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精选8篇)
1.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篇一
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
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
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
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
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
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
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
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是什么读后感
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使用方式的一门科学。经济学的构成有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极其丰富而有复杂,同时门类繁多,如经济学可以细分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等,单就微观经济学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就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七个方面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只是蜻蜓点水。所以,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仅仅介绍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读这本书仅仅是我们进入经济学这座科学圣殿的一个起点,一个入门,而现实问题往往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多关心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扎扎实实地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惟又这样,才有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二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必须经常加以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应当不断地实践。经济学家常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站到领取救济金的队伍里,但至少可以让你懂得为什么失业。可见经济学这门知识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学习经济学并不是要用现成的理论去套现实问题,而是要学会一套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我觉得,通过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现实问题又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那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尤其要从一些常见的、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发现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在浙江图书馆作的一场题为“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的演讲,并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说,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驻足观看,必欲究其所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篇二
1.1 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我国的管理界普遍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几乎都是当初创业的创业者在操控企业, 这样做的好处是创业者对企业十分了解, 对外部环境较为熟悉。但是这样做对于企业发展却十分不利, 首先不利于企业的正规化发展、不利于企业各种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其次, 一旦创业者出现问题, 则企业就会刹那之间倒掉。有人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门科学, 有人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 其实企业的经济管理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系统化工程或者系统化技术。这种工程或技术不仅要求使用者有着基本的理论知识做为强有力的支撑, 还需要丰富的经济活动实践做为参考, 更需要敏锐的经济感知度与精密的头脑、缜密的思维加以配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现状实在是令人堪忧, 拥有企业的人操控企业, 但是这些人根本不懂管理, 懂管理的人没有实践经验因此也无法操控企业。这一方面使得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迟迟未能成型, 另一方面则致使我国的企业很难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 就更别提在国际市场上与外资企业一争短长了。究其原因, 就是我国的管理理念也亟待更新。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建立在纯经验为基础的“拍脑门子”之上就是建立在纯理论的“纸上谈兵”基础之上。当我们把这些制度对照某国外的大公司或某国外的专业经济管理机构制度时, 有些制度简直让人哑然失笑。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约略谈谈制度方面的问题:
a.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形成“套路”
什么是“套路”, 相信大家都听过范伟的“你不按套路出牌”, 其实套路就是固定的模式, 按照国外的“套路”, 通常的最基本的管理应该是PDC (Plan制订计划或制度->Do执行->Check监督或检查) 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最最基本的最最简单的过程, 在国内也完全做不到。往往各大企业、各大公司建立了某些管理制度, 也确定了这些制度的执行者。但是, 仅此而已, 这就完事大吉了。这种情况在国内的许多大企业、大公司、甚至大集团都普遍存在。因此笔者在此呼吁我国的企业设立监管者或检查执行者或监督者的角色。
b.制定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通常企业的发展速度都会比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要快, 因此, 当经济管理制度的进度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时, 制度的存在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企业制定的制度虽然相对先进, 然而它的进度还是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过快的进度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反而在制度资源上造成了闲置, 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步。
1.3 内部控制管理缺位
企业经营者面对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上的意识相对缺乏, 所以, 经济管理全面化一直处于一种理想状态。在经济管理的实际操作中, 常常会出现全面经济管控受到约束这样的问题, 财务管理无法控制整个局面, 原因还是管理权的问题。随着品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和销量的上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接受了公司的加盟, 以下就拿加盟公司的经济管理来分析, 企业总部对每个加盟公司都会进行管理, 而实施的管理是由总部的项目管理部来完成, 因此, 经济管控的权利分配就成了实施经济管理的头号问题, 管控和监督缺一不可, 这是保证企业物质财产不流失的基本方法。
2.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根本
企业经济管理的良好基础就是制度创新。首先企业要树立以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重视情感因素, 要尊重和理解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 企业给他们以人文的关怀, 以此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值得指出的是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的人进行的管理, 既要约束又要必须疏引, 保证广大员工的工作行为在管理制度下的就范运行。经济全球下, 当前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落伍的管理理念就成为妨碍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因素。因此, 在企业管理上必须要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的思想, 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 培育企业强烈的竞争意识, 培育和谐氛围。第二,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它引领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并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以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思想内涵。为此企业管理层面要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既要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 又要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共同构筑一个价值工程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来促使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2.2 制度创新是首位
并且一定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制度创新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 能为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能使企业形成一个高效的经济团体, 也就是建立起针对市场的内部的团体构架, 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企业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的要求, 同时它也是推进经济管理创新的动力。
2.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管的重要性
2.3.1 加强企业内部的调控, 对企业经济管理实施全面监督, 要保证策略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战略。
2.3.2 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体制中, 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 而且越来越不稳定, 市场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新经济形式下, 强化内控, 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程序, 要实现战略型内部控制管理, 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全局性的管理。
2.4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 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 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 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
3 结论
经济管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和顺畅运行,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进行全面的创新, 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提出新的要求, 才能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孙晓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论创新的思考.[2]孙晓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论创新的思考.
3.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篇三
梅山发电厂潘贻惠
[摘要] 简略分析50MW机组改造前所存在的问题,介绍汽轮发电机扩容改造的项目内容及其改造效果和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汽轮发电机组扩容改造项目效益
前言
随着电力的发展,大容量、高效率的汽轮发电机组相继投入,给中小型发电机组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降能耗,提高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课题。
梅山热电厂#6机组为N50 —8.83—535Ⅱ型纯凝汽式汽轮机,单缸、冲动式,额定功率为50MW,共有七段抽汽,2台高加,4台低加和1台除氧器。在2004年度大修期间,联合某电力检修公司与北京重型电机厂进行对该机组本体通流部分改造后,达到了增容、节能降耗、热电联产的如期目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开新的一页。
一、改造前机组存在的问题
该机组是北京重型电机厂九十年代初期产品,由于受当时的设计、制造工艺等技术水准所限制,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动、静叶片多数采用等截面直叶片,动、静叶片能耗高、级间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机组的热耗、汽耗高于设计值或同类机组,叶型损失及流动损失大;汽封间隙不合理;高压缸与前轴承箱的立销定位差,汽缸跑偏;转子的第15级至17级的叶片强不够,在多次年度大修时发现部分围带脱落、叶片断裂。特别是在2001年度大修时,发现第16、17级的动叶片有多处严重断裂。末级和次末级的动叶片顶部没有围带,脱流损失大。
二、改造项目
1、汽轮机本体:
1.将中压缸(铸铁)更换为铸钢。
2.全新更换转子22级动叶片,采用高效新型叶片,第1~14级叶片的围带采
用整圈焊接联成,其余各级采用自带冠焊接组成。末级叶片取消拉金,减少流动损失。
3.原21级隔板全部更换为焊接隔板;第七级隔板套更换;第2~8级的静叶
片全部采用导流叶栅型,9~22级采用高效“后载入”式弯扭型静叶。4.后汽封采用斜平齿结构;其供汽采用双进单出进汽方式,以防止机组低负
荷轴封供汽不足问题。
5.更换四组调速汽门凸轮,使调速汽门的开启曲线更加合理。
6.高压缸的第八压力级后,增开两个100×200抽汽口供工业用汽(压力为
1.38MPa,流量40t/h)。
7.高速盘车改为低速盘车,减少转子盘车时对轴瓦磨损。8.加装电超速保护装置。2-
2、辅机全部不变。
3、发电机部分:加强了发电机定、转子绝缘;更换4座新型空气冷却器并增其冷却水量;主变加装多台强制式散热器。
4、锅炉部分:加装多组省煤器,以增加锅炉出力。加装省煤器后锅炉最大出力由原来的220t/h增加到250t/h,锅炉汽包入水顺畅,燃烧稳定。
三、改造效果
1、由于采用新型的调速汽门凸轮,使调门的通流能力大增加,满足了机组改造后的负荷、供汽要求。
表1调速汽新、旧凸轮通流能力比较(机组排汽压力-0094MPa)
表
1在机组纯凝工况下,原调门凸轮全开(凸轮全开转角为140mm)时,四组调
门最大通流只有220t/h,而采用新型凸轮后,凸轮转角为103mm时就可达到上述流量。
2、纯凝工况下,机组出力提高了20%,达60MW。最大出力可达62MW,在此工况下运行,机组状态良好:调速级压力、各监视段压力、推力瓦温度均正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表2机组改造前后的经济效益比较
负荷主汽压力主汽温度凝结器真空轴向位移主汽流量汽耗率热耗率 MWMPa℃MPammt/h㎏/kwh50(改前)8.83532-0.0940.75 204.54.09 50(改后)8.83532 608.81530
-0.0940.58-0.0940.6
1kJ/kwh 10308.-1
183.63.651
42233.6749405.1
9391.4
表
2由上表看出,机组的汽耗率由原的4.09㎏/(kW·h)降到3.67㎏/(kW·h),而热耗率则比原来减少了917KJ/(kW﹒h);发电煤耗由原来的416g/(kW﹒h)降到374㎏/(kW﹒h),按年发电量527000MW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22134吨。按照当时的煤价计算,一年多可收回投资成本。
3、发电机在62MW负荷工况下安全连续运行,其定子的线圈、铁心各测点温度以及发电机进、出口风温均无任何超标。励磁电流在额定范围内,运行状况良好。
四、存在的问题
1、由于汽机本体中压段的第五段抽汽压力高于第四段抽汽压力,导致#3低加不能正常投入,#4低加出口水温只有138℃,达不到要求,降低了机组回热循环效率。
2、凝结水泵出力不够,除氧器水位难以维持。
五、结束语
梅山热电厂#6机组扩容后为NC60—8.83/1.38—535型带非调整抽汽凝汽式,单缸、冲动式,机组额定功率60MW,共8级抽汽,其中7级供加热器,1级供热。机组在纯凝工况下运行,最大出力可达62MW,各项经济指标达到要求,运行工况稳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其它电厂的同类型机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4.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篇四
备注:河南省宝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马全力整理
下载电大学员可以在50分钟时间内完成测试,得分在90分以上。
单项选择
1、线性回归得出的估计方程为y=38+2x,此时若已知未来x的值是30,那么我们可以预测y的估计值为(98)。
2、下列关系是确定关系的是(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样本方差与随机变量数字特征中的方差的定义不同在于(是由各观测值到均值距离的平方和除以样本量减1,而不是直接除以样本)。
4、主要用于样本含量n≤30以下、未经分组资料平均数的计算的是(直接法)。
5、(盒形图)在投资实践中被演变成著名的K线图。
6、设事件A与B同时发生时,事件C必发生,则正确的结论是([B] PC≥
PA+PB-1)。
7、统计学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试验或者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性作出种种合理的估计和判断。
8、已知甲任意一次射击中靶的概率为0,5,甲连续射击3次,中靶两次的概率为(0.375)
9、下面哪一个可以用泊松分布来衡量(一个道路上碰到坑的次数)。
10、线性回归方法是做出这样一条直线,使得它与坐标系中具有一定线性关系的各点的(垂直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
11、当两变量的相关系数接近相关系数的最小取值-1时,表示这两个随机变量之间(近乎完全负相关)。
12、袋中有5个白球 ,n个红球,从中任取一个恰为红球的概率为2/3,则n为(10)
13、我们探究概率主要是针对(不确定事件)
14、某人忘记了电话号码的最后一位数字,因而他随意拨号,第一次接通电话的概率是(1/1015、一个盒子里有20个球,其中有18个红球,2个黑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取出3个球,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所取得三个秋种,至少有1个是红球)
16、从4台甲型和5台乙型电视机中任取3台,要求其中至少有甲型与乙型电视机各1台,则不同的取法共有(70种)
17、由0、1、2、3、4、5这6个数字组成的六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有(300个)
18、设有编号为1、2、3、4、5的5个小球和编号为1、2、3、4、5的5个盒子,现将这5个小球放入这5个盒子内,要求每个盒子内放入一个球,且恰好有2个球的编号与盒子的编号相同,则这样的投放方法的总数为(20种
19、有3名毕业生被分配到4个部门工作,若其中有一个部门分配到2名毕业生,则不同的分配方案共有(36种)
20、有三阶行列式,其第一行元素是(1,1,1),第二行元素是(3,1,4),第三行元素是(8,9,5),则该行列式的值是:(5)
21、有三阶行列式,其第一行元素是(0,1,2),第二行元素是(-1,-1,0),第三行元素是(2,0,-5),则该行列式的值是:(-1)
22、有二阶行列式,其第一行元素是(1,3),第二行元素是(1,4),该行列式的值是:(1)
23、下列广义积分中,发散的是(lint-e〞(﹢oo)x〞(2))e〞(-x)dx)
24、设f(x+1)=x^2-3x+2,则f(x)=(x〞2-5x +6)
25、已知四阶行列式D中第三行元素为(-1,2,0,1),它们的余子式依次分别为5,3,-7,4,则D的值等于(-15)
26、下列n阶(n>2)行列式的值必为0的有:(行列式非零元素的个数小于n个)
27、矩阵A的第一行元素是(1,0,5),第二行元素是(0,2,0),则矩阵A乘以A的转置是:(第一行元素是(26,0),第二行元素是(0,4))
28、矩阵A适合下面哪个条件时,它的秩为r.(A中线性无关的列向量最多有r个)
29、某企业产值计划增长率为5%,实际增长率为8%,则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为(102.86%)
30、若f(1)=3,则lim_(h->0)(f(1)-f(1-2h))/h=(6)
《经济数学基础》多项选择
1、关于概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价值余0和1之间;是度量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方法;概率分布是不正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下列哪些方面需要用到概率知识分析其不确定性(证券走势、外汇走势、不良贷款率预测)。
3、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古典概率或先验概率方法(不确定结果具有等可能性;不确定结果的范围是已知的)。
4、关于协方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ov(x,η)=E(X-EX)(n-Eη);协方差体现的是两个随机变量随机变动时的相关程度;如果p1,则ζ和η有完全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5、关于中位数,下列理解错误的有(当观测值个数为偶数时,()n+1/2位置的观测值,即X(n+1/2为中位数;当观测值个数n为奇数时,n/2和(n/2+1)位置的两个观测值之和的1/2为中位数)。
6、线性回归时,在各点的坐标为已知的前提下,要获得回归直线的方程就是要确定该直线的(截距,斜率)。
7、下列对众数说法正确的有(用的不如平均值和中位数普遍;是样本中出现最多的变量值;在连续变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没有众数;众数反映的信息不多又不一定唯一)。
8、下列关于主观概率的说法正确的有(可以人为主观概率是某人对某事件发生或者对某断言真实性的自信程度;根据常识、经验和其他相关因素来判断,理财规划师都可能说出一个概率,这可称之为主观概率)。
9、如果A和B是独立的,下列公式正确的有(P(A| B)=PA[];P(A*B)=PA*PB;P(B |A)=PA+PB)。
10、对于统计学的认识,正确的有(统计学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试验或者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对研究对象的卡管规律做出种种合理的估计和判断;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显示、分析和提供数据信息的艺术和科学; 统计学依据不同的标准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11、关于中位数,下列理解错误的有(当观测值的个数n为基数时,n/2 和(n+1/2)位置的两个观测值之和的1/2为中位数; 当观测值个数为偶数时,(n+1)/2位置的中位数)。
12、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不确定关系;确定关系)
13、向量组a1,a2,...,as线性无关的必要条件是:(al,a2,…,as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成比例;al,a2,…,as都不是零向量;al,a2,…,as 中任一部分组线性无关)
14、向量组al,a2,…as线性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l,a2,…as中至少有一个向量可有其余向量线性表示;al,a2,…as中至少有一部分组线性相关)
15、向量组a1,a2,...,as的秩不为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1,a2,...,as中至少有一个非零向量; a1,a2,...,as中有一个线性无关的部分)
16、下列哪些方面需要用到概率知识分析其不确定性(外汇走势、不良贷款率预测、证券走势)。
17、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古典概率或先验概率方法(不确定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不确定结果的范围是已知的)。
18、下列关于主观概率的说法正确的有(可以认为主观概率是某人对某事件发生或断言真实性的自信程度 ;根据常识、经验和其他相关因素来判断,理财规划师都可能说出一个概率,这可称之为主观概率)。
19、关于协方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ov(x,η)=E(X-EX)(n-Eη);协方差体现的是两个随机变量随机变动时的相关程度;如果p1,则ζ和η有完全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20、下列分布是离散分布的有(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21、对于统计学的认识,正确的有(统计学一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试验或者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对研究对象的卡管规律做出种种合理的估计和判断;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显示、分析和提供数据信息的艺术和科学; 统计学依据不同的标准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22、如果日K线是一条长阳线,那么最高点代表的是(收盘价,最高价)。
23、关于中位数,下列理解错误的有(当观测值的个数n为基数时,n/2 和(n+1/2)位置的两个观测值之和的1/2为中位数; 当观测值个数为偶数时,(n+1)/2位置的中位数))。
24、有关IRR的说法,正确的有(任何一个小于IRR折现率会使NPV为正,比IRR大的折现率会使NPV为负 ;IRR的计算要求识别与该投资机会相关的现金流量,不涉及任何外部收益率(如市场利率); 接受IRR大于公司要求的回报率的项目,拒绝IRR小于公司要求回报率的项目)。
25、贴现率的特点有(按照银行惯例,计算式采用360天作为一年的总天数而不是365天; 在银行贴现率的计算中,暗含的假设是采用单利形式而不是复利;
银行贴现率实用贴现值作为面值,而不是购买价格的一部分)
26理财规划师需要注意的风险有(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人身风险、财务风险)。
27、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也就越大; 不确定性及风险也越大; 如果是预期收益率的方差越大预期收益率的分布也就越大)。
28、下列关于β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有(它可以衡量出个别股票的市场风险(或成系统风险);对于此证券投资市场而言,可以通过计算β系数来估测投资风险; β系数是一种用来测定一种股票的收益整个股票市场(市场投资组合)收益变化影响的指数)。
29、根据β的含义,如果某种股票的系数等于1,那么(市场的收益率不变,该股票的收益率也不变; 市场收益率下降1%,该股票的收益率也下降1%;市场收益率上涨1%,该股票的收益率也上涨1%;其风险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风险相同)。
30、如果某种股票的β系数等于2,那么(该股票的风险程度是整个市场平均风险的2倍;其风险大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
31、IRR有两种特别的形式,分别(按时间加权的收益率;按货币加权的收益率)。
32、线性回归时,在各点的坐标为已知的前提下,要获得回归直线的方程就是要确定该直线的(斜率、截距)。
33、线性回归时,在各点的坐标为已知的前提下,要获得回归直线的方程就是要确定该直线的(确定关系、不确定关系)。
34、下列对众数说法正确的有(在连续变量的情况,很有可能没有众数;众数反映的信息不多又不一定唯一; 是样本中出现最多的变量值; 用的不如平均值个中位数普遍)。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边际成本是加投资时作用的加权平均成本; 一般来说,股票的资金成本要比债券的资金成本小; 企业无法比一个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资金)。
36、齐次线性方程组AX=0是线性方程组AX=b的导出组,则(V1.,V2是AX=b的解时,V1-V2 是AX=0的解 ; u是AX=0的通解时,X1+u是AX=b的通解)
37、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包括(纵栏标目、数字资料、总标题)
《经济数学基础》判断题
1、一个直径4cm的圆,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错误)
2、3时15分,时针与分针成直角。(错误)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它们的体积也一定相等。(正确)
4、两个素数的和一定是素数(错误)
5、任何自然数都有两个不同的因数。(错误)
6、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错误)
7、21除以3=7,所以21是倍数,7是因数。(错误)
8、任意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中的任何一个数。(错误)
9、8立方米和8升一样大。(错误)
10、一台电冰箱的容量是238毫升。(错误)
11、2010年的暑假从7月5日起至8月31日止,共有56天。(错误)
12、一年中有4个大月,7个小月。(错误)
13、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错误)
14、应用逻辑判断来确定每种可能的概率的方法适用于古典概率或先验概率。(正确)
15、互补事件可以运用概率的加法和概率的乘法。(错误)
16、泊松分布中事件出现数目的均值λ是决定泊松分布的唯一的参数。(正确)
17、企业财务报表和个人财务报表都要求严格按照固定的格式,以便于审计和更好地给信息需要者提供信息。(错误)
18、风险是指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该结果的可能性。(正确)
19、若数项级数和绝对收敛,则级数必绝对收敛.(正确)
20、数项级数收敛当且仅当对每个固定的满足条件(错误)
21、若连续函数列的极限函数在区间I上不连续,则其函数列在区间I不一致收敛。(正确)
22、若在区间上一致收敛,则在上一致收敛.(正确)
23、如果函数在具有任意阶导数,则存在,使得在可以展开成泰勒级数.(错误)
24、函数可导必连续,连续必可导。(错误)
25、极值点一定包含在区间内部驻点或导数不存在的点之中。(正确)
26、应用逻辑判断来确定每种可能的概率的方法适用于古典概率或先验概率。(正确)
27、互补事件可以运用概率的加法和概率的乘法。(错误)
28、泊松分布中事件出现数目的均值λ是决定泊松分布的唯一的参数。(正确)
5.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篇五
论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袭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针对于计划经济的政府职能已不适用于当今时代,新的形势下,政府职能面对着什么样的转变要求?怎么样去转变政府职能?这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解决问题,同时论述在行政管理中经济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政府职能 转变途径 经济法
引言: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行政管理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它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的作用。而直至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学指导着政府职能发生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就显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为适应如今经济的发展大潮,我们必须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有强烈认知并加强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以认真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一、政府职能转变
在20世纪之前,政府职能在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 2.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监管
3.提高社会管理力度和公共服务
4.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是: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而当前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政府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2、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
和可预见性。
4、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二、目前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1、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
政府职能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经济、监管市场,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3、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 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
4、改革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
长期以来,有些行政机关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其次,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现代行政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与合作关系,政府应当与相对人加强沟通与交流。改革行政管理模式:要求我们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更好地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通过民主、透明、高效的行政程序,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5、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在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中,要重视行政立法和经济立法,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但目前更需重视执法和司法环节,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如果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不满意,会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三、市场经济推动政府职能发生转变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利益为激励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的经济运行模式。市场经济的优点,在于它以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例如企业)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并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促使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产权明确下的市场调节,反应之快、之准,是远远胜过任何计划的,这是因为市场是靠无数人的信息组合,通过市价 不谋而合地传达了共同的信息,这既避免了计划的主观性,又减少了交易费用;社会经济运
行主要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使资源配置合理有效。一般地讲,对于市场经济自身运用的相当完善的地方,政府无须干预,在这些方面,政府职能有限,它不会有太多的事要干,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事可做了,恰恰相反,政府的作用在市场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的固有缺陷,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1、可能出现总量失衡;
2、难以完全做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市场自发配置资源,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无法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
4、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容易造成经济秩序上的混乱;
5、市场自发运行的结果必然带来垄断,使竞争不充分、不完善,这是“市场失败”的地方,为了弥补市场的这些缺陷,政府就需要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经济的消极面。
其次,政府的作用是超越市场、引导市场,政府干预市场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市场缺陷
更重要的是超越市场,美国学者保罗·威弗尔在《法规、社会政策和阶级斗争》一书中说:“政府法规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纠正市场的缺陷,而是要在整体上超越市场--就是说
政府法规不是经济政策,而是社会政策,超越市场就是要求政府能够站在市场之上,控制市场的总体运行,防止其自发发展造成的危害,在市场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走两个方面:纠正市场失灵和超越市场、引导市场。
四、经济发展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及重新定位
当一国经济由封闭转向开放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使政府职能定位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于:
第一,从反对国内垄断转向反对国际垄断,在封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反对垄断主要是指反对国内的市场垄断,以恢复国内的市场竞争,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范围由一国延伸到世界各地,政府反垄断的行为也应放到国际市场来理解,即在国际市场的有效竞争环境中,作为开放的国内市场的垄断并不一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第二,从追求国内经济效率转向追求国际间的比较效率,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在封闭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且要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利用国际资源快速发展本国经济;这无疑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原因是,国际资源的流入或流出,甚至国内资源的是否流出,取决于一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怎样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并不断扩展和提升本国比较优势就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对于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何根据WTO的规则予以保护,促进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第三,从重点运用产业政策干预经济转向重点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那些后工业化国家而言,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为达到某种经济战略目标,常常大力扶持某个或某些产业的发展,这种政府产业干预模式对于东亚经济的崛起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从长期来看 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只能造成市场机制扭曲,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政府过度干预模式使东亚各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意识到培育一个有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比产业政策更为重要,因为产业政策调动的只是国内资源,而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调动的则是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源。因此,要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政府就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经济转轨国家而言,培育市场 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调节者就成为一项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
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
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从以往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当前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由原来微观经济管理与调控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与此相适应由原来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原来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
2.由原来管企业转向管市场,与此相适应由原来主要管国有企业转向积极引导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各种服务和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3.由原来人治性计划经济管理转向法制经济,主要以法律来引导与规范、约束与管理市场经济,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4.由对经济生活实行全面的直接干预和高度封闭性管理转向全方位开放,实现与国际经济、国际市场互接互补。
5.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不同的关系,这些观系主要包括:(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2)要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4)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主体职能之间的关系.(5)要处理好职能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努力转变新的形势下政府的职能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还要处理好这一过渡期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相互冲突的各种问题与各种法规。
五、经济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的结合 1.论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
让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现行的各种行政管理手段,行政组织和研究机构以及它所采用的方法,如何按照行政管理的特点来管理经济,在这个问题上,目前的学者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活动在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产的管理,而这种经济活动不属于行政管理。在我国,因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转变为国家所有,因此,经济管理问题就要由国家来解决,而且成为国家的根本职能,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变化,在体制方面 通过计划命令而直接施行的经济管理,无论已在组织上还是从其所采取的措施上,都成为行政管理,讲到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性质问题,如果经济管理所包括的社会关系既作为基础 又作为上层建筑,那末行政管理仅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关系而实现 这就要求适用各种。另一方面,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它们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彼此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就行政管理来说:其特点是关系较直接与密切,而在经济管理方面:比较软弱和间接 因此要加强发展经济过程中的法律作用。
二、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目标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
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之内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国民经济发生,一般通过经济基础作为中介,或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或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有些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法律,可以直接对生产力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经
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特别要提高运用经济法管理国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
“制定社会主义法律必须遵循客观经济和自然规律,按法律办事与按规律办事要尽可能一致起来,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实现经济管理化。2.原则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
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3.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
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
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另一个环节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具体行政管理,至于抽象行政行为,那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地方有关政府制定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观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观的即个别性的事项,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非指宏观管死、微观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4.可操作性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呢? 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 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曰基本层次的,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 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 就构成越权,针对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的力度
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 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
第三,行政管理职权的--权力与义务。行政管理职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 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实体权限与程序要求。实体法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 程序法规定行为的方式、步骤,前面所讲作为和不作为,亦适用于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不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抑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要求,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众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国家计划的调节功能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能逐步消除”市场弱点“对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权力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干扰,”拜金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法律滞后"对市场规则破坏,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蒸蒸日上,迅猛发展。
【 参考文献】
〔1〕《政府经济学》潘明星、韩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行政管理学》范思凯、袁晖光,大连出版社,2010年9月版
6.县域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篇六
关键词:县域差异,县域优势,县域经济主导者
县域经济是指我国以行政县 (县级市) 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管理和发展主体的经济区划及经济总和。县域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主导经济发展的问题, 管理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则是管理的目标。总结起来, 就是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1.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辖区和政权管理经济的角度来划分的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划分的一种类型, 从我国政区划分和政权管理经济的角度来分, 我国区域经济可划分为国家级区域经济、省级区域经济、市级区域经济和县级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纯粹从行政角度来划分的类型, 而其它类型的区域经济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则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来划分的。
2.政府是县域经济管理和发展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县域经济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县域经济与县级政府的职能和功能是相结合的, 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微观经济问题, 而是作为经济主体的政府行为问题, 政府不仅具有强烈的发展要求, 而且具有实现发展的制度和手段。它不仅要根据地方的特点发展经济, 而且受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和服从上级政府的意志, 即要在服从于国民经济的前提下发展县域经济。因此, 政府不单是县域经济的管理者, 而且是主导者。
3.县域经济管理方法是宏观调控和直接干预相结合
县域经济由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因而, 县域经济管理者的政府, 不单是要根据国家宏观目标要求, 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调节经济运行。还根据职能要求, 作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 进行具体直接的管理和具体经济活动。
4.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的主要功能是突出区域优势发展经济
县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决定了各个县域有自己不同的区域优势。如果能把生产要素用于最有利于本县域发展的产业上, 就会获得相对有利的比较效益。由于县域经济的区域优势是相对的, 可变的, 作为县域经济管理者, 必须要在管理的过程中, 不断培育、不断凝聚, 才能够突出区域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5.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模式多样
由于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县域经济管理者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经济就有很多自由度和创新度, 因而, 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二、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上存在的误区
1.偏重行政手段, 忽视经营运作
表现为政府把县域经济变成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干部经济”, 县域经济呈现出政府领导型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和短期型模式, 典型地体现了干部配置资源为主而非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弊端。主要原因是政府缺少经营理念及机制约束, 一些政府官员不懂经济, 而职责上又要管经济, 所以用管行政的方法去管经济。
2.偏重小而全, 忽视区域优势
主要表现县域经济成了“大拼盘”, 产业种类多而弱小, 布局凌乱, 没有特色, 没有集聚, 没有主导产业。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积极履行经济调控主体职能, 没有根据区域优势, 调控引导,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 形成县域支柱产业。
3.偏重自成体系, 忽视分工要求
主要表现县域内产业发展没有根据分工要求, 发展优势产业, 而是自发形成微型产业体系, 导致产业链与外断裂, 区域分工协作的优势和效益未能体现。主要原因是没有遵循经济区域划分规律, 没有正确认识区域差异。县域经济不是国民经济, 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县域经济不仅要受到中央政府区域政策的影响, 而且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上级政府的意志, 维护上级区域系统的内部均衡, 即服从大系统的内部分工和避免不必要的竞争。
4.偏重跨越发展, 忽视打基础
主要表现为忽视和扶持原有中小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壮大, 放弃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 盲目追求高新精尖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注重大项目带动, 忽视小项目积累发展壮大, 结果是“守株待兔”, 造成外源驱动来不了, 内源驱动又乏力。主要原因忽视客观条件和不遵循经济规律。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 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 它需要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 它需要县域经济非常有特色的要素和好的区位条件做支撑。对绝大多数县来说, 他们的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 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中期, 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脚踏实地, 切忌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 提过高的指标, 盲目地实行赶超战略, 盲目地跨越式发展。
5.偏重眼前利益, 忽视可持续
主要表现是县域经济主导者为追求经济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而不顾经济规律、资源禀赋条件和环境承载力, 人为支配资源而导致资源使用的短期化、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的浪费。主要原因一是人为因素, 急功近利, 贪求政绩;二是县乡镇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而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够也是一个事实。目前我国县乡财政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 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的能力非常有限。
三、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原则
1.树立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 经营县域经济
根据经济的效率和效益的原理, 要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效益, 必须要利用商业化、市场化手段, 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克服“有限政府”和“无限责任”的矛盾, 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将部分政府职能授权给专业公司, 从“大政府”变为“小政府”, 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因此, 必须要树立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 对县域经济进行经营发展。
2.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发挥区域优势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县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准则, 规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问题。而政策则是具体化措施。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原理,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既具有指导性, 又具有可操作性, 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又应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县域优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兼顾的原则;四是坚持县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3.正确划分县域内部经济区划, 加强内部协作和外部联系
根据区域差异和协作原理, 要获取比较利益和分工好处, 必须加强区内协作和外部联系。经济区划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它是组织合理的地区分工和区际协作, 有计划地加强区内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及各子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指导区域经济朝着最有利方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虽然县域经济是以行政的角度来划分的, 但是各种因素组合的地区差异, 包括自然、资产、科技、人口劳动力、管理、外部联系等因素, 仍然是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县域经济内部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因此, 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各种因素在经济区划中的作用。只有这样, 划分的经济区域和经济地带才是科学的, 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产业合理布局和发展, 促进产业集聚
根据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原理, 产业必须集聚进行专业化生产, 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县域之间, 客观存在着资源禀赋差异和优劣势互补的特征, 这为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提供了基础。一是用非均衡方法,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经济职能把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较高的区域和领域, 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立足区域优势, 建立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产生于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区位的多种有利于生产的资源条件, 来自这些资源条件形成的主导产业成本低, 比较利益大, 所以选择主导产业要以发挥区域优势为基本立足点。三是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产业, 发展关联性比较强的产业, 形成产业链条, 促进县域经济分工与协作,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实现空间经济效益和结构经济效益。
5.多源驱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体
县域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初中期, 经济基础薄弱, 实力不强, 必须要多源驱动, 才能实现加快发展。大力借助外源驱动,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驱动, 各级政府通过发展规划、政策、补贴等支持发展, 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其次是利用区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外资外商、民资民商的投资驱动, 必须要营造好优越的发展环境, 提供良好的服务。
6.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的落后,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一是要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 集中资源、统筹资源、整合资源, 壮大村集体经济, 使村委会成为经营农村的主体, 集体经济成为村民固定收入的重要渠道。二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方法, 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 大力发展农村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业, 从而使大部分农民能够依靠所拥有的土地、山林、田地等农村资源财产, 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获得所有者权益收入, 而不是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三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对农投入,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7.可持续发展
7.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篇七
〔关键词〕经济法 现代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法制化
一、经济法的使命在于规范国民经济关系
1.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
这里所说“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影响的范围,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重点为计划、预算、税收、金融、物价、工资、产业政策、对外经贸等。微观方面,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对市场的具体事项的必要管理。
国家因素影响的方式,包括干预和参与。干预,说的是间接调控和直接管理。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且尽可能纳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应当是依法行政。干预又可分为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前者指保护、鼓励,后者指限制、禁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形成了这样一条指导原则:“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 〕这就明确了什么叫“国家适度干预”。参与,说的是国家投资,举办企业、事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中又以国有为主体,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国有并不等于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严格地说,干预是“管”,参与是“办”,管、办应当分开,前者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后者属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经济法侧重规范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三大块: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构成经济法的基调。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法与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划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交叉联系。在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民法、经济法既有相对分工,又共同发挥作用。
2.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8.论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推荐) 篇八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出发,传统行政管理面临的变化,就行政环境及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及管理方法和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等诸方面进行也初步探讨。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知识管理;管理者.前言 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这本书中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的生产工具,就是指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将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程.一、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现代化的.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是说说而已,要注意一下问题:要善于发现人才,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观念,增强开发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拓展用人渠道.新形势下的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拓展渠道,同时要增加透明度,要敢于打破旧的台阶观念,创造一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要用人所能,不要求全责备.用好现有的人才,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只要把人的长处用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自己擅长的事,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用人要信.用人一定要赋予他工作的实权,我们应该大胆的使用这些有勇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给他们最大的空间.用人还应该讲效益.人才的开发投入要讲效益,有利于延长人才最佳使用期,留住人才.要树立耽误人才也是浪费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不惧风险,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最后用人要培养.人才注重培养,要适时的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工作环境.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和前途,为每个人创造事业成功的条件.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的说法.二、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开始了科学化走向.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的实施到位.现代管理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的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什么,都需要管
理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着日常监督.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及时发现,是十分必要的.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化,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还礼将会更多的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业更普遍的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展开.行政 管理的科学化也越来越被重视.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
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概括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创新意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指日可待.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想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要紧跟当今时代主题,最终实现知识经济下的行政管理.参考文献:
【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析论文11-20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07-07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论文06-16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论文07-13
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07-25
大学经济管理论文06-17
茶文化与经济贸易的论文10-3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实习与论文指导书10-24
经济管理与经济法专业个人简历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