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词鉴赏(共8篇)
1.三年级古诗词鉴赏 篇一
古诗鉴赏高考试题三应答
在做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时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读懂诗歌:通过五个途径。
二是把握题干:把题干具体展开。
三是善于表述:掌握相应术语。
下面分别作以说明。
一、读懂诗歌,通过五个途径
为了更好地读懂古代诗歌,理解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五个途径入手。
从题目、从景物、从作者、从典故、从“诗眼”。
为了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五个途径入手。
1、从题目入手
题目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通过研究题目,就能很快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永王粼事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杜甫对李白的怀念之作。吟诵全诗,就好象读友人的书信,那种对友人的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感情力透纸背。
2、从作者入手
作者写诗,就是要和别人交流,所以他就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传达自己的认识。他往往就要把他的坎坷处境、人生历练融入诗中,这就为我们把握作品提供了依据。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借梅抒怀的一首词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质,都和陆游的遭遇有关。陆游早年科考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等一群小人排挤;在四川时又见扼于统治集团,难遂恢复中原之志;晚年赞成韩佗胄北伐,韩失败后又被诬陷。我们读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首词正是他身世的缩影,梅花正是他高洁品质的化身。
3、从描写的景物入手
古人的写景状物诗,不是借景抒情,就是融情于景,或是托物言志,因此,通过古人对笔下景物的喜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景物是暖色调的,就表现出他们的“喜”,景物是冷色调的,就表现了他们的“恶”。如: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乡村的夜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诗意很浓。开头两句,苍苍霜草,切切秋虫,点出秋意的浓重,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踪,万籁无声,这种萧瑟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既是过渡,又是转折,皎洁的月光朗照下一望无际的荞麦花开,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光白雪,幻象奇异,让人喜爱,诗人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诗人正是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了人物感情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4、从典故入手
典故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既然引用,就说明它对诗文的主题有所帮助。所以,我们在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发现典故,一定要认真分析。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宋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登楼所感,是讽刺当时的朝廷不但不能恢复中原,就连江南也快保不住了,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表达对朝廷的不满。抛开其它的典故,单就“生子当如孙仲谋”就很能说明问题。孙权在青年时代,独霸江南,坚持抗战,从不屈服,难怪曹操都不禁夸耀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5、从“诗眼”入手
诗眼是诗歌中最精彩最传神的关键性词句。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发现了诗眼,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纲,对诗歌的把握就很容易了。如:
[双调]折桂令西湖赵善庆
问六桥何处堪夸?十里晴湖,二月韶华。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杯泛流霞,板撒红牙。紫陌游人,画舫娇娃。
这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开首一句“问六桥何处堪夸”的“夸”字,既是诗眼。这首元曲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景到人,由自然到社会,无一处不美,无一处不赞,处处都围绕着一个“夸”字。除首句设问总领之外,其余对仗工稳。色彩浓艳,音调明朗。整首曲子洋溢着一股春日勃兴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以上只举了五个方面的途径,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它的途径,发现越多,了解越深。这样就会较快地形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把握题干,把题干具体展开
把握题干就是认真审读题干,题干就是命题者的指示,按照命题者的指示做,就能得分。
如果试题是简答试题,它的答案往往就藏在题干里。只不过这个答案是概括的,我们在作答时,抓住这个概括的词语,把它展开、具体化就是了。下面结合具体试题说明。2003年高考17题: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注意“精练传神”这四个字,“精练”,精练了什么内容,把具体内容展开,“传神”,传的什么神,写出来,这就是答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精练),“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传神)。
2004年高考16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看第一问,注意“杜鹃的啼叫声”,注意词中有“声声只道不如归”句,“不如归”即杜鹃啼叫声,那么第一问问的就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不如归‟的啼叫声?”词中又有“行人”一词,联系起来,就是“行人不如归”了,由此看来,这首词的主题就是游子思乡了。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诉辩解,我在天涯,我怎么没有回家的心愿呢,只是我人在外,不由己,我不能决定我回家的日期。“争奈”是“怎奈”“无奈”。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是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005年高考12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第一问,抓“怎样”,把“怎样”用诗中的内容具体说出;第二问,抓“静”“动”,“静”的是什么内容,“动”的是什么内容,然后说“静”“动”结合的作用。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怎样),以此表现
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静)。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动)。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动静结合,达到目的)。
2006年高考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问考的是古诗的一个常识,格律诗一般都分为两层,前事后理或前景后情,本诗是前景后情的。)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注意“竹石牧牛”,自然是和平景象,田园生活。第二问,注意“厚”“薄”,解读一下,“厚”就是爱,“薄”就是不爱。是爱呢,还是不爱,还是都爱,根据内容说就是了。)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善于表述,掌握相应术语。
在做古诗鉴赏试题的简答题时,还要会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依照题干要求进行表述。
1、有关内容的词语: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等等。
2、有关方法的词语: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等。另外还有烘托、比喻、象征、对比、借代、互文、双关等等。
3、有关目的词语
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表达……的追求;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2.三年级古诗词鉴赏 篇二
一.咬文嚼字、品味内涵
阅读诗歌, 贵在领悟。在解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咬文嚼字、推敲词语。因为在一些诗句中常常会出现一字之警、全句之奇的神奇字眼, 有时看似普通, 却蕴藏着浓郁的内涵。通过反复吟咏, 捕捉精炼传神之词, 并对此作出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如:
向晚古原上, 悠然太古青。碧云收去鸟, 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 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 十室九家贫。 (郑珍《晚望》)
(2012广东省六校高三联合考试)
这首诗字面平易, 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 以俗为雅, 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阅读该诗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赞不绝口。鸟儿隐没于碧云之间, 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 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 一幅清新绚丽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古青、碧云、翠稻, 葱绿的色彩点出了诗情画意, 春色溶溶之景致。这是春的旋律在苍穹大地上的回应, 是春风裁出了这碧云, 是春雨润泽了这翠稻, 让人悠然。而尾联中的“怜”与“贫”字则把洒下人间都是怨的哀情苦楚与其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诗的主题和盘托出, 让人沉浸于思索之中。
二.领悟风格、探究特色
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抓住诗歌的精妙词句领悟其语言风格, 探究其特色。是洒脱旷达还是凝练含蓄, 是缠绵悱恻还是空灵飘逸, 是抑郁深沉还是舒缓从容。只有窥探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从中悟出其独特的风格, 才能各领风骚, 从而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如: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蜀先生庙》)
(2012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合考一模试卷)
试分析颔、颈联的表现手法及各自的作用。
答: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 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 抒发了“创业难, 守业更难”的感叹。
细品诗味, 作者雄阔绝伦, 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英雄气”、“尚凛然”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昭然揭若。“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典出殊门, 对应成巧思, 浑成自然。“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正反相形, 声情顿挫, 让人垂戒无穷。
三.捕捉情感、体味意韵
捕捉情感、体味意境, 主要是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诗歌鉴赏常常借助形象反映生活, 只有分析诗歌形象, 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 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诗歌的意蕴往往运用曲折和折射的方式暗示, 多呈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式,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其伤感之情、惜别之绪、羁旅之思、仰慕之念的, 让自己的的情思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 才能进入鉴赏的境地。如: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想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012泰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
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 又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全诗充满了诗人的惆怅的基调。
诗人情以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融浃。阴云笼罩, 暮雨将临, 渲染了其负重心理。芙蓉国、薜荔村的壮观勾起诗人的思绪, 虽报济世之志, 终感报国无门, 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笛声、风声、诗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听上去格外的凄凉, 其惆怅之情不绝如缕。
3.古诗词鉴赏三步骤 篇三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放手学生自主诵读,想象、体会、感悟,引领学生将自身情感渗透于古诗文之中,他们在诗文中与作者相遇,并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激起学生的情感池水,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悟之情,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4.三年级古诗词鉴赏 篇四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 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2)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注]
。答:
(2)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北斋雨后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注]。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1)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回答。答:
(2)这两首诗都写了雨后之景,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 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古都洛阳。
(1)刘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2)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作简要分析。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胡笳曲二首 江 洪
藏器
[注]
②
①
欲邀时,年来不相让。
红颜征戍儿,白首边城将。落日惨无光,临河独饮马。瑟飒夕风高,联翩飞雁下。
注 藏器:《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指才德,这里指老将胸怀武艺韬略。
(1)作者在两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答:
(2)第一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②
①注 ①洞房:幽深的居室。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1)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作简要说明。答:
(2)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注]。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 赊:远。
(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画线句。答:
(2)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答:
8.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钱塘怀古
[元]任昱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蟾宫曲·钱塘怀古
[元]卢挚
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
[注]
。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注 白傅坡仙,即白居易与苏东坡。
(1)两首元曲写了两类人,试简析这两类人的特点。答:
(2)两首元曲都提到了“吴”“越”,试比较两个画线句的写法及作用。答:
答案精析
1.(1)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
(2)陈诗扣“览”展开,览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2.(1)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2)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
3.(1)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悠闲自在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因治理公务有方的得意心情。
(2)王诗:残败。雨后花都落了,蜂蝶都飞走了。文诗:热闹。雨后竹翠花开,鸟儿和蜂蝶都飞来了。
4.(1)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2)刘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许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5.(1)塑造了一个空有雄心壮志却始终未能一展抱负,失落戍边、充满怨尤的边地老将形象。(2)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首句先说老将当年怀有高远的理想,次句写岁月不饶人,暗指当下不堪的处境,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三四句再作对比:第三句“红颜”让时间回到少年时期,作者当时意气风发,从军征戍;第四句“白首”让时间重回当下,“边城将”的现实表达了壮志未酬而匆匆老去的感慨。整首诗从理想与现实、少壮与老大两个角度进行双重对比,反复跌宕,赋予诗作以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6.(1)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度”“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答出两点即可)(2)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的离别之苦;②“飞 6 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7.(1)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眺望所见草堂外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2)第一首诗通过写草堂远离城郭、视野开阔以及周围树木葱茏、人烟稀少等特点,表现了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首诗通过写多雨的天气、自己简陋的住所以及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现了诗人厌倦浮名,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的无奈。
8.(1)第一首中的这类人是“闲未得”之人,即为忙碌、劳顿、忧国忧民之人。第二首中的这类人则是忘却亡国之痛、游山玩水、醉生梦死之人。
5.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篇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人在第二联中引用了两个典故,有何用意?
对友人逝去的怀念,人事全非的惆怅; 对被贬时间之长,世事变迁之大的无奈和感伤。(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理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会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的“东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而且含有 机遇 之意。(2)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写法上的特色。
“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历史上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3)诗人这样议论周瑜的胜利的目的?
这样议论周瑜的胜利,其实是抒发了自己深知兵法,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壮志难酬的情怀。(4)《赤壁》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历史上的英雄都有某种机遇,不以成败论英雄。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精神。(2)第二联中,诗人为什么写到“絮’’“萍”?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用被风吹散的飞絮来比喻祖国的山河破碎,用雨打浮萍来比喻自己动荡的一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国运衰微,个人命运多舛的悲痛之情。(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理解。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借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2)请结合词句内容,说一说“但愿’’一词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但愿”是“只希望”的意思,人与月既然自古难全,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赏美好的月光。“但愿”二字深切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祝福。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文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赏析画线句子。
一个“聚”字使静态事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相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一个“怒”字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从听觉到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3)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封建王朝的“兴”必将大兴土木,“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心灵超脱尘世。诗眼的作用。(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置身事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是无意间看到的,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若改为“望”,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就表现不出来。(4)“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兄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仅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惊奇,欣喜 的心情。(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50个字左右)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和诗人伫立远眺的身影。(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运用了新颖的比喻,蒋雪花比作梨花,又将北风看做春风,满树的积雪像盛开的梨花,一派春暖花开的气势,不仅不让人感到寒冷,而且还能让人感到暖暖的春意。(4)赏析“山回路转不兄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表达出来了。(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戈壁上一片冰雪世界,突出了天气的奇寒,“愁云”既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面的送别。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离愁”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2)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落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来表明自己的心态,要辞官之后到家乡主掌书院,把自己的学识、思想传给学生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不惜现身化为春泥。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第三节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起到什么作用?
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关心疾苦的伟大胸襟做铺垫。(2)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你会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事例均 2 可)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和“挂”妙在何处?
“破”和“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3)诗中采用吕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表明了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表达了诗人对贤君明主和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渴望。(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要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九年级语文诗词鉴赏 篇六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內。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风雨》赏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译文
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枯败的黄叶仍旧被风雨摧残,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于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窮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因此自然引出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无意中触犯了朋党间的戒律,诗人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被加上“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一类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便是必然的了。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从“青楼自管弦”到“旧好隔良缘”,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深一层描写,也是对人生感受的深一层抒发。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知交的领域,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和首联的“宝剑篇”一样,这里的“新丰酒”也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性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夜雪》赏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梦中醒来,惊讶地发现被子冷冰冰,抬眼望去,却见窗户被映得亮堂堂。
这才知道,在夜间下了好大一场雪,不时听见,院中竹子被压折的声响。
带你读
雪,如同冬天的精灵,当它悄悄来临的时候,总会带给人惊喜。古往今来,吟诵雪的名篇佳句很多很多,但以《夜雪》为题的诗作却不多见。
夜色沉沉,四周寂静。已经入梦的人们,怎能知道雪花正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哈哈!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目不见雪,却能写出雪的大。半夜被冻醒,正在疑惑,望见窗户上明晃晃的一片。哪儿来的光?哦,是层层积雪强烈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光亮。侧耳听听,“咔嚓咔嚓”,什么声响?哦,是院中的竹子,竟然一根根地折断了。雪一定是很厚很厚,才能把那么柔韧的竹子给压折了呀!好了,读到这儿,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天地间,一片一片一片……数不尽的雪花快活地飘飞着,轻盈地舞动着,静悄悄地落到山岗,落到树林,落到人家的屋顶……一层又一层。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它们已经让世界改变了模样。好大的雪!好美的雪!虽然不能奔出屋去跟它们热烈拥抱,却已经在遐想中心驰神往。
诗人多么了不起!只不过廖廖二十字,就能引发这么多的想象,就能带来这么多的感受。读读背背,把这二十字印在腦子里吧,等你再打一些,等你碰到那么一个时刻,你就会懂得它们全部的妙处。真的!
《塞下曲》赏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带你读
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写的是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北方的冬夜,寒气逼人,四下里没有一点声响。月亮被云遮住了,天地间一片漆黑。你以为人们都进入梦乡了吗?不!打了败仗的敌人,趁着这个大好机会,悄悄地逃跑了。可是怎么逃得掉呢?我们的军队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敌情立即上报给将军,他当机立断,要率领一队轻骑兵去追击。不一会儿,人马点齐,整装待发。就在这个时候,雪花漫天而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刹那间落了将士们一头、一身。弯弯的角弓落满了雪,它正绷着劲儿要上战场;长长的钢刀落满了雪,它正闪着寒光准备杀敌。一声令下,英勇的将士们策马飞奔,马蹄下绽开朵朵百花……
这首诗写得很妙,妙就妙在读完最后一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象接下来的战斗: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那是怎样一个激烈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有没有追上敌人,他只描绘了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战前的紧张气氛、跃跃欲试的情绪全都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读过了“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的小诗,再来读这样一首诗,你是不是觉得很不一样?不怕艰苦,不畏牺牲,诗歌里的军人充满了男儿气概,敬佩他们吗?快来诵读吧!
《望庐山瀑布》翻译及赏析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7.古诗词鉴赏五步曲 篇七
一、识人知景初感知
“识人”就是认识作者, 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经历、仕途、境况、作品等。正因为有了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 才有了不同诗词风格的形成。所以, 要学诗词我们就要先了解作者, 与古人对话, 走进古人, 欣赏古人,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进行深层的学习。如李白喝酒吟诗抒发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浪漫豪迈;李煜降宋被囚抒写了“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的亡国哀思;范仲淹戍守边城道出了“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乡报国情思。
“知景”就是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古典诗词是古代的典型文学样式, 唐宋时代尤为突出, 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作者遭遇不同的经历就会借助不同的内容来抒发情感。因此, 要透彻理解诗词, 我们就要先知背景。如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出使边塞就有了《使至塞上》;杜牧泊船于秦淮河, 眼见灯红酒绿, 耳闻淫歌艳曲, 就有了借古讽今的《泊秦淮》;崔颢登临黄鹤楼, 神思驰想, 就有了吊古怀乡的《黄鹤楼》。
二、熟读成诵知形象
古诗词意蕴深刻, 句式优美, 音韵和谐, 节奏感强, 特别适合诵读。熟读成诵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必要环节。“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词诗情画意的境界, 还能提高修养, 陶冶情操。因此, 学生应多读, 反复读,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最后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还应借助联想和想象, 感知诗词中的形象、意象、意境。诗歌的形象就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 (通常指作者自己) 、事物形象 (常指咏物诗中的物象) 、景物形象 (诗人感情的载体, 景中情) 。意象就是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事物, 如明月、梅花、青松等。意境就是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包括景、情、境。
三、品味语言明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 其语言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练美。反复品味、赏析才能明确诗词的内涵。赏字词、析句子, 才能对诗词的内容思想做出准确的评价。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 都要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牢牢把握品味语言这一中心, 使学生完成对诗歌内涵的领会。
重点词语有其精妙所在。揣摩推敲重点词语有助于全诗词的理解, 如领字、诗眼等关键字。如《春望》首联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 “深”令人满目凄然, 两个字就把所望之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给全诗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又如, 《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写出了村边绿树的环绕, “斜”写出了城外青山的耸立, 远近相映, 描绘出故人村庄的幽静旷远。
诗词句深意是诗词的重点所在。赏析它就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可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中, 品评诗词在语言上寄寓的深意;可以从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方面去感悟;还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涵哲理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从而把握诗词主题。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等句子都要透过表面领会实质的内容。
四、分析写法赏魅力
由诗词句入手, 落实到写法才能得以领会诗歌的魅力。分析古诗词的写法, 既要看表达, 又要看风格。就表达来说就有很多, 对偶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比喻拟人的运用更增加了诗词的生动形象性,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把“雪”比喻成“梨花”使其生动有文采。典故的运用更增加了诗词的文采和内涵, 如“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姜太公、伊尹的典故。夸张、借代等等多种表达方法都运用在了诗词中, 分析它们可以领会诗词的内涵。
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 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如李白的浪漫, 杜甫的现实, 苏轼的乐观豪放等等。
五、合四为一悟情感
8.三年级古诗词鉴赏 篇八
一、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欣赏古诗词的第一印象,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境遇,作品的感情色彩都会有所不同,甚至风格迥异。李白的浪漫飘逸、雄奇瑰异,杜甫的沉郁顿挫、真挚写实,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这些在整体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同一类作品,感情基调上的细微差别则需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比如下面三首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荊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这三首诗,共同点是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雄浑力量。但荆轲的是一种既知必死、慷慨赴难的悲壮,项羽的是一种英雄末路、回天无力的悲叹,而刘邦的则是志得意满、奋发图强的豪壮。对比欣赏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同一事物、同一景物,诗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诗歌情感自然会有所区别。
二、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现得异彩纷呈。同样是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是淡淡的乡愁;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思念家人妻小外,又有深深的忧国之情。而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相近的情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深度悲哀;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尽书文人淡淡闲愁。两首词同是愁思绵绵,同用比喻,同样形象生动而意象朦胧。然而两位诗人,则赋予不同的物象以相似的意境,相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超功力。
三、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思想和境界
“诗言志”。诗人的审美意识、道德修养、精神追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两首《卜算子咏梅》,我们从陆游的词作中能够看出作者仕途坎坷的身影,也读出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界;毛泽东的词作展现了梅花坚贞自信、昂扬开阔的精神风貌。陆游写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格调低沉、情趣消极;毛泽东写的梅花美艳坚强、浪漫无私,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教师在对比教学中,自然无需比较两首词艺术水平高下、道德情操优劣,但两首词中传达出的情趣境界却是大相径庭的。
四、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中选编的古诗词,无不是艺术技巧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代表作。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作者们或是化虚为实、虚实相应,或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或是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品评个中三昧,自须细细揣摩。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清新的美景写离情;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凄迷的悲景写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长别,前途未卜,通过作者的依依不舍与牵挂表达深厚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通过作者的安慰与劝勉表达深情厚谊。“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用“闹”字写春意,把大好春光写的有声有色。教师可以对比举例:“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以“弄影”写花,同样妙不可言,“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南朝王籍《游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准确的传达了噪与静、鸣与幽对立统一的神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宋代王安石则在《钟山即事》中将此句化用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意趣与技巧与前者真有云泥之别,无怪乎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五、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遣词与造句
古人重视遣词造句,古诗词中往往某个字某个词特别传神而带动全诗,从而流传千古。有些诗,诗人对用字曾经反复修改,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不用“过”“到”“入”而用“绿”?“僧敲月下门”究竟用“推”还是“敲”等。有些诗,不同版本的字句有细微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取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字有的版本用“失”字,教师为了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字的异同。其实两字各有妙处。“阔”描写了开阔浩荡的实景,直接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浩渺无际、视野开阔的感受,更加真实;“失”写出了江岸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受,给人无穷的想象。
【三年级古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六年级诗词鉴赏10-31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阅读08-22
三年级古诗文课外07-17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乞巧,嫦娥)10-31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9-22
三年级必背古诗带拼音09-01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30首09-03
部编版三年级必背古诗09-24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