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2024-09-2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精选9篇)

1.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篇一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留守未成年人现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扩大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留守未成年人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留守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关爱和监管的缺失,他们的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极易产生一些偏差,甚至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镇有一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镇里许多未成年人的家长外出工作,致使我镇出现了大批的留守未成年人。为了了解留守未成年人现状,尤其是心理健康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途径,笔者以郭巨中学为例,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镇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了局部范围的调查。

一、留守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

郭巨中学是一所农村山区学校,全校共有学生390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未成年人128名,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2.82%,其中女生63人,男生65人。初

三、初

二、初一留守未成年人的百分比逐渐递增(初三:30.76%;初二:32.2%;初一:34.96%),可见我校留守未成年人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有加快趋势。笔者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了解,发现有较大比例的留守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问题,影响留守未成年人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根据笔者的调查,郭巨中学留守未成年人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48名,占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37.5%;由祖辈监护的学生76名,占到了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59.38%;由亲朋监护的学生3名,占到了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2.34%;还有1名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从以上数据可知,约近62%的留守未成年人由祖辈或亲朋代为监护,而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未成年人”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在一份针对郭巨中学全体128名留守未成年人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父母外出工作后自己很孤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初中留守未成年人因为生活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比其他孩子更渴望亲情和关心。但是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父母的感情逐渐淡化,41.4%的“留守未成年人”对父母是否继续在外工

作漠不关心,25.8%的人甚至希望父母继续在外工作不要回家。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祖辈监护,和祖辈之间缺少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导致一些留守未成年人性格内向、孤僻,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有3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47.7%的人下课后只会一个人待着,不和同学一起玩。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致使一部分留守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会被歧视、不如别人、感觉自己被父母遗弃,导致他们自卑、冷漠、不相信别人也不愿意帮助别人,18%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30%的留守未成年人不相信身边的人,7%的留守未成年人不愿意帮助别人,34%的留守未成年人有心事时不愿向别人倾诉而选择写日记或憋在心里。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与冲突。

2、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未成年人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调查中78%的教师认为留守未成年人自律性较差,82%的留守未成年人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负面行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非留守未成年人。

3、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自然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却很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和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挣钱,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郭巨中学128个留守未成年人,有64%的学生在父母外出后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笔者随机将在校就读的60名留守儿童,与60名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未成年人60人中,想学习的占34.3%,成绩好的占29.3%;而非留守未成年人中,想学习的占60.7%,成绩好的占59.4%。

三、留守未成年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给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较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缺乏对“留守未成年人”更悉心的关怀。“留守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不理想,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3、社会监管措施缺乏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乡村(社区)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诸如人数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哪一个社区具体有效地组织和辅导留守未成年人。尤其是到了休息日,留守未成年人脱离了学校监管,没有一个行政部门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许多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留守未成年人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使家庭教育缺失,这不仅对留守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道德情操的养成、社会角色的培养、个人性格的形成,对未成年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应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探求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作为留守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家长因与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对孩子的动态关注。

2、努力营造完整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家长虽然长期在外,但仍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丰富联系方式,增加联系频率,除了定期打电话以外,也可以通过书信、短信,甚至QQ等新型沟通渠道与孩子保持联系;延伸沟通话题,家长不要将话题仅停留于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可以多问问孩子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等。此外,要尽可能多的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例如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暂住,平时抽空多回家探望孩子等。

(二)学校方面

1、加强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未成年人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未成年人这一特殊性,学校可建立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未成年人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未成年人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到学校为留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或讲座,以及持有心理教师资格的老师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的方式加强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2、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

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努力把学习搞好。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3、开设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引导

班级开展留守未成年人班会,引导他们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经商、亲子离异等现象的正确认识。如果有条件就邀请有外出工作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给孩子讲述他们在外的工作经历,使留守未成年人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在课外组织留守未成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律、自强的精神加以赞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

4、引导合理发泄,调节心理情绪

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老师要用具体事例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遇到烦恼、感到胸闷乏力、恐惧害怕、产生幻觉时,可以通过自我发泄,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对着假想的敌人拳打脚踢等。遇到不顺心的事多往好处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烦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

5、举办培训班,提高监护能力

学校可以举办留守未成年人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传授如何与孩子相处和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对孩子宽严要适度,既是他们的长辈,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加强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消除隔阂,消除误解。让孩子感到温暖,远离孤独。

(三)社会方面

1、增强关注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短信、宣传栏等乡村社区各类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聚焦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意识到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集齐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此问题。鼓励和倡导各种社会爱心活动,加强社会各方与留守未成年人的互动。相关部门应倡导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督系统,发扬传统的邻里互助精神,切实为留守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近距离”的友爱生活环境。

2、优化生活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可通过邀请人民法院等部门的人为留守未成年人进行法制讲座等,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建设,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团委等主要相关部门可将志愿服务留守未成年人的志愿者召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组织,定期服务留守未成年人,如作业辅导、交流谈心、集体游戏等。

2.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某社区60岁以上的269名退休老年人体检结果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其中男125人, 占46.5%;女144人, 占53.5%。

1.2 调查内容

使用自制表格进行汇总。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肝胆脾B超、心电图、胸部X光片。

1.3 数据处理

汇总资料经过专人审核, 输入电脑,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269名老年人中, 60~69岁143人, 占53.2%;70~79岁99人, 占36.8%;80~89岁24人, 占8.9%;90岁及以上3人, 占1.1%。

2.2 老年人患病情况

269名老年人中患慢性病194人 (72.1%) , 患一种疾病105人 (39.0%) , 患两种疾病55人 (20.4%) , 患3种及以上疾病34人 (12.6%) 。

2.3 老年人常见疾病

高血压患病率最高, 达49.0%, 其次是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 (见表1) 。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本社区老年人, 患一种疾病的人占72.1%, 患两种疾病的人占20.4%, 患3种及以上的人占12.6%。说明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体弱、多病是老年人的特点, 也是自然规律, 预防及治疗老年疾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重点。

汇总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比例为49.0%, 远远超过一般人群 (26.2%) ;糖尿病患病比例为35.1%, 也远远超过一般人群 (5.6%) [1]。老年人疾病谱前6位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不仅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 同时是老年人死亡的首因。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老年常见慢性病知识的学习, 掌握慢性病相关知识。及早对慢性病进行治疗, 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关键。

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认识, 依赖于健康体检及健康教育, 社区医务人员应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全面健康体检, 使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 还应了解老年人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特点, 从而对其开展健康教育, 特别是慢性病的防治, 提高老年人防病和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3.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篇三

关键词: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策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15年2月,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比上年末增加了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空巢老人的护理、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弱化等问题,使得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增强。机构养老主要是通过国家和亲人资助,以及老年人自己承担费用的方式,以社会机构为承载者,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目前,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敬老院等。其目的是想帮助农村中的老人提高生活质量,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安度晚年生活。

一、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农村养老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照顾主要是满足老人日常的基本生活,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当老年人心理上出现问题很少有服务人员及时地给予援助。许多学者通过对农村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何种性质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综合目前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状况的研究,大致可以把老年人表现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成几大类:

(一)空虚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会把生活的关注点放在他们的子女和孙子辈上。当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他们与子女见面和接触的时间发生了变化,在缺乏与儿孙之间的这种天伦之乐和绕膝之欢的情况下,希望子女能经常来探望自己,而子女们又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常来陪伴。所以,独自一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空虚感。尤其是老年人在刚入住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内心会有落寞感,更多地人会表现出沉默,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焦虑抑郁。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入住的条件与家里相比空间缩小,房间里的设施相对单调,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老人产生心理落差,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焦虑抑郁。然而,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下,老人在生理上也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如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失眠早醒等。有的老年人会认为自己被儿女抛弃,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会给家人带来烦恼,行为越来越孤僻,患上抑郁症,最终产生自杀的念头。

(三)敏感自卑。在老人的原生态家庭中,大部分老人是自己独居或者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是入住养老机构后,由于有些养老机构空间限制,往往是2-3个老人要共用一个房间,生活方式由个人独自生活变成与众多老年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再加之,看护人员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经常进出老人的房间,帮助其打卫生和生活上的照料,这些在养老机构出现的问题导致老人们在生活上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剥夺。因为私人空间的减少,使得老人们会格外的敏感,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农村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随着农村中空巢老人和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探讨: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家庭成员忽视和老年人的传统观念。

(一)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办的养老院,主要为农村的困难户、低保户和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另一种是民办的养老院,面向的受众比较宽泛,收取的费用价格不等。[2]无论是公办的养老院还是民办的养老院,他们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大多是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日常护理和健康保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心较少。另外,在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护理经验,甚至有些养老机构会配备医护人员,但是这些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他们把老人的生活照料的很好,却忽略了老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家庭成员的忽视。在农村中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是那些子女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独自留在农村的“空巢老人”,或者在生活上无法自理的那些老人。许多子女认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和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他们就可以将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较少过问老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子女的探视频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立新等人的研究指出,当老年人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家人较多的探视频率和支持,能显著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3]

(三)老年人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在农村中对于机构养老的问题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中国传统观念的“孝文化”思想在老年人身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他们认为“子女赡养老人是尽孝的一种表现”,一旦住到养老机构,则被亲朋邻居认为是子女的不孝。农村的老年人仍然将传统的家庭养老放在首位,他们在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入住养老机构。[4]所以很多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入住前就有抵抗情绪,再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三、 加强农村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

心理健康是评价个人生活的综合指标,它涉及到自我认知和情绪状态以及精神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可以使老年人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满足感,预约的心情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为了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够身心健康地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增强养老机构的服务意识。加强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老人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例如,房间的布置让老人更有家的温馨感,为老人提供健身器材和可供娱乐的配套设施。护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疏导的能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注意保护老人的隐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为老人创造个人独立的空间,例如,在多人居住的房间设置床帘等。

(二)多给予老人亲情的关怀。在精神给予老人亲情的慰问。对于那些工作或居住地离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不远的亲属来说,养老机构要做好老人亲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经常来探望老人;对于那些在外地务工的子女来说,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允许,养老机构的人员要充当起老人亲属的角色,对待老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不仅对日常生活给予照料,更多的是要对老人倾注自己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对到老人,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

(三)转变老人的养老意识。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时常对抱有传统养老观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观念,安心地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引导老年人多与其人交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还要鼓励老人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学会减压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前瞻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BSJJ2010-40);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实证分析)”(2015B337)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付亮.河北省农村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硕士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4.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篇四

系部:财政金融系 年级:12级金本一 姓名:卞成慧

张文文

邢忆鲁

张庆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个寒假我们在一些敬老院及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空巢老人

(一)得到情感慰籍难。

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忙于手头活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使老人得不到精神安慰,还时常为他们的担心着急,真应了“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的古语。享受天伦之乐情感的缺失,使“空巢老人”陷入深深的思念中,陷入无奈的孤寂中。

(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症等不良情绪。

(三)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免疫力降低,很容易患病。而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退化,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二、养老制度不够完善

还有一些老人不能享受离退休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没有养老储蓄的人数多。退休金水平普遍低,其他收入来源少甚至没有,有退休金的老人担心今

后养老问题。

三、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

我国老年人口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农村你老龄问题始终是老龄工作的首要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效率的提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入城镇,是的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多,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在农村,除了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三)老人遭遇排斥。

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四)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活动参与率低;有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是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缺乏精神慰藉;担心子女不孝敬;部分老年人在宗教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基层老龄机构和服务工作薄弱;

建议与对策

老年问题是社会的重大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些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初见端倪。按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对此应当高度重视。

一、逐步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二、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老年人的孤寂情

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

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办好和丰富老年电视节目,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

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心得体会

5.城市老年人需求状况访谈提纲 篇五

1、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的职业、是否是本地户口

以及居住年限、是否是党员或者是否信教

2、家庭成员及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有几个?若不与子女

生活在一起,子女多久和你联系一次?联系的方式是什么(是亲自过来或者打电话或者其他)?子女的职业及家庭收入状况如何?子女平时会提供哪些帮助或照顾?

3、健康状况:您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看病是否方便?

4、社交关系:您跟以前的同事或朋友联系密切吗?您在本社区内的朋友多吗?您喜欢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吗?

5、兴趣爱好:您有哪些兴趣爱好?您平常有哪些休闲娱乐方式?

您觉得社区内的设施能满足您的兴趣爱好吗?

6、消费方式:您主要的消费内容有哪些?消费支出大约有多少?

您觉得购物方便吗?您是喜欢亲自去购物还是由他人代买?

7、福利状况:您有退休金或低保吗?能维持您的基本生活吗?您

有医疗保险吗?您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8、养老:您对养老有什么打算?和子女在您养老方面有交流吗?

6.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篇六

您好!我是****大学***专业大二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个关于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您的问卷所反映的信息对我非常重要,希望您能与我共同认真地完成这份的问卷,谢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性别:

1.请问您的年龄是()

A.55—60B.60—65C.65—70D.70及其以上

2.请问您平时的文化生活类型有()(可多选)

A.看电视、电影或听广播B.看书、杂志、报纸

C.看戏(文艺演出)D.跳舞等健身活动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3、您更喜欢哪种文化生活方式()

A.看电视、电影或听广播B.看书、杂志、报纸

C.看戏(文艺演出)D.跳舞等健身活动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4、您参加文化生活的频率()

A.几乎每天都会参加B.每周2—3次C.每个月1—4次D.很少参加 E.没有参加过

5、您认为文化娱乐活动能给您带来身心上的娱乐吗?()

A.能B.不能C.不确定,看情况而定

6、您对于您目前的文化生活状况()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

7、您觉得您的文化生活时间或次数受到影响的原因有()(可多选)

A.与子女一起生活,受晚辈生活方式的限制B.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C.自己身体原因的限制D.经济收入限制E.家庭生活限制而没时间 F.社区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文化生活设施、服务或场所相对不足

G.其他

8、您希望自己参加文化娱乐生活的频率()

A.几乎每天都会参加B.每周2—3次C.每个月1—4次D.不想参加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9、您认为社区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文化生活设施、服务或场所满足您的需求吗()

A.满足B.不满足C.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10、您认为应该增加哪些公共文化服务()(可多选)

A.建设社区流动图书室B.提供文化教育服务C.建立公益文化表演中心

D.增加公共文化娱乐器材设施E.增加文化公共娱乐场所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11、您认为社区工作人员、政府机关对老年人文化工作是否重视()

7.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篇七

常见的口腔健康疾病有口气、口腔溃疡、咽炎、牙齿疾病等表现形式, 考虑到兰州地区处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差大, 降水少, 冬春季节风沙多, 以及水质较硬等影响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自然因素, 笔者为了更精确地反映要表达的主题, 做了一定的调查项目筛选, 主要针对牙齿、口腔溃疡等项目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兰州市红山根社区,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 共抽取120名老年人, 其中男性为85人, 女性为35人。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上31人, 高中47人, 初中29人, 小学以下13人。年龄在50~60岁49人, 60~70岁66人, 80~90岁5人。

1.2 调查方法

本次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基本参照“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内容, 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 被调查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行答卷, 或由调查者以询问的方式代填。内容主要包括: (1) 口腔保健态度, 指对牙齿美观、功能和口腔健康的关心程度; (2) 口腔保健常识, 指被调查者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 (3) 口腔保健行为, 刷牙习惯, 是否使用含氟牙膏、牙线和牙签, 以及是否看过牙等; (4) 自我口腔健康状况评价, 指被调查者对自我口腔健康状态的评价。

1.3 口腔检查

检查标准采用简化口腔卫生指数 (OHI-S) 和牙龈指数 (GI) 。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包括简化软垢指数 (DI -S) 和简化牙石指数 (CI -S) 。使用自带光源的光纤口镜和口腔专用牙周探针检查, 每次检查均使用统一检查器械, 固定由2名经过严格培训的医师检查。检查前做标准一致性试验, Kappa值为0. 80。在每次检查过程中, 由组织者安排抽出10%的受试者作重复检查, 两次检查的符合率为93%~95%。主要内容包括有无龋齿、残冠、残根、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 有无牙列缺损及缺失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 对于口腔保健态度, 67%的人对牙齿美观程度不是很在意, 其中, 90%以上的男性更是如此, 而对于口腔功能和健康关心者较多, 达到83.3%以上, 多是由于自己正承受或曾经承受过这方面的疾病痛苦。有意思的是, 在5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中, 对此几乎是不关心的。

2) 对于口腔保健常识, 如对牙龈炎、口腔溃疡的家庭防治措施, 了解不够者达到了50%以上, 尤其是认为不是病的人, 竟占到了受访者的90%以上。我们调查还发现, 高学历的老人, 这方面常识的了解远高于稍低学历的老人, 预防措施也做得比较好。

3) 对于口腔保健行为, 有刷牙习惯者占95.8%, 早晚刷牙者占37%, 饭后漱口者占57.3%, 半年或一年洗牙者占3.4%。

4) 自我口腔健康状况评价, 有91.6%的受访者都表示不满意, 这也反映出大家对口腔健康的漠视而又渴望高质量的口腔健康的愿望。

5) 口腔检查结果, 120名老年人中, 患龋齿者为117人, 占97.5%, 牙周疾病者88人, 占93.3%, 口腔黏膜疾病21人, 占16.7%, 牙列缺损及缺失116人, 占96.7%, 其中义齿修复者为41人, 占35.3%。3个以上残根者83人, 占69.2%。

3 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发现在这个社区里, 老年人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差, 普遍不重视口腔疾病, 龋齿发病率较高, 且行充填治疗者不多。不少老年人抱着“人老了牙齿就该坏了”及“牙病不是病”的观念, 有了龋坏, 不及时就诊, 一拖再拖, 很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疾病演变过程:龋坏-牙髓坏死-残冠, 残根-牙齿脱落, 从而因龋坏过早丧失了功能牙。口腔卫生习惯不良, 早晚刷牙者不多, 半年及一年洗牙者更是少数, 由口腔卫生不良造成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牙周疾病发病率上升。通过临床检查发现, 残冠, 残根检出率较高。因自身多存在基础疾病及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 老年人普遍存在害怕看牙医的心理, 尤其是对于拔牙, 结果造成残冠及残根不能及时拔除, 妨碍下一步义齿修复效果。残冠及残根对于相对应的口腔黏膜都是不良刺激, 也是造成创伤性溃疡的重要原因。牙列缺损也是这次检出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牙齿缺失后不及时进行义齿修复, 整体修复率偏低。甚至有部分老年人一出现牙病症状, 不寻求积极治疗, 而是要求尽快拔除, 寄希望于以后的义齿修复, 从而也导致不少牙齿过早缺失。

4 结论

综上所述, 虽然我们的这次调查研究选择在一个特定的社区, 但窥一斑而见全身, 兰州地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口腔疾病防治工作存在不少问题,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加大口腔健康宣传力度, 增强老年人口腔自我保健意识, 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口腔疾病会影响全身健康。要培养他们定期检查, 有病及时就诊, 出现牙齿缺失情况及时修复的生活方式, 引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从而不断提升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让他们过一个健康快乐、安宁祥和的幸福晚年。

参考文献

[1]李志旺, 纪萍.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新医药, 2004, 3 (5) :127.

[2]林焕彩, 卢展民, 王春美.老年人口腔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J].广东牙病舫治, 2001, 9 (3) .

[3]于正龙.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医学信息, 2011 (5) :2180.

[4]范旭, 李雪, 周智, 等.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中学生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 2005, 15 (6) .

8.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篇八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与针对性护理;方法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01-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冠心病,是老年人人群中的比较高发的心血管疾病,除了会给病人带来长期身体上痛苦,也是让病人的家庭经济以及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2]。所以,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不仅仅要通过药物治疗,还需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治疗,特别对于中老年病人而言。针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社区门诊进行诊治的167例老年冠心病病人展开了积极的治疗,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详细资料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于社区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167例,将这些病人根据随机数表进行分组,即分为实验组与参考组,其中实验组包含病人83例,男性病人44例,女性占39例,年龄范围62~81歲,平均年龄(72.6±4.2)岁,病程范围3个月~4年,平均病程(12.3±1.2)个月;参考组84例病人中,男性占46例,女性占38例,年龄范围为63~79岁,平均年龄为(71.8±5.5)岁,病程范围为1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13.4±2.3)个月,对比以上一般资料可知,无论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实验组病人与参考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3]。

1.2 护理方法

所以病人均采用传统心理护理,即包含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以及情绪安慰的方法。实验组病人在以上基础上配合针对性心理干预治疗,即首先发放调查问卷,将根据病人心理差异分类,最后针对开展心理干预:1、焦虑型,出现焦虑症状的病人多是由于疾病引发的不良反应造成,特别是一些急性并发症,如心绞痛、血压不稳、食欲不佳、疲惫失眠等,而护理人员则需要诱导病人说出心里顾虑,仔细聆听,通过一些减缓并发症的方法配合心理疏导开展治疗。例如病人出现失眠,在许可情况下,护理人员可让病人聆听音乐或者阅读书刊杂志以分散精神压力,从而促进睡眠;2、抑郁型,抑郁型的病人往往会受到经济压力的外因以及疾病困扰的内因影响,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成功案例普及,让病人清晰了解自身疾病的情况,树立信心,同时配合心理知识普及,让病人通过心理暗示、心理转移等多种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和疏导负面情绪;3、躁动型,这也是冠心病病人常见的情况,因为冠心病诱发的主要人群就是以过于好胜、情绪易激动的人群为主,所以针对这种病人,可以协助病人积极锻炼,同时配合松弛以及认知治疗,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入手,让病人从生活中培养兴趣,同时教会病人采用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例如跑步、听音乐等等[4]。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以SPSS 13.0数据包展开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即百分率(%),同时通过t检测与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符合统计学意义[5]。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病人83例,治愈42例,好转38例,无效2例,因急性并发症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5.23%,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41%;参考组病人84例,治愈36例,好转34例,无效12例,因急性并发症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3.33%,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33%,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发现明显差异且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可见下表见表一: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高发性、病程长以及治疗过程复杂的特点,而且临床并发症较多,无论身心方面,病人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6]。而本次研究中,针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社区进行诊治的167例老年冠心病病人展开了不同心理的干预治疗,其中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配合传统心理治疗的实验组治疗总效率为95.23%,明显高于采用一般治疗参考组的83.33%,而心理问题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也要明显少于参考组。由此可见,一般治疗配合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于老年冠心病病人具有较大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冬,于大利,高秀梅,闫凤杰,王春艳,王晓伟.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05(15):211-212.

[2] 王艳玲.对在冠心病监护病房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01(02):90-92.

[3] 杨清风,田洪棒,汪奇,崔红.放松训练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干预效果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03(03):1474-1478.

[4] 马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9):523.

[5] 陈立新,靳淑霞.心理和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便秘的疗效评价[J].河北医学,2015:07(07):1213-1215.

9.嘉兴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并日趋严重。嘉兴市是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各样围绕老年生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但是对于老年人群这个弱势群体,很多人不甚了解。没有对他们生活状况的了解与认知,又何来解决其生活问题的方法?

就这一问题,我在暑假8.1号至8.20号对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我家小区附近的老人进行了一番问卷。

以下是我在网上找到关于嘉兴市老龄化的一些内容

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及主要特点

据老龄部门统计,2002年底,我市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5125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5%,老龄化程度名列全省第二位,高出全省平均数的1.84个百分点,提前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而且每年还在以3.2%的速度递增,2010年我市老年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9%左右。我市是人口年龄结构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明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老年人口增幅远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二)中高年龄老人比重上升,逐步向高龄化发展

(三)老龄化趋势城乡均衡、差异不大

本次调查内容的具体分析

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物质生活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2.73%的老年人退休金在500元以上,还有11.27%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医疗保障。在我的采访过程中,老人们也表示待遇一年比一年好,这表明,我市老年人的物质待遇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我不能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市只有农村的五保老人、城市的“三无”老人和部分贫困老人能够得到社会救济性的保障,其他生活有困难老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尽管实行了低保政策,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但还存在着一部分“边缘老人”,核算起来生活水平还高于低保条件,但却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疾病、天灾人祸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社会养老保障大多属于临时、救济、救急、救灾性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养老现状,社会养老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未形成和健全。

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虽然有医疗保障,但还是怕生病,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许多闪光之处: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娱乐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的想象。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着一群充满活力的银发人群,清晨公园里有他们锻炼的身姿,傍晚广场上有他们娱乐的背影,原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来老年人对生活也怀有如此的热情,甚至比起年轻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次调查显示,有76.3%的老年人养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40.3%的老人经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经常读书,有34.5%的老人学习书法和绘画,有21.5%的人参加过老年协会,有三四成左右的人参加过老年大学的学习。还有许多老年人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希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虽然我发现部分老年人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度晚年生活,他们经常与家人、邻居、朋友打交道,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很多老年人做不到这点,在这方面,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会交往能力弱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需要有社会交往的能力。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老年人经常与邻居等其他人群交往,一些老人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接触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这很容易使他们孤独,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就说明,我市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强。

极少参与社区活动

在我调查的82位老人中,60-70岁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2%,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5%,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6%。当我问及老年人最愿意活动的场所时只有14%的老人表示愿意呆在社区活动场所,而有些老人甚至连社区活动中心在哪儿都不知道。还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区办的老年人活动太少,而且比较形式化,希望能多办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定期的社区活动,并希望有关部门能拨款用于购买老年人专用的活动设备。

子女的关怀不够细致

本次调查显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对他们是尊重和关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非常尊重和关心。有17.8%的家庭关系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约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儿对他们的关心应该更细致、周到一些。

在本次调查的家庭中,几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边,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见,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们希望子女能善待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然而,绝大多数老人都承认与子女存在“代沟”问题。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沟”会越来越深。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开诚布公,有47.7%的家庭会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就很难感受到来自子女的那份温暖。

缺乏继续工作的机会

根据我的问卷结果,有88%的老人退休后不再继续为社会工作,难道这些老人都不具备工作能力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6-8%的老人表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满意。也就是说余下的90%的退休老人并不是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他们中的大多数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几十年工作经验的。

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后在家不知道干什么,精神也很空虚,而造成他们精神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后的他们失掉了生活的目标和重心。他们中有不少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但却没有很好的机会让他们为社会作贡献。于是他们只好转而靠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价值了,是家庭的累赘,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虚呢?另一方面,眼下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问题,仅仅由于这些老人的年龄而弃这些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不用,岂不是极大的浪费?

综上所述,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总的来看是不够理想的,这就需要我共同努力,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案

①加快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老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老服务场所,特别是市区应该适度超前,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动中心,并加快原有为老服务场所的改扩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层次的需要。

同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办老龄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办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为老服务设施,走政府支持、市场开发、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道路,实现老龄事业福利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②完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

要切实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老年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形式。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服务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借鉴。

要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和社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要改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老年社区服务要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③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尊老风气

本次调查显示,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个概念认识不全面。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只要给老年人足够的物质享受就是关心老人、体贴老人了,严重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的观念。也就是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风气。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告诉市民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并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关心老年人。

④给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

本次调查显示,许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拥有年轻人无法比拟的经验与技术,但他们却仅仅因为年龄的缘故而不能继续工作,这实在是很大的人才浪费。我希望政府能建立起一个类似于美国的TOPS[2]的组织,把有意愿继续工作的老人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掌握技术程度,年龄,工作经验,体力等因素将他们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他们寻找适合的单位。

举例来说,那些掌握了较高技术的老人可以去相关的企业做技术顾问,考虑到老年人的体力问题,可以安排半日制的工作时间或一周上一到两次班;对于那些没有掌握技术但有相当育儿经验的老人,政府也可以作安排,比如假期的时候孩子们都放假在家,而父母却要继续上班,这时候可以让这些老人来负责照看孩子,这样不仅可以让父母安心工作,让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顾,还可以使这些老人从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获得与孩子们相处、交流的快乐。

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仍在贡献余热的老人,周文江爷爷就是其中的代表。周爷爷年轻是国家一级战斗英雄,退休后仍没有停止为社会做贡献,在不少院校担任校外辅导员。他表示他最愿意亲近的就是青少年,并在下一代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被评为省、市两级的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与年轻人的接触使周爷爷的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由此我不难看出为社会工作给老年人带来了精神动力和精神满足,而这恰恰是许多老年人缺少的。

上一篇:安全生产大检查动员会宣讲提下一篇:年国土所下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