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2024-08-21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通用8篇)

1.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篇一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 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 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1

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时间提出较多的新见解、新解法,这是发散思维量的指标。变通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指灵活性),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当问“1=?”时,若只能列出1+0=1,100-99=1,5-4=1,8-7=1,6-5=1,12÷12=1,98÷98=1,1×1=1,„„等,说明思维的变通性小,因为,这些都只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分别运算;若想出6×6÷36=1,0.75+0.25=1,0.9+10%=1,„„则说明便通性要大些。独创性是指对某个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例如某次期末检测题中有这么一道题:(357×357-357×356)÷25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可是却有几个小学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将小括号里的357提了出来,成为:357×(357-356)÷25。这几个小学生的解法,就是一种“冒尖”的独创性,是很不容易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空多填”、“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方法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方法。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儿童发散式思维,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过儿童认识数量关系来培养。例如,任何一道一步应用题,都能变成“一加二减”三道题,或是“一乘二除”三道题。第二步,让儿童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能提出那些问题?例如对“甲班种树15棵,乙班种树30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最初,一般只能提出二三个问题,后经过发散思维训练,逐步发展到能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个别儿童能提出近20个问题。这种训练像滚雪球一样,经过“发散”,可得到众多的新的数量关系。第三步,进行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可以把一道一步的应用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应用题,发散到五步、六步、甚至七步应用题。

四.要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气氛

创新活动是由儿童生活的社会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富有创新的环境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教学要有一种让学生敢创的气氛。研究表明,情境压力会使学生情绪紧张,从而妨碍其创新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允许、不提倡创新,不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教学充满了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郭沫若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说:“我希望老师们,以你们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以你们的创造性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新生的嫩芽希望不要加以拘束,请充分辅导他们,让他们活泼地成长吧!”。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所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意见和解答;(2)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避免强求一律;(4)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过程、特点和灵活性;(5)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新潜能的学生;(6)在班上形成相互合作的民主作风,避免权威态度;(7)鼓励学生同有创新潜能的人接触等等。

五.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即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程序,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研究表明:经过创新性认知策略训练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明显地高于一般儿童。心理学家哈尔曼建议,采用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法,如鼓励学生回忆与自由联想、区别不同的问题并找出彼此的关系,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鼓励提出主张,更多地注意视听对象,鼓励采用不为人知的方法去使用熟悉的物体,鼓励编故事、讲笑话、做智力游戏等。数学联想训练,逆向思维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转化思维训练(如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相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等),比较型猜想训练、归纳型猜想训练、演绎型猜想训练等,都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不可急于求成。

2.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篇二

一、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

1.利用具体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便是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 利用课文巧设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引导学生多多思考以及发问, 从问题中不断去思考, 去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为一种好奇心, 教师的任务便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好奇心,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思考这一问题。在《赤壁之战》这篇文章中, 教师可以提前抛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他们如何帮助刘备以及孙权的三万联军战胜曹操的八十万军队。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 资料的总结, 学习到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思考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要知道这个典故,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样还应该利用具体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方式。

2.收集教学资料, 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料, 有的文笔清新, 有的情感激昂, 有的想象丰富, 而小学生在生活阅历上又存在缺少阅历的现状。所以说, 在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去创设情景, 去让他们想象文字中所描绘的美感, 去感受文字冲击我们心灵的震撼。教师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方式去让学生自由的畅想,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放飞自己的想象。

在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会适当地给我们留下空白, 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做好整个环节的组织者, 让学生从中各抒己见,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在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一方面是整个教学的需要, 而在另一方面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3.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培养创新性的思考模式

寻找疑问, 一方面是针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 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所谓的寻找疑问, 就是一种寻疑意识, 主要是说学生带着寻找问题的想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整个教学细节。教师应该做一个较好的引导者, 设置疑问。让学生在角角落落中去思考、去探究。其次, 寻找疑问, 可贵之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 并不在于整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多少问题, 知道了多少知识。所以说, 只有具有主动寻找疑问的精神品质, 学生才能在整个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问题。归根结底, 是需要教师善于引导, 让学生享受寻找疑问的快乐。

4.鼓励学生寻找不同, 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

求异是创造的最初阶段。所以说, 教师要有一种求同存异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思维能够多向性发展。在课堂中, 要允许学生发表不一样的见解,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考模式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样性。比方说, 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 我们要尽可能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坐”这一个字, 或许有的学生觉得像天平, 或许有的学生觉得是两个人坐在土堆上。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需要的都是学生的一种思考能力, 而并非一个答案。只要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这个汉字就可以了。所以说, 我们应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 让学生在一种开放式、宽松的环境下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些平时的小练习, 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点滴不断积累。

二、总结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应该从小抓起, 更应该从细节抓起。对于小学生而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们不仅仅在整个过程中告诉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所以说,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让学生利用文字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启蒙阶段, 奠定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思考习惯。当然了, 这种开放式的、创新的思维模式, 还需要教师不断从实践的经验总结, 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以及引导方式。

摘要:21世纪到来需要的不再是“读死书, 死读书”的人才, 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那什么是创新思维的人才?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定义或者是标准。而小学阶段作为创新能力的萌芽阶段,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此时的一种思维方式都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思考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教学阶段, 更加注重的便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使用以及问题的引导等, 这些都将会对学生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同样, 这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这也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主要阐述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3.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依赖课本传授知识的单一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合理的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喜欢语文,才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例如:学生刚入学时,首先要学习拼音,牢固掌握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那么,怎样使学生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例如声母f,老师告诉学生f长得像个拐杖,然后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它还像什么?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回答的时候,教师已经顺利地打开了他们思维创新的大门。另外,教师可将容易混淆的拼音归类,例如“b”“d”“p”“q”等,老师可以形象地给学生展示,“b”转个身就变成了“d”,而“d”一翻身又变成了“q”。教师要利用学习过程中所有有趣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为主,激发想象

教师可以在讲述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的时候,乌鸦把石子一颗顆地丢进瓶子里,才喝到了水,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凭乌鸦的力气,等把一颗颗小石子都装进瓶子,要花掉太多时间;还有的同学会说:石子也太脏了,那水还怎么喝啊?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要给予鼓励,并且让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于是学生会想出各种方法:用吸管吸;放个杯子,推着瓶子往杯子里倒;等等。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要因为答案的唯一性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三、身临其境,走进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并且在班级公开演示。例如《倔强的贝多芬》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在表演过程中因不堪被贵族侮辱而愤然离去,表现了他对皇权的藐视以及自尊自强的个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面对相同的事情,应以怎样的语言和行为去处理。学生在分小组讨论后,将自己组设置的情境在全班进行演示。这样,通过亲身参与、身临其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扩展和提高。

再如,学习课文《这样做不好》的时候,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设计好情境,表演一些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事情,让其他同学来判断这样做好不好。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教师传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步骤,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当写一篇题为“四季”的作文时,很多学生照例会写“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结果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四季,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把季节分成四季?”“四季的由来”等,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积极开发“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教师可以定期把课堂转移到户外,让学生展开观察和想象。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去参观,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话题,例如:朝阳的花和背阴的花儿的区别有哪些?花儿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去寻找答案,写出观后感等。这样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鼓励其发展创新思维的同时,要对偏离科学轨迹的同学给予及时的指导与思想教育,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在正确的轨迹上合理地培养创新思维。

4.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篇四

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故此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高中),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当前的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敏锐性、独特性、发散性。

那么,针对农村中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新编的高中课本和读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为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场地。

一、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再现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及多项联想思维,训练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独特性、开放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发挥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因此说想象是新形象产生的桥梁,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再现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略)2、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们曾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造形象思维的培养: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我这样设计问题:1、诗中的“老马” 是怎样一个形象?2、你是否赞成这个形象的做法?3、请根据你的想象改写此诗为记叙文,要有创新。学生抓住“横竖不说”、“沉重地垂下”、“往心里咽”、“望望前面”这几个短语,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了老马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望望前面”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老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

2、运用联想,启迪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出若干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过程。具体训练学生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由人及社会的思维模式。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思维途径,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联想的方式很多,现总结如下:

同一联想:由同一事物、同一概念进行的联想。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而联想到第一个-第一次穿越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由此我让学生联想到所有的“第一个”的思维训练,然后让学生以“第一”为话题作文,学生写出了丰富的“第一个”,如: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吃汉堡包,第一次离家求学等等;由学习苏轼的《石中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作《走进苏轼》、《改革家王安石》、《我读欧阳修》等练习,使学生由联想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学生为了写得好一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广阔了。

相似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由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进行再现思维,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思维的再创造,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散思维的训练的目的。

相关联想:以原来的人、事、物为起点,向外延伸联想到与原来的人、事、物相关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故事,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进行形象思维的再认识,学生在相关联想中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象征联想:是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联想。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由“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联想到人民所铸成的反日的“铜墙铁壁”,由“粉色荷花箭”联想到“白洋淀的哨兵”,我们让学生由粉笔、橡皮、蜡烛、石子等等,进行联想,联想与之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感知上升到理性,学生思维有了深度,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类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作者由尼采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拿来主义”联想到当今的改革开放怎样“拿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联想到当今社会考试的作弊现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们还进行了写作练习,题目为《我谈拿来主义》、《我的拿来主义》、《拿来随想》,通过课文材料,让学生思维想开去--想的远,想的深,使学生思维灵活、流畅、深刻。

对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拿来主义》的作者鲁迅先生,由送去主义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祥林嫂联想到水生嫂,通过对比联想,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跃然纸上。学生在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分析中,是非曲直辨明了,思维也在分析中得到了训练,这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奠定了基础。

事理联想:由事到理的联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由邹忌的妻妾及客人对他的态度联想到齐王的治国之理。我们由水滴石穿、金石可镂等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

二、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逆向思维、同向思维、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1、同向思维的培养:

同向思维:即循着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同向思维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最低级的思维方式,其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延展性。这种思维的训练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因为进行同向思维训练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并能领会教师设置问题的关键内容,使学生沿着教师设想的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和读本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情节是怎么展开的?为什么要采用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暗线又是怎样交织的?又如学习杰克﹒伦敦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苏比想尽办法极想入狱的时候却不能入狱,当他听到赞美诗的时候,不想入狱反而入狱了呢?他是怎样入狱的?作者到底要揭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训练创新思维发散性之流畅性的特点,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其重点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这样,那会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事情的反方面。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如果祥林嫂的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或者贺老六没有病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原来那么深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改变学生习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独立、灵活的思维模式。

3、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具体体现。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思考问题,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的定势,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模式看问题,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看问题。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 “假如既这样,又那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如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杨志,你应该怎样做?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他考虑的是吸收杨志的优点改正他的缺点,其次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怎样做的问题。又如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捐门槛一事的再认识:祥林嫂捐门槛一事是反映了她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她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质,关键看我们的教师如何在教材和读本有效的阅读范围内开掘学生思维,燃起学生的创新的思维火花,从而创造出智慧的火焰。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己的以新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深度和广度,而且很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已表现出较高创新的能力,这使我十分欣慰。但是由于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育学 .9

何名申《创新思维修炼》 .5

作者邮箱: lingzhi63@sohu.com

5.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篇五

上传: 华冬霞

更新时间:2012-5-10 16:08:36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呢?

一、激发情趣

引发创新欲望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创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外,还可以紧扣教学训练项目,大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情景,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时,先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突然音乐陡转变化,仿佛自然界中发生了一场恶战。听完音乐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接着小组讨论,每人练说,然后全班交流再下笔成文。正因为这种习作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寓玩、乐、笑于一体,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目的。以趣引入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像的双翼,打开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完成作文。

二、观察生活,培养创造精神

小学生习作是对生活的实践反映,生活实践是学生习作材料的源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如果不留心观察生活,捕捉习作素材,他们就会无话可说。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就引导他们接触自然,热爱生活,要睁大眼睛去看,用自己灵敏的耳朵去听,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想,在实践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进入学生作文。例如:下雪了,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指导观察校园中、田野里的雪景,学生情绪高涨,有的三三两两谈论雪,有的用双手去接雪,有的还想捏个雪球„„然后,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雪景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从远到近写了雪中景色,有的只抓住树上的雪进行描写,有的则写了雪给他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寻找习作的素材,文章才真实感人。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创新离不开想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选材的新奇和独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及时顺着作者思路让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如:学习《一束鲜花》之后,可以提出,开始“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我”改变了主意?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当“我”拿着鲜花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我”和母亲都会说些什么?可以以《当我看到墓前的小男后》为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再进行续写。也有些课文省略了文中的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猜测。如:《信箱》一文,作者并没有写出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学完课文以后,启发学生猜想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书面练习。再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一文后,学生们纷纷都说青蛙真没见过世面,什么也不知道。我抓住这个机会,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题目,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的景象。有位同学就写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啊,天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它知道自己错了,便去帮小鸟捉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靠近小鸟,重新取得小鸟的信任。由于这些练习是阅读之后进行的想象练笔,练笔内容迁移适时,学生易于接受。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鼓励求异,塑造创造灵魂。求异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如一位同学在习作《我心目中的孙悟空》中说:“孙悟空的本领并不大,每次遇到危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化险为夷。”这可与众不同。我在作文评赏课中,专门为这篇作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评议。有的说孙悟空就是本领大,他大闹天宫没人挡得住;有的说孙悟空之所以请别人帮助,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已见,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只有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立意增多,写作时才会感到得心应手。

6.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篇六

张文山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阻碍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联想困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短路现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从独特性、连动性、多向性去引导质疑、激发想像、打破定势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关键词】历史新课改;教学;培养;思维创新

全日制《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

①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思维创新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思维创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呢?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一、引导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独特性,它在解决问题时,要求与众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具有首创性、科学性。而常常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怀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中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②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怎样鼓励学生思考,怎样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它的着眼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于思考,不会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从课本思考题、课后习题等等方面进行诱导学生。譬如我在新课结束后,都提出一些关于新课的内容,叫学生预习。首先,让学生预习时构建出本课的知识体系,了解基本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待师生共同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问的综合能力。

(二)改变传授方式,鼓励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主体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各自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情况,说出自己学习很难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组内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由小组派出代表提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直到大家达成共识。显然,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建构起新的或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需求的一个教学不足,以便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己发展想要的目标。

(三)贯彻教师“导”的角色,构建和谐课堂

看过《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该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经典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想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此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线”“面”串联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迅速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取到准确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立即给予修正,使教学能够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惟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紧张复杂思维过程后,从中获取规律,再接触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已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通常每次考试后,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诚然,“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五)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性的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新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通过学生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当前,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探究能力、探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探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探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成果等。通过探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报告,或写出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二、激发想像。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显而易见,想像是渗透在中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的作用巨大的。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以便帮助学生打开想像空间。例如:《开辟新航路》这一课。

1、做到情景再现,情感共鸣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教师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如同置身与远洋航行中,产生情感共鸣。第二、直观展示,展示新航路开辟时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模仿组建一个船队,在远洋航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困难,会有怎样的争论,船长迪亚士又将如何说服大家和他一起继续航行?”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然后让各小组模拟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在发言争论中探讨出远洋航行的原因与条件。

2、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分析,我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出发,如蔬菜、手工艺品等谈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切实影响,学生辨别地看的历史事件,还让学生结合疾病传播等分析他的不利影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知识的传播水到渠成。

3、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泥潭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这种教学设计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考虑它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思维创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由此看来,我们要尽量避免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帮助学生冲破条条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设计思路比较注重科学性、逻辑性,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方面仍然没有太多重视,显然,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

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炙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通过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会极大的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历史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要求学生从多种角度,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较为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如:“巴黎公社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将巴黎公社的重要内容分为背景、措施、意义三个部分分别考查,学生在学习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意义掌握的较牢固,但往往忽视了巴黎公社的背景,这样造成对巴黎公社的来龙去脉不清楚,使巴黎公社在历史知识的线索和网络中失位。因此,这种习题既考查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

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些课内探究试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如:“9---12世纪前后,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在掌握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和思想文化状况的基础上,与中国封建社会同一时期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之后,应该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渴求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以便达到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总之,教师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快乐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做到始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创新,从独特性、连动性、多向性去引导质疑、激发想像、打破定势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参考文献:

7.浅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最大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把亲切、关注的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 在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要把发言权留给更多的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不能轻易地批评, 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使回答错误了, 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为其寻找表扬的理由,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如, 我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苹果, 不管谁上来拿走苹果, 老师不看他, 只看剩下的就能猜出他拿走了几个。谁想试一试?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生上台拿苹果, 教师很快说出剩下的苹果数。学生很感好奇。

学生自由猜测、交流。

师:你们猜得对, 我知道一共有10个苹果。是根据10的组成推算出来的。如果你们学习了10的组成后, 会比老师猜得还快!

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下面能主动地探求新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大胆猜想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就注意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 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 使学生通过想像开拓思路, 打破思维定势,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还需经常创设一些不确定的问题, 让孩子大胆想像, 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其次, 灵活性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品质, 高度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造一些能让他们积极争论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教学《分一分》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有裙子, 太阳帽, 铅笔, 小汽车, 洋娃娃, 书包, 笔袋, 让学生说说需要几个柜台, 有的学生分3类, 要3个柜台, 有的学生分了4类, 要4个柜台。这时, 不同小组间发生了争执, 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各持己见, 争得面红耳赤。我并没有去压制学生的情绪, 而是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一段学习, 学生学会了分类的方法, 同时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高质量的提升。

三、树立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良好教学观念

教师要大胆地抛弃长期以来先讲后练、先教后学的陈旧教学模式,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大胆尝试, 积极探索新知, 使学生不再受“教”的束缚, 坚持学生能为的教师坚决不为, 学生不能为的教师必需为的原则, 从教学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以学贯穿课堂的始终, 在学生求知欲十分强烈的时机, 适时进行启发和诱导, 使其树起学习的自信心。

四、在形式丰富的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 教师应注意变换引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提倡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训练,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形成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 不死扣教材, 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合理应用学生的迁移能力, 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8.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教育 创新思维

创造性人才的创造活动是在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的支配下,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活动。创新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一.发散思维

所谓具有发散特性的思维是指信息处理的途径灵活多变,求解结果的丰富多样。它是一种开放性的立体思维,即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探索,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发散式地思考问题。

高斯被誉为:能从九霄云外的高度按某种观点掌握星空和深奥数学的天才和数学王子。特别是高斯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并且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他非常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例如:他对“代数基本定理”,先后给出了4种不同的证明;他对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先后给出了8种不同的证明(高斯称‘二次互反律’是数论中的一块宝石,数论的酵母,是黄金定理)。第一个证明是用归纳法;第二个证明是用二次型理论;第三个和第五个证明是用高斯引理;第四个证明是用高斯和;第六个和第七个证明是用分圆理论;第八个证明是用高次幂剩余理论。他的每一种证明思路都导致数论的新方向。其后19世纪多位数论大家如狄里克雷、雅可比、艾森斯坦、库默、戴德金、希尔伯特等人都给出了新的证明并发展了该理论。有人曾问高斯:你为什么能对数学作出那样多的发现?高斯答道: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久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也会作出同样的发现。高斯还说:绝对不能以为获得一个证明以后,研究便告结束,或把另外的证明当作多余的奢侈品。有时候一开始你没有得到最简和最美妙的证明,但恰恰在寻求这样的证明中才能深入到真理的奇妙联想中去。高斯这些言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一则小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了洗衣作坊的女主管。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逢上雨天,她担心洗衣作坊的衣服晾不干;逢上晴天,她怕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日子过得很忧郁。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人劝她:‘老太太,你真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这么一说,老太太生活的色彩竟焕然一新。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的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它对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解决某些难题、开创新的方向,往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猜想

当两条直线相交于非常遥远的地方时,就无法判断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因此不具有直观的明显性。因此没有得到公认,于是就有人提出来把它作为定理来证明。但是许多数学家经历了2000多年都以失败告终,他们不是证明有错误,就是用另一条等价的公理代替了第五公理。达朗贝尔曾把第五公理的证明称为“几何原理中的家丑”。直到19世纪初,数学家们着手研究它的反问题━━欧几里得第五公理不可证。特别是德国的高斯、匈牙利的鲍耶、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他们各自总结了前人和自己试证第五公理的失败教训。

罗巴切夫斯基把欧氏几何的命题按是否依赖于第五公理(平行公理)分为两部分:不依赖于第五公理得到证明的命题(绝对几何)。依赖于第五公理才能证明的命题。“在一个平面上,过直线AB外一点至少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不相交”。1.仅可作一条(第五公理);2.可作不止一条,若能由此推出与绝对几何定理相矛盾的命题,这就无异于证明了第五公理。可是他不但没有发现任何矛盾,反而推导出了一连串奇妙的结果,构成了逻辑上既无矛盾,又与绝对几何不相冲突,但又和欧氏几何不同的新的几何体系。他们首先肯定了欧几里得第五公理是不能用其它公理作出证明,然后用一个与它相反的命题来代替它。即?在平面上,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可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线平行。从而建立了一种与欧几里得不同的新的几何体系。后来德国数学家黎曼用一个既与欧几里德第五公理的命题相反又与罗巴切夫斯基平行公理相反的命题来代替它们,即?在平面上,过直线外一点不可能引一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黎从而建立了一种与欧几里得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都不同的新的几何体系,现称为?黎曼几何(又称椭圆几何)。现在人们把?罗巴切夫斯基几何与黎曼几何统称为?非欧几里得几何。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19世纪最富启发性和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发现。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创立是几何学上的革命,它不仅使数学家大开眼界,引起一些重要数学分支的产生,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使数学哲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使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更深刻,更完全了。例如,它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了最合适的数学工具。

上一篇:小学易错多音字总结下一篇:天津护士考试合格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