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2024-10-25

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精选10篇)

1.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一

影视音乐探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也变得越来越精彩。许多电影有虚拟动画的配合,感觉非常逼真和雄伟,电影的每个部分都被进行了精雕细啄,电影音乐也不例外

电影音乐可以说是电影的“”容貌“。电影在做宣传时,片花和音乐一起播放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而一首的主题曲,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神话》、《泰坦尼克》,这两首经典的主题曲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电影的灵魂。

影视自发明以来,给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乐,这一人们表达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基于声音技术在影视中得以运用以后,使影视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视觉表达,在视听上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在无声电影时代,针对电影画面的内容与情节的需要,音乐的“声音”率先打破了无声的局面;当跨入有声电影时代后,影视音乐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发挥。随着影视艺术一百余年来的发展,影视音乐已成为一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或继承中,作曲家与编曲家们通过运用各种技法、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使影视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影视音乐的诞生与发展为影视剧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今天,影视音乐已成为影视剧创作的重要一环。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定义,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声音的艺术构成:即语言、音乐和音响.音乐,在它还没有真正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时,早已是电影的附庸了。因为在1927年之前,纯粹意义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无声电影”似乎并没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现场音乐的伴奏。有钱的影院用大型管弦乐,而小影院也许会用一架钢琴代替。这种现场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气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并非专为电影而作或是紧贴电影情绪的——它们大多是现成或当时流行的乐曲。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不仅包括无声源音乐——为影视作品专门创作和编配的音乐;还包括有声源音乐——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种音源所放出的现实音乐,以及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现在,电影音乐早已成为影视作品中煽情、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

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影视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电影音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视听统一的综合性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听觉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

2.片断与整体的矛盾统一性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是分段陈述、间断出现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例外)。但电影音乐又必须有整体的构思和布局,因此,解决片断与整体的矛盾以求统一,是电影音乐的特有课题。

3.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电影音乐受电影蒙太奇的限制,随剧情发展而变化,因而每个音乐片断的时间长度,均受到严格限制(误差通常不能超过半秒钟)。为此,在音乐的写作和处理上,必须作特殊安排。

4.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不可分离性 电影音乐要通过录音(包括混合录音、光学录音)、洗印、放映等技术处理,因而深受科学技术的制约。任何一环的失当都能影响电影音乐的质量,但它又通过电声技术的发展可以取得一般音乐所无法得到的效果。

电影音乐不单单是一种音乐类型,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方面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电影音乐的声源可分为两种:

1.客观音乐 亦称画内音乐或有声源音乐。指影片画面的规定情境中应有的音乐。

2.主观音乐 亦称画外音乐或无声源音乐。画面并未提供出现音乐的根据,而是作曲家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或渲染环境气氛的需要而专门创作的音乐。它是对画面的补充、解释或评价,表现了作曲家对影片所展现的事件的主观态度,可以深化画面的内容,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种音乐在具体影片中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两者亦可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因为客观音乐的具体内容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它可起主观音乐的作用。

按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又可分为4种:

1.音画同步 音乐基本上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音画关系。

2.音画平行 音乐并不解释画面,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画面贯串起来,造成一种完整的形象。

3.音画对位 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使观众得到更深的审美享受。

4.音画游离 这是60年代以后电影音乐的一种新趋向。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而是起到扩大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相当独立的姿态以自身的音乐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

此外,我们知道了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描绘作用 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一类是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的节奏特征,如火车奔驰、紧张追逐、风暴雷鸣、海潮起伏等;一类是对辽阔的草原、晶莹的海底世界、科幻片中的外空间作色彩性、气氛性描绘等。

2.抒情作用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及爱憎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因此,常是电影音乐着重刻划的重点之一。

3.剧作作用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它能直接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片内容。

4.背景气氛作用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或强化特定的影片基调与气氛的手段。这时电影音乐加强了它的认识功能,把观众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5.结构贯串作用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

音乐是记忆之门。它凝结着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丰子恺说:“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比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这种神秘使它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对人类复杂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词也显得苍白无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选择。若辅之以婉转低回的音乐,这个片段定会成为影片中最撩动心弦的篇章。比如《结婚十年》。韩梦躺在沾染了十年风尘的地毯上回忆如烟往事,只有音乐才能解读她心头的百般滋味。比如《红河谷》。“宁静”死前面带微笑的高歌,远比慷慨陈词来得壮烈、凄美。画面是具象的,音乐则是精神层面的。音乐是对画面的升华。这种神秘使它长于营造美好的意境,让影片韵味悠远。是音乐让《空镜子》中飘散在小树林里的“陶虹”的笑声更具感染力;是音乐让《誓言无声》中老旧时代的冬天场景对观众有莫名的吸引力。音乐似乎比画面有更长的保质期。当画面因岁月流逝而显得简陋粗糙时,音乐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初听时一样悦耳。

在影片中,有时音乐担当称职的配角,与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恰如其分的音乐是对作品主题的最好诠释。电视剧《红楼梦》的配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立平先生仿佛曹雪芹的隔代知己,无论是“一番风雨路三千”还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旋律与文字配合得天衣无缝。同样精彩的还有电视剧《日出》的主题歌。“播下了风花雪月,长出是爱恨情仇”,词作者似乎比万方更理解她父亲。有时音乐与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郑绪岚的歌声为一片打杀声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丝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温存》让《我爱我家》在喧嚣落幕之后为观众送去几许温情;“只剩得马嵬坡前草青青”,阎肃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殒。

在这些与影片风格迥异的音乐中有一部分其实点出了影片的真正内涵。首先想到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音乐诉说了张大民乐观背后的辛酸,笑容背后的泪水。而且小柯的潜吟低唱中没有过分的悲情,音乐中渗透着挥之不去的无奈与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调灰色一样。音乐悲凉却不乏积极因素,无数次失望之后依然给自己、给生活留有一线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飞出多远,愁烦的眼不妨把幸福翻开,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单。”

还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题。譬如《三国演义》中“貂婵已随着清风去”的浪漫和含蓄远胜于原著。而《牵手》中大气舒缓的主题音乐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电视剧摆脱了世俗的气息,具有了高贵的气质。剧中也有夫妻间的争吵,生活的琐碎,可三宝的音乐冲淡了其中的市井、烦乱,从整体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牵手》在同类题材中遥遥领先。

音乐更可以脱离影片被人欣赏传唱。此时音乐成了主角,影片退缩到被人遗忘的角落。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题曲;有部分观众只为欣赏《嘎达梅林》的音乐重又走进电影院。

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们相互扶助,相互影响。音乐是对影视的提炼,影视是对音乐的扩展。优秀的影视作品为音乐加入情感内核,使之更加动人;优秀的音乐令影视作品飘逸、灵动、回味无穷。许多观众是因为《永不瞑目》才那么喜爱《你快回来》,而我也会因为张信哲一句“把你的发丝当成戒指绕,温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导演说他最喜爱给电影配上音乐的瞬间,自己的作品在音乐中一下子鲜活了,艺术感觉也在音乐中被传达出来。而专家说,用“影像”指称影视作品是不准确的,因为影视剧不仅要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也要给观众奉上听觉盛宴。如果《红十字方队》没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没有《少年壮志不言愁》,这些作品不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象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份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所以音乐在影视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影片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人们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总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音乐,如果没有和煦动人的钢琴、如果没有暖和的交响乐、如果没有影片中那群童星如天籁般优雅、圣洁、和谐的唱诗班大合唱。《放牛班的春天》还剩下什么?剩下的只能是:平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似的情节,如衬衫般单薄的故事结构,还有那老掉牙的主题。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已经不是一种表达手段,也已经不是强调主题的表现形式。在片中,音乐就是主题!片中那美轮美奂的音乐,赋予了宗教情感的纯净与升华,有着近乎赞美诗的柔美与庄严,创造了超越时空的整体气氛 ,展现了音乐对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而影片也因此成为一部赞美颂扬人性美的音之曲。

电影音乐分为写实性音乐和表现性音乐,影视音响也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实性音乐音响和写意性音乐音响的巧妙结合运用,片中孩子们排练合唱时的歌声就属于写实性音乐即有声源音乐,而影片的背景音乐大多属于表现性音乐即无声源的写意音乐。这充分体现了影片本身的主题:就是音乐!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在这个影片中主要表现在表达主题;参与叙事;抒发感情和烘托氛围。例如影片开篇主人公指挥的乐团音乐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称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它奠定了影片全片的主题与基调;在叙事上,片中马修教学孩子们练习合唱时的歌声和乐曲就直接参与影片叙事,成为影片不可分割的叙事工具,特别是马修给莫杭治开小灶时莫杭治天籁般的声音对影片叙事和主题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观众感觉到马修和音乐对莫杭治的影响,还有孩子们心理上的变化,直接参与剧作并表达影片主题。记得有这么一段情节,在美妙的钢琴乐下,孩子们唱着:“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空中,孩子们在望着你呐,在那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别忘了飞回我身旁...”而画面镜头是莫杭治和佩皮诺望着窗外渴望自由的眼神,同时响起马修的旁白:“我感到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在最遥远的天边建筑自己的小屋...”我对这一段印象特别深刻,写实音乐,写意音乐,音乐与音乐,音乐与画面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

影片中针对不同的情景和人物,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不一样,当蒙丹出现时,例如马修制止蒙丹吸烟的第一次交锋,莫杭治与蒙丹在晾衣房矛盾冲突,蒙丹教坏郭邦等等的情景时所响起的背景音乐,就如蒙丹本人一样,不那么宁静,又带有一股邪恶之气,此时,音乐也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每当马修与莫杭治母亲见面的时候,此时响起的音乐总是那么轻柔舒缓,又带有一点浪漫,将马修对莫杭治母亲的好感和单相思烘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与莫杭治母亲那美丽贤淑的形象气质相得益彰。还有一处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体现了音乐在抒发感情和烘托氛围上的作用,就是当校长得到消息说学校失火后骤然响起的音乐以及在回校途中所配的音乐,音乐的节奏和力度明显加重,急促,紧张,同时蕴含着一些危险的讯息,但随着马修领着孩子们从迷雾中慢慢出现时,音乐突转并慢慢停止,这告诉观众担心和险情已经没了,孩子们都安然无恙,音乐的变化同时也符合观众的心理变化。

此外还有片中莫杭治离开学校在街上偷看母亲工作时运用的音乐也恰当的刻画了当时莫杭治的情绪,也将母子之间的疏远氛围和莫杭治对母亲的渴望表达了出来。其他诸如几个学生偷看马修的书包时用的音乐能够烘托氛围;当影片临近尾声,响起那首《Cerf-volant》,孩子们清澈的音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合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差点让我落泪。阳光下,没有言语,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

轻音乐的风格和特色,较之其他音乐形式更为轻快活泼,富有风趣,特别是它的曲调格外动听。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混血”的产物。也就是被卖到美洲的黑人把自己家乡非洲的音乐风格与当地白人的音乐融合后的产物。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还有r&b: 有别於传统的白人流行音乐,节奏怨曲强调一节中的第2和第4拍,是种很新鲜的节奏效果。

最后是乡村音乐: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法国电影评论家皮埃尔·贝托米厄在《电影音乐赏析》中深情博大的评论:

“主题旋律的重复可以建立在一种听觉上的连贯与和谐的基础上。感情上也好,剧情上也好,电影中显得更有组织性,这种和谐又在失去和失而复得给人以快感和完美感。主旋律的回归和电影结局的总结效果呼应,划上最后的休止符,让人对电影整体的完整性满意。

电影音乐产生于电影之外,却深深的扎根在电影这片土地上,它非常的浪漫,且永恒隽远;它在持续的管弦乐中保持了自身的香醇,也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保持了激情,从而体现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现实总是呼唤着未来与梦想,于是,电影音乐在这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它热情洋溢的琴弦和清脆的声音就像是一个诺言,一种对希望的呼唤,展现了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事物。”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银屏,去感受影视音乐的无穷魅力吧!

2.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二

一、现实意义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有三点。其一,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教学容量较大。每周一节音乐课 (40分钟) , 很难达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能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增加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 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发展他们的音乐生活。其二,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特殊阶段, 并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 而且有较强的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 因此, 只有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 音乐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 因此, 音乐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而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恰好可以完成这一目标。总之,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 广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音乐知识, 自主探讨音乐内涵, 进而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性思维。

二、主要特点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具有六个主要特点。其一, 实践性。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演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聆听音乐作品, 关注音乐生活, 并思考音乐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其二, 探究性。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 即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 掌握音乐技能。例如, 在教学中国民间音乐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寻找优秀民歌的方式认识“宫、商、角、徵、羽”, 于是, 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 最终抽象的“宫、商、角、徵、羽”便成为鲜活的旋律留存在学生的心里。其三, 开放性。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主要有四个关键。一是开放的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音乐内容, 便可成为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 “我所知道的音乐大师”“花都区琴童调查”“奥斯卡电影与音乐”“花都区普通居民的音乐生活调查”和“音乐考级面面观”等, 均可成为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二是开放的空间。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强调音乐教学活动的体验作用。例如, 为了完成音乐学习, 学生需要走进影剧院, 走访文化馆和少年宫等。三是方法与思维的开放。针对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 应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例如, 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和社会调查等。四是开放的渠道。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能从课本中获得, 更能从讲座、媒体以及人际交流中获取。其四, 综合性。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涉及多方面知识。例如, 在教学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时, 教师须结合与音乐教学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教学的内容。其五, 自主性。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学生学习的内容、采用的方式, 均由学生自己做主。其六, 互动性。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提倡多重互动。例如,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过程, 常常产生思想的火花。

三、实施要点

1.选择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是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具体有两点。其一, 通过开设讲座、参观与访问等, 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其二, 引领学生选择课题。起初, 大多数学生可能选择了这样的课题, 如“我崇拜的周杰伦”和“我喜爱的歌星——韩红”等, 据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流行音乐, 并鼓励他们从关注歌手到关注音乐, 最终他们会把课题改成“从周杰伦的音乐到流行音乐”和“青藏高原的音乐”等。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三个意义:一是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二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 最终使他们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例如, 我班上有几个志同道合的男生组成了一个音响发烧组, 共同研究“音响与音乐”这一课题。他们熟悉“音场宏大”“音色清丽”“焊机、摩机”“线性功放”和“金嗓子-A100、DP -70V”等语言, 并努力动手实践, 以追求至纯至美的音乐。又如, 我班上的另一个音乐小组, 组员的名字分别叫“组曲”“序曲”“室内乐”“奏鸣曲”“协奏曲”和“交响曲”, 这个小组不仅按照这些名字收集相关资料, 而且根据这些名字选择曲目, 组员在仔细聆听后, 既讨论交流, 又记录感想, 最终主动地开展音乐学习。

3.教师指导

在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有五点:一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 多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 并要求学生每隔两周交一份欣赏曲目清单和音乐心得。二是协助学生整合与音乐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哲学、美学、戏剧和影视等学科的知识, 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品德、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发展, 并适时给予鼓励, 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最终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提倡学生成果展示的多样化, 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 还可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布置展板、出墙报和编刊物 (包括电子刊物) 等方式。

四、学习效果

通过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 我们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具体有五点。其一, 以研究性学习代替填鸭方式教学, 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使他们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信息, 并懂得整理与归纳信息, 最终恰当地利用信息。其二, 以主动思考代替被动记忆, 不仅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深刻体验, 更培养他们乐观、进取的学习精神。其三, 通过专题研究, 既增强学生的音乐能力, 又让学生真正享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其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使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 并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丰富个人的人生哲学, 从而树立终生热爱音乐的思想。其五, 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这不仅增强教师的主动适应能力, 更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3.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音乐教学法;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比较类似,其学习方法和形式也较为雷同。广义上说,就是不同的科目和学习活动都可以互相贯通和连接。从狭义上来说,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日常的生活、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社会百态中发现需要研究的体裁,并且能动性的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有较强的探索性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学识,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发掘,通过这些行为将主动体验和实践后获得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种行为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独立的人格。

2、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广发的搜集和整理,并且对已经拥有的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并与同伴进行动态交流,最后将获得的结论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3、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改过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根本。同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并用聚合性思维加以综合集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更加自如,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加突出,最终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过程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要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学生从属于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受和学习,主动学习的表现不突出。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能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对信息加以整合,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教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与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2、有利于实现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培养目标。

音乐教学法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其课程大纲指出了该课程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基础音乐教师,使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目前新课改的形势要求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更高水准的专业技能,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说研究性学习对于高校大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改进传统教学、学习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惰性越来越多,如果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和模式去探究课程的主题,并且进行适当的延伸。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点燃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热情,有助于课堂任务的完成,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带给课堂的沉闷气氛,极大的解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热情。

三、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1、前期准备

学生要明确该堂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了解课程性质、课程意义等信息;然后通过学习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研究熱情;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符合课程要求的素材,并且通过不同的形式发给学生。

2形成研究课题

相对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当今的理论研究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够对事物提出疑问,而解决问题需要对能力的释放和运用。所以说,能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课程的问题时,要适当的引导从多样的视听观摩材料中去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问问题。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意识。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是否具备研究价值来决定是否能够成为研究课题。要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推进,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蕴含的乐趣,使得学生更加认可研究性学习。

3、组织实施

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小组,让成员之间各自分工、互相合作,并且鼓励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音乐教学法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运用诸如查阅信息、模拟实验、调查问卷、采访等措施,积极搜集信息,在随后加以分析和处理,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学生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双方共同成为学习的共赢合作关系,创造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卢雪珊.研究的科学  科学的研究——浅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的研究性学习[A].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5.

[2]杨晓莲.学习新课标  尝试新教学——谈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J].甘肃科技纵横,2004,05:163-164.

[3]段敏.把审美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开展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04,07:51-52.

[4]徐锦艳.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施探索[J].艺术教育,2006,05:80-81.

[5]李树坤.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研究性学习尝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242-243.

4.《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四

二龙小学 丁晓艳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详细分为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细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五、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七、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八、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九、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十、完善评价机制。

5.小学音乐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五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新课程将引领我们走在时代的前锋,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新课改在我校逐步展开,我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知识,我对于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课程中的基本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即是: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根据这五方面的基本理念要求,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及时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以美育人”、“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要确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一贯以来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例如在《编花篮》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自主寻找歌曲中新的知识点——前倚音,通过聆听判断,对比音效来确定装饰音前倚音的音乐效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而且演唱的效果非常好,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说,只要音乐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显成效。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新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聆听表演,还有创编活动,为音乐课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教学。如教学五年级《巴塘连北京》一课,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先观看图片,了解藏族民族的风土人情,着重介绍了藏族的特色舞蹈,然后播放一首藏族民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一部分学生随乐即兴表演跳一段藏族锅庄舞,另一部分同学随乐绘画音乐图谱,最后进行展示和点评。这就启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也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藏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艺术特色。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各显其能,学习氛围充满了愉悦和欢乐。

三、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识谱为教学主线,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事例及拓展。我在教学《盼红军》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民歌特色的音乐魅力,我在教会歌曲之后,拓展听赏了另外两首著名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地方民歌的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唱歌,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地方艺术的热爱之情。

总之,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和认真反思,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已经不再只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和学生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就如课改所说: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音乐课堂应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 篇六

王春玲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

音乐美育的目标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音乐“生活化”

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1)、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

三、结论与启示

7.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七

一、个案调查与分析

本文选取了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09级、10级、11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为问卷形式, 主要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及学习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希望以点带面, 力求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本研究面向256名音乐学专业二至四年级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样本228份, 回收率89%。

(一) 学习目的

1. 你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课吗?

2. 你觉得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你的就业机会?

(二) 学习态度

1. 你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感兴趣吗?

2. 课后练习钢琴即兴伴奏的情况如何?

(三) 自我评价

1. 经过一年的学习, 你觉得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掌握得如何?

2. 你觉得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主要困难在哪里?

(四) 教学评价

1. 请你评价一下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难易程度?

2. 你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应采用哪一种的授课方式效果最好?

(五) 学习实践

1. 你有过弹奏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经历吗?

2. 你觉得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练习重要吗?

以上数据数据可以看出:其一, 学习目的方面,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课, 且掌握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其二, 学习态度方面, 大多数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比较感兴趣, 但是练琴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三, 自我评价方面, 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伴奏技能掌握得很好, 大部分认为自己掌握得一般, 且移调弹奏是学生觉得较难的学习内容。其四, 教学评价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的难易程度适中, 倾向于小组课的授课形式。其五, 学习实践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经历很重要, 但是只有少部分同学有经常上台表演的机会。

二、相关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现出的特点,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这种现象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 必须对高师钢琴即兴伴奏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并提出实施方案, 以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 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质量及改进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新的体系要有开放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要强化对过程和发展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进步幅度都应在考评之列, 不要从单一的检查即兴伴奏作业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全面评价学生。要制定详尽的考核细则, 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并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白无误严格遵循。[1]

(二) 重视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训练

第一, 移调练习是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不仅应熟练地掌握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 还应对同一首歌曲做快速移调的弹奏练习。第二, 在和声基础知识方面, 和声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框架, 伴奏歌曲中和声的选配是否恰当, 将直接影响到整首歌曲演奏水平和效果, 因此在和声配置的练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听多弹多写, 养成良好的和声思维方式。第三, 在曲式分析方面, 需要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调式、曲式、体裁形式、作品结构等内容分析的能力。

(三) 重视钢琴即兴伴奏的课外艺术实践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 那就等于纸上谈兵, 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练习与艺术实践。这门课程从课内到课外, 是一个从小天地走向舞台的过程, 通过各种课外艺术实践活动, 如定期举办钢琴即兴伴奏音乐会、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比赛、为各种声乐与器乐演出伴奏等, 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有所收益, 逐步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因而, 提高教师素质, 发挥其引领作用是改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学生学习现状的又一重要措施。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灵活运用, 为更多的学生进行高效、高质量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同时可多邀请有关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 开阔师生们的音乐视野, 促进钢琴即兴伴奏水平的学习、进步与提高。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个案调查和研究, 梳理出第一手资料与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与总结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做出积极探索与研究, 以更好的指导与促进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8.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八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98-01

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不断提高音乐学习背景的开放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转变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主要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独立学习和研究,不接触实际,缺少实践经验。这种学习方式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灌输,教师主要是在如何提出研究课题、查资料、收集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与人合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更多的时候是顾问,是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境与过程,从中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研究意识。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与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等是一致的。而且,现代网络与视听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获得知识的信息源,获取的知识渠道提供了硬件支持。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音乐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相对丰富一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切实可行的,是必要的。又因为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要注意对音乐本身美的体验和感受,突出音乐性。即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又有音乐学科的个性。

三、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1、研究性学习促进合作互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在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一般由5、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和选择求助对象。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任务。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

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新型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因此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3、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评价对研究性活动至关重要,它能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其发展。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如我设计了一个对学生的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情感部分、技能部分和知识部分”三大部分,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加评语制。这样重视了评价的多样性,避免了单一性。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在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欣赏音乐的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还能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知识的构建也更加全面和综合,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特点。同时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容纳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 陈叙祥.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0:05.

9.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九

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更加贴近基层,尤其是教学的出发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了实用性,使基层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通过新课标的培训,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下面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唱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很好地感染教育学生,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讨论设计表演作品,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并适时选用乐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

10.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十

——对《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与理解 天津市教研室 李同全

今年秋季开始我市小学的一年级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现在我就音乐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内驱动力,课程改革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而音乐课程改革是整体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课程改革必将推动音乐学科的改革。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一门学科,它必须服从于国家教育的方针,遵循教育的固有规律去寻找自己位置,并发挥其独特的功能。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音乐学科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音乐学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显而易见的。几十年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未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偏、难、繁、旧、多,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地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性的必然选择。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标准》的制定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其意义是深远的。

(二)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艺术教育正在逐步得到有关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过去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近年来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国外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不断引进,教学水平相应有了较大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进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现代教学手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讲,当前音乐教育在其历史上是处于很好的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1.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产生严重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能、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象、情感、创造);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2.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要求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专业化倾向(知识、技能),这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而普遍的问题。从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还是在目标上,受专业音乐院校和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目标(要求)追求全面、系统,其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了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以条、块为呈现方式,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独立的知识点而不是完整的音乐,即便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系统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与音乐学科自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愉悦体验的过程。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其中一些理念的内涵。

(一)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最根本价值,艺术的每一种具体功能,都与审美发生关系,在艺术诸多功能中,审美功能是统率其他各种功能的基本功能,是发挥其他各种功能的前提。艺术的审美性质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上,也表现于艺术内容上,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对人的教育作用来达到的。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教学形式与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应有显著的区别。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完成音乐教学大纲(《课标》)规定的各项知识、能力、情感的教育任务,更重要的是从中发挥其美育的功能,以审美为核心来开展音乐教学。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教育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原有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在教育观念、教材面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需要,因而必须要进行音乐课程改革。

改革后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艺术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课程。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音乐课要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通过课堂音乐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懂得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学会审美。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和评价音乐美的能力,在真、善、美的连通和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品行,为素质教育服务。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意义。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性感受、理解、把握,并揭示音乐要素的作用及其与艺术整体的关系。

(二)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研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认知规律出发,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出时代感、民族性和多元文化特征;在教学方式上,坚持音乐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积极探索,尊重个体。不断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是使人的一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来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鼓励音乐创造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学生通过参加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树立勇于表达个人情智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情、智互补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促进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它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出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课标》指出: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学生通过参加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树立勇于表达个人情智的信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课标中“创造”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理念,而且被设计成包含“声音探索”、“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内容的具体教学领域。

在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的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而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学习音乐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学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培养欣赏音乐的审美素养,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四)提倡学科综合

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间的转换,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拓宽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创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发展转换、类比、抽象、想象和创造力。

音乐不仅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姊妹艺术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还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当中,以音乐文化教育为主线,适当融合其他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其整体素质,并能更深地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学生通过音乐活动,逐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使得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让音乐伴随他们的成长。

三、《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的比较

(一)《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大纲》的“教学目的”比较

《标准》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3.知识与技能。这三个层面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被置于首要的位置,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特点。而且,这一目标在标准中又被细化为“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尊重艺术劳动,理解多元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诸多具体目标,指向明确,比《大纲》更符合音乐教育的性质,更能体现审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个层面“过程与方法”更加显示了《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在《大纲》中,“过程与方法”仅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在《标准》中,“过程与方法”化作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即是音乐课程要达到目标,或是说目标即在过程中,体现在方法上。这种认识,无疑会影响到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有益于学生的音乐学习。相对于《标准》,前《大纲》的“教学目的”表述则不够准确,有的方面过于宏观、定位不清晰,有的方面又过于微观,定位欠准确。显然,在这一方面,《标准》比《大纲》有了改进和发展,这就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而《标准》用“目标”来取代《大纲》的“目的”表述,定位更加准确,体现了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二)《标准》的“内容标准”与《大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比较 首先,《标准》把“感受与鉴赏”定位为“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这种定位,为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确立了条件,这是大纲基础上的一个明显进步。其次,《标准》进一步拓宽了音乐学习领域,把“创造”、“音乐文化”列为音乐课程内容,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是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相对于《标准》,前《大纲》的内容则显得过于学科化,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要求上则偏高、偏难,这往往容易泯灭学生的音乐兴趣,不利于音乐学习。再次,《标准》的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突出了时代感,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开放的、多元的课程内容设计无疑会打开学生的视野,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标准》的“实施建议”与《大纲》的“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比较

标准的“实施建议”体现出全方位、多侧面的特点,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对《标准》的实施给予建议和指导。但这种建议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原则”,即教学原则、评价原则、教材编写原则等,这有利于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标准》的实施与贯彻,便于不同层面的操作。这种建立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实施建议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客观、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这同前《大纲》那种“有条件的学校应学习五线谱,条件不足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学习五线谱”的整齐划一的要求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这个进步体现的意义并不单纯反映在某种内容的认识和定位上,它更体现在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科学态度上。当然,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天津市来讲,我们是具备学习五线谱的条件的。

四、《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学习掌握《课标》的新理念和主要特点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1)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了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2)将“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和方法,人们只是视其为手段,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标准则把过程与方法视为目标,这极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3)有利于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学习领域,将感受与鉴赏作为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体现了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及对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视。由此可见,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突出体现了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获得全面发展。(二)领会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教科书注重体现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加音乐文化和审美体验,适当降低知识、技能要求,减少乐理知识和识谱教学难度。体现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在音乐活动之中。以人音社实验教科书为例,该教科书的编写增加了创作教学内容,提供了颇为丰富的教法指导内容,突出加强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歌曲和欣赏曲的选择注意时代精神和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审美需求,较多地选用近年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控制教材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以适应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时代感和可读性。教科书的体例安排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以不同标题为栏目的教学单元共分为聆听、表演和编创与活动三个版块结构。将音乐知识、综合练习、唱游、器乐等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其中,注重从兴趣入手、注意从情感体验出发,突出体现了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全面发展良好的综合素质。一年级教学不涉及识谱知识(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识谱),但教科书是以直观形象的图谱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以歌谣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节拍、节奏与句感;以图形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编创练习。教科书的内容简练、新颖、直观、有趣、活泼,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内容都蕴涵着鲜明而丰富的教学目的和与之有关的教法指导。与教师用书相配套的CAI教学软件更为生动、有趣、有效、实用。它既是教师课上的好帮手,又是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好朋友。

(三)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1)突出学科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的手段,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互相的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5)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为教学服务。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在使用CAI课件时,要注意其不可替代性、交互性和效益性,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还可利用校园网和宽带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成果。(6)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性 音乐教育家曾这样提醒我们,“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突出音乐性——让乐声充盈课堂,从听觉感受和演唱(演奏)表现入手,使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体验、音乐的感悟、音乐表现和音乐的创造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领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以乐“说乐”,就比单纯脱离音乐的以言“说乐”、以画“说乐”要感悟的更直接、更深入,教学中又不失音乐的主体。(7)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

音乐之所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由于它在表演、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和独到的创造行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我们倡导的是为乐(yue)而乐(le),即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的各项内容中力求体现与音乐的声响、音乐的情感和音乐的表现要素相联系,而不是脱离音乐的单纯的游戏和模仿,不能让学生为乐(le)而乐(le),将音乐置于“乐”(yue)之外。(8)关于教学各项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演唱”

“演唱”(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现行的各项教学内容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歌唱教学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于“有表情地歌唱”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非连音、高潮与铺垫等方面的特点及艺术对比规律,运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机械地训练、演唱”。歌唱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歌唱的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本能地喜欢歌唱活动,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的特点的、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学习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的积极性;相反,割裂音乐整体艺术形象、进行反复枯燥练习等会使学生失去演唱的兴趣和积极性。歌唱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歌唱的自信心,踊跃参与演唱活动,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歌唱教学中根据各学段、各年级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歌唱技能练习,如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吐字等,其中正确运用科学发声和使用气息支持尤显重要。歌唱技能练习一定要在演唱活动中结合歌唱实践,并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避免脱离歌唱活动的“专业化”、“成人化”的技能训练。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歌唱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避免大声喊唱,特别在变声期间教师要用科学的歌唱方法,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演奏”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要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通过乐器演奏学习音乐。中小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学习音乐。这是中小学器乐教学基本指导思想。因此。器乐教学要尽可能地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用乐器为歌唱作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器乐教学要遵循“降低难度”、“先易后难”的原则。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吹奏乐器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发音纯正。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简易的乐器。“识读乐谱”

“识读乐谱”(识谱教学)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识谱只是学习音乐一种工具和手段。识谱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要的,视唱能力对于独唱、合唱、合奏和创造活动会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不会识谱就不能学习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未来的公民)获得音乐文化修养(不只是音乐技能),通过音乐教学使他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一开始运用听唱法学习唱歌,逐步过渡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是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这要比单纯进行专门的“读谱训练”、“视唱练习”,其效果要好的多。在欣赏乐曲、教唱歌曲、演奏乐器和创造等活动中,要结合这些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识谱教学,就意味着在进行教唱歌曲等活动时“顺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助教唱歌曲以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

同时,识谱教学要注意符合音乐学习规律。小学低年级作为识谱教学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识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唱谱的感性积累,就能逐步地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开始时,以听唱为主,辅之以视唱,逐步增加视唱比重,从听唱逐步向视唱过渡,直至初中仍可保留少部分听唱方法作为视唱的辅助。实践证明,这种“先听唱谱,后逐步增加视唱谱”的办法符合学生的认知音乐的规律。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和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原则选择谱种。五线谱教学应采用首调唱名法。“创造”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2.评价建议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1)评价内容 a.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b.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成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a.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演)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可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或学期、学年末进行。b.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c.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可以多渠道地获得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面向21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涉及的问题有很多,以上我只是就《课标》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谈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音乐教师的不懈的努力,我市的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上一篇:读《三寄小读者》有感下一篇:如何打造品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