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2024-07-04

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精选8篇)

1.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篇一

爱心是团结的纽带,就好似人和人之间连着一条长线,线与线之间传递着两人的友好情感。

一个晚上,妈妈带我去滨江公园唱戏。在妈妈唱戏的功夫,我上了台阶,看见好多人拿着像鱼网似的东西,绑在树与树之间,因为那是树木密集的地方,树也就成了人类的“牺牲品”。在这旁边就是一个舞池,人们跳累了,就可以坐、躺在上面,所以树木就成了人类的奴隶。

当我走上去时,看见有一个小男孩坐在一张网上玩耍,这时候走过来一个中年妇女,原本满面笑容的她,立马整个脸都塌了下来,她迅速走上前,指着小男孩,扯着大嗓门喊道:“小孩子,快走开,这是我的网,滚!滚!滚!”小男孩吓得直冒冷汗,迅速下了网,一溜烟跑掉了。接着,这位阿姨立刻躺在网上,悠然自得的摇摆着。

我真想对这位阿姨说:“阿姨,你怎么一点也没同情心和爱心,你有没有想过大树的痛苦呢?这些大树是为了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你呢?却恩将仇报,不知好歹。爱心是团结的纽带,只有我们人类对大树友善,大树才会对人类做出贡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心是团结的.纽带”这句话将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2.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篇二

由于汉字一直保留着意音体制,与世界通用的拼音文字迥然不同,所以人们对它的形音义关系一直很重视。两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汉字研究的重点,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甲骨文发现以后,这种研究就更大大地发展了。 近年来出版的许多专著、教材、字典词典,就代表了这种研究的成果。但是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形义关系的分析,对汉字的文化内涵则揭示不够。我在写作《汉字形义通释》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把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对帮助人们增长知识是有好处的,对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汉字更是有好处的。不过,汉字的文化内涵,有的比较浅显, 人们容易理解;有的却比较深奥,人们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发现。例如:

“人”字甲骨文作,很像侧面站立的人形。 但“男、女”的甲骨文分别作、 ,似乎与人并无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字从田从力,意思是男人在田里从事耕作;“ ” 字像跪坐的人形,意思是妇女在家里做家务。(要说明的是,跪坐是把臀部放在脚后跟上,便于站起,不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的长跪。)“男、女” 的字形,告诉人们,造字时代,不仅男女已有明确的分工,而且中原地区已进入农耕时代。

“书”字的繁体作“書”,从聿从曰。“聿” 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笔,“曰”的意思是说话。用笔说话,不就是写字吗?“书”的本义是书写, 现在的常用义“书信、书籍”是晚出的引申义。

“字”从宀从子,是说房子里有一个小孩儿,这是在告诉我们“字”的本义是妇女生孩子。《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妇女生孩子稀少,孩子能活;连着生,孩子死。”)。由于一个妇女可以生几个孩子, 和一个汉字通过加偏旁可以分化出几个新字一样,所以古人就把新分化出来的形体叫做“字”。 《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 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意思是说, 仓颉开始发明文字的时候,先按照物体的外形摹画,叫文;后形声相配,叫字。这就告诉我们, 独体的(象形字、指事字)是文,合体的(会意字、 形声字)是字。后来文字才混而不分。汉字体系的形成有一个由独体到合体的发展过程。

“典”字从册从几,字义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如典籍、经典。我们的祖先特别重视前人的治世经验,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他们就把前人的经验刻在简册上,并恭敬地摆放在几案上,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典”字从册从几,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

“删”字从册从刂(刀),字义是去掉文章中写错的字句。上古的人们没有纸(纸是东汉人发明的),他们往往把字刻在竹简木牍上,写错了的字句要想去掉,只能用刀把它们刮掉。 从册从刂,正是告诉人们,“删”的本义是去掉文章中写错的字句。去掉写错的字句,剩下的自然都是要保留的,所以选取是“删”的引申义。 《汉语大字典》把“裁定、节取”说成“删”的第一义项,而把“削除”说成“删”的第二义项, 明显是值得商榷的。

“或”的甲骨文作,字形从口从戈;篆文作,从口从戈从一。《说文解字》说:“或:邦也。 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邦者,國(国)也。盖或、國在周秦时为古今字,古文祇有或字。”这就是说, “或”的本义是“國”,用为肯定性不定代词是假借,不是它的本义,而是假借义。由于“或” 用为肯定性的不定代词的频率较高,为区分本义和假借义,古人就在“或”字上加“囗”,另造“國”字。

“我”甲骨文作,字形像一种一端为锯齿的武器。这就是说,“我”的本义是一种武器, 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乃是假借。由于“我”的本义很少使用,而它的假借义用得倒很多,一般人如不懂得甲骨文,可能会觉得“我”的本义就是第一人称代词。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造字时代可不是这样。“妻”字篆文作,像一只手抓住女人的长发,明显是强迫为婚。“妥”字甲骨文作,像一只手抓住了女人,明显也是强迫妇女。“娶”字从取从女取亦声,意思是男人得到了一个妇女。这些字的字形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造字时代,确实存在着抢掠婚姻。这大概是奴隶社会的必然产物。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是可以买卖、赐予、 随葬,甚至杀死的,女性奴隶被强迫为婚,当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还有,上古时代战争频繁,失败一方的男性,或被杀死,或投降为奴;妇女儿童往往则被掠去,沦为奴隶。有的妇女被强迫为妻为妾,恐怕是司空见惯的。这种抢掠婚姻,在有的民族中,一直延续到后代。 久而久之,有的民族把它演变成了一种结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抢婚,即不管新郎新娘之间多么情投意合,不管双方家长对婚事多么支持,结婚当天,新郎必须带着几个兄弟到女方家把新娘抢来,新娘是不能自己主动到新郎家的。就是汉族,不叫抢婚了,但仍需要新郎到新娘家去迎亲。

有的字所含的文化内涵是隐性的,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深入思考才能认识。例如:

“血”字甲骨文作,像是盆里有物。“血” 的本义是血液。盆里有物为什么不是水或其他东西,而是血液?这需要了解上古时代人们特殊的思想和习俗。用盆盛水或其他物品,虽然司空见惯,但古人不会特别重视,古人最重视的是用盆盛鲜血。因为古人特别迷信,凡是祭祀总要杀牲,用盆盛鲜血,摆上供品,然后跪拜祷告;与人结盟,也要杀牲,用盆盛鲜血, 把它抹在口唇上,然后盟誓。古人以为,这样神灵就能知道。在古人看来,这些“血”是神圣的,所以特别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 曾记载大宗伯之职,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 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等。《孟子·告子下》曾有如下记载:“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 而不歃血。”(“在葵丘的会盟,诸侯捆绑了牲口, 把盟约放在牠的身上,而没有歃血。”)这说明, 诸侯会盟本来是应该歃血的,不歃血是不够完整的,所以孟子特别加以说明。

“取”字甲骨文作,从又从耳,意思是用手(又)持耳。“取”的本义是捕取。从又从耳, 为什么是捕取呢?这要了解古代特殊的制度。 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狩)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狩猎中捕获了大兽要交公,小的飞禽可以归己。捕获了禽兽要割下它的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这是说,在捕猎中,捕获了禽兽,要割下它的左耳,拿回去记功。在战争中, 杀死了敌人,也要割下他的左耳,拿回去记功; 俘虏了敌人,则要把他抓回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曾有如下议论:“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异于二毛?” (“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老头子,俘虏了就要抓回来,管他头发花白不花白?”)“取”字从又从耳,正是这种残酷现实的写照。现在的常用义是拿到、取得,明显是从捕取义引申出来的。“取”字的字形,记载着曾经存在过的残酷制度。

“法”本作“灋”,从廌、去从水,意思是用廌(样子象山牛的独角兽)判决诉讼,廌会以角去触理曲者,执法像水一样平。《说文解字·水部》:“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朱小健在《中国汉字文化大观》里曾引用一个历史故事说明了以廌(又叫解廌)决诉讼的做法。他说:“相传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个叫中里缴的人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不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一种叫‘解廌’的独角兽来听他们二人自读讼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 解廌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读到一半,解廌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就判决壬里国胜诉。”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难以令人信服,但却是确实存在过的事实。因为上古的人们十分迷信,他们相信神灵确实存在,并主宰着人类的一切。人们难于判断的诉讼,请神灵来判断,是完全符合古人的思想的。由于“灋” 字结构复杂,不便书写,古人便把它简化作“法”。

“家”字从宀从豕,传世的常用义是家庭。 房子(宀)里有猪(豕),为什么就是家庭呢?有人说,上古时代,猪与人住在同一个房里, 因此房子里有猪就是家。但这样解释很难说服人,因为“家”字字形明明只有豕没有人,可见古人要强调的是“家”里必须有猪。有人说, 这是因为古人希望增加人口,因为猪的繁殖能力强,一窝可以生好几只十来只小猪,所以“家” 字从宀从豕。这种解释十分低级庸俗,在古书里找不到任何证据;再说这种解释岂不是把自己的亲人都比喻成猪了吗?可见,我们如果想搞清“家”字为什么从宀从豕,还必须从了解古人最早对“家”的理解入手。

先秦的著作很少使用“家”的家庭义,使用较多的是“家”的采邑义。《尚书·伊训》:“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这三风(巫风、淫风、乱风)十愆(舞、歌、货、色、游、畋、侮圣言、 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卿士有一样在身, 家必丧;邦君有一样在身,国必亡。”)《诗经·周颂·载芟》是西周早期作品,其中也说:“有飶其香,邦家之光。”(“饭食喷喷香,国家的荣光。”) 这里邦家连用,家与邦意相近。《论语·季氏》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听说,诸侯、卿、大夫们,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社会不安定。”孔子把有国者与有家者并提,指的都是统治者。《孟子·梁惠王下》中曾说:“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郑众在给《周礼·大司马》作注时也明确地说:“家谓食采地者之臣也。”这就是说,“家”是卿、大夫的采邑,比起国、邦(诸侯的封地)地位低(笔者在《汉字形义通释》里, 未指明这一点,特向读者致歉),但也是统治者的住所,不是一般百姓的家庭。

“家”既是卿、大夫居住的地方,为什么 “从宀从豕”呢?笔者以为,大概是由于造字时代中原地区的农业已很发达,牛、羊、猪早已是肉食的来源,所以必须家养。养牛羊的地方叫“牢”,养猪的地方叫“圂”。由于猪的肉最香, 但养猪需要喂粮食,不像养牛养羊主要是喂草, 所以一般人是养不起的,只有有封邑者(统治者) 才养得起。正因为如此,只有卿、大夫们才有 “家”,“家”也就是统治者的象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家”不是养猪的 “圂”,而是有能力养猪的人家——卿、大夫的采邑。

由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间的战争连绵不断, 战败的一方自然会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而变成庶民。这就使“家”的指称对象难于保持稳定。 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能养起猪的人家越来越多,“家”的指称对象日渐扩大, 逐渐变成了一般人居住的处所了。《诗经》中有不少这种用例,说明这种变化出现很早。到汉代, “家”的采邑义一般人大概都不知道了,所以注疏家才特意注明。“家”字从宀从豕,正说明“家” 的本义是卿、大夫的采邑,而家庭义是它的引申义。王力《古汉语字典》把家庭义列为“家” 的第一个义项,而把采邑义列为他的第二个义项,也是欠妥的。

汉字中形声字占80%— 90%,形声字的形旁是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和类别的。给某字加什么形旁正表示着古人对事物归类的认识。因此,形旁的广泛使用,说明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代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万千事物已经能够进行科学归类了。例如:

在常用字的范围内。“人”部包括131个字, 可分为十一类:

1. 表人称谓的:你、他、伊、俺;

2. 表人数量的:俩、仨、伍、什、佰、仟、 亿、个、偶、们、众、余、仅;

3. 表人辈分的:仔、伯、仲、伦、侪、侄;

4. 表人身份的:伶、倡、佃、佣、俘、僮、 傀、儡、侯;

5. 表人类别的 :侠、儒、僧、仙、佛 ;

6. 表人关系的 :伴、侣、伙、仇 ;

7. 表人形态的:体、仪、偏、似、像、俄、俐;

8. 表人特点的 :俊、伟、傻、俏、信、倔 ;

9. 表人状态的:健、伤、倦、倘、俭、例、佳;

10. 表人动作的:何、保、付、休、佐、佑、 伺、偎、依、倚、僵、仆、作、做、倍、从、俱、 值、仍、代、企、传、伏、俯、伐、任、估、使、 假、借、停、倒、侵、修、催、僻、傲、傍、储、 偷、偿、候、侮、命、令、佩、侨、侦、供、侍、 仕、住、伸、仿、仰、仗、化 ;

11. 表与人有关的事物:债、伪、位、价、件、 僚、便、促、俗、侧、但、侥、侈。

(由于对字的分类应该根据它的本义,但有的字本义使用太少,难于查到,我们可能理解得不对,分类也就难以很准了,请读者见谅。)

现在,我们的儿童从小就学习汉字,他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学会了对万千事物的科学归类,这对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不过,由于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人造字时的想法我们如果不了解, 某字现在常用的义项如果不是它的本义,就很难对该字的构成有正确的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以必要的解释。例如:

城市的“城”字为什么“从土成声”呢? 难道城里只有“土”吗?当然不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城”的本义是城墙,城市(城墙里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是它的引申义。“城” 字的形旁是 “土”,是因为古代的城墙是用“土” 夯成的,即使是后代的城墙,砖也只是铺在墙的表面,墙的实体仍然是“土”。墙、壁、垣、坝、 堤等字的形旁都是“土”,也是因为它们的实体都是“土”。

蠢笨的“笨”字为什么“从竹本声”呢?难道竹子还有笨不笨的区别吗?当然没有。这该怎么解释呢?原来,“笨”的本义是竹黄,即竹子的内层。《说文解字·竹部》:“笨:竹里也。”徐锴《说文解字繫传》:“竹白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胜》:“笨:谓竹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大概是由于竹黄非常薄, 只有灵巧的手才能完整地揭下来,笨手笨脚是一定会弄破的。因此,古人就把不灵巧的动作也叫 “笨”。可见,蠢笨、笨拙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治病的“治”形旁为什么是“氵”呢?难道治病都要用水吗?当然也不是。“治”的形旁所以是“氵”,是因为“治”本读chì,是河的名字;现在读zhì,意思是治水(即疏通河道)。 成语“大禹治水”的“治”用的是此义。后来, “治”的对象放宽了,研究学问的叫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叫治病,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叫治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道理的“理”字形旁为什么是“玉”呢? 因为“理”字的本义是除去玉石上的杂质,除去了杂质便会露出它的纹理,而道理与纹理有点相似(一个是具体的花纹,一个是抽象的条条),所以人们把道理的理也写作“理”。这就是说,道理用的是“理”辗转引申的引申义。

3.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篇三

关键词: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7-0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但是,中华民族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构成的,从1947——1965先后成立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在内的五个民族自治区。56个民族之中有许多有着自己的文字、语言和文化,所以,其必然有着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不可能完全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之中,这必然会给当今的中国政府带来一定的民族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国内存在着藏独、疆独、台独等多个民族分裂组织,他们向世界和自己民族内部宣扬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同时想尽办法破坏整个中国目前构建的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希望以此能够为自己的分裂行动创造条件;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大国对中国使用的是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策略,所以,西方舆论很大程度上给予国内民族分裂势力支持和帮助,这就导致了我国政府面对很大的压力与阻力。中国政府面对这些情况于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颁布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本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白皮书。在这三个白皮书中已经明确表示了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政策的方针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而其中的民族团结政策更是中国政府的重点。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当前的中国政府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的同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压力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制度也日趋完善,但不得不承认,有些领域还需提高。目前,整个中国还存在许多的经济弊端。全国的经济分配不平衡,经济政策不一致,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必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所以,现在的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区域和个人的贫富差距。使全国人民都富起来。同时,整个社会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国民素质有了很大地提升与改善,中国正渐渐步入和谐社会,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而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作保证。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上制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政府当前发展的中心是加强经济建设,可是如何才能是经济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进步?毋庸置疑,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同时上层建设又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民族团结正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省一地一个民族来建设,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只有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保证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现今中华民族的力量就是56族兄弟姐妹团结协作不分你我的恢弘巨力。而这股力量恰恰须要我们的民族团结才能够形成。同样,社会进步也需要以民族团结为保证。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要以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而如果一旦民族难以团结,必然会导致社会大格局的混乱和动荡,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的“3·14”事件和2009年的“7·15”事件带给整个世界的震动。两次事件中,带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是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两次事件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均破千万元,同时两次经济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严重破坏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分裂的典型事例。用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民族分裂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更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和“5·12”抗震救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市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将北京市社会人民素质提升了一个台阶。同时,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初升的中国、一个潜力无限的中国,这样的展示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5·12”抗震救灾中,各族人们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协力共抗震魔,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素养得以全面的进步。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团结的典型,用事实告诉了我们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中国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政策,要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切实维护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民族团结,使之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4.民族团结是推进企业的强大动力 篇四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以来,党和政府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迅速平息了事态,恢复了社会秩序。在暴徒打砸抢烧的危急时刻,各族干部群众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事件平息后,各族群众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积极配合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为维护新疆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塔城市自来水公司近百名职工中,就有汉、哈、维、达斡尔、锡伯等8个民族。不同的族别谱写着共同的和谐音符。乌鲁木齐“7•5”事件后,塔城市自来水公司认真贯彻上级党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指示,以专项治理为重点,以安全稳定为目标,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第一”的思想,真正把安全稳定工作列入公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公司的安全稳定,有力地促进四个文明建设及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经理欧福河带领公司班子成员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中心,从改革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抓住职工的不同心理状态, 对症下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统一

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强化企业内部改革,为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目前,公司上下团结一心,职工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社会发展离不开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更离不开稳定,而社会稳定就需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维护,所以说,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之基。多年来,自来水公司领导班子多方入手,一是加强教育,提高广大职工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组织职工学习上级党委的有关文件,通过座谈、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板报、专题讲座等活动,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及“四个认同”、《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的宣讲教育,增强了各族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二是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中层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对基层递交入党申请的一线少数民族职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长期以来,针对公司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春蕾计划”就是资助公司一位哈萨克族女职工的孩子,职工古丽革娜因患甲状腺癌,丈夫也无正当职业,家里收入有限,治病的费用都难以凑齐,其女儿阿依博塔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家庭遭此突变,面临辍学,公司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伸出援助之手,将小阿依博塔定为“春蕾计划”资助的一员,资助小阿依博塔完成学业。达斡尔族职工白山生前患胃癌,女儿上大学时因突发疾病也休学在家治病,一家两个重病号,在最困难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真心的帮助,公司立即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为其捐款1317元,献上自来水公司各族职工的一份爱心,也许力量有限,但它能让脚步有方向,使生活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维吾尔族贫

困党员木克拉木也时时牵动公司领导班子的心,每年公司都到她家进行慰问,使她深深的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公司各族职工的关爱。

民族团结,使自来水公司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司上上下下团结一心,产生了凝聚智慧和力量的强大动力,成为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两年塔城市自来水公司取得“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区政风行风示范窗口”、地区“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塔城市“劳动保障诚信企业”、“做贡献、创效益”最佳企业、“平安单位”、“法治企业”、“无邪教单位”等荣誉称号。

分裂是祸,团结是福。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心,形成万众一心反分裂、求稳定、谋发展的强大力量。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我们新疆各族人民神圣职责,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为新疆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郭文英)

塔城市自来水公司

5.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篇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召唤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奋斗舞台。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五四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努力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要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须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也就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川土地和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对国家的荣辱兴衰和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作为祖国一员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等等。

爱国主义是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它像滚滚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也像巍巍长城一样耸立在各族人民心中。

历代爱国主义志士把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发展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并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中国共产党人把爱国主义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历来是引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新疆坚定不移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这就是最现实的最大的爱国主义,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在新疆大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搞好民族团结。在中国,民族团结是和国家统一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民族不团结,国家就可能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国不称其为国,爱国又从何谈起呢?

从发展的角度讲,爱国就应该把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要搞好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搞好民族团结,才能把各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维护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爱国主义

教育实施纲要》中专门强调“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这一要求符合我国当前民族工作实际,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新疆作为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和21世纪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搞好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简单说就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民心所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和问题相互交织,影响我区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大量存在,维护我区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在国内,境内外“三股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分裂破坏活动,维护新疆稳定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3月7日,东突分子企图制造民航班机爆炸案;3月23日,“伊扎布特”组织企图在和田大巴扎策应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8.4喀什暴力袭警事件”和“8.10库车恐怖爆炸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区内一些地方看似风平浪静的表象后面隐藏着不少问题和隐患,非法宗教活动猖獗,“伊扎布特”等一些团伙组织图谋搞“街头政治”暴力化倾向日益明显。三股势力迫于斗争的需要,故意制造的各民族问题的隔阂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总结其基本经验,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这个关键不动摇,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要实现稳定的一个根本性要素就是民族团结。

可以说,在新疆,民族团结,则社会稳定;民族分离,则稳定无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07年比1978年增长16.4倍,人均GDP达到2217美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的可喜成就,这是与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不分开的。要实现新的、更高的发展,首先要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这个关键。

民心所向。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遵循生理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递增规律。当人民由低层次的需求到高层次的需求依次得到满足后,才可以安心工作,安心付出,完成自我管理,自我实现。按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新疆各族人民在经历长期的纷争骚乱之后,渴望团结,渴望稳定,对安全的需求已成为普遍共识。民族团结教育是顺民意、合民愿、得民心的符合新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发展已成为民心所向和各族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

通过长期扎实的工作和卓有成效地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已蔚成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创造辛福生活的共同心愿,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下这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尊重历史,正确认识新疆和祖国的关系。

分裂主义分子胡说:“清朝建立新疆省以后,新疆才成为中国的地方”。这完全是无视事实,歪曲历史。两千多年前,西域就和祖国其它地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代表西汉王朝统辖西域的最高军政长管理西域。自那以后,西域便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十一世纪喀辣汗王朝的大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词典》中解释突厥语“桃花石”(中国)条文时把中国分为三大部分:上秦为中国东部,即宋朝;中秦为契丹;下秦为中国西部,即喀喇汗王朝统治的喀什噶尔。清康熙皇帝在祭祖时曾说,他的祖先创建的清朝,继承了汉代以来的疆域。清代乾隆年间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的我国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翻千山万水,历尽辛万苦,东归祖国的历史壮举,充分说明了祖国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份量,中国是各族人民心目中不可割舍的家园。

历史上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出色的贡献。如在唐代,为平定安史之乱,实现国家统一,当时有维吾尔族的武装奉中央王朝之命,参与平乱安邦的战斗。

在清代平定噶尔丹分裂政权和“三藩之乱”时各民族人民勇敢地冲锋陷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笔者在锦州就看见过参加辽沈战役的维吾尔族战士的墓碑。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70年前那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共赴国难。唐朝时,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盛赞西域的歌舞“人间物类无可比”,他在诗中写到:“胡族女,胡族女,心应鼓,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巳时”,形象的描绘了西域女子伴着弦乐和鼓点舞蹈的情景。

学术界认为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出生在当时的西域。元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特别是畏兀儿人(维吾尔)广泛的参与了祖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其中有不少人在祖国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廉希宪,因熟悉儒学,人称廉孟,自幼聪慧,精通经史,通晓畏兀儿、藏、汉、蒙等多种语言。他19岁担任忽必烈的侍从,深受信任,主张“以汉法治汉地”,官至元朝中书平章政事。不仅有文官,也有武将,阿力海牙曾任左右司郎中,在征服南宋的战争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当时有名的畏兀儿军事家。

清王朝平定阿古柏的叛乱后,于1884年将西域改称为新疆,意思是“故土新归”,原有的土地又回来了,而决不是“新的疆土”的意思。清朝政府随后又设立新疆省。至于“东土耳其

斯坦”原本是西方殖民主义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决不是政治概念。三十年代初,在帝国主义的策动下,以一个毛拉为首的少数人搞的所谓“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不过是一个短命的闹剧,在包括维吾尔族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下,几个月便土崩瓦解了。

第二,尊重事实,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这是事实;长期以来,汉族人民就和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新疆,同样是事实,有些人煽动“汉族人侵占了维吾尔族的利益”。这在理论上、事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在新疆发现的细石器文化表明,远在原始公社时期,西域和内地的居民就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也充分说明西域的细石器文化是中国细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居民在新疆的生息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同时,汉族和维吾尔族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个民族侵占另一个民族的地盘和利益的问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人员往来,进行经济联系和共同建设,都是正常的、必要的。

第三,学习民族知识,正确认识民族特点。

分裂主义分子有时把民族语言和宗教特点作为分裂独立的借口和依据,这也是不值一驳的。我们知道,不同民族的区别是以不同人们共同体存在各自的特点为前提的,民族的存在,就表明彼此之间在语言、风习、文化、经济等许多方面有差别,各有特点。如果每个民族都借口自己的特殊和不同,要求独立的话,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能存在吗?这是任何主权国家所不能容许的,也是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族群众所反对的。世界上有二千多个民族,但是国家只有194个,所以把民族特点作为搞独立的理由,显然是荒唐的。

第四,坚决有力地依法打击分裂破坏活动。

有民族分裂主义进行分裂破环活动,并且有一些新的动向,他们成立反动组织,搜集和制造武器,制定行动计划,进行爆炸等恐怖活动,残酷地杀害基层干部和民族宗教人士。这些人是人民的敌人,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违背宪法和法律,违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违背历史潮流,理所当然地受到法律的制裁,理所当然地要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无私无畏,不怕流血牺牲。

第五,必须坚定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党走过88年的光辉历程,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忠实的代表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利益,才能把各民族统一起来、团结起来,率领各民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获得光明与进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做出的历史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进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族人民才能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共同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共

同求得民族的发展进步,所以就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民族团结。

新疆的历史既是一部新疆境内47个民族共同抵缷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民族融合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开拓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新疆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大成就,都是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打牢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凝聚各方方面面的力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同时,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与内乱。

新疆周边地区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十分活跃,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进行破坏活动,对新疆的团结和稳定构成了现实威胁。

新疆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最前沿,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式依然严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加强团结,保持统一,才有希望和前途。

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是新疆的大局。在新疆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干不成。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历史和现实斗争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团干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新任务赋予共青团工作的新使命。着眼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青年的新期待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探索和把握青年工作的客观规律,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要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各项活动,最

大限度地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从新疆青年工作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树立青年为本,竭诚服务青年的理念,着力解决好广大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在青年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

我们团干部要站在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暖昧,行动不动摇,始终做到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要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认真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6.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篇六

稳定是新疆的大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的春节,本该热闹非凡,祥和喜庆的传统佳节,却丝毫没有节日气氛。在寒风瑟瑟之中,新疆各地及首府的各商业区更显冷清,各商家早早关门,街上行人稀少。国外投资者锐减,内地投资者也纷纷撤资,打道回府,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出现了严峻态势,同时也使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遭遇了极大的困难,甚至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严重,使得经济教育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各种敌对势力打着“人权”、“民主”、民族、宗教等幌子,从舆论到暴力,从内政到外交,从国内到国际,齐奏反华大合唱。在我们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比如,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从1960年开始,我国的宗教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宗教人士充分享受到了宗教信仰活动,政府出资建立了2.4万座宗教场所,其中伊斯兰教2.39万座,各教职人员2.9万人,取消了名目繁多的宗教课税,保留了宗教信仰活动。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高考、硕博。从学习到生活都给予实实在在的关怀。

7.古代书院是重要的精神纽带 篇七

100多年后,现代教育在完全模仿西方的路上渐行渐远,问题逐渐凸显。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传统,重新审视古代书院的时代价值。

白鹿洞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突出体现了传统的书院精神。吴国富教授在对白鹿洞书院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也在关注现代书院,为现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

记者:您认为古代书院在当下的国学教育中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

吴国富:留存到现代的古代书院,主要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态存在,仍然具有教育功能的很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书院多坐落在山林之中,而且空间有限,为此让大量的学生到传统书院去读书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些列为文保单位的古代书院,又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及书院精神的重要纽带,它可以成为现代书院在精神、理念上的样板,在教育方向上提供指导。所以,继续并弘扬古代书院的精神,其价值远远大于单纯恢复古代书院的教育功能。

记者:在当下,古代书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理念上的榜样作用?

吴国富:第一,学术界要把传统书院中富含现代价值的元素努力挖掘出来。

古代书院被废除,是在内忧外患的清末,之后又是战乱时期,为此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对书院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事实上,古代书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如果学术界对其进行认真整理、研究和挖掘,将会对现代书院有很大启发。例如,如何根据孩子的心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类资料就很多。再比如,朱熹的白鹿洞规主张读书不能成为章句之学,学习了儒家的道德伦理,就要将它用到社会实践之中。书院的这种定位,对我们现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现代书院的实践者,应该积极地把传统书院中有益的东西吸收过来。

学术界把传统书院的教学精神挖掘出来以后,现代书院的实践者要根据自身需要,积极吸收其营养,并大力促进它与当今时代的结合。学术界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不经过实践,无法发挥作用,甚至也无法判断它在今天是否适用。

所以,只有传统书院的研究和现代书院的实践相结合,才更有利于现代书院的发展。

记者:您认为中国古代书院具体哪些教学理念、原则对我们现代书院仍然有借鉴意义?

吴国富:这个内容比较多,简单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经典,最看重独立理解,互相切磋,不提倡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经常要交流展示读经心得,在课堂上宣讲,大家互相质疑讨论。宋代书院尤其如此,这形成了后来的“会讲”制度。

第二,针对日常行为,撰写反思笔记。明代李龄在白鹿洞书院设立善恶簿,记载学生德行及过失。让学生经常反思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得失,有利于培养德行。但要把握尺度,不可过火。

第三,依于仁,游于艺,在艺术欣赏和爱好中,陶冶自己的情怀,感受人间的喜怒悲欢,并从仁义礼智的角度去讲解引导。

第四,尊重先贤,尊重他人的礼仪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采用适当的礼仪(礼有损益),还要学会议礼,讨论各种礼仪的得失。

第五,重视师友,多方求教。听取不同的观点,善于思考,善于交往有益于修养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记者:您觉得现代书院的良性发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吴国富:第一,要善于采用各种运营方式来保证书院的经费来源。

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现代书院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指望完全由政府承担书院的教育费用,并不现实。归根到底,现代众多书院是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绝大部分人才会进入市场,为此现代书院的经济来源,也需要市场从多方面来提供。

有些书院的创办者,本身就经营着企业,他用公司的资金来支撑书院发展,这是一种方式。有些书院在坚持办学原则的基础上,保护好书院的核心部分,同时有条件地做一些辅助性的商业工作,进而从经济上支撑书院的发展,这也是可以的。

第二,我觉得,一个好的书院,应该吸引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现在一个很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真正适合现代社会的国学教育。在国学中,有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比如仁义礼智信等,它们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还有一部分是应用理论,它们适用于古代的农业社会以及封建体制,现代人直接照搬肯定是不行的。

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可以不变,但应用理论一定是不断发展并推陈出新的。我们迫切需要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环境下长出新芽新枝。所以,当下很关键的任务,就是怎样吸收一百年来现代文明、世界文明的发展成果,融合现代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这包括具体的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比如仁义礼智怎么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国学精神在现代网络环境之中如何体现,等等。

如果现代书院不去关注这些问题,不能深度切入现代社会,就很难有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国学教育的步伐也不可能走稳。

记者:您提到要不断挖掘书院精神的内核,白鹿洞书院目前在做哪些工作?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的名气很大,它的精神感召力也比较强。近几年,以书院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比较频繁,包括各种研讨会和游学活动等。每年都有人在这里举办儒学会议和书院研究会议,也都有日本、韩国、港台以及欧美的学者来这里参观交流。从2008年开始,我们与郑州大学合作,每年搞一次 “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把老师、学生聚到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效果也不错。

如果从现代设备的眼光来看,白鹿洞书院是很简陋的,而大家也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种精神的纽带。参与者通常对书院都有一种尊重感和精神上的认同感,为此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投入的心态。在白鹿洞书院举办活动,其意义和其他地方肯定是不一样的。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是古代书院在现代社会存活的一种形式。

在白鹿洞书院的文献研究方面,我这几年花了很长的时间对古代资料做了重新整理,出版了80万字的《新纂白鹿洞书院志》,又撰写了通俗读本,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及建筑、石刻、诗赋、历代名人等方面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了全面介绍,可以让读者对白鹿洞书院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记者:作为传统书院的研究者,您对现代书院有哪些建议?

吴国富:随着现代书院越来越多出现,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有些书院会涉及到宗教教育。严格来说,古代书院是不进行宗教教育的,因为宗教和书院教育差异很大,在孩子心智还没成熟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宗教教育,是很容易走偏的。

现在每家基本都是一个孩子,都希望孩子在书院中受到较好的人格教育培养,如果孩子在书院学了几年之后,一心想要出家,那么他的父母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谁还敢信任书院教育?

为此,书院教育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积极关注家庭和社会,给孩子培养一种健全健康的心智,只有先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吸取佛、道的营养

除此之外,我觉得现代书院还应摒除三种弊端:第一是,照搬之弊。照搬经典,照搬礼仪,食古不化;第二是,封闭之弊。不顾现代,不顾社会,不顾外界;第三是,固执之弊。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门派,其他均拒之门外。

这些都是现代书院应该注意的。

8.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篇八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6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灭亡中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政府当局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严令东北军全部撤入关内,并要求民众“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政府当局的错误政策,极大地压制了抗日救亡的民族热情,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一些人难以看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抱有退让求安的幻想。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挺身而出,代表全民族发出了武装抗日的第一声怒吼。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公开进兵中国,其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号召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政府对日战争,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一致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警醒了那些尚在沉睡和被蒙蔽的国人;第一次喊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唤起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一起谱写壮烈不朽的英雄史诗;第一次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开启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冲在了抗战的最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发动组织民众,创建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一批抗日英雄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的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的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民族的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出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党的瓦窑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府当局被迫暂时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以及寄望于国际社会调停干涉等卖国误国政策,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高要求,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无数将士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他们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大会战、昆仑关战役等重大战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妄想。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艰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政府当局的妥协退让倾向,顽固派军队制造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有效遏制妥协投降势力的发展,推动政府当局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这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为民族利益牺牲一切的博大胸怀,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没有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下,大片国土迅速沦丧。重重疑虑沉重地压在中国民众的心上:战争会怎样发展下去?中国能够胜利吗?怎样才能取得胜利?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及时、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一英明论断,犹如朝阳,拨开人们心头上的迷雾,指明了战争的前途,大大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预见了战争发展的趋势: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战争形势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科学预见,帮助全国军民统一了思想,正确把握战争的进程,积极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指引各方面的军事力量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役、战术方针,做出正确的军事部署;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道义和军事上给予中国坚定而长期的支持和援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这一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抗战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使全国四万万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奋力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汇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全部抗战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的抗战路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的战略指导,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了广阔的解放区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在战略上造成了对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迫使日本侵略者基本停止了在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战略进攻。1938年12月,日本天皇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抗日战争的战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处于主导地位。一直到抗战胜利,抗日根据地始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是抗日的中坚和主要力量。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使人们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阴霾中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正面战场的每一次失利,都造成了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广大人民陷入侵略者的魔爪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向敌后沦陷区大步前进,把成千上万的百姓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在饱受外敌蹂躏的土地上,燃起燎原的希望之光。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整个抗日战争赢得了战略主动权。日本侵略者凭借先进的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现代化的战术,控制了正面战场。解放区战场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其进退失据,难以自拔,最终丢掉了战略主动权。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0万以上的兵力。1942年,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万余次,消灭日伪军万人,其中,日军万多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使抗日战争在最艰难的阶段得以坚持下去。从1940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对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华中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面对严重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敌斗争,采取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有效政策,不仅顶住了日伪军的严酷进攻,而且逐步壮大了力量,扩大了根据地。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在这里得以相对稳定地繁衍生息,基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以维持和恢复,在国难深重的艰难时刻,支撑了濒临崩溃的国力,滋养了饱受摧残的民族。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为最后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当194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万,成为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迅速就近向华北、华南、华中和东北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解放了大片国土。

八年的艰苦抗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力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主要力量,解放人民、收复国土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

抗日战争是四万万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壮举。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放光彩。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共产党人赴汤蹈火,在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这是英勇豪迈的抗联露营之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战士,为拯救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英雄血染大地,壮士气吞山河。抗联第五军妇女团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与围困的敌人战至弹尽粮绝,手挽着手跳入乌斯浑河的激流中壮烈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共产党员杨靖宇,强忍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只身一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残酷的敌人剖开他的肠胃,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

太行山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指挥反“扫荡”壮烈牺牲;狼牙山巅,八路军五壮士舍身跳崖;白洋淀畔,八路军冀中军分区指挥员孔庆同只身掩护战友撤退,当敌人围上来的时候,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长江两岸广大地区,新四军将士驰骋于水乡山林之间,与日本侵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在突破日军包围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血洒疆场。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三兄弟在与日寇作战中先后壮烈牺牲。眼看自己三个儿子全部为国捐躯,英雄母亲含泪忍痛说:“我和儿媳要把四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

日寇牢房中,女英雄赵一曼在走上刑场的前夜,怀着深情给自己的孩子写下诀别信: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望你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赵一曼以31岁的年轻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勇敢杀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谱写出伟大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60年后的今天,人们回首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程,一定会深深地思索: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别的政治力量,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推动和领导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就是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进步要求,为中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大公无私的党,总是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甘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振兴而不懈奋斗,激励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党,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葆生机和活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60年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备受凌辱、历尽磨难的中华民族正以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崭新形象屹立于当今国际舞台,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气风发地开创未来。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既面临极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

面对未来,我们从抗战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尤为珍贵。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中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而且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中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辉旗帜,而且是今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光辉旗帜。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国共产党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已完成了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夙愿。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中领导中国人民与世界法西斯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今天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方针,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推动世界向着光明和进步的目标迈进。

抚今追昔,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上一篇:中小学老师师德师风公开承诺书下一篇:民族团结进步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