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4

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12篇)

1.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图形分割》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2、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重点

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难点

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教具 挂图《图形与空间》,各种形状板。

学具 我的数学材料,加减法记录单,附加题材料,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操作形状板,请幼儿仔细观察拼图的过程。

--这些图形是用什么形状组合出来的?用了几块?

2、小组活动。

幼儿自由选用形状板拼出各种几何图形组合。

第一、二组,我的数学材料。

第三、四组,加减法作业单。

第五、六组,附加题。

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还在想我要不要帮小朋友把图形上的线折好先,因为我怕他们圆形对折折不来,后来想想还是没有折,孩子们开始折的时候我就对着看,他们折的非常好不是我想象的,当他们剪出两个半圆的时候可开心了,我让他们在拼回去的时候,他们竟然发现了两个半圆快合到一起的时候像一个嘴巴。有人说又像剪刀。有时想想我们也太小看他们了其实有的事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人他们自己去想孩子的思维是无限的割方法同上。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图形分割》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609字。

2.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案例1

师:估计一下,39+42大约得多少?

生:30+40=70, 9+2=11, 70+11=81, 大约是80。

这是典型的“先计算再估计”,因为直接口算已经很简单,所以学生索性先算后估,力求估算的“准确性”。

案例2

练习: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生1:1500×6≈1000×6=6000(米)。

师:为什么把1500米约等于1000米呢?

生1:题目里有“大约”。

生2:1500×6≈2000×6=12000(米)。

师:你为什么把1500米约等于2000米呢?

生2:这里有“大约”。

这是典型的“见大约就估计”,学生对于估算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字面意义理解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估算。

案例3

师:一个电磁炉316元,一个电饭煲323元,妈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买这两样东西?

生:316≈300, 323≈300, 300+300=600, 大约带600元。

这是典型的“四舍五入即估算”,学生把四舍五入法与估算完全等同,四舍五入俨然成了估算的“法宝”。

估算问题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估算情境选取适当的估算策略。针对以上几种情况,从哪里寻找“黄金分割点”来切入估算教学呢?

促进估算意义的感悟———为什么“估”

学生在学习估算时,会受到“精算要求”的影响而难于接受有误差的、不唯一的估算结果,产生学习估算的心理障碍;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所限,不明白学习估算的意义所在,认为估算对于自己没有什么用处,也没有准确计算那么省心,从而排斥估算。

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精确计算的机会和粗略估计的机会进行比较后发现,粗略估计的机会远远大于前者,如:粉刷房间需要多少涂料?身上所带的钱够不够买这些书?这个礼堂里够坐多少人?等等。除此之外,估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估算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倡导多样的估算方法———怎样“估”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很难理解这种不确定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制订合理的估算策略,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估算无定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自我的个性出发,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理由,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愿意“估”

估算练习要经常化。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进度的安排,对于估算这部分内容,比起精确计算这一块来要少得多。很多情况都是学完一部分的估算以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到所学的估算的方法,学生就在不经意间遗忘了好不容易才掌握的估算方法,也在不经意间忽视了估算的价值:知识与方法学了不用,还能称得上重要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尽量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创造估算的机会,抓住各种时机,让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估算与精确计算一样重要,从而爱上估算。

适当增加估算的教学内容,人为增加估算的训练时间。对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来说,估算的内容少之又少,面对如此少的估算教学内容,学生又怎么能钟情于估算呢?

3.基于黄金分割的茶空间设计 篇三

关键词:黄金分割;法则;茶空间;设计

1 黄金分割的概述

1.1 黄金分割的溯源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命题、历史的悬案更是神秘而美丽的数字比例。早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6世纪的史前巨石柱上就记载了关于1︰1.618比例的黄金矩形的运用。另有证据表明黄金分割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及其学派发现的。黄金分割的起源难以考究,但这个看似简单为人们所熟知的数学比例关系,一度被披上神圣的面纱,捧上了艺术的神坛。中世纪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指出:“几何学中有两件瑰宝,一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是黄金分割律”,他宣称黄金分割是造物主赐予自然界传宗接代的美妙之意。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将其称为“神圣比例”。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如获至寶的研究,并将神圣的比例运用于艺术作品中,使得该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在自然界中,黄金分割还存在于人体与动植物的各种比例和成长方式中,如鹦鹉螺的螺旋线与黄金分割正方形的比例惊人的相似,松果和向日葵的螺旋线包含着近似于黄金分割的比例,鲑鱼的身体上也存在着黄金分割的关系等等。这些自然生物生长所蕴含的看似巧合的黄金比例或许正是自然之美的密码。

1.2 黄金分割的理论研究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美丽的事物表现,人类是趋之若鹜的,这是天性使然。对于这种本能的现象,西方的学者是用理性的公式和数字去诠释它。19世纪后期德国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v Fechner)研究了人对黄金分割矩形具有的特殊美学属性产生的心理反应。经过实验发现,普通矩形的边长比例近似于黄金分割率,即1︰1.618,这样的矩形为大部分人所青睐。事实上,黄金分割自产生起就成为了一条美学定律,并被广泛运用于音乐、绘画、平面设计甚至在空间设计中,并推动和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2 茶空间与黄金分割

2.1 茶空间概述

茶空间设计广义上来说是包括对饮茶的空间内诸多事物的设计与规划,通过创造好的饮茶氛围和意境,以达到较好的品茗感受,即茶“境”。茶空间是在茶器和茶席的基础上形成的。器之美追求物之层面对于美的追求,席之美建立于器与席之间的组合关系。而境却更倾向于精神层次的诉求,它囊括了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器物、席、参与人员等诸多要素。这也许就是宋时文人雅士喜爱在风景秀美之处摆上茶席,三五好友或泼墨,或抚琴,或焚香,或品茗,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心境的升华。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美的体验,最大限度的美化器与席,本能的改造下,使其与黄金分割比相契合。时至明清时期,茶人更重品茗雅趣,讲究情景交融,对环境的追求也不仅限于自然美景了,更向往“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的幽静之处。为此,文人雅士甚至自己建筑茶室,以供闲时雅聚,细品佳茗。此外,文人雅士们还将名人字画挂于茶室,赏玩之物置于架台,插花于室而借窗外之景,这些都构成了欣赏品鉴的因素,为品茶的茶境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沿袭至今,是现代茶室及茶空间设计的前身。现代茶境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审美。因此,黄金分割比率也应用于茶境空间设计中。

2.2 茶空间设计与黄金分割关系

在现代建筑和室内空间设计中,黄金分割比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其中。现代建筑中,追求简约的设计理念,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都在一面将建筑和室内空间简约到极致的同时,也将各种比例体系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密斯凡德罗设计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礼拜堂就是黄金分割的典范。此建筑的正面以黄金分割(1︰1.618)设计的,并整齐的分割成5个黄金分割矩形。而该建筑的室内设计同样也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从顶视图看,就是一个完美的黄金分割矩形,并用黄金分割划分室内空间区域。

以此为借鉴,茶空间的设计也可以用黄金分割比例,将茶空间设计的素雅且极具美感。现代设计风格的茶空间以其简约而空灵的建筑美给茶人以更多的茶境空间。以此类空间为例,吊顶高度和墙面长度可呈黄金分割矩形或无理分数比例动态矩形。这样的茶境空间简单素雅,为许多台湾及日本的茶室所青睐,给人“至简”之美。从设计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简单而理性的茶空间设计能让品茶者不被空间内杂乱的事物干扰,更有助收敛思绪,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安静的品茶。如台湾著名的茶境空间食养山房,在设计中,处处流露出黄金分割比例的魅力。例如食养山房的这个处于路上,类似于隔断的小茶寮,简洁大方,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茶桌正好作为黄金分割的截断处。(如图1、图2)

茶空间的分割布局也非常重要。如果茶室空间不大,茶席和茶桌面积与茶空间的大小比例可以呈黄金分割比例,即S大面积:S全面积=S小面积:S大面积=-1︰2。如果茶室空间较大,为了避免茶空间过于空旷冷清,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如展示休息区,品茗区等。根据客人的多少,合理规划展示区与品茗区的空间大小。如食养山房的茶室设计,将茶室用玻璃及台阶将大空间隔断为两个空间,一间作为茶室,一间作为参观展示区。(如图3、图4、图5)当然,如果空间足够,也可根据需要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再分割出大小不同的几间茶室。这样的空间不仅有比例之美,更有大小节奏之美。

茶桌、茶席等的摆放也要考究,可以对称摆放,即放置于房间中轴处,虽然这种空间设计适合对称的空间格局,但会略显单调和压抑,因此,用黄金分割比例规划茶空间的设计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思路。将茶席摆放于中间略偏一些的位置,这让参与者感到放松和平静,更为有助于关注品赏,而非拘谨于空间中。(如图)同时,茶席的位置居上,让茶艺表演者背墙而坐,心理上更有安全感,表演时能更为放松。品茶者人数较多,因此处于茶席下方面积较大区域,不会拥挤,更能放松品赏。例如食养山房茶室内的设计独具匠心,茶室的背景墙近似黄金分割矩形,黄金分割的中心处是一幅字画。(如图6、图7)

其实,在茶空间设计中,还有许多可以在设计时利用黄金分割原理的细节。如墙面与窗户的大小,以及开窗的位置及数量,也可以用黄金分割的法则仔细考量。

2.3 茶人与茶空间的黄金分割关系

人们发现,在舞台表演中,演员如果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会让台下的观众感觉匀称,而且声音的传播效果也是最佳的。茶艺表演和舞台表演本质相同,因此,在茶艺表演时,表演者最好于茶桌的黄金分割点处。如果表演的空间较大,比如大型的舞台,那么茶桌最好至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表演中可坐于茶桌中间。这样在给观众介绍茶品及茶文化等内容时能够更清晰,也给观众和谐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當表演者处于黄金分割点表演时,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至自己的操作上,更能突出茶的内容。如图茶艺师处于字画与玻璃窗的黄金分割点处,茶具处于黄金分割点附近,这样使得观众的焦点聚焦于茶和茶具上。(如图8)

3 黄金分割在茶席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茶器、茶席也是茶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席的设计中将这三个部分与黄金分割比率巧妙组合,形成美的和谐统一。三者协调配合,而达到饮茶时的最佳意境和茶文化的视觉审美。值得补充的是,黄金分割的重要性需要理性看待。第一,黄金分割的运用并不是茶空间设计的唯一方式和标准,一些茶空间设计并非完全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但依然是优秀的设计。第二,黄金分割在茶空间设计中并非一家之言,其设计因素还包括了色彩理论;点、线、面的构成理论;人体工程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构筑了茶空间设计的理论思想,既不可单独强调黄金分割的重要性,将黄金分割的作用及重要性无限夸大。更需认真对待它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如茶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中的黄金分割比,主色调所占面积与二三级色调所占面积的比可以根据黄金分割比例设定(即S大面积:S全面积=S小面积:S大面积=-1︰2)。如人体工程学在茶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例如茶席的设置应该方便取物,因此,在考虑到黄金分割位置时,还要考虑取水更方便,距离窗更近的地方。这需要将人体工程学与黄金分割比例结合起来研究。第三,黄金分割的形式很多,有诸如椭圆黄金分割,三角形的黄金分割,各种有理和无理的黄金分割矩形,它们有时以形状出现,有时以比例出现,有时以数列出现,合理及灵活的运用才是茶空间设计的关键。

4 结语

黄金分割也具有局限性,无法解释和分析所有的茶空间设计,因此在设计中不可死板的遵守这一规律。但是,通过研究黄金分割与茶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设计师在茶空间的设计中有的放矢,通过黄金分割的创造美的理论为基础,让茶空间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在营造良好的饮茶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茶器、茶席、茶境的现代设计美学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15.

[2]刘明华.说说茶道插花[J].中国花卉盆景,2013(01):28-29.

[3]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M].李乐山,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黄金分割点 篇四

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1、知道黄金分割的定义;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会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培养学生理解与动手能力。

3、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动手找到和制作黄金分割点和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找出黄金分割点和黄金矩形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展示课件,提出问题: 度量点C到A、B的距离,ACBC与相等吗? ABAC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与共同学交流、观察 回答问题 相等 展示课件,导入新知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BC,那么称线段AB被点C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ACAB的比叫黄金比。其中AB:AC即AC0.618 AB51:10.618 2ACB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活动目的:利用五角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综合运用线段比的情境。引入黄金分割的概念、黄金比约为0.618。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回答问题。因为学生尚未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无法理解比值为事实即可。图片欣赏

内容:

51的理由,只需让学生了解这一2第一幅:舞蹈演员。他们的腿和身材的比例也近似于0.618的比值,凡是具有这种比例的固样,看上去会感到和谐、平衡、舒适,有一种美的感觉.

第二幅:上海东方明珠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它的上球体选在295米之间的位置,这个位置恰好在塔身5:8的地方,这是0.618的比值,使塔身显得非常协调、美观.

第三幅: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它的每面的边长与高之比接近于0.618.

目的: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再次了解黄金分割,体会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注意:教师提供三幅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交流,从图中找出黄金分割点。操作感知: 展示课件:做一做

如果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画图:(1)经过点B作BD⊥AB,使BD1AB 2(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根据上述作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设AB=2,那么BD、AD、AC、BC分别等于多少?(2)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吗?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 回答问题:

(1)BD1,AD5,AC51,BC35.ACBC)点C是AB的黄金分割点(2,因为通过计算可以发现.ABAC活动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一种作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同时巩固学生对黄金分割的认识。

注意事项:教师操作,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完成。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尺规作图方法有限,作图工具可以用三角尺和刻度尺。联系实际: 展示课件:

请同学们观看银幕,画面展示的是:古希腊时间的巴台农神庙,将图中的虚线表示的矩形,画成如图中的矩形ABCD,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那么,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

BCAB BEBC

请你们想一想: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 矩形ABCD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吗?

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由 BCABBCBE,可以得到 BEBCABBCAEBE 即 ABAF 所以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

换一句话讲,矩形ABCD的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

目的:在于展示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运用比例变形的一些技巧,体会比例基本性质的重要性,提高解题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采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黄金分割点

如图,设AB是已知的线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点E,连接EB,延长DA至F,使EF=EB,以线段AF为边作正方形AFGH,点H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任意作一条线段,用上述方法作出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你能说说这种作法的道理吗?

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内容,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问题解决:

2222RtBAE中,BEABAE215 设AB=2,那么在于是EFBE5,AHAFBEAE51,BHABAH35,因此AHBH,点H是AB的黄金分割点 ABAH活动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以学到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巩固黄金分割点的认识。

注意事项:教师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课堂小结

1、知道了什么是黄金分割,黄金比,黄金矩形,奇妙的0.618

2、了解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黄金分割现象

3、会运用黄金分割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和作图问题 布置作业

习题4.3 1、2

1.教学设计注重揭示数学的文化价值,学习黄金分割不仅是实现线段比例的要求,它是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体现黄金分割是数学与建筑学、美容学和艺术等学科的纽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孤立的、干巴巴的数学,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对黄金分割的理解和掌握,明确黄金分割作图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5.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每人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你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那些地方?

师:“十一”黄金周期间,五岳之首——泰山的旅游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学生计算)

师:计算中有什么感觉?(数太大,计算麻烦)

二、合作探索

师:你对计算器了解多少?

教师介绍计算器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刚才的题目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计算器计算吗?(引导学生完成红点和绿点两个题目的计算,把得数填在横线上。)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地方用计算器计算?

三、反馈练习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

2、实际应用“自主练习第3题、第7题”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有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45页第2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

教学目标:用计算器找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我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器了,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越性?(生答)

师:我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你信吗?

活动二:

出示:99998*15,9999*19,9999*12、、、、、、你们用计算器,老师口算,咱们比比看。你想知道其中的.诀窍吗?如果学会了你也会算得比计算机还快。

请你用计算器完成42页的算式,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9999*11=109989

9999*12=18

9999*13=129987

9999*14=139986

师:观察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根据规律,你能不用计算器计算出9999*15的得数吗?你还能计算9999*19吗?你是根据什么算得?

师:现在谁知道刚才我们比赛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总是赢吗?

师:是呀,有很多的题目计算结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寻找规律,就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下面我们亲自来试试好吗?

活动三:

自主练习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独立完成,班级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第5题,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直接写出的数吗?

拓展练习:第6题,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回文数。

6.黄金分割教学设计分析 篇六

1、概述: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时安排都有清晰的说明,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也都有介绍清晰,如:“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黄金分割的例子,使学生亲身感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更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2、学习目标分析:与学习课题相关,与学段学习目标基本一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分析出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也有分析,如:“个别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4、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能够针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如有广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表现形式合理有“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能充分体现技术的优势,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5、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合理,教学任务适中,而且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各教学策略体现了学习者特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

6、教学评价: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能够体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观点。

7、教学思想:整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发现、探究,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7.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教学片断:

(多媒体课件演示)

片断1:

教师:“同学们,这是上周学校艺术节文艺演出中的几个片断,请仔细观察并看一看哪个节目舞台整体效果和音响效果好一些呢?”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只要站在舞台中央就行,”同时我也观察到许多学生满脸疑惑,这时一名学生回答:“我平时看电视节目注意到,主持人并没有站在台中间,而是偏左或偏右一些,所以那位主持节目的同学每次出台的站位要比独唱的那位同学站位效果好一些”,马上另一位同学说:“九年级二班的小合唱比我们班的小合唱感觉好,实际上整体效果就像我们照相取景,将景物放在偏离中间适当的位置时效果更佳.”学生的回答真出乎我的意料,既有观察能力,又能与实际生活的体验联系起来.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到数学探究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断2: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五角星(每名学生的大小不同),测量五角星上点C到点A、B的距离,再计算和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是否相等?不一会儿学生们回答:“约0.6,它们相等,”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并指出:“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是”话音刚落,有学生就问:“为什么会是呢?怎么计算的?”于是其他学生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我想虽然要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我们已经知道,大家试一试,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则有x2=2×(2-x),x2+2x=4,x2+2x+1=4+1,(x+1)2=5,两边开平方得,舍去,取,即:黄金比.”然后再提问:“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计算了黄金比,那么怎么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有学生说:“老师前面不是设了AB=2吗?那就作一条线段AB为2 cm,然后在线段上构造()cm长的线段就可以了,”我赞许地说:“你的想法很好,可是怎么找()cm长呢?”这时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有一组的同学发言:“既然有,那么就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使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则斜边为,再在斜边上减去1.”还将他们在练习本上的构造图拿给我看.

片断3:借助多媒体展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的作图方法和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同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的道理.学生开始思考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结果这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片断4: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有名的建筑,植物叶片、人体等图片,学生看得惊讶不已,当我说完“黄金矩形”时,体育委员站起来说:“老师,下次运动会我们班的班牌我知道怎么做了.”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想到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工作责任联系起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时收集的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并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学生一起分享,学生都踊跃参与,把讲台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以愉悦的心态在数学美的山光水色中去欣赏去感受,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抽象无味的成见,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并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评析:

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是古希腊人爱追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一、源于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中从学生亲历的活动,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再现活动中美的体验,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电视节目,照相,直到后面的图片和学生的资料展示以及讨论交流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验生活美的同时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二、艺术美与数学美的联系

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皆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情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地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三、意想不到的数学美的效果

数学史家M.Kline说过,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有意料不到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与电视、照相联系在了一起,很好地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分割作图时,学生提出的想法,为后面深入思考讨论作图方法起了引领作用;还有后面展示图片、理解“黄金矩形”后,文体委员的回答,这些课堂上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一种美.

教学反思:

1. 学生学习黄金分割兴趣很浓,因此课前的准备充分,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名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来介绍他们的资料,又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办?建议他们把资料让课代表贴在教室的“学习交流园地”课后交流,增加知识面,《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教师自身改变观念,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并不是只有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才能感受到美的韵味,而数学中也可以体验到简洁美、对称美、相似美、统一美、和谐美等“与众不同”的美感.

3.教材中有关数学美的介绍很少,除“艺术作品中的对称”、“耐人寻味的0.618”和“美丽的圆”基本再找不到关于数学美育的内容.其实这些知识,它不仅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能在文学意境中感受它,也能在建筑物、绘画艺术、日常生活用品中看到它,更存在于大自然的深刻结构中.如果把这些联系在新教材中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数学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数学会更加热爱.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应该从多方面展现数学的美,才能吸引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欣赏到数学的美,“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的箴言才能更好地体现。

8.黄金分割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黄金分割》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

在认真学习《黄金分割》教学设计方案之后,我认为本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概述详细、具体,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的清晰明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学习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操作、发现、探究,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黄金分割的美和应用,经历发现和验证黄金比的过程,探究黄金分割的奥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可借鉴之处:

1、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线索,从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教师从头到尾都用一步步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师演示、学生查找资料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尝受到了探究问题的艰辛。引导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内涵。这些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效激励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2、利用信息化资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利用 Flash 将有关图片以滚动的形式出现,让枯燥的定义的建构变得生动而形象。教师应用电脑上的投票系统,让学生在给出的一组矩形中选出一个自己心目中觉得漂亮的矩形,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在 V-class 教学平台进行随堂练习,这种练习的方式使得练习反馈的更及时,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对学生深化理解本课内容起到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中,模拟实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1、在动手操作发现新知的环节,即教师布置任务测量黄金矩形的长与宽,五角星中的对角线所分成的线段的比(工具:“几何画板”),学生根据教师要求从操作中归纳概念,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和归纳概念,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2、对于课堂评价的方式上建议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引入学生自我评价,生与生互相评价,生与师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渠道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9.黄金分割教学方案赏析 篇九

这份教学设计我认真学习了,概述独特新鲜,教学目标注重了从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分析,教学设计流畅,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生成中得到了锻炼,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

概述中对于《黄金分割》一课的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科(中学数学)年级(八年级下册)课时(1课时)时间(45分钟)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这样的概述很是独特新鲜:对于学习内容(《黄金分割》)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凸显出来(以往的教学中,大都将“黄金分割”作为比例线段的应用来处理,学生学过以后,丝毫感受不到“黄金分割”的实用价值,体会不到“黄金分割”所带来的美的享受,本节课除了讲授黄金分割的定义及其作图方法之外,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黄金分割的例子,使学生亲身感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更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教材处理方面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发现黄金比,感受发现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方案设计,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在尝试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身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知识得到升华”的学科先进思想。

学习者特征分析到位,清楚(学习者是佛山市汾江中学跨越式发展试验初二 1班学生,学生对网络教学比较感兴趣,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基础知识扎实,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但个别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分析很透彻、合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动力的不同等都有差异。老师已针对个别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做好调控预防。

教学策略选择了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教学环境优越:有广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供的 V-class 教学平台系统、“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问题引入,引发思考——投票选举,激发兴趣——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运用新知,练习训练——介绍作图,验证作图——浏览资料,感受价值——运用新知,设计方案——课后拓展,知识提升,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实效性极高。

个人认为可以再改进的地方:

1、对黄金分割的定义讲得不够清楚。

2、在教学环节6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黄金分割的有关应用方面资料,自己进行巡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可以看看生生互动能否在质疑之后自行交流解决,或者是否是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小结。

10.图像的阈值分割法设计 篇十

图像分割被定义为这样的一个过程, 即按照一定的规则, 把一幅图像分成些许个互相没有联系的小区域, 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图像的基元。这里的小区域是指在一定情境下具有相同属性的像素的连通集合, 而连通是一种连接的路径, 就是在集合中随意的两个点之间有着全部属于这个集合的路径。在图像中, 我们可以看出, 若表示的是同一物体的区域, 这些像素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而对于不同的物体, 这些特点却完全不同。

阈值法是图像分割中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分割技术, 具有性能稳定、实现简单、计算量小等特点。使用阈值法时, 是将图像的灰度级分为几个部分, 对于同一部分的像素就把它当作一个物体, 而这个过程是通过用一个或者几个阈值来实现的。在阈值法的应用中, 最关键的部分是阈值的选取。本文主要介绍并比较了两种阈值选取的方法及使用效果, 它们是迭代法和最大类间方差法。

1 迭代法

迭代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选取初始估计值, 设它为T0。

(2) 用这个估计值T0来分割图像, 令所有的灰度值和T0来比较, 大于它的像素组成了G1, 小于它的则为G2。

(3) 计算平均灰度值, G1的平均灰度值为μ1, G2的平均灰度值为μ2。

(4) 再次计算新阈值

重复第 (2) ~ (4) 步, 直到事先定义好的T0参数大于计算出的T值, 且两组的平均灰度值μ1和μ2不再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就获得了所需要的阈值。

由此法得到的阈值能够把图像的前景和背景的主要部分所在的位置都区分出来, 但是图像的某些细微处没有得到很好的区分。

2 最大类间方差法

最大类间方差法是由Otsu于1978年提出的, 它因为计算简单, 稳定性好, 被普遍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的原理是:设图像有L个灰度级, 灰度值是i的像素数为ni, 则总的像素数是各灰度值出现的概率为Pi=ni/N, 其中。设以灰度t为门限, 将图像分割成两个区域:像素区域A即背景类的区域, 灰度级为0~t;像素区域B即目标类的区域, 灰度级为t+1~L-1。A和B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A和B两类的灰度均值分别为:

图像总的灰度均值为:

因此可以得到A、B两区域的类间方差为:

上文中所提及的PA、PB、ωA、ωB、ω0、σ2均为关于灰度级t的函数。为了得到最优分割阈值, Otsu把两类的类间方差作为判别标准, 认为使得σ2值最大的t*为所求的最佳阈值:

因为方差是灰度分布均匀性的一种度量, 方差越大, 说明构成图像的两部分差别越大。

最大类间方差法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分割的效果, 但是它却增加了计算复杂度而且比较耗时, 所以在当前要求实时性高的情况下很难广泛应用。例如, 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中, 对定位出的车牌需要进行二值化, 这时不仅要求好的分割效果, 而且实时性要高, 此方法在这方面很难达到要求。因此, 人们还需要在实时性方面对这一方法加以研究改进。

3 实验与分析

本文中, 针对植物细胞图像和流感细胞图像, 分别采用迭代法和最大类间方差法选取阈值, 对图像进行了处理。图1为植物细胞和流感细胞的灰度图。图2为植物细胞和流感细胞迭代法阈值分割图。图3为植物细胞和流感细胞最大类间方差法的阈值分割图。

由单阈值分割图像程序可得到植物细胞图像的迭代法所得的阈值T=153, 最大类间方差法所得阈值t*=86;流感细胞图像的迭代法所得阈值T=86, 最大类间方差法所得阈值t*=86。对这两种方法在MATLAB中进行仿真, 得到分割后的图像清晰, 细胞及细胞外部结构都能明显呈现, 但是最大类间方差法的分割效果较迭代法优良, 分割的效果明显些。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阈值分割部分, 针对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并对两种方法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了讨论比较。由实验可知, 背景和目标之间的类间方差对图像效果影响很大, 二者的类间方差越大, 构成图像的两部分的差别就越大。除此之外, 人们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图像分割方法, 如一维最大熵图像分割、二维最大熵图像分割、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分割、模糊聚类、共生矩阵等。这些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有他们各自的优点。相信随着人们探索的不断深入, 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涌现出来, 为科学研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摘要:图像分割阈值法具有实现容易、计算量小、性能稳定等优点, 因此这种方法成为图像分割领域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主要讨论了关于图像的单阈值分割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比较了基于迭代法和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的单阈值分割算法, 设计了阈值最大类间方差的分割算法及实现程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有效, 分割效果好。

关键词:图像分割,单阈值,灰度直方图,MATLAB语言

参考文献

[1]章毓晋.图像处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直芳, 王运琼, 朱敏.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平, 图像分割阈值选取技术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12) :6-7.

[4]任红霞, 郭慧芬.有关复杂图像的多阈值分割法初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15-17.

[5]梁忠伟, 叶邦彦, 彭锐涛, 等.基于灰度直方图的数字图像多阈值分割技术研究[J].航空精密技术学报, 2001 (6) :22-24.

11.黄金比”之美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黄金比”之美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3-54页,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美的奥秘的过程,针对“黄金比”这一主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

2.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黄金比”的过程。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手测量计算体验黄金比。

2.学生交流讨论,全方位了解“黄金比”的美妙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国旗图片、五角星图片、蝴蝶图片若干。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学生每人一个计算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咱们社区准备举办一场舞蹈演出,现在正海选舞蹈演员,冰冰知道这个好消息和妈妈一起来参加,下面是他们的照片,如果你们是评委会怎样选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

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认为哪个更合适?(冰冰)

质疑:冰冰的美和什么有关?

妈妈的腿短,不协调。冰冰踮起脚尖显得腿很修长,比例更好。

看来让人感到美的东西,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要协调,要有一个合适的比。这个合

适的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比呢?

二、质疑研究,计算发现

1课件出示冰冰身高图片

冰冰踮起脚尖身高165cm,下半身长102cm。

请你算一算她的下半身与身高的比是多少?

2 小组计算,交流结果

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下身比整个身高 102:165 = 34:55

比的后项为1时 102:165 ≈0.618:1(如果没有出现黄金比,引导学生写出) 下身与整个身高的比值约为0.618

生自主小结:把一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当较长的部分与整体的比是0.618:1时,给人的感觉是最美的。

师总结:这个神奇的比被称为“黄金比”。其实,美也是有数学依据的,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黄金比”之美。(板书:实践活动——“黄金比”之美)

三、制定方案,实践探究

(课件展示一些美的图片)

1、学生自主讨论,进行质疑活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生活中真有这样神奇的比吗?

(2)还有哪些地方有黄金比呢?

2、带着问题,学生分组制定研究方案

3、实践探究

课件出示探究图片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国旗图片、计算器、直尺等)和调查的有关数据(电视机屏幕宽与长的数据等),先按照图中的操作提示量出有关数据,然后算出它们的比,并把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研究有什么发现。

课本宽与长的比的是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比约是()

电视机屏幕宽与长的比是() )

D

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 )

汇报展示:

a、数学课本宽与长的比是??

b、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比约是??

c、我的掌宽与手长的比大约是??

d、电视机屏幕宽与长的比大约是??

e、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大约是??

f、五角星中AB:AC的比值大约是??

生说,师相机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这些比都是0.6多一些比1。

这些比的比值都是0.6多一点。

生自己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对不同物体的测量和计算,得出一个基本相同的结果。

把一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当较长的部分与整体的比是0.618:1时,给人的感觉是最美的。

四、交流讨论

人们发现在自然界中这种神奇的比几乎无所不在,从动植物到人类、从数学到天文现象、从日常生活到艺术创作??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收集到的关于“黄金比”的信息交流一下吧! 生可能收集到的资料:

(1)公元前13世纪,数学家斐波那契发现了一串神奇的数:

1,1,2,3,5,8,13,21??计算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比值会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0.618。

(2)人体中的黄金比

在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的比值接近0.618,例如肚脐为头顶至脚底的黄金分割点。

(3)建筑中的黄金比

建筑设计、艺术作品中也都包含着神奇的黄金比,例如著名的埃菲尔铁塔,第二层到塔顶的高度和整个塔身的高度比是0.618:1。

东方明珠塔身高达468米,设计师有意将上球体选在295米的位置,这个位置使塔身显得非常协调、美观。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43︰69.5≈0.618︰1)、中国故宫等著名的古代建筑,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黄金比, 给人以整体上的和谐之美。

(4)植物中的黄金比

许多植物的叶子、树杈和花瓣,从上往下看相邻两片所错开的角度是222.5°或137.5°,这样枝叶重叠最小,暴露最大,有利于叶子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处处留下了黄金比的痕迹。

360× 0.618 ≈222.5° 222.5× 0.618 ≈137.5°

(5)绘画中的黄金比

12.美元与黄金之间关系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美元,黄金,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25-05

2007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罗斯福新政》一课中,其整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有“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而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中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教学中不禁产生了疑问,这前后时隔不到15年的两个政策,看似截然相反,那么美元与黄金之间到底形成怎样的关系?从摆脱金本位到重新与黄金挂钩,两个矛盾的事件之间有内在联系吗?美元与黄金的脱钩、挂钩对世界其他国家有什么影响?70年代美国为什么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的真实意图何在?最后货币主义一直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政策之一,它的实质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动因探析

从2007人教版教材的逻辑来理解,放弃金本位制的目的是实现美元贬值,刺激商品出口。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刺激出口是主要原因或目的吗?首先让我们要了解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是指:“金币可自由铸造,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自由输入输出”。在一战后的世界,金本位制起到稳定货币,促进贸易增长的作用,在当时金本位被看做是发达国家的标志,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国家”则主要实行银本位体制。那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呢,其实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危机使原有货币政策失灵,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国民收入锐减,大家普遍都感到没钱花。美国史学家阿瑟·林克等总结道:美国“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为1933年的402亿美元,和生活费联系起来计算,每人收入由681美元减为495美元。薪金下降40%,红利下降近57%,制造业工资下降10%。因此,这些灾难年代的总画面,是一种除债务结构外遍地都是极端不景气的画面”这种情况的形成与胡佛政府的货币政策分不开的。因为在美国急需大量货币供应,急需大力提高广大群众购买力的时候,胡佛政府却顽固地坚持所谓“健全货币”政策,反对赤字开支,坚持救济工作由地方政府、私营企业和慈善机构负责,甚至让贫穷人自力更生,反对国家救济。这样的货币政策,只能使经济危机日益恶化。

罗斯福上台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形势迫使其实行通货膨胀,运用联邦赤字开支以促进就业,实行救济。要实行通货膨胀,就必须摆脱金本位制的束缚。1933年4月19日,美国宣布取消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使华尔街上的股票价格上升,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异常活跃,这一天所进行交割的股票总额达500万股,是过去6个多月来最活跃的一天。在这一政策实施以后,美元如预期般的实现了贬值,从而对内提高了商品的价格,起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对外一方面由于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化,美国商品保持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刺激了出口,同时还在无形中减轻了美国的债务。在出口方面,1933年美国出口比1932年增加了4%,而1934年出口额比1933年增加了27%;到1935年,美国对各大洲的出口额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及美元贬值的效果在1934年开始体现出来。《罗斯福传记》的作者弗雷德尔评论道:这样,“罗斯福就对联邦经济政策(按:主要是货币政策)造成一种重大变革,放弃了金本位的僵硬制度,代之以管理通货的灵活制度。货币主义(Monetarism)成为新政混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摩根有一个老搭档叫做莱芬威尔的,写信给罗斯福说:“你放弃金本位制,挽救了我国免于全面崩溃。”摩根本人也在一篇罕见的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位,我表示欢迎……看来很清楚,要扭转大萧条的局势,就要驳斥并战胜那些主张

收缩通货的人。”可见罗斯福放弃金本位体制是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货币紧缩、物价下跌、就业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刺激出口当然是美元贬值的一个重要目的,但绝非唯一目的,可以说当时放弃金本位是一种灵活的货币策略,使美国无论在应对国内局势还是纷繁的国际竞争中均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可谓是成功之举。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对放弃金本位制的纠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教材中阐述的非常明确,一方面由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混乱,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政治实力的独大,力图掌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但美元此时重新与黄金挂钩是对金本位制的重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时绝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金本位制,因为在金本位之下黄金就是货币,可以作为货币来流通,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实际上是金汇兑本位制的一个变种。在该体制中,黄金无论在流通,还是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美国人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她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垄断了国际货币的中心地位,排挤了英镑,建立了黄金一美元本位体制,获取了金融霸主的地位。

这种体制的建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后,对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种纠正。美国当时一系列的金融货币政策,破坏了实现国际金融合作的机会,加剧了国际金融的混乱和无序。美国在放弃金本位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但为了能够给美元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美国还出台了向全世界购买黄金的计划。本来随着各国汇率的贬低,各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大增,巨额黄金因此而流入美国,这给坚持固定币值的金本位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而美国的购金计划更加剧了这种压力。1935年3月比利时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了金本位;也就在这一年,法国的黄金储备比上年减少了19%,只剩下3908.3吨。当时的世界缺乏统一的国际货币,形成了各自为战并相互排斥的几大货币集团,金集团、英镑集团、法西斯国家的封闭性集团,再加上美元集团,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此四分五裂,所有主要的经济活动都在集团内部进行,这使得双边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自由主义的多边国际交往被完全抛弃了,世界经济因此而进入持久的衰退和萧条。美国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使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失去了一位稳健的领导者,也失去了一位负责任的参与者,这给其他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也直接促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分裂。因此,二战后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霸主,美国力图改变大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各自为战金融体系混乱的局面,那么利用“黄金”这一持久的货币工具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窃取了黄金的生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后,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统一的货币基础,稳定了金融 秩序,推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又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霸主地位,可谓是一项“一箭双雕”的政策。按常理美国对这一政策应寄予厚望,但到70年代,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最终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瞬间瓦解。表面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因为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如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美国的对外贸易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再加之70年代从美国开始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争相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赖以维持体系的黄金储备问题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这早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就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大胆的预测,提出所谓“特里芬难题”,即“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

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此时,我们会觉得美国是为了承担世界经济稳定的职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是一项无奈甚至是极不情愿的举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会进一步加深美国的危机,其经济实力必定会备受打击,但现实告诉我们这又是美国人一个聪明而又十分狡诈的策略。

1971年,尼克松放弃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赖账措施,他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一方面防止了黄金的外流,另一方面又成功使美元贬值,使美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保持优势,迅速改变了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在1971年《美国对外关系》中就明确表示:美国的政策是“有意对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施加压力,迫使其以更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调整商业和货币政策”。而更为严重的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人窃取了黄金的生命,取代了这一传统的一般等价物。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国即开始疯狂的印刷美元(买全世界的资源都是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并用美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美元送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保证其含有“价值”。美元已经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殖的妖怪货币,并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获利超级巨大:美元成了美国征服世界的武器。美国可以用美元在海外购买到任何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军事资源、自然资源、人心资源、政治资源等等。今天,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这张纸可以直接可以去巴西买矿、去印度买铁矿石、去沙特买石油、去加拿大买木材,去买南美洲丰富的资源,去买巴勒斯坦人的尊严,去买中国学生的头脑和世界各国的科技精英;这张纸还有无穷的威力:从南美洲到东欧、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它的势力冲击的范围——南美洲各国50年的动荡不安、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巴基斯坦总统选举,东南亚缅甸的“僧侣革命”等各种此起彼伏的颜色革命,都能隐隐约约找到它的身影。美国的货币量摆脱的黄金总量的束缚,同时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转移自身的通货膨胀风险,现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美元本位”的建立不仅没有削弱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相反使美元更加灵活,更加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随时可以运用这一有力武器干预世界经济,从最近美国要求人民币和其他国家货币升值的举动中可见一斑,这样的货币体系才是美国真正想要的。

四、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真的只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吗?他的真实意图在哪?

美国在20世纪的中段,先后有2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这两次变化有很大的共同点,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都起到了恢复经济,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作用。但这两次变化从深层次原因看,区别还有很大不同的,难道只是由于美国经济实力变化对其产生货币政策的影响?理性的说,经济实力多所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经济规模,早在19世纪末已经超越英国了。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接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当时国际经济格局中,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仍然是英、法两国,美国是参与者,但不是国际秩序的决定者。当时国际货币体系是以英镑和法郎为主的,其中英镑承担着类似于今天美元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国力元气大伤。经济危机促使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此时,美元仍然未能动摇英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的挂钩,更多的是在危机中的应急措施,主要着眼点是刺激经济的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但是在70年代的危机中,美国经济实力有所衰退,并受到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冲击,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再也维持一个固定的汇率,从而选择放弃。

但在70年代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黄金储备仍占世界的第一位,他的实力仍足以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放弃黄金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而实施美元本位体制,更多目的是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运用更加灵活的策略,以保证美元摆脱束缚、通过贬值、迫使他国货币升值等一系列手段来维持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中的霸主地位,并达到削弱他国的目的。80年代主要针对日元的“广场会议”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于80年代末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国,到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在美国拥有巨额资产,并且大部分已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日本是美国的最大债主。1985年9月,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

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美国则借由美元贬值等因素成功转移了泡沫破裂成本和外债负担,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90年代日元再演币值上升风云,1995年一度达到1美元兑换80日元,日元升值已经达到了日本经济无法承受的水平。随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元开始贬值并引发了“抛售日本”狂潮,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笼罩在阴影中。泡沫破裂后,由于日元贬值造成日本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再加上日本金融体系中固有的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使银行体系受到市场的严厉惩罚,一些大银行纷纷破产或重组。自此,日本从“十年衰退”状态进入“退休日本”状态。美国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轻易地就打败了经济中最大的对手——日本,美国的霸主地位在美元贬值中得以进一步巩固。今天,美国对中国故技重施,意图迫使人民币升值,这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以货币为武器,拖垮他国经济,扰乱国际金融的手段的再现。在这个美国经济实力仍占优势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无论美国货币政策怎样调整,均以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为了保持其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纵观美国的货币政策,对黄金仅仅是利用其表面的形式,当美国需要稳定经济,建立美元霸权的时候,她利用黄金,使其获得资本主义货币霸主的地位。一旦随着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局势的变化,需要实现美元贬值的时候,美国立即放弃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宣布与黄金脱离关系。此时“金融霸权”“货币霸主”等名词是对美国经济政策的最好的诠释,美元、黄金都是他政策中的一枚棋子,也是对付其他国家的有力武器。黄金本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还要持续,在复杂的国际金融面前,我们应谨慎对待,认清现实,为中国发展谋求更大空间。

上一篇: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制度下一篇:网吧关闭申请书范文