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山歌教学设计(共14篇)
1.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篇一
歌曲《放牛山歌》是三年级《放牧》这一单元所要掌握的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儿歌,歌中有许多“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所以引导学生唱出山歌那种高亢嘹亮的声音是本课的重点。在导入这一环节,我从以前学过的《草原上》这首歌曲入手,《草原上》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歌唱性,歌曲的情绪是甜美地,仿佛一下子使我们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中,能更好的学习《放牛山歌》这首歌曲,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山歌的欢快。通过朗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四川儿歌《放牛山歌》。在学唱这一环节我基本用的是听唱法是学生掌握旋律,在这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演唱歌曲的习惯没有很好的掌握出现喊叫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我应让学生们用母音“LU”来模唱旋律来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演唱方式,学生能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旋律,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学生演唱“哥儿呦喂”时引导学生做出到山上喊歌的动作,是学生了解唱到这时声音要高亢些,表现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在“表现歌曲”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们根据歌词的描述和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有的孩子模仿牧童骑牛的动作,有的孩子模仿耕地的动作,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充分表现音乐。在编创游戏“对山歌”这一环节中,学生们能以嘹亮的声音对出歌曲,能唱出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但课前我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导致电子琴的声音没有调对,这点我以后一定注意;然后这堂课整体内容较多,导入时间过长,导致拖堂,今后会调整好课堂时间,争取在短的时间内讲出精华的内容。今后会更加努力,上好每堂音乐课。
2.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篇二
一、新化山歌概述
新化山歌起源于先秦, 兴盛于唐宋, 流行于明清, 当前是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目前新化山歌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化山歌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原始性的古朴特征、丰富多样性特征和文学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古朴特征主要表现在曲调和音韵的古朴, 也表现在素材的质朴、贴近生活;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多面性上, 还表现在行腔特点和表现形式上, 因为新化山歌通过高腔、花腔、弹腔等形式演绎了劳动歌、仪式歌、 生活歌、情歌、时政歌和历史歌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学艺术性体现在“赋”、“比”、“兴”等艺术形式上。
二、新化山歌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 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地方民歌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分析原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 很多音乐专业学生对其鉴赏能力较差, 难以感受其魅力, 因此兴趣不高;另一方面, 一些高校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正确引导, 地方民歌教育难以收到实效。针对这一现象, 地方高校应引起重视, 通过有效手段加强声乐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声乐教学中应丰富新化山歌的教学内容。新化山歌的内容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它的曲调、节奏、结构、句式都很自由, 音乐特色鲜明,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是民间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三、新化山歌教学能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当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 对于地方民歌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 缺少地方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 对于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没能得到落实。新化山歌的音乐特色鲜明, 有很多俚俗方言衬词, 同时还有浓厚的说唱风味, 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通过新化山歌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 可以丰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歌课程, 使声乐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四、新化山歌教学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当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以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优秀音乐人才为目标, 因此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要涉猎广泛、触类旁通、 开阔眼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以实现自身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新化山歌作为优秀的地方文化, 其音乐学习价值不言而喻, 通过新化山歌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资源整合, 可以加深学生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 不仅丰富了学生自身的音乐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
五、新化山歌教学能促进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有人把地方民歌比作中国民族声乐的根源, 实际上地方高校声乐的教学, 也可以作为传播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阵地, 地方高校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音乐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化山歌在2006年被纳入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新化山歌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资源整合, 有助于发挥地方高校对新化山歌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 也对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新化山歌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方面它使当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更加完整和多样, 另一方面也让的得到了更科学合理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关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新化山歌的理解与学习, 深入挖掘新化山歌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 让它在地方高校新环境中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相信随着新化山歌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课堂, 声乐教学工作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亦群.论湖南新化山歌特征与演唱[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2, (01) :174-180.
[2]唐博.浅析新化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J].芒种, 2015, (16) :151-152.
3.浅议客家山歌剧表演与教学 篇三
【关键词】客家山歌剧 扬长补短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00-02
客家人聚居区天生就是孕育金嗓子的沃土,不少剧团的演员嗓子都特别棒。很长一段时间,山歌剧人采取“话剧+唱”的表演形式来扬长避短,山歌剧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们在此不作探究,但“话剧+唱”确实造成了演员在“做功”方面较平庸的现象。进一步导致了一出戏的成败过分依赖剧本、导演等其它部门的创作。
一、继承好山歌剧的经典折子,大胆借鉴学习姐妹艺术,扬长补短。
客家山歌剧应该走戏曲化还是新歌剧的道路,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也进行过多年不同风格的实践和摸索,可喜的是当客家山歌剧人走出困惑时惊喜的发现:山歌剧虽然年轻不成熟,但她具有“比其他剧种更突出的优势特征——开放性”。她没有固定的程式和行当,决定了她的极强的吸收能力。她能借用许多姐妹剧种的艺术手段,使之融化,自成一家。如果说“话剧+唱”的表演风格有它扬长避短的科学性,它的成立和存在本身就说明前辈山歌剧人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和“短”。衡量一个剧种的演艺水平就是看你演员“唱、做、念、打”的真功夫,那么从剧种的发展,人材培养的角度来看就应该重在扬“长”补“短”。什么是山歌剧表演的“长”?张振坤、熊丽梅的声情并茂,蓝小田、郑秋萍的细腻传神,钟娥青、李惠嫣的泼辣诙谐,胡电明、徐乃果的变形夸张等等都是山歌剧表演史上的一个个成功脚印。注重唱腔的优美悦耳,讲究人物内在的心理流程,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张扬的“长”。
吸收传统的养料培育客家山歌剧的后辈学子,是我们必须走好的第一步。要继承好这些传统,要求学生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质是达到目的根本。客家山歌剧表演的“短”在哪?就是“简单、平乏”。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去克服完善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今天我们用作教材的一些经典折子、独幕剧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也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导演出于对整体风格的把握,它没有多少“做功”。但作为教材的折子戏,只要保持其局部风格的统一,应该可以加工充实。怎样加工?如何充实?向汉剧、采茶戏、民间舞蹈等姐妹艺术学习,大胆借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借鸡生蛋,绝对是一种好办法。
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实行适当的反串教学。
“因材施教”对培养演员来说是可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的,一方面指从学生的先天条件着眼量体裁衣,根据生、旦、丑、正反角的习惯准绳,让学生对号就坐。这是传统的教学,有他成功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快速成材,就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通过对演员本色的再现,能使一群还属“一张白纸”的演员成功地撑起一部作品。同时也让这些“白纸”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电影和戏曲是姐妹艺术,道理是相通的。根据演员的形象、气质、声音等条件来决定他(她)的发展方向是可行有效的,也是培育人材的主流。但是作为教学,这种方法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
对初涉艺坛的学生来说,老师如果像泥人抟土似地把他捏成“理想的模型”,让学生过早地定了型,忽略了对一些学生的潜能挖掘。那培养出的学生通常会有一种现象——演丑的一上台就象玩儿戏,演生的一出场给人的印象是木讷呆板……况且客家山歌剧尚无固定的表演程式,没有明显的行当之分,通常要求演员一专多能,可以胜任多种角色。为此,笔者主张进行适当的“反串教学”,拓寬学生的戏路。这是对“因材施教”的另一种理解。让演“正面”的学生也演一些“反面”,目的是要他解放躯体,松驰表情,增加一些舞台行当的体验;让演“反面”的学生也去演“正面”,意在规范学生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体验用“心”演戏,有益于日后塑造角色时能进入人物心灵的深处。
客家山歌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表演上没有多少传统积淀,不比一些古老的剧种,人物激动时可以用水袖来抖一抖,人物悲怆时可以用长发来旋一旋,只能凸显演员特质、气质来丰富角色形象。艺术发展需要传承,前人为我们留下了经验,留下了技巧,可经验和技巧只是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不是根本,艺术创作的生命在于她的个性和创作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学得失,虚心学习,勤恳耕耘,客家山歌剧定将在艺术百花园中越开越艳,人才辈出。
参考文献:
[1]胡希张,温萍.《客家山歌》[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2,23-28
[2]田羽.《广东省戏曲和曲艺之梅县山歌剧》[Z].广东省戏剧研究室.内部资料,1980:110.
4.唱山歌教学设计 篇四
新集九年制 薛丽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内容。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教学重点
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歌曲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播放课件(大屏幕),带着问题仔细观看,了解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A、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B、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请知道刘三姐故事的同学们讲一讲自已知道的故事。3.教师提问: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你们,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
二、学唱歌曲《唱山歌》
1.听录音,熟悉歌词及旋律。2.再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3.了解歌曲创作背景。4.学习歌曲旋律中的难点节拍。5.难点指导。6.歌词分析。7.教师教唱。8.学生听录音齐唱。9.设计演唱形式。
三、知识拓展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这种活动互相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
5.《打支山歌过横排》教学设计 篇五
【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喜欢听些什么音乐呢?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大陆、港台或者是欧美的流行音乐,那么,除了流行音乐以外还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下面同学们来听几个音乐片段,感受一下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播放三个音乐片段:①、船工号子;②、茉莉花;③、绣荷包)【新课教学】
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歌就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到底什么样的歌曲才算是民歌?同学们是怎么理解中国民歌的呢?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中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与人民生活有对人民生活骑着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加工,语言简洁凝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体裁和作用
(1)山歌: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常加入衬词、衬句。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代表性山歌品种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调”;晋西北“山曲”、“烂席片”;甘肃、青海、宁夏“花儿”(或称“少年”)(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海洋渔民号子、江河船工号子、码头搬运号子、森林号子、工地建筑号子、“盐工号子”等等。(3)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刚刚我们听到的三首民歌分别是我国四川民歌《船工号子》、江苏民歌《茉莉花》、山西民歌《绣荷包》。不同地域的民歌各具特色,咱们江西省的兴国县就具有“山歌之乡”的美称。有这么一句话:“一把芝麻撒上天,兴国歌王万万千。”由此可见兴国山歌之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大家先来仔细听一下。(播放《打支山歌过横排》)
1、同学们感受到歌词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引出“哎呀嘞哎”)
2、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那么歌曲当中的“哎呀嘞哎”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人们在山上劳动,伐木放排、挑担及田间劳动,有的为了消除疲劳,有的为了寻觅同伴,他们就进行对歌打趣。)
3、接下来同学们再来听一遍歌曲,注意“哎呀嘞哎”中最后一个“哎”演唱的感觉,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播放歌曲)仔细听歌曲中那些地方用了咱们江西的方言··试着把方言唱出来。
4、大家在学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什么感受?(节奏自由、情绪高亢、为了呼唤更远的伙伴)
5、同学们注意看歌曲名称中的“打”是指唱的意思,“横排”是指山与山之间的崎岖山路。另外,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歌曲的歌谱当中有几个个别的音符旁边出现了与其他音符不同的小音符?这个小音符就叫“倚音”,倚音有时倚附在主音的前面,有时也在主音的后面出现。因为它是依附在主音前后的音,因此叫“倚音”。在乐曲中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倚音,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间。波音——像什么形状?对,就叫波音。波音:由主要音和它上方或下方相邻的音快速一次或两次交替而成.波音唱(奏)时一般占主要音的时间.波音分上波音(顺波音)和下波音(逆波音)两种。在音乐中我们把倚音跟波音都称作装饰音。
6、同学们这一次跟着音乐用方言大声的唱出来,注意体会歌曲中的装饰音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播放歌曲)
6.《打支山歌过横排》教学反思 篇六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兴国山歌,全曲2/4拍,一段体歌曲,情绪高昂嘹亮,具有兴国山歌的特有风格,本节课对中国民歌中的山歌体裁进行教学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资源的整合。本节课的教授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鉴赏能力,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也已经日趋成熟,故在课堂中不愿表现参与活动的能力就不够积极,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引导和调动。也就对教师在知识的传达准确度和掌控学生的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这节课中重点以教唱歌曲为主,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导入部分,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即兴编词套入刘山姐中“敬茶歌”的一个片断引出中国民歌体裁之一的山歌,教师通过范唱直观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以歌曲体裁的不同进行民歌基础知识的补充说明,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环节歌曲学习,通过教授示范法,让学生直观的接受知识并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面对面的传递给对方体现现场感染力。如:“开腔调”的演唱和整个乐句的演唱以及装饰音和波音的演唱等。第三环节是拓展也是这节课的亮点,用“开腔调”作为活动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可在这句中加入不同的形式演唱。如:“对唱”男女分组演唱,要求提高声音唱“开腔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山歌的特点,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最后利用地方的特有资源进行即兴的歌曲创编环节结束本节课。
7.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篇七
作为地地道道隆回人的湖南音协秘书长、著名词作家金沙, 为了大力推广家乡的音乐艺术文化, 创作了一首表达隆回花瑶人对呜哇山歌的喜爱的一首歌曲——《呜哇山歌》, 歌曲由著名作曲家孟勇先生作曲而成。歌曲有浓厚的花瑶呜哇山歌的演唱特色, 将呜哇山歌的歌曲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仿佛一副古老的隆回民间故事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上演。
一、歌词的高度艺术化
金沙对家乡生活的感受非常的深刻, 这也造就了这首歌的歌词。整首歌出现了三十几个“呜哇”, 可以说将呜哇山歌的最大的特点展露无遗。
因呜哇山歌演唱大多在乡间野外, 不受劳动时间的限制, 其歌曲的随意性很强, 内容则可以随着场景以及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是一种自由抒发的劳动号子, 歌曲的内容多以情歌为主。所以, 金沙这首歌词的创作则是以情歌的形式进行花瑶呜哇山歌的展示。从歌词上我们则可以看出:
“太阳呜哇呜哇升起, 阿妹呜哇呜哇挑花, 挑绿了那满山坡的藤缠树喂。太阳呜哇呜哇升起, 阿妹呜哇呜哇挑花, 挑红了那遍地燃烧的金银花。呜哇呜哇嘿……月亮呜哇呜哇升起, 情歌呜哇呜哇飘洒, 飘满了那山寨里的古树林。月亮呜哇呜哇升起, 情歌呜哇呜哇飘洒, 飘满了那篝火映红的大山崖。呜哇呜哇嘿……呜哇呜哇呜哇呜哇哎……挑一把羞答答的小花伞, 撑开了一伞悄悄话。飘一曲喜洋洋的金唢呐, 山歌把阿妹娶回家。呜哇呜哇哎……花瑶人哎唱歌哎, 喊呜哇呜哇呜哇哎……”
歌词很清晰的表达了阿哥阿妹的爱慕之情, 表达了花瑶人之间最淳朴的爱情生活。通过“呜哇”二字对歌词的修饰, 整个歌曲的艺术格调变得格外的高雅。可以理解成:太阳从呜哇的歌声中升起, 阿妹在呜哇歌声中挑花, 挑绿了满山坡的藤缠树, 挑红了满地的金银花。月亮在呜哇声中升起, 呜哇呜哇的情歌飘飘洒洒, 歌声飘满了篝火映照的山崖和山寨的古树林。唱着呜哇山歌, 挑一把花伞说着悄悄话, 吹着唢呐唱着山歌, 把阿妹娶回家……
一个简单的乡间爱情故事, 在呜哇声中变成了一副优美的图片, 一首悠扬的乐曲, 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记忆, 这就是歌词的魅力。
二、原汁原味的旋律重现
孟勇先生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 基本上是运用了花瑶呜哇山歌的高腔。衬词的加腔、绞腔、开腔、行腔都严格遵循传统呜哇山歌的旋律演唱特色。花瑶呜哇山歌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正如一位作家形容:时为高天大风呼啸, 时为空谷巨鸟和鸣, 时为江海“轰”地举起千堆雪, 又“哗”地跌成万斛珍珠, 滑过古滩, 流入金黄的沙地……整个空旷的山谷回荡着一片“呜哇”声。该歌曲的创作也是如此。
歌曲在一开始有一个引子“花瑶人唱歌, 喊呜哇呜哇哎”。“呜哇”二字处于歌曲最高音A。也就符合花瑶山歌中, 衬词位于最高音的原则。如大风呼啸般直冲云霄, 是阿哥对阿妹情感的宣泄, 对阿妹吐出心中的爱。
接着, 有一段欢快的间奏。都是“二八”和四分音符的节奏型, 然后是歌曲的抒情部分。这部分的创作基本上很平缓, 像是在说话。如果说先前是上天,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入地或者是游龙戏水般的在中声区行走。
紧接着一个“呜哇”高腔的A音, 貌似蛟龙腾飞甚或是情侣们欢聚一堂准备跳舞了。然后紧接着一个旋律就是“挑一把羞答答的小花伞, 撑开了一伞悄悄话……”这个时候的旋律也是以“二八”节奏为主, 描述的是阿哥阿妹在一起跳舞, 说情话的场景。然后, 一个“阿妹”也处于最高音, 表达了阿哥对阿妹的爱, “娶回家”则是用歌声描述将阿妹娶回家的的欢乐之情。
最后, 前面的引子再现, 则是对情感的再次宣泄, 也是对阿妹情感, 对这份感情的愉悦之情。表达了山歌作为阿哥阿妹之间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 表达了花瑶人对呜哇山歌的热爱之情。结尾用主和弦的五音“A”, 让歌曲有一个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高腔山歌演唱技法的运用
歌曲作为高腔山歌的一种, 尽管通过现代创作技法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歌曲的演唱必须用到高腔山歌中的真假结合的演唱方式, 也就是用最强的假声唱出最结实的声音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 高音非常的通透、高亢激昂。声音的位置靠前, 然后利用声带的边缘振动, 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 发出高腔山歌的优美音色。通过高腔山歌演唱技法来表达阿哥阿妹心中浓浓的爱意, 这就是淳朴乡村男女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不用含蓄的表达, 只需要用明亮的声音直中他心。
四、结语
《呜哇山歌》作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经典男高音作品, 已在院校中广泛传唱。它不仅仅是对隆回花瑶呜哇山歌的文化传承, 更是对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现代化发展的借鉴。它的成功, 也是其他传统文化的未来。只要大家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共同为他们的发展而努力, 我相信, 民族民间文化也同样会被大众所接受, 从而在大众流行起来。
摘要:湖南邵阳隆回地区有一种特别的歌唱形式, 叫“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传统湖南民间歌曲, 它一直是民众在乡野田间逐渐形成的一种表达内心最真挚情感的高腔声乐艺术。孟勇先生创作的《呜哇山歌》则是很深入的阐述了花瑶人对呜哇山歌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篇八
广东梅州(曾称嘉应州)——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在山歌剧诞生以前,远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有“外江戏(现在的汉剧)这一戏曲形式传入,同时流传于梅州市操中州音韵汉剧声腔的提线木偶戏,其丑行有时也操客语,唱客家山歌及当地其他的民间小调(曲)。此外,梅州市还流传着操客语的竹马舞及采茶戏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的艺术品种,对广东客家山歌剧的萌发具有一定的影响,或为之孕育唱腔胚胎;或为之提供表演及演唱之借鉴;或为之掊养其观众对客家艺术的共同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换而言之,早期的客家山歌剧的表演及其音乐或多或少地受到客属地区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本文就客家山歌剧音乐特征和属性做一些分析和探究,让我们共同来探索客家山歌剧唱腔的发展规律,寻觅山歌剧音乐创作之轨迹……
一、广东客家山歌剧及其唱腔的音乐源头
“客家山歌” 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支绚丽的奇葩,它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带有明显的中原客家地域特征,它的音调以及表现形式,贴近大众。“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是从“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创作而来的。《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已将山歌剧纳入戏曲范畴。 “广东客家山歌剧”是以客家话演出,文本唱词吸收客家山歌修辞手法,极具个性特征;音乐唱腔以原生态(俗称原板山歌,下同)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采用曲调联缀形式,辅以板式变化,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逶婉缠绵……“客家山歌剧”最先出现在广东梅县和兴宁市(原兴宁县)。现流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的汕头、惠州、河源、深圳、东莞、韶关及其相邻的闽南和江西的赣州市。印尼、香港、台湾等地客籍侨胞和客裔聚居之地亦有广东客家山歌剧的演出活动,它有着深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物唱腔”是“广东客家山歌剧”的灵魂,客家山歌剧唱腔定义了山歌剧的存在,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广东客家山歌以其丰富的调式、鲜明的曲调、独特的曲趣,令所有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很难忘怀。所以一直以来,不少作曲家都以客家山歌作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尤其是客家山歌剧诞生以后,客家山歌又以戏曲音乐的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客家山歌与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客家山歌的基本曲调(即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山歌)。一方面,它是编曲者用以改编成客家山歌剧人物唱腔的素材;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直接用来做剧中人物的唱腔。当它末被纳入戏剧人物唱腔的范畴而单独存在时,谨是一种民歌形态而已;但它用作剧中人物唱腔以后(包括谱面不作任何改变),则从一般的共性较多的民间歌曲而成为有人物形象、有个性特点的客家山歌剧唱腔的组成部分了。而要辩识其所属,关键视其载体——音乐文学即唱词,是否属“剧”。剧与一般的“表演唱”极易相混,一般以有无矛盾纠葛等情节来作界定。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的确不是完全的传统戏曲音乐,也不是专曲专用的新歌剧。取消了曲调运用的程式化、行当化以及充当喜怒哀乐等情绪载体的固定化,这种音乐创作手法是新歌剧常用的创作手法。但同时剧中人物的基调选择却固定在客家山歌及其它客家民间音乐这一总的范畴,虽然不完全是旧曲沿用,但这种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选择人物基调以保持其传承性的做法,则属戏曲规律了。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音乐是在保留原生态山歌风格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广采博收,吸纳新的元素,不断丰富完善,它是兼容并蓄传统戏曲精神和新歌剧音乐创作原则的新路了。
二、广东客家山歌剧及其唱腔规律
1.唱词与曲式。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词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梅县话为本剧种的标准语音,它分为:阴平(夫)、阳平(符)、上声(符)、去声(妇)、阴入(福)、阳入(服)共六声。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词的基本格式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二、四句押韵。七字中的词顿或字顿的基本格式是“二、二、二、一”如“有心、恋哥、唔用、媒”。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各种变化格式“如二、二、三”例“阿妹、转哩、几时来”……与唱词格式相关的各种山歌基本曲调的曲式,有其相对稳定的形态。一是上下句曲式,完全反复一次,唱完四句唱词,如《丰顺山歌》、《五华长布山歌》、《兴宁罗岗山歌》等(谱例略)。
2.唱腔形态及运用。各种客家原生态山歌的调式、曲式、句结音、特征性乐句形态、终止式的特殊旋法等,都具有较强的或相对的稳定性。主要以“徵调式(丰顺山歌、兴宁浮南山歌、河源山歌、紫金山歌等)”;“羽调式”(梅县松口山歌、兴宁水口山歌、蕉岭长潭山歌等);还有少量的“宫调式”(大埔西河山歌等)。在这些原生态山歌中发展、创作出来的唱腔音乐则异彩纷呈,除了特徵性乐句按原有形态或以变化了的原有形态(如移位、节奏伸缩等)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构成原生态的诸要素,从调式、曲式、乐节、句结音,一直到终止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广东客家山歌剧音乐唱腔设计体系中作曲家普遍采用一“套”(旧曲沿用);二“编”(以旧曲为基础进行改编);三“创”(以山歌特性音调为素材,重新作曲)。主张人物主题基调,避免雷同,实行了人物的音乐主题相对固定化,用音乐语言的殊异性来区别人物形象……
广东客家山歌剧唱腔体系的形成是从两方面入手的:首先就是不断地发现、选择和利用客家原生态山歌,将一首首原生态山歌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运用到本剧种唱腔体系中。它是山歌剧唱腔的基础,是唱腔编写者的工作对象,对它的认识、使用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例如1965年晋京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并观摩的《彩虹》(作曲:滕仲英),其中的女主角“彩虹”的主題就是采用陆丰原板山歌(谱例略)。其次就运用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客家说唱、客家民歌小调、宗教音乐、创作曲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创作手法也大多采用的重复、变奏、调性变化等民族音乐的创作技巧,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可塑性,增加其表现力,使之能《能》更加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需要。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获得“文华奖”的大型山歌剧《桃花雨》(作曲:陈勋华 滕冬红),其中女主角桃子的唱腔音乐就是从梅县松口山歌中演化和创作出来的。从近几年获得巨大成功的大型山歌剧《山稔果》(作曲:陈勋华)、《等郎妹》(作曲:陈勋华 黄延元)、《山魂》(作曲:陈勋华 滕冬红)中的唱腔音乐中可窥一斑……
客家山歌剧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它的表现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这些打烙着各个时代印记的山歌唱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客家人民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等各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让我们好好地认真挖掘、继承和学习这一珍稀的精神财富吧。
9.《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15个,学会写10个汉字,学习多音字“挑”。2.通过唱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听听歌里都唱了什么? 2.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十四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认识许多的英雄人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小英雄,一起读课题――《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初读
1.请大家打开课本,跟录音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3.出示句子:
我正在挑选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读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发现?这个字有两个不同的读音,读书时要注意区分。
三、学习课文
1.我们听了课文录音,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2.知道什么是“扫荡”吗?
3.(出示 “就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把“危急”换一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为什么说这是十分危急的时候?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二、三段,边读边想。
4.就在这危急的时候,王二小是怎样做的? 理解“顺从”,他为什么要装出听话的样子?
5.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结果怎样?在带敌人进埋伏圈时,他想到这个结果了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6.师导读:尽管可能牺牲,但他觉得用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几千名乡亲的生命,值得!他相信自己的血不会白流,八路军叔叔一定会消灭可恶的敌人,为自己报仇的!想到这里,他毅然将敌人带入了埋伏圈。“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课文最后两段就是对他这种英勇献身精神的赞颂。
出示:“干部和老乡得到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鲜血染红蓝天。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人都含着悲愤,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让我们带着对二小的敬佩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话。7.师提出问题:王二小牺牲时,脸上为什么含着微笑?
生读文思考
7.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被他这种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师问: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英雄? 总结:能在危难时刻做出令人叹服的正义之举的就是英雄。
四、总结、布置作业。
10.《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定稿 篇十
下秦中心小学 李玲
教材分析: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半个世纪以来广为传唱的叙事歌曲,这首歌曲感动了无数的人。故事发生在1942年农历9月16日,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向解放区扫荡,解放区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都躲藏在山沟里。八路军在山口设下了埋伏圈,王二小,一个放牛郎勇敢地引诱敌人走向包围圈,最后悲壮地死在敌人的刺刀下。故事情节短小,却非常有感染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认识多音字“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过程与方法:
1、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感知英雄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2、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难点:
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方的山区,敌人向解放区扫荡,解放区的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都躲在山沟里,他们抓住了一个放牛的孩子叫他带路,勇敢的放牛郎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在山口设下的埋伏圈,而自己却英勇的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那一年他才十三岁,他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讲得是谁吗?那么让
2、学生通过听唱、朗读、想象等手段,了解二小的事迹,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去认识这位真正的英雄吧。
2、播放视频《歌唱二小放牛郎》看完这段视频,你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课题《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要求:生边听边把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
师:同学们先来和这些词宝宝、字宝宝见见面,愿意吗?(出示生字卡片抢答)
2、开火车读词语:
玩耍 危急 含着 染红 山坡 传扬 扫荡 受骗 牺牲 英勇 掩护 顺从 悲愤 昏头昏脑
3、学习多音字“挑”。课件出示句子,生读,找规律:
①我每天放学后要帮助妈妈挑水、做饭。②敌人把王二小挑在枪尖上。③请挑选合适的词语填空。④我要向你挑战。
三、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在这里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把自己的小手指到念的字上面,并标出各小结序号,能做到吗?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打到83页。)
2、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请大家回顾一下,九月十六日早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什么是扫荡?
抗日战争时期,凶残的敌人实施三光:杀光、抢光、烧光,这就是所谓的扫荡。
3、那敌人为什么要扫荡呢?
4、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危急还可以用一个哪个词来代替? 王二小是怎么做的?(他顺从地给敌人带路)
理解“顺从”,他为什么要装出听话的样子?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和几千老百姓,他真的要带敌人去吗?
5、那他是怎么做的?(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6、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结果怎样?在带敌人进埋伏圈时,他想到这个结果了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是的,尽管可能牺牲,但他觉得用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几千老百姓的生命值得,他相信自己的血不会白流,八路军叔叔一定会消灭可恶的敌人,为他报仇的,想到这,他毅然将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可怜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的牺牲了。课文最后两小节是对他这种英勇精神的赞叹。
是的,(出示课件:“干部和老乡得到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鲜血染红蓝天。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人都含着悲愤,歌唱着二小放牛郎。”)让我们带着对二小的敬佩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话。
8、王二小牺牲时,脸上为什么还含着微笑?
(因为当枪炮声响起的时候,他知道八路军正在为他报仇,他知道很多人的生命都保住了,想到这,所以他的脸上还露着微笑。
9、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被他的这种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学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小结:能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正义的举动,这就是英雄。
三、朗读拓展,升华感情。
1、二小光荣地牺牲了,你的心情怎样?
师:让我们怀着这种悲愤,这种难过读一读吧!在小组内练习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四、课堂总结
课文学完了,现在你们有什么话想对王二小说吗?(学生举手发言)同学们,时光匆匆流逝,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却是永恒的,让我们再次用歌声唱响我们心中的小英雄吧。播放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 板书设计:
歌唱二小放牛郎
危急 顺从 牺牲
11.健步走出“山歌王” 篇十一
刘富祥今年78岁,是一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上世纪70年代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便热爱上了健步行这一户外活动。每天他都去户外走走、听听、看看,一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二来通过行走,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为写山歌、唱山歌收集好素材。城北村近千个家庭。他都逐一走访过多次,200多个屋场、地段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县直40多个单位他也曾经多次去做过客。他白天户外行走搞采访,晚上在家整理素材写山歌。每天上午8点半,刘富祥就准时从家里出发,口袋里装着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头戴一顶草帽,有时还带上一瓶矿泉水。他不骑摩托不坐车,凭着两条腿从这个屋场走到另一个屋场、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里走到县城……没有两三个时辰他回不了家。有时打听到好素材,哪怕路再远,天气再不好,他也要步行前往,直到把素材弄到手为止。老伴很理解丈夫的爱好,非常支持、关心他,每天總会在锅里热着菜饭,让他一回到家就能吃上热菜饭。在老伴的支持下,刘富祥写山歌、唱山歌的激情一发不可收。他在村里、镇上乃至全县渐渐有了名气,请他唱山歌、写山歌的人越来越多。从2010年开始,他还在县城亿多购物广场一侧创办了“老年人山歌角”,引导老年人在这里唱他创作的山歌。现在在这个“山歌角”唱山歌的老人已达到四五十人。刘富祥写的山歌、快板情真意切,通俗易记、押韵易唱,一些农村老年协会文艺队还把他写的山歌作为保留节目专门排练演唱,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刘富祥为了把自己写的山歌及时传唱出去,他不计报酬,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为党员群众编印山歌简报。每月印发不少于200份。这些简报全是他自己编写、印刷、分送到党员群众手中。这种“编、印、送”的工作是一份很苦、很累的差事,而刘富祥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绕山道、跨水沟、进果山、走学校,乐此不疲。最近,在村里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会上,他又即兴创作了一首山歌:“城北党员有决心,学习实践很认真:男男女女齐学习,不获全胜不收兵……”表达了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会议精神的决心和信心。
“山歌王”的路越走越宽畅。
12.闽西客家山歌艺术风格初探 篇十二
一、闽西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闽西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习惯。客家山歌表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体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风格,给人的印象是天然的、快乐的。客家山歌之所以经久不衷、广为流传,是以客家人长期所处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以及他们淳朴的情感和愿望有关。闽西客家山歌这种鲜明的农村色彩,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自然、很亲切、很感人。客家山歌形式主要有民间小调、竹板歌、民谣等;具体内容主要是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
在北宋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年,群众饱受残酷剥削与压榨,农田被占、家产受侵,生活悲惨,致使中原人们背井离乡,往外迁徙,安家立业。客家人来到新的荒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千百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客家文化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山歌、小调、竹板歌、民谣。如:客家妹子快乐多,娘胎偷偷学唱歌;哇哇落地一声唱,绿水青山都来和。又如:客家妹子爱唱歌,家有山歌十八萝;挑来一担慢慢唱,唱到日落月上坡。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定能听到优美、动人的客家歌谣。
闽西客家山歌主要是七言四句三韵,歌词比较和谐,唱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舒服,歌词也很押韵。闽西客家山歌是客家百姓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具有随意性、地域性、口头性等特点。客家山歌本地方言特别重,别有一种韵味。客家人在每年的中秋期间,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河的对岸、桥头两边,用高吭的声音在对唱山歌。在农村,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对唱山歌结为夫妻的。
二、客家山歌的内容
闽西客家山歌内容极其丰富、主题深刻、形象可歌、情感真实、语言凝练。具体表现在:
(一)表现革命题材的山歌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和指导闽西革命工作。当时老百性知道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贫苦落后究竟是什么人造成的,农民逐渐觉悟了。群众主要通过宣传标语、山歌、漫画、战报、扫盲和唱一些革命歌曲来弘扬正气,鼓舞军心民心。如:流传到现在的《红军游击队歌》:红军游击各乡村,头一要紧杀豪绅;因为豪绅十分恶,勾结军阀打穷人。第二要紧缴枪支,缴到穷人手上持;穷人手上有枪械,地主豪绅一一杀。第三要紧更应该,田契账簿拿前来;还有来往借银字,点火一烧化成灰。第四要紧对富人,没收财产莫容情;现银拿来充军饷,田地米谷分穷人。第五要紧助农工,权柄拿到手当中;建设苏维埃政府,工农专政乐无穷。还有五个好主张,一抗捐来二抗粮;三抗租谷四抗税,五抗放债吃人王。穷人大家要认清,地主豪绅没人情;公公道道同其讲,口讲出血也闲情。
又如反映根据地人民热爱革命、报名参军、英勇杀敌的坚强决心的曲子。《风吹竹叶》:风吹竹叶响叮当,自幼报名到前方,前方打倒反动派,打的敌人一扫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当时产生了大量反映土改、抗美援朝、自由婚姻、互助合作的歌谣:如:日头一出满地红,天下第一毛泽东;斗倒地主老封建,穷人翻身好威风。革命传统要发扬,抗美援朝记分详,抗美就是打美帝,援朝就是保家乡。婚姻大法好主张,绝对禁止妹等郎;废除买卖婚姻制,自由结婚喜洋洋。
这些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文化内涵丰富,深受群众爱戴。鼓舞民心,令人振奋。闽西人民在沸腾的斗争生活中扩大了政治视野,思想更为活跃,充分反映了闽西人民的理想抱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为革命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山歌
如:月亮弯弯两头勾,两颗星宿挂两头;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头。又如:月亮弯弯两头尖,两个星宿挂两边;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边。再如:月亮出来亮堂堂,犀牛望月妹望郎;郎有心来妹有意,有心有意结成双。永定的《八月十五看月光》: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水上;鲤鱼不怕漂江水,恋妹不怕路头长。这些歌词用衬托的手法,歌颂青年男女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的爱情,值得颂扬。
(三)赞美方面的歌谣
闽西客家长汀山歌《人民江山万年长》:上连连来闹连连,翻身当家掌个权,工人大哥来领导,人民江山万万年嗳嗨哟!歌词表现了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歌词凝练、简洁、明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颂歌:自从改革到如今,农村变化最分明;落实生产责任制,粮多钱多算唔清,政策落实得人心。盘古开天到如今,哪有农民发千金;自从农村大改革,千金农民算唔清。日头落山满天星,山里人家尽开心;看了电影看电视,文化生活日日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传唱的民间歌谣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新的变化。闽西客家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如今,客家人爱唱山歌、爱唱民谣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还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被福建省文联授予全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的永定籍“闽西山歌大王”李天生,现已80多岁高龄,他13岁开始唱客家山歌,1956年冬天,他作为福建代表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调演,满怀红土气息登上中央大舞台,用客家方言演唱《八月十五看月光》,用“竹叶笛”演唱《东方红》,赢得观众交口赞扬。演出结束后,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邀请李天生等人,接他们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唱《金丰大山不寻常》等客家山歌。李天生创作的客家山歌已融入了《土楼回响》第二乐章,而且由他本人亲自演唱。他不仅在中国唱山歌,还把中国客家山歌唱到东南亚、欧洲等海外,为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闽西客家山歌的发展史就是客家人的迁徙史、奋斗史、血泪史,客家山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发展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音调优美、结构单一、内容特别的客家语歌曲。
13.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所以通过学唱这首歌,实现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整合,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我该如何在这短短的一节课,让同学们感受到那一段历史,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语言内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唱歌的形式作为突破口。如果直接问学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根据这种情况,我首先给学生讲了王二小这个真实的故事,学生就对王二小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在学唱的过程中加强了背诵,而且最终目的也落在学语文上,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因为一首好的优秀的歌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能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14.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篇十四
这是首创作于1942年的歌曲,出自于四年级音乐教材,采用叙事歌曲的题材讲述放牛娃王二小的动人故事。旋律悠扬清新,又带有悲凉的情感色彩,寄托着人民对抗日小英雄的哀思。
四年级有7个班,可在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却发现效果不一样。在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然后介绍歌曲的来源(故事)和特点,,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也没有完全投入到歌曲情绪之中。我及时总结,发现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歌曲的背景时,不能完全进入主角,产生不了共鸣。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搞笑、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爱学的激情。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能够是谈话、讲故事等。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生活中孩子们对王二小这位英雄是陌生的,于是在其它班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唱前把王二小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在故事里对王二小有必须的了解,也使课堂有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沉静在歌曲的意境之中。然后再透过对歌曲的教唱和对歌曲进一步处理,学生在反复的教唱中,对英雄王二小的怀念之情必然不断加深,使情感在旋律中不断升华,从而受到感染,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情感的碰撞,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对这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放牛教学反思11-09
山歌09-17
校园山歌对唱09-22
《五指山歌》教案汇总10-14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09-02
山歌兴趣小组活动方案11-06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07-16
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08-22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歌鉴赏08-29
放牛班春天赏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