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2024-09-19

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共15篇)

1.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一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二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里、科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抓好写字训练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抓好读书训练

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去思考,并通过朗读大胆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

(四)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每天回家多读课外书,以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学生能力培养策略及成效

1.朗读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说话小课让学生给同学们讲故事。

(5)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读物,激发他们读的欲望。

2.书写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本人在任何时候写字都要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示范。其次,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在教给学生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我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并且采用编儿歌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笔画规律,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3.说话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按顺序描写,然后发挥想象,写出人物的心理、语言,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材施教,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

一学期以来,绝大多数的孩子们都能理解课文大意,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书写能较为准确的占格、把握间架结构;对说话写话产生了兴趣,而且表达的比较完整。

所带教学班级在各类教学竞赛、评比情况

自我反思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还需要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时,也要注意课堂秩序的维持。

2.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有3、4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这还需要在下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下学期工作设想或建议

下学期,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XX版新课标,多从网上学阅读一些网友的《新课标学习体会、心得》等,丰富一下自己的教学策略。由于换教材,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期末的检测,发现学生做题习惯差,所以下学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做题的习惯。另外对于差的学生,要联系家长,想办法解决思想上厌学的情绪,这样才能做到辅导有效果。希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下学期有更大的进步。

2.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二

关键词:思维导图,一对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最佳模式, 但一直蹒跚前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 “语文教学难以构建简明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和能力体系, 首先是因为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体系作支撑。学生最基本的概念不明, 是语文教学的硬伤”。[1]所以积极探索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是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对一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实行一对一网络教学, 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推动下进行的, 我校参与网络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的是e Class网络平台。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形式, 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提示, 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形式不一的思维导图, 这样, 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对一环境下的思维导图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媒介。学生们针对某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对作品中出现的缺少知识点或知识层次等问题, 及时提出建议, 作品的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或订正, 实现了作品时时交流, 打破了传统教学条件下, 学生作品只能由教师评改的限制。

3.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登录e Class平台的“互动课堂”,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后, 点击“提交”, 教师的网络平台就会呈现每位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想查看哪位学生的作品, 只需点开通过“投射”, 全班即能欣赏到这位学生的作品, 大家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补充。这样, 教学空间实现了开放, 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4.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e Class网络平台是个性化学习平台, 特别是思维导图功能区, 不仅有文字叙述, 还兼带画板、画笔、橡皮擦、各种颜色、符号、小装饰等功能。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 可以随心所欲, 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语, 如读后感、体会等;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贴图装饰, 满足自己的视觉。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1.教师的设计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 (单元整合) 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 以思维导图为线,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 唤起学生热爱动物, 保护动物, 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笔者的班级从五年级上学期便开始充分利用一对一网络平台进行常态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 笔者又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列习作提纲, 升入六年级后, 一直在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即把整个单元的课文用思维导图贯穿起来, 有了前面几个单元做铺垫, 笔者认为在本单元 (整合) 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可行性很强。

导学目标:1继续练习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学习作者将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3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引起人们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作网络教学“互动课堂”: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课堂”, 笔者设计了“本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理解本组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感、学习内容及时检测、欣赏图片说故事、谈感受、及时上网找相关新闻与故事并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尤其是针对课文用思维导图理解, 笔者依托e Class网络平台的思维导图功能给出了学习支架。

2.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 笔者提前进入“互动课堂”, 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也登录进入。

师: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 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 怕人的珍珠鸟能和他和谐相处, 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生命, 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 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走进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阅读。 (生齐读课题, 默读并知晓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1) 自主学习提素质

要想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特别对于小学生,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形成, 给学生的导学案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 并且要求一定要具体。目标要能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组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 自己在书上或本子上提前圈点标注, 写体会;有的小组做成了简单的PPT。课堂上, 根据本组课文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给出了做思维导图的三点提示:每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篇课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 小组合作促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笔者从四年级接班始, 就积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 班级现有39人, 6~7人为一组, 每组都有从1~6 (7) 号的编号。这样笔者的班级按异质分为六组, 每组有学习组长、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及成员。针对本组课文,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思维导图。因为“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2]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从1~6 (7) 号逐个交流, 大家对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 笔者来回巡视, 给予指导与补充。最后各组向全班推荐做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 和全班学生交流、讨论、修正, 在互相质疑中达到学习效果。

(3) 学习效果——迁移学习拓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质疑、讨论修正, 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组课文的基本结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特色。这样, 使用一对一教学平台,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达到了目前各个地方提倡的高效教学。当然, 学生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 如习作、英语课、复习课等, 学生也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提纲、理解概念、梳理课文, 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的一节课。课前学生充分预习, 组长分配任务, 组员各司其职进行找句子、说体会、诵感情、制作PPT等。课中, 制作思维导图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一对一网络教学作品共享的特色。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思维导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其他学科的课, 最终都能促使学生快乐、高效、有创造、个性化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概念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教学·课堂, 2011, (12) :62-64.

3.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三

《明天要远足》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篇课文,是一篇新选课文。这是台湾作家方素珍创作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诗,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小朋友远足前那晚激动、期盼的心情。

【教学构想】

一、整体感知,以“睡不着”统领全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睡不着”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诗歌中出现三次的“翻过来”“翻过去”的动作以及在“唉——”的轻叹声中,体会“睡不着”的心情;然后品读三个小节的后半段,探寻“睡不着”的原因。这样紧紧围绕“睡不着”这根主线,通过朗读、想象、品悟,慢慢地去感受诗中因第二天要远足而激动得睡不着的小朋友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整体、连贯。

二、关注童趣,以儿童的角度品悟诗歌

1.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如教学“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三组语句时,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忆自己远足前激动、兴奋、期盼的心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唉一”这一轻叹声的朗读中去。

2.让学生进行表演读。在读通读顺这三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脑中的生活画面,边演边读,引导他们投入到朗读中去,真切感受诗句的意思。

3.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话时,让学生想象海里会有哪些颜色,把自己的想象注入这一句的情感朗读中。

三、注重实践,突出识字写字朗读教学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如教学“睡”这个生字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星星月亮都困得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从而理解“睡”与眼睛有关,重点学习新偏旁“目字旁”。

2。采用多種形式提高朗读水平。除了用整体读、自己尝试读、指名读、学生带读、男女生轮流读、齐读、边想象画面边读外,还可以挖掘本课独特的朗读训练点,如轻声词较多等,加强针对性朗读指导。

3。采用辅助线指导学生写好合体字“明”。通过横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字才能写得平稳;通过竖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让学生明白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这样才能把字写美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睡不着、那么、地方、什么”等词语,注意读好轻声;认识新偏旁“目字旁”,学写合体字“明”,并能用其他会写的字与其进行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翻过来、翻过去、唉、睡不着”等词语,读出小朋友远足前兴奋、激动的心情。

3.重点学习第一小节,指导读好带有“吗”字的问句,通过仿说句式进行巩固迁移。

【教学过程】

一、照片引入,揭示课题

1.理解“远足”的意思。教师出示学生秋游时的照片,了解“远足”的意思: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春游、秋游。指名读“远足”这个词语,关注“足”的平舌音是否读正确。

2。揭题、读题。请学生朗读课题,并指导朗读:读题目时,可以在“明天”后面稍稍停顿一下,这样就会显得更有节奏。

二、整体感知,读准词语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尝试自由读诗歌,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数一数这首小诗有几个小节。

3.分小节指名读整首诗。教师准备好较难读的词卡,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马上拿出来正音。重点指导:先读准“地方”这个带有轻声的词语,再展开词卡,读好“那地方”,再展开词卡出示“那地方的海”,“方、的”连续两处轻声,读的时候要又轻又快,迅速滑过去。

三、品读诗歌,感受“睡不着”的心情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话:远足前的那个晚上,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看课文插图,感受“睡不着”,教学“睡”字。

(1)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交流:从插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睡不着?

(2)教学“睡”字,认识“目字旁”:课件出示“睡”,教师手指插图中的星星月亮:是呀,夜深了,月亮星星也困了,它们都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原来“睡”和眼睛有关,怪不得这个字是“目字旁”。请学生给“睡”字组词。

3.品读诗歌,情感朗读。

我们不仅能从图上看出小姑娘睡不着,从诗中也能感受到她睡不着。

(1)让学生尝试朗读(课件出示三组语句,即第1—3节的前三行)。

(2)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好第一小节的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唉”,轻轻地叹气,从“唉”字听出期盼、激动、高兴的心情,再请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二节第一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三节前三行。

(3)加动作表演读这三组语句,体会“翻来翻去睡不着”的心情。

四、品读诗歌。探寻“睡不着”的原因

1.梳理文中小姑娘“睡不着”的原因。小姑娘翻过来,翻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她在想些什么呢?请学生快速看看全文,找一找。

2.重点品读第一小节,感悟“睡不着”的原因。

(1)出示第一小节第二句,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2)指导情感朗读,读好问句:这个语气词“吗”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和问号在一起做朋友,表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读出问的语气。

(3)想象海的颜色:大海里还会有哪些颜色?(如果学生答案很奇特,要追问这么说的原因)

(4)配乐看大海美景图:哇,大海真的会有那么多种颜色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情感朗读,读出大海的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想象刚才看到过的大海美景图。

(6)仿说句式,巩固问句。

①海不仅有很多种颜色,海还是怎么样的呢?请小朋友做做小诗人,仿造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 )吗?”指名学生说。

②齐读第一小节:明天将要看到那么美的海,多么让人期盼啊,怪不得小姑娘怎么也睡不着。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吧。

五、观察笔画,指导书写

1.出示“明”字,指导学生观察:“明”字由哪两个字组成?比起单独写“日”“月”,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一些,窄一些)

2.课件出示横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这个字才能写得平稳。课件出示竖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才能把字写得更美观。口诀“左右结构,笔画穿插”。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写“明”,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回指导。

4.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 篇四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新课程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但又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候,而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很零碎,不扎实。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轻松学习,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快乐,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简笔画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情感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

三、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

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临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存在的不足

1、没重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加以引导。

2、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方面还不够重视,没有安排一定的课时去完成,下学期一定注意。

5.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换点,很多幼儿班的习惯也随之带了过来,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两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大部分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备好课,上好课。

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学生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并且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这么大的学习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拼读、识字产生厌恶,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一年级小朋友以不随意记忆为主,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想不到的状况。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备学生,手写教案,制作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辅助教学,用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我感觉到什么叫幸福,一切的辛苦都变成了乐趣。课后,我针对教学实际,坚持进行反思,努力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每天细微的进步。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语文教学中抓常规。

经过长时间的总结,知道一条不变的硬道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上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课前准备充足,给了我底气,让我的心充实自信。基于这点,面对一群新生,我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心”。心齐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常规自然跟上了。我才有了与学生自然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亲切,充满激情。我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请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你的声音真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简短的评价,更让学生满心欢喜,积极思考。在生生、师生不断互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学习常规不断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看到了:课堂常规不是教条式的,不是军训一样进行机械式的动作排练,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教师教学的策略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虽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因为年龄问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加以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2、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教师机智有待提高,面对课堂上学生的不同问题,要求我们更要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注意预设和生成。

4、注意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6.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牟秀英

时间毫不停息地走着,我担任一年级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个学期了,本学期,我坚决落实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打好汉语拼音知识的基础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里、科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动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如和孩子用卡片做读拼音的练习,给孩子每天听拼音磁带或看光碟。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抓好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要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所谓“字如其人”,看字就能看出一个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常常提醒学生“注意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

我自己是很喜欢读书的人,朗读也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朗读方面有所收获。而书读出感情了,也就说明把握了文章。这也可以有利于建立我们的班级风格。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读书的指导。

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有感情地读书也是我的乐趣,与孩子们一同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使我的课堂丰富而生动。

(四)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我们都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班里还可以看到家长读书的感言贴在“繁星点点”上。在开学初,班级给学生推荐了《365夜儿歌》,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拼音,自己读儿歌,在读儿歌的同时又更好的掌握了拼音,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我们班级走廊上以“丰收园”的形式,贴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上面是孩子们写的自己喜欢的儿歌。这样我们每天请2个孩子来教大家读自己喜欢的儿歌,激发了学生浓浓的读儿歌的兴趣。

(五)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7.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七

一、“提前识字”的编写新内涵

遵从母语学习的要求,“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排了相对简单、儿童熟识度高的识字内容,凸显语文学习向儿童生活延伸的理念;编排了高频常用字,为学生提早阅读做铺垫;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加强幼小衔接,开启语文学习大门

在拼音学习前安排了一个识字单元,打破了以往学生刚入学就学汉语拼音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对儿童学习规律的尊重。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字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要用。诸如,学生的姓名、玩具的名称、动画片中人物的称呼等。学生喜欢汉字,觉得认识更多的字就可以自己看书、读故事,对学习汉字有着莫大的期待,可见,第一单元安排识字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汉字对拼音学习的帮助作用。学生可以借助常用词语,根据汉字的读音,尝试逆向拼读,有效突破拼读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则,经过一个单元的识字,学生逐渐适应了小学课堂学习的方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接下来相对枯燥的拼音学习。

(二)优先编排高频字,做好提前阅读铺垫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共要求认识300个字,书写100个字。其中要认的300个生字,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生活、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语文教材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字形方面,先安排独体字,再安排合体字,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认识的40个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常用独体字。在字义方面,选择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最易理解的汉字,如“口、耳、目、手、足”等字,结构简单,在童书中使用频率高,而且易与其他汉字组合,构字能力强;再如“你、我、他、坐、站”等合体字,都是儿童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学生交往、学习、生活密切联系,也是儿童阅读的故事中出现的高频字。通过对此类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例如“喝、吃、叫、唱”等,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做好铺垫。

(三)增加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增加蒙学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又一个特点。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识字课:三字文识字《天地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韵语识字《金木水火土》,引领学生亲近万物;看图识字《口耳目》,带领学生了解自己;象形识字《日月水火》,借象形图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历史;对对子识字《对韵歌》,借对比诵读感受中华文化的韵味。五篇课文,文化气息浓厚,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此外,还借助中国传统元素,凸显汉字文化的意蕴。如开篇第一课六个大字“天、地、人、你、我、他”,充满了浓郁的中华书法元素。又如课文插图采用窗花、水墨画、国画、京剧脸谱等形式,较好地将中华古典文化的意境和韵味融入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提前识字”的教学新策略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针对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重视在语境中识字,在运用中识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一)凸显听读学习,在跟读中纠正“乡音”

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读准字音,能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于学龄儿童尤为重要。但学生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乡音各不相同。面对第一单元的40个生字,学生中普遍存在发音混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不准,发音读不到位的问题。由于这个单元识字在拼音学习之前,因此,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要靠多种形式的范读、听读和纠读。

新知学习伊始,教师范读非常重要,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发音口型,听完整的发音,再进行跟读。范读和跟读的关键是要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倾听与模仿,学生倾听的清晰度与完整度,直接影响认读的质量。在学生集体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倾听每个学生的发音,及时纠正。纠正读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追求一天学会,但要持续跟踪,落实个别化听读。

在学习过程中,可多开展同桌之间的相互听读,纠正各自读音。相互听读时,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别人发音的优势,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发音,相互帮助,相互纠偏。还可以借助微课、录音进行听读,学习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地朗读生字,从读准字音到读得掷地有声。

(二)注重整体识记,在语境中学习巩固

儿童认识事物具有整体性,识字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各种语境,帮助学生借助生活场景、生活经验进行反复认读,使识字向学生生活延伸。

提供直观图片,复现生活图景,在唤醒体验中整体识记。如第一课“天”字学习时,让学生看图片中的天气变化,读读词语“晴天、阴天、雨天”;教学合体字“地”时,出示图片,认认“草地”,找找“沙地”,看看“田地”,辨辨“山地”,通过各种语境,引导学生看图认读“地”,从而实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的目标。

借助生活情景,开展口语游戏,在反复运用中整体识记。如在学习“你、我、他”时,将认识新朋友与识记“你、我、他”相结合。第一步,师生谈话交流,再现交友场景,激发学习兴趣:“你叫什么名字?(出示字牌:你)他是你的同桌(出示字牌:他),他叫什么名字?我是你们的老师,我叫××。”第二步,三人一组情景演绎,选用字牌交友说话:“我是××,特别喜欢踢足球,你呢?”“我叫××,我也喜欢踢足球。他是我的好朋友,是踢球高手!”使学生在交友情景中运用生字,在运用中巩固识字。第三步,听唱儿歌《你我他》,屏幕中出现歌词,学生尝试跟唱,在歌曲语境中巩固识记“你、我、他”。

(三)重视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感受

《天地人》一课虽然只有6个汉字,却包括组成世界最基本的三要素“天、地、人”。它源于《周易》,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人为贵,天地人之和谐,表达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人文思想。《金木水火土》中出现了包含万物的“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理解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教学时要通过多形式的诵读,以读代讲,在读中加深理解,感悟内涵,培养语感。

跟读。学生跟着录音读。如《天地人》《日月水火》,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课文。学生通过跟读,学习词语连读,模仿课文朗读,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就行。

对读。师生根据韵文的含义进行配对读。如《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可以教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教师读上面一个词,学生对下面一个词,促进熟读背诵。通过朗读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表演读。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诵读。如《口耳目》两句诗,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上动作,有表情地进行诵读。表演中包含着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使诗句生活化。

8.浅谈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八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课堂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没接触过。为此,要顺利完成一节课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用很多教学方法。本文着力探究怎样才能搞好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注重评价 有效教学

实现一年级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学生的课堂常规训练、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引起学生兴趣、课堂上怎样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研究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处理,以便为以后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學提供帮助。

一、进行课堂常规训练,搞好有效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讲是关键,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一年级的新生刚进入小学课堂,有很多课堂常规都不懂,很多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知道往教室跑却还在教室里大喊大叫,不懂怎样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也不会听课乱动乱讲,所以教师在刚开始的教学环节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如听到预备铃声要马上进入教室安静坐好并将上课的课本和铅笔盒摆放在桌面;上课时双手抱臂平放桌上;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怎样将学生带入上课状态呢?当上课铃声响起来,老师要马上来到教室,引导学生看着老师让学生“请你跟我这样做”:做端正;手放好;眼睛看着老师。然后在老师说完“一二三,快坐好。”后,再大声齐声答:“一二三,坐好了。”重复两三遍之后,教室就会安静了。当然也可采用其它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安静下来,如集体背诵学生会背的儿歌或齐唱学生会唱的歌曲。课前安静了,教学才可顺利展开。课堂常规训练好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这时再导入新课,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创造性,课上得生动,自然,有趣,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这样的学习状态,教学才会有效果。

二、激发兴趣,有效教学

兴趣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钻研与探索。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愉快的教学氛围,浅显的语言文字,直观的教学媒体入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学会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乐于游戏和活动,厌倦单一的重复说教。学生通常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能够充分地投入,积极地参与。因此,一年级的教学可以将枯燥的教学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欢乐中进行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我们可采用多种方式,如采用“编儿歌”和“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也可利用课件出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片或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儿歌、故事、舞蹈动作等。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保持了学习兴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和谐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感受到了一颗颗真挚的童心,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会很有效。

三、注重评价,有效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只是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实现。相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要间接得多。《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第一要义。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实物”奖励尤其感兴趣,一张精美的图片,一朵小红花,一面小红旗,一颗小星星,一个“红苹果”(剪纸),……都能让学生拥有很强的成就感。学生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当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写字规范时,老师的一句“你真棒!奖励你一面小红旗!”比妈妈买的糖还甜;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和点在眉间的眉俏比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好,小红花挂在胸口舍不得去,睡觉了眉眉俏也舍不得洗,这可都是常有的事。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老师要经常在学生注意力要转移时的乱哄哄的课堂上赶紧寻找表现好的学生,说:“看,某某同学真棒,他坐得真端正,听课最认真了,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一起说:“棒,你真棒!”这下,那位受表扬的学生坐得更端正了,接着老师再讲:“我看还有几位同学能得到大家的掌声?”结果就齐刷刷地坐好了等着老师的点名表扬或奖励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就送上一朵小红花或一颗星或在他的眉间点上个眉眉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下你就会发现得奖学生自豪的神情和其他同学羡慕的目光了。为了保住得到的荣誉,得奖的学生上课表现更完美了,他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你会发现同学们坐姿,读书,写字,一个比一个好,此刻你会看到学生听课都特别认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你会感到表扬和鼓励力量真得很大!事实证明,在教学中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一定不要吝啬表扬词,当然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也要批评,但要用幽默和善意的方式予以批评,给予学生机会,引导学生改正,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多用表扬鼓励学生,你会发现教学效果好极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看动画,唱歌,跳舞等,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将自己变成孩子,让童真、童趣充满课堂,让一年级学生在感兴趣的语文教学中学到新知识,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从而对未来的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对未知的将来产生希望,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熊梅,王显才.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8页

【2】雷实,张勇,夏雄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页

9.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单位:芦家沟小学

姓名:李宗飞

2011—2012学年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学总述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而充满活力和乐趣的教学工作,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认真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课后,对学生进行恰当辅导,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学期一年级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汉语拼音。

2.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加上丰富的意象,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汉字。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把阅读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把课外阅读所得运用于课内,二者紧密结合,协调发展阅读能力。

4.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勤于质疑发问,在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

四、教学成效

1.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了识字量

在课堂中,我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课件、卡片、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字。并教给学生各种记忆字的方法,比如,形声字记忆,换偏旁记忆,同音字记忆,自编儿歌记忆。

2.在生活中教学生学会识字

在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

(1)利用广告牌、商标识字。

(2)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去识字。

(3)认姓名,课堂中发同学的本子,记住本班小朋友的名字。

(4)认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等。

(5)平时同学之间互相做字卡识字。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学中多加赞赏。

3.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

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

五、存在的不足

在摸索的一学期中我的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多上公开课,在锻炼中让自己成长起来。其次对不同学生还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最后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一年级学生语言要有条理性、完整性。但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方面还不够重视,下学期一定注意。

10.一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期初时本班学生75人,分班后55人。初入学时,孩子们那种对陌生环境的畏缩心理以及迟缓的适应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心生怜惜之情。通过与孩子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我了解到75个孩子中,大部分的学生跟随爷爷奶奶、亲戚生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生活没有规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结合一年级语文的学科特点,本学期本着以课堂为主渠道、课余训练积累为辅,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作用

低年级语文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文字内容,再现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插图作用,指导学生在看图中联系文字内容,理解文字的意思,指导学生思维。如:入学教育,书中采用了“欢迎新同学”“上语文课”“怎样读书”“写字”四幅画面向同学们展示了学习中该养成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执教时,先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在师生对话中了解应该怎么做;然后指导学生现场模仿,现场演练,老师随时指出长处和不足,督促学生及时纠正。

二、把儿歌引入课堂

儿歌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易记,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使教得生动,学得有趣。如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采用儿歌“J q X真调皮,从不和ü做游戏;要是和ü在一起,总要把鱼眼挖去。”通过教唱儿歌,学生在趣味中快乐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三、让爱洋溢课堂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爱的倡导者,爱的传播者。教师要通过有限的课堂,把对知识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传递。让学生在爱的感染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感受。做到这点,教师一是自身要充满激情;二是要善于在课堂中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真实、准确的赞赏语言;三是要善于给后进生递进步的台阶,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四是善于借用教材引导学生积累爱的感受。

四、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始终

好习惯,益终身。一年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学期,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听课、读书、写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常规编写成儿歌,采用儿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强化学生的养成意识。如:“读书时,背要直,两臂开,书平放。”“写字做到三个一,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课前学生背诵,课中以儿歌的形式提示,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渗透法制教育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2、在教学《小熊住山洞》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六、注重课内方法课外延伸

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时,给学生介绍好的注拼音的课外读物,并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指导学生拼读。这样一是巩固了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二是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而言之,积沙成塔,非一日之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从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每次检测优秀人数逐渐上升,不及格的人数从六个逐步减少到二个。拼读熟练的由二十几个增加到了三十八个,书写工整的从十五个增加到了三十六个。这些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这个班的孩子来说,来之不易,是孩子们努力得来的结果。对于那些迟开的花朵,我只能给予爱心和耐心,在不懈地关爱中,等待他们花开的时候。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进一步探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调动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途径,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健康成才。

11.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十一

关键词:“跨越式”;课堂教学;识字教学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的。在“跨越式”课堂教学模式下,识字教学时间只占用10~15分钟,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会认、会读十多个生字,难度大,任务重。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是跨越式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直观思维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并乐于接受陌生事物。基于此,我努力采用了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识字更快,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一、识字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让学生在愉悦中识字,让识字变得有声有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上册,学生学完拼音后,一下子就要接触十几个生字,孩子们学起来就有点兴趣索然。为了提起学生的识字兴趣,我把识字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既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思维能力协调发展,使识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二、识字与相关学科文本相结合,把语文识字学习融入各个学科当中去,使识字学习无处不在

今年我与教数学的黄老师在办公室坐对面。有空的时候,我经常借黄老师的教科书看。我發现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中与语文识字(二)中的第一课《比一比》非常相似。于是我与黄老师商量,请她在教这一单元时,试着让学生自己读题。黄老师有意识地训练了两个星期,最终发现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一举两得。

三、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

跨越式教学配有相关的阅读材料,我发现这些阅读材料不仅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要记住的生字,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于是我从本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活用跨越式阅读材料,增加学生识字的广度。

四、识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会学生见物认字,让识字学习贯穿于整个生活过程,使识字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小学一年级上册课文还安排了《自助商场》和《菜园里》两篇课文。其目的除了让学生能分清食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水果、蔬菜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识字。于是我将这两课整合为一课,用大屏幕将所有的物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都是什么。学生边说,我边用动画形式出示汉字,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认清字形,接着让学生模拟购物,将物品的名称贴在实物上。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结合实物,很快就记住了生字。与此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一种识字方法,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购物中也可以认字。

总之,”跨越式“教学方式下的识字方法很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很大。但在“跨越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按照课文的不同类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在运用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举一反三。相信在我们的悉心教导下,学生的识字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增强。

(作者单位 新疆库尔勒农二师二十九团孔雀中学)

12.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十二

《它是谁》是北京市21世纪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很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它是用儿童的语言来讲述小鸡、小鸭等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的。教学中, 我充分注意了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感悟知识, 感悟语言, 培养学生的情趣, 让一年级学生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真正过程, 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文章, 刚一上课, 我的导入就将学生带入遐想的情境: (教师出示一幅有一个蛋的画) 这是什么? (生:鸡蛋) 还会是什么蛋呢?这里面有一个可爱的小东西, 它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很有趣的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没有丝毫的讲解, 没有烦琐的分析, 而是利用创设情境,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启发学生想象等方法, 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读书, 并且读出语气, 读出味道。如:

师:小宝贝的家什么样子呀?

生:它的家太小太暗。

师:哦, 它的家太小太暗。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宝贝, 快, 把自己使劲缩成一团, 说说待在里面的感觉。

生:太不舒服了, 都快喘不上来气了。

师:小宝贝的外面还有一个硬硬的壳!它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快来读一读!

生:太黑了, 什么也看不到。一点儿也不好。

(生在读时皱起了眉头, 很显然, 刚才教师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什么是“太小太暗”起到了作用, 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太小太暗”这个词。)

师:小宝贝撑破蛋壳, 都看见了什么呢?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更好地理解“又大又亮”, 从而读出语气。)

生1:它看见了“又大又亮”的世界。

生2:它看见了自己的小伙伴。

生3:它看见了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

师:假如你就是这个可爱的小宝贝, 从又小又暗的蛋壳里钻了出来, 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1: 外面真大真亮啊, 比在蛋壳里好多了。

生2:外面真美呀!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地上还有绿草和红花。

生3: 我能从蛋壳里出来真幸福呀!

……

师 : 我们站起来都来这样读一读吧!

读书是语文课重要的环节, 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创新也好, 实践也好, 都离不开把书读好。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这堂课上, 我没有讲解词语的意思, 而是一直在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利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帮助学生感悟词语, 感悟语言, 最终把句子读好, 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 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我想,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 并逐步提高要求, 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年级的孩子, 也有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 他们的想象空间更是广阔。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情感, 引导他们去读书, 去体验, 去感悟语文世界中更加丰富, 更加美好的东西,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同时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摘要:本文以一年级上册《它是谁》一课的教学案例说开去, 阐述了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中的运用, 进一步强调了阅读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13.一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游戏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篇十三

在教学《阳光》这篇课文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又大又红、光芒四射的太阳,引导孩子们观察黑板上的太阳,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阳?”先让孩子们自己初步感受阳光的灿烂和美好,然后借此揭示课题《8、阳光》。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又大又红、光芒四射的大太阳,生纷纷发出“哇~”的赞叹声)

师:(做疑惑状,问一生)你为什么发出“哇~”的一声?

生:老师画的太阳太大了。(旁边学生忍不住接嘴,有的说太红了,有的说太漂亮了。)

师:(请一生起立)你的小手举得最端正,我请你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阳?(其他学生立刻安静下来,一个个将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1:我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

师:你看他说得多棒,不仅把话说的很完整,而且还把太阳的形状也说出来了,是?

生合:(响亮的回答)圆圆的。

师:(再请一生起立)我发现你上课坐得特别精神,老师喜欢请有精神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其余学生也马上将腰板挺得直直的,人人做精神抖擞状)

生2:我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太阳。(用手比划“大大的”)

师:我就知道你能说的这么棒,还加上了动作呢。谁也还想再来说一说?我请刚才听得最认真的小朋友来。

生3:我看到了一个很红很红的太阳。(生将“很红很红”加重语气)

师:对啊,你能把太阳的颜色也说出来,真了不起。太阳的颜色是?

生3:很红很红。

师:我们还可以把它说成“我看到了一个……”

生3:我看到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我看到了一个火红的太阳。(强调“红红的”“火红的”)

师:(投去赞许的目光)真是好样的!谁也能说的像他这么棒?

生4:我看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突出“又大又圆”)

师:哟,真行,你看到的太阳不仅很大,而且还很圆呢(手势示范“大和圆”),还用上了四字成语,老师真开心。

生5:太阳像皮球。

师:哦,你看到太阳它圆圆的,就能想出它像个皮球,真了不起。不过,假如你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我看到了……”把这句话说完整,那就更棒了。

生5:我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像皮球一样的太阳。

师:(竖起大拇指)真是一个聪明的小朋友。

生6:(迫不及待)老师,我觉得它更像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师:是啊,因为它们都又大又红对吗?(生6点头)那你也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遍好吗?

生6:我看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像苹果一样太阳。

师:(竖起大拇指)我同样也把它送给你,因为你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7:我看到了……

师:(板书“阳”)这个生字宝宝,哪位小朋友已经和它交上朋友了?(请小老师带读)

你们都知道“阳”有哪些词语朋友吗?(太阳、阳光、阳台)

(师将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齐读课题。)

[反思]

有人这样比喻:课堂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教育的真正产品是学生。又有人这样说: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教育力量,活跃在师生之间,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铸就了学生至真至纯的情感理念,而这一切的关键恰恰在于教师教学评价的引导。由此可见,我们教师一定要最大力度的发挥出自己课堂评价的艺术性,使之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当然,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激励和表扬上。因为一个教师想让自己的评价发挥出它对学生最大的效度,只有激励和表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今后的发展需要,更要着眼于为教师今后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正如我在第二次的教学片断中对学生所做的评价一样,不是只有鼓励,而是有意识的通过捕捉学生回答时所反馈的信息,自己进行拓展后,再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为他们带去更多的信息含量。如:“生1:我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师:你看他说得多棒,不仅把话说的很完整,而且还把太阳的形状也说出来了,是?生合:(响亮的回答)圆圆的。”太阳是圆圆的,孩子们都知道。但是从我的评价语中,孩子们更清楚的了解了“圆圆的,是写出了太阳的形状。”并且,通过教师这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评价语,孩子们也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自己有意识的从另外一个方面去观察、去发现,“生3:我看到了一个很红很红的太阳。(角度:颜色)”只要教师坚持对学生进行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长期以往,孩子们必然能养成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而这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生活当中,对于孩子们而言,它都将是一比丰厚的财富。又如:“生5:太阳像皮球。师:哦,你看到太阳它圆圆的,就能想出它像个皮球,真了不起。”这是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鼓励孩子们从太阳“圆圆的”的特点联想到“皮球”,因为皮球也是圆圆的。

14.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篇十四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在幼儿园中他们是以游戏为主,所学的知识并不多,所以刚进入小学就要用成人的授课方式来教学,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一开始他们不能接收一节课有40分钟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课上了不到一半就坐不住了,心里就开始烦躁不安,躁动起来。但是如果你叫他们玩游戏,他们却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所以游戏教学法现在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了。游戏教学是指教学内容设计在游戏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非常重要。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中如何活跃数学课堂气氛谈些简单的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最大动力。为了使学生对于新课产生兴趣,我会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1--5的认识”时,我就设计了“游动物园”的游戏。上新课前我先说:“小朋友,你们喜欢游动物园吗?”孩子们都兴奋地说:“喜欢!”“好!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动物园中可爱的动物。”接着投影出示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谁能从这些动物中找出相应的数量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相应数量。如:一只老虎、大象有两(2)个大耳朵,地上有3只猴子,熊猫有4只脚等等。这样孩子们就有兴趣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课中穿插游戏,利于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有时还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穿插安排,这样可以是学生在玩中理解题意,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上课十多分钟后,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就进行猜数游戏;我投影出示了一幅小刺猬背苹果的画面。我边讲故事边引入,孩子们一下就被这个故事吸引着了,这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提高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在游戏中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放在游戏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5.一年级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 篇十五

一、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

1. 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为起点,但由于每一个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及其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自己头脑中所构建的“常识数学”是不同的,因而理解数学的过程也不相同,即数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从生活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能够保持愉悦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也具有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非常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很敏感,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再现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2. 教学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具有本质的联系,因此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较为密切。一年级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数一数、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基本图形、认识人民币等内容。一年级学生接触的数比较小,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还有认识的几个基本图形也是可以在周围事物中能够看到的。另外,像钟表、人民币的认识等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总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原型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

3. 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简单,每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不多,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后的十几分钟内把该节课的主要内容讲完。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整堂数学课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不停地做练习巩固,小学生过了一会儿就烦了,开始做小动作,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下降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累,而且会觉得学数学没有意思。要想改变这样无聊的数学课堂,教师需要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快乐地学习新知识。

二、一年级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

1. 数学主题情境生活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境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素材进行加工,或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以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明明想给妈妈买件生日礼物,就把自己积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50个,但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明明就去找楼下小卖部的王奶奶帮忙,王奶奶说这简单,王奶奶收了明明的50个1角硬币,给了明明5张1元钱,明明有点不开心,觉得自己吃亏了。同学们,你们说明明拿50个1角硬币换5张1元钱的纸币吃亏吗?为什么?学生开始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结果,再组织学生观察已经分好的硬币,从中寻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从中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通过这样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2. 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材料不单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中介物,而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一年级数学内容大多为口算内容,计算非常简单,可能有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学过,并掌握了计算方法。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教授知识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认识左右”的教学片段,就可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大马路图,一个靠左行走的人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老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如果你是警察,你能分析事故的原因吗?”教师可通过这个事件告诉学生,那个行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走路应该靠右行。可见,认识左右非常重要,要不,就像那个行人一样被自行车撞倒了。同学们,你们能辨别左右吗?想一想、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左右的呢?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还渗透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1)数学语言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多是用语言进行的。即使是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原因就是教师语言素质能力的不同。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特别是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要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让学生接受,就需要教师拥有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把枯燥的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在“大于号小于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开口方向总是分不清楚,于是可以编成顺口溜:张大嘴巴对大数,尖尖小角对小数,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记住了。

(2)数学问题生活化。一提到数学,有人就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些枯燥乏味的运算,冰冰冷冷的数字,谁会对这些感兴趣呢?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们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质疑欲。学生就会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时,他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习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达到活学活用、活用活学的效果。

如,在讲解“几加几”的问题时,就可以用班上的同学构建生活化的例子,如提出问题:第一组有8个女生,有6个男生,那么第一组共有几个学生?这样,就将加法计算转化为班级小组人数多少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会觉得做加法运算是枯燥的,而是用于解决有趣的现实生活问题。对于减法教学,也可以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

(3)课堂组织方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化的课堂组织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如,在一年级“加法”概念的教学时,书上左边的插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左、右两只手各拿着一个气球,在右边的插图中这个小朋友把两只手“合”了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一过程,甚至可以请一个小朋友上台表演,然后指出这个过程可以用“1+1=2”这个加法算式表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把几个东西“合”在一起的现象,这就可以用加法表示,因此得出,加法的内涵就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

(4)课堂学习方式生活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这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活动,这几个方式称之为学习方式的生活化。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是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带模型钟表,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调节钟表的指针,感受整点和半点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在“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小棒自己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再如,“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图形,并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图形找出来,学生罗列出“桌子”“门”“窗”等生活事物,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归类,比如将“门”和“窗”归为一类,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归类的结果,向他们讲解图形的边和角等数学知识,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觉得数学知识就在生活当中,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上一篇:安全月策划方案下一篇:中学军训总结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