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2024-06-25

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共11篇)

1.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程度的重要条件。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洽师生关系,愉快教学,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关键。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健康的学习气氛,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树立民主意识,面带微笑以朋友的身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既有表现对祖国深深的爱,对民族浓浓的情;也有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真、善、美,明辨世间的假、丑、恶。让每篇文章熏陶、感染着从中走过的每一个学生。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以具体生动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行为以及心理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这些人物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 (二)以逆境为契机,磨练学生受挫的心理。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让人防不胜防,何况当前学生心理疾患的比例呈现不可忽视的上升趋势,迫切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逆境为契机,磨练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让学生有一颗健康的心。我设置一个环节,让同学们谈感想,有的学生说:“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有的学生说:“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应该怨天由人,应该树立正确态度。”从身处逆境不屈服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汲取力量,增加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面对失败的不屈服。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21世纪,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未来社会竞争将更加激烈,但竞争愈激烈,合作的意识就愈重要,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告诫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合作之道,必然会走向孤独之途,并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合作学习时,学生还学会了组织协调、学会了情感交流、学会了团结交往、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谅解接纳、学会了奋力拼搏。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仅靠课堂上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健康的心理,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开设阅读课。把学生带进图书馆,以文学经典为载体,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由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词汇量增加,语感增强。在与作者对话中,思维激活。穿过层层叠叠的语言外衣,拥抱了别人的思想和情思的同时,也感悟了语言之美,领略了人性之美;在厚实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如,读冰心,读通了母爱的崇高,学会了去爱别人;读鲁迅,读得一副傲骨,敢爱更感恨......让学生努力追求用几本好书,美丽自己一段青春岁月的人文境界。也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演讲。

五、对学生多元化评价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

新课程明确规定:“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变为激励和调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改变过去评价体制中一贯运用的“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刀切”的做法,进行评价体制的多元化改革,评价要倾注教师的真爱,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应贯穿在评价过程的始终。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只有充分地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2.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特殊原因造成了一部分特殊的孩子,他们与同龄人相比,表现得更趋于敏感、自闭、固执以及偏激等等。在 语文学科教学中帮助这些特殊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改善和克服心理问题,促进他们个人成长和班集体整体发展,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学生个体情况,积极地摸索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多一份信任———正确地提升自我期望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信任,对于心理缺乏关爱的特殊学生而言,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是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师不但要充分信任这些特殊学生,而且要引导班级其他同学信任他们、亲近他们,使他们从身边师生的信任中受到鼓舞,获得前行的动力。在信任的力量感染下,特殊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丢弃胆小懦弱和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积累下,逐步形成自强自信的信念,提升自我的期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待特殊学生时要及时地展开沟通,摈弃那些生硬的条条框框,努力将教师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部需求结合起来,相信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将语文教与学建立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上;同时教师还要为这些特殊学生尽力消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藐视以及家长的训斥等等,使得他们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抬起头来,鼓足信心,不甘落后。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以此作为提高自学能力的第一步。教师为学生明确了预习步骤,细化了各个环节的指导。在检查预习效果时,教师有意识地向特殊学生倾斜,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能抓住他们的小小闪光点给予鼓励。

二、找一个位置———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要启发学生寻找正面的自我感受,逐步积累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这些特殊学生不仅仅将焦点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更要科学全面地认知自我,对自己的优点也有清晰明确的认可。只有帮助特殊学生找到自己在同伴之间的准确位置,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并在集体的认同感中找寻到积极的自我感受。

在引导特殊学生进行自评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互 评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努力克服畏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教师风趣地引入采集自网络的《学生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让学生根据从课文主旨中获得感受去评价这个充满戏谑的《学生铭》。在轻松的笑声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一部分特殊学生表露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自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耐心地倾听,对于他们自嘲般的“无 书声之乱 耳,无复习之 劳心”表示理解,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为他们细致地解惑,帮助他们寻找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现,使得他们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的自我认知,增强了这部分特殊学生的耐挫力。

三、换一种期望———合理地协助自我定位

教师要协助特殊学生设定合理的 自我期望 值。一个恰当的期望,有利于促进这些特殊学生自身的心理平衡,避免他们陷入不必要的自我否定和连续不断的挫败感中去,使得特殊学生也能获得较为轻松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暗示着他们不要急于求成,面对挫折要能够学会正确地分析失利原因,找出失败的根由和问题的根源,重新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取实现自我的突破;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特殊学生转换自我认知的角度,学会以人度己,从而形成对自身的合理期望。

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时,教师在课末组织学生模仿电视中的访谈类节目,以“昨天·今天·明天”为话题进行表演,三人为一 组,分别扮演 主持人、三叔 和“我”,聊一聊从文中感受到的生命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着意让部分特殊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减轻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了教师强加的角色定位,使得他们能够从旁观者、引导者以及当事人的不同角度去体验勤奋好学、成人成才的励志主题,再现了课文的主要情节,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有一些特殊学生在模拟访谈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提出了“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的口号,让人震耳发聩。

3.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三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情感、感悟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作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中学阶段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评价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绝大多数中学生由于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缺乏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定位过低或定位过高的现象,如因为一两次的考试成绩差而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或对自己的长相、容貌过分要求自卑、自弃,或由于偶尔的成功而自高、自傲、看不起别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此阶段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等互动,利用多种形式,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陶冶美好的性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点。当前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意识淡薄,理想观念淡化,人际关系疏远,人文价值缺乏等现象都引起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这就需要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课——语文课上去熏陶,去感染学生。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近几年新课改中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更是力求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通过挖掘语文课文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哲理性,可以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陶冶美好情操的目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高尚人格,对陶冶美好的性情,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巨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奉献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小桔灯》中“小姑娘”的勇敢、镇定等。通过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课本素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实现有效的情感调控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充分利用语文作品的人文性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水平,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有效调控。首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创设一种使学生易受到感染的情境和氛围。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看图描述、情境诱导等多种手法感染学生,使学生融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感情氛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其次,要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协调学生的心理机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最后,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讲真话,抒真情,既可以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态,帮助学生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和自我调节。

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创设宽松自由的语文教学情境和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创设无拘无束、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消除学生高度紧张心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基础工具课的优势,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引发学生由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让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在对文章的理解中,除了了解一些共同的结论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某些带有共同性的结论或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写作训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写作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充分利用写作课的主观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有对自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需要保持良好的情感调控以及富有创造性思维。这其中,中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生茁壮成长离不开中学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牵手。

4.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四

东风中学市级教育科研管理课题《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对东风中学2011-2012七年级17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本人作为子课题“教师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对七年级的65名学生,其中本人对七(2)班13人(1人是仡佬族外,其余均为汉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心理非常健康,请放心。(2个)(15%)

2)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心情应保持愉快、乐观。(6个)(46%)

3)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的。(4个)(31%)

4)出现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的。(无)

5)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1个)(8%)。结果表明: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等是调查学生较突出的心理焦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学业方面的,更有来自心理方面的,如家长的高期望、学校的应试教学模式、同学之间缺乏交往等,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心理变得敏感、多疑,并伴有对人的焦虑、恐惧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学校、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活动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时,我们是否注意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呢?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提高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强化专业素质,适应教材需要;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坚持教育科研,走以研促教之路;还要加强心理按摩,保持心理健康。正如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师教育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质量,实践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知道,教师的心理毛病是有很强的“传染性”的,危害更大。如今教师职业已属于压力很大的职业,职业压力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要想播洒阳光给学生,自己心中则要有一轮太阳,如果

一个连自己生活多不能调配得多彩的人,何以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呢?

诚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角色要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平等参与者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的传授者,师生关系是授受型的,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学习,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学生自行决断,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劳动的个体性到合作性的转变。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劳动个体性的特点,各自独立工作,明确分工,交往协作有限。而语文教学是一个接力工程,一个人抓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需要全体语文老师的共同合作,更何况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还需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各科老师,以至家长、社会成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人际交往的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再即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顺利实现上述转变将要求教师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包括领导、家长和社会上的人。从社会角度来说,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应学会主动做出积极计划,以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及关系、生活环境等转变;学会控制情绪,以积极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中既经得起鲜花和掌声,也受得住荆棘和雨雪„„

当前,多元现实的纷繁复杂需要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辨别力;要对“教书育人”和生活、人生有冷静、正确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从而以正确高雅的文化和思想去影响、塑造学生。因此,教师率先学习心理学知识,增强自我抵御能力十分必要。

5.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篇五

案例:他是个高一的学生,以前的学习还可以,但在高一就变差了,努力的程度和以前差不多,他写给我的纸条:“说实在的,就是我突然不想学了,也不能说完全不想学,只是缺少了学习的动力,我曾经试图寻找过,不过都失败了,我觉得现在靠我自己,是无法搞好学习的,(这一点是很肯定的了)不过,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最离不开的也是学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好好学习?包括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这个样子,而且,我发现,在我接触的人当中,大多数多多少少心理是有问题的,这从他们平时的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来。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 上了高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原因:上高中了首先是环境改变了,原来熟悉的朋友,同学,老师,课本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你来到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人,所以你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时新生磨合期,再磨合期主动的去和别人交流,交朋友,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其次是用最快的时间熟悉高中的课程规律,学习方法,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活下来的动物是适应环境最快的动物即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主观原因:这就要取决与你自己的心理素质了,上面我们说到了环境改变了,那我们就有两个选择.1改变环境.可是你要去上高中不能让你初中的朋友,老师,同学,陪你一起去吧,所以第一条不成立.那你别无选择只有第2了,2适应环境,如果你想接着完成你的学业的话,那就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没有什么不 ,每件事情都有他的解决办法,你要做的很简单,找到问题,然后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多和从前的老师朋友够通一下。

心理原因: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逃课、厌学在学校称王称霸,不愿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等诸多方面。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在青春期以及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富于理想,但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可见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要。“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很多家庭已根深蒂固,而且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缺陷。还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庭教育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但是欲速则不达,往往效果与期望差之千里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竟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

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典型个案2:王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

典型个案3:赵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赵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二、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

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4.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三、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

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毅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学生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

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的使用心理教育的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六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7.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篇七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 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 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 学生往往特别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 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 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 很好, 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 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 学生有了信心, 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 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 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 掌握它的论证方法, 进而学会说理, 我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 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 把其余学生分成两组, 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

学生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 在辩论中懂得了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 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三、积极进行情感沟通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 能化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为积极,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 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以讲读启发情感, 朗读激发情感, 写作抒发情感。

讲读启发情感, 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 并使之贯穿全文。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 这篇讲演辞激昂慷慨, 爱憎分明, 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高尚品质, 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以及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的坚定态度。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 要结合讲演辞本身的特点, 首先搞好范读, 力求逼真地扮演好讲演者的角色, 表现出讲演者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 教师可在强调学生课外反复阅读, 仔细体味, 做好充分准备后, 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 再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这样育人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朗读激发情感,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 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 从语言文字入手,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结合教师的范读, 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 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写作抒发情感, 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 那就是写日记、作文, 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 它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 而且能从习作中感情亲情, 理解父母, 识别友情,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一次训练时, 我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作文。我先给大家读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 这是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我看到学生眼中流下了晶莹的泪珠。趁热打铁, 我又给大家读了一篇题为《谁能读懂我心中的痛悔》的文章, 内容是“我”不能谅解父亲的离家出走, 后来“我”被蛇咬伤, 父亲背“我”走了几里路, 到家后父亲用嘴给“我”吮吸毒汁时, “我”的一声断呵葬送了父亲的生命, 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也是文中的“我”泪流成河的那一天。一石激起千层浪, 几篇典型的回忆亲情的文章在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生在亲情的感化下, 下笔如有神。

四、及时进行意志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 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 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 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 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 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 (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 ,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 以及学习学生自己周围的典型, 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 磨练意志。

其次,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 教师可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制, 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 因此, 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8.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八

语文学科做为思想性、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科目,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认识,增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夏斐案到中日夏令营活动,再到哄动全国的平舆系列杀人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我们表明,即使具有精深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壮的体魄,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同样是不健全的人。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国家把新课程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为这次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人”的发展,实质就是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呼吁和极大关注。“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着深刻的主题。其主题所宣扬的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体现了人性闪光的一面,都足以作为学生健康教育的优秀教材。

从中学课程设置上看,除地方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中学的诸课程中,只有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综合性最强,最接近学生生活,最易激起学生思想中闪光的一面,使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逐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笔者对新教材七年级语文课作了粗略的统计,六个单元中,涉及审美、友情、科学教育、民俗风情、联想想象等五大方面,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绝好材料。

二、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并日益使自己的心理向健康、完美、科学方面靠拢,这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基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健康的心理对学生起着榜样的带动作用,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自己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表率、榜样、楷模作用。教师高尚的人格能感化学生,教师坚定的意志能感染学生,教师崇高的风尚能感召学生,教师专业的志趣能够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埋头钻研的科学精神。很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全的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的心理会是什么样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心理,依靠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但享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拥有健康合格的心理,实现“全人”的教学目的。

三、中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死刑同中学生实际、现实生活紧密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多为经典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有其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的情景会有一定的差别,但其人性化的一面不容忽视,把其人性化的一面引入到现代生活、眼前的学生,用现代生活、现代的观点审视其人性化的一面,融会贯通,切身体验,更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上《我的母亲》一课时,紧紧抓住“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痛得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这句话,让学生讨论母亲爱子而又恨子的矛盾心理,并引入八十年代夏斐事件和从报纸等新闻渠道收集的学生不堪父母严教而伤害或出走事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来自父母长辈的批评和关爱。

四、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的过程,意识形成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学语文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务必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新教材在综合实践课的安排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中,如“当一次主持人”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克服怯场、害羞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弊病;“访问爱国教育基地”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假如我是导游”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接人待物教育;“名家书法赏析”可以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

五、中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这就包含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承认这个事实,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就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教育和纠正。

9.中学语文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九

飞云中学

杜丽霞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校在全面育人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研究。

在我们普通农村学校中,老师们往往关注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却忽视了个别随班就读的农村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随班就读是我们农村大多数残疾儿童唯一可选择的受教育方式。但是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常常表现出种种与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前农村残疾中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常常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1.害怕、厌倦学习。调查显示,农村的大部分残疾儿童学习成绩差,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残疾儿童从入学就是随班就读,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赞赏,长此以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倦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升学、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偏见,让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自卑、胆怯。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缺陷,常会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不善于表现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残疾学生更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3.孤僻、敏感、多疑。残疾学生大多内心孤独,渴望和同学们的和谐相处,渴望老师、同学的关爱,但由于生理缺陷,不懂得如何交往,而游离于普通学生之外,喜欢独处或与同类残疾学生交往,并且常常对周围的人际交往产生偏见和误解,当周围的事物与自己有无关系都会表现为猜疑、敏感等情绪,并通过语言或面部表情充分流露。

4.脾气暴躁、易激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5.过分依赖、任性。不少学生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尤其是残疾学生)的衣食住行,大大超过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家里对孩子过分照顾,养成依赖习惯,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去做,一味的依赖他人,自主能力差,并且当这种依赖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便出现冷漠、自卑等情绪,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过激行为。

6.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有的残疾学生因抱怨别人、社会的不公,意志消沉,自卑烦恼,出现打架、偷窃等行为偏差。

二、残疾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

1.自身因素:由于在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不能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或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农村残疾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培养塑造意识;二是残疾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残疾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长期如此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但由于随班就读中,老师往往忽视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确立了教学目标,不能从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教法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影响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校风不良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有更直接的影响,比吃比穿,甚至打架、早恋等,这些问题如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残疾学生心灵。加之农村在岗教师工作量大,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社会环境因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对残疾人歧视、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等。另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大多残疾儿童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爷爷奶奶溺爱、放纵、疏于管护、缺乏教育,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

三、加强农村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理的健康是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让他们懂得自尊、自强、自爱,将来才能平等的参与各种社会竞争。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意识到特殊学生的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老师学习残疾儿童心理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挫折教育、人际交往、青春期以及适应性教育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扬长避短,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学前残疾学生得到了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学生自然把这种爱转移到老师身上,当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对于青春期的残疾学生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会感到人格上的尊重,这种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

4.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是细致的、全面的,班主任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一些不好的思想行为消失在萌芽之中。因此,班主任要对残疾学生个别教育、个别辅导,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在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下成长,让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哪里感受到关怀和信任,形成积极的心态,轻松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5.创设情景,开展公平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向残疾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其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合理、有利于残疾学生发展的竞争性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的交往对残疾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残疾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使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掌握技术的残疾学生,无疑是打了强心剂,自信十足,对待人、事的心态会发生变化,自怨自艾心理大大改善,有益于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

8.加大对特教学校的投资和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特教学校的投资和建设,给农村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教育环境,让农村残疾学生能在规范、科学的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

10.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 篇十

[摘要] 学校是学习体育锻炼方法最重要的场所,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健康公民,学生时期掌握的体育技能,养成的体育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

[关键词] 体质健康

体育锻炼

课程改革

终身体育

2006年年底,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对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包括初中生毕业升学时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总分;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等。自此,“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可能将不再被重点大学录取。

据最新的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季克异处长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学生体质状况有喜有忧,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身高有所增长,多发病与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忧的是身体素质的一些指标持续下降,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

学校虽然在培养体育专业生和竞技体育上成绩有些突破,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了,体育老师感到更茫然:体育课怎么上?上哪些内容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本人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1、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梦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这,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

3、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宣传力度相对不够,营养知识相对缺乏,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合理,卫生保健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6、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7、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教法单

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显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的主次。

对问题的建议

1、学校要加强组织力量,积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体育教师应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在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

2、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树立体育健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获得健康体质与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干预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觉行动,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念。

3、体育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堂课,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焰,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在教学内容上,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开放”与“放开”的精神,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不要回避趣味性原则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教学内容应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地方特色的优育运动项目,有效地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教学组织注意分模块式教学,分男女教学,注意对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每期搞好激励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

5、家、校减压,还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让素质教育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6、学校环境与条件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下进行扩建与改建,满足学生的需要。

11.营造中学语文课堂的积极心理场 篇十一

一、新——用新颖的教法教出新意

中学生对新颖之物情有独钟,如果我们不断更新教法,就可以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课堂积极心理场就营造成功了。

(一)讨论选择法。为避免一味灌输正确答案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可以先提供思路或几种答案让学生讨论判断,教师再定夺,以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如《孔雀东南飞》中“寡妇起彷徨”之“寡妇”一词,学生大多只能回答“丧夫之妇”义,教师可提供另几个义项:(1)有夫独守之妇(《饮马长城窟》“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2)未婚青年女子(《玉台新咏》吴兆宜注);(3)即“孀”(《愚公移山》)。通过反复讨论,学生最终选择了(2),表明他们更进一步理解了全诗的家庭婚姻悲剧的意义。

(二)诱发联想法。人的创造活动离不开联想。根据课文内容要求精心设计一些各类联想型问题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如“项羽能杀刘邦吗?杀后会怎样?”《鸿门宴》),学生思维可更活更阔更具独创性。

(三)学生主角法。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角度思考,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如我们不妨适时把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资料原原本本地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讨论交流,将问题达成共识后,小组派代表登台宣讲。

二、趣——用有趣之法让学生情趣盎然

寓趣于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造积极心理场的途径。有的教师由于娴熟地掌握了寓趣于教的技巧而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在尝试中深悟:这种方法既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多样能力。诸如:

(一)竞赛法。把课文的知识点罗列成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行笔答、抢答和抽签答,以加减分方式,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中仔细判断,课后不断回味。还可以根据课文开展自创格言、摘抄名人名言等的比赛……

(二)模拟法。模拟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课文。如举办马克思的追悼会,勾践灭吴新闻发布会,“大行需不需要顾细谨”辩论会,话剧之夜专场演出晚会,“为青春举杯”诗歌吟诵会等等。

(三)枧听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才能,促使学生进行审美想象,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巩固学习。可以让学生动手绘画“荷塘月色”、“空中楼阁”,绘图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的过程;还可让学生给课本里的诗词曲谱曲、根据课文写词谱曲。然后搞个画展、开个演唱会……

三、奇——以奇特的手段振动学生心弦

惊奇感也可以营造中学语文课堂的积极心理场。要使学生在惊奇感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探知,首先应不断向学生介绍一些新奇的学习之法。诸如“超级学习法”、“SS形象控制学习法”,让学生自觉地运用一些奇特的方法,记活记牢“死”知识。比如“茅盾在《残冬》季节《秋收》后,让《春蚕》《蚀》‘白杨,自己却于《子瘦》闯入《林家铺子》和郑、叶二人借‘谈风景之名,成立‘文学研究会”。其次应不时运用一些非常方法发掘学生思维能力。如在指导写作时:一可以无中生有,以学生先前感知为依据显现眼前从未见过的新图景——《游康桥》《访阿。》等;二可以反弹瑟琶训练学生逆向思维。使习作主题新颖独特——《杀猴给鸡看》《何必咬文嚼字》等;三可以调虎离山,让学生读社会书写大自然情,改变课堂思维定势,我们不妨带学生进工厂参观“景泰蓝”一类工艺品的制作,然后让学生用泥等材料动手制作,写出过程、感受;还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节假日参观访问……

四、巧——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巧学巧记

以巧取胜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造积极心理场的途径之一。以巧取胜,就是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记住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带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更容易收到效果。

(一)就文章而言。例如诗歌和散文有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以情感为线索组织全文,文中景物是穿在“情感”这条金线上的一颗颗诱人的珍珠,用金钱领略诗文,就可消除厌学心态。

(二)就段落而言。多维发展的语段其层次对接点无非是正反对举、纵横排序、种届、根系等形式,据此划层迎刃而解。

(三)就知识点而言。更可巧学妙记,诸如:

1罗列组合

如反义式:安分守己——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另有词序、顶针、串联、缩略、续延等形式,不一列举。

2趣味妙解

“竹管草菅下皆官,草菅人命竹不管”、“商人八张嘴,摘寻‘古精华”,这就可让学生分别区分“管”、“菅”与“商”、“摘”。

五、纵——欲擒之,必先纵之

放开一步,迂回前进,让学生在轻松中充分思索和领悟问题,能有效地构建课堂的积极心理场,能更有效地打开知识面。诸如:

(一)否定反说式。遇到棘手问题正面解决有困难,教师不妨从反面让学生从否定意义上对这一问题思悟,这是课堂环节中的“小纵”。如《孔雀东南飞》形成于汉末魏晋时代,“三礼”当道,等级森严,因此文中县令太守遗媒为子求娶弃妇刘兰芝是不可能的,可见作品违背了生活真实。学生一下子便进人角色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文学作品要对生活进行综合虚构的艺术处理,从而更深刻地反映生活……

(二)质疑问难式。通过学生向老师质疑来让学生主动探知,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中纵”。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执教时采用的这种方法,最值得我们一学:学生问、教师答,根据问题难易给学生打分、难倒老师的可得满分。茅先生说:一个难题从提出到解决,真正收到了教学相长之妙。

(三)横向联姻式。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把其它学科引人语文教学可以巩固拓宽学生课内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各种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大纵”。如学习《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除引读《语文读本》中的《赤壁之战》和《后赤壁赋》外,可先让学生参阅《中国古代史》中的《赤壁之战》章节;讲解文言文中如介词短语后置等语法特点可与英语中类似句式作比较,从而大大扩宽了学生思维空

间。

六、博——广采博取,扩展学生知识面

对于知识散发性较强的课文,应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有效的心理场也就搭建成功。

(一)博引。如学习《屈原列传》,一可引学生重温《离骚(节选)》和《长江三峡》有关内容以及端阳节、赛龙舟等有关知识;二可引读《中国古诗》或《我国的古代文学》有关“楚辞”的内容并给学生摘抄屈原的一些千古名句以管中窥豹;三可引阅有关史料了解时代:“群臣相妒以功,诌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保(《战国策》)”;四可介绍后人评价:如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等。这可使学生了解其影响:不仅后来诗人多为“骚之苗裔”,而且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样可形成先声夺人高屋建瓴之势,使学生收到博学之效。

(二)旁逸。打破死守课文定势,以他山之石攻玉,适当节外生枝以触类旁通,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在“追悼会”或“血痛浸渍师友的心”等处引人当时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自血空溅泣黄泉”,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憎情感。

(三)携带。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穿插些名言故事等,以调动学生情绪。如《大风歌》

《垓下歌》可助析刘、项形象,引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等诗句来评析人物……

七、疑——精心设疑促使学生探求谜底

教学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应巧妙设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出“一定要弄明白”的强烈欲望,从而构建起积极的心理场。

(一)表述式。直接设疑。如“孔雀为何要五里一徘徊?这与诗的内容有何内在联系,”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起兴手法的作用与意义。

(二)图像式。借助有关课文的电影电视片断或幻灯图片等手段设疑。如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有关“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断,让学生思考片断与课文的异同等问题,促发学生攻读课文。

(三)实物式。利用课文涉及或所写的对象设疑。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利用实物荔枝边观察边设问,还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访卖荔枝的人。

(四)情景式。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情景,如让学生或教师自己扮成装在套于里的人,乘学生惊奇之际发问……

八、准——选准角度一箭中的

语文教学必须以大纲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漫无边际地蔓延,要有的放矢选准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所谓有放有收,有张有弛,这样才能构建起积极心理场。

(一)以“文眼”为纲。“文眼”能准确地体现出全文的主要意思,有统摄全文的作用。如《故教的秋》“清……静……悲凉”,《<呐喊>自序》“……许多梦”等。抓住文眼顺次而下,纲举目张就不会东扯西拉了。

(二)用线索张目。抓住线索就能理清文章思路,就能弄清文章脉络。如《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穿插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趋向这一截线。围绕线索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以点代面。语文教学切忌平均用力,俗话说,面面俱到则面面不到,所以应该“任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四)各个击破。对于知识性强、难度大的课文,可以把重化整为零逐个解决,这种方法文言文常用,有些现代文也可采用,如《拿来主义》可用四个大问题直破全文重难点: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现拿来主义、怎样实现拿来主义、实现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对症下药才不会游离于主题之外。

上一篇:十里坪镇九年制学校组织义务植树活动下一篇:物业管理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