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体制

2024-07-14

实验室管理体制(精选8篇)

1.实验室管理体制 篇一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构建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重点实验室体系,规范和加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的、关键和共性科技问题。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按照学科领域、产业需求和区域特点进行规划布局,包括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三个层次。基本组织思路是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建立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学科群”(也称“学科领域群”),逐步形成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稳定支持、定期评估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和管理。

第五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六条

农业部支持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科技计划项目优先委托重点实验室承担;重点实验室应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任务。

第二章

第七条

农业部是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和实施重点实验室规划,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联合协作;

(二)批准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组织开展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和检查;

(三)批准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人选;

(四)统筹协调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科研任务和运行保障。

第八条

重点实验室主管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组织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协助农业部考核和管理;

(二)审核上报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人选,并根据农业部的批复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三)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条件,为重点实验室运行提供必要支持。

第九条 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工作,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的相关问题;

(二)组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织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人选,聘任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

(三)开展重点实验室考核,配合主管单位和农业部做好评估和检查。

第十条 重点实验室的职责: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针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提出本学科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凝练科研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开展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前沿性以及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2.培育和发展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 3.聚集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4.组织本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交流; 5.负责指导本“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和运行工作,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并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等服务;

6.承担本“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方案编制和考核评估等工作,组织本“学科群”联合申报重大科技计划。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针对学科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组织开展区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

2.聚集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接受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业务指导,指导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和运行,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三)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接受综合性、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的业务指导,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活动提供服务;

2.开展科学观测,获取农业科学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 3.开展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集成试验研究与示范。

第三章

第十一条

按照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农业部组织编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重点实验室按照“学科群”思路进行建设,每个“学科群”由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若干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

第十二条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原则上从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中择优委托建设。

第十三条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原则上从优势科研教学单位和涉农企业中遴选建设,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研究方向符合农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鲜明的研究特色,具有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能力;

(二)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团队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学风正派;

(三)有较完备的试验研究条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四)依托单位能够保证运行经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后勤保障等。

第十四条 科学观测实验站原则上从已命名的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中选建,新建实验站优先从地方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中产生,基本要求为:

(一)具有学科和区域代表性,拥有必备的仪器设备和设施;

(二)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队伍;

(三)依托单位能够提供必要的运转经费和后勤保障。第十五条 综合性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依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本“学科群”建设的建议方案。农业部组织专家对建议方案进行论证,并根据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开展实地抽查,确定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形成“学科群”建设方案。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编制实验室建设计划,经主管单位审核,报农业部批准后建设。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建设任务完成后,由依托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单位审核后报农业部,农业部组织专家按“学科群”进行验收。

第十八条 鼓励国内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科研单位、教学机构和企业联合共建。

第四章

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财务开支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每届任期五年,原则上由依托单位从本实验室年龄不超过六十周岁的固定人员中推荐,报农业部批准后,由主管单位聘任。

第二十一条

综合性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1人,其中依托单位的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则上由非依托单位的专家担任,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应为本“学科群”的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

第二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应定期开展活动,指导监督实验室主任按照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划开展工作,评价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员管理制度,保持人员的适度规模和合理流动。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二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和“学科群”内的公共平台,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开放课题,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第二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方案,有计划地实施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自主研制,保障科研仪器的高效运转。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应制定相应办法,促进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之间的科研人员互访、培训和进修工作制度化;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优秀科研人才到实验室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第二十七条

农业部建立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动态反映科研工作和管理情况,相关信息作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考核和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均应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属与收益分配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办理。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应推动科研材料、数据、信息等在“学科群”内共享使用。

第二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与推广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重视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工作。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

第五章

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的考评采取报告、抽查和五年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第三十二条

专业性(区域性)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向综合性重点实验室提交工作计划和总结。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向农业部提交本“学科群”的工作计划和总结。

第三十三条

农业部按照“学科群”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定期考核和分类评估。每五年为一个评估周期。

第三十四条

考核和评估指标的设立突出针对性和导向性,形成分类分级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十五条

对评估优秀的重点实验室,在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由农业部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两年时间整改。整改后再次评估不合格的,调整实验室主任或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

第六章

第三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农业部xx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译名为“Key Laboratory of xx, Ministry of Agriculture”;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统一命名为“农业部xx科学观测实验站”,英文译名为“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xx,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第三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的主管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2.实验室管理体制 篇二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数据信息存储应用技术,以及快速化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化应用技术形态共同建构形成的,以医学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硬件和软件应用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验室内部各类分析性实验仪器的相互链接,借由建构和运行以医学实验室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性应用系统,遵照科学化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指导理论,应用建构发展于计算机设备基础上的数据库应用处理技术,建构形成系统完备的医学实验室日常业务质量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检验性数据指标信息的网络化共享,无纸化载体记录以及办公传输、数据信息资源与应用技术设备运行状态管理,医学实验室内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状态考核等工作任务目标。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背景下,能够促进医学实验室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发生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为我国现代医学实验室基础业务的优化发展创造支持条件[1]。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医学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况

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应用流程是:处方医师借助电子计算机设备下达针对特定患者执行临床检验项目的申请,待系统接收到处方医师下达的检验申请之后,由护士打印涉及患者的姓名、性别,以及身份证号码等属性信息的条形码标签条,并将打印形成的条形码标签条粘贴在对应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瓶上,并在完成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环节之后,将检验标本瓶迅速送交到对应临床检验项目的检验医学实验室,完成后续的检验技术环节[2]。

在门诊医学领域,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是:处方医师下达检验申请后,门诊患者接续完成门诊医学检验项目的缴费环节,待医院内部的财务业务管理系统,确认患者的缴费信息之后,由护士确认患者患者已经缴费的临床检验项目,并针对性完成条形码粘贴条的打印环节,将其粘贴在检验标本采集瓶上,待完成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环节后,结合患者实际进行的临床医学检验项目,将采集获取的检验标本,送交相应的检验医学实验室,完成后续的检验技术环节[3]。

3.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3.1 临床检验工作质量控制

医学实验室在开展日常检验业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本身具备着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质量水平控制管理理论,且这控制管理理论在医学实验室检验业务过程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已经逐步被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业务行为。在此基础上,为切实形成针对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业务质量管理工作的真实化和完整化记录,确保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业务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具体开展环节都有记录可查,应当切实建构并投入运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4]。并在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具体涉及医学检验实验室室内工作质量水平控制、医学检验实验室室内质量评价指标数组记录及处理、实验室内部应用仪器或设备的保养维护记录、检验应用化学试剂的定期更换和标签粘贴状况、定标记录工作开展质量以及标准质量备注状况等指标项目,确保对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日常检验工作的业务开展流程,实现系统化和完整化控制。

3.2 急诊管理

危急值或者是急诊医学检验结果,是揭示基站患者生命危急边缘状态,或者是临床中继续获取的检验医学指标结果,在获取危急值或者是急诊医学检验结果基础上,针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对于及时挽救和保证急诊患者或者是重症住院患者的生命存续状态和预后生存质量,具备深刻的临床影响价值,避免上述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果。在患者的检验标本出现危急值临床指标条件下,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当借助院内信息数据传输系统,及时通知对应患者的临床处置医师,针对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项目,和疾病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展开关注和干预,要基于医院检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医院检验实验室日常业务开展流程中获取的危急值指标和急诊检验结果指标展开系统完整记录,并借助系统中配置的实时性数据传输功能组件,确保临床医师能够及时接收和获取系统准确的危急值和急诊检查结果数据指标,为临床患者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生存质量创造支持保障条件。

3.3 临床检验标本的管理

临床检验实验室开展的检验标本的接收、检验,以及检验结束后的保存处理等具体实务操作环节,要针对临床检验标本的的检验日期、检验时间点、检验实施地点、具体检验项目以及检验样品的实际数量等指标展开系统性的记录[5],并针对检验标本的标记、传递、保存以及检验后处置等环节展开系统化的流程干预,确保检验标本临床流通过程的科学性。

4. 结语

针对医学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问题,本文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况,以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两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红伟,王全哲.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探讨[J].包头医学,2008,32(03):186-188.

[2]姜瀛洲,朱军,吴燎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策划[J].日用电器,2010,1(12):42-45.

[3]王鸿梅.医学院校实验室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问题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01):62-64.

[4]程琳琳,王旭,程延俊,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在实验室科学管理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工程,2014,38(01):16-20.

3.实验室管理体制 篇三

关键词:民办高校 实验室管理体制 可持续性运转模式

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民办高校越来越重视的工作。很多民办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高标准实验室。但是,由于民办高校教学资金来源单一,无法承受实验室高成本运转,加上实践性教学人才短缺等原因,导致实验室面临利用率低、大型专用设备闲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文章拟就如何建立起一种可持续性民办高校实验室运转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当前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添置各类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但是,在运转方面却面临一些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特点

1.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大。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对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硬件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升本院校要求更高,为了在众多院校中胜出,一些学校自我加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2011年经教育部评估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院校,2008-2011年间仅实验室建设投入就达上几千万元,购置了上千台实验设备,有些数控设备单台价格就高达150多万元。

2.实验室建设呈现规模化。规模化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科的投入做到精而全。我国近年来制造业发展迅速,具有“世界工厂”之称,为适应社会对各类制造行业人才的需求,许多民办高校新设了机械类、建筑工程类等工科学科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坚持规模化发展。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旅游管理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了使学生能在仿真环境中进行实训,学校投入几百万元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旅游实验中心,极大的满足了该专业的校内训练要求。

3.实验室建设标准高。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最大限度地学习并掌握该专业的理论、实践等知识内容,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实验室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为使机械类专业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该专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购置了价值百万元的机电一体化柔性实验系统;为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方案,购置了PKPM软件教学整体解决方案;为了使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购置了用友全套财务软件,超过了许多公办院校的实验条件。

(二)当前民办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设备利用率低、闲置时间长。虽然花费巨资建立了高标准实验室,但是,从实践情况看,实验室及其设备的教学利用率却不够高。例如,据某校机械类电焊机设备实际使用情况统计,全年使用次数仅有1360人次,使用合计天数仅7天。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不但导致严重的设备浪费问题,而且,随着设备安装使用期限越长,设备产生的折旧和损耗费用会越来越多,设备启动、维修等成本将会大大提高。

2.常规实验设备使用率高,大型专业性设备利用率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通的常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较高,但专业性较强、价值较高的专业仪器设备使用率普遍较低。

3.实验项目单一,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比重大。直接参与、亲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必然途径,但是,实践教学中,很多数情况下只有老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学生在一边观察学习,没有机会进行亲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更少。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校实验设备利用率低、实验内容单一等问题的产生既有学科特点或实验成本高昂等客观原因,也有不合理规划盲目采购实验设备或实验人才短缺等主观原因。

1.学科体系特点导致了许多实验设备具有“季节性”使用规律。对本专科生而言,现在多数专业课程往往只是基础性的专业知识,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而基础性知识需要的实验设备多是常规设备,较为复杂的大型专业设备用的较少。

2.大型实验设备运转及实验耗材成本高。大型实验设备一旦启动,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维护耗材以及实验耗材,高昂的实验成本成为民办高校正常运转大型实验设备或开展高消耗实验教学的阻力。

3.盲目采购导致设备闲置。不可否认,许多民办高校为了树形象或验收评估,没有进行严格的科学评估和规划,盲目采购了许多实验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却很少用到。另外也存在有些教研室或二级学院不顾实际教学需要而抢项目、抢设备现象,导致实验設备采购的浪费。

4.实验人才短缺。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许多设备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民办高校师资储备相对薄弱,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实验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操作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实验人才更是短缺。

二、建立民办高校实验室可持续性运转模式的举措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办学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建立具有可持续性运转模式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对民办高校的实验室管理至关重要。

(一)以服务教学为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其根本任务。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多为验证性实验。改革实验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既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又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操作能力。

1.改革实验课程,增设综合性实验内容。首先,需要改革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操作性实验课程内容;其次,针对专业需要,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根据自身特点创立本校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组织兴趣小组,设立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专业协会、第二课堂等活动,不但能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并取得明显效果,例如:(1)开展学校技能大赛。从建立实验室以来,学校每年都开展多种技能比赛。如,机电类专业组织“机械制图大赛”;计算机学院组织“软件设计比赛”;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创业者杯”技能大赛等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3)组织成立专业协会,选拔人才,参加校外更高水平的比赛。学校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如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了“创业者”协会,会计专业成立会计协会,物流专业成立物流協会,等等。这些协会成员以学生管理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全天开放实验室,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很大提高,在全国以及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奖项;(3)依托旅游实验中心,成立学院礼仪团,开展多项活动。经济管理学院建设的旅游实验中心门类齐全,专门成立了经管礼仪团,组织学生学习礼仪、茶艺、手工制作和调酒技术,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积极响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以服务社会为辅,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

大型实验设备启动成本高、实验耗材消耗多是制约民办高校实验室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增加经济收入,以提高实验室的经济效益。

1.外加工服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基础上,可以将实验室对外开放,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主动对外开放,既可以增加收入,弥补实验经费不足,又可以与企业联合扩展科研方向。例如,学校购置的先进精密设备,可以“走出去”积极联系厂家,采用有偿服务方式进行合作。

2.社会培训。学校建设的实验室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及设备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员工培训。例如: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熟练操作工,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优势,与相关单位合作,协助企业进行有偿培训,积极拓宽各种创收渠道;也可以作为设备厂家或公司的培训基地,为其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售后培训等有偿服务。

(三)建立校际实验室联盟,互通有无,共享实验资源

许多民办高校花费巨资购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但是,不同学校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要求每所学校都建立设备完整的各种实验室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交通、距离等条件允许的民办高校之间可以组成校际联盟,签订协议,采用经济补偿手段,互通有无,共享实验资源,既解决了部分高校实验设备短缺问题,又提高了大型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助于减轻民办高校实验室运转的成本压力。

三、结束语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新生力量,起步相对较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室教学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应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用人机制,吸引社会人才,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团队,才能够保证以教学服务为主、社会服务为辅、校际实验室联盟为补充的民办高校实验室可持续性运转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凌祯蔚,刘升阳.影响未来民办高校立足、发展的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2010(12):11-12.

[2]胡晓萍,王宛苹,宋开新.高校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问题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74-76.

[3]郭恩棉.浅谈新时期实验室工作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89-90.

[4]姜爱民,李明弟,李轶,等.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监控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81-183.

[5]蒋家慧,等.基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研究[J].价值工程, 2012(9):311-312.

[6]陶国林.影响高校实验设备仪器利用率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0):73-74.

[7]王金喜,倪锋,吕铁军,等.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79-180.

[8]许丽贞,陈金坤.开发实验室资源,提高高校实验设备的利用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95-96.

[9]朱志.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19-20.

4.实验室管理体制 篇四

2.2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现有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相似的,当每门课程的总体教学都有明确的定义时,就减少了多学科融合与创新实验设计的机会。这种无效的教学设计使得实验教学很难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和创新意识。此外,许多实验系统已经过时,大多数与理论课程重复,缺乏系统更新。因此,实验课程体系的某些部分重复率高,导致教学资源如人员和财产的浪费。

2.3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激励机制。长期以来,高校的实验教学只是根据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估,很少考虑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的知识。这使得实验教学成绩过度依赖学生的实验报告,导致实验报告被严重拷贝而没有质量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功能分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会带来重复实验内容和方法,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由于大部分实验课程坚持理论课程为主导,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紧紧围绕理论课程管理,管理缺乏针对性,这种无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要求。

3建议

根据相关研究,实验室建设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套有效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系,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室团队建设,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以及软硬件建设,尤其是软件平台建设。本文将从前三个方面提供了一些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3.1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重视实验教学。为解决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需要培养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职称评定,评估奖励,认真对待职业发展。推行岗位聘任制的方式来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建立实验教学专项管理和执行队伍。同时,应该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界限,让主讲教师树立榜样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既要引导实践,又要理解教学情况。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除了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还需要激发具有适宜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的实验教师进行理论教学。这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的优势。

3.2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有三种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第一种类型,教学和教务办公室统一管理,主旨是为理论课程提供服务,实验教师是唯一的工作人员。我们测量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整个实验室的工作量,这很容易管理。第二种类型,实验室归部门管理,有关部门教研室可以利用它。实验教学团队由教师和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组成,并由学校统一评估团队成员的教学工作。第三种类型,学校管理实验室。学校派出的一些部门进行管理,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网络计算中心。学校独立配备和管理实验室的全体人员。要改革管理体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完善规则和协调人员,确保实验室稳定有序地工作。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制度实施至关重要,因为人总是在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考核,遵循实验室的有关规定并由学校制定量化评估指标。量化的评估指标的准确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规范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措施。例如,如果某人无能,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纠正,应该不加思索解雇他。因此,实验室应该合理设置人员职位,以防止实验室团队人员臃肿,这对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工作队伍非常必要。

3.3改变或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通过调查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北京工商大学管理实验中心,山东大学管理实验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示范中心,可以得出结论,调整教学计划直接指导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改革方法是一种重要途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要以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抓手,改变或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课程实验学分。改变教学计划和调整培训计划都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现有的课程教学都应该进行修改调整,或者可以开设一些实验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的课程,鼓励教师在课程中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同时,为了确保实验过程能够高效,不仅要对实验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与合理安排,也要对实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适当提高。其次,我们鼓励高职称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教学的新途径,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4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已成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条件。要建设和管理经济管理实验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变这样一个概念,即不需要社会科学实验室是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即使它太过艰难。其次,要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让团队成员共享分享教学资源。除了实施现代远程教学体系外,经济管理实验室转而成为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多,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会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李刚.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体化和平台化的发展综述[J].实验科学与技术,(04).

[2]曹中一,刘新星,潘清林.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01).

[3]杨建新,孙宏斌,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05).

[4]肖小溪,代涛,李晓轩.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改革动向及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03).

5.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五

13监测一班 马海玉 1302010136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发生的引人瞩目的变化。虽然现在大部分操作已自动化,但还有很多测定,临床化学实验等,需要分析员和实验室来协助完成。因此,对于测试结果的可靠的、高质量的测试结果,必须对分析测试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可能产生的误差降到允许的范围内,以此来保证分析测试的质量。关键词:质量控制、测试、误差、措施 正文:

一、由于测定用的仪器及本身精度的限制,测试方法的不完善,测试环境的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由于测试人员的技术人员、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我们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时,测定结果总是不能完全一致。如果分析工作者清楚的了解了误差的属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就能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去伪存真,从中引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结论。

分析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根据误差的性质,可将误差分为三类,及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二、分析方法的质量评价

对于一个实验室而言,其产品就是“检测报告”。他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和不确定度等,可以用数值来描述,称为分析评价参数。灵敏度

一个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值变化的程度,他可因实验室的条件而变化,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灵敏度有相应的稳定性。检出限:

检出限是指分析方法在适当的置信水平内,能从样品中检测被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即断定样品中被测组分的量或浓度确实高于空白中被测组分的最低量。

一般有几种规定方法:气相色谱法、吸光分度法、一般实验、精密度和准确度 精密度用偏差表示,准确度用误差表示 准确度要高,精密度就一定能要高 测量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的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成为不确定度。

还有一类误差,不同于操作误差,其数据可能因人而异,但对于同一个操作着而言,基本上是恒定的,因此,也可以成为个人误差。

三、检测实验室质量为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控制误差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要把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限度内,保证在分析结果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的控制的过程,及时发现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监测工作的影响,以便随时采区相应的措施,保证实验室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其过程是从样品进入实验室后,样品制备和取样到分析,知道结果的计算和报告发出的全过程。A、检验采样及样品管理

B、检验 保证检验工作的规范,确保检验的质量和便于检查审核。检验室从检验质量管理部门收到样品和检验样品单应检查验收样品的外观、包装状况及样品有无破损、流失、变质、污染,样品数量是否足够检验使用,然后使用,然后核对标签和检验项目,确认无误后签收并详细记录。

检验流程图如上:

四、测定方法的选定

测定方法的选定必采用国家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或权威机构推荐的方法使用非标准方法必须经过验证、监定和审批。对新建立或引进的方法,投入运行前必须进行验证和误差的预测,并经审批。

五、分析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 A、空白试验

B、校准曲线的绘制及量程的确定

标准曲线的浓度点应大于5个点(不包括空白点),他们的关系数一般大于0.999。C、平行样的质量控制 D、回收率的控制 E、质量控制样品的分析 F、比对试验

六、试验室间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在试验室认真执行内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发现和消除实验室检测和结果存在的系统误差和影响因素,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可溯源性。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也称为外部质量控制,是对试验室操作和实验室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来决定实时的测量结果的可接受性,也是实验室内部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1、实验室空间对比

2、能力验证

七、抽样技术和样本的质量保证

1、抽样方式和样本类型

随机抽样和随机样本 规则抽样和规则样本 随机抽样和规则样本的结合 代表样本和复合样本 字样

2、样本的质量评价样本的质量性能主要是之样本的均匀性和样品的稳定性。A、样品的均匀性检验

B、控制样品最长保存时间的估计

3、样本数(样本容量)的决定

样品的质量对测量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同样样品数对测量结果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从总体抽取的样本越多,测量结果越可靠,实际上抽取过多的样本,即耗能又费时。所以总体物料均匀性程度好的可少抽样本,对均匀性差的物料则要多抽样本。

八、培训

首先要根据实验室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规定培训内容。培训的方式分为新上岗人员的岗前资格培训(包括法律法规、本单位的质量管理手册、抽样、样品制备、仪器设备的操作、检验方法、数据处理等);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坚持持续培训技 检验室内部组织的满足检验要求的技术业务培训。

九、考核

考核的方式为检测人员在接受各类培训后的考核;检验室内部进行人员比对核;参加国家举办的各实验室之间的能力验证考核检验室应指定检验能力强、技术全面的检测人员作为监督员 ,对每次的重大检验 ,新上岗人员 ,重要的安全性能指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或随机的监督 ,并做好记录 ,还应查看使用记录 ,对检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 ,标准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溯源检查 ,以达到监督的目的。

参考文献:《检测实验室管理》 《化学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式探讨及结果评价》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运行》

6.实验室偏差管理 篇六

(一)超标结果(OOS)调查

超标结果(OOS)调查是偏差调查的一种类型。产生OOS结果可能是实验室原因导致,也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差错等原因导致的,所以OOS调查时首先应由实验室偏差调查后如有必要应扩展到生产全过程的调查。产生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超标调查的书面程序。任何超标结果都必须按照书面规程进行完整的调查,并有相应的记录。1.实验室初步调查

当OOS检验结果出现时应该进行调查,调查的目的是确认引起OOS的原因。即使因OOS结果判断该批不合格,仍必须进行调查以确定该结果是否影响到同类产品其他批号或其他产品。所有调查活动包括调查结论和随后采取的措施,并须记录。

OOS实验室调查须优先于实验室其他日常活动,特别是牵涉已分销的产品(如投诉样品检验、稳定性检验),则实验室调查须在24小时内进行。同时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必要时须通知质量管理部和受权人。

调查必须是全面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记录是完整的和经得起科学推敲的。OOS调查的最初阶段,应该在检验溶液丢弃前,对实验室数据正确性进行最初评估,如果是实验室错误或仪器障碍,可以使用原溶液进一步检测。如果最初的评估显示在得到该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必须开展一个完全的OOS实验室调查。

由检验人员同其主管或其他指定人员一起实施实验室调查目的是确定OOS结果的有效性(或是归因于实验室误差)。

(1)检验人员使用了符合标准、经过校验并通过系统适应性确认的仪器。(2)当OOS结果无法解释时,检验人员应保留样品制备液并通知主管。(3)如错误明显,检验人员应立即记录并停止进一步检验。(4)回顾检验方法,确定遵循了相关规程和技术要求。(5)检查原始数据,包括图谱及任何非典型或可疑的信息。(6)回顾检验结果及其计算。

(7)确认仪器性能,检查保留的溶液和玻璃器皿的外观,确定使用正确的容量,无污染的玻璃器皿。

(8)确定使用了适当的标准品、试剂及溶剂。

(9)评估检验方法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其检验是依据基于方法验证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的质量标准。

(10)评估分析或产品的历史(至少10批或两年的历史数据)(11)检查取样程序

(12)检查检验人员的培训历史及其经验。

当实验室初步调查确认错误是源于检验过程或样品处理过程(包括取样程序)时,则OOS结果无效。无效检验结果的初步调查须被记录在实验室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对样品处理或检验期间发生错误的详细描述及其预防再次发生而采取的纠正措施。

再检验的样品须取自均一的原始样品。在检验可由统一检验人员或另一个检验人员使用同一的仪器完成。如果再检验合格,则最初的检验结果无效且再检验结果用于产品批的放行决定。如果再检验确认OOS结果,再检验结果用于将来对产品批的处理决定。

如初步调查确定了OOS结果的原因,则实验室调查报告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错误原因、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纠正措施须被记录。同时,实验室调查报告须归于批记录/检验记录,供质量管理部最终评估和批准。

如果最初调查确定OOS结果原因不明,则认为调查中的原始数据结果有效,实验室调查须扩展并考虑额外的检验。如果随后确定原始数据无效,须记录并由质量管理部批准。

2.OOS结果全面实验室调查

如果初步实验室调查不能确定是实验室错误造成OOS结果,且检验结果是正确的,应按照预先确定的程序进行全面实验室调查。这样调查的目的是确定OOS结果的来源,生产工艺的问题或取样问题都可能导致多变的检验结果。调查应由质量管理部门和所有的其他相关的部门完成。其他的潜在问题也应该被确定和调查。应该充分调查生产过程的记录和文件以判断引起OOS结果的可能原因。

全阶段实验室调查包括对原始样品的再检验,进一步确认或否定最初的OOS结果并进一步评估是否考虑再取样或确定实验室错误。(1)再检验

再检验的样品须取自均一的原始样品,须对2个原始样品(如检验存在双倍样品制备时)或至少3个原始样品(如检验只有单个样品制备时)再检验。再检验须由和原始检验不同的检验人员使用同一仪器进行。(2)平均值

正常情况下检验结果不使用平均值。特别是在检验产生了个别的超标值和个别的合格检验结果,而其平均值符合质量标准时。当检验用于确定可变性时,不能使用平均值,如含量均匀度检验。此外,也不允许平均原始OOS结果和再检验结果。平均值可用于下列情况,如一个检验规程要求HPLC含量的检验结果由同样制备样品连续的、重复的进样(通常2次或3次)得到的平均峰面积确定,检验结果为峰面积的平均值。其他的检验如水分含量要求双倍检验并报告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必须注意,平均值的使用必须是每个单独结果个符合质量标准。(3)再取样

依据再检验结果和全面实验室调查的结论,确定了明显的取样错误时,则可以从相关批中再取样。只有当全面实验室调查显示原始样品不具备批代表性时才允许再取样。例如,在排除实验室错误的前提下,从原始样品几部分中得到相差很大的结果,显示其不具代表性,允许再取样。(4)最初超标值有效

如果再检验确认最初的超标结果有效时,那么最初的检验结果和再检验/再取样结果应分别报告,以便于最终的批处理决定。(5)最初超标值无效

如果再检验结果合格(所有的再检验结果在质量标准限度内),最初的超标值无效时,那么最初的超标结果和所有再检验结果须分别报告,以便于产品的放行决定。(6)报告调查结果

全阶段实验室调查报告应在20个工作日完成。当调查不能在20个工作日完成时,需有阶段报告,详细描述需要增加的工作和完成时间。有时(当地法规规定或严重事件)调查结果须在更短的时间内确定,如3天内完成。(7)记录和产品批处理

7.实验室管理体制 篇七

关键词:5s,实验室管理,分析现场,管理水平

5s管理起源于日本, 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分为整理 (ser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ikeetsu) 、素养 (shitsuke) 五个部分。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为“s”开头, 故简称为5s。

在实验室的管理中, 现场管理的状况间接的反映了实验室内部的管理水平, 也是体现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我们实验室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分三个阶段推行5s管理, 经过一年的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实验室环境和人员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 现场管理水平也有明显的提升。

一、准备阶段

由于我们实验室比较分散, 实验室主体设施比较简陋, 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 我们决定先从一个实验室着手开始推行5s管理, 以此为5s管理的试点, 逐步的向其他各个化验室推进。以点带面, 一步步向制度化、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迈进。

首先, 我们成立了5s推进小组, 由本实验室主任担任组长, 负责统筹安排整体工作, 监督5s管理的推进;其他实验室管理干部担任5s推进小组成员, 负责编制培训教材、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强化5s管理理念等具体实施准备工作。

推行5s管理, 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参与进去就可以的, 它需要全员参与, 人人动手, 只有把所有的员工都动员起来, 参与到5s的实施过程中去, 才能真正的把工作做到实处。所以, 我们的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导入理念, 营造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为了让员工更加深入的了解5s管理的含义, 更好的配合实验室实施5s管理, 在5s管理正式启动之前, 我们对全体员工进行了5s管理理念培训, 在整个实验室内加强对5s的宣传, 通过ppt展示, 发放5s相关资料, 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让员工对5s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让每一位员工真正的想参与到5s管理模式中来。

二、实施阶段

在开始实施阶段, 我们对现有的分析现场情况进行了拍照, 并对整个实验室卫生进行了整体彻底的打扫, 尤其是对平时卫生打扫常常容易忽略的地方都进行了清理。清理完成后, 我们就进入了5s管理的第一个阶段, 整理阶段。

整理 (serri) , 就是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清理不需要的东西, 可使我们员工不必每天反复整理、整顿、清扫不必要的东西, 不必做无聊、无价值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浪费。但区分要与不要, 需要有一个标准, 因此, 我们5s推进小组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详细的要与不要的物品清单。有用的东西保留, 没有用的东西坚决处理或报废。把有用的东西确定出来后, 通过对这些东西使用频次的高低对物品的摆放区域进行初步的划分。例如每个小时都能用到的锥形瓶、滴定管、移液管、量筒等实验器具, 就需要放置在实验台上, 做到立即可取;对于每天能用到的作业指导书、台账、原始记录等就需要放置在分析现场。以此类推, 对每周、每月需要用到的物品也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并分别按照规定的要求整理好, 5s推进小组制定出详细的整理阶段的评分标准, 定期进行检查, 并指出其中的不足, 及时改正。物品整理好后, 需要长久的保持, 因此, 我们把整个实验室区域划分为几大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责任班组, 班组内又进行详细的划分, 做到每个角落都有详细的责任人, 负责该区域的卫生的整理与维护。在班组之间展开5s评比, 定期汇总检查结果, 并对实施5s后的成果进行展示, 让大家能感受到实施5s以后的效果,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5s中来。同时加大奖惩力度, 加强监督, 确保整理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整理阶段是整个5s管理模式的基础阶段, 只有把整理的工作充分做好, 才能为下一步整顿奠定良好的基础。

整顿 (Seiton) , 将整理后所留下的需要品或者腾出的空间做整体性的规划, 当你需要某一物品时, 能不假思索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来用。简言之就是放置物品的标准化, 减少寻找浪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浪费, 确保分析数据能够及时的外报。我们5s推进小组在整顿阶段做了很多工作, 从分析现场微量进样器的摆放到实验仪器的放置位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而且针对不同的物品做了不同的标识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在用的物品都有规定的放置位置。例如, 没有实行5s管理以前, 我们的安全帽放置总是杂乱无章, 大家都随手就把安全帽放在实验台上, 或者实验仪器的主机上面, 使整个分析现场看起来非常凌乱, 而且总是出现安全帽乱戴, 找不到自己的安全帽的情况。推行5s管理以后, 我们把每个人的安全帽进行编号, 并且每个编号都有相对应的位置。这样, 就可以使安全帽整齐的摆放, 等到需要取用时也非常快捷方便。不必在找安全帽上浪费时间。对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工具实行了形迹管理, 易于取用, 而且方便查找, 如有丢失能够及时发现, 尽早落实责任人。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 通过对物品的整顿, 我们基本上已经达到对于需要的物品都定置定位, 立等可取的状态。

清扫 (Seiso) , 就是把整顿好的物品进一步的打扫、清洁。例如, 要保证实验室内台面、地面、墙面以及门窗玻璃洁净, 无灰尘;保持各类文件、台账等物品整洁、无污渍;总而言之, 就是要时刻保持实验室内所有的物品干净、整洁。这一阶段, 除了能够消除污秽, 保持员工身体健康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能够在清扫的过程中及早发现实验设备的异常, 及时处理, 保证实验仪器在一个正常的工作状态。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也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了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推行5s之前, 我们虽然每天都对实验室内卫生进行打扫, 但基本上都是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 每天只是对台面, 仪器表面等显而易见的地方进行打扫, 对于实验仪器存在的一些潜在的隐患, 我们不能及时发现。自从清扫阶段实施以来, 我们每天的清扫工作都变的尤为细致, 对一些仪器的内部污垢、油腻、灰尘也进行清扫。这样发现了很多我们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所以说, 清扫阶段, 不仅仅是打扫, 还是点检。因此, 我们5s推进小组在这一阶段制定了一份清扫制度, 促进清扫工作的制度化, 以确保分析现场的干净整洁, 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清扫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盛大活动, 在推进清扫过程中, 我们5s推进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以身作则, 给员工树立了好的榜样, 让大家感受到清扫对自己周围工作环境的改变, 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并乐在其中。

三、维持阶段

记得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做好一件小事不难, 难得是做一百遍这样的事。这就告诉我们, 要想推行5s管理, 必须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清洁 (Seikeetsu) , 就是将前面所讲到的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 并使之标准化、制度化。清洁, 是贯穿在前面3个s内的, 它是实行标准化的基础, 只有把前面完成的3s认认真真的执行下去, 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想要的5s管理。因此, 我们5s推进小组每周定期对各个化验室的分析现场进行5s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汇总后反馈给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整改, 并且加以考核。同时, 我们每次检查都会对分析现场进行拍照, 并与上次进行对比, 发现不足, 及时改正, 不断优化, 使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素养 (shitsuke) , 是指对于规定了的事情, 大家都按要求认真执行, 并养成一种习惯。素养, 是整个5s管理的核心。5s管理, 只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员工素养的提高, 只有每一位员工都有了实行5s管理要从自身做起的意识, 才能够真正持久的把5s管理工作长久的进行下去。但是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有一个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5s推进小组从制度约束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同时推进5s管理, 例如, 我们制定了5s管理规章制度, 还下发了实验室文明礼貌用语行为规范等,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结束语

8.实验室管理体制 篇八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设施的制约,部分高校依然存在重知识、轻实验的现象,实验室不能向本科学生开放,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影响了创新性人才培养效果。实践证明,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设计性、设计性的实验,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校的实验资源,能点燃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①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目前,大多数开放实验室仅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单一开放式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需求,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②不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实验的利用率。此外,大多数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功能缺失,开放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使一个实验室真正成为各种学术、科学交叉渗透,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不能有效发挥开放实验室提高教学科研水平。③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④对于设计验证实验、实验的内容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大学每门课程的几乎所有讨论如何提供良好的基础实验课,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验证,综合相结合转移实验设计。目标应该是明确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宜太难,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求学生全面的知识,参考有关文献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目标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丰富的探索性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使其极为丰富的成就,一个良性的学习动力的作用。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形式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具体形式分为参与科研型、自选课题型、科技活动型和任选实验项目等。实验的完成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科研型开放实验: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开放研究实验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自选课题型开放实验:是学生进行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应用型自选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验。科技活动型开放(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40页)实验:是学生自拟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专业方向和条件,联系相应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活动。任选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学生到实验室利用实验条件,根据兴趣和要求,从能够开出的所有实验中选择满足实验时数要求的项目。⑤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对象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自愿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本科生,人数不限。这部分学生学完基础专业课程,对实验中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没有进行过综合性实验,进入实验室。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综合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老师布置的任务,设计综合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组来完成,从完成情况看,初步建立了经济模型,也验证了实验提供的模型,以组为单位上交实验报告,由教师批阅整理指导。这些学生中有的还参加了省市建模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开放与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很好地融合,为经济计量实验室的开放找到了比较好的运行机制,即由实验协会组织,而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实验室开放安全和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的质量监督工作。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更易畅所欲言,积极思考。教师定期召开总结实验座谈会,学生积极发言,更激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

4 结束语

上一篇:和妈妈一起长大读后感600字下一篇:新党章.党史学习测试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