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家》

2024-10-29

中班语言:《家》(共12篇)

1.中班语言:《家》 篇一

中班语言教案:诗歌《家》

【设计意图】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文字形象,画面优美,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尝试改编诗歌。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进行改编诗歌。

【活动准备】

1、制作PPT有蓝天、草地、大树、河水、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儿歌《家》大范例。

3、蝴蝶、蜻蜓、小马、小羊、乌龟、螃蟹、小猴、松鼠图片等。

4、音乐《我爱我的家》。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进入主题

1、出示PPT,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天空、大树、草地、河水、幼儿园)。

2、引导幼儿用一句话讲述图片,如: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等。

二、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

1、出示诗歌,一起学念诗歌。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家》。

老师边操作图片边念儿歌: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2、利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诗歌,巩固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如分组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等。

3、游戏《找家》

请幼儿扮演天空、河水、树林、幼儿园,再请幼儿扮演白云、小鱼、小鸟、小朋友,音乐响起就去找自己家。音乐一停就要站好,看谁找到自己的家。

三、改编儿歌

1、出示、蓝天、河水、大树的背景图画和各种动物,请幼儿尝试进行改编诗歌。

2、根据幼儿操作的结果让幼儿改编诗歌。例如:蓝蓝的天空是蜻蜓的家、是小鸟的家、蝴蝶的家。

四、共同的家

1、教师小结:

小朋友真能干,编了这么好听的儿歌,现在我们知道了,每种一动物、植物和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而且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一起生活在那里。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师: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老师也编了一句诗,放在这首诗的最后: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2、听音乐《我爱我的家》结束本次活动。附: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2.中班语言:《家》 篇二

一、触摸、积累语言, 辨明“家”的方向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 与他们触摸、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的特点要求触摸、要求感知、要求积累。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 哪个没有丰富的积累。朱熹说:“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强调诵读、强调背诵。这多读、多记, 对于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提高语文能力, 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改不应照搬外来模式, 我们的“家”应该跟植于民族的土壤中。

(一) 触摸、积累的内容。

我们认为触摸和积累语言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 如扩大识字面, 增加词汇量, 培养语感能力, 等等, 这正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体现, 对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好处。二是名篇名句的触摸与积累, 如对美文的赏析, 对古诗文的背诵, 等等, 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对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无裨益。我们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 内容上要具有广博性, 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性, 要求在诵读中, 通过“触摸—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 不断积累语言, 习得语言。

(二) 触摸、积累的途径。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课内课外、文本网络、电视戏曲、口语交流都可以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名篇, 有意识地熟读成诵, 更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志向大有益处。

反复触摸语言本身, 学生“口而诵、心而惟”, 一些语言的韵味也就蕴涵其中, 语言体验也就不再是平面的、机械的读、读、读。只有在反复触摸与积累中我们才能辨明“家”的方向。

二、品味、探究语言, 叩开“家”的大门

语言本身值得玩味, 这是学生对祖国语言之神奇与绚丽不断感受、深化, 并产生热爱祖国语言这一高尚情感的过程。但是引领学生通过品味、探究语言, 走进语言深处, 需要教师巧妙地预设, 如果教师对语言没有积极而敏感地把握, 如果教师没有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漫游, 那么一些重要的语文乐趣情趣将随之消失。

(一) 细品, 细微之处见精神。

于细微处品味、探究语言, 才能避免学生浮光掠影地阅读, 才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才能保证学生不受教师的暗示与干扰进行独立的阅读。我校诸定国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好喝”一词本是司空见惯, 以往教学中忽略了, 或者说是熟视无睹, 未有置疑。诸老师在教学本课时, 除了让学生找出两次具体描写孔乙己喝酒的事情外, 还特意放慢教学节奏, 让学生再读课文, 随后学生找到“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掌柜见了孔乙己, 也每每这样问他, 引人发笑”“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听得一个声音却很耳熟”“有几回”等词句来加以揣摩, 从而得出其“好喝”这一结论就十分充分了, 其中还穿插了对“摸”一词的揣摩, 也是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再如讨论“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这一问题时, 也是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反复揣摩, 从而从孔乙己的个性与社会生活的现状两个方面揭示他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于细微处品味、探究语言, 可以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这样就能让学生自己去捕捉信息、分析信息,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理解力、欣赏力。

(二) 设疑, 寻找觉悟之机。

创设可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接受”。古人云:“疑者, 觉悟之机也。”现代教学论认为, 质疑是教学中最好的策略,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 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是学生保持探究的不竭动力。我在一次大型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 属于初中议论文教学一个难点, 学生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亦不熟悉, 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上课伊始, 我一言不发, 直接板书:“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便让学生读课文题目, 有学生直接指出课文题少一个字“吗”, 我说:“一个语气词, 少写也没关系。”有学生便表现出“是可忍, 孰不可忍”的态度, 我便让学生展开讨论:“原题与老师所写之题有什么区别, 从文章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学生有的读书, 有的讨论, 十分积极主动, 随后学生便指出:“题目中少了一个‘吗’字, 就是国民党反动文人所持的观点, 属敌论;加上一个‘吗’字, 属作者的反问, 表明了作者的怀疑态度, 可以引出作者的看法。”这个环节中的一字之易, 就引导学生了进行主动质疑, 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于细微处设疑, 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本, 不是说不进行宏观的统筹, 而是不进行空洞的说教, 确保一点一滴的所得, 均来自学生的体悟。而对作品主旨等方面的宏观性理解, 则依赖于对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样就力求体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 在学生特别需要的时候, 呈现出相应的内容, 学生对其理解就越深刻, 其教学效益也就能够最大化。学生在品味、探究语言的过程中, 也叩开了“家”的大门。

三、情境还原, 感受“家”的情趣

情境还原有助于“走进语言深处”。阅读是读者以个人阅历、经验和想象解读作者“情趣意象”的创造过程;作文是作者把“情趣意象”付诸笔端的过程。创造性的解读的前提是, 读者必须对语言有着质感和立体的把握, 这就必须“走进语言深处”。

(一) 发挥想象, 描绘“情趣意象”。

《望江南》是一首闺词, 表现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这首词, 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 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 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 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 都让人遐思, 耐人寻味。我在教学时, 充分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 分成几组镜头, 制作成电影脚本。

镜头一:江楼上, 江为背景, 楼为主体, 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迷蒙的江面, 热切的眼神、渴望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

远镜头:高高的江楼, 小小的身影, 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渺, 船只如梭, 来来往往, 交织前行, 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镜头三:夕阳、江水。水天相接, 江水悠悠远去, 残阳斜铺水中。

镜头四:白蘋洲。芳草萋萋, 蘋花摇曳, 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 失神无语, 愁眉紧锁。

通过合理想象, 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词所描绘的“情趣意象”中, 充分感受了词“言简意丰”、“情韵兼胜”的语言美;感受了词“痛断肝肠”、“离情正苦”的情感美;感受了词“悄然无语”、“隽永含蓄”的意境美。真正“走进了语言深处”。

(二) 表演剧本, 演绎“情趣意象”。

课堂上表演剧本, 是促使学生通过语言, 将获得的、在脑海中虚拟演绎的“情趣意象”, 进行必要的实践表现和检验———表现和检验的过程又成为再度创造的过程。事实上, 任何一次情境还原都是进一步深入语言、走进语言内部和活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四、语言实践, 构筑“精神家园”

语言实践能把积累性语言纳入精神深处。获得语感和习得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内化, 是语言学习的“三部曲”。积累是基础, 而不是终结。积累语言需要通过语言实践把文本语言真正纳入个体知识结构, 这才是“进入语言深处”的美好归属。这类语言的实践需要教师研究文本语言, 创设适合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相似语言实践的情境。当情境与语言产生碰撞, 语言必然得到进一步激活, 并最终活化到学习者的语言组织结构中, 构筑起“精神家园”与“精神归宿”。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 要求学生代表“英子”给“爸爸”写信, 启动了学生相关积累性语言和意象, 于语言实践中, 让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道”。

总之, 如果师生共同走进语言深处, 感悟语言之立体与质感, 语言就不仅仅是语言, 也是“情言”、“境言”;文本也不仅仅是文本, 而是“人本”、“生本”。“走进语言深处”, 凸显语言背后之趣、情、境;“走进语言深处”, 顺着语言之线阅读、倾听、感悟、实践, 人文与工具、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的冲突、激荡、生成, 课文由此得以读厚、读深、读趣、读实, 读出一方新天地———这正是我努力实践、追求的语文境界, 同时也是一条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学语文教育.2006, (6) .

[4]蔡楠荣主编.课堂掌控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6, 第1版.

[5]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第1版.

3.中班语言:《家》 篇三

一、营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幼儿主动说话的必要条件。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而幼儿园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只有两者同时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真正使幼儿获得语言的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掌握正确的交流方法。

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有一处名为“童言无忌”长廊,专门用来悬挂和张贴幼儿讲故事、念儿歌、与人交谈时的相片,经常有教会带幼儿来到长廊里说说自己的发现,聊聊“我的最爱”,幼儿自由交流着,很是热闹。放学时分,也有不少家长喜欢带孩子来到长廊里和孩子分享“我的一天”。在这里不在乎你说话是否太大声,在这里不介意你说得好与不好,轻松、自在地说是“童言无忌”长廊的主旨。

班级环境创设也紧跟语言学习步伐,在家长的协助下,我园每班都开设语言区,在语言区里随处可以看到会说话的“物”。家长收集和整理了许多能帮助幼儿学习语言的材料:哆啦A梦对讲机、小布偶学说话、各式录音器、多功能琴等新颖的玩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越来越喜欢说,也越来越会说。

有了充分的物质环境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环境”也很重要。即每天都要与幼儿主动交谈,在幼儿园可利用晨间接待、睡前、过渡环节等给孩子说的机会,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在家中,可通过外出散步、饭前饭后等时机让幼儿表达各种意见或建议。

在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幼儿渐渐形成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意识,这也正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景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为此我们从生活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帮助幼儿走向语言发展的最终点。

(一)深情朗读

常有家长困惑:为什么经常陪孩子看书,孩子的语言能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几经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家长只是随意地讲故事,或是将书中的故事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如此,幼儿只是听了故事,却无法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于是我们向家长提出“请你为孩子朗读”这一要求。朗读是与孩子交谈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与随意谈话相比,朗读提供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交流形式,家长为孩子朗读有助于孩子注意到语言中逻辑停顿的位置,并引导孩子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我们利用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向家长推荐一些韵文书籍,此类书有一种自然的节拍可突出语言中的停顿,这会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听到的东西,特别是那些配有简单明快的插图的书,更适合幼儿的学习。久而久之,幼儿的口中就会出现“小蚂蚁顶着烈日在搬西瓜”“我觉得青青说得很好,因为她的话我都能听明白”“我想小青蛙一定是饿了,你瞧,它的白肚皮都已经扁了”等有形容词、有推理、有判断的语句,而这些语句的习得并不是教师或家长硬生生地灌输给幼儿的,而是在幼儿听过家长的朗读后获得的一些语言经验。

(二)视频演说

所谓“视频演说”,是指让家长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细节,可随时在孩子表达、讲述时用手机拍摄那精彩的瞬间,然后拿到班级进行播放。在我园,中、大班的孩子家长对此事特别热衷,每天至少有5名家长拿着微视频给教师,希望教师能在全班面前播放。微视频中的幼儿有的在说“妈妈,奶奶家的小乌龟为什么总是长不大,是不是奶奶不给小乌龟吃东西,我们明天送点面包过去好吗?”“今天我们班豆豆的画画得可真漂亮,老师表扬了豆豆,我很开心,因为我和豆豆是朋友。”“我有压岁钱,我可以买很多玩具,铠甲勇士我是不要买的,因为很容易摔破。”这些语言相对完整,逻辑思维也比较清晰。当幼儿听到自己说的话在电视中播放时,感到十分自豪。每次播放完,教师都会表扬微视频中的幼儿,并鼓励其他幼儿也要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当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有些家长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说点,说长一些。由于每次播放完视频后教师也总会作出评价和进一步的要求,所以幼儿也逐渐开始尝试说得更多更完整。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可以像讲小故事一样把一件事说清楚。同时,我们还设立了微视频专栏,只要幼儿拿来微视频,我们就会截取其中一张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张贴,这样的活动,深得家长的认可,幼儿的喜欢。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他们的自信心在不断地增加,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日益进步。

(三)故事表演

有了微视频做铺垫,幼儿在语言表达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于是我们定期举行“故事表演秀”活动。活动由家委会主办,幼儿园承办,以家庭为单位表演故事,从点到面,从单个家庭到多个家庭组合表演,中间有竞争有合作,使得亲子关系更融洽,语言发展更有效。最后由大家投票评选出“最佳语言奖”“最佳默契奖”“最佳表演奖”“家庭优胜奖”等多种奖项。获奖也有利于提升幼儿在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信心。

(四)快乐游戏

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幼儿园公共区域里设置语言游戏区,创设多种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游戏,语言游戏区里的游戏要由多个人一起进行,需要幼儿与人沟通后才能完成游戏,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比较有效的游戏形式有以下几种。

1.蔬菜水果对对碰。这是一个帮助幼儿学会说“有……有……还有……”的游戏。教师在卡片上画三种或四种蔬菜水果,以持相同卡片的为一组,“主持人”高举卡片说“谁和我的蔬菜(水果)对对碰,请你起立说一说”,于是,手持相同卡片的幼儿就起立说“我和你的对对碰,有苹果,有香蕉,还有水蜜桃”。其余人员则作出判断“对对对,有苹果,有香蕉,还有水蜜桃”。

2.送信忙。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生活中与人交际。幼儿围坐在区域内,请一名幼儿做邮递员,拿着信走到一个幼儿身旁,用手做敲门动作,并发出“笃、笃、笃”的敲门声。“门里”的人就要问:“是谁呀?”邮递员回答:“我是邮递员,给你送信来了!” “信是从哪里寄过来的呢?”邮递员要说出一个城市的名称来,如:“是从北京来的信”“是从湖州来的信”。收信的人说:“谢谢你。”邮递员答:“别客气。”然后两人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三、提升家长认识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大都是因为在家里他不需要把话说完整,家长已经意会和作出反应了,而家长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引导幼儿把话说完整,反而有些家长自己也会用不完整的语言跟孩子去交流,导致幼儿习惯性地不完整表达语句。还有些家长不知从何下手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为此,幼儿园要帮助提高家长的认识和给予科学的指导。

1.邀请专家作辅导。幼儿园可邀请专家给家长作专题培训,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多为家长开设幼儿语言活动课。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课堂听教师是怎么说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话;怎么引导幼儿乐说会说。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理念。

3.搭建平台。幼儿园要多开展各类亲子类的演讲、阅读、小品、辩论赛等活动,让家长多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迫使家长自己先“能说会道”,让家长、孩子一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必须时时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开展活动,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尽可能多表达,多交流,多争论,满足他们“说”的愿望,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中班语言教案《家》 篇四

在《小乌龟找家》这个文学活动中,我挖掘了这两个素材点是比较适合我们小朋友的。一个是“家是快乐”的情感体验,一个是“动物的家”知识点的了解,利用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习得某种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适宜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家是快乐”的这种情感,是每个孩子都应该要体验的,一方面是因为让孩子从小体验积极的情感为他良好的心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突出了分享阅读活动的特点,分享阅读是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孩子在体验“家是快乐”的情感中也感受着来自家里的“爱”。

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我主要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中班幼儿分享阅读的年龄特点。目标之一是理解故事内容,尝试模仿角色对话。因为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在动态阅读上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有兴趣地倾听对话,旁白,乐意表达和表现。应该说这样定位,还是比较体现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想想中,理解故事内容,尝试模仿小乌龟角色对话;

2、知道小动物的家,体验“有家真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自制跳舞毯。

2、课件《小乌龟找家》。

3、音乐《欢乐颂》。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故事名字:

1、导入游戏主题:

老师把故事的名字藏在了跳舞毯里,我们到跳舞毯上一边做游戏,一边把故事的名字找出来。

2、教师以小游戏的形式呈现故事的名字。

二、分段欣赏,初步理解故事:

1、播放课件(一)《小鱼爬到小河边》

小乌龟爬到小河边,小河里会有谁?(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讲述)

2、播放课件(二)《小鱼在河里真快乐》

(1)小乌龟是怎么问的?小鱼怎么回答?

(2)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一起学说。(感知模仿第一段对话)

3、播放课件(三)《小鸟在树上真快乐》

(1)这次小乌龟看见谁?小鸟又是怎么说的?

(2)生生互动。

4、播放课件(四)《我找到自己的家了》

(1)小乌龟说了什么?它的家在哪里?

(2)教师小结:小乌龟的甲壳就是它的家。

三、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

如果你也想来说这个故事,可以跟着小电影一起来说一说。

四、情感体验:

1、你觉得你的家快乐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提升。

3、到跳舞毯上寻找“快乐”。

活动延伸:

5.中班语言教案《家》教案 篇五

1、鼓励幼儿结合故事中图形的角色进行大胆想象与表述。

2、感受故事中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大图书、各色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出故事

1、师: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2、玩变魔术的游戏,想想可以变出什么形状?

3、看看到底变出了什么?

总结:这三个图形每天生活在一起,它们一家有很多幸福、有趣的事情,小朋友们来看一看,讲一讲发生在它们之间的故事。

二、欣赏――讲述故事

三、延伸――续编故事

1、想不想和老师一样变出一个有趣的图形一家人?玩变变变的游戏。

6.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家》 篇六

1、尝试比较和表现人物面部不同的特点,并学习有顺序地作画,不遗漏。

2、乐于介绍自己的家人,体会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我们的亲人。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印有小手的画面、记号笔。

2、人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猜猜我家几个人的游戏。

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有几个人?

规则:不能说出数字,必须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拍手、发出各种叫声等)请朋友猜一猜自己家中有几口人)

总结: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人,真幸福!

二、欣赏讨论。

1、今天还来了一位好朋友东东,(出示小手材料)东东把家里的屋子画在哪里,他家的屋子和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

东东的小家真特别,小手就像一个家。

2、猜猜东东家里有几人?家里有谁?(逐一出现爸爸、妈妈、东东)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人物特点。比较人物之间的不同。(说到出示图片:爸爸、妈妈、宝宝、爷爷、奶奶)

3、爸爸该画在哪个手指上,中指和食指,妈妈喜欢哪一个,东东画在哪里合适。

4、教师介绍画在手指上的方法。

重点:把整个手指当脸蛋,头大大的,说说爸爸脸上有些什么,从上往下摸,一起说说。

三、操作表现。

1、按各自对家庭成员的认识选择手指。

2、把整个手指当脸蛋,按步骤地依次表现。

3、在手心里画画自己的家,联系自己的印象,画出家的特点。

7.中班语言活动:会动的房子 篇七

孩子们大多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讲故事, 因为将听到的故事再讲述出来有很大的难度, 而讲故事恰恰是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让幼儿对讲故事产生兴趣呢?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研讨,探索出一种较好的形式———符号记录法。故事《会动的房子》情节清晰、简单,涉及角色较少,考虑到中班幼儿已经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画面, 因此我们设计了本节活动, 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讲故事。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符号记录法记录、讲述故事 ,并尝试续编故事结尾,理解词语“手舞足蹈”。

2.理解故事内容 ,了解房子会动的原因 ,知道做事不能像松鼠那样粗心,要学习小乌龟尽量帮助别人,并与同伴友好相处。

3. 培养愿意表达和敢于表达的勇气 ,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故事的课件 ,教师用的画纸、画笔 ,幼儿用的画笔、画纸。

2. 经验准备 :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幼儿和教师一起用简笔画记录, 在看图书时了解书中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宝贝们,你们见过会动的房子吗? 有一只松鼠建造了一座会动的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

二、教师利用课件讲述故事《会动的房子》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松鼠的房子带它到了哪些地方? 小松鼠的房子为什么会动呢?

三、师幼一同讲述故事,教师以简笔画形式记录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边讲一边商量着把它用简笔画记录下来,好吗?

1.第一幅画。

师:“小松鼠”你们会画吗? 那我们记录它身体的一部分或者特点,想想它哪里和其他小动物不同。

幼:它有大大的尾巴,它爱吃松果……

师:那我们就画一条大尾巴来记录小松鼠好吗? 小松鼠原来住在哪里?

幼:大树上。

师:大树我们都会画。先画树干,再画树冠。

师:画好大树,再在树上画座房子。松鼠在树上住腻了,怎么记录。

幼:在房子旁打个“×”。

师:小松鼠想把新房子建造在哪里?

幼:地面上。

师:它在地上发现了一块怎样的石头?

幼:由七块小石头组成,很硬也很光滑。

师:看到这块石头,小松鼠说什么了?

幼:嘿,我就在这上面造一座房子吧。

师:第一幅画我们这样记录可以了吗? (如图一)

2.第二幅画。

师:房子终于造好了,忙了一天的小松鼠睡着了。“睡了”怎样表示?

幼 : 在图书里 见过“z”符号。

师:小松鼠被什么声音吵醒了?

幼:风声。

师:你想怎样记录风声? 小松鼠听到风声推开窗户,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自己在山脚下。

师:“大山”小朋友都会画的,这样第二幅图我们也记录完了。 (如图二)

3.第三幅图。

师:第二天,又传来什么声音?

幼:“哗哗哗”的声音。

师:我们用浪花表示“哗哗”的声音,好吗? 听到声音小松鼠是怎么做的?

幼:急忙打开窗。

师:推开的窗子画法也很简单。小松鼠发现自己到了什么地方,怎样记录?

幼:到了大海边,用水纹线,浪花唱起欢快的歌声用音符表示……

师:看到这些,小松鼠做了什么?

幼:小松鼠乐了,说“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

师:“乐了”要怎样记录会让别人更明白?

幼:画笑脸。

教师按故 事内容记 录这段话。 (如图三)

4.第四幅图。

师:接下来是第几天了?

幼:第三天。

师:小松鼠想,今天我又来到哪里了。“想”用什么符号表示?

幼:平日故事书里“想”都用渐大的圈儿表示。

师: 房子把小松鼠带到了哪里? 大草原有哪些特点? 可以怎样记录?

幼:画许多的小草。

师:小松鼠看到了什么?

幼:马儿在哒哒哒地奔跑。

师:你想怎样记录马儿在哒哒哒地奔跑?

幼:可以画马蹄印,可以画马的大尾巴。

师:小松鼠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手舞足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说手在挥舞、脚在跳动的样子,形容非常高兴。那我们怎样记录好呢?

幼:就画手和脚……

教师按故事内容和小朋友商议的结果记录这段话。(如图四)

5.第五幅图。

师:(教师边画边问)就在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小松鼠,快别乱动”。你们猜是谁在说话? 怎样表示?

幼:可以用问号。

师:小乌龟对小松鼠说了什么?

幼:小松鼠你真粗心,把房子盖在我的背上,我驮着你走过了许多地方。

师:小松鼠发现自己把房子造在了乌龟的背上,会对乌龟说些什么?

幼:对不起! 我太粗心了,把房子造到了你的背上。

师:乌龟原谅了小松鼠,这时它又想到什么?

幼:它想“把房子造在大乌龟的背上,这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地方了”。

教师按故事内 容记录这段话。 (如图五)

四、幼儿根据记录讲述故事

师:谁能根据我们的记录,讲一讲会动的房子都把小松鼠带到了哪些地方?

五、续编故事

1.师 :会动的房子还会带着小松鼠到哪些地方去呢?小松鼠还会看到或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谁来说一说?

2.请全体小朋友尝试用符号记录法将自己续编的故事结尾记录下来。

3.请记录完的小朋友到前面 , 将自己的结尾粘贴在教师的记录后, 选个别幼儿将续编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同伴和老师听。

六、品德教育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小结:故事里的小动物都很可爱,可是这次小松鼠太粗心了,把房子造在了小乌龟的背上。小朋友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 可不要像松鼠那样粗心。但小松鼠在做错了事的时候,能够承认错误,也很棒哦。我们还要学习小乌龟,当松鼠粗心地把房子造到了自己背上的时候,它没有嫌弃小松鼠。平时我们小朋友也要像小乌龟这样,能帮助别人就要尽量帮助别人,做到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你们能做到吗? 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活动延伸

1.将记录的故事投放到故事角 , 请幼儿讲给同伴听。

8.幼儿语言能力培养需要家校齐努力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 语言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70-01

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说说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多次的实践,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

一、家庭教育

家庭中的幼儿语言教育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3~4 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家庭中家長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同时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

(二)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三)睡前讲故事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如我班幼儿经过近一年的训练,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并能伴有表演动作,语言表达能力令全班幼儿非常佩服。其他幼儿在讲故事活动的训练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户外游戏时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如涵涵小朋友说:“我喜欢玩轮胎,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喜欢与洲洲玩滚轮胎比赛。”睿睿说:“我喜欢鳄鱼玩具,它是我的大马。”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大脑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当春天到来时老师带领幼儿,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讲述春天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春时树叶是嫩绿色的,过几天后嫩绿的树叶变成浅绿色的,再过些天,孩子们会说树叶变成深绿色的,到夏天时,树的叶子又变得更绿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新词“碧绿”,这样语言活动中所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热了”,“雨渐渐小了”。教师也可以随意和幼儿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培养师生间感情,而且能使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之中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园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实践中,特别是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歌曲教学中,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小班教材下册中的歌曲《春天》,这首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非常优美的春天的图画,在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描述歌中描写的春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另外的景色,通过说唱结合,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

总之,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权力,充分为其创造机会,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孩子,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沟通,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在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双方都能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

9.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家》 篇九

中班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探究更加深入,他们有时候会和同伴探讨:小动物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它们的家又在哪里?诗歌《小鱼睡在哪里》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分别描述了狐狸、小狗、松鼠、老鼠等动物的家,描绘了一幅动物回家后静谧的夜间景象。本活动通过游戏“熊动物回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动物的不同生活环境;借助故事挂图,启发幼儿用“××的家在××”句式表达;最后在音乐和朗诵中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2、能按照动物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

3、喜欢倾听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分组游戏“送动物回家”,激发兴趣。

(1)每组一张画有动物不同生活环境的背景图,教师可设计相关的游戏情境,请幼儿把“动物”送到“家”中。

(2)幼儿互相检验,然后将动物图片固定在背景图适当的位置。

(3)展示交流各组的操作结果,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

2、请幼儿仔细观看《小鱼睡在哪里》挂图,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3、游戏“看谁说得对又快”。

(1)教师说出动物的名字,幼儿快速举手按“××的家在××”的句式完整说出。如蚯蚓、田鼠、蚂蚁的家在泥土里;熊猫的家在竹林里;啄木鸟、松鼠的家在树洞里等。

(2)在游戏中教师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和帮助不爱发言的幼儿。

4、结合挂图,欣赏诗歌《小鱼睡在哪里》,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狐狸、小狗、松鼠、老鼠的家在哪儿?为什么小鱼的脚印哪儿也没有?

5、幼儿学习朗诵诗歌,引导幼儿朗诵诗歌时,注意用语气表现诗歌中静谧的意境。

附诗歌

小鱼睡在哪里

夜里很黑,夜里很静,小鱼小鱼,你睡在哪里?狐狸的脚印通向洞里,小狗的脚印通向窝里。

10.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及反思《家》 篇十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家

教师:快思

作品分析:

《家》这首小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幼儿所不熟悉的事物引入他们熟悉的经验范畴。作者大胆地想象大海是珊瑚的家,云朵为大雨的家,地下是石油的家,森林是蘑菇的家。这就一下子调动起幼儿已有的经验和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和想象周围的世界!

作者在结尾时用一句“小朋友到了动物园玩儿,可别忘了回家!”将幼儿想象拉回到现实,使他们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更真实地感受到家的重要性。这样的结尾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

整首诗歌语句简练明白,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的内在情感脉络。

(2)教幼儿学习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教幼儿按照诗歌的重复结构仿编,将个人的经验想象用 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

1、根据诗歌内容,制作1幅教学挂图。

2、水笔、油画棒、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第一层次:学习作品教师主要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家”的含义和诗歌的诗文及画面,弄清楚每段诗句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感受诗歌中的内在情绪。

①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学习的内容。如:教师问:你们都有家吗?喜欢自己的家吗?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家”,你们仔细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谁的家,是怎样说的?

②接着教师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朗诵1遍诗歌,给幼儿一个初步的印象。

③以对话的方式,让幼儿讲出诗歌中的主要内容,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帮助幼儿记忆诗歌。例如:蓝色的大海,是谁的家?黑色的云朵,是谁的家?深深的地下,是谁的家?密密的森林,是谁的家?当讲到最后一句时,教师要放慢速度,带领全体幼儿一齐说完。

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每段诗句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教师问:为什么说,蓝色的大海,是珊瑚的家?为什么说,黑色的云朵,是大雨的家?为什么说,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为什么说,密密的森林,是蘑菇的家?

⑤最后,教师带领全体幼儿朗诵两遍诗歌,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初步感受到诗歌的内在情绪,能正确地朗诵。

第二层次:进一步理解诗歌这个层次可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意在进一步感受,理解诗歌,以及由诗歌引发的,通过多种途径去探寻相关事物的“家”。

(1)诗歌表演通过动作形态、语言等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到大自然中观察,寻找相关事物的“家”,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3)利用画报、电视等知识媒介物,寻找相关事物的“家”。

第三层次:迁移诗歌的经验这个层次,主要通过另一种活动形式,把幼儿从诗歌中猁的知识经验,再现出来,为第四层次的活动作准备。

可以采取剪贴画的形式进行。教师从一些废旧的画册上剪下图案,由幼儿自由选帖,添画,表现一幅“家”的图画。

第四层次:扩展想象,仿编诗歌“家”这个层次重点让幼儿把获得的大量知识经验,用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来。

(1)教师带领幼儿回忆并复习诗歌。然后请全体幼儿一齐朗诵诗歌,并让幼儿谈谈每段诗句事物之间的联系。

(2)激发幼儿讲讲,除了诗歌中说的,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谁的家呢?

(3)请幼儿用诗歌的语言,把想象的东西仿编成一首新的诗歌。教师可先示范,再请1名幼儿上来讲。

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仿编的方法。然后请幼儿分组自由仿编,教师注意观察,指导。最后,让每位幼儿轮流说一句诗,组成一首新的长长的“家”的诗篇,以结束整个活动。

教学效果评价:

这是采用文学网络活动的结构进行的,幼儿在掌握原诗的基本格式后又丰富了有关的大量知识经验。因此在仿编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各人将自己的经验和想象编出一段“家”的诗歌。

最后全体幼儿“接龙”,将各自的诗句连接起来,形成一首新的长长的“家”的诗歌。这首诗的内容和语言并不复杂,因此不需要用太复杂的教具材料,因为幼儿已能根据诗歌语言较好理解诗歌内容了。是珊瑚的家。

教学流程图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动手操作---创编诗歌

教学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我首先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了图片来吸引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从活动的现场效果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与传统的诗歌教学有着令人欣喜的变化。首先利用图片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视觉、听觉上有新鲜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幼儿在仿编诗歌时都能注意与诗歌情调和谐,幼儿想象思维活跃,整个活动都是主动、积极的,对仿编诗歌充满了兴趣。

附:诗歌作品蓝色的大海,是珊瑚的家。黑色的云朵,是大雨的家。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密密的森林,是蘑菇的家。小朋友到了动物园玩儿,可别忘了回家!

中班语言教案及反思《家》这篇文章共5830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绝句》含反思》:中班教案《绝句》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绝句》含反思教案吧。

11.浅谈班级建设中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班级;语言;艺术

到现在我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了,很多厌学、不守纪律、说谎、打架、不交作业、贪玩、得过且过的学生在我的正确引导下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我们知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枯的。一位哲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烈焰和热。情感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语言中充满了情感,才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

2008年5月雨季的一个夜晚,我班上一位学生家遭受泥石流的侵袭,家人侥幸逃离。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轻轻走到这位不幸学生的跟前,用手抚摸着他的脑袋。我的眼睛里充满同情和抚慰。全班学生都看着我,眼睛里慢慢有了泪水。这时我说:“同学们,水火无情,人有情,大灾方显大爱。你们的眼泪是从你们的心里流出来的,让我们的眼泪流在一起,让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心连着心。”说完我拉起了家中遭受泥石流侵袭的学生的手,另一只手拉起旁边一位同学的手,慢慢的,全班同学都站起来,手拉起了手。

我们知道真诚是人们情感的钥匙。真情是班主任语言最基本的特色。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学生的夸奖,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真情。因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真情,最反感的是虚伪。我们成人如此,那么作为学生的他们更是如此。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语言应该有“鼓励”,应该让学生有所深思。我们可以经常看一看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是怎样讲话的,是如何用语言的。比如:《动物世界》、《自然密码》等节目,听一听主持人是如何把没有人情味的动物说得具有人情味的。我们班主任的语言应该像春雨灌溉学生的心田,而不能像水灾、洪水一样伤害甚至毁灭孩子童真的心灵。

“沉默是金”这是一句格言,因为沉默中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沉默的价值只能用金子来衡量。沉默的意思有时是赞许,有时是反对;有时是同情,有时是厌恶;有时是爱,有时是恨;有时沉默表示和解,有时沉默预示着爆发……沉默是有声语言的无声延伸。沉默是一声无声的语言。幽默是语言批评的一种方式,它以笑声代替批评,以诙谐化解尴尬。

幽默首先创造的是一种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被批评者不失面子,又接受了批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个人就体会到了幽默语言的教育力量,所以在教育中经常运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有些教师没有体会到幽默的魅力,这种老师认为,怎么可以和学生开玩笑,那不是有失身份吗!所以一天到晚脸上结了霜,板着面孔。学生见了班主任像耗子見了猫,能避开,绝不打招呼,甚至见了面也不打招呼。班主任不在学生就如百鸟争鸣,班主任一到,如雄鹰入林,死气一片。班主任与学生隔着一个季节,不用说和谐,就连师生之间连话都很少谈,更谈不上教育学生了。另外一些教师正好相反,幽默诙谐,严肃与轻松的尺寸把握极准。几句幽默的话,调节了班级气氛,一天的课上得轻松高效。当然,幽默也不是耍贫嘴,更不是油腔滑调。这一点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综上所述,班主任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只要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度”,充分发挥幽默的魅力,那么,相信班主任工作一定可以做得相当出色。

12.中班语言:《家》 篇十二

提问是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幼儿从已有的情景或经验中发现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探究的良好品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足,提问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过于频繁,教师几乎每分钟就能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提问并不被幼儿所注意;提问随意性大,教师经常随意提问教案中没有提及的问题;提问普遍性低,教师大多选择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不举手的幼儿在活动中常常未被提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中班语言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为例,研究如何提高中班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二、实践与研究

(一)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都要备课,在备课中会设置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要备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发展水平与需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让幼儿通过提问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但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对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孩子,可提一些难度较高、灵活性较大、需要重新组合来寻求新答案的问题,比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中,教师问:“小羊、鸭子看到牛牛在跳芭蕾舞,它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可提一些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需要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这类孩子要尤其重视,因为只有适合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农场里除了牛牛,还有谁呢?看看阿姨跳的是什么舞?”

(二)明确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教师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师幼互动中,我们要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帮助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使问题真正能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下面以中班语言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为例进行分析。

三、中班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应有开放性和启发性,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促进幼儿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推动器。首先,教师的提问应是开放的,能给孩子留下思维的空间。教师应抓住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空间,促使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如在活动“跳芭蕾舞的牛”中,教师提出“如果是胖胖的牛,它能跳好芭蕾舞吗”“牛牛在学跳芭蕾舞的时候,谁看到啦”“如果你是牛牛,同伴在嘲笑你时,你还会再跳吗”等这类问题,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问题是发散性的,幼儿需换位思考、想象和猜测。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让幼儿边学边玩,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学问题置于一种情境中,如在“跳芭蕾舞的牛”活动中,教师问:“小羊是怎么告诉大家的?它是什么表情?”“阿姨的舞姿怎样?”这些问题可以让幼儿从动作、表情、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特征及背景,并从这些角度进行观察、讲述,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应有艺术性,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

在语言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常通过一问一答的模式进行,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教师要以简洁明了、切入目标和有重点为原则,依据幼儿的发展规律、活动目标和内容、教育原则,有重点地提出问题。在提问时,应抓住每次和幼儿讨论问题的机会,进行师幼之间的互问,随机引导,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想象和探讨。如在“跳芭蕾舞的牛”活动中,教师问:“自从小羊和鸭子将牛牛跳芭蕾舞的事告诉动物们以后,小动物们非常吃惊,大家议论纷纷。牛牛还会坚持下去吗?”这样的提问不仅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幼儿产生积极地讨论,从而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提问应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应来自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在“跳芭蕾舞的牛”活动中,教师问:“看看鸭子在干什么?它在学谁?会说什么呢?其他动物又是怎么说的呢?”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抓住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鼓励幼儿模仿小动物的神情、语调。对幼儿的表现教师给予相应的肯定,鼓励幼儿敢说、会说、愿意说。对能力弱的或是说得不太准确的孩子,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回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想法的表达。教师的回应,让幼儿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这会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提问也要积极地回应并鼓励,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经常思考和探究如何设疑、如何激发和鼓励幼儿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出好奇好问、思维活跃、具有自信心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申请变更诉讼请求下一篇:抗战电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