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共10篇)
1.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一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
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双重要求。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保障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现状,提出了应从生产方式、基础
设施、政策机制等着手,适应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构筑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
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之一[1],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在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
下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对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2]。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
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
践方式[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
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1充分认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4]。为此,必
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
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
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
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
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
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
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
生态文明,正是朝着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前进。1.3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
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生
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生态农业是近
自然的农业,是人类农业建设回归理性的标志,最大
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
害物品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农业发展活动可能
引发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损害问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1.4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
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
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
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
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依据湖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全省布局规划,形
成了鲜明的生态农业区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
市生态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
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着重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
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
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
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
湘西生态农业区。该区山高坡陡,地势落差较大,地
处河流上源,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
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
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生态农业区。这一
区域厂矿业较为发达,目前,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
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
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和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5-6]。
2.2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生态
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
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基
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
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浏阳市在生态农
业建设评比中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221.42元,比全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383.66元[7]。
2.3描绘了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蓝图,掀开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崭新一页湖南省制定并颁布了《湖南省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管
理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文件,研究
制定了符合湖南实际的《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村/户)建设标准》。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更是
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构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湖
南建设的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底,长沙市、怀化市、张家界市、自治州等5个市州,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
作;浏阳等5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
设工作。创建单位的人口、土地面积和GDP总量分别
占全省总量的40.1%、52.6%和41.6%。
2.4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
相应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
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
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5]、秸秆还田技术、农业
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
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
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生态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
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
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
全等[8]。
3怎么去构筑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3.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
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
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
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
方式。加大对耕地、水、农机设备等农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
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3]。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
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5];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
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行“生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作物
农业功能耦合”模式,降低环境污染。
3.3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
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
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
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
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作物根际养分
调控技术、控释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大工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作物秸秆的综合利
用技术、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工业与城乡
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农业
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与区域
调控技术、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
术、水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术等[9]。
3.4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南农
业地方性标准,进一步完善湖南农业标准体系,全年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方法等各类农业标准
规范,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推广力度。建立良
田、中低产田改造、抗灾减灾等农业标准体系,开展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农
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研究。
3.5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
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
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
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
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与服务体系。针对生态
农业建设基地的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和
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可体现经济高效
性、生态合理性及景观美好性的生态农业新技术[10],加速引导规模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将
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及生
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J].大连干部学刊,2008(6):22-23
[3]周淑景.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
环境报,2008-07-15(2)
[4]李淑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77-79
[5]黄新,肖顺勇.关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
农业科学,2005(1):1-4
[6]梁碧元,杜一新.浅谈粮食安全生产质与量的统一[J].上海
农业科技,2008(1):1-2
[7]谢瑾岚.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07-01-28)[2008-09-18].http:///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2463
[8]张振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 学报,2007(3):107-109
[9]章家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J].中国科 技论坛,2008(2):7-8
[10]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 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179-181
2.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二
为了科学、准确、有效的回答这些问题, 由我们团队开展的“红壤农田长期施肥效应及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应时而动。
以农田施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 监测施肥对土壤、作物的长期影响, 探讨“肥料—土壤—作物”间的内在关系, 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土壤改良学、植物营养学、养分管理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对提高农田养分管理水平、提高耕地质量、维持作物高产稳产、带动农业固碳减排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提高耕地质量, 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为目标针对双季稻田和红壤旱地有机质质量下降、养分失衡、酸化等次生障碍因素, 我们于1981年设置了双季稻田化肥和有机肥定位试验, 1986年设置了红壤旱地化肥定位试验, 以肥料长期定位监测获得的海量数据为基础, 在开展土壤培肥和养分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以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和土壤障碍因子为导向, 集成创新可持续、高效、安全、低碳的养分管理技术模式, 并依托全省农技推广网络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为实现红壤农田持续高效利用和维护地区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经过长达30余年的监测研究, 团队率先发现了双季稻田和红壤旱地化学肥料连续单施15~20年后出现农学效率“零增长”的现象;明确了短期内等当量化肥配施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耕地质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但连续施用8~10年后, 有机肥培肥增产的作用日益显现。同时, 项目组首次量化了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每提高1g/kg, 双季稻产量可提高415kg/ha;揭示了高产稳产红壤性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合理阈值为25.82g/kg;明确了双季稻田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化肥替代比例可达30%~40%;但单独秸秆还田培肥作用偏弱, 而以绿肥+猪粪、猪粪+秸秆和绿肥+秸秆为佳;集成创新了双季稻田“土壤作物协同高效固碳”和红壤旱地“降酸固碳增效”养分管理技术模式, 保证了农田持续高效安全利用。
红壤旱地与双季稻田养分管理、土壤培肥理论及技术上的成果已被农业部和江西省农业厅采用。为策应江西省农业厅提出的“紧紧依靠绿色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绿色崛起, 全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行动”, 团队正在进一步加大成果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环境保洁—生产清洁—物质循环—高产优质—持续安全”一体化为路径, 推进江西水稻“清洁生产与质量控制”产业体系建设。
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三
关键词:镇赉县;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02
1镇赉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仍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比较简陋,工艺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三废”大量排放;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养殖业特别是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不到位,大部分畜禽场地晴天蚊蝇成片,雨天粪水漫流。大量含有有机物和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水、污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土壤,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渐增,加上处理方式简单,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的危害很大。不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人体健康;森林草原面积减少,湿地面积减少,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
2 保护镇赉县生态环境的建议
2.1加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必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农业环境意识。深入广泛地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全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依法强化对农业环境和主要农产品的污染监测和管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农业部门应对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虽然我县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但由于队伍和手段还不健全,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根据国家的要求,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对全县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监督。
2.3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农业,强调以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统一为目标,因地制宜,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使物质多次循环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产出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通过调整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消除重点污染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逐步建立种养加一体化,农林牧渔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体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通过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2.4 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强化排污管理
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消除养殖公害、防治畜牧污染,是一项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益工作。尤其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时期,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区域化,而粪便治理带来的高投入和高成本又制约着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解决不好这个矛盾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便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5 增强植树造林种草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了解植树造林种草对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生态学家所讲森林草原是大地的肺,湿地是大地的肾,一定要保护大地的肺和肾,才能保护生态平衡。造林种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收入,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3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很大,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严重超标。过多施用化肥使粮食、蔬菜、水果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因此,需要发展绿色有机可持续农业,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农业生产上应多施用有机肥少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让人们吃到放心健康的食品。
3.1使用低毒残留农药,少用或不用高毒农药
可以采用无公害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包括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如稻田利用围栏养鸭,既可以防治病虫害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用白僵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可以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调整种植业结构
要掌握好市场信息,种什么效益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确定。我县干旱少雨,应减少玉米等需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面积,多种一些耐旱的经济作物(如花生),应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保护地生产,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蔬菜大量向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如果我县能建立龙头企业,将我县的蔬菜打入国际市场,那么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4.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四
1.充分利用WTO的相关规则,积极应诉,据理力争。2.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环境标准。
政府应该尽快采取措施,杜绝农业生产开发的短期行为,防止掠夺性地利用农业资源。同时,政府也应该派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指导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使整个生产、加工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农业生态园(比如在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使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政府应主要从政策上对生态农业园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奖励对农业生产开发与农产品加工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的单位和个人。3.加强国际协作,回避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通过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协作,并与之进行国际贸易,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同时,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协作,如在东南亚等地区建立相互信任的国际贸易区,暂时回避欧美各国设置的绿色壁垒。
4.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我国的检验检疫标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完善自己的检验检疫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它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国公民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冲破欧美国家的绿色壁垒,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并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绿色环保标志的申请与使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凡使用绿色环保标志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实行许可证制度。5.集团经营,创中国的品牌产品。
作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应该改变过去散兵游击式的经营方式,实行较大范围内集团经营。在生产、加工、出口等各环节上都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统一国内市场价格,乃至出口农产品的价格,创出中国的品牌农产品。同时,针对国际市场情况,从出口产品的数量、质量及检验检疫标准上统一认识,宏观控制,严格禁止不合要求的农产品出口,以减少不必要的贸易争端。
绿色壁垒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这就要求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一旦科技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绿色壁里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就会畅通无阻
应对农业绿色壁垒整合生产资源要素
合作社成为农民新财神
据新华社杭州8日电记者沈锡权郑黎报道农民如何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浙江,集聚农民创造力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浙江省目前已有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00家,入社农户25万户。它们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年4月份,浙江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惟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省。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临海上盘镇一带是全国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基地,生产的西兰花全部出口。为应对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去年6月底,当地857名个人和企业社员组成了西兰花产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实行“捆绑式监管”,相互监督安全用药,并对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全程跟踪记录。查到违规行为,立即按章作出处罚。
合作社使农业标准化生产有了组织保证,成立一年多来,出口日本等国的300多批西兰花全部通过了“绿色壁垒”。2003年5月,这个基地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上盘镇副镇长潘昌平对此深有感触:“合作社解决了基层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社„社籍‟有含金量。谁侵犯了大伙的利益,谁就会在经济上受到惩罚。”
以组建专业合作社为手段,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浙江省各地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受到挑战的有效措施。如今,像上盘西兰花合作社这样的3400多家合作社已支撑起浙江“绿色农业”的新天地。
合作社由运销大户牵头
温岭市温桥镇农民程晓仁一年养9万只鸡,年收入9万元左右。他做的是“无本生意”:饲料、苗鸡、销售都由当地的绿牧草鸡产销专业合作社包了,他只出劳动力、家里前院后院的场地,合作社给他的报酬是养一只鸡一块钱。照他的说法,只要不死鸡,自己基本上是“零风险”。
像程晓仁一样,当地950户农户一心一意为绿牧草鸡产销专业合作社“效力”。这个合作社的社长林金法说:“合作社能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成为产业链上的一分子,关键是合作社提供了他们最缺乏的资金、技术、销路以及谋生致富的路子。”
现在,这个合作社一年产出380万只鸡,合作社社员、农户遍布7个乡镇、街道。合作社成为了当地农民的“财神”。
这些组织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关键是实现了各种资源的组合。台州普遍的合作社形式,是由运销大户牵头,把他们原有的市场网络与现有的农户连接起来,是市场资源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政府职能部门全力扶持
5.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五
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现代中国的崛起拉开了历史性序幕.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正外部性,还有负外部性.因此,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情是制定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依据.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三次重大调整,推进了由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战略创新.实践证明,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作 者:胡鞍钢 门洪华 Hu Angang Men Honghua 作者单位:胡鞍钢,Hu Angang(中国科学院)
门洪华,Men Honghua(中共中央党校)
6.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六
随着人们追求自然、追求生态及低碳环保理念的流行,观光农业生态园也着实搭了一趟顺风车。作为一个地产投资商,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投资机会,也一直在着手向农业观光生态园项目靠拢。而且,在这样的项目上,国家有着一些扶持政策和惠农政策,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投资农业生态园可以说是一个良好前景的指示灯。
2008年,我在城郊投资了一块地,建了一个大约300亩地的农业生态观光园,这里有山有水,景色没的说,我们在里面建了一些度假村项目、休闲娱乐设施、农业观光园等,刚开业之初效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一年以后效益就开始下滑,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主要就是农业观光园的游客较少,我们的农业观光园依托既有的自然资源开展了一些花卉种植、盆景栽培等园艺项目,该有的项目我们都上齐了,甚至还引进了一些名贵品种,但是效益却不见涨。于是通过一些地产朋友的介绍,以及网络上的了解,我们来到了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在这里,我们受到了杨总的热情接待,在我阐述了现在我们的经营现状和规划后,杨总一针见血的指出,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以生态农业为主,而不是以旅游度假为主。应该明确主题,重点在农业观光园这一块下功夫,当然,旅游度假和休闲娱乐都是必不可少的辅助项目,应该根据整个项目的规模及面向的市场做适当的调整。
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解释后,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投资的项
目与我们的主题发生了偏差,作为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以观光农业为核心,而不应该撇开这一点以旅游度假为核心,这样会使整个观光农业生态园收到本身规划设计的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同时,以观光农业为核心,不但可以完善基础设施,而且可以使农业和旅游业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原来,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啃自然资源的“老本”,我们建别墅和娱乐场所时没有考虑到“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导致了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7.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七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成本构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3年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已经过了近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 我国先后建立101个绿色农业示范区, 不断推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 绿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农民也意识到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从全国农业种植面积来看, 绿色农业的种植面积不到总面积的20%, 这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甚是缓慢。虽然限制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 但是随着人们消费意识和农民生产意识的提高, 采取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意愿是很多农民都有的, 这样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量调查后发现, 经过几年的绿色农业生产, 很多农民的收益并不可观。很多是赔钱赚吆喝, 有的甚至是赔钱却赚不回吆喝, 绿色农产品销售无门, 最后沦落到与非绿色农产品同样的价格, 不仅收益不高, 甚至亏损, 大大地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抑制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这样, 不外乎是绿色农业生产环境的改良成本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需求以及绿色农产品流通环节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分析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成本是保证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绿色农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绿色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一) 生产环境改良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有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首先要选择空气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碱度适中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外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满足条件的生态环境已经很少。因此若想从事绿色农业生产首先精确选址, 并且对土壤改良。然而现在改良土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增加土壤活力。由于有机肥料的成本相当高,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初期就放弃绿色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
(二) 绿色农产品产量低, 使单品成本增加。
绿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在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前期, 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很难与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的产量相比。这样绿色农产品的单品生产成本增加。
(三)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无疑增加了投入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的自然成熟, 避免使用化学催熟剂等。所以生产周期长、这样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上市晚, 也产生不了价格优势。
(四) 认证环节成为绿色农产品极大的隐性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前必须进行产品的认证工作。由于农业从事者缺少信息、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认证环节不了解, 在认证过程中, 经常出现重复工作, 增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
(五) 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足, 造成相对成本增加。
虽然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食品问题层出不穷, 人们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导致对绿色农产品的不看重,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很少关注是否是绿色产品。致使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满足不了绿色农产品的供给, 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 农民不得不将“过剩”的绿色农产品降低“身份”, 低价卖出。由于绿色农产品相对非绿色农产品的产量低, 而价格并不高, 从而导致了相对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除此之外,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科学的田间管理成本、储存保管成本等问题, 但是主要成本构成还是上述几个因素。
三、缩减成本和提高收益的有效方法
(一) 在整个绿色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展绿色农业是有利于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且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走绿色农业之路。面对现阶段出现的价格很难弥补成本的状况, 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鼓励。可以以绿色种子发放、绿色农业补贴、绿色农业减免税收等方式加以鼓励和补偿。在内在环节上, 由于绿色农业本身外部性的特点必然导致对生态的良性发展, 因此缩小了农业生态的修复和再建设。因此补偿绿色农业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切实可行的。
(二) 为发展和保障绿色农业, 加大认证宣传, 同时政府应严把认证关。
在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认证绿色农作物是首要环节。然而绝大多数农民对认证环节的不了解, 经常造成认证困难, 反复申报等问题。从而直接挫伤农民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应该加强认证工作的宣传, 让多数农民了解认证环节, 减少农民和政府的工作时间, 减少农民的隐性成本, 从而降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大大弥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值, 为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做好认证保障, 使认证工作成为便农利农的工作。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 我们也会遇到以次充好, 以非绿色农产品充当绿色农产品的现象, 因此为了防止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中绿色农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逆向选择现象。对此, 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存在难辨识和不信任, 另一方面绿色农业生产者也会由于产品“优质不能优价”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政府应严把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关, 减少暗箱操作, 保障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也保障绿色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收益。
(三) 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企业和农民密切合作, 以打通流通渠道并共担风险。
发展绿色农业的另一个障碍是绿色农业流通渠道不畅, 绿色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民从生产农产品到转化为收益中间有很多流通环节。农民由于缺乏对流通环节的管理知识和对复杂情况的应变措施, 在很多情况下, 农民“丰产”却不能“丰收”。这也是造成付出难回报的重要原因。因此打通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更是至关重要。建议企业和农民亲密合作, 这样企业可以把管理下乡。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扩大合作效益, 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管理知识的普及, 壮大农业核心竞争力。
在抗风险情况下, 从企业和农民的现金流量来看, 企业可以把收益回报期放长。农民抗风险能力弱, 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春种秋收。一旦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 农民收益减少, 则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和下一周期的生产。
(四) 科技下乡, 产学研相结合, 促进增产增收。
绿色农业发展初期, 由于改良土壤的成本极高、同时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产量只有原有产量的70%, 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并不高。因此, 加大科技投入, 科学改良生产环境, 科学使用肥料, 科学田间管理, 改良品种, 增加农业附加值, 促进增产增收, 从而减少绿色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收益。
四、结语
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绿色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农业生产的成本问题。对农业生产成本构成的分析有助于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 有助于促进有关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农民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参考文献
[1].邵立民.我国绿色农业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8.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08
武陵山片区是整体发展落后的一个地区,地域上涵盖了重庆、湖北以及湖南的几十个县市,在人口分布中少数民族比例较大,大约有一千多万人。该地区交通闭塞,科技教育事业落后,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尤其是武陵山片区的农业发展,在向生态型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发展瓶颈,所以需要迫切解决对该片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问题。
1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1.1 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生态系统薄弱
首先从耕地面积上来讲,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并且耕地的土壤肥力较差,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壤含水量较低,耕地中土质退化现象普遍,有60%的耕地产量低,同时由于多为山区,难以开展机械化农业生产,很多地区的生产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
除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之外,武陵山片区海拔较高,气候现象多变,加之山地较多地形复杂,冰雹、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该片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恢复力较低,大自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生态建设面临严峻考验。而生态系统的脆弱,又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2 道路交通建设落后,市场信息缺乏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武陵山片区,受地形复杂的限制,道路交通设施落后,道路多为土地面的山路,甚至有些村落与外界的联系都没有畅通,这就使得公路运输的成本加大,运输难度增加,让农产品地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交通、通讯的不发达,也让当地农民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不能了解市场的供需、发展政策及农业技术等重要信息,没有形成有序的市场发展体系。
1.3 农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科技贡献率低
在武陵山片区,由于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落后,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也就很低,农业生产的劳力中,多为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不仅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而且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多为小型生产工具,科学技术要素对片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10%,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4 没有建立特色品牌,缺乏竞争力
生态农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靠独特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该片区生态农业发展中有4个知名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50个种类,然而由于生产分散进行,没有科学的统一管理,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对农产品的再加工,都缺乏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从而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在产品的销售环节,也缺乏专业的人员,没有完备的产品销售体制,使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力。
2 加快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2.1 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科学规划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片区的投资力度。一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设施,解决农产品的运输难问题,还有对农业生产设备的投资,为农民提供机械化的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二是要加大对片区的科技投入力度,因为只有资金支持还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及向农民提供科技书籍资料等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除了要加大扶持力度之外,更要协调生态农业与其他项目的发展,形成生态农业的系统建设,可以将生态旅游、农业技术交流、生态保护等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让项目之间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对生态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2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产品,推进产业文化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有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就需要武陵山片区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条件,森林的覆盖率高、动植物总类繁多,同时不同县市也有自己传统的食品制造工艺,这些都可以很好利用起来,打造自主农产品品牌,通过独特的优势去获得市场的认可,进而提高生态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将产品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产品文化,打造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品牌。
2.3 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发展,能够造福子孙的事业,所以应当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服务管理体系,在各个环节都能够为农民进行帮助,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比如可以建立专业的市场信息工作部,为农户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为每个地区配备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或者是对设备进行维护;设立农民维权组织,通过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在市场交易中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这样的一条龙式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可以让片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实现长效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豆豆,朱思雄.政协献计出力,谋事干事成事:推进武陵山区“绿色繁荣”[N].人民日报,2011-9-14.
[2] 朱立志.对新时期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16.
作者简介:田维明,本科学历,重庆市黔江区沙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山地现代特色农业。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50716.1449.002.html
9.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篇九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应基于生态学原理,即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农业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且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中,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以提高和维护生态质量、生态稳定性为中心形成不同的生态安全观。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县已建设的生态农业主要表现形式有:以设施化+生态技术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集约化+生态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和以市场化+生态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等。我县近10余年来,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相结合的角度,把农 业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生态经济化建设,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战略。现将我县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1、认真实践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生产形势一片大好。2009年我县粮食复种面积182.1万亩,粮食总产6.8亿公斤,其中超级稻百亩核心区全年双季亩产最高达1350公斤,从2004年开始,连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35.4亿元,其中种植业15.8亿元,渔业11.2亿元,牧畜业8.4亿元。
2、积极跟踪生态农业项目申报,规范项目实施。我县积极跟踪生态农业项目申报,在上级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照下,我县实施的农业项目总量占上饶市四分之一强(接近三分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规范项目实施,现有关项目都顺利通过省有关专家现场实地验收。
3、昌万基地走廊建设成效显著。我县从2002年开始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4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基地建设”扶持措施(包括基地建设奖励基金、鼓励科技干部创办实体等),2005年4月请省农科院编制了“余干县昌万沿线基地走廊发展规划(2005-2009年)”。现昌万基地已建成集无公害蔬菜、瓜果、中药材、花卉林木、特种特色水产品养殖、特色畜禽养殖、特种野生动物养殖等为一体的 昌万基地走廊,基地年产值总量突破10个亿。
4、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稳定有力。至2009年底,我县建有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6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50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57个。
5、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稳定有序。在源头上,我们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局长兼任大队长),规范了农资销售市场;在生产上,我们积极诱导农户发展无公害或绿色农业,无偿协助农户进行无公害基地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现我县申报到了九个无公害基地、九个绿色食品标志,并获得了绿色农业示范县认证;在市场上,我们严把市场准入关,设入农产品检测点。
6、精心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科技项目。2004年以来,我县组织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江西省超级稻项目、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都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其中粮食丰产工程得到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超级稻项目奖正在申报。
7、农机装备推进工作扎实。至2009年底,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3.26万千瓦时,是二十世纪前的50倍以上。2009年度,机耕水平达到90%以上,机收水平达80%以上,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
8、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扎实有力。我县县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比较健全,现乡镇22个农技推广综合站也组建起来了,现正在着力完善办公场所建设和管理人员配备。
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是比较显著的,但也存有部分问题,主要有:一是农田基础设施陈旧,需要加强更新;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且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这就加大了生态农业建设的难度;三是县财力薄弱,农业扶持力度难以加大,迫切需要国家项目扶持。
二O一O年五月二十二日 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农业工作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经国务院正式审批立项后,我县农业局立即积极策应,连续多次召集相关人员研究讨论农业工作思路和部署具体工作,现就几个月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于下:
一、理清了农业工作思路
经召集有关人员多次认真研究讨论,确定我县农业工作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鄱阳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我县具体表现为:以大力推广水稻优质双季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切实抓好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建设好昌万公路沿线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走廊和本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精心部署了相关具体工作
1、精心组织编制了“余干县十二〃五农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于3月中旬在局班子扩大会上讨论通过后报县发改委。
2、积极跟踪项目申报。春节过后,一上班我局主要领 导带同相关单位负责人马上就到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跟踪项目申报动态,现明确表态的项目有:①农业血防项目;②标准粮田建设项目;③沼气工程项目;④油菜高产创建建设项目;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⑥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
3、组织相关人员到湖区周边县、市考察学习。我局3月底开始组织相关人员去鄱阳、万年、弋阳和九江有关县市考察学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感觉大家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尝试中发展。但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都加强了。
三、今后农业工作思路
1、继续大力推广优质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精心组织好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
2、着力壮大昌万公路沿线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走廊建设;
3、进一步积极跟踪生态农业项目申报,着力建设好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沃土工程、特色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等。
10.发展农业生态养殖 篇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发展农村畜禽生态养殖
学生姓名:刘常春
考籍号:910909102803 年级专业:2008级兽医 指导老师及职称:黄生强 教授 学 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0年4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 前 言
„„„„„„„„„„„„„„„„„„„„„„„„„„„„„3 2 社会现状 „„„„„„„„„„„„„„„„„„„„„„„„„„„„„3 2.1 人力资源 „„„„„„„„„„„„„„„„„„„„„„„„„„„„3 2.2 土地浪费 „„„„„„„„„„„„„„„„„„„„„„„„„„4 2.3畜产质量量问题„„„„„„„„„„„„„„„„„„„„„„„„„„„4 2.4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5 3 生态养殖
„„„„„„„„„„„„„„„„„„„„„„„„„„„„„6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6 4.1要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养殖结构 „„„„„„„„„„„„„„„„„„„ 6 4.2要强化技术攻关,制定生态养殖标准„„„„„„„„„„„„„„„„„„6 4.3要整合资源资金,出台扶持政策 „„„„„„„„„„„„„„„„„„„7 4.4要强化组织领导,争取上级支持 „„„„„„„„„„„„„„„„„7 4、5坚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 „„„„„„„„„„8 4、6重视农业情报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8 5 小 结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9
发展农村畜禽生态养殖
学
生:刘常春 指导老师:黄生强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大量农民工的闲置,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大规模养殖污染环境,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现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尤其农民最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质量量与安全的关注,畜禽生态养殖已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发展
农村
畜禽
生态养殖
前言
发展农村生态养殖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乡化率水平的提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状况大约2/3从事农业生产活动,1/3在非农部门就业。而1998年农民的收入中来自业的为57%,来自非农业部门的已达43%。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该从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做应文章,因为它是农民拥有的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最大资源。农地作为农民的第二大财富,虽然在生产强度上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然而在生产利用率和土地本应具有的生产以外的潜力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1]2
社会现状
2.1 人力资源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仅存十八亿多亩,按农村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进行推算,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在农村劳动力有近5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依然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 逐步建立和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城市化的加速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1989年,中国大地第一次出现汹涌的民工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进入城镇第二、三产业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640万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就意味着在近期内仍然还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至目前,农民工人数已逾1.2亿之众。
按工日法测算,2006年中国农村剩余1.31亿劳动力[3];采用国际标准结构法测算各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山东、河北、云南、河南、四川、广西、贵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位居全国前列,而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农业劳动力短缺,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将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点就业人群。[2]2.2 土地浪费
根据一般规律,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原先堆积在土地上的人口将会减少,土地的规模经营及通过规模经营而获得平均利润率成为可能,工农和城乡差别将会缩小。特别是农村因为拥有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而有可能蕴育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是由土地的家庭承包延续而来的,土地的承包期达数十年。这从总体上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土地对于农村人口,不仅是生活之源,同时是基本保障。但是,土地的家庭承包不仅造成土地使用的细碎化,难以规模经营,而且造成土地难以流转,难以向拥有资金、技术、知识的人手中集中。由此便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动而土地不流转的制度性限制,使那些通过外出务工经商积累了资金,增长了知识,获得了技术的农村精英难以将资金、技术和知识投入土地的规模经营,并获得相应的利益。虽然,一些曾经外出经商的农村精英愿意回报乡村,但也只能将资金投向那些没有承包的一些“荒地”。这些地方的投资效益一般较差,吸引力不大。卞悟主持的一项农民流动的社会调查,在有关土地问题的问卷回答中,有61%的答案是“劳动力流动而土地不流动,导致抛荒和种„应付田‟的增加[4]。”
2.3 畜产质量量问题
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按照卫生部提供的 4 统计数字,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均已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工业“三废”对畜牧业生产的污染造成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并导致畜产质量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今,人类不仅受到了动物源性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威胁,也深受违规添加非饲料添加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危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配额、许可证等直接限制性的关税贸易壁垒逐渐减弱,“绿色壁垒”等“合法”的贸易壁垒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和国内外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发生,使畜产品出口较长时期封关,给畜牧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5]2.4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查清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情况,国家环保总局曾组织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主要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中部地区不到总数的20%,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
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t,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区甚至超过4倍,大多数地区也都已超过了一倍。其中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则占到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其中畜禽粪便COD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t,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一般认为畜禽粪便对土地总体负荷警戒安全值以0.4为宜,而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负荷警戒值都已超过4.9,我国总体水平已经达到4.9[6]。调查还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处对居民产生环境影响的区域范围内,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甚至位于居民区内,8%~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水源地不超过50m,30%~40%的规模化养殖场与居民区或水源地的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污染纠纷。
另外,规模化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 5 环境影响评价。从整体上看,规模化养殖场的内部环境管理比较粗放,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而且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绝大多数规模化畜禽场的建设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用于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因此,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刻不容缓。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7]。
节俭消费,绿色消费渐成潮流。“小康绿色消费调查”显示有97、4 %的人表示,“愿意身体力行在做一个关心生态环境,不过度消费的绿色消费者绿色消费将成金重地。
[8]
。”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4.1要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养殖结构。
尽管我国已成为一个养殖大国,形成了大的产业,但目前仍处于一种分散的养殖状态,这已经不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必须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全面提升生态养殖的水平和效益。而结构性调整首先面临的就是规划布局。要设置禁养区、限养区、适度发展区,全国必须按照国家所划分的要求,重新调整布局、制订规划。要选择在农村比较偏僻、植被较好的地方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对于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养殖的大户,也要引导其进一步优化环境,确定好新的选址。如果现在不利用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来进行科学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国的优势将会丧失殆尽,中国的生态养殖要规模化就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高瞻远瞩、科学决策,要为将来考虑,对未来负责。
4.2 要强化技术攻关,制定生态养殖标准。必须重点解决由传统养殖向科技养殖转变的问题,实现生态养殖。就目前中国畜禽养殖的整体规模而言,已经较好地形成了规模效应,但是这种规模效应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所带来的严重的面源污染已使得这种规模效应受到了严重影响。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必须强化技术改造,提升养殖技术。一句话,加快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的养殖技术已势在必行。要成立技术攻关组,特别是要把全国畜禽养殖行业内有着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请过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强化技术攻关。要在技术达标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畜禽养殖业的行业标准甚至成为技术权威,把质量和品牌结合起来。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实现生态养殖和规模扩张。目前,要真正形成适合本地养殖的专业技术,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在这方面能尽快实现重点突破。这也是中国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培育“两型”产业方面的一个重要探索。
4.3 要整合资源资金,出台扶持政策
必须重点解决由自我性养殖向保障性生态养殖转变的问题,实现长效生态养殖。发展生态养殖业是一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必须作为大事来办。在当前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首要的问题就是资源和资金的整合。逐渐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牧业基础设施。在总体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加大对牧业小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用地问题、周边环境保护问题和防疫设施建设问题;应依据行业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改善基层牧业服务和监管设施。产业的发展壮大是相当不容易的,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条件,更应该通过资金扶持,使优势更优、强势更强,这也是壮大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要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这是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完全可以引入工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首先,对已经形成生态养殖规模、作出重大贡献的龙头企业,要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其次,对生态规模养殖户要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在这方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出台相关具体政策。养殖方式从“千家万户”散养到“多家大户”规模生态养殖的转变,这是一个最终要实现的模式,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必须有个过渡期。如何协调解决生态养殖散户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是由农民在自己家里养还是到龙头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到股民、从务工到员工的转变,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9] 4.4 要强化组织领导,争取上级支持
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这个综合性、开放性平台,大力包装和策划项目,尤其是“两型”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要迅速成立国 7 家生态养殖协调领导小组,尽快把发展生态养殖的规划做出来,把三年行动方案做出来,上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上级支持
[10]
。总之,我们一定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大局,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想大事、谋大事,切实把发展生态养殖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4.5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
农村生态养殖要因地制宜地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生态养殖羊为例子:公司+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公司统一提供适于当地发展的绵、山羊品种,而后选择具有饲养管理能力和具备饲养条件的农户,通过签订合同,将选定的羊群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间承包羊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承包期间农户向公司交回按承包合同规定的羔羊以及产品。承包期间,承包羊的饲养管理费用由农户负责。公司对承包户进行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定期对羊群的配种、产羔、防疫、饲养管理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农村生态养羊一般是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品种混杂,各行其事,很难开展科学饲养管理和改良选育等技术指导工作。但这种模式下,生态养羊场户提供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参差不齐,不利于进入高档场所消费和出口创汇。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通过自建部分基地,把养羊户纳入基地作为养殖工人,统一管理,提供高质量产品。
4.6 重视农业情报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提高整体效益势在必行。提高农畜禽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市场是关键,信息服务是基础。目前农业的发展已由单纯受资源的约束转变为受市场信息与资源的双重约束。有资源优势不等于就有市场优势,更不等于就有了效益。如果谁违背了市场需求规律,谁将会到市场的惩罚,市场信息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80年代末期,世界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去时1880亿美元,其中,美国920亿美元,西欧姆521亿美元,日本335亿美元,澳大利20、3亿美元。在国际合作方面,美、日、英、法、德等国在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借鉴、学习他国之长,补已之短
[12]
。可以说,搞好信息服务就是掌握了开启农产品市场的金钥匙。因此,人们应把市场信息服务当做一项先导工程来做。
小结
发展现代农村生态养殖会增加我国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 8 量,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国民经济,优化生态环境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打破“绿色壁垒”,在国际“绿色壁垒”等“合法”的贸易壁垒上站的稳。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不得我们不考虑。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快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黄季锟.对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些思考.农业经济与科发展研究[M]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11.[2]阮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世纪之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12.[3] 钟钰, 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9,6.[4] 卞悟.农民流动:良性还是恶性循环[A].刘青峰,关小春.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5] 王启云,肖怀安 ,刘蓉,现代农业之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2007,7.[6]黄爱霞 邹晓庭 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及解决方法[D].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浙江, 2006 3-6.[7]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88321.htm[OL].FR
[8] 张旭.2010中国人四大消费趋势.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M].2010:2-1.[9] 程振煌, 梁业森 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M].当代畜牧.北京.2009,1.[10] 余爱国.关于全面发展生态养殖的思考.[N/OL].人民日报.2010-3-22
http://www.pppod.net/index3_1.asp?id=4004.[11]
黄不凡.中国农业发展强盛趋势与评估[M].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1999,9.[12] 万宝瑞.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J].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5.致
谢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11-09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07-07
绿色生态养猪可研报告09-25
绿色生态校园主题班会09-25
绿色生态校园实施方案11-10
绿色大地生态园观后感08-14
2021年最新绿色生态环保宣传标语11-10
绿色生态养鸡场营销策划书范文07-20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演讲稿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