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字词

2024-08-19

中考文言文字词(精选10篇)

1.中考文言文字词 篇一

引导语:《三峡》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有学过,那么有关三峡的文言文字词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三峡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陵,丘陵,小山包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良:实在,的确。

(20)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沾:打湿。

(25)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6)裳(cháng):衣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中考文言文字词 篇二

笔者不揣浅陋,以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为例,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角度触摸、解读、丰富文言文教学内容,构建语文味课堂,唤起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

一、文字

钱梦龙曾说:“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他又说:“教文言文,要指导学生理解字词,但理解字词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如《唐雎不辱使命》中“虽”字的解释。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

师:来,你说说这里“虽”字该怎么解释。/ 生:虽然。(眼睛盯着参考书)/ 师:嗯,不错。能够查阅书籍。你还知道“虽”字的另一种解释吗? / 生:即使。/ 师: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 生:“虽然”是真的有这件事,而“即使”只表示一种假设,不是真的有。/ 师:那么,你认为秦王真的会“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吗? ( 生摇头 )/ 师:那么,安陵君会相信秦王真的“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吗? ( 生摇头 )/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安陵君为什么还说“虽然”呢? / 生(略作思考):是对秦王的……奉承……尊重。/ 师:嗯,有这么点意思。安陵君是对秦王的假意顺从,目的还是为了引出下面拒绝的话,这也是婉拒的方法之一。

所谓词不离句,说的乃是同一个道理。

二、文学

讲完了《唐雎不辱使命》,我让学生质疑。不出所料,学生提出了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显然,故事是虚构的,联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学生不难作出判断。当代学者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辨》一书中断定,该章出自秦末汉初纵横家之“拟托”。朱东润先生也认为:“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秦臣尚不可带剑入殿,作为敌国使者的唐雎,焉能持剑立于朝堂之上?何况,其时秦国正与东方诸国全力相搏,面对来意不善的敌国之使,焉能如此麻痹大意?学生们叽叽喳喳,大有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之势:“作者竟然编造这样的文章欺骗我们,编者竟然选入这样的文章糊弄我们!”而最后我反问学生的是:作者的目的仅仅是嘲弄贬低秦王吗?作者这样津津乐道,仅仅是自我沉醉吗?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在学生的“愤”“悱”之时,我出示了苏洵《六国论》片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学生看了之后,我也做了一些必要的翻译,然后,我示意大家各抒己见。

生:对待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国,奋起反抗才能有出路。/ 生:一味妥协只会让秦国得寸进尺。/ 生:易地是包藏祸心,割地是饮鸩止渴。(掌声)/ 生:故事可以是假的,但道理却振聋发聩。(掌声)/ 师:文学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如果能够透过表面的假去认识背后的真,就会让自己收获更多的东西。

三、文化

这个单元出现的唐雎、诸葛亮等,令我们无法回避当时的士文化。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生活状况,学生了解得比较少,而士身上所流淌的那些精神,却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没有进行过多的空洞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出示了下列材料: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 有一人蔽火光。客怒 , 以饭不等 , 辍食辞去。孟尝君起 , 自持其饭比之。客惭 , 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 , 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师:这就是古代的士,他们身上有哪些令你赞赏的风格? / 生:士不屑于趋炎附势,因为他们有底气。/ 生:士能深谋远虑,但他们更有独立的人格。/ 生:士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天下负责。/ 生:我想到了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很好,在哪一课有讲到过呢? / 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古代人的格物致知不同于现代的自然科学,他们更强调一种精神,由此形成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战国之百家诸子就是当时士阶层的杰出代表,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能更好地理解、传承、发扬他们思想的精髓,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充实、更弘毅的人。

3.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略谈 篇三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说过:“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王力教授这段话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字词教学。那么,初中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遵循“文言统一”,明确要求

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认为应是“言”与“文”的完美统一。“言”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文”的层面包含文章的知识(写法、篇章、体裁)和人文内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文化意蕴)等。笔者的理解是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内蕴,“言”和“文”应该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割裂开来就失去了厚重,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读读字音,查查工具书”的僵硬、枯燥的模式,长期下去学生将会对文言文望而生厌。

文言文教的不仅仅就是几个生难字的读音、字义,文章中的那些意味深长的字,或者说“文眼”,是值得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文章中有特点的字值得教,例如《卖油翁》里的一组表示神态的字词:睨、忿然、笑——“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作?可以联系到窥(偷偷地看——《邹忌讽齐王纳谏》)、顾(回头看——《狼》)、望(远看——《曹刿论战》)、察(细细地看——《童趣》)来教;“忿然”什么意思?想想《陈涉世家》里的“忿恚”一词;“笑”具体又是一种怎样的表情?是释怀的笑还是不以为意的笑,抑或是其它的解释?也就是说,精致的字词教学可以带动文本的分析。文字要“嚼”出文化味、文学味来。

二、紧扣汉字特点,落实教学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是:

1.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2.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3.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4.学习汉字,领悟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三、重视归纳整理,加强积累

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尽管可以有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áng"时,可作名词,意为“长度”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另一个意思是“长时间的”,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读“zhǎng”时,可作名词,意思是“领导者”。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可作动词,意思是“生长、长出”,如“幼有所长。”可作形容词,一个意思是“年长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个意思是“辈分大的”,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也许,这样梳理归纳以后,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老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比如,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编成几句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巧记。

四、注重合作学习,指导学法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串讲,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还学生主动权、话语权,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课文中字、词的理解,尤其是文中的通假字的读音、解释,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等,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课文句子的翻译、理解,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如省略句、提宾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等),写得精彩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观点的句子,揭示主題、中心的关键性语句,文中的名言警句等。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对于课文的知识点、重难点,如果学生没有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涉及到的,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以全面理解课文。

4.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初探 篇四

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程森槐

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说,“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王力教授这段话无疑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字词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帮助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分类积累,聚少成多。这样便于学生学与记。

1.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词。在教学中我把古今义差别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论语十则》中“可以为师矣”中“可以”一词,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则为“可以”;词义扩大类。如《桃花源记》里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丈夫的配偶”;词义的转移类。如《出师表》一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一词,古义为“身份低微”今义为“卑鄙、下流”。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学生在理解文意时,就不会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在翻译句子时出现以今义释古义的现象。

2.积累通假字。字的通假现象造成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我引导学生从字音上去归纳: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相同的。如《狼》一文中的“止增笑耳”(止通只,声韵相同);同韵通假,也就是韵母相同。如《马说》一文中“其真无马邪”(邪通耶,韵母相同);同声通假,也就是声母相同。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声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字音上去积累通假字,能较好掌握此类字词的音与义,从而达到学习字词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文言文教学上要让学生懂得比较辨析,灵活运用。1.对一词多义的比较辨析灵活运用。文言文当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而形成的,对于多义词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学生懂得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才会在实践中结合语境灵活运用。如《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前者为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后者为引申为鞭打。如:“菅”。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根很坚韧。”而在“草菅人命”一词中,“菅”的词义是“轻视”,是其比喻。“秋毫之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比喻义为极小的事。

2.帮助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文言虚词的学习难度大。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就可以扫除阅读中文言虚词这方面的障碍。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而”“其”“为”等。如“之”字的用法非常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用作语气助词,协调音节是可不译;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所指代的内容。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较好消除学生对整个文言文知识层面的“畏难”心理。

此外,教师在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运用。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比较、归纳、积累、揣摩,从而达到强化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果,把字词学“活”。

通过分类积累、比较辨析、实践运用能较好解决文言文字词学习的难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邮编号码334228 通讯地址: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5.入蜀记文言文字词翻译 篇五

〔南窗观溪山〕南窗,船舱中向南的窗。溪山,河山风景。溪,姑熟溪。书中七月十三日这样记述:“州(太平州州治)正据姑熟溪北,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小鱼)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山,就是下文“溪东南数峰如黛”的青山(山名)。

〔绝〕极。

〔裂〕冲开。

〔垂钓挽罟(gǔ)者弥望〕垂钓,垂竿钓鱼。挽罟,拉网。罟,捕鱼的网。弥望,充满视野。弥,满。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僮使辈日皆餍(yàn)饫(yù)〕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僮,年纪小的仆役。使,公家的差役。餍、饫,都是饱足的意思。

〔土人〕当地的人。

〔宜鱼〕适于鱼的生长。宜,适宜。

〔信以肥故〕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

〔黛〕青黑色的颜料,可以画眉。这里是说山色青黑。

〔十四日〕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富池,富池口镇,在现在湖北阳新。

〔自顶直削去半〕像是从山顶一直削去一半。形容山的一面直上直下。

〔余姚〕县名,现在浙江余姚。

〔江〕余姚江,东流入甬江。

〔绝相类〕极像。

〔抛〕放,行船。

〔筏〕用竹或木编的水行的工具,俗称竹排、木排或筏子。

〔妻子鸡犬臼(jiù)碓(duì)皆具〕妻子、儿女、臼、碓都具备。妻子,妻和儿女。臼、碓,舂(chōng)米的工具。臼是石槽,盛还没去皮的谷子。碓是一块圆形石头,系在杆上,一上一下地捣臼中的谷。具,具备、齐备。

〔阡陌〕田间的小路,南北向的称阡,东西向的.称陌。这里指筏上纵横的通道。

〔素所未睹〕向来没看见过。

〔舟人〕使船的人。

〔蔬圃〕菜园。

〔酒肆〕酒铺。

〔夹〕江边的小水湾,可以停船。

〔但〕只。

〔挽船〕用力拉船。

〔自平旦至日昳(dié)〕从天亮到日落。

〔矶(jī)〕水边的大岩石、小山。

〔旁(bàng)〕同“傍”,靠近。

〔蕲(qí)州〕州治在现在湖北蕲春南临江处。

〔儿辈〕子侄等晚辈。

〔陂(bēi)湖渺然〕湖泽广阔辽远。陂湖,湖泽。渺然,形容面积很大。

〔芰(jì)〕菱角。

〔富〕繁多。

〔木芙蕖(qú)〕一种落叶灌木,秋天开花,花大而艳,有红、黄、白等颜色。

〔芦藩〕用芦苇编的篱笆。藩,篱。

〔宛〕逼真,相似。

〔艇(tǐng)〕轻快的小船。

〔穷之〕看个究竟。穷,尽。之,代陂湖的环境。

〔会〕恰好。

〔机〕捕捉野兽的工具。

〔传(chuán)〕传说。

〔汉昭烈〕蜀汉昭烈帝刘备。昭烈是谥号。

〔入吴〕往吴国去。

〔鼋(yuán)〕鳖。

〔二十一日〕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

〔黄〕黄州。

〔旷远〕空阔辽远。

〔菽(shū)粟(sù)荞(qiáo)麦〕菽 ,豆类。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荞麦,粒三角形,有棱,磨成面粉食用。

〔杨罗(fú)〕江边地名,在鄂(è)州(现在武汉市武昌一带)以东几十里。

〔稠众〕稠密众多。

〔百钱可饱二十口〕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口人吃饱。

〔九日〕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现在湖北石首)界内。

〔谒(yè)后土祠〕往拜土神的庙。后,古代尊称君主。

〔苫(shān)〕覆盖房顶。

〔挂帆〕张起船帆。

〔买羊〕买羊肉。

〔村步〕村庄。步,停船的水边。

〔以重(chóng)九故〕因为重阳节的缘故。重九,阴历九月初九。古代说九是阳数,所以重九称为重阳节。

〔屠一羊〕(村庄里)宰了一只羊。

〔俄顷〕一会儿。

〔求菊花〕重阳节是菊花开的时候,古代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芬馥(fù)〕芳香。

〔颓(tuí)然径醉〕就喝醉了。颓然,醉后坐立不稳的样子。径,就。

〔始覆絮衾(qīn)〕开始盖棉被。〔二十一日〕十月二十一日,船过归州(现在湖北秭(zǐ)归)西行往巴东县(现在湖北巴东,往西就是重庆巫山县界)。

〔石门关〕两山夹着的一条狭路,当在巴东县之东。

〔井邑〕街市。井,民居。邑,县城。

〔于〕助词,无义。

〔萧条〕冷落。

〔令廨(xiè)〕县官办公的地方,县衙门。令,知县。

〔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了无片瓦〕一片瓦都没有。了,完全。

〔权县事〕代管县里的政事,代理知县。权,暂代。

〔秭归尉〕秭归县的县尉(县令的属官)。

〔右迪功郎〕一种文散官(只是品级,没有实职)衔,从九品,品级最低。

〔尉兼主簿〕(巴东县的)县尉兼主簿。主簿是县令属下管文书的官。

〔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字平仲,华州下(guī,现在陕西渭南)人。19岁中进士,曾任归州巴东县的知县。宋真宗时封莱国公。

〔重阴〕天阴得很。

〔(liáolì)〕凄冷的样子。

〔复观亭名〕再看看秋风亭这个名字。秋风容易唤起凄凉惆怅的心情,所以这样说。

〔流落天涯〕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漂流。

〔槁死〕枯死。

〔南山重(chóng)复〕南山峰峦很多。

〔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

〔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

〔森然〕繁密茂盛的样子。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栏杆外面的两条瀑布倾泻到石涧里。泻,奔流。石涧,连底带岸都是石头的山涧。〔跳珠溅玉〕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形容瀑布水入涧的景象。

〔是为慈溪〕这就是慈溪。

〔会〕会合。

〔自吴入楚〕从江浙到湖北。

〔亭榭(xiè)〕都是点缀风景的建筑物。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胜〕(景物)优美。

〔止〕只,仅。

〔听事〕厅堂,办公的处所。

〔了无一事〕(知县)一点事都没有。

〔为令者〕作知县的人。

〔寝饭〕睡觉吃饭度日。

〔无涯〕没有边际,无尽。

〔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可是每逢知县出缺,动不动就两三年没有人肯补这个缺。阙,通“缺”。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6.中考文言文字词 篇六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教学 生活化

文言文字词教学不得其法,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对学生而言,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难以理解;对教师而言,“为考而教”的桎梏难以突破,教学过程不敢越“落实字词”的雷池。于是,字词教学慢慢远离了语言文字的本源,也远离了学生生活。那么,究竟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认为,在生活化的视野下进行文言文字词教学,使其与文化生活、文本生活、学生生活实现无缝对接,最终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深度感受文言字词的魅力,当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具体途径如下。

一、文化生活:于阐释中激发兴趣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里面包含了许多造字时的社会意识、社会现象。汉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教师如果仅仅注重字词的解释、翻译和练习,让学生机械记忆毫无生机和活力的字词解释,淡化甚至无视对字词背后文化内涵的阐释,那显然会祸害无穷。文言文字词教学应基于文化阐述的立场,作出合乎文化情境的正确解释,以追寻字词本身的文化本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字词教学超越“冰冷”的解释,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陶冶。

《毛遂自荐》一课,其中“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一句,课本将其注为“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背这个注释,就会失去一次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机会。其实,台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些礼制习俗。古代的堂屋建于高台之上,有台阶可以上通。中华本《十三经注疏》中作了这样的训注:“凡升阶之法有四等:连步,一也,栗阶,二也,历阶,三也。历阶谓从下至上皆越等,无连步。”古代行宾客之礼,升阶用连步。所谓连步,就是一只脚踏上一级台阶,另一只脚跟上,使两脚相并。如果跟上的一只脚不与前脚相并,而是越过这一级台阶直接跨上高一级台阶,谓之“历阶”。《吕氏春秋·安死》中有这样一句话:“径庭历级,非礼也;虽然,以救过也。”可见历阶而上本是一种不合于礼的行为。按理说,毛遂面见楚王,本应是连步而上的,但由于平原君与楚王合盟,从日出到日中而不能决事,情势紧迫,不容再迟缓。此时此刻,毛遂无所顾忌,不讲君臣之礼,不顾欺君之罪,“历阶”而上,尽显出了毛遂勇敢果决、不顾个人安危的铮铮铁汉的形象。

而课本仅将此译为“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并无详注,教师也就照本宣科,这是很不应该的,说重点儿是在误人子弟。

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言字词文化意义的发掘,并注意把字词的文化内涵和文本的文化意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自然无痕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文本生活:于猜读中增强语感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渗透着特定的时代特点和其本人的情感印迹,并非字词的机械叠加,文学作品的解读必须“以事解经”“知人论世”,落实到具体的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就是要有“语境”意识。这里的语境包含上下文的联结、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份与心理状况等。要有语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还原作者创作之初的场景,客观推断,大胆猜测文言文字词的含义,进而进入文本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推断猜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所熟悉词语深层含义的推断;二是对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生僻字意义的推断。

董旭午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几句话中“刺”的含义的讲授,就很有见地,给我们以很多提示。其实,“刺”很寻常,就是用枪尖刺的意思。可是,董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该词时,没有简单地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句话翻译为“这与用刺刀刺人而后把他杀死有什么不一样呢”,他引导学生比较“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杀人”两句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刺”的深层意义:加一个“刺”字似乎不够简洁明了,但恰恰是为了突出好战而不爱民的君王的残忍程度——就像用刺刀刺人,一下刺不死再刺,直至刺死才住手。这样用词,更具可感性,更有表现力,更能“刺痛”人心。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刺”,董老师领学生深入文本生活,仔细品味咀嚼,学生自然对孟子讲话的用意及其“仁政”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

文言文词语的意义也是可以通过“课文生活”来猜读、推断和确定的,且这种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训练,学生也是可以形成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语法常识、利用语言形式、利用相邻实词、利用人物身份推断等来训练学生。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由“怨”来推测“尤”的词义为责备,“际山枕水”,际、枕,都是接近、临近的意思。这就是利用相邻实词来猜读和推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史记·屈原列传》)其中“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官大夫和屈原的身份上来思考:屈原写的“宪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觉得与己意不合(或为“争宠”而为之),要求删除(或“改变”)某些条款,而屈原坚持己见,不赞成更不允许,于是上官大夫“谗之”。所以,“夺”即“削除”或“改变”之意,决不可望文生义地简单理解为“强取”。这就是利用人物身份猜读和推断词义。

文言文词汇很多,学生又不可能全都学过,即使学过,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也有所不同。可见,教师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走进“课文生活”,让学生练就大胆猜读、推断的本领,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等还是十分有益的。

三、学生生活:于引领中养成习惯

在文言文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积累的自觉和习惯。一是教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自觉和习惯。要求学生自备《古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或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立即查阅工具书;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某个文言字词的所有陌生义项(自己熟悉的就放过),连同例句,一并摘录整理。长时间坚持下去,文言文字词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学生就能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而且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强。二是教学生养成成串积累的习惯。对于单个字而言,其义是不断发展的,沿着字义发展的脉络,指导学生进行一词多义的成串积累。

考虑到学生识记的需要,讲解时不一定要举远古的例子,可提供后世的典型例证,尽量举课本例证、课外名句。以“干”为例。干,本义是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有时“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借代指战争,如“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防卫”与“触犯”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有时“干”的词义向相反方向引申为“触犯、冒犯”的意思,如干扰、干犯;又或引申为“追求、求取”,如干谒、干禄、干名;干的“冒犯”义有时又引申为“向上冲”的意思,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引申为“关涉、与……有关”,如“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南唐书·冯延巳传》)。

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分门别类地进行成串积累,如与政事有关的系列词语,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积累。如下表所示:

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言“语料库”,久而久之,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文言经典作品是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思想和艺术才华的结晶,我们当以生活化理念为指导,扎实有趣地抓好文言文字词教学,以使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其中的文采、文气、章法、情感、文化等,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价值。果如此,善莫大焉!

7.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 篇七

中考中关于字词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二是把字词放在语境中考查。无论是哪种考法,多半都是出自教材。

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关于字音的考查

例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寐(mèi) 雷霆(tínɡ) 惬意(qiè)

B.重荷(hé) 匿名(nì) 哺育(bǔ)

C.撺掇(cuān) 蓬蒿(hāo) 克扣(kē)

D.拆散(chāi) 嗥鸣(ɡāo) 观瞻(zhān)

解析:这道题考了12个字的读音,这12个字都是出自人教版的教材,如果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能够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准确无误地得出正确答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梦寐”“匿名”2个词,七年级下册有“惬意”“重荷”“哺育”“撺掇”“拆散”“蓬蒿”“嗥叫”“观瞻”8个词,八年级上册有“克扣”1个词,八年级下册有“雷霆”1个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音的考查大多出自七年级教材,我们平常复习时应有所侧重。

答案:A。

七年级上下册教材,识字是重点,同学们在语文复习时一定要使用好教材,认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象形、形声、会意、指示、转注、假借),也可联系实际生活来巧妙地记住字词的音、形、义,这样可以加强记忆。汉字中有许多是形声字,同学们可以根据形旁记字义,声旁记字音。例如“蒿”(hāo)与“篙”(ɡāo)两个字,形旁草字头的是蒿草的“蒿”,形旁竹字头的是划船用的竹子,是竹篙的“篙”。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亵”,是衣服里包一个执,“执”是用手拿,“亵”是人用手把别人衣服脱了,这样复习时,我们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 关于字词书写的考查

例2:(2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叶孤舟 刚毅不屈 大砌大悟

B.怏怏不乐 精血诚聚 拖泥带水

C.齐心协力 一反既往 更胜一畴

D.恪尽职守 转弯抹脚 勇往直前

解析:这12个词同样出自初中语文教材。A中“大彻大悟”的“彻”错写成了“砌墙”的“砌”了,这是形近误用。C中“更胜一筹”错写成了“田畴”的“畴”了,这是同音字、形近字误用。D中将“转弯抹角”的“角”误写成了“手脚”的“脚”,是同音误用。

答案:B。

这就告诉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形近字。我们可以从偏旁来区分,“大彻大悟”的“彻”是彻底的“彻”,双人旁,是两个人的关系掰了,用刀切断了,够彻底的了吧?而“砌”是石字旁,是“砌墙”的“砌”,用石头砌墙。复习时我们要掌握:形旁不同,字义不同。竹字头的“筹”是计划、打算的意思,田字旁的“畴”是田地的意思。知道这些就会知道“更胜一筹”的“筹”是竹字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意义上区分,“拐弯抹角”的“角”应是“拐角”的“角”,而不是“手脚”的“脚”。 复习时,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探究字的造字法,理解字的意义。当然,这需要同学们钻研教材,用心思考。

3. 关于词语意思的考查,中考中大多考查成语的使用

例3:( 黑龙江省大庆市)(3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伪劣药品酿成的种.种惨剧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这部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津津乐道。

C.他写的那几篇文章都不怎么样,只有这篇《咏菊》还差强人意。

D.这栋建筑门窗的设计简洁却别具匠心。

解析:津津乐道,形容很有趣味地谈论,对很感兴趣的事说个不停。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开心地说。这个成语是指谈论、说话,而不是读,所以用在读小说上不适合。

答案:B。

成语使用这类题是我们黑龙江省中考的必考题,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四字短语的复习理解。主要是理解词义,其实这也不难,大多数的词是顾名思义的,只有少数的词是有它的使用范围的。例如“津津乐道”。再如“鳞次栉比”的意思是指房屋或船只排得密集,如用在别的方面就错了;“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如果写成老师与学生共享天伦之乐就错误了;“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不能单纯理解为“美好”;“文不加点”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能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第一个冲上去。这些成语都是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出错的。这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我们复习时可以把这些成语整理出来,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从使用范围、内涵、感情色彩等方面理解这些不能“顾名思义”的成语的意思。这样才能保证在中考中不失分。

二、结合语境考查

1.直接从教材中找语段

例4:(20 黑龙江省大庆市)(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ménɡ)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图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地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解析: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大自然的语言》里的语段,“萌发”“销声匿迹”这两个词是重点考查的词语。

答案: 萌,销。

我们复习时必须重视教材,一定要对教材中的重点语段倍加关注。

2. 选取优美的语段

例5:(年 黑龙江省绥化市)(8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人生是路,是一条漫长而悠远的路。②只因人生之路的漫长、曲折、坎坷[A]才有悄然面对生活的智慧与执着。③人生是路,成长亦是路,只不过,人生之路虚以成长之路作为起程,一颗颗年少的心在此奔波、跋涉。④每一步的前行,需要海浪的洗礼,需要阳光的润泽,需要雨露的照耀,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嗅到花朵的芬芳。

(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2分)

“曲”用部首检字法应查部首________;“悄”读音为________。

(2)找出并改正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2分)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请选出符合“洗礼”中“礼”的义项( )。(1分)

“礼”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①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行的仪节;②表示尊敬的态度或动作;③礼物,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

(4)“芬芳”一词在文中的词性为________词。(1分)

(5)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1分)

(6)请将适合[A]处的标点符号,填在下边田字格的正确位置上。(1分)

解析:“悄”是多音字,[qiǎo]有两个解释,一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悄声,悄无声息;二是忧愁:悄然。[qiāo] 多用作叠词。“人生之路虚以成长之路作为起程”,同学们容易找到“虚”这个错别字,但也容易改错,改成“需”,原因是分不清“需要”和“必须”的含义。

答案:(1)“|”或“竖”;qiǎo。(2)“虚”应改为“须”;“起”应改为“启”。(3)① 。(4)名。(5)每一步的前行需要海浪的洗礼,需要阳光的照耀,需要雨露的润泽,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嗅到花朵的芬芳。(6)“,”应写在左下角四分之一格里。

这道试题综合考查了语言运用能力。考查了查字典、字音、字形、字义、词性、标点、语病等基础知识,语段内容还给了我们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

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重多音字的积累和整理,清楚不同的读音和用法。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归纳整理出常见的多音字,做好辨析,根据读音记住适用范围,这样回答这类题就会稳操胜卷。要学会区分词义,例如“需要”和“必须”;“起程”与“启程”,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词语辨析,可以归纳整理同音不同义的词语辨析。

8.中考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总结 篇八

2、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荐 今义:向上抬起

3、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表现 今义:征收

4、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豆类名称

5、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 今义:四季中的秋季

7、义: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 今义:正义,意义

8、否: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 今义:表示否定

9、猥:猥自枉屈 古义: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今义:卑鄙下流

10、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11、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动作重复,又一次

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表动作重复,又一次

12、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间隔 今义:空隙

23、牺牲: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死

24、可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能够

12、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只 今义:但是

13、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14、怜:楚人怜之 古义:怜爱,爱戴 今义:可怜,怜悯

15、或: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

16、往往:旦日,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17、开张: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18、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19、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低劣

20、晓畅: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 今义:通顺

21、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22、谨慎: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 今义:小心慎重

25、交通: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6、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27、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8、间隔: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断绝来往 今义:隔开,不连接

29、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语

3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跑 今义:走

31、擅:擅齐之强 古义:拥有 今义:擅长

32、兵:起冶铸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33、贻: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赠送 今义:贻误

34、去: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走

3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6、池:池非不高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

9.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解析 篇九

点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b.检阅。)

毒①若毒之乎

②呼嘘毒疠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度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B音dúo,动词:估计。)

法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词:谋略、策略)

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

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b恢复。)

赋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岁赋其二

③更若役,复若赋

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

负①至于负者歌于途

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更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

顾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0.中考文言文字词 篇十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4)计将安出(产生)着)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 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 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 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方(1)方七百里(见方)(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 时候)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4)发闾左谪(征发)(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顾(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 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

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3)更上一层楼(再、又)(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2)及鲁肃过寻阳(到)(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号(1)阴风怒号(呼啸)(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患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

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 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3)见往事也(知道)借(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3)借第令毋斩(即使)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2)举头望明月(抬头)(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

(如果)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5)往来而不绝者(断)尽(1)林尽水源(尽头)(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际(1)横无际涯(边际)(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2)颓然就醉(接近)苦(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

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

(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3)存者且偷生(暂且)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

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2)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少(1)少时(一会儿)(2)意少舒(稍微)(3)饮少辄醉(不多)(4)陈涉少时(年轻)J 舍(1)屋舍俨然(房屋)(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2)使于秦(出使)(3)使子为使(使者)

书(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

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

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

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

(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

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

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2)谓先主曰(对)(3)太守谓谁(是)(4)予谓莲(认为)(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2)陶后鲜有闻(xiǎn,少)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

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

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

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

(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

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

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寻(1)寻向所志(寻找)(2)

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

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

ǔ)(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

现,完

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任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吏呼一何怒(多么)(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

处,利益)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

ei(给与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

是)

夷(1)船背稍夷(平)(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少数民

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

易)

(2)寒暑易节(交换)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

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

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

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

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

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

指其一端(手指)(2)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指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太原中考信息资源门户网站ty.zhongkao.com

上一篇:以共享为主题的议论文下一篇:2022《简·爱》读后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