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2024-09-18

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精选12篇)

1.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一

高校音乐专业与其他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较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高。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误,音乐教学课程结构混乱、内容老套,缺乏创新意识。不过,这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钢琴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旨在研究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并就其现状展开深入探讨。

一、高校钢琴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采取的措施

(一)教师加强引导,调整学生状态

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征,他们不喜欢被约束,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可能并不好。教师只有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既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每个学生肯定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梦,教师可以开一些动员会,或者举办一场演奏会,给学生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制定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一个练琴目标,让学生的生活变得紧张而有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专业引导,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合理安排教材,认真贯彻落实政策

钢琴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材很多,教材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学,僵化的教学模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在教学课本的选取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在进行基础教学时,每次学习的教材不宜过多,学习或者复习时,每次弹一本就行了。随着程度的提高,教材数量可以适当增加。这样安排既可以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又可以使学生减轻负担。现阶段,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教学改革,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教学条件进行教学细则调整,只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改革中取得成就。传统的钢琴教学大多只是重视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与发展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只有将创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当前高校钢琴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许多学生仅仅只会照着乐谱弹,没有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教学方法,把钢琴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好知识点。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的形式来展开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教师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整个演奏过程,中间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新想法,而教师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指导和纠正,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制定共同的计划,并齐心协力地完成整个项目。

二、小结

本文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就高校钢琴教学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点,分别是学生的基础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教师教育理念过于陈旧,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方法有待改进,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分别是解放教学的思想,转换教学观念;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任何一个钢琴天才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感悟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强调激发学生演奏过程中的个人品味和个人修养,教育学生树立理解钢琴、感受钢琴、热爱钢琴和享受钢琴的意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有义务关心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钢琴的学习与演奏,离不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个人修养,只有内心高尚,演奏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才能深入人心,音乐大师才能产生。

参考文献:

[1]刘佳。求新不忘本—对高校音乐史多媒体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0(11)。

[2]刘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10(04)。

[3]周晓凡。新时代下的钢琴教育改革问题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02)。

2.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二

关键词:教育管理,高校教育,改革,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 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 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探索真理, 发展科学, 传递文化, 服务社会的职责, 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 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 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 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 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 为社会服务, 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与时俱进, 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 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 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 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1997年初, 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 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以此为契机, 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深化教学改革, 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 学校审时度势, 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 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确立了“育人为本, 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 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 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 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 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 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 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 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 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革新内容, 创新方法, 更新手段, 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 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 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 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 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二、确立整合思想, 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 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 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1、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 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 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 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

2、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遵照现代管理原则, 坚持系统集成思想, 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 制定公平的政策, 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 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 研究是前提, 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 改革是动力, 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 有利于推动改革, 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

3、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 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 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 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 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 应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 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 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 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 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 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 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

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 实现制度创新, 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五、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1、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

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 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 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 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

2、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 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 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 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 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 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

3、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

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 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 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 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 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邓玲;对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思考[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2]唐一科, 杨天怡, 霍丹群;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3.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课程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3-01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目的性不清楚——为拿证书而进行应试教学。有些学校只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求职拿证书进行教学。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考前培训作为学校计算机课程来开设,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来代替学生计算机的学业考试,拿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合格证书来用作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业成绩。

其次,教学途径不恰当——狭义的案例教学。有些学校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是从认识计算机整体系统功能出发,只是零碎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就没有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变换成为能够用计算机求解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计算机仅仅当作简单工具来教学,陷入了纯粹的“狭义工具论”,把大学生培养成只会使用计算机某些简单功能的操作员。

最后,对课程整体认识不到位——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学校,把大学新生会发电子邮件、会网上聊天、会玩游戏就认为会用计算机了。没有认识到,在高考还没有把计算机当作考试内容之前,大学计算机总体水平达不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自然满足不了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需要。大学计算机课程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相反,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削减课时往往先从压缩计算机课时入手。因此,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有取消这门课的趋势。

二、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1.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

(1)面向基本素养培养的通识型课程。这类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重点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有关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等。

(2)作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有比较明显的专业指向性,具有很大范围的专业覆盖性,重点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特点,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3)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结合的交叉型课程。这些课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直接结合,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很明显的专业特征。

(4)面向深层次专业应用的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没有特别的专业指向性,通过展现计算机系统开发技术、新型应用技术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以选修课程为主。

2.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尽管存在上述四类不同的课程类型,各个学校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时可以在不同类型课程上有所侧重,同时在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程,也可以由于不同的内容设计而展现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如“4个领域X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中选取一系列知识模块过程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整体教学目标。然而,选取哪些知识模块、组成什么样的课程,这就是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即“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以应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的设计策略。

以基础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设计策略。这是目前各高校中比较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共性技术,在课程组织顺序上采用“先共性基础,后专项技术”的宽度优先策略。这类课程体系容易制定统一要求,比较容易实施和评估,也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优势。缺点是:一方面屏蔽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另一方面难以通过与专业领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应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设计策略。这种策略直接从应用入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融合的交叉类课程作为入门课程,使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课程尽快地接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与专业应用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类课程。在这种方案中,看不到纯粹学科型的计算机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的需要构建结合专业的新计算机课程。这类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不断出现的计算机新技术,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需求。另外这也是一种按需组织知识的深度优先安排策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知识的广度要求。这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在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方面都存在许多难度。目前,这类课程体系方案比较少,但已有高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不管是根据哪种策略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都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在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加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包括师资基础、学生基础、已有教学条件、与现有教学的相容性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2.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另外,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3.促进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个性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四方面内容。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民,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己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教学中,除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开展网络教学,教师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使学生力尽其能,尽情发挥。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4.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四

【摘 要】 现在,北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如何对待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实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在就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阐述了三点见意:一是优越的“舞台”,教师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二是“剧本”的选择,在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软件进行教学,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要找到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三是“导演”的策略,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使教育得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探索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创新教育的信息时代。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步越早,受益越高。因此,在学生中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在本文中我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一、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

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二、“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的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三、“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贩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认为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

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何克抗《未来21世纪的多媒体网络教育与CAI的研究任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吴玲达《算机通信原理与技术》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汪日康《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与应用》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8月

[5]陈文昭、詹英编著《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7月

[6]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7]南国农《电化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8]刘永安 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4月

5.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五

[摘要]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高校作为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重地,应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求变 美术创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思想和认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有了创新,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内容变得极其丰富且更具有挑战性。

一、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这是我们在美术教育本质中首先要接触到的重要命题。艺术创造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源,一切艺术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来自于前人的总结。创作是在继承借鉴前辈大师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做好消化的准备,力求融会贯通。艺术家的构思和塑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艺术家常常强调的创造性或所谓原创性实际上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原动力。

二、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复兴民族、振兴中华,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创新史。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 现代美术教育应注重“创造”与“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原先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段时间来,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美术教育 “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现代美术教育注重“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将有助于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摆脱尴尬的处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义务教育要面向学生,课程应具有发展性,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水平极不平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规划课程,在保证修完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纲要精神,编写有代表地方乡土气息的教材,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拓展学生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地方艺术的热爱。

3. 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下,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席卷”神州大地,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美术老师又处在“教改”前沿,理所当然的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美术课程改革应倡导美术创新与继承的精神,采取多种教育方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宜创造性活动的环境,促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三、人类的思维是多元的.,从而构成了我们的多元社会,我们不满足于只培养单一修养的师资

人类需要的是发展,发展需要的是构想,构想需要的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想象力,赋予创新深刻思想内涵的是丰富的文化理论。但是,文化理论必须具有先进性、方向性和实践性。

马尔库塞曾说过:“美学的向度,也就是依靠着美育,才能培养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更高文明程度,更健全的人格与思维,个性高度发展的‘具有新质的历史主体’。”作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功能的审美教育,已成为发展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通过专业实践教学,达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要通过大量的先进文化理论、审美理论、教育理论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达到对学生教研和赋予创新深刻内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审美和教研能力的美术师资。让“教”复位,让“美”普及,让国人真正懂得美的内涵和社会意义,美术教育应该培养的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

高校作为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重地,要研究和健全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加强美与美育的教育教学,尽快使下一代具备较强的审美鉴别和批判能力,不再陷入误区。真正发挥出我们对其培养的创造力,能转化为有效的先进生产力,这样美才有市场,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育,这是我们的义务。

因此,改革我国现有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建立健全美术教育专业体系,仅靠美术教育家是不够的。如果美术家只顾个人的艺术实践,专营艺术的塔尖,不问美育普及实践,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可以说,真正的美术家不仅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美育家;真正的美术教育家不仅是一个教师,更是一个美育学者和实践者。没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就像一台戏,既要有高水平的演员,还要有素质高的观众,我们既需要拔尖专业人才,更需要广大的美术爱好者。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应当以多元化角度去实践解决人性的需求,培养提升人的自动能力和自控能力,达到培养普及美育人才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知识经济,以及促进这一阶段性社会加快发展。大众艺术教育,担负着探索人生要义的使命,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这是我们美术家和美术教师的责任。

四、美术作为艺术学科,确实需要提供较多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但作为素质教育,却又必须保证教学的基本

内容与质量,要求科学规范,不能有较大的随意性

通过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将对艺术素质教育学科进行一次全面深层的重新组织与建设:确定重点、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层次性结构,引入最新的艺术教学内容,组织规范的指导性教材编写,制定参考书目,建立标准化题库等等,使得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材可教、有法可依,同时,这一系列工作也能够帮助大多数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较顺利地投入到普通艺术素质教学中,避免艺术素质教学专业化倾向。当艺术素质教育学科建设走上了规范、科学、健全之路,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

[2]《高校素质教育》.

6.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六

浅谈民办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普通独立学院转设普通高校,高校育人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教育对象也发生重大变化。“90后”(1990年后出生)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他们的出生和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全面开放和交互的社会环境渐渐成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彰显出信变化和新特征。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民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对于加强这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7.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七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小学基层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音乐的发展。本文就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进行探析。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1、师德素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从事的中小学基层音乐教育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素质,从品德修养、言行举止等方面不断地再调整、再认识,改变以往散漫、自由的生活态度和学习风气,以高尚的师德来达到“德高为范”的境界。

2、专业素质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包括乐队编配、合唱指挥、舞蹈编创、演(伴)奏、演唱、音乐理论等。

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就是指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环境熏陶和知识传授,培养出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承载起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神圣职责。

三、如何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

1、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创新

“一专多能”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特色。本着为中等学校培养音乐师资的办学思想,在发挥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优势的同时,着力突出师范教育特点,既巩固音教专业基础,突出个人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表演三种能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办学特色,注重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音乐教育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并结合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的动态进行教学体系、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在“抓建设、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十二字方针指导下,我们在招生、授课、考核、实习等教学“一条龙”的操作层面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引进了不少新的思路,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已修订完成;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及鼓励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艺术实践等规章制度,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保证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规定舞蹈课、器乐课、钢琴演奏课、声乐表演、作曲技术与指挥、音乐理论与技能的比例。

例如在声乐教学时,可以课时安排废去大组课的上课形式,采用一对一的一周双课,一对一的单独课,一对二的小组课,三种形式上课,对舞蹈,器乐,钢琴主修的学生声乐课采用一对十二的大组课形式上课。一对一的一周双课学生选拔,由每位老师推荐,再组织声乐老师从形象,身高,嗓音条件,演唱水平等方面评判,经过二到三次的淘汰选拔,报系部审批,每个年级4—5名学生。一对一的单独课学生由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前30名组成,其他学生为一对二的小组课。一学年进行一次学生与老师的双选,个别情况特别的学生可提前一学期双选。大三后学生原则上不参加双选。

2、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了让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方面掌握教育教学论知识,如音乐教学课程设计、现代多媒体影音技术、舞蹈编排与教学、乐队组织与教学、音乐教育学、合唱指挥与训练、器乐教学法、心理学知识、声乐教学法、音乐美学等;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舞蹈训练、音乐欣赏、东西方音乐史、键盘和声、基础乐理、配器法、作曲理论、器乐演奏理论、声乐理论等知识。

3、加强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

“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园地。加强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不仅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对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关注与拓展。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渠道多方位地扩大学生社团的活动阵地,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找到自我、确立自信、发展自身;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激发思想、熏陶品格、发展个性。

4、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学生都比较喜欢玩体育游戏,尤其是男同学,在课余中可以多开展体育游戏。将优育游戏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集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其实体育游戏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育游戏中的团队合作和细节。因为合作、细节更关乎成败,这对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更为重要。例如,通过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参与意识。当某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较弱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拔河比赛之类的团队集体活动来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体体育活动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给他们很大的教育与启迪。

四、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音乐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就如何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素质教育,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杨荔.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36(04):112-114.

[2]唐敏.大学生音乐素质调查——论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04):102-105.

8.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给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如今,《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l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得到的信息总和;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一个小小4G的U盘可以存储1300首歌,五六部高清电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秒钟可以把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全部传输完成。如此发达的社会,如此先进的技术,靠陈旧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对本专业具有前瞻性技术的了解。

2.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一所大学办的是否成功,就业率应该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人才市场相对接,学校的招生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联系,即:所招学生的地区分布、结构层次、招生数量都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而目前有的学校依然是老专业保留,新专业的设置又比较麻烦,会出现“教育产品”积压的后果,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

3.教学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把教学的专业研究进行推广,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如果教师的教学探索得不到认可、支持和鼓励,这会极大挫伤教师研究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又过分的强调了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而教学方法往往比较统一、刻板,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讲授”与“考试”这两个核心要素,从长远看,不仅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程式化的标准评价、鉴定、考核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课程众多教师的教学优劣成败,教师担心甚至恐惧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或创新而被评价、考核为不合格,从而不敢探索或创新。

二、高校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的创新研究

面对我国高校教育现存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变革不仅应把着眼点和收益放在努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观念的转变上,还必须从思想、内容、方法、结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1.在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上,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指导思想

在高校教学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启发式教学为切入点,完善学生思考、发现、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知识与未来生活、将来工作的相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与优化

在改革过程中方法与内容必须进行优化结合,从构建科学合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出发,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合理,便于学生学习接受。教学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导向师生合作教学的方向发展。教学是双边活动。毫无疑问,僅有教师的劳动和良好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参与、支持、配合和投入,没有师生的交流互动,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转向师生在教学中合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中参与、投入、支持、配合的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3.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

高校的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研讨法、对话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不应该以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避免照搬所谓好的教学方法的倾向,而应该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和教学技术条件以及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等灵活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最终使教学方法向多层次、多样化、协调、配合的方向发展,放大教学方法创新的效应。

4.继续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要使更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乃至高水平教育,就要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满足生产第一线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使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具有社会要求的合理比例。

5.创新高校管理制度

现代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特征具有“人文性”,功能是公平、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高校管理要进一步创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制度内涵的公平性;高校管理制度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使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不再被束缚。

除此之外,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一个人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终生需要,必须继续学习,特别是教师这一职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续学习,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学校可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到相关的院校进行进修和学习,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翁思义,杨平,郭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J].中国

教育与教学,2008.7

[2]杨耀丽,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1.6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84-),男,甘肃金昌,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9.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九

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及时总结新经验,开辟新思路,运用新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形成新队伍,开创新方法,构建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模式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及时总结新经验,开辟新思路,运用新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和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社会道德的失范、价值观念的变迁,会造成个体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大学生活中又面临着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再加上周围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功利主义的思想日趋严重,社会公德比较淡薄,个人道德修养不足。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带来冲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以其传播信息的广泛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广大高校大学生。信息网络化使大量与社会主义理论相悖甚至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通过网络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冲击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已有成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大为增强。

(三)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效果弱化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针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这个兴趣广泛、性格各异、思想活跃、易变多动,同时又具备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而言,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模式与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效果弱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把“以人为本”提高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的高度。“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的根本宗旨,也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题。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力量都要实现相应的转型以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

(一)教育内容由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转变

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人自身的道德意识、人对社会的认知及增强人的道德情操为依归,但是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性,忽视了人是在自我实现的前提下进行道德选择的,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观,所以,从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知识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把握,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知识教育的本质是人改造世界为己服务,信仰教育的本质是人获得幸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念通过知识教育的途径灌输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理解、认同、接受,最后升华为信仰而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1](P.98)从而实现由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的转变,以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人的自觉能动性。

(二)教育方式由单一灌输式教学向渗透式教学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不能仅限于传统教育方式下的单向灌输,而要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单一灌输式教学,虽然能够收到对人熏陶,提高人的认识水平,甚至形成信仰的效果,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灌输忽视人的自我认识发展,已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而专业教育、文学艺术、习俗礼仪、文化娱乐等各种非政治手段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观念、态度和行为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运用间接的政治社会化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各种非政治的手段对人们的政治观念、态度和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渗透型”影响的过程。鉴于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变单纯的“灌输”、“说教”做法,从“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大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教育力量由思想政治课堂向全校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转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课时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与其他课程无关,与校园文化、寝室文化无关,与学校制度无关,成为一种排他性的“专业”。忽视了思想政治是最人性化的,是所有专业人才都应该热爱和掌握的东西。主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机构部门的工作人员,各学科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现身说法,自有思想政治专门教育不能触及的效果。因此,应该是思想政治专门教育强根固本,其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遍地开花;思想政治专门教育是灵魂,其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渗透;思想政治专门教育是改变,其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达成。所有学科互相支持,资源共享,共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三、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基于上面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可以构建起一个新时期的全员化多层次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模式的构建

为了实现教育内容的转变,必须构建一个新理论体系。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来看,《原理》着重树立人的正确世界图景,了解社会主义理想的必然性;《概论》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纲要》探讨中国是如何与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基础》课则培养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意识,[3](P.182)以上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部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说服教育进而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的同时,注重提取符合大学生实际和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话语作为重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契机。所以,辅助部分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在各自专业基础课程上体现出来,例如大学语文课可以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进行三观熏陶;大学体育与军训可以从磨炼意志力角度来进行三观熏陶;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经济能力着手,从中了解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提高处理经济事物的能力;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可以从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力入手,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科学的信仰是主体获得自身、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后的产物,所以要以思政课为依托,各专业基础课为支撑,重组构建立起全方位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新体系,引导大学生协调其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最终达到自觉的道德境界,树立科学的信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模式的构建

广泛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大学生主动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辩论,提高大学生对于时事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让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碰撞;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融洽社会关系,完善道德意识;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加速大学生主体的成熟过程,缩短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总结思想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改革课堂教学,形成适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互动式思想政治课堂。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渗透的科学伦理、专业伦理与教学伦理,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作风中外显的责任感与信用感,都对大学生道德孕育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只有在广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中才能实现。鉴于以往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思政课主要是为政府服务的,其他课程才是为大学生自己服务的情况,需要建立大思政队伍。领导机构为学校党委,管理结构为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系部、学校学工处、学校团委,人员结构为思政课教师、其他教师、相关学生工作负责人、各级辅导员、大学生社团等。互通有无、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在此基础上制定《思想政治工作中长期规划》。

综上所述,全员化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在其转型实践中被广泛认同,有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最终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0.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十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高校通过音乐课程的讲授来达到传达音乐文化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力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音乐教学已经被纳入正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其发展速度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还比较落后,在校学生的音乐整体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一定风格的教学样式,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的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结构、程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获得的,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基本的因素:其一是理论依据,也就是在教学模式的行为规范下,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作理论基础;其二是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个核心;其三是操作的程序,即教学模式里的操作程序和顺序;其四是实现条件,教学模式发挥效力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素,如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学生等;其五是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课程指向性,有可操作性,同时必须要具备完整性和稳定性。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有效桥梁。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现状

1.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传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更是如此。艺术类课程的主要目耸侨醚生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艺术氛围中提升审美能力,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很重要。而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到位,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不到位,需要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

2.教学师资

高校的教学师资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音乐教育模式里的五要素之首,其主要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具有高学历的音乐专业人才,教学模式都是传统的按照自己学习期间的经验进行,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欠缺实际的音乐创作经验,在音乐作品的文化传达和底蕴体验方面存在缺失。另外,音乐教学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目的只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并不是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作培养,在音乐的专业教学上没有音乐类专业的教学要求高,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师资更应该在教学能力方面下工夫,提高课堂的音乐氛围塑造,从而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

3.学生

11.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管理;创新;思考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

(1)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给高校带来了规模效益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严重考验。由于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学生锻炼密度减小,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下降。扩招后各高校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经费,对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但与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大楼等教学基本建设相比,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更新、添置远远落后于其他教学设施的投资,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体育场地更加拥挤,部分体育设施破旧老化,消耗磨损严重,器材、场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2)后勤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使得高校学生的生活空间扩大,缩短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这就使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再适用,增加了学生工作管理的难度。同时,由于学校采取按功能分区,使“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院系班”概念松散,年级、专业的概念淡化,原有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变化,甚至是相当程度的削弱,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出现了管理和育人的盲区。

(3)经过了紧张的中学阶段而进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只需要经过短暂的观察和交谈就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难以安心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的体育成绩很好而文化素质较差。有的学生一反中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良习气也有所增长,表现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集体活动不愿参加;文明言行的养成教育差,不注重在公共场所时的形象;心理品质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不求上进,训练不求提高,对理论学习打不起精神,对当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漠然处之等。

二、体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思考

(1)合理安排,改进学生体育管理工作。当前,高校一方面面对扩招后急剧增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又面临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些都给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针对目前体育人多,器械、场地少,练习机会少的现状,体育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管理组织方法,如仅仅是把一大群学生安置得井井有条,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游戏、练习在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安排的滴水不漏,同时还得考虑运动量等等问题,这样的管理方法是不算成功的。扩招后的体育教学在管理中,应以体育教师引导为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和需要,与学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教学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引导学生求知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组织管理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个性,愉悦身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要完善细化、明确化的体育管理规章制度。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因素之中就包括制度文化,因此,规章制度是体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为落实“健康校园”建设,各学校的相关部门除要认真贯彻国家下发的体育规定之外还应当切实健全本学校具体各方面的细化制度,对学生成绩资料、教师教案都要编档入存,制定好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及活动主题、口号等;对于体育场馆的管理、教学活动、体育竞赛等都应制订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切实的制度保证。

(3)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管理学生与服务学生是并列共存的。管理中包含了服务,服务中包含了管理。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以服务的方式面对学生,这样,在情感上无疑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为工作打下基础,并在实施服务过程中能够形成对等交流的气氛,容易了解学生的要求,产生双向互动的效果。管理和服务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管理和服务是统一的,其中更突出和强调了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意识、服务功能。

在现实工作中,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大多采用的是刚性的制度化管理方式,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因此,在高校体育学生工作管理中,要树立管理和服务相统一更突出服务的思想,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工作者应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做到管理者和服务者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工作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4)完善体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应从学校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评议。

(5)奖惩兼顾,注意方法。学生工作管理的核心是学生,学生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管理中要刚柔相济,奖惩兼顾,讲求一定的方法和艺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6)开放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开放管理是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注重环境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塑造,但有可能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另外,细节管理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只是抓住学生工作管理中几个环节,并要求做细做透,但有可能有些细节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细节管理必须和开放管理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

參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孙桂荣,刘嘉津.高校21世纪体育教学管理探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

[3]教材编写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4]吴卫东.新世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研究[J].哈尔滨学报,2009(2)

作者简介:

12.浅谈高校羽毛球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二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变革和羽毛球运动的普及, 羽毛球已经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进入了高校的体育课堂, 成为体育选项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其操作方便、设施简单而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羽毛球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加强学生心理素养, 还能陶冶学生情操、有效地实现羽毛球教学的目标。为了提高羽毛球教学质量与效果, 改善学生的锻炼效果, 因此本文了解了羽毛球教学的现状, 针对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行改革与创新,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从而促进羽毛球运动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2、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

羽毛球教学在高校的开展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 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项目之一, 它拥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 但高校羽毛球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羽毛球运动发展不平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 经济条件不同决定对羽毛球器材、场地投入不同, 直接影响其开展, 因此学生羽毛球的掌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羽毛球开展的也不好;第二,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内容狭隘、结构单一, 重复性练习较多, 片面注重基本技术或身体素质, 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第三, 受传统教学影响, 教学模式陈旧, 教师认识不足, 教学重复较多, 教学方法与组织单一、枯燥;第四, 教学场地严重不足或匮乏, 很少有高校有专门的羽毛球馆, 有羽毛球场地的高校不是室外场地, 就是室内各个项目并用的,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羽毛球教学。由此可见羽毛球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针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实际状况, 需要一个全新的策略方式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3、羽毛球教学改革与创新

3.1、加大宣传、普及, 提高认识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后已经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 且由课堂向课余体育活动辐射, 形成课内外活动一体化。因此, 应加大羽毛球的宣传力度, 通过专栏、广播、报纸让广大学生了解羽毛球的基本知识, 能够欣赏比赛;也可以成立羽毛球社团, 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

3.2、羽毛球教学手段、方式多样化, 多管齐下

羽毛球教学中要最大化地让学生学会多种技巧, 并能熟练应用, 充分领略羽毛球运动的魅力, 就要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和动画, 使羽毛球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完整地、重复地、且准确地快或慢的再现, 抽象、复杂的动作配以教师的讲解, 这样更形象化, 更容易理解, 学生对学习羽毛球的兴趣会更浓厚, 可以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效果, 技术动作水平也会明显得到提高;还要要采用多变、灵活、新颖、有趣味的教学形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并多与学生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生动活泼。

3.3、合理利用羽毛球教学场地, 提高利用率

羽毛球教学器材场地是保证羽毛球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羽毛球教学器材场地要求比较高, 而羽毛球容易损坏, 属易消耗品, 因此各高校对羽毛球器材场地的投入较少, 应加大对羽毛球器材场地的投入力度, 科学合理的规划羽毛球场地, 完善管理体制。特别是场地不足或并用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是影响羽毛球教学的关键。同时羽毛球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场地, 提高场地利用率, 使场地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3.4、提高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

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学生技术掌握的快慢和掌握技术质量的好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多参与高校羽毛球教师与羽毛球各团队的交流学习, 多参与专门的培训活动。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 才能帮助学生进步与发展。同时如有条件或机会可以请校外羽毛球专业的名师到学校里进行教课与指导, 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 使自身的技术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

3.5、培养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由于羽毛球教学学时有限、场地和器材匮乏或不足、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羽毛球学习的专研精神和耐性, 导致集中授课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学发现以赛代练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羽毛球技能,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增强耐力和体力, 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羽毛球活动中。

4、结论与建议

现代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羽毛球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持久和不间断, 且改革与创新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羽毛球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 羽毛球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羽毛球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汉.探究高校羽毛球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改进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02.

上一篇:难忘那乡间的一抹红初中作文下一篇:《画一棵苹果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