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

2024-08-04

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共7篇)

1.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 篇一

企业党组织职责及相关制度

企业党组织职责

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

二、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建立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党的生活,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观念,维护党员权利,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

三、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进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和教育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四、领导并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和特点开展活动,协调业主和员工的关系,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会一课”制度

一、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可同党日活动结合进行。支部大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主持。支部党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讨论决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选举新的支部委员会,增补和撤销支部委员;讨论通过党员发展、转正;提出对党员的奖励和处分意见,决定职权范围内的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

二、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支委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和指示;研究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培养、发展新党员方面的问题;讨论研究协调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

三、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是:组织党员学习;研究如何贯彻支部决议和各项工作任务;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选举和发展党员工作。

四、党课。一般每年不少于四次。党支部在每年年初制订出当年党课教育计划,参加人员是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也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党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

发展党员制度

一、党支部要积极引导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采取工青妇“三推优”的办法发展党员。

二、要制定培养发展计划,建立专门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档案,重点在生产一线和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明确培养人,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党组织工作目标,对其分任务、压担子,加强实际锻炼。

四、发展党员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规定,严格程序,确保质量。

五、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吸纳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未经过公示的,一律不予发展和转正。

党员民主评议制度

一、各支部每年组织党员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时间可放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

二、评议结合党内外测评,在党内民主测评与党外职工代表测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党内评议。评议时,首先由每个党员进行自评,然后党员之间进行互评。

三、支委会根据评议结果和党员实际表现,对每个党员

进行定格,确定等次。评议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谈话教育、限期改正、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意见。

党员活动日制度

一、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每月确定一天为党员活动日。

二、党员活动坚持业余、小型、灵活、多样原则,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三、党员活动紧密围绕企业生产进行,可组织党员开展政治或业务学习,参加义务劳动或公益活动、帮助困难职工等,要注重实效,力避形式主义。

四、党员活动可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五、支部在组织活动时,必须认真准备,做到人员、时间、形式、内容、效果“五落实”。

六、开展党员活动,必要时可提前向企业主通报或邀请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指导。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一、开展党员联系职工活动,使每一位党员都有1—

2个联系对象。

二、联系的重点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困难职工等。

三、联系的内容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好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及时向党组织反馈联系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四、对职工的困难和不良思想行为,联系党员不能解决的,要及时报党支部,集体讨论解决办法。

五、党支部将定期了解党员联系职工活动情况,妥善处理好职工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2.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 篇二

1 美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历程

美国应急管理的相关立法历史悠久,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可以追溯到1803年的《国会法》。1950年制定的《民防法》, 是美国应急管理目前最重要的法律之一[1]。《灾难救济法》首次授权总统可以宣布灾难状态以及要求联邦部门向州和当地政府直接提供援助。《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紧急状态的颁布程序、颁布方式、终止方式、紧急状态的期限以及紧急状态期间的权力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各州也都有州紧急状态法, 州长或市长有权根据法律和危机事态宣布该州或该市进入紧急状态[2]。1988年出台的《斯坦福法》, 对联邦政府救助的内容、对象、范围和条件等方面做了明确界定[1]。《联邦应急计划》 (FRP) , 是最早出台的应对灾害的操作性文件[3]。2001年通过《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 加强了美国联邦执法机构的权力[2]。2002年《国土安全法》出台, 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应急反应框架》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作出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 专门为政府执行部门、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应急管理从业人员制定[4]。

美国防范传染病的法律主要是1994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5], 2006年修订后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将其中的《全国生物恐怖及其他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子目录修订为《全国公共卫生应急的全方位灾害准备》, 全面提升了公共卫生应急的等级, 并于同年发布《 (流感) 大流行和全方位灾害准备法》。美国统一州法律全国委员会运用特别程序于2007年制定《卫生执业人员的应急志愿者统一法案》[6]。

美国制定的行政命令包括12148号、12656号和12580号行政命令及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和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7]。各地方政府还有相关的法规, 例如, 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服务法》[1]。这样通过议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规形成比较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完善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和应急处理法律后果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例如:在整个应急反应过程中, 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均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和规定。包括事件的报告、接报、处置行动程序、事件指挥系统、哪个部门参加、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事件的等级和分类、资源的组织调配、支援帮助部门职责、资金来源、司法介入、紧急事件管理标准系统、事件评估系统和专家组织等等。法律还规定每一个公民在面对紧急事件时的职责和行为规范[8]。可见, 美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 实施全过程、全危害管理。

2 美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职责

应急事件始于地方, 地方政府采取最初响应行动。当事态发展超出当地应急能力时, 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提出援助请求。在事件的应对中, 州政府帮助协调和整合资源, 并提供给地方。当突发事件超出州政府的应对能力, 州政府负责向联邦政府发出援助请求。美国公共卫生建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9],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为纵向援助体系及横向合作体系。在纵向上按照“国家-州-地方”三级设置, 在横向上按照预警、信息等系统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10]。

2.1 纵向三级应对体系

(国家)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CDC) - (州) 卫生资源和服务部 (HRSA) - (地方)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

2.2 CDC是国家卫生部 (DHHS) 的一个部门

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11]。

2.3 卫生资源和服务管理部 (HRSA)

HRSA隶属于美国卫生部, 与CDC是平行关系。HRSA为每个州的卫生保健人员提供财政支持和指引, 接受HRSA资助的人员要为未保险人员、与HIV/AIDS共同生活人员、孕妇和母婴等提供卫生保健。HRSA项目遍布美国各个角落, 每年有70亿美元预算。其目标之一是提高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 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 共设10个区, 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 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11]。

2.4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是地方层面以响应为主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系统。MMRS是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FEMA) 应急准备办公室出资建立的, 于2003年加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基于突发事件始于地方、止于地方的认识, MMRS主要致力于提高地方应急准备系统能力, 建立一个综合应对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医疗反应系统, 具有详细的应急预案, 具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反应队伍, 具有专门的突发事件响应设备, 具有专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储备, 具有高效的医疗运输和治理能力。MMRS通过合同签约, 使现有的应急反应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医疗和精神卫生医生、公共卫生部门、执法部门、消防部门、紧急医学救援部门 (EMS) 和国家卫兵等整合在一起应对突发事件。

3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般由地方和州政府首先做出反应, 因此地方和州卫生部门的应急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建设内容包括疾病监测、实验室检验能力、信息沟通、人才、地区间协调及利用国家战略储备的能力等。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包括以下内容:

3.1 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CDC的主要职责是卫生预防, 有效的监测体系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为此, CDC建立28大类101个监测系统, 如与慢性病和伤害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BRFSS)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监测系统包括全国法定报告疾病监测系统 (NNDSS) 和霍乱与其他弧菌疾病监测系统 (COVIS) 等。众多监测系统构筑了强大的公共卫生监测网, 为调查、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线资料。监测信息也是提供早期预警的证据之一。

3.2 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自成体系, 按联邦、州、基层分为三级。该系统专长于实用检验, 在人员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工作人员没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全国上下互通有无, 统一为现场调查服务, 很少有各自为政的现象[12]。

3.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

CDC的疫情情报服务培训班 (EIS) 通过50多年的运行, 已建立了一支精良的机动队伍和全国网络。此外, “9·11”后, 拨专款建立了一支地方流行病学专职队伍, 上下呼应, 效率很高[13]。

3.4 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美国的国家医药和用品应急系统以大集装箱的形式, 在美国几个保密的战略地点储备应急医药和急救用品, 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毒剂及输液设施等, 可在12 h内为美国任何受灾区一次提供50吨以上的医药和急救用品, 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处理无后顾之忧[13]。

3.5 全国健康教育网络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从地方到州和联邦政府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1998年开始的反生物恐怖健康教育, 采用训练培训者的方法, 分级训练, 将反生物恐怖的意识和知识普及到社区组织和个人, 并充分利用多种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12]。概括起来, 横向结构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实验、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

4 美国卫生应急中的其他参与部门

虽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主要职责归属于公共卫生部门, 但是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非常关键。“9·11”事件以及“炭疽邮件”事件的发生, 迫使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安全机构和司法机构等共同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2006年5月, 美国白宫发布《全国流感大流行防治策略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如果美国暴发流感大流行, 各级政府机关必须继续提供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并保持社会治安, 州和地方执法机关和公共安全部门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全力支持公共卫生工作, 并应对疫情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 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2006年9月, 美国司法部制定《治安执法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 内容包括提供后勤支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可见,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不是卫生部门单枪匹马独立作战, 公共卫生危害已经超越了州界、国界, 需要全社会合作, 共同应对。

5 借鉴与启示

目前, 中国应急管理在“一案三制”统领下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备。法制建设方面已相继颁布了35部应急管理相关法律, 36部行政法规, 55部部门规章, 紧急状态法和部门应急法律法规正在起草制定中[14]。组织机构建设方面, 从中央一级到省、市一级设立了专职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与管理工作。SARS之后, 中国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全国统筹、4级联动的应急机制,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等[15]。中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世界瞩目的, 但依然存在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 预案体系不完善, 行动主体单一化, 地域及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内容粗略机械, 无快速、灵活式的应对程序[16]。对照美国应急管理模式, 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加强。

5.1 法律赋予下的组织结构健全、应急体系职责明确

美国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无小事, 用法律手段将处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规范化, 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应而不急。该套管理体系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 对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主体和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切实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过程中政出多门、责任主体不清、相互推诿、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发生次数。中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一旦发生灾害后, 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没有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这样就造成在救援过程中的混乱无序。现阶段, 需要强化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的法律责任, 明确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管理上的职责, 通过追究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去除地方政府依赖思想, 督促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加强突发事件管理工作,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公共卫生法律对保护人民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大量的公共卫生法律问题需要处置, 大量的公共卫生应急法规需要制定、修订。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化建设具有保障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因此, 可借鉴美国, 制定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适时更新公共卫生应急法律制度。美国的经验启示我们,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多部门有效合作机制, 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5.2 突发事件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模式

美国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种类的划分尽管与中国有差异, 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流行病、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均包含在其中。美国经历了从单一灾种管理到全危害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法律也是从全危害角度制定的, 全危害管理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突发事件的管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突出了全程管理的理念。全程管理包括:预防准备 (事前) 、响应 (事中) 、恢复和重建 (事后) 3个阶段。特别要指出的是, 美国特别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序性,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美国之所以拥有全球一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全程管理, 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定任务及管理重点, 制定相应的机制, 特别是事前阶段的预防准备工作。在中国可看到一个现象, 轰轰烈烈地表彰突发事件处置中涌现出来的忘我无私的工作者, 却无人问津在预防准备工作中的默默奉献者。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反映出中国应急管理理念未与发达国家接轨。

5.3 全民参与机制

美国的应急管理, 不仅政府积极参与, 而且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 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区自愿者和居民个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网络。全社会共同努力比任何个人、单一部门都更加有效。联合国国际减灾组织总结十年减灾活动 (1990-2000年) 的主要经验之一, 就是与社会建立合伙关系, “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中国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也为政府应急管理中扩大社会参与提供了重要启示[14]。

5.4 强调基层是“根”, 注重监测系统建设

美国的城市医疗应急系统是突发事件处置的接地气者。美国对基层的响应者都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提高其应急能力。在传染病监测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分别建立各自的预警系统, 一旦某种新型病毒产生或突发事件发生, 可以在短时间发现, 并迅速采取措施, 及时遏制可能造成的危机。中国的分税制改革, 相应削弱了地方财力, 而卫生事业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 在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使得地方政府对卫生的支持力度更弱了[17]。这是中国基层传染病救治和基层卫生防病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基层是“根”, 提高基层应急能力与基础设施、监测体系、实验室检测、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等系列工程的建设, 中央政府义不容辞。此外, 美国的基层有高度自治权, 有充分的处置自主权, 处置突发事件时, 各职能部门协同运作, 是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协作联动体系。任涛等人主要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资源整合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 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科研力量和应对人员的综合系统[18]。效仿美国, 将该综合系统根植于县区, 并立法确认, 授权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最大限度地调集地方各方面力量, 协调地方各部门统一行动, 提高地方政府应变能力。

5.5 重视协调机制

一个事件的发生, 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事件, 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综合协调, 共同应对。故突发事件处置涉及多部门参与, 各部门之间及时、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应对和处置的前提。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负责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 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实践证明, 专设的协调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从文献复习美国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入手, 体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为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卫生部网页、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上与各种新发传染病、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管理体系信息, 归纳、总结美国应急管理的特性。结果 美国将健康保护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应急管理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组织体系。该体系对其中的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均做出明确规定, 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是美国应急管理的主导模式。结论 中国在应急管理中, 应将各组织机构及个人的必要权责和行为纳入法律范畴, 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走向制度化和高效化。中国要从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向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理念转变, 加强基层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3.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 篇三

一、保证监督之责。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虽然多,但主要职责必须做到清楚明确,《党章》中规定:“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已经明确,作为企业基层党组织保证监督是首要之责,监督之责是党章所决定,是形势发展所需,是党组织职责所在。在现实工作,如何落实保证监督之责,就是要解决监督哪些方面和如何进行监督的问题。基层党组织保证监督就是即要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又要保证上组织决定决议和工作部署在本企业得到贯彻执行。为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作决策、定制度、行使职权,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做好“三个坚持”:即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规定;坚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诚实守信依法办事。这样企业经营的方向就不会出错,企业管理行为就有了标准,对于不符合党纪国法的,不符合职工群众利益的,不符合民主决策程序的,不符合上级有关规定的,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职责所在,要决定予以纠正,才能保证监督之责落到实处。

二、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之责

《党章》中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党章的要求,也是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需要。为此,一是要大力支持行政领导依法合规地行使职权,为其在授权范围内创造优良的内外部环境,便于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坚决防止和杜绝“一言堂”,“一个人说的算”的现象。要体现在谋大局、议大事、抓重点、严把关上。谋大局就是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议大事体现在参与企业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确保方案的合理准确,大力推进方案的有效实施;抓重点就是认真参与企业大额资金的使用,确保使用得当,支出合理;严把关就是要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维护企业安全稳定。对于职工群众不满意的事,要谨慎从事,认真研究,是因为宣传教育不到位,职工群众不清楚、不理解、不知情,基层党组织此时就需要主动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主动到职工群众中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对于有损于职工群众利益的事,基层党组织要主动站出来,为职工群众说话,为职工群众办事,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纠正不当行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认真落实好“一岗双责”、“党政同责”,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严把关安全生产监督关,切实做好安全与稳定工作。

三、选人用人之责

我们党在大力推行选人用人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面,已形成比较健全的选人用人制度,已经从以“伯乐选人”为主向以“制度选人”为主的转变。选人用人之责,就是要“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很大的。如何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涉及到原则和机制,就是要落实好两个原则。一是落实好党管干部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指出党管干部原则为:“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导,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党管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党的干部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必须落实好坚持好。二是落实好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是推动企业进行的重要资源。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为推进企业发展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在选人用人上还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企业党组织就是要指导相关部门做好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评价考核,人才的管理。二是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当前較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力资源不足,人才资源缺乏的现实条件下,培养一支“拉得出去”、“打得了胜仗”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为紧迫。《党章》中明确指出:“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我们选人用人指明了方向,为此,选人用上必须做到“五坚持”,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认可;坚持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坚持对选人用人的监督。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也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和倾向,任人唯亲,搞团团伙伙,买官卖官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党的生机与活力,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纪委和各级组织已重拳出去,坚持不懈予以打击。为此,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选人用人的领导,防止出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强化对重要岗位、关键部门权力运行机制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要领导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制止与查处,坚持用作风好的人和用好作风选人,防止用人上的偏差和用人过程中各种不正之风的产生,确保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对领导人员的监督之责

《党章》中明确指出:“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为此,加强对领导人员的监督,要认真落实好“两个责任”,即党组织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认识主体责任是党组织职责所在,深刻认识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极端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含糊、不动摇、不懈怠。一是让领导人员对法纪要有敬畏之心。领导干部也是芸芸众生中一员,既是领导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在腐败问题上就没有天然免疫力。随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利益结构的分化也逐渐加剧,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落后思想同样会侵蚀一些干部,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与严重后果,如当前中央查出“塌方式”腐败,“家族式”腐败,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更是深远的。为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就能防止或减少企业领导干部犯错误,避免小错酿成大错。 二是树立领导干部守土有责意识。企业领导干部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的家长,企业的人、财、物的使用和调配权力都在其手中。纵观一些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发生在掌管人、财、物的岗位上,他们以权谋私,特权享受,玩权渎职,这反映出监督不到位问题,在一些单位,甚至出现“上级没有监督,同级不敢监督,下级不能监督”,导致权力被滥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要做到每个领导干部都有监督守土责任,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被监督对象。为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制约,防止家长制作风和"一言堂"现象的发生,做到决策科学、民主,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被滥用。

五、依靠职工办好企业之责

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贯工作要求。坚持企业党的政治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依靠和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的政治优势。职工群众既是生产的主力军,更是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职工办企业,一是要体现在职工民主管理权,也是职工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通过企业职工大会、民管会来发挥其应有作用,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首要内容。二是落实职工的参与权。要实行企业经营管理情况通报制度,让职工享有企业重大问题的知情权;三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这个主渠道作用,落实职代会的职权。凡属企业改革、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远景规划、重要规章制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提交职代会审议。坚持做到“两不”,即未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方案不出台,不经职代会讨论决定的大事不实施。四是要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劳动用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保障和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协调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和释放每一个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由此可见,企业基层党组织通过认真履行好“五大职责”,党组织的核心与政治保障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将取到重要促进作用。

4.非公企业党组织纪委委员工作职责 篇四

非公企业党组织纪委委员受企业有关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双重领导。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党章》要求,认真履行教育、监督、保护和惩处等职能,为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一、负责本企业职工的廉洁从业教育。协助企业党组织抓好党风党纪和本企业规章制度、要求的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廉洁从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重点岗位和关键人员进行廉洁从业知识培训,通过多种突进和措施帮助职工树立和筑牢廉洁从业的思想观念。

二、负责落实企业党员同志遵守《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纪律、集团规章制度纪律的执行监督。通过多种灵活方式,监督同级党组织及其成员、企业经营管理者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情况,监督企业各岗位工作,保证企业依法廉洁经营,职工廉洁从业。

三、负责建立健全本企业预防腐败工作体系。不断修订完善企业内控防腐制度、实施企务公开、制定措施堵塞管理漏洞、提前预警纠错等举措,建立完善的企业预防腐败体系,确保职工廉洁从业,企业健康发展。

四、负责本企业违反党纪、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 度人员的查处。对违反党纪、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纪律等的人员进行调查处理,引导全体员工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确保本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负责本企业与所在乡镇、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业务的沟通联系和精神文件的贯彻落实。

六、坚持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与企业工会等群团组织 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参与不替代,配合不撒 手,主动与各部门联系、沟通,努力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5.安委会组织架构与职责 篇五

安全生产委员会人员名单

1、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王长喜

2、安全生产委员会执行主任:简俊峰、王军会

3、EHS管理主任:ZQ-熊虎、SH-姜宝洲; 宣传委员:江希

4、安全生产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陈铭、徐坤、张晓红、张亮

5、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员:谢辉、张剑波、王志勇、张志成、项战胜、曾喜珍、解孝民、董勇、毛小阳、陈顺文、文玉容、黄受庄、马强、高中锋、周成字、赵程、余国贤、尹龙善、周新华、谭通国、龙剑、张大宝、郝平;刘小银、刘涛、汤志灵、仇来阳

安全岗位职责

1.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职责:

1.1 集团公司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工作。1.2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消防、劳动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

1.3 确保集团公司安全工作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设施完备。1.4 规划集团公司安全工作目标。1.5 定期召开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会议。

1.6 指导、监督各项安全管理方案、措施实施到位。

1.7 监督集团公司安全培训、各部门月安全计划、总结、周安全检查、月安全检查工作到位。

1.8加强职业病管控工作,指导落实职业病防治相关措施、工伤事故预防监督;指导劳保用品管控。

1.9加强集团公司安委会团队建设工作等。2.安全生产委员会执行主任职责:

2.1 分管所属制造部安全直接责任人,全面负责分管所属制造部安全管理工作。2.1 制定制造部各工厂安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2 建立制造部各工厂安全管理体系,制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贯彻执行。2.3 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到人。

2.4 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安全事故及时处理。

2.5 认真贯彻上级安全工作指标和要求,积极做好制造部各工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2.6 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职业病宣传教育,负责对公司三级安全培训、义务消防队的培训及监督检查。

2.7 明确制造部各工厂防火防盗重点部位,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突发事件、重点安全岗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2.8每月由安委员会组织对全厂主管级别以上人员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跟进、监督整改结果。

2.9每年年终组织安委员会对安全工作进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2.10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及预防措施。2.11接受当地相关部门及安委会组织领导下达的命令。3.安全生产委员会执行副主任职责:

3.1分管所属工厂安全直接责任人,全面负责分管所属工厂安全管理工作。3.2各执行副主任协助安委会执行主任的日常运作及安全管理工作。3.3确保各部门负责人均鉴定《安全责任书》。3.4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的决议落到实处。

3.5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通知整改。

3.6在安委会执行主任的指导下,建立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国家安全管理政策和公司安全管理措施。

3.7组织月安全检查,监督检查不合格项目的整改。3.8组织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消防演习方案的策划与落实。

3.9指导、监督各部门日安全检查、周安全检查、月度安全检查与整改措施的落实。3.10指导分管所属工厂各部门安全培训各项工作的落实。3.11组织实施季度、安全考核评比工作。3.12及时上报各种安全计划、总结与检查与整改报告。

3.13协助报告当地相关部门安全管理各项措施、方案及相关信息。

3.14做好安全培训与宣导,加强员工对危险源的了解与认识,避免事故发生。3.15分管所属工厂发生事故,做好现场保护与抢救工作,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做好统计分析,按时上报统计和报告,同时总结事故教训,落实防范措施。4.EHS管理主任工作职责

4.1安委会执行主任的领导下,协助编制、季度、月度安全管理工作计划。4.2根据国家现行安全生产法规、技术标准和公司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行公司安全工作制度。

4.3接收并传达、落实上级安全管理文件精神和要求。

4.4协助安委会执行主任处理安委员会日常工作,协助开展安全工作,协调各委员间的安全工作事务。

4.5每月一次《月度安全总结报》,每月度对各部门进行一次安全考核并实施奖惩。4.6执行公司安委员会的决议和跟踪、验证《安全整改通知书》的要求。4.7整理和保存安全档案和资料。

4.8落实劳动卫生、消防等设施及设备的安装、维修,建立并完善安全档案。4.9协助制订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危险源的监控及预防措施。4.10与安全培训及安全教材编写。

4.11参与全公司进行每月一次的安全检查,并发出《安全整改通知书》。

4.12参与安全事故的处理,做好现场保护与抢救工作,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做好统计分析,按时上报统计和报告,同时总结事故教训,提出、落实防范措施。

4.13按照公司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消防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不断地总结经验。

4.14收集、汇总各部门安全管理资料,协助执行主任监督安全培训、检查与整改方案的落实。

4.15主导安全宣导的策划与实施。

5、安全生产委员会宣传委员职责

5.1 负责整理和归档安全制度文件。

5.2 负责统计安全相关费用及其他数据的统计汇总。5.3 负责安全工作的宣传及安全资料收集。5.4 制定相关检查表格的汇编。5.5 负责安全会议记录。5.6 接受上级下达的命令。6.安全生产安全员职责:

6.1全力协助安委会执行副主任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所属部门第一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部门安全管理工作。6.2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消防、劳动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贯彻执行安委会各项管理方案与措施。

6.3 确保公司与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设施完备。6.4 协助安委会主任规划公司安全工作目标,制订本部门月度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

6.5 定期参加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会议,贯彻会议决议,参与安委会组织的安全检查与整改工作。

6.6 确保本部门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安全事故及时处理。6.7 承担安全事故相应责任。6.8 确保签定《安全责任书》。

6.9 组织本部门安全培训、检查、整改等相关工作,执行安委会安全工作方案。6.10 定期或不定期向安委会提交安全管理工作报告。6.11 协助安委会落实公司各种安全管理措施与方案。

6.12 执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处罚安全违章管理行为并及时上报。

6.13参与安全事故的处理,做好现场保护与抢救工作,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做好统计分析,按时上报统计和报告,落实防范措施。

6.14 监督劳保用品的使用和控制,合理编写劳保用品的配置标准及周期。6.15 跟进、落实其他安全措施等。

7、消防安全员职责:

7.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消防安全工作规定;

7.2 全力协助安委会EHS主任的安全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安委会各项应急管理预案与措施。

7.3负责安全防火宣传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义务消防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

7.4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消防安全防火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及时向安委会领导汇报。

7.5 定期检查/巡查各种消防设施的运行状况,及时排除设备故障,确保消防系统应保持联系正常运行,不得随意中段。7.6 每日检查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功能,增压泵及水压测试情况,并认真填写系统运行和控制器日检查登记表,形成记录、存档。

7.7 负责全厂消防器材的日常监督维护保养工作,掌握各区域消防器材、设施分布配备情况。确保消防器材、设施、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7.8 配合安全委员会做好消防应急疏散、救援演习工作,提高各部门员工应急疏散能力和扑灭初期火灾能力。

7.9定期组织应急救援预案和消防疏散预案演习演练,不断地总结经验。

8.基层班组长、拉长安全职责:

8.1 贯彻执行公司、安委会和部门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负责本生产线的安全生产。

8.2 组织职工学习并贯彻执行公司、部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制止违章行为。

8.3 组织参加安全活动,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8.4 负责对新工人进行岗位安全三级教育考试合格才可以独自上岗。

8.5 负责产线的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给与整改,并报告上级;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持好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8.6 搞好生产设备,安全装备、消防设施、防护器材和急救器具的检查维护工作,使其经常保持完好和正常运行。

8.7 督促教育职工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用具,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8.8参与安全事故的处理,做好现场保护与抢救工作,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协助事故调查处理,做好事故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并按时上报统计和报告,落实与执行安委会开据的纠正、预防措施。

8.9 其他安全管理事务。

9.员工安全职责:

9.1 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对本岗位的安全负直接责任。

9.2 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和纪律。

9.3 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牙状态,如发生事故要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并保护好现场,做好详细记录。9.4 按时认真做好岗位岗前安全自查,发现异常性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9.5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精心维护设备,保持作业环境整洁,搞好文明生产。9.6 上岗必须按规定穿着劳保防护用品,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器具与灭火器材。

9.7 积极参加各种安全培训及活动。

9.8 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9.9配合部门的其他安全管理工作。

9.10严格执行四不伤害原则: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6.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 篇六

关键词:企业,组织架构,构建,调整

1前言

组织架构是组织中各组成部分组成情况、排列顺序、职能分工的具体体现, 是组织中各构成部分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形成的组成框架和结构体系。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的组织形式, 是企业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方式、职能分工以及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 是企业中各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支柱, 通俗来讲就是企业的骨架。企业的组织架构除了能组成构建企业外, 还发挥着以下重要作用:组织架构可以为企业的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提供方向及程序约束;组织架构可以把企业的决策目标分解到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和不同职位, 然后由不同的岗位角色来完成;组织架构的调整是企业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手段。

企业组织架构的构建, 一般按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会议和企业章程来组建, 组建时重点要明确企业内部各层级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安排, 以及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目的是要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 一定要坚持谋定后动、全盘规划的原则, 要从调整目的和内部控制要求出发, 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及报告关系, 将企业管理层次保持在合理水平, 避免设置业务重复或职能重叠的机构。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非常关键, 如果调整不适当, 就可能会造成机构重叠、职能缺位、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导致企业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本文在分析企业组织架构的基础上, 总结了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与调整思路以及在调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以某水泥企业为例, 提出该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2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调整原则与步骤

设计调整企业组织架构时,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要依据法律法规;二要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三要符合管理控制要求;四要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设计调整时必须考虑以下这些关键因素:专业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业务、职能、层次、职权。设计调整组织架构时, 还要坚持权责对等、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原则, 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行业特点、经营业务、管理定位、效益情况和员工总量等因素。一般的设计、调整步骤和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在设计和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时, 一般应有以下重点步骤[1]:

(1) 选择确定合适的组织架构基础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 选择确定一个典型的组织形式来作为企业组织架构的基础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制、委员会制、多维立体制等。在目前生产企业的实践中, 选择直线职能式和矩阵式结构的较普遍, 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增加弹性模式以补充其基本模式的局限。

(2) 分析确定各子系统所担负的目标功能工作量。采用目标功能树分析模型, 分析确定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所担负的工作量。一般要考虑的变数有两个:一是企业的规模;二是企业的行业性质。

(3) 明确确定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工作量大小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来确定企业职能管理部门, 即根据子系统的关联关系和独立关系, 按目标功能作用确定职能管理部门, 但要注意把制衡关系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分别交由不同单位、部门或岗位角色承担, 要避免将其目标功能作用划归为同一单位, 即要优先保证制衡关系子系统的分开承担。

(4) 平衡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量。在设计和调整组织架构时, 要对所拟定的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量进行大体的平衡, 因为工作量的大小决定了管理跨度的大小, 所以, 需要通过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量平衡来使管理跨度实现合理化。

(5) 确立下级对口单位、部门或岗位的设置。如果企业下属的子公司、独立公司、分公司规模仍然比较大, 上级职能管理部门无法完全承担其相应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工作协调和汇总, 就有必要在这个层次上设置对口的职能部门或者专员岗位。

(6) 拟定单位、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明确界定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要求。

(7) 对组织架构关系进行必要的绘制, 画出企业的组织架构图, 直观地构画整个企业的单位、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 及所承担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相应工作。

3企业在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是一项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工作, 在调整过程中, 重点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经营环境、战略、技术特点、规模、发展阶段和人力资源状况等, 并需要注意以下的这些问题[2]:

(1) 组织架构的调整, 实质也是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 甚至比新办企业的架构设计更复杂、更繁琐, 所以最好能由相关的专业顾问或公司参与调整。

(2) 进行企业组织架构调整前, 必须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详尽了解, 再结合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和本身特点以及传统习惯进行设计, 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架构, 才是适合于企业的组织架构。

(3) 组织架构的设计、调整应该和职能重组、流程及规范整改、权限划分、人员岗位调整、岗位培训、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调整等行为相结合, 确保组织架构调整到位并有效运行。

(4) 新设计的架构要有一定的张力和可调整性, 也就是既要考虑短期的目标规模, 又要考虑企业的远期战略。

(5) 在调整过程中, 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要做好企业内部各级人员之间的充分沟通, 同时要做好各阶段舆论宣传, 为人员调岗和精简机构作好准备。当然也不能拖得太久,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架构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 只要经过利弊分析, 确认利大于弊, 就应努力排除架构调整过程中的阻力, 大胆地进行尝试。

(6) 调整过程中要重视解决原有组织架构下企业各系统的主要问题, 思考这些问题与架构的关联度, 有些问题尽管不是因为组织架构设置的不合理产生的, 但组织架构的调整会有助于发现这些问题, 加上同时进行的流程和规范整改等措施, 能促进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7) 组织架构的调整是一次很好的观念转变的时机, 往往能改变和提高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对部门协调重要性的理解等方面的观念。

(8) 调整组织架构后要注重对新架构实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跟踪, 收集相关数据, 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解决。

(9) 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应当坚持动态调整的原则, 调整是一个不断的、持续的过程, 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业务重点、市场环境、监管要求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4企业组织架构调整实例———以某水泥企业为例

水泥企业的组织架构, 传统上都是按生产工艺及工作流程来组织和构建, 这种架构是基于生产与管理紧密结合的需要, 将生产组织和企业管理融为一体, 按生产工艺及工作流程来组织和构建的, 特点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这种组织架构在水泥企业的发展史上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至今仍有一些小型水泥企业在使用。图2所示即为水泥企业传统组织架构简图:

总结这种组织架构的特点, 是非常鲜明的, 如表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和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的发展, 上述的组织架构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需要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的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利企业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图3为调整后的水泥企业传统组织架构:

总结对水泥企业传统组织架构的调整依据, 主要有:

(1) 调整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相结合的架构思路;

(2) 确定企业的基本职能为制造、销售与辅助三大职能, 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基本职能的执行, 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还能促进企业各部分的独立经营和人员调整;

(3) 调整方案中突出了产品的销售和研发功能, 独立组建了产品销售部和产品研发部, 研发销售紧密结合, 并且由同一副总管理, 使企业更有利参加市场竞争。

(4) 制造职能模块是生产企业的核心, 材料供应、生产调度、设备管理、产品检验等部门统一由一位副总管理, 有利于生产部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管理, 促进了生产制造部门职能的专业化和单一化。

(5) 一些重要的辅助职能模块如: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日常工作等, 均由一位副总管理, 以利更好的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

5结语

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个科学高效、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 可以使企业自上而下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进而采取控制措施予以应对, 可以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及时、准确、顺畅的传递, 可以提升日

组织架构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事关企业兴衰存亡的工程, 对组织架构的调整, 企业必须要慎重, 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外, 还应按照前期调研———规划设计———推演论证———组织实施———调查验证———局部调整———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调整, 谋定而后动,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ttp://www.cs360.cn/2011.8.24

7.小企业组织架构职责 篇七

关键词:独立学院系级党组织职责定位

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珠三角地区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提出“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校内治理模式也在探索中。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作为学院的二级单位——教学系,实行何种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党建部门也没有明确。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就独立学院系级党组织的职责定位与作用发挥作探讨。

一、独立学院系级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不少独立学院的党政领导(包括学院的董事会)对系级管理体制没有统一的认识。由于认识的不一致,导致各独立学院系级管理体制只是按照领导个人的认识和想法来设置,来开展工作,从而导致系级党总支与系行政的关系的和谐稳定,是随着领导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情况,不利于独立学院系级党总支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系工作的全面发展。

那么,独立学院系级应该实行什么杨的管理体制?目前,大致有几种意见和观点:

(一)实行系主任负责制

这种领导体制有利于发挥系行政领导在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党总支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抓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但这种体制下党总支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上,就党建而抓党建,就思想政治工作抓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学院和系的中心工作之外,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总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难以对行政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可能受到削弱。

(二)实行党政分工负责制

在这种领导体制下,系主任对院长负责,执行学院行政的决议;党总支对学院党委负责,执行学院党委的决议。这种体制虽然能够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但学院行政与系党总支的关系、学院党委与系行政的关系不清晰,落实工作有时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容易出现党建工作和行政工作“分工分家”、“两张皮”、“两套车”的现象,不利于发挥系党政班子的整体效能。

(三)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

这种领导体制要求系党政对学院党委和学院行政的工作共同负责。这种管理体制没有规定系党总支和系行政由谁负主要责任,而是系党总支和系行政划分职责范围,党总支分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方面工作,行政班子负责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系党政之间强调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权限上分,力量上合。共同贯彻学院党委和学院行政的决定,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系党总支和系行政两个方面积极性的发挥,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对本系的改革、发展等重大事项实行共同负责。但是这种领导体制需要党政一把手有较高的素质和觉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并且要有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充分发挥这种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认为,在独立学院系级管理体制中,实行党政共同負责制,更有利于系里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二、独立学院系级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及作用的发挥

对独立学院院级党委的工作职责,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也有明确的规定。但对独立学院系级党总支的工作职责还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可以根据独立学院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要求,借鉴和参考普通高等学校系级党总支的工作职责,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独立学院系级党总支的工作职责。

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系级党总支应在院党委直接领导下,担负以下主要的职责:

⒈ 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院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

⒉ 参与讨论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对重要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

⒊ 加强本单位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具体指导所属党支部的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⒋ 负责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

⒌ 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

⒍ 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任务。

根据上述的职责,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系级党总支工作的准确定位就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独立学院系级党总支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我们认为,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立了,工作有章可循,可以避免随意性。二是要确立“两个观念”,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确立“两个观念”。

(一)确立“共同负责和管理”的观念。系主任与系党总支虽然职责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对系的建设和发展负责。系级党总支既然要“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院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就必须要参与到系的管理中。从独立学院层面上说,应制定系级领导班子的议事制度。从系党总支书记角度,我们首先应主动工作,对“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对重要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全力“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保证系主任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

同时,系党总支书记应把系行政工作的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等育人工作以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这实际上是对系行政领导工作的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支持,从而达到共同管理的应有效果和目的。

(二)确立服从服务中心,结合渗透业务的观念。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都是同党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渗透于业务工作的始终。上面说到,系党总支“参与讨论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对重要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这就为系党总支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开展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系党总支必须紧紧围绕系的中心工作,并坚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其中,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科的建设情况及其发展动向,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状态,以便及时做好服务工作。如果系党总支的工作脱离系的教学、科研、管理和育人的实际,就难以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

第二,遵循“两个原则”。

系党总支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应在工作中遵循“两个原则”。

(一)工作要到位而不越位原则

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四到位”:

⒈ 参与对系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要到位。这是系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系党总支对系行政工作做到建议不决议,在决策前,主动向系行政及时提出建议,交换意见,统一认识。系领导班子决策后,在实施系的决策过程中,系党政工团要齐心协力抓好落实。

⒉ 为中心工作服务要到位。为教学科研、管理和育人这个系的中心工作服务是系党总支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系党总支要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是否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标准,抓好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在组织上确保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到位。

⒊“种好责任田”,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组织的领导要到位。这是系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职责。“种好责任田”,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和引导教师党员在“三育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勤奋学习的理想和信念,自觉成才的示范作用。

⒋ 保证监督工作要到位。监督保证是系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办学的指导方针,逐步把系的管理纳入民主管理的轨道,推进系务公开,保证教职员工对系里的大事有知情权和参与权,齐心协力推进系的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要到位而不能缺位原则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独立学院的运作,时间更短。所以,对独立学院院级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粗线条的规定,但很多具体的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建立。诸如协商机制、议事制度等制度建设有的尚未建立,有的尚待完善。系级的管理体制,系党总支的工作职责,上级党委也尚未有文件作出明确规定,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要有所作为,不能缺位,要积极探索研究,这样,党对民办高校的政治领导也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⒈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

⒉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党〔2007〕11号).

上一篇:长征中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下一篇:兴业银行系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