学会如何做计划,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地盘和时间,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提供辅导和指导意见,用对待家人的态度来对待员工,因为他们是管理者的内部客户。为了让员工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当的培训是必需的,因为没有人无师自通。经过培训以后,员工就掌握了很多规定动作,知道如何去做事,知道如何把工作做好,按照管理者制定的激励制度为公司创造价值。

针对80后员工,管理者要从机械式管理转向学习型管理,要让企业成为80后适应社会、回报社会的第二学校,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

第一,要重视培训。现在,没有多少家中国企业把一线员工的培训当做重要工作来抓,更没有几家企业有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就算是偶尔安排一些技能培训也是针对企业的高管层,很少企业愿意在基层员工的培训上投资。殊不知,善待员工、培训员工才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员工进入公司后,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而是要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在企业里如何做人做事,毕竟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没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要由用人单位来完成这个任务。像当年的中国惠普,每个新员工入职后不久就会参加新员工培训,两年之后是老员工培训,如果晋升到管理层,则有新经理培训和老经理培训,还有很多公共培训。虽然企业培训员工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通过培训,可以让员工对公司的文化、制度、目标、战略、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产生认同,从而对企业有归属感。所以培训一方面让员工掌握了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洗脑子”的目的,让员工逐渐掌握各种规定动作,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听话。

第二,要重视员工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员工看到未来,看到希望,同时又会增加员工的退出壁垒,减少人才流失。不管是哪个层次的80后,如果进入一家企业之后,能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自己努力工作会换来什么,知道达到什么水平,做出什么贡献,掌握什么技能,经过多长时间,就可以晋升,那么绝大多数人会努力攀登。一旦公司的福利待遇均与本企业工龄挂钩,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下去。现在很多企业“只用人,不育人”,给80后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少得可怜。如果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不关心,怎么可能奢望员工对企业忠诚?当然,升级不等于升职,毕竟一个单位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所以企业要设计科学的级别体系,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奔头”,只要表现不错,每隔1~2年就可以升一级,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从军事化管理到人性化管理

有本事的80后大多是有个性的人。因为有本事,所以有个性,因为有个性,所以有本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表面上看这些人有点傲气,有些任性,但是我认为这是有骨气的表现,是值得推崇的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但很多60后和70后老板(上司)都喜欢听话的员工(部下),偏爱军事化管理。灌输式教育。他们把听话与执行力挂钩,以为听话的人就能把工作做好。其实不然,要知道企业不是军队,企业没有理由要求员工无条件服从,老板不能拿军队的一些做法来说事。80后追求平等,无法接受那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军事化管理,不接受绝对服从的组织文化,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80后是很真实、讲道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对“家”依赖的一代。他们希望得到领导、同事们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关注和公正的待遇。对于80后员工,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包容宽爱,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

因此,最适合80后员工的管理方式是人性化管理。管理者需要同时承担慈爱的家长和严格的领导两种角色。我坚信,哪家企业能把给80后员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当做大事来做,哪家企业就能成为未来中国市场上的佼佼者,就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得到超值回报。

不久前,在我的咨询客户那里发生了一件小事,发人深思。有个80后员工吃饭时剩下了很多,领导看到了就对他说:这样做不行,公司有规定如果有剩饭就要罚款。那个80后员工听了,什么也没有说,马上又买了一盒新的饭菜,当着领导的面把刚买来的饭菜倒在垃圾桶里,然后说了一声“我就愿意这样,你怎么着”,于是头也不回就离开了公司,从此再也不回来了。

9.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篇九

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

——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宇宙,与其说是由逻辑,不如说是由统计的概率来支配的。

——题记

1.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浅显认知

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美]C.R.劳

统计学是什么?统计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定义,而是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件或者事物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它和事件或事物的本身并无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说是媒介来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符合逻辑的数据或者结论。

统计学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存在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其最初的出现形式是在赌博,其中对3颗骰子出现点数概率的计算的过程就是最简单的统计。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许多数学家的不断思考和总结,完善这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从概率、大数定律、期望、方差到正态分布曲线、归纳法,演绎法等概念,无一不蕴涵着前人的心血和努力。统计学的出现为人类对不确定或者未知的事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2.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

在不断进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统计学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让人类对未来的预测有了一定的数据来依赖和分析,不会再显得盲目和无序。如今统计学已经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去了。

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得到一定的假设或理论,进而进行演绎推理获得一定的结果。在数据信息有效的保证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推理,的大的推论即对假设理论的验证,获得创造性的新思想或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应该应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快速对完成我们的研究课题。

对一个国家政府来说,统计学是一种为达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用于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工具,比如国家对GDP、CPI的统计;工业生产中,特别简单的统计被用来改良和维持产品的质量,以达到期望的水平;商业中,统计方法被用来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量,制定生产计划以发展有效的管理技术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医学中,试验设计的原理被用于药效的鉴定及临床检验;文学中,统计方法被用于测定一个作家的风格。

统计学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实际应用能力仍在不断得发展和壮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有效实用的方法。

3.数理统计的哲学思想

统计学不光有其强大的理论背景,而且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无限次的肯定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真理,告诫人们去做着对的事,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无限次的证明着,法律不是人类的艺术结晶,它只不过是政府用来达到自己的通知目的所要执行的一些强制性措施,它代表不了全人类的想法。道德则不同,它是在人类学的范畴中,经过统计学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只有道德的不断完善,人类的发展才会真正强大,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统计学研究的是不确定的东西,或者可以认为是通过对过去已经存在或者实现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人类根据所统计学研究的结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西方有句话:上帝从来不玩骰子。从神论的角度来想,上帝创造人类,它一定知道人类一切的行为,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但为什么上帝不玩骰子呢?我们无从知道,否则我们就是上帝了。但从统计学的理论出发,骰子的游戏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你很难猜到骰子的下一个点数是多少的,虽然很难,但是有机会。上帝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只是这是个极限的问题,上帝是智慧的,它不会在赌博游戏中消磨自己的时光。但我们同样要从中学习,我们要了解的是原理,宇宙万物都是有理可循的,在牛顿时代认为,宇宙就是因果论的产物。但是带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循着这些不确定性在步步向前。

统计学告诉我们要挑好机遇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机遇会出现,不知道机遇是否会眷顾我们。统计学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但我们可以积累自己的基础,装备好自己的东西,就不会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手忙脚乱。统计学的数据已经不断警醒着我们,纵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事件,但总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来完善的,时不我待,厚积薄发。

俗话说的话:眼见为实。在这里要小小的质疑下,眼见真的就为实么?或许你此刻见到的就是一个假的事件呢?在人类的认知范畴中,没有正确的事实。哲

学的理论中,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同理可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包括真理。真理只是在符合人类逻辑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学原理提出的科学假设,或许有一天这个假设在某一天不成立,也就没有了这个真理。哲学教会我们用本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我认识到世界的唯物性,但哲学的理论并不能推动人类真正的发展。世界是物质的,但人类要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摸爬滚打,需要对整个世界有足够的认知。统计学教会人类了解真正存在的物质事件,教会人类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推理未来的事情,不光只是相信眼前的事实,更要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以求不断进步。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统计学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它不仅仅是数据的总结分析,它更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原理,无论在哪个领域,统计学都是单独的工具,它本身并不会参与到数据中去,我们更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事实,更想要了解的是国家GDP背后广大老百姓的民生疾苦。

我们想要的是事实,统计学在尽量的满足着我们的需求,只是人类在这其中有时候会不按套路出牌,统计学抽样的随机性或许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是顺其自然的,不是拔苗助长。历史的长河中,统计学数据告诉我们,人类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去更正,必将变得无路可走。

结束语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报告下一篇:内勤辅警主要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