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2024-09-14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共3篇)

1.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篇一

摘要:

运用对比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地区高校女生公共体育课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身体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女生的特点、要考虑到季节的变换;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运动量安排合理等对策建议。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教育的发展也非常滞后,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就更加落后,所以民族地区高校的很多女学生在人校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规范的体育教育。加之在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中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造成女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弱,性格内向,腼腆怕羞,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肌肉力量减弱,完成动作比较困难;有的因个人的兴趣爱好不符,不愿意参加活动;也有的女生错误地认为“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一不影响毕业,二不影响找工作”,因而借故缺课,请病事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练习时,总是怕脏、怕累、怕苦,做动作拖拖拉拉,能让就让、能躲就躲,便形成了“上课动一动,下课全忘空,考前练又记,考后全忘记”的恶性循环。另外,学校体育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女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任务完成较慢,学生身体素质处于下降趋势。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2.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篇二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 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 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 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 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 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 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 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 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 约占申报院校的70%, 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 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 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 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 特色化不足, 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 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 走特色化道路, 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却放弃了自身特色, 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 与其“硬拼”, 陷入“长处不长, 短处更短”的窘境, 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 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 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 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 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 仍然属于“教师讲, 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 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 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 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 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 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 后续管理不足, 利用率低。

目前, 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 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 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 (含网络学院) 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 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 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 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 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 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 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 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 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问题。

一方面, 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 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 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 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 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 可有可无。另一方面, 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 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 注重于“讲授”, 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 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 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 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 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 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 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 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只制定短期目标, 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 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 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 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 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 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 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 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 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没有形成团队, 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 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 这样一来, 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 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 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 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 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 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 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 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 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 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 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 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 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 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 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 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 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 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 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 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 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利用精品课程网络发布的特点, 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 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 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 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发布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发布平台, 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 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发布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 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优化建设机制, 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 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 赵坚, 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9, (2) .

[2]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4) .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

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篇三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初中

罗文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主要途径之一。着重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中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对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观念错误

很多西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爱岗敬业,但由于部分语文教师观念上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已经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事业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也相应产生了制约作用。

1、对语文学科的作用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教学在西部农村中学课程设置中,对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语文教师把握得比较准确。但对西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的交际性、载体性、人文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把握不够到位。甚至没有引起重视,致使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基于教师对语文观念定位存在的偏差,语文教学活动中重文本、轻生活;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感悟;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比较严重。西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走入越来越窄的胡同里。

2、主体观念错位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语文教师凌驾于学生阅读能力之上、主体观念错位的现象。或由于教师重自我讲授,忽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要求;或由于教师重知识学习,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等等。往往出现教师“读”,学生只听不“读”,学生思维滞后于教师,不与之同步的现象。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环境很差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与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表现在农村中学师资水平较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生源大多来自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素质较低的山区家庭。新生基础差异大,而且绝大多数属于普及对象。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长期生活在条件落后的山区,不少学生心理脆弱,胆怯畏缩,孤僻离群,到了乡级中学就读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处处小心谨慎,整天愁眉不展,连老师也不敢接近。因此生活上有困难不敢说,学习上遇难题不敢问,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要注意从体贴关心学生入手。课余时间经常跟他们谈心,若发现他们生活上有困难,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给予帮助。

(三)师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撑,教师的的主导作用是无所依附的,教学也必然沦为一厢情愿的生硬灌输。教师们总是想把学生限制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当中,偶尔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们还要迅速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思路当中。如果没有学生自主阅读的感悟、探究、发现,也无法要求其在课堂上能发挥主体作用,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了。

2、重视习题,轻视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模式,如:教师在讲课文时,要有以下过程: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练习,就这样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道道习题,使文章生命力丧失殆尽,也使学生在繁琐的分析中迷失了语文学习的方向。其实,文章的作者是先有整体考虑,才有局部考虑的。阅读文章也应先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回过头来逐段剖析,看清它的前后联系。那种先把文章肢解,再来整体感知的做法是不符合人们阅读心理规律的。

3、重视讲读课,轻视自读课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仍固守着“一本教材,二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观,对于课标要求的讲读课文大讲特讲,而对于自读课文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错误做法,一是置之不理,另一种是不分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区别,一味的讲,这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知识的容器。

4、学生不重视平时积累,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有些学生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不会立竿见影,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在心理上产生了畏难情绪,即便阅读也只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更谈不上品味鉴赏;还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没什么可学,语文考试的成绩还可以,这就导致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不重视语文课。可他们并不知道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5、阅读时间少,阅读能力低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但很多学生静不下来心读书,语文能力又怎么会提高呢?

6、阅读内容杂乱,影响阅读能力形成

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很多,而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却比较少。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强制性要求学生阅读,他们有的甚至连四大名著等国内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都没有人阅读。孩子们只热衷于那些漫画、科幻小说等书籍,看书的时候根本不动脑筋,也从中学不到优美的语言。

二、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明确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真正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阅读的本质是“读”,“读”是一种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作者潜藏于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为媒介发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直面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作品不断思考、创新。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的语文观念,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让学生直面文本。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决不仅仅是灌输。语文教师不是智能机器人,也不是道学家。而应是学生各种良好品质发展的助力器。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助推,学生从文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阅读教学内容所强调的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能力化,真正实现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地位时,应努力避免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激发。将文本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灌输与感悟、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使中学语文学科培养的目标在西部农村得以实现。教师只有确立了现代的语文观,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每个阅读实践者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激发他们的阅读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阅读对象,去和作者沟通,与山水对话,同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从而获得知识与信息,满足自身的审美体验。一旦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就会产生内驱力,尽情徜徉于文章构建的一方天地,这也正是阅读教学最求的理想效果。同时,老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指导:1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2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导它们多角度思考问题;3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他们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更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读。

2、认清阅读作品的范围和重点

阅读不仅是对狭义的文学作品阅读,也包含读历史、读政治、读自然科学、读边缘科学,甚至读社会、读人生。中学生对通俗的、流行的、一时成为社会热点的休闲读物极为关注,休闲读物能贴近中学生时下的生活,满足中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追求,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其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

3、转变阅读方式

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题的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吧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课堂,教师是导师而不是讲师,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教师是学长而不是家长。

4、选好阅读途径

要大胆地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教室,由重课本变为重读本,由重课内变为重课外,让书架上的图书、报刊变成学生的阅读教材。要引导学生走进书店,参与社会活动,进行论辩、演讲,从而达到让学生关注社会、贴近时代、感悟语文的目的。只有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才会在写作上出类拔萃,崭露头角。所以,课内课外两种阅读缺一不可。

上一篇:高三写人作文 :孩子300字下一篇:摘桃子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