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24-06-25

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共6篇)

1.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一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2—2015)

为加快推进句容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升级、完善功能、提质增效为主线,依托句容自然生态资源、宗教养生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全面实施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优化大环境,举办大活动,推进大宣传,实行大管理,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句容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一流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产品精品化建设上实现突破,在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体验、宗教文化、运动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业态发展上实现突破,在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上实现突破,在旅游管理标准化建设上实现突破,树立句容旅游知名品牌,实现我市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把句容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和全国一流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

(二)经济目标 四年内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末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3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10%以上。

(三)行业发展目标

茅山风景区创成A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新增3-5家A级旅游景区;新增星级酒店6家,总数达1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5家,三星级酒店6家,创成“银叶级”以上旅游绿色饭店3家;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2-3家、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5家,培育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创成省级工业旅游点2-3家;新增旅行社5家,其中国际社1家,旅行社总数达17家,创成三星级以上旅行社2家,导游、讲解员人数达800人。

三、总体布局

进一步优化市域内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包括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体验、宗教文化、运动娱乐、商务会展等多元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五大旅游集聚区”,兼顾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全力构建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五大旅游集聚区:

茅山道教养生集聚区:以茅山风景区为龙头,涵盖九龙山景区、茅山地球小镇、天王浮山片区、江苏茶博园、怡景湾度假村、白沙等周边乡村旅游点。宝华山生态休闲集聚区:以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涵盖北山湖、固江口湖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以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核心,涵盖丁庄葡萄采摘区、张庙茶场、新坊美食村等周边乡村旅游点。

龙山湖运动体验集聚区:以龙山湖体育运动公园为主体,涵盖仑山湖旅游度假区、江苏农博园、白兔草莓采摘区、江苏花博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赤山湖湿地观光集聚区:以赤山湖湿地公园为重点,涵盖郭庄文化产业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点。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规划完善工程

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推进新一轮全市旅游规划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句容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完成《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句容绿道旅游系统总体规划》等,切实做好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九龙山景区、龙山湖等核心区域规划制订工作。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时要充分凸显旅游功能,体现旅游元素,彰显旅游特色,切实发挥好规划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规划局、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赤山湖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及各相关镇

(二)实施集聚区建设提速工程

1、茅山道教养生集聚区:以道教文化、健康养生、红色旅游为特色,着力将茅山风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成为句容旅游龙头和第一品牌,增强其对全市旅游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完善总体规划和区域详规,提升建设品位和标准,全面完成茅山风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重要景点建设,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完成莲塘九曲、道教论坛、崇禧万寿宫、德佑观、仁佑观、长龙山国际度假村、翡翠山庄、东进林场文化酒店等工程,推进环春城湖开发建设;加强集镇改造,完善风景区各项配套工程,加强产业链培育,切实把茅山风景区打造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态优美、运行有序的综合性旅游区。启动九龙山景区开发,编制高标准总体规划和详规,组织专业招商,坚持精品高端生态开发方针,确保九龙山景区高位品质。推进地球小镇建设,实施滚动发展。做好浮山区块储备景区开发保护方案,切实形成我市旅游梯度开发格局。做好怡景湾度假村后续工程建设,增强旅游度假功能。启动白沙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四年内将白沙村建成全国一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天王镇、茅山镇、民宗旅游局

2、宝华山生态休闲集聚区:以森林旅游产品、佛教文化体验、商务会展为特色,力争把宝华山建成全国一流的4A级景区,切实起到北部集聚区中的领衔作用。制订包括宝华山、北山湖、固江口湖在内的北部集聚区总体规划,完成亭华线旅游风光带以及两湖连接线系统建设,向东与仑山湖国际度假区相连接,逐步形成生态休闲北部旅游集聚区。完成宝华山北大门锦隆五星级酒店、牛首山运动公园、北大门宝华山庄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御园湖旅游风光带、滨河公园及周边景点建设;完成北大门入口景观及新游客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宝华山景区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探险、森林文化、森林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加快建设与隆昌寺相配套的景点,恢复铜山玉泉寺,提高宝华山佛教旅游项目品质,完成一叶庵、舍利塔、慈舟纪念堂、乾隆行宫等项目建设;结合宝华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依托紧邻南京的区位优势,打造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制订北山湖、固江口湖区块保护开发规划,在实施保护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发。

责任部门:宝华山管委会、下蜀镇、开发区、民宗旅游局

3、茅山湖康体养生旅游度假(实验)区:以生态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为特色。做好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实验)区基础配套设施。完成茅山湖、二圣湖道路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茅山湖国际旅游度假综合项目,中国欧洲影视城、五星级酒店、东部假日酒店和特色养老医疗旅游等项目建设,建成省内规模较大、度假功能齐全、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新坊美食村现有沿线环境及村落改造,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将新坊打造成集句容风味特色的美食村;以九龙山庄、容南风景生态园为龙头,加快提升句茅路沿线农家乐档次和服务水平,尽早形成全市服务最优、功能最全、品质最高的农家乐集聚区;以丁庄葡萄园为重点,完成各葡萄园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加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定期举办葡萄节促进春茅线葡萄长廊尽快成形。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后白镇、茅山镇、华阳镇、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民宗旅游局、农委

4、龙山湖运动体验集聚区:以运动康体休闲,特色旅游度假、精品农业观光为特色,实施龙山湖综合开发,重点做好容天下农业文化休闲园、现代农业物流产学研基地、体育公园、生态度假酒店等项目建设,借助龙山湖高尔夫项目的建设,全面打造周边休闲体育、运动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以运动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颜真卿文化主题公园;加快白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凸显旅游要素和功能,完善景点布局,加快旅游产品及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全市精品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区;加快仑山湖大酒店建设,推进蓄能电站工程,打造国际路亚基地建设,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增加旅游元素,彰显旅游特色;实施农博园景点改造提升工程,增加农业实验参与项目,形成新的旅游亮点;推进花博园建设步伐,做好园内功能分区,打造“四季有景,月月有花”集观赏、休闲、花食、花疗和养植课堂为一体的赏花胜地。

责任部门:农林学院、农科所、白兔镇、边城镇、民宗旅游局、农委

5、赤山湖湿地观光集聚区:以水上运动游乐、湿地旅游观光、高端休闲度假为特色,完成开发规划编制,按国家高等级景区标准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湖区景点等项目建设,利用温泉资源开发建设娱乐、休闲、度假、养生等高端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湖熟文化和三国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恢复般若寺,确保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2015年前建成并对游客开放,力争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

责任部门:赤山湖管委会、民宗旅游局

(二)实施旅游产业配套工程

1、加快星级酒店及度假村建设。形成高、中、低档次星级酒店及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经济型宾馆。至2015年全市旅游星级酒店达到1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达13家。世茂大酒店、碧桂园凤凰城酒店、锦隆大酒店、美加东部假日酒店、东进文化酒店、福地宾馆建成营业;鼓励规划建设道教主题酒店、佛教主题酒店、温泉疗养主题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等各类旅游主题酒店,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经济连锁酒店入驻;积极推进休闲度假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重点完成翡翠山庄度假村、春城湖度假区、仑山湖国际度假区、黄金滩旅游度假村、上南山艺术家园等旅游度假区建设,逐步形成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责任部门:开发区、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天王镇、边城镇、民宗旅游局

2、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句容乡村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链延伸,主要建设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乡村酒店,完善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产品。重点做好新坊美食村、白沙乡村旅游示范村、江苏农博园、茶博园、花博园、句茅线精品农家乐大道、茅周线乡村休闲度假带、春茅线葡萄长廊、句丹线草莓之路等乡村旅游点的建设,通过整合各镇乡村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乡村休闲文化底蕴,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领先、中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责任部门:农林学院、农科所、民族宗教旅游局、农委、茅山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华阳镇、茅山镇、天王镇、边城镇、白兔镇、后白镇、3、开辟工业旅游新领域。充分挖掘我市工业旅游资源,推进特色工业企业向旅游产品延伸,在工艺、农业产品加工、旅游装备等类型企业中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确保四年内创成省级以上工业旅游点2-3家。

4、提高旅游通达能力。完成句容至茅山湖旅游度假区(二圣线延伸段)、赤山湖至茅山景区连接线、东部干线以及句茅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确保全市景区间连接线的畅通;开通市域内3A级以上景区间旅游公交专线,确保各旅游景区间通达无阻;开辟南京、常州、扬州等周边城市至茅山、宝华山景区城际旅游专线,确保我市景区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

责任部门:交通局、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镇

5、加快旅游商品研发。设立旅游纪念品研发基金,建立旅游商品研发联动机制,举办旅游商品研发创意设计大赛,组织旅游商品展销会,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在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有旅游购物场所、星级饭店有旅游商品专柜。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镇、各相关部门

6、推出句容特色菜点。成立烹饪协会,定期举办美食节和烹饪大赛,推出名厨、名菜、名点,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特色菜肴系列;结合农家乐挂牌、农家菜评选,推出句容特色“美食之旅”。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工商局、民政局、各相关镇

7、培育规模化旅行社。成立旅行社行业协会,加大旅行社创新力度,推进旅行社规模化发展。至201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旅行社1家,创成三星级以上旅行社2家。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工商局、民政局

8、大力营造旅游氛围。市域内增设营造旅游城市氛围的公益广告及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型宣传牌30块;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全面完成过境国省道、高速公路及辖区内主干道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加强市域内公共信息符号规范化建设,统一旅游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准确、便捷地提供交通、住宿、停车、用餐、娱乐等信息,并将旅游标识体系建设项目列入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并优先组织实施。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交通局、城管局、规划局

9、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镇江市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形成我市智慧旅游产品,在景区、旅游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组织推广应用,培育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在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上与镇江市实现同步,力争创出句容特色。

责任部门: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民宗旅游局、各相关部门、各旅游企业

10、推进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定《句容市景区导游词规范》、《句容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管理办法》、《句容市农家乐评定标准》等旅游业服务标准,对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等旅游企业实行等级评定和挂牌制度,全面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质监局

(三)实施旅游市场开发工程

1、强化旅游整体营销。成立句容市旅游营销中心,整合景区、景点、旅游企业等资源,建立旅游营销公共平台,推行全市景区联票制,推出句容1-2日游旅游产品,促进句容旅游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相关景区(点)、各镇、各相关部门

2、加强区域合作营销。每年在南京、上海等主要客源城市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促销的组织化程度。参与长三角城市间的互动,建立发展互为目的地的旅游营销联盟,继续实行客源代理制,通过与当地旅游部门客源互换,增加来句游客量,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合力营销。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3、加大网络市场营销。加快旅游网站建设,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点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开辟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整合市域内网络资源,形成旅游网络宣传营销集群;加强与主流网站及著名行业网站的合作,开展旅游业务对接,加大句容旅游板块建设,扩大旅游宣传网络覆盖面;组建句容旅游网络宣传队伍,策划宣传主题,制定奖励办法,鼓励更多人参与网络宣传。

责任部门:宣传部、民宗旅游局、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4、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制定宣传方案,强化在主流媒体上投放专版、专栏、系列专题片,对句容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宣传。拓展航空、高铁、公交以及重要媒体等宣传渠道,树立句容旅游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视台

5、精心策划旅游节庆活动。继续做好茅山旅游文化节、宝华山泡山节、句容葡萄节、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庆品牌,集中展示句容旅游新形象。

责任部门:民宗旅游局、农委、茅山管委会、宝华山管委会

(四)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要在全市形成“人人是旅游环境”、“个个服务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促进旅游发展的局面。发改经信、民宗旅游、规划、国土、住建、财政、教育、科技、水利、农委、城管、环保、商务、文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及工作措施,公安、交通、卫生、安监、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形成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宣传方案和落实措施,由市委办、政府办分别牵头督办。

责任部门:市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各相关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发挥市旅游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重要工作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镇、管委会、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二)机制保障

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各镇、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制定目标考核细则,将指标任务分解到各镇、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加强考核与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奖惩通报制度,每年底由市旅游委员会组织考核,对旅游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进行通报批评。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资金16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其中宣传促销经费600万元,项目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句容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品牌打造、市场开发和举办各种形式旅游节庆活动,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及旅游发展奖励。

(四)人才保障

加强在职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依托句容市内外高端旅游教育资源,走联合办学之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建立完善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制度。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我市旅游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导游员队伍建设,提高中高级导游员的比例,创新导游员管理模式,提供规范优质的导游服务、科学的导游管理,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2.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二

一方面, 人类对化学手段的依赖越来越紧密, 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不足,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离不开化学手段的应用与开发。据统计, 1万吨合成橡胶, 相当于25万亩橡胶园所产的天然橡胶, 1万吨合成纤维相当于30万亩棉田所产的面花, 1万吨腈纶, 相当于250万只羊所产的羊毛。另一方面, 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学工业带来的物质愉悦的同时, 对化学工业所带来的安全、环保等问题也越来越纠结, 对化学工业绿色、低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化学工业正在进入一个以创新与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人类对化学工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 首先, 我们必须坚定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当前, 受世界经济整体环境的影响, 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中国化学工业也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但化学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没有削弱, 并且随着人类人口增加、寿命延长、生活水平提高, 人类社会除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化学工业产品提出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的要求外, 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化学品要求也更加多样化, 为化学工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化学工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 以及为社会提供的一系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 有利于解决人类和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其次, 要加快化学工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提高化学工业本质安全环保水平。物质的问题必须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 解决化学工业安全、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技术创新, 用更加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改造和提升化学工业, 从物质上提高化学工业的本质安全、环保水平。

再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与公众、社区、社会的沟通, 推进人们对化学品的认知与了解。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化工文化, 要牢固树立生命第一、安全第一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配送、使用、回收以及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保因素,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或控制各种可能的危害和风险。

3.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三

——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浙江省政府副省长 金德水

岁末年初,五年规划交替之际,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以及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谋划“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目标任务,研究部署明年工作。根据会议安排,谢力群同志还将代表省经信委作工作报告。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五年来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预计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人均生产总值51500元,折合76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740亿元、25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和1.4倍;进出口总值25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0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特别是工业经济面对跌宕起伏的国内外形势,历经非常之年、困难之年、复杂之年,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7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5万家,比2005年增加60%,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均可突破万亿元大关,均比2005年增长88%左右。

(二)增长质量明显提高。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有望达到3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1.9万元,比2005年增长6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0.72吨标准煤,圆满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任务,累计完成节能量3500万吨标准煤。信息化发展指数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互联网普及率达17%,居全国第3位。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8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1.8%,比2005年提高0.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8%以上,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三,比2005年增长4.6倍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比2005年增长50%左右。据中科院《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我省创新指数仅次于广东,居各省区第2位。

(四)工业结构加快优化。五年来,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轻工业,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传统行业、高耗能行业比重明显下降,装备制造等附加值高的行业比重上升较快。预计,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32.1%、19.5%分别提高到今年的35%和23%左右。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2005年的39.4%、7.8%分别提高到今年的43.8%、8%。

(五)发展活力充分展现。中国企业500强中浙江占37家,居北京、山东、江苏之后,与广东并列第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浙江占67家,居全国第1位;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08家,居全国前列;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浙江占26个,居全国第2位。全省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0.2%和36.2%。

五年来,各级政府及经信等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突出表现在:

(一)注重加快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面对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一度回落探底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包括中小企业负责人在内的全省万人电视电话会议,分析形势,提振信心,出台政策,提出要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协调,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对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工作,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探索构建重点企业风险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注重转型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四大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编制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及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组织编制装备制造、纺织、医药等“11+1”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物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举办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报告会。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制订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分两批确定42个块状经济推进试点,派驻专家组开展科技服务。着力培育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公布146家企业名单,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健全工作机制,两次召开全省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整合提升工业园区,规范发展乡镇工业功能区,培育和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三)注重集约发展,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紧紧围绕“十一五”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把节能降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每年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节能措施。加强节能法规制度和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激励惩戒机制。制订实施资源节约行动计划和方案,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实施节能“十大工程”,加大财政对节能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2008年以来全省实施重点项目1593个,带动社会投资约640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形成节能能力约1800万吨标煤。综合运用节能审查、差别化电价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强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社会各领域的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结构节能。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能源管理,强化能源统计、计量、监测等基础工作,实现管理节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炼钢能力230.5万吨、炼铁能力13.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27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170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和“733”工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新能源推广应用“六个一百加示范基地”计划。加强节能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注重创新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全省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2家,其中国家级48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4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个,均居全国前列;近三年来经济和信息化领域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681项。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组织项目452项,总投资541.5亿元。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深入实施“152”行动计划和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计划,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市场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辟国际市场;完善营销网络,拓展国内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抢占农村市场。

(五)注重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数字浙江”建设。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规范信息化管理。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加大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力度,推进重点产业信息化;开展“万企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发展面向区域、行业、中小企业的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行动计划,开展区域经济信息化国家试点,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信息大篷车千村行”计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TD等3G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央通信运营商落户我省的全国性项目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定期组织监督检查,五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信息安全和无线电安全事件。

(六)注重合力发展,着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始终坚持“大工业”的发展思路,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政策资源,凝聚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扶工的大合唱。经信、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税务、环保、质监、工商、金融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积极为工业发展出谋划策,在项目审批、用地指标、自主创新、财政扶持、信贷资金、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加强帮助和指导。深入开展“双服务”专项行动和“企业服务年”活动,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涉企优惠政策,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和决策部署,围绕巩固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四大建设”的要求,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制订出台政策意见,公布21家第二批试点名单,召开现场会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培育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聚焦政策,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制订政策意见,建立领导组织,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培育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四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编制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制订实施“11+1”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计划,从产业导向、公共资源配置、重点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六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实施“万亿技改促提升”计划和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落实有关政策,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强要素保障。七是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严格落实能耗大户节能措施,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防止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实施有序用电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全社会节能氛围。八是组织做好市场开拓工作,开展“浙货万里行”活动,组织企业到省外办展销会,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完善营销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九是积极做好信息化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信息化条例》,推进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改造计划,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十百千”工程,提升信息安全水平。十是优化企业服务。定期分析经济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协调和快速缓解电煤运输和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双服务”专项行动中反映的有关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同志们,过去五年的成绩十分来之不易。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强工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深化对工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认识,丰富和完善工业经济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工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企业为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妥善处置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有效化解资源要素供应压力,紧中求活、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促调整”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构建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认真贯彻落实“降能耗”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多管齐下,“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共克时艰、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全面把握“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总的看,未来五年,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更趋复杂,既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这些为我省在更高层次上嵌入全球价值链,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和技术跨越等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复苏的进程并不平坦。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都给“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变数。展望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工业发展,但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我省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兄弟省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面临更大压力。另外,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互联,将给未来五年的宏观调控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从我省看,经济社会将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如果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得以顺利推进,完全有条件实现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否则,就容易跌入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动力不足,发展进程受阻。就工业领域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工业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实力,为下一步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工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薄弱,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深刻理解“十二五”时期发展任务的新部署,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实际,“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长三角地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加快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把实现工业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我省“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并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浙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我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要实现全省“十二五”发展目标,工业领域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这不仅是对中央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部署的具体化,也是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意味着我省要实现“一次工业化”,还意味着要实施“二次工业化”,即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化;不仅要求从发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作用的大局来推进工业发展,更要求从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高度来抓好工业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这一部署,把实现工业现代化作为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坚持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够快,重点领域还需进一步取得突破。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主动转、加快转、持续转,把工业转型升级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大工业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大合力,千方百计促进我省工业大调整、大提升、大发展。既要重视转型又要重视升级;既要重视产业链拓展,又要重视价值链提升;既要重视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又要重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重视培育先进制造业,又要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工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50%左右的水平,工业创新总体上还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深化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把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作为重要抓手。近年来,国际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对我国的压力日益加大,国内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为此国家即将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并且还会像“十一五”那样继续分解到各省,因此未来五年节能降耗仍然十分艰巨。节能降耗压力很大,但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有利于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当然也要看到,我省能耗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随着“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一些指标下降的难度更大。我们在继续抓好这项工作的同时,还要花更大的力气、想更多的办法,挖掘更充足的潜力。

(五)坚持把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有力举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占领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要措施。通过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以此形成诸多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要深入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模式,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增长“倍增器”,结构调整“助推器”和发展方式“转换器”作用。

三、全力抓好“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重点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和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实际,确定“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以重点实施10项工程为抓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以“块状经济六六工程”为抓手,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今后五年,要大力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块状经济六六工程”,即完善市场营销合作、生产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成为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在全省形成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几十个300—1000亿元、近百个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明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好示范试点工作,深化第一批21个省级示范区试点工作,完成第二批21个启动工作。二是支持省级示范区的产业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及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滚动淘汰机制。四是完善省市联动机制,推动各地抓好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以“龙头企业百强工程”为抓手,做强做大龙头骨干企业。今后五年,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百强工程”,围绕“一批上百亿、若干家超500亿和1000亿零的突破”的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自有知名品牌,增强行业龙头地位和市场话语权。到2015年,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培育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企业3家,超越500亿元的企业10家,达到300亿元的企业20家,实现我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突破。明年要重点抓好前天召开的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关于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落实工作,特别是要督促各地全面完成为企业逐个“量身定做”扶持政策的工作,以进一步聚焦政策,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推动146家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做强做大。

(三)以“八个一批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后五年,要从有利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发,围绕加强产中、产前、产后服务,立足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的职能,选择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强力推进,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园区、基地、企业和品牌。争取到2015年,把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培育一批优秀设计企业;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成一批总部经济集聚基地;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示范企业;在省外建立一批浙江工业品直销展示中心;支持省内工业企业在国内外设立一大批销售终端。省经信委担负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职责,这也是一项新的任务。明年除了要继续抓好工业和信息化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开展“浙货万里行”等工作外,还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抓紧确定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工作重点,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使生产服务业尽快成为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重要支柱。

(四)以“节能十大工程”为抓手,继续加强节能降耗。今后五年,要继续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完善市场倒逼、政府善逼、企业自逼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实施节能“十大工程”,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在抓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结构节能的作用;在抓好工业领域节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商贸、旅游等其他领域节能工作;在控制能耗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附加值的提高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到201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主要行业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明年的重点是“围绕一个目标、完善六项举措、实施十大工程”。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强化节能降耗的目标考核、监管队伍、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工作机制、舆论宣传等六项举措;启动实施千家重点企业节能、落后产能淘汰、传统优势产业改造、装备制造业振兴、技术创新、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商业及民用节能推进工程、公共机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

(五)以“733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今后五年,要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企业等为抓手,切实在推行绿色设计及制造、工业“三废”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废旧工业产品再生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7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30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30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工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比重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明年重点是深化实施“733”

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和企业,并逐步在化工、印染、医药、造纸、冶金、建材等行业全面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形成循环产业链。

(六)以“技改双千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今后五年,要结合“四大建设”的要求,继续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每年组织实施1000项、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技术改造;集中支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做强做大开展技术改造;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力争到2015年,投资结构更加合理,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技术装备明显改善,产品档次得到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明年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根据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制订我省企业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二是按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基础性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特别是要围绕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实施一批上下游企业集成、点面有分但整体集成度高的技术改造组团项目。三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对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用地指标、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同时,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的企业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等专项支持。

(七)以“技术赶超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今后五年,要紧密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深入实施“技术赶超工程”,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实现工业技术水平的跨越;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企业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切实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机构的重要载体作用,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成果共享、扩散机制,促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创新资源向我省汇集,形成技术创新链;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强技术攻关,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要把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支持企业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国内或行业技术标准。力争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明年要重点抓好“六个一批”: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依托省级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三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四是开发一批工业新产品。五是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六是建设一批高层次企业创新团队。

(八)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今后五年,要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创业、培育、成长”三位一体,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着力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重点帮扶小型、微型和初创型企业发展,推动我省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到2015年,全省每年有百家小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千家微小企业升级为小型企业、万家初创型企业成功创业。明年要重点抓好“四千计划”的实施:一是组织千家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到省外开拓市场,推广品牌,设立研发、原料、生产、物流基地等。二是扶持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选择1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优”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培育隐形冠军。三是帮助千家中小企业成功融资。通过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等,重点帮助和支持1000家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四是开展千场中小企业服务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培育、信息化推进等为重点的1000场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九)以“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今后5年,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鼓励和引导企业结合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积极采用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大胆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规范水平、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实现规范化、精益化、信息化,企业管理总体上居国内先进水平。明年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广10项管理创新示范成果;二是培育10家管理创新示范咨询(培训)机构;三是树立200家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四是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万人次。

(十)以“两化融合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今后五年,要以“两化”融合工程为抓手,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突出抓好“三网融合”和四大领域。即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抓好信息产业、城乡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四大领域发展。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5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三网融合”初步实现,“智慧城市、和谐乡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重点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明年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启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二是全面启动杭州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四是深入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五是加强无线电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还要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精心安排年初工作,努力实现明年工业生产的良好开局,实现工业生产“开门红”。二是组织好春运,确保广大旅客走得及时、走得顺畅、走得平安。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元旦、春节和省“两会”期间的生产安全。四是做好困难企业和职工的访贫问苦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基层,送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身边。

4.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四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降”是指()。

降库存 降产能 降成本 降杠杆

2.自()年后,制造业内部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

2011 2012 2013 2014 3.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逐渐的进行分化,拥有新动能的制造业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的发展。

化学纤维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良好,2016年的四个季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指数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景气景象。

5.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仍需要历经持续性长期阶段,这表现在()个方面2 3 4 6.工业向西发展的趋势在2013年出现阻碍,2011-2015年第二产业以及工业产业重心主要向()转移。

东 南 西 北

7.以()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成为重要新动能,珠三角地区的3选项4打印、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新技术新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制造 全面发展 创新 智能制造

8.上海市为打造科创中心,吸引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和资源,出台科创中心建设“()条”,从落实人才户籍政策、扩大创新资助经费等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关键领域创新型平台以及天使投资协会,整合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创新资源。21 22 23 9.“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安排,主要包括()大走向。

二 三 四 五

10.(),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加强金融制度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增强金融制度规范

11.随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走向深入,不仅要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开放,而且要加快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的互动,进一步缓解我国服务贸易的()。

顺差 逆差 差距 分歧

12.在限制方式上,可以采用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协定采用的措施,一般为禁止外资进入的投资领域、对外资所有权有所限制的领域以及基于互惠条款的限制措施,减少业绩和高管等涉及企业具体运营的附加要求,增加外商投资的()。

积极性 参与度 创造性 数量

13.在民营企业方面,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民营企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的是()。

实行同一化措施

中心企业之间合并以整合资源和联手国际巨头 实行差异化战略 打造“隐形冠军”

14.按照()的原则,僵尸企业本应该是退出市场的,但造成现阶段这部分企业“僵而不退”的原因在于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这类企业积重难返,企业难以拿到“死亡证书”。

统一性 规律化 市场化 公平性

15.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通常扩张速度非常迅猛,但相对来说缺乏良好的管理能力,在面临外部不利冲击时,无法准确且及时地作出应对,以致陷入发展困境。

中型 大中型 小型 中小型

16.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外资企业是冲着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未开发市场来的。依靠这些优势,外资企业在()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迅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18 19 20 17.()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22.87%下降到22.7%,而外资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率由2010年的19.25%提升到20.46%,实际税负率差距缩减为2.24%。政策优惠丧失,税费负担加重,结合成本上升以及竞争加剧,F选项4I的流入量也在不断下降。

2010 2011 2012 2013 18.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指的是()。

军民融合 国有企业改革 集体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

19.()与人力资本流动捆绑在一起,成为自由流动最大的障碍。

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 子女教育 以上均对

20.“四新经济”是融合发展的,()是基础,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市场的最终体现,而新模式往往是重要的实现方式与手段。

新动能 新技术 物质条件 环境

21.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多边或双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完善和构建,如()。

WTO 选项1PE选项3 IMF 以上均对

22.济宁市发展目标,到(),改革开放50周年时,与全省同步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迸发、动力强劲。

2020年 2025年 2028年 2030年

23.20世纪()初期是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大变迁。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4.()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1980-1999 1990-2002 1990-2000 2000-2018 25.()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比较平稳,2000-2013年,年均增长24.3%。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6.2017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

中国 美国 日本 法国

27.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28.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在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一些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不包括()。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

29.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有()。

水电 风电 核电 煤炭

30.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位。

一 二 三 四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历经()两个主要开放阶段,中国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发展 沿海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创新

2.我国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产业发展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

宏观经济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 制度因素 微观经济环境

3.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网络化 数字化 智能化 以上均不对

4.从结构上来看,()仍然是出口的主力。煤炭 机电产品 原油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5.()的工业化进程均处于工业化后期,而东北地区才完成了工业化一半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依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

长江三角洲流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 京津冀地区 雄安新区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1.仪器仪表属于新兴行业。()

正确 错误

2.产业的新模式不仅为转出地的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产业转型升级腾挪了空间,也带动转入地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原有的潜在要素资源成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要素。()

正确 错误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化一直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部分省份和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工业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消失。()

正确 错误

4.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西北部,创业氛围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干涉降低,创业环境较以往有较大改善,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能力。()

正确 错误

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加速融合,伴随社会分工形态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更新,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

正确 错误

6.跨国企业全球研发布局,一方面是基于东道国重要的市场地位或巨大的市场体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配置整合当地的人才资源。()

正确 错误

7.信息化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

正确 错误

8.我国企业大多数仍然处于附加价值低端环节,加工贸易仍为高新产品进出口主导方式。()

正确 错误

9.新开放观提出,要转变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观念,就要用全球化的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站在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从而提升对外开放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

正确 错误 10.“一带一路”倡议统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自贸试验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落脚地,两者同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5.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五

“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个大”建设重点工作,在产业结构优化、平台空间拓展、特色产业集聚、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效作为,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

一、以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引领转型升级

突出规划的引导力和政策的扶持力,引领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引导转型升级。在《吴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相继编制完成了《吴兴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吴兴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纲要》和《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纲要》等一系列规划,在规划之中体现转型升级要求。坚持大结构优化与小结构调整并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实施工业“四个二”和服务业“二个四”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全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功能布局,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并驱”,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健全转型升级政策体系。突出政策引导,建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制定了《吴兴区工业企业考核奖励试行办法》、《吴兴区鼓励企业上市若干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创业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关于公布取消 停止 返还 补助或优惠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等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从土地、财政补助、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三是着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按照转型升级要求,坚持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优化一产,突出龟鳖、蔬菜等五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做强二产,以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和做大做强金属制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大三产,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5:53.8:38.7调整到2010年的4.9:51.8:43.3,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更趋协调。

二、以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相融合,保障转型升级

围绕转型升级,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项目建设实行“三评三控”。将绩效评价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项目准入抓评估,对产业层次、耗排总量等进行控制;项目建设抓评审,对投资水平、用地效率等进行控制;项目竣工抓评价,对建设标准、生产能力等进行控制,加强对项目的调整和提升。招商标准实行“四个不招”。始终坚持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污染项目不招、亏本项目不招、低产业层次项目不招、要素利用率低项目不招等“四个不招”,坚决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项目。招商方式实行“五个转变”。紧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招商方式从资源型招商向节约集约型招商转变、从数量型招商向质量型招商转变、从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从被动招商向主动出击招商转变、从依靠政策招商向企业主体招商转变。节能减排实行“六项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节能减排保证金制度、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通报制度、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减排重点企业风险承诺金制度、水费结算与达标排放挂钩制度、减排重点企业挂牌督办制度“六项制度”,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科学谋划吴兴科技城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加快建设科创园孵化平台、童装科技服务平台、电器电机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形成了吴兴科技创业园、织里童装科技服务“五中心”、7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南太湖农业科技孵化器、吴兴食品加工园检测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创业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平台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吴兴科技创业园通过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截止目前新引进孵化企业累计达到64家。三是优化转型升级服务体系。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完善区、乡镇、部门三级工作机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做到人员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转型升级服务网络。尤其连续几年深入开展“四百四进四促活动”专项行动,精心设计“百名干部进企业促项目”、“百名干部进外地促招商”等载体,发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加快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一线,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破解发展难题。特别是09年以来,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环境。

三、以平台打造和项目建设相互动,驱动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平台打造,为转型升级拓展空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调优增量,提升存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编制《吴兴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形成“一区五园”平台格局,一区为吴兴工业区,五园为“织里工业园、东部工业园、城北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和青山工业园”。以全省谋划产业集聚新平台为契机,积极规划产业集聚新平台,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着力提升平台承载功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区工业平台累计投入30.9亿元,全区平台道路网路全面铺开,供电、供气、给排水等各项基础配套不断完善。特别是东部新区“十横十纵”道路框架全面贯通,主体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提升。二是着力引进优质大项目。坚持增量调整重质量,强化招商引资,通过产权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新方式深入推进选商择资,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外企、央企、省企、民企”四轮驱动,着力激活民间资本,以商引商,确保招商引资在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中保持良好态势。成功引进三一重工、新长宁多媒体产业园、华祥(中国)高纤、上海电科等重大项目,积极推动与中节能等央企的合作,实现阿祥集团等传统企业跨越式转型,从纺织领域向装备制造业转型。三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转型升级的工作目标落实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行动之中,近几年连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建立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现场办公、季度考核等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好、高”项目建设,连续实施100项5000万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全力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59.91亿元提高至2009年的128.67亿元,年均增长21.1%,其中工业性投入由31.2亿元提高到66.6亿元,年均增长20.9%,均实现“翻一番”。

四、以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相带动,深化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以要素保障为突破,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集聚优势资源,对织里童装、漾西铝合金、轧村家纺、八里店经编、环渚东林丝织、埭溪五金等特色块状经济,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形成金属制品和纺织服装两大超百亿产业集群。特别是织里镇,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童装和羊绒衫生产基地。在支柱产业加快集聚壮大的同时,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到9.7%,比05年底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光伏新能、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09年分别增长47.3%和53.9%。二是凝心聚力培育大企业。坚持提升存量水平,大力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今年特别实施行业龙头企业“腾龙计划”,重点骨干企业“奔马计划”和成长潜力企业“雏鹰计划”三大计划,排定86家转型升级重点企业,集中资源,通过技术创新、装备升级、股改上市等方式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截止到09年底全区规模企业达到497家,比05年底增加了212家,亿千元企业68家,增加了24家,营业收入超3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6家,增加6家。其中栋梁营业收入超60亿元,大东吴超40亿元,金洲超30亿元,4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3家企业列入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企业累计达到4家。三是加大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重点是强化企业发展急需的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供给保障,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扎实抓好土地复垦和低丘缓坡开发,积极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清理,不断增强土地保障与保护能力。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提升年”、“金融转型升级服务年”等活动,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万邦和江南2两小额贷款公司,全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压力。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9年,全区14家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41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加强人才引育,以“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百名专家吴兴创业、百名企业家高校深造活动。五年来共引进235名专家来我区创业,306名企业家进高校深造,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以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相并举,提速转型升级

6.加快推进丽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六

一、顺时应势,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 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管理升级,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 其理念和方法对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管理会计, 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 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 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 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并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 一个时期以来, 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 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 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 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 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深刻理解, 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科学内涵和重大创新

《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其内涵丰富。《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 要争取在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使我国管理会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围绕该目标, 管理会计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指导意见》在体系设计、内在逻辑、实施机制和切入点等方面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将创新与借鉴充分地有机融合, 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 注重顶层设计, 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在全面分析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 确立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并提出了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明确了具体工作要求, 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指导意见》在内容上注重原则性、方法性和指导性相结合, 其内容的系统设计综合了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和单位的现实需要, 为我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而量身打造, 是指导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蓝图, 是一次体系建设的创新。

第二, 注重整体推进, 创新发展模式。《指导意见》科学创新了一个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管理会计有机发展模式, 该发展模式中各部分既相互独立, 又彼此关联;既自成一体, 又彼此促进。其中, “理论体系”是基础, 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 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指引体系”是保障, 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人才队伍”是关键, 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 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信息系统”是支撑,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 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 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 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

第三, 注重全面参与, 创新实施机制。《指导意见》明确要求, 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发挥有关会计团体的行业支持作用, 突出各单位的主体作用, 要求单位重视管理会计培训, 大力培养适用的管理会计人才, 创建财政主导、部门助力、单位为主体、院校团体和咨询服务为支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有机结合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积极性, 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发展。

第四, 注重借鉴经验, 创新工作方法。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成本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完善的普遍经验。在《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过程中, 我们充分借鉴以成本制度为入口发展管理会计的国际经验, 率先启动成本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制定工作, 并于2013年8月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制度通过创新引入作业成本法, 以及多维度、多层次成本核算等管理会计的理念、工具和方法, 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入手, 探索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 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是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先行探索和有益尝试, 是财政部门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高度重视, 认真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 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未来的任务无疑更为艰巨、工作更为繁重, 需要社会各界的继续关心和鼎力支持, 相关部门、单位、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第一, 财政部门要立足行业管理职能, 做好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计团体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方式, 更好地发挥牵头单位的职责作用;要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一批适应实务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对《指导意见》的宣传和学习活动,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 推动会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 单位要立足实务发展, 全面提升管理会计实践能力。各单位作为实践管理会计的主体, 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 推动本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建设, 深入挖掘管理会计工具, 拓展管理会计应用范围;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 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学习培训, 形成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 加强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以信息化为手段, 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 切实提升单位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 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立足理论联系实际, 做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构建。要围绕实务发展需要, 切实把实务中好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出来, 切实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经验利用起来, 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第四, 会计团体要立足行业发展, 发挥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 通过多种途径融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 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共同推进, 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专业能力, 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五, 会计服务机构要增强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各相关机构要以《指导意见》为契机, 抓住机遇, 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领域;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增强会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推动会计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 广大会计人员要立足业务岗位, 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水平。要以《指导意见》为导向, 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来, 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 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 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同时, 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更要着力提高素质, 发挥引导带头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本单位会计人员创造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通过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 为单位创造价值, 为会计人员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四、任重道远, 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大有作为

为了做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 财政部在2014年上半年, 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现已建立起了集理论界、企业界、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服务机构代表于一体的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团队。我们将建立完善咨询专家机制这一平台, 通过咨询专家连接管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 积极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 共同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受聘我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 这是一份光荣, 更是一份责任。在此, 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是重视加强咨询专家队伍建设。管理会计咨询专家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我们工作中的亲密合作伙伴。在首次招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过程中, 我们根据界别和行业, 较为均衡地考虑了专家的选聘。在机制建立后, 我们将根据工作需要, 综合公信力、影响力、参与度、遵守保密纪律等因素, 不断优化咨询专家队伍结构, 建好、建强这支队伍。

二是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参谋作用。下一阶段, 财政部将立足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奠定基础。我们将邀请咨询专家加入研究团队, 希望各位发挥专业特长, 通过积极地建言献策、提供调研环境、总结实践案例等多种方式, 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上一篇:付家店中心2010述职报告下一篇:初中作文:学会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