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影读后感

2024-10-29

抗战电影读后感(精选9篇)

1.抗战电影读后感 篇一

抗战电影观后感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青春雷锋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爱的教育观后感

2.抗战电影读后感 篇二

首先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由冯小宁执导,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2003年出品的《举起手来》和2010年推出的续集《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两部影片均以抗日战争期间各方爱国人士义无反顾, 为保护文物免遭日军掳掠而演绎的动人故事。《举起手来》以回忆的形式反映青年大学生和普通百姓郭大叔由于偶然的机缘结识并加入护宝的队伍中, 随后和八路军一起为保护文物和鬼子斗智斗勇, 终使文物化险为夷。导演冯小宁在《举起手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后再接再厉、精益求精, 又推出了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更富吸引力的《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影片沿续《举起手来》的主题和风格, 但将故事放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 演绎共产党、国民党、美军等各方力量, 为保护文物, 捍卫民族尊严, 为正义战胜邪恶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由于《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采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的拍摄方法, 使得影片画面更加逼真, 场面更为宏大, 视听效果更富冲击力, 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电影上映以来, 获得观众的一致赞誉。由张建亚担任导演, 199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三毛从军记》也是一部出色的抗战题材喜剧电影, 片中的主角由贾林扮演三毛、魏宗万扮演老鬼, 叙述了在三毛从军的经历中, 发生的桩桩件件荒诞搞笑的故事, 如影片中用牛绑上炸药去炸敌人的炮兵阵地结果却是给敌人送去了鲜美的牛肉大餐的意外结果, 深挖战壕将日军困在里面等, 都极富戏剧性, 同时也为广大观众重新塑造了三毛这一家喻户晓的可爱的人物形象。同样是由张建亚执导, 199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绝境逢生》也是一部使人看后喜不自胜的优秀抗战题材喜剧电影, 片中以潘长江扮演的铁匠和魏宗万扮演的老万为代表的一群普通渔民为营救美国潜水艇艇员而与狡猾诡诈的日军展开一场惊险的斗争, 影片故事情节紧张刺激, 扣人心弦。此外, 由孙敏担任导演, 1995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制作, 孙敏、黄宏、魏宗万、赵亮主演的《巧奔妙逃》也演绎了一场围绕各方人士对日军战略进攻图的争夺而发生的曲折生动的故事, 最终日军战略进攻图重又回到八路军的手中, 而费尽心机的日军只是得到了一个无用的唱本, 影片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电影作为视听艺术,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影片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上述抗战题材喜剧电影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超凡脱俗的艺术构思、精巧细致的情节安排、笑料迭出的场景设计和激动人心的情感脉络, 所以影片一经公映, 即备受好评。

其次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表演。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以其出色的观赏性、娱乐性有口皆碑。影片中演员以精湛的演技将敌我双方的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如潘长江扮演的“罗圈腿”中村下等兵, 其夸张搞笑、极富谐谑的表演在《举起手来》和《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达扮演的郭大叔也是动作滑稽, 表情幽默, 个性鲜明。其他人物如我姥姥、日军指挥官、翻译官等人物也都是举手投足形神毕肖, 人物形象鲜活丰满。他们诙谐幽默、富于夸张的表演为电影添加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影片《三毛从军记》中的三毛在新兵军训时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 如发军装时由于身材矮小, 只能穿一身极不合体的军装, 训练打靶时却误中飞鸟, 吃饭时栽入饭桶等, 滑稽搞笑, 风趣无穷。影片中排长牺牲了, 老万指挥炮火射击为其报仇时, 嘴里喷出长长的火焰;战斗结束, 三毛用布满弹洞的头盔去盛水洗澡;在观看劳军表演时仿佛自己化身为岳武穆, 英勇杀敌, 躲在草垛中一枪打死四个日本兵, 幻想着自己得到了一枚大大的勋章等一系列诙谐情景, 都令人捧腹。电影《绝境逢生》中, 魏宗万和潘长江以出色的艺术表演, 为观众呈现出一幕幕令人或哑然失笑、或开怀大笑的欢快情景, 影片妙趣横生的对白让人忍俊不禁, 酣畅淋漓的表演令人赏心悦目。影片中精巧绝妙的动作设计和夸张搞笑的表演令观众目不暇接, 如老万用鱼叉射杀日军的幽默动作, 美军将日军的手榴弹当做橄榄球抛来抛去的设计, 以及铁匠挥舞大铁锤追打日军的夸张表演, 使得整个影片趣味十足, 喜剧效果非常显著。影片《巧奔妙逃》中日军佐佐木一郎少佐原是一个乡村小学音乐教师, 酷爱音乐, 喜好收藏乐器, 结果却阴差阳错地参军来到了中国。日军缴获了老幺的弹棉花工具, 佐佐木一郎以为是一件罕见的乐器。当佐佐木一郎逼迫老幺拿着弹棉花的工具唱歌, 而阿贵给鬼子的解说词却是错乱颠倒, 令人前仰后合, 乐不可支。影片插科打诨, 调侃搞笑, 语言幽默诙谐, 情趣盎然。娱乐观众是喜剧电影的一个创作目的, “从形式上看, 喜剧的创作追求和观赏效果都统一于幽默, 从观众的反应来考察, 就是笑” (1) 。滑稽幽默的表演, 妙趣横生的语言, 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 使得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一改严肃电影的厚重深沉, 给人以精彩纷呈的视觉感受和痛快淋漓的感情宣泄。

再次是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形式。喜剧电影不仅仅是以幽默诙谐、夸张搞笑的形式来取悦观众, 还应以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富于教育意义。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 许多电影制作者为利益驱使, 一味以票房业绩为追逐目标, 而忽略了电影的思想内容、艺术品位和社会教育功能。作为文艺的一种样式, 电影不仅仅是“游于艺”, 给人以情感的愉悦, 而且要“厚人伦, 美教化”, 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感召。优秀的电影不仅要在票房上创造佳绩, 更应在社会效益上取得丰硕成果。电影作为现代传媒形式之一, 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抗战喜剧影片在给大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人受到巨大的教益。民族危亡之际国人挺身而出, 无私奉献, 与残暴狡猾的敌人斗智斗勇, 不畏艰险, 勇于胜利的精神气质, 这些都在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中寓庄于谐, 将严肃深沉的思想寄寓于诙谐幽默之中, 电影没有浓墨重彩地塑造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而是以轻松欢快的笔调精心叙写普通人在抗战中的行为和情感。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说:“人物所说的话, 以及他如何说, 同他的社会和历史地位是必须相称的。” (2) 在《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巧奔妙逃》、《举起手来》以及续集《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等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中, 影片中的主角虽然多是再平凡不过、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 没有什么文化, 也说不出高深的道理, 但那平实质朴的言语和机敏果敢的行动, 却将一腔爱国热忱展露无遗。《举起手来》以及《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将中华儿女为保护国宝文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寓于轻松搞笑的形式之下。《三毛从军记》中的老鬼, 三毛和一批敢死队队员英勇杀敌, 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使我们既爱又敬。影片中团长组织敢死队捣毁敌人的炮兵阵地, 老鬼临行前悲壮激昂, 将家中老母托付他人, 毅然赴难, 那种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出的壮怀激烈、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天动地。三毛在跳伞被挂在树枝上时面对日军的枪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体现出一个普通士兵的高贵民族气节。

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也展现了群众的无穷智慧, 如《巧奔妙逃》中老幺、阿贵等人与鬼子巧妙周旋, 逃脱险境;《绝境逢生》中老万计辨美人鱼。这些影片在轻松欢快的艺术形式下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发挥群体的力量, 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电影《巧奔妙逃》中说书人受到老幺和顺子的感染而决定和他们一起打鬼子, 以及影片中广大的普通百姓高举木棍、斧头等各式武器追打鬼子那声势浩大的场景, 反映了普通民众抗击外辱的斗争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正如电影中老幺、说书人以及店铺掌柜都反复提到的一句话:“王八吃秤砣, 铁了心的抗日。”《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中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皆同仇敌忾, 团结一致反抗残暴、唾弃邪恶, 张扬人道、维护尊严。抗战题材喜剧电影昭示出一个真理, 即伟大的力量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这些影片也以寓庄于谐的形式反映国力羸弱必然受人欺凌的严肃主题, 如《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中日本军人餐桌上摆放着的竟然是以中国版图为形状, 上面写有“中国”字样的蛋糕, 在他们恣意尽情享用时, 穿插日军坦克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炸弹狂轰滥炸的镜头, 这样的场景安排让每一位观众不由得在义愤填膺之余, 产生深沉的思考。

抗日题材喜剧电影中也蕴涵尖锐的讽刺批判精神。鲁迅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 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 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 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3) 如影片《三毛从军记》对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种种荒诞现象进行了极为辛辣的嘲讽, 面对道貌岸然的达官显贵与淳厚朴实的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截然相反的表现, 人们更对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所作出的牺牲和无私奉献肃然起敬。《三毛从军记》对当时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如在那“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 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下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前线将士浴血奋战, 后方达官显贵、少爷姨太却在作威作福, 逍遥快活, 戴着防毒面具轻歌曼舞;军情急迫, 牛师长却在与舞女打情骂俏, 结果贻误军机。身负重责、畏罪自杀的牛师长却被奉为抗日的民族英雄, 颇具讽刺意味。而影片的另一幕———当三毛和老鬼被编入突击队深入敌后, 准备里应外合, 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时, 结果却因为作战计划取消让他们苦等了数年, 三毛和老鬼恪尽职守却被无情地遗忘了。影片结尾, 以三毛一声深重的叹息“完了”结尾, 可谓振聋发聩, 含蓄隽永, 它既指影片结束了, 但又有更深刻的寓意, 使人观影之后感觉余韵绵长, 发人深思。

电影作为现代视听传媒, 不能仅仅是实现其娱乐功能, 而理应承担起教育的作用, 在这方面, 《举起手来》、《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绝境逢生》、《三毛从军记》、《巧奔妙逃》等抗战题材喜剧影片可以说是典范。这些电影既不是编织一个荒诞不经、博人一笑的故事, 也不是“文化大革命”电影那种面目生硬的说教, 而是采用一种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方式, 为人所喜闻乐见, 使观众在欣赏电影之余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

在众多抗战题材电影中, 抗战题材喜剧电影可以说是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它熔观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 以轻松欢快、滑稽搞笑的艺术形式重塑原本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其新颖的艺术构思、独特的叙事模式、诙谐幽默的表演和浑厚深沉的思想内涵为同类题材的电影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10SZYZJ25) ]

摘要: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以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诙谐幽默、滑稽夸张的喜剧风格为人称道, 影片寓庄于谐、寓教于乐, 艺术构思新颖, 叙事模式独特, 以浑厚深沉的美学蕴涵和别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电影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抗战题材,喜剧电影,美学蕴涵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72页。

[2]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68页。

3.抗战电影《夜袭》真实版出版发行 篇三

书中记录了“百将团”3个著名的战斗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作者本人对故事主人公、时任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陈锡联将军的采访,陈锡联将军是当年夜袭阳明堡战斗的指挥员。

第二个故事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奉命接守了上甘岭主峰阵地,与美军进行了最后较量,取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其战役过程被拍成了电影《上甘岭》。

第三个故事写的是作者参与的边疆自卫反击作战中被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的阵地防御作战故事。

这3个故事的主角其实是同一支部队,即“百将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先后参加过3次对外作战的部队还是比较罕见的。

此书所呈现的英雄人物,从共和国元帅、国家领导人、开国将领,一直到普通的士兵;其中,直接提到的将军就有近50人。

军事科学院蒋凤波研究员在对此书的审读意见中寫道:“……全书文字流畅、生动,文图并茂,有很好的可读性。出版本书对读者进一步了解这支英雄团队的历史,继承发扬我军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很好的意义。……”

4.看抗战电影观后感 篇四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1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2

早上,我观看了电影《平原枪声》。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年轻的八路军干部马英在党的领导下,回到家乡肖家镇,率领苏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战士,依靠群众同以中村,杨百顺,刘中正为首的日寇汉奸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秦芳之密切配合,发动群众,智取枪支,建立武装,攻占炮楼,巧杀汉奸,识破叛徒,粉碎“扫荡”……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出生入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将敌人消灭。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抗日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之歌。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要记住这段浴血历史。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3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主席、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4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看抗战电影观后感5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5.抗战电影观后感300字 篇五

本文为抗战电影观后感3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暑假里,我在电脑上再一次观看了激动人心的、著名历史影片——《地道战》。看完以后,心里有一种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既对日本鬼子的残暴感到无比憎恨,又为冀中人民的机智勇敢感到无比骄傲。

1942—1944年间,一群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频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地道战一次又一次击退日寇。面对敌人“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中人民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们利用智慧、勇气和力量,建立了蜿蜒曲折、机关重重的地下长城,把鬼子打得闻风丧胆、落花流水。

条条地道,场场战斗,时而让人紧张万分,时而让人拍手叫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士们用墙上的小眼儿左打一枪,右放一炮,让鬼子们摸不着头脑,在村子里东奔西跑,抱头鼠窜。神秘的地道里埋伏着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战士,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有最聪明的“土”办法——地道战,有最强大的后备军——老百姓。他们之所以能赢得胜利,靠的是中国正义的力量,靠的是他们机智的头脑,靠的是人民坚定的支持。

地道战的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任何想侵略别人的图谋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战胜敌人,保护自己。我们学生应该从小树立正义感,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团结同学,学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就是《地雷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抗日时期最艰苦的年月,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强盗斗争的故事。

剧中日军太过狡诈了,带着村里老老少少二十多人,使大家没法埋设地雷。可是村民们想出了其它办法埋设了连环雷、字母雷等等。炸的敌人人仰马翻,终于使敌人不敢再次骚扰村庄。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感到我们革命前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敌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月前我来到海阳——地雷战真实发生的地方。这里已经退去了当时的战火硝烟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旁干干净净,看不出这里曾与日本军队艰苦的战斗。但一成不变的是海阳人民的艰苦朴素。现在的我们生活在21世纪里,中国追求和平,所以中国没有战争。但是,这一切一切的美好生活都是抗日的前辈给我们带来的,我不能忘记旧中国的耻辱,更不能让这个耻辱再出现!

星期四早上,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和老师一起来电影院,观看了一场关于抗日战 争时代的故事,名叫《举起手来》。

影片讲的是:两位大学生为了保护那个小本子,因为那里面写满了日本的罪行,两位大学生为了躲避日本人,不让日本人发现,他们想尽了办法来对付日本人,最终消灭了敌人,迫使日本鬼子投降的故事。

最精彩的还是为了保护从日军手里夺回来的国宝_金佛,八路军、儿童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后终于安全地将国宝运送出日本鬼子侵占的石桥村。片末,看到只有少数日本兵疲惫地走上山头,看着天空的日落发呆。远处传来一句有力的话: “举起手来”。日本兵被吓的都举起了手,同学们都撑起掌来,我也拍起手叫好。

影片看完了,可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这些爱国者的行为所感动,我想:我们现在拥有这美好的生活,是许多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所换回来的,而我呢?只知道吃穿玩乐,认为自己生活不如别人,和别人比这比那。现在我明白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用我们丰富的知识来回报祖,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我一定能做到的,相信我吧!

今日有幸观看了影片《百团大战》。影片耗资巨大,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真实震撼。全片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令观众热血沸腾。

此片拍摄耗资巨大,动员的人力堪称八一厂出品影片之最。此片的幕后工作人员多达860人,群众演员参演人次更是多达9万8千人次。此片全部实景拍摄,场面极为浩大,战争场面大视角空前展现,演员们也都凭着一腔热血冒着生命危险在漫天炮火中拍摄出精彩的影像,无怨无悔。爱国主义精神与敬业之心支撑着全体工作人员艰苦拍摄、再现了先烈之路,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如此恢弘壮烈的全景展现。

《百团大战》用了大篇幅的战火笔墨刻画了战争之残酷,战场之惨烈。战争之伤害,对于交战双方来说,实际上都是巨大的。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百团大战我军投入兵力高达105个团,40多万人,毙伤日伪军两万多人,但我们自己的伤亡也高达将近两万人。伤亡实际上是对等的,代价不可谓不惨烈。不得不承认,日军当时的战斗力之强和武器之先进是一穷二白的八路军无法相提并论的。但,为了民族的荣誉,为了人性的尊严,我们也必须硬顶上。片中对于战争对于人命的摧毁全方位真实展现,还是很靠谱的,不像许多抗日雷剧演得那样胡扯,展现了一部历史正剧的凛然气象。我们看腻了手撕鬼子的闹剧,我们鄙视裤裆藏雷的龌龊,我们拒绝虚伪的阿Q精神,我们厌烦了无尽吹嘘的自嗨,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展现战场之真实状况的影视作品,还原历史的冰冷与残酷。

6.抗战题材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六

然而追求这些好的方面也束缚了导演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好题材拍成经典。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做到了“全员主角”这个目标,刻意规避了可能出现谢晋元的镜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作为指挥官的谢晋元不可能被绕过不提,于是后半段导演又开始极力塑造一位民族英雄。然而导演似乎很矛盾,除了决策升旗外,谢晋元几乎被描写成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军官。也许编剧或导演并不知道战场指挥官对于整个部队的重要性,虽然军人本当无条件服从命令,但如果没有前线战场随机应变的指挥,训练再优良的部队也是一盘散沙,八百壮士不可能撑得过一天。此外,从个人情感上说,导演和编剧既不是上海人,又不是谢晋元的亲属或老乡,应该也不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迷,为了实现“八百壮士人人平等”的“创新”而牺牲掉谢晋元的英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引出本片的另一个不足,就是整个故事究竟应该忠于历史还是应该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都准确反映历史原貌,但这类有真实故事背景的题材仍应以史实为基础,表现手法可以适当艺术化。

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白马和老鼠作为象征意义。只不过为了象征而象征,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删掉白马的镜头反而能让影片看上去更真实些。而且以白马借代赵子龙,进而表达赵子龙为国,比关公的为兄弟境界更高,真是有些可笑了。若要细究起来,赵子龙为蜀国与曹操作战,那不是内战么?与八百壮士抵御侵略哪里可以类比。

类似卖弄小机灵但弄巧成拙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玉芝吾妻爱鉴”遗书,比如穿插方记者拍的黑白“史料”画面,特派员突兀“神反转”的表态。就连片名,也故意用“佰”字代替“百”字,大约本意是想用单人旁隐含表示八百个人,或是出于搜索引擎优化的考量,可是从文字的角度分析,八佰是个病词,只能说是故意造出个并不需要的专有名词。

7.抗战电影读后感 篇七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照

在去年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创造了8.83亿元票房之后,主旋律电影的现代化翻拍似乎被打通了一条路径,现代化的拍摄手法,类型化的包装,加上明星的加盟,这种凝聚了50后们集体记忆的主旋律题材似乎成就了一种新的全家观影模式。《智取威虎山》的重新上映,让平日里从未踏进电影院的50后重启了文革时期的集体观影记忆,也让红色经典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IP素材被疯抢。之所以拿出《铁道游击队》的翻拍作为抗战题材现代化的探讨,是因为《铁道游击队》是我国抗战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一,影片不仅描绘了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的传奇经历,还塑造出了“刘洪”“李正”“芳林嫂”等深入人心的荧幕形象,1956年公映后,片中的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传唱至今,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而且《铁道游击队》的现代各个版本的翻拍已经列入了各大影视制片公司的拍摄计划:目前为止,《铁道游击队》已经传出将有三个版本的翻拍。一是制作出电影老版本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另两个是收到原小说改编授权的电影制片公司。可以预见的未来,成龙等一众中国明星将会“爬上飞快的火车像跨上奔腾的骏马”在枣庄平原地区与小林队长斗智斗勇,协同着邦女郎一般的芳林嫂,谱写一曲现代化的抗战悲歌。

《铁道游击队》之所以这么倍受青睐,除了本身的IP吸引力之外,更多的是其故事本身带来的技术可行性。今天的电影拍摄技术相较于五六十年代抗日电影鼎盛时期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铁道游击队的主体故事发生在火车上,而当年对于火车的特技表现是十分有限的。相较于《智取威虎山》等其他红色经典,《铁道游击队》中仅“铁道”两字就带来了无限的技术扩充空间,成龙的动作表现,《速度与激情》的导演林诣彬的火车场景拍摄能力,使他们都成为了这一题材的热门链接。“现代化”“高科技”的各种手段使得我们几乎可以相信,《铁道游击队》的现代版翻拍一定是一场好莱坞式的视听盛宴。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的铁道游击队,为了转移日军扫荡对于正面战场的压力,为了抢夺日方的战略物质支援敌后抗战,上演了一出铁道上的速度与激情。也许投资方正是看上了这种故事表达的可能性,才对《铁道游击队》如此趋之若鹜。而《地雷战》《地道战》也是因为其本身属于戏剧性冲突感极佳的战争类型片,加上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商业元素和电脑特技,势必会吸引大批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引发中年观众缅怀青春,带动票房从而同样属于即将被翻拍的热门IP。

无论是速度与激情还是铁道奇侠,这种好莱坞化的《铁道游击队》必然可以凭借其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吸引青年观众,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应该能够让50后重温历史。依靠这种现代化改编确实可以将已经陷入沉寂的抗战题材重新纳入观众视野,但这种现代翻拍真的是抗战电影以及其他所有主旋律电影的出路之所在么?

毫无疑问,主旋律电影应该提升其电影拍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如果只有主旋律的政治诉求而缺乏艺术想象,那无论有多少的红头文件,多少的爱国情操也无法换来票房的真金白银。而对于战争片来说,尤其二战电影而言,真正能够以新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能够从世界观上给出全新的视角,配合现代化的拍摄手法,才是中国抗战类电影的求生之道。

中国抗战电影曾经不是没有过辉煌,《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乃至80年代的《红高粱》,受这些电影所影响的一代观众直接造就了当代电视荧屏上的抗日神剧的火爆。抗战题材似乎就是属于50年代的,我们的父母辈在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电视机前热泪盈眶,他们忍受着各种抗日神剧依然不改初衷。但正是因为观众的惯性思维,当下的抗战题材影视似乎已经跟精品力作绝缘,并索性下定决心抛弃青年观众了。

不可否认,视觉化的奇观确实能够在吸引年轻观众上扳回一城,但战争片未必能直接跟商业片画上等号。《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都是战争片,《辛德勒名单》《兵临城下》《珍珠港》也是战争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片里,有生死之情,有舍命搏杀,有令人动容的残酷,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但当我们提起这些电影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场面有多么宏大,特技有多么炫目,明显阵容有多么耀眼而感动。我们从这些电影里看到战争的残酷,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力,生命变得不值一提。这些战争的画面就像是不久前那个海滩孤独死去的叙利3岁男孩,他的红背心、小短裤,在人们的脑海挥之不去,令每一个母亲潸然泪下。

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回顾这场战争,这才是抗战电影当下最需要解决的。如果荧幕上日本军国主义者永远是那么愚蠢,抗日战士或者军民可以随意进行手撕,那么如何解释这场战争终归进行了14年之久。一味的仇恨,一味的敌视,那其实也与一味的奉承膜拜没有两样,我们永远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历史。不以真诚的世界观看待这场战争,就不可能诞生出伟大的抗战电影。无论成龙还是其他功夫明星在火车特技上如何表现,如何以中国功夫令好莱坞叹为观止,那都只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手撕鬼子”而已。“现代化”“高科技”无法拯救我们的抗战电影。主旋律当然需要提高艺术表现手段,但仅只有艺术表现手段的主旋律电影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却不好轻易定论。

当然,一部严肃的抗战电影能否赢得票房的认可是另一个问题。目前看来,《铁道游击队》无论是哪个现代版本的上映,估计票房超过《1942》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小鲜肉还是老腊肉的火车决战都足以让各路媒体的闪光灯亮瞎双眼。可是如果用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演绎中国的抗日战争,这种混搭其实未必见得是一条明路。《速度与激情》系列甚至是《碟中谍》《007》这种以奇侠之神勇独撑全片的系列电影,往往并没有给予真正的战争背景。好莱坞索性让炫技的影片去独立承载炫酷的功能,让真正的战争片去承担人类的终极关怀。在影像世界里,中国与好莱坞也许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在战争这一主题上而言,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诉求应该是始一而终的。

现代的电影银幕上呈现出什么样的抗日战争,90后乃至00后这些诞生于新时期的青年人就会认同曾经的抗战是怎样的场景。全中国人民誓死抵抗8年,损失了近5000万人口,以几乎毁掉全境江山为代价而取得的胜利,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胜利?虽然要电影来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些太过沉重,但至少可以肯定的回答,这绝不是一场轻而易举的胜利。这不是一场依靠裤裆藏雷取得的胜利,这不是一场依靠某位英雄创造出某种奇迹而取得的胜利。

虽然很多时候纯粹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得我们的电影中缺乏英雄,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确实便于影片叙事和个人表达,但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电影,确实不是适合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所有的二战题材电影都聚焦在战争的残忍,生命的脆弱,人类的希望。这场战争让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战争残忍的真相我们迟早会要面对。《铁道游击队》的现代化翻拍恐怕永远也不会直面战争本身,因为这种现代化的题材消费本来就是出于完全的商业目的。但中国的电影产业除了商业,也还应该有些别的承担,否则我们的电影工业充其量只能是一颗金光闪闪的摇钱树而永远也无法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战争将和平的信念带给人民,牺牲让英雄的微笑成为永恒。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我们迟早会找到一种更加适合的光影表达方式去再现那场苦难辉煌。不是即将上映的《铁道游击队》,也不是眼前的《百团大战》。我们会有某一部抗战电影,跟所有的二战题材电影一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会有某一部抗战电影真正揭开那段历史的一个碎片,让世人震惊于那种血淋淋的痛苦与恐惧。就好像沙滩上死去的那,3岁的叙利亚小男孩,真正能碰触到我们的心灵,真正让人们警觉起一切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并对于国泰民安给予最真诚的祝愿。

在胜利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的初衷除了高呼胜利,更重要的还有谨记失去。愿我们能够早日看到更好的抗战电影。

8.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篇八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著名编剧赵冬苓、赵宁宇编剧,罗礼贤担任动作指导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目前正在全国热映,诚挚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当我们品尝着麦当劳、肯德基的美味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吃得草根、树皮?当我们吹着空调、看着大彩电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当我们追逐着名牌服饰和时尚文具时,是否记起过红军长征时打着补丁的旧军衣?是什么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翻过了18座山,渡过了24条河,经过了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我在思考着,也在寻找着……

追寻着长征的足迹,我开始寻找:在夹金山上,望着直插云霄的高山和看不到尽头的沼泽、荒滩,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在金沙江畔,在大渡河边,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和敌人坚固的壕沟工事,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犹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华人民的心中。长征精神鼓舞革命战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长征精神鞭策着中华儿女永远奋勇向前。看,体育健儿弘扬长征精神,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神舟”科研团队传承长征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了飞天梦想;听,全国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在各行各业中展露锋芒,让国歌声在世界各地唱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不卑不亢,他们的演讲激情昂扬。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过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我的长征》。这部影片是从一个小主人公的角度来来讲述他眼中的长征。里面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日军来侵略时,士兵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可是,面前的景象却令人心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打敌人,四周血流成河,血花四溅,惨不忍睹。我想,只要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肯定会替这些牺牲的战士而感到惋惜。看到这些景象,勾起我心中思绪一片:我想到了五星红旗,想到了红领巾。它们都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当我看到瑞伢子把上次停电用剩的蜡烛头包好时,我被他这种节约的精神感动了。现在,有哪些人会懂得珍惜,会把用剩的东西包好?我想应该不会有了吧。即使有,也很少吧。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靠他们这样一点一点的节约,英勇奋战而创造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繁荣昌盛的今天!他们的这种行为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象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如果我们每天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他们就可以含笑九泉了。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他们,最终使他们被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们也应该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红军们,你们永远是我心中的一颗“星”!抗战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目前正在全国热映,诚挚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影片由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人出演。《勇士》以全新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术,还原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以及飞夺泸定桥两大经典战役,将几代人少时的课本记忆重现大银幕。作为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之作,上映8天以来,《勇士》更以不足百分之十的排片,获得近2500万票房的好成绩,收获观众的认可和口碑。近日,导演宁海强亦携《勇士》重回解放军艺术学院,与母校师生分享电影的幕后故事。

导演宁海强重回自己的母校解放军艺术学院,与母校师生们共同分享电影《勇士》。宁海强导演发言说:“感谢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培养,我始终怀揣着敬仰的心情在坚持我的战争片创作,也是这样的态度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如期呈现出这部作品。长征路上的所有人都是勇士,而我更希望传承的是这种红军勇士精神。”

当问及拍摄电影《勇士》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导演宁海强亦诚挚分享:“如何让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再次吸引观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最大的考量,这就需要现代的工业技术的加持,以及以人为本的故事体现。”宁海强导演认为,优秀的战争动作片不应该只有火光四射的战争场面,观众要看到最打动人的人性。随即他更与母校师生们探讨剧本创作时的心得:“在创作的时候要注入人性的宣泄,不能一味专注大格局。只有把人物阐释清楚了,才会有情感力量。”这也是《勇士》中红色特攻队人人性格分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9.抗战题材电影《东京审判》观后感 篇九

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追求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今天的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

《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菲、十一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持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共开庭880次,审判记录共48412页,有419人出庭作证,有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300余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最终把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送上绞刑架。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

我们要记住这场战争,更要记住这场审判。记住这场战争,让我们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值得我们永远尊敬。记住这场审判,他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大,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才能提升。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有很多感触,现在我们不需要再像烈士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们也应该为党、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心系群众、奋发进取、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实在在的`为广大群众服务。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祖国的接班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耻辱,要谨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增强知识,学好本领,才能真真正正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才能把我们的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勤劳的民族精神再次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昌盛强大。

上一篇:中班语言:《家》下一篇:局双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