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的范围(精选8篇)
1.经济纠纷的范围 篇一
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和范围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理论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或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它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既包括农业、工业、商贸流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文化、教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加强调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特征,并将出席泡沫的房地产业和快速变化的金融业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可见,实体经济的涵盖范围广泛且不易准确界定。
2.经济纠纷的范围 篇二
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运输业中的复杂性
现代运输业是一种网路性很强的行业, 其所涉及到的运输网络空间极为复杂, 范围极广, 且运输的客货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与计量要求, 这也增大了运输业的整体复杂性。自然, 在此条件下,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分析与应用也显得较为复杂, 其复杂性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运输业的空间网络性很大。由于运输业是为了将某一地点的客货运送至指定目的地的一项活动, 因此其实际上是一种地理空间上位移的活动。并且运输业所覆盖的规模极广, 路线极长, 网店也非常多, 因此对于运输业的描述与计量方式来讲, 是很难确定的, 这就使得规模经济很难在运输业中得到分析应用;其次, 运输路线的使用率的高低, 也就是某条道路的运输量的大小, 也会对该线路的单位运输成本产生影响, 运输量越大, 单位运输成本就会越低, 这是范围经济所研究的问题。第三, 每个单一的运输设备的营运能力高低不同, 其运输成本就会有很大差异, 运载能力大的设备, 单位运输成本就会越低, 范围经济性越好。第四, 每个运输企业所拥有的运输设备的多少, 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单位成本有着直接影响, 设备越多, 效率就越高, 单位成本也就越低。
总之, 与运输活动有关的规模经济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 运输业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 各种运输方式都既可分成基础设施与客货运营两部分, 而且根据客货流或服务对象的特点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运输类别, 这使得讨论运输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平添了很大的难度, 不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运输业范围经济的存在使得其规模经济概念的把握更加困难。
二、运输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定义及关系
在现代经济学中, 有关运输业的经济学研究都没有给运输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下一个权威性的定义, 这也体现了运输业的经济学复杂性。目前, 很多经济学者都会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概念弄混淆, 界限设定不清楚。为了能够弄清楚网络型运输产业的经济问题, 就必须要搞清楚这些概念中的正确意义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 笔者以自己的体会来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
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既相通又有不同:相通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 范围经济都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时的成本要低;不同主要是由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 而这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 并使它们通过交叉方式共同构成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
三、研究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意义
对于运输业经济规模和范围经济的研究而言, 通过对网络特性的研究进而能够准确的对其规模和范围能有更准确的把控。在此基础上, 可以很好的将经济学原理以及学术理论更直观的运用于实践分析, 这在运输业的研究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决定作用。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 可以让很多运输企业对于运输行业中的市场模式构建, 以及对于政府机制的调控能够更好的应变和处理能力。只有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脉搏, 也能够针对政府行政措施的调控进行企业内部的改革和调整。经济学在运输行业的运用对于整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运输业的经济学分析中,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应用与分析是具有很大复杂性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来提升运输企业的经营水平, 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规模扩大, 就必须要明确运输业中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实际产业中的概念, 合理运用这些理论, 避免因混淆概念而影响到运输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荣朝和, 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9
3.浅析范围经济的经典定义 篇三
关键词:范围经济;经典定义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93-01
一、范围经济概念的提出
范围经济这个概念是由Panzer和Willing提出的。范围经济指的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的时候,平均成本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当一个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两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之和时,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Michael L.Katz,Harvey S.Rosen,1998)。
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几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Paul A.Samuelson,Wi11iam D.Nordhaus,1998)。
如果一个同时生产多种不同产品的企业比一个只能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成本低得多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范围经济(埃德温•曼斯费尔德,1999)。
平新乔(2001),“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可以“使单个企业以相同的资源生产的两种产品比两个单独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更多。”
丁晓正(2005)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尽管范围经济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但学术界对范围经济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 即第一, 企业必须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第二,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
以上各种对范围经济的定义可以基本代表了当今主流经济学家对范围经济的理解,从上面文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形成一种将范围经济和企业成本紧密相连的思维定势: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的,就存在范围经济;凡是在经营范围扩大后出现了平均成本的上升,则说明存在范围不经济。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定义有失偏颇,个人认为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而转而生产多种产品时是否会产生范围经济,考察的重点应落于企业而并非企业成本;即范围经济的主体为企业,我们应当从企业本身而不仅仅是企业成本去衡量由于企业生产或经营范围扩大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应。下文将罗列现实案例来证实笔者观点。
二、理性批判的现实案例
案例1:2007年6月主要生产高端电脑的苹果公司推出了苹果手机iPhone,随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与此相对的中国著名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也随后推出类似手机乐phone,但取得的成绩和苹果iPhone相差甚远。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苹果和联想两者同样是电脑企业,同样拥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优秀的制造人才,按照经典的范围经济定义,应该会产生类似的成本降低和相似的范围经济,但两者的结果却相差甚远。苹果公司由于增加手机业务而产生了巨大的范围经济,但通过和联想集团的对比,笔者发现苹果公司范围经济效应产生其主要依靠的并不是成本的降低,而应归于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巨大的品牌效应。由此案例我们可得知,成本的降低只是能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的一种原因,除了成本的降低,还有其他多种因素能给企业带来不同影响,最终企业能否获得范围经济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对范围的经典定义容易忽视更为重要的企业本身。
案例2:康佳彩电,曾经国内电视机行业的巨头,从涉足手机开始,后来又生产冰箱和洗衣机,如今在电视领域和白电领域都进入了尴尬的境地。格兰仕,大家都知道它是第一个举起微波炉价格屠刀的企业,曾经微波炉行业的绝对老大,后来开始进入空调行业,而如今,空调没有起色,微波炉市场也丢掉了大部分江山。荣事达洗衣机,曾经市场占有率前三强,因为冰箱的诱惑,结果是难以良性经营而被美的收购,小天鹅,和荣事达同样的命运。
从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得知,尽管以上企业都是家电制造企业,当它们进军类似家电行业时可以带来资源共享和品牌共享的经济效应,可以使平均成本得到降低,但它们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它们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导致了平均成本降低,但最终并没有获得范围经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成本的降低并不一定能带来范围经济,成本降低只是造成企业范围经济众多原因中的一种,我们应该从企业本身的经济效应去重新思考范围经济的内在含义。判断企业最终能否获得范围经济应从长的时期去考虑,即在长期内由于企业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正的经济效应,我们可以断定企业获得了范围经济。
三、范围经济的重新定义
由以上的案例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给企业带来长期正的经济效应的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范围经济。反之,企业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给企业带来长期负的经济效应的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范围不经济。
参考文献:
[1]胡代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埃德温•曼斯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产业经济学复习范围 篇四
2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3产业组织:主要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的角度研究企业或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市场及市场的结构。
4产业经济学 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的 应用经济学
5勒那指数 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IL=(P-MC)/P=-1/E,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营某一产品的某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某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进入壁垒: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退出壁垒: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掠夺性定价:原有企业将价格降至对手评价价格以下,以便将对手逐出市场,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性定价的损失。
竞争政策: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产业关联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简答题5个
1画图分析市场势力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1、市场势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或者是企业将价格制定在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
2、来源:①对稀缺资源的控制;②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准入证);③适当的反进入策略;④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⑤培养企业的异值化能力(技术、学习、核心竞争能力)
3、市场势力的影响:(1)市场福利:消费者在消费中得到的剩余+生产者从生产中得到的剩余SW(P)=CS(P)+PS(P)(2)垄断价格造成社会福利损失的原因,影响:①消费者支付较高价格却得到较少产品数量,消费者剩余减少,提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减少;②垄断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效率损失。生产者剩余减少(毛利减少)市场势力的成本分析:1消费利益转移效应:即消费剩余受损,并转移一部分为生产者利润2生产的低效率,由于垄断厂商控制产量,B-C产量下降,一部分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停产,便生产者剩余减少3肯能会诱发寻租行为。
从图中不难发现,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价(Pm)远高于竞争性价格(Pe)而垄断产量
低于竞争性产量。图中的阴影部分是社会福利净损失。1价格越高,市场势力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也就越严重。2垄断势力所导致的社会福利净损失还取决于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市场规模。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足够大,那么垄断场上就不能制定任何高于标记成本的价格,因为价格上涨,哪怕是轻微的上涨,消费者就不会购买。随着市场需求弹性的下降,垄断厂商抬高价格的能力和净损失就会增长。3另外,市场规模越大,与垄断势力相关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就越大。
2哈佛大学结构主义学派scp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范式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研究,对一系列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剖析,揭示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政策理论依据。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中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这三个环节的分析基本是按照单向影响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崛起的芝加哥学派则提出,反对强调三者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认为事实上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而是复杂的多向互动关系。
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即强调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由于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基本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该学派被称为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的产业经济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为特定的市场,按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SCP三方面提出政府公共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S,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S的因素主要为市场集中程度(CRn),产品差别化程度(广告密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C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基础上,才去的各种决策行为。包括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P是指在一定的S和C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对P优劣进行评价。
论述哈佛学派SCP分析框架的基本思想。1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2在这个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时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3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作的绩效。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即所谓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他们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在实际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展开研究,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的对比。3威廉姆逊有关契约与治理结构的选择分析 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1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2第二个维度是交易的次数3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人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
威廉姆森用资产的专用性解释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他认为只有懂得了资产专用性对于交易成本的影响,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市场采购会让位给企业自己生产。他把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指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威廉姆森认为,应该根据资产专用性程度以及受保护程度来决定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如果一项资产具有很高的专用性,那么为了使投资者避免事后被敲竹杠,就应该给予其更多的保护或更高的价格。这一观点其实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应用。4规模经济壁垒与绝对成本优势壁垒的区别:
规模经济壁垒是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产量。规模经济壁垒的大小决定因素:1.市场容量的大小2.最小有效规模产量相对于市场容量的大小3.小于最小有效规模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原有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在位企业绝对成本优势来源:1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2控制了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的供应渠道;3控制产品的销售渠道;4拥有特殊经营能力或技术专长的人才;5进入者筹集资金需支付更高的资本成本。
市场容量OM的大小;MES(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生产规模)相对于OM的大小;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规模经济壁垒是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产量。当在位企业已经在最小有效规模的产量上进行生产时,新进入企业面临两难:若以低于MES的产量进入,其成本高于在位企业;若以MES产量进入,则进入后市场总产量超过最大市场容量,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以下。
如图4-2,进入者的最低平均成本为P2,原有企业的最低平均成本为P1,市场需求曲线为D(P),如果原有企业把价格定在P1和P2之间并满足市场需求,则原有企业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阻止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构成了进入壁垒。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位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
5画图分析过剩生产投资形成的结构壁垒分析
含义,条件:原有企业,可以在潜在进入者进入之前,进行过度生产能力投资,这些生产能力在进入发生之前是闲置的,一旦进入者进入,原有企业就可以用原有闲置的生产能力,扩大产量,实施投资策略,使进入者蒙受损。1.原有企业利用过度生产能力扩大产出时,齐边际成本为新增单位产量所增加的劳动力成本等可变要素的成本(w)2而进入者增加产出时必然同时产生资本设备成本(r)和劳动力等可变成本,其边际成本为w+r,如图所示,原有企业在进入发生之前的产量为q1,它的生产能力为q2,产出q2-q1是维持的过度生产能力。结论是:正式原有企业在边际成本上的优势使得原有企业在进入发生时,利用闲置生产能力扩大产出,从而有效阻止进入者进入。
1.如图:q2-q1=闲置,过剩生产能力2.在q2之前,永远有竞争优势3正是原有企业在边际成本上的优势,使得斗争策略变得可置信的威胁。生产能力过剩表现在二个方面:1已有的生产能力过剰,2已积累的资本过剩。现今的“流动性过剩”就是资本过剩。
判断与分析2个(5分一个)
1雁行理论:赤松要:描绘了日本和其他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现代化成长的路径,后起国家产业增长分三个阶段:a、进口的工业消费品逐步打开国内的消费市场(模仿阶段);b、国内生产(进口替代)--用国内产品进行替代;c、出口替代,经济成熟,很有竞争—自主创新
是指产业的兴衰现象,当成本条件改变时,产业就会被迫从先进国家移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就像雁鸟在结队飞行时所呈现的V字形,由一只领头雁带头飞向气候适宜的地区;亦即,依特定产业的兴起、成长、成熟、衰退等过程,好像大雁带小雁般,该产业乃视比较利益而转移到后进地区。发展经济学学者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认为属于雁行理论的经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领头雁,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东南亚、中国及南亚诸国(包括印度尼西亚)。
2哈佛scp 问:SCP框架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答案:对。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作的经济绩效。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SCP模型主要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收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
SCP模型从对特定行业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S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C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P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论述题是3个
1有效进入阻挠(条件 模型 结论(15分)(有图)
条件:假定1:在位企业可以采取积极行动,在新企业进入之前进行一笔策略性投资②阻止在位者策略:1.策略性投资,沉没成本C 2消极式,不进入策略性投资假定2潜在进入者观察在位企业行动后选择进入还是不进入。假定3在位企业斗争或者默许。假定4如果进入实际发生,而在位企业选择斗争,则在位进行的策略性投资不会改变
双方利润但其他情况下,策略性投资使在位企业利润减少。假定5支付向量(在位者、进入者)
前提条件:假定潜在进入者与在位企业有相同的需求和技术条件;进入者的策略:进入或不进入;在位者的策略:默许或斗争;
结论: 1积极(进入,斗争)2消极(进入,默许)2性别博弈 然后找出纳什均衡(这个只占5分)
纳什均衡:(2,1)(1,2)
3产业结构的本质特征(分别从质和从量的方面来解释)
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问题(10分)
质的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的关系。量:产业间的联系
产业结构优化特征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只有那些创新不仅为其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加速技术进步,而且还为其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使之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前瞻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1)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2)“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明显3)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土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资源瓶颈。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2)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强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改变“三高一低”现状(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4)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生态化、有机化” 简述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自然因素和资源禀赋 人口因素 技术进步 资金供应状况 商品供应状况 环境因素2.需求因素: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3.国际贸易因素 4.国际投资因素 5.其他因素
影响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1集中度2产品差别化3新企业进入壁垒4市场需求的增长率5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5市场需求的增长率6)短期成本结构 简答、论述补充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1)产业间的 结构组成及其变化(2)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变化的高度化(3)政府制定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升级 简述科斯关于企业及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基本观点
科斯关于企业的理论。内容:1.以交易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强调各种社会组织的契约性,用交易费用成本的大小衡量契约的优劣性2.强调交易组织方式的选择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3是自己生产还是购买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3个方面:1企业本质:契约2交易成本: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发现价格的成本,机会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3.企业组织和制度安排4.企业的边界,企业和市场规模。
科斯企业理论:目的:产权的安排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定理一:指出在没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它的最终配置和社会福利。定理二:当存在交易费用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置,也可影响社会的最终总体福利。结论1只要交易费用大于0,就可以通过法律权利的明确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2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就是应该便于产权关系明晰化。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区别及优缺点:进口替代: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某些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以替代过去对这些制成品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优点: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缺点: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出口导向:根据国际化比较利益的原则,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通过扩大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1)优点: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②引进竞争机制③促进出口发展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2)缺点: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营某一产品的某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范围经济:是指利用某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两者不同:1规模经济是增加产量2范围经济是增加品种。规模经济成因: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经济性。范围经济的成因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主导产业含义:对一个产业的结果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企业。主导产业,主导增长产业,是指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和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1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能对其前后向产业起较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2.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基准:选择弹性大的产业,因为有更大的市场需求3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较高的附加值。
主导产业的特征:多层次性、综合性、序列更替性。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1足够的资本积累2充足的市场需求3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1.市场自发调节2.政府积极干预
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异: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不受企业支配的、外生的、有产品技术特点、社会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策略性进入壁垒是原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策略性投资必须有承诺价值,而沉没成本在进入阻止的分析中具有关键作用。是阻止市场进入的一种行为。有时,可以把策略性进入壁垒和进入阻挠视为同义语。同:都属于进入壁垒。
霍夫曼指数:霍夫曼指数: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霍夫曼比例=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农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
连锁店悖论1莱茵哈德·泽尔腾认为,在博弈早期,原有企业会采取掠夺性定价策略,阻止潜在者进入,在结束的时候,原有企业才会采取容纳的方式,但由于共同知识的假定,容纳是对进入者的最优反应,而进入也是对容纳的最优反应。2逆推归纳法,进入容纳是最好的选择。)说明了在位者的多市场掠夺威胁不可信。而连锁店悖论是指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无法实现参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
5.经济纠纷的范围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 在劳动法方面针对经济补偿的部分已经有了足够完善的规章制度。基于此, 本文从保障失业雇员的收入经济和适用于维护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两个方面讨论了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 又分析了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性质, 包括补偿雇员因失业损失的财产利益、保障雇员因失业失去的财产收入和稳定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
关键词:劳动法; 经济补偿; 失业雇员;
为了实现我国劳动法在实施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就需要对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 保证需要受到保护的人能够依赖法律的力量实现维权, 并通过对经济补偿性质的研究来对劳动法上经济补偿进一步的了解。经济补偿是劳动者权益的制度保障, 其适用范围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规划和确定, 性质也作为争论的焦点需要我们进行定性分析。
一、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
(一) 适用于保障失业雇员的收入经济
我国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较为宽广, 在非劳动者个人问题的情况而导致雇主与其解除雇佣关系时, 就是符合经济补偿条件的, 此时雇主需要对失业雇员进行经济补偿。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下, 我国对失业雇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但是这种制度仍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 使得其覆盖面不够广。
例如, 上海市失业保险金在十二个月以内为每月1065元到1170元, 十二个月到二十四个月为每月852元到936元, 这种保险金的标准还是很低的, 无法维系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经济补偿可以在这种不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之上为失业雇员提供相应的保障, 在适合的人员范围内为失业人员提供收入经济的支持。
(二) 适用于维护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法上的经济补偿是为了维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对劳动者起到保护的作用, 适用于劳动者在受到不公平待遇并离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现阶段, 我国劳动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情况较为普遍, 例如在对北京某区域内的民营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时, 参与调查的共有121人, 超过半数的员工反映本企业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情况, 32.5%的员工表示本企业会随意辞退雇员。这样的情况使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其被企业辞退后需要劳动法上的经济补偿。
二、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性质
(一) 补偿雇员因失业损失的财产利益
劳动者就业是为了获得维持自己生活的财产收入, 一旦受到企业的辞退就相当于损失了这一部分的财产利益, 劳动法上的经济补偿就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因失业所损失的财产利益, 也是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性质之一。在劳动者的就业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雇主想要解除雇佣关系的情况, 当解除雇佣关系的原因合法时, 劳动者失业的情况就会成为事实, 虽然法律对解除的原因认可, 但是劳动者因此失业是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劳动法上的经济补偿可以让劳动者的损失降低, 从而实现对失业雇员的社会保障。由于雇员在失业的情况下会损失在原本工作岗位任职期间的技能和社会评价, 在经济补偿的时候就要考虑其原本的工资情况和任职时长, 与这些方面的因素相结合, 尽量补偿雇员因失业损失的财产利益, 填补雇员失业时的空白期, 从根本上对雇员的利益进行保护。
(二) 稳定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
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性质包括稳定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 有了经济补偿作为规定, 雇主在解雇员工前需要对解雇的经济补偿进行考虑,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解雇率, 使得部分员工能够免于失业的利益损失。经济补偿是需要雇主向解雇雇员所提供的, 相当于企业内部的出资, 当雇主想要解除雇佣关系时, 不仅需要损失人力, 还会损失一定的资金, 这就对雇主随意解雇员工的情况进行了控制, 可以有效的降低社会失业率, 让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除了工作还有利益作为支撑, 更为稳定的雇佣关系可以更好的对劳动者的利益进行保护。
例如, 河南A民营企业无故解雇员工的情况较为严重, 并且不会对解雇员工提供经济补偿, 导致员工的合法权益被侵害, 经过相关部门的介入调查, 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 责令该企业对解雇的员工进行经济补偿。类似这样的处罚手段能够让企业在解雇员工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不会随意的解雇员工导致员工失业, 变相的维系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 二者能够较为稳定的互惠互利, 员工不会因为企业随意解雇而经受失业的风险, 企业也不会随意解雇员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稳定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 是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性质体现, 使得雇佣关系更加稳定、合理和科学。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劳动法上的经济补偿是为了实现对劳动者自身利益的保护, 其适用范围的广阔性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对劳动者实现保护, 并有针对性的保障劳动者的财产收入和基本生活。我国的经济补偿应该考虑制度实施的长远性, 结合实际情况对劳动者提供帮助, 不对雇员和雇主任何一方施加过多的压力, 实现最科学和最有效的经济补偿。
参考文献
[1]赵欣.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金制度研究[D].福州大学, 2014.
6.纪韶《劳动经济学》院考考试范围 篇六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基本概念(每题4分,共24分)
1.劳动力需求 2.劳动参与率 3.人力资本 4.狭义工资 5.工资收入歧视 6.劳动力市场流动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涵义 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劳动参与率是判断就业形势的重要指标? 2.在评价最低工资制度影响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应怎样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在中国的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在职硕士研究生试题 劳动经济学专业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基本概念(每题4分,共24分)
1.劳动力 2.劳动力供给 3.人力资本投资 4.劳动力市场歧视 5.局部均衡 6.劳动力需求弹性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简述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分类 2.简述企业进行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 3.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劳动参与率与就业形势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2.就你所熟悉的事例,请谈一谈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在职硕士研究生试题 劳动经济学专业试题C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基本概念(每题4分,共24分)
1.生产函数 2.劳动力范畴 3.广义工资 4.就业歧视 5.一般均衡 6.短期边际成本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简述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2.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内容 3.简述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和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
2.政府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途径有哪些?
A
一、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
佣的劳动量,是企业雇佣愿意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2、劳动参与率指该比率表示现实人力资源的相对量,亦即等于劳动力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百分比。
3、人力资本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4、狭义工资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5.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6.劳动力市场流动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
二、1、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制度因素
3、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物价指数、经济发展程度、利润增加程度、劳资力量对比双方内部的竞争、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供求与数量供求状况。
三、1.劳动参与率指在现有劳动力人口中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或总体人口的比重。劳动率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劳动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结论:
1、劳动参与率指标的应用价值
2、劳动力参与的水平和方式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多少和收入要求;而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收入要求。
3、比较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总的劳动参与率是一种U形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与教育设施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收入机会的增加联系在一起的。
4、以年龄组分类的男女劳动参与率曲线也呈U形关系。例如,年轻人开始低,随着离开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上升,在黄金年龄是达到高峰,随着进入老年而下降。在女性的生命周期内,倾向于离开劳动力队伍从事生育和抚养子女。
5、在发达国家,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2.(1)有关最低工资的确立与实施的议席类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及办法等内容。它是国家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2)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济作用①对低收入阶层获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②减少社会贫困现象,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维护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③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使之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B
一、1.劳动力指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说,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3.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4.劳动力市场歧视在劳动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效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5.局部均衡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6.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二1.简述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分类(1)劳动力群体:①正在就业者。既包括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
动力,也包括因病、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②正在失业者。失业者是指没有职业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等待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人们。(2)非劳动力群体指求学、从事家务、退休及因伤老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们。不想谋求职业的无业人员也归属于非劳动力群体。2.简述企业进行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成本:a受训者所需的直接货币成本以及培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成本b实施培训的机会成本c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收益:a对企业而言,企业内员工劳动绩效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进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b对受训者而言,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可以增加其劳动收入和有关的福利待遇,提高选择职业的能力。3.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1)①将生产者的满足和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②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联系在一起③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①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②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③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三、1.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的政策,劳动者只有就业,才能享受公费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措施。在农村,虽然实行大病医疗保险项目,但是农民自己分担的份额仍然较大,并且小额医疗费用无法报销。这种福利措施与就业状况相关联的制度,无疑加大了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意愿,促进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这就使得许多老人不得不走出家门,二次就业。退休人员的二次就业虽然可以为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却挤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50%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长此以往,将积聚大量初中以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低素质劳动力,对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而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一部分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岗位却空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通过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农村青少年失学的状况,并且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迟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据测算,如果延长教育年限,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由16周岁推迟到18周岁。今后几年中国每年就可以少安排上百万新增劳动力就业。不仅如此,这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劳动力参与决策,通过劳动者自身进行理性选择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盈缺情况。
2、(1)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解释: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有代表性是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是任何发展中国家实现从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过度的必经之路,这种转移必然会带来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了我国城市水平的提高,外出务工的回流资金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3)对规范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并鼓励劳动力自由流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扫清制度障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保障,加大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培训。
C
一、1.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劳动力范畴指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广义工资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以及间接的报酬4.就业歧视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5.一般均衡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6.短期边际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产量变动一单位带来的总成本变化量。
二、1.简述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因素a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其他要素价格、预期b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大小、国家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2.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内容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3.简述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职务的高低;技术和训练水平;工作的时间性;工作的危险性;年龄与工龄等。
三、1、比较长期需求曲线和由企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所示的短期需求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短期需求曲线从上向下穿过长期需求曲线,并且短期曲线更为陡峭,长期曲线则较为平坦,即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如果企业面临的是工资率的下降,那么,企业将首先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并在长期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劳动投入以替代资本。恰与前相反,当结论是相同的。事实上,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是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时所有可能的均衡点的连线。长期需求曲线是均衡点的连线,且每一点都与短期需求曲线相交。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较,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多;反之,工资率下降时,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较,劳动力需求增加得更多
2、(1)加快立法步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问题,法律制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违法责任主体、求职者权利救济途径、就业歧视的监督检查机构等,进一步强化针对就业歧视法的非诉讼救济形式,创设完善的反就业歧视诉讼救济制度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保证就业
7.范围经济文献综述 篇七
1.1 范围经济的概念研究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 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 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 (1999) 在其著作《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一书中, 把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 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 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
范围经济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 其成本要比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企业生产要节省”。
丁晓正 (2005) 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 或联合市场计划, 或共同管理, 企业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 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是这样对范围经济下定义的:在成本相同的条件下, 如果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几种产品比几个厂商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所得到的产量更大, 或者说, 一个厂商同时生产一定数量的几种产品比几个厂商单独生产这些产品花费的成本更小, 那么此时的生产存在着范围经济。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可以把范围经济定义为:范围经济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或经营多种产品比相应的多个企业分别生产或经营各种产品更节约成本的经济现象。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范围经济的存在本质上在于企业的多个业务可以共享剩余资源。
尽管范围经济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 但学术界对范围经济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 即第一, 企业必须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第二, 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范围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多产品企业生产经济性的来源——成本的节约, 开启了一个从成本的角度研究企业最佳经营范围的视角。
1.2 范围经济概念的扩展研究
范围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是范围经济的内在经济性, 或企业的范围经济。王永将企业的范围经济分为企业和行业两个层次。广义的范围经济指同一地区范围内多个企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给单个企业带来的益处, 即聚集效应, 是范围经济的外在经济性, 或区域的范围经济, 这是对范围经济理解的延伸。
2 范围经济理论研究
2.1 原因
(1)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表现为: (1) 生产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 (2) 许多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 (3) 某些原材料能够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4) 企业一项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果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
(2) 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表现为可以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
(3) 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表现为在企业扩大经营范围, 增加其它产品和业务时, 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管理知识, 管理经验和人员来进行管理, 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 节约交易费用。
2.2 衡量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 国际上普遍采用潘扎尔和威利格提出的范围经济程度 (SC) 来计量。当SC>0时, 存在范围经济;SC<0时, 范围不经济。
公式中成本函数的选取对范围经济的计量有重要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成本函数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如果用成本函数来表示, 设C (Q1) 为企业独立生产Q1数量的第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 C (Q2) 为独立生产Q2数量的第二种产品的平均成本, 而C (Q1, Q2) 为联合生产数量分别为Q1、Q2的第一种和第二种产品的联合平均成本。令SC为范围经济程度, 则有:
当SC>0, 表示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大于联合生产成本, 联合生产获得了范围经济。SC值越大, 范围经济程度越高。当SC<0, 则表示联合生产不具有范围经济。 (王立平、吕民乐, 2005)
范围经济也可以细分为总体范围经济 (Global Economies of Scope) 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 (Product-specific E-conomies of Scope) 两种情况。
3 范围经济应用
3.1 应用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Baumol, Panzar和Willig为先行者, 国外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范围经济并先后做出了一番成果。此后, 这一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交通运输业、公用设施、电信业、石油业、卡车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航空业以及医疗服务行业、高等教育等众多行业里。
我国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和书籍相当缺乏,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银行业、高等教育、保险业等, 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 分析结果缺乏实证检验的支持。
丁小浩 (1995) 是第一个注意到高等教育中范围经济问题的学者。但她只是在文献综述里提到范围经济的问题, 而并未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北京大学侯龙龙首次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杜莉, 王锋 (2002) 提出, 在研究银行业时国外广泛采用了数理模型, 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出银行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的程度, 但由于不同国家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市场化程度、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研究成果只能反映特定国家银行业的状况, 不具有普遍意义, 不能直接用于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锋亮、汪启富 (2009) 首次提出把范围经济应用到远程教育中, 他建议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应该主动进行战略转型或者升级, 尽快从单一产出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 走向多产出的经营模式。比如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可以向普通高校学习, 也成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多产出组织。
田凌 (2008) 提出, 混业经营更有利于金融机构形成范围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金融企业在投资规模和筹资成本固定的情况下, 业务范围越广, 业务量越大, 每笔业务的成本就少, 盈利空间就会提高。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拓宽经营范围, 业务量较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大, 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再加上内部业务相互交叉, 信息共享程度高, 使经营中的成本降低, 形成范围优势, 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此外, 我认为还可以运用范围经济的外延概念来指导宏观经济的发展。举例来说:今年,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通过五大途径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技术改造, 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采取先进工艺, 制定最优技术路线图、行业标准, 延长产业链条,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因此, 总体上来看, 国外关于范围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比我国要多, 应用领域也比我国要广, 我国必须注重范围经济这一概念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从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 寻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途径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竞争者都能够清楚地发现某一行业中存在的潜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例如, 从事石油提炼业务的公司就非常清楚开展规模经济的好处。但是, 在有些情况下, 尽管存在着开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可能性, 可是要在一些特殊行业中寻找实现它们的途径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 不断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效途径, 而且还是使其产生竞争优势的最有价值的源泉之一。
通常情况下, 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有节制地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 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2) 通过扩大专业化生产之路, 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 不断整合企业的价值链, 使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在生产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同时得到实现。
4 总结与思考
范围经济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研究是范围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 对其梳理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的了解范围经济理论。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一起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2。可见对范围经济进入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1) 迄今为止有关于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利用范围经济的定义及相关成本函数就某一行业或某些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并且国内外的经济学的教科书对范围经济的相关理论也介绍的很少, 其原因是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少, 有关于范围经济的理论还没有系统化。另外, 从对范围经济与其他经济学知识结合研究的情况来看, 现有的文献就范围经济与其他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还很少, 比如将范围经济与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经济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是很少见到的。因此, 加强范围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2) 对范围经济的应用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例来说, 目前对远程高等教育的范围经济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 高等教育在实施范围经济这一块却存在滞后性。也就是说, 实践远远跟不上理论的更新。所以, 对范围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不只是喊喊口号, 要实际运作起来, 这样才能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国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比较狭窄, 只局限于高等教育、金融业以及少数工业部门的研究, 有待进一步拓展。并且国内的研究数据比较陈旧, 不能充分代表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以及范围经济理论的应用对其带来的效益问题。范围经济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 因此对范围经济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通过对近20年来发表的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章的研究, 主要从范围经济的概念、理论、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范围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Panzar, J.C.and Willig, R.D.“Economies of Scop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 May, 1981:268-272.
[3]丁晓正, 胡正荣.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广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取向及其对策[J].视听界, 2005, (04) :13-16.
[4]胡代光,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5]王立平, 吕民乐.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J].科学.经济.社会, 2005, (4) .
[6]成刚, 吴克明.我国高校内部效率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7]侯龙龙.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以教育部直属院校为例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 2004.
[8]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再分析[J].教育研究, 1993, (5) .
[9]杜莉, 王锋.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状态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2, (10) .
[10]李锋亮, 汪启富.远程高等教育中的范围经济:一个研究展望[J].学术论坛, 2009, (2) .
8.从国家规模经济到国家范围经济 篇八
在本文中,我提出一个不太常见的观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从国家规模经济转向国家范围经济。
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的讨论给人的印象是,它好象是一个巨大的筐,从能源、科技、环境、人才、质量、结构、增长、贸易、出口、服务,外延无所不包,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好象在说,让所有不好的事情快快离开,让所有好的事情快快到来。它的核心与内涵反而模糊了。
发展方式问题,如果收拢到一点,可以归结到经济性的根本来源上。旧的发展方式,隐含一个总前提:以为一国经济规模越大就越经济。我称之为国家规模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实际隐含另一种难以一眼看穿的前提:一国经济范围越大越经济。这里的“范围”可近似理解为共享资源、分摊成本的范围。这种经济可称为国家范围经济。
对应国家规模经济的,是比较优势;对应国家范围经济的,是竞争优势。所以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从规模经济性到范围经济性
托夫勒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揭示的一个核心趋势,可以理解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概括。这就是“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象征性说法。这种说法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生产这件事,在于突破了人类二百年来的一种洞穴之见。这种洞穴之见,就是对经济性的认识,只有规模这个维度,没有品种这个维度。
中国上上下下的GDP崇拜,从宗教角度认识,就是把规模当成了上帝。旧的发展方式的要害,就是规模拜物教。这种规模拜物教,已发展到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量化”阶段。这种规模拜物教的走火入魔,在大国崛起历史上是罕见的。主要是西天取经中,把经念歪了。西方本身反而没有规模拜物教,从钱德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的总结看,西方一直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是我们自己在经济性的根本来源这个“经”上,学偏了。就象当年学苏联学偏了一样。
当托夫勒把规模和品种,当作两种并列的维度,用来表述经济发展方式时,我们赫然发现,西方人其实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没有那种把规模当上帝的定见。“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说法,隐含这样的灵活看法:规模经济,也可以读作“品种不经济”;范围经济,也可以读作“品种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到底哪种好,要与所在历史条件结合起来看。如果处在传统工业化阶段,规模经济是“好”的,范围经济是不那么现实的;反之,如果处在信息化阶段,范围经济是“好”的,品种不经济越来越非主流。
如果我们接受了旧的发展方式中,片面强调规模是“不好”的,还是比较容易的;那么在理解在新的发展方式中,什么是好的,尤其是要跟品种联系在一起,脑子就不容易转弯了。
我们观察日本,与中国、韩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切都见小,在“小的就是好的”方面,比中韩学西方学得象。我在日本所见最不可思议的现象之一,是连一平米不到的空间如窗台、拐角,居然还要设计成景观。往深层去想,发觉是理念不同。他们所理解的集约,与我们理解的从根上就不同。他可能不是从规模经济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品种经济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无论是节省能源、降低能耗、精细制造,还是精巧设计、利用人力,出发点是如何在不成规模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经济性。这样,经济就越做越集约,越做越节能,越做附加值越高。他实际是在降低差异化的成本、复杂多变化的成本。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反的。比如降低能耗,我们预设的前提是,批量小了,根本降不下来,所以要按粗放的方式把规模放大几个数量级,从规模效应里边省出一些成本来。
这种差异归结到理论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品种越多,成本越高,所以要把小的合并成大的,就可以解决粗放问题,与世界潮流正好相反;发达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所以要把大的拆成小的,以解决粗放问题。我们眼睛向外要效益,别人眼睛向内要效益。这个指导思想不转变,一切事情到了根上,就会发现制约瓶颈。
品种经济性,这只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展开看,它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要想降低品种多样化的成本,涉及外部经济性、知识互补性、收益递增、人力资本投入、网络效应、营造环境、协同商务、集群发展等等。这些都属于内生增长的范畴,与规模经济是不同取向。概括起来说,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是经济增长方式,从外源增长,转向内生增长。内生增长的关键要点,在经济学上,就是处理品种多样性问题,也就是品种经济性问题。
简言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在规模无关条件下,同样能集约,是内在的集约。打个比方,炼一百炉一样的钢,比单炼一炉钢省,这是规模经济;炼一百炉各不相同的钢,比单炼一炉钢省,才是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它内在地要求信息化。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波特说,“对一些强调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经济理论确实有它的重要性。然而,这个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所关心的国家竞争优势问题”。竞争优势在波特术语中,是比较优势的反义词,他称之为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一国“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波特说:“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而我则力主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我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
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家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与钱德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说法比较,波特实际等于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放大到国家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竞争优势,就是指国家范围经济。钱德勒说的范围经济与波特说的产业集群,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品种经济性,即通过在相同范围内共享资源,在不同品种间分摊成本。前者说一个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品种多样化降低成本;后者说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小企业协同,降低不同品种生产的成本。
我们希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能源、科技、环境、人才、质量、结构、增长、贸易、出口、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新的经济性效果,实质都是范围经济性的不同表现。举例来说,南海纺织城利用计算机服装设计降低多品种的成本,体现了科技含义高与范围经济的联系;IT服务外包中,对人力资源投入显示出的经济效果,体现在对于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成本的均摊中。越依赖资源共享,就越需要强化无形投入和社会网络,而弱化对能源的依赖。等等。
【经济纠纷的范围】推荐阅读:
经济纠纷的诉讼10-08
经济纠纷的解决问题10-07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10-08
民事经济纠纷起诉材料06-28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08-22
常见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10-22
医患纠纷事件处置后的思考10-09
关于民事纠纷问题的调查报告07-04
群体性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08-20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的一点心得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