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2024-06-17

医疗改革学科建设(共8篇)

1.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篇一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

社区卫生是新医改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架构,是老百姓就医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渠道。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老百姓就医的筹资结构问题,是缓解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是解决“事谁来办”的问题;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钱谁来出”的问题。如果说,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前台,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后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我市社区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概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成本低、效果好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最佳途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着对全市医疗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百姓就医的“第一道门槛”。

(二)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建设

我市根据“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实施了包括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在内的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实现了由保障劳动者向保障全体居民转变,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三)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

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困难群众参保和患大病人员医疗费用救助始终是我市关注的重点。在困难群众参保方面,为了解决部分城镇无业居民参保缴费的实际困难,在北京市对低保和重残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全额补助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将此项政策扩大到更多的特定的困难群体,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扶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门诊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人们对“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这句话并不陌生,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许多方面缺少优势和优惠,目前尚未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就诊。主要表现在:

1.社区卫生机构配置不合理北京市近年来的发展思路是将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人口有计划地外迁,逐步形成了通州、昌平、大兴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卫星城”,而北京市相应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的分布并未及时做出调整。城乡结合部居民居住区附近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比如天通苑、回龙观等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区。

2.社区卫生整体水平依然落后,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现阶段,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即大医院资源丰富,中小医院其次,社区医院贫乏。社区医院现有的基础设备一般都比较陈旧和落后,卫生服务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社区医生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致使配备的医生医疗水平不够高,距“全科”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施、设备还相对简陋,备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居民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差甚远,造成居民小病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的局面。

3.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

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其中有利益分配的原因,也有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衔接不畅等原因。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目录比较窄,一些药品没有包括在内,不能报销,这样居民即使在社区医院就诊后,还必须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开方、拿药,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社区医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保部分相关政策与现实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8年来,相关政策虽然进行过几次修改完善,但是仍有一些政策不适应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目录库》不能满足医疗保障水平发展的要求。

2.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年年递增,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金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是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以及个人医保起付线没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大额医疗费报销的比例和最高限额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致使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成为患者的沉重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门诊报销比例偏低,受到老年病人欢迎的“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还没有纳入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4.一些特殊病种医疗费用较高,但是没有纳入门诊报销范围或报销比例偏低。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部分边缘群体仍然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

(四)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还不够健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在我市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数量、布局和服务项目。比如:在四环以外的城近郊区,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卫星城”,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和健康需要,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使其居民获得统一完善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能力和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选派大中型医院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大中型医院也可以接受一定数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修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

三是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优势。在社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防病图片展览等形式,普及防病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防病意识,使健康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内涵品质。

四是要继续做好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稳步扩大慢性病管理服务的签约范围,尽快在全市提高这项工作的覆盖面,切实落实慢性病管理相关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受益。

五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目录。要结合我市社区医疗实际情况,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合理选择配备,并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使用的,特别是一些治疗慢性病、常见病的药品品种和数量。

六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关系到每一个市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应该从不同角度做全方位的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高自我的宣传意识,改变群众传统的就医模式,引导群众进行正确的医疗消费。如通过为辖区居民长期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积极开展平价、便捷、有效、安全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活动。引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活动。如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等等。

(二)搞好政策整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在认真审查考核的基础上,逐步稳妥地增加医保定点医院数量,严格准入标准,加强运行监管,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2.及时调整《药品目录库》的内容,适时扩大医疗费用报销范围,减少自费、半自费的药品和检查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要。

3.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按照相应政策,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提高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和住院医保报销的最高支付额度,同时降低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门槛费用。

4.将一些在门诊就医的特殊病种费用纳入保障范畴, 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健全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的长效帮扶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民政、劳动、残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在做好基本医疗保险救助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与民政部门做好衔接,及时将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不了的困难群体转交民政部门,纳入医疗救助范畴。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保意识

基本医疗保险实施8年来,广大居民对基本医疗保险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是基本医疗保险内容庞大,专业性强,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保人员想详细全面了解所有内容确实不太可能,因此利用各种形式对保障范围、筹资标准、待遇水平、部门职责、实施办法进行广泛宣传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我市的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宣传医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长期无业人员、毕业未就业学生、无固定工作单位等易被遗漏的边缘群体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不断推出的各项新政策,新举措,通过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做到不留死角。

2.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篇二

关键词:新医疗改革,医院信息化发展,以病人为中心

国家发改委20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推出, 意味着承载国民福祉的医疗改革再次踏上征程。新医改不仅明确了未来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也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起点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医改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成为了本次医改的5个关键词。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是本次医改的重点[1]。

新医改中提出了要通过信息化手段, 建立共享服务, 也就是要在医疗服务整个环节里协同和整合。由此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化医院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 面临着高风险环境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必要的支撑环境。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迅速普及, 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的深度发展都为医院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医疗改革形势下, 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

医疗改革中, 所作的一切都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 也就是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大原则, 使医疗服务受众, 也就是使病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

医院实施信息化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更合理的服务。快捷全面地传递病人信息, 为医生诊断和医院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建立医院信息数据仓库, 提供最大限度的医疗信息共享成, 取代以收费、财务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管理模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适应新型医疗改革的必经之路。

具体而言, 建设以病人为中心数字化医院的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1 就医流程最优化

把优化病人就医流程作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切入点, 充分应用各种成熟技术, 如磁卡、条形码、因特网和手机短信等, 着力解决诸如门诊“三长一短”等现象。

1.2 工作效率最高化

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平台, 将各种现代通信技术 (如PDA) 、自动化设备 (如自动摆药机) 和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引入到医院数字化建设中, 减轻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1.3 病历实现电子化

深刻理解电子病历的内涵, 丰富原有病历的内容, 把包括CT、MRI、X线、超声、心电图和手术麻醉等影像图片、声像动态以及神经电生理信号等全新的信息记录在案, 使病历更加直观和全面, 确保医疗信息的完整性[2]。

2 从医院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成本二者的平衡方面来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

从服务质量角度来看, 医改中强调了所有医疗机构都需要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的管理, 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 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医院信息化应充分利用系统信息及集成, 让医生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诊疗信息, 为快速准确诊断奠定良好基础;并通过各种辅助诊疗系统的开发, 来提高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及时性。同时, 也能把医生护士各种可能的差错降到最低, 达到医疗质量最佳化。

同时在服务成本方面, 医改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 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 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检验结果的互认。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借助IT手段, 可以使医院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并建立连续的医疗健康记录, 让百姓在没有地域的限制下实现互联互通。因此从服务成本来说医院信息化建设, 在考虑医院信息保密的同时, 应该兼顾病人信息的对外共享, 及信息接口的统一规范。

3 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保证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医疗改革方案下, 医院实施信息化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信息化。要明确信息化的目的, 摆正信息化建设的位置。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 提高医院医疗质量, 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的实质性问题。其实质是医院先进业务流程再计算集中的表现形式。医院的管理者要从战略的角度而不是战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硬件架设, 软件采购的商业行为, 他是医院先进业务流程的再造。因此, 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 应采用项目型工程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竺.建设全民皆享的医疗卫生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4 (4) , 40~42.

3.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篇三

随着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逐步开放,合法开办医疗美容机构已经没有了政策上的障碍,生活美容向医疗美容转型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很多生活美容人士认为,转型只要取得相关资质并招聘到专业医生,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就水到渠成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看上去简单,若要经营好并做出特色来,却有一定的难度,何况“隔行如隔山”?尽管都是做美容,内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医疗美容机构筹建运营与培训业务的著名咨询管理公司——深圳君焯,近年来帮助了很多美容企业进行成功转型。君焯公司董事长尹卫民博士作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全过程的见证、参与、推动者,经历了从自主经理科室、主管专科医院到运营医疗美容集团,从医生到经营管理者等等无数次的变迁,成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的“奇人”:医生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医生!

正如之前给大家介绍的,开办好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并不容易,若无此类经验,很容易走进误区,不但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甚至可能造成全面失败的后果,而经过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与帮助,就会事半功倍!格局决定规划,规划决定结局。只着手做眼前事,就会在创办初期埋下诸多隐患,从而限制机构的长远发展。格局思想应深入在每一个环节,从医疗美容机构的格局建设层面我们应该着重思考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开办医疗美容机构?

开办一家医疗美容机构,首先应明确其筹建目标,是为了赶时髦、跟风?转移投资?还是为追求事业的高度?如果仅仅是为了投资,那就必然要有盈利的目标。在筹建之初,就要了解医疗美容行业的基本运营信息,了解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掌握当地市场的格局,对医疗美容这一非常专业化的行业进行深入调查,对市场的需求及产品平均价格等有一个较为深入的对比及掌握。最好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专业的市场调研,避免盲目投资。

二、开一家什么样的医疗美容机构?

目前,新生医疗美容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标杆企业已经站稳了市场,新机构如何挤进竞争激烈的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就要很好的分析自身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挑战),找出特色。一家医疗美容机构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一定的特色,才会拥有核心的竞争力。纵观全国医美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基本包括几个大点,即专家技术、品牌影响力、服务质量、宣传力度等。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如何拥有自己的特色呢?首先应明确定位,同时将此定位贯彻到所有的细节中,准确传达给客户,以得到客户的认同。例如,想做一家高端的医疗美容机构,就要以机构装修为出发点,高质量服务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三、在什么样的地方开办医疗美容机构?

中国著名的成功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在被问起他的地产生意的诀窍时,毫不犹豫地说,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医疗美容机构的选址环节也同样至关重要,涉及到多方面因素,选址是一个分析的过程,确定目标城市或区域后对某一特定地点的详细分析或多地点进行比较分析。医疗美容机构选址不但要符合医疗卫生规定,还要从经营的角度分析,比如交通、停车、噪音等因素。医疗美容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具有很高的隐私性,如何选择既方便到达,又不显眼和过分暴露的地点就很关键了!更加重要的是,作为医疗行业随时都要面临一些突发情况,交通不能成为应急时的障碍,最好要靠近大型医院,能够有良好的照应以保证医疗安全。

当你想进入医疗美容行业的时候,肯定想得到他人的得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深圳君焯公司成立11年来已为多家医疗美容机构进行筹建与培训,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是医疗美容机构格局建设先驱企业。在此,深圳君焯提醒各位想要筹建的朋友:只有规划好格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就能卓有成效的走好筹建的第一步。

深圳君焯筹建业务热线:0755-83223273 微信:junzhuo0755

4.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篇四

摘要

本文讨论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院管理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关系。医保改革对医院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医院应该通过分析医保市场特点,加强管理,达到增收节支,良性发展的目的。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建设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迎接医保的挑战,医保也对医院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讨论了

内容

一、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医院管理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成熟,旧的公费医疗制度暴露出各种弊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要求。着国家医保改革政策的出台,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疗经费总量的控制、病人可以自己选择医院就诊、医药分开核算等政策,实际已将医院推入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不同的医保政策,又将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医院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目前我们城市医院的就诊患者,仍以公费医疗为主,而且,城市的医疗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能否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将决定每一家医院的生存或者死亡,我们每一个医院管理者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加强医院管理,主要在于管好人和管好钱。培养和吸引人才,决定医院能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管好钱,决定医院服务是否物美价廉。大多数医院的多数服务为普通医疗服务,同样是治疗感冒,很难区分不同大医院的医疗质量,类似商场的同类同质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成为用户选择的主要因素。过去我们的医院管理,在压缩成本方面,做得远不如企业。这是由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过去的.医疗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卖方市场,医疗费用的赤字由国家承担,医院可以通过扩张(包括规模、设备、收费项目等)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医院业务的复杂性导致管理的复杂性。工厂每生产一颗钉子,都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成本,否则无法确定出市场价格和盈亏情况。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很难准确计算出每一项服务的成本,很难象工厂一样,将产量、质量、消耗等因素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进行定量考核。这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我们医院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我们研究医院管理问题时,实际面对两类问题:一类为制度法规类问题,另一类为技术实施类问题。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建立在金字塔型管理结构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目标。随着管理的不但细化,金字塔变的越来越庞大,消耗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管理细化和应变的要求,因此,管理结构扁平化与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医院管理的复杂性和竞争压力,对医院管理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医院管理结构扁平化与信息化将成为医院管理的主流趋势。医院管理的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基层管理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等内容。面对医保改革的挑战,我们的

[1] [2] [3]

5.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型改革 篇五

齐建国 梁晶晶

2013-06-03 09:46:00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6月01日

历史实践表明,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体制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革命。

我国在1978年以前处于农业文明主导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里程碑。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需要再进行一次深入的改革。

生态文明转型改革难度更大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将意味着对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施加更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体系创新,使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实现革命性的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使创造财富的生产成本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降低,财政收入增长能力将会下降,从而降低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投入支出能力。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却需要政府增加对生态恢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支出,这将与政府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增长形成矛盾。

其次,无论是通过增加资源税的途径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是通过增加生态环境税的改革提高企业排污代价,都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必将逐步通过价格变动向消费者转移这些成本。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提高物价

总体水平,引起结构性物价上升。物价往往是社会中低收入群体最重要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生活水平对物价上升弹性最为敏感,这将会加大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压力。

第三,解决前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负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成本,采取对高收入者征收生态环境税的方法获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投入来源。但这同样会遇到巨大阻力。

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顺应每个社会成员追求物质利益的期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制度创新激发了所有人致富的积极性。除了生态环境代价以外,几乎没有人从改革中失去什么,只是有人得到了更多,有人得到的少一些,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的物质利益差距扩大了。

而生态文明转型改革的目的不再只是要加快创造财富,而是要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缩小收入差距,恢复被消耗掉的良好生态环境,这将会使一部分人在改革中失去一些既得利益。而这部分人正是居主导地位、具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如果他们没有在思想上建立维护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社会正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的自觉,失去既得利益意味着他们也将会成为生态文明转型改革的阻力。

上述问题仅仅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这一场改革会遇到的诸多困难的一部分。

必须克服改革面临的基本矛盾,消除阻力

生态文明转型改革要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必须克服改革面临的基本矛盾,消除阻力。

第一,在全党和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这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让“不管黑猫白猫,破坏生态环境就不是好猫”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这是这场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传统经济制度的核心之一是产权的确立和基于产权的利益分配制度体系。由于这一制度体系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植入其中,从而导致作为“社会共有自然资产”的生态环境“产权”缺位,造成生产者“公然盗用”“社会共有自然资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社会共有自然资产”损失不能得到补偿。因此,生态文明转型改革必须建立起生态环境产权维护机制,把生态环境纳入社会经济制度体系之中,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与利用的公民参与决策制度,确立“社会共有自然资产”“产权”和利益补偿规则;改变和完善目前的征收排污费、开矿资源使用费和生态恢复保障金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税和生态使用税“全税”制度、排污型消费产品环境消费税制度,形成完善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第三,全面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传统工业文明下的技术经济范式是线性的,即“资源开采—生产加工—消费—废弃物排放”。生态文明下的生产者责任要延伸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资源开发者要对生态恢复负责,产品生产者要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后果负责。生产者对产品生产要从设计开始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对消费后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使国民经济转变成基于绿色低碳技术支撑的“资源高效清洁开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

第四,大力培育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国家生态恢复与优化保护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全面提升生态利用的经济效率。大力培育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实施长期税收优惠政策。

6.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篇六

【摘要】结合某校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从课程综合的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以数学为主的公共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关键词】七年制 医科数学 公共理科 课程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改革医科数学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公共理科课程群,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88年开办七年制医学至今,我校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基本沿用医学五年制课程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课程体系,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封闭、分科教学和缺少综合课程使医科数学课程严重脱离了医学实际。同时数学与其它公共理科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之间更是缺少横向联系,各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虽然学习了许多数理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不知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在教材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过分渲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对数学计算与证明要求过高,学生难以掌握,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是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的。

2 七年制医科数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根据综合大学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七年制医科数学教育的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借助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以及学科齐全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医学数学教育实现从知识型向素质和能力型转变。

根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以课程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重点放在医学各基础课程间及其临床课程的纵横交叉和融合,以构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七年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教育。在这个目标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数理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融合,建立公共理课学科群

建立综合化基础理科课程群是顺应我校医学课程改革的框架和国际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基础理科间的渗透、交叉,可以减少知识重复,同时各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体系以及封闭的知识系统,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既防止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避免了必要知识的遗漏。

公共理科基础课同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组成公共理科学科群。通过知识优化和整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精简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基础理科必修课学时减少,同时开设系列化如物理化学、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科综合课程,使基础理科之间横向渗透、交叉和融合。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计算机学为核心,向医学统计、医学控制论、药代动力学、生物物理学、医用分析化学等课程延伸。在教学中通过学科融合和渗透,促使各科教学在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和操技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医科数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极积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缺乏独立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才能逐渐地将理论知识变为有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而数学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学实验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借鉴理、化实验课的作法,开设数学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达到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目的,并加深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结合医学实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选择与医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并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学内容。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课程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课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实验课,使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综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4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根据七年制医学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七年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教材选编中,要从七年制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数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要适合学生自学,还要把最新和最前沿的数学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从而解决数学课程内容陈旧问题。教材编写要淡化学科界线,注重和加强与其它公共基础理科学科之间的联系,要突出数学与医学的综合,编写出适用性强、有时代特征和突出医学特点的医科数学教材。特别是还要编好与医学结合紧密的选修课教材。新型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倡导开展以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辅导式等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2.5 提高理课基础课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快知识更新,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些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科基础课教学,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总之,我校医科数学和公共理科课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在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公共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吴运涛,周晓岩.顺应课程交叉融合趋势改革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8:9~12.

7.医疗改革学科建设 篇七

关键词:医疗风险,风险分担,医疗纠纷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来, 以强制推行医疗责任险和成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相结合为特征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已经初具规模,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风险, 但医疗纠纷发生率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下降[1]。如何深化和完善医疗风险分担制度, 是现阶段卫生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医疗风险的存在特点

1.1 医疗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医学科学的进步总是滞后于疾病的发展变化, 疾病的发展往往不可预见, 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医疗行业强度大、易疲劳、责任重大的特征, 医疗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

1.2 医疗风险同时具备无医疗过错的特点

引发医疗纠纷的最常见因素就是医疗风险带来的无医疗过错的意外伤害[2]。医疗风险多由医学科学的局限和患者个体差异、药物副作用、并发症等不可预知的风险诱发。

1.3 医疗风险有被社会误认为等同于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的特点

医疗风险是在国家法律和行政许可的前提下, 具有相关行医资质的医务人员, 在国家公立医疗机构发生的导致医疗行为对患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医务人员个体和医院管理缺陷造成医疗纠纷, 更适用于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如果医疗风险不被社会正确认识, 会造成医疗风险的载体只能是医疗机构而无法形成风险分担, 从而造成医疗纠纷愈演愈烈。

1.4 医疗风险临床发生后的负面效果巨大

医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患者, 医疗风险一旦临床发生, 往往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 造成严重的后果。非医务人员、社会舆论和媒体基于对卫生事业的不对称认识, 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认定患者为弱势群体的思维定势, 往往加大了医疗风险临床发生的负面影响。

2无法正确认识和合理规避医疗风险的消极影响

2.1 医疗纠纷处理困难从而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

研究证明, 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 以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为主导的发生率并不高, 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各种不可抗性因素临床发生造成的[3]。患者及家属往往由于缺乏医疗风险认识而放大医疗风险的负面效果。而基于对卫生事业的不对等认识也就必然会造成医患双方的长期对峙, 从而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

2.2 医疗风险在医患双方的不对等放大会迟滞医学事业发展

医疗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一定局限性, 需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不断创新以求不断突破的科学技术。医疗风险在医患双方的不对等放大, 会很大程度上放大责任后果从而加大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从而导致整个医疗行业的保守和过度预防, 这必将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

2.3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损失

医疗纠纷的高发和频发, 增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也造成了患者、医院和社会三方面的经济效益受损[4]。

3现阶段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3.1 国家对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的指导和要求

2009年4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医疗卫生事业明确提出了“完善医疗执业保险, 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完善医疗保障监管, 建立医疗保障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的指导意见和要求。这也意味着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的方向是以国家为主导, 多个行业有机结合, 各级部门分别响应的整体体系。

3.2 现阶段医疗分担机制建设的积极影响

现阶段的医疗分担机制主要表现为强制推行医疗责任险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相结合的模式[5]。这对于保障医患双方权益、强化政府职能有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 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 缓解了医院的经济责任和社会压力。不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患者的医疗风险意识。

3.3 无医疗过失医疗风险没有实现风险分担

现有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针对无医疗过失造成的医疗风险临床发生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和赔偿机制。这样在处理此类医疗纠纷的时候, 医患双方权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这是医疗纠纷发生率日趋增加的主要原因。

3.4 医疗责任险缺乏主动评估策略

医疗责任险从1999年推行至现在, 基本处于医院参保态度和保险公司承保方法不匹配的状态。由于各级医院在整体规模、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方面存在差异, 医疗风险的临床发生率也差异较大。医疗责任险在所有医院采取单一的承保模式和单一的鉴定、诉讼、赔偿方式, 不但影响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 也不利于医院自觉提高管理水平和医技水平, 从而影响实施效果。

3.5 应加大第三方调解机制法律权威性以提高调解效率

“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职能范围跨越了医学、法律、保险等多个行业, 对各项技术层次的要求较高。缺乏立法保障, 对医院无过失医疗风险造成的医疗纠纷调解也就不具备法律权威作用, 从而降低调解效率而不利于调解医疗纠纷。

4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展望

4.1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应有立法保障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目标必然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包括风险分担和赔偿机制的政策。对医疗责任险和第三方调解机构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细化其权利和责任, 从而增强其权威性和规范性。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更有益于各方面所接受。

4.2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应多方面职能有机结合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体系建设应该兼顾政府职能、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执业水平和执业责任、患者的权益和患者客观认可医疗风险等多方面, 从而达到有效防控医疗纠纷的目的。

4.3 通过三级评估有效区别医疗风险、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

可以考虑在医疗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建立“三级评估制度”, 区别对待医疗风险、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针对医疗风险临床发生启动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医疗风险可以建立“医疗风险意外险”险种, 多方面共同分担医疗风险。从而降低医疗风险的负面效应和医疗纠纷发生率, 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4.4 建立医疗责任险承保评估体系

医疗责任险是整个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赔偿环节, 可以针对医院和医生建立承保评估体系, 通过对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医技水平的整体评估, 分级承保医疗责任险。不但优化了承包流程, 细化了赔偿机制, 而且对医院和医生提高医疗质量, 主动提高自身水平有极大的促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巧兰.医疗风险分担制度建设.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9, 7 (12) :1-9.

[2]魏亮瑜, 刘宇, 曹艳林, 等.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中作用的现状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4) :279-281.

[3]张赞宁.切忌混淆医疗风险医疗事故的界限.医师报, 2008年10月30日.

[4]杨俊、杜梅林、马欢.建立医疗意外风险分担及赔偿机制的探讨.医院院长论坛, 2010, 11 (6) :22-25.

8.改革现行体制 建设现代学校 篇八

一、四个先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实验

“健脑”先行,提高认识

根据中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去除学校行政化的要求,2009年初,惠州全市范围开展了现代学校制度的调研活动。市领导亲自带队,前往有关学校传达《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精神。召开全市创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现代学校制度专家报告会、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对校长们进行“健脑”,促进校长们更新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快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伐,实现扁平化、流程化、精细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有效教学,逐步去除学校行政化,着力营造民主、高效、科学、创新、专业、特色的办学环境。

转型先行,简“政”放“权”

惠州市大胆优化调整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指导、监督型”转变;把学校内部的干部任免、招生、招聘、财务等权力下放回学校,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办学专业化水平,回归学校“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服务于师生发展”的本位。先行试点学校拥有了人事管理权、自主招生权、财务自主权三个方面10多项权力。人事管理权方面,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学校可根据人事和教育主管有关政策,聘用教师。在自主招生方面,允许学校制订“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报市教育局审批,自主考试招收特长生。教育部门的简政放权,让学校要求多年的办学自主权得到落实。

政策先行,统筹安排

2010年初,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惠州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惠州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决定》和《惠州市教育系统“现代学校制度创建年”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各级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在抓好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的同时,从市直学校开始,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计划2012年9月起,在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现代学校制度。

试点先行,总结推广

2009年起,惠州市在市华罗庚中学与部分县(区)学校设置试点,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同时,鼓励市直学校与县(区)其他学校,积极进行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

市华罗庚中学把“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作为创新项目来抓,以“理顺行政关系、转变工作职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素质教育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学校发展水平评估和社会协调等各类新机制的研究。建设发展目标明确、评价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思想内容与方法先进的学校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引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进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良性发展轨道。通过全面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发展潜力得以进一步激发,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学校品牌形象、教育教学实绩等居全市前列。

2010年,市华罗庚中学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广东省教育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2011年,市华罗庚中学首届高考一炮打响,取得辉煌成绩,本科上线人数突破700人大关,上线率达54%。

近两年,华罗庚中学师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多,层次高。60多名教师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00多名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学生合唱团获2011年广东省中小学红歌比赛二等奖; 5名同学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惠州市多次组织各校各界人士观摩学习华罗庚中学试点经验,不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步伐。

二、成效明显,臻于“五化”

2009年以来,现代学校制度创建年活动持续开展,惠州市加快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管理结构得到优化,学校管理水平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各试点学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呈现百花齐放、千校千态、各具特色的可喜局面:

(一)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

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方向与“灵魂”。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来,惠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加快学校转型升级。深入分析查排“障碍”,往传统的学校制度里注入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确立了“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教师,推动教师专业提升与全面发展”“服务社会,兴办适应国家发展需求与受教育者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进一步充实丰富了办学内涵,提升了办学水平。

华罗庚中学确立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学校精神,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谐发展,个性成长”的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

一是扁平化管理模式成效明显。

构建以服务年级为重心,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扁平化管理工作体系。通过整合优化职能相近或重叠的部门,减少中间环节,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学校的运转和保障完全向年级服务倾斜。扁平化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明晰了管理职责,提升了执行力,提高了服务意识、管理效能、专业管理水平和团队的合作精神,使各部门的工作开展简便、高效、规范。

市一中实行“五部制”扁平化管理模式,为各年级“编制”副校长。年级组直接对分管领导负责,实现年级由学校组织管理的“二传手”向管理实体转变,使学校管理高效规范。

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的特色,构建“四效四化”管理模式(“四效”即教学有效果、管理有效率、经营有效益、服务有效能;“四化”即校本化、专业化、精细化、窗口化),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运作。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教师奋发进取。

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职务终身制,实行任期制和竞争上岗制,按照“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与“公开招聘、凡进必考、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招聘校长和教师。用人制度由“相马”向“赛马”转变,大大激发广大校长与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

2011年以来,各县(区)、市直学校按照《惠州市直属学校教师招聘管理工作意见》和《惠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招聘工作流程及要求》自主招聘各级各类学科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应届毕业生)近1000名。教师招聘工作有序公正,透明度高,达到了应聘人员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督查机关满意,社会一致认可的程度。

三是绩效工资实现“两持平一鼓励”。

“ 绩效工资”代替“职称补贴”是惠州市推行工资改革的有效做法。绩效工资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唯职称论”的分配弊端。通过各县(区)政府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步增长,达到“两相当”。教师的福利待遇得到了有效保障,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四是民主参与凸显成效。

通过设立校务委员会,建立学术委员会、家长与社区委员会、学生代表会和教代会,实行民主议政和工作督查制度,落实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作用和重大事项的监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得到健全和完善。

nlc202309011128

五是师资培训各具特色。

面对“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各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切合当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长短结合、内外互补、综合提高的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支教育理念新、创新意识浓、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风尚高、一专多能的名师、能师的师资队伍,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

市华罗庚中学设立“华中名师制”,精选师德高尚、专业素质高、业绩突出、合作精神强、协调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组成“华中名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主体成立华罗庚中学学术委员会。名师参与评课、评优、评职、招聘等教育教学和办学决策工作。学校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逐步转向教育家办学的新模式,使学校办学向专业化方向转型。“华中名师”制度让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高更大的平台,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市实验中学实行“导师职级制”模式,打通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使学校形成了教师多元发展体系,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弊端。使优秀骨干教师在“助理导师、学科导师、副主任导师、主任导师和特级导师”五个级别上,不断发展。有力激发了教师发展活力,促进教师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为名师、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的成长,营造了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教师“整体发展规划”“个人发展计划”及青年教师“双导师”培养等一系列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拜师,名师带徒。通过规范各级“导师”的职责和义务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为优秀骨干教师、名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发挥优秀示范作用与核心骨干作用,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开辟了道路。

惠东县建立“三名培训”(名家讲坛、名师授徒、名校进修)。惠州卫校构建“一二三五培训工程”(一个教师成长规划;两支队伍——骨干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队伍;三个工程——青蓝工程、双师工程、名师工程;五大平台——专家讲坛、校长讲坛、名师讲坛、教师论坛、网络课堂)的师资培训制度等。

六是教(科)研先导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我市实施“生本教育实验”,各单位遵循“以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确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办学思路,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建立与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科技含量,提高教研的层次和水平,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学校发展。

市华罗庚中学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三学四式”教学流程,即“学生自学”“老师导学”“同学互学”三学结合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四式交互的方式,构建起快乐而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知识。“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提供实践依据,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外部合作进一步“强化”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结合自身地缘优势,积极与社区、家庭协调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

一是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搭建家长和学校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促进家校和谐。

二是与校外友好单位开展共建活动。积极与人民解放军与武警部队、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热心教育的企业、兄弟学校以及台港澳地区现代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定期友好往来。

三是与学校周边社区开展互助活动。学校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创设更多的条件。同时也与社区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为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营造全民学习的环境,作出积极的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四)资产管理进一步“刚化”

试点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监督、财务内控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同时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查等管理制度,全面刚化财务行为,保障了教育经费正常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自主办学进一步“亮化”

试点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实际出发,在自主管理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学校运行规律及时转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单位的经验成果。进一步深化自主办学内涵,制定相应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办法”“教师招聘办法”“自主招生管理办法”“财务自主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构建起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学习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系,推动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进程。

(粤教宣)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上一篇:优秀学生期末考核评语下一篇:智能手机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