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报告

2024-08-16

农业标准化报告(共8篇)

1.农业标准化报告 篇一

赴潍坊寿光学习农业标准化的考察报告

稿件来源:信息所

提交日期:2011-6-7

2011年5月 17 日-18日,由市局标准化科、信息所组织,各县市局负责标准化业务的同志一行19人,赴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标准化管理的工作经验。

考察组先后听取了寿光市质监局在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经验介绍,与寿光市质监局分管标准化业务部门负责人就业务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我国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三元朱村的“乐义”蔬菜生产基地和燎原农业合作社。虽然这次考察学习时间不长,但参加考察的同志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每次交流、参观过程中,都踊跃提问,挖掘真经,并深受启发。现就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寿光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市通过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行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培植起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特别是蔬菜已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该市农业标准化发展水平较高,建立了蔬菜和畜牧两套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质量检测监控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其中寿光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成为全省十大区域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至目前,全市建设了6个国家级蔬菜示范基地,26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97种农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乐义”蔬菜等23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二、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做法

1、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该市先后出台了《蔬菜标准化生产考核奖惩办法》、《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奖惩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全面加强蔬菜质量检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为适应国内外市场

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该市按照“完整、接轨、配套、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主导产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和《寿光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等36项标准规范,将农业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

2、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该市成立了由质监、工商组成的执法大队,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精选产品、加工包装加强了全程监控,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坚持自检和抽检相结合,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寿光市政府出资200万,市质监局投资500多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气相色谱仪、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条码追溯应用系统等仪器设备,负责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每月检测蔬菜样品800个以上,其中定量检测200个以上。各乡镇设立了无公害蔬菜市场专营区,对生产和流通中的蔬菜,检测中心随时抽样检测。为确保检测工作落到实处,该市还建立了检测结果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问题的追根溯源,跟踪检测,跟踪执法,有效杜绝了不合格蔬菜的产生。

3、强化基地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该市从强化基地建设入手,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由农业部门设立基地认定前置条件,严格申报程序,并按照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规范设立基地,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推向市场。对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申报,对要求续报的,从严把关。同时,针对农户分散经营难以监控的矛盾,市政府与14处蔬菜镇(街道)、镇(街道)与村、村与户层层签订了蔬菜质量安全责任状,把农户链接到基地上,由基地逐村分区,统一编号,实现了对农户管理的档案化和智能化,并搞好现场指导与督查,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组织生产。

4、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该市围绕解决蔬菜标准化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一步健全了市、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络,定期对全市农民进行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5、注重形象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该市每年都组织辖区内的有关企业和部分蔬菜种植户积极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上海、青岛、烟

台等大城市农产品对接会,宣传寿光蔬菜,推介名优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寿光蔬菜知名度。同时,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示寿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考察体会

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和做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别是该市围绕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促进农业规范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做法,让我们拓展了思路,看到了差距。

一是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还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德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推动农业产业化必须科技先行,实现科技兴农必须以标准化工作为基础。但我市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缺乏紧迫感和应有的力度,农业标准化工作仅局限于开会发文件,真正抓落实的不多,还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以农业标准化创效益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的负担逐步减轻,但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仍然还很低,应该将增加农民收入做为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新闻媒体也曾对我市相关工作作过一些宣传报道,但是在突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效益方面所作的工作还不够。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生动有效、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争取政府的政策倾斜,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掌握中央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的方针、政策、共同探讨农村发展的思路,让广大的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农业标准化的好处、自觉投身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中来。

三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带动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标准化已培植了一些龙头企业,形成了开发一个基地、培植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方收益的良性循环局面。但是也有不少示范项目还存在推广力度不大、效益不显著的问题,不能把农业科技的成果迅速转化成农业发展的生产力。今后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式,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四是农业标准化的监督监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目前在农业标准化 的监督监测机制上明显落后。做好检测工作,需要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力争把全市的农产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借鉴寿光市质监局经验,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农产品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对全市农产品实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对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配合省里进行抽检,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效监督管理体系。

四、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1、各级政府应重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宣传的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推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应象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一样,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其次,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应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宣传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基层农业部门及农产品生产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自觉性;通过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户的成功经验,显示其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成效,调动广大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2、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涉及到五大体系即:一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结合本地特点确定生产的品种、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和产地环境及检测方法等标准,做好标准制定与实施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研,确定省级以上有本地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对象,加强现场引导力度,制定统一的包括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二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制定适应本地推广的技术操作规程,使其技术与推广体系相配套。三是检测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向上争取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检测体系。四是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全面启动认证工作,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产品为重点,打造知名品牌。五是农业标准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面检查督导协调体系,只有全面协调才能实施到位。

3、尽快建立统一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全市农业标准化统一领导组织机构,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使各部门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努力打开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级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建立包括县市区二级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规划与部门实施本级农业标准化工作,尽快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况。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们深刻地感受我们的标准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面对德州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把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农业标准化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做的工作还不少,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迫在眉睫。只要我们能够紧跟政府政策,结合我市具体实际情况,把先进的工作经验广泛应用,我们的工作肯定大有可为。

2.农业标准化报告 篇二

(一) 内涵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耕地治理成为“土地相对成片, 土地肥力、土质、土层厚度等地力条件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 水源有保障, 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输水、配水渠系 (管道) , 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完整, 排水系统健全, 排水出路通畅, 机耕道路相连、防洪、防雹等设施配套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

(二) 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 祁连山东端。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2°00′至103°00′, 北纬36°30′至37°35′之间。东靠景泰县, 南连永登县, 西邻肃南县及青海门源、互助、乐都县, 北与凉州区、古浪县接壤, 南北长158.4km, 东西宽142.6km, 总面积7149km2。属高原山区, 草原面积大 (可利用草地面积39.14万hm2) , 草地畜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由于自然和长期超载放牧等原因, 天然草原生态脆弱, 退化、沙化严重, 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 沟壑密布, 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 天祝县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经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截止2008年建成条田11.7万亩, 梯田11.58万亩, 发展灌溉面积12.9万亩 (其中农田灌溉12.1万亩, 牧区饲草地0.8万亩) , 农田灌溉配套面积3.8万亩, 修建小型水库四座, 总库容266.06万m3, 干支渠37条298.76km。这些成就的取得, 使天祝县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完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天祝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地貌所致, 基本农田大部分分布在河道两岸Ⅰ、Ⅱ级阶地的川台地或河滩地, 以及丘陵地带的小盆地和沟谷洼地。基本农田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 受当时生产力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制约, 在建设中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条田摆设不整齐、不平整, 农田现状是地块大平小坡, 田间道路不畅通, 灌溉渠系不配套, 缺乏应有的农田防洪设施等,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天祝县县基本农田耕作难、浇灌难、产量低、效益差、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距渠、路林田配套的标准化基本农田相差甚远。

二、开发成效

两年来, 天祝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86万元, 改造中低产田1.39万亩。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 以提高高原山区优势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为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县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综合措施, 有效地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维修改造机电井1眼 (93米) , 铺设各类主支管道5.66公里, 安装日光温室滴灌设施339座;衬砌D40、D60“U”型渠道44公里;修建小型分水、过洪、桥涵等渠系建筑物1557座;改良土壤1.39万亩;修建机耕道路24公里;购置良种16万公斤, 购置农田防雹网128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通过以小型水利建设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 优化了农业生产载体, 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扶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项目建设, 大力扶持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家、蔬菜检测站点1个, 建成高原绿色蔬菜基地1万多亩。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显著, 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人均多增收300多元。三是强化了科技示范引导, 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天祝县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提高项目开发的科技含量,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外销蔬菜新品种18种, 新技术9项。其中大面积示范推广:绿宝石西葫芦、春玉黄娃娃菜、美浓荷兰豆、合欢66小荚豆、合欢甜豆等蔬菜新品种11种, 总推广面积2万多亩。累计举办科技培训6期21场次, 共邀请相关专家、教授23人次, 印发科技资料5000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达0.47万人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达66%以上, 比非项目区高10%左右。四是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天祝县累计改良土壤1.39万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 年节约水量96万m3。通过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示范区、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基础设施建设等先进技术和措施, 项目区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较大的提高。项目区与改造前相比, 新增农民年收入达132万元, 人均年增加收入335元。通过渠、路、林、田综合治理和防洪、防雹减灾体系的建设, 项目区初步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标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 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实惠。干部群众距离靠近了, 关系密切了, 齐心协力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武威市农发办组织的2007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市级竣工验收中, 工程质量综合考评天祝县排名全市第一。

三、存在的问题

(一) 亩投入标准偏低, 建成的项目区同真正意义上的“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标准存在差距

天祝县现有四个灌区, 拿最大的金强灌区为例:金强河灌区现有干支渠道有22条, 长215.5km, 其中干渠8条长92.15km, 衬砌78.3km, 衬砌率85%, 支渠18条, 总长124.43km, 衬砌29.8km, 衬砌率24%。灌区内大部分干支渠道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些工程或因运行年久, 老化失修, 或建设标准低, 受冲刷、冻胀等破坏, 渠道边坡滑塌, 建筑物沉陷、变形, 渠道完好率仅为40%。由于投入少, 灌区每年争取的投资只能用于部分干支渠道的维修改造, 对田间渠系更是无力配套。这样灌区内存在大量的支渠及田间渠道需要修建。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既要完成规划区内的治理面积、突出规模, 又要面面俱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有些措施无法彻底落实, 只能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特别是水利工程只能对项目区主要的斗渠进行衬砌, 大量的农渠和排水渠无法衬砌, 致使建设标准无法体现, 从而导致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改造不彻底, 功能不完善。一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提高亩投资标准, 另一方面急待开发的任务很重, 又不能因为提高亩投资标准而减少开发面积, 因此, 农业综合开发陷入了两难境地。

(二) 水利工程是中低改项目的重点, 建设难度大

水利工程作为中低改项目的最基础设施, 运行时间较长, 效益发挥相对长久, 水利措施投资已占到项目总投资的65%;在编制计划时, 仍执行甘肃省水利厅1990年、1996年颁发《甘肃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计算, 至今再未颁布新的概算定额, 人工工资执行的也是1996年定额标准, 分别是土方工程16.45元/日;石方工程17.59元/日;砼、安装工程18.73元/日;近几年来, 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增长较快, 特别是近两年价格大幅度上涨, 但仍执行十多年前的概算定额, 造成编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 对农发项目建设的影响也很大。

(三)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水利措施中应列入防洪、排洪设施

天祝县高原山区沟壑密布, 密度达1.608km/km2, 山洪灾害较为突出, 每年农田、村庄、公路、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20多年来的调查共造成损失67704.38万元。山洪灾害, 已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影响了全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 在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应适当列入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内容, 以提高项目区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

四、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 也是我县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 将耕地、渠、路、林以及技术推广、群众素质, 统盘考虑, 全面规划, 合理安排, 集中连片, 以达到改善和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农发办下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农办[2004]48号) 完全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一) 建设内容

1. 水利措施:

灌溉系统规划科学, 灌溉用水有保证, 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 灌溉制度科学合理, 工程设计符合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通过科学规划灌、排、防洪工程, 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电井、修建提灌站、蓄水池、埋设地下管道、硬化灌溉渠系、配套田间桥涵等设施, 使项目区达到灌、排、蓄、保相结合, 渠道及附属建筑物形成体系, 斗、农、毛渠畅通,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确保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 排涝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 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山洪防治区拦沙坝、沟头坝、排洪渠、防洪河堤、护岸、谷访、淤地坝等防洪设施齐全, 防洪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 农业措施方面:

通过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 修建配套田间道路, 用补助方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播机械,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强化植物保护, 促进机械、农艺、生物措施的综合运用;达到项目区土地肥沃, 田间主干道晴雨畅通, 良种覆盖率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注重土地改良、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建设, 土地改良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 有利于水土保持, 满足灌溉排水要求, 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 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 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同时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 确保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正常发挥保护农田、服务农田的主要功能, 进一步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 林业措施: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利用荒山荒坡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 在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 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人工造林苗木胸径达到3cm以上, 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 林相整齐, 结构合理。使项目区达到生态防护要求, 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4. 科技措施方面:

重点做好仪器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优质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 组织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 加强技术培训, 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5. 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

优势农产品基地除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外, 应针对主导优势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需要, 突出节水、良种、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等建设内容, 并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基地建成后, 主导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不低于项目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良种基本实现统一供应, 并且来源有保障;农技服务、质量检测 (检验) 体系配套完善, 保证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市场相对稳定;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形成产地品牌, 有相应的龙头 (企业或市场) 作保障, 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 项目区农民增收明显。

(二) 建设标准

1. 输水、配水渠系以明渠为主, 采用机制“U”型槽衬砌, 做到小弯取直、大弯就势, 线型流畅、排灌自如, 坡降比为1:8 0-1:500。

2. 管道及提灌设备安装:管道安装分为高压管道和低压管道两类。高压管道即抽水管道, 采用普通承接铸给水管, 管径一般Φ100-150mm;低压管即水池间连接和灌、排水管道等, 采用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U PVC) 管道, 视流量和灌溉面积优选管径。提灌机具及输供电设备根据高程落差、管径、电机功率等因素优选配置, 以安全、实用、节约造价、降低运行成本为目标。

3. 防洪堤:主要对沟谷河槽进入河川区部分进行整治加固, 采取M10浆砌石挡土墙或C20现浇砼护坡等型式, 在适当位置配套桥、涵和踏步台等, 方便项目区群众通行。

4. 机耕路:主要解决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运输问题, 按单车道设计, 路基宽5-6m, 其中有效路面宽4-5米, 路肩各0.5m, 与镇、村道路相连接。做到平直顺畅, 大弯随弯、小弯取直, 纵坡不大于12%, 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和大型堡坎, 避开成片农田, 尽量少占耕地。

5. 改良土壤:改良土壤通过施用农家肥、土地平整等措施, 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河滩地要加厚土层, 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

6. 造林标准:按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造林规范要求, 一般亩植170株左右, 即株距2米, 行距2米。

五、创新高原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

(一) 加强领导, 认真规划

要充分认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意义, 抓住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机遇, 明确目标和责任,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 扎扎实实抓出成效。要组织有关专家认真制定规划, 并按照统一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

(二) 突出重点, 发挥综合开发效益

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同时, 兼顾小流域治理和草原草场治理。要详细勘查, 连片规划, 把农业综合开发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项目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 农业科技先进, 农业结构优化, 服务体系健全, 生态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 整合资金, 加大投资

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 管理渠道不变, 统一规划, 各司其职, 各记其功”的原则, 围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同时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 形成开发合力, 强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四) 围绕区域布局, 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条件。

按照市、县优质农产品区域规划, 重点把中低产田改造与高原蔬菜基地建设相结合, 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 把项目区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和推广基地。

(五) 注重科技投入, 提升科技含量。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扩大科技示范项目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实现以科技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科技项目为载体, 组织农业院校、科研、推广单位的专家,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项目区为基地, 对当地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强化科技意识。

(六) 创新开发机制,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3.浅谈农业标准化 篇三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速我国农业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杨凌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总体要求和”建体系、创模式、保安全、树品牌、促发展”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体系建设为引领,在我国农业高科领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相关概念、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农业标准:对农业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出品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统一规定和制定的技术要求。

农业标准化: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他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规范的生产和管理轨道。

农业标准化形式上是通过组织制定农业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和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的全过程。内容上是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流通品牌化、产品优质化的过程。价值取向上有明确的经济社会目标。实质上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贸易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项遵循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活动。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以生产出优质、标准、高产的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职能部门好的做法及大量工作

质监和农业部门是实施杨凌农业标准化的主要部门,他们提出了“增强自身职能,服务农科新城建设”的工作理念,把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位在了服务杨凌示范区经济建设大局上,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了示范区的工作规划。以不断提高工作部门服务示范区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指导,在示范区管委会作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定位、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决策后,积极争取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了园区建设规划。先后申请设立了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检验检测中心。两个中心的设置,一方面创新了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了同示范区管委会和杨陵区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在将部门业务融入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部门工作的业务范围。

2.标准化试点成效明显。质监、农业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杨凌天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标准化试点,最直观地提高了“官村西瓜”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三型五化”的杨凌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模式,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五个系统”的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为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确定了方向。

3.提高了部门工作对杨凌示范区的支持和服务层次。2009年把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第十六届杨凌农高会的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农高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题展,扩大了对杨凌示范区的宣传。

4.通过服务赢得了示范区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检验检测的技术优势,免费为园区检测了土壤,水源,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及产品。

5.启动杨凌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完成了《杨凌西瓜标准综合体》、《杨凌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蔬菜标准体系,小麦、玉米良种标准综合体、肉、奶牛、猪养殖标准综合体和苗木花卉标准体系等。

6.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工作。选择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整个园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在园区70多个专业合作社中,各选择5-10户作为标准化生产示范户,逐步扩大标准化生产的模式。

4.进一步做好标准验证基地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农业标准验证基础,以提升农业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构建溯源体系。

8.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标准化工作实施纲要》、《杨凌示范区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将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确立政府在实施标准化工作中的主导责任。

9.配合示范区管委会做好国家级政府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

三、标准化工作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1.随着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二期工程的不断完成,目前杨凌先后注册成立了近100家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还吸引了数10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前景非常好,但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内部管理比较松散,标准化要求无法落到实处。他们计划选择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负责人具有统一管理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入驻企业先期开展标准化工作。

2.各生产主体的生产成员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凭经验生产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方面他们准备尽可能的邀请有关专家制订发布各类生产技术规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3.实施标准化工作的力量不足。质监、农业局建立了标准化工作合作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与标准化生产融为一体,建立了“农业专家按标准指导农业技术员、农民技术员按標准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标准化示范带动模式。这样把点上示范和面上推广有效地结合起来,便于统一协调,减少重复。

四、几点体会认识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促进农业节能降耗,提高产量和效益,确保农业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

2.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与人均GDP增长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的标准也必须越来越严格、监管措施越来越完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4.漫谈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 篇四

摘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基本手段。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事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关键词:农业、农业标准化、绿色农业、绿色食品

农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很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由产品供给短缺向市场需求制约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是我国入世后首先应该受到冲击和挑战最主要的行业之一,面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不断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才能迎接世界农业对我国得挑战。

农业标准化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得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绿色农业,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基本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它有以下特点:有机农作或半有机农作(包括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精耕细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采用全面规划,环保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产业、农用微生物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能源资源,并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重视生态建设,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又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虽然是以轮作、有机肥等农作物为基本环节,然而并非回到古代的传统农业,而是知识领域更广、技术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一种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清洁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品种改良以及现代科学种植、养殖方法为前提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工业“三废”的排放、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已经使全国的污染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殃及江河湖泊,使一些河段鱼虾基本绝迹,草原退化加剧。食物中化学物质严重超标,癌症、胎儿畸形、儿童弱智、怪病疑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人类的健康,大众呼唤生产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为此我们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严格监测、提高水平”的原则,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入手,围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工作,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农产品标准框架,为推动绿色食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标准,完善内容,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综合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规范管理,建立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对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四、立足绿色,突出特色,促进名优品牌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信誉的竞争,实施农业标准化还必须同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广大农民在实施品牌农业中增效增值,尝到甜头,从而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逐步使绿色农业走上依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轨道,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又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需要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农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技人员通过实行农业标准化这个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培育品牌农产品为中心,发展效益农业带,形成一批驰名农产品,以品牌抢占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结合的主要方略:

不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开发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紧密结合起来的观念,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开发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相关的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服务。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当今世界,绿色浪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涉及到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绿色农业这一主题,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

发展的要求。

农业标准是增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农村经济秩序,推广农业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手段,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又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严宏生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2]于冷 农业标准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3]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著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2

[4]张洪程 农业标准化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5]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大发展[M] 2004.09.02

[6]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J] 宣安东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6

5.农业标准化报告 篇五

存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2007-12-12 16:34:2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

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

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

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

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01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

6.农业标准化(讲座) 篇六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尺”。推行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实行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1、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其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订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不但能使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其内涵就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2、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3个种类

⑴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

⑵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 ⑶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

3、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 ⑴农业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的标准。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技术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符号、定义、计量、包装、运输、贮存、科技档案管理及分析测试标准等。

⑵种子、种苗标准:主要包括农、林、果、蔬等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苗等品种种性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包装、运输、贮存、标志及检验方法等。

⑶产品标准:是指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制订的标准。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品品种、规格。质量分级、试验方法、包装、运输、贮存、农机具标准、农资标准以及农业用分析测试仪器标准等。

⑷方法标准:是指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而制订的标准。包括选育、栽培、饲养等技术操作规程、规范、试验设计、病虫害测报、农药使用、动植物检疫等方法或条例。

⑸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对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它有关事项制订的标准。例如水质、水土保持、农药安全使用、绿化等方面的标准。⑹卫生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体和其它动物身体健康,对食品饲料及其它方面的卫生要求而制订的农产品卫生标 准。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它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

⑺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是指围绕农业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以及农业工程构件等方面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如塑料大棚、种子库、沼气池、牧场、畜禽圈舍、鱼塘、人工气候室等。

⑻管理标准:是指对农业标准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如标准分级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办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二、为什么要实行农业标准化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推进农业标准化已刻不容缓。其

一、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放宽了进口配额和数量限制,给予农产品进口商全面的贸易权和分销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解决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问题,我们的农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其二,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精准农业,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其三,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比较严重,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四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现阶段,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当然包括全中国人民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前,食品安全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随举几例:火锅—福尔马林;银耳—硫磺;木耳—硫酸铜;双汇—瘦肉精(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最先报道使用,其主要元素是盐酸克伦特罗的物质,主要目的是食用后动物生长的脂肪减少15%-20%,给当时的许多饲料企业带来了亿万的利润。有趣的是,最先是美国饲料杂志刊登的《使猪多长瘦肉的新营养分配剂》论文,在中国应用了近20年,但美国(自1989年10月至1990年7月西班牙35人中毒,1992年该国北部地区又出现232人中毒;1990年秋季,法国8个家庭22人中毒。意大利和美国亦因非法使用而出现过中毒事件后)1991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禁止。1998 年,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盐酸克伦特罗可用于治疗马的呼吸障碍,但任何用药的马此后若被宰杀,不得食用。美国农业部和FDA仍在监测盐酸克伦特罗在动物身上的非法使用。现在药物管理局网站上还挂着如下申明:盐酸克伦特罗在美国从未被允许在食用动物身上使用。);辣椒酱—苏丹红;大米—石蜡;三鹿—三聚氰胺等等。据称现代所谓高科技喂养鸭子,只需28天,便可以上市;还要报道说仪陇的一沼气池不产气,最后查出原因是什么呢?猪吃了抗生素,人用的抗生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效应” 促进了各国农业的迅速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采用农业补贴、科技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标准化四大举措,使美国的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其农产品商品率由30%上升到70%以上,大豆产量占全球的50%,棉花产量也位居前列;欧盟各成员国不仅达到了农产品自给,而且成为农产品出口国;日本的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也实现了自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美国的苹果按照标准化生产,收成后进行优选、打蜡、抛光,并按照标准规程包装处理从而身价倍增,其价格是我国优质苹果的10倍;在日本,农作物从品种选育到不同生长期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工艺标准,使得每棵小葱长短、粗细如同“克隆”产品一般,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十分可观。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由于美国、日本、欧盟各国实施农业标准化措施,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各国农民的收入分别占非农业人口收入的80%、75%、60%—85%。促进了各国农产品的出口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欧盟的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是农产品过剩的国家,各国为了增加出口,促进本国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它们往往通过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和严格检测程序,构筑“技术壁垒”,从而达到提高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目的。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减轻了农民的劳动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了传统农业向高精化、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条件,促进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最明显的成效是大大提高了各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外埠动态:

山东寿光:蔬菜有了“户口”

山东启用了国内第一家动态蔬菜质量追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当地对于蔬菜质量的控制将真正与国际接轨。据专家介绍,“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就是将蔬菜生产的各种信息存入一个条形码中,然后将条形码贴在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查找到该包装袋内蔬菜的生产者、检验者及用药、施肥、采摘日期等内容,甚至可以查到该批蔬菜的种子、育苗情况。专家认为,条码技术将成为我国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将使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控制与流通安全方面真正与国际接轨。辽宁: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辽宁加速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定了全省各大城市准入时间表。第一梯队,大连、沈阳,于2004年5月1日起已经实施。第二梯队,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辽阳、盘锦和葫芦岛8个城市,最晚不迟于2005年5月1日。第三梯队,阜新、铁岭、朝阳3个城市,最迟于2005年底前实施。同时,辽宁完成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省级认证向全国统一认证转换,共有342个产品转换为农业部认证,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52多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18个,绿色食品254个。

江西:为农产品建田间档案

针对当前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检测的薄弱环节,江西省将完成制定包括南丰蜜橘、赣南脐橙等34项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对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将建立田间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

江西将大力推进省、市两级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大型农产品批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安全快速检测网点,配置专门检测仪器和人员,形成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监督网络。

三、怎么实行农业标准化?

1、现状保证农产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和贸易公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合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此为目标,经过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农业系统制定的国家标准已超过300项、行业标准达到900项、地方农业标准15000项,标准范围从原来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方面发展到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健全。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

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3个,规划筹建部级质检中心179个,范围涉及农产食品和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以及生态环境、药残、安全等方面。这些机构中已有120家通过了国家认证。

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和规定,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农业标准工作,也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质检体系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纳入了 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

5、产品质量认证开始起步。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通过认真学习国外经验,如美国水产品认证体系HACCP,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准备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6、农业标准化受到社会重视。标准化的运用,大大地加强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先进技术的普及,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又节约了成本,还完善了产品质量,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把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列为2000年工作的重点。

二、对策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因素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我们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是采用有效的对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大市场、小农户”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业生产者要面向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重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从标准中了解市场——国际市场和本地市场及现实需求市场和潜在需求市场。要善于用标准来保护自身的利益,把农业标准化与整个 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2、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从现在起,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保护消费者利益、公平贸易和与WTO规定接轨的需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农业部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主要农产品的标准成龙配套,基本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3、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围绕标准组织生产、发挥比较优势,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评价农产品的质量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一些不适销对路的品种。运用产地保护的标准化措施,保护传统品种的特色,培育大宗农产品名牌。采用标准化示范的方式,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用标准培训农民,使农民从标准中学到独特的技术、技能、技巧、诀窍等,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4、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农业质量监测体系的监督管理作用,搞好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重点突出农产品中农残、兽残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推行GMP生产控制模式,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供应消费者的食品的食用安全。

7.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七

1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 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 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 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 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 “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 除了要在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功夫以外, 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 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 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 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要求。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活动, 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 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 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2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1 要加快完善建设“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 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

2.2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 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3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做法

根据目标定位、技术路线、标准水平要求,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主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上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基础上, 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从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到具体实施, 采取的基本做法是:

3.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 在创建过程中, 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 以县市为单位, 紧紧依靠地方政府, 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 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 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2 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 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3.3 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在操作层面, 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 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4]。

4 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例, 有3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即: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4.1 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保证产品原料质量安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是加工产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必须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 同时立足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 提高初级产品的内在品质, 从而实现原料生产与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5]。

4.2 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将标准化繁为简, 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 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 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4.3 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 落实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的生产价值, 实现优质优价。发挥整体品牌效应, 既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所在, 也是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牛合群.枣阳市农业标准化助力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 2010 (2) :49.

[2]简勇, 周晓峰.试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作用及有效措施[J].中国标准化, 2010 (1) :50-52.

[3]于斌, 方方.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 :100.

[4]周颖.论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J].应用能源技术, 2009 (12) :10-12.

8.农业标准化报告 篇八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成县的农业标准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照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成县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看,仍存在较大差距。

1.思想认识不相适应

由于学习宣传不够,不少人对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是相当部分农民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农作意识根深蒂固,有的认为搞不搞农业标准化无所谓,有的认为农业标准化高不可攀,以致对农业标准化工作信心不足、态度不积极。二是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对实施标准求低不求高,仅仅满足于眼前过得去。三是部分基层单位,特别是镇(乡)村,没有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工作缺乏具体措施。这些,都给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滞后,跟不上实际需求。一是农业标准缺口较大。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品种复杂,加上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要求,现行标准数量明显不足,且每年还有一大批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标准制订的任务较重。二是部分农业标准亟待修订。现有农业标准中,有的技术水平较低,适应性较差,有的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之间配套性较差,标准修订工作量较大。三是国际标准和外国标准收集掌握不全。国际标准和外国标准信息渠道不畅,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不利于我县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3.推广实施力度不够大

农业标准推广实施面不广。据2010年统计,成县推广实施面积仅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5%。一是部分农业标准成了摆设。我县制订的农业标准,有的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应用。那些未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经销规模,或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的散户,未实施农业标准的情况相当普遍。二是镇乡一级农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有的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缺少必要的培训和直接的工作指导,影响农业标准的推广、普及。三是相当部分农民不重视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他们由于受文化水平限制,或怕麻烦,往往不执行农业标准。农业生产标准模式图虽简单明了、操作方便,但不少农户还是不按图施工,失去了生产模式圖的实际意义。

4.监管工作不够到位

农业标准化建设涉及县委农办,质监、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工商、财政、水利、商贸、农机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面:部分标准农田名不符实,没有达到建设标准;部分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由于放松了后期管护工作,土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中,个别项目返工多、进度慢、质量差。二是在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控制方面:由于农户分散、农药进货渠道多,监管工作难度大,部分禁用农药仍在使用,农残问题至今未完全解决。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方面:检验检测机构大多由主管部门各自设置,有的项目重复建设,有的项目仍是空缺;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自检体系几乎还是空白,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体制不相适应,目前几乎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按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化机制运作。四是在农产品市场监管方面:市场准入制度未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鱼龙混珠,优质品卖不出好价钱,挫伤了生产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5.配套措施不够有力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需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保障。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县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由于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以致项目降低建设标准,达不到原定目标设计要求。二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尚欠理想。近年各地虽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保守,仍不愿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据2010年底统计,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面积累计为25000亩,仅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6.5%;规模经营大户少。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切实加强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成县实际,对加强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专题报告会、专题学习讲座、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进一步统一对农业标准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感。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开放型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农业标准化作支撑。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农业标准化作引领。三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争创优质品牌,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民心工程,需要农业标准化作保障。四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农业依法行政、技术推广、市场监管和农产品流通,需要农业标准化作依据。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都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摆上重要工作位置。

2.坚持大农业观念,构建农业标准化建设新格局

农业标准化建设涉及的面较广,光抓某一行业、某一环节,或光由某一部门抓,都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在工作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农林牧渔各业标准化建设一起抓。农林牧渔各业均属大农业范畴,农业标准化囊括农林牧渔各业的标准化。要把农林牧渔各业的标准化建设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起规划,一起推进。当前,要以无公害农产品、名优农产品为重点,完善种子种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等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坚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标准化建设一起抓。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相连、密切相关,农业标准化建设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应特别重视搞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应特别重视各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应特别重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确保上市的农产品都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坚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农业标准化工作一起抓。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县委农办,市质监、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工商、财政、水利、商贸、农机等有关部门,都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抓在手里,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新局面。

3.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中,要把农业标准化与实施品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品牌理念。围绕开发、培育、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目标,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引导生产和经营者开发、培育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更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农产品。二是必须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示范区建设,拓宽优势农产品示范区域,增加示范品种,努力达到农业标准化建设市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的目标。要结合成县农业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培育工作,以示范县创建工作为载体,实现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新突破。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品牌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是品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应作为农村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对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包装标识”的标准模式运作,为创品牌打好扎实基础。

4.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平台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强化基层农技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为中心,乡镇农技部门为骨干,村级农技员和农业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业大户等科技人员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制。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明确纳入相关组织和科技人员的职能(职责)范围,全面施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总结和借鉴外地的工作经验,推动建立更多的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诸如蔬菜、瓜果、畜禽等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高各业的标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办好“成县农业信息网”“种植业大户信息平台”、“标准专利网”、“农产品标准数据库”等涉农网络,强化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尤其要按照县政府的要求,重视和加强“成县农业信息网”的建设,使之早日成为成县首家农业标准化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

5.加大监管服务力度,确保农业标准化建设顺利推进

上一篇: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下一篇:教育学心理学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