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论文

2024-08-16

粮食危机论文(共8篇)

1.粮食危机论文 篇一

粮食危机毁灭全球文明?

发布时间:2013-09-27 08:05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作 者:莱斯特·R·布朗

在过去的9年中,有6年世界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粮食储备量不断减少。长期以来都没能解决的环境恶化问题,正在动摇这个世界的粮食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地下水位正在下降,土壤正在流失,气温正在升高..在过去的9年中,有6年世界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粮食储备量不断减少。长期以来都没能解决的环境恶化问题,正在动摇这个世界的粮食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地下水位正在下降,土壤正在流失,气温正在升高

预见事物的突然变化,是人们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通常,我们将过去的趋势外推,以此来预测未来的情况。许多时候,这种方法能够奏效,但有时候这种方法却明显不管用,比如当前的经济危机就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

“文明本身可能崩溃”这种想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非常荒谬。对于这种完全背离我们日常生活预期的事情,谁会觉得认真思考起来将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什么样的证据会让我们留意到如此可怕的预警?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个警告?对一长串可能性极小的灾难,我们太不以为然了。对于它们,我们实际上只是摆摆手,根本不当回事儿:不错,我们的文明有可能陷入混乱——就连地球都有可能因为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而毁于一旦呢!

我花了几年时间来研究全球农业、人口、环境、经济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趋势的综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紧张状况都表明,政府崩溃和社会崩溃是极有可能发生的。然而,对于“粮食短缺不仅能导致单个政府倒台,而且能毁灭全球文明”的观点,我也曾经极力反对。

但我不能再对这种危险视而不见了。长期以来都没能解决的环境恶化问题,正在动摇这个世界的粮食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地下水位正在下降、土壤正在流失、气温正在升高——这迫使我得出结论:全球崩溃是有可能发生的。

失败国家的问题

哪怕粗略研究一下现实世界秩序的“生命体征”,都会找到证据支持我的结论,尽管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三十多年来,环保人士记录到了环境恶化的各种趋势,却没有看到全世界为扭转哪怕一个趋势而付出过任何重大努力。

过去的9年中,有6年世界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粮食储备量不断减少。2008年粮食开始收获的时候,世界粮食库存量仅够维持62天,几乎接近历史最低库存记录。因此,去年春夏粮食价格创下了最高价的纪录。

粮食需求增长速度超过粮食供应的情形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粮食价格飞涨将严重威胁处于混乱边缘的国家的政府。饥饿的人们买不到或种不出所需的粮食,就开始走上街头。实际上,在2008年粮食价格暴涨之前,失败国家(failing state)的数量就在不断增多。这些国家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未能控制人口增长。如果粮食形势继续恶化,这些国家都将加速崩溃。地缘政治(geopolitics)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世纪,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是超

级大国冲突;如今,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是失败国家。使我们处于危险之中的不是权力集中,而是权力缺位。

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不能保障个人安全和粮食安全,不能提供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服务时,这个国家就失败了。失败国家常常失去对部分或全部领土的控制。当政府失去权力垄断时,法律和秩序就开始瓦解。超过某个临界点,这个国家就会变得非常危险,连粮食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救援工作也会被迫中止。比如在索马里和阿富汗,不断恶化的形势已经使粮食救援工作处于危险之中。

失败国家引起国际关注,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可能成为恐怖分子、毒品、武器和难民的滋生地,威胁着世界各地的政治稳定。索马里位列2008年失败国家名单之首,已经成为一个海盗窝子;伊拉克位列第5,是恐怖分子训练的温床;阿富汗位列第7,是世界主要的海洛因供应地;卢旺达1994年大规模种族屠杀之后,难民(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武装士兵)对邻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位列该名单第6)的动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的全球文明建立在一个由政治健全的国家构成的运作网络基础之上,这个网络控制传染病传播、管理国际货币体系、遏制国际恐怖主义,实现大量其他的共同目标。如果控制小儿麻痹症、SARS或禽流感等传染病的体系崩溃了,人类就将陷入困境;一旦国家失败,就没有任何人对其外部债务承担偿还责任;如果崩溃国家达到一定数量,就将威胁全球文明的稳定。

粮食短缺新类型

2007年和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猛涨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性质与过去的粮食价格上涨截然不同,更加棘手。20世纪后半叶,粮食价格有过几次大涨。例如1972年,苏联提前预见该国粮食减产,悄悄囤积小麦。结果,其他地方的小麦价格增加了一倍以上,稻米和玉米价格也水涨船高。不过此次和其他几次粮食价格上涨,都是由特定事件驱动的,比如苏联干旱、印度季风季节灾害和高温造成的美国玉米减产等;而且这类价格上涨都是短暂的,通常在下一个收获季节,价格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2007年开始的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却是由趋势本身驱动的:趋势不逆转,价格就不可能下降。就粮食需求而言,这些趋势包括:全球人口每年持续增加7,000万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食物链升级到耗用大量粮食的畜产品(参见《环球科学》2009年3期《吃1千克肉=开车70千米》一文);美国把大量粮食用于生产燃料乙醇。

与富裕程度提高有关的额外粮食需求,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印度等低收入国家,人们所需热量的60%由谷物提供,每人每天直接消耗谷物略多于1磅(0.45千克)。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富裕国家,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几乎为印度的4倍,但90%的消费量为间接消费,即用谷物饲喂动物来生产肉、奶和蛋。

随着低收入国家消费者收入提高,未来谷物潜在消费量非常巨大。但是,这种潜在消费量与汽车燃料作物的无止境需求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今年,美国谷物产量的四分之一都将用于生产汽车燃料;按目前的消费水平,这些谷物足以养活1.25亿美国人或者5亿印度人。然而,即使将美国收获的谷物全部用于生产乙醇,最多也只能满足美国汽车燃料需求的18%。生产乙醇装满一个25加仑(约95升)的SUV汽车油箱,所需的谷物就足够一个人吃上一年。

粮食经济与能源经济的合并意味着,如果谷物的粮食价值低于燃料价值,市场就会把谷物用于能源经济。这种双重需求导致汽车和人对谷物供给的激烈竞争,并引发史无前例的政治和道德问题。美国打算利用谷物生产燃料来降低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这是误入歧途的做法,正在制造前所未有的全球粮食危机。

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

粮食供应情况如何?前面提到的三个环境趋势——全球变暖引起的淡水资源短缺、表土流失和温度升高(及其他影响),使全球粮食供应增长越来越难以赶上需求增长。其中,水资源普遍短缺是最直接的威胁。灌溉是最大的挑战,占用了全球淡水用量的70%。在许多国家,数以百万计的灌溉水井抽取地下水的速度超过了降雨对地下水的补充速度。结果造成组成世界一半人口的国家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这些国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美国三个粮食生产大国。

通常,蓄水层(aquifer)是可以补充的,但是一些最重要的蓄水层——“化石”蓄水层,却是不可补充的。之所以称为“化石”蓄水层,是因为它们存储远古的水,并且不能被补充。美国大平原(Great Plains)地下巨大的奥加拉拉蓄水层(Ogallala Aquifer)、沙特蓄水层和中国华北平原地下的深蓄水层都属于“化石”蓄水层,它们的枯竭就意味着无水可抽。在干旱地区,地下水枯竭也预示农业将完全终结。

华北平原的小麦产量占中国全国一半以上,玉米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那里的地下水位下降迅速。过度抽取地下水已经耗尽了该地区浅蓄水层的大部分水,迫使打井者瞄准深蓄水层,而深蓄水层是不可补充的。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如果水供需不能快速恢复平衡,“将对子孙后代造成灾难性后果”。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和灌溉水井干涸,自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3亿吨以来,中国的小麦产量已经下降了8%。同期中国水稻产量下降4%。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能很快就需要进口大量粮食。

印度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令人担忧。粮食消费和生存需要之间的余地更加狭小。数百万口灌溉水井几乎使印度每个邦的地下水位全部下降。弗雷德·皮尔斯(Fred Pearce)在《新科学家》杂志中报道:

印度一半的传统手打井和数百万口浅层管井已经干涸,大量以此为生的人因此自杀。在印度的许多邦,大面积断电正在成为家常便饭,因为那里超过半数电量都要用于从1千米之下抽取地下水。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指出,15%的印度粮食是靠抽取地下水生产的。换句话说,1.75亿印度人所需粮食的生产用水来自灌溉水井,而这些水井会很快干涸。持续水资源供应短缺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粮食短缺和社会冲突。

土壤更少,饥饿更多

第二个令人烦恼的趋势——表土流失的范围也很惊人。大约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表土侵蚀速度快于新土形成速度。这层植物必需的、薄薄的营养物质,是文明的基础,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但通常只有15厘米厚。风蚀和水蚀引起的表土层流失曾经毁灭过多个早期文明。

2002年,一个联合国小组评估了莱索托的粮食形势(莱索托是一个小小的内陆国家,四周被南非环抱,人口200万)。这个小组得出的结论非常明确:“莱索托的农业濒临崩溃,作物生产不断萎缩。如果不采取措施扭转土壤侵蚀、土壤退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莱索托大片土地将无法进行作物生产。”

海地地处西半球,是第一批公认的失败国家之一。40年前,海地粮食基本自给自足,但从那以后,海地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森林和大部分表土,一半以上的粮食要依赖进口。

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是粮食安全的第三个环境威胁,可能也是最普遍的威胁,能够影响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在最适宜或接近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植作物,哪怕生长季节的温度细微上升,都可能导致作物收成减少。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已经证实了作物生态学家的经验法则:温度相对于正常气温每上升1℃,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就会下降10%。

过去应对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措施是,采用各种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产量。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化肥、灌溉、高产小麦及水稻品种的应用革新创造的“绿色革命”,就是最著名的案例。但这一次,许多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早已投入使用,土地长期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正在缓慢降低。1950年—1990年期间,世界粮食亩产量年增长率达到2%以上,超过人口增长率。但是从那以后,粮食单产年增长率降到了1%多一点。一些国家的粮食单产——包括日本和中国的水稻单产,似乎已经接近了可能的极限。

一些评论者把转基因作物当作走出困境的途径。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转基因作物可以使单产有令人惊喜的提高,能够与“绿色革命”期间小麦和水稻单产翻一番的情况一较高下。以后似乎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常规作物育种技术已经开发了作物单产的大部分提升潜力。

粮食争夺

随着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食短缺的危险政治角力将开始大行其道:单个国家按照狭隘的私利行动,实际上会使更多国家的处境不断恶化。这种趋势始于2007年,当时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小麦主要出口国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希望借此保证本国粮食供应,从而降低国内粮食价格;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越南,也以同样的理由禁止稻米出口好几个月。这些举措可能保证出口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却在那些必须依赖当期世界可出口粮食余量生活的粮食进口国造成了恐慌。

为了应对这些限制措施,粮食进口国试图签订长期双边贸易协定,从而保证未来粮食供应安全。由于不能再依靠世界市场获得大米,菲律宾最近与越南达成了一项三年交易协议,保证每年获得150万吨稻米。对粮食进口的忧虑甚至催生了全新的解决方法:进口国去其他国家

购买或者租赁农用地。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许多国家仍然深受粮食价格飙升和饥荒蔓延之苦,社会秩序也被严重破坏。在泰国的几个省,“盗米贼”活动猖獗,村民们不得不在夜间荷枪实弹守卫稻田;在巴基斯坦,每辆运粮卡车都有一名武装士兵护送;2008年上半年,苏丹83辆运粮卡车在到达尔富尔救济营前遭到劫持。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免遭粮食供应紧张形势的影响,甚至世界粮仓美国也不能幸免。如果中国像最近解决大豆问题那样,面向世界市场寻求大量粮食,就不得不向美国购买粮食。这意味着美国国内的消费者将跟13亿收入飞速增长的中国消费者争夺美国的谷物收成——这绝对会是一场恶梦。在这种情况下,限制出口将是美国很乐意干的一件事情——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谷物和大豆价格飙升时,他们就是这样做的。但面对中国,限制出口根本不可能行得通。如今,中国投资者手里掌握着1万亿多美元,还是美国为解决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国债的主要国际买家。因此不管粮食价格涨到多高,美国消费者都不得不与中国消费者分享粮食。

B计划:我们的唯一选择

既然世界粮食短缺是大势所趋,要解决粮食危机,就必须扭转导致这些问题的环境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极其严格的措施,要求大大超越“常规做法”(我们地球政策研究所称之为A计划),而采用挽救文明的B计划。

B计划的规模和紧迫级别将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动员类似。这个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采取大规模行动,使2020年的碳排放比2006年减少80%;到2040年,把世界人口维持在80亿;消除贫困;恢复森林、土壤和蓄水层。

系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大规模投资,就能减少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我们还必须禁止全球森林砍伐(已经有几个国家这么做了),并种植数以十亿计的树木固碳。征收碳税可以促进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同时通过降低所得税来抵减碳税。

稳定人口和消除贫困密切相关。实际上,加速向小规模家庭转变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反之亦然。保证所有儿童,不论男女,至少接受小学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另一条措施是提供基本的乡级卫生保健,这样人们才能够确信他们的孩子能够活到成年。世界各地的妇女都必须有享受生殖卫生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的权利。

第四个组成部分是恢复地球自然系统和资源,联合实施一项世界性计划来提高用水效率,阻止地下水位下降。节约每一滴水就是切实有效的行动。这就意味着必须转而采用更有效的灌溉系统,并且种植水利用效率更高的作物。对一些国家而言,这就意味着多种(多吃)小麦,少种(少吃)稻米,因为水稻是高耗水作物。对工业和城市来说,这就意味着不断地循环用水,一些产业和城市已经在这样做了。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采取一项世界性的行动来保护土壤,就像20世纪30年代美国治理尘暴那样。修筑梯田;种植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采用最低限度的耕作措施,不翻耕土壤,把作物残茬留在田地里,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土壤保护措施。

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目标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分别讨论它们。实际上,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机构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例如建立世界银行来减少贫困。至少就其中一个目标而言,我们在世界部分地方取得了重大进展——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向更小规模家庭转变,这样可以保持人口稳定。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把B计划的四个目标看作是积极正面的发展目标,只要它们的代价不是太大。另一些人把它们看作人道主义目标——政治上正确,道德上正当。如今,第三种更重要的基本理论浮出水面:实现这些目标是防止我们文明崩溃的必要措施。然而,我们预测保护文明的代价每年超不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全球军费开支的1/6。实际上,B计划是一种新型的安全预算。

时间:最稀缺的资源

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完成B计划,而是要更快速地完成B计划。世界的命运将取决于政策拐点和自然拐点之间的竞赛结果。我们关闭燃煤发电厂的速度能足够快,快到阻止格陵兰冰盖滑入大海,防止海岸线被淹没吗?我们减少碳排放的速度能足够快,快到保护亚洲山地冰川吗?在干旱季节,山地冰川融水供给了印度和中国的主要河流,支撑了数以亿计的人口生存。我们能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也门等国家因作物灌溉所需的水资源短缺而毁灭之前使人口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吗?

无论怎样估计我们面临困境的紧迫性,都不会言过其实。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在格陵兰冰盖消失之前,还能有多长时间利用煤炭发电来照亮我们的城市。自然设定了最后期限,自然是计时员;而我们却不能看见她所用的计时器。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思维方式,一种全新的心态。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思维方式,不会帮助我们走出泥潭。《纽约客》杂志作家伊丽莎白·克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在请教能源大师埃默里·罗文斯(Amory Lovins)跳出框框的创新思维时,罗文斯回答:“根本就没有任何框框。”

根本就没有任何框框。如果想要文明延续,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心态。

2.粮食危机论文 篇二

物流支撑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由于中国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粮食产销衔接存在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诸如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季产年销问题,进出口问题,粮食加工问题,等等。上述问题必须由相应的仓储设施、运输工具、加工能力、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来解决。没有“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处于粮食短缺状态,仓储设施简陋落后,无法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后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现实。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也发生了明显的“位移”,然而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却没有为“北粮南运”做好充分准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地要求粮食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进行调剂,而加入W T O也为此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种粮食双向流动对港口粮食装卸吞吐能力提出更高地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的发育,期货市场、批发市场,以及粮食的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呼唤现代化物流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粮食产业化的蓬勃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粮食物流的支撑。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中国多生产出多少粮食,还取决于中国少浪费掉多少粮食。而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大部分是由粮食物流设施、技术和管理的落后造成的。在市场粮价中,物流成本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推动中国粮食物流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绩与差距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步伐。1993年开始,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80亿元,重点在东北地区、长江沿线和西南沿海建设粮食中转库、港口库和收纳库近300个,总仓容480万吨。1998年以来,利用国债资金343亿元,建设现代化储备粮库1051个,形成仓容5560万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粮库3.1万个,有效仓容2.47亿吨。

目前,我国粮食仓储体系基本形成。粮食储存仓容不足、设施落后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粮食仓储条件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东北等地区粮食现代物流的框架初步形成。大规模仓储设施建设为全面开放粮食市场,健全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对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增强国家调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现有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没有形成粮食现代物流的完整系统, 跨区域粮食流通不畅。由于历次建库缺乏总体规划, 造成粮食库容在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分布不均衡, 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主要港口, 散粮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 不同功能的粮库比例不协调 (中转库容仅占13%) , 粮食储备布局与加工布局不匹配。以至于现有仓储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粮食仓容闲置与不足并存。仓库、运输工具和中转设置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尚不能适应“四散化”作业需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落后, 物流系统效率低。

粮食运输方式落后, 成本偏高。除东北形成区域性散粮运输雏形, 全国大部分地区原粮仍然以包装运输为主, 占全国流通量85%左右。而包装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损耗大。典型调查表明, 散粮装车成本比包粮装车成本, 每吨少支出18.2元。由于运输装卸落后, 每年损失粮食800万吨。

铁路运力受“瓶颈”限制, 海上运输比例偏低。近年来, 全国粮食年流通量约为1.7亿吨, 其中跨省区流通量约为9500万吨。跨省区主要靠铁路和铁水联运。但是, 受铁路运能整体不足、运输“瓶颈”限制, 以及煤炭等原材料运输需求增加的影响, 致使“北粮南运”铁路运量难以增加。而水运价格偏高及港口中转设施不足, 导致海上运输比例偏低。

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物流资源分散, 粮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下一个十年的目标与任务

按照国家发改委最新编制的《粮食现代化物流发展规划》,到2015年要稳步建成全国主要散粮物流通道和散粮物流节点,形成物流网络,基本实现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的“四散化”作业(即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应急调控能力。

第一阶段(2006~2010年),重点发展跨省原粮流通“四散化”。全国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由现在的15%提高到35%,其中国内跨省流通量(不包括进出口)中散粮流通份额由现在的20%提高到50%。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建设评论跨省粮食“四散化”运输体系和应急调控体系。全国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55%, 其中国内跨省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80%,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基本实现散粮运输。

主要任务:推广散粮运输方式。依托现有散粮设施,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配套设施,打破制约散粮运输发展的“瓶颈”,推动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全程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

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四散化”作业的全国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完善集、疏、运网络,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衔接、跨省和省内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

形成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根据全国粮食的流向和流量,加强流出地区散粮发运能力和流入地区散粮接卸能力建设,形成全国六大跨省散粮物流通道,分别是东北主产区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华东沿海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以及京津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实现各散粮流出通道与流入通道的对接。

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加强粮食产销区合作。按照销地粮食调运需求,加强产地的粮源组织和铁路专列、海运班轮的发运工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实现产销区的有效对接。扶持建立现代化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提高粮食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发展粮食网上交易。

加强技术设备研发和标准化工作。通过自主开发和国外引进,加快研制粮食物流关键设备和相关技术开发,尽快研制出通用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推广散粮运输技术设备,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制订和推广粮食物流标准,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品质检测的标准化。

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以中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投资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节点,建立全国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推进粮食现代化物流发展遵循的几个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运作,政府扶持。打破分割、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全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首先解决“北粮南运”的突出问题,对跨省粮食主要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的散粮设施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需要解决的认识和政策问题

解放思想,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粮食流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受到应有重视,取得不小的成绩。但观念上还有“备战备荒”的烙印,表现为重数量轻布局,重产区轻销区,重国有轻民营,重仓储轻流通。这种观念上的守旧,极大地限制了粮食物流的发展,使现有的粮食物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此外对我国粮食流通在国际市场上“余缺调剂”的定位,也不利于粮食物流大踏步走向世界,在国际粮食物流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实践表明,粮食物流现代化只有与粮食流通市场化、粮食物流市场化相结合,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调整政策,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中,发展现代物流必须通过不断调整、调适现行政策去排除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梗阻”现象。比如,粮食物流存在部门和地方的市场分割,现有的粮食物流资源极度分散。中央和地方的粮食物流设施,缺乏统一协调和配合机制,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相当突出。粮食需要跨省流通,但是粮食物流企业很难跨省联合、兼并、重组。以铁路运输为例,由于铁路部门的车辆和企业自备车收费不同,使许多企业自备车只能“备而不用”。由于运费政策设计欠妥,我国粮食陆路运输“瓶颈”严重,而海上运输相对“冷落”;海上远途运输“划算”近途运输“不经济”。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甚至导致粮食不必要的回流,浪费了宝贵的粮食物流资源。由此可见,粮食物流现代化,不仅要求设施现代化更迫切要求相关政策“现代化”。

走专业化和通用化结合的道路。

粮食是一种有生化活性的特殊商品,粮食物流因而包括仓储运输也有其特殊性,要求有专用的物流设备和技术。但是,粮食物流又是社会物流的一部分,离不开整个社会物流的配合与支持。其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使物流方式具有“通用性”,解决粮食“散运”返空率过高的问题。由于粮食散运车皮南下入关,没有与散粮车皮匹配的“对流”货物,回程不得不“空驶而归”,使粮食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如果能够解决运输工具“互换”和“替代”问题,将使现有物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粮食销售价格水平。

从高端物流入手,增强粮食的现实流通力。

在粮食问题上,我们面临两难处境。如果不提高粮价,农民就没有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地方粮田撂荒令人触目惊心;而提高粮价,又会推动CPI高企, 不可避免地会加速通货膨胀到来。当前摆脱两难处境需要多谋善断。但是发展现代粮食物流,降低流通费用,既可以增加农民收益,又可以抑制粮价上涨,绝对是一个理性而又有效的选择。

3.追溯粮食危机根源 篇三

对全球粮食危机追根溯源,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交织,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混杂。

汽车“吃”粮扩大需求

2007年,尽管澳大利亚等产粮国因旱情出现减产,但整体来看,全球粮食产量呈增长态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20.129亿吨,2007年估计为21.085亿吨,增幅为4.7%。

但是,产量的增长抵不过需求的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本年度世界粮食期末库存将降至4.05亿吨,为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需求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国家将大量粮食投入生物燃料生产。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2007年底通过的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预定到2022年增至36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后几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3将用于乙醇生产。汽车与人争吃粮食的现象正愈演愈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齐格勒曾经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他认为,农业作物应该首先用来应对饥饿现象,而不是生产生物燃料,美国等国把数千万吨玉米、大豆转化成乙醇燃料对贫困人口来说绝对是场灾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呼吁,有关国家需要重新考虑生物燃料计划。

富国补贴祸害穷国

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农业的大量补贴,一直是世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

目前美国政府和国会正在就新的农业法案进行讨价还价。从2002年美国通过的为期五年的农业法案来看,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欧盟也不例外。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坚持高额农业补贴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唱起对台戏,导致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

富国的高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冲击,恶化了他们的贸易条件,甚至使贫穷的农业国家越来越穷困。以亚洲为例,亚洲国家曾盛产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来,美国农场主靠政府巨额补贴廉价出口大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走低,令亚洲豆农苦不堪言。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亚洲大豆生产逐步萎缩,一些大豆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全球大豆的生产中心也由亚洲地区转移到了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为主的美洲地区。

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曾指出,“富国对农业的补贴是发展的障碍,它削弱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农民变得越来越穷”。他说,农业是带领非洲走出贫困的惟一途径,现在却遭受富国产品入侵的毁灭。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谈及目前的粮食危机时也承认,富国的农业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农产品价格高涨使农业出口大国美国受益匪浅。美国农业部长谢弗预计,美国2008财政年度的农业出口额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01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亿美元。

市场投机扭曲价格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指出:“如今,全球化击败了地方主义,投机商战胜了企业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产者。我们正目睹20世纪中期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佐伯启思也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实物经济”向运用投机资本致富的“金融经济”转型。他指出,“在发达国家,‘实物经济’层面的经济活动趋于饱和,同时在急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又跟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成本竞争,‘实物经济’已经缺乏获得充分利润的机会,它们只能依靠投机性金融泡沫维持景气。”他批判道:“在房地产泡沫之后,过剩的全球化资本把目标转向资源和粮食为主的商品投机,这对经济活动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美联储为应对次贷危机连续降息,释放出大量“热钱”,由于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投机资金对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今年以来,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市场具有明显的“高收益率”。

投机资金通常借助于一些题材疯狂炒作,不达极致不罢休。在美国农业部连续数月预测美国小麦库存将降至60年来新低时,小麦价格飙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的春小麦期货合约曾经出现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的“壮观”行情;在市场传言中国春节前后雪灾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货屡创新高;当前国际大米供应吃紧,世界最大稻米进口国菲律宾被迫赴美国市场大宗采购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货价格在4月份不断刷新纪录。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农作物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美国也是上述三种粮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国,而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持有。据从事咨询服务的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统计,去年11月份以来,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资已从250亿美元猛增至650亿美元。可以说,华尔街的投机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在投机资金将大豆等农产品价格连续炒作至历史高位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费者最终埋单,收入微薄的穷人则可能陷入忍饥挨饿的境地。

4.粮食危机论文 篇四

——浅谈中国应对世界粮食危机来袭策略问题

摘要:

粮食作为特殊商品有其特殊意义,本文从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经济学阐述说起,以世界粮食危机为契机,讲述了中国粮食现状及其问题,阐述了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的观点,并阐述了如何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措施。

关键字:

特殊商品、世界粮食危机、18亿亩耕地红线

正文:

粮食特殊性的经济学阐述

民以食为天是千古的谚语,更是对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精辟的经济学阐述。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供给和需求都缺乏弹性。粮食是生活的必须品,离开了粮食人就不能生存,这是粮食需求弹性小的根本原因。汽车10万元一部,买不起可以不开,可以选择地铁等其他交通工具,而粮食即便是1千元一斤,谁都不可能不吃。在供给方面,粮食生产周期比较长,不像服装产业,如果服装行情好的话,工厂可以加班加点,一晚上就可以生产一批出来,而现在没有任何高科技可以使粮食一夜长成,粮食如果错过了农时就只好等来年了。粮食价格再高,农民也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供应也就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把供给和需求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粮食的特殊性:如果粮食供应短缺,由于供给反应迟钝,不能做出及时反应,而需求对价格变化也不够敏感,就会出现价格暴涨消除供求缺口的现象。

在国际贸易层面,粮食同样具有特殊性。由于粮食的需求刚性及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粮食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战略贸易品。如果一个国家妄想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话,它势必遭受到粮食出口国的经济牵制,不仅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也会极大的威胁粮食进口国的安全。因此,粮食安全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根本性任务。

世界粮食危机

08年由美国干旱引起的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的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安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表现有两方面。其一,世界粮食储存量急剧下降。08年,全球的谷物存量约为4.05亿吨,其中大米存量为1.024亿吨,为1982年来的最低点【1】。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约赛

【2】特·希兰指出当前世界粮食库存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只够维持53天。缅甸

曾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之一, 年产大米1130万吨, 出口40万吨, 出口量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1.5%【2】其二,世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据中国国家发

改委于2008年2月4日公布的数据, 与2007年同期相比, 2008年1 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上升98.2%、24.6%、79.1%、20.2%。

[3]2008 年3 月, 小麦、大豆、大米、玉米价格分别创下28年、11 年、34 年、19 年来的新高。[4]

12年夏天,美国再次爆发旱灾,而且干旱面积是08年的两倍之多。作为全

球第一大玉米、小麦和大豆出口国,美国的持续干旱助涨了大宗商品价格。最近3个月,受美国56年来最严重旱灾的影响,全球玉米价格上涨了23%,小麦价格上涨了19%。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发出“全球可能发生粮食危机”

【】的警示。5天灾固然是08年和今年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但是生物能源的发展更是粮食危机产生的关键:生产75公升(亦即约一辆车的油箱容量)乙醇燃油所需的玉米数量,就相当于一个人维持每天2000卡路里标准饮食一年的用量。此即表示,一个人牺牲一整年的饮食所需,只能让一辆车加满油而已。中国粮食现状不容忽视

今年的世界粮食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回望1982-1991年十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成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其中,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了8000亿斤,正是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向世界粮农组织宣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和5%的淡水资源,中国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成就举世瞩目,时任农业部部长的何康于1993年因此获得“世界食物奖”。纵观新中国60年的粮食历程,几起几伏,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到了2008年的52850万吨,大幅度的增长背后,既有浮夸风带来的惨重教训,更有改革的成功经验。从中国的资源与人口现状来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1990年我们提出到2000年粮食要达到5亿吨,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不高的,按当时预计的12.5亿人口计算,人均只有400公斤,也就是1984年的水平。当前来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到400公斤,从世界范围比较,高于平均水平,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较低,我们没有理由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中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面临挑战。首先,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激烈争夺和环境恶化的不良影响,中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59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全国有666个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FAO 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由于环境污染和农民的非科学使用,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水资源短缺且水质恶化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再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今后若干年内人口增幅将仍然较大。在有限承载力的土地上要养活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

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生产资源决定产量。耕地资源是粮食产量的影约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农业生产技术再发展,如果没有耕地资源的硬件,还是不能保障粮食产量。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仅“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就净减少九千二百四十万亩,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直逼18亿亩的红线,而人均耕地面积1.39亩。尽管国家在2006年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但耕地仍减少了459万亩。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加强粮食安全工作首先要切实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土地,粮食安全无从谈起,对此中央及各级政府必须使出强硬手段,要切实加大对各类违法乱占耕地的法律惩处力度。

从经济学逻辑上讲,解决粮食问题,政府一般采取保护价和粮食储备。实际上两种措施通常配合使用:粮食丰收时,供给大于需求,粮价下跌,粮农利益受到威胁,政府采取保护价收购粮食并进行粮食储备;反之则抛售粮食,平抑物价。但是,如果粮食连年歉收,则政府无量可抛售,还是把粮价交给市场处理,政府措施失效。同理,如果粮食连年丰收,政府财力有限,并不能起到预期保护价效果,市场还是会拉低粮食价格。从经济学逻辑来看,粮价只是信号,总归得由供求决定。因此,从长远角度看,保护价和粮食储备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粮价波动,保障粮食安全。而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政府加大对耕地的调控力度,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很好的保障粮食安全。

然而,中国耕地资源日渐被蚕食,现状不容乐观。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中国耕地持续减少。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亿亩,而2003年就降至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一政策的出台明显遏制了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但是近几年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这一问题再次凸显。归结起来,挑战耕地18亿亩红线的主要因素有一下几点:一是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但尚无有效措施杜绝“先占后补”、“占优补劣”以及“只占不补”等情况; 二是一些地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现象尚未彻底消除,影响了耕地保护效果; 三是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仍将占用部分耕地,国家明确禁止不符规划的生态退耕,但地方生态退耕的需求还客观存在; 四是当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避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耕地数量;五是自然灾害损毁耕地在短期内很难完全复垦。六是城乡建设用地粗放浪费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摊大饼现象严重;城镇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突出,浪费问题明显;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

那么如何保住18亿亩耕田红线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一、在加强中央政策引导的同时,加强地方政府的贯彻力度。

近几年,中央政府在多份文件中提到加强耕地保护力度,但是由于地方官员对工业建设的盲目追求,导致政策不能贯彻实施。如果将保护耕地资源作为衡量地方官员业绩的指标,并提高这一指标的重要性的话,地方官员就有动力保护耕地资源,将其真正纳入政策方针之中。这样就能有效的保护各地耕地资源,使之免于工业、房地产项目的蚕食。另外,各部门的政策也不能互相矛盾,顾此失彼。日前,国土资源部同意山东省360个扩内需项目可以在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审批前,先行批准用地,从而使山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得到国土资源部特批扩内需项目用地的省份。国土部对山东的这种特批将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限制的突破。在保增长大背景下,各地用地都很紧张,山东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既然国土部为山东开了绿灯,可以想象,其他省份效仿将不可避免,先上车后补票的省市会接踵而来,国土部今后也将变得越来越被动,18亿亩耕地红线可能被加速突破。

二、加强立法建设,完善保护耕地法律法规。

保护耕地问题,国家已有《土地法》,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也相继出台了实施细则和一系列举措。但是,《土地法》只对土地管理问题作出规定,而没有具体到18亿亩红线的问题。如此重大的问题,没有法律保护,要从根本上解决是比较困难的。就具体实施《土地法》的国土部门而言,地方国土部门只是地方政府一个部门,尽管省以下国土部门进行垂直管理,但始终无法摆脱地方的束缚。面对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态度,相关管理部门很难真正硬起来。对耕地红线进行立法,也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约束。政府官员实行任期制,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影响下,只凭党政机关一纸红头文件是难以止住占用耕地上项目的政绩冲动的。因此,专门给18亿亩耕地立法就意味着,官场可以实行“流水的兵”,但18亿亩耕地却要像“铁打的营盘”,不能因为人事更替而有所动摇。

三、加大土地利用审查力度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为幌子,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借“发展”之名,行“卖地”之实,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土地利用审查力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各级审查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着力从惩处上威慑。对那些未经审批或审批手续不全的非法用地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责任人,不管涉及到哪级干部,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四、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样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耕地荒废,这也是耕地面积缩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不能忽视。保护耕地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农民处在第一线。必须处理好农民权益同耕地保护的关系,不能让农民在保护耕地中吃亏,而是要从中受益,这样才能发挥耕地保护排头兵的中坚作用。

五、占一亩,补一亩,占补平衡,多种措施减少其他耕地缩减。

对于生态退耕,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务院已经决定,除已安排的生态退耕之外,不再安排新的大规模生态退耕,今后主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方面,国土资源部门同农业部门决定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将农业结构调整限制在种植业内部,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保有量。而灾害损毁耕地,很大程度上受到防灾能力的影响,随着水利、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设施日益完善,加上及时整治复垦,灾毁耕地数量也会有所减少。

结语:

面对世界粮食危机,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超凡的智慧,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省去称赞的话语,我们应该再接再厉,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目的,以保护耕地资源为根基,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时刻牢记:“粮”事为大,保地先行!

引用:

【1】 联合国粮农组织:《大米市场年内好转》

【2】 《粮食危机雪上加霜:泰国大米减产缅甸出口变进口》《国际商报》2008

年5月27日

【3】 张晓雯:《世界粮食危机给我国的警示》《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4】 丁飞、乔新峰:《为面包发愁:多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中国证券报》

2008年4月3日。

【5】 《打破国际垄断 中国建设海外钾肥基地应对粮食危机》,主要参考文献:

《储备粮食不如储备耕地》王东京

《世界粮食危机中泰国粮食政策研究》谢晓蓉、付晨

《中国粮食生产60年变迁:不能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中国新闻网2009年08月12日

5.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篇五

九年级四班

班会目的: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班会过程:

同学们,你们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春天,自强自立,奋勇向前是你们前进的方向。我首先想要咱同学谈谈你心中理想的工作,以及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

咱同学几乎没有说自己将来想要当农民的,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眼中,农民伯伯太辛苦。

老师: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那饥肠辘辘的年代,也没有真切的体味过从播种到收获的艰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在田里劳作的吧。播放课件:课件内容(农民伯伯春播、选种、浸种、耙地、保水、施肥、除草,烈日炎炎,汗水浸湿了衣背,太阳晒黑了皮肤,他们全然不顾,依然劳作不已。)

通过我们刚才了解的粮食的生产过程,以及你回家帮父母做农活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农民,对粮食的认识,你有什么感想?看到了农民伯伯辛勤劳作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1:我想到了一首古诗《悯农》,我想和大家一起背一背。学生齐背:《悯农》

学生2:烈日炎炎,我在家里吹着空调,喝着饮料,而农民伯伯却顶着烈日辛勤劳作,他们太辛苦了!

老师: 既然农民是这么的辛苦,这么的不容易。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让父母的汗水白流?

学生3:我们应该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学生4:看到农民伯伯那么辛苦的在田间劳作,我想对同学们说:“粮食是汗水换来的,请同学们爱惜粮食。

学生5:粮食确实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以前我们浪费了许多粮食,太不应该了,太对不起农民伯伯了。

学生6:我知道了爱惜粮食就是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表现。

老师:看来同学们真的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为了宣传爱惜粮食,提高人们的节粮意识,联合国把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可见全世界人民都已投入到惜粮节粮的活动之中,并且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但仍然不能丢掉这种美德。但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身边却滋生出一种阻碍我们前进的不良现象,请看图片:

(课件演示)

老师:这种浪费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的身上,甚至整个社会浪费粮食的现象都很严重。看到我们在学校餐厅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1:同学们这样浪费粮食太可惜了。

学生2:这种现象不应该发生在我们身边。

学生3:把粮食这样随随便便就扔掉,太浪费了。

老师:检讨一下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在生活当中还存在哪些浪费粮食的情况。(展示课件)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我们每天浪费一粒米,一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上百万,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口将节约粮食64800公斤,可救灾民64800人,可供180个农民一年的口粮,多么惊人的数目啊!老师:同学们我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些图片,我感触很深。我想让你们也来看一看。

播放课件:课件内容(非洲地区有三分之一的儿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儿童因饥饿而死亡,目前全球约30个国家陷于粮食危机。在我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要依靠进口,我国还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解决少数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

主持人:看过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1:同学们,非洲地区的孩子因为吃不上饭而死亡,可见他们是多么需要粮食啊!

学生2:我真想帮助他们。

学生3:贫困地区的人有些连饭都吃不饱,我们不应该浪费粮食,应该节约粮食。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齐答: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主持人: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粮食!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实际上就是丢弃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有很多德高望众的人,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根据活动主题,同学们在课下认真查找了资料,现在就请查到资料的同学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在聆听中互勉互励。

例学生1:我知道,北宋时的司马光虽高居宰相,仍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饱就足够了,还教导儿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学生2:我知道:周恩来一贯反对铺张浪费,他吃饭时,一粒米也不肯浪费,偶尔洒到桌子上一粒米,一定要捡起来放进嘴里,即使是盘子里剩的菜汤也要用开水冲一冲喝掉。

学生3:我知道一句名言:勤俭的美德犹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学生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 朱伯儒

学生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学生6:每一食,便念稼樯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中国 吴兢

主持人:听了同学们讲了先辈们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故事、名言,那么我们同学在实际生活中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粮食,你有什么小妙招介绍给大家? 方法见课件

老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在生活中怎样节约粮食。我们要以勤俭为荣,浪费为耻。我国大,耕地少。十三亿人口要吃饱。气候复杂灾荒多,浪费粮食不得了。同学们,要记牢,粮食粮食宝中宝。面不扔,饭不掉,人人都当好少年。下面请班长宣读《节约粮食倡议书》。(见课件)

老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很高兴,因为我们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教育,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会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爱惜粮食”的意义,更学会了如何节约粮食。相信每位同学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句话:田中五谷,以养人民,爱惜五谷,即时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谷获福,殄谷遭殃。

6.爱粮食节约粮食小故事 篇六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晚上,我高高兴兴地和爸爸妈妈到外婆家吃饭。

一进门,外婆就乐呵呵地招呼我:艾艾,快来尝尝外公刚买来的鲜肉月饼!一听这话,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大声嘀咕道:这种月饼我不要吃的,真是倒胃口!一旁的爸爸尴尬地摇摇头:你真是太幸福了,有的吃蛮好了!外婆也无比感慨:小时候,我还为吃不到月饼大哭过呢!原来,外婆小时候买东西不仅要花钱,还要凭票,买米用粮票,买肉用肉票逢年过节,更要起个大早,天不亮就要赶到镇上去排队,起码要等四五个小时才能买到定量的菜。现在想来,真是艰苦啊!

外婆说她总是难忘那个中秋节。那一年,天黑蒙蒙的,作为家中老大的外婆照例拿着篮子去买菜。那时,买菜的人队伍排得像长龙,外婆被挤得都要喘不过气来了。天渐渐亮了,外婆想从口袋里掏出美味一小块月饼填填肚子。她一摸口袋,马上傻眼了:月饼都成泥粘在了衣服的口袋上。外婆难过极了:家里四个孩子分吃一个月饼,我没有舍得吃,想不到现在竟被挤得没法吃了。买完了菜,她垂头丧气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一见外婆妈妈,她就泪如泉涌,伤心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7.粮食危机论文 篇七

粮食收购危机指1927年底苏联国家无法从农民手中收购到国家所需要的粮食。这种情况是从1927年10月开始, 苏联粮食的收购量减少。1926年底收购量为4.28亿普特, 而1927年底为3亿普特, 缺少1.28亿普特 (约16.38公斤) 。那么,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呢?1926年10月的收购量为15 636万普特;11—12月27 164万普特;1927年的10月为16 418万普特;11—12月为13 582万普特, 总计差额为12 800万普特。而在10月之前, 农民交纳的余粮实际上是超出了上一年度的收购量。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一是1927年苏联的秋粮歉收造成农民没有更多的粮食交纳, 但全年的粮食收购量仍然超过上个年度的三成以上, 就交纳的总量1 101.36万吨与前后的1926年、1928年、1929年来看也是最高的, 只是该年年底同上一年底的交纳相比存在差距;二是粮食收购危机只是相对于苏联自1925年的工业化快速建设和城镇的发展来说的。因为工业化建设可以靠大规模的投资来进行, 但农业不大可能取得与之相应的发展。

围绕着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不断下降。因为小农经济分散不利于采用农业先进技术, 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限, 不可能大幅度的生产和提供足够的粮食;小农经济的自给率较低, 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在12%~15%;这样农民提供的粮食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二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那就是富农的故意破坏。他们拒绝把剩余的粮食出售给国家, 企图用“饥饿”的方式来搞垮苏维埃的政权, 也就是斯大林认为的:粮食危机反映了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 在建设中最重要问题之一即粮食收购问题上, 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进攻;三是国家粮食收购机关各自为政、互相竞争、不善于经营, 使得投机倒把者和富农分子有机可乘。其出路是:走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的道路, 把分散、技术落后的小农业变成采用集体、先进技术的大农业;通过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形式, 向富农发动进攻, 最后走上了用暴力剥夺富农的方式来推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发展;加强国家对粮食收购和改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管理, 对农村实行预约收购粮食, 对城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

粮食收购危机产生后苏联领导人采取的对策最终导致了政治上的反右运动、经济上用行政命令方式加速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现, 这里将对后者加以分析。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农业应急措施

农业究竟应该怎样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时农村又实行了“家庭承包制”、到21世纪初中国又免除了农业税, 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农业赋税政策, 这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农业革命, 其意义是巨大的。这同时也说明了农业如何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那么, 苏联农业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农业情况。该政策占主导地位的是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早先国家估计每个农民应该保留多少余粮后, 其余全部要上缴给国家;1919年初改为国家总需要多少粮食, 各省、各县、每个农民要交多少, 这一部分必须交给国家。这部分粮食由政府机关确定农民消费所需多少、应该留下多少种子粮以及饲养家禽、牲口所需要的饲料粮外, 其余的粮食由国家按照固定的价格, 全部向农民征收。这征收按阶级原则来进行, 富农多征、中农少征、农民一般不征, 但有的农民也被列入应征收户。而国家对农民收集的粮食则完全是根据国家确定的价格, 以迅速贬值的卢布来支付的, 也就是说当时农民拿到的纸币, 并不是谷物、粮食的等价物, 其实质是农民将自己的粮食类似于借给国家的。这种带有强制性的粮食政策自然引起农村中的富农阶级的激烈反抗, 就是广大的中农和一部分的贫农对此也有不满情绪, 这样农村中隐瞒谷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国家派有觉悟的工人组成征粮队, 携带武器去农村下乡征收粮食, 并对企图破坏余粮收集制的富农采取各种强制措施, 如没收粮食、私人财产等。于是, 国家收集的余粮逐年增多, 1917年11月至1918年的8月达到3000万普特, 1927年的8月—1919年的8月是1.1亿普特, 1920—1921年则达4.23亿普特。

1920年后, 国内战争缓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演越烈, 因而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导致国内经济破坏很大, 也引起了国内局势的不稳定, 如喀琅施塔特的水兵暴动、工人举行罢工、农民也不满。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必须做出新的调整。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农业发展的探索

苏俄究竟怎样发展农业呢?这涉及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苏维埃政府在1921年3月以后, 陆续在农业、商业、工业、流通等各个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政策, 史称新经济政策。这里就农业的有关方面来加以讨论。

1921年3月, 苏联开始实行列宁起草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 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完全由自己处理, 然后农民可以拿到市场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更重要的是政府规定所交纳的粮食税比以前的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3年政府规定农民缴纳的各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 其中的一半改征为货币税, 这就突出了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924年统一的农业税全部改为货币税, 而国家所需要的农副产品全部通过市场收购。同时, 1922年5月, 颁布允许出租和使用雇佣劳动的法令。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但如何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呢?1920年3月俄共九大认为:共耕制是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发展途径, 其形式为农业公社、劳动组合和共耕社, 统称为“集体农庄”。实践表明:大规模地推行共耕制是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的过急做法, 其劳动生产率较低。列宁说:“改造小农, 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 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 只有有了技术, 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 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 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 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迅速的改造小农。”1921年的3月, 联共十大作出决议, 规定合作社作为联合农民的基本形式, 即“合作社计划”。

列宁在《论合作制》中阐述“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 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在最好的情况下, 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1927年参加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2%, 达79 300个。应该说新经济政策时期, 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政府还是采取较为慎重、稳妥的方针, 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坚持农民的自愿原则, 而且形式也多样灵活, 但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发生后, 苏联政府用行政手段加快了该运动的历史进程。

四、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具体过程

1927年12月联共中央召开第十五次大会, 通过了《关于农村工作》的决议:肯定列宁的合作社计划的正确, 并提出加速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此时推行集体化运动还是较稳重的。

1929年11月, 斯大林发表了《大转变的一年》指出:过去的一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发生大转变的一年, 这个转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坚决进攻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很快该运动演变成了政治运动, 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快了集体化的发展步伐。

1930年1月, 联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集体化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措施》, 其中规定了苏联不同地区农业集体化的发展速度。如: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高加索等重要产粮区在1930年秋到1931年春完成集体化、中部的黑土地区、乌克兰、西伯利亚等产粮区于1931年秋或1932年春完成集体化、其他地区在1933年底完成集体化;现阶段集体农庄的主要形式为劳动组合;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由原来的限制富农发展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的政策。到1930年1月20日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农户的21.6%, 439.3万户, 3月1日, 苏联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了1 426.4万户, 占总农户的55%。即许多地方的农民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地区的加入到集体农庄中去了。

1930年月3月2日《真理报》发表了斯大林的文章《胜利冲昏头脑》, 加以纠正这种过分集体化的发展规模。3月15日党中央通过决议, 指出该运动中产生的偏向, 提出纠正集体化运动中的错误做法, 但该年的6—7月党的十六大上又提出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新规划, 这样到了该年的秋天,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又掀起了新的发展高潮。到1931年7月, 苏联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农户的60%, 其占有的土地达到全国土地的67.8%。

这样, 1927年由粮食收购危机开始的苏联农业发展道路的问题就超出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原来制订的农业合作社形式, 1929年以后集体化的形式直接上升到农业公社为主的全盘集体化运动当中去了, 而到1931年的7月,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上就完成了。

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户数的93%, 达24.37万个集体农庄, 耕地面积也达到了全国的99%, 农业的集体化也就完成了。

总之, 粮食收购危机发生后, 苏联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业集体化的形式, 而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则又加快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进程, 为此, 苏联农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其教训值得人们反思。

摘要: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发生后, 苏联领导人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其结局导致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关键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全盘集体化,苏联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

8.刍议全球粮食危机 篇八

关键词:粮食危机;气候异常;人口增长;绿色革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77-02

2012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是这次世界粮食日的主题。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合作社对于改善粮食安全和促进消除饥饿的作用,提高人们对各种消除饥饿措施的认知。“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没有粮食,人就无法存活,任何文明也都无法建立和发展。然而,在工业文明如此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粮食问题依旧严重。

一、全球粮食问题的严重性

水稻、大豆、小麦和玉米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粮食贸易品。2012年8月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报告称,2012年全球稻米总产量将达到7.245亿吨,低于该组织4月份的预测数字7.323亿吨[1]。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印度国内干旱气候持续导致其国内水稻主要种植区夏季播种工作延迟;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雨水不足以及转向生产高利润产品导致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减产7%;柬埔寨、中国台湾地区、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产量也下调。受中西部严重干旱气候影响,美国玉米产量下调9.5%,并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出现1420万吨缺口。全球大豆生产先后受到巴西和美国干旱天气影响,产量预期也连续下调,预计2011-2013年度全球大豆缺口为1781万吨,库存下降26%。全球小麦主要受俄罗斯等地干旱的影响,国际谷物理事会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65亿吨,低于上年度的6.96亿吨,产需缺口2000万吨[2]。

全球粮食消耗量在过去十一年内有6年高于生产量,各国粮食储备也从十年前平均足以应付107天,急降至近期的74天。出口国产量大减,进口国则面对价格急升的难题。全球粮价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一番。因主粮价格迅速升高,更多人消费肉类,导致更多谷物及土地用于养殖牲畜。有机构警告,小麦及稻米等主粮价格在未来二十年可能倍增,严重威胁贫困人口。而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已接近十亿人,其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生活在亚太地区[3]。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2年,全球仍有近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占全球总人口的12.5%。其中最为严重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1990年至2012年,该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从17%攀升至27%;在西亚和北非地区,这一比例也从1.3%升至2.9%。

全球粮食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应对关系到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的起因进行分析。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众多,有的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有的则是人力之外的。可是不管怎样,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考察则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减轻问题的严重性。

二、导致全球粮食问题的原因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灾害无疑是导致全球粮食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灾害分很多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到粮食生产的主要是气候异常。2010年夏天,全球多地区遭遇气象灾难。俄罗斯气温打破了过去数十年的记录,达到33.6摄氏度,有17个区因旱情严重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印度则相反,暴雨和洪水造成谷物损失大约占总产量的5%~10%,稻米的损失约为10%~15%[4]。在中国,西南大旱、南方水灾和东北洪水,也给粮食生产蒙上了一层阴影。

气候异常与人类活动是分不开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变暖导致局部地区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其发生是有规律的,每隔2-7年发生一次。

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减产无疑会造成粮食危机,而粮食分配的不协调也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全球粮食总量并不匮乏。2010-2011年度全球粮食产量为22.8亿吨,比2009-2010年度的粮食产量提高1.2%,而2008-2009年度为22.82亿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2年全球粮食作物产量达到24.19亿吨的历史水平,比2011的记录水平高出3.2%[5]。

尽管全球粮食产量增加,但因为分配不平衡,许多地区仍然处在饥饿中。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粮食署联合发表的《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指出,世界营养不良人口几乎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亚太地区,长期遭受饥饿的人数估计为6亿4200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2亿6500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300万;近东和北非为4200万;而发达国家仅为1500万。由于价格、供求、运输等原因,世界上某个地方可能由于粮食短缺,人们忍饥挨饿;另一个地方则粮食过多,浪费现象普遍。而且每年也有大量的粮食用于饲养肉用动物和生产酒精。这就需要一种能够保证基本生存粮食供给的渠道以协调供求,抑制粮价。

人口激增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又会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全球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是有限的,人口过快增长会突破地球资源的承载力,最终导致粮食危机的产生。形成粮食危机的原因很复杂,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将就如何减轻粮食危机做出探讨。

三、舒缓粮食危机的方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依靠现代技术顺利解决自身粮食不足问题。印度1947年独立以后,一直面临粮食短缺难题。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作物歉收,广大农村地区面临贫穷与饥饿的威胁。而且由于工业发展,粮食需求进一步增加,粮食缺口日益增大。印度的粮食进口量迅速增加,1961年为394万吨,1964年为626万吨,1966年高达1034万吨。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主导了一场“绿色革命”。这场农业技术革命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改善灌溉系统和耕作技术,增加农业信贷等方式增加粮食产量。这次“绿色革命”使印度改变了拖着要饭篮子的形象,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甚至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

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有些国家人口稠密,可耕地少,而有些国家地广人稀,大片土地荒置。它们利用石油美元在海外购地产粮。近年来,中国、韩国和印度等国也加入了海外购地的行列。

提高粮食储备是防止饥荒的主要措施之一。世界粮食生产主要依靠自然条件,当气候等不利时,粮食减产在所难免。2011年,非洲东北部的部分地区遭遇60年来最严重干旱。雨水稀少,食品价格飞涨,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国家面临严重食品短缺,1000多万人受到饥荒的威胁。而在这之前的几年中,这一地区也有过粮食丰收,但由于当时价格较低,储存又不易,粮食大量被浪费。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在提高粮食储备方面担当主要责任,利用政府调控手段加大粮食储备投入。

粮农组织支持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为人类消费而生产的粮食有大约三分之一(大约13亿吨)损失或被浪费。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浪费量基本相同,分别为6.7亿和6.3亿吨。富裕国家消费者每年浪费的粮食量(2.22亿吨)几乎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全部粮食净产量(2.3亿吨)相当。全球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超过谷物产量的一半。大量的粮食在运输、消费的过程中被浪费,如果把这些粮食节约下来,就等于增加了世界粮食产量。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避免粮食的浪费也是应对粮食危机的方法之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之一,所以适当实行人口计划也是缓和粮食危机的方法。世界上不少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减缓人口增速。印度是实行计划生育较早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其国内复杂的宗教和政治因素,这一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到本世纪中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达到15亿。这无疑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是世界上实行最严格计划生育的国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少出生了数亿人口,人口出生率也大幅下降。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内也饱受批评。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不能简单地降低人口出生率,而应当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社会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人口进行综合管理。

四、结语

全球粮食危机和全球变暖一样,每个人都会闻之色变,但真正体会到它的人才真正知道问题的迫切性。当太平洋岛国的民众因为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时,我们难道不该为人类无节制的排放温室气体而后悔?同样,当非洲之角的儿童因饥饿而夭折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每天浪费粮食而感到羞愧?其实问题的解决并非不可能,只是我们都极力地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而不愿去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分子。粮食危机的严重性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虽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在了解其原因后可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减轻问题的严重性。

参考文献:

[1]粮农组织:下调2012年全球水稻产出预期[EB/OL].财经网,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2-08-07/111996621.html,[2012-08-07].

[2]全球粮食产量不断下调[EB/OL].东方财富网,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65,20120904249248550.html,[2012-09-04].

[3]亚太粮食问题紧迫全球1/4饥饿人口在亚太[EB/OL].光明网,http://www.gmw.cn/xc/2012-09/10/content_5032332.htm,[2012-09-10].

[4]多国因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告急[EB/OL].第一食品网,http://www.foods1.com/content/955013/,[2010-7-23].

上一篇:给儿子的儿童节祝福语下一篇:《沈从文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