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1.枫桥夜泊的原文及赏析 篇一
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赏析
【原文】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枫桥夜泊》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下面就写写我的赏析:
要欣赏一首诗,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景是什么情况。据史料记载,当时张继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好是在进京赶考回来的路上,他有没有考中啊?没有啊,本来是考上了又被人刷下来了。苦学很多年,想博得一个功名,没想到功亏一篑,就差一步啊,一定是深感自卑,无颜去见江东父老啊。这个人一旦失意苦闷,就容易抑郁失眠,郁闷啊,胡思乱想就来了。
所以,这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表面看是描写当时的场景,实际上是描写作者的心境。月亮落了对应着作者的科举高中这个理想的破灭。乌啼,乌鸦叫自然大不吉利。比喻作者感觉十分不走运。有人想,半夜了乌鸦都睡觉了,怎么会叫啊?这么理解就太肤浅了。这是人的心理活动,半夜感觉自己生不逢时不走运的人大有人在啊。霜满天,比喻作者感觉前程暗淡,到处都是风霜逼人。那连起来解读这句诗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境是理想破灭,真不走运,前途渺茫啊。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讲了作者的处的环境。江边有枫树,枫树经霜变红即将落叶,远处有渔火也忽闪不定,,自己呢,因为忧愁失眠呢。。描述出来,我就想到那句话”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作者表达自己的处境是,在江湖上漂荡,自己就像那个枫树历经风霜,又象那个渔火闪烁不定,即使睡觉也是对着无数忧愁。。以上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在人世之中过得相当苦闷。好了,下面就出现转折了。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里有个对比,也有个隐喻。姑苏城象征人间的繁华,寒山寺象征佛法之所在。作者表达出了这样一个意境,纷纷扰扰的人间之外还有个佛的天国世界啊。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有谁知道和尚为啥要敲钟啊?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很久才明白。这个钟是个警钟,敲响这个警钟是给外面的俗人听的,用这个钟声惊醒沉迷在人世间的俗人。那个时候的和尚喜欢半夜敲钟,也许是这个意思,俗人们都睡觉了啊,都入梦了,那就惊醒一下吧,大家好从中悟道啊。就作者来说,虽然他那时候失眠,是醒着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实际上是睡着的,在痴迷于世间的功名利禄啊。如果他不把功名利禄看的那么重,他能失眠吗?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可以这么看,”夜半钟声传到客船了,一下子惊醒了我这个沉迷世间的梦中人啊。我不应该这样苦闷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考不上就考不上呗,尽力就可以了。人生在世,在于悟道,朝闻道,夕可死。读了那么多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是为了得道啊,我应该好好利用我的人生,好好生活悟道啊。"作者当时心情肯定是相当振奋,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就把这首诗写下来了。
这首诗相当的难得,因为当时的外物和心境的对应恰好是相当的一致,无数的巧合才成就了这个绝古的诗篇。可惜,这么些年来,大家念诗都是有口无心,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作者呢?话说回来人总有不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诗总会产生一定的共鸣,虽然理解的深意不同,但是潜意识里面会悟到一些东西来,从而也大加赞赏到处流传。这大概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介绍】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快捷键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2.枫桥夜泊的原文及赏析 篇二
诗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 无不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或是愉快的, 或是悲伤的, 将此情、此景融入到诗歌当中, 通过富有韵律的节奏, 以言简意赅却又意境深远的文字表达出来, 可以说, 诗歌体现出来的美最直接。然而, 诗歌翻译要做到“三美”兼备绝非易事。闻一多曾提出诗歌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而译成的诗歌也必须同样具备这三种美, 他甚至认为“好诗是禁不起翻译的, 就像一朵花, 采它就是毁它” (陈福康, 2002) 。由此可见译诗的难度, 要形似容易, 要神似可就难了, 两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水总是在不停的流动, 诗虽然不可能流动, 但是译者毕竟不同于原作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 当时的情与景已不复存在, 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 译者应当仔细揣摩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等相关联的细节, 力求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 达到神似, 体现出情与景的交融。
许渊冲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 他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 (许渊冲, 1984) , “唐诗英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 即‘中为洋用’;而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则是‘洋为中用’。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 (许渊冲, 1984) 。这就是他所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
所谓“音美”指的是悦耳的韵律和和谐的节奏。当听到一首歌, 听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首歌悦不悦耳, 动不动听。诗也一样, 诗歌押韵可以使其更加流畅,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给人以美感, 引起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诗的“形美”指的是诗的内部结构, 包括段落、字数、对仗、音节数等等给人以视觉美。许渊冲先生认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兼备” (刘季春, 1995) 。“意美”即指的意境美, 许渊冲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但他又同时指出“三美”之中, 最重意美, 音美次之, 最后是形美” (吴岳添, 2005) 。体现一个诗歌翻译作品的成败与否, 关键看是否传达出原文的意境, 译者要挖掘出隐藏在原文后的深刻内容, 反映出原诗的意境, 做到传情达意。虽然中英两种语言有着种种差异, 要做到完全复写出原作是不可能的, 但是通过对原作的分析, 深刻的挖掘, 使译文符合“三美”的要求, 达到“三美”的有机统一, 那么译文也可算得上是显景、传情、达意了。
2《枫桥夜泊》及其译文赏析
(1) 《枫桥夜泊》原文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 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所写的这首七绝,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 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全诗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 情景交融。附近寒山寺传来低沉而悠长的夜半钟声使诗人的乡愁更加深沉。全诗以“愁眠”为主线, 使其中的景物、色彩、音响、环境与夜泊江边客子的心绪和情怀协调统一, 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达到了“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2) 《枫桥夜泊》两个译文赏析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 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G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 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 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 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 And the lights of fi shing boats.
I fall into a sad sleep, 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 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 The sound of its bell, Touches the guestboat at midnight. (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
许译和王诺合译的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 都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但是程度却有不同, 许译更注重情和意境的表达, 让人有种与原作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王诺合译却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偏重直译, 所以读起来虽然明白晓畅, 但总觉得缺少了点“情调”, 对景的表达尤为突出。毕竟英文和中文是存在差异的,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 译文在表达原作那种凄清的感觉时显得力不从心。两个译文对于原作意思的表达时远时近, 许译使用艺术语言译艺术语言, 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文字、意境的美, 而王诺合译的版本则大多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 似乎更符合现代诗的翻译, 作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 好像缺少了那么点韵味。
(3) “音美”的传达
中国古代诗歌历来讲究音律美、节奏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 韵律十足。《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 全诗共四句, 每句七字, 其中一二四句中的“天, 眠, 船”押韵, 许译为了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这种韵律, 采用了“aabb”这种韵律规则, “sky”与“lie”押韵, “Hill”与“Still”押韵, 此外译者还运用了头韵, 例如第一句中的“cry”和“crows”, 第四句中的“bells”和“break”, 使全诗呈现出一种音乐美, 原诗颇具节奏感,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 每一个意象都对应着一个节奏, 许先生在译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译成at moonset/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读起来同样节奏感十足。王诺合译的版本对原文的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也恰到好处, 如在诗中使用相同的韵脚“crows”和“ruckus”, 还有利用头韵增加译文的节奏感, “monastery”和“mountain”。可以说这两个译文通过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音美”。
(4) “形美”的传达
首先原文共四句, 许译的遵循原文的排版布局, 也是四句, 但是中英文的差异使得译文不能够完全按照格律诗的样式来翻译, 但是一些符号的运用弥补了这一瑕疵, 例如, 第一句和第三句中借助逗号将全句一分为二, “cry”与“streaking”、“the crows”与“the frosty sky”相对应, 文章整齐, 对仗工整。其次, 倒装语序的使用体现了诗的一种层次美, 原文第一句展现出三种景观,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译文中译者将状语“At moonset”前提, 仅用一句话, 就将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勾勒出来, 给人一种紧凑感, 显得整齐划一, 无拖沓之感。而王诺合译的版本在形式上与原文似乎有所偏差, 按照自己的风格将原文译成通俗易懂的形式, 虽然传达了原文的表层意思, 但是其深层意境却由于译文形式的改变丧失了美感, 没有达到“形美”, 看似整齐, 实则缺乏逻辑。总之, 许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 达到了诗歌翻译所要求的“形美”, 而王诺合译整齐有余, 美感不足。
(5) “意美”的传达
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就能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遐想, 关键就在于隐藏在诗中的意境, 当你深刻体会到诗所表达的意境时, 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仿佛那时的景、作者的情, 就浮现在自己的眼前。在进行诗歌翻译创作的时候, 原诗意境的再现是最难的, 翻译不仅要形似, 更高神似, 译诗亦是如此。
首先从题目上来看, 许先生将“泊”译为“mooring”, 王诺合译的版本将其译为“anchored”, 前者指停泊靠岸的小舟, 后者指大船的停泊, 从意义上来说前者更为准确。其次, “mooring”用的是进行时, 是动态的描写, 仿佛小船正在缓缓地靠近, 也烘托出了舟上旅客的思乡之情, 而“anchored”用的是过去时, 是静态的描写, 显得有些刻板了。许译第一句中作者用“streaking”这一现在分词做“cry”的伴随状况, 生动地描绘出乌鹊啼叫着掠过白霜弥漫的夜空的景象, 凄寒的意境呼之欲出。另译本将“月落, 乌啼, 霜满天”用三句表达出来, 每个意象采用直译的用法, 缺乏联想, 但是“old moon”翻得恰到好处, 将那种故地重游, 老年伤感之情表露出来。原文第二句“江枫”与“渔火”一动一静, 一明一暗, 许译中“lit”对“lie”将那种动静结合的感觉表现出来, 再现当时的情景, 同时“dimly”对“sadly”, “dimly”突出的是凄清、昏暗的景色, “sadly”突出的是独居客乡的那种悲凉之情, 情景交融。王诺合译的部分只是将此景象罗列出来, 并未感觉到那种悲凉之情, 感觉有点生硬, 相比许译, 缺少“意美”。许译中, 最后一句“break”一词用得尤为传神, 原文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凄凉, 不仅打破了这寂静的夜色, 也深深撞击着诗人孤寂的心灵, “break”一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王诺合译采用了“touch”一词, 力度不够, 似乎只能感受到游子那种思乡之情, 但是未能衬托出深夜那种静谧和幽静, 情与景不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3 结语
通过对《枫桥夜泊》两个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 我们了解到诗歌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 更重要的是一种意境的传达, 许先生所译的版本正是对“音美、形美、意美”这三美传达的完美体现, 不仅从形式上、宏观上与原文贴切, 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与原文对等的“意境美”, 情与景交融。王诺合译的版本虽然忠实于原文, 但是由于太“忠实”, 丧失了美感, 诗背后所传达的意境未能完全表达出来。
摘要:诗歌翻译要求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将此“三美”统一起来, 就达到了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中国的诗歌意境幽远, 情景交融, 当读者在品味诗歌韵律美的同时, 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而读到动情处, 也会像诗人一般忘我地陶醉于情与景之间。在翻译诗歌的同时, 要尽量再现原作的情与景, 达到情与景交融, 人与诗合一。本文通过对《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着重从“音、形、意”的传达来展现诗歌翻译中情与景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枫桥夜泊》,三美,情与景,诗歌,翻译,传达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EB/OL].1995.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吴岳添.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EB/OL].2005.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3.枫桥夜泊的原文及赏析 篇三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附练习题及答案)
【课文背景知识】
张继,唐朝诗人,《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习题。《枫桥夜泊》是不朽的佳作。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脍炙(kuài zhì)人口 匠(jiàng)心独运 无懈(xiè)可击
揆(kuí)情度理 招徕(lái) 索隐(suǒ yǐn)
生词: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匠心:(书)巧妙的心思。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摸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勉强比附。
招徕:招揽。
索隐:寻找隐藏不露(人或事物)。
【重点难点讲解】
1.体会诗人张继思维的细密。
2.反驳“新解”的层次性。
【知识延伸检索】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子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课文阅读指导】
刘金的《〈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从赏析的角度,抓住《枫桥夜泊》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课文第1节对“新解”提出质疑。
第2节作者指出《枫桥夜泊》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可见这首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3节从三个方面反驳对“乌啼”的新解。
第4节对“江枫”的新解提出质疑。
第5、6、7节驳斥“愁眠”新解的荒谬。
第8节作者小结指出“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在具体事物上,结果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对“新解”提出质疑。
第二部分(第2——7段):先提出自己对诗的见解,接着从三个方面反驳“新解”牵强。
第三部分(第8段):指出“新解”错误的根本是抛弃了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针对“新解”,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让读者学到赏析古诗的方法。
【课文写作特色】
第一,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第二,谈论问题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词句品味鉴赏】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与羁旅者的孤子清寥的感受中。诗人的镇密思维可见一斑。
本周强化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填空题。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 朝诗人 。题为“夜泊”,实际只写夜半时分时
的 和感受。
2.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脍炙人口;
揆情度理:
招徕: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对于“江枫”的新解尤其牵强。我没有作过调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算有这两座桥吧,诗人怎么会把它简称为“江枫”写入诗中?显然,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像这样的简称,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再者,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竞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最后,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
1.解释词语
①尤其:
②牵强:
2.划分本段的层次(在文中用‖标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3.下面是《唐诗鉴赏辞典》中关于“江枫”赏析,你是否赞同?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学科渗透训练】
阅读议论文,完成1——7题。
①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探求真理,潜心钻研,造福人类。他们的成就辉煌灿烂,他们的品格更是光彩照人。
②居里夫人,当有人要以重金购买镭的专利时,她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她不谋私利,甘愿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人格堪称楷模。
③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坚持真理,不畏邪恶,推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的进程。
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他名扬海外,身在他乡,但心里想念的是祖国人民,渴望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他的赤子心、民族情永远感召着亿万中国人。
⑤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锘。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为钱。”改名实为小事,但足以表明科学家那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
⑥与此相反,有的人虽也为科家殿堂添砖加瓦,但品格低下。创立热传导数学理论的傅立叶,在严酷的权力斗争中,时而效忠拿破仑,时而效忠路易十八,拿破仑东山再起,他又一次宣誓拜倒在其脚下。当人们再提到热传导数学理论时,还有谁对这位政治上的两面派肯于称道呢?
⑦至于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低毁他人、抬高自己的做法, ,语文试题《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习题》。
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就科学家而言,这句话 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可见,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这也就是所谓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所在。让我们铭记: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1.根据文章文意,填人本文第⑧段空白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又……又…… B.既……更……
C.又……还…… D.既……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下列哪一项?
A.科学家的成就辉煌灿烂,他们的品格更是光彩照人。
B.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
C.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
D.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3.本文列举了多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用括号在文中将第三个事例所概述的事实准确标示出来。
4.根据文意和表达需要,本文第⑦段空白处应填入下列哪一项?
A.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B.怎会为世人所不齿呢?
C.是为世人所不齿吗?
D.怎能不更为世人所不齿呢?
5.文中下列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何?用连线的方法标示出来。
第①段与第②③④⑤段之间 总分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之间 分总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与第⑥⑦段之间 并列关系
第⑥⑦段之间 递进关系
6.本文除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以外,还运用了 论证法。文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作为论据,这种论据属于 论据。
7.为本文加一个能表明文章论题的标题。
【课文难题点拨】
练习二 这首诗应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鉴赏。诗的前幅布景密度非常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对枫桥夜泊的特征,但不足以尽显它的神韵。“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唐 张继 情景 2.略
【创新能力训练】
1.①特别 ②略2.略 3.略
【学科渗透训练】
1:B 2.D 3.第④段第一句 4.D 5.第①段第②③④⑤段之间总分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之间并列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与第⑥⑦段之间并列关系 第⑥⑦段之间递进关系6.对比 道理7.科学家的人格(意近即可)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课文背景知识】
张继,唐朝诗人。《枫桥夜泊》是不朽的佳作。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脍炙(kuài zhì)人口 匠(jiàng)心独运 无懈(xiè)可击
揆(kuí)情度理 招徕(lái) 索隐(suǒ yǐn)
生词: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匠心:(书)巧妙的心思。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摸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勉强比附。
招徕:招揽。
索隐:寻找隐藏不露(人或事物)。
【重点难点讲解】
1.体会诗人张继思维的细密。
2.反驳“新解”的层次性。
【知识延伸检索】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子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课文阅读指导】
刘金的《〈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从赏析的角度,抓住《枫桥夜泊》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课文第1节对“新解”提出质疑。
第2节作者指出《枫桥夜泊》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可见这首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3节从三个方面反驳对“乌啼”的新解。
第4节对“江枫”的新解提出质疑。
第5、6、7节驳斥“愁眠”新解的`荒谬。
第8节作者小结指出“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在具体事物上,结果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对“新解”提出质疑。
第二部分(第2——7段):先提出自己对诗的见解,接着从三个方面反驳“新解”牵强。
第三部分(第8段):指出“新解”错误的根本是抛弃了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针对“新解”,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让读者学到赏析古诗的方法。
【课文写作特色】
第一,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第二,谈论问题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词句品味鉴赏】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与羁旅者的孤子清寥的感受中。诗人的镇密思维可见一斑。
本周强化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填空题。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 朝诗人 。题为“夜泊”,实际只写夜半时分时
的 和感受。
2.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脍炙人口;
揆情度理:
招徕: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对于“江枫”的新解尤其牵强。我没有作过调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算有这两座桥吧,诗人怎么会把它简称为“江枫”写入诗中?显然,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像这样的简称,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再者,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竞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最后,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
1.解释词语
①尤其:
②牵强:
2.划分本段的层次(在文中用‖标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3.下面是《唐诗鉴赏辞典》中关于“江枫”赏析,你是否赞同?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学科渗透训练】
阅读议论文,完成1——7题。
①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探求真理,潜心钻研,造福人类。他们的成就辉煌灿烂,他们的品格更是光彩照人。
②居里夫人,当有人要以重金购买镭的专利时,她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她不谋私利,甘愿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人格堪称楷模。
③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坚持真理,不畏邪恶,推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的进程。
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他名扬海外,身在他乡,但心里想念的是祖国人民,渴望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他的赤子心、民族情永远感召着亿万中国人。
⑤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锘。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为钱。”改名实为小事,但足以表明科学家那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
⑥与此相反,有的人虽也为科家殿堂添砖加瓦,但品格低下。创立热传导数学理论的傅立叶,在严酷的权力斗争中,时而效忠拿破仑,时而效忠路易十八,拿破仑东山再起,他又一次宣誓拜倒在其脚下。当人们再提到热传导数学理论时,还有谁对这位政治上的两面派肯于称道呢?
⑦至于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低毁他人、抬高自己的做法, 。
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就科学家而言,这句话 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可见,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这也就是所谓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所在。让我们铭记: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1.根据文章文意,填人本文第⑧段空白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又……又…… B.既……更……
C.又……还…… D.既……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下列哪一项?
A.科学家的成就辉煌灿烂,他们的品格更是光彩照人。
B.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
C.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
D.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3.本文列举了多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用括号在文中将第三个事例所概述的事实准确标示出来。
4.根据文意和表达需要,本文第⑦段空白处应填入下列哪一项?
A.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B.怎会为世人所不齿呢?
C.是为世人所不齿吗?
D.怎能不更为世人所不齿呢?
5.文中下列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何?用连线的方法标示出来。
第①段与第②③④⑤段之间 总分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之间 分总关系
第②③④⑤段与第⑥⑦段之间 并列关系
第⑥⑦段之间 递进关系
6.本文除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以外,还运用了 论证法。文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作为论据,这种论据属于 论据。
7.为本文加一个能表明文章论题的标题。
【课文难题点拨】
练习二 这首诗应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鉴赏。诗的前幅布景密度非常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对枫桥夜泊的特征,但不足以尽显它的神韵。“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唐 张继 情景 2.略
【创新能力训练】
1.①特别 ②略2.略 3.略
【学科渗透训练】
4.《枫桥夜泊》的教学反思 篇四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5.《枫桥夜泊》教案 篇五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枫桥夜泊的原文及赏析】推荐阅读:
《枫桥夜泊》课堂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8-04
枫桥夜泊教案5则范文08-01
扩写枫桥夜泊800字11-16
《金陵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