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2024-06-28

JIT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通用5篇)

1.JIT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一

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许多人都认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选型的公司也往往对成本功能非常关注。我也认为其十分重要,甚至认为应该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动完成作为ERP实施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先说说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原因是外资企业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我常常听到看到有人这样解释,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这是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标准成本法何处体现“先进”二字。我不认为标准成本先进,实际成本落后,前面说过各种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认为西方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原因是: §标准成本简单 §标准成本有效

说标准成本简单,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复杂。事实确实如此,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 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借:存货 100 -订单1 贷:材料采购 100-订单1 借:存货 100 - 订单2 借:采购价格差异 10 - 订单2 贷:材料采购 110 - 订单2 领用时,分录如下: 借:在制品 160 贷:存货160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 100 -订单1 贷:应付款 100-订单1 借:材料采购 110 - 订单2 贷:应付款 105 - 订单2 贷:采购价格差异 5 - 订单2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

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借:存货 100 -订单1 贷:材料采购 100-订单1 借:存货 110 - 订单2 贷:材料采购 110 - 订单2 领用时分录如下: 借:在制品 168 贷:存货168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 100 -订单1 贷:应付款 100-订单1 借:材料采购 110 - 订单2 贷:应付款 105 - 订单2 贷:存货 1 贷:在制品 4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1,在制品164,应付款-205,材料采购0。

比较一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入库业务分录,差不多,标准成本多出一个价格差异而已,一看就懂。领用业务分录,有区别,标准成本很简单,不作解释了。移动加权平均法中168如何得来?是1.05 x 160 =168。单位成本1.05如何得来,是(1 x 100 + 1.1 x 100)/ 200 = 1.05。看起来已经复杂不少了。再看发票业务分录,标准成本不过是按发票价格调整了价格差异,很容易理解。移动加权平均法则要根据材料领用的情况调整存货和在制品,也复杂了不少。有人会说,你做的比较很好,但是实际成本的业务分录我都看得懂,不觉得复杂。是的,从上面的例子,虽然实际成本有些复杂,但是套上计算公式还能理解。可是事情没完,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不会总是只有这样的情景。考虑一下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加工完毕,在制品已经转出该怎么办?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发货了,该怎么办?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发货该怎么办?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应商该怎么办?

采用标准成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发货,是部分完工发货还是全部,以上列出的业务分录都没有变化,材料退回供应商,只要把入库分录按退货数量借贷反一下即可。每天的业务有很多也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很简单。

如果采用实际成本法,你得考虑追加多少销售成本,调整成品存货,在制品存货,退货时如何还原,如果是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还要考虑批次。而且每天的业务不只有两三笔,多了怎么办?采用实际成本法的企业,尤其是采用手工记帐或采用模拟手工记帐的财务软件的企业,有几个能做到按订单核算成本,不都是按月汇总吗?这都是实际成本法中的复杂性造成的。

标准成本有效,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无效,什么地方无效?就是成本控制上无效。有人说我虽然采用实际成本,可是也设置了计划成本,一样可以体现出偏差多少。是的,根据计划成本,可以知道偏差多少。可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首先要知道手上的实际成本是如何计算得出的,然后比较计划成本才可以得出每个需要的控制点-如采购价格、材料用量、人工等等偏差多少。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你如何知道成品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偏差多少出于原材料价格差,多少出于材料消耗差,由于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只能得出每月的总数,没办法明细到具体的业务,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也没有几个企业能根据计划成本实现真正的控制。

当然,现在有了计算机系统,可以部分减轻人工计算的复杂,但人们对其理解分析的过程还是复杂的。管理中,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复杂有效的方法好,更比复杂无效的方法好。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不在实践中应用呢?

标准成本法以合理的标准成本为基础,ERP系统自动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成本差异,该差异成为向管理人员发出的一种“警告”,以此为线索,企业可以进一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成本差异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 标准成本法下 ”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改变将传统成本会计事后核算的局限性,强调事前计划?执行过程控制?事后分析,通过标准成本的制订、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差异的检查控制、定期的成本分析,把三者统一起来,形成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而平均成本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实际成本。例如:B物料两年前采购时为100件×100元,当时的移动加权平均成本为100元,因为特定原因一直存放在仓库,现采购20件×50元,则移动加权平均成本为91.67,则偏离实际成本91.67-50=41.67元,偏差高达83%;若某成品机用到该物料100件,则导致该成品总成本升高为4167元(成本信息偏离市场价格),不能更好的指导销售,而且不利于进行企业边际利润的预测分析。若使用标准成本,且设定与当前的市场价格相符,即50元,则可以有效的指导企业的销售,并相对合理地进行边际利润分析;原100件×100元因成本核算方法的改变而产生100件×(100元-50元)=5000元差异,期末时在帐务上进行分摊处理,由此即符合存货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的要求,并且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处理,在这一点上,有效的节约了成本控制自身的成本,并且更好的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标准成本法下系统自动记录成本差异,成本分析人员可以据此为线索进行跟踪和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时地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加权平均成本法下系统并不自动记录成本差异,对于成本的升高和降低,系统不能提供信息参考,成本差异原因追溯难度大,不利于成本执行过程的及时监控。例如:A物料期初的移动加权平均成本10×10000件,标准成本为10,采购价格为12元×10000件,采用标准成本时系统自动记录采购价格差异为(12-10)×100=20000元,成本核算人员可以据此分析并监控采购价格变动的情况;若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成本,则入库时系统自动计算其加权平均成本为11元,并不会提供A物料价格变动差异信息,特别是东华机械多达6万多种物料的实际情况下,如果按移动加权平均成本计算方法逐笔业务分析,工作难度和强度很大,不利于及时向经营管理层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

?制造费用一般属于事后核算,即月终归集当月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配,标准成本法或平均成本法都必须预先设定各项制造费用的费率,在这一点上标准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是一致的:都必须通过预设费率?实际与预设差异的分摊这一流程。? ORACLE ERP系统移动加权平均成本计算方法自身也会产生成本差异,也必须相应进行差异的分摊处理。例如:出现负数的库存时,发票价格与采购订单价格不一致时,杂项事务处理有输入成本且不等于当时加权平均成本时及其他原因等。

? ORACLE-ERP系统平均成本只能使用组织的成本科目,而不能定义子库存的科目和工单帐户科目;标准成本可以依据子库存的属性,定义子库存的科目,可以按科目查询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的余额。

? ORACLE-ERP系统平均成本法主要用于分销和其它产品成本快速变化的行业,主要适用库存平均成本计算,制造工业一般采用标准成本法,目前使用ERP的制造业,基本上使用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差异分摊方法,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实合理的分摊原则,以下是成本解决方案差异处理的建议:

差异类型 差异特点 差异来源 分摊处理 PPV 按项目、采购统计

PPV 报告 采购单价与标准成本的差异 借:原材料

借/贷:原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差 贷:材料采购 月末总帐分摊处理: 借:销售成本-产品 产成品-差异 半成品-差异 贷:原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差 原材料/成本差异/发票价差

按原材料、自制件、库存商品、销售成本的月末价值权数分摊 IPV 按项目、采购统计

IPV 报告 发票单价与采购单价的差异 借:材料采购

借/贷:原材料-成本差异-发票价差 贷:应付帐款

WIP 差异-材料量差 按WIP 工单统计

WIP 价值报表 标准BOM和实际用量的差异 借: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任务关闭差异

贷:生产成本-原材料 月末总帐分摊处理: 借:销售成本-产品 库存商品-产品-差异

贷:材料成本差异-材料量差 按当月完工的产品价值分摊

WIP 差异-资源差异 按WIP 工单统计 WIP 价值报表 借方: 制造费用-直接人工 贷方:应付工资

借方/贷方: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人 工耗费差异 月末总帐分摊处理: 借:销售成本-产品 库存商品-产品-差异

贷: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人工耗 费差异 按当月完工的产品价值分摊

WIP 差异-制造费用差异 按WIP 工单统计 WIP 价值报表 借方:制造费用-折旧费 贷方:累计折旧

借方/贷方: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制造费用差异 月末总帐分摊处理: 借:销售成本-产品 库存商品-产品-差异

贷: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制造费用差异 按当月完工的产品价值分摊

标准成本更新差异 按项目统计 新的标准成本和旧的标准成本差异 借/贷: 原材料 半成品 在制品

贷/借:成本调整差异 月末总帐分摊处理: 借/贷:销售成本-产品 库存商品-产品-差异 贷/借:成本调整差异

按原材料、自制件、产成品分别更新,在原材料、自制件、产成品、销售成本月末价值权数各自分摊

2.JIT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二

1 制造成本法

1.1 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与当期产品成本的计算无关。

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 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 可以增加成本项目, 例如, 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 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 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 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 然后进行核算, 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 不同的企业, 其生产特点不同, 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 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1.2 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 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 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 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 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 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 即便有不合理之处, 但因为比重较小, 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 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 在先进制造环境下, 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 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

期间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 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成本, 而期间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 有些期间费用虽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 但却与产品成本有着密切联系。例如, 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前提下, 产品投产前的研发费用增加较多, 但是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 制造成本法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而是计入了期间费用, 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 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计算。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 容易误导定价决策。

人工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 成本项目中所致的人工费用的核算包含两部分:直接人工费用 (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 、计入制造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 也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 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 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2 作业成本法

2.1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 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 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 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 1971年, 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 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2.2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 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 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 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 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 而是完全成本, 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 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 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 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 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 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 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 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 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 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 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 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 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 并且在费用分配时, 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 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 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 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 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2.3 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 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 这种简单环境下, 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 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 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 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 企业要采用此方法, 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 其成本较高。

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 传统作业成本法下, 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 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 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 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 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 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 只能依据经验进行, 对于未来的作业, 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 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 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 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 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 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 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 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 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 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 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 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 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 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 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 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 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和分配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 2006.12.

[2]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J].管理会计, 2005.4.

3.物流成本理论与核算方法 篇三

2007-02-04 19:56

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

现代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

企业物流总成本

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可以向管理者提供更多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问题,但企业的物流活动是按照功能的不同来组织进行的,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而且大多数企业采用帐户划分成本,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因此,划分物流成本任务艰巨。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进行采购、销售、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的成本总和。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重要指标,如何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的一项经营目标。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指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造成的费用,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为降低物流总成本需要严格控制在运输方面的开支,加强对运输的经济核算。

存货持有成本:一般来说,存货可以占到制造商资产的20%以上。存货持有成本有些概念区分模糊,难以确定,所以,目前许多公司只是以当前的银行利率乘以存货价值再加上其它一些费用,作为存货持有成本。实际上,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服务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调价损失等。

仓储成本:大多数仓储成本不随存货水平变动而变动,而是随存储地点的多少而变。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库折旧、设备折旧、装卸费用、货物包装材料费用和管理费等。

批量成本:批量成本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物料搬运成本、计划安排和加速作业成本以及因转产导致生产能力丧失等。

缺货损失:缺货成本是指由于不能满足客户订单或需求所造成的销售利润损失。

订单处理及信息成本:订单处理是指从客户下订单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这一过程中所有单据处理活动,与订单处理相关活动的费用属于订单处理费用。IT成本指与物流管理运作有关的IT方面的成本。包括软件折旧、系统维护及管理费用等。

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

其它管理费用:其它管理费用包括与物流管理及运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单项物流活动成本降低必将导致其它部分成本增加,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总成本的上升。物流总成本分析是进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运用总成本分析法可以有效管理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成本。

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主要指标,但物流总成本本身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物流运作好坏。通过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分析,使企业可以从全局的角度了解自身的物流运作现状,明确目前关键的瓶颈问题以及突破口,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绩效。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是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对成本限额进行预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限额加以比较,纠正存在的差异,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

一般地对物流成本加以控制可采用生产率标准、标准成本和预算检验物流绩效等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管理技术,使企业在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是多少,战略成本管理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

作业基准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就是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作业基准成本法由R.Cooper与R.S.Kaplan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所谓ABC法,是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利用ABC法可以改进优化作业链,减少作业消耗,提高作业质量,并在整个作业生命周期内进行战略成本管理。

作业基准成本法不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成本进行管理,为物流实施流程再造、业绩评价等提供成本信息,也为企业进一步改进成本控制和战略性规划与决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依据和标准。

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分析,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投资成本 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 使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

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目前,企业日常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着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按照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与此相应的物流费用包括:供应物流费、生产物流费、企业内部物流费等。

从核算内容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由于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

2.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的披露混杂。从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看,由于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因而对于相关物流费用的核算基本上并入产品成本核算之中,与其他成本费用混合计入相关科目。例如,对于因取得存货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作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进而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收入中扣除以得到总利润。物流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混杂,致使有关物流的数据信息需从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过程复

杂且数据的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

3.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其分配方法依然沿用传统会计方法。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传统会计方法中间接费用依据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的分配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高级管理人员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1.按支付形态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自家配送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等支付形态记账。从中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什么经费项目花费最多。对认识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以及考虑在物流成本管理应以什么为重点,十分有效。

2.按功能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分别按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来核算物流费用。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哪种功能更耗费成本,比按形态计算成本的方法能更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而且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单位个数、质量、容器的成本),进行作业管理,设定合理化目标。

3.按适用对象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按适用对象核算物流成本,可以分析出物流成本都用在哪一种对象上。如可以分别把商品、地区、顾客或营业单位作为适用对象来进行计算。

按支店或营业所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算出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与销售金额或毛收入的对比,用来了解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

按顾客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又可分按标准单价计算和按实际单价计算两种计算方式。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可用来作为选定顾客、确定物流服务水平等制订顾客战略的参考。

按商品核算物流成本是指通过把按功能计算出来的物流费,用以各自不同的基准,分配各类商品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各类商品的盈亏,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进货和出货差额的毛收入与商品周转率之积的交叉比率。

4.采用ABC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

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析法是被人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

以作业为基础,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

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种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

以作业为中心,不仅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改善作业的非财务信息。以作业为纽带,能把成本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即以作业为基础分配成本,同时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订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以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问题最多的产品会产生最多顾客服务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1.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也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正因为如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控制,同时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都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可以确保企业利益,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的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一方面是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情,即追求本企业的物流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户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的设备。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

5.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

对于用户的订货要求尽力短时间、正确的进货体制是企业物流发展客观要求,但是,随着配送产生的成本费用要尽可能降低,特别是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要求的发展,更要求企业采取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要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通过构筑有效的配送计划信息系统就可以使生产商配车计划的制订与生产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也能使批发商将配车计划或进货计划相匹配,从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和进货成本。

6.通过削减退货来降低物流成本。

4.成本核算制度之新旧比较 篇四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成本核算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转变,为改进和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一步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财政部会计司近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国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行业核算办法下,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革和发展,起草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下面就该稿与旧制度的区别发表下自己的拙见。

一、新制度里引入了作业成本法这一新的产品计量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直接生产成本比重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有所下降,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等已经难以可靠地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在前期调研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反映,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加强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瓶颈和难点,提出引入作业成本法,提高产品成本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企业新制造环境的逐渐形成,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是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趋势。适时引入作业成本法,有助于引导企业将产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信息分析和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产品成本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降本增效。考虑到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差距较大,以及目前作业成本法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的情况,本稿有机整合零散分布在存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无形资产、职工薪酬等具体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要素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成本核算方法,统一规范成本核算项目,减少成本核算的随意性,适当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二、新制度里对“产品”进行了新的定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存货范围,对“产品”进行定位。即,产品是指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在此基础上,对产品的外延进行了扩展,规定产品也包含企业提供的劳务。

三、新制度里进行了行业类别的界定

以往发布的若干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核算办法,行业的种类主要涉及:工业、农业、房地产开发、施工、旅游和饮食服务、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地质勘察、勘察设计、金融、保险等。

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涉及有形产品制造加工的行业包括20余种,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运输、仓储、通讯等,生活性服务包括商贸、餐饮旅游等。

综合以上行业类别进行进一步归类,我们将有关行业划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软件业”、“餐饮旅游业”和“其他行业”十类。其中,“工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企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商业”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交通

运输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行业”是指除工业、农业、商业、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通信、软件、餐饮和旅游等行业。

同时,本稿以“工业”为蓝本制定有关规定,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充分体现其他行业特点,使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成本构成更具可比性。如在产品成本开支范围、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制定了统驭性的成本核算原则,在此基础上以工业企业为蓝本,区分不同行业制定产品成本核算规定,满足企业集团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的成本管理需要。

企业通常情况下应当根据该规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兼顾“农业”、“商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软件业”、“餐饮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特点,要求原则上比照工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外,还对其行业特有的有关产品成本核算内容进行了规定。

四、新制度还试图解决成本核算在会计信息化中的某些应用问题,使成本费用项目的设置和核算方法更加清晰明确。评价:

在我国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的情况下,直接生产成本比重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有所下降。同时,间接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等已经难以可靠地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因此,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加强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瓶颈。引入作业成本法,可以采用多重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同时,作业成本法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后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

新规定试图解决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问题,使之有章可循。此前,我国各行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几乎是一个空白,部分行业的成本核算也比较混乱。在推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后,国家又对有些行业特有的产品成本核算内容进行了专门规定,这将成为我国大中型企业(金融企业除外)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基本制度依据。

5.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研究论文 篇五

一、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关系

医院成本核算是根据相关制度规定的成本费用范围,对医院在医疗服务、药品销售、生产制剂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分类、归集、分配、分析核算,从而为医院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医院进行成本核算,能反映医院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整体把握医院的运营情况,为决策者提供了真实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医院绩效管理是医院依据自己的经营目标,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评估员工的工作结果,从而来评价员工的工作效率。绩效管理是一种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影响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达到医院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便于医院更好地运作。对于任何一个医院来说,虽然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并不能说二者等同。成本核算是对医院的各种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并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医院改进成本费用结构;而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想经过绩效评价来激励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员工,这就使两者不相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绩效管理是改善医院成本支出结构最好的手段,通过绩效管理,使员工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在成本核算中,从而提高医院的成本核算水平。所以说,医院的二者是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的。

二、改进医院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对于医院来说,成本核算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要想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首先,医院在财务部应该设置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通过该部门建立详细的成本核算规则,对各类药品的采购、领用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进行定期检查,从而为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其次,医院要进行全方面的成本核算,要将医院的每一项支出都纳入在核算的范围内,并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在每个科室,对医院的每个科室和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从而保证其工作全面和规范。

(二)推进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增加了更多的会计科目,使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复杂,而也需要相关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而且药物的种类较多,工作量较大,有时会出现失误,不能及时地提供数据,这就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医院可以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系统,根据各类药物的名称,可以将各项收入和成本数据自动录入相对应的系统中,通过相关的部门进行上报并审核后将自动导入成本核算系统中,这样就可以根据系统中提供的数据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推动医院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医院信息及时共享,防止数据出错,也可以避免人为改动,从而使医院成本核算更及时、准确、科学,有利于加强对核算的监管,以便于医院进行财务分析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增强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和综合素质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想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对各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领导起带头作用,调动全部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对成本意识的宣传,同时加强每个科室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正常进行,促进医院整体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新制度下,随着成本核算的复杂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学习和掌握新的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电算化水平,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管理是提高医院整体工作效率的关键,要想加强医院绩效管理,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坚持绩效管理的原则

在医院中每个部门不论在工作内容、难度还是工作风险方面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医院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各个部门进行绩效评价;同时,医院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内容的不同,将绩效管理划分为临床科室、普通科室、行政后勤三个系统,并通过这三个系统分别建立适合自己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二)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根据三个系统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指标和标准,在确立评价指标的时候应该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个方面。目前大部分医院只考虑到了经济利润等财务指标,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指标,因此,增加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便成为了现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根据医院肩负的社会责任,可以将社会效益指标分为:(1)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2)医疗效率,主要是指医疗服务效率,主要包括住院率、急诊次数、病床使用率等指标;(3)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论文数、科研项目数、科研成果数这三个指标。这就需要每个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将合理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相结合,从而完善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参考与自己相似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指标数据,确定本医院全部的绩效管理指标标准。

(三)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医院应该将绩效考核和员工的奖金分配工作相结合,将考核的结果体现在奖金分配的最终结果上。

四、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

医院的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医院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保证医院运作顺利进行,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医院更长远地发展。首先,医院在实施成本核算后,根据各项业务的费用支出情况,能够合理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医院每一年度的`收支情况,通过节约成本来增加医院的年度收支结余;其次,根据医院的结余情况将资金分为激励资金和发展资金,再依据医院的激励计划和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两者的分配比例,从而根据激励资金确定总的奖金额;最后,根据分配出的激励资金确定的总奖金额,再结合每位员工当期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金分配,从而确定每位员工的奖金额度。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将奖金直接分配给每个员工,也可以选择将奖金先分别分配在三个绩效考核系统中,然后三个系统再分别根据自己内部的考核结果进行二次分配,从而确定每个员工的奖金额。医院进行绩效管理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医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项业务进行合理的成本分配和归集,为医院进行绩效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医院选择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绩效管理,确保其在成本核算中的实施成果。绩效管理要在成本核算的预计范围内进行,不能因为绩效管理影响成本核算,打乱成本核算的正常工作,否则会使成本核算工作很难展开;若有预计范围外的情况,可以报到下一期的成本核算中,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正常进行。

五、结束语

成本核算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是成本核算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医院将二者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绩效管理,有利于合理控制医院的运作成本,同时激励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这就需要加强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能动性,进行有效地成本控制,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从而提高了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保证医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文.基于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问题的思考[J].经济管理,(22).

[2]王芳.略谈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J].管理观察,2014(27).

上一篇:学校中层副职竞聘演讲辞下一篇:李镇西讲课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