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

2024-06-18

经济管理专业(精选7篇)

1.经济管理专业 篇一

财务管理专业介绍

该专业是我国管理学科中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1998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当年正式开始招生。财务管理专业根据市场发展对公司财务和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要求,同时面向公司理财和金融两个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专业培养方向:该专业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和金融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金融管理人才。学生应系统掌握现代财务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掌握金融、证券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财务金融管理的动

态和发展,能胜任工商和金融企业的专业工作。

核心课程:财务管理概论、公司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学、证券投资学、成本管理学、国际财务管理学、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经济法、税法、资产评估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大中型工商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财务金融管理工作,也有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本校、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及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习。

专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设置: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模拟、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12周。

相近专业: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商品学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培养目标

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会计软件初始化的设置、总帐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块构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方式的影响;了解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与制度规范、购销存业务核算子系统、基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数据整理与加工。[2]培养途径及手段

(一)培养途径

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阅读推荐书目,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等活动,实现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法

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科研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手段

推行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组织现场实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制、最低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一)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三至七年。

(二)最低毕业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63 学分。其中必修课111学分,选修课27学分,集中实践教学25学分。

(三)授予学位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经济管理专业 篇二

教育经济与管理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是1997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合并而成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明确, 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权益从制度上得不到保证, 学术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也使从事这门专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无法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

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1.1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 包括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师资配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师教学、就业情形等情况的种种不满意, 可能导致该专业学生采取消极的专业学习态度, 研究生的生活成了地道的“混文凭”, 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归属感水平偏低。同时, 学生的主观惰性给自己不好好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找到了借口, 从根本上影响学生自己的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培养, 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课程作业和任务, 对导师安排的任务敷衍了事, 从而导致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转移。可见,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育教学、就业形势等客观因素,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进而影响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

1.2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主要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投入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软实力, 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城市的氛围、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本专业和宿舍的学习氛围等。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尤其是同门之间和同宿舍之间的学习氛围, 对硕士研究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有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的养成起到了外在的作用。

1.3 学生自身的情况

如果说本专业的学习氛围是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外在因素, 那么学生自身的情况就属于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毋庸置疑,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初读研的原因及其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具体来看, 那些盲目考研, 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 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偏低。他们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产生不了很大的兴趣, 很难潜心科研, 也不会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实践中的教育问题, 也就很难形成比较高的专业归属感。相反, 那些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不满足, 想要继续钻研,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学生, 在读研初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即使在学校设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 也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充实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结合老师的讲解, 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这样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较高。

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建构策略

2.1 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步伐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 也是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根本途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学科归属混乱、发展路径不明确、学科独立性不够等问题。目前, 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见仁见智, 有学者认为,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它的归属不必制定一个明确的答案, 各门学科可以按照自己的体系去发展, 从而最终推动这门学科的繁荣。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偏重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忽视学科的自身建设, 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拼合组装在一起的专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学科间的自由交汇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学科。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专业,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归属感。

2.2 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其培养目标为依据, 充分考虑学科特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为此应做到:首先, 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前者需要有能提高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相关课程, 而后者的课程要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次, 走出教育学院 (系) 传统课程体系的套路, 合理调整教育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比例, 增大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学科以及相关课程的比重, 提高该专业的授课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再次, 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鼓励学生到其它院 (系) , 尤其是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选择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此外, 还应该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讲座, 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

2.3 营造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氛围

要形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较高的专业归属感,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沟通与交流,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优劣势, 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再次,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育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2.4 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经济管理 教学 路径

经济管理课专业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学生普遍反应难学。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锻炼,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可以放入这一活动中。

(一)创新教学方法

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等。教师要加强本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教学,不仅要具备综合理论素养,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找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奖”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把这项活动长期纳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也可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这样的活动,增加他们的知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适当转化成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计划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与外部企业和机构联合建立教学基地,并使其符合社会组织中的要求,让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前,先在这个小社会中进行“实战演习”。

(一)加大实践性教学考核力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没有设置到教学之中来,对此,我们应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项目化、过程化教学为设计依据,增加实践课考核的次数,对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进行考核,将每个单元的考核结果乘以系数纳入最后的考核总分当中。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教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得益彰,相互支撑。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从而彻底根除头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三、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群体后,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有必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教学骨干。

(一)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

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法杖需求的专业人才,作为经济管理教师,我们就要时刻保持建设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观念,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能,拓展新思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走出校门,联系实践

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进修,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教学中来。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在教育行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自已的科学技术幅射功能进一步地发育与完善,协助学校完成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为社会造就人才,帮助学生就业。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新形势下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管理专业课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对口、岗位充足、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完善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实现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要求,满足“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需要,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的结合。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学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承接企业加工任务,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

在学校实训场建立模拟现场,选派技术能力较强的班级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同样缩短了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解决了教学体系与实践相脱节的症结。

搞好中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关乎一批青年成长和国家兴衰的基础教学工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灵活应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从而真正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述鹏,袁竭,徐秋发,朱雪珍,成燕.关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刘建学,钟先锋,李佩艳,徐宝成,罗登林.案例教学法在食 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董翠艳. 浅谈在经济管理课教学中如何加强案例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4.经济管理专业介绍 篇四

专业名称:经济管理

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毕业生应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社会经济调查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主要课程及知识要点:

1、会计学基础:是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的基础。本课程阐述了现代化会计学的概念、职能和任务,会计原则、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论,介绍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帐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及方法,为学习其他会计课程打下基础。

2、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部分的核心是价格决定理论,主要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宏观部分的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理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

3、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管理课程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性质、类型和功能;企业产权及其演变、企业产权组织形式;管理的概念及功能、管理的性质与过程、管理的类型及作用;控制的含义和内容、控制类型与控制过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CEO的激励——监督机制。计划的一般原理、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全面目标管理、组织工作、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开发、领导方式和领导艺

术、激励与分配方式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初步掌握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从而一方面为学习有关各专门的管理学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4、统计学是经济管理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在对经济现象定性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达到对现象本质认识的方法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等。在统计调查和资料整理中,主要掌握统计调查常用的方法和资料整理的内容、步骤和具体方法。统计分析部分主要掌握分析所用的指标,如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动度等,以及抽样推断、回归与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等方法。

5、企业管理专题就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与研讨。采用讲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论题可以涉及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

6、经济法是门交叉学科,掌握它必须具备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内容为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合同法、工业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以及金融、会计和审计、经济仲裁和经济审判等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基本的经济法律,初步具备用法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属于管理学范畴,是经济管理类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从而在满足顾客的前提下,提高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全面完整的掌握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与应用方法,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实践中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定价、分销、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8、组织行为学:本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它侧重对个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激励及其应

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决策、沟通、领导、冲突与谈判)、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进行研究。它来自于管理实践,同时又对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更好地了解、预测员工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控制员工的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进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9、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本课程为管理、经济类学生开设,旨在介绍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具有理论性、基础性、实际性等特点。课程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原则;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投资方案评价与比较;投资项目费用收益辨识原理及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决策的原理与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以上理论与方法在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新技术开发项目、公共项目投资和融资决策中的应用;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评价原理与方法。

10、财务管理是对资金的管理,是研究资金运动规律、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是研究财务现象、提出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体系。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掌握企业固定、流动、专项等资金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财务收支管理方式,从而具备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为学习其它课程和参加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5.经济管理专业简历下载 篇五

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9岁(1980年7月7日)

居住地:北京

电话:137********(手机)

E-mail:fenglala@51job.com

最近工作 [ 4年3个月]

公 司: 北京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 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职 位: 行政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 本科

专 业: 经济管理

学 校: 上海财经大学

-----------------

自我评价

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思维严谨,并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日常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发挥团队精神,善于调动周围同事的积极性,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多年的行政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认识到行政的定位应该是“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主要负责协调公司内部的事务,联络外部部门,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公司的稳步、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保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制药/生物工程,建筑/建材/工程,电力/水利,农业/渔业/林业

目标地点: 北京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行政经理/主管/办公室主任,行政总监

工作经验

2006 /7--至今:北京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4 年3个月]

所属行业: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研展部 市场/营销/拓展经理

参与过十余个城市的项目开拓工作,主要包括浙江、上海、重庆、北京等等,擅长在短期内了解陌生市场,适应能力极强。

参与许多城市的市场开发,负责撰写市场报告、项目定位报告等,具体城市包括上海、宁波、武汉、重庆、长沙、嘉兴、杭州、无锡、常州、淮安等;

与财务,供应链,销售等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制作向总经理每月汇报的产品线战略规划。汇报对象: 总经理

下属人数: 10

-----------------

2002 /7--2006 /5::北京xxx商贸有限公司 [ 3 年10个月]

所属行业: 贸易/进出口

综合管理部 总经理秘书

1.负责制度及公文的起草、修改、公布、执行与监督;

2.负责公司活动策划、组织,文化建设,办公环境的规划、后勤保障等行政工作;

3.负责人事招聘及员工入离职办理、劳动合同签订、考勤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办理社保等工作;

4.合理安排、提醒总经理的日常行程和会议日程,办理出差订票事宜;

5.协助总经理处理各类综合性文件(信件、信函、演讲稿、报告、文件等);

6.妥善处理公司对内、对外正常和突发性事务。

汇报对象: 总经理

下属人数:

5教育经历

1998 /9--2002 /7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 本科

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先后担任宣传委员、班长、院学生会宣传干事、学生会宣传部长、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

培训经历

2006 /11--2006 /12:新时代认证中心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2000)内审员资格证书------------------

2003 /1--2004 /1:青岛海关 报关员 外贸报关员资格证书

------------------

证书

2006 /12 ISO体系内审员/注册审核员

------------------

2004 /7 报关员资格证书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一般),读写(一般)

6.经济管理专业 篇六

1 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根据“专业发展与市场对接, 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对接”的思路, 专业建设有关问题与行业环境息息相关。

1.1.1 物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物流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和极具价值创造潜力的新兴领域之一。近年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与世界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样, 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1979年到1991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9%, 1991年到2009年为10.4%。从2005年到2010年, GDP的增长速度从11.9%到10.3%, 这个增长速度和物流增加值、货运总量的增长速度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 物流的所有指标和GDP增长速度是相一致的。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领域广, 吸纳就业人数多,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意味着物流行业远大的发展前景以及巨大的就业空间。

1.1.2 发展物流业是湖北省武汉市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中央要求湖北加快发展, 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省委确立了以“四基地一枢纽”为支撑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思路, 即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从现实看, 这些“基地、枢纽”的主要依托点是武汉城市圈。

2007年,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依托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和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的科教综合人才优势, 发展物流业是武汉市现阶段坚定的战略选择。

2012年7月, 武汉市政府下发的《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中, 明确指出了武汉物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末, 初步建立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机制, 建成一批物流总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区, 基本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带动发展功能的物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基本建成国家物流中心。

1.1.3 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巨大, 武汉市物流人才需求显著增加

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 人才成为了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人力需求研究表明:物流专业人才是12类紧缺人才之一, 2003-2010物流人才需求量已超过60万人, 近年人才需求矛盾问题更显突出。根据该校教师对物流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的结果, 我国新兴的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表明, 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都比较顺利。近几年, 毕业实习所在的物流企业也都愿意聘用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 多次提出对该校“好苗子”的期待。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见一斑。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国八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不可或缺的产业。如建桥产业占据国内市场60%, 武钢集团公司提供了我国80%以上的桥梁用钢;光电子信息产业已跃升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占国内市场的66%、国际市场的25%, 武汉在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的实力代表了国家水平, 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有相当的实力和规模;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 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中部地区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不仅武汉市生产的产品要运出去, 生产的原材料要运进来, 而且武汉物流在全国物流网中要发挥极其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武汉物流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各类高素质物流人才。

1.2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2.1 全国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热情不断

2000~2004年度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主要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老牌院校。至2005年度开始新升格院校和独立院校成为申办物流专业的大军。从2004年度批准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 至2008年度已批准开设物流专业的独立学院数为45所, 占2005~2008年度批准开设数的31.7%, 占9年来所有批准开设院校数的16.1%。2008年度教育部未批准29个本科院校开设物流专业, 其中独立院校17所, 占58.6%;新升格院校11所, 占37.9%, 两类院校共28所, 占96.5%。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其一, 物流专业成为高校争抢的“香饽饽”, 今后还会持续。其二, 我国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过快过滥, 在师资、设施、实训、课程体系等一时无法配套的情况下, 教育质量肯定不尽人意, 将来必会优胜劣汰。其三, 绝大部分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 目前办学实力都不是很强, 差距不是很大。谁早重视专业建设, 谁将拥有后续办学的优势。

1.2.2 缺乏行业背景支撑是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短板

物流供应链是一条贯穿于社会各类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开放链, 物流管理工作本身的内容异常宽泛, 加之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物流及管理, 物流管理人才就业的行业和岗位必然非常广泛。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中, 一些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 他们一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就是非常明确的。如一些部属院校与行业背景紧密关联, 一些沿海城市院校与外贸物流、港口物流紧密关联, 一些综合性大学就是培养综合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等等。专业发展有了行业背景, 能够使学校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就业方向明确、培养方案结构科学紧凑、毕业生在行业中上手快、成才快、留得住。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不太明显, 竞争力不强, 一定要克服这块短板, 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可持续发展。

2 对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建议

从事物流管理实际工作, 不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理论研究能力, 而特别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服务用户需要的理念、具有协调、沟通、算经济账的能力。作为一般二本院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学生, 非常适合从事务实的物流管理工作。

该校办好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一定基础。该校于2005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学生, 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相对而言, 该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起步并不算晚。当前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500多人, 本专科年均招生规模近200人。开办物流管理专业, 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具有明显优势, 绝大部分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方面都相差不多, 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该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本院校, 应该抓住发展良机,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物流人才市场中确立起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而通过加快专业的发展, 推进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对该院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初步建议如下:

2.1 面向湖北“两圈一带”、面向企业, 在人才服务方向上形成特色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区域经济, 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为本地培养企业实用的专业人才应是该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服务方向选择。该校物流管理专业首先应坚持面向湖北“两圈一带”、面向企业的两个面向, 在人才服务方向上形成特色。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要的保障措施: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物流市场急需人才。“十二五”时期湖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到2.5万亿的跨越, 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 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态势。湖北省既定战略要优先发展工业物流、农业物流和商贸物流, 加之目前全省各类物流企业达7000多家。工业、农业、商贸和物流企业业务发展一定迫切需要大量物流人才, 应用型学生投身企业一定大有用武之地。

该校在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中一方面应充分借力, 另一方面也应努力出力。该校学生虽然来自全国各地, 但大部分还是来自湖北省内。一些省外的同学在武汉读了几年书, 武汉已成为第二故乡。只要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他们都是可能留在本地, 为本地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留住他们为本地出力, 这就是第二个面向———面向企业。

2.2 定位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两个专业方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特色

当前我国大中型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这三个主要的经济圈。其中珠三角的城市主要对航空物流人才的需求比较集中;长三角地区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比其他两个经济地区多;环渤海地区招聘的物流岗位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程度相对东部地区落后。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 这些地区的物流企业以从事运输和仓储类的居多。

湖北地处我国内陆, 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位置。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居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铁路、水运、空运综合运输网络构成了进入国内外广阔市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在武汉从事物流行业, 成本可比其他城市低70%。由于武汉区位优势好, 一些实力企业把其中部物流运营中心安在武汉, 以便向中部数省配货发货。当当拟在鄂建10万平米仓储, 助力当当发力“中三角”, 将保证未来当当网在中部地区配送“当日达”、“次日达”。

湖北承载国家物流枢纽的物流产业发展功能, 发展物流的重点领域为保税物流、中转物流、快递物流和应急物流,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应以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在企业中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为专业方向。

2.3 以培养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为着力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特色。

为企业输送人才, 就要按企业需要, 培养“用得着、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目前, 企业界普遍存在着对人才的旺盛需求, 但学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不是短期用不上, 就是刚刚熟悉企业工作情况后又跳槽离开。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学历与能力不符, 证书与技能不符, 持有专业学历证书的专业人才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使企业好不容易招进的物流人才不能发挥预期效用, 造成了企业物流人才短缺与物流专业学生难以就业的两难处境。

企业还面临的一个用人问题就是物流人才难以留住。目前物流企业的工作还是非常的辛苦的, 但工资相对不是很高。如果毕业生一时半会发挥不了重要作用, 势必影响他们的升迁以及工资待遇。这也加剧了物流专业学生的改行和跳槽。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努力彰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基点,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一本院校错位发展, 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两个能力的培养作为建设专业特色的着力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特色, 实现本校学生与企业需要无缝对接, 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肯定。

2.4 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确保实现校企无缝连接的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要求知识面很宽、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近几年来,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注意了在教学中加强与企业的结合, 先后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从专业思想教育开始, 组织学生多次接触物流企业、组织企业专家到学院为学生开办讲座、组织学生在市内外进行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习、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效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湖北省物流协会加强联系等。但专业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衡力的系统工程, 是需要扎扎实实、一点一滴成长的, 同时也是需要资源投入的。只有将基地建设提高到确保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高度, 才能真正使基地建设工作发挥其依托作用。

教学应该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合用人才, 专业建设必须走开放之路。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研不与企业连接则盲。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企业需要、服务于社会需要的。企业是学生就业的空间, 是教师科研的源泉。只有生产、教学、科研结合起来, 才能为社会服好务, 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应围绕两型社会发展和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两个面向 (面向两圈一带、面向企业) ;定位于两个专业方向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 ;培养两方面能力 (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 ;建设两个基地 (企业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 ;为中部地区输送工作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运作上手快的高素质物流管理实用人才。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十年我国高校新开专业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分析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子站, 2012年1月31日.

[2]武汉市政府武政[2012]47号文件《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湖北省统计年鉴》.

[4]何黎明.在第十一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2年11月13日.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5) .

7.经济管理专业 篇七

一、政府主导,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

2011年上半年,房山区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环节设备设施,发放户用垃圾桶61664个、垃圾收集袋350万个,为社区配备垃圾分类桶(240L)3083个,统一标识3500张;购置厨余垃圾运输车7辆、其他垃圾车8辆,专门用于推行垃圾分类社区和单位垃圾运输。

二、专业监管,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指导

房山区城镇地区垃圾分类工作启动后,实施垃圾分类社区的147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主要由环卫部门负责管理,分布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每人负责2-3个垃圾站点,现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督促居民积极做好垃圾分类。2011年,房山区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委托保洁公司运营管理(每户居民以10元/月标准支付给保洁公司用于对指导员的补贴)进行招标,由中标单位北京海川得益废品回收有限公司和北京源心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对今年新推行的26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绿袖标指导员进行招聘,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对象以企业员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以劳务派遣、40-50岁人员和下岗失业者为主体,以再生资源回收员为辅组成的联合共同体。主要职责是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专业知识,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向居民传授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小窍门,指导居民正确投放与便捷分类;行使绿袖标的监督职责,实时提醒居民按规范分类和投放,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做好二次分类,把不符合规范的垃圾袋二次分拣、二次投放,以保证垃圾分类的效果;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数据,协助社区和政府部门做好其他临时性工作。由环卫所组建成立监察队伍,设置监督协调员16名,对垃圾分类社区绿袖标指导员进行检查、指导、考核,并负责指导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站点设置等精细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由专业管理向专业监管的转变,由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管理,这种模式在全市开创了先河,走在了前列。

三、企业运营,属地负责,分类收集处理

按照制定下发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设置标准,由区环卫所和社区单位共同按照标准设置到位,小区内的垃圾桶等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由区财政投资、区环卫所统一采购发放;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要求自行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在厨余垃圾末端处理方面更加规范,过去,垃圾分类地区产生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经过分类投放后,厨余垃圾由专用收集车运往良乡微生物厨余垃圾处理站处理,处理产生的有机肥料提供给园林部门用作植物肥料,废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可回收物处理一部分由居民送至商务局设置的固定回收站点,另一部分投至楼前可回收物垃圾桶,由再生资源回收车进行流动收集,送往有资质的再生资源企业,取得的资金专门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其他垃圾由环卫队专用收集车送至中转站打包压缩后送填埋场处理。而如今,垃圾经过分类投放后,厨余垃圾由区市政市容委环卫所负责统一收集,分别运往良乡微生物厨余垃圾处理站、燕山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进行生化处理,产生的肥料提供给园林等部门用于堆肥;可回收物由北京海川得益废品回收有限公司收集压缩打包,运往盈创再生资源房山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北京林海运通纸品有限公司进行纸品再生—北京博源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进行制版(纸版加工)—北京纳百川纸箱厂、北京匹比纸箱厂进行纸箱制作-北京永丰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完成高档纸包装胶印,形成以纸为核心的“回收—再生—制版(纸版加工)—纸箱—回收”产业链;其它垃圾由环卫专业队负责收集,运往田各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

四、公开透明,加强监督考核

按照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垃圾分类要求,房山区投入专项资金制作了公示栏,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所指具体内容、收集单位、处理单位、监督电话等进行了公开公示,既使广大居民进一步了解了垃圾分类有关知识,又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起到了监督作用,在垃圾投放过程中如发现垃圾桶损坏、垃圾投放错误等问题,可随时拨打监督电话反馈到责任部门进行处理。盈创再生资源房山分拣中心,下设垃圾分类项目组,实行主管负责制,负责试点小区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的全面运营管理工作乡镇、办事处设站长,社区设组长,负责辖区内垃圾分类工作。在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由参与管理的企业合理安排绿袖标指导员上岗时间(每天6个小时,上午7∶00-9∶00,中午11∶00-13∶00,下午5∶00-7∶00),从而保证了这支队伍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居民流动高峰期,全员上岗承担垃圾分类任务;在其他时间段轮流安排30%人员上岗承担优美环境宣传员任务;在业余时间,由分拣中心统筹安排承担居民的家政保洁、小时工和社区的临时性任务等,并对辖区内老幼病残弱势人群随时提供人性化服务。在对绿袖标指导员的考核管理方面,建立出台了《岗位职责》、《考核管理办法》、《奖惩制度》、《服务规章》等规章制度,分拣中心管理人员每天严格按照公司下达的按时上下岗、不脱岗,统一着装,垃圾按标准分类合格率100%,垃圾桶内外干净、整洁程度四项内容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常规检查与抽查;实行“日抽查”、“月考评”方式,对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厨余垃圾桶内不允许有其它垃圾,每发现一份扣1分(1元钱),其它垃圾桶内放置别的垃圾不允许超过三份,每超一份扣1分(1元钱),月考核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为优秀的按政府补贴标准给予绿袖标指导员10%的奖励;每月向绿袖标指导员发放一些肥皂、洗衣粉等劳保用品,从而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五、社区(村庄)发动,居民参与,分类效果明显

2011年上半年,共印发垃圾分类宣传页2万份、倡议书2万份,悬挂横幅400条,张贴标识牌670个,34个分类社区分别以悬挂横幅、粘贴海报、发放宣传页等形式加大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区市政市容委先后组织了“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周四垃圾减量日暨绿色乡村月走进祖村”、“垃圾分类环保大讲堂”、“做文明有礼的房山人 垃圾分类进社区”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对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等方面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为普及垃圾分类奠定了基础。

通过广泛宣传、指导员上门服务、激励考评等一系列措施,使社区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示范区的居民已初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和监督。企业运营参与,一方面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加快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另一方面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为基础,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和落实,使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直接进入商务系统,经过专业清运、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等特有形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全过程治理模式,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的目标。

专家点评:

房山区“政府主导-专业监管-企业运营-属地负责-社区(村庄)发动-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管理新模式有几个亮点:各个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垃圾分类管理有序有效,无论是政府还是专业部门,无论是是企业还是社区(村庄),都各显其能;环环相扣,形成科学的闭路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带动,促进了垃圾分类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老了以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